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学基本知识范文

历史学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学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历史学基本知识

第1篇:历史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 以人为本 教学设计 知识积累 共享障碍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学的核心道理本身其实很朴素,与中国传统经典中的思想的朴素性非常类似。[1]比如《论语》颜渊第十二之第七: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是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 

在“子贡问政”中孔子所讲的治理国家的足食,足兵,民信三个层面,与管理学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资本的理论之暗合,着实令人称奇。孔子认为最重要的其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任,也就是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都是可以穷尽的,惟有社会资本,却是生生不息。 

二、知识管理的本质 

知识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源、资本、生产要素加以运营管理,通过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知识、技能、智慧来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简言之,即为提高企业竞争力而识别、积累、获取、学习、交流、创造知识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组织运作过程。从内容上看,它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管理;从目的上看,它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从过程上看,它追求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实现知识共享交流与吸收利用,以达到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够做出最恰当的判断与决策。 

kmc news/kmcenter (kmcenter.org)有一个知识管理专家访谈[3]。笔者注意到很多访谈中都有这样一个问题: 

kmc: 您认为企业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或:在知识管理中,您认为什么是最需要强调的?) 

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信任”(trust)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如美国kinsey 咨询服务公司总裁carol博士的回答最后就是:and, most of all, they build trust.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的知识管理专家和我国古代的孔子都持有这样一种观点:管理中(无论是行政管理还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因素其实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任这种社会资本。因此,笔者认为,这种相互信任其实就是本中之本,万源之源。

三、知识共享障碍 

香港城大管理学系副教授马礼士博士领导的一个研究项目通过为期三年的深入研究发现,中国内地的知识管理极受个人或机构之间的关系所影响。 

马礼士博士指出,内地在知识管理上面对的三个主要问题,包括没有足够时间分享知识、未能有效应用知识、难以捕捉隐性知识。这些问题都因机构内的经理对下属欠缺信任,以及限制了创造和分享知识机会的社会阶级观念而恶化。[4]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知识,通过对知识的识别、获取、积累、交流、学习、创造来达到知识管理的目标,实现知识的价值,其前提与基础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其核心是知识的交流与学习,其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吸收与创造,从而最终达到充分利用知识获得效益、获得先机、获得竞争优势的终点。在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前提是知识的存在,包括知识的质与量。而如何拥有足够量与质的知识在于知识的积累与共享,因为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智慧和都是相对有限的,而一个组织团体的知识是相对无限的,如何使一个组织的所有成员交流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达到最佳状态的关键。对于一个组织或者企业来说,创新是其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而创新本身是一种新知识的创造,这种创造离开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学习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可以下一个这样的结论:知识共享是发挥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点,是知识管理的优势所在。 

然而,知识共享不是轻易能实现的,在实践中人们不难发现,个人往往倾向于乐于获取他人的知识,却不愿向他人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知

识,这种现象,事实上就造成了知识共享的障碍,企业员工的知识难以共享或共享不充分。由此产生了知识共享的悖论:一方面知识共享能够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为组织创造更大的效益与价值,而另一方面知识共享与员工个人利益之间又存在着冲突,现实生活中员工之间不愿意共享知识或者知识共享不充分。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悖论,也因此,知识共享成为知识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四、结束语 

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我们能“以人为本” 重视知识的积累,并且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克服知识共享障碍,就能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创新发展,共同提高。由此,笔者认为:“以人为本、重视积累;相互信任,共享提高;不断交流、知识创新”是我们在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2] 肖知兴. 论语笔记.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9 

[3][4] kmcenter.org 

第2篇:历史学基本知识范文

一、学校知识管理的基本结构——技术观

1.表达层

表达层主要是用来负责知识的输出和输入,是知识管理系统的入口和接口,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连接系统和用户。一方面,表达层将知识存入知识管理系统中,它是整个学校知识管理系统的输入集,是整个知识管理活动的驱动力。另一方面,使用者也是通过表达层从知识管理系统中获取新的知识,即知识的检索。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往往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找到自身所需要的知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知识检索系统,也就无法实现知识的应用。而表达层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知识检索平台,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获取最合适的知识。

2.知识逻辑层

知识逻辑层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知识管理的需要,对知识进行组织,它接受用户的请求,然后根据知识管理的需要对该请求作出反应。用户通过表达层将知识输入,到达知识逻辑层时对所有知识进行重新整理,摒弃无用的知识,并将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使之具有较强的柔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再存入数据层中。而从数据层提取知识时,同样要经过知识逻辑层的加工,将所用的相关知识加以解构和建构,建立一种新的核心知识体系,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3.数据层

数据层,简而言之就是负责学校知识的存储。完成知识的获取之后,要对所有知识进行分类编码以便知识存储,即将知识与知识源相分离,将所有知识进行整合然后根据其特性进行分类、编码,使其成为图文声像资料,并将其存入知识库中,这样便可以保证学校知识的继承,避免知识的流失。知识库则成为学校知识中最有价值的一系列知识的集成,为所有知识提供了储存的空间,具有动态的和深化的结构,关注知识的应用与创新,便于知识的管理和检索,为后来者的使用提供了方便。

二、学校知识管理的基本结构——活动观

1.基础管理

基础管理是实施学校知识管理活动的第一步,处于整个管理活动的,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科技信息等。在组织结构上,学校应建立一种支持型的组织结构,有助于组织、个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知识分享、知识创新及团队间的合作。在组织制度上,建立一种规范的奖励制度。学校将个人、组织和团队激励有效结合,给予教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补偿和奖励,透过奖励来强化个体的知识分享和创新行为。在组织文化上,要形成一种共享型的组织文化。在整个知识管理过程中,与显性知识管理相比较,更多的是对隐性知识实施管理,而由于隐性知识是教师个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东西,因此,培养共享型的组织文化方能促进学校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

2.人力资源管理

在学校知识管理活动中,尽管强调以知识的管理为主,但人是知识的有效载体,任何知识只有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才能发展成对组织有效的动力。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知识创造与创新的主体,因此,教师个体的知识是学校知识的基础和主要来源。学校知识管理非常重视教师的在职训练,加强教师进修学习,提升其专业能力并保障其专业自,不仅可以去除保守封闭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发挥其专业精神,确保教育质量。在学校知识资源的管理中,学生之间的知识分享亦受到重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机会,并将学生的个人兴趣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所表现,激发其知识外显或创新表现。

知识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超越组织管理的层面,理解知识获取与管理的流程和职能之间的战略关系,推动教师获取和共享知识,组织教师不断开发知识,资助和支持对知识展开深化应用。这种领导必须认识到,学校是一个专业化的、由高智力、高成就动机的人们组成的组织。

3.知识创新管理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的创新,知识创新是在知识分享的基础上完成的。学校知识的分享主要包括同伴之间的知识共享、学校之间的知识共享、专家知识共享和人机之间的知识共享。同伴共享是指教师利用学校会议、教研等方式相互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学校之间的知识共享主要是与结对学校沟通中的知识共享,可通过网上交流、教育教学互访交流活动来分享各校的办学或管理模式;知识的创新不仅要同伴互助,还需要专家的引领,因此,专家知识分享可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校内外专家知识;面对面知识分享的机会总是有限的,而网络提供了便捷的知识共享机会,满足了教师对知识的渴求。

第3篇:历史学基本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52—01

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新时期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则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做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历史教师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应不断锤炼自身教学语言艺术,增强板书与板图运用能力,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学会利用网上资源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历史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应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况,要正确判断,恰当处理,合理组织教学活动,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历史教师除了要掌握历史学科知识外,还需要了解政治、地理、科技、经济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要努力成为一名复合型教师,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因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历史教师仍将自己视为课堂的主宰者,依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少教师对教学活动或是缺乏精心设计,或是沿用一问一答式的组织形式,以自我为中心,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其结果则是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历史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高。为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应打破教材的束缚,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引导、组织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让他们深入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才能使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历史学习枯燥乏味,更不要说认识历史学习的作用了。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历史学习的作用呢?方法固然有很多,但笔者觉得结合时政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分析、理解,不失为一种好的举措。教师如果能将一些令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则会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讲授“美国的霸权政策”一课时,笔者结合美国航母驶入我国海域这一热点问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讨论题:“美国这样做,是为了捍卫民主还是要称霸世界?” 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利用历史事实揭穿美国的丑恶嘴脸。课后,学生主动到图书馆翻阅、摘抄或复印有关资料,或是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推选出本组的发言代表。这不仅为下一节讨论课的进行奠定了基础,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提高了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4篇:历史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图;学生;螺纹;教学方法;兴趣

G712

案例背景:

一、教材分析:

《机械制图》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学习后续课程的重要具备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掌握机械制图的一般知识,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简单装配图的能力,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螺纹》是其中一个知识点,由于这一部分的学习与前一章的学习有很大区别,不是按照正投影法的真实投影,而是按照国家的规定画法进行绘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本堂课,对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较熟练地掌握螺纹的基本知识和规定画法,能在课堂上学会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绿色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活动、发现式学习、小组式讨论学习、交往式学习等教学方法,来更直观的理解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与理念:

1.授课中注重体现与生产、生活的实际联系,利用生活中的螺钉螺母等螺纹紧固件和生产用的螺纹成品,讲解牙型、直径、线数、导程(螺距)和旋向,通过学生课堂实验和师生互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2.根据《机械制图》教学内容制作了PPT课件,利用PPT进行动画演示和回放,让学生更直观的,加强对螺纹的理解和掌握。

3.设立学习小组,以分组讨论为主要标志形式,在组内自主合作学习,多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老师讲授、总结,让学生学会评价和自我评价。

4.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并随机提问,让学生上台绘制螺纹,尽量让每个学生投身到课堂教学,都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并且在讲评时注意肯定、表扬和鼓励学生。

案例呈现:

一、导入新课 (5分钟)

教师拿出一套螺纹紧固件,并拆卸下来,要求一位同学上台拧紧。然后用启发式提问其连接原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显得很感兴趣,引出这螺纹的基本知识及规定画法”。

二、新课讲授(80分钟)

(一)螺纹的基本知识

(二)螺纹的形成(5分钟)

动画演示螺纹(外螺纹和内螺纹)的加工过程。

(三)螺纹的结构要素(30分钟)

1.牙型

通过PPT演示不同的牙型特征:三角形、矩形、梯形、锯齿形

2.讲解螺纹的直径:

教师用模型和挂图讲解大径(公称直径)、小径和中径,学生一边观察模型,一边思考。学生拆下自己的钢笔笔帽,观察一对内外螺纹,分别找到各自的大径和小径所在的位置。

3.讲解螺旋线的形成,区分单线和多线螺纹。

螺纹是由螺旋线构成。沿一条螺旋线形成的螺纹称为单线螺纹,沿两条或两条或两条以上螺旋线形成的螺纹称为多线螺纹。

老师拿上一个螺丝教学生判断单线和多线螺纹的方法:看着一个螺丝头,只要是一个丝口的就是单线螺纹丝,要是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丝口是多线螺纹,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例子,发现钢笔和圆规上都是单线螺纹,有人拿出饮料瓶,饮料瓶口螺纹的是单线,有的是双线,“小生活,大道理”,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知识,更有利于机械制图的学习。

4.通过图片讲解导程和螺距

螺距是螺纹上相邻两牙对应点之间的轴向距离

导程是指同一螺旋线上相邻两牙对应点的轴向距离

导程=线数×螺距

教师给定相关数据要求学生计算

5.通过图片和模型讲解旋向

右旋与左旋的区别:按顺时针方向旋进的螺纹,称为右旋螺纹,其螺旋线的特征是左低右高,常见的螺丝、螺栓,如果不加以说明,都是右旋的。左旋螺纹则相反。

左旋和右旋各自有优缺点,右旋螺纹使用方便,但防松性能差;左旋螺纹使用不方便,但防松性能好。因为左旋螺纹防松性能好,防止煤气泄漏,煤气瓶上是左旋螺纹,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涨,需要趁热打铁来学习螺纹的规定画法

三、螺纹的规定画法(45分钟)

将学生分成6组每次大概6-8人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对每一组的的表现进行点评。

老师:螺纹的画法与前面我们所学的正投影的画法是不同的,它不需要绘制螺纹的真实投影,只需按照国家的规定画法即可。

1.外螺纹的画法

老师:动画演示,讲解外螺纹绘制的注意点,并形成总结点

学生:选两组中的各一位代表上台绘制,全体同学仔细观察,思考黑板上的绘制是否正确,指派代表回答并上台改错。

2.内螺纹的画法

老师:动画演示讲解内螺纹绘制的过程,鼓励学生自行总结要点。

学生:总结内螺纹的画法要点:螺纹的牙顶(小径线)画粗实线,只看到端面时画:粗实圆。 牙底(大径线)画细实线,只看到端面时画:3/4圈细实圆。 螺纹终止线画粗实线。 在剖视图中,剖面线应画到粗实线处。

老师:补充学生的总结内容

3.连接螺纹的画法

连接螺纹相对较难,亲自在黑板上演示,在内螺纹图形的在基础之上旋入外螺纹图,旋合部分画成外螺纹。观察各组的练习情况,进行打分评价。从中挑选几个画得好的同学的在全班传阅。各组进行交换习题册,互评打分。

三、归纳小结(5分钟)

总结螺纹的结构五要素和规定画法

提问引导,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踊跃回答问题,师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老师用表格形式进行课堂总结,列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清晰明了,课堂氛围相当活跃。

四、作业布置

1.联系实际,分别列举两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螺纹的结构要素。

2.习题集

案例u析:

本教学模式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实例法、情景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和讨论法)和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分解分析专业知识,找到符合学生兴趣的认知规律,通过PPT的动画演示及课堂活动能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劲头。

本课堂的教学设计中,还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言堂“的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引导学生积极联系实际生活回答问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自上黑板绘制螺纹,各组进行积极讨论,并对黑板上的进行补充和纠错,教师对学生的绘图进行鼓励并实行相应的加分制度,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同时通过PPT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专业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活灵活现的PPT动画演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第5篇:历史学基本知识范文

一、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调整教材章节顺序

职业中学音乐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李重光主编的《音乐理论基础》(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等音乐学校试用教材)。就这本教材来说,在第一章到第三章,讲解了音及音高、音律、记谱法的内容。第四章到第六章,则是调式总论、民族调式、大小调式。而要讲解某调式的音阶结构、调式特征等,势必要用到“音程”“和弦”等知识。但是,音程安排在第七章,而和弦则安排在第八章;在对调式实例的示范、分析时用到的调号在第五章民族调式第八节;节奏、节拍则是安排到了第九章。从普通初中升入职业中学的大多数学生基本没有接触过基本乐理知识,如果按照课本的章节安排教学,会出现知识头绪多、前后纠结、理解不顺畅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本着先讲各环节基本知识,然后再渐渐扩大联系的原则,将课程章节顺序调整为:音及音高―音律―记谱法―节奏、节拍―音程(概念、自然音程及变化音程、单音程、复音程、音程的转位、等音程)―和弦(和弦概念、三和弦七和弦及它们的转位和弦)―调式―大调式―调号―小调式―大小调式的关系―民族调式―大小调式中的音程和和弦―转调―移调……

二、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知识的能力

以前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卖力地讲,学生在底下昏昏然者有之、走神发呆者有之,凝神应付者有之。讲完考查,大多数学生不知所云,没有掌握所学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紧紧“牵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随着老师安排好的思路去思考,让学生动起来。要做到这点,教师要在课后下足功夫:设置好“为什么”,预备好例子或曲例、安排好紧随课堂步骤的练习题等等;讲课的节奏、课程的进度安排也应该随着学生的听课状态、接受程度来调适。改教师全盘讲解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相结合。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如,在讲“关系大小调式”时,这样安排过程:(1)让某生出题,同学们做题:以某音为主音,写出某一自然大调式的音阶;(2)教师引导学生,找到该调式的第六级音,要求学生写出以该音为主音的小调式音阶;(3)让学生将这两个调式音阶写到同一个高音谱表上,进行对比;(4)引导学生发现二者音列相同、调号相同、主音相差小三度的内在关系。引出“关系大小调”的概念;(5)另一名同学再出题,同学做题:以某音为主音,写出自然小调式的音阶;(6)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其第三级,以此音为主音,写出自然大调式的音阶;(7)同学们自己对这两个调式音阶进行对比,印证并加深理解关系大小式的概念;(8)教师讲解“关系大小调式”,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不需要像产生大调式调号一般一一产生各个小调式的调号。小调式均可以使用其关系大调式的调号的结论;(9)教师布置练习:按五度循环写出七个升号调和七个降号调调号,对应写出它们的关系小调式调号;(10)教师学生相互对答关系大小调式调名、学生之间的相互对答;(11)教师举一大小调式转调的曲例加强学生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 加强自身修养,丰富个性,创设活力课堂

1.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给学生讲解哪怕是一个小概念的时候,能有深度和广度。例如,讲基本音级的名称,看似简单的“音名”与“唱名”,如不透彻讲解,深刻分析它们的产生原因、名称区别、特点等,就让学生彻底地理解这两个名称,学生将来在学习调式、调号、写音阶等时,就会很容易混淆调式中的音级与基本音级、变化音级。

2.要博览群书,丰富自身知识,加强学养。作为一个教师,没有丰富的知识,如何能在讲课时做到旁征博引、“征服”学生呢?作为一个教师,没有修养,没有个性魅力,将很难吸引学生。北京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师袁腾飞被学生称为“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虽然社会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但学生喜欢上他的课,甚至愿意为了听他的课“再参加一次高考”,正说明做一个口齿清楚、语言丰富,讲课妙趣横生、深入浅出的教师,是教师的目标,也是学生的要求。

第6篇:历史学基本知识范文

一、高职职业英语实践教学现状

1 缺乏或弱化职业英语实践教学。高职职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学生毕业后具备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一定的听说能力、较强的阅读一般技术资料的能力和书写常用应用文的能力”。为达到实践教学效果,高职院校英语实践教学一般要占到英语总课时的50%以上。但在实际教学中,职业英语普遍缺乏实践性教学或其主体地位不突出,职业英语技能培养被忽视,结果是学生仅掌握一些专业英语词汇等,缺乏基本职业英语应用能力。

2 缺少具有职业英语实践知识与能力的指导老师。大多数职业英语教师本身缺乏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对实践性教学深度探究不够,指导能力不一,不能保证学生全面、系统、高质量地完成职业英语实践训练,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3 缺乏职业英语实践教学教材。高职英语教育应使学生逐步掌握相应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英语应用能力。但实际教学中缺乏模拟实训教材和大纲,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通过备课增加一些实践内容来弥补模拟教材的缺少,这种方式不能使职业英语实践性教学保持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最终无法通过模拟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4 缺乏职业英语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对于职业英语实践教学环节及质量保证方面的相关规定更是较少。由于对职业英语实践性教学缺乏标准化管理,使得在教学环节中首先没有科学的规范要求作为标准、同时也就没有对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监控、评价和反馈机制。最终使得实践教学水平难以评价,指导教师各行其是,实践教学质量受到了极大影响。

二、加强高职职业英语实践教学对策研究

依据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整体设计职业英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进行统一规划;其次,遵循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注意在职业英语理论教学中适当安排实践,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构建职业英语知识与能力;再者,应独立设置适当的教学实训和技能强化训练,加深学生对职业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集教学、实践于一体,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职业英语实践教学体系。从规范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营造实践教学氛围等方面,对高职职业英语实践教学进行探索。

1 职业英语课程凸显实践教学主体地位。首先改革其现有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比例。其中关键性问题就是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内容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英语能力标准和要求,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注重与职业特征的统一,与应用型的统一;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重组职业英语课程和教学环节,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2 强化职业英语实践教学内容。丰富职业英语实践内容和形式,加大职业英语语言技能训练的比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职业英语实践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职业英语学习效果。

3 职业英语教学与社会企业挂钩。坚持走“工学”结合之路,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职业英语实践提供必要条件,培养学生职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实行“订单培养”,又可极大调动学生职业英语学习积极性。

4 探索“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探索“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实现教师在企业和学校间的有序流动,建设专兼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加强英语语言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培训,探索语言教师、专业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同时,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从事兼职工作。改善高职职业英语师资结构,实现专兼结合,满足高职职业英语实践教学要求。

5 依据专业的不同选择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职业英语教学方法选择核心原则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本位,突出“实践”教学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如,《饭店英语》、《导游英语》以听说为主要学习技能,采用情景教学法;《外贸函电》主要训练学生书写商务信函的能力,采用体裁分析法。

第7篇:历史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人力资源;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基本概念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人力资源注重的是人的使用价值,将人自身所包含的体力、智力等要素主要看作一个静态的存量,将人视作一种特殊的资源,更多地强调投入与产出。

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使得经济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人力资本主要指通过教育、培训、保健、劳动力迁移、就业信息等获得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状况和水平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生产技能以及健康状况的流量与存量总和。人力资本将人看做一种特殊的资本,而资本的本性就是“滚雪球”效应,即不断地通过投资获取收益,人力资本从整个管理过程来看是一个动态的流量,在不同的时期存量各有变化。

二、由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的一般经济学解释

在经济学家们看来,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下,企业将人力资源更多地视作一种外部性的资源,它考虑到的只是在购买劳动力时付出的显性成本——工资,而不会太在意员工在企业中从事各项工作中同时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成本。因此,在基本工薪相对确定的情况下,只要员工的边际贡献大于零,即满足企业的基本需求。这从理论上来说即使员工在企业利益目标最大化中出现“过劳死”的情况,也是符合经济学规则的。这样不仅是对人性的藐视,同时也会给社会资源造成两重性的浪费:首先,只考虑显性的工资成本,不计员工的隐形成本,即员工的额外消耗,不然会对“人力”造成巨大的浪费;其次,员工的额外付出主要转移到社会福利的账户中,必然会使得社会福利作为一种公共支出的效率低下。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下,企业更多地将员工看作“经济人”,不会去考虑员工的人性需求,员工只是生产流水线上的一道道工具或者机器,没有社会性的承载。

然而,由人力资源转到人力资本的层面,境况就大不一样了。将人力看作资本,就要关注投资与收益,要想不断地进行投资与收益循环,企业就不能紧紧计算员工的显性成本,还要更多地关注其他的隐性成本,同时不断地对员工进行教育投资,增加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以获取更大的收益。这样在企业的员工管理计划中,就不能只关注员工的经济需求,还要把劳动者看做“社会人”以及“复杂人”,即在同时注重劳动者经济需求与社会交往需求的前提下,更要因地制宜的根据每个员工的特殊性和每一个个体不同时期的特殊性来培养员工,发展员工。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的发展似乎向着人性的方向迈出了巨大的一步,体现了对人的权利和尊严的尊重。

在人力资本的理论中,不断地强调关于人的发展,尊重人的各种权利,使得人和劳动得以结合,而不是像大工业时期那样使得劳动者成为一种生物机器,被劳动所奴役。在一般经济学的解释中,似乎在向我们展示着这样一种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并不在一般经济学的范畴内,而在政治经济学之中: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指出人之所以成为劳动的奴隶是因为劳动和人相分离进而使人成为劳动的工具和奴隶,那么人力资本中对于人性的关注是否能从根本上转变“人服从于劳动”至“劳动服从于人”?从而实现人的“自由王国”?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经济学剖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了劳动异化的理论,以此来说明私有制基础下劳动者同其劳动产品以及劳动本身的关系。劳动本身是人的本质,但是在私有制经济下发生了异化。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第一,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第二,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不在是人的自觉活动,而是处于被迫与强制之下,“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生产劳动成为了动物性的维持基本生存的活动,失去了人类生活的特征,“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第四,人同人相异化。主要表现为普通劳动者同控制劳动产品与劳动活动的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关系。

从人力资本的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劳动者在相当程度上赢得了人性与权力的尊重,但是劳动产品依然不会被劳动者所占有,劳动产品与劳动者依然是负相关的关系,其次,劳动的强制与被迫依然无法避免,所有劳动的发言权依然不被劳动者所掌握;再者,企业为劳动者发展所做的努力主要是针对企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教育等投资,与在“自由王国”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大相径;最后,不言而喻,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虽然有所缓和,但是永远无法成为一家人,本质上依然是对抗关系。

第8篇:历史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管理学;基本职能;中学教学

管理(Manage)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在中学教学活动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组成的班级作为一个组织,教师自然成为这个组织的管理者,通过制订教学计划,指导教学过程按进度完成,实现传授知识的目标. 可见,管理在教学中是潜移默化存在的. 因此,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应该熟悉和了解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并能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行使这些职能,最终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所服务.

管理职能(Management functions)是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内容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 它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和控制这七个基本功能活动. 下面详细阐释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这七种基本的管理职能.

决策职能

决策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方向,关乎整个教学活动的走向以及教学目标能否达成. 所以,教师应重视决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影响. 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清晰地了解和认识预定目标,这样才能根据预定目标作出正确的行动决定. 具体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决策的制定依赖于教师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平常反反复复出现的日常事物的自身规律的总结以及研讨会上的相互交流,从而制订出各种相对稳定的规定和规则. 有了这些规定和规则,日常教学就能向制度化、规范化靠拢,这样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学习秩序,提高班级管理效益,培养优良的学习作风,这些都是教师制定决策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规定和规则并非指各个中学都有的自身的常规管理制度,而是与教师密切相关的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用以保证正常展开教学活动的课堂管理. 它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更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把握和理解联系在一起.

计划职能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就是说,任何事情都需要进行计划,只有有了良好的计划,找对了方向,踩准点,才能最有效率地、最有效果地把事情做好.

在教学过程中,计划是教师实施课程、完成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比如开学初,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计划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在管理学中,计划是进行控制的标准,是决策后所选定的方案. 所以,有了计划,才有后面一切实施的指导和标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除去每年度大体的教学计划,教师还免不了依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特点制定各式各样的计划,这样的计划有针对学习课程的,有针对学习节点的,等等,不一而足. 但无论制订怎样的计划,都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一是根据“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的理念,计划的制订要体现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如案例法教学就是这个原则的体现. 二是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念,计划的制订要体现适宜性和挑战性相结合的原则,如穿插在教学活动中的单元总结和试卷讲评课就是这个原则的体现. 三是根据“学生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计划的制订要体现整合性和平衡性相结合的原则,如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是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计划的制订要体现针对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如一个教师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水平以及学生群体分布特点制订教学计划. 在遵循以上几个原则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积极根据课堂反馈的信息进行计划的修改与完善.

组织职能

在管理学中,组织的目的就是保证决策和计划的实施,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在中学教学和管理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配合教学. 不同的教师会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尝试不同的组织方法,但是无论什么方法,都应该围绕教育目标进行展开.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不应该把观点局限于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是要提到组织教学是为让学生能进行更好的个人发展这样的教育高度. 明白这一点,才能说有能用好组织职能的思想.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组织教学,笔者以为首先要弄清楚两个问题:

一是课堂教学应关注什么.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首先应搞清楚课堂教学应关注什么,如果这个问题很模糊,那组织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笔者以为,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向学生提供充分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获得广泛的知识、能力和兴趣. 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教”应从“学”的角度考虑,从“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鼓励学生为特色,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

二是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者之间的定位. 笔者以为,“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也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学习环节;“情感与态度”是核心的部分. 明白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就能清楚目标是什么,重要环节在哪里,特别是能抓住教学中的核心内容.

弄清楚以上两个问题是组织教学的前提,显然只有前提是不够的,要收获一堂好的课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针对不同的课程组织不同的教学模式;创设好的问题情景引入;给足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把握学生开小差的时间,适当引入手段吸引注意力;做好课后总结和辅导. 笔者以为,教师的组织职能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体现一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对组织职能的开发,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和挖掘.

领导职能

教师是学生的领导者,通过指挥、指导、协调等去影响学生个人和班级集体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 从学校这个组织来说,虽然教师属于执行层,但由于教师的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以及形式的主体性和成果的集体性等特点,因此,教师不同于其他管理机构的执行层成员,二次决策成为其突出的职能,这就注定教师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当教师收到来自学校的执行指令或按常规需要启动执行程序时,教师便开始了以自我为主导的教学管理过程. 从计划(Plan)、实行(Do)到检查(Check)、处理(Action),自始至终都承担着相应的领导职能,沿着PDCA环,周而复始. 因此,教师虽是宏观管理过程的被动者,但更是微观管理过程的主动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承担相应的领导职能. 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把自己定位为执行者,而看不到自己同时又是一个具有“主导”作用的重要的组织者,那么,他将是一个不完全的教师.

激励职能

在一个组织中,各成员的需要和愿望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之处. 激励就是通过一定手段使组织成员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其个人潜能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虽然学生的需要多种多样,激励他们的方法也不一而足,但笔者以为最合适的方法应该是目标激励法和榜样激励法. 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可达到的目标,让目标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其经过一定的思考后能够实现目标,这也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具有示范性、生动性和鲜明性,有了榜样,不仅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而且学起来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大,号召力强. 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方法激励学生,我们都要明白一个原则,那就是激励的最终目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教育目标和决策意图通过学生的努力转化为现实.

沟通职能

随着管理学的发展,沟通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公认.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来实现. 这里所说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应答,它强调的是师生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 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科书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既是一项“原则”,又可以成为一种方法. 作为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课堂上和学生沟通的时候,教师语言的完整正确、通俗易懂、形象有趣、幽默、有亲和力,还是干瘪无味、缺乏情感、缺乏文采,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教师说话具有亲和力,内容准确科学,遣词造句简洁明了,说话态度亲切自然,表达情感朴实动人,速度节奏张弛有度,语言格调庄重得体,语言风趣、幽默,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学会倾听,要让学生大胆地说出心中的想法,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创造出一种民主、平等、易交流的沟通环境.

第9篇:历史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语言心理学中职英语教学教育模式

我是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同时兼任学校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交叉的学科使我对中职生英语学习现状有了新的认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开发智力的心理过程。学生走不出学习英语的低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师生都忽略了在英语学习中一直存在的,并起内因作用的学生的复杂而微妙的英语学习心理。笔者特就如何遵循语言学习心理机制,改革英语教学模式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与同行商榷。

一、心理学关于语言学习的基本观点

心理学认为:语言是后天发展的剌激和反应,是条件反射的形成,是人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语言首先是外界剌激,然后大脑做出反应。语言是人的潜在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自然表现,如听说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等。因此,学习语言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是大脑机制充分地运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认知。语言是行为、习惯和经验,语言又是理性、智慧和天赋。也就是说,语言既是模仿,也是创造。因此,笔者认为中职生英语的学习要模仿,但不能单纯机械的模仿,还要通过运用人的大脑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思维。人类具有一种天赋的学习语言的质体,人脑可以对信息加工、归纳。儿童学习语言,学得又快又好,主要是因为儿童有天赋的学习语言才能。幼儿从有意识的第一天起,就不停地学习周围人的说话方式,理解别人说话的含义,从而通过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愿望等。儿童在讲话的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观察,另一方面进行记忆,通过思维,慢慢得出一些规则。儿童学习说话的实践告诉我们,语言的学习要通过交际才能学得和习得,才能提高,在交际中才能不断运用、磨练,才能学到。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产生的心理语言学,就是用心理学原理研究语言学的边缘学科,它主要研究人们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其中,交际法就是以这一理论为指导而形成的。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意念项目为纲,以培养交际能力为主的一种教学法体系。它认为,言语交际的心理包含两个重要方面: 一是运用语言表达什么思想(即内容),也就是意念。二是怎样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即形式),也就是表达方式。功能法的出发点,就是要在交际活动中表达意念(思想内容)。所以,外语学习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外语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目的,注意因材施教。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内容以表示数量、时间、次数以及打招呼、邀请、告别、询问等意念和功能为纲,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需要作出安排。选择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最需要的内容作为语言教材。

二、依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创建开放式中职英语教学模式

心理学特别是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中职英语课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们尽快走出“教”与“学”的症结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持。中职英语教师必须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学,特别是学习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必须创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其主要依据是:我们面临着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新事物、新观念深深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交际的工具,作为世界公用语言的英语更为如此。交际既是教学的目的,又是教学的手段。中职学生面向各种工作岗位,交际能力更为重要。外语学习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目的,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英语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应是全方位开放的教学模式,其内容包括:

1.开放式的中职教学目标。开放式课堂教学把教学目标分成几个层次:一是基础性目标,即达到教材双基教学目标,为下一步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弹性目标,即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三是发展目标,即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发展,现在的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一辈子。

2.开放式的中职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内容包括:教科书内容、课外书内容、生活内容、实践内容。

3.开放式的中职教学过程:⑴课堂向课前开放。开放式教学则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事先可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⑵课堂向课后开放。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⑶学校向家庭开放。⑷学校向社会开放。学校向社会开放就是指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4.开放式的学生思维空间。开放教育的核心是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从小敢问、善问。鉴于此,课堂教学要走出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的模式,开创学生满堂问、师生满堂议、满堂辩的新模式。

5.开放式中职教学课型。开放式教学模式要有开放式课型来支撑,如果没有开放式课型,那开放式教学模式则成为空中楼阁,缺少可操作性。我们经过初步探索,总结了8种开放式课型:⑴质疑式。⑵讨论式。⑶辩论式。⑷茶馆式。⑸小组式。⑹采访式。⑺主题式。⑻主持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