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讨论法的实施要点范文

网络讨论法的实施要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讨论法的实施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讨论法的实施要点

第1篇:网络讨论法的实施要点范文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理论;教学实践

一、从理论上高度认识讨论式教学的意义

1.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感觉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节奏”感。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如讨论前的预备,促使学生主动把握教材,积极搜寻资料,加强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阅读、理解、分析能力;讨论中,学生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必须对史料加以甄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中与其他同学观点的互补或交锋,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重在引导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使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一个观点要真正得到个体情感、态度上的认同,必须经过个体主体的比较、权衡及选择过程,而讨论则为学生提供了这种机会,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提供一个讨论话题,学生往往会对这种讨论话题表现得兴趣盎然,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好动,乐于交往,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在讨论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二是课堂讨论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认真地去理解别人的思想,把握别人的情绪、情感,当讨论出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大都表现出冷静、忍耐,明白一个人只能用理由来证实自己的观点,而不能用情绪语言来强迫别人接受。驳斥对方观点时,又需要语言技巧,使自己的表达既不伤害他人的感情,又具有说服力。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高尚的人格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通过讨论,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在教学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讨论式教学

1.讨论法的关键是命好题。“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我在设计讨论命题时始终遵循命题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的原则。命题的范围涉及高考动态、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等热点问题。而且命题设计在多角度和新颖性等方面做了创新,让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从而开拓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如今年中日之争形势更加严峻,不少学生表达了对日本的强烈不满,有的学生甚至追打辱骂拿索尼手机的同学……为了使学生更有理性,不感情用事,在上这一课时,我设计了“结合发生在身边的事,你有什么想法?”这样一个命题,让大家交流。对于这样一个敏感话题,很多同学有感而发,必须用战争方式解决、必须韬光养晦、用外交途径解决、由联合国解决……讨论式教学,使学生在集思广益中不知不觉深化了认识,课堂也向着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前进,也使学生更加理性。学生如何思、思什么,就要看教师设计的艺术和水平了,即问题的设计、命好题是讨论法教学成败的关键。

2.讨论法的前提是师生双方充分的准备。我在课前预习环节事先公布讨论话题,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要点。我要求学生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例如,在上《河州民俗文化研究》这节课时,我发现学生对河州民俗文化有所了解,但不深刻,却兴趣十足。为此,我组织了一次“河州民俗文化之旅”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组成六个调查团队——回族婚俗了解组、宁河秧歌观赏组、回族建筑调查组、河州名人追踪组、河州花儿收集组、河州花儿创作组等,引导学生通过上网、看书、采访,主要是实际调查等方式搜集相关资料,以便上课时各组交流,分享成果。这次合作学习后,河州花儿,宁河秧歌,龙华会,蝴蝶楼,醉春风(谢晋在宁河的吟诗)竟成学生的热门话题,有位学生收集整理的河州花儿受到普遍好评。

3.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上必修三《电影与电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外观看张艺谋的有关电影,电视剧《大秦帝国》,然后我也在课堂上采用分组的形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影视知识展示组”“影视魅力表演组”“影视观点挑战组”“微电影剧本编写者”等环节,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特别是关于影视的激烈讨论,或犀利的言辞、或幼稚可笑的言语,都带给我以极大的影响,让我深深认识到,教师只有用这种讨论方法训练学生,才会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及情感,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才会收获更多意外的惊喜。

第2篇:网络讨论法的实施要点范文

【关键词】探究;思想品德课

初中生大多数认为思想品德课的原理内容晦涩枯燥、乏味、空洞、法律条文烦琐冗长。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同时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基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富于情趣的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爱学乐学,提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中,应探究新方法,讲活品德课。

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探究新方法,讲活品德课呢?

1营造创新气围,培养创新精神

一位政治家说“教育应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型人才的摇篮”。而知识经济的到来,对我们广大思想品德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把创新精神落实到学科教学中,为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而奋斗。

实施思想品德创新教学可从以下两方面探索:

1.1搞活课堂气氛,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让讨论法进入课堂。讨论法由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就某一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作辩论,以得到正确认识的教学形式。如果教师只以“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不经过学生自己思维的激荡,很难解决学生认识中的误区,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会一筹莫展。讨论法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从而得到新的结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以幽默的语言激发兴趣。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多具有严肃性,抽象性和深刻性的特点,教师教学如果语言枯燥无味,就不能能去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时,笔者联系到本县某乡计划生育的现状,举例子:一对夫妇已经生育了5个女儿,当母亲怀着第6个孩子正四处躲避计生工作队时,三女儿不解地问:“爸!5个女儿已经够多了,为什么一定要生个小弟弟呢?”父亲答:“小孩子,你知道什么?不说别的,假如下大雨河里涨大水,漂来木头时,男孩子可以裤子下水打捞,女孩子敢吗?”学生大笑。幽默使课堂风趣诙谐,让学生在笑声中感悟知识,激活了学生创新求知的兴趣。

最后,组织参与式教学。品德课可让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课堂教学,如展示自信的时政演讲,培养兴趣的辩论会等。教师在其中可作引导,巧妙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形式,就一定会使学生在教学中提高创新能力。

1.2指导课外活动,走进生活,营造创新氛围。 教师在课外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认识和理解课内知识,教会学生收集各类信息,并作有效分析、处理。在新闻、时事,时评中了解政治、经济的发展进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如:讲心理学常识,可以指导学生上网查询造成心理疾病的诸多原因;讲法律常识时,让学生观看法制电视频道,或者组织学生旁听当地法庭审判。总之,教师在课外的生活中适时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政治,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创新教学途径。

2课堂“点睛”评价,追求教学实效

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允许进行不同的“解读”,赋予其“思维漫步”之权利,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每个学生发言后,教师应该有精彩的“点睛”评价,使学生的讨论、发言和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相一致,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育人目的。

新课堂上“点睛”评价的方式包括:

(1)重复学生的回答,表示予以确认。在学习改革开放后我国建设的巨大成就时,教师向学生出示修建青藏铁路的材料,引发学生思考: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教师就可以肯定地评价:“对,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这样的肯定评价,可以使学生获得满足感,从而树立继续思考、探究的信心和勇气。

(2)从不同角度转换叙述方式。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使表达的意思更明确。在讨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时,学生的回答角度不一。有的说“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产量高,养活了十三亿中国人”,有的说“互联网使我们了解大量信息,学习更多知识”,有的说“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设施的建设,使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寿命延长”…….教师在归纳、点评学生回答时是这样说的: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影响体现在经济、文化、卫生、体育……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成产力。“这样的点拨就使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归纳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的内容加以评论。目前,青少年因沉溺于上网荒废学业的事例比较多。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课堂应让学生讨论关于网络的利弊问题。有的学生说上网于自己的学习受益匪浅,网络是个百宝箱。而有的学生却以现实社会中黑心老板的存在,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差,加上网上有各种不良网页和令小青年废寝忘食的网络游戏等为理由,对网络大加否定。一时各种观点针锋相对,学生群情激昂。一节课不可能就这样争论下去。此时,教师应刹车点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看你怎样利用,使用得当可以让你在前进路上辟荆斩棘,使用不当可以让你的未来蒙上浓重的阴影。

(4)依据学生的回答,联系实际,对某一问题进行延伸或追问,促使学生理解和深入思考。

在上“人格尊严权”一课时,课堂上大家都在认真学习,却有一个学生不时与周围的人说话、教师几次暗示,后来点名,但他还是旁若无人,继续违反课堂纪律,于是,教师责令他站起来。不料有学生当场质问:老师知法犯法,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教师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延伸和点拨:学生享有人格尊严权,但必须以他尊重教师的劳动权和同学受教育权为基础,如果侵犯了他人的权利和自由,那么他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思考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这样的点评,不仅帮助学生拓展了法律知识,而且很好地解决了课堂生成问题,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5)对学生的回答补充新信息,提出新见解。例如,在学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时,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青少年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能做些什么?学生马上可以答出的是: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建设祖国、宣传国家的统一方针政策。除此以外,学生就难以提出其他观点。这时,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补充,青少年也是国家的一名公民,从法律角度来说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要同破坏国家统一的言行作斗争等。

第3篇:网络讨论法的实施要点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体育新闻 采访与写作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96-03

随着我国职业化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能有效的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模拟的岗位中进行真实的操作,符合市场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越来越受到教师欢迎。

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是体育院校新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一门业务实践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能进行实际的体育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工作,这些工作能力都将是成为一名体育新闻工作者所需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项目来达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因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成效显著,运用领域正从理工科不断向各个学科拓展。而通过笔者实践研究,项目教学法运用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能够较好的契合新闻媒体的业务模式,给予学生新闻实战经历。因此,不但能结合职业教育趋势,也能紧扣新闻行业运行格局,势必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项目教学法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

体育院校新闻专业学生虽然文字功底不高,但是思维活跃,胆子大,并有吃苦精神。在笔者3年体育院校新闻专业学生的教学经历中,发现学生通常喜欢操作,对理论却“懒得学”,教师以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传统模式进行授课,学生常常会不耐烦,甚至厌学,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市场需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课程内容设计成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项目,改变传统“先学后做”的方式,让学生“边做边学”,甚至“先做再学”,在完成项目的基础上,领悟知识,掌握技能,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设计思路

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项目设计中,首先要以职业能力为主体,体现“背包记者”的培养方案。因此,在课程中融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方面内容,既有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的内容,又增加平面设计和网络新闻的内容,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并分学期配备不同专长的教师,将能促使学生扩展知识视野,成为复合型人才,从而更胜任当今媒介融合的形势。如表1:

表1 课程项目种类列表

序号 教学项目(各章)名称 教学时数 学期

项目1 办一份《南宁体育观察报》(月刊制) 32 2

项目2 制作一期国民体质监测活动网络新闻专栏 20 3

项目3 制作一档“体育名师实录”电视专题片 38 4

总 计 90

设计思路的其次,就是引入新闻行业模式,建立起生产新闻的“作坊”,打破“先理论后实践”及“先学采访后学写作”的模式,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将新闻业务工作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基础上实践新闻业务流程。具体思路是:在教学中,设计一个贯穿课程的项目,项目既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又是一个真实的新闻业务,它与媒体的业务流程基本一致,并能最终“生产新闻”。如表2:

表2 课程项目设计举例

序号 教学项目名称 项目步骤 媒体相应业务流程 教学时数 理论知识点 技能知识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项目1 办一份《南宁体育观察报》(月刊制) 1-1 布置任务、确定分组 分工 4 1.新闻敏感;

2.新闻点。 会观察、判断和分析新闻事件。 案例教学法、启发引导法

1-2制定采访计划 策划 4 信源与采访。 能制定新闻采访计划。 头脑风暴法 、分组讨论法

1-3完善采访计划 2 采访的方法与技巧。 会做采访准备。

1-4实施采写 采写 10 1.新闻写作要领;2.新闻稿件结构。 能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 现场教学法

1-5报纸编辑 编辑与审稿 4 新闻选稿与编辑。 能进行纸质媒体新闻编辑。 情景模拟教学法

1-6报纸排版 排版与

出版 4 报纸的排版。 能进行纸质媒体新闻排版。 讨论法、启发引导法

1-7作品评估验收 稿件

评分 4 1.稿件评判原则;

2.纸媒新闻采写要点。 能评判各类新闻的优劣。 讨论法、启发引导法

最后,为了符合专业和课程需要,设计思路还要体现体育特色。尤其在项目设计中,要以体育为中心,既体现校内体育新闻,又有校外体育大事。如表2举例的课程项目“办《南宁体育观察报》”中,笔者将报纸分为4个版块,分别是体育要闻版、体育教育版、赛事热点版和体育培训与活动版。鼓励学生多与在区直体育管理部门挂职的教师,及挂靠学校的省级体育机构、学校相关部门紧密联系,多到校内校外观察,积极寻找体育新闻线索,从心理上转化成一名体育记者。

二、项目教学法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的实践

(一)实践途径

将项目教学法引入课堂,不但项目要仿真,程序也要仿真。实践项目时,学生必须分工合作,以真实感受新闻媒体中的“采写分工”模式。如在“办《南宁体育观察报》”这个项目中,笔者实施的途径主要是引进报纸媒体中的“跑线”原则,学生以自愿原则选择自己擅长和熟悉的“线”,专做这条线的新闻,并根据“线”所在的版面来分组。如表3:

表3 分配模式举例

序号 跑线分配 小组

1 自治区体育局、学校宣传部等 体育要闻版小组

2 学校教务处、各系等 体育教育版小组

3 自治区体育局群体处、区社体中心等 赛事热点版小组

4 广西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广西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鉴定站等校内各级各类挂靠机构 体育培训与活动版小组

在项目实践中,将学生按跑线分组,不但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自己是一名体育行业记者,还能让学生了解媒体中记者的工作模式,并能提高学生报道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实践步骤

根据笔者所在学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共分为四个学期来上。笔者将课程具体安排如表4:

表4 教学安排与时数分配表

序号 教学项目(内容)名称 教学时数 学期

1 体育新闻采写基本知识学习 10 1

2 进行校运会新闻采写 6

3 办一份《南宁体育观察报》(月刊制) 32 2

4 体育行业新闻报道采写知识及练习(1.体育人物专访2.体育会议新闻) 12 3

5 制作一期国民体质监测活动网络新闻专栏 20

6 体育新闻特稿采写知识及练习 10 4

7 制作一档“体育名师实录”电视专题片 38

总 计 128

从表4可知,新闻采写的理论知识和基础实践将在第一学期内完成,从第二学期开始,引入项目教学法。教师在引入项目教学法后,依然要对项目涉及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讲授和回顾,并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资料查找,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项目安排上,具体分为7个步骤进行,分别是:布置任务、确定分组、制定计划、完善计划、现场采写、制作出版、总结评价。

还是用“办《南宁体育观察报》”这个项目举例,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布置任务。展示相关案例,介绍任务情况及重要知识点,并布置课外阅读和资料收集等作业。

第二步:确定分组。根据教师所给版面,学生按“跑线”点进行自行选择,由教师进行调剂,确保每个版面均有2、3名学生。每个版面是一个小组,设1名小组长。

第三步:制定计划。各小组召开新闻策划会,小组成员进行分析讨论,确定报道主题和任务分工,并开始寻找新闻线索,制定采访方案。

第四步:完善计划。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召开报题会。教师听取各小组组长报告新闻线索、采访计划和分工情况,并对各组提出建议与意见。各组完善计划,并做好采访前准备。

第五步:现场采写。各组进行现场新闻采访和写作,教师进行跟踪检查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按质按量完成作品。

第六步:制作出版。召开排版会,各组组长向教师和全体与会人员推介本组采写出来的稿件。教师与各组组长共同确定使用哪些稿件,如何修改、如何排版等,并进行编辑排版。

第七步:评估验收。以评稿会的形式,邀请学校新闻行业的外聘教师1名,校内新闻专业专任教师1名,与任课教师及各组组长一起,评选出优稿,并总结各稿件撰写及报纸排版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

按照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步骤,并结合分版跑线、报题会、排版会、评稿会等新闻行业中的工作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他们不但自主选择,还自主完成、自主评价,不但能通过“做”领悟“学”,还有职业归属感,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并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展望

(一)要建立项目监控、评价体系

由于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要独立完成项目,教师只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且完成项目的学时较长,时间较久。因此,建立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中期监控体系和后期评价体系十分重要。且无论是监控还是评价,都应该尽量仿真真实媒体的操作模式,让整个项目有一脉相承的感觉。

(二)要加快建设校园媒介

引入项目教学法,就需要有载体――媒介。在笔者的学校中,就受到了载体限制:一是载体种类少。虽然有较为完备的新闻采编实训室,但仅有校园网站和广播站两种载体,学生能够实战的邻域少,展示机会少。二是载体层次低,稿件质量及管理流程与真实媒介相去甚远。因此,加快建设校园媒介的步伐,对更好的引入项目教学法十分重要。

(三)呼吁社会媒体的大力支持

由于学校硬件设施有限,为了能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新闻工作,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实行校企合作。但是,受“学历本位”风气的影响,大专院校的学生很难进入主流媒体见习或顶岗实习。为此,呼吁社会媒体对大学生一视同仁,确保专科生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学习、实践机会。

总之,项目教学法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实施,就是将新闻作坊带入了课堂,这将彻底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转变成了主编、制作人和编辑、记者,大家围绕项目,权责清晰,各司其责,这势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项目教学法的研究还不够完善。下一步的研究中,(下转第114页)(上接第97页)应以项目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为主。通过项目教学法的不断改革、完善、创新,将切实提高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雷璐荣. 行业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采写”课程的项目制改革[J].重庆高教研究,2013(2)

[2]韦弘,唐锋. 高职《新闻采访与写作实务》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2(2)

[3]高常,胡忠青. “三段式”模式下项目教学法在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4]印兴娣.“项目教学”在电视新闻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7)

[5]周珂.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访教学创新研究[J].高等教育,2012(7)

[6]蔡雯.培养具有媒介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J].采编写,2005(5)

[7]李希光.新闻教育未来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微玉. 项目教学法综论[J].广西教育,2008(9C)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3年一般B类项目(2013JGB294)

第4篇:网络讨论法的实施要点范文

关键词:政治;基本;思路

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速度在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形势发展很喜人,形势发展也很逼人。对于担任政治课教学的教师来说,其思想观念要转变,要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笔者就政治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基本教学思路。

一、尝试自学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打开新知识的大门,作为整个认知过程的起点,必须体现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是“读”,即认真阅读教材。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应自觉去培养的一种能力,同时政治学科中的原理、观点更需要认真阅读,用心揣摩才能理解把握,可见其必要性;而现行政治学科教材一般都有大量的资料、事例,这些都为阅读提供了较好的材料,可读性强的特点比较明显,可见学生阅读的可行性。第二是“想”,即要求边读边思考。“想”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明确告诉学生,还应设置和编拟知识性、思想性或针对性比较强,能对所阅读内容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导读提纲或问题,使学生的阅读有的放矢;也可要求学生在边读边想过程中自己来编拟课本内容的提纲。这样,既克服了学生自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主动融入教学活动之中,起到激趣、激发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第三是“疑”,即引导学生在边读边思基础上敢于提出疑问,学生在阅读教材、体会内容的活动中,一方面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主动求索、寻找问题、提出疑问。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这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

二、尝试练习

练习过程应根据不同内容和要求,采用“说”和“做”两种主要方式。“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即对于那些学生一看就懂的知识或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都由学生来讲述;“做”,即针对阅读内容中某一具体问题采用课堂内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解答,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答题思路、方法及内容,得到信息的反馈。采用学生自学基础上的自我练习尝试,不仅强化了学生学习上的独立、自主意识,也能促使学生归纳、整理、概括表达等方面能力的提高,使全体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同时让学生“说”和“做”,给了学生充分暴露思想时空间,营造了民主的学习氛围,也为教师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础。

三、讨论交流

要富有成效地实施课堂讨论,首先,必须使讨论围绕问题和目标进行,以免使整个过程处于无序状态。目标的确定第一来自尝试练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第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从教师提问看,主要是提出学生没能提出的又是教学重点的问题,这类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空间,能引起学生认识升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讨论交流应在保证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学生对一个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的见解就急于讨论交流,反而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使协同交流失去它的本质内容,使讨论交流流于形式。就组织讨论交流方式而言,要根据不同内容、要求来设定,可选择按不同问题分成若干小组,或同样问题由不同小组分别讨论,也可选择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的学生穿插组合进行,或按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交错组合进行等等。要坚持差异性原则来选择组合,有差异才能互相启发。运用讨论法,政治课的教学可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十分重要,讨论的方法值得运用,因为组织课堂讨论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治课的教学,采用师生换位的方法也是可取的,师生位置对换一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协同中学、尝试中学,可以使交流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在符合科学性基础之上,应该在“精”和“活”上下工夫。这就要求教师不做简单的重复,不要忽视学生实际的泛泛而谈,而要立足于学生在前几个教学环节中出现的疑难、疑问的思想、认识或能力,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样既能使教学环节衔接,使课堂组织浑然一体,又能起到突破教材重点、难点和化解学生疑问点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采用知识结构、知识网络或纲要信号联系图等形式,对课时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重点知识留空由学生填写,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实效。“活”是指教师不要把讲解过程仅仅定位在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更应注重充分暴露思考问题的过程,注重揭示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分析问题的思路,兼顾教法思路和学法思路,使之优化组合,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展示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技能,更要充分展示积累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认识问题和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探索,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取得最佳效果。

五、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教师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依据,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互助,探究学习。将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我们的政治课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与灵活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探究的机会,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主要是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对教材内容提出质疑,在讨论和争鸣中各抒已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活动中,教师要做好指导、辅助工作,对学生的认识做正确引导,以免学生的思维走向极端,并让学生体会发现、研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们必须坚定课改决心,坚持将课改进行到底,并在课改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5篇:网络讨论法的实施要点范文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 教学模式 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八章“继续教育”阐述:“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如今,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普通高等院校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主动推进改革,积极促进发展,不断扩大成人教育的规模。 

目前,各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学历教育,普遍对成人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力度不够,缺乏成熟的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已有教学模式的创新,没有顺应成人学员职业发展的要求,教学理念与学员的职业发展心理不吻合,教学目标与学员的职业发展需求出现偏差,教学策略与学员的职业发展阶段不对称,因此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学生,其心理、生理、阅历、角色等完全不同于普通学生,加上其学时少,且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如何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彰显“成人特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分析 

目前,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中,运用较为广泛和普遍的教学模式是“集中式学习”、“分布式学习”和“校企双元制”三种[1]。在成人高等教育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历程中,这三种模式分别在各自的诞生和盛行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了各自的优势,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一)集中式学习。集中式学习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易于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有利于教学管理,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内容需要演示、分解、剖析和感触的自然学科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体现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它在成人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无法解决成人学生参加学习时存在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家庭与学习的矛盾和分散居住与集中学习的矛盾;忽视了成人学生不同于其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过于强调标准化、同步化、模式化,对成人学生知识的扩展产生不利影响。要真正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分布式学习。分布式学习所强调的是资源的非集中化,是为学习者提供灵活的、突破时空限制的教育。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数字化保存和远距离传递,学生可以不必像以往那样,全体集中到一个地点,由教师面对面地传授知识。论坛、电子邮件或qq群可以支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甚至与专家进行交流、讨论与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开展各种讨论。 

此模式在成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优势明显,它解决了成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工作与学习、家庭与学习、分散居住与集中学习的诸多矛盾;丰富了学习资源,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宽广;教与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增强;对于学生的发现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的自觉性、学习能力不同等因素,若完全进行分布式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有差异,学习进度也会不同,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易发挥,增加了教学管理的负担。需教师面对面讲解才能理解的实验内容不宜采用此模式。学生长时间单独生活和学习,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和互动缺失,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比学赶帮的精神,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2]。 

(三)校企双元制。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双元结合完成教育任务。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具备毕业后立即上岗的能力,又通过学校教育使之基本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具备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此模式促进了专业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学生技能的提

高;加强了学校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克服了办学的盲目性;加快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水平都有所提高;改革了课程结构,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但是,应用面略显狭窄,仅对部分专业有效;真正意义的校企双元制教学模式较少见,往往流于形式;主要是合作模型与运行机制问题、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关系问题、学员考核与评价问题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创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 

成人高等教育学员往往有着非常现实的求学目的,即获得成人高等教育的文凭,以此作为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石和砝码;而且有着更加务实的求学态度,即全方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并对某一专业学科有所专攻。但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却未能跟进这一发展形势,既未能走出“赚钱工具”的狭隘误区,又无法超越“学历补偿”、“知识补课”的原始视域,以新的教育观念引导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这种状况的后果是直接导致其功能性缺失,不仅制约其发展,而且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关键是要制定一个以较高层次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确定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以及与学员的职业发展,从业岗位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必须彻底改变过多地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历+技能”的学科课程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成人教育学员分为脱产生、业余生和函授生,教学模式也应针对学员类别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应当有所不同,脱产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方法和技能,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业余生“较系统掌握知识要点,具备从事专业岗位的知识结构与知识适用能力”,函授生“了解一定的理论知识要点与基本具备进一步的提高能力,基本具备知识要点使用能力”;其教学内容基本一致,“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其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所侧重:函授生和业余生以网络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脱产生则相反。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思考。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以成人学员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来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创造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弹性学习机制。确立多元化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必须体现成人特点,并以成人的生活、需要与问题为中心,突出能力培养与多种教学范式综合运用的教学活动与形式。 

首先,提倡跨时空的分布式教学模式。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工学矛盾突出,文化基础差异较大,这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困难。而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则有效地解决了以上问题,一方面,网络教育不受时空限制,从而为成教学生提供了跨时空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教学补充,有利于基础较差者进行知识补充。因此,多元教学模式必须具备“虚拟学习环境与学习社区”功能。 

其次,校企合作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为了满足学员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职业发展需求,找到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平衡点,并提高成教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必要引入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应该充分利用学员及其所在单位这一宝贵资源,让学员和社会各界充分参与到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设置中来,使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学校和企业必须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从而确保合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必须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网络交流平台及信息员联络制度和信息制度,畅通对外宣传和信息沟通渠道。最好由学校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负责人组成项目管理组,共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及时掌握教学情况,有力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再次,合理安排集中式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适合于成人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学习能力。大胆地继承和发展课堂教学法,特别是综合实验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演练法、问题法、案例法等基本教学方法,对优化教学过程具有巨大的潜力。这些课堂教学法能够克服封闭式、注入式、僵硬的教学法之弊端。 

最后,确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突出学员的能力培养。成人学员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模式应当采用分布式模式和校企双元模式为主,集中式模式为辅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转变教育观念,成人学生来自于生产一线,具有较强实践工作经验,但理论知识相对较缺乏,因此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深化,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专业技术

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来适应市场变化的新形势,进而找到较满意的工作。因此,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必须体现以成人需要为中心的“突出能力培养”的目标。 

成人高等教育还需要在实践中改革创新,拓宽运作思路,主动走出校门,将成人高等教育真正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式教育,为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实践证明,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多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成人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非常有效的一种模式,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它必将拥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杨擎宇.基于职业发展理论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第6篇:网络讨论法的实施要点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互动课堂;原理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209-03

近年来,“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教学模式受到追捧。这种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由美国两位高中化学教师乔纳森・博格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首先采用的。其特点是:学生通过互联网教学视频课下自学,而教师则组织课堂讨论和作业答疑。“翻转课堂”的创新应用需要与课程的具体特色和实际情况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班容量大,一般都是中班教学,一个教学班有80―100人的规模;学生层次多样化,专业实践性实操性突出。这样的具体条件使得思政课特别是“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实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困难重重。那么,“原理课”课堂究竟能不能“翻转”?如何“翻转”?这已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学体系改革的难题。

一、“翻转课堂”与“原理课”课堂的差异性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实现,高校教学理念、学生学习的氛围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特别是后现代教学设计、“MOOC”(慕课)、“翻转课堂”等高效教学模式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以往以“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课下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向教师进行提问、教师为学生解惑。这样的变化符合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大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增强,因此,学习成为学生成才的重要标志和能力,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的目的性和引导性。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翻转课堂”是建立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基础上的,它是一种教学领域的“互联网+”的模式。这也就意味着,要想实现“翻转课堂”,必须具备诸多条件。

首先,从课程方面来看:第一,课程一般是以实用性、技术性、操作性为特征的,或者具备一整套完备知识系统性。课程可以划分为若干个(10个以上)、微小的(制作视频不超过10分钟,制作课件不超过10张幻灯片)彼此联系但可单独成立的知识点。第二,课程可以进行自动化、标准化的考核,课后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和作业题进行检验,并由系统自动判定学习成果、生成测验成绩。“翻转课堂”的课程必须具备一套自动化程序作为后台运行的硬件基础。

其次,从教师方面来看:第一,教师必须具备针对个性化问题进行临场解决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对自己专业知识和前沿发展有足够的储备和了解。第二,教师除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技术和互联网多媒体使用技术,掌握一定的课件和小视频制作的能力,了解一定的互联网知识。第三,教师在课堂外可以有大量时间进行在线辅导、问答。

最后,对学生而言,所学课程具有鲜明的现实实用性(解决其目前需要),或者说,学生对所学课程有浓厚的兴趣能够持续不断地像追剧一样追看每一个知识点,或者根据兴趣选择性地跳看知识内容。

只有具备了以上条件和特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够顺利进行并获得教学设计的目标和效果。

但是,似乎以上条件对于高校思政课目前状况来说,并不完全一致。我们以“原理课”为对象,考察一下它是否具备以上所列条件和特征。

从第一条看,理论本身就是一系列逻辑严密的科学知识体系。可以分解成为若干个知识点,具备知识性的特点。比如,哲学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结合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批判,以科学的实践观突破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的革命。在哲学经典作家那里,已经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经过列宁、斯大林、等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当前“原理课”教材中的哲学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中,哲学被概括为世界观意义上的实践本体论、唯物辩证法、实践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四大部分内容。这是一个由严密的概念和铁一样的逻辑构成的理论知识的科学体系,要想掌握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进行知识性的学习和认知,在此基础上才能领会哲学思维的特点和理论方法的特性。

但是,是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学习哲学的目的,并不只是学习哲学的科学知识体系。只掌握哲学的概念和逻辑,学会用的名词来思维和解决问题还远远不够。因为,第一,任何哲学本身都不光是科学知识体系,在科学知识体系之上还存在其特定的价值体系;第二,哲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学会哲学的思维、批判和改造现实。如果完全照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会偏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脱离有效的课堂教学,失去师生面对面的教学交流和互动,教学实效性会大打折扣。

这也关系到第二个条件的实现,因为原理是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因此它的测验和考核就不能完全自动化,而需要教师的介入、引导、讨论和答辩才能完成。

教师方面而言,教师一定具备把控课堂的能力。据笔者了解,现在大多数青年教师,一般具备快速学习互联网和电脑使用技能的能力。但是,一般思政课教师很难专门去掌握视频拍摄、剪切、配音、音效、画质等的制作技巧和能力,这种制作一般有专门的团队,这一条似乎对大多数教师都是一个挑战。

第三个条件看,对于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教师主观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承担着全校学生的(本科的和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而且还承担理论类的平台课和专业课,课时任务量极大。除此,科研压力和职称薪资待遇方面的压力,使得教师无暇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客观方面,思政课教师全天候在线辅导、答疑是不现实的。

学生方面,大多数学生对“原理课”没有学习的自觉性,也不会课下安排时间专门学习“原理课”。

二、“翻转课堂”与“原理课”课堂的适切性

目前,“原理课”急需教学理念的变革。其教学改革的成败,在于是否能够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否能够培养主动研究问题的能力、批判思考的意识。这也是“原理课”教学改革的难点。

“原理课”往往给人“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堂,学生昏昏欲睡地听满堂”的“满堂灌”印象。现在大多数课堂在教师讲授过程中穿插播放一些视频等影音资料,或者设计一些讨论和实践的环节,但往往只是教师讲授过程的“调剂品”,或是预设好结论的“过场性”环节。这些课堂虽然较以往的教师“灌输式”课堂多了不少新花样,但实质却仍是让学生围绕教师的教学思路和逻辑,得出预设的结论和目标。久而久之,被当作旁观者和听众的学生就疏离这个课堂,重回“事不关己,深深睡起”的传统“满堂灌”课堂状态中去了。

返躬自省,学生对“原理课”课堂提不起兴趣,教学效率低,主要责任不仅仅在于学生,他们很多人渴求知识和思想求知欲望强烈。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要创新思路,改进“基本原理概论课”课堂的教学设计。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学习、学生为主导的“互动课堂”、“翻转课堂”、“体验课堂”、“实践课堂”等新的课堂教学设计。

当前,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立体化的发展趋势。互动式课堂教学设计是其中发展较快、运用较广的一种创新性教学设计,是一套完整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材内外互动、课堂内外互动的课堂互动教学方法。因此,“原理课”教学改革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在打造“互动理论课堂”方面具有明显的适切性。

第一,“翻转课堂”教学主体的翻转,证明了高等教育教学中教与学主体的互换。在“原理课”教学改革中,不能完全实现课堂的翻转,但是,可以实现教学“双主体”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设计既要发挥教师主体的主动性和引导性作用,又要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互动理论课堂”能把两个主体性相结合、优势发挥出来。

第二,“翻转课堂”不否认教师的作用,而是让教师的教学活动退到幕后。其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求教师应该是专家型和技能型的双师型教师,即教能随时驾驭课堂突况,同时,也需有充分的实践和丰富的经验。这一点对“互动课堂”的教师也是同样适用的。

第三,“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要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技术保证,要建立一整套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资源库。“互动课堂”则在这方面要求不高,可以作为一种中间类型实施互动教学模式的简化类型。

总之,要转变传统理论灌输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大学生衷心喜爱、乐于接受的互动式课堂等多种创新教学设计。通过对思政课互动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和实践,不但提高课堂的出勤率、抬头率和入脑率,促进课堂教学由教师主讲向学生自主学习转化、由课堂内为主向课堂内外结合转化,还能让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适应高校思政课不断创新发展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提高课堂感染力、说服力、实效性的教学改革目标。

三、“原理课”课堂“翻转”的策略

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不过是这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集中使用而已。从“互动课堂”到“翻转课堂”,我们可以分几步进行策略性的设计实现。

第一阶段的“翻转”:围绕讨论题目互动,检查督促过程学习。

1.原则与形式:以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教学突破口,贯彻“少而精,拿到手”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形式设计使用最先进的、最新颖的、学生经常使用并感兴趣的形式进行教学,如手机微信、微博、飞信等等方法,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虚拟空间的网络伦理”、“历史的创造者和评价问题”以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解读”等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突破口。

2.案例法:关键在于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学习和提高。老师则是一个辅助的、协调的和引导的课堂到行者。这样,案例教学法变成学生自己上网去找案例、身边发现案例、自己讲案例、自己解释案例、自己理解案例。老师成为倾听者,讨论的参与者和错误的纠正者。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好的课堂教学就是老师讲的更少,而学生学得更多。”

3.讨论法:讨论内容宜少而简,突出讲课要点。大课堂组织讨论应采用适当形式,例如可分小组,以小组汇报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一般组织讨论应该在课程开始时组织一个设计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本课程的了解程度、与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等。

教师每一节课的导入十分关键。要引出一个学生们都关心的话题,从这个话题入手进行深入讨论。话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困惑。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真正起到指导作用。每一堂讨论课都要留出一段时间进行点评,这是成功组织讨论课的关键。

第二阶段的“翻转”:开通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课外通道――微博、微信、自媒体。

1.发挥新媒体教育传播优势,提高综合媒体的灌输效果。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一切媒体,发挥各种媒体作用,开展的教育传播。传统传媒可以组织案例讨论;广播、电视等内容可用作视频材料;通过网络、微信等新媒体采用短小精悍、严谨准确地语言与学生沟通。

2.占领新媒体阵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更要引用新媒体,以增加课堂信息量和课堂内外与网络上下的沟通和互动。2003年,我国高校教师之中首次有人将博客应用于教学。2006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博客。事实证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将博客适当地引入,并加以规范管理,将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

3.延伸教育空g,开辟远程教育新模式。远程教育是建立在新兴网络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引导人。

4.直面学生思想实际,直接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学会用现代传媒解决学生关系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与群众平等交流,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解决他们的思想难题。

第三阶段的“翻转”:开发课程视频课件,供学生课下学习,课堂进行问题提问和讨论。实现真正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衔接与融合。

参考文献:

[1][美]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后现代时期的课程发展[M].徐文彬,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美]芭芭拉・格罗斯・戴维斯.教学方法手册[M].严慧仙,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忠军,孟宪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年度不发展报告(2013)》[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谢妮.个体化视域中大学适切性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第7篇:网络讨论法的实施要点范文

1.1课程定位

一是会计电算化已普遍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中,是大势所趋。二是该课程是会计从业人员取得相关资质的必考课之一。三是该课程是会计职业技能训练与形成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三学期,先修课程有“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后续课程有“财务管理”等课程。本门课程是对先修的会计基本理论等课程的综合运用和实践检验,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1.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巩固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各模块的基本要求。(2)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业务核算;能解决财务软件运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能获取初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能辅助或独立完成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业务的实施。(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课程设计

(1)设计理念。基于工作需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精选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按照职业岗位需求进行授课。(2)设计思路。结合职业技能考试,以任务为驱动,以企业实际会计工作流程为主线,以财务软件为平台,指导学生完成会计电算化实务操作的各项流程。(3)教学内容选择。本课程主要学习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和财务软件的实际应用,重在操作。依据会计工作业务流程,结合会计从业相关资质考试,按岗位要求,将知识点分为7个项目任务,43个典型任务,若干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都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真实资料进行训练,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其中教材中软件安装知识略过,因为大二的学生对于计算机操作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系统管理和固定资产系统不做重点讲解,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业务内容容易理解,易操作;总账和报表系统作详细和重点讲解,这部分系统复杂,业务烦琐,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将期末事项处理与报表合在一起讲,它们之间联系比较紧密。为了适应我们所用用友T3版软件的要求,将教材给定案例资料进行适当的调整。(4)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按照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安排教学进程。课程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均设在会计实训室进行。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同步进行,达到“在练中学、在学中练”的效果。即先由教师进行演示,学生按照软件练习,最后由学生按照给出的任务自主独立完成实践操作。贯彻任务驱动与工学结合的思想,使课程实践教学与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以项目强化知识训练。将课程按知识点分为7个项目,通过完成项目实施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即完成理论知识的强化;二是以模块强化技能训练。将整体教学任务进行分解,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按核算软件模块来开展技能训练,让学生按步骤、分任务地进行学习训练,即实现单项突破;三是以岗位强化实践训练。选取企业的真实业务资料让学生训练,按实际岗位分工完成核算任务,提升岗位操作技能,即实现综合实训。将所有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就形成了一套从财务系统基础设置到总账系统再到财务报表编制的完整的企业会计电算化操作流程。要科学合理安排课时。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总账系统是为其他子系统提供服务的,是整个财务系统的核心,又是会计从业资质考试出题中的重要部分,所以总账系统设置20学时。(5)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重点是总账系统和报表系统;难点是总账系统期末处理、工资分配、更正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差错;解决措施是“精讲+精练+重点考核”。也就是说,对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手把手指导,同时,把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的主要内容。

3教学实施

(1)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依据真实的企业案例,以任务为主线,按工作过程开展模拟实训。通过课堂上教师教授、教师的演示、学生反复练习和教师具体指导等步骤,形成了理实一体化与“演、练、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元化,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讲授、演示和指导为基本方法,辅以启发式教学法、问题陷阱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体验教学法和分组讨论法。(3)教学手段。一是课内采取“板书+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二是课外利用网络平台,主要利用QQ群、微信群进行答疑,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4)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采用出勤考核、平时实践考核、期末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出勤占20%,平时实践考核占40%,期末实践考核占40%。平时实践考核不合格的,不允许参加期末考核。

4教学条件

(1)教材选用。高职高专教材选用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ERP软件操作实务》,同时参考以下几个书目: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财务软件实训》、会计从业证考试辅导教材《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民出版社出版)、会计职称考试辅导教材《初级会计实务》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修订。(2)教学资源。软件资源为正版的用友T3财务软件。硬件资源为带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会计事务所)。(3)师资队伍。专任教师多人,其中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副教授和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讲师。

5教学效果

(1)目标实现。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实施中小企业电算化核算和软件的日常维护能力;大多数能够通过会计从业资质考试。(2)教学评价。从学生学习和同事反馈情况看,该课程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应用性。学生对该课程有很强的学习兴趣。(3)取得成绩。本课程是会计从业人员有关考试的必考课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系统化学习,大大提高了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其中“会计电算化”科目通过率为98%以上。参加工作的同学能够顺利上岗操作,录用单位满意度较高。

6课程特色

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了以实训为主的“演、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按工作过程开展模拟实训;在教学形式上。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实训室开展,完全做到“边学边做,学做合一”。在考核形式上。考核的内容与形式都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接轨,使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教育相融合。

7改革思路

在会计实训室组建局域网,使教师所用主控电脑对教学终端的学生电脑进行实时控制,方便学生更清楚、更能集中注意力观看教师演示;教学的财务软件能够录入更多的自测题,供学生使用;力争使手工会计实训与电算化实训使用同一套企业资料;实现考试阅卷的自动化,使阅卷更加公正、客观、高效。

作者:彭文如 单位: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第8篇:网络讨论法的实施要点范文

关键词:动物解剖;教学质量;实践;提高

中图分类号:S852.1-4文献标识码:A

《动物解剖生理》涵盖了动物组织学、动物解剖学、胚胎学和动物生理学等3个方面的内容。它是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学习这些专业的学生最先接触到的一门专业课,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和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他们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动物解剖生理》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换和抽象,内容也较为冗繁;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就好了,基础课不重要。因此,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并不浓厚。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要积极借鉴诸多学者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动物解剖生理》的教学质量。

1我国目前《动物解剖生理》教学现状

新生进入校园后,就开始学习《动物解剖生理》这门课程,而此时学生对畜牧兽医专业的了解少之甚少,他们之前积累的专业知识是非常有限的。之所以会选择学习畜牧兽医专业,可能大多是受到家庭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值得肯定得是,学生既然选择了畜牧兽医专业,往往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和发展的目标有了初步的设想和思考。只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引导的好,指导方法科学合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上,平时学习非常认真刻苦,就可以很好地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基于这种考虑,个人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下列措施:(1)将课堂学习、课后练习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2)充分利用校内的各种图书、挂图、模型、标本、网络等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吸收书本里的知识;(3)在平时要经常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学习精神。

2提高《动物解剖生理》教学质量实践的有效性措施

针对我国目前《动物解剖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片、模型、标本和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等。

2.1在教学方法上

理论教学过程中主要实施讲授法、“以问题为基础”(PBL)的教学法、讨论法和参与法等教学方法。

2.1.1讲授法

应用于本门课程课堂上的解剖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系统讲解本门课程大纲规定的重点、难点和要点,使学生全面学习本课程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语言简洁、通俗易懂、生动,努力创造师生心理相容的环境,让学生跟上教师的讲课思维,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2渗透PBL教学法

对《动物解剖生理》中生理部分的内容,我们将PBL教学法应用于一些课堂教学中。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启发指导下,以自我指导学习和小组讨论为重要形式。PBL课程模式具有很多优越性,能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研究和学习,既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同时使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不断升华,开辟培养创造型思维人才的途径。

2.1.3参与法

安排部分章节让学生自己写教案,走上讲台讲课,教师听讲并及时给予点评,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教学,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真正的有机结合、相互交融。

2.1.4类比法

授课过程当中紧密联系人体解剖生理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还可以运用医学院使用的各种相关录像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教学手段上以直观教学为主

教学中,结合标本和模型,培养学生直接识记的能力,同时提高对立体构象的思维能力和识别能力。利用实验室的设备指导观看切片标本,使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的、乏味的机械性记忆为主动地、积极地识记;积极制作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参考使用,使抽象的形态和结构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

2.3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

是《动物解剖生理》实验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否能上好实验课对提高学生独立操作技能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有直接影响,因此,加大实验课的教学力度一直以来都是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工作。

2.3.1结合本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进度让学生观察动物标本和模型,使他们加深理解和记忆。比如,学习家畜全身的骨骼结构时,可以利用按比例缩小的动物模型代替实物,以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观察;标本的用处就更大了,教师先讲解指导其形态和结构等,再让学生对照标本还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教师还要及时解答这个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真实直接的感受所学内容,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也更加深刻。

2.3.2课程理论部分的学习结束后,教师要为学生集中安排实习期,让学生自己独立操作动物实体解剖。在操作的过程中,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自己动手,教师可以在旁边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解剖方法和技能。

2.3.3教师要严格考核学生的实验课成绩,将实验课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的最终成绩。考核主要包括辨认标本和解剖尸体两部分,辨认标本由教师在所学习的内容涉及的标本范围内命题,让学生以抽签答题的方式单个进行辨认和解答;解剖尸体在实习期结束的时候进行,主要目的是考核学生能否正确使用解剖器械以及学生解剖尸体的熟练程度,教师当场测评并给出分数。以上这些环节的实验教学注重的是教与学的结合,也突出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使学生在掌握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2.4开放解剖标本室、动物手术室、兽医门诊部

为学生提供实验课时以外的实验观察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健司丽芳张自强李梦云李翔位兰薛帮群.动物解剖学教学改革与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02).

第9篇:网络讨论法的实施要点范文

IT服务IT服务管理IT基础架构ITIL最佳实践

1课程开设的现实背景

伴随IT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日臻成熟,高效率开发、大规模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迅速发展成为严谨有序的系统工程和生机勃勃的商务模式。如何融合IT、技术服务、和项目管理,帮助企业对IT系统的规划研发和实施运营进行有效管理,遂成为人们关切的焦点。尤其是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业务系统建设步伐变缓,下一步关注的重点则从技术转向管理,以效能为导向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对IT基础设施的管理。

作为IT管理的“ERP解决方案”,IT服务管理给实施它的企业、企业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多方面的价值,包括商业价值、财务价值、员工利益、创新价值和内部价值等。随着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ICT等技术的飞速发展,IT服务管理的概念、内容与作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了深化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一批素质高的管理人才,所以开设笔者在校内申请开设《IT服务管理》公共选修课。该课程可以作为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物流管理、工业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到从传统的IT管理转变到IT服务管理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行性。

2课程主要内容

《IT服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融合了信息科学、系统理论、管理科学、服务科学等多个学科,内容既包括存储管理、网络管理、开发管理、应用程序管理等技术活动,又包含故障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管理、配置管理等许多业务流程的理论和实践。

课程的核心内容是ITIL V3的基本原理和经典理论。ITI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是国际上公认的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发,现已成为IT服务管理在世界范围内事实上的标准。ITIL为IT服务管理提供了综合的、一致的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方法论,描述了一整套业务部门该如何使用信息系统提高业务效果和效率的高质量方法。作为一套框架体系,ITIL描述了服务管理的轮廓模型,描述了各个流程的目标、总体活动、输入及输出等,供IT组织借鉴。ITIL并没有严格规定要采取的行动,因为这些行动随组织的不同而不同,相反它关注于可被应用于不同需求环境下的最佳实践方法论。不论企业组织目前在服务管理方面采取何种方法和实践,都可以应用ITIL,并可以以此增强各流程之间的关系,减少甚至消除由于不同IT职能部门缺泛沟通各协作带来的弊端。通过参考各流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进行沟通,ITIL提供了一套如何规划通用的流程(Process)、角色(Role)、和活动(Activity)的方法论。

3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主要讲解IT服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IT服务管理的概念、方法、管理工具和实施方法,理解IT服务管理规划及随需应变的IT服务管理要点。由于IT服务管理比较侧重实践操作等原因,目前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缺少实践教学环节。IT服务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许多理论知识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通过操作掌握基本技能。但是笔者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实际操作和训练。当前缺少IT服务管理的实践训练平台、校外实践基地等场所。

(2)教学方法传统单一。课程内容仍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满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结果是学生对服务台、故障管理、问题管理、容量管理、可用性管理、IT服务连续性管理等流程只是概念化的理解,而欠缺真正的融会贯通和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3)缺乏“双师型”教学人才。IT服务管理是新兴的行业,即使在企业中也急缺这类人才。作为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知识结构和开阔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否则在教学时仅限于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讲授。

4教学改进思路

我校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办学定位和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办学目标,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依托,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筑与行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协同育人”,构筑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与行业“协同办学”,构筑卓越工程教育模式;与行业协同创新,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基于学校的“三协同”办学模式和积累的产学研校外合作基地,今后的课程教学可以考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教学方法,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购相关教学软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操控,以更好地掌握IT服务管理的各个流程和职能。通过若干实验使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和结合行业应用,深入理解IT服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掌握ITSM的核心功能,如存储管理、备份恢复、访问加密、运营监控、历史报告等。培养具有实践技能、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IT服务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亚军,张金隆,陈江涛.IT服务管理研究述评及未来展望[J].情报杂志,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