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学习培训范文

人工智能学习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工智能学习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工智能学习培训

第1篇:人工智能学习培训范文

英特尔公司数据中心事业部副总裁、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部总经理Jason Waxman在近日举行的英特尔人工智能论坛上表示:“英特尔希望推动中国融入人工智能时代,在加速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注重自动驾驶、精准医疗、智能工厂等技术创新和应用进程,使人工智能更快惠及大众。”

近日,英特尔宣布将推出业内全面领先的人工智能产品组合――英特尔Nervana平台。该产品组合旨在提高人工智能应用的速度和易用性,是构建高度优化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绝佳基础,可帮助更多的数据专家在基于行业标准的技术上解决挑战。

据悉,英特尔Nervana平台产品组合包括英特尔至强处理器、英特尔至强融核处理器、为工作负载优化的加速器如FPGA以及从Nervana收购的技术创新。相较于前一代处理器,下一代英特尔至强融核处理器(代为Knights Mill)的深度学习性能可提高4倍,计划于2017年上市。此外,英特尔宣布现已向特定云服务提供商合作伙伴提供下一代英特尔至强处理器(代号为Skylake)的初期版本,该处理器采用了英特尔高级矢量指令集AVX-512集成加速技术,将极大增强机器学习工作负载的推理性能。

英特尔还公布了如何将Nervana的突破性技术集成至现有产品路线图的更多细节。英特尔将于2017年上半年测试第一款芯片(代号为Lake Crest),并在下半年向主要客户发售。此外,英特尔还在路线图中增加了一款新产品(代号为Knights Crest),它将Nervana创新技术与业界领先的英特尔至强处理器紧密集成。此外,Lake Crest处理器专门针对神经网络进行了优化,可为深度学习提供极高性能,并可通过高速互联网络提供前所未有的计算密度。

第2篇:人工智能学习培训范文

 

1 引言(Introduction)

 

人们越来越接受逐渐取代传统考试方式的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的远程考试系统。传统意义上的考试,操作过程极其繁琐,出错难以避免。远程教育也称为网络教育,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实现教育终生化,教育大众化、平民化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且农业人口众多,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西部及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远程教育为全民教育及终生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远程教育体系中,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考试系统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远程考试系统尽可能保证了考试的实时、可靠及客观公平及最小程度的人为因素影响。远程考试系统亦广泛应用于政府、企业及各种机构的培训,因此,讨论远程考试系统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远程考试离不开试题库的创建。

 

采用常规数据库构成的试题库,对客观题(选择、判断、填空题)很好解决。可以将试题库的试题按不同的形式出现。原理是:每个题都有几个选项,正确的和干扰项都有若干项。当试题要单选题时,可以用算法限制,每个题抽出一个正确项和若干个干扰项。当试题需要多选题时,每个题在答题选项中任意选取,但保证正确选项大于1即可。

 

而抽卷一般都是随机在试题库抽题形成试卷。这就造成不同试卷难度可能不同,考试欠公平。处理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将题目在建立试题库时就给了难度系数,出题时按难度比例抽题。这样对每个参考者相对公平。这涉及到怎样确定试题难度的问题。下面将讨论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试题难度。也就是在创建试题时,让计算机自动识别试题难度。

 

2 人工智能技术在试题库建设中的应用(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iques in building the

 

examinations bank)

 

2.1 人工智能的定义

 

著名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逊教授对人工智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而另一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这些说法反映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即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1]。

 

人工智能(AI)是目前发展迅猛的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近代被称为三大尖端技术之一,这三大尖端技术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技术应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在许多学科中都有它的身影,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及可观的经济效应,在理论上也日趋完善。

 

人工智能是用计算机算法来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或思维过程。比如:逻辑推理、学习规划、计划实施等等。主要的内容包含:计算机实现算法(原理)、智能机器人制造等。人工智能涉及的学科也极为广泛。首要的是计算机技术,还有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人文科学。还有控制、自动化、仿真、数理逻辑等自然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涉及到军事、航天航空、机械制造、计算机仿真、遥控遥感、机器人、工业控制、自动化、采矿、教育培训、服务业等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当今社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是正在快速发展的热门学科。它起源于计算机技术,但远不止于计算机科学范畴。人工智能取得了许多成就,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 基于知识的系统、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机器人学、Agent技术和分布的协同工作、规划和配置、机器感知等[2]。

 

2.2 知识的定义

 

知识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神产物,是人类进行创新、创造、探索等智能活动的基础。关于知识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是转换后的信息。经过人类的主观理解、解释、消化、选择以及过滤,大量信息加工处理后,称其为知识。

 

(2)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对特定的学科或产业的概念定义、内部关系、运作过程和应用解释。

 

(3)知识亦可以定义为:“事实”“信念”“启发式”。

 

在人工智能领域,知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处理点。大量的信息必须从知识中提取和转换来的。从其作用层次,它们分为对象级知识、元级知识两类。按性质亦可划分为三种知识:过程性、描述性、判断性。

 

2.3 知识表示

 

知识表示一直是计算机领域中非常关键的问题,在人工智能及专家系统中,知识表示是知识的符号化过程。实际上是为描述事件所做的一组约定,它的实质是将事件的事实、过程、关系、属性等特征抽象成数据结构。计算机的知识表示就是研究这些数据结构,构建数据库,使用算法将物质世界的可以处理的信息尽可能量化,过程化。人工智能也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过程。将这些海量的数字化后的信息快速处理,以获得人们需要的结果。

 

人工智能应用在构建试题库时,知识表示也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知识的表示与对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以及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一个正确的知识表示,可以将知识很好的转化为数字信息,从而使得计算机能够更好的处理,那么对知识表示的要求,主要从下面四个方面去处理:

 

(a)可表达性:能够正确有效的将要解决的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表达出来。

 

(b)可理解性:知识表结果是容易理解的,简单明了的。

 

(c)可访问性:知识表示是可以利用的

 

(d)可扩充性:当有新增知识的时候,原来的知识表示可以扩展、补充。

 

2.4 知识库的构建

 

知识库是按照一定要求存储在计算机中的相互关联的事实知识的集合,是经过分类和组织、序化的知识集合,是构建专家系统(ES)的核心和基础[3]。

 

对知识的处理,很关键的一步是知识库的构建,即创建知识的物理结构及逻辑结构,在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理论中,可以理解为数据结构的建立。知识库的组织方式,依赖于知识表示模式,也依赖于数据库等计算机技术。目前的数据库技术发展很快,也有很多模式可供选择。总之,知识库的组织应尽可能全面、高效、最大化利用存储空间。

 

知识库的构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知识库构建模型

 

Fig.1 The knowledge base model

 

2.5 知识库的管理

 

在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中,知识库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大,知识的尝试和广度也相应变化。知识库管理维护得好,会成为日常工作的好帮手,处理得不好,知识库就是一堆没有用甚至是有害的信息垃圾[4]。管理知识库涉及到数据存储的安全性、访问效率、多用户等等,依赖于计算机软件技术。

 

2.6 实现过程

 

(1)构造试题库数据结构表见图2。主键为“ID”。

 

图2 综合试题库表

 

Fig.2 The examination bank table

 

(2)所考知识点难度数据表结构

 

所考知识点难度数据表结构如图3所示。主键为“序号”。

 

图3 知识点难度数据结构表

 

Fig.3 Construction table of the database in difficulty

 

coefficient of knowledge point

 

(3)知识点数据分析及客观题知识点难度计算程序的算法实现

 

先将所选课程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按照掌握、理解、了解的要求每个知识点设置一个或两个关键字,并设置知识点难度系数数据库,考试大纲要求不是很多,所以数据量不大,可由教研室讨论每个知识点的难度系数。考试的题库却是不断增加的,每增加一个选择题时,就遍历知识点难度系统数据库,按词法匹配,如果选择题含有某知识点,即将此知识点的难度系统加到累加变量中,并将计数器加1,遍历完整个表,将累加变量值除以计数器,得到此选择题的知识点难度系统。实现算法如图4所示。

 

图4 试题库难度系数生成算法流程图

 

Fig.4 Flow chart of algorithms in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of examination bank

 

3 结论(Conclusion)

 

用人工智能技术,基于知识点属性建立的知识点库;试题库建库时,试题能按词法匹配,遍历知识点库,智能生成难度系数。解决了在无纸化考试中遇到的考试公平的问题,也减轻了出题者的工作量,避免了出题者主观判断题目难度导致的随意性和不准确性。

 

但系统仍存在不足:可实现是部分智能推导,知识点的堆积是一个继承过程,仍然可以继续研究。人工智能在计算机考试中仍有很多可研究的方面,如:主观题的阅卷等。这也是今后可努力的方向。

第3篇:人工智能学习培训范文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建设;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

随着生产力的持续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科学技术已不能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众多的产业、经济、科技和社会问题,无法用传统的数学方法和技术加以解决。智能科学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它是脑科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构成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智能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技术。在国外,智能科学技术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并且,国外一些著名学府,如东京大学、爱丁堡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先后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该方向的高层次人才。智能科学技术也得到国内专家的密切关注,早在1991年中国科学院就建立了以智能科学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并且已有计划将其列入我国新近制定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

智能科学技术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在2007年中国人工智能年会上指出:“智能科学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前沿和制高点,充满重大的创新机遇。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下,谁先掌握智能科学技术,谁就有可能掌握制胜的主导权”。目前,智能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推进智能科学技术专业教育,培养高层次智能科学技术人才,正当其时,适应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顺应时代的需求。自2003年10月北京大学自主设置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在教育部备案以来,先后有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院校先后设置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我校申报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也于2008年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批准。

为加快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步伐,进而提高“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办学质量,新专业建立以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先后于2004年8月在北京、2004年11月在北京、2005年11月在武汉、2006年12月在北京、2007年12月在哈尔滨和2008年10月在北京六次组织“智能科学与技术”教育研讨会和座谈会,上百所大学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加快发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己成为众多院校的共同愿望,但由于该专业设置时间不长,各高校对于该专业的建设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因而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

我校建校50多年来,坚持以信息学科为特色,不断调整学科结构,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国家及地方建设培养了大批专门的人才。近年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粗糙集与软计算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在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智能、模式识别、文本分类、图像处理等研究方向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在科学研究方面,研究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在Rough集扩展理论模型、决策信息系统不确定性度量、自主式机器学习、信息系统知识约简、不完备信息系统中的知识获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针对复杂问题求解,模拟人类问题求解的自然方式,以Rough集、模糊集和商空间理论为基础,开展粒计算研究工作,在二进位粒表示、模糊商空间、覆盖粒计算模型、粒计算知识获取等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将计算智能理论成果应用于一些特色领域,例如,研制了EMAIL过滤系统、基于语音和图像的双模情感识别系统、Rough集智能数据分析仿真系统(R1DAS)、图形图像智能分析与处理系统、棉属植物生物基因信息智能分析系统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些都为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结合重庆邮电大学本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对我校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2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

2.1 培养目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结合以下三个方面。

(1)紧扣专业内涵,弥补“智能缺位”的专业漏洞

智能科学技术以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为核心,研究如何用计算机去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如何设计和建造具有高智能水平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如何设计和制造更聪明的计算机。对于专业培养目标,按照专业现状,“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弥补“智能缺位”的漏洞。现有的电子、自动化和计算机等专业本身都在向纵深发展,人才需求强劲,都是不可或缺的朝阳专业,与智能技术虽有交叉和结合,但每个专业都不能独立地覆盖智能科学技术的整体范畴,更不可能丢弃原有的专业核心将重心转移到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因此,“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定位于弥补信息领域“智能缺位”的专业漏洞。

(2)紧跟市场需求,培养适应国际竞争和社会需求的人才

学校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大系统。因此,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培养适应国际竞争和社会需求的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是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具体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基础能力培养,即加强英语、数学、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二是突出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即突出对人工智能、脑科学、认知科学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掌握;三是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即强化智能系统、智能网络等的分析与设计能力。

(3)紧随本校优势,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多样化。各所院校不可能制定完全一致的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的培养目标必定导致人才培养的失败。因此,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突出本校的专业特色,针对性地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重庆邮电大学是一所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院校。因此,我们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一方面可以借鉴其他院校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必须结合我校十分优越的计算机和通讯技术方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与现有的“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结合,不仅能够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而且必将大力推动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加速我校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

2.2 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课程体系的整合和设计来 支撑。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课程是教学之根本,其主要任务在于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依靠专业培养的总体目标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

对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该专业本科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体系来看,我们大致可以将大学教育期间学生应学习的知识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开放选修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是对学生德、智、体三方面基础素质的培养。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为本专业后续课程之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本专业的基本能力,主要以智能科学技术方面的课程为主。专业开放选修课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也是体现本校专业特色的模块。

新专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特有学科体系和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将成为区别于相关学科的重要标志。“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本专业核心课程不是信息科学专业核心课程和自动化科学核心课程的简单堆砌,而应该对信息科学核心课程进行有效的裁减和调整。通过对各相关院校进行调研,我们发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尚没有形成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这是一个亟待讨论的问题。开放选修课是各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特色课程。结合我校的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可以将智能科学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开设相关课程,如智能通信技术等。

2.3 师资队伍建设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实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保证。要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需要教师具备相关专业的坚实基础和熟练的业务能力。如何整合师资力量,如何共享资源,如何进行高校之间的联合培训、互聘教师等问题都是新专业建设和规划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通过20多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上已经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但是,为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需要,除了依赖本院已有的师资队伍,还需要整合其他院系的师资力量,比如控制技术相关的课程和实验可以借调自动化学科的老师,而生物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则可以让生物信息处理学科的老师来承担。

然而,为了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后发展的需要,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脑科学和认知科学方面的师资力量的建设和加强。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调整和培养:

(1)调整教师队伍。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挑选一些在智能科学技术方面有专长的老师组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研室。

(2)组织教师培训。针对当前师资队伍薄弱的课程,组织老师到相关院校进行调研和专业学习。

(3)引进高级人才。建设科研团队,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是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根本保证。

2.4 就业前景展望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就业前景的好坏是本专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产业、经济、科技和社会对智能科学技术的强烈需求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因此,“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至少包括以下几条重要途径:

(1)从事智能科学技术的研究。智能科学技术已成为新世纪争夺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加之我国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的迫切需要,在国家各部门各领域从事智能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学生的一个去向。

(2)从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随着“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逐步建立,高校急需大量具有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在高校从事人才培养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学生的又一个去向。

(3)从事智能系统和智能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智能系统和智能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需要大量的智能科技人才,结合我校的行业背景,将智能科学技术应用到通信网络领域,培养学生从事智能通信技术、智能网络、智能信息安全等的研发能力,将为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学生就业开辟最主要的途径。

第4篇:人工智能学习培训范文

---“互联网+教育”工作推进会表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做如下表态。

近两年来,****中学紧紧围绕**、市教育局创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开展工作,通过科研切入,电教开道,以“能用、管用、够用、常用”为标准,积极开展行动,扎实做好“互联网+教育”建设工作。

一、基本情况

我校2008年建成校园局域网,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300M光纤接入到学校,现有学生机房9个,学生机558台,生均比达到8:1。2014年后所有班级都陆续配置了86寸触控一体机,并实现了100M宽带进教室。学校建成IP广播和模拟广播各一套,录课室一间,名师大讲堂二间,人工智能活动室一间,数字模拟实验室三间,学校安防系统一套,并依托电子资源网点使用及**教育云平台的推广,建立了名师工作室,达到了教师空间、班级和学生空间100%的开通率。

二、明确目标任务

(一)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培训计划。推进教育云平台深入应用和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强化网络空间培训。内引外联,成立学校教育云应用培训团队,做好与**、**市培训团队的对接与合作。同时普及深化网络空间应用,为师生注册开通**教育云网络学习空间,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

(二)促进“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名师网络工作室、创新素养与教育精品示范课品牌效应,积极探索创新素养教育。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开展创新素养教育培训研讨活动。

(三)开展数字校园达标建设。积极开展“数字校园”建设试点,积极推动教师利用智能助手和情境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探索,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基于**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全员智能研修,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运用,促进信息技术“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新常态。

(四)实现党建工作智慧化。建强网上党建工作阵地,增强线上线下立德树人合力,用好网络思政平台。

三、强化工作保障

1.结对保障:推进与上海市市西中学《关于“互联网+教育”合作互助协议》的落实与实施,加强与**一中、**三中等市内外兄弟学校在“互联网+教育”建设方面的共建互助。

2.制度保障:制订各班设施使用登记制度、和教师“办公电脑使用制度责任书”“各班教室教学设备使用与管理责任”,并“互联网+教育”校本培训。

第5篇:人工智能学习培训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图书馆;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1-0021-04

一、泛在协作学习趋势与高职院校学习服务需求的变革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师生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图书馆固定场所学习,泛在协作学习,正成为高职院校师生学习的新常态。目前,学界关于泛在协作学习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大多数学者还是在广义上取得了共识,即泛在协作学习是学习者利用碎片化信息资源、信息化学习平台、智能化学习工具进行随时随地的、相互沟通交流的学习。因为泛在协作学习具有泛在性、易获取性、交互性、情境性、协同性,以现实问题为核心等特点,国内外都非常重视图书馆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建设。例如,韩国政府2004 年开始 U-Korea总体政策规划,Schrier 在麻省理工学院组织实施了没有围墙的图书馆项目[1],欧洲的 Mobile ELDIT 项目通过开发在线语言学习系统移动版本,把数字化学习资源按照泛在的方式提供给移动用户[2]。我国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学习方面,即如何通过智能设备呈现学习材料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交互[3],如何应用泛在计算技术创造便利的学习方式[4]。

泛在智能学习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在图书馆领域中的应用探索,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也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体系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把服务目标从服务文化素质熏陶、知识习得,向服务专业学习,特别是实践教学领域拓展。其次,把馆内学习服务拓展到课堂、实训、实习和岗位工作场所。第三,加快碎片化个性化组合式资源体系建设,将分布在教材、著作、论文、年鉴等当中的系统化学习资源,加工成便于泛在协作学习的碎片化个性化组合式学习资源,方便读者随时随地按需求查找阅读。第四,是把学习服务嵌入学习与工作过程,不能坐等读者上门查找资料。第五,加快建设满足泛在协作学习的学习共享空间,满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团队、学习型班组的学习需求。总之,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服务模式,转变学习服务方式,才能满足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学生、教师泛在协作学习需要。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

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可以使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向职场、社区、家庭、课堂、实验室、实训室、生产性实践基地等场所辐射延伸,从自主性、泛在性、协作性、情境性等方面提升图书馆服务功能,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智能学习空间。

(一)以服务学习者泛在协作学习为目标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教师教学科研、企业员工职业发展,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核心职能。要紧紧把握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学生泛在协作学习趋势,与时俱进地优化调整服务目标和服务方式,并通过制订图书馆发展规划完成顶层设计,通过制订行动计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策划重大发展项目分解落实各项发展指标和工作任务,通过组织实施形成标志性成果。

(二)以智能学习共享空间为载体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加快学习服务载体创新力度,广泛应用智能学习技术整合图书馆学习共享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打造服务协作学习的智能学习共享空间,使现有的学习共享物理空间成为智能学习共享空间的资源依托,使学习共享网络空间成为智能学习共享空间的互联互通渠道。二要创建虚拟学习共同体,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现场学习环境,建立由学生、教师、馆员共同组成的、以交互平台为媒介形成的具有交互关系的学习团队。三要加强情境式虚拟学习环境创设研究开发,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制造逼真的实验环境、技能训练环境,使学习打破时空限制,具有良好的沉浸感、交互感。

(三)以引领型嵌入式服务方式创新为切入点

所谓引领型服务是指图书馆通过举办论坛、研讨、讲座、主题活动等方式,引领学习者关注热点、焦点问题,专注于某个方面的学习、研究方向。所谓嵌入式服务是指将图书馆服务融入到读者学习、教学、研究、服务之中,使读者在任何地方和时间都可以获得全天候、持续性、智能性、即时性、开放性的学习服务。许多图书馆利用手机移动服务、RSS服务、桌面工具、学习网站服务等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嵌入式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创新引领型嵌入式服务方式,可以促进图书馆服务更加紧密地贴近师生学习需求,促进馆员与师生的深度融合与全面合作,提升图书馆的读者吸引力,创新泛在协作学习服务机制,推动学生、教师加快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与教学效率。

(四)以打造引领型嵌入式馆员队伍为着力点

高职学生的文化层次、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相对较低,图书馆需要承担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习方向,培养学习习惯的工作职能。这要求馆员具备调查分析学习者需求的能力、策划和组织各类学习引导活动的能力。这类馆员通常被称为学习引领型馆员。嵌入式馆员则是图书馆学界近年来引人注目的术语。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远程教育课程教学中,馆员整个学期都与班级在一起,为学生查阅课程Email、组织图书馆利用方面的讨论;学生们认为嵌入课程中的馆员非常有帮助[5]。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建立适应引领型嵌入式服务,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团队合作精神、学习协调能力的专业馆员队伍,开展专业馆员融入专业教学、应用研究研发、社会服务团队,嵌入项目教学、应用研究研发、社会服务过程等服务。馆员是图书馆服务能力中的核心能力,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泛在学习服务体系必须以打造引领型嵌入式馆员队伍为着力点。

(五)以碎片化个性化组合式学习资源体系建设为支撑

碎片化资源是基于问题、项目、任务解构系统化整体性资源形成的,支持读者问题化、项目化、现场化泛在协作学习的资源,分为素材、积件、模块、课程四个层次。素材是最基础的、碎片化的资源,包括文本类、图形(图像)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和虚拟仿真类素材等;积件指以知识点、技能点为单位,多个内在关联的素材结构化组合形成的资源;模块是以学习单元、工作任务等项目为单位,多个知识点、技能点结构化组合形成的资源;课程即包含一门课程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包括课程设计、组织实施、过程记录、学习评价等环节,支持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活动。个性化资源是根据读者学习目标、任务和要求进行整合推送的资源,包括问题、项目、任务化知识、学习路径和方法等。碎片化个性化组合式资源可以使每一次学习都能掌握和应用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性知识,每一次学习结果都能够向学习相关者推荐分享和交流研讨。目前,我国图书馆学习资源绝大多数都属于系统化综合型学习资源(著作、年鉴、作品、论文集、研究报告等),需要进行二次、三次文献开发和数字化制作,才能满足泛在协作学习的需要。

(六)以智能化学习管理系统建设为保障

泛在协作学习需要智能化学习管理系统提供技术保障,包括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需求、远程学习资源、智能化学习工具等。感知学习情境,是指图书馆通过远程摄像、文字与视频传输、云编辑处理等功能,了解读者所处的学习空间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等。识别学习者需求,是指图书馆通过文字、语音解读功能,确定读者对学习需求的类别、范围、目录和主题。远程学习资源,是指图书馆通过远程查询、摘录、编辑、(文字、语音、视频)等功能,为读者提供需要的学习资源。智能化学习工具,指图书馆将智慧学习资源系统和学习管理系统,链接到读者所持有的手机、学习器、电视等职能工具上,使读者随时随地接受图书馆的智慧学习服务。智能化学习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情境性感知和提供个。基于分布式情境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要求,运用情境性感知技术为每个用户及时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学习资源,以支持随时随地的交互性学习,实现资源的按需服务。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实施

(一)把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列为“十三五”创新发展重点工程

构建学生学习服务体系,是当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高职院校要把建设信息化智能化图书馆,构建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列为“十三五”学校创新发展的重点工程,把对接教学科研,开发建设碎片化与个性化组合式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推进信息智能技术与嵌入式服务融合;制订服务标准,打造专兼职结合的专业馆员队伍,作为信息智能化泛在协作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的重点任务;通过建立专项经费投入机制、人才保障机制,确保图书馆泛在协作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质量。

(二)强化统筹加强协调,创新校企校际合作共建共享体制机制

信息智能化泛在协作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强化统筹协调,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校内合作机制来实现。首先,要在学校信息化工作委员会框架内,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吸收项目牵头院校和参与院校图书馆、教学、科研、信息资源中心等部门参与,成立信息智能化泛在协作服务体系建设小组;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沟通衔接、起草下发文件、文件档案管理等;设专家委员会负责制订建设方案、制订建设标准、规划建设项目、审批验收建设项目;分经贸、机电、建筑、信息、电子、创意等专业大类设资源开发项目组、应用平台建设组、泛在协作学习试点专业。其次,要通过校企、校际协商,签署校企校际合作共建共享合同协议,制订项目质量标准、项目管理办法、激励奖励办法;同时,按照市场机制合理分摊资源建设经费和使用权限。

(三)明确责任强化管理,开发建设多样化个性化信息资源体系

第一,要明确各级项目管理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的职责职能,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制,制定项目计划管理、进度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成本管理、资源管理、研发管理、事务管理、应用管理办法。第二,要制订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学习管理办法,推动并规范教师利用资源库教学,学生利用资源库学习。第三,共建单位与用户要建立应用反馈制度和更新维护机制,满足教学需求和技术发展的需要。第四,要采集整合地方、行业、企业、院校职业教育资源,规划基础资源、基本资源、拓展资源三大资源系列,建设包括结构化课程资源、教学应用性资源、职业发展性资源、产业服务性资源的四个子资源库。第五,通过校地、校企合作校地共同投入、校企共同投入、校际共同投入筹集项目资金,通过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共建共享机制,组建资源开发管理队伍、开发建设队伍和质量管理队伍。第六,把握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的多样适应性,建设“普适+个性”的资源体系,以构建个性化学习方案为出发点,构建全国通用、区域适用、校本实用,素材、积件、模块、课程由低到高递进组合的资源体系。

(四)统一资源建设标准,促进实现资源在不同门户间交换与整合

首先,要按照辅助学生学习,辅助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支持模块化课程教学和学习的要求,统一资源技术规范,为资源在不同门户间互联互通互访和互动奠定基础。其次,应用平台建设规划要紧扣辅助学生学习,辅助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围绕用户建设应用平台,使各类学习资源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企业培训通用,具有知识拓展、仿真训练、项目协作、测评认证功能,能根据用户需求形成个性化教学、学习和培训方案。第三,注重用户操作体验,形成个性化服务支撑系统。通过提供资源垂直智能搜索、相关课程自动推荐、开放信息推广展示、全媒体浏览支持、核心资源访问控制、资源信息推荐浏览等资源管理等手段,满足培养方案、个性化课程定制,支持教师在线备课、网上测评,满足学生在线学习、在线测试、职业提升等需求。

(五)创新读者服务模式,推进信息智能技术与引领嵌入式服务融合

第一,要整合传感器、人工智能、网络、多媒体、上下文感知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建立支持高职院校师生、社会读者泛在协作学习的技术体系与应用平台,为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提供技术平台支持。第二,整合优化图书馆学习服务的物理空间、虚拟空间、文化空间,形成支持泛在协作学习的智能学习共享空间,把随时、随地、随工具的泛在服务,因人、因事、因需要的个性化服务,把导成长、导成才、导发展的引领式服务,嵌入学生成长成才、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第三,要开发能够感知学习者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实现互动学习的学习工具,使学习资源满足即时应用性需求,学习空间要满足协作学习、泛在性和情境性学习需要。第四,建立阅读指导队伍,通过举办主题书展、赠书活动、读书会、征文比赛等引导指导师生阅读。第五,运用信息推送、网络呼叫、阅读频道、个性链接等多种智慧学习服务方式,开展引领阅读的品牌服务活动,如专业课必读数目导读、前沿技术技能视频、技术革新问题与案例、管理创新问题与案例等。第六,要广泛应用手机嵌入、RSS、社区网站、e 划通等服务模式,将图书馆服务嵌入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科研过程、企业培训研发过程,以及文化素质教育过程。第七,要从学生、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现场学习、现场研究的特点出发,将应用研究、产品研发、革新技术、创新管理、技术技能培训等嵌入图书馆泛在学习服务。

(六)制订读者服务标准,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服务型馆员队伍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主动适应泛在协作学习的需要,加快建设适应泛在协作学习的服务标准和专业服务型馆员专业发展服务体系,为专业服务型馆员队伍建设,专业服务型馆员成长成才搭建学习和发展的平台。一是围绕服务学生泛在协作学习、教师泛在协作教学与科研,从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规范、服务效果等方面制订服务标准。二是把学习引领能力、嵌入服务能力作为馆员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标准的重要内容,作为馆员岗位聘任、业务考核、职称评定的重要条件。三是要搭建产业文化论坛、创业文化论坛、创新服务论坛、工作坊服务论坛、高雅时尚文化论坛、品质生活论坛等引领服务平台,将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嵌入学生、企业员工和市民文化活动空间,为专业服务型馆员在岗位实践中成长成才创造实践平台。四是根据泛在协作学习服务工作需要,调整馆员队伍结构,扩大充实文化活动指导、阅读指导、咨询服务、技术管理队伍。五是要加强馆员职业能力培训,促进馆员不断提升嵌入服务、引领服务能力。

参 考 文 献

[1]Doyle, A. Museum Without walls[EB/OL].[2006-05-04].http://museum.mit.edu/mwow/overview1.

[2]Trifonova, A. Accessing learning content in a mobile system: Does mobile mean always connected [A].M. Lytras&A. Naeve. Ubiquitousand pervasive knowledge and learning management: semantics, social networking and new media to their full potential [C].Hershey,PA:Idea Group, lnc:2007.198-215.

[3]傅骞,魏顺平,祥. 无线传感器网络教育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7): 105-108.

[4]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9-12.

[5]Bozeman D.Embedded Librarian: Research Assistance Just in Time[EB/OL]. [2011-08-03].http://uwex.edu/disted/conference /Resource-library /proceedings /08_12912.

Abstract The ubiquitous cooperation learning is a learning means that everybody participates in learn ubiquitously both in work and daily life. 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the service system for national ubiquitous cooperation learning in college-local combined library.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innovation intelligent learning sharing space as the carrier, innovate the lead and embedded learning service mod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build the lead and embedded type librarian as the acting point, and develop fragmented and personalized learning resources and construct intelligent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as the support.

第6篇:人工智能学习培训范文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政策难以跟上或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和需要:政策过于宏观,培养目标不明确;政策脱离现实,实际操作困难;政策偏重规模,内涵难以发展;政策趋于封闭,缺乏相关支持。“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低、收入低”“只有成绩差的人才去读职业学校”的观点,使得许多学生不愿意报考职业学校,也阻碍了优秀师资到职业学校任教。经费不足使职业学校学费高于普通本科院校,民办学校学费高于公办学校。调研发现,国内许多职业学校处于以学费维持日常运营,借债搞建设的困境。职业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自身培养方式和培养标准不明确,专业设置重复,对学生培养的定位出现游离状态。从职业学校自身来看,受普通高等教育影响,大多没有突破单一的学历教育和封闭式办学模式,难以满足技能型人才需求,导致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脱节。

2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建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

2.1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应用技术类专业人才的聚集与提高区域人才质量、推动地方文明进程直接相关。职业教育层次上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将会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办学宗旨上,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遵循高等教育和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强调技术创造与发明同样是对物质世界的发现和认识,以追求技术的理性价值、探求技术本质为己任,坚守通过技术更新、技术改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来改变世界的理念,为人类的选择与行动创造新的可能性。在办学特征上,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对社会资源的利用,将原来面向企业办学转向广泛吸引产业、行业和企业积极参与办学,使产业、行业和企业由办学客体成为现实意义上的办学主体,从而实现学校与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和谐共生、互融共通的协同效应。

在培养目标上,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坚持以培养基本技术知识和较强技术素养的高级技术人才为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领域等一线岗位,以适应现代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不完全抛弃原有的学科化、系统化的理性知识形态,只是在课程结构上,以应用性课程(项目)为主体,将技术道德和技术革新的认知、形成技术诀窍和掌握解决技术难题的基本技能学习纳入其中,提高受教育者的岗位技术和行业技术。在教学方式上,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将课堂、实训中心和车间等场所有机结合,鼓励受教育者进行现场观摩和顶岗实习,强调情境体验,侧重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知识的领悟,充分挖掘学习者的生理和智力潜能,提高意会和直觉能力。

2.2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引领区域经济向先进领域拓展,提升地方行业水平

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能提高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推动城乡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提高职业教育技术水平,起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行业格局调整的积极作用。

2.3建立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应用技术产业化人才培养公共平台

建设职业技术产业化人才培养公共平台,使“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为区域应用技术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应用技术类专业虽然面临办学成本高、难度大等困难,但具有技术含量高、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巨大优势。应用技术类专业走向产业化,对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拓展地方行业布局和提升地方行业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用技术类专业产业化人才培养公共平台的建成,将为地方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能提供高水平的就业岗位,有助于拉动地方经济,整体提高地方生产力。以医学技术专业为例,完成医学应用技术专业群结构布局和教学实训基地及生产基地建设。医学技术专业群可分为:辅助临床型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麻醉技术、呼吸治疗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等);生产型专业(口腔义齿加工技术、眼视光技术、助听验配技术、义肢制造技术和医用材料技术等);智力型专业(医疗器械维修技术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专业等);智能型专业(医学技术数字化专业和医学人工智能专业等)。第一,设计并建设技术生产型专业实训基地。拓展技术生产型专业,创建技术生产型专业实训基地。对接职业准入标准,制定并严格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第二,推进技术专业群结构建设,进一步拓展智力型新专业,建设智力型专业实训基地。第三,完善技术专业群结构建设,拓展技术智能型新专业,建设技术智能型专业实训基地。应用技术产业化人才培养公共平台建设要先解决专业基本格局设置问题,积极拓展新专业,最终完善专业布局。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生产实训基地,重在提升办学水平和职业教育内涵。

2.4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将学习结果分为知识、技能和能力3个维度。其中“知识”被定义为各种理论和事实;“技能”是指各种认识能力(包括运用逻辑、知觉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与实践能力(包括手工技艺以及运用各种方法、材料、工具和器具的能力);而“能力”主要是从职责和自主性方面来定义。职业生涯指导对职业发展、技能开发和就业前景极为重要。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状况要求人们持续地发展自身职业管理技能,明确现有技能和学习目标,从而改进自己的工作前景。这就需要便利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为不同背景不同群体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服务,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职业教育的高参与率是提升就业率、竞争力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中应包含关键能力培养,即所提供的内容不只限于狭窄的职业技能培训,还着眼于学习者长远的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

3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展望

第7篇:人工智能学习培训范文

关键词:课证融合;经济法基础;中职院校;教学模式

近年来教学模式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在中职教育中,课证融合教学法成为近年来的热门教学方式,课证融合教学法是一种通过融合学历教育中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的方式,让学生不再枯燥单一地学习知识,而是将知识融会贯通,大大地提高了中职教育中《经济法基础知识》的教学质量。由于中职学校的学习内容十分广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课证融合教学法,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学习《经济法基础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1“1+X”证书制度的含义

就当下中职教育而言,需要不断改进教育方案,寻求更为适合学生的教学措施。“1+X”是一种创新性较高且较为贴合中职教育的证书制度,“1”指的是学生通过中职教育所获得的学历证书,而“X”则代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目标定位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反映了现代职业人的素质与特征要求,更突出了中国新时期新发展的人才诉求[1]。纵观中职教育的历史,其教育内容与人才培养均具有较高的即时性,对于人才的培养往往针对当下社会需求,而“1+X”制度的确立则更好地保障了学生能够全方面发展,以“1”为本,扩展“X”技能,有效推动职业院校和社会企业共同育人的机制,保障学生的自身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得到满足。

2“课证融合”的含义

“课证融合”中的“课”主要指的是中职院校之中的主要教学内容,而“证”则与之相对,为中职院校所开展的各项岗位技能。“课”与“证”均在中职教学之中起到较为显著的应用意义,同时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与学历教育中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相互融合。通过“课证融合”,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落实证书制度,而在进行岗位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又能反作用于基础知识,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实施这个改革的过程中,中职院校应主动积极与具有实习条件或人才需求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多方面进行人才教育训练培养。此外,为达到学以致用、多方共赢的结果,中职院校可以根据企事业单位所需的特定工作、职业技能及工作规范对课程教学进行融合改善。

3经济法基础课程定位

此前,会计法对于从事会计工作的相关人员,规定要求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才可从事该行业。过去,会计专业实行一种结合学历证书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教育模式。由于许多相关中职院校针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取消,如今已经重新制定了一份有关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革新为“学历证书+初级会计职称证书”的教育教学模式。经济法基础作为初级会计职称必考科目之一,不仅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且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经济法基础作为会计专业的从业人员而言实用性较强[2]。在校期间,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该课程的基本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考核,而且,学校还需要培养学生成为既懂经济管理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帮助学生在未来就业过程中,很好地融入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

4经济法基础课程学情分析

近年来,经济发展速率逐渐加快,科学技术水平逐渐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基层工作者的工作逐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这种现象对于高频、单一的会计基层核算工作而言是较为不利的,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之中对于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国家对于高质素的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逐渐扩大。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首要重要的是,认清职业的核心价值以及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中职院校应当根据国家针对会计职业化建设的特点,定制教学方针,提高学生对财会专业知识与技能、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熟练掌握度,使其成为知识与技能兼修的全面性人才,更好地保障自身职业能力以及核心价值的提升。课证融合是指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考试相对应,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一致,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直接参加相关职业证书的考试。随着会计法的不断修订,虽然财经法规课程也随之取消,但是经济法基础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后续将会开设许多税法课程[3]。此外,基于课证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学生们可以不用再花时间和精力学习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只需要跟随教学安排的进度学习即可。这样一来,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在帮助学习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这一举措不仅可以提高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考试的通过率、相关证书的通过率,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自我竞争力,降低学生考试压力,并且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5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的经济法基础课程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教学模式枯燥无味,学生缺少参与感,课程缺少实用技能,最终结果呈现出学生学习质量效率下降的情况。这种教学模式的往往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未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仅仅被动的接收老师所传达的知识内容,缺乏自主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做不到完全掌握。现阶段,较多中职院校以多媒体案例教学为主,将信息化教学方式融入经济法基础课程中,进行了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和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但是,经济法基础这门课程是兼具了实践性、理论性的综合性教学学科。经济法基础课程需基于课证融合的思路开展教学改革,将模块化的专业知识融入进实践教学、资格证书考试内容,提升学生的行业自我竞争力。将课堂内容和信息化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掌握常用的经济法基础课程中所学习的法律法规的基础内容,为学生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课证融合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6基于课证融合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6.1“1+X”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

受到“1+X”证书制度的影响,中职学校课程教学理念也不断发生改变,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平衡基础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开展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与扩展课程,保障更好地保障学生学习期间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基础性课程的开展可以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并不断夯实基础,核心课程则对基础知识进行记忆强化,在此期间辅以时间课程,能够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扩展课程则为高阶课程,在学生充分掌握基础、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扩展课程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培养多方面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基于“1+X”制度新理念,为建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对原有课程做了整合优化,即将会计师从业资格证书的相关培训课程内容融入到学历教育的相关课程中。重构“1+X”专业课程体系,使“1”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原轨道发展,“X”培训内容得到针对性开展。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求,而且可以对于学生相应职业能力进行“点对点”的提高,满足证书培训内容,提高学生自我行业竞争力。

6.2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院校大多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设备进行教学,这类古板生硬的教学模式无法完全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为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充满学习热情,不仅需要运用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课程内容,而且还需要针对课程知识采取信息化处理手段。以某校为例,大部分老师通过大数据信息化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堂中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而且在课后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5]。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率和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显著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

6.3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中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因此中职院校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及过程考核结果。中职院校过程考核普遍所占比重应该在40%及以上。因为经济法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不仅只是理论水平的参考标准,还需要将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熟练度、解决问题能力结合在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相关案例分析中,考察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实际应用以及应变能力,这一部分可以作为最后考评结果的部分成绩。

6.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实施课证融合的方法有多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把职业证书内容与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对应,修改设计课程,改善现有教育教学模式。中职院校经济法基础课程一般是合班授课制,学生人数较多,教师需要根据初级会计师考试大纲的要求作为参考,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6]。不可将教学内容私自进行篡改,不然会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开展,但可以将学习内容进行简化以及合理删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重要知识。6.5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技能课证融合的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考试能力得到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是课证融合的主要推动者,故此,课证融合的教学改革应是教师先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做好教学计划,保证课证融合很好地参与进来,通过不断改善教学方式,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内容。此外,教师需深入分析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取重要知识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学习到有效重要的相关专业知识。教师提升自己教育教学能力,开阔视野,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初级会计师考试通过率。

7结语

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通过课证融合模式进行知识讲解可以有效促进教师改善传统古板的教学模式,使接受教育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对于多方面可持续发展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中职学校教师应实时了解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进行科学规划,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竞.基于团队研发课题为导向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经济法基础》课程为例[J].营销界,2019(46):263-264.

[2]吕娟.基于云班课的移动教学模式在初会考证中的应用探索——以《经济法基础》课程为例[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8(03):96-100.

[3]张晶.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基础》课程O2O混合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2):245-246.

[4]李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与教学模式研究——以经济法基础为例[J].学园,2021,14(15):4-7.

[5]房朔杨.高职“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新审视[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06):153-156.

第8篇:人工智能学习培训范文

【摘要】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与落实,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新课改教学课堂的效果,因此,在新课改下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成长,培训是关键。通过培训,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在现有的条件下积极地转变观念,将新课改理念融入平时的教育教学和科研中,快速有效地获得成长。本文就新课改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培训现状、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培训策略的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中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

前言:高中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不仅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且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与时俱进地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等。同时,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也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新动力。推进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新课改的成效。因此,在新课改下加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1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信息技术老师的新要求

高中课程改革,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完善知识结构等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

1.1新课改背景下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以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

在现代教育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的信息技术代表,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1)教育目标方面:新课程建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加工、存储、交流的各种技术手段,还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并注重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教师方面: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更加突显,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是电脑培训员而是信息海洋中的领航人。(3)学生方面: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选修模块的设置体现了对学生不同发展需求,教学中既要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又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4)教学方面: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交往过程,是一种“对话”而非“独白”。教学不仅要“授学生以渔”,更要“授学生以渔塘”。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教知识、教技术,更要培养学生使用知识和技术的意识、能力、方法,联系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模式应该是任务驱动、问题探究为主线等多种形式的结合。(5)学习方面:学生不是单纯的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自我建构知识,自我探索知识。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和协作的学习方式,要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探究问题。

1.2新课改背景下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更新知识体系

新课程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改变传统的封闭型知识体系,转变为综合的、多层面的、开放和发展的复合型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知识:(1)通识性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这些基础知识不仅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探究学习等教学活动所必不可少的。(2)条件性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媒体教学法、教学设计等。这些知识有助于信息技术教师认清教育本质、教育过程、教育对象、教学媒体的作用,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3)本体性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拓展知识等。如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判断、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数据库管理、人工智能基础等。(4)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来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经历,是教师的经验积累。教学实践包括备课、教学实施、教学控制、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改进,教学交流等。

1.3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要求

新课改对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要求包括下面几个部分:(1)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培养创新型的学生,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思维禁锢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2)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成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3)新课程提出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地方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实施,给教师研究、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评价课程提供了平台,教师应积极参与到课程中去。(4)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不断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迅猛增长的信息浪潮更加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2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现状

2.1非专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居多,没有系统学习信息技术等相关课程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现状调查显示,目前在信息技术教师中,计算机专业出身教师的比例极少,尽管专业出身的信息技术教师正在增加,但总体上改行的教师占不少的比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自学成材的多,没有参加过专业系统的信息技术学科等相关培训学习,教学内容与目标无法达到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应用的需求。

2.2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身兼多职,参加专业培训机会少

目前,高中学校里的信息技术教师可大致归类为:(1)网管:负责网络正常的运作、管理及规划;(2)技术人员:软件使用,平台开发,培训推广;(3)维护人员:终端检修,设备维护,设备管理等;(4)信息技术教师:课程实施,科研课题,资源开发,活动课程。这几种分类职能要么集中在一起,要么相互兼容,很难分开。另外,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担任信息技术课之外,还担任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学校工作繁忙的时候,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成了学校不可或缺候选人,以致高中信息技术老师无法去参加专业系统培训,难以提高自身教学方法和教学素养。

2.3培训安排不够科学严谨,参加培训的教师态度不端正

有人曾经在信息技术培训中遇到的几个较为典型的现象。现象一:某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班,有学员近百人。第一天上午无缺勤现象,下午出勤人数锐减20余人。现象二:某次免费的信息技术培训班上,市里派了两位学员参加。第一天两人到场学习,接下来因各种原因缺席。现象三:在某次培训中要求签到,签到本上有95%的人签到,实际培训现场50%的人不到。以上种种现象显示目前培训安排不够科学严谨,重视程度也不够,尤其参加培训的教师态度不端正。

2.4培训内容偏离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缺乏实效性

每个地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拥有的硬件设施也不相同。目前,许多部门在缺少调查研究的情况下,想当然地将培训内容设计出来。造成了培训班中部分水平相对低的学员“吃不消”,而水平相对高的学员又“吃不饱”。这种培训缺乏针对性,久而久之,教师对此失去了兴趣。

2.5培训内容不能学以致用,流于形式

很多教师在培训结束后不能学以致用,最终培训流于形式。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部分学校的领导对信息技术课不够重视,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础学科的思想和态度停留在“会考应试”的状态中,没有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二是部分身兼多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忙于应对各种事务,没有心思“消化”培训的内容;三是部分经济条件不好的学校没有足够的硬件设备,受训教师回到学校无法实践。

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对策

针对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课改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新要求,如何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3.1注重参培教师的需求,发挥教师的培训主体地位

培训工作中,如果忽视参培教师的主体性,缺乏教师的主动选择、参与、配合和接纳,这种培训必然是低效的。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既要以改进工作为目的,充分了解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目前工作的难点和未来工作的需求,也要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发展出发,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需要,进而确定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和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例如,举办公开课,优质课,多媒体课件大赛等方式,加大培训和交流,让教师真正做到有目的地学习和提升业务水平。

3.2分层培训,分阶段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课程提出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无疑这是分层的课程体系,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也应立足层次性和阶段性的模式。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应充分考虑到各地、各校之间师资状况和硬件状况的差异进行分层培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随时更新的信息学科,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要根据实际培训计划按阶段进行培训。

3.3实现互动交流式,增强培训的灵活性、互动性

新课改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传统的灌输式培训不能激发不起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开放思维,其能力也无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可以采用圆桌式、对话型、活动型等模式,组织小组学习、团队学习、协作学习、经验交流、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学习形式,通过互动交流式的培训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碰撞出思想,思维得到潜移默化的发散。既达到培训的目的,也促进培训学员相互交流。

3.4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的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加强培训的成效性

实践证明,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的培训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能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开展培训,避免了培训流于形式和盲目性。培训者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同时,通过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开展研究,在实践中以寻求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案和办法。不仅使参培教师在培训中获取新知识,也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研和科研能力。

3.5倡导信息技术教师的校本培训,加强培训的实用性

校本培训就是把培训放在学校里,放到学校的实践中,使培训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解决实际遇到的教学问题,强调教师的亲身体验与反思,有更强的针对性。在培训形式上,校本培训要与本校信息技术课堂实践紧密结合,一方面针对本校存在的问题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在培训过程中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另一方面,在培训中也可立足本校的教学,分享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4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只有转变课改培训观念,增强参培教师的主体性,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培训形式的灵活性,开展有成效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才能使培训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及时雨”,才能真正满足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学习的需求,才能促进信息技术教师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满福.基于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成长,2009.

[2]钱旭升,姚瑞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现状分析[J].计算机教学与教学信息化,2009(4).

第9篇:人工智能学习培训范文

关键词:贵州省;学术型社团;重要性;调查分析;对策

0 引言

大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志向自愿组成并共同遵守社团规定的群众性组织。高校学生社团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是学生实现理论结合实际以及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平台,而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更能够有力的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以及学风建设。因此各高校争相进行社团建设,条件较好的高校有上百个社团,条件较的差的也有几十个,使社团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然而这其中主要是以娱乐、公益型社团为主,而学术型社团则偏少。如贵州师范学院共有社团48个,而学术型社团仅电子设计与人工智能学会1个,占社团总量的2%。

学术型社团是大学生根据自己专业、学术爱好而自发成立的具有学术性的自治组织。该组织具有自发性、自主性、研究性等特点。其是高校建设发展特色文化的重要力量,有助于提升学术文化氛围,同时更有利于打造社团品牌。学生通过参与学术型社团的学习、论辩和科技竞赛等活动,既有利于弥补第一课堂因教学时间限制而导致知识不足,又有利于促进课内知识的应用。活动的开展既能够增强学术的凝聚力、大学生的归属感,又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1999年随着各高校开始施行扩招政策,这使得全国各地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来到贵州高校学习,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单位等用人部门门槛的提高,使的贵州高校学生探求知识的范围越来越广;如今互联网技术更新日新月益,网络资源日益S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开拓,加之目前“双创”政策的背景下,贵州高校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依据自身意愿组建或参与能够提升个人创新、管理、科研等能力的综合性社团。此时对高校学术型社团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故探索贵州本科院校学术型社团建设现状及学术型社团的重要性极为重要,这对调动大学生参与科研学术活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发展学术型社团的重要性

1.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贵州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学生求职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的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大学生迫切的渴望。而综合素质的提高往往在团队活动中得到培养,活动过程中各成员分工明确,除了培养成员的责任心,还由于成员院系不同,思维的相互碰撞,更能够锻炼成员之间协作和创新能力。以贵州师范学院电子设计与人工智能学会为例,社团相关成员通力合作,在2016微软“创新杯”全球大学生科技大赛中国区总决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在较高层次上展示了该校的育人成果,也表明学术型社团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1.2 强化高校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与管理,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在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学术型社团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它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将第一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消除课堂玩手机、睡觉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由于学术型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院系和专业,这有助于社团成员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不同专业之间的联系以及本专业的重要性,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同样由于学术型社团具有专业性与严肃性这就要求社团成员对待学术科研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从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社团建设来看,高校精品社团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在社团建设发展上,都注重打造精品社团,而娱乐性社团虽有数量大的优势,但这些社团却大同小异,因而很难体现独特性,而学术型社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更符合高等教育的内涵,也能够提升社团活动层次。因而更容易打造特色的品牌。从社团开展的活动看,学术型社团更能起到传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作用。如贵州大学学术性社团“国学社”,每周一至周五早上进行晨读国学经典,每周日下午举办国学社读书会活动,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国学,热爱国学,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繁荣了校园文化。

2 贵州高校学术型社团建设现状与分析

本文结合发放问卷和走访的方式,以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学院为调查对象展开调查。发放1000份问卷,整理获有效问卷948份,对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表1为贵州大学学术型社团对学生的影响力及社团建设和管理情况统计。由表1中BQ变量统计可知,关于学术型社团的影响力中,各项所获得均值均大于3。其中关于学术型社团的发展空间这一项均值为3.92,近似于4;而关于学术型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以及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这三方面的均值均大于4。由此可以看出贵州大学进行学术性社团建设很有必要性且在该校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此类社团对该校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由表1中CQ变量关于学术型社团建设和管理情况的统计可以看到,在涉及的9个问题中关于学术型社团经费支持力度方面均值为2.96,均值偏低,其余各项均值均大于3,而其中关于社团的数量和指导教师力量方面均值也相对偏低。这说明贵州大学在学术型社团建设中尤其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建设。

表2为贵州师范学院学术型社团对学生的影响力及社团建设和管理情况统计,由表中关于学术型社团的影响力的BQ项目变量统计可以看出经过分析后关于该项目中的8个问题各项均值都大于3。其中在关于学术性社团在学校的发展空间这一方面均值为3.960,近似于4.000。而在关于学术性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三方面均值都大于4.000。由此可见,贵州师范学院学术性社团建设与发展非常有必要,对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由表中关于学术型社团建设和管理情况的CQ统计变量可知,贵州师范学院以及下属学院都比较重视学术性社团的建设,但在学术型社团的数量、指导教师力量以及经费的支持方面比较欠缺;同时在学术性社团活动开展的趣味性以及在对社团管理制度健全和凝聚力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

通过对以上两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贵州高校学术型社团的建设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学术型社团相比于其他社团的吸引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社团对学生吸引力不足以及学生缺乏兴趣两方面。在社团的吸引力方面,以上两所高校学术型社团存在因日常宣传力度不大而导致学生对该校学术型社团了解不够的情况,在活动开展中,往往表现出形式单一、创新不足的现象。以贵州师范学院数学协会为例,该社团在日常的宣传上只有每年在高考期间开展“挑战高考”的活动以及社团招新中才被学生所了解,而活动的开展方式近三年来一直采取“考试”+发放证书的方式。从学生兴趣度来看,一方面是在校大学生对学术科研没有产生足够的兴趣,另一方面则是老师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科研学术兴趣的培养还存在不足。如省教育厅及各高校每年都会安排一定的经费鼓励大学生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然而由于学生自身对科研学术兴趣不高加之缺少申报项目的意识,使得最后申报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人意。

其次,学生对学术型社团数量满意度不高。这主要反映出贵州高校学术型社团的建设数量存在不足,以贵州大学为例,该校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将所属的90个社团分为实践公益、学术科创、文娱艺术、体育健身和其它五个类型。其中学术科创类共22个,而其中以苗学青年研究小组为代表的学术型社团只有7个,比例为31.8%,在全部社团的比例则为7.8%。

最后,社团指导教师力量不足。这主要反映出贵州高校在学术型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指导教师在质量上存在一定不足。在目前各高校学生学术型社团建设数量不足的情况,如果以职称在副教授及上的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足以满足其需要,然而在现实情况下,这些高职称的教师往往在平时需要上课甚至要申请科研项目,为此已经花费了大量精力,面对社团日常建设发展的指导管理却表现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进而削弱了指导教师的力量。

3 贵州高校学术型社团发展对策

3.1 重视学术型社团软硬件条件的建设

近年来贵州各大高校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对学术型社团建设发展应注重软硬条件的投入。在硬性条件上,学校应根据社团发展的需要为其提供活动场所,如设立社团学术研究室;在活动的场所的布置上要体现社团的特点,如设立专门的期刊杂志摆放点。在软性条件上,学校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学校院系可以根据实际为学生选择学术水平较高的老师担任授课教师,以便在日常的授课中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学术知识,更为重要的,则是学校院系应抓住每年申请校级和省级学生项目的机会,提前为学生培训,对其中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如贵州师范学院在每年度的优秀评比中都设有“优秀科研活动分子”这一奖项,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研究。

3.2 提高学术型社团建设比例

高校学术型社团是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平台。在调查中了解到,贵州高校有部分学生不知道有学术型社团。这说明贵州高校学术型社团建设数量存在不足,一方面高校主要领导要认识到学术型社团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校风学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支持学术型社团建设;另一方面高校社团管理部门领导,应在充分了解该校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学术型社团数量,优化不同类型社团的发展比例。同时学校应为学术型社团的建设提供更大的扶持力度,在社F的成立审批上应放宽条件,优化简化相关程序;在社团运营中,允许并鼓励学术型社团根据该社团的研究方向与相关的企业达成合作,引入赞助机制,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SPE学生分会,根据其学术背景,得到相应企业的青睐与资金支持,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3.3 重视社团活动与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

学术型社团是学生学习长的第二课堂,因而社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如通过对贵州师范学院学生的调查访谈了解到,部分学生有意愿甚至渴望申请立项校级省级大学生项目,因而社团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向学生讲解申请项目的流程、材料撰写规范和注意事项等;社团指导教师往往在学术上具有比较敏感的学术思维,因而能够为社团成员提供新颖的思路,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在引导学生开展相学术研究时也要尽量结合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和申请项目的实际,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也能提高学生的归属以及社团的凝聚力。

3.4 注重学术型社团师资力量的投入

学术型社团指导老师,既是社团的管理者,也是参与者,高校在进行学术型社团建设发展时要注重师资力量的投入。在社团指导老师的选择上有三种方式,一是校内选派,这要求社团管理部门在选派指导老师时,要尽量选派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有获得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经历或者科研能力较强的老师要优先考虑;二是教师返聘,退休教师往往具备一定的科研学术能力和充裕的时间,可以对社团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指导;三是教师外聘,这种方式是让外校或科研部门的优秀老师定期为社团成员做指导,这更有利于开拓成员的学术思维。高校也要重视建立针对指导教师的奖惩机制,对于优秀得指导教师,要向其发放荣誉证书以及一定的奖金,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对于缺乏责任心的指导老师则要给予一定的处罚,以此来规范约束老师的行为。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