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范文

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

第1篇: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物流人才;评价体系;指标

0 引言

随着市场对物流人才需求的持续升温,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物流教育的投入,许多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或相关课程,培养不同层次的物流人才。但是市场却出现了一种怪异的现象,一方面物流企业发展迅猛,急需各类人才出现了“用工荒”;另一方面众多物流毕业生一职难求 “就业难”。这主要是因为供需错位,物流企业缺才不缺人,没有一个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学校不知道培养学生的哪些技能和能力,企业不知道该如何甄选出合格的物流人才,以质胜量。

1 现代物流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现代物流的高速发展,使其对物流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一名合格的物流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较为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对物流人才的评价应该突出职业性、技术性,评价内容必须体现职业或岗位对物流人才的任职要求。

1.1 专业知识素质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既要具有专业物流知识,又要懂得相关管理学和经济学概念,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泛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因此对于物流人才专业知识评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1.1 物流流程管理知识

主要涉及仓储管理知识、运输管理知识、配送管理知识和物流营销知识。物流流程是整个物流活动的基础,物流企业通过物流流程实现为客户服务的目的,这是物流人才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1.1.2 供应链管理知识

包括采购管理、物流成本、客户服务等。面对日益激化的市场竞争,现代企业竞争已经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一个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成功实施,必然是以成功的物流管理为基础,因此物流和供应链两者之间密不可分,作为现代物流人才必须掌握供应链的相关知识。

1.1.3 物流信息管理知识

现代物流运用了大量先进的信息技术,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RFID、条码技术等等,物流人才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才能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

1.1.4 国际贸易知识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国际物流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一名合格的物流人才,必须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术语、流程、货代等知识。

1.2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主要涉及两大块:职业业务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职业业务能力反映物流人才在物流企业具体业务中的工作能力,比如物流流程作业管理能力(仓储作业能力、运输作业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物流市场拓展能力、采购作业和客户服务能力等。

职业发展能力则反映物流人才的为人处事和发展前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习能力:人才并不是走出校门而一蹴而就的,看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人才,最重要的是看他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各种方法学习新知识、吸取经验、提高技能。

2)人际沟通能力:物流工作需要协调单位内部和外部很多相关部门,只有通过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才能真正了解各部门和客户的实际需求,更好地提供服务, 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确保物流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运作。

3)计划组织能力:物流工作人员需要针对不同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资源分配,提出实施目标,进行宏观规划,制定实施方案。

4)异常事故处理能力:物流工作中,经常碰到突然事件,要求工作人员既能够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并完成作业指令,又要具备处理异常事故能力。

5)创新能力:一个企业的生命力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物流从业人员既要确保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连续稳定,又要不受以往经验的束缚,不断发现潜在问题,优化作业流程,持续改进作业方式,提高效率,满足市场对物流服务水平越来越高的期望。

1.3 职业道德素质

市场经济下,经济活动要靠价值规律调节,集体的自,个人的选择权不断扩大,人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得到发挥;但是不可否认,市场经济也有诱发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一面,而现代物流人才应该德才兼备。

1)社会道德:应该讲求信用,重视承诺,诚实守信,真诚不欺,信誉至上。

2)团队合作精神:物流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满足客户需求,因此物流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物流作业过程中,不仅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多为其他相关部门和岗位着想,使上下游协调一致。

3)爱岗敬业:勇于承担责任,坚守工作岗位,提高职业技能,面对工作一丝不苟、全心全意。

2 总结

近几年来,一些物流专业学生面临就业尴尬、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重。关键在于学校在人才素质和技能培养上没有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物流人才评价指标的设立,有利于明确物流企业和工作岗位对各类人才能力的具体需求,明确培养方向。高校应该坚持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许文静,陈世金,谢彬.应用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优化的探讨[J].齐鑫物流教育,2011(30):158-160.

[2] 曹晶晶.专业市场国际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10):73-75.

[3] 潘文军.国外物流教育与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差距、现状、举措[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4):70-72.

第2篇: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就业困难;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39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为办学宗旨,这些人才本应该能够直接服务与企业生产一线,高职学生当下的就业困难需要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人员高度反思。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精神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分析高职学生就业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当下研究的重点课题。

1 高职学生的就业困境分析

1.1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人才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存在较大差异

2016年两会中重点强调了创新对于企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对于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的高职毕业生的最大优势是具有精湛的技术,但是在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方面的培养较为欠缺,这就造成了高职学生的就业困境。此外,时下企业经营生产中的技术革新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丰富的同时,还要强化促进其职业发展的相关能力的提升。

1.2 高职学生的所学课程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要求存在一定距离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推进了工业3.0时代的到来,各个行业的技术革新速度非常快,很多跨国企业所用的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这就对国内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学生所学的课程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要求存在距离呈现区域性的特点,对于高职院校所在地理位置的相关企业来说,其学生所学的课程差距比较小;对于高职院校所在地理位置之外的相关企业来说,其学生所学的课程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很难学以致用,也是高职学生的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之一。

1.3 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市场经济环境就业特点存在差别

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到自身思想和家长思想的双重影响,导致了与当下市场经济环境的就业特征存在较大差别,从而导致了就业满意度不够而无法投入工作状态。高职学生多数为90后,这些学生是在步入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长大的,其学生时代的物质生活比较优越,而高职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是从生产一线做起的,入职时的起始工资通常情况下并不高,这就与高职学生的预期产生落差。高职学生家长受到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工作稳定性的影响,期望学生能够有一份非常稳定的工作。时下是市场经济环境,企业以发展建设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工作厂址和工作内容会随着企业经营而进行动态调整。这种工作地理位置和工作内容的变化并不被高职学生家长看好。就业观念造成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主观个人因素。

2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方法

2.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如果把学生比作是教育领域中的产品,学校就是教育行业中的企业。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观点对于高职院校同样适用。只有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才能让教育产品――学生升级更新,从而让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的状况有所改观。

在具体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提高教学内容与企业用工的匹配度;第二,革新教学方法以适应90后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以便于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强化工学结合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办学的优势。经过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后,可以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而凸显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有利于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困境和人才市场上用工荒的尴尬局面。

2.2 强化就业指导,完善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就业困难现状的出现反映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用人单位在人才甄选的倾向性,二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个人能力有待于提高。为此,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尽快从一个求学的学生状态调整到一个准职场新人状态,从而有利于高职学生把握住属于自己的就业机会。

用分层次的就业指导方法,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应用不同的方法,制定不同的就业指导重点。大学一年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是职业意识的培养和确立,他们入校时间短,处在适应期,对专业学习、自我认识、职业认知和职业目标的认识存在盲目性,这就需要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就业心理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引导学生制定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能力和就业心理方面做好准备,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具备职业目标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并训练学生的就业心理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向职业目标靠近。对于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处于毕业阶段,而且需要很快找到一份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工作,所以,此时的就业工作重点应该是指导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选择职业的各种方法和各种途径,学习掌握就业心理自我调节的各种方法和选择职业的各种技巧与策略,同时,丰富就业心理辅导的形式和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条件、家庭背景、职业理想、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实施统一的就业心理指导。

2.3 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对自我未来职业生涯的系统计划。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选择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兴趣点,努力学习与未来职业选择相关的课程和专业,自我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当前许多大学生由于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无法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从而随大流而碌碌无为。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学习年限的有限性,就更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我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努力地按照职业规划来积累自我发展的知识和能力,避免毕业时产生各种迷茫和不确定性,靠自己的能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就业困难中有部分学生是由于感觉职业没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而放弃工作机会,对此高职就业指导中心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从而有利于学生正视自己的现有技能和各个行业中各种岗位的职位晋升渠道,最终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就业状态,并且在本职岗位上进行创新性地工作为日后职位晋升做好铺垫。以物流岗位为例,通过对过往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学生的晋升节奏是操作员-中层管理-高层管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较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在进入企业时的起点比较低,从而基层的操作岗位做起。但是由于其对一线工作的流程非常熟悉,能够根据企业经营的需要进行具有可行性的创新工作,从而其在统筹管理岗位上的晋升速度反而更快。

2.4 政府积极干预,完善高职学生就业支持机制

企业的用工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国家政策方针的影响,为了充分相应国家的方针政策,很多企业大力接受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与此同时企业的税收也会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这说明在政府的积极干预下,能够有效地解决高职学生就业的困境。政府部门支持高职学生就业的具体方式要根据各个地方的企业特点和教育质量以及用工需求等多个方面来出台与之相适应的政策。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对当下企业对相关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进行调研,并对各个专业的人才发展方向进行预判和展望,从而提高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与人才市场需求的匹配度;要深化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缩小专业课程与企业实际工作要求之间的距离;要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人才就业特点。因此,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师的教育和教研能力,从而高质量地推进高职课程改革;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对自己的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工作优势进行正向的宣传,加强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能力的认可。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要对高职学生就业和地方企业用工进行积极地干预,从而有效缓解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第3篇: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调研

一、调查基本信息

(一)调查的时间地点

调查时间:2013年8月8日―8月25日

调查地点:LZ人才市场

(二)调查方式、对象及范围

本次调查活动是利用2013年毕业生就业高峰,企业用人的高峰期,主要选取LZ人才市场管理者、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并在填写问卷的同时对调查者进行了现场实际访谈。共发放调研问卷 100份,回收率 70%。调查内容以问卷问题的形式进行。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

1.连锁企业岗位构成与需求

连锁企业岗位构成相对标准和统一,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岗位人员编制数量上。随着连锁企业的不断增长和发展壮大,对于人才的需求将会呈爆炸式增长,企业普遍反映在发展过程中人才招聘难,需求量大,储备量大,归纳起来呈现如下特点:

(1)按层级分,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及一线员工最为缺乏,成为扩张的主要障碍,也是企业进行人才储备的主要方向。80%以上的企业表示有“招聘难”的现象,每月在人才市场出现的频率大于两次的占76%,门店醒目处贴有招聘广告的企业占70%以上。

(2)店长、总监等高层管理人员成为最稀缺、最抢手资源。由于高层管理人员培养时间长,培养成本高再加上不可或缺,随着零售连锁企业不断地开店扩张,企业之间相互“挖角”现象时有发生。调查显示,有80%的企业曾经有过“挖角”行为。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学历需求情况

调查发现,连锁企业各岗位目前的学历结构为:一线员工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不到15%,管理层如课长、主管等岗位大专及以上学历占40%以上。在回答“储备管理人员”所需要的学历要求中,大专及以上占80%,硕士占10%,其他占10%,对于一线服务类员工招聘时大部分没有学历要求。

3.企业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

素质要求。根据统计数据分析,被访者选择最看重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百分比高低,可以确定哪些素质是他们最看重的。其中,吃苦耐劳(100%)与专业技术(100%)名列榜首,成为第一梯度;主动性(83.2%)和热情(80.5%)成为第二梯度;实干精神(60.6%)、服务意识(59.8%)、职业道德(57%)这几种素质要求就形成第三梯度。从专家咨询意见来看,对大学生从事零售连锁业素质要求提得最多的也是“良好的心态”“吃苦耐劳”“主动性”等几项,与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二)市场营销专业

1.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目标岗位分布很广,大多集中于营销员、推销员、营业员,营销策划、物流管理、销售主管、部门经理、公关等岗位也有一定的分布。其中:推销员、业务员或营销员是最主要的岗位。

2.对应的职业岗位在相关行业中的分布情况

市场营销专业的服务行业众多,毕业生的去向复杂多样,不仅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饮食服务业需要众多的营销人才,金融业(含保险与证券业)、农业、养殖业、信息产业等都需要营销人才。其中,工业企业与商品流通企业的需求所占比重最大,分别占31%和33%(如表二所示)。

3.不同行业中职业岗位的工作性质及要求

根据多数企业所提录用营销人员的基本条件,除年龄条件在高职教育中不需考虑外,按照程度排序,可用下图显示。由此可见,企业所需的营销人才,综合能力成为首要条件,诚信力、进取精神、实践力是重要标志。

企业对营销人才的素质要求如下:

(1)政治思想素质方面。思想品德好,诚信守纪,爱岗敬业,学会做人,易与人相处,协调能力强,安心在企业一线工作,不断进取。

(2)专业素质方面。掌握现代营销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动态,熟悉市场发展的态势,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现实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强,较好的写作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

(3)身心素质方面。健康的体魄,能承受一定的劳动强度;心理素质良好,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强,意志坚定,充满自信心。

通过本次调查报告获悉,大多数企业都很注重营销人员的招聘,认为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不同的行业,市场营销类的职位也是招聘的热门,可以说现在的市场营销专业类的职位是最供不应求的,但由于其本身专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本专业的学生不一定适合做营销,而非本专业的学生也不一定不能做营销,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尤其是现在的企业最注重的是营销实践性,而非理论性,当然理论知识是万万不能缺少的,因为在以后的发展中,理论知识不扎实,有可能成为职场生涯的瓶颈。还有,许多企业在招聘销售人员和营销人员时,并不限制专业和学历,看重的是招聘对象的销售业绩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谈起底薪大多数的企业往往 1200 至 1500 之间,最终的报酬多少主要是取决于业绩提成。

问卷和现场访问过后,通过仔细地看招聘简章和现场咨询,还有以下几点发现:

1.就目前就业市场看,与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的业务人员、营销人员等需求较大,即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较好。

2.对于营销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广,适合的工作较多,除实物营销以外,还有网络营销,对大学生的网络方面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3.虽各公司对业务人员,销售人员等需求较多,但对学历的要求较低,一般在专科以上学历的学生即可。

4.相对于学历,公司更多的看重营销人员的能力和工作经验。

5.在应聘人员中,公司对业务人员,营销人员的入门要求低。更多的是,需要有责任心,肯吃苦耐劳的人员。

6.营销人员、业务人员等在工资方面中,一般为基本工资加提成。基本工资较低,一般提成较高,而提成则来源于个人业绩。

三、建议和措施

(一)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

本次调研发现,随着零售连锁业的不断发展,连锁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管理人员的储备性需求非常大。另外,零售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一线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没有优势。所以,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应多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把人才培养职业发展目标定位于企业中高层管理类岗位及岗位群。

(二)市场营销专业:

1.在掌握管理学、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这一点需要重点强调,也就是说,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寒暑假期间尽量能够在一些企业实习。

第4篇: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74-03收稿日期:2015-11-13

选取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订单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文章指出,当前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缺陷,难以实现订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订单教育需要制订人才培养的长远发展规划,做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以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循环。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结果分析

1订单班人员的基本情况分析

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1份。其中女性156名,男性75名。来自农村的147名,来自城市的84名。包括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酒店管理等四个专业的五届订单班。二年级开始进入订单班的有132人,三年级进入订单班的99人。

2组班情况分析

从组班的情况看,对“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要求、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一般及不了解的占6163%。对“加入订单班表示后悔”的有1744%。在回答“加入订单班是否符合他们职业生涯当中的一部分”时,4883%的人认为部分符合,1977%认为小部分符合,而58%的认为完全不符合。

3学习培训情况分析

在调查的学生中,有50%的学生对“订单班期间企业提供的培训感到满意”。对于“订单班学习期间是否具备了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问题的回答,3954%的人认为部分具备,2209%的认为小部分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而对于“订单班期间的培训内容是否与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相匹配”的问题,2791%的学生认为部分符合,2442%的学生认为小部分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对于“订单班的培训内容是否有利于转岗”问题,只有3953%的学生持肯定态度。

4就业及规划情况分析

对订单班提供的工作满意度方面,3837%的学生表示满意,认为工作能大部分符合自己的性格的有4302%,认为提供的工作与专业能大部分相符的占4419%。在订单班提供的首个岗位上工作1年以上的占1395%,而离开原来工作岗位的占总人数的3485%。有4419%的学生不大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规划。在调查的所有学生当中,3139%的学生打算继续在签约单位工作下去。而离职的原因中,排在最前面的是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和自我实现,均占离职原因的50%以上。

5对订单培养模式的建议

6628%的学生认为办订单班有必要。对培养的建议方面,提得较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知识技能需求(专业对口性、实用知识、综合素质、理论知识、企业培养目标及所学知识与岗位的吻合度),切身利益的需求(更多的企业选择、学生利益维护),学习与实践需求(同企业和员工的接触、课程建设、岗位要求及考核方式),人际交往的需求(企业归属感、三方相互沟通),等等。

(二)访谈结果分析

通过对企业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在订单期间,企业对学生培训的内容是分阶段进行的,新入职的员工首先进行的是入职前的岗位培训,在实践方面,让学生参与公司的生产流程运作。这一过程,学生主要是在生产一线顶岗工作。访谈中,我们发现在这一环节上,学生和公司产生意识上的分歧较大,企业追求熟练工效应的迫切与学生追求轮岗互动学技能的需要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企业感觉学生角色转化慢,学生觉得企业是在雇佣廉价劳动力,双方的供需严重失衡。访谈中发现:对于订单培养,企业目前还没有更好的长效机制。

(三)结论

当前订单教育的培养方式和培养内容并不能满足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实际需求,订单式培养要构建“三方共赢”长效机制,以实现订单培养的良性循环。

本次调查看到,订单培养的学生素质离企业实际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而企业所提供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当前的订单培养过程中,还难以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问题之间的矛盾,订单教育的人员选择、教育教学方式、考核评价机制、学生的工作待遇和地位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必要构建一个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订单教育培养模式。

二、订单式培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内容肤浅,知识结构狭窄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按照其特定的人才需求情况,与学校签订培养协议,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目标、课程内容都是根据特定企业用人标准和特定岗位的需求制订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会自觉不自觉地将素质培养课程压缩或取消。同时,由于社会和学校对订单式培养没有统一、成熟的认识,更无标准可循,因此,在订单式培养的执行过程中,不能对订单式培养的学生的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考核和评价,甚至会因为是订单式培养的学生而放低对他们的知识要求,因而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狭窄和单一,岗位迁移能力较差。

2学生所学的技能单一

从订单培养的教学计划看,订单学生所学专业内容主要是围绕订单企业所需的特定岗位职业能力而展开的千人一面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多种职业能力和转岗能力的要求。而且受经济利益追求最大化的狭隘观念的影响,有的企业在实际中会有意无意地把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使用,只让学生从事简单工序的熟练工作,忽略岗位轮动,人为地造成学生技能单一。

3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是签订合同主体地位的缺失。作为订单式培养的学生,理应成为订单合同的主体。但事实是,签订订单合同的双方是学校和企业,或者合同中涉及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过少,强调较多的是学生义务的条款,对学生的权利却几乎不提,说明对学生群体利益缺乏相应的表达和保障机制。②订单协议对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环节缺乏相应的规定,这种订单式培养协议的不规范性会引起订单式培养模式出现诸多的不确定性。学生很容易被“实习、实训”,而得不到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被加班加点而没有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学生在订单培养中只能作为弱势的一方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4学校与企业的订单合作发展不平衡

(1)签订合同委曲求全,不敢提太多要求。由于历年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日益严峻,就业问题成为学校的首要问题也是一个难题。而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但可以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还利于学校与企业实际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因而学校对订单式培养热情高涨,在寻求订单时放松对企业的审查、降低相应的标准。正是这种供求矛盾造成了订单式培养合同签订各方实际地位不平等,使得博弈各方的筹码失衡,学校处于不利地位。

(2)在订单教育的执行过程中,学校采取的是粗放式管理,学生管理的主动权在企业,学校只能被动接受企业的安排,形成被企业“牵着走”的局面。这势必会造成学校与企业之间实际地位的不平等和发展的不平衡,这不但不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还会造成国家对教育质量的控制力下降,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5学生契约意识缺失

毕业后有多少“订单班”的毕业生能留下在企业里工作,这是考查订单式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从调查结果看,只有3139%的人打算继续在签约单位工作下去,而其余人员均有跳槽可能。而在订单培养形式建立之初,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均签有合作协议,但因学生缺少契约意识,在订单进程中,往往不能守约,另外“择木而栖”,造成企业培养成本的浪费,也使后续订单培养难以为继。

三、“三方共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订单式教育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在互惠互利、自愿平等基础上签订合同,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订单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合作办学模式。其终极目标是互惠三赢、三方受益,都达到预期目标。

(一)做好“三方共赢”的准备

三方共赢培养模式的准备阶段包括学校、学生、企业的相互识别,学生的职业性向测试,合同的签订。

1认识并选择合适的订单企业

为保证订单培养的人才具有就业竞争力和终身就业的能力,选择具有一定规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是关键。学校对合作企业的了解应包括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的合作动机和出发点等方面。认真、谨慎地选择合适、对口的合作企业,是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至关重要的一步。

2要做好宣传工作

一方面,向学校师生及家长宣传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介绍订单企业的基本情况、发展规划和人才需求,介绍订单培养模式的目标及实施计划,及订单教育的前景,或组织师生、家长到订单企业参观,让他们对订单培养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学校在充分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吸引广大学生报名,以便挑选最佳的订单培养对象。另一方面,学校也要让企业了解专业,了解学生,及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宗旨。这方便使企业对学校办学有个宏观的、整体的认识,从而在今后订单教育中能协调一致。

3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对学生进行订单实习前的辅导,对学生进行职业性向测试

订单培养模式不仅需要优秀的、充足的生源来参与实践,更要确保参与订单的学生都乐意选择该模式进行学习和锻炼。基于高职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局限性,他们对订单培养模式、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与选择都是非常肤浅的,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并不适合该模式、该专业,因此而后悔莫及、频繁跳槽。因此,为了防止学生在选择订单培养的时候,因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轻率地作出决定,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辅导,并对学生进行职业性向测评,以较为科学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等,指导学生尽量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等个人因素去选择,避免学生因职业性向问题而给订单培养合作带来风险。

4签订订单培养合同

订单作为一种合同,是规范订单执行过程的一种方式,可以保证合同方的利益与义务。确定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任务与要求、权利与义务,是订单式培养的重要环节。本着对学生、企业、学校负责的态度,应充分考虑三方面利益,共同制订培养计划,签订订单培养合同,规范三方的责任。在订单合同中,签订合同的主体应该包括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合同的内容与条款应具体到位而不能过于简单,对学校、学生、企业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对违约责任等应有明确规定。总之,在签订订单培养合同时,对合同的主体及主体间的法律关系认识,对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环节的约定与考核方式,以及对学校、学生、企业的利益与履行能力表达都应该规范。这样才不至于在执行的过程留下隐患。

(二)确定“三方共赢”的前提

1确定订单培养目标

目标是组织或活动所指向的终点,一个合理科学的目标可以刺激高水平的努力并给高水平的努力固定方向。在确定目标时,应先对学校、学生、企业的自身情况及社会环境进行全面充分的论证,亦即认识自我和了解社会,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然后对目标进行合理的定位,并对目标进行分解。它既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也包括学校、学生、企业目标。

2实现培养目标与实施条件相匹配

订单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企业以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体系和校内外教学条件及管理方式。而学生要有较清晰的职业规划,并对自己有合理的定位。不仅如此,订单培养的学生要有契约意识,坚守自己对企业的一份承诺,并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和理解,逐步建立起对企业的忠诚度。

学校应结合学生的专业,选择有一定经济实力、发展状态良好又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做订单企业,所选岗位也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近或学生愿意迁移为基本条件,以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

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应保证学生既有一定的专业适岗能力,也要有一定的岗位迁移能力。使其能受到良好的个人素养、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育,并保证在校学习的课程时数。

3营造订单培养的良好教学环境

积极营造订单教育环境。在实施订单教育过程中,要把订单班学生与普通班分开,在任课教师的配备、教学设备的使用、经费的投入方面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为订单教育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而且订单企业要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将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及管理理念运用到人才培养模式中来,让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文化,为适应企业的岗位需要打下基础。

(三)建立“三方共赢”的培养机制

1制订实施订单培养计划

根据学校、企业、学生的需求,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订单三方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企业专家与学校全过程参与订单培养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双方共同实施并互相监督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评价上,采用学习过程的评价机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刚性制约机制和柔性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模式,对学生的工作任务与质量进行评定。

2完善订单培养教育与管理

第一,在订单培养中,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分工协作,比如,双方共同管理教学过程,可让学校负责考核理论教学部分,企业负责考核实践教学部分;在教学设计、顶岗实践安排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经营运转活动应相互配合、加强沟通、协调一致;在考核上,双方联合给出成绩,全面考核学生的素质、能力、水平和工作绩效。

第二,引入第三方监管制度,成立专业管理机构,指导和协调校企双方对订单班教学质量考核。可将行业协会作为学校、企业之外的第三方,监督协议的执行情况,反馈、指导双方的教学实施。

第三,制订订单班教师管理制度。在订单培养过程中,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订单教学质量。因此,应建立教师选派的管理制度,要求担任教学任务的学校教师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和拥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企业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技能的辅导能力。以保证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教育效果的实现。

第四,制订订单班学生管理制度。建立一系列有助于提高学生技能和素质的管理制度。建立学生的基本信息登记制度,掌握订单班学生的基本动态;建立学生、学校及企业的合约关系制度,对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规定;建立对学生考核制度,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工作任务进行考核;建立学生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对在企业的学生待遇和工作内容、工作职责等进行规定。

第五,建立评价制度。建立订单班反馈评价制度,保证校企合作人才订单的连续性。要对订单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岗位认知程度的评价,了解学生的收入状况、对企业的满意程度等。对反馈结果进行理性取舍,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审视和科学评价,找出学校、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会同企业共同制订更好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达到订单培养连续性的目的。

总之,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校企合作方式,旨在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它极大地调动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积极性,很好地解决了办学、用人和就业三方面的问题。但在其实施过程中,应对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助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上下功夫,为校企合作建立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长效运行,并真正达到“三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卞化梅,杨晓雪“精雕数控”订单班核心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于强,叶宏权构建服务外包“订单班”实务操作规范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