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环境保护方案范文

乡村环境保护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环境保护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环境保护方案

第1篇:乡村环境保护方案范文

关键词:行政管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法律责任;救济方法

2018年11月,生态环境部与农业农村部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提出,要实现农村饮用水安全有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治理,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和农业用水总量等一系列目标。就目前来看,由于缺乏行政管理力量的介入,部分地区的《行动计划》完成情况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研究行政管理视角下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困境与突破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环境污染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其一,随着人类向工业文明时代的大步迈进,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程度已经远超出环境自身的调节能力,这也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市场价值规律能够支配人们的行为,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会忽略对外部环境的污染和影响。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政府如果不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就会使企业认为肆意排放污染物是理所当然之事,也不可能有企业将资金投入到环保工作中。由此可见,政府强制介入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其二,政府通过立法等强制手段不仅能够有效强化企业及个人的责任意识,还能全面解决环保的资金来源问题。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的干预下,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得到了全面解决,在此期间,政府仍担负着保护生态、治理污染的责任。不仅如此,与环境污染相关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也离不开政府宏观力量的保障。其三,与一般商品不同,环境要素和自然资源不遵循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例如土地转让就不能直接进行市场交易,而是需要符合标准程序同时办理相关手续。对此,政府必须借助强制手段对环境要素和自然资源市场进行管理和监督,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市场失灵的情况出现。与此同时,对于与经济发展同时出现的环境危机,由于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可调节性,同样需要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调控和监管,这样更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四,环境问题的繁杂性、综合性和重大性决定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各地方、各类别的环境治理,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和指导,设计全球的生态问题同样离不开各国家的共同干预。作为经济发展的附属产品,环境保护工作的利益、政策、行动等协调离不开政府这一中心。除此之外,作为一项兼具综合性与公法性的理论,环境保护法拥有多样化的调整方法,其中较为突出的当属环境行政执法,这也全面提现了政府的宏观干预作用。凭借着经济、法律、政治等力量,政府实现了某个成员无法实现的目标,这也全面体现出来政府的作用所在。综上来看,政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效。政府合理干预经济活动不仅能够纠正人们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还能引导全民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营造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社会氛围,从而保障社会实现生态安全。此外,政府合理的行政干预还能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起到预防作用,有利于从源头处消灭污染,从而实现预防为主的治理理念。

二、行政管理视角下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困境

(一)行政管理主体的法律责任不明。首先,各地没有明确各行政指导主体的责任,没有采用纯正的责任分配机制,在遇到行政指导内容违法的现象时,政府仅注重指导主体和被指导者责任的追究,忽略了自身责任,没有视情况给予被指导人合理的补偿,也没有明确不可抗力因素损失的责任归属,这都直接影响到了政府的公信度和乡村人口对政府的满意度;其次,各地对表象行政指导责任的治理力度不足,各地行政指导主体普遍通过强制手段达到目的,致使行政管理手段将会与行政指导脱节,被指导者失去了选择权,这也是影响各地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的重要原因;最后,各地疏于渐变行政指导责任的监管,一些行政管理主体借助奖励手段达到治理目的,这使得指导主体与被指导者之间形成了利益关系,这也直接导致当地行政指导性质的改变,进而直接影响到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二)行政管理损害救济方法单一。第一,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将行政指导纳入行政复议的范畴之中,仅关注行政指导的单独作用,忽略了行政指导要与其他法律行为相结合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因而难以保证行政指导的契合性;第二,部分地区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较为狭窄,没有为渐变、表象两种行政指导提供借助行政诉讼获取救济的机会,因而也无法帮助司法界端正态度;第三,部分地方政府忽视了行政指导,未能引导行政主体寻找自身在行政指导过程中的各类错误,也没有相关法律条例明确相关补偿细则,这都直接影响到了乡村人口对环境污染治理的信赖程度。(三)行政管理适用范围较小。一方面,政府没有赋予当地村委会行政指导权,无法实现与乡村人口的交流与沟通,无法及时、深入了解到乡村人口的真实困难和需求,没有赋予村委会相应权利,导致其无法制定环境污染治理村规民约,难以调动起村民参与环境污染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实现环境污染的持续治理;同时乡村污染较为分散,部分地区环境保护部门人手和经费有限,这使得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无法实现全覆盖。另一方面,各地疏于行政指导案例库的编制工作,没有对行政指导案例进行明确分类,没有制定行政指导案例的实质标准,也没有相关保证案例的实效性的举措,这都直接影响到了行政指导案例的参考价值。(四)缺乏行政管理程序。首先,政府疏于行政指导的决策程序的建立,没有明确各类行政指导的启动方式,没有始终坚持合理合法的原则,也没有全面听取被指导者的意见;其次,各地行政指导实施程序不够完善,没有秉承实守信的原则,经常随意改动行政指导方案,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乡村人口对政府的信赖程度;再次,各地没有做好行政指的导案底存储工作,没有根据案例的重要程度对其进行分类储存,也没有相关向上级机关备案的机制。

三、行政管理视角下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困境突破路径

(一)明确行政管理主体的法律责任。从目前行政管理干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实践来看,政府的行政指导不仅能够单独运用,还能与其他法律行为结合适用。在此过程中,政府应重视各类法律行为的相互性和交织性,不能单独考察某一法律行为,而是要将其视为一个整体的行政管理手段。在乡村污染治理工作中,行政指导的性质会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政府根据行政指导的不同形态进行分别考察。首先,各地政府应明确各行政指导主体的责任,积极采用纯正的责任分配机制。各地政府应始终秉承合理合法的原则,明确划分各主体的行政指导责任,具体举措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于内容违法的行政指导责任,政府不能全部归咎于行政主体,由于被指导者坚信政府的权威性,因此他们有理由相信行政指导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判断过失,但并不应该承担全部责任,政府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其二,对于内容不合理的行政指导责任,考虑到乡村人口对于政府的信赖,应合理追究行政主体适当的责任,而被指导者由于拥有选择的权利,没有对指导内容进行质疑,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对此,行政指导主体应视情况给予被指导人合理的补偿;其三,对于合理合法的行政指导责任,在行政指导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前提下,如果村民利益被不可抗力因素损坏的,政府将不会承担相关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被指导者自愿选择被指导,因此理应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其次,各地应对表象行政指导责任进行治理。在乡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许多行政治理主体会借助行政指导的名义实施行政命令。对于没有按时间、按规定完成任务的被指导者,行政主体会直接采取停业整顿、剥夺营业资格等强制手段。在这样的行政管理模式下,行政管理手段将会与行政指导脱节,从而异化成强制命令模式,这不仅违背了行政指导的本质,损害了被指导者的选择权,还会对环境保护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基于这样的后果,行政指导主体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最后,各地应对渐变的行政指导责任进行严格监督。在部分乡村地区,当地政府为了达到行政指导目的,往往会借助一些奖励手段,这也使得指导主体与被指导者之间形成了合同化关系。在指导过程中,行政主体承诺指导者合理的条件使被指导者接受指导。然而,一旦指导主体在兑现利益方面存在问题,双方的合同关系就会被打破,乡村指导主体也必将承担指导内容不合法的法律责任。(二)拓展行政管理损害救济方法。第一,政府应将行政指导纳入行政复议的范畴之中。在乡村环境治理工作中,行政指导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需要与其他法律行为相结合,这使得其性质发生了改变,内容违法、强制指导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对此,政府可通过将行政指导纳入行政复议范畴的方式监督和管理不合理、合法的行政指导。一方面,从目的层面看,行政指导与现有的行政复议相关法律具有一定的契合性,二者都能够保障大众的正当权益,同时强调了对行政主体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从行政复议法相关规定来看,虽然行政指导没有被纳入行政复议法的范围,但也没有被明确排除在外,这就说明了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适用空间。第二,政府应努力拓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全面制止和杜绝各类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从而为渐变、表象两种行政指导提供借助行政诉讼获取救济的机会。由于行政诉讼通常会采用概括、列举和排除等方法,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其持质疑或排斥态度。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为了更好地保障被指导人的权益,政府应逐步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真正将行政指导纳入其中,这样才能帮助司法界端正态度。第三,政府应为行政指导造成的损失提供赔偿。在行政指导过程中,行政主体应履行自身相关业务,不仅要保证指导内容的合理、合法性,还要坚决杜绝强迫指导的情况出现,同时还要努力寻找自身在行政指导过程中的各类错误,深入剖析错误成因并及时加以改正。基于乡村人口对政府以及行政机关的信任,当出现指导者由于没有按政府要求履行自身义务或指导发生偏差而造成被指导者损失的情况时,指导者理应承担相关责任,而被指导的损失也应该由国家承担。因此,乡政府基于村民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信赖,理应承担各类不合理、不合法行政指导的责任,同时结合相关规定给予被指导者适当的经济补偿。(三)扩大行政管理的适用范围。一方面,对于各乡村的污染治理工作,政府应赋予当地村委会行政指导权,具体原因可分为以下五点:其一,在国家《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物权法》中,都提到了村委会对于当地污染治理的职责和权利,而且从乡村人口的环境权利角度来看,村委会也理应享有治理乡村污染的权利;其二,作为政府与乡村人口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村委会不仅能够切实、全面掌握村民的环境需求和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还能结合相关法规直接向上级政府表达村民的意见,因此,村委会是乡村人口环境权益的最合适代表;其三,村委会有权制定有利于当地环境污染治理的村规民约,使其成为当地村民共同的行为准则,并通过这种道德约束模式全面治理乡村的各类污染现象;其四,村委会参与行政指导能够全面调动起村民参与环境污染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类污染现象以及污染源暴露在全体村民面前,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乡村节约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开支,还能有效推动污染的持续治理;其五,由于乡村环境污染存在分散性,这就给环境保护部门带来了较为繁重的工作任务,而村委会的参与恰好能够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各类污染也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由此可见,村委会无疑是参与下农村污染治理的最佳组织。因此,政府应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政策,明确村委会在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的行政指导地位,这样才能实现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为各地编制行政指导案例库。例如,2016年,伊川县出台了《关于印发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认真组织行政指导案例编写工作。第一,各地政府不仅要根据相关标准对行政指导案例进行明确分类,还要在案例中尽量使用精准、规范的词语,同时要为各类别制定标题,这才能保证案例学习与研究的严谨性。第二,各地要积极制定行政指导案例的实质标准,一是要在案例中加入相关法律观点和主观概括,丰富行政指导的内容;二是要保证案例内容符合相关法律精神,秉承相关法律的基本原则,不能脱离法律的本意;三是要保证案例的实效性,定期对案例库中的案例进行审查,及时删除和更新相关案例,从而保证案例指导的先进性。(四)设计科学的行政管理程序。首先,政府应积极建立行政指导的决策程序,明确行政指导的启动方式,一是政府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根据需要主动启动行政指导工作;二是可由被指导人主动申请行政指导,并由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启动。行政指导开启后,相关指导主体不仅要始终秉承合理、合法的原则,还应综合考量被指导者的意见,这样才能保证行政指导方案的有效性。其次,各地应尽量完善行政指导的实施程序。作为行政指导的最重要环节,实施程序能够直接影响行政指导的成效,因此,各地应着重对以下几点加以完善:其一,各地政府应尽量明确行政指导内容,这样更有利于被指导者的理解,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表达自身意愿;其二,各地政府在实施实践指导时,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不得随意改动行政指导方案;其三,各地政府应加强行政指导主体和被指导者的沟通与互动,鼓励行政指导主体主动为被指导者提供各类咨询服务;其四,各地应努力保证行政指导的科学性,引导当地行政指导机关和部门采用科学的指导方法,当出现被指导者排斥行政指导的现象时,应立即停止行政指导,待双方商榷好解决方案后,再继续进行行政指导。最后,各地应积极建立行政指导案底存储程序。作为行政指导的后续工作,行政指导案底的分类存储能够为之后的行政指导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因此,各地应结合各类行政指导案例的重要程度对其进行分类储存,重点保存涉及范围较广、社会影响力、社会争议较大的案例,详细记录相关方案、措施和成果,同时还要及时向上级机关备案。

参考文献

[1]柴云乐.污染环境罪行政从属性的三重批判——兼论刑法对污染环境行为的提前规制[J].政治与法律,2018(07):57-65.

[2]赵永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的系统化设计研究[J].农业经济,2017(2):43-44.

[3]梅重民.环境保护视阈下江西环境污染治理路径[J].企业经济,2017(12):33-37.

[4]王建设.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J].农业经济,2017(10):36-37.

第2篇:乡村环境保护方案范文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农村环境;环保教育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大部分在城市的工厂逐渐向农村过渡,这就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环境意识导向。乡镇为了拉动当地的经济,不顾原始生态系统,肆意破坏。在肥沃的农田、河边、山丘等地方建立一些环保程序未达标的工厂。原来的乡村空气清新,环境宜人。让多少在城市居住的人羡慕。可如今的乡村却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难掩的恶臭。以上的现象有一部分归结于政府,但还有一部分归结于农村人的意识。作为农村教育机构就应担负起这个责任,而且这个责任是长远的。我们要让农村的主人——学生这一代来影响上下五代。让环保教育深入农村的骨髓和血液。当前眼下的关键环节就是我们生物学教师要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后,养成一种环保习惯,进而影响身边人。

1. 如何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尽管世界各国极力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由于国家体制、发展速度的不同,中国大部分农村人仍然倾向于“靠天吃天、靠地吃地”。他们认为可以肆意从环境中索取一切需要的物质,并且任意的把一切不需要的物质排放在环境中。而且这种错误思想正蔓延给下一代,导致恶性循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错误思想更使得农村在最近10年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活在其中的孩子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受害者。如何改善这种现象?如何让“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这基本观点深入人心,关键在于教育的引导。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观点是具体开展农村环保的重要前提之一。

在初一学生入学之初,就应注意培养学生这种观点。比如在第一单元“认识生命”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理解生命的重要性,但同时一个完整的生命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生物圈为前提,这就紧扣主题。再加上农村的地理环境,课堂完全可以开设在室外,让学生亲身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和体验自然的美与丑。如“瞬间的美——莲花”,开学之初恰逢学校的莲花盛开,就带学生进行观察,学生们被清新脱俗的美震撼,但与此同时也感受到瞬间美的消失的心疼,因为第二天莲花就消失于同学们对“美”的占有。教师就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对美的欣赏态度延伸到农村近几年的变化。如探究活动《观察一滴水中的生命》,教师可以有目的的把不同的水源用来对比。被污染的河流、山泉水、湖泊等。让学生知道中国的淡水资源,可饮用水量,缺水城市的分布,干旱的表征,明白水的重要性从而珍惜每一滴水。生物课堂不是呆板的把知识传授,而是要让学生以身边环境为入口,去探究、理解、升华,最后反作用于身边的环境。

2. 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况和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让学生放眼世界,纵观古今,思考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造成的严重后果。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不适当引入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例,而这些事例又刚好集中在边缘地区。这说明好几个问题,而其中之一就是意识和责任。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己做的傻事、酿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剧告诉学生,一是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二是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身在农村的学生应该非常熟悉且习惯这种环境。教师就应该以学生身边所处的环境污染为出发点,实地考察、信息汇总、班内汇报、班级讨论、制定环保方案、方案实施、跟踪反馈。近年来我国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各中小学在环保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身边的生态环境改善见效甚微,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恶化的趋势。而且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资源浪费惊人。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3. 让学生具备关心环境动态的意识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非常先进,差不多每天都会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如世界各国保护环境的新举措、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农村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匮乏,教师应该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把环保动态,用不同分方式展示给学生。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

第3篇:乡村环境保护方案范文

关键词:建设项目,公路可行性研究,方案选择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定义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事一种经济活动(投资)之前,双方要从经济、技术、生产、供销直到社会各种环境、法律等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项目是否可行,估计成功率大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程度,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件。

2 方案选择

参照交通量预测结果结合公路功能、路网规划,并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长期发展规划等论证确定项目的建设规模、技术标准。根据技术标准进行路线方案的选择。山岭区选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纵断面的控制,克服地面高差是山区公路选线的最大难题;大型构造物尤其是难点工程成了控制路线走向的重点因素之一;不良地质尤其是灾害性不良地质是路线另一主要控制因素,滑坡、溶洞、断裂等不良地质是公路必须注意和绕避的对象。

2.1 资料收集

在进行路线方案选择前应先收集和调查有关的资料如下:

2.1.1沿线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概况、气象和水文、地震、不良地质概况等。

2.1.2筑路材料和运输条件,包括沿线石料、砂、石灰、路基用土、工程用水电、水泥、沥青、钢材及运输条件。

2.1.3社会环境分析要考虑当地的城市规划、相关重要设施、占地、拆迁、沿线地方政府意见、国家政策。

2.2 路线总体方案设计

2.2.1 比选原则

符合城市公路网规划要求,着眼长远利益,与现状路网公路顺畅连接,合理选择起终点,满足路网布置的合理性;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与产业结构的布局及规划相协调;符合沿线城镇规划,方便居民出入,便于吸引周边地区的交通流量;尽可能地避开煤炭采空区和开采区,合理绕避地质不良地带;注意使路线顺适、直捷、缩短建设里程、减少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考虑施工条件,与既有公路、铁路尽可能减小干扰;注意环境保护,保持填挖平衡,防止水土流失;注意与水利设施的协调,保证河道泄洪要求;依据地形、地质选择路线走廊,与周围景观协调。

2.2.2路线走廊的比选

路线起终点基本确定后,路线走廊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根据路线总体方案选择原则,通过在大比例(1:50 000)地形图上进行大范围的比选,经认真分析研究,现场调查核对,并结合技术标准线型指标、城市发展、现有路网布局及地方-政府意见,选择有比较价值的路线走廊,如路线里程、占地、拆迁、线型指标、工程造价、沿线居民生活环境污染情况等方面进行同深度的比选论证,最后确定最佳路线走廊为推荐路线走廊。

2.3 路线方案研究

2、3、1 路线布线原则

合理掌握技术指标,力求减小工程规模,降低投资,避免不计代价地追求高标准;认真考虑地方政府及农村、农民的合理意见,使路线方案符合沿线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避免或减少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和市内交通压力;充分考虑沿线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互通立交位置,便利交通流出入;力求使路线平纵面线形均衡流畅,给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保障;尽量以小的代价绕避不良地质地段;尽量少占良田果园、避免较大规模的拆迁;尽可能减少压占矿产资源;尽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公路长期稳定、安全运营的要求,做好安全保障工程,减少或避免质量通病。适当延长桥梁,降低桥台背填土高度,隧道洞门一般采用削竹式或其他方式进洞;因地制宜,选用合格的地方材料,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

2.3.2 路线方案比选

根据选择的路线走廊和路线布设原则,在较小比例(1:10 000)地形图上选择线位,而后对路线主要控制点,布线困难地段实地踏勘,对初步确定的路线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路线走廊带内地形困难,地质复杂路段,对主要县、市、区工业园区及重要乡镇出入影响较大的局部路段,选择有比较价值的局部比较线路,如占地、拆迁、线型指标、工程造价、沿线居民生活环境污染情况等方面进行同深度的比选论证,最终确定最佳路线方案为推荐路线方案。

2.4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在公路建设中有其重要意义。公路建设项目的实施将会破坏原有植被、改变沿途的地形、地貌、耕地的减少、水土流失、废气和噪声的增加以及农田和乡村道路的阻断等,为坚持最大限度保护、最小程度影响、最强力度恢复,实现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公路项目与自然环境和谐的设计理念,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强调,线路尽量在对农田水利影响较小的山坡地布置;尽可能减少拆迁,靠近村镇但又离开村镇;采用适宜的路基边坡坡度,加强路基边坡防护,采用生态防护和工程防护相结合方案,边沟尽可能小、暗、绿。重视路基、路面排水系统设计,避免因本项目的实施而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于拟建公路两侧进行合理绿化,以美化景观,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加强施工管理,降低施工引起的噪声、大气、生态污染及对自然景观的破坏;施工时应注意临时用地、料场、借土场和弃土场地点的合理选择,场地的使用面积不应为方便而任意扩大或过度开挖,并应做好防护排水,防止水土流失。完工时应及时恢复原貌或造地还耕。对于弃土场还应做好防护排水工程,上层填上种植土,进行绿化,防止水土流失;加强营运期管理,减少环境污染。

3 结语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社会经济、交通量预测、路线方案选定、投资估算、建设规模及技术标准等各方面对公路的工程可行性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其中路线方案选择是核心、重中之重,其他各方面的研究都是为其服务的。山区公路选线除了正常路线、路基、防护、排水、桥梁、隧道、地质、环境保护、施工组织等多个方面的编制外还应考虑地形的特点深入现场、详细调查,保证最终路线方案为最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交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汇编(公路•港口•航道) .人民交通出版社; 第1版,2010-8

第4篇:乡村环境保护方案范文

以党的十七大和2010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促进我市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核心;以宣传生态文明、污染减排、创模复检、生态市创建、环境管理、农村环保为重点,倡导低碳经济、绿色生活,弘扬环境文化,增强环境法制观念为内容;以提升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动员社会各界支持与参与环保事业,加快落实“四个第一”、推进“五大突破”、实现“三个率先”的发展目标,构建生态文明和谐奋进新宝鸡为目的,开展贴近群众、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热烈隆重、效果明显的“六.五”系列环保宣传活动。

二、宣传主题

今年六月五日是第三十九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署确定20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来”。国家环保部确定2010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为呼应以上主题,展示宝鸡市委、市政府和宝鸡人民坚持科学发展、推行绿色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建设生态文明和谐奋进新宝鸡的决心和行动,确定我市今年纪念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弘扬绿色文明,建设生态宝鸡”。

三、活动内容

<一>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座谈会

(上午9:00—9:30邀请市级领导炎帝园参观环保展板)

1、时间:6月4日上午9:00—12:00

2、地点:万利酒店

3、内容:

①《宝鸡市2009年环境质量报告》;

②报告我市2009年环保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和成绩(污

染减排、县区环保设施投运、生态示范县(区)建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最美乡村评选等);

③通报我市2010年环保专项行动部署安排情况;

④市级部门环保责任单位座谈发言;

⑤请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宣传部、团市委领导座

谈讲话。

4、人员: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市级有关部门(发

改委、城建局、公安局、工信局、教育局、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卫生局、园林环卫局、统计局、民政局,其中:市发改委、林业局、水利局、城建局、园林环卫局、卫生局、工信局、教育局作重点发言并印制发言材料35份);省、市主流媒体新闻记者;市环保局领导及机关科级以上同志、系统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

责任单位:市局各科室、监测站、宣教信息中心

<二>环保宣传图版展

1、展出时间:6月4日—5日

2、展出地点:

炎帝园(6月4日至5日)

行政中心(6月6日至7日)

火车站广场(6月8日至9日)

3、内容形式:

①各环保分局、县局将本区域内由市上评选出的“宝鸡市十佳最美乡村”的成效与亮点制作展板进行展出;同时各分局、县局将本区域的农村生态、环保设施、区域环境管理工作亮点等制作展板参展(优美乡村各制作展板2张、共制作展板20块;县局、分局各2块,共制作展板24块);

②市局直属单位将本单位重点、亮点工作共制作8块展板(每个单位2块);

③石油钢管有限公司、凌云电器总公司、陕西烽火集团

有限公司、宝光股份公司、宝鸡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宝钛集团有限公司、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围绕今年纪念“六.五”环境日宣传主题及各单位污染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方面各制作宣传版面2块;

④市环保宣教中心制作12块以“6.5”主题、环保科普、环境文化、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展板;

⑤环境监察支队、监测站、环评所各派2名人员组成专家组解答群众环保咨询。

责任单位:各环保分局、县局,市局污染管理科、开发科、法制科,直属各单位

<三>媒体宣传活动

1、6月3日在“宝鸡日报”刊登分管市长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署名文章;

2、5月至6月中旬,在“宝鸡日报”陆续刊登环保宣传专题;(市级有关部门谈环保、话生态专题文章刊发及环保工作专题报道办两期专版)

3、5月至6月,在省、市电视台播放宝鸡环保宣传专题片;

4、“六.五”活动宣传报导

邀请省、市各主流媒体宣传报导我市“六.五”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情况。

责任单位:市环境保护局、市环保宣教信息中心、宝鸡日报社、宝鸡电视台、宝鸡新闻网、宝鸡广播电台、省广播电台、陕西日报驻宝记者站等。

<四>“绿色家园”小学生环保绘画现场表演

1、时间:6月4日下午

2、地点:炎帝园广场

3、内容:与市区绿色学校联合举行“绿色家园”小学生环保绘画现场表演。有关绿色小学推荐3至5名学生参加绘画表演,并发送环保纪念品。市级媒体现场报导。

责任单位:市环境保护局、市教育局、市环保宣教信息中心

<五>印发环保宣传彩页

1、内容: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油烟、尾气、噪声、辐射等)、节能减排、重点污染企业治理(阜丰生物异味治理、福临堡铁厂关闭等)、渭河流域市区段污染治理、水源地保护、全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建设投运、生态示范县、环境优美乡镇。宝鸡十佳最美乡村评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绿色文明示范单位创建、重点企业监管、小水泥、小造纸、小石灰窑、小电镀关停整治等内容,印制1.5万份8开4—6页宣传彩报。

2、发放范围:通过民政局、教育局、工信局等主管部门向企业、社区、学校等发放环保宣传彩页进行宣传。

承办单位:民政局、教育局、市局各科、宣教信息中心

<六>“关爱大秦岭,保护母亲河”志愿者活动

1、时间:4月—8月

2、人员:社会志愿者,高校、中小学校组成的环保队伍

3、内容:大力宣传《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开展相关知识竞赛活动,围绕太白山、天台山、红河谷等风景区开展以捡拾垃圾、宣传秦岭、保护渭河、低碳经济等为主题的集中行动,

责任单位:团市委、宣教信息中心、市级媒体

<七>短信宣传活动

1、时间:6月5日

2、内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宝鸡公司发送手机短信进行宣传。(内容为“6.5”宣传口号、主题等)

责任单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宝鸡公司

<八>网络宣传活动

在《宝鸡新闻网》、《宝鸡环保网》连续宝鸡市环保工作成效、重点工作进展动态报导、环境科普知识、环保法规政策;“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口号、《宝鸡市2009年环境质量报告》、局系统及各界“六·五”环境日宣传信息报导等。

责任单位:《宝鸡新闻网》、市环保宣教信息中心

四、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成立“六.五”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王海鳌

副组长:李仓怀杨宏涛何让平林银文闫世春

李幼桥张远闻

总协调:杨宏涛林银文

成员单位:市环保局机关各科室、创模办、各县环保局、

各环保分局,市环保局直属各单位。

五、各县“六·五”环保宣传

各县区要围绕“六·五”环境日主题,根据各自辖区不

同特点,组织辖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内容丰富,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群众,具有特色的“六·五”环保宣传周活动。新晨

六、具体要求

1、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各级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做到计划周密、任务明确,高质量的做好宣传活动。

2、“宝鸡市十佳最美乡村”、各县(区)局、直属单位于5月20日前将每家制作2块展板的电子版资料(图、文)送行政中心6号楼F座416室(或发送邮件至xjzx0917@,注明单位名称)。

3、6月4日8:30以前炎帝园广场宣传人员要全部到位。

第5篇:乡村环境保护方案范文

__河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__河是__上游一级支流中少有的、自然流淌的以生态保护为主、整个干流尚未进行开发建设、基本上保持原生态的河流,__流域内森林覆盖率60%以上,是__库区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二是__河流域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流域内先后批准建立了__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__桫椤、画稿溪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__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流域内有诸多特色资源,如美丽的自然风景区__地貌、原始森林等,____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__世界自然遗产地。

三是__河流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千万年以来,奔流不息的__河养育了两岸生生不息的生灵,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人赞之为“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东下”,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包括地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酒文化、__文化、生态文化等。

四是流域特色产业发展明显。流域集聚了全国重要的名优白酒产业,如__酒、__酒、__酒、__窖酒等,______三县市名优白酒产量达32.5万千升。__河是全国重要的__旅游精品线路,“四渡__”留下了丰富的__旅游资源,拥有四渡__纪念馆、女纪念馆、__战斗遗址、__渡口等著名__旅游景点。流域内分布着__大瀑布景区、__国家森林公园、__国家森林公园、____谷景区等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__地质公园、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__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级品牌景区。

五是流域既是革命老区又是__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四渡__”留下了传奇故事,留下了大量珍贵的__文化资源。同时,由于流域山高谷深坡陡的自然条件,使得流域欠开发、欠发展,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如我市的__、__、__三县市目前还有14.1万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的27.3%。

因此,__河被誉为__的“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加强__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保护好、治理好、合理开发好__河流域,将其打造成“特色产业带”、“生态文化旅游带”、“美丽乡村带”、“绿色城镇带”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决策部署,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在__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进行生态文明制度的探索。拟定了__河流域生态红线划定、水资源有偿使用、自然资源登记确权、生态补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河长制考核、工业企业节能环保考核、环保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等八项改革方案(办法)。其中__河流域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环境保护河长制考核办法已上升为省级管理制度;__河流域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方案、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方案已上升为省级改革方案。率先在__河流域实施了河长制、第三方污染治理等制度改革,为深化__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为打造国家流域治理典范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是以规划为引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旅游服务业。根据《__省__河流域保护条例》等,编制了《__市__河“四河四带”建设总体规划》,拟将其打造成__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和特色产业带、生态文化旅游带、美丽乡村带、绿色城镇带。近年来,以生态环保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流域内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14亿元规划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76个、建成32个、在建44个,狠抓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名酒工业园区的建设、特色城镇建设、文化旅游发展。2015年,__市西部__、__、__国土面积6716平方公里占全市21.8%,常住人口132万人占全市21.3%,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14亿元占全市32.8%。

尽管我市在__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受到一些问题困惑。一是__河流经云贵川三省15个县(市、区),在__跨毕节__两市,一些制度措施难以得到共识和落实,实施效果受到影响。二是流域内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岩溶发育,地形破碎,地质滑坡严重,保水能力差,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生产生活,建设用地条件较为恶劣。流经的______三县市中__、__属__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三县市还有14.05万贫困人口,占全市27.32%,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任务十分艰巨。三是产业结构层级低,总体开发水平较低。除白酒产业外,缺乏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其他主导产业,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乡差别大,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__河流域面积广,覆盖范围大,涉及__、__、__三省,要加快流域生态经济发展,仅从省、市两级来推动仍然还不够,很多工作需要上升到国家层面来开展。2015年1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到__调研听取__市关于__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后,提出打造“__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的重大命题和战略构想,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建设__河流域生态

经济示范区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希望得到国家的支持。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落实好走新路、守底线、奔小康的要求,我市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初步构想,在__河流域与兄弟市州牵手,三省联动,国家层面给予支持,在__河流域以全境域规划为引领,以__河流域环境保护法规为支撑,以脱贫致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根本,以__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为出发点,打造一个全国性的、可借鉴可复制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第6篇:乡村环境保护方案范文

随着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农村生产和生活垃圾治理不力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省,优良的农村生态环境是提高广大农民生活的有力保障,也是吉林省的宝贵财富。但当前,吉林省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研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吉林省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当前,吉林省农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制约现代农业发展、障碍乡村旅游产业提质升级的主要因素之一。吉林省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污染。主要分为地表径流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乡镇企业排放的未经处理的污水、废水;畜禽养殖所产生的粪便、污水,其中,以畜禽养殖场产生的废物污染为主;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随降水进入农村水体所产生的污染;农村居民随意排放的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污染等。这些污染导致农村水体富营养化或有毒物质含量高,不仅污染环境,也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二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有:农村居民获取生活能源和取暖燃烧秸秆、木柴或燃煤而产生的烟尘;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废水等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进而产生的恶臭气体;生活垃圾长期堆放所产生的腐化气体等,都会污染大气环境。

三是土壤污染。对土壤产生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中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未被吸收的部分残留在土壤中,导致土壤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板结、变硬等问题。此外,在长期采用覆膜种植技术的地区,由于无法降解的地膜大量残留在土壤中,也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四是农村固体生活垃圾污染。农村居民的固体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由于缺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完善的垃圾处理程序,加之农村生活生产缺少规划,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极低,绝大部分都是露天堆放,或遗弃于河道、池塘里。而且生活垃圾是不断产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在堆放中不断产生有毒气体和病菌、释放有毒物质,对农村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

2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2.1政策体系

当前,我国还没有从国家层面制定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因此,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主要依据是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国家层面上,主要有2013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强调了对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的保护,是直接的法律依据;2010年环境保护部的《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作为环境保护部的政策性指导文件,适用于指导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和废气等生活污染防治的规划和设施建设。其他方面,《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均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农村环境保护提出了指导意见。

吉林省层面上,《吉林省环境保护条例》对生活环境及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污染治理作出了详细规定,但缺少对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门关注。2014年《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主要实施“六大工程”,重点完成30项整治建设任务。《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吉政发〔2011〕26号)提出到2015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任务。2015年的《吉林省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指出要加快改善全省水环境质量,切实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保障人民群众用水安全。

从政策体系上分析,不论是国家还是吉林省,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环保法律的缺位也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处理难、污染主体责任落实难的现状。

2.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体系的建议

一是国家立法机构应着眼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重要性,及时出台专门适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二是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环保部等部委针对全国农村环境污染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具有广泛指导作用的法规、规章。 三是吉林省有关部门应针对农村污染物减排,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农村生态保护与治理,农村环境风险防范、环境应急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加快农村环境污染控制相关法规体系构建,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同时,应采取引导、激励型政策手段为主,抓好农村环境污染的源头防治,推广生态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第7篇:乡村环境保护方案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 浙江 生态环境 治理对策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abou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Zhejiang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Cai Xiuqiang, Chen Lili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ejiang Zhoushan 316000)

Abstract: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is the reality needs of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rural culture prosperity and rural social stability. It has a great and deeply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So far,there is still exists a lot of problems in Zhejiang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like shortage of funds,facilities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pollution,government executive and so on.We may take measures from terms of awareness,culture,industries,instituonal to governance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new rural; zhejiang;ecological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而我国直到21世纪初才真正意识到农村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压力大的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好-差-好”的演变趋势,而由差到好,却是一个极为漫长且困难的过程。浙江省的经济、文化、创新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城镇化建设也走在前列,随着国家不断强调“绿水青山”生态环境问题,对农村环境的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成了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工作。

一、浙江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

第一,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五个方面的内容[1],而村容整洁则是对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要求,可见生态环境治理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生态环境建设是城乡协调发展计划实现的前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强化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稳定农村社会的现实需要,对于解决城乡二元矛盾,协调城乡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农村生态文明包括建设新农村和农村生态保护两个方面,在农村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要求农民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要位置,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

第四,生态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物质基础。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和根基,而环境安全问题是农村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2];只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农村环境进一步恶化,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的途径,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

二、浙江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分析

(一)浙江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治理的总体状况

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自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龙头的城乡统筹发展工程拉开序幕以来,浙江省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又先后开展了“五整治一提高”、“美丽乡村”、“五水共治”等民生工程,积极营造优美整洁的农村人居新环境,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面貌的改观;到2013年底,全省共有2.7万个村完成环境整治,村庄整治率达到94%,成功打造了35个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4]。但与此同时,浙江省农业基础脆弱、工业发展缺少总体规划、环境治理资金管理紊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矛盾依然突出,相比于发达国家农村环境状况及完善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浙江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农村环境状况改善,但资金短缺

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广大村民的共同配合努力下,浙江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村庄环境治理与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轨道,宁波丽水衢州等市的偏远山村逐步移居到平原地区,原先的居住地根据实际情况改建为水库、风景旅游地或者生态保护区,并将移民后的行政村以社区模式进行建设管理;各乡镇实行垃圾统一收集运输,更新雨水管道、实行雨污分流,推广清洁能源使用等;各县市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乡镇河道、山林也得到有序治理与管理。

而近年来受全球经济不景气、自然灾害增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持续增多,村民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民增收趋势缓慢,多地农村基础差、底子薄的问题显现。各村经济来源渠道窄且收入额少,在用去大量资金来修路、修建村委办公楼之后,在环境建设管理方面资金缺口较大;环境治理需要巨额资金支持,政府部门又不可能全权包揽,村民更不乐意将村内经费用于生态环境的治理,也无心在生态环境建设上花费心思,即使有心也是无力。

2.乡镇工业发展迅速,但污染状况不减

浙江省内有很多工厂开设在农村或者城乡结合部位置,其中以小企业、大集群,小产品、大市场,小资本、大产出而闻名的“块状经济”创造了浙江制造业60%以上的产值,70%的出口总量和80%的就业岗位[5]。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企业发展模式,占用并污染了大量农田耕地,存在着总量小、类别多、污染集中、单位产值排污量高的问题,尤其是绍兴纺织行业、海宁皮革行业、富阳造纸行业和台州医药行业等对农村环境造成结构性、规模性、布局性的污染[6]。政府部门也在想方设法的减少企业污染,但经济产值始终置于首要位置,污染治理的速度赶不上工业规模扩大速度,乡镇企业污染仍在继续。

3.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普及,但设施管理堪忧

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出台,浙江省各乡镇基本上建有基础的环保设施以及文化健身设施。村镇级道路逐步实施硬化、绿化,这大大减少了扬尘、噪声污染。各村生活垃圾堆放点初步建立,垃圾清运体系逐步构建。如乐清、余姚、东阳等地的部分经济发达乡村,多个镇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雨污分流管道,在辖区范围内建立了统一的生活废水处理系统。

与通水、通电、通路等硬件设施的建设相比,乡镇对于农村环保设施管理还很欠缺,缺乏一种有效的管理体系。各村集体经济能力差异大,基础设施建设差别也大。比如农村现有的公厕建设标准不一,有些地区的建设甚至不能达到卫生标准;而且厕所等公共设施并没有专人管理,公共财物无法得到有效地保护与打理,设施损耗快生命周期短,难以达到设想的无害化、功能化效果;乡村人口素质又不高,环保设备利用率低,垃圾废物不能准确丢进公共垃圾桶或者集中放在统一的位置;生活垃圾堆放地、公共厕所无人打理,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苍蝇成群,影响村容村貌,将会成为新的环境污染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仍然不高,全省仅37%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受益率为42%[7]。

4.城镇化建设提速,但生态规划难以执行

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浙江省各市区都在不断探索创新适合辖区的城镇化建设道路。也正是因为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很多乡镇不自觉地偏离了可持续发展道路,它们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中意面子工程,重新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另外政府多注重乡镇总体建设规划、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划的编制,但往往会忽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的有机结合。各乡镇政府能有序按时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村庄生态规划的要求,却不能够严格执行,将新编的生态建设规划弃于角落;即使少部分的生态规划在执行,也会让步迁就于经济建设,并不能够起到该起的指导保护作用。无序建设、混乱管理等情况,在各乡镇新农村建设中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

5.乡镇积极响应上级,但缺乏实际操作

随着“生态浙江”口号的提出,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号召,争相创建“生态XX”称号。但是,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明抓暗放”、“弄虚作假”现象普遍,尤其是乡镇一级。县区根据上级部门要求,设立相关部门、制定工作计划,统筹各部门配合协作环保计划的落实;乡镇政府也纷纷列出工作计划、细分工作任务、对接企业农村,向上级申请专项经费支持;企业在表面上积极响应,实际上也增添了环保设备。但是在仔细调查之后就会发现,很多乡镇、街道、企业只是停留在听汇报、写方案等表面工作上,敷衍了事。村庄整治建设范围小、力度弱,真正扎实实践生态建设方案的不多,个别乡镇为达到指标要求胡乱编造数据,尤其是经济落后的乡镇,一切仍要为经济建设让步,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观念相对薄弱;企业安置的环保设施很少运行,多只在环保例行检查时启用,平时为节省成本成了摆设。

三、浙江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关键要意识到人的需要和自然生态价值之间的联系。

(一)提升生态意识,鼓励村民参与

政府部门应深入开展农村生态环保教育,增强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改变农民生活习惯,从污染源头开始治理。首先各级干部领导要摒弃旧有思想、提高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利观、生态观,将新农村的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在作村镇建设决定时要考虑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其次,落实村镇规划、办好教育、做好宣传,做到职责有人抓、有监管、有投入、有效益;再者,选择诸如“3?22”、“6?5”等特殊日期,开展丰富多彩接地气的环境宣传活动,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农民传播生态理念和生态知识,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各行政村成立相应的环境监督管理小组,层层落实。

(二)发展生态产业,推广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生态农业有利于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农村区域特点为基础,相关部门应做好种植技术、养殖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测图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做好生态防治措施。同时注重各镇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农业产业化发展,比如永康的五金、义乌的小商品、东阳的木雕、安吉的白茶等可以和生态农业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创建特色产业科技园、打造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浙江省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必须走好小型作坊的新型工业化改造道路,加快乡镇企业的合并转型、技术升级,建设能耗低、污染低、产出高、质量好的生态工业链,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创新发展,寻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回收农业废弃物、通过各种途径变废为宝,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8]。

(三)完善农村环保制度,加强环境监测与保护

良好的农村环保制度,有助于农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完善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环境保护法规,同时对环保行业、环保行为制定优惠激励政策;建立由政府、企业、个人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专项环保资金保障制度;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提高执法人员实战技能与知识面,加强执法队伍道德素质建设;定量核查生态创建工作,包括生态指标、生态规划的执行情况,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考核与政绩挂钩制度[9]。针对现有污染,开展水、气、固废专项整治工程;有效确立农村环境敏感点位、广泛设立农村环境监测点;逐步建立农村环境监测制度,加强对监测团队的管理与技能培训,把握农村环境污染的动向和发展变化规律,以便采取更有效的防治措施,减轻农村环境污染和破坏。

(四)知识下乡,提高农村科技水平

农村地区相较于城市,其经济落后、发展前景较差,故很少有知识青年愿意到农村发展、支援农村建设。所以提高农村科技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知识下乡。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鼓励青年人才到农村去,定期向农村输送青年才俊、招收大学生村官;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研究的科研投入,开展培训班、免费教育辅导当地村民干部,提高农民尤其是种植大户的科技文化水平。同时,政府还要建立知识下乡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民的后续辅导;此外,要倡导绿色科技下乡,实用科技下乡,向农民推销符合当地经济水平、地域条件,满足农民生产需要的先进技术,比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科学技术始终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水平上去了,生态环境治理自然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梁修群.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2] 崔巍娜.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管理问题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3.

[3] 张倩.浅析农村生态环境法治保护[J].知识经济,2010.

[4] 夏宝龙.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实践[J].政策t望,2014.

[5] 汤临佳,等.浙江省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与经验――兼议对西部地区的启示[J].区域经济,2013(5).

[6] 王鹤菲,杨晓杰,刘霞玲.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与治理模式[J].经营与管理,2014.

[7] 201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第8篇:乡村环境保护方案范文

一、xxx乡基本情况

2015年,为加快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乡镇,切实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和水平,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漾环发〔2012〕33号文件精神,在xxx彝族自治县环境保护局的统一安排部署下,xxx乡全面启动了xxx省生态文明乡镇创建工作,组织编制了《xxx彝族自治县xxx乡环境保护规划(2015~2020)》,规划于2015年4月经xxx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后,xxx乡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美丽xxx·清洁乡村”为主题,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三清洁工作为切入点,全面开展xxx省生态文明乡镇创建工作,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从源头消减农业面源污染,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生态xxx。经过全镇领导干部和全镇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和不懈努力,xxx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自然环境质量不断提高,辖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人人参与的环境保护格局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各项指标均达到xxx省生态文明乡镇考核要求。

二、生态乡镇创建的主要做法

(一)多举并措,夯实创建基础

1、精心组织,细化职责。

2015年4月,为贯彻落实xxx省委“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定”相关精神以及xxx生态州、xxx彝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有关全面开展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的指示要求,xxx乡xxx乡人民政府下发《关于成立省级生态乡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富政通〔2015〕26号),成立了由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为组长,副乡长为副组长,各村、相关站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省级生态乡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xxx乡党政综合办公室负责生态创建日常事务处理,在全乡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互相配合良好局面,积极推进xxx省生态文明乡镇创建工作。

2、全面推进,重点建设。

2015年,xxx乡全面启动xxx省生态文明乡镇创建工作后,组织编制了《xxx彝族自治县xxx乡环境保护规划(2015~2020)》,经xxx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后,xxx乡组织全乡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了规划,根据规划目标要求及措施方案,细化任务职责,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三清洁活动、一水两污建设、xxx州级生态村创建以及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xxx省生态文明乡镇创建工作,2016年,完成辖区xxx、5个行政村xxx州级生态村创建工作,创建率达83.3%。

3、落实政策,加强监管。

近年来,xxx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章制度,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积极配合xxx彝族自治县环境保护局开展辖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近三年来,xxx乡境内末发生过Ⅲ级以上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

4、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自2015年启动生态乡镇创建工作以来,xxx乡结合乡镇实际,大力开展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利用政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粘贴生态乡镇创建宣传资料,广泛宣传生态理念、环保观念和国家有关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号召全乡居民参与生态创建和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提升。2015年,xxx乡生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人员以“六五”普法、文明创建活动等为载体,刷写环境整治和生态创建宣传标语150条,悬挂横幅5条,向辖区群众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生态创建相关知识,动员辖区居民积极参环境保护与生态创建工作,形成了人人关心乡村环境建设、人人参与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2015年9月,xxx乡生态创建办组织工作人员在辖区开展了公众环境满意度调查,广泛听取辖区居民对xxx乡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乡镇创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有效提高辖区居民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在辖区牢固树立“美化家园,从我做起,生态创建,人人参与”的思想理念,全乡协力,动员全乡居民共同参与xxx省生态文明乡镇创建工作。

5、健全机制,长效管理。

2014年,我乡组织辖区6个行政村以保护辖区内森林、土地、水体等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创建和环境保护成果,持续改善xxx乡环境质量为目标,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制定了环保村规民约,并组织实施,为xxx乡创建xxx省级生态文明乡镇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

(二)全面推进,改善环境质量

1、完善基础设施,夯实生态基础

近年来,xxx乡大力开展一水两污,文化教育,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全乡发展面貌不断改善。

一是逐步完善“一水两污”,不断改善人居环境。2015年,投资200万元实施了马鞍山、皮匠房等9个农村饮水工程改造提升工程,并在xxx彝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建立了辖区饮水消毒机制,安排专人定期对各村蓄水池投加净水剂进行消毒,保障辖区饮水安全;2015年,xxx乡结合xxx街路改造工程以及集镇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实施了集镇区1km污水管道改造工作,进一步完善了集镇污水管网体系,将集镇生活污水引入集镇区南侧50m3/d的氧化沟进行处理;在集镇区中学完小门口、司法所门前和乡政府大院附近、农贸市场入口处共增设8个铁质垃圾桶,进一步完善集镇区生活垃圾收运设施,投资18万元在集镇区西侧1km处建设垃圾填埋场一座,有效提高集镇区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率。

二是抓好“畅通工程”建设。加大公路基础建设力度,改善群众交通出行条件。投资1060万元完成了长寿密马柏油路建设,投资450万实施了罗里密水泥路建,投资13万元实施了石竹至岩腊左、石竹至白章村组公路建设。

三是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投资400万元实施中心完小学校食堂、教学楼、中心幼儿园等项目,有效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全乡实现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学前教育不断加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

四是加强医疗卫生条件。投资24万元实施了乡中心卫生院亮化、绿化工程,投资40万元实施了长寿村和xxx村村卫生室建设项目,新建业务用房2间, 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切实满足广大群众医疗保健需求;进一步落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2015年全乡新农合参合人数7963人,参合率达98%。

五是着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有效激发起全乡人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创建工作的激情,以文明村寨、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以及州级生态村创建为载体促进居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创建绿色和谐家园。2015年投资60多万元,着力打造xxx民族文化,成功举办了七·一民族文化展演,积极参与彝县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彝族歌舞路路啧走上xxx电视台xxx州扶贫公益晚会舞台,xxx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并顺利完成xxx路路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2、强化环境整治,改善环境质量

一是全力推进集镇区两污建设。抢抓机遇,精心谋划,着力推进中心集镇发展。重点实施了集镇xxx街改造以及农贸市场改造项目,投资18万元新建集镇垃圾填埋场一座,有效处理集镇生活垃圾。

二是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投资60万元,实施罗里密董家村和石竹2个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投资167万元,实施休息休息深度贫困村306座、母猪厂美丽乡村155座、罗里密255座农村改厕项目建设,新建卫生公厕9座,全面完成辖区各村卫生公厕配置工作。投资88.2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126盏,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辖区居民生活条件大幅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2015年完成辖区xxx、长寿、白荞、石竹、密马5个行政村xxx州级生态村创建工作,创建率达83.3%。

三是推广“三清洁”示范建设。投资53万元,新建垃圾池30个,配备垃圾清运车1辆,发放简易垃圾桶300个;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推进,着力打造州级“三清洁”示范点xxx村以及县级“三清洁”示范点村小组,加强“三清洁”示范带动作用。在河沿岸建设氧化塘、氧化沟处理居民生活污水,有效消减农村面源污染,同时全面加大巡查处罚力度,制止沿河两岸居民向河内倾倒垃圾,河以及河水质得到良好保护。

3、发展生态农业,消减农业面源污染

一是产业转型发展成效显著。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思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做好第一产业提质升效,积极培育林下产业,推进全乡绿色无公害水稻、玉米、马铃薯、核桃、蔬菜等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提高。近年来,xxx乡在xxx彝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科学指导下积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及无公害技术等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有效消减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 2015年xxx乡配合xxx彝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xxx彝族自治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县推进工作,开展辖区无公害粮经产地、蔬菜产地以及水(干)果产地认定工作,共认定300蔬菜产地、500亩水稻产地、8000亩玉米产地、1500亩马铃薯产地以及15000亩核桃产地。

三是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乡政府每年农作物收获季节于各村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通告,在全乡范围内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不断推进全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鼓励农户对农作物秸秆采取制作畜牧饲料,粉碎还田以及退偶利用方式进行综合利用,全年共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7065吨,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

4、力推生态建设,建设森林乡镇

一是绿化美化行动不断深入。近年来,xxx乡积极开展环境美化行动,改善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和农户庭院的绿化环境。

二是认真抓好林地管理工作。严格把关用材审批,加强公益林和退耕还林管护。近年来,xxx乡生态环境保持了良好形势,未发生一起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

三是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工作,进一步开展退耕还林补植工作,2015年全面启动天保工程二期建设。实施封山育林1000亩、退耕还林3000亩,完成国家公益林改造20081亩,省级公益林改造6000亩,低效林改造3000亩、核桃种植8000亩,持续提高全镇森林覆盖率。四是深入开展清洁能源建设,有效降低森林资源低价值消耗。xxx乡积极争取xxx彝族自治县财政局、林业局省级农村能源太阳能项目补助资金,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原则,以村为单位,大力实施太阳能建设项目,全乡累计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586套,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三、生态乡镇创建的成效

通过xxx省生态文明乡镇创建工作的开展,xxx乡各项措施得到落实,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经济经济蓬勃发展,环境质量持续提升,xxx省生态文明乡镇5项基本条件和16大项建设指标均已达到考核要求,综合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声环境质量均符合功能区要求;农村污水、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业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秸秆得到有效利用;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广泛推广,卫生厕所不断普及,群众生态意识显著提高,全乡环境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美丽xxx、清洁乡村”建设成效初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居民生环保意识显著提升。开展创建以来,xxx乡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氛围,群众生态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生态创建知晓率和满意度大幅提升。2015年9月,xxx乡在辖区开展了公众满意度调查,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达98%。

二是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近年来,随着顺濞河流域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全乡农村生活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顺濞河、富平河水质稳定保持Ⅲ类以上;通过建设绿色交通体系、开展建设工地扬尘治理等,2015年xxx乡集镇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在二类标准以上;通过加强工业、交通、建筑施工、商贸市场等噪声管理,2015集镇区环境噪声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通过集镇建设,完善了集镇区环卫设施,聘用保洁人员1人负责xxx街垃圾清扫工作,对集镇区排水管网进行修葺,整治污水横流现象,集镇环境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通过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垃圾收集处理工程、污水处理工程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改水改厕”工程建设,乡域环境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全乡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集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8.9%、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率达到89.3%;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50%;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达到100%;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3.3%,清洁能源普及率达72.4%。2008年,xxx乡森林覆盖率已达74.7%,近年来,xxx乡积极开展荒山绿化,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产业,促进退耕还林生态工程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

四是生态农业渐趋成熟。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有效开展,全乡基本形成农作物秸秆—有机肥—种植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秸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4%。2015年,xxx乡配合富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了xxx彝族自治县无公害农产品粮油产地,蔬菜产地,林果产地整县推进认证工作,主要农产品中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比重达54.8%。

第9篇:乡村环境保护方案范文

过去由于只注重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被忽略,市区滨河地段杂草丛生,1片荒芜;挖沙船到处挖沙,使河边变得坑坑洼洼,脏乱不堪;1些不法单位拉来建筑垃圾倾倒在沂河及涑河沿岸的堤坝上,许多工厂将废水也排放到河里,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污染严重,无法饮用。不少居民也将生活垃圾倾倒在这里,使河边变成了垃圾场,1到夏天,熏人的气味扑面而来,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形象。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合理利用充足的水资源,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临沂市政府决定投入巨沂资规划建设临市区内的滨河区域。

2、课题拟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实验方案

在上述情况的影响下,我这次所报的毕业设计课题为临沂市沂河沿岸(局部)景观设计,所以滨水空间的规划、绿化和景观设计是这次课题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因素,自古以来就被赋予多种属性,被当作理想人格的的1种象征,使得其在性、情、景、意交融中充满了生命的灵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水逐渐成为1种根源性的隐喻,是代表自然与城市合1的最好模型。可以说水是古代除了封建礼制以外,对城市规划特色形成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作用从饮用、灌溉、运输发展到现在的提供活动、景观的载体,故滨水空间的性质也在不断变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当前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建设也陷入了不断趋同、特色危机重重的窘境;在工业化时期几近湮灭的水的特性再次成为刺激城市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这次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城市与水的 骨架与血肉关系,因地制宜,融合水与空间、文化的时空联系,塑造出城市的特色与个性,使城市绿化面积扩大,景观更加秀丽宜人,市区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最终形成水在城中游,城在水中立,水体与绿地相互依托并融为1体的丰富多彩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生态城市而贡献1份力量。

实验方案:

通过对课题所涉及的地区进行实地测量考察,以及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对设计的方案进行综合严密的验证。从设计理念、设计原则、风水分析、构图分析、植物配置几大方面展开工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合理的方案。

设计理念:沂河贯穿临沂市区,是离城市公共密集地区较近的生态系统之1,是

城市向乡村延伸,乡村向城市渗透的区域,这种渗透体现的是1种人与自然的对话,在本方案中,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1为设计理念。

设计原则:a、生态原则:维持沂河生态环境是进行城市建设的基本门槛。

b、适应自然和社会运动周期的原则:关注人的活动周期和季节

变化,创造出适应季节变化的景观。

c、经济原则:通过设计对环境的改造,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

境,实现其使用价值,同时也带动周围的土地升值。

风水分析:风水上讲究,曲生吉,直生煞,在本方案中,以曲线(主路)来化解直线带来的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