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科毕业实践报告范文

专科毕业实践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科毕业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专科毕业实践报告

第1篇:专科毕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择业效能感就业压力专科毕业

[作者简介]袁锦芳(1967-),女,河北任丘人,沧州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河北沧州06100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88-02

择业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实施和坚持与择业相关行为的能力的信念。1981年Betz和Hackett将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职业心理学和职业咨询,形成了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领域。择业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选择行为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择业自我效能感比实际从事某一职业能力更为重要。择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体职业选择的范围和对职业的态度。低择业自我效能感会试图回避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从事职业,而高择业自我效能感更愿意努力探索,获取职业相关信息,职业选择范围更广。

2010年4月新浪网推出了“2010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调查,调查发现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可接受零月薪的人群比例较2009年有了大幅度的上升(从1.3%上升到1.8%);更多的人把就业压力归咎于外部因素(如社会、学校、家庭等),而淡化内部因素(个人)的影响;总体人群2010年的就业压力感受明显低于2009年,压力的大小可以用“适中”来描述。

专科院校排在高等教育行列的末端,专科生的入学分数比本科生低近200分,高考总分为750分,如果将其折合成通用的百分制,那么录取分数线每科平均五十分左右,没有达到及格水平。相对于本科、研究生来说,文化课水平越来越低的专科生就业压力如何?专科毕业生择业效能感如何?专科生择业效能感与就业压力存在怎样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对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工作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和自编《专科毕业生择业效能感调查问卷》对沧州师范学院2011届专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5份,其中,男生170人,女生295人;独生子女97人,非独生子女368人;来自农村的337人,来自城市的127人;师范生310人,非师范生155人。

二、结果分析

(一)择业效能感分析

1.盲目乐观的择业观。专科毕业生择业效能感调查问卷由自我认知、职业信息、职业行为、择业信心四个因子构成,通过调查发现专科毕业生择业效能感较高,尤其是自我认知和择业信心两个变量,说明专科毕业生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对择业充满信心与期待,此研究结果与刘晓燕的研究一致。这种结果的形成可能与专科毕业生的错误意识与观念、缺乏择业实践经验有关。尽管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但大学作为精英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上完大学后从事一份待遇优厚、较为稳定的工作被人们看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些大学生自身也确实认为自己不同于甚至是高于普通群体,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使他们形成一种过于自信和自负的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确择业。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主要受以下四种因素的影响: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他人的言语劝说以及当时的生理心理。实践的成败经验是指个体对自己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专科毕业生择业前缺乏实践活动经验,大多数人还没有真正参加过应聘活动,没有求职受挫的经历,所以目前还存在盲目乐观的心理。

2.择业效能感的性别差异。专科毕业生择业效能感的自我认知、择业信心及择业效能感总分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自我认知、择业信心及择业效能感总分高于女生。这与国内学者殷雷对择业效能感不同性别样本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符合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由于一些工作对身体状况的特殊要求、用人单位的偏见、社会历史等原因造成了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负担,择业的自信心不足。在我国,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已形成了男性更适合从事专业技术方面的工作,女性更适合从事服务行业的工作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在对待职业的态度和评价上人们更尊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而相对轻视服务行业的人员。大学生在进行社会认知时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女生更为明显。她们对同性的成功常持怀疑、轻视甚至否定的态度,对异性的成功则抱积极、欣赏、尊重的态度。这种内隐刻板印象会直接影响到她们的职业定位、价值取向、职业生涯期望值等,她们会更习惯于将自己定位于弱者、追随者,不敢积极争取,不愿参与激烈的竞争。这可能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

3.择业效能感的地域差异。不同来源的毕业生择业效能感的职业信息变量存在差异,来自农村的毕业生更注意搜集就业的相关信息。在农村,教育投资对农民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很多农村家庭为了使孩子能够通过高等教育来脱离社会底层,宁愿倾其所有供孩子读书,并把自己的养老都交给毕业后的孩子。因此,农村大学生期望从社会中求得一份比较好的职业来收回教育投资,偿还债务,赡养父母以及为自己将来打算。在就业竞争中,城市学生的父母利用自己在社会中所占有的优势资源为学生就业铺路,而农村大学生的家长却无能为力。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针对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问卷调查中发现,家庭背景越好,毕业后的工作落实率和起薪率就越高。北大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岳昌君博士也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父母学历高,职业越好,其子女在就业和教育上更有利。农村大学生的父母都是农民,属于社会分层中的最低层,资源占有量极少,在孩子就业方面帮不上忙,只有靠学生自己的努力了。所以,来自农村的毕业生求职心切,他们更注意搜集就业的相关信息。

(二)压力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专科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主观体验最明显,有近一半的学生已切实感到沉重的就业压力;35%的学生产生了烦躁、焦虑、抑郁、挫折感等负性情绪表现,不同程度地出现头疼、食欲下降、失眠等生理反应;19%的毕业生表示就业压力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较大,这与“2010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不一致。高校连年扩招,导致在校生规模逐年扩大,而社会就业岗位的增长远不及毕业生数量的增加,这一结构性矛盾造成就业环境日益严峻。高校的扩招,使越来越多的学子接受了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入普通劳动者行列,但在转轨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就业标准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大众化”转型。相当多的毕业生对形势认识不清,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就业观念陈旧。另外,近年来出现的高校高收费,客观上抬高了大学生及其家长对就业的期望值。在农村,有种说法是“一个高中生拖累一个家庭,一个大学生拖垮一个家庭”,农家子弟上大学投资很大,几年大学读下来,有的家庭会陷入贫困状态,所以,大学毕业找个好工作,急于摆脱贫困,争取改变命运是农村大学生共同的期望。背负着全家人的希望,选择就业必定会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择业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就业压力与择业效能感呈显著的负相关,择业效能感低的人就业压力大。回归结果表明,择业效能感对就业压力有预测作用,这表明可以通过调整专科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来缓解就业压力。

三、建议

(一)生涯规划,准确定位

学校要通过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价值观。首先,加强正确的职业观教育,帮助广大毕业生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提高就业竞争力。其次,加强职业生涯职业规划教育,帮助毕业生客观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行为风格、职业价值观、个性特征,准确进行职业定位。

(二)调整观念,重新认知

伴随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职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教育,为将来的就业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准备,而不是给了上大学的机会,就一定要同时配给一个就业岗位,“学历等于就业”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了。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个人的素质、学位都比较高了,但文凭只能代表自己之前的表现与学习能力,并不能代表自己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大学毕业生开始成为劳动者主体,他们不再是单位的白领或高层管理人员,而将成为一线工作的主导力量,他们(尤其是高职生、专科生)将最终占据一线岗位百分之几十的比例。

(三)降低期望,拓宽领域

大学生是社会阶层的普通成员,所以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选择工作。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每个人能得到什么样的工作要受到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不仅要考虑“我想从事什么”,更要考虑“我适合干什么”,确定符合实际的期望值,放宽视野,把目光从竞争激烈的热门岗位移开,更多地从自身实际、发展空间考虑,会发现务实往往“海阔天空”。其次,面向基层就业。广大农村、边远地区、基层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最大空间,可供大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也很广阔。一些大学生不愿下基层,一是怕吃苦,二是认为没有前途。近年来,国家对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学生在基层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更有发展的潜力,对个人成长是极为有益的。

(四)放低姿态,从基层做起

大学毕业生可以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我们必须承认作为学生,其实践能力与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只是每年毕业的几百万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理想化的工作是需要我们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实现的。因此,“心在远方,路在脚下”是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应有的心态。职场中是没有神话的,不可能一步登天,只有循序渐进地积累实力,从最平凡、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在简单、低微的工作中寻找成长的支点,才能最终实现职业梦想。所以,大学生不要一味地追求高职位、高薪水,而是要脚踏实地、放低姿态,一切从基层做起,树立从零开始的心态,不计较职务的高低,不计较工作的好坏,只要有工作机会,就不妨去试一试,也许,你看不上眼的工作,就是你将来腾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燕.当代大学生择业效能感与人格因素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四川心理科学,2004(4).

[2]殷雷.关于我国学校职业指导中的心理测验[J].心理科学,2003(5).

第2篇:专科毕业实践报告范文

(一)教材分析

专科教材目前主要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万前程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第2版)。首先,相对口腔本科教材来说,专科教材更新较慢,编写力量稍显薄弱,教材中选用的名称、技术方法和临床实际出现脱节,实际上参考教育部信息中心数据,近十年来口腔医学专科学生数量始终高于本科。其次,针对专科就业情况分析来说,就教材而言,肿瘤、感染、创伤等内容过多,而使用率最高的牙及牙槽外科章节内容又过于简略,细节上描写不够,按篇幅仅占整本书的七分之一,同学们在学习以后感觉仍很迷惑,尤其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微创拔牙技术本就注重细节,专科教材则一笔带过,未能详尽描述,想深入学习却无法开展。最后,职业教育发展之初,国家教育部曾不建议职业院校开展口腔医学教育,提出专科层次只能开展口腔医学技术或者口腔工艺教育,所以教材在编制时就偏重技术而不是临床医学,适合性上就显得有些不足。

(二)实验实训效果不佳

卫生职业教育要求实训课要达到50%以上,实验实训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目前专科教育对实验重视程度均不足,开设实验课质量达标难,另外为了节约一部分成本,开展实验又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实际上实验开出率会低一些。首先,专科教育设备更新慢,很多均为本科院校淘汰以后的实验器械,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其次,人员配备也比较少,专业培训的实验员太少,大部分的实验员不参与教学,仅做做收发器械,开关门的简单工作,这也导致即使有好的设备到位,使用起来也较困难,维护保养不到位,新设备老化快。最后,仿真设备使用太少,目前外科教学的传统方法为:理论课学习——教师示教——临床实习。但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和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当前医患关系又尤其紧张,临床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示教非常困难,学生不具备行医资格,根本没有动手实际操作的机会,只能借助大量仿真设备来弥补,进行模拟操作,所以必须加大仿真操作的投入。

(三)就业率、资格证通过率不理想

目前来说卫生职业教育就业不容乐观,首先存在盲目招生情况,招生量超过社会需求量,当前口腔专业也存在这个问题,口腔专业的招生量过多甚至超过临床医学招生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就导致了就业困难。其次当前县级以上医院招聘门槛普遍过高,从事临床工作均要本科学历以上,出现了基层医疗缺人却又招不到人尴尬场景,而私立和个体的医疗机构大多需要有一定经验的医师,同时,由于毕业初期没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存在医疗风险大的情况,这都导致了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差。另外,专科毕业的学生相对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差,均导致了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通过率过低,通过我们调研以及对往届毕业生回访得知,大家均反映颌面外科得分率低,在通过资格考试时成为拦路虎。

二、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首先解决教材问题

我国颌面外科教材问题实际涉及到口腔医学教育体制问题,欧美牙医学和口腔颌面外科分属两个不同专业,欧美的牙医学仅学习牙槽外科知识,从事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工作的并非牙医,欧美的牙医学相对研究更深,但范围狭窄。而我国的口腔医学专科教育毕业生工作性质和欧美牙医接近,根据就业进行统计主要有三个方向:公立县级及乡镇卫生院、私营口腔医院和诊所、自主创业开办诊所,这些医疗场所均无进行大中型手术的条件,因此专科层次口腔医学培养的目标应该定位为能处理所有门诊手术的医师,门诊手术实际就是牙及牙槽外科手术。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之更加适应临床工作。首先增加牙槽外科学时,由原来的16学时增加至36学时,提升至整个学时的25%,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同时增加,同时将于之相关的章节,例如麻醉、基本操作等,也稍微增加学时。其次教研室自行编制了专门针对牙槽外科的补充教材,细化充实了内容,并且增加了一下近年来的新技术新知识,尤其增加了大篇幅的微创拔牙知识,弥补了教材本章节粗糙和内容更新慢的缺陷。最后,也不是一味的将其他章节内容大删特删,其他章节疾病主要就放在诊断和预防上,比如说肿瘤,专科毕业的学生需要做的是能判断良恶性肿瘤,给出患者适当的建议即可,当今社会肿瘤高发,因此专科的毕业生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三级预防上也需要尽力,所以如何预防也需详细讲解,为国家的卫生事业作出相应的贡献。

(二)其次针对实训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也是逐年加大,我院也是抓紧这个机遇,申请到国家的支持,将实验设备进行了更新,引进足够数量的实验员,同时对实验员进行规范化培训,要求对每一个实验都要会做,每一个新设备都要会用,另外组织力量编写了适合高职高专的的实验手册,尤其加大了牙及牙槽外科实训项目,并且与我市多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有重点、典型的病例,及时与学校联系,组织学生分组、分批去观摩,由医院带教医生进行操作和讲解,加深理解,最后回到学校进行讨论式教学,由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巩固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将我院的仿真头颅设备数量和种类都进行了增加,首先从数量上满了学生,使实验课的时候每个同学都能使用仿真头颅设备,还配备了数码互动设备,方便同学学习交流,并且针对性的增加了一部分适合专科实验的仿真头颅设备,比如针对颌面外科麻醉和拔牙操作,配备了阻滞麻醉仿真头颅模型和专用拔牙模型,使得牙及牙槽外科实训更接近临床,同学掌握的更好,实习医院带教医生普遍反映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掌握的更熟练

(三)针对学生就业率和资格证通过率低问题

首先通过加强宣传与多地基层医疗机构和个体民营诊所建立合作关系,其次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从而增加学生就业率。针对专科毕业生国家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低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与毕业学生面对面谈话调研,发现普遍反映口腔颌面外科类考题难度较大,得分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实际工作环境难以接触到牙及牙槽外科范围之外的患者,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导致对其他章节知识点理解不够,遗忘太多,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从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出发,对牙及牙槽外科之外章节进行分析,除了讲解诊断和与方法外,对易考考点进行强化,同时建立了题库,采用了形成性考核的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对近几届学生的回访发现,采用了这些改革方法,本校毕业生资格证通过率比改革前显著提高。

三、结语

第3篇:专科毕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 毕业生 就业思想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09-02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迅速扩展,现今高职教育已具备相当大的规模。然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是不容乐观。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思想问题是一个突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高职毕业生的特点

相较于本科毕业生,高职毕业生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学历层次较低。高职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要比本科毕业生低一个档次,主要以专科为主,专升本逐年有所增加。

第二,理论知识薄弱。高职生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职高和中专毕业生以及一部分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社会人员,虽然他们实际操作能力较强,但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第三,职业定位往往过高。高职毕业生较高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期望与用人单位提供的从事一线工作的职位有较大差距。

第三,社会认可度较低,容易受挫。一般来说,高职毕业生相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生来说社会认可度较低,高职毕业生较本科毕业生更易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

二、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思想存在的问题

(一)理想与修养方面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高职生过于追求拥有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技术、较强的能力,急于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德行修养和理想追求,这导致他们毕业后在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素养方面有所欠缺。

高职毕业生修养方面有所欠缺也体现在诚信意识方面。有些高职生的诚信意识有所缺失,在求职履历上大做文章。如一般的学生编造自己是班干部,而班干部编造自己是学生会主席;成绩一般的编造平均分八九十分,并多次获得奖学金;没参加过志愿者活动并多次实践经历,却编造参加了活动、有实践经历等。2008年东北三省高校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47.5%的学生对大学生在求职材料中造假的看法表示理解,说明这种不诚信意识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基础牢固。

(二)就业意向方面

一方面,在就业地域期望上,高职毕业生往往不愿意选择去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基层就业,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在就业地域上首选经济发达地区。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秦皇岛高校毕业生中选择去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占20%,2010年江苏高校毕业生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占52.3%,2013年石家庄高校毕业生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占70%,而2011年新疆高校毕业生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更是高达88.89%。这也真实反映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期望。

另一方面,在就业意向单位上,相当数量的高职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私营企业或规模较小的公司就业,还是以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为择业理想。2013年石家庄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择去事业单位或大型国有企业就业的占56.8%,其中高职生也占了较大比例,同年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中这一选择占69%。

(三)就业月薪要求方面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份2010年调查报告显示,19.4%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值为3000元以上,43.5%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值为2000元以上。而2009年北京专科毕业生期望月薪值为2000元以上的占21.3%。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月薪要求往往高于企业能提供的待遇,造成毕业生就业难。

(四)职业发展规划方面

部分毕业生就业目光短浅,很少就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考虑。东北三省高校的一份2008年调查报告中,35.5%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甚至认为不重要。2010年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78.8%的学生对未来职业无明确的规划。

(五)就业法律意识方面

很多毕业生缺乏契约意识,首先表现在就业协议书的随意签订与毁约。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学生认为可以违约的占到43.2%。其次表现在被用人单位侵权。如有的毕业生轻信用人单位的口头承诺;有的毕业生对用人单位合同中的模糊条款毫无戒备之心,等等。此外,毕业生常常忽视对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了解,缺乏运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较少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及就业工作流程等。

(六)求职心理方面

首先是自卑和自傲心理。有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自卑心理严重,不能很好地推销和展示自己。2010年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88.4%的毕业生就业准备一般,自信心不足。与自卑相反,有些学生对自己估计过高,出现了自负和孤傲的心理。其次是焦虑心理。部分毕业生既担心找不到适合自己成长与发展的岗位和单位,又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等。再次是不同程度的依赖和攀比心理。一些毕业生过分依赖学校、父母和亲友,不愿主动去市场中求职、择业;一些毕业生相互攀比选择企事业单位、知名的公司等。

三、对策分析

(一)政府与社会方面

为缓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思想问题,政府与社会应共同作出努力。第一,政府应鼓励就业形式多样化,包括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就业,自主创业等。第二,政府应致力于消除就业市场不规范行为,如任意压低毕业生工资,不给毕业生应该享有的福利待遇,性别、身高歧视等。第三,政府就业服务机构应联合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构建就业信息平台。第四,国家财政拨款为无法就业的毕业生提供一定的失业保险、失业救助、社会救助等。第五,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应改变对高职毕业生的认识。不少用人单位都存在错位的人才观:一是人才高消费,各个行业需要大量的具有实际技能的高职生,却直接招聘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二是不愿接收应届毕业生;三是提出应届毕业生无法达到的招聘条件等。

(二)学校方面

第一,高校要注重培养学习型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和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并不一定能完全对口,更多的是利用学习能力更好更快地适应自己现任的工作岗位。第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包括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面向基层的就业意识和诚信教育。第三,强化就业观念引导。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一新生进行大学生涯规划;指导临近毕业的学生认真地进行自我分析,如分析自己有什么才干、能力和专业特点,适合做什么工作与职业等。其次通过模拟招聘现场、面试等,让毕业生亲身实践,积累经验。再次加强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教育。第四,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学校要强化毕业生对“就业协议书”的认识,强化其维权意识。第五,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杜绝就业简历中的舞弊造假行为。第六,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受挫能力、心理调适能力。

(三)学生自身方面

第一,正确认识自我。高职生在择业前,要学会全面客观分析和认识自己,既不能自高自大,也不要自暴自弃,确立切实可行的工作岗位和择业目标。第二,转变就业观念。高职毕业大学生要调适就业期望值,树立“到基层工作”,“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第三,培养综合素质。高职生在校期间除要认真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强化竞争意识。第四,树立创业意识,尝试走创业之路。学生应该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进行深入了解,及时了解国家对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支持,做好市场调查和分析,学会理财等。

【参考文献】

[1]申晓敏.高职毕业生就业思想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8

[2]王新刚,肖继新,马金锁.大学生就业状况和思想动态现状调查报告[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3]徐静.关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思想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1)

[4]王辉,贾鹏.大学生就业思想动态调查――基于河北省驻石家庄高校学生的实证研究[J].就业,2013(4)

[5]陈访贤,刘向阳,胡登雄.当前大学生就业思想现状分析――基于新疆三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高教论坛,2011(2)

[6]白冰,于昕.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与分析――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职业教育,2013(4)

[7]孙艳,王育.关于专科毕业生就业思想准备的调查研究报告[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2)

[8]李慧静,高玉娟.当代大学生就业思想调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第4篇:专科毕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状况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Hu'nan

――Based on the Esearch in Changsha City

LIU Ni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0)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a persistent, systemic problem. Affected by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geographical, universities and government and other factors,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different regions show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empirical analysis

1 研究背景

湖南省作为一个教育大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规模逐年增加,就业总量压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是目前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受经济发展、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就业结构性矛盾呈现出自身的特点。本文将通过对2013年长沙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和探讨,希图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状况,起到“窥斑见豹”之效。

此次调查选取长沙市高校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按照“覆盖各学校,涉及各学院,调查各专业”的原则展开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成功回收451份,有效问卷385份,回收率90.20%。从男女比例来看,男生198人,占51.43%,女生187人,占48.57%;从层次来看,研究生,本科生,高职专科生人数分别为45人、228人和112人,各占总人数的11.68%、59.22%和29.10%;从统计结果来看,各方面较符合实际情况,抽样调查具有代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数据的客观准确。

2 调查结论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2013年长沙市高校毕业就业状况从整体上主要呈现出两方面的特点。

2.1 就业流向呈现出结构性失调发展

2.1.1 高校毕业生麦克思就业流向的特点

麦克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编著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将就业流向定义为:有工作,与专业有关;有工作,与专业无关;自主创业;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正在读研究生;无工作,准备考研;正在国外读研;无工作,准备出国读研;无工作,其他这9种情况。依据麦克思对中国大学生就业流向的定义,结合调查数据,长沙市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率为9.62%,其中1.04%的人在继续寻找工作,5.71%的人正在读研和2.08%的毕业生准备考取公务员。另外,已找到工作,但工作与专业无关的毕业生人数比例接近于已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的人数比例,这说明社会需求开始多元化,高校专业的设置开始赶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

2.1.2 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动多趋向于东部沿海地区

就业流向除了麦克思定义的9种就业状况以外,笔者认为,毕业生就业区域的流动和就业意愿取向也属于就业流向。区域流动是指高校毕业生从高中所在地区流向大学所在地区,再由大学所在地流向工作所在地的流动。而本次调查,主要是调查高校毕业生从大学所在地区流向工作所在地区的流动。

表1 高校毕业生去中西部就业意愿表

如表1数据所示,长沙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不愿意去西部或者留在中部地区就业。在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里,中西部地区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较东部沿海地区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能提供的职位也存在差距,所以高校毕业生都选择去东部沿海地区就业。

2.1.3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存在结构性失调现象

“极化”是发展极理论中用来描述发展极与周围地区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指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向发展极的聚集,其中也包括了劳动力资源的聚集。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如老师推荐、学校招聘会等,选择向某一地区某一类型的企业集体就业,而导致“极化”现象,导致就业结构失调。笔者在调查高校毕业生岗位性质选取时发现,长沙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时最注重的岗位因素多集中在“有发展前景”和“工作稳定”两方面,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小型企业发展前景广大,就业政策一直鼓励毕业生去中小型企业就业,但是在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里,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提供的岗位稳定性高,发展前景比较大,而中小型企业发展缓慢,正处于瓶颈时期,所能提供的发展空间小,因此,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就业取向集中于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表2是2013年长沙市高校毕业生对理想工作单位性质的选择。

表2 高校毕业生理想单位性质统计表

2.1.4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意愿不大

所谓自主创业,是指劳动者主要依靠自己的资本、资源、信息、技术、经验以及其他因素自己创办实业,解决就业问题。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也是国家、政府积极提倡的一大就业政策。近年来,政府出台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地落户、享受创业补贴”等优惠政策,但是据调查显示,长沙市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意愿并不大,在调查的毕业生中仅有12人会自主创业。这说明自主创业对创业者资本、信息、资源、技术和经验要求比较高,尽管国家、政府大力提倡,并提供很多优惠,但是必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相比就业,大部分毕业生往往不会选择创业。

2.2 就业率呈多样化发展

就业率是直接反映就业状况的一个硬性指标,受学历、社会需求、就业人员自身的技能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不断发生变化。本文调查的就业率是指高校毕业生的签约率,也称为初次就业率。

2.2.1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呈现出与学历倒挂的现象

在调查中,分群体对不同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了统计。

表3 不同学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表

从表3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三种学历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差不大,但是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率略高。也就是说,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最容易,研究生次之,本科生是最难找工作的群体,这说明长沙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现象。本科生是这次调查中最大的群体,就业率略低于研究生的就业率。相比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处于劣势地位,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往往会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比较强的研究生,尤其是技术型、专业型岗位。相比高职专科毕业生,本科生虽然在专业知识上略胜一筹,但是由于对工作的期望值会比专科生高,在一些非技术型、非专业岗位的竞争中,经常会落败,而且对于技术型的岗位,专科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要优于本科毕业生,因此,本科生陷入了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2.2.2 长沙市不同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签约率差距很大

随着我省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也跟着变化,主要表现在:不同专业类型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存在差异。据调查数据显示:工科类的签约率最高,达到了97%,医药类次之,达到了92%,而曾经的热门专业外文类,毕业生就业平平,签约率仅在60% , 法学类、艺术类的签约率就更低,都只在25%左右,与签约率最高的工科类相差70个百分点。2007年至2011年间,由于我省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提高,而且从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工业所占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由此,社会吸纳工科毕业生的能力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就全国的就业形势来说,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以来都是最高的,这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分不开的。

3 总结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目前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就业流向结构性失调和就业率多样化发展两个方面。从就业流向发展趋势来看,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愿意留在中部就业或者去西部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少;另外在岗位性质选择时,大多选择意愿都集中在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去小型企业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相对较少,导致就业结构失调。另一方面,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呈现出多样化特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呈现出与学历倒挂的现象,专科生的就业率高于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率,而且高校不同专业毕业生的签约率差距很大,这充分说明不同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和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现状结构性矛盾突出。

参考文献

[1] 麦克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就业蓝皮书):20.

[2] 赖德胜,孟大虎等.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91.

[3] 周志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D].厦门大学,2009.

第5篇:专科毕业实践报告范文

Abstract:in 2008 the whole world financial crisis's eruption, causes the global economic to be at not the booming condition, each enterprise is reducing advertises for the talented person the target, this kind of situation causes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to be even more stern. As a result of various aspects reason, takes in the employment army the special groups - -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raduate, it faces the employment question is more serious. In order to avoid the contradictory production, must take the measure to alleviate under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raduate's employment difficult question.

关键词:金融危机 新建本科院校 就业问题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mployment question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65-02

一、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现状及原因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会达到611万左右,比2008年净增52万人,就业压力空前。正是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专科毕业生的越来越没有了就业市场,在近几年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也加紧了升本的步伐,涌现出了一批新建本科院校,而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目前应是处于专科学校和本科学校之间的一种过渡阶段,面临当前形势下的全球金融海啸,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是严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建本科院校在就业指导方面有所欠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长期处于高职或者高专的发展阶段,因而在就业指导工作上就会受到高职或高专就业指导观念和方法的影响。并且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层次还是基本以专科升为主,那么在加大了就业指导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处于从专科向本科过渡的特殊阶段,受到各方面原因的约束和影响,不能分层次的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这样就造成了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不能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从而影响到其就业,加大就业难度。

其次,金融危机下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不足。从目前看,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各个国家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再加上各个企业和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都是非常注重实用性,一些单位不愿意给应届毕业生锻炼实习的机会,因而都喜欢招聘一些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直接给单位做出贡献的人才,这样就减少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同时有些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过分注重文凭。他们只是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考评选拔人才重学历甚至唯学历,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实际上不少本科生或大专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的业务能力差,而用人单位单纯的依学历高低判断一个人的这种做法使得一些本身能力挺强的本科毕业生和专科毕业生失去了很多的就业机会。

再次,当代大学生主观意识偏颇造成就业难。错误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原因。很多大学生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对自己进行科学的定位,同时也缺乏对现实环境的了解和认识,大学生只认识到了自己学位的优势而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求职过程中对自己的定会太高,跟现实差距很大,使其在找工作过程中处处碰壁。其次,当代大学生“怀才不遇”现象尤为普遍。“很多应届毕业生把自己的就业目标瞄准大城市、大企业,对于薪酬有超过一般标准的要求,这在当今的大学生中有相当的代表性。对于一些职位和工作嗤之以鼻,认为是不符合自身身份的工作。这种 “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就业,使其不仅达不到求职的目标,反而会影响职业生涯的走向”[1]。再次,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提倡的是进行素质教育,但在高招大范围扩招以后,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上素质教育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不能切实的执行,达不到预期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当然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够,使其素质不高,从而使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产生了怀疑。这个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因为新建的本科院校名称都是新起的,外界包括很多企业和单位都不是很了解,甚至都没有听过,而前面提高了,一些企业很注重高学历和名校因素,这样就更是加大了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二、 缓解金融危机下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第一,新建本科院校应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正规化和层次化。“首先应建立和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职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就业政策与职业咨询、择业技术、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对专科生和本科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其次应当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基层的院系及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在高校内部组成上下贯通的指导网络。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当前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专兼职人员队伍”。[2]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最好是分批次的召开一些专场的专科毕业生招聘会和本科毕业生招聘会。也可以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跟踪调查已就业学生,及时了解企业的具体用人需求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以掌握第一手市场需求信息和市场反馈信息。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就学期间分阶段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工作,要用人单位提前介入培养和物色人才。

第二,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政府应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应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各级技能型人才,要把市场需求和培养规格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培养紧缺部门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要将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实际联系起来,确定好招生规模,做好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在布局上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扶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努力使大学生的就业分布趋于合理,这有利于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同时要努力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产业水平,增加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同时还需要用人单位摒弃不科学的择才标准,努力做到树立适应新形式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拘一格选人才。

第三,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应在上学期间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有正确的择业观念,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以及对职业不断追求的精神。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强调实用性、适应性、全面性。所以,改革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要一专多能,要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大学毕业生一定要静下心来,学会从头做起,从低收入、小职位的工作起步。大学生在正确地评价自己之后,要树立自信心,要摆脱依赖和不平衡心理,用积极的态度和努力来取得用人单位的认可”[3]。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在金融危机下,作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这种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抛弃“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传统观念,就业后再择业的心理对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而言,是绝对明智的选择。在先就业之后,不但可以积累经验,更可以对社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之后再选择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这并不是说把起始的工作仅仅当作一个跳板,而是把它当成一个积累财富资本的原始股,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身不断增值,增加竞争的砝码,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杜言敏,等主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求职方略[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第6篇:专科毕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2011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有37.33万人,专科毕业生有19.46万人,①占52.13%。预计2012年广东省高校就业人数将再创新高,高校毕业生超过42万人。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多,比例大。与研究生及本科生比较,高职高专毕业生缺乏学历优势。同时我省经济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及转型升级过程波动性影响,高职高专毕业生如何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和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高职毕业生递增速度较快,形成较大就业压力。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呈跳跃式增长,尤其是高职高专毕业生。2007至2011年广东省专科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4.35万、16.63万、17.78万、18.12万、19.46万。②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就业需求却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呈现波动性增长,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形成较大就业压力。

2.欧债危机及产业转型升级过程的波动性影响下,高职毕业生就业难更为凸显。一是受欧债危机及全球经济影响,广东部分中小企业和对外依存度高的外贸出口型企业深受影响,用人需求下降,而这些企业都是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对象。二是部分研究生与本科生出现与高职毕业生竞争就业的现象,而用人单位更偏好学历层次高的毕业生。三是当前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更注重效益,在缩减岗位的情况下,对高职毕业生提出更高要求。四是现行就业政策对高职毕业生的支持和保护效果不够明显。

3.高职技能培养与社会需求吻合度仍不够高。一是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缺乏社会需求调查和充分论证。二是高职院校缺乏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技能培养条件。三是强调专业技能和实操能力,缺乏通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很难适应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生存难、发展难的重要因素。

4.高职毕业生就业意向与社会现实存在差异。我院近两年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意向与社会现实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职业定位不合理;部分同学薪酬期望过高;就业地点过于集中珠三角地区;就业单位选择过于集中国企、事业单位和外企。而这些工作地点和工作单位往往是高素质人才竞争集中的地方,高职毕业生完全丧失竞争优势。

5.高职毕业生就业层次相对较低,流动性大。普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层次较低,就业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高职毕业生工作技术含量低,技能学习发展空间小;薪酬待遇差;以灵活就业为主,集中在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由于就业质量不高,就业满意度偏低,毕业生“跳槽”现象频繁发生,不利于其个人工作经验积累和促进自我成长。

二、促进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

(一)制定针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加强政策引导

近年,国家和地区出台的就业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些政策缺乏层次区分度。高职毕业生在高校三个层次的毕业生中基数最大,就业面向最基层。制定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很有必要。应加强政策引导:一高职毕业生与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更愿意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应鼓励高职毕业生合理分流;二引导高职毕业生多面向中小企业就业,实行优惠或免税等政策鼓励中小企业接收高职毕业生;三鼓励和引导高职高专毕业生在职进修,提供学费补助或政策支持;四高职毕业生实操能力强,更适合小规模创业,应加强创业培养,提供更多创业扶持政策。

(二)加强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教育

高职毕业生是高等教育中最“大众化”的群体。近年,随着 “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发展,劳动密集型和需求高职毕业人才的企业已经从珠三角地区逐步转移到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这些地区人力资源缺乏,研究生与本科生流向较少,适合高职毕业生生存和发展。应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以生源地为主要就业地,积极引导高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面向中小企业就业,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要促进高职毕业生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让高职学生从低年级开始思考职业定位,树立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职业技能。

(四)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

1.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教学改革,建设专业特色,突显专业优势。根据当地社会经济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抓好教学质量工程,促使形成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特色。

2.充分利用教学培训平台,加强专业思考训练,充分培养思考、动手等能力,开发职业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实践平台,加强学生项目管理、合作能力培养;充分利用学生工作平台,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养。

3.紧贴社会需求,推行“双证书”制度。因专业而异,对作为行业准入必须的资格证书,写入教学计划落实考取;对作为技能增值的资格证书,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考取,增强就业竞争力。

(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区域优势,与当地劳动局、人才交流中心、企业等进行密切联系,与企业共同制定以职业能力需求为核心的专业培养目标,缩短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争取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二是加强专业与行业相对应的联系,如金融投资专业加强与银行、投资企业、保险公司的联系,邀请企业人员进校授课,建立课堂实训、课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路径;三要研究实行订单式培养,探索“2+1”的培养模式。

注释:

①数据来源广东教育厅文件《关于印发的通知》。

②数据来源广东教育厅2007至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文件。

参考文献:

[1]张李源清.2012年广东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N].中国经济时报,2012-3-29[A06].

[2]李炳洪.广东理工职业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R].

第7篇:专科毕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模式;新入职护士;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42-02

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是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目标,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面向临床输送所需的技术型人才。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普遍采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1]的新培训模式改革要求更加注重新入职护士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笔者长期从事老年科临床护理教学,在“五步训练法”[2]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翻转课堂实训模式”运用于老年科新入职护士技能操作实训,在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护士综合技能成绩、降低病人的护理并发症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和保证老年患者护理质量。现将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培训对象。将我院2015年5月―2106年8月在老年科轮转的新入职护士60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30人)、对照组(30人)。其中每组本科毕业生10名,专科毕业生20名,年龄18―23岁,两组护士年龄、学历、一般情况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护士均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带教教师使用统一的技术操作规范进行培训。筛选标准:(1)通过医院统一招聘考试录取的应届护理本科、专科毕业生;(2)自愿报名参加本次研究,并且可以保证培训时间;(3)了解本次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2.教学方法。选取2014―2016年护理专业老年科轮转的新入职护士60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人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30人运用“五步训练法”实训模式教学方法。护士规培实训课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新入职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综合技能成绩,老年患者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

3.五步培训方法。(1)带教教师演示并分解步骤找原理。(2)新入职护士分组练习,带教教师再给予辅导。(3)护士操作展示,全程给予摄像。(4)视频回放、分组讨论。(5)优化护理操作内容。

4.翻转课堂教学。(1)创建教学课程。明确新入职护士必须掌握的项目目标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收集和创建视频、文档或“PPT+音频”,提出教学重点、难点或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2)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准备:应用QQ空间,教学师生互为空间好友,教师提前一周将本次课程的操作视频或幻灯片通过QQ空间以作业的形式到QQ空间,让新入职护士做好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分析。新入职护士课前准备:课前护士对QQ空间相关教学视频认真学习,仿真练习护理技能操作,将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馈至师生QQ空间。(3)课堂内化。在课堂上,首先针对收集到的问题,教师给予有效集体辅导,针对少数问题给予个性化指导;其次,对现场护理技能操作练习过程进行互评与纠错;最后,通过护士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护理技能知识的吸收内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4)评价与反馈。针对新入职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综合技能成绩、老年患者护理并发症发生率三方面进行评价。(5)不断总结、反思,优化翻转课堂教学方案。

5.评价方法。(1)评判性思维能力评价工具:护理教育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CV),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2)教学成绩评价;(3)临床实践评价。

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以X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当P

二、结果(表1―表3)

三、讨论

1.护理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护理目前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新入职护士规范培训是医学院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护士终生教育的承前(医学院校基本教育)启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地位,是临床护理专家形成过程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及时完善教学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型护理人才。

2.翻转课堂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协作性、创新能力和凝聚力。与“五步训练法”实训模式相比较,翻转课堂实训教学便于新入职护士个性化学习,可以自主安排时间,提前观看教学视频或事后补课;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贯彻教学全过程,有利于调动护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临床技能的兴趣;在师生和护士之间的互动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护士的观察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翻转课堂为护理实训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为解决新入职护士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差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3.通过运用翻转课堂实训教学模式对老年病科新入职护士开展的规范化培训,并对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综合技能成绩、老年患者护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进行分析,实训课程中的教学效果和护士学习能力情况的变化已得到验证,值得临床护理的进一步研究。今后可在此次探索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争取在全院范围内的实训教学中得到推广应用,不断总结、反思,优化翻转课堂教学方案,优化开发翻转课堂教学课程。

参考文献:

第8篇:专科毕业实践报告范文

摘 要: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也日益体现我国的高等教育与国际高等教育的接轨。江苏省专接本教育如火如荼以全新模式全速发展,省内范围各大院校也在进行专接本模式的尝试和创新。本文旨在以分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关系专业的专接本班级现状和问题,立足于高职院校层面对专接本的班级管理、办学发展提出新建议。

关键词:专接本;班级管理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江苏省“专接本”教育如火如荼以全新模式全速发展。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在前期与扬州大学、苏州大学联合举办专接本班以后,2013年4月开始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合作,开展了公共关系专业专接本教学。回顾几年来的专接本办学经历,总结经验,不断实践,努力探索专接本办学的新路子,有利于提升专接本办学的效益和效果,做到更好的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教师满意和本专科学校满意。这一探索旨在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是承接专接本办学的老师面临的共同课题。

1.“专接本”产生背景及作用

1.1 专接本产生背景

江苏省自学考试自1983年开考以来,为社会培养了64万余名本专科毕业生,在籍考生数达224万人。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对自学考试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江苏省自学考试更好的向实用性职业性方向发展。2004年,江苏省考委省教育厅在出台了关于在全省普通高校中开展在籍专科学生接读自学考试本科工作的意见(试行)(苏教考[2004]号),学生在专科学校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参加由本科院校组织的报考专业的助学,两年后修完所有学分,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发放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此办法推出后,对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比较好的平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人数和规模始终无法扩大。为更好的服务全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省教育主管部门经过四年的经验总结,充分调研并认真听取本专科院校的意见于2008年8月出台了关于在全省普通高校中开展在籍专科学生接读自学考试本科工作的补充意见([2008]14号),该意见明确了在专接本工作中专科院校的主体地位,由专科学校负责招生教学学生管理毕业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工作,主考学校负责对专科学校的助学辅导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在省考试院的统一领导下,共同做好此项工作。江苏省专接本项目的补充意见一经推出,在全省的专科院校中便掀起了一股报名的热潮,受到了社会主考学校专科、学校、学生家长的好评。

1.2 专接本的作用

专接本的重要作用在于:一是它满足了我省高职高专学生进一步升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取得本科文凭的途径之一,学生从大三开始参加专接本学习,整个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获得时间也是四年。二是它可以充分利用专科院校的资源,因为接本辅导工作是专科院校在主考院校指导下实施,拓展了专科院校的教育教学形式。三是专科院校较好的解决了就业问题,提高了专科院校的就业人数、就业率。

2.我院经管系专接本合作办学简况及南信大专接本工作现状

2.1 我院经管系专接本合作办学简况

自2005年开始,我院经济贸易管理系就为着提升学生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和扬州大学开始专接本合作项目。2009年和苏州大学又拓展了“电子商务专接本”项目。专业涉及“会计”“财务管理与审计”“国际商务管理”和“电子商务”,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选择。至2013年7月已累计毕业了7届本科学生。扬州大学和苏州大学对我系合作办学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于我们的学生也相当满意。这几年扬大的毕业率都在90%以上,苏大的毕业率在80%以上。首次毕业的学生在各个专业院校推荐中名列前茅。对于专接本的学生,学习方法也相当重要,除了老师课堂提炼外,班主任也时常叮嘱复习节奏,在考前给学生集中复习,并且留给一定的自主支配时间,确保首次通过率。对于拿学位的同学在课程考试中更要有一定的策略,对于强项学位课程要确保多拿分,弱项则要确保能及格,自己要有一定的把握。2009级苏大首次毕业的学生,都基本符合了学位申请条件。而目前这些同学都以从事了很好的工作,例如,2009级苏大电子商务俞文婧目前就职于省盐务局财务部,王晨龙就职于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南京支行。

2.2 南信大专接本工作现状

我院自2013年5月与南信大联合开办公共关系专业专接本教学,共有35名同学参加专接本学习。首先在招生工作上,院系领导高度重视,专人专责,指派2011级辅导员直接对生源进行删选,加强生源质量控制。由于南信大公共关系专业在我院首次开班,所以本次的生源依据择优录取,由于指定的专接本班主任正好带毕业年级,专接本的生源全部得到保证,学院的准入标准是没有任何校内违纪行为、没有挂科、家长推荐等一系列环节。本次专接本班级35名同学,有10名学生已经通过全国英语四级考试,全体同学都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和英语三级考试。

在教学安排管理上,学院有专门的专接本领导小组,教务处处长任组长、系部负责人为成员,学院教务处负责专接本教学闸口工作的老师借鉴南信大公共关系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安排了班级的课程,并在系领导的支持下,聘请讲师以上级别的有经验的老师来上课,特别为了第二年上学期的英语(二)考试,院系早作准备,在第一年就要求全部没有通过四级的学生报考了四级,提早准备,做好教与学的工作。

在学生管理上,学院出台《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专接本”管理办法》,规范专接本管理,指派的班主任有七年的本科班主任工作经验,有很多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方面的实践体会。班主任自专接本开办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每两周一次的班级例会用来掌握学生思想成长和心理健康,不断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的学生活动,在专接本的管理上,全部推行本科式教育与管理。

定期联系家长,经常与家长沟通联系。因为专接本学生性质的特殊性,定期将学生在校表现私下与家长反映,争取到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避免专接本学生毕业难的困境。

引入激励机制,教师的课酬与课程通过率挂钩,参照省内的平均通过水平。学生奖励参照本科的综合测评办法,从德、智、体三方面综合测评评选一二三等奖学金。

所有这些方案的实施和院系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与本科院校的紧密联系切实相关。尤其在南信大专接本创建的群里,经常交流经验,主考院校为专科院校答惑解疑。

3.努力探索专接本办学的新路子

专接本办学在实践中推进,会不断地遇到问题和矛盾,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专接本办学的新路子。

3.1 主考院校的对接指导工作能够更加全面

根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关于下发专接本工作补充意见实施细则的通知》(苏教考自[2008]26号)文件的规定,所谓的专接本,就是省考委和省教育厅在全省普通高校中开展的全日制在籍专科学生在基本完成专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接读自学考试本科的工作,简称专接本。因此,选择好对接院校就显得更为重要。比如今年10月份考的《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由于教材全线更换,考试内容不明确,导致教师上课内容较难把握,主考院校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和集中备课,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没有组织,导致学生考试心里较为忐忑。由于公关关系首次在我院设点,老师们虽然都是精挑细选的,但是省考的实战经验不够,还是希望主考院校能够多组织一些集中备课或是资料学习。比如组织各个专科学校进行集中备课,由对接学校的主讲老师集中讲解,各个专科学校教师集中交流、研讨;在考前对接学校能够分析省里统考的考试形势,给出统一的复习范围,提升考试的整体通过水平。

3.2 专接本班级教材订购统一进行

目前我院南信大专接本教材是自行到市自考办公室订购和提取,造成了很多工作上的不便。由于市自考办离学校较远,一般来回要跑三至四次,而且有些书目还要等待。如果主考院校能够统一定制教材并统一配送,也减轻了各专科院校办学点的教材问题。目前我院经管系与扬州大学合作的模式就是由扬大统一配送教材。

3.3 加强各专科院校与主考院校的学术交流

事实证明,“闭关锁国”、“闭门造车”办事情是不会出新意、不会有亮点的。专接本工作需要各个专科院校间定期交流工作,多走出去、多借鉴、多学习,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有利于提高专接本教学管理质量与效果的政策与措施;主考院校也应该定期分专业举办一些学术研讨交流会,互相总结经验,分享经验。

3.4 开辟各个专接本同等专业学生的交流

专接本的学生本身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专科学校大三学生,也是本科院校第一年的学生,南信大由于首次在我院设点开办,公共关系专业的学生人数规模不大,要提高专业水平,提升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等能力,就必须要多交流多学习,特别是同专业的交流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各个学校可以推荐本专业的学生典型,撰写事迹报告,印发给其他同学学习;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南信大或者其他本科院校交流学习,专接本学生的提升不仅在于学业,还在于其他所有方面与本科学生的接轨。

3.5 要更加注重专接本的党团建设

专接本学生的党团建设应该尤为重视,需要专人专管,统一组织。专接本的活动要有深度、有层次。专接本学生中,很多都是思想上进、关注自身修养,有进一步追求的人,对于他们,党团组织应该有更进一步的作为,加强先进文化、先进思想传播,在专接本班级加强组织建设,将专接本与专科班级同学真正区别化管理,把接本班的管理和活动作为带动,提升整个学校的层次。

4.结束语

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学习的世纪,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时期。尽管专接本发展还没有规模化,但是已经表现出其强有力的生命力,对专科学校的转型、对社会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南信大专接本在我校属于新办专业,但已经表现出其专业的新颖性和办学的规范性,我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会越来越趋于成熟,学生和学校也会从中受益更多。

(作者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关于专接本工作实施细则补充规定.2009;

第9篇:专科毕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 物流专业 培养现状 就业预测

山东省属于渤海经济圈,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居全国第四位,建成和在建的物流园区有67个,建成配送中心249个,年物流配送额达到720亿元。虽说山东物流业发展很快,但由于中国物流业起步晚,起点低,许多方面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特别在人才方面,如美国物流行业的管理人员92%以上拥有学士学位或相应的资格证书,而国内拥有专科学历的不足21%。为了培养物流人才,自2000年以来,许多高校纷纷设立物流专业,社会上也有许多培训机构开设物流培训班,但物流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山东省也面临着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高端物流人才更是难以寻觅。虽说山东省许多高校也开设了物流专业,但由于开设晚,许多高校的毕业生还未走上社会,导致目前山东省的物流人才依然非常缺乏。下面我从山东省2008年的招生情况来分析山东省物流人才的培养现状以及将来的就业前景。

一、山东省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

物流业人才,是指具有大学专科学历或中级职称以上的物流业从业人员;分为高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初级物流人才和一般物流操作人员四类。从需求量来看,山东省这几年经济发展很快,需要大量的物流人才。有关数据显示,到2010年, 山东省物流人才的缺口将达到2~3万人 ,但山东省大部分学校物流专业设置较晚,学生要到2008年以后才能走上工作岗位。导致目前山东省物流人才极度缺乏。从需求岗位来看,由于环渤海地区受传统工业的影响,物流业的发展也侧重于铁路和公路运输、仓储、采购等方面。调查显示,环渤海地区招聘的物流岗位也以采购运输仓储类居多,这类岗位对物流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看中,强调工作经验。对于中高层部门经理则还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的基础,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同是运输行业,由于运输对象过分偏重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物流企业要求所招聘的人才具有运输管理经验或物流(包括运输)管理经验或开发过铁路运输信息化管理系统,对铁路运输流程非常熟悉;对于初级人才和一般操作人员,由于初级物流人才负责具体事宜的操作,偏重于体力劳动,一般要求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熟练运用办公软件,英语达到四级即可。从对各类物流人才的需求比例来看,高级人才的需求占的9%,中级人才的需求占总需求的47%。初级物流人才一般占总需求的44%。

二、山东省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1.山东省各高校物流专业的设置现状

目前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共有109所,其中本科院校40所,高职高专类院校69所。在这些高校中,有15所本科院校设立了物流专业,51所高职高专院校设立了物流专业,本科和专科院校的比例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开设物流专业的本科院校的数量远小于专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设立物流专业的占高职高专院校的73.91%,而本科院校设立物流专业的不足37.5%。而培养高端物流人才的院校更少,只有山东大学有物流专业博士点,而有物流专业硕士点的仅有三个学校,分别是山东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和青岛大学;各层次院校的数量如表1所示:

2.山东省各高校不同层次物流专业招生情况

2008年,山东省各高校计划招生43.74万人,由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的数据可知:在15所本科院校中,共计招生1096人;高职高专类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计划共有6512人;从招生情况看,由于物流专业这两年比较热门,大部分学校都圆满完成了招生任务,个别院校还有扩招。而高端物流人才的招生,由于只有一个博士点,每年只能招收1~2个博士,三个硕士点的招生计划也仅有16~18人,其数量远远少于本科和专科的招生数量,远不能形成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结构。各层次招生人数如表2所示:

另外,在专业设置方面,在山东省66所招收物流专业的院校中,仅有两所本科院校设有物流工程专业,高职高专类院校全部开设的是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2008年招生182人,仅占物流专业招收人数的2.34%。

三、山东省物流人才培养的中存在的问题

各层次的招生人数不合理。从前面的数据可知,相对于物流专业总招生人数来说,本科层次的学生招生太少,仅占总人数的14.39%。专科层次每年的招生人数占招生总人数的85.39%。而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更是少的可怜,仅占总人数的0.26%,明显不符合目前社会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

从专业设置来看,截至2008年,山东省共有15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其中仅有2所院校设置了物流工程专业,仅占13.33%,51所高职高专院校没有一所学校开设物流工程专业,而全国共有218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类专业,其中有50所院校开设了物流工程专业,占22.94%,由此可以看出,山东省物流专业设置不是很合理。

从课程设置来看,沿海城市的院校偏重于国际贸易、集装箱场站及国际货代等,而其他地方的院校课程设置大同小异,没有很突出的特色。而山东省由于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物流业的发展也侧重于铁路公路运输、仓储、采购等方面。物流岗位也以采购运输仓储类居多。

从物流实验室建设来看,许多学校现在没有专门的物流实验室。据统计,山东各高校中只有山东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交通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山东英才学院等院校开设有相关的物流实验室。大部分学校由于专业设置晚,基础差,缺乏相关的实验设施。由于缺乏相应的实验设施,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与市场吻合性较差。

四、山东省物流人才就业前景分析

从《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课题组所作的《高校毕业生省内就业调查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出,物流专业是专业需求排名前20位的专业之一,从2006年到2008年,物流人才的需求在逐年增加,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需求量从3.93、3.29%上升到4.42%、4.36%。《高校毕业生省内就业调查分析报告》预测:由于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空间很大,其中物流专业是山东省未来几年需求量较大的专业,本科需求比专科需求大很多,特别是物流行业的高端人才。

从需求层次上分析,社会对物流高级人才的需求较多,其中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占总需求的9%,对中级人才的需求占总需求的47%,初级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仅占总需求的44%。由于社会对初级物流人才的能力和经验要求不高,一般中专或专科以上的学历即可,或没有学历,有一定的从业经验也可担任此类工作;由于很多人都可以胜任这类岗位,所以这类人才并不缺乏。而高级以上的物流人才一般要求本科以上的学历和3~5年以上的从业经验,目前缺口较大。从前面的数据可知,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仅占总人数的0.26%,加上本科生,其人数也只占招生总人数的14.65%。而学生从毕业到成为有经验的中级物流人才,需要3~5年的工作经验,而要成为高级物流人才,则需要5~8年的从业经验。山东省大部分本科院校是在2004年以后开设的物流专业,大部分学生在2008年开始走上社会。所以,近几年内高级物流人才都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再考虑到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将导致高级物流人才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缺乏。可以预测,在2015年以前,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就业压力不是很大。对于中级物流人才,有关数据显示,社会对物流主管一类的中级人才的需求量占总需求的47%左右,一般要求专科以上的学历, 2~3年的工作经验。截至2008年,各类专科院校每年的招生规模达到6521人,而山东省物流人才在2010年以前,物流人才的缺口为2~3万人;所以从社会需求和学校培养规模来看,到2010年,学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中级以上的物流人才依然缺乏,专科生的就业压力也不大。2010年以后,随着大批物流专业的学生走上社会,学校培养层次不合理的现象就会凸现出来。按照目前的招生规模,每年6521名专科毕业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5.39%,而社会对物流中级人才的需求仅占总需求的47%,这种培养层次明显不符合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从需求岗位上分析。由于山东省地处环渤海经济圈,需求的物流岗位以采购运输仓储类居多,这类岗位对物流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看中,强调工作经验。对于中高级物流人才还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的基础,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而目前许多学校的培养目标没有偏向于仓储、运输等方向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这将导致学生将来寻找工作时缺乏优势,出现“扎堆”现象,也不符合社会的需求,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对于高职高专类院校,这类学校培养的学生一般是初级或中级物流人才,对于初级人才和一般操作人员,由于这类人才负责具体事宜的操作,偏重于体力劳动,社会一般要求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和实际动手经验即可。而目前许多学校由于物流专业开设晚,缺乏师资和教学设备,培养目标不明确,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就可能造成将来学生就业的困难。

综上所述,近几年内,山东省中高级物流人才比较缺乏,物流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较好,但由于培养层次不合理,培养目标缺乏特色,将来可能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五、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由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本科院校可以适当扩大招生规模,高职高专院校不应继续扩招;其次,本科院校应偏重于中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贸易、成本、物流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扎实的英语能力。使学生具有成为高级物流人才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而高职高专类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很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成为初、中级物流人才。由于高职高专类院校招生数量大,将来就业时竞争激烈,各院校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上突出自己的特色。或侧重于运输、或侧重于仓储、或侧重于配送等;使自己的学生在寻找工作时有较明确的定位。最后,各个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培养计划,如目前许多学校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就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山东5年内将建起较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众日报,2007-11-12

[2]我国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调查与分析.世贸人才网:国际贸易商务人才门户,2007-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