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创新与实践;探讨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地改正错误,用正确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研中,教师应组成教研小组并推荐一名比较优秀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由教研组长及时召开教研会议,调动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使小学数学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探讨、不断的创新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及其数学认知能力,发挥自己最佳、最理想的教学水平,给学生提供一个最好、最优质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一、创新小学数学教研内容,有效教研
传统小学教研活动是死板、乏味的,还没有实质、有效的教学内容,就是因为这样,学生无法实现自我的数学学习目标,教师无法有质量地完成数学教研,因此,创新教学的实施势在必行。(1)教师应做好教学备课,明确小学数学教研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学。(2)小学教师应细心、认真,对每一个小学数学问题都做一个充分的分析,把握好数学问题细节的处理。同时为了淡化“一人读,众人听”形式单一、呆板的学习模式,我们强调“个人自读,小组讨论,大家交流”等形式多样的互动学习模式。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对于这一知识的教研,会遇到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是教师无法用言语传达给学生的知识,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感悟、理解数学细节问题。同时,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教师一起商讨教研方案,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教学素养。
二、改革小学数学教研模式,开展教研活动
传统小学数学教研没有针对性、也没有集中性,以至于一整节数学课下来,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有效性都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应改变小学数学教研模式,成立数学教研小组,教师组长组织教师合理分组,要求每一个数学教师管理好自己的教学备课,改变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跃起来,营造良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研氛围。例如,在学习“乘法笔算”时,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相互探讨,商讨出适合小学生有效学习、探讨数学知识的教学模式,增强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实力及其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素养。如,教师在对乘法探索规律进行教学时,直接、明了地给学生展示乘法规律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掌握其内容的力度也不充分。针对这一情况,教研组长应及时召教师开会、探讨,研究进一步的教学方案,引导小学教师找到正确、合理的教学方式,以此推动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及更好地发展。
以上内容是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与实践,教师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效率地教学,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数学知识,以此,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与质量。总之,小学数学教师重视教研活动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活动,对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及其教研活动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兰菊.小学数学教育心得[J].学周刊,2012(30).
【关键词】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综合;实践活动
本文从研究作文低效的现状和原因入手,在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面进行了细致具体的探索。
1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卢梭在旷世教育名著《爱弥儿》中提出关于良好教学(或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作文教学也应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主动写作,乐于写作,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写作范围大大地拓展了,原来是两点一线的狭窄空间,现在可以和同学组成小组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上去,亲自去看、去听、去了解、去观察、去感受、去调查,从而获得一些弥足珍贵的写作素材。这些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的东西,学生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作文的积极性与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培养出来了。
比如综合性学习是“漫游语文世界’,,要求搜集家庭、校园、社会运用语言文字的情况,包括家庭成员之间、家庭成员与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之间口语交际所使用的最新鲜、最活泼的大众化语言;过年时家家户户的春联,村镇上的集会、广播、布告所使用的语言;校园里的标语牌、宣传栏、墙报以及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所使用的语言――一这样的活动就需要学生分成小组,走上街头,处处留心。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的能力,培养了语文实践的能力。更令人高兴的是,有的同学还主动在随笔中写下了参与活动的心得体会。这些都是发自肺腑的话语,都是真切的体会,可以说他们在实践中“悟”出来了。语文实践和写作、口语交际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学生何需恐惧作文。心理学家也说:“兴趣是一个人能量的激素。”①只有对一件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个人的智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可见,兴趣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对它的培养与激发将会促进个体的有效发展。
2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到生活中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学会看,也就是观察。叶圣陶先生就曾经指出:“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太有用了。”
如有个学生对校园的香樟树叶片进行了观察,确定主题为“香樟树叶片在春天的生长”。观察记录:前两天香樟树的枝权顶端抽出了几片新叶,今天我们来看时这些新叶的数量增加了很多,好像突然冒出了好几节,叶片是嫩嫩的黄绿色,在阳光下是半透明的,一和老的浓绿色的叶片呈现完全不同的感觉。观察感受:朱自清在《春》这篇文章里描写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现在我们看到的香樟树新叶也是这种感觉。春天真的有魔力,她让生命在她的季节里不知不觉就焕发出成长的气息。这次活动实践证明了在日常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这样让学生进入世界或接触大自然,通过观察、探索、思考掌握宝贵的素材,为作好铺垫。
3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理性思考,不管是对素材的选择、对主题的提升还是对文章结构的安排。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将综合型学习活动内容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可以引发学生对大自然、对整个世界、对家庭、对当今社会、对人生意义、对自我的分析与思考。
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小组交流,班级讨论,让学生个性的思考充分得以碰撞。
4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表达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作文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心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得到倾诉的,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做一个真实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还会遇上一些有关情感和人生观的活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致力于引导培养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使他们从小就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做一个真人。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文章例话[M〕.上海文艺出版总社,1999年
[2 ] 杨斌.生命写作先须培育生命活力〔N〕.中国教育报
一、高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概述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指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且在不断感知与理解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模式,具备正确的思想认知体系,并具有多种不同的逻辑思维。同时,在一定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使学生具有一种主动学习的能力。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却又与实际生活具有一定的区别,学生在具体感知事物的情况下教师对其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清晰的思维逻辑体系。此外,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较为广泛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高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教学实践与评价
(一)运用直接联系日常生活经验的数学活动
此种教学策略是在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建立的,教学实例与实际生活具有较高的联系,且又与生活具有区别,如平面向量的引入实例,便可以运用此种方法进行教学。甲对同学乙说:老师将我叫到办公室训斥了一番。同学乙:怎么了?同学甲:考试成绩不理想,上次第14名,这次第26名,退了12名。教师:同学甲名次退步了12名,既是大小,又是方向,这便是此节课要讲授的向量内容。
这个教学案例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与生活具有较大的关联,却又高于生活,并具有相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引教师的教学生活。在本案例中,通过向量的实例,使课堂充满形象生动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学生便对知识的领会能力逐渐加深,从而此节课具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生活经验都能与数学活动经验进行相应程度的结合,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形成,具有正确的思想意识。
(二)运用创设实际情境构建数学模型
在日程生活中有许多活动经验都能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但在一定条件下,一些经验需在虚构的模型中进行不断的探索,从而变成高中数学课堂中有益的课后活动经验。如数学教师在讲授导数概念的引入课程的时候,便可以运用相应出的生活案例,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肯定会遇见过对平均速度与平均加速度进行计算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应如何进行一段时期内平均加速度的计算,学生:总位移与总时间之差。教师:用符号语言将如何表示。学生:在t1至t2时间内的位移是由s1变成了s2,平均速度用公式表示则为v= (s_2-s_1)/(t_2-t_1 )?c的差,在教师对公式不断提问的基础上,学生便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具有清晰的认识。
在教师进行此种情境模拟的过程中,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但在教师反复提问的过程中,使学生对生活经验具有相应程度的了解,在不断类比与归纳对策过程中,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对此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在新课标背景下,国家要求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应使学生具有一种直观性的思维,在不断归纳与类比的过程中,运用相应的数学公式与推理原理,对学生的思维模型进行不断的构建,从而使高中数学教材呈现合理性的特点,且与生活具有联系。
(三)通过与实际情境的沟通
大多数数学知识都与实际情境具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在生活经验被不断拓展的基础上,使数学知识应用领域逐渐加大。在教师不断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避免出现与实际生活脱节的教学模式案例,而应设计一些使学生产生较高学习热情的案例,从而使抽象的数学变为具体的数学活动经验。如教师在讲授幂函数的概念引入的课程的时候,便应运用相应的案例。教师应对前面指数函数的概念进行一定程度的复习,在前面老师讲授过ab=c的概念,那么有哪一名同学知道此公式的具体含义呢。学生:在此公式中,b是一种自变量,c是一种因变量,在结合后,便能构造出相应的函数。教师:这便是幂函数的基本知识中的一点,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幂函数呢?
在此案例中,教师在讲授幂函数的时候,便通过对前面函数的复习,使学生具有一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思维,在不断推导的过程中,学生将具有一定程度的数学认识基础,对幂函数具有较高程度的认识,从而使课堂乏味的局面得到相应程度的缓解,学生对高中数学科目具有极大的兴趣,从而产生较大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多样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B-0043-01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和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自主学习能够帮助小学生积累数学实践活动经验,锻炼小学生数学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小学生学以致用,将学到的课本书面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加深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质量的目的。
一、丰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利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和效率,首先必须丰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和吸引小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的参与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
(一)丰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时间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分为一节课的时间、一个星期的时间,甚至可以分为一个月的时间,给予小学生丰富的选择余地和选择的自,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的参与兴趣。
(二)丰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地点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地点从教室、学校拓展到夏令营、农村,一方面,丰富了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地点,另一方面还能增加小学生亲近自然、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机会。
(三)丰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形式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主题实践研究、独立研究以及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实践活动丰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形式,从而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的参与兴趣,锻炼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二、促进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评价的多元化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评价系统是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发挥作用的关键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利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和水平,就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评价多元化。比如说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小学数学教师的评价、小学生家长的评价以及小学生互相评价等多种形式促进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多元化。每一个小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兴趣爱好和个人性格特点。有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很高但是学习效果不好;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敛,对于数学实践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但是学习效果很好。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尊重小学生的个人性格特点,给予积极、科学的评价,让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多元化。河北省2011年在一个重点小学做了这样一项实验:教师随机抽取的一个普通班级。教师把学生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实验组让全班学生、家长、数学教师等对其数学实践活动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然后汇总,根据综合评价进行评估。第二组为对照组由任课教师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学习成果的评价。最终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学生对于数学实践活动的评价结果满意率为92.3%,而对照组的学生对于数学实践活动的评价结果满意率仅为32.1%。实验证明,促进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评价系统的多元化可以提高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三、提高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合理性
提高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合理性可以提高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效果,将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合理性。
(一)提高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不高,数学知识的积累量也不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在设计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特点,坚持实事求是的设计理念,合理设计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
(二)提高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情境的合理性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情境设定对于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活动情境关系着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氛围、学生的参与兴趣和主动性以及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结果。
(三)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内容设计的合理性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必须紧扣小学数学知识,不然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没有任何帮助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数学知识设计实践活动内容,如《概率定论》 《圆周率》《三角形的类别》等,从而提高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内容设计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通过丰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促进评价的多元化,提高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合理性,从而有效利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增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晓华.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9,(5).
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有效积累操作、探究、技能、情感、思想性等经验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经历与教学内容链接,积累感知经验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而课堂又是学生的活动经验积累的主阵地。因此,在每节课之前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布置“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适合学生活动的内容。通过操作,初步感受新知,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初步概括出知识的特性,初步积累活动经验。
【案例】有一种感知叫经历
1、教学“认识分米”(二年级)
学生凭借旧知的学习和新知的预习,对一些浅显的知识自学并理解,在亲历实践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预习的内容。
2、教学“认识公顷”(五年级)
此份预习作业中既有文本性要求,又有实践性要求。学生在围一围、走一走、估一估的亲身实践中,初步形成1公顷的表象。
3、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六年级),设计如下的导学案:
在预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外显的行为操作,对学习材料的直观感受、体验和经验一般是直接经验。这类操作的直接价值并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通过预习,指导学生操作获得初步认知,在展开的操作活动中,学生也能从过去相关的经验中找到方法上的支撑。因此,教师在预习这个环节上可以大胆放手,学生类似的经验越丰富,新知就越容易主动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教师所要做的便是对这些经验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发现其本质的异同,继而将学生发现的一个个知识“点”连接成一串知识“链”,进而构成牢固的知识“网”。
二、经历数学与生活对接,催生经验提升
儿童的数学认知结构不仅包括已有的“结构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经验背景,儿童数学是儿童“街头数学”的继续和延伸。特别是在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所积淀下的前数学“民俗经验”,使得每个儿童的数学学习背景都是如此地丰富而独特。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活动经验生活化,让学生亲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的过程,将活动经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案例】有一种经历叫体验
六下比和比例(学生的日记--《影子的学问》)
一天,我在小区里溜达。偶然间,我朝着大树望去,一个问题在我的脑海里油然而生:如何测量出大树的高度呢?突然,我灵感一现,老师不是讲过测量旗杆的长度吗?我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测量大树的高度嘛!
我拿了一只铅笔,直立在大树旁,影长21㎝,实际长14㎝,大树影长18米。那么,要求大树的高算式是∶14÷21=? 18×?=12米 答:大树实际长12米。为了验证是否正确,我把大树换成了一本书,但位置没有换。书的影长39㎝,要求书的实际长度,应是39×?=26㎝,我用尺一量,跟26㎝所差无几。这是在同一地点,那么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测量出的数据是怎样的呢?第二天,我继续做实验验证。我在四个不同的时间里分别测量了30厘米长的竹竿和10厘米长的钢笔的影子长度,并记录了下来:
从上表格中可以看出上午9:45和下午2:15的影长是差不多的,因为它们与12:00相差的都是2小时15分,而中午的影长就很短,仅占竹竿长的十分之一。而到了下午2:45时,影长比半小时前又多了一点。
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30是10的3倍,在4 个时间里,30厘米的竹竿影长都是10厘米钢笔影长的3倍,由此可组成比例:30:10=33:11,30:10=3:1,30:10=31.5:10.5,30:10=34.5:11.5…….
通过动手实验,我证实了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高度与影子的比例是固定的!经过多次实验,我还发现中午影长最短,凌晨和傍晚影子较长,同一物品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测出的影长也有所不同。这个比例还真神奇,使原本很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可见,只有多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 生活中到处都藏着智慧,数学无处不在。
事实证明,数学脱离了现实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将数学与生活的现实背景、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数学化”的途径来进行教学,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可见,课堂与生活有效结合,它同样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思考和探索精神,同样能演绎课堂教学的另一番精彩。
三、经历与思维训练融合,积累思维操作经验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是儿童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再创造”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活动不仅仅指外显的“行动”(肢体活动),更重要的是内隐的“心动”、“思动”。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控,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和形式的热闹,而应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文章。
【案例】有一种思维叫灵动
第七册“观察物体”
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 ,从侧面看是 , 可以怎样摆?
学生经过独立操作,小组交流后,得出这样3种方法:
面对学生的这些“常规思维”,及时引导扩展,出示这样一个立体图形:
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摆法符合要求吗?学生经历了否定、肯定的思考过程,发现这样的摆法也是符合要求的。
接着追问:为什么这样摆也可以?还可以怎样摆?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只要前面摆3个,紧贴着后面摆1个就行了,而这1个的摆法会有无数种。
思维提升:“如果从正面看、侧面看还是这两个图形,至少需要多少个?”
有了前面的操作经验,学生再一次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回顾的过程,并突破常规思考,获得正确的解答: 。最后,组织学生反思: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给你什么启示?
此时的动手操作成为学生探究的需要,由于学生对操作的结果充满渴望,因此在这类探索活动中,学生所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因个体的强烈感受而充满活力。前一个问题的解决获得的经验为后面提供的变式材料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这是活动经验与“双基”相互融合、向“思想”升华的必要途径。让儿童灵动地“思”、“想”,让儿童做到“思”之有“向”(方向),“思”之有序(顺序),“思”之有“理”,“思”之有“创”(创新)……让儿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灵动的“数学大脑”!
四、经历探索与实践,积累技能经验
操作是重要的应用技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兴趣。动手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从培养动手习惯和能力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研究,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体验建立模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总结、交流,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案例】有一种活动叫技能
六下实际测量(学生的日记——有趣的测量)
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架桥铺路,建造房屋,都需要测量。测量是否都要拿把圈尺去量呢?这样太不方便了,怎样才能随时随地地满足测量的需要呢?哪怕粗略估计一下也好啊。我经常看到工人们迈着步子或目测测量,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如何呢?今天这节数学课让我亲自验证一下。
我们来到了学校操场,看到了我们跑的100米的跑道,就以这现成的100米做实验吧。我先试了步测,步测必须要先知道自己的步长。怎么测步长呢?100
米的跑道我来回走了三趟,分别为169、168及170步,算出我每步大概0.6米。我把结果记录下来。
我沿着操场又换了一处地点,用自然均匀的步子走了三次,第一次98步,第二次99步,第三次102步。我算了一下平均值,测出来距离大约为60米。当然,步测只是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要求不十分精确时使用的。
另有一种粗略测量方法就是目测。目测是用眼睛去测,可以先目测自己与一个指定位置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再步测一下进行比较,看哪一种更精确。我目测了从学校西门口到解放北路的距离,我觉得看起来跟100米跑道差不多,就猜100米吧。然后我就来回两次测了步数,分别为186、188步,乘以我的步长0.6米,学校西门口到解放北路的距离大约是110米。看样子目测要比步测更粗略些。
知道了这些测量的方法,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大概测量出具体的距离了。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多观察,勇于实践,就会发现许多奇妙的东西。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一节课,应有长远的眼光;教学目标不能是单一的、应是多元化的,使学生终生受益。在教学实际测量这节内容时,我没有满足于照本宣科,而是选择让学生亲自去测量,经历了步测和目测后,学生不仅获得了认知经验,还获得了动作技能经验,还包括情感的、意志的、观念等组合性经验。
五、经历反思与概括,积累思想性经验
苏步青说:“看书要看到底,书要看透,要看到书背面的东西”。数学思想往往积沉在数学结论的背后,渗透在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想。
【案例】有一种经验叫数学思想
六、下圆柱的侧面积
生1:展示了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同书中介绍的一样,沿着圆柱的高把侧面剪开,形成长方形,再求面积。展示结束后,他问:“书上要求沿着接缝把商标纸剪开,这个接缝实际上就是圆柱的高。为什么要求沿着高剪开呢?”
生2:我就不是沿着高剪开的,我斜着剪展开后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能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生3:我随意一剪,圆柱侧面展开后既不是平行四边形,也不是长方形。但我后来又通过剪拼成一个长方形了。
生4:不管剪成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不规则的图形,那么这些图形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生2:有联系,我们在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也是把它转化成长方形的。
生3:你看我们不管怎么剪,都要算出商标纸的面积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我们会算,不规则的图形不会算,所以仍要剪成长方形的。
生1:是的,归根到底都转化成长方形。
生4:对,老师讲过的,转化是一种很好的数学方法。
师:说的真好,转化还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摘 要:通过对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43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就校本教研工作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
一、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围绕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现状展开,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师资与设备现状,包括教师的专业、担任本课程时间等;二是教学与评价情况,包括研究性学习情况、课程落实情况、评价问题等;三是教研现状与建议,包括教研活动遇到的突出问题及建议等。
本调查主要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前期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先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指标体系,然后与部分校长、主任、教研组长及教师进行沟通,进而确定指标,编制问卷。后期主要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先通过问卷测试,整体把握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然后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学校类型和对象涉及集美区普通完小、中心小学、直属学校,但未包含民办学校。由综合课程教研组长发放问卷410份,收回410份,问卷收回率达100%;其中有效问卷407份,有效率为99.3%。
二、结果与分析
1.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师资整体水平不高
一是专业性不强。调查显示,现有45名综合实践专职教师,专业特长相符者有29名,占总数的64.4%。现有407名专兼职教师中没有省级学科带头人或省级骨干教师,有29名市级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1%,有2名区级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0.5%。可见,本学科的各级骨干教师人数明显偏少,师资队伍中缺乏综合实践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的引领,这成为本学科师资队伍的先天不足。二是经验不足。专兼职教师教学本门学科的平均教龄仅为5.6年,教学经验显然不足。三是课时安排不均。专兼职教师中担任本学科课时数平均为6.7节课,兼任其他学科课时数平均为6.1节课。四是缺少带教教师。近年招了不少综合实践专职教师,但带教力量明显不足,有48名教师安排带教,占综合实践专兼职教师数的11.8%,有58名教师安排被带教,占综合实践专兼职教师数的14.2%,还有占总数的74%没有安排带教或被带教。可见缺少带教教师。
2.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施设备配置不高
一是专用室不足。抽样调查中发现,3-6年级去年227个教学班,配备本学科专用室37个,平均每6.1个班级才有一间专用室;二是实践基地缺乏。建立了28个实践活动基地,平均每8.1个班级才有一个实践活动基地。这些基地中又以德育教育基地、军事夏令营居多,真正能让学生动手实践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地少之又少。
3.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存在差异
一是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认识存在差异。认为目前所在学校重视综合实践教学的老师有395人,占教师总数的97%,认为所在学校不重视综合实践教学的老师有12人,占教师总数的2.9%,由此可见,老师对课程落实认识较到位,但存在差异。二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差异。一学期中开展1次研究性学习的有124人,占总数的30.5%;2次的有74人,占总数的18.2%;3次的有61人,占总数的15%,还有148人说不清楚多少次,占总数的36.4%,说不清道不明的比例令人担忧。三是对教学中突出问题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116人认为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资源缺乏,占总数的28.5%;有97人认为是教材缺乏,占总数的23.8%;有172人认为经验不足或专业缺乏,占总数的42.3%。四是区级期中抽测的成绩存在差异。近三年对直属学校、中心小学的三个班级进行期中质量抽测的成绩分别是:平均分90.3分、90.4分、86.9分;及格率都是100%;优秀率87.2%、93.7%、84%。可见,三所学校的成绩有所差异。
4.对教师缺少针对性的评价
调查显示,认为学校有针对综合实践教师进行专门评价的324人,占总数的79.6%;认为没有专门评价的83人,占总数的20.4%。多数教师认为综合实践的评价应针对专职教师,而非兼职教师,因为兼职教师的工作量已经很大了,难以与专职教师“平起平坐”接受专门的评价。
5.教师之间互相听评课有差异
调查显示,407人教师中互相听评课如表:
由此可见,多数教师都能互相听评课在10-15节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切磋是教师教研活动的主流。
6.教师外出教研活动的机会偏少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市级一般安排3次左右,区级安排4次左右,市区级教研活动受场地、规模等因素的限制,一般只安排教研组长或专职教师参加,兼职教师参加市区一级的教研活动的机会少之又少。
7.校级教研活动的开展被边缘化
虽然我们有规定的“教研日”,但实际校级教研时间往往被语、数、英给挤占了,据统计,兼职教师参加综合实践教研活动仅占46%左右,校级教研活动被忽视、被边缘化。
8.对教研活动的建议
对综合实践教研活动的开展您有什么建议?我们设计了:专家讲座、专项培训、专题教研、跨校交流、其他五个选项,138人选专家讲座,占总数的33.9%;102人选专项培训,占总数的25%;85人选专题教研,占总数的20.9%;41人选跨校交流,41人选其他,各占总数的10.1%。可见,多数人偏向于专家讲座、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项目。
三、思考与建议
1.从课程角度出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实施好综合实践课程,解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可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学校领导要依法治教。确实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与领导,指派专人负责本课程的整体规划、组织与实施,做到学校活动有人负责,年级活动有人统筹,班级活动有人实施。二是专职教师要充分利用。专职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素养,参与本学科教学研究的机会及自身的教学实践机会较多,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有更多的思考和经验,因此,如何更好地发]专职综合实践教师的引领作用相当重要,要做到“让专者精通”,不能“招而不用”,不能“用而不全”,说是专职教师却还让兼任其他的学科教学。三是兼职教师要加以培养。只靠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是满足不了教学要求的,许多工作需要依靠兼职教师来完成,要做到“让兼者胜任”,不能“厚此薄彼”。要通过专项培训、拜师学艺、师徒带教、跨校实践等形式加以培养,使兼职教师也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工作。四是舍得让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学校应该多方面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比如:参加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年会”“相约名师、聚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等,或组织专题培训,或委托高校培训。
2.从解决突出问题着手,加强教学工作指导
一是建立自助教研组。常规的学科教研组往往存在着学科单一、管理简单、重教轻研、安排机械、研讨浅表、教研功利化等问题,自助教研组由教师自愿组合,自定研究内容、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和形式,是一种基于问题的、任务的、松散的、临时的组织,不拘泥于学科或年级的限制,这种自助教研组的建立有利于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开展和问题的解决。二是学会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对具体教学中突出问题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如果能换个视角,那么教学中的“问题”也许就变成了个人成长的“机遇”。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必须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为使命、为崇高境界。具体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不管是教学资源问题,还是教材问题,或者是经验方法问题,所有问题往深里说,就是我们需要怎样教?叶圣陶老先生给我们的妙方是“教是为了不教”。“不教之教”,首先是一种理念,即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其次,“不教之教”的核心指向的是能力与智慧,而非只教知识。再次,“不教之教”是一种策略,在关键的时候教,教在关键的地方。“不教之教”才能解决把综合实践活动只当成学科教学来教的诸多具体突出问题。我们要坚信,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动手练出来、悟出来的。三是尝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W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回到教学中来加以解决。这就好比游泳,如果只在岸上讲解练习,不到水中感受,谁能练好游泳?没能经过春风秋雨必要的洗礼沐浴,就无法真正催熟一颗香甜的果实。只有大胆尝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良好的教育生成,教学中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如,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对象重大轻小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思路重虚轻实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内涵重外轻内等问题都有待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和解决。
3.从教学资源整合入手,拓展实践活动空间
一是努力解决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施设备配置不高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专用室不足,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参照科学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一样来配置综合实践活动室,有了学科专用室才有利于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偏少,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合理规划、调整和整合现有的活动基地,把少先队体验教育基地、德育活动基地、学校特色项目创建等统筹规划,为综合实践活动所用。还可以把学校的课题研究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结合起来。二是不断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空间。要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加以整合与利用。要把综合实践活动空间向家庭、社会延伸。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可爱家乡”主题,可与《海西明珠》中的“爱国华侨陈嘉庚”“乐善好施的杜艮”等整合利用,把家乡的人、事、物有机地串起来,丰富课程资源,拓展活动的空间。三是课程资源与时俱进。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性质告诉我们: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社会资源、时事新闻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学内容利用起来。如:社会新闻中的“小悦悦事件”“毒奶粉事件”与六年上册“关注我们身边的食品安全”相联系。只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课程资源与时俱进,综合实践活动就会有无限的空间。
4.从改进评价体系开始,完善教师工作考核
多数教师认为综合实践的评价应针对专职教师,而非兼职教师,兼职教师难以与专职教师“平起平坐”接受专门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方面下工夫。一是变评价老师为评价学生,我们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所讲的“一课一得”,并不是指学生的学习得到了什么,而是学生的学习生成了什么,生成了多少?二是变单一评价为多项评价。不能拿评价专职教师的标准来评价兼职教师,而应该区别对待,做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三是变评功摆好会为纠错改进会。当下的教学研讨会,常常可见:执教研课的教师“逢场作戏”,听课的教师“观看好戏”,研讨的时候“零敲碎击、火力分散、蜻蜓点水”,通常是优点多说,尽力吹捧,不足少说或不说,避重就轻,把一个研讨会开成了评功摆好会。难怪老师不喜欢,应该端正研讨会的会风,变评功摆好会为纠错改进会、双赢互利会。四是变科研教研两张皮为教科研同一体。时下的教师职评与课题主持前三名挂钩,催生了教师的科研热情,但也要警惕科研教研“两张皮”的现象,科研政绩化、功利化严重并非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因而,教育科研在这些学校就成了形式和花瓶。有人说:工人的科研在车间,农民的科研在田间,教师的科研在课堂间,应该变科研教研两张皮为科研教研同一体,从是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否促进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解决“上什么?怎么上?上得怎么样?”这些方面做好指标考量,完善教师考核工作。
有位作家写得好:你要种的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快乐树,而不是一棵被修剪、捆绑得伤痕累累的盆景。生命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健康地成长,过多的捆绑和约束只会让生命扭曲。我们期待综合实践活动让更多的生命个体在活动中自然地生长、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应设计问题情境,给学生交流探究的空间,着重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教师在课堂中只起到参与、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地讨论交流,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课时,大家一起对“金柳”这个意象进行了分析:在《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古代的柳就是现在的谐音是“留”,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别离意象,所以古人就有了折柳送别来表示依恋与牵挂。接下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其中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蕴呢?大家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给出了个性化的解释。有同学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诗人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仅仅是一种心绪,更是对往日的眷念。通过积累相关的古诗文中“意象”,把问题情境和体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从中体验到探究问题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挖掘教材内涵,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
语文教学不是单一的阅读活动,而是融音乐、美术、哲学、历史甚至到自然科学等方面于一体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真正的语文素质。因而,采取创设情境和边缘渗透的教学策略,可以在各种文化纵横交织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例如:在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时,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大气磅礴的音乐能把学生引入那段英雄的历史。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让学生与小说《明湖居听书》进行对比,继而让学生品味古琵琶曲《昭君出塞》,最后让学生找一些有关音乐描写和评论方面的资料。从课文内容中挖掘出来的东西极好地激发学生对作品详细深入的领悟,并增进学生对一些流行音乐的鉴赏能力。教学《孔雀东南飞》时,以《梁祝》为背景音乐来渲染铺垫,让音乐与作品互相渗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读《逍遥游》后,让学生在阅读课上看《我为什么而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求人生的热情,激励学生积极地思考人生。一段时间之后重新读《逍遥游》,学生能各抒己见,对问题的探究能力胜过教师精雕细琢的讲析。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配唱和配画等形式来研讨文本,从而在充分调动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实课程资源。
三、强化体验过程,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开展语文实践体验活动,一个重要的目的就在于从体验中熟悉学习的内容并能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实践过程可以让学生收获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和经验,且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并不高深莫测,而是人人可以参与。教学中要尝试由本课知识向他课迁移,通过引导学生,把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课题中引出,并努力从社会生活中发现新课题。例如:小说、散文、人物传记等的教学主要体现为自主阅读。我在《边城》、《祝福》、《荷塘月色》、《赤壁赋》、《金岳霖先生》等课文的教学中,就遵循自主阅读的理念。在模块示例教学之后,安排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活动,或口头交流,或书面表达交流。另一些课文还可以通过拓展性阅读进行教学,例如,学习《鸿门宴》时拓展阅读《项羽本纪》,学习《赤壁赋》时读《坡突围》,教学《边城》时看《美丽的凤凰――走进沈从文的边城》,等等,把阅读活动发展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通过这种师生互相启发的方式,学生变成文本意义的发现者和教学意义的生成者,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而是师生互相提升,共同探讨的交流平台。
四、紧扣培养目标,彰显语文教学的特色。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模式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概述
不同于以往的注重课堂教学的心理学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更注重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塑造学生的心理技能及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有目的地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活动训练的开展,使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自主的感悟、深切的体会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模式研究
2.1明确的树立活动单元的目标及内容。首先教师应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确定活动的实施对象。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心理承受能力、学习需求、学习环境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活动课内容。在明确了具体内容后,我们应确定一个体现活动特色、提纲挈领的名称主题,注意不要将个人情感、政治立场反应于主题中,力图用中性的描述、通俗易懂的思想紧扣主题活动的核心,避免专业性过强词语的运用。当然,中性的描述并不代表题目的枯燥,我们应运用创新的思维、新颖别致的思路注意引人入胜的主题确立,充分的发挥想象的空间,注重兴趣教育,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热爱活动的积极性。接着我们应根据确立的活动主题制定相应的课程辅导策略及方法,要注重主题与目标的有效配合,内容与方法的严谨、协调,活动方法与形式的充分适应。
2.2活动课的准备工作。活动课的前期准备工作应包括活动的时间、场地的安排与活动材料的准备,同时学生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及广泛积极的心理动员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信任之行”需要准备眼罩及障碍物等活动材料,活动方式可以是分组的、集体的,地点的选择则必须是平整、活动范围较为充分的场地。活动课的内容设计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充分的重视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优势,创新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功能化软件进行心理场景的布置、演示、模拟及录制等准备工作。为了避免学生参与活动的紧张情绪我们应开展必要的活动课前辅导及动员,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做好活动前身心上的双重准备。
2.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过程设计。通常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主要由课程导入、内容展开、推进直至结束等环节组成,从活动的层面讲具体分为热身活动、主题活动及结束活动三部分。
2.3.1热身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通过学生之间信任的建立、团队的合作上升到心灵层面的沟通过程,只有建立在了解、和谐、健康、安全、放松、自由氛围基础上的活动课程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敞开心扉、主动参与、热切交流,圆满的完成活动课程。因此科学有效的课前热身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整个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教师们可以用激情生动、富于变化、富于感召力的语言进行开场动员,从思想上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可通过设置简单的互助游戏活动使大家在互相配合、互相协作中调动活动的兴趣,如站成一列依次互相为对方拍背。当然热身活动的时间不应太长,点到为止即可。例如在树立自信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我们可先让每位学生主动发言,说出对自己身体中最满意的一个部分,通过学生自主的介绍,自信的描述,同学们的热烈观察引入自信的教育课题。
2.3.2主题活动即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主体部分,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应重点的围绕活动课的主题和目标进行设计及实施,包括活动的展开、推进与。
其中设计环节包括具体的流程设计、形式设计、方法选择、多媒体手段运用、活动时间安排等。活动、体验、分享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基本要素,我们应围绕课程的目标及内容,并严格的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有效的设计,运用感知、参与、体验、内化的方式逐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连续性。对于活动形式的选取我们应本着开放、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特性,进行与活动主题相适应、相切合的具体形式。包括游戏式、情境模拟式、角色扮演式、讨论式、实践式等。针对多样的活动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方法也是生动多变的。例如游戏活动可通过学生互相配合、互相竞争、努力探索的游戏模式开展教育活动,角色扮演法可通过一定的情景剧、小品使学生身临其境的通过角色的扮演体会当事者的心理变化、体会多重人格特征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可让学生通过角色的互换、集体的配合表演体会不一样的心理活动。小组讨论法则较为简单可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进行自由分组讨论、固定人数讨论及持不同观点自由辩论等。
对于实践活动的安排我们要合理的评估课程环节的设计时间,注重重点的突出及不必要环节的省略,从而防止课堂教学环节头重脚轻、课堂节奏松紧不一现象的发生。
2.3.3结束活动。结束活动的教学环节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精髓的归纳与总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感悟与收获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全面的升华。同时我们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外活动的延伸,从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不足。
3.结语。总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模式的有效开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创新,我们应充分的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需求设立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活动环节,通过他们自主学习力、创造力、总结力的塑造强化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牢固树立他们拼搏的意识、自主创新的精神,从而使中学生以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质勇于开创他们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张鑫鑫.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再思考[J].中小学校外教育,2009:34-35.
关键词: 科学教育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 教育策略
1.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价值
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是让学生直接获得他人探索的结果,学生缺少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锻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教授变为教师指导,让学生联系社会,自主探索,思考生活周边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行动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得到体会、感悟,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团结互助、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其他学科课程无法替代的,该课程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科学的态度观,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心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2.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现状
为了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状况,对遵义市部分担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50份,有效问卷46份,有效问卷率92%。
2.1师资
2.1.1小学综合实践师资情况统计
2.1.2结果分析
教师综合实践教学时间短,担任0-1年的有54.35%,1-2年内的有26.09%,2年以上的仅占19.56%;专职教师少,非专职教师有84.78%,专职教师仅占15.22%;通过培训上岗的教师的比例少,接受过综合实践教学相关培训的有10.87%,未曾接受过培训的有89.13%;科学教育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教学的较多,科学教育教师占67.39%,数学教师占13.04%,计算机教师占8.70%,担任其他学科老师的占10.87%。这说明多数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老师教学经验不足,主要是因为教学时间短,多数是兼职教师,缺乏专业培训,综合素养不高。
2.2教学
2.2.1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现状统计
2.2.3结果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得到有效开展,有47.83%的开展了,15.22%的没有开展,36.96%的存在挤课现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项资金投入少,有58.70%按计划投入资金,8.70%随意投入,32.61%基本不投入;多数学校无专用的实验室和实验器材,10.87%有专用实验室和实验器材,89.13%没有专用实验室和实验器材;教师基本无意识利用科学教育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91.30%的教师没有利用过实验室或器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8.70%利用过,93.48%的教师无意识地从科学教学中发现教育资源生成综合实践课题。
从对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因为班级人数较多(60-70人),活动只能在室内进行,很难在室外开展。
由于欠发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不重视综合实践教学,学校对综合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少,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多数教师不愿意投入精力探究怎样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尤其是科学教育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没有落到实处。
3.合理利用科学教育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教学
3.1科学教育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性
科学教育课程课标规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不断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相同[1],因此,教师可利用科学教育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中,有一个案例“寻访小动物――观察蜗牛和蝗虫”[2],就与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章节的内容相匹配。学生已经通过科学教育的学习具备了探究综合实践课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又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过程中不断强化,不仅延伸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还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3.2利用科学教育资源开展综合实践
3.2.1挑选责任心强的科学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贵州省各师范院校均未开设综合实践专业,也未对师范生进行过综合实践教学的相关培训,教学中要想招纳综合实践专业出身的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不可行的,科学教师就是综合实践教师的最佳人选。从理论上讲,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在大学所学的知识涉及多门学科,具备综合实践教学所需的综合知识素养。另外,部分科学教师虽不是科学教育专业出身,但长期担任科学教育教学,具备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综合知识素养。所以,学校领导可从科学教师队伍中挑选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教学中要形成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队伍,搭建交流、讨论、协调的平台,让教师根据科学教育和综合实践教学动态中发现可利用资源开展教学,也让教师能互相分享教学成果,探讨教学方法,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研讨教学评价体系,促进课程的有效开展。
3.2.2教师教学时要指导学生从科学教育教材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探究课题的立项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科学教育教材中发现教育资源生成活动课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立项。例如在科学课程中学习了声音后,可以生成“怎样减少噪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学生已具备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等探究该课题活动的基础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观察到身边存在的噪音,了解这些噪音对人们的影响,并探索用什么方法减少噪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参与了身边环境的保护。科学教育教学中有广阔的教育资源可供师生发现使用,这需要综合实践教师具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3]。
从科学教育教学中生成课题后,课题最终确立要经过教师的综合参考,可由教师列出多个课题后让学生选择,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题,教师指导立项,立项时要考虑学生是否对课题感兴趣,课题是否有探究价值,课题是否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作为学生探究的课题难度是否适中等因素,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4]。
3.2.3充分利用科学教育实验室及科学教育实验器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数无专用活动室及实验器材,综合实践活动实验探究资源缺乏,需要教师观察、发现、利用周围的教学资源。科学教育实验室基本普及,教师可利用这部分资源。科学实验器材历年累积,储备量大、种类丰富,有生物、矿石标本,物理实验相关仪器(电路开关,电表等),化学实验相关仪器(试管,烧瓶等)及药品,人体模型,各种图集资源(动物图片,地图等)。教师需要使用实验室和器材可与科学教师协调借用,针对学生课下探究需要使用实验室器材的,教师可在班上选出实验室器材借记组长,向科学实验室管理教师协调借用。
3.2.4利用校园科学氛围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遵义地区多数小学每学期至少会开展一次科技活动,科技活动项目是将学生的一些自己制作的作品和创造发明的成果进行展示、比赛,作品有潜水艇模型、火箭、航模、扎不破气球、能浮水的针、扑克牌搭最高建筑等。科技活动使学校具有浓厚的科学氛围,提高了学生创造发明的热情,使学生不断积极主动探究。在学生搜索相关知识――制作――展出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科学氛围作为一种隐性资源,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科学氛围,将综合实践活动与科技活动结合起来,把部分学生小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纳为科技项目展示的内容之一,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4.结语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开展的调研,探究利用科学教育教学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能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教师在教学中应投入精力发现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真正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朱拆峰.浅析新课标下科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联系[OL].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3):56-57.
[2]姜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