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发展
我国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进步,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交通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繁荣,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形成了道路拥挤、事故频发、大气及噪声污染、能源紧张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现代城市居民的出行和人口流动,在一天的高峰时间里,客流高度集中、流向大致相同的现象很普遍,而仅仅依靠车辆运输已很难适应现代客运交通的需要,尤其是在大城市和一些迅速崛起的中等城市尤为突出,成为制约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又一“瓶颈”问题。
世界发达国家城市交通发展的历史经验也证明,公路交通不能完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居住人口高度密集的现代城市和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决定了“人均占用道路空间资源最少、能耗和污染最低”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将是未来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快速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新体系已势在必行。
一、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地下铁道、轻轨)属于集多种、多专业于一身的复杂系统。在交通发展史上,世界各国现代大城市的发展过程和经验证明,只有利用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网络,才能有效地解决现代城市交通问题。
1.轨道交通提供了大容量运输服务的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资源集约利用、环保舒适、安全高效的大容量运输服务方式,与现代城市中的其他交通工具互不干扰,具有强大的运输能力、较高的服务水平、显著的资源环境效益,是解决现代城市交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2.轨道交通是一种集约化的交通方式
轨道交通不仅提供高效、优质的公交出行服务,而且是一种集约化的交通方式,极大地节约了能源和土地资源。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仅凭简单的拓宽公路增加公交的方法,已无法真正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公交专用道的潜在利用能力毕竟有限,城市市区交通路面的土地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而且利用的效率低下也是众所周知的。城市市区土地资源可提供的地面交通供给已渐耗尽,利用开发地下宝贵的空间资源,提供新的交通系统,以缓解地面空间资源紧张状况,是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3.轨道交通是巨大的综合性复杂系统
(1)线路长度长。现代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一般有百余公里至数百公里。
(2)技术要求高。涉及到机车车辆、通信信号、土木工程等所有的高新技术领域。
(3)建设投资大。每公里造价达2.5-3亿元。
(4)建设周期长。单线建设周期要3-5年,线网建设一般要20-50年。
(5)建设规模大。参与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多。
(6)信息海量。建设、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量很大,处理工作非常繁重。
(7)系统错综复杂。要考虑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城市发展的关系,考虑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建设次序、资源共享的关系,考虑到轨道交通工程策划、建设、运营、资源利用的关系等。
二、轨道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方式比较的优势
(1)改善城市环境。用轨道交通替代公共电汽车成为大众通勤工具的首选,由于减少在城市市区中心运行的轿车和公交汽车的数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区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国外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单位运输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小汽车的10%和公共汽车的20%。
(2)大大地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和阻塞。轨道交通还是一种大运量的交通工具,许多国外大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的客运量占全部客运量的―半甚至80%以上。
(3)提高了交通出行的安全性,轨道交通的出行安全性要比轿车和公交汽车的安全性高出近十倍。
(4)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系统,提高市民的流动性和机动性。
(5)交通可达性的增强,使沿线城市地价上涨,提高沿线物业及房地产开发价值。
(6)带动轨道交通沿线新区的开发和旧区的改造。由于轨道交通为中长距离的通勤提供快速便捷和低成本的交通工具,城区居民将沿轨道线向城郊分散居住。
(7)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运营与维护,将拉动内需,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8)轨道交通的发展将有助于实现城市商贸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形态发生变化,资源分配会更加趋向合理化,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通过对轨道交通与其他几种常见的出行方式的比较分析,说明轨道交通相对于公交汽车、私家车等大众交通工具而言,具有运量大、低污染、低噪音、低能耗、高速度、低成本、占地少、舒适、全天候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替代的。 在现代大城市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城市运输体系,才能解决城市的交通拥挤阻塞问题,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保证。
三、轨道交通在现代大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强大作用
近年来,中国城市交通需求正在持续增长,而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将对未来的城市交通需求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刺激作用,从而导致环境污染恶化和土地消耗增加以及城市交通阻塞严重。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快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设施;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因此,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必须与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
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运输系统与其竞争的模式相比具有较大技术优势:较大的运量,有效的土地利用,每人公里较低的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环境是现代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一般采用电力牵引和大运量、集中化运输方式,所以,每运送一位乘客所产生的污染大大低于其他交通方式。
此外,轨道交通的发展可引导城市形态的变化,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益。它是现代大城市及其交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轨道交通系统给现代城市所带来的利益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快线 发展模式 北京
Abstract:The applicability of express subway is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in the character of the express subway in New York, Paris, and Tokyo. It was proposed that the express subway should be involved in the network of beijing urban railwa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Beijing development stratagem. In addition, different development modes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and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Beijing.
Key Words: urban railway; express subway; development modes; Beijing
我国几个特大城市的发展正处于城市格局重新调整时期,轨道交通建设已进入网络化发展阶段。网络规模扩大的同时,轨道交通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在轨道交通建设初期,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市中心城的交通疏解问题。当城市的建设重点逐渐转向外围的一些发展新城时,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居民的出行空间进一步扩大,轨道的需求构成中,长距离的出行呈现增长的趋势,需要提供更快捷、直达性更强的服务,快线系统正是应对这种需求而产生。从国外来看,纽约、巴黎、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的快线建设已经具有一定实践和经验。在国内,由于轨道交通还处于基本建设阶段,还没有完整的快线系统。应对城市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加快对快线系统规划的研究,以提前预留好相应的建设条件,更好的满足未来居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1 国内外快线发展分析
1.1 纽约
1.1.1 纽约轨道交通系统
自1904年开通地铁以来,纽约地铁系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连接着曼哈顿(Manhattan)、布朗克斯区(Bronx)、布鲁克林区(Brooklyn)及皇后区(Queens)。曼哈顿是主要的商业中心,其他三区以居住为主。纽约的轨道交通系统由三层系统构成:地铁、通勤铁路和城际铁路。其中,地铁系统又分为快线和慢线,主要服务于市内。
1.1.2 纽约快线建设背景
纽约的轨道系统在1940年以前基本建成。由于当时的纽约开发密度不大,地下管线简单,采用明挖法施工成本不高。为了使地铁既能提供快速服务,同时覆盖更广的区域,以便与其他模式竞争,纽约决定采用4轨作为纽约地铁的标准模式。4轨模式在同一服务区间提供快慢线,形式见图1。
图1 纽约4轨模式站台布置
纽约快线的另一种模式是服务于潮汐性客流的3轨,形式见图2。该模式主要用于连接曼哈顿与其周边的布鲁克林区、皇后区和布朗克斯区,均采用高架轨道的形式。这种快线在高峰期间为客流主方向同时提供快慢线的服务。
图2 纽约3轨模式站台布置
1.1.3 纽约快线特征
1.快慢同向不共线
纽约地铁系统中快线与慢线同方向不同轨道,共同服务于同一个区域,既满足了不同层面乘客的需求,又提高了轨道系统的效率和运能,对于缓解高峰时段的客流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双向流量较均衡的市中心区,采用4轨模式;在客流呈现出明显潮汐性的郊区,采用3轨模式。
2.快速运行
快速运行通过减少快线在沿途的停靠站实现。以纽约第7大街地铁线为例:地铁普线的平均站间距为0.63km,旅行速度为22km/h;快线的平均站间距为1.9km,旅行速度为33km/h。虽然纽约快线的旅行速度与国内地铁相差不多,但其快速的概念主要体现在慢线能够服务于更广范围情况下所产生的对比。
3.换乘方便
纽约地铁系统的快、慢车换乘十分方便,站台设在快慢线的中间,快慢线之间可以同站台换乘。由于快车的速度快,停站少,上下车的干扰小,许多乘客即使在慢车站上车,也经常到快车站换乘快车。
4.服务于中长距离的出行
曼哈顿区和邻近三个区的早高峰公交出行构成中,早高峰近70%的客流量进入曼哈顿,其中以布鲁克林区的客流量最大,而在出曼哈顿的方向上,仅有30%的客流从曼哈顿到其它各大区。曼哈顿DOWNTOWN地区距周围各区的平均距离为20km左右,快线系统可以使中长距离出行的乘客尽快到达中心城,提高地铁的吸引力。
1.2 巴黎
1.2.1 巴黎轨道交通系统
巴黎的轨道交通系统包含四个层次:普通地铁(Metro)、RER、铁路郊线和轻轨(Tramway)。在2000年巴黎大区公共交通的总客运周转量中,RER和铁路郊线承担了57.6%,地铁为25.3%,轻轨为0.5%,其余16.5%由常规公交承担。
1.2.2 巴黎快线建设背景
巴黎RER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使乘客快速穿越整个巴黎市和从近郊不经换乘就可以到达市中心。RER建设前,郊区乘客需在城市边缘换乘地铁进入市中心,地铁的速度当时仅为25km/h,从郊区到达市中心耗时长,卫星城的发展受到了限制。郊区和郊区之间的联系更加不方便,需要在城市边缘至少换乘2次才能到达目的地。为了实现“保护旧城区,发展卫星城”的目标,使人们向郊区迁移,巴黎市政府决定修建RER线路,将既有市郊铁路通过城市中心区连接起来,实现卫星城-中心城-卫星城之间的直通服务。在规划RER时,巴黎公交公司对二种方案进行了研究:(1)将地铁向郊外延伸;(2)将市郊铁路引入城市中心。最终,巴黎公交公司采用了利用既有市郊铁路,在中心城修建新线的RER方案。
1.2.3 巴黎快线特征
1.快速运行
RER的快速运行主要是通过二种方式实现的:在中心城地区,RER车站的平均站间距为2.9Km,平均旅行速度为50km/h;在郊区的运营中,RER在同一条线路上采用跨站运营和站站停运营相结合的方式,既缩短了长距离出行乘客的出行时间,也满足了近郊乘客的出行要求。
2.共线运营
RER的共线运营长度达110多公里。在城市中心区,巴黎公交公司经营的RER-B线和法国国营铁路公司经营的RER-D线共线运营。在郊外,RER线还与铁路郊线以及货运列车共线运营。共线运营的模式提高了轨道的使用效率,节省了建设新轨道的成本,但对信号控制技术、调度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灵活的运营方式
RER在郊区实行跨站运营和站站停运营,满足了不同层面乘客的需求。将跨站运营和站站停运营相结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1.3 东京
1.3.1东京轨道交通系统
东京的轨道交通种类繁多,有地铁、城市铁路、直线电机等,目前东京都的轨道交通公司有27 家,经营着总长度为2292.5 km的轨道交通线路。城市中心东京23区的网络长度为584.8km。在整个轨道网络中,城市铁路线占整个网络长度的82%,包括JR铁路和私铁经营的山手线。地铁占整个网络长度的14%,主要集中在山手线以内的城市中心,服务于城市中心15km的范围。
1.3.2东京快线建设背景
东京是一个单一中心的城市。城市中心功能的过度集中导致房价过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东京在距城市中心30-40km的范围内规划了4个大规模的新城。除筑波新城外,其它三座新城的主要功能为居住,以实现商业区与居住区的分离。
城市中心的地铁网主要服务于城市中心15km的范围,城市快速铁路主要服务于城市50km的范围,城市快速铁路可直接进入城市中心,也可与地铁径向线连通,使得中心城与郊区之间的联络非常方便。
1.3.3 东京快线特征
1.快慢结合
东京的快车和慢车在同一轨道上运营。在慢车停靠站,快车利用越行线完成跨站运营。对于城市铁路,由于客流需求量大,发车频率高,快慢共线的运营组织非常复杂,对信号控制、调度系统和车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该模式的条件之一就是有足够的空间来设置越行线,地下车站设置越行线实施代价则比较大,因此,东京快慢共线的方式仅限于地面或地上的城市铁路。
2.站距灵活
快线在城中心区的站距根据车站的服务功能设置。比如中央快速线在城市中心区与总武线平行布置,由于总武线承担主要的集散功能,中央快速线车站的功能则主要是与平行的总武线换乘,因此中央快速线的站距大,平均为4.0km。而另外一条快线筑波线的车站在中心区需要承担集散和换乘的功能,因此站间距相比于中央快速线较小,大约2.0km,但仍然比常规的地铁站间距长。
3.换乘方便
在换乘站台,东京快线采用4轨模式,站台在快车轨道和慢车轨道的中间,同台换乘,非常方便。
4.大小交路运营
由于郊区段与市区段的客流量存在差别,为了避免轨道能力在郊区的浪费,中央快速线采用了在郊区分支的运营方式。根据需求设置每条分支的发车频率。同时在高峰时段还开行区间车,以缓解高峰时段的客流压力。
1.4 国内
国内城市快线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广州地铁三号线于2005年底建成一期工程,其采用了最高时速120km/h的车辆,运营特征与普通地铁一样,只是在车站设置方面部分地段站间距长达6km左右,为快速运营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城市交通; 现状; 堵塞; 轨道交通; 交通网络规划; 经济承受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口大量迅速地向城市集中, 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 城市的日益发展和繁荣, 交通问题也日趋复杂化。一方面, 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要日益增长; 另一方面, 道路和交通运输工具能力不足, 其发展速度与城市建设速度不相适应。大中城市普遍出现人口密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严重、能源匮乏、车祸率高等所谓的“城市病”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 将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近年来, 尽管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城市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 修建了部分高架和立交道路, 但由于原有城市布局、建筑物的搬迁和昂贵的用地等原因, 使交通拥挤情况难有大的改变。如何缓解“城市病”给广大居民带来的不便, 应从大力研究发展城市区域间快速、直达、大运输量的新型交通模式入手。
1 城市交通现状
城市不仅是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而且也是交通运输中心, 是大量客货运输的起讫点、换乘和换装地点、客货流的集散点。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地区中心城市, 现有的交通体系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1.1 出行效率低
交通阻塞, 行车速度慢, 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道路总容量供给严重不足。长期以来, 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 只是在 1994 年以来才有较快发展, 人均面积由 2.8 m2 上升到 6.6 m2。 尽管增长幅度较快, 但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 20%的增长速度。目前, 全国 32 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 有 27 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汽车增长速度过快, 对道路需求迅猛增长。最近几年是大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 轿车、客车、面包车以及摩托车增幅年平均在 15%以上。个别年份甚至接近 20%, 而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 1.2%和 3.7%, 致使汽车交通需求, 特别是小汽车交通需求, 与市区路网总容量之间的缺口日益扩大。大量的自行车与汽车交叉混行, 更加重了交通的拥挤阻塞, 最终使小汽车这种本属高效率的交通方式走向高效率的反面。调查显示,一些城市中心地区的路段平均车速比 10 年前降低50%以上, 而且以每年递减 2 km/h 的速度在继续下降。公交服务水平日益下降, 客运能力薄弱, 大量自行车、私家车拥上街头, 更加重了城市道路的负担,人们出行难已成不争的事实。
1.2 道路资源利用率低下
市区道路网容量, 除了要有足够的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外, 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 及其网络的连通性等条件。我国很多城市道路功能的战略规划失当, 导致道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现在, 很多城市为了解决“车路挤兑”问题, 热衷于建设高标准的大型交通工程, 出现了许多立交桥、高架路和城市环路, 以为只有高标准的大型交通工程, 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交通问题。实际上这种办法只能缓和暂时矛盾, 拥挤问题不但没有解决, 甚至诱发聚集更多的交通量, 引起结构性的负效应。此外, 城市交通, 特别是小型机动化交通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实践证明, 城市交通问题仅靠几项大工程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的。
1.3 环境污染严重
目前, 机动车已经上升为中国城市空气和噪声的主要污染源, 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例如, 有的城市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已占总排放的 40%~75%。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的噪声污染不断加剧, 有的大城市交通干线噪声超标( 大于 70 dB),严重的污染既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空间。
1.4 交通事故成倍增长
城市的快速发展汇聚了周边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 但同时也极大的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和成本, 交通管理即是其中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由于市民尤其是新来人口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淡薄, 走路不走人行道, 自行车、助力车行驶在快车道上或反向行驶等现象时有发生, 从而导致交通秩序混乱, 交通事故频增。据统计, 2003 年, 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过 10.4 万人, 伤近 50 万人。至于一些日常碰撞的小事故, 则远远不止这些。
2 城市轨道交通优势
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单轨交通和磁悬浮交通等系统, 它们都能为居民提供优质快速的交通服务。地铁和轻轨交通具有客运量大、速度快、安全、正点、污染小、低能耗、乘坐方便舒适等优点,已被世界城市居民所认同, 通常称之为“绿色交通”, 其优势非常明显。
2.1 运量大
地铁和轻轨是容量较大的交通运输工具, 大载客的地铁车厢, 每辆额定载客量为 310人, 超员为 410 人, 编组采用每列 6 辆。中载客的轻轨铁路车厢, 每辆额定载客量为 202 人, 超员为 224人, 编组采用 2~4 辆。据测算, 地铁单向高峰每小时载运 30 000~90 000 人次, 轻轨单向高峰平均每小时客运量 10 000~30 000 人次, 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单向高峰平均每小时载客量低于 10 000 人次。地铁和轻轨受天气影响较小, 可以不分昼夜的全天候服务。
2.2 速度快和正点率高
地铁和轻轨通常实行全隔离或大部分隔离的措施, 列车运行受外界干扰少,因而正点率高。国内地铁列车的最大行驶速度为120 km/h, 运营速度为 30~40 km/h。轻轨线路受坡度、转弯半径等的限制, 最大行驶速度 45 km/h, 运营速度 25~30 km/h。
2.3 污染少
交通运输排放的废气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而城市废气的主要排放源是汽车。地铁和轻轨采用电力牵引, 污染少。而且地铁车站和线路深埋于地下, 振动的噪声对于外界的干扰较少。轻轨车辆采用了弹性车辆, 车轮上装有“旋转圆盘”, 可吸收车辆通过曲线时的噪声。在轨道上采用长距离无缝线路, 同时在轨道两侧设置了隔音板。轻轨的车速在50 km/h 时, 两侧 7.5 m 处的距离以外噪声在 76~80 dB 范围内, 小于公共汽车的噪声。
2.4 方便舒适
列车的发车间隔时间是衡量列车的方便性指标之一。地铁的发车时间间隔为 2 min,具备保护模块轻轨车辆的发车时间间隔为 2.5 min,发车间隔时间非常短, 给人们出行、工作、购物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5 安全性好
所有的地铁系统都是封闭运行的(即完全专用通道)。轻轨系统也有自己的专用通道, 交叉干扰少, 因而安全性比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要好。
3 应考虑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在解决大型、特大型城市公共交通方面优势明显, 但它也是一项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运行设备技术含量高、运行管理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因此, 正确处理和解决好城市轨道规划和建设中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3.1 法定规划
必须具有法定的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由市政、交通等部门做好综合交通规划和轨道交通专业交通规划, 然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后得到国家确认, 完善法定基本条件, 避免规划不当和道路资源的浪费。
3.2 客运量需求
根据建设部有关规定, 轨道交通线路近期高峰小时单向客流量达到 1 万人次时, 可建设轻轨交通; 当近期高峰小时单向客流量达到 4万人次时, 才可建设地铁系统。目前, 我国大部分城市人口, 高峰小时人次的客流还达不到要求。
3.3 城市经济承受力
衡量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主要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DP)。据分析,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占该城市 GDP 的 3%~5%较为合适, 而公交投资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投资比例又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 14%~15%, 即公交投资约占城市 GDP 的 0.9%, 这是一个合理而财力又可以承受的指标。若取公交投资额的 80%作为轨道交通的投资份额, 则每年可有 0.7%左右的 GDP 投资支持此项工程。由此推算, 当城市每年的 GDP 达到 500 亿元以上时, 认为有条件建设地铁。而每年的 GDP 达到 300 亿元以上时, 认为有条件分阶段建设轻轨交通。
3.4 建设标准及国产化产品的使用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一旦立项, 建设标准选择是否适当, 将对后期造价有很大影响。单纯从技术角度来考虑, 只要达到以安全、实用、经久耐用和造价低廉的要求, 就是建设控制的基本标准。目前, 有的城市轨道交通较多采用国外成套技术装备, 设备费用占到总造价的60%, 超过了土建工程费用, 这不符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应力求扩大产品国产化使用率, 降低项目造价和将来的维护成本。
4 结束语
关键词:乌鲁木齐;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urban rail transit effect, Urumqi
Li Xiao-yang, Liang Dong, Yang Can-jie
(Xinjiang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Xinjiang 830000)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rail transport in Urumqi,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ity's low energy consumption, low pollution, low emis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on the specific role of low-carbon urban construction.
Keywords:Urumqi; urban rail transit; low-carbon effect
低碳城市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点之一,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交通体系,将大幅降低城市排放强度、有效提升城市交通效率和促进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是乌鲁木齐建设低碳城市的必由之路。
1.低碳与现代城市建设
低碳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CO2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这比经济危机更为可怕。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低碳化是一条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 低碳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出发,努力构建低碳发展新体系,着重在七个方面实现“低碳化”:1能源低碳化、2交通低碳化、3建筑低碳化、4农业低碳化、5工业低碳化、6服务低碳化、7消费低碳化。
城市交通是城市发展的纽带,城市交通起着连接和运输的作用。对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及城市机动化的高速发展期,在城镇化和机动化的双重作用下,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大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发挥的瓶颈。而且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无论是城市日常出行总量,还是出行距离都将大幅增长,城市交通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
2.乌鲁木齐市公共交通现状及大气状况
2.1乌鲁木齐市的公共交通情况
纵观乌鲁木齐市的客运交通发展历程,公共汽车对乌鲁木齐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方便居民出行方面的贡献更是无可比拟的。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政策的调整,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机动车辆保有量激增, 居民出行的流量流向、道路交通状况也随之急剧变化,原有传统的运营方式与现代化交通的管理模式之间矛盾重重,因公交线路、站点、配车数等因素不合理造成的交通拥堵现象时有发生。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公交线路、站点、调配车数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不可回避地摆在我们面前。
乌鲁木齐市现有公交运营线路103条,投入运营的公交车辆现有2675标台,市区公交线路网密度约为17公里/平方公里, 截止 2003年底,乌鲁木齐万人拥有公交车辆约15标台。目前,乌鲁木齐公共交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公交线网布局不合理.现有的公交线网缺乏科学合理的布局,只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也是经验型线路网规划方法的产物,其中,既不乏合理而可行的线路,也有受各方面条件限制等原因带来的不合理成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主干道公交线路过于集中及线路重复系数高。
(2)场站建设滞后。公交线网的场站包括线路的始发站和终点站、中间站、枢纽站以及车辆保养场、中心停车场等。其中,线路的始发站和终点站、中间站和枢纽站是保证公交系统正常运营的基础设施,车辆保养场、中心停车场是保证公交车辆处于良好状态并待命发车的基础设施。由于缺乏系统的公交线网及场站布置规划,因而在建设场站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交通问题。
(3)运营管理手段落后。公共汽车交通,是定时、定向、定线行驶并按客流流量、流向时空分布的变化而不断调节的随机服务系统。这个系统能否正常有效地运行,不仅取决于道路和车辆等物质、技术设施条件,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营运管理手段的科学、先进与否。目前,虽然引进了智能IC卡系统,节约了人力也节省了乘客上车时间,但是在车辆调度方面,仍然实行固定的发车间隔管理模式,公交公司只能在起点与终点对车辆运行进行监控,但是在路段运行过程当中无法对车辆进行有效管控,更无法根据客流流量、流向的变化随时调整运力,经常出现“公交火车”或者“大间隔”现象,要么使乘客候车时间过长,要么前车提前离站、后车拥挤不堪,高峰时段乘车难、平峰时段空车营运,这种现象在恶劣气候条件下尤为突出。
2.2乌鲁木齐市的大气情况
乌鲁木齐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冬季煤烟型污染城市,每年冬季采暖期长达半年之久,煤炭直接燃烧供热面积占到全市总供热面积的80.5%。煤烟、烟尘、粉尘等污染成为影响乌鲁木齐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2009年,乌鲁木齐市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分别达到12.6万吨和6.1万吨,超过乌鲁木齐的环境容量近1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空气质量日报显示:2009年1月份的31天里,乌鲁木齐空气质量仅有两天为Ⅱ级良,其余29天全为Ⅲ级或Ⅲ级以上的污染天气,其中有186个全国重点监测城市中空气污染指数排名最高。7日、11日、24日空气质量达到重8天在度污染,最严重的1月7日污染指数更是达到500,这一数值已是环保仪器能监测的最大值。三面环山的乌鲁木齐冬季逆温、静风现象出现频率最高,冬季的逆温层平均厚度约860米,最厚时达1200米,这厚厚的逆温层就像一个大黑锅盖罩在乌鲁木齐市上空,使冬季乌鲁木齐空气中聚集的污染物不易扩散。所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工业废气对大气的污染,及对燃煤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监管力度,也会是控制污染的有效方式。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进入迅猛发展阶段。铁道科学研究院作为国内惟一一家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轨道交通领域的研究机构,充分借鉴铁路行业的技术和管理,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开展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机电设备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研究与编制,利用环行试验基地进行车辆与机电系统的试验,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创新咨询服务,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难题,在安全技术、施工技术、新型材料、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先进技术应用,建立健全人才培训和交流机制,加快建设国家轨道交通综合试验检验基地,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科研;试验;铁科院
0 引言
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延伸、相互促进、互为客源、资源整合的有机联系,铁路行业积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铁道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铁科院)于1965年开始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承担了北京地铁 1 号线的工程试验、施工难题攻关、轨道设计、车辆选型、调度指挥等工作,并建设了隧道1:1模型试验室,为北京地铁隧道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的试验依据。在北京地铁运营初期和运营过程中,参加了工务系统改造(如钢轨磨耗问题、减振降噪、轨检车研制等)、车辆改造(如转向架、制动、牵引系统)、调度系统升级等试验和研究工作,积累了经验,初步形成了轨道交通专业的专家队伍。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战略;思考
城市轨道交通是对运用电力的大量公共交通的总称。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个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程度已逐渐成为一个城市是否进入现代化进程的衡量标准。
1 我国交通信号系统存在的不足之处
1.1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造价过高
我国的城市轨道信号系统相对于大部分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因此我国的许多厂家还无法供应自身所需的信号系统,我国的交通信号系统建造需要不断地引进国外先进成熟的轨道交通信号系统。
因为我国建造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还需向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因此交通信号建造的成本较高。而且一般在进行信号系统招标的时候,通常都是直接在国外的供应商之间进行,导致国内的供应厂家无法参与到招标中,因此造成信号系统的造价高居不下。
1.2 无法实现互连互通
在国外进行信号系统招标时,通常都是采用对线路的单独招标,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在同一片区域却有不同的线路,而不同的线路也会采用不一样的信号系统。信号系统无法统一,控制系统也无法统一,致使车载设备相互之间不兼容,这样就会导致各个线路无法实现互联互通。由于线路无法统一,导致在后期的维修和养护工作中难度较大,工作效率也比较低下。
1.3 无法促进民族产业的发展
因为我国的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起步较晚,专业技术无法达标,因此,在轨道的建设中还需要引进国外相对先进的机器设备和信号系统,这样会限制我国国内民族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导致民族产业始终与国际先进水平时间存在不小的差距,从而无法增强我国民族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基础较为薄弱,这个领域相对来说也较为封闭,国内的许多厂家也无法寻找到介入这个领域的突破口,因此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发展非常缓慢。
2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发展战略
2.1 选择适合的信号系统
我国在进行城市轨道建设时,最注重的便是其安全性能,这是建设轨道最基本的原则。因此在建设轨道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能只注重表面,要深层次的挖掘建设轨道的需求。目前,在许多的城市,都存着着一些腐败的信号系统选用方式,在选用时很少考虑资金的因素,总想一次性解决所有的问题,在选用的时候采取互相攀比的情况,这样不仅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还无法选择合适的信号系统,为之后的信号建设带来一些安全隐患。
在一些相对不太发达的二三线城市,在建设轨道信号系统时,难免存在功能过剩的情况,这样会造成资金投入过高,后期的维修成也相对较高的情况。目前的信号系统有两种:一是基于轨道电路的ATC。二是基于无线通信的ATC(CBTC)。在进行信号系统的选用时,要根据城市需要的具体要求来选择适合自身的信号系统。
2.2 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逐渐国产化
目前在我国,车辆相比信号系统来说国产化程度相对较高,已经有许多国产车辆逐渐进入了国际市场,在许多城市的信号交通中被广泛应用。我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信号系统建设的一些规章制度并不完善,非定型的产品偏多,因此造成了后期运营和维修相对困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改革开放政策逐渐深入,城市人口增多,对城市轨道信号系统的需要变得明显,但是此时我国并没有可用的轨道信号系统,因此,我国开始逐渐引进国外先进的信号系统,比如西门子公司、阿尔斯通公司等的信号系统。
我国自主研发信号系统的进程非常缓慢,一度长期滞后,在这个时期,我国国内没有厂商能够独立自主的提供一套完整的具有竞争力的信号系统,只能引进国外先进的信号系统来建设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引进的信号系统虽然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但是这样并不利于信号系统国有化的发展。因此在我国,国有企业应当不断创新,借鉴国外先进成熟的交通信号系统,逐将实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国有化。
2.3 推动交通信号系统建立标准体系
因为受到产业环境的限制,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始终缺乏一个标准,这对信号系统的建设和施工,以及后期的运营维修都带来了许多的困难,同时也极易造成我国信号系统优化管理的提升。我国的铁路行业就有完整的标准体系,比如《铁路信号维修规则》等,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很大程度上约束了铁路建设和维修中的各项工作,使得铁路的建设有章可依,各项工作井井有条。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建设也应该参照铁路建设的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将所有轨道建设中会出现的问题和措施都进行一个专业标准的规范,将各地轨道建设的基础和经验进行总结,不断更新和完善规章制度,并提出一些科学的指导性意见,这样就可以不断优化我国轨道建设,促进交通信号系统建立标准的形成。
2.4 不断培养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人才
在进行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建立中,需要不断地有高素质人才的加入,有了专业的人才,轨道建设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方面的人才主要有研发、设计、施工等方面,每一各环节都必不可少,因此进行轨道建设的人才都是综合素质较高和专业技能素质较强的人才。这样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需要国家的栽培,目前我国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的人才还是相对匮乏的,设计施工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等的专业水平还达不到标准,因此,想要提高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建设水平,就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国家首先就要加大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还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2.5 促进信号和通信的一体化进程
随着铁路的不断发展,信号系统和通信技术已经不断地进行融合、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信号和通信也逐渐挣脱了传统各自独立的束缚,逐渐走向一体化发展,这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和趋势。
目前,信号和通信逐渐一体化的主要标志就是CBTC。但是在一些城市,轨道信号系统依旧没有将通信资源进行合理充分的利用,导致通信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在轨道建设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强信号和通信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发展,不断优化轨道建设技术,节省大量资金的投入,科学有效的进行资源的配置和使用。
3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建设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工程,对于专业技能较强的人才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在不断完善我国城市轨道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注重相关人才的培养。并且在建设中,需要不断的借鉴国外先进的信号系统和建设理念,尽快将轨道建设进行国有化,提高我国建设的技术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轨道信号系统,改变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发展严重滞后的现状,修正轨道建设中的不足之处,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建设的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张铁增,林瑜筠.对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发展的思考[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3(02).
[2]郝瑞庭.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设计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3]陆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综合效益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是个人职业生涯与企业发展的联系纽带。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最重要、最富活力与创造力的资本,其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功能与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有识之士,也充分认识到人的素质与能力对企业运营质量和发展前途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并感知到现实与未来对高素质、高技能员工的呼唤。员工培训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
1 正确认识企业培训的重要意义
随着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企业需要不断创新,需要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这就要求不断地加强和深化对员工的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这也是一些大的公司,如微软、IBM、摩托罗拉等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员工培训学院或大学的根本原因。因为这些公司相信,知识是保持长期成功的基础;只有重视员工培训,才能使公司在全球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培训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投资,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如选送优秀员工参加带有旅游性质的培训班、组织业绩突出的员工去外地参观著名企业、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进修并报销学费、定期选拔优秀员工出国考察等,都会对员工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据调查,企业是否制定培训制度是员工在择业时的一个重要条件。企业如能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进修培训机会,即使工资低于其他企业,许多员工也仍会选择有培训机会的企业。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T.W. Schultz)在20世纪60年代,从大量的实证分析中得出一个突破性结论:在现代社会,人的素质(知识、才能和品质等)提高,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比物质资本和劳动(指非技术性劳动)的增加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他还进一步阐明:人的知识、才能基本上是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产物。
据此,就不应将人力资本的再生产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为一种投资,且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必须强调的是:人力资本投资不服从物质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相反是“边际收益递增”的投资行为。因此,不断增加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员工素质,使人力资本持续增值,从而持续提升企业业绩和实现战略规划,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
世界著名杂志《财富》曾经预言,当今时代最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企业,特别是那些善于学习的知识型企业、拥有知识型员工的企业。可见,企业培育学习型的企业文化非常重要。学习型的企业文化表现为员工不断学习,企业奖励进步,大家共享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新的机遇,使公司和每个员工受益,同时也在企业营造出一种浓厚而强烈的学习氛围。
2 员工培训体系的创新
员工培训体系包括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和培训管理方式等。其中培训管理包括培训计划、培训执行和培训评估等三个方面。建设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必须在培训理念及方式上不断地进行创新。
2. 1 员工培训理念创新
很多企业未能将员工培训作为一项日常例行工作来抓,甚至觉得:培训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与其让员工参加培训,还不如加强管理让员工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因此,必须转变上述的观念,树立起一种新观念:员工培训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是可以使企业获得长期综合收益的行为。的确,对员工进行培训往往不可能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但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凝聚力及团结精神。同时,通过不断培训,可以增强员工对本职工作的认知力和办事能力。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必须从思想上将员工培训视为企业的一种软投资,其重要性比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厂房投资、设备投资更为重要;它和企业其他投资一样,必将给企业带来丰硕的成果。
2. 2 员工培训方式的创新
目前,大多数企业采取的是你说我听、课后考试的培训模式。这种传统的培训方式,对于提高被培训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水平帮助不是很明显。在员工培训方式的创新上,应根据被培训者的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例如,对于基层员工,其培训方式应更多注重培训的互动性、实用性及连贯性,应让其在接受培训过程中,不断有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以增强其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中高层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则应注重培训方式的灵活性与挑战性,从而增强其团队协作能力、概念形成能力的培养。
培训方式的老化导致参加培训的员工对培训缺乏兴趣,这是培训较难取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在注重企业内部培训方式不断创新改进的同时,还应适当聘请外部专家,以提高本企业培训的质量与水平;还可派员工参加专门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以开拓员工的视野。
2. 3 员工培训考核的创新
对员工进行培训的主要目的:一是培育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增强凝聚力;二是提升员工的技术、能力水准,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打好基础。由于从员工接受培训到其产生效果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增加了对员工绩效考核的难度。
大多数企业对员工培训的考核方式较为简单,多采用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形式对于被培训者来说,会认为只不过是走过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往往会忽视培训的重要性。由于考核方式较为松懈,必然会导致被培训者在接受培训时经常人在心不在,或忙于其它事情。
因此,在培训考核的创新上,必须注重短期考核与长期考核相结合、个人绩效考核与企业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这要求培训主管部门必须将员工培训记录和绩效考核记录分别归档,并定期(例如每半年)进行一次审核,查看其在接受培训后绩效有没有得到提高。将企业绩效纳入此处考核,其意在审视培训课目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培训有没有切实起到相应的效果,从而增强全员对培训及考核的重视程度。
2. 4 培训师培养及选拔的创新
培训师的培养及选拔是作好企业员工培训的前提。一个好的培训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相当多的企业来说,培训师基本上由各部门主管兼任。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是培训师对被培训者的优缺点及需加强的知识点了解较为透彻,易做到对症下药,但容易受自身知识面及知识结构的限制,很难进行技能及知识等方面的全面革新,且难有大的进步。
因此,企业在采用一线主管给员工进行培训的同时,亦应加强专职培训师的培养和选拔。专职培训师应从企业内部选拔优秀员工担任,同时亦应考虑其学历、知识结构等方面,以衡量其能否胜任这一角色。对培训师亦应不断培训,如让其参加高校学习,或参加专职培训公司组织的培训课程,让其在丰富视野、增强技能的同时,亦可将所学新知识传授给本企业员工。
考虑到企业内部结构及所需知识、技能的复杂性,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所有方面均有本企业培训师来完成。这样,可邀请一部分外部专职培训师来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培训。这在学习外部先进知识、先进理念的同时,亦可节约一定费用。
总之,员工培训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企业及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安排员工培训时,必须统筹兼顾,使员工培训切实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这是使员工培训不断取得成功、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3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在当今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的形势下,对运营企业提出的现实要求。下面结合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近年来开展的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讨论。
3. 1 员工培训必须快速高效优质
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是负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并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公司,截至到2006年年底,公司有在册职工9 490人,其中中高级以上技术人员占72%,承担了上海市区4条线路(总长95 km,车站84座)的运营管理责职;到2007年年底,运营管理职能就迅速扩展到贯穿整个上海市区、基本形成轨道交通运营网络的6条线路(186km,车站123座)。根据规划,预计到2010年末,其管理的运营线路将达11条(总长400 km,车站250座),届时企业从业人员预计将达23 000人。由此可见,作为近年兴起的新行业,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先进性和超常规发展对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因此,在专业技术方面必须提高员工的培训质量,在满足运营需求方面必须加快对员工的培训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为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3. 2 技术进步要求员工知识更新和升级
城市轨道交通是多学科、多专业的高新技术联合体。因此,各专业的技术进步必然会反映在城市轨道交通各相关专业的设计、建设和运营中,并最终要求企业员工能及时掌握和使用这些先进技术。如:电动列车的驱动原先采用的是直流电机,随着大功率可控硅耐压技术的突破,现在已普遍采用交流电动机驱动,不但降低了制造成本,也便于操作、维修;电动列车开关车门驱动,由气动改为电动;信号系统也引进了“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替代了目前广泛使用的“准移动闭塞”系统。此外,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在各技术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轨道交通运行质量监控方面也不例外。如原先只对单条线路的运营质量进行监控的OCC(运行控制中心)也发展为COCC(中央运行控制中心),以利于实施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内各线路的运营管理。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各专业技术的更新速度已明显加快。这些新技术的采用必然要求企业员工同步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能力。
3. 3 探索员工教育培训的新方式
对新进企业的员工进行上岗前的技能和岗位培训,对原有的企业职工进行知识更新,同时还必须确保已开通线路的正常运营和对新建线路的接管,这些都需要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教育培训中心探索员工教育培训的新方式。
制定和规范各工种的技能标准,并据此编写各工种的培训大纲和教材,采用理论应知和实际操作考核,制定复训期限和要求等,可极大地调动广大员工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坚持以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对各类新录用或转岗的员工,在上岗前都要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班。员工的培训由教育培训中心负责实施,目的是使被教育者了解和掌握公司的经营目标、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基本掌握岗位的工作程序、要求、方法及必须的工作技能,从而保证员工能达到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质量标准,能按技术要求履行岗位职责。在培训中,聘任专业技术人员专、兼职担任授课教师;并结合本职工作实际,组织对新理论、新技术的继续学习,通过复训对员工进行技能知识补充、更新和提高。仅2007年1月至11月,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就举办各类培训班193个,总计552 845课时,参加再教育达15 088人次。经过培训,职工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面对如此庞大和高技术的培训要求,在探索培训方式的过程中有以下成功经验:对新员工实行军事化管理,集中培训;对低级别技工的知识更新,则由高级别技工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二个方面通过身传言教进行技术传授;对于需要普及的基础知识或简单技能,采用首先培训一批专业培训师,然后通过培训师对全体员工进行知识或技能普及教育。其中对全体客运服务员的礼仪培训就是典型的培训实例。
城市轨道交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快捷、准时、方便”的长处而受到市民欢迎,由此也确立了城市轨道交通的社会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等特点,因此更要求员工在工作中展现高素质的礼仪服务。故在2007年7月就需要对全线近3 000名服务员在不足200天的时间内进行一次全员普训,并达到规定的要求。为此,决定尝试采用一种全新的培训方式:
1)组织专业人员,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特点,统一编写城市轨道交通礼仪标准和培训大纲及教材,并外请专家组对标准、大纲、教材进行评审;
2)精选32名高素质员工,采用小班辅导,培训成为专业礼仪师,由他们全面负责对全体员工的礼仪普及教育;
3)进一步对礼仪师进行师资能力教育,通过教案编写、老师带教、小课示教、课堂点评等方法,提高他们的授课能力(经授课能力考核及格者,方能获得礼仪培训师资格);
4)为确保全员礼仪培训质量,在具体普教过程中,统一提供规范的教案、教具、教材和示教片,并规定只能由专业礼仪培训师进行授课;
5)每个员工在培训终结时必须进行书面理论和现场录像的考核,有一项不及格必须补考,补考不及格就不能上岗;考核成绩存档备查,也作为今后员工的考核依据。
正是由于实施了这一创新的培训模式,才能在不足200天的时间内完成了对全体服务员工的礼仪基础知识培训。经过这次高密度、高强度、高质量的普及培训,客运服务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3. 4 教育培训工作的探索和创新
培训工作必须在不影响现有线路正常运营的前提下进行,同时,还必须为即将投运的新线路的接收、开通做好人员储备。其结果是企业人才资源培训的工作量大大超出常规的计划,为此必须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符合城市轨道交通超常规发展的培训方式。前述举办的“车站服务员礼仪培训师资培训班”,就是走专业化培训管理与群众性普及教育相结合道路的有益探索,有利于建设一支自我教育、统一规范的职工队伍。2007年,公司还分别举办了对行车调度、车站站长和服务员的综合知识比武。各线路相关人员对各自的应知应会知识,采用比武的形式,对行车业务知识进行综合考核;其余职工通过观摩参与,提高和巩固了相应的基本业务,达到了提高个人业务工作能力的目的。这种新型的人力资源开发方式,已成为了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为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而采取的一项创新举措,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近年来,公司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创建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如:近年来,公司先后成功举办了群众合唱比赛,“迎新线开通、为市民方便”的“保通车”活动等,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凝聚了员工人心,形成了企业合力,增强了广大员工“在市民面前我代表地铁,在国人面前我代表上海,在世人面前我代表中国”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了极大的工作热情。此外,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实际,公司还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员工培训手段。如:鼓励职工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参加业余学历教育;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员工”活动;以广大职工为主体,根据公司运营管理的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发展计划,鼓励职工参加各种教育培训;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着力增强职工学习力、实践力、创新力、合作力,为职工掌握多岗位技能,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平台。
4 结语
知识经济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进一步树立现代职工教育新观念,拓宽人力资源培训新路子,使人才层次不断提高,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一专多能的知识型人才。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行的不断完善和不断扩大,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要求也愈来愈高。对此,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摸索和创新,才能满足市民对城市出行“快捷、方便、舒适”的要求,才能使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有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轨道交通;建造运营成本
作为文明历史发展中的崭新时代,城市的诞生宣告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彻底变革,也由此开创了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初始形态。今天,伴随全球化的大潮,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人口迁移与国土城市化过程,充满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实践,越来越体现出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交通是现代城市规划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各方面处于跳跃式发展的人口大国,科学地制定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城市交通规划,意义尤其重大深远。
本文以当前城市化加速背景下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重大选择作为切入点,对如何解决轨道交通与现存城市公交系统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如何经济、优化地建造与运营城市轨道交通,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1 轨道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重大选择
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一切问题起源于三个基本因素:人口剧增、城市化加谜与出行方式机动化。为此,规划者们必须在各种可能的决策方向之问慎重取舍。国外专业杂志《世界城市化展望》2004年载文指出,全世界人口从1950的25亿左右增长到2000年60多亿,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预计再过30年将达到80亿以上。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了1亿3千万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一般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出行方式机动化日益加速,造成了今日中国主要大中城市里司空见惯的“出门难行路难”问题。专业人士称之为严重的城市道路交通拥挤。
一般而言,城市交通方式大致可分为步行、自行车、摩托助动车、小汽车与公共交通国内外的城市交通基本上都经历过从步行、自行车到摩托、小汽车大体相同的发展过程。但是,当人类普遍进入小汽车时代后,美国和欧洲选择了不同的交通方式和城市形态。美国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城市多数呈现分散、蔓延的形态。欧洲大陆则十分重视公交、特别是轨道交通,大城市通过轨道交通将市中心、近郊生活就业区与远郊卫星城镇连结起来,形成多中心的城市形态[1]。轨道交通系统的诞生,使城市的发展从中心聚集型向离心分散型转变成为可能,也因此造就了城市中心的“职住分离”现象。应该承认,私人小汽车和轨道交通是目前发达国家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交通方式,分别突出地体现着更优的生活质量与更高的运输效率。改革开放前,这两种交通方式在我国大城市中的数量少到几乎可以忽视不计的程度,近年来,它们已分别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表现_出强大的生命力。
城市的功能和社会活动的多样化是大城市的基本特征,由此决定了大城市的交通需求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选择的出行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所有的出行方式都可以在各自适用的范围内发挥出最大优势口[2]。我国的城市交通机动化正处于起步状态,自行车等非机动车仍是目前大部分城市中居民出行的主导方式。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多层次、立体型多元化的交通体系,是我国数量迅速增长的大城市的唯一发展方向。在此目标之下,科学规划的轨道交通理论上提供了最大限度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可能性。
城市交通拥挤现状,决定了各级政府部门在宏观决策过程中,理当重点考虑规划在环境系统、资源系统、社会系统等多方面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系统[3],这方面国内刊物近来论著颇多,本文不欲在此重复赘述。以下谨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探讨进一步解决轨道交通建设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加速走向它的现实可行性。
2 轨道交通需重视与城市公交系统的和谐
一般而言,轨道交通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是要充分实现路线选址与转乘配套两者的最优化,与现有的公交系统在各个环节上达到最大限度的互相补充协调运作。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是一项涉及面广泛复杂、需要许多专业协调配合的大型系统工程,必须与城市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密切结合起来进行。作为城市规划的有机构成部分,轨道交通的规划与整个城市交通的线网规划实为一体。为了避免客流稀少,线路走向应尽可能合理,否则,小客流低运量必然导致轨道交通无法发挥预期的骨干作用。总之,结合城市的总体客运需求合理规划布局,是保证城市轨道交通主导地位的必要条件。当然,这种合理布局要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用地空间总体规划。北京地铁线明显采用了沿城市道路走向布局的方式,轨道交通网络形态与市区道路棋盘式格局高度一致,恰恰体现了保护北京古城的特殊要求。这方面类似的例子,还有南京地铁1号线采用高架方式从中华门附近跨越古城,也充分考虑了地下车站与周围环境、高架线路与地面景观的协调需要。
其次,在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编制城市公交综合规划时,要十分注意加强交通换乘枢纽的建设,将轨道交通与现有的常规公交体系统一安排、有序调整,保证轻轨、地铁等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汽车、出租车、轮渡等多种交通工具的方便转接,以及与机场、火车站、港口等其他运输场所的顺利衔接。前文所举的欧洲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面对小汽车交通的冲击,纷纷寻求一种新的交通发展模式,在通向郊区的沿线地铁站大量修建小汽车停车场,引导小汽车乘客换乘后进入中心城区,使轨道交通的大运量优势得以发挥。国内方面新近建成的上海火车南站,则成功地将铁路与两条城市轨道交通与几十路近、远郊公交汽车线的零距离换乘需要融入规划设计中,成为一个值得学习借鉴的样本。
最后,我们不能不充分注意轨道交通与整合改善城市常规公交之间的互动关系。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轨道交通都是在既有城市公交体系形成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公共汽车/电车仍将是人们出行使用较广泛的交通工具之一。根据我国许多城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规模及交通总量需求,常规公交的整体地位短期内变化不大。但是,常规公交系统效率低下的现状应该在逐步发展轨道交通的过程中加以综合整治与改善。除了科学制订线网布局,修建港湾式停靠站台,合理编制车辆运行图,建设服务查询显示信息系统等具体措施外,从规划立法角度保障公交的道路优先使用权的思路也有待于细化落实。
年的工作经验,就城市发展和轨道交通规划问题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城市发展;轨道交通规划;城际轨道;回顾;展望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城市拥堵问题已成为城市长期发展的主要阻力,为谋求城市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其指导下,再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和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变来发展城市。为了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应加强对于城市交通规划工作的重视,不断回顾城市发展与轨道交通规划,并对此作出相应的展望,以为进一步的城市与轨道规划作出相应指导,使城市获得健康、稳步的发展。
1我国城市总体现状
城市密集的地区应成为交通规划的重点。在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区域之间的协调性,使其能合理地与其它区域的衔接。在发展轨道交通的同时要注重务实性和可操作性。轨道交通的发展既要有目的的解决客流问题,缓解交通压力又要引导城市向良性方向发展。
交通规划中我们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与城市土地利用结合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仅是单纯的供应超前模式下对交通与城建用地关系。没有充分全面地考虑到城市大规模扩大的特点,“就交通论交通”的弊病依然存在。没有切实的实现用交通的建设带动城市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层面对公共交通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而这种规则不单单在大城市中得到重视,而中等城市也开始不断增加重视程度。但却在照搬大城市制定的交通特征,脱离了其本身的特征。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人口比例也翻倍增长(一九七八年城镇人口为15.6%,到二零零五年增加到43.5%)。随着城镇人口数目的剧增,城市市区面积必然增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许多大中型城市开始建设“卫星城”"新城",如果要将市区与郊区联系起来必须有便利的交通走廊。市区面积的不断增大,留给交通走廊的使用面积将不断减小。若是等市区扩张后再来考虑交通走廊的建设,不仅在线路选择上有诸多限制,而且能够使用的土地将会越来越少。导致后果:一,增加建设和运营成本;二,如果交通衔接不佳,居民区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大城市发展轨道交通规划势在必行。
更好的发展潜力、完备的设备是大中城市吸引人流的原因。因此大中城市人口的增加速度较快。人口的不断增加是我们大中城市出现郊区。城市半径不断增大,而城市工业布局住宅结构和商业娱乐设施等向郊区的迁移,使市区到郊区,郊区的郊区的客流不断上升,急需轨道交通满足这些客流,快捷方便,以减轻疲劳,提高效率是每个出行居民所希望的。公共汽车不能在效率上满足市民的外出要求。因此,只有平稳性,安全性,快捷性俱佳的轨道交通才能担当。
2城市发展和轨道交通规划的回顾与展望
2.1北京城市发展和轨道交通规划的回顾与展望
2.1.1回顾
北京的城市交通虽然取得迅速发展,但还不能满社会,经济的需求。北京城市在寻找一种能与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这依然成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基本目标。
八十年代后期,随着北京城市的加速发展,出现了人口增加。人口和产业聚集市区,市区的承载力接近饱和。水源,能源,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促使北京城市达成了交通建设的战略目标:在二十年内,将城市道路网和轨道交通网逐步完善。建立一个以公共交通运输网络为主题,快速交通为主干。完善得主干,先进的管理,足够大的容量和应变能力的交通体系。
近年来,虽然北京城市建设与汽车化进程均有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致使北京市区交通拥挤堵塞,而停车问题日趋渐。造成北京城市交通现状的原因有:一,机动车的保有量远远大于规划的预测值。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以社交活动,娱乐休闲,生活购物为目的的人们出行率有较大提高。三,“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没有彻底贯彻的落实。四,虽然北京公安交通部门在交通方面专门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较之发达国家的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的现代化城市交通管理还存在很大差距。
2.1.2展望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加,北京的集聚效应还会进一步增强。北京城市将建设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根据国外实践证明:只有交通政策的转变才能是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状况发生根本变化。北京城市还要在交通规则和土地使用互助协调的方面做出努力,确保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将会进入小汽车全面进入家庭的阶段,交通规划需要按不同区位,确定需求指标增设停车位,规划足够多的停车换乘场地,应鼓励居民乘坐公交方式进入时中心区。为满足新时期北京对交通的需求,交通设施既要舒适,安全、可靠又要与环境和旧城保护相协调,尽可能较少噪音和控制大气污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广州城市发展和轨道交通规划的回顾与展望
2.2.1回顾
自从八十年代开始城市轨道网线网的规划工作。二十年来,广州城市一直在不断的补充、深化、完善。一九八八年,通过对广州居民出行的调查再结合技术,经济以及城市规划标准,最后确定了“十”字形基础路网。该”十”字路网一极其简单的方式将几大主要区域:城北、市中心、中山大学与火车站连接起来,并考虑到向外延伸的可能。当然缺点与之并存,那就是覆盖率,给乘车造成困难。虽然该路网对广州的地铁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受到当时城市经济以及对广州城市的发展潜力没有充分的认知,“十”字型路网由一九九四年的五线道路所替代。该线网是在原来的“十”字型地铁网络基础上的完善。目前,广州城市使用的是覆盖市区的七线轨道网络,它虽然是协调好了近期轨道交通建舍和远期网络规划的关系。使居民出行的方式得到了丰富,使城市的交通压力得到舒缓。但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例如:一,线网规划与土地规划的调节力度不强;二,交通一体化程度不高,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各车站的衔接力不佳;四,票务方面存在问题,票种比较单一,不能吸引客流,票价太高偏离于短途。
为解决以上问题,广州市还进行长期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该体系由线网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等总体规划及土地控制性规划,站点一体化规划,线网施工期间交通影响评估及交通人口改善等组成。而该体系在实践得到检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2.2.2展望
广州市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国际一流的,多层次大都市轨道交通系统。将站点连结进一步完善,使公交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增强,将服务站点的覆盖率进一步得到提升,建一个乘换区纽,快捷方便的交通枢纽体系。交通网线应响应时代号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此,广州市在规划交通网线时就要考虑诸多方面。例如,地铁、轻轨,郊区交通网还要考虑一些与国铁城际轨道相衔接的问题。你有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也在迅速的调整,所以线网规划工作不是一次做完的事,必须每间隔几年就要进行一次修正。使发现新的情况得到解决,充实,提高。
2.3上海城市发展和轨道交通规划的回顾与展望
2.3.1回顾
上海城市轨道出现在本世纪初,当时建成几条有轨电车线路。起步时间不晚,这可以说是上海市早起轨道交通体系。后因故障百出,堵塞交通被人们无法忍受而陆续拆除。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为满足其发展要求,需构筑现代化交通体系。上海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了建设轨道交通,至十一五期末,上海轨道交通路线里程超四百千米,构成了“中心城十字加环,七横八纵,区九向辐射的格局”。上海轨道线网竣工后,承载了上海市百分之四十五的客运量,而在上海市中心发挥了骨干作用。市域级、市区级两个层次构成了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其中,市域快速地铁线市轨道网络的基本骨架,快速到达城市各个枢纽,让郊区与中心区相连提供服务。同时,还是对交枢纽的重要衔接点。
总体来说,上海规划是比较科学的,能在对客流预测的基础上,对轨道线网的功能、结构、规模做出正确的定位,能为人口密集区提供交通需求。能做到发车频率高、运输力较大、运行速度较快。此外,还有轻轨作为其网线的补充。上海规划布局也较为合理,上海市人口规模大、就业密度高、交通复杂程度也相应增加。上海市的环形放射状轨道线布局符合了上海住客流的方向,还能是郊区新城域中心城相连接,较为合理的整体布局,将显著改善城市的交通问题,有利于上海的未来发展。
2.3.2展望
当前,上海市发展速度极快,而人们关注的中心仍然是直接经济效益,极少数能着眼长远利益。这必将成为上海市轨道交通系统实施时的障碍。上海市要想获的长足的发展,必须使近期规划与长期规划想协调,能进行完美衔接,将辐射在大化。这样就能提高上海的对外能力,处理好土地使用规划与轨道交通规划出现的问题。试看将来,上海将会出现以中心城为主干,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交通轨道布局,既促进多中心的发展有方便居民的出行。将机场,新城机密相连,会对上海市产生深远的影响。
3城市间轨道规划
城市带和城市群将会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以准时,快速,大容量等优势的城际轨道交通。他是大城市与中小城市联系的纽带。其作用是:将区域空间结构得以整合,沿线城市经济得以发展。又将为发达都市经济带来发展条件。
城际轨道交通既强化了城市群间的联系又明确了城市群间的分工。在城市间配套能力增强的同,提高了经济质量,节约了成本,促使了区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珠三角城际轨道布局不仅提高了城市群整体竞争力,还有利于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通过合理的资源利用,投资环境的改善,进一步形成大都市区。既发挥了城市区位的优势,又对交通,产业,经济带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大大的推动了城市间的融合。在区域发展战略的引导下,珠江三角洲将以全方位的发展轴带为主线。将多个城市的中心城市和产业聚集区作为节点,形成一个类型不同,规模不一的城镇产业区向“点轴”聚集。呈“扁面”拓展的发展格局,最终形成的发展轴带体系为“一脊三带五轴”。
城际轨道交通的便利性,提高了与外地城市的交通,扩大了经济区腹地。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既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运输需求,又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布局结构的调整,实现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城市交通行业持续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城市化进程也逐渐加速,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迎来了黄金时期。但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时代的差异性和城市的多边性决定了城市轨道交通的不可复制性,城市交通规划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为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仍然应加强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重视,并加以不断完善与创新,以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洪. 上海城市发展和轨道交通规划的回顾与展望[J]. 交通与运输, 2012, 28(1): 4-6.
[2] 汪近林, 汪楠. 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升城市发展[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2(5):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