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指出,鉴于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当环保遭遇“方便”,消费者将如何选择?当代贵州杂志社在贵阳市的超市、菜市场、广场等区域向市民随机发放了书面调查问卷100份。
塑料购物袋应该由谁来买单?用什么来代替塑料购物袋?一个塑料购物袋应卖多少钱?塑料购物袋收费可以杜绝白色污染吗?
关键词:绿色化学技术;环境保护;应用
当前全球存在的环境问题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化学物质污染,尤其是化工业的废物排放直接造成水源、空气和固体物的严重破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身体健康。绿色化学技术的引入能够从源头上控制化工造成的污染,逐步缓解既有污染和潜在污染。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环保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一、绿色化学技术理念概述
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所谓绿色化学技术,就是着眼于源头到终端的化学污染控制,以原子经济作为技术原则,在满足既有的化工生产需求的同时,以新物质充分化学反应为途径,消除污染和有害物排放,实现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绿色化学技术摆脱了传统化学技术的诸多缺陷与不足,在改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理念模式转换为源头上控制污染得到了实践上的贯彻。因此,推广和实施绿色化学是教育界一项极其重要的教学主题及实践活动。
二、绿色化学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
1、化工原料
上世纪40年代以来,石油取代传统的生物质成为主要的化学原料,其对于当时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现实表明,石油及煤化学工业同时带来的还有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破坏,粗放式的化工应用直接将化工废弃物排放出去,造成了大气、水源等的极大污染。为改变这一现状,科学家们致力于生物质的重新利用,使其逐步取代石油且能最大限度消除生物质化工应用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其中,生物质所含淀粉能够实现葡萄糖的简易转化,而纤维素则相对较难。以葡萄糖为原料能够制得己二酸和邻苯二酚等,如何实现致癌物质苯的去除便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内容。此外,氢氟酸和氯气、甲醛等有毒化工原料的去除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2、反应溶剂
除化学原料之外,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的反应溶剂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如生产中的反应介质以及分离和配方中应用的溶剂,以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为代表。该反应溶剂在实际使用当中能够实现化工原料的化学反应达到化工产品生产制造的目的,但同时也会引发水源的严重污染,也同样造成地球臭氧层的破坏,导致地球温室效应、全球变暖问题的日益严重。为此,科学家们将研究重点放在反应溶剂的去毒化和绿色化当中。选取无毒无害的反应溶剂来代替原有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当前的研究突破即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作溶剂,实现了化工生产中毒性的消除,且其相对价廉,保证了应用推广的便捷性。
3、反应催化剂
化学合成催化剂的绿色化也是当前绿色化学技术的研究重点。催化剂的应用能够提高化学反应产率并降低能耗,在化工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现今的研究重点来看,仿酶催化剂以及固体酸催化剂成为反应催化剂绿色化研究中的重点关注对象。酶催化反应的应用使得化工生产效率提高,且条件相对温和,生产难度较低。而反应中采用天然酶则需面对其来源有限及变性失活可能性大的问题。为此,开展人工酶的研制即成为绿色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酸催化反应作为同等重要的化工生产工艺,其当前广泛应用的酸催化剂多为液体催化剂,以三氯化铝和硫酸、氢氟酸等为主,存在着危害人体和污染环境的严重问题,研发出替代的固体酸催化剂则成为该课题的研究重点。
三、绿色化学技术在环保中的应用
1、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落实到实际的环保应用中,绿色化学技术主要关注于大气、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问题。其中,大气污染关系到人类日常呼吸生存环境,需要得到尽快的解决。而在对大气污染进行研究治理时,关注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引发的污染并实现该污染的有效消除则需实际应用到绿色化学技术。一方面,可以在煤燃烧之前对其进行脱硫处理,实现污染前的防控治理,另一方面则可在燃烧过程以及燃烧之后分别进行固硫和烟气脱硫处理。应用生物浸出法以及表面处理浮选与微生物絮凝法,对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进行多样脱硫、消硫,实现化工原料生产应用中的绿色化。
2、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当前其污染源主要来自城市生活用水污染以及工业生产用水污染。对水污染的处理自上世纪70年代便已开始,当时主要采用循环冷却水零排污技术,取得了一定治理成效。随着技术研发的不断深入,热水锅炉零排放技术相对更加成熟,已经能基本达到污水的零排放。在现今的研究成果应用中,以控制农业生产中农药污染为目标的生物农药、光活化农药开发很大程度消除了农药造成的水污染。同时,采取多技术的联合,包括生物氧化和光、声、磁、电、无毒药剂氧化等处理手段的研发应用已经成为水污染处理的重点研究方向,多种技术的同步应用能够更加立体地实现水污染的有效治理。
3、固体废弃物治理中的应用
固体废弃物的来源除化工企业生产带来的生产废物外,还包括城市生活垃圾、白色污染以及矿山废弃物等,针对不同的来源途径和废弃物形式采取相应的科学处理方法也是绿色化学技术研究应用的重要课题。针对化工生产带来的生产废弃物,通过分析废弃物组成采取对应的消解处理技术,消除其中污染物对于环境的破坏;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则应用固体废弃物电离化技术和热分选煤气化技术予以消解;白色污染物的治理主要为研究开发可生物降解类塑料,根源上消除白色污染;矿山废弃物治理则采用生物浸出和非氰化法提取技术实现污染重金属的提取和处理回收。
四、结语
面对当前的无染现状开展的绿色化学技术研究是致力于人类生存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重要技术内容,是需要传统化学技术和现展理念共同应用的新兴学科。在分析掌握当前环境污染和破坏源的同时,针对性地进行绿色化学技术研发,并逐步实现技术的普遍推广,才能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消除环境破坏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作者:刘洪瑞 单位:山东省临沂一中
参考文献:
[1]李世海.绿色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7:110.
[2]丛丽娜.绿色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4,06:41-43.
化学与环境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一、 有关各种污染物的形成和危害的考查
常见的污染问题主要有: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白色污染、电池、金属材料、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室内空气受污染、实验室内的污染等。全面认识这些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认识处理各种污染物的必要性和原则,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品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例1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下列说法能达到相应目的是( )
A. 推广使用无氟冰箱有利于防止“臭氧空洞”
B. 工厂用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酸雨”
C. 使用车用乙醇汽油防止“温室效应”
D. 及时焚烧废弃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解析 本题全面考查了污染物及污染源处理的相关知识。由于含氟物质能破坏臭氧层,推广使用无氟冰箱能防止“臭氧空洞”;工厂用高烟囱排放废气,没有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只能造成污染的面积增大,故B错误;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但仍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并不能防止“温室效应”,故C错误;及时焚烧废弃塑料虽减少了“白色污染”,但却产生了大量有害气体,反而增加了空气污染,浪费资源,不可取,故D错误。
答案 A
例2 (2012·宿迁)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随意丢弃废电池易造成水土重金属污染
B. 经常饮用蒸馏水对身体有益
C. 水中Ca2+、Mg2+增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D.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会污染水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水体污染,废旧电池中含有有毒的重金属等污染物,随意丢弃易造成水中重金属污染,故A正确;蒸馏水中不含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长期饮用对健康不利,故B错误;水体的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水中氮、磷元素增多而造成的,故C错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故D错误。
答案 A
二、 新情境下的污染问题的考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各种新的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在新的环境下,学生要学会利用各种渠道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解答此类问题时要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新信息,领会贯通,准确答题。
例3 (2012·烟台)2012年2月29日,我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PM2.5检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扬尘,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
(1) 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 (填序号)
① CO ② CO2
③ SO2 ④ NO2
(2) 以下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填序号)
① 天然气 ② 石油
③ 酒精 ④ 煤
(3)我市从4月1号起所有机动车都要进行尾气检测,其中包括PM2.5的检测。汽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主要是 ,这是汽油 燃烧产生的。
(4) 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① 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PM2.5;
② 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64页)
③ 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
④ 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⑤ 除了对汽车尾气的检测,还有哪些措施对PM2.5的治理能起到积极作用,请举两例:
; 。
解析 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不知道PM 2.5是什么意思,通过阅读认识PM 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小型的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扬尘污染源等手段有效控制。
答案 (1) ①③④ (2) ③ (3) 碳 不完全(4) ③ (5) 减少火力发电,提倡使用水能、太阳能发电;积极植树造林,防治扬尘污染(从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控制扬尘、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等方面回答均可)。
三、 有关绿色化学、节能减排、世界环境日等的考查
通过化学的学习不仅要能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同时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例4 “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污染。下列做法中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 实验中未说明药品用量时,取用较多量药品
进行实验
B. 实验室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C. 对废旧电池作深埋处理,消除其污染
D. 化工生产中使原料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
例题5 (2012·陕西)2012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这一主题旨在强调绿色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下面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B.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防止水体污染
C. 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减少白色污染
D. 推广利用太阳能、风能,缓解温室效应
1引言
农村生态环境是一个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全国生态环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工厂和大型养殖场在农村迅速崛起,农业已经演变为立体交叉污染最为严重的产业,农村环境遭受到难以修复的破坏,成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农村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2基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2.1土壤污染
农民为了提高产量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及其他化学物质,而农作物只能吸收1/3,2/3的化肥和农药经过雨水冲洗最终流入了土壤,造成了土壤质量退化,农产品存在有毒物超标现象,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
2.2畜禽养殖业的污染
近年来,农村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家庭式和小规模养殖占大多数,“三废” 没有规范的处理设施,大量粪尿及冲洗废水随意排放,有的直接流入附近河流或饮用水源保护区,并造成恶臭、滋生蚊蝇,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2.3生活垃圾污染
卫生部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每天每人生活垃圾量为0.86 kg,由于缺乏规范设计及有效的环保措施,我国大部分村镇居民的生活垃圾还处于乱堆乱放的状态。同时,由于垃圾处理技术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不能做到无害化处理,堆放的未处理垃圾已成为农村环境的“潜在污染源”,极易引起二次污染。
2.4秸秆焚烧的污染
每年到收获季节,农民为了省力气、省时间,往往将大量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这样不仅浪费了秸秆资源,污染了农村环境,还破坏了土壤。
2.5白色污染
农村的白色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使用的废地膜、食品包装袋、塑料方便袋等,这些塑料制品质量差,无法再利用也难以回收,被当做废弃物丢弃。
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的措施
(1)大力推广科学种田技术,积极引导农民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同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推行田间合理灌排,发展节水农业,严格控制污水灌溉。
(2)划定畜禽养殖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规范家庭式和小规模养殖业的畜禽粪便无害化还田处理,并要求其建立相应的环保治理设施,通过综合利用的方式和污水治理发展沼气建设,应统一化、规模化的开展,避免单家独户的进行。禁止污水流入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直排到周边河流。
(3)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扩大宣传范围,在农村开展保护环境,爱护水源的宣传。引导村民对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采取挖坑填埋、建沼气池等办法处理。
(4)大力推广可降解的农用薄膜,减少农用薄膜在农田中的残留,保护农田,使其可永续利用。同时,提倡农民使用国家规定的塑料方便袋或环保布袋。
(5)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建立水源保护区,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流入保护区,切实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6)加大畜禽养殖的环境监察执法力度。检查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是否办理了环保审批手续;粪便综合利用、污染防治设施是否执行了“三同时”制度,未按相关规定执行的一律不得开工和生产;对地处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人口稠密的敏感区和不合理的养殖场坚决予以关闭;对新建养殖场进行严格检查验收和检测。
(7)加强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治农村工业污染。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污染转移,防止污染严重的淘汰落后生产项目、工艺、设备和“十五小”、“新五小”等在农村死灰复燃。
【关键词】新型农民 初探
《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指出,“农村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新一代和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
农村劳动者从何而来?绝大多数中学生毕业后将走向农业生产。而经调查却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种田在农村迅速普及,农民需要科学种田的知识,急需使用各种化肥,农药,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但以前毕业的初中生,不知道化肥、农药的性能、保管和使用方法,看不明白市售农药、化肥的配制浓度和配制方法。本人在农村学校工作多年,为了适应当前农村经济改革,架起“科教兴农”的金桥,针对农村学生特做了以下探究:
一、水的净化和合理使用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和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然而如果饮用了被污染的水,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而其它生物吸入或饮用了被污染的水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农村中绝大多数都是井水,但很多人都认为井水没有污染,其实不然,在学习水的进化时,让学生根据木炭具有吸附能力的性质,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用净化过的水和井水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之处,从而认识到水净化的重要性。
农村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在学习水体污染时给学生讲“水俣病”和“镉中毒”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水被污染给农业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土壤溶液酸碱度与农作物生长
在溶液酸碱度教学中,让学生对土壤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测定,农作物一般适宜的酸碱度各不相同。结合本地实际,本地种植烤烟和水稻较多,要求学生与家长联系并实验和上网查找,适宜烤烟和水稻生长的土壤溶液的酸碱度,从而对自家土壤的酸碱度进行调节。
三、农药和化肥除草剂的使用
首先让学生能读懂包装袋上的内容,化肥、农药、除草剂的性能,保管和使用方法,能认识化学肥料的分子式。会计算常用氮、磷、钾化肥的有效成分的百分含量。
其次让学生能配制并能使用。在本地的自然环境和土壤条件下,针对本地较普遍的农作物,易发生的病虫害和作物不同时期所需的化效,从而得出不同时期,不同农作物所需的化肥剂量和农药配制的浓度。
最后带领学生和农民一起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实践中来,从而改进理论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兴趣。
四、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农村人群与城市人相比,环境保护意识更加淡薄,所以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更加重要。农村的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体污染
农村的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用水。对此给学生放影水体污染后,造成的严重后果,让学生观看后写出观后感,作为一个未来的农民,生活在农村应该怎样去做?
2.空气污染
农村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桔杆的焚烧。对于农药的使用教给学生怎样使用才能既不污染空气又能使农作物高产、稳产。桔杆的使用让学生开展讨论,怎样使用才能体现其价值。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到桔杆是一种能源,直接烧既污染空气又浪费,可以用来制沼气,这样又不污染,又解决了农村的能源问题。
3.白色污染
主要是有机合成材料的普遍使用。而农村人用后随意乱仍。对此带学生校内校外走一圈,把这些塑料制品的废物拾一拾,从而教育学生以后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不能乱丢乱仍。
4.人蓄粪便的污染
人蓄粪便一方面可以作为农家肥,另一方面可以和桔杆一起来制沼气,不能将其任意排放。
五、编写具有本地特色的乡土教材
农村初中教学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经济的需要,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认真执行并完成全日制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具体内容,注重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打好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结合本镇实际,编写具有特色的乡土教材,使基础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配合,相互渗透。
关键词: “限塑令” 影响 生产 销售 生活
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我国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购物袋。塑料购物袋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也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特别是超薄塑料购物袋容易破损,大多被随意丢弃,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限制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使用。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源头上采取有力措施,督促企业生产耐用、易于回收的塑料购物袋,引导、鼓励群众合理使用塑料购物袋,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通知: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由此可见,中央的“限塑令”无疑是及时而又意义深远的。
一、生产:厂家竞争加剧
“限塑令”实施后,超市的塑料袋使用量大幅度下降,“限塑令”下的塑料包装企业如何应对呢?大型塑料包装企业生产超薄塑料袋产品较少,转型容易,因而受“限塑令”影响不太大。但是对于那些主要从事生产塑料袋的小企业而言,“限塑令”对它们的影响就要大得多。“限塑令”一出,价廉质次的超薄塑料袋失去销路,行业内众多小企业、小作坊面临洗牌。新规出台,市场上可降解塑料袋、环保厚塑料袋、无纺布袋等产品销路变得更好,刺激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研发,塑料行业的整体利润率也将显著提高。
二、销售:商家多赚钱的同时结账更费时了
天下自古便没有免费的午餐。商场过去提供免费包装袋,不过是一种障眼法,成本掩映在商品的利润之中,“羊毛出在羊身上”,实际上买单的还是顾客。政府强制有偿使用的结果之一,是让商家名正言顺地多赚了一份塑料袋钱。
在超市,假设原先十分钟能为四位消费者结账,现在只能是两三位。因为执行“限塑”后,收银员的工作多了三个程序:首先确认顾客是否需要塑料袋,“请问您需要塑料袋吗?”超市收银员们需要不断向顾客重复这一问题;其次为顾客选择需要的塑料袋型号;最后扫描塑料袋上的条形码,并在购物小票上打出金额。
三、生活:消费者方式、观念和生活环境会有很多改变
1.“限塑令”其实就是在改变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
塑料袋性价比很高,真正让它成为环保大敌的是人们的使用方式:不必要的使用、过度的浪费、不完善的环保设施、不彻底的回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们已经被便宜好用的塑料袋给“宠坏了”,现在要让大家重新养成拎着柳条篮子去逛街的习惯显然很有难度。塑料袋的无偿提供和便利,对消费者很有诱惑力,塑料袋对人体的危害并不明显,有个漫长的过程,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一种习惯。有关“限塑令”的一系列规定增加了消费成本,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方便。虽然这些规定以保护环境为初衷,但其实是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实质上还是价格杠杆与人们消费习惯之间的一场博弈。
2.引导人们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随着人类环保观念的深入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世界各国向塑料袋说“不”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而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全面禁塑已是大势所趋、民心所指、民意所向。人们普遍认为国家明令禁止无偿提供塑料袋有利于减少白色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这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好措施。
告别免费的塑料袋,塑料袋的有偿使用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并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好的未来:城市里的居民不必再为漫天飞舞的塑料袋而感到心烦意乱;城乡结合部的居民不必再担心自己家的禽畜因为误食塑料袋而死去;工业区的居民不用忍受小塑料袋厂家排出的污水废气。
一、塑料袋的成长
1902年10月24日,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既轻便又结实的包装的诞生在当时无异于刮起了一场科技革命的风暴,并迅速风靡全球。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
可舒施尼做梦也不会想到,这项当时他引以为豪的伟大发明竟在今天被人们称作是“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的确,今非昔比,由于塑料袋的大量使用和不科学的处理方法,它已成为了污染环境的头号杀手!
为保护环境,节约石油资源,200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下发《关于限制塑料袋的通知》。通知指出:鉴于塑料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今后各地人民政府、部委应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并从2008年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同时提倡消费者重新拎起布袋子、菜篮子,重复使用耐用型购物袋,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
二、谈谈塑料袋与限塑令
为了解塑料袋在消费者心中的位置及对“限塑令”的看法,我们采访了20位消费者。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
知道塑料袋的危害5种以上;3人
知道塑料袋的危害3种以上:6人
知道塑料袋的危害1种以上;9人
知道塑料袋的危害0种:2人
支持“限塑令”:12人
反对“限塑令”:5人
中立;3人
我们在各种回答中选取了比较典型的4种看法。
1、姓名:谢xx
性别:女
年龄:38
职业:工人
对塑料袋危害的认识:*不易腐烂,散落在各处,影响市容;*熟食放在塑料袋中容易变质,危害人体健康;*每年都要为制造塑料袋而消耗大量的石油资源,很浪费。
对“限塑令”的看法:我觉得“限塑令”有没有都无所谓。在“限塑令”颁布之前我们家就挺节约使用塑料袋的,但有了“限塑令”也没有给我们造成什么麻烦。不过既然政府明文要求做了,我们就应该给予支持,尽力而为。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一百多年来,塑料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离开塑料袋的世界令人难以想象,要是又更好的材料就好了。
2、姓名:黄xx
性别:男
年龄:14
职业:学生
对塑料袋危害的认识:*污染土地,影响粮食产量;*污染河流,导致鱼虾大量死亡。
对“限塑令”的看法:环保是全球人民的大事,我们作为这个世界的一员,应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其中。“限塑令”是一项合理而有力的环保措施,我们要积极响应,少用塑料袋。但要想完全摒弃塑料袋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3、姓名:狄xx
性别:女
年龄:56
职业:农民
对塑料袋危害的认识:不清楚
对“限塑令”的看法:(起初不知道什么是“限塑令”,在我们的解释后才做出了回答。)
塑料袋还要花钱买,这太离谱了!要是这样,家里一天要用那么多塑料袋,得花多少钱啊!真用布袋子、菜篮子吧,拿着不方便,有些菜还不好装。要是赶上过年过节,那不麻烦死了!(狄奶奶家周边的商店都没有实行“限塑令”)
以上几位被采访者都或多或少地对我们的提问作出了响应的回答,而下缅甸叔叔却给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新看法。
4、姓名:祝xx
性别:男
年龄:37
职业:龟鳖养殖技术员
人们常说塑料袋的危害有多么大,其实在我看来,造成它有那么多危害的不是塑料袋本身,而是我们人类自己。或许是它太低廉了,因此我们不太珍惜它,用过之后随便一扔。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强烈的环保意识,都能去珍惜每一只塑料袋,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去处理它们,那就不会有什么危害了。只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要为环保事业做贡献的意识,才能做到真正的“限塑”乃至“禁塑”。“限塑令”只是一种对消费者强制的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是敌不过内力作用的。
三、总结
综观这20位消费者的看法,我们发现大多数人都对“限塑令”表示支持,说明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这令人欣喜。但我们也发现还有一些像狄奶奶一样的群众,他们年龄大约都在50岁以上,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仍保持着比较传统的观念,因此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从狄奶奶的话中我们还了解到“限塑令”的实施工作并不完善,这个问题值得重视。此外,我们觉得大家对塑料袋的危害了解得太少,应补充这方面的知识。
在调查过程中,很多消费者都表示还不能完全摒弃塑料袋。的确,尽管塑料袋有许多危害,但她涉及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带来了不少便利,没有了它,我们也会遇到许多麻烦。但从长远考虑,合理的使用塑料购物袋,逐步减少塑料购物袋的使用总量,可以从根源上遏制“白色污染”,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最终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应想方设法让人们自觉摒弃塑料袋,实现从“限塑”到“禁塑”。
四、建议与倡议
针对上文提出的几个问题,我们建议:在新农村建设中,
*通过广播、分发书刊等方式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塑料袋、废电池等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从总体上加强环保意识,不仅仅是在使用塑料袋上;
* 指导群众在开发致富的同时与自然和谐相处;
*要依法治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鼓励各个事业单位施行不违背于“限塑令”的实际措施。
最后,我要告诉大家,环境保护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国家的事、后代的事。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限塑令”将是一项造福后代的措施。所以,我们要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去创造一个没有塑料袋的美好未来!
相关链接:
*一次性塑料带不容易降解,污染泥土,而且大部分的一次性塑料带主要成分是聚乙烯,是一种污染性很强的东西,被污染过的土壤很可能寸草不生,如果河流被污染,那么水中的鱼虾会大批死亡;
*对动物生存构成威胁。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体中的废塑料制品,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去年青海湖畔有20户牧民共有近千只羊因此致死,经济损失约30多万元。羊喜欢吃塑料袋中夹裹着的油性残留物,却常常连塑料袋一起吃下去了,由于吃下的塑料长时间滞留胃中难以消化,这些羊的胃被挤满了,再也不能吃东西,最后只能被活活饿死。这样的事在动物园、牧区、农村、海洋中屡见不鲜。
*食品,尤其是熟食,用塑料袋包装以后,常常容易变质,人吃了这类变质食品后,易引起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此外,塑料本身会释放有害气体,因在密封袋中长期积聚,浓度随密封时间增加而升高,致使袋中食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儿童健康发育影响尤为突出。
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我国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购物袋。塑料购物袋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也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特别是超薄塑料购物袋容易破损,大多被随意丢弃,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限制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使用。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源头上采取有力措施,督促企业生产耐用、易于回收的塑料购物袋,引导、鼓励群众合理使用塑料购物袋,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就严格限制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使用等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
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以下简称超薄塑料购物袋)。发展改革委要抓紧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超薄塑料购物袋列入淘汰类产品目录。质检总局要加快修订塑料购物袋国家标准,制订醒目的合格塑料购物袋产品标志,研究推广塑料购物袋快速简易检测方法,督促企业严格按国家标准组织生产,保证塑料购物袋的质量。
二、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是使用塑料购物袋最集中的场所,而且目前大多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为引导群众合理使用、节约使用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商品零售场所必须对塑料购物袋明码标价,并在商品价外收取塑料购物袋价款,不得无偿提供或将塑料购物袋价款隐含在商品总价内合并收取。商务部要会同发展改革委制订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的具体管理办法,并切实抓好贯彻落实,逐步形成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的市场环境。
三、加强对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的监督检查
质检部门要建立塑料购物袋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机制。对违规继续生产超薄塑料购物袋的,或不按规定加贴(印)合格塑料购物袋产品标志的,以及存在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相应给予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生产的产品、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处罚。要完善质量监管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行曝光、召回、整改、处罚等制度。
工商部门要加强对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监督检查,对违规继续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等行为,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予以查处。商品零售场所开办单位要加强对市场内销售和使用塑料购物袋的管理,督促商户销售、使用合格塑料购物袋。塑料购物袋销售企业要建立购销台账制度,防止不合格塑料购物袋流入市场。
旅客列车、客船、客车、飞机、车站、机场及旅游景区等不得向旅客、游客提供超薄塑料购物袋(包装袋),铁道、交通、民航、旅游等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四、提高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
环卫部门要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切实减少被混入垃圾焚烧或填埋的废塑料数量。废旧物资回收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废塑料的回收利用管理工作,指导、支持物资回收企业建立健全回收网点,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和提供优质服务等措施促进废塑料的回收,大力推进规模化分拣和分级利用,充分发挥塑料资源的效用。
环保部门要加大对废塑料回收利用过程的环境监管,制订环境准入条件、污染控制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监督实施,建立废塑料从回收、运输、贮存到再生利用的全过程环境管理体系。
科技部门要加大对废塑料处理处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开发推广提高废塑料利用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提高废塑料资源利用水平。
财政、税务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抑制废塑料污染的税收政策,利用税收杠杆调控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支持、鼓励废塑料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
五、大力营造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的良好氛围
结合环境日、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重点选择社区、村镇、学校、超市、商场、集贸市场及车站、机场、旅游景点等场所,广泛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性,宣传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的重要意义,使广大群众和生产、销售企业牢固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自觉合理使用塑料购物袋,依法生产、销售合格塑料购物袋。
提倡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重复使用耐用型购物袋,减少使用塑料袋,引导企业简化商品包装,积极选用绿色、环保的包装袋,鼓励企业及社会力量免费为群众提供布袋子等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共同营造节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的良好氛围。
六、强化地方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责任
塑料购物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它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也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特别是超薄塑料购物袋容易破损,大多被随意丢弃,成为主要的“白色污染”源。
目前环保已成为全世界高唱的主旋律,中国这次无疑体现了大国风范和责任感。问题是,塑料袋引发的环境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之前也有不少国家做过类似尝试,这当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全世界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中国能为世界的环保事业添上成功的一笔吗?
There is an old Chinese expression: if you want to correct something that others do, you should first correct it yourself. It’s an express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an claim it is following in its efforts to tackle one of the country’s most significant litter problems: the plastic bag.
The issue of 1)flimsy plastic bags may seem trivial on the list of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facing one of the world’s emerging superpowers, but its 2)ramifications are more than 3)aesthetic. Discarded plastic bags disrupt waterways, 4)clog 5)sewers, and 6)choke soil. So, as one of its new year’s resolutions, China has pledged to ban the use of free and flimsy plastic bags by introducing levies. 7)As of June this year, plastic bags must be paid for, and they will be banned from all public transport, airports and scenic places.
Plastic is fantastic. It’s 8)versatile, durable, waterproof, convenient and very, very cheap. But with all the benefits of plastic bags comes a long list of 9)nagging problems, and the most problematic of all is their 10)sheer persistence. Depending on the thickness, plastic bags take between 20 and 1,000 years to break down in the environment. They release toxic gases when they burn; they create 11)stagnant pools which can become a
12)breeding ground for 13)malarial mosquitoes; and they 14)suffocate or disrupt the indigestion of animals that accidentally consume them.
So, how easy is it to re-gulate a 15)blanket ban on something so 16)integral―yet so destructive―to modern living? And does it work? In Europe, good waste management has meant that the 17)menace of the plastic bag has not been unleashed as it ha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China’s situation is perhaps better reflected by experiences on the continent of Africa.
In South Africa, according to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a ban is already working. Before action was taken to 18)curb the problem, consumers in South Africa went through 8 billion plastic bags a year. The problem was so bad that plastic bags became known as the “new national flower”, competing with the 19)protea―the true national flower―for the 20)limelight. South Africa’s answer was to ban the manufacture, trade and commercial distribution of plastic bags with a thickness of less than 30 21)microns (0.03mm). Anything below 30 microns can blow away in even a light wind, and cannot be easily recycled. Increasing the thickness of plastic bags has been found to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littering. A levy is in place, and the penalties for non-22)compliance are tough: fines and even imprisonment. Before regulation in South Africa, the cost of producing, delivering and distributing plastic bags was hidden in food prices, so even if customers did not want a bag, they would pay for it. Now they can make the choice―and UNEP reports that consumers have benefited from lower food prices as a result.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But bans have not been so successful everywhere. In Bangladesh, serious and repeated flooding, which resulted in major loss of life, was reportedly linked to 23)drain 24)blockages caused by plastic bags. The floods prompted the government to impose a ban on the sale and use of 25)polythene bags in the capital city, Dhaka, in 2002. But no results are available on its success, suggesting there has been little evidence of a positive outcome on the streets. In Kenya, roughly 82% of plastic bags used each year end up on the streets or in the 26)sewage system. No outright ban has been considered, and even levies have been opposed by those who say it will kill an industry that supports thousands of people. In Somaliland, regardless of a ban prohibiting the importation, production and use of plastic bags since March 2005, a UNEP report suggests that both importation and local production continue.
Yet even when there are alternatives such as paper bags or boxes available, consumers conti-nue to opt for the plastic bag. It seems that we are addicted. It remains to be seen whether China can 27)kick the habit, or find a truly fantastic―and 28)biodegradable―plastic bag.
中国有句古话:以身作则(若想纠正别人的错误,必须从自身做起)。这正是目前对中国政府的写照――中国正全力着手解决这个国家最棘手的垃圾问题之一:塑料袋。
作为正在兴起的超级强国之一,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环境问题,轻薄如翼的塑料袋看似微不足道,但是由它引发的可不仅仅是美观问题:废弃的塑料袋堵塞排水管和下水道,还污染土壤。因此,中国今年的新年决心之一就是通过征税来禁止超薄塑料袋的免费使用。从今年六月一日开始,人们用塑料袋要付钱,在所有的公共交通工具、机场和风景区,塑料袋都将被全面禁止。
塑料袋是个神奇的东西――多用途、耐用、防水、方便,而且非常非常便宜。但伴随着塑料袋这种种好处而来的是诸多令人头痛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它的耐分解性。取决于厚度的不同,塑料袋要花20年到1000年不等的时间才能在环境中分解。它们燃烧时会释放出有毒气体;堆积时会形成死水潭,那会成为传播疟疾的蚊子的繁殖温床;误食了塑料袋的动物也难免会消化功能失常。
那么,要下令全面禁止与我们的现代生活如此紧密相关却又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塑料袋,究竟会有多大难度呢?禁令会有效吗?在欧洲,完善的垃圾管理制度意味着塑料袋的危害能得到控制,而在发展中国家却不同。非洲大陆的经验也许能更好地反映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的资料,塑料袋禁令在南非很有成效。南非政府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之前,南非的消费者每年消耗的塑料袋达80亿个。塑料袋问题如此严重,以至于它一度成为能与真正的国花山龙眼抢镜头的“新国花”,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南非采取的措施是禁止制造业、贸易以及商业部门使用厚度小于0.03毫米的塑料袋。任何厚度小于0.03毫米的物体都很容易随轻风飘走,并且不容易被回收利用。实践证明,增加塑料袋的厚度对垃圾处理有益处。同时,南非还对塑料袋的使用进行征税,而且违反禁令受到的处罚是相当严厉的,会导致罚款甚至入狱。南非采取这些措施之前,生产、运输和分发塑料袋的成本是隐含在食物价格里面的,因此消费者即使不想要塑料袋,他们也得为之付费。现在他们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指出,禁令执行后,食物价格有所下降,消费者成为受益者。
但禁令并非在任何国家都取得成功。在孟加拉国,凶猛频繁的洪涝灾害导致大量人口死亡,有报道指出,洪灾的起因之一就是塑料袋堵塞了下水道。2002年,洪水灾害使政府下决心颁布禁令,禁止聚乙烯袋在该国首都达卡的出售和使用。但没有资料说明此举的成效,结果似乎并不理想。在肯尼亚,每年有大约82%的塑料袋最终都落到大街上或是下水道中。政府从未考虑出台严厉的禁令,就连征税的提议也遭到部分人的反对,他们声称此举会扼杀一个养着数千人的行业。在东非的索马里兰地区,政府已从2005年3月开始就禁止塑料袋的进口、生产和使用。尽管如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指出,当地人们依然进口并在当地生产塑料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