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教育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近些年来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教育被提上日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环境保护,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把环境教育列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环境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国未来环境状况的优劣,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良性发展,关系到未来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环境保护已成为时展的主题,因此,环境教育也成为提高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一个有力手段和有效措施。
本文从环境教育的定义和必要性、如何实施幼儿环境教育,幼儿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几方面,对环境教育作一论述。
一、环境教育的定义和必要性
狭义上的环境教育从字面的意思可理解为针对环境的教育,广义上的环境教育是通过对环境的认识、运用及改变,以达到教育目的的教育行为。环境教育根据教育方式分为主动式环境教育和被动式环境教育;根据环境在教育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同又可分为启发式环境教育和说明式环境教育。这些分类的区别主要在于受教育的主体人,是以积极的状态还是消极的状态去接受教育的。本文所提到的环境教育多是指环境保护教育,也即狭义的环境教育。而广义的环境教育,现在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去。
我们的环境教育强调为幼儿营造绿色的园内精神环境,教师们用自己宽厚的心灵重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欣赏每一个孩子、帮助每一个孩子。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园同一起游戏,做到同欢乐同分享,教师为幼儿出谋划策、排除困难,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支持他们的奇思妙想,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不断深入探究学习,在交往中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教师还将自己的才华展现给幼儿,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在艺术的海洋得到熏陶。
孩子们的世界充满神奇幻想,他们用优美的舞姿描绘大自然,用美妙的歌声赞美春天,当孩子们听着一个个有关人类破坏环境、滥杀动物的故事时,便会将自己心中的意愿画下来,还会更多地运用艺术形式,如小品、歌曲、舞蹈等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保护环境。我们的环境教育还主张为幼儿成长提供较好的园外精神环境,包括家庭、媒体、邻居等环境,尽可能给予幼儿健康的熏陶。如向家长提出应有的行为和言语规范,家长从自身做起,方能避免孩子形成不良的习惯,不在幼儿面前炫耀自己或家庭成员的经济条件,同时提醒家长避免孩子形成优越感等。从绿色环境到环境教育再到绿色家园,我们在创造绿色自己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绿色的新人、思想乃至未来、世界。
二、如何实施幼儿环境教育
如何使环境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呢?这就需要广大幼教人员转变职能,细致、耐心地工作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环境意识
广大幼教工作者要不断学习环境知识,对自己严格要求,用心去警惕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树立绿色教育观念,在孩子心目中树立环保卫士的神圣形象。
2.特别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环境教育
环保意识的培养也是养成习惯的过程,平时应时常提醒孩子要保持室内外卫生,教育孩子爱护公物,懂得节约资源。在户外活动时提醒幼儿爱护大型玩具,学认一些保护环境的标语牌,教育幼儿不随地吐痰,不乱摘花,以保持优美的环境。在进餐时,教育幼儿不浪费、不挑食,使幼儿懂得粮食对人体的益处及浪费会造成的危害,在公共场所看到他人乱扔果皮纸屑,建议孩子捡起来或提醒别人捡起来放入果壳箱,并让幼儿知道我们要少用或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让他们懂得这是对资源的浪费,是对地球的污染。
3.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环境教育的影响
环境教育在幼儿园中已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并得以积极地展开,然而在家庭中却未能引起家长的重视。有些家长自身环境意识极差,对孩子破坏环境的行为视而不理,这势必会造成家园教育目标的分歧,因而幼儿园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环境意识,让家长一同参与到环境教育行列中来。具体做法有: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召开家长会,唤醒家长的环境意识;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活动,如与孩子一起收集废旧材料制作玩具等;让家长明确本阶段环境教育的目标,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帮助幼儿巩固某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达到环境教育目标的完美实现。
三、幼儿环境教育的意义
通过系列环境教育活动,幼儿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创造能力也在动手动脑的环境教育中得到发展。环保活动中的许多游戏、实验和操作活动,把环保与教学、学习与锻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幼儿常常处在探求新知的的快乐和激情中,良好的环境将使幼儿学习好、心情好、身体好。另外,在防止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的同时,幼儿也掌握了一些自我保护方法。孩子们在跑跑跳跳的游戏中,全身心都得到良好的发展。环境工作是跨世纪的任务,我们的环保教育仅仅开了个头,以后我们将沿着目标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四、结语
幼儿园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去启发幼儿,引起幼儿对环境的关注和爱护,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只有这样,环境才真正起到了教育的作用,环境教育才真正的名副其实。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幼儿园环境教育应该自然地融进日常生活,强调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突出身边的人和事,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得到教育,并在教育中促进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我们相信,孩子们将会在幼儿园美丽整洁的环境中得到成长,幼儿园的环境也将会因孩子们的生活而变得更加优美。
参考文献:
[1]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刘小英.如何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J].福建教育,2007,(8).
[4]张韵怡.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幼儿环保教育[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2004,(5).
一、查摆问题、集中整改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关键环节
(一)明确查摆问题所遵循的依据
各单位要从实际出发,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根据法律法规赋予本单位的权限、职责,本单位的服务对象和广大市民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以及上级机关对本单位工作的要求,认真查找本单位工作中的主要差距和不足。查找问题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透过现象看本质。工作人员要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服务意识、履行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考评体系和办法及工作成效等方面查摆差距与不足。不论是单位查摆还是工作人员查摆,都要注意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围绕制度建设思考,坚持用制度管人,着重看各项制度执行得如何;二是围绕改进作风思考,着重看勤、廉、实、责做得怎样;三是围绕群众观念思考,关注民生,着重看对人民群众是否有感情。
(二)结合工作实际,明确查摆的重点
要围绕教育系统“环境建设年”明确的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及领导班子建设、教职工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行风建设等方面认真查找工作中的差距与不足。
(三)查摆问题方法和途径
在自查、互查的同时,可采取发放征求意见函、个别访谈、设立投诉电话和意见箱、在网上开辟征求意见栏目、走访被服务对象以及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反映,力争把本单位领导干部、教职工队伍当中存在的与“环境建设年”不相适应的主要问题都查找出来,以便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要归纳整理,深刻剖析
在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查摆的基础上,各单位领导班子要召开专题会议,对所有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深刻剖析,要形成完整的剖析材料上报局环境建设办公室。问题没有找准、剖析不够深刻的,要重新进行,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五)明确整改方向,制定整改措施
各单位要按照“整改内容到位、方法步骤到位、具体措施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时限要求到位”的要求制定整改方案。要紧紧围绕破除不利于改革、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障碍,从影响教育事业发展,教育质量提高,基层反映最突出、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要坚持边查边改的原则,凡是能够立即解决的问题绝不拖延。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要限时整改。要建立整改工作台帐,明确整改时限、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二、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查摆问题、集中整改阶段是环境建设年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阶段。各级领导一定要从全市环境建设大局的高度、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角度出发,切实加强对环境建设年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既要挂帅又要出征,分管领导要各负其责,确保此阶段工作不走过场,扎扎实实地推进并取得实效。
(二)搞好宣传,营造氛围
各单位要继续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校园广播、校报等形式深入宣传环境建设年活动的目的、意义、基本要求,明确阶段性任务,努力营造进一步净化教育系统风气、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的舆论氛围。
(三)搞好结合,推动工作
各单位一定要做到三个结合,即开展“环境建设年”活动要与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相结合,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扎实推进“教育质量年”的各项工作,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开展“环境建设年”活动要与党风廉政建设和教育纠风工作相结合,营造教育系统风清气正的环境;开展“环境建设年”活动要与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相结合,建设廉洁、务实、高效、创新、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带出一支思想作风优良、教学水平精湛的教师队伍,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四)培养树立先进典型
用榜样的力量引领良好的行业风气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各单位要注意培养树立本单位在环境建设年活动中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典型示范、带头作用。
关键词:警体课;安全隐患;表现形式;预防措施;探索
警体课是警察院校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警察强健体魄和必须掌握的技能课,主要内容有擒拿格斗、手枪射击、体能等几个部分组成。教学是以学生身体活动为主的学习过程,内容多是紧张激烈、对抗性强的训练项目,尤其擒敌技术,动作丰富、多变,拿关节击要害,激烈的对抗实战,教学中如组织不严密,考虑不周,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软组织损伤、脱臼、骨折、昏迷、休克甚至死亡等事故。由于在警体课上曾出现了很多伤亡事故,安全问题也就开始困饶者学校和警体老师,严重影响了警体教学大纲的贯彻,减缓了警体教学改革的步伐,出现了一些消极预防办法,极大地妨碍了警体教学的健康发展。警体教学将面临巨大挑战,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警体教学伤害事故应引起我们警体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正确的对待警体教学的安全事故,采取何种有效的办法来预防和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耳闻目睹,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和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论述了警体课教学安全隐患的预防措施。
一、预防安全隐患存在的问题
(一)消极预防办法。有的院校为了降低伤害事故发生,尽量少开展或不开展对抗性强的警体活动,因噎废食,在警体课中采取一些消极预防办法,如修改教学大纲,删除有安全隐患的技术动作,降低教材难度,修改教学内容,减负减量,做一些简单的活动敷衍了事。如在对抗性的项目中,教师教育学生放弃拼抢竞争;散打实战考试时,老师怕学生受伤,反复强调只能点到为止,谁如果不小心击中对方,就扣谁的分。如此这样,学校的警体教学质量就受到一定影响,课程改革将受到一定冲击,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将产生一定负面作用。试问:体育的精神何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当然这只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法,越怕的事情反而越会发生。为了逃避责任,不去研究预防措施,采用驳夺学生参加活动的权力,那是消极的方法,极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身体机能和技能的提高。
(二)师生双方对安全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练习与课的内容不相符动作。个别教师和学生在警体课中只注重教学和训练,从而忽视安全问题。教师上课前没有很好备课,没有从学生的安全角度认真准备器材,合理划分场地。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了解相关知识少,上课只注重“练”的本身,没有想到不合理和不适时的一跑、一跳、一拳、一腿,或一个随意的推、拉动作,以及练习时的麻痹大意等都可能导致运动损伤。某女子特警队训练,一队员瞅教练不注意,做了一个从来没有做过的前空翻动作,结果一头扎在地上,造成颈椎骨折,差点瘫痪。
(三)警体教师对课上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善于发现,及时强调,严格组织。警体课的安全隐患客观地存在于很多细小的环节中,有些处于隐藏状态,老师要善于发现。如体能课做迎面接力,教师一定要强调用哪只手交接棒,交棒后各自从什么方向跑,以避免碰撞;格斗课教接腿摔时,一定要强调不要用身体砸压对方,组和组之间要保持安全距离;倒功练习时,要强调练习的方向、秩序和保护措施等。道理虽然简单,教师如果不善于发现,不着重指出,练习时就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本人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开展第二课堂训练,当时有一百多人参加,训练科目是接腿摔法,由于是第一次训练,只安排学生掌握怎样接腿的方法,至于怎样把对方摔到,是后面进行的科目。组织练习时,就有一学生没有按要求进行,接到对方腿后紧接着发力将其摔倒,造成被摔同学支撑腿断了三节的严重损伤。
(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隐患不够重视。警体课是活动型的课程,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有很多老师对上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存在的隐患不够重视,不认真备课,不按时审批教案,随意调课和调整课的内容,没有执行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环节不完整,组织教学过程不科学。一旦课上出现安全事故,任课老师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也没有理由解脱事故责任,还会牵涉部门负责人领导不力,最后老师和学校都要为这次事故买单。
(五)学校对警体教学伤害事故及其法律责任不明确。明确了警体教学伤害事故及其法律责任,警体教学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学校和警体教师才能摆脱学生伤害事故的困扰,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责任感,也有利于课程改革和警体技能的全面提高,学校、家长、社会等才能真正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学校的法制化建设。依法治校,依法执教,让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真正懂得在法制环境下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当然还有很多存在的问题,比如场地器材不合要求,学校对加强警体设施方面的建设不够重视,老师对课前准备活动组织不合理等都是预防安全隐患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常见伤害事故的表现形式
由于警察体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警体教学和训练活动中存在着伤害事故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有的是可预见的,有的无法预见,这就是学校和警体教师所要承受的一种风险。
(一)学生技术动作掌握不熟练,教师急于求成不按要求组织练习。这类隐患主要隐藏在擒拿格斗教学和体能训练中。警体课教学中的技术动作掌握非常重要,应该遵循技术动作形成的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对抗练习前,要先教学生学会动作,再安排喂引练习,然后进行条件实战,待技术动作掌握以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抗击打能力和防守能力时,逐步过度到非条件实战。如果上课随心所意,不安要求和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就很容易造成伤害事故。
(二)保护、帮助不及时,不到位。这类隐患主要隐藏在擒拿格斗的摔法和倒功练习中。这些科目都要在沙坑或垫子上进行,要有保护措施,先辅助练习,再分解练习,逐步过度到完整动作。实际训练中,由于教师和骨干学员保护帮助的过程中站位的时机、方法不正确,缺乏必要的训练环节,在学难度较大或较危险的动作时经常受伤。
(三)对抗练习,学生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作。这类隐患主要隐藏在实战、配套和各种游戏练习中。擒拿格斗教学对抗激烈,并要求学生练习时要进入角色,有敌情观念,有时还要套入战术背景,这些要求往往也存在安全隐患,因为出手快慢直接影响进攻的效果。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进攻动作自控能力差,防守技术保护能力差,使用摔法时保持平衡能力弱,摔倒时自我保护能力不合理等,这些都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隐患。某年冬天,进行摔法教学,老师示范由前报单腿摔后,由于示范效果好,学生非常兴奋,跃跃欲试,开始练习时,就有一个学生由于用力过猛,把对手摔到后膝盖不有自主地跪在了对手裆部,造成重伤,住了很长时间医院。
(四)课的组织不合理,场地利用不科学。有的学校由于实际情况,场地小、人数多。如果组织不当,场地安排不合理,很容易引起伤害事故。倒功、摔法应安排在室内垫子上进行,北方寒冷地区,又不具备室内训练条件,倒功和摔法练习最好调整到天暖和的时候完成。我院倒功练习时曾出现两个学生面对面练习前倒,两个学生不约而同地倒了下去,由于相距太近,两人空中相撞,稍慢了一点同学的鼻子重重地撞在了另一同学的头顶,造成鼻骨粉碎性骨折。
(五)场地器材和警体设施方面存在安全隐患而导致的伤害。学校的运动场地、设施、器械等警体设施不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的安全标准,存在安全隐患。曾出现足球门焊接不牢,学生在门楣上引体,导致门楣断裂掉下砸压学生造成死亡的事件。出现操场不平,一学生不慎被绊倒,腹部着地,造成脾脏外伤性破裂的事故。
(六)教师在组织教学中的过失。警体教师课前未对学生上课的装束、携带物品等做过必要的要求和提醒,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存在某种过失,未充分进行运动前的热身,未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上课过程中放羊式教学以及擅离职守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学生上课随身携带的钥匙、手机等,着装不符合要求,老师都要及时提醒,并严格制止。曾出现过钥匙伤人,不按要求穿运动鞋绊倒摔伤事故。如果老师发现学生不按课堂常规着装,又不去制止而造成伤害事故发生,老师也应对事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八)学生自身健康原因导致的伤害。学生身体本身存在着某种不适于体育锻炼的疾病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某校学生在单杠引体向上测试中突然掉杠倒地,昏迷不醒。教师虽然第一时间通知医生和急救中心到现场抢救,但终因抢救无效而死亡。后经查明,该生患有高血压,为了顺利被该校录取,隐瞒了病情,并坚持上警体课。
(九)意外事故导致的学生伤害。由于警体教师和学生不能预见、不能抗拒的原因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由于对“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的学生关注不够,我们有血的教训。几年前,一警校新生军训,倒功训练,教师组织后倒练习时,一女生倒下后再没有起来,后经法医鉴定,系脑血管畸形所制的意外事故。我校散打实战考试,一切遵照规则和要求进行,其中一对学生实战时,双方拼拳,一方被对方击中鼻子,裁判喊停,发现该同学鼻子流水,及时停止了对抗,老师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就在第一时间送往医院救治,经查被打成脑脊液外漏,住了一个月院才康复。据专家讲该学生该部位先天不足,比正常人薄弱。
三、预防警体课教学安全隐患的措施
(一)教师在警体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好安全意识。在警体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对学生进行风险防范和生存自救的教育。在学生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普遍较弱的今天,提高学生参加警体训练和体育锻炼时的自我保护与自救意识,培养学生的避险、自我救险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和警体课学习时应注意检查体育器械,科学、合理地使用体育器械,教给学生科学锻炼与自我救助的方法,消除和避免某些可能发生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以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率。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教育和及时的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时时保持安全意识,促使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不做有危险的事情,防止安全事故发生。要警钟常鸣,课前,教师都要向学生阐明组织纪律的重要性,“秩序井然”是上好警体课的关键。课中,一定要严格执行课堂常规,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令行禁止”,对违反课堂常规的学生一定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掌握常见的病症、损伤的急救和处理方法。在警体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熟知所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另外必须要细致了解他们的病史状况。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也可以到学院医务室了解学生入学体检的情况,建立起全校和所代区队学生健康档案,对那些不便运动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那样我们就不会在警体和体育锻炼中因为不知情而酿成无法挽回的事故。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急救处理方法,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遇到问题知道在第一时间应采取正确的方法,通过及时的急救处理或治疗,使身体伤害和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三)课前考虑要细致周到
1、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我们要有备而战,切记课堂组织的随意性。针对每次课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等实际情况,我们还要做好应对的保护措施,防止因为学生的失误和大意而出现伤害事故,如碰到墙上,磕到器械上,撞在一起等,这些因素我们都要考虑到。
2、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防范。如,腿法练习下肢的肌肉群和膝、踝关节容易损伤,配套练习中腰部、肩部及手指手腕易受损,实战练习时容易击中鼻子而出血等,因此,要根据技术动作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做好准备活动。又如实战对抗练习要防止打伤,就要穿着护具,戴好拳套和头盔,另外,还要组织学生对规则的学习。
四、教学方法、课堂管理要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是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教学方法不好不仅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同样也会引起意外事故发生的。另外课堂管理的好坏也是预防安全的有效手段。如徒手练习时人不要安排站得太挤;器械练习时,要反复强调安全使用器械的步骤后,才能组织学生在安全范围内进行练习和安全使用器械,从而保证教学和训练安全有序地进行。
五、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动作应及时纠正。在警体教学和训练中,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的动作。错误的动作或不合理的动作往往是最容易导致身体损伤的,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埋下安全隐患,这是造成安全事故的导火索。所以教学训练中对错误和不合理的动作,应及时的指导和科学地纠正,以防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六、加强运动场馆和设施的硬件建设,保证好场地器械的良好运转。平常要加强运动场馆和运动设施的
建设,这是硬件,是学校的门面和形象工程,应引起高度重视。也是未雨绸缪,或者亡羊补牢,是解决安全隐患的好办法。对运动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预防安全隐患措施。准备不足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这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警体部及警体教师应主动管理,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或向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报告等。在警体教学活动或者校内外警体活动中,要重视常规管理和教育,遵守职业道德,积极预见各种意外事故,并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等。课前我们教师不要怕麻烦,该借的器材一定要借,该用的辅助练习一定要用,不能省略,循序渐进是非常重要而不可缺的教学原则。对使用的运动场地和器材必须仔细做好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再进行教学和训练。当然我们还要对运动场地和器材心中有数,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防止因场地不平而造成的损伤,防止因器材损坏出现意外伤害。另外还要考虑训练时活动空间的大小,预防发生碰撞事故。目前,很多学校的运动场地条件没有大的不变,而学校的招生人数确在一个劲的猛增,在有限的活动空间内,人均活动面积在逐年减少,活动中不小心或组织混乱就会发生冲撞,势必会发生伤害事故。
关键词:路径化健康教育;中风;中医护理方案;效果
中风又称脑卒中(Stroke)或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1],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中国,每年新发病患者>150万例, 且正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目前我国现有幸存者>700万例,而脑卒中幸存者中病残率达到了70%~80%,生活不能自理者达到4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在脑卒中的所有发病类型中,脑梗死占70%[2]。有研究表明,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并发症和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3]。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颁布的《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4]中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结合脑梗死恢复期临床路径以及专科护理特点,课题组成员自行设计并组织临床专家经过多次论证,最终形成了脑梗死恢复期健康教育路径表。2013年8月~2014年7月我们应用健康教育路径表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脑病科2013年8月~2014年7月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住院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2±5.50)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35例,小学5例,无文盲;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4±6.42)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33例,小学7例,无文盲,两组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30~75周岁;③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具有听读能力;④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接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视听障碍;②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③不愿意参加及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1.2.1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5月颁布的《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结合脑梗死恢复期临床路径以及专科护理特点,课题组成员自行设计并组织临床专家经过多次论证,将中医护理方案中的所有内容涵盖在健康教育路径表中,最终形成了与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配套的中医护理健康教育路径表单。
1.2.2中医护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进行指导,由责任护士进行健康宣教,内容涵盖了疾病知识、药物知识、饮食指导、相关检查以及康复等,效果评价无统一规定。实验组对责任护士进行了集中培训,规范了健康教育内容以及时限要求,统一了评价方法和标准。实验组将中医护理健康教育路径引入整个疾病治疗护理过程。首先由责任护士筛选纳入病例,在患者入院当天,将健康教育路径执行单发与患者一份,以使其了解应该掌握的相关疾病知识。责任护士严格按照健康教育路径要求,每天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同时对已指导过的内容及时进行效果评价,了解患者掌握情况,如果发现前次教育效果不理想,责任护士进行重新宣教并记录签字;护士长定期检查健康教育路径执行情况,征求患者意见和建议,针对存在问题召开专题讨论会,分析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寻找对策,学习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确保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1.3观察项目及评价标准 记录患者的住院日、住院费用、评估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患者对健康教育满意率等,比较两组患者上述5项指标的差异性。
1.3.1疾病相关知识调查 自制问卷表,内容包括10 个条目,每个条目设计三个选项:知道(10 分)、部分知道到(5 分)、不知道(0分),满分 100 分。在患者入院当天、出院前1d进行评定。
1.3.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采用国际康复医学界常用的Barthel 指数量表,内容包括进餐、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控制、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自理能力恢复越早,由责任护士在入院当天、出院前1d进行评定。
1.3.3患者对健康教育满意率调查 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满意率调查表,共计 10 个问题,每个问题有三个选项:满意(10分)、较满意(5分)、不满意(0分),满分 100 分。在出院前进行问卷调查。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以P
2 结果
2.1健康知识评分、自理能力评分 在α=0.05检验水准下,采用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院时自理能力评分和健康知识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院时实验组健康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满意度、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 在α=0.05检验水准下,采用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平均住院时间(12.42±0.24)d,少于对照组(14.70±0.27)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在脑卒中的所有发病类型中,脑梗死占70%。根据国家公布的第3次全国居民死因调查结果来看,脑卒中位列城乡居民死亡原因首位,占死亡总数的22.45%。而幸存者中病残率达到了70%~80%,生活不能自理者达到4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5]。中风恢复期是指发病2w后或1~6个月内[6],此期大多数患者经急性期救治后仍留有程度不同、形式不一的后遗症,如运动、感觉、记忆甚至思维等各方面的障碍,这一阶段正是患者功能康复的关键时期,但往往由于患者或家属缺乏健康相关知识,尤其缺乏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症状、药物知识、疾病预防、康复等健康知识,造成患者依从性差,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沟通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健康教育是近年来大力提倡的一种健康干预措施,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通过健康教育, 可以帮助人们改变不健康行为,使人们自觉自愿的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7]。但是由于传统的健康教育没有标准的流程,施教者水平参差不齐,在缺乏科学、系统、规范的指导下,出现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化、不系统、不全面等多种现象。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结合临床路径工作模式,制定了与方案相配套的中医护理健康教育路径,脑梗死恢复期健康教育路径即是其中之一。课题组成员在制定表格时充分考虑到专科特点及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将各期护理要点列于表中,按时间顺序分段系统地实施健康教育,并分阶段评价效果,注重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内容涉及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系统、全面、具有中医特色护理的全部资料,贯穿于患者住院过程的始终。通过路径表实施健康教育,不仅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重要的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健康宣教,使患者掌握了疾病相关知识以及自身存在的风险因素,自觉改变原有不利于健康的饮食及生活习惯,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主动参与意识,遵医行为大大提高,同时增强了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治疗的信心,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医护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也使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的执行更具有可操作性,不仅避免了传统健康教育"填鸭式"的宣教方式,保证了健康教育贯穿到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各个环节,而且规范了护理人员行为,减少了护理行为的随意性。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规范、全面的健康教育内容,就必须具有扎实、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及专科专病知识,从而促进护理人员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上级护士或护士长定期的考核、评价,促使护士自觉完成健康宣教工作,克服了传统宣教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患者对宣教内容掌握的程度,确保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时我们依据中医护理方案内容,在健康教育路径表中体现了辨证施护要点、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评价以及不同症型所给予的膳食指导等,充分发挥和体现了中医学理论整体观、辨证施护在临床实践中的特色和优势。
因此,中医护理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以及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缩短了平均住院日,降低了平均住院费用,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增加了护士与患者交流沟通的机会,和谐了护患关系,减少了护患纠纷,有效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促进了护理人员对中医基础及专科知识的学习与提高。本研究通过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实施路径式健康教育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耿贯一.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1.
[2]刘泉开.脑卒中的现状与急救对策[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07,18 (3):129.
[3]王晓翠, 陈兆修, 王爱红. 脑卒中康复期健康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3): 32.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关于印发中风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通知[S].2013-05-16.
[5]刘琼芳. PDCA循环在脑卒中康复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A]. 武汉市人民政府.“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武汉市人民政府:,2010:3.
1、学校一贯重视环保工作,由校长亲任组长,各部门具体分工负责,做到分工明确又团结协作。
2、利用晨会、班会课、黑板报、宣传窗渠道,向全校师生宣传“绿色学校”的内涵,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和创建工作的意义,要求全体师生参与各项有益的环保活动。
3、学校把教师参与环境教育的情况作为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的参考条件。
4、注重环境教育的学科渗透,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备好环境教育的有关资料,课堂要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
二、规范有序,开展环境教育
1、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环境教育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了《xx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方案》,明确我们开展环境教育的努力方向。
(2)各项环境教育活动有章可循。学校对各项教育活动进行分解,并制定了各活动的相关评估方案,把这些活动落实到班级管理中去。
2、渗透环境教育,丰富校园生活。
(1)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2)班主任有计划有目的地上好环保主题班会课。
(3)每个学期进行环保主题班会课的观摩评比活动。
(4)每个班级每学期刊出1至2期环保知识的黑板报。
(5)每个班级负责刊出一期环保周刊,并分发给其他班级阅读。
(6)每学期开展一次拟撰并设计制作绿化标语警示牌比赛。
(7)每学期进行2至3期的环保宣传图片展。
(8)鼓励学生制作环境教育网页。
(9)每学期进行一次环境征文比赛。
(10)每学期举行一次环保知识竞赛。
3、注重学生参与,引导自我管理
环境教育的主体是学生,面比较广,为了更好地实现环境教育的成效,我校发动学生参与学校环境教育的管理。以执勤学生为核心,各班级班干部积极配合,成立相应的管理小组。如、教室卫生管理组、卫生责任区及绿化带评分组、垃圾分类回收管理组等。学校还设立各种环保小组,如环保兴趣小组、环保宣传小组、环保气象小组、环保小卫士等,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如护绿活动及清除“牛皮癣”活动。通过以上活动,使环保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三、查找不足,及时整改
我校在环境教育中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使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深入开展环境教育,还有许多工作要不断完善。如在硬件方面,我们还有较大差距,学校操场的环境还不尽如人意。我们的整改措施是: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5-0124-02
教育家?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环境教育是指通过多种形式,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以下以湿地主题的幼儿环境教育为例,分别从理念认同、环境建设、管理提升、课程渗透、亲师协同、教师发展等六方面进行阐述。
一、理念认同
环境教育就是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其基础与核心是自然观察与自然体验,用欣赏自然万物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进而提升创造力,同时感受大自然共生共荣的基本互利原则,端正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生活态度。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幼儿环境教育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使环境教育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增强师幼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环境建设
园内班级的走廊、主题墙、楼梯等环境布置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园内的幼儿画展不定期地展示孩子的环保作品,园外的宣传栏对幼儿、家长、居民和游客进行环境教育宣传,这些常态化的环境教育为湿地主题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基础。
广东省湛江市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是湿地资源丰富的沿海城市,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近海面积最大的珊瑚自然保护区,还拥有我国唯一的玛珥湖世界地质公园湖光岩,广东省第一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绿塘河湿地公园。此外,水库、水稻田、海水养殖场等人工湿地广泛分布,为幼儿园开展湿地主题课程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此外,我们还与有关环境的社会机构取得联系,如湛江市林业局、湛江市环保宣教中心、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等,都给予我们环境教育指导和提供相关科普知识。
三、管理提升
由教师、家长、社区代表共同组成生态学校委员会,有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引领、组织幼儿园的环境教育工作;我们与湛江市有志开展环境教育的幼儿园组成绿色联盟,共同开展环境教育;在省、市两级环保宣教中心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指导下,在广东省湛江市机关第二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教师和岭南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师生的广泛参与下,我们以湿地主题环境教育课题研究提升环境教育的质量。2016年10月,笔者参加广东省环境教育研讨会作经验介绍;2017年3月,我园承办湛江市幼儿园环境教育论坛;同年12月,笔者参加湛江市环境教育论坛,作“图说幼儿环境教育”的专题发言。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每次发言都是对自身管理工作的梳理和提升,每次聆听都是在吸纳和反观,每次实践都是在“做中学”。坚守才能出精品。我们从湛江市绿色学校到广东省绿色学校再到国际生态学校,十几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环境教育,形成办园特色,一批教师成长为环境教育骨干,获得“国际生态学校”优秀教师、广东省环境教育“种子教师”、湛江市“环保达人”等荣誉称号。
四、课程渗透
幼儿园一日活动皆课程。孩子们日常的行为习惯,如洗手、吃饭时不浪费、不乱丢果皮纸屑、选择绿色出行等,以及幼儿园美工活动、户外游戏、科学活动、体能运动、区域活动、走廊游戏,大量使用废旧材料,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湿地主题的幼儿环境教育采用主题――课程模块――课程方案的三级结构,方案设计包括教育目标、知识点、适宜的年龄段、季节、地点、时长及详细的活动过程等操作性要素。其中,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结合环境教育五大目标,即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态度、技能方法、环境行动,还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相关领域的目标要求;在教学时间上,兼顾幼儿园集体教育的惯性模式和户外教育的灵活性,同时运用幼儿的区域活动和自主游戏时间开展相关延伸活动。
在湿地自然环境中,孩子们到湿地公园捡拾秋天的落叶,发现花蕊里的小蚂蚁,闻闻树皮、果实的味道,听听风的声音,摸摸蚂蚁巢,寻找被虫子咬过的叶子……在湿地主题的环境教育中,通过绘本、故事、短片、生态游戏、实际体验和户外观察,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专注的注意力、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坚决的耐心和尊重生命的同理心。
自然体验是湿地主题的幼儿环境教育课程中最受幼儿喜爱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如红树林体验游戏“呼吸树”“小动物的家”“红树林的食物链等,孩子们扮演红树林里的小海洋生物,通过轻松、有趣的体验游戏与自然直接接触,体验最真实的情感,产生自己的见解与感受,这种因直接接触而产生的感情,将会影响、改变日后其对自然万物的态度。
我们在课程实施中关注孩子对湿地的认知特点,发现孩子对自然现象诸方面的独特视角,这是我们进行教学和课程开发的基础,也是自然教育促进儿童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课程方案主要运用“七步走”的方法,包括引入――构建――实践――分享――总结――评估――拓展七个步骤,其中前五步是针对学习者(幼儿及家长)的教学流程,后两步用于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后的实践反思调整。课程研究的主要成果――《生态学视野下湿地主题的幼儿园自然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收录了三十篇生动有趣的活动案例,可以帮助教育者(教师、家长或环保志愿者)更清晰地理解自然教育的目标,并围绕湿地这一主题,感受自然教育的跨界内容和多元形式,帮助他们开启或丰富自己的自然教育课程。
五、亲师协同
现代教育家长不能缺席,如水稻田是人工湿地,在湛江广泛分布,教师与家长、孩子走进金灿灿的稻田,摸稻穗、闻稻香、看谷粒、找水源、体验收割等,让孩子们认识水稻的生长条件和环境,懂得珍惜粮食,知道湿地有供给食物的功能,激发保护湿地的意愿。此外,孩子、家长与老师一起走进大自然的亲子活动,到社区开展环保宣教活动;世界环境日的亲子表演,将亲子游戏融入环保理念;家长制作环保动画片上传到优酷网,与他人共享;孩子的自然学习单,记录他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这也是孩子成长档案中最珍贵的内容。2017年6月,家长与教师自编自导的幼儿环保情景剧参加广东省少儿环保艺术挑战赛获幼儿组的最高荣誉“最佳艺术奖”。亲师协同,实现了“教育孩子,带动家庭,辐射社区”。
六、教师发展
湿地主题的幼儿环境教育以研修小组的形式开展,如神奇的红树林这个模块,教师首先共同研讨做什么(确定内容)、怎样做(活动设计与实施)、为什么(理论支撑),最后形成湿地课程方案。
教师与幼儿、家长一起走进红树林,寻找泥土中的洞穴、观察有哪些生物生活在红树林的树叶里、树干上,共同探索红树林的秘密,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红树林湿地环境,察觉动植物的外形特征。我们在漫步红树林的过程中,并不拘泥于生物学事实,而是关注幼儿的感受和感知,关注幼儿沿着红树林小径漫步时的“感觉”,让他们停下来进行思考。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引导幼儿了解红树林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激发幼儿热爱红树林、保护红树林的环境意识。
[关键词]课程改革;环境教育;地方课程
三峡库区是位于长江上游渝东北地区,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大坝的修筑,在坝上形成的一个以长江河谷型水库为轴的狭长地理单元。三峡库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口稠密、生态脆弱、经济落后。淹没区的11座县城、114个集镇的大规模搬迁建设,120万人的庞大移民,这些新的人类活动给三峡库区先天脆弱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因此,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摆在库区人民面前的首要大事。学校环境教育具有“教育一个,影响全家”“教育一代,影响几代”的功效,是全民环境教育最经济、最有效的形式。学校环境保护教育正是我们要找的植根于库区、适用于库区的地方课程。
二、开发三峡库区中学环境教育地方课程的实践探索
重庆市万州教育科学研究所在近五年的研究与实践中开发出三峡库区中学环境教育地方课程,并在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地方教材、建设学生实践基地、提炼地方课程实施策略等方面作了很好的探索,总结出“创造适切每个孩子发展的课程”“地方课程开发策略”“库区环境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策略”“环境教育课程化模式”“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等有价值的经验。
(一)培养库区“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选择本土化的教学内容
三峡库区中学环境教育地方课程,依据《中小学环境保护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环境保护教育实施指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确立为库区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的教育目标,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对当地环境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基础的环境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掌握研究区域性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峡库区中学环境教育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着重选择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特征及环境问题高度相关的内容,如“三峡工程与库区移民”“三峡库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移民后靠垦殖与库周水土流失的治理”“库区蓄水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积重难返的水污染与水库自净能力减弱的矛盾”“城市搬迁建设与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城市垃圾和污水的处理问题”“库岸消落带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库区淹没生物的抢救与保护问题”“库区劳动力过胜与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生态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问题”等。
(二)制订实施方案,确保课程扎实有效实施
为确保三峡库区环境保护教育地方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我们制订了《百州区中学环境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明确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规定前期准备、实施启动、实施深化、完善提升等四个阶段的具体时间和实施内容;提出“转变教师观念,建立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活动带知识”“建立三峡库区中学环境保护教育发展性评价体系”“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建立环境教育学生实践基地”等四点要求。同时,我们还制订了《万州区中学环境教育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将三峡库区中学环境教育地方课程的实施与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有机结合,解决高中学段基础课程多、课时紧张的矛盾,使地方课程的实施更有料——分项研究——合力解决等学习模式。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以基础型课程为主,并与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有机结合。在基础型课程中,我们将重点放在公民环保素质基础层面上的观念品德教育;在拓展型课程中,我们着力帮助对环境科学有兴趣的学生进行较系统的自主学习,重在环保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探究型课程中,我们以专题或问题为切入口,联系当地实际环境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重在综合能力的培养,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将环境科学的理论知识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结合起来,研究解决现实的环境问题。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又造就了一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环保小卫士。
2 增强渗透式环境教育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领域有交叉和相关性。因此,中学的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课程是环境教育极好的载体。我们在开设环境教育专门课程的同时,依然重视环境教育渗透模式,通过学科教研会和研究课,着力增强相关学科教师渗透环境教育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许多教师从教学的设计到课堂实施都很自然地将环境保护教育融入其中,使环境教育无处不在。几年下来,教师们完成了上百篇优秀的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 转贴于
(二)活动化的环境教育
1 环境保护实践活动
环境教育,尤其是本土环境教育,必须在现实环境中去体验、感悟。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环境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的策略,以综合性或专题性的学习目标与课题,组织学生开展环境考察或环境调查活动,让学生在感知活动中提高综合能力。近几年来,万州区学生有几万人次参与专项的环境考察、事件调查、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环保体验等实践活动,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学生环保实践活动成果,如“库岸消落带的保护与开发研究”“苎溪河水污染调查报告”“太白岩危岩治理研究性学习成果”“万州区水土流失调查与研究”“龙宝河综合治理工程考察报告”“高峰镇生态农业考察”等。
2 环境保护主题活动
环境保护教育是一种强调参与性的自我教育活动。我们利用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契机,采取学校自己组织或与环保局、共青团等机构联合组织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活动。几万名师生参与了“保护母亲河行动”“长江三峡库区清漂行动”“绿化社区行动”“全民植树活动”“中学生环境保护征文比赛”“节能环保我行动”“学校节水周”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不但改变了学生的环境行为,还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使学生在本土化的环境行动中不断成长。例如:清泉中学的“长江清漂体验活动”,受到了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万州区第二中学“气候酷派”小组在“重庆中学生‘气候酷派’环保宣传方案设计比赛”中获第二名。熊琳琅同学在由重庆市环保局、教委、科协、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联合举办的中学生环保大使评选活动中,以绝对优势获得了中学生“国际环保大使”称号。
(三)互动化的环境教育
1 学生——家庭互动的环境教育模式
学生——家庭互动的环境教育模式,即学校教育学生,学生影响家长,家长督促学生。一些学校还在初中建立了学生环保个人行为联系卡,要求家长和学生对出门关灯,电脑、电视、插线板用后关掉电源,洗手、洗澡抹香皂时关掉水龙头,少买一件衣,拒绝一次性碗筷等个人行为进行互相监督。这样,学生与家长形成了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材;环境教育;新课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大小工业渐渐建立起来,它们发展的同时给我国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随着我国对环境问题的逐渐重视,开展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得学生们具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正确培养学生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环境教育得到推广与开展,下面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版本化学教材中环境教育的共性与个性,以期在高中化学环境教育中起到些许作用。
一、比较分析三种版本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统计结果
化学是一门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以及素材。因此,化学教材是有效地将新课程理念与环境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在化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特殊材料,其承担着环境教育的目标,并且也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下将人教版、苏教版、科技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进行统计:第一,人教版。人教版的化学必修教材具有较强的学科知识逻辑顺序,与传统教材内容基本一致,而其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却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第二,苏教版。苏教版的化学必修教材具有以下特点,即先让学生们具有了上位的观念,其次让学生们能够结合生活经验以及社会问题来学习化学教材中的知识;因此,苏教版化学必修教材将化学课程中的理念进行了很好的落实与贯彻,对学生们的学习具有深刻的意义。第三,科技版。科技版有效地融合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学科认知过程等多元化课程设计,具有“高观点、大视野、多角度”的特点。
二、对比分析三种版本必修化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必修化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均含有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这三种版本教材所包含的教学环境教育内容不仅具有共性特点,而且还各具特色。
1.具有共性特点
通过对比统计三种版本必修化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得知,其均含有关环境科学知识以及技能培养的内容,并且占据必修化学教材很大的比例。环境科学知识以及技能培养内容的在化学教材中的主要形式有:表格、调差表、资料卡、课后习题等等。目前,必修化学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环境科学知识以及技能。但是,其与新课标规定相比,仍然存在着不足:第一,对环境教育内容的选取方面并没有达到相关标准规定;同时,三种版本在选取有关环境教育内容的时候并没有达成共识。因此,后期进行化学教材重新编制的时候,需要对环境教育内容进行商讨,从而使得环境教育内容有效地被学生们所掌握。第二,高中化学新课程要求学生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能够得到统一的发展。但是,根据目前化学教材来看,前者的内容明显高于其他两者的内容。因此,新课标下需要适当地提高学生们的环境意识,并且正确指导他们对某些环境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三种版本化学教材各具有特色
根据目前这三种版本化学教材来看,均以促进学生们有效学习与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素养以及学习能力为教学目标,但是各种版本教材又各具有特色:第一,各版本中有关环境教育内容设置的章节以及专题数量均不相同。第二,通过对比三种版本化学教学中有关环境教育内容所占比例分析得知,苏教版中的有关环境教育内容的相关习题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版本。第三,三种版本化学教材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各具有特点。人教版主要以化学学科知识为主。苏教版中的环境教育内容高于人教版;同时,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们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环境教育的目的。科技版的化学教学比较全面地落实了新课程标准。
三、对高中化学教师进行环境教育提出的要求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广实施以及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重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化学教师需要深刻地了解化学教材中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从而更好地将环境教育内容传授于学生们。第二,化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环境科学知识水平,有效地满足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们掌握这方面的技能知识。第三,化学教师需要注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不仅需要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需要采取相关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们的环境教育水平。
本文对三种版本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进行了统计,同时也将必修化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进行了分析对比,最后还对高中化学教师实施环境教育的要求进行了综合阐述。随着我国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新课程的改革,对现行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不断地创新化学教材的内容,从而满足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建雄.详解“化学”概念,衔接初高中化学教学教案设计[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
[2]魏学强.浅谈对高中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的思考[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教学 环境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014-02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环境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开展环境教育已成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高中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教学的目标是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已经成为生物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
一、确定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
我国在《关于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规定,以渗透方式在各有关学科内加强环境教育。本文根据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和《高中生物》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找准渗透环境教学的渗透点,具体渗透内容及教学目标如下表:
二、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
1.充分运用教材渗透环境教育。在如今各个版本的高中生物教材中,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环境、生态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好这一块,在课程的讲解中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更多的环境知识。根据不同环境教育的目标层次的要求指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到各章节中去。如:第一章中在学习化学元素时,通过学习微量元素和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渗透微量元素在生物体的富积现象以及建水县环境中超标或有害元素进入生物体内造成危害的情况。
2.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渗透环境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环境实践。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或是开展一些生物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在教学之前先搜集一些生动有趣的与环境教育有关的材料,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吸收与环境相关的知识,将环境教育更好的渗透到教学中。可以利用纪录片、新闻节目和电影这些方式来渗透环境教育,或是举办一些和环境教育有关的主题活动。在选择影像材料时,不仅要强调环保的主题,还要注重材料的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使影像资料更具吸引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内学到更多的环境知识,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
3.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除了通过教材和实践来向生物教学渗透以外,还应该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探索和研究来获得情感体验。而生物中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的实践和研究提高了很好的平台。在生物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不再是单纯地找出问题答案的过程,而是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当地环境的观察,发现不利于环境的行为因素,并针对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来提出解决方案。比如说分析城市中河道的水质,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更好地利用资源等。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探求欲,通过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这个环境日益破坏严重的时代,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生物教师,要充分掌握高中生物教学和环境教育的关联性,积极地寻找科学有效的途径来渗透环境教育,以提高环境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