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范文

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

第1篇: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范文

关键词: 兵团高校 教学团队 团队建设 困境 解决策略

高校教学团队作为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举措,其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的提升、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学术氛围的营造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影响。作为新疆兵团高校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社会定位,教学团队建设除此之外更多地肩负起新疆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使命。

一、新疆兵团本科高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一)新疆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需要。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新疆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加强文化教育,使广大新疆人民认识到保卫家园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发展需要合适的土壤和空间才能汲取养分提升自身,为培养合格的建设大美新疆的建设者提供智力保障。

(二)新疆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新疆地大物博,占全国面积的1/6的国土面积,有着丰富的资源,新疆还是有2131万多人口的多民族聚居地。新疆自解放至今,戈壁变良田,沙漠变绿洲,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经济基础不断稳固,正向着小康社会迈进。为了新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还要不断深入推进,就需要更多地为新疆经济建设提供添砖加瓦的合格人才。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为了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接轨,对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都不断提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对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出了新要求。

二、新疆兵团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基本现状

为了对新疆兵团高校教学团队有详细了解,笔者对兵团所有本科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问卷调查。兵团一般本科高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石河子大学基础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石河子大学作物学教学团队和石河子大学农业资源和环境专业教学团队)、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塔里木大学微生物学教学团队、石河子大学果蔬贮藏加工学教学团队和石河子大学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团队)和校级教学团队(塔里木大学共8个,石河子大学33个)。团队成员以中级职称的年轻教师为主,35岁以下的教师占44.9%,中级职称的占42.8%。农口的教学团队占80%以上。团队负责人基本为领导双肩挑,个别新办专业还有讲师担任。省级以上教学团队有专项经费,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央财政专项30万元的建设经费,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有自治区专项资助10万元,各高校校级教学团队获得3-5万元不等的建设经费。

新疆兵团本科高校为兵团和中央共建的高校,中央委托兵团进行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省级教学团队申报的过程中主要考虑新疆睇番高校团队的建设,最终使得兵团高校国家级教学团队较少,教学团队涉及的学科门类少。为了做好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学校开展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由于缺乏经费,在建设过程中,学校统一立项,各教学单位和教学团队自行管理,团队的组建依托教研室(学科组),在建设过程中只是团队负责人和个别教师在进行一些具体工作,没有形成团队氛围、学术氛围,使得教学团队的建设成为个别人的团队,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整体能力方面作用发挥得不到位。

三、新疆兵团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困境

为了真实有效地了解各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5份。问卷设计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团队的基本状况,团队活动,团队资源建设,团队内部人员间的关系、团队章程,团队的规划,以及团队中存在的问题等。通过调查发现普遍存在建设力度小、成效不够显著等诸多影响和制约团队建设和发展的问题。

(一)没有合理的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机制

通过调查发现“参与本科教学的时间占到工作时间的80%以上”的教师比例占到40.8%。在“您所在的团队有比较规范的规章制度吗”的问题中有73%认为本团队中没有规范的规章制度。49%教师不认为“学校教学团队的管理有利于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教育教学研究”。教学团队要在正常开展工作的情况下而且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有一定的政策制度做保障、资金支持为后盾。只有这样才能使团队在一定的条件下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在兵团本科高校中,普遍存在重立项轻建设的情况。立项后,没有政策,没有经费,使得教学团队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二)没有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您所在的团队有科学规范的考核方式”中70%以上的教师认为不存在考核机制。教学团队建设成效是否明显目前是考核教学团队建设成果的唯一标准。仅仅看中教学团队建设期满后定量验收成果,如发表了几篇文章,出版了几部教材,而忽略了建设过程中的定性的验收如教学团队的运行管理机制是否合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是否有效等。大部分教师在团队中只是挂名为评职称收集材料,真正只有少数的几个人在团队中忙碌,教学团队建设“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团队基本上没有竞争力。

(三)团队带头人缺乏核心影响力

参与调查的教师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44.9%,首次担任教学团队负责人的占到85.7%。团队负责人比较年轻。新疆由于地缘的问题,处于边疆地区,高水平的“大师”较少,并且在学术科研方面稍有成绩的就“孔雀东南飞”,跳槽到环境更好的大城市,致使各高校形成了边疆地区高校的教授、副教授向首府高校转移,首府高校的教授副教授向内地高校转移。而现在的大部分带头人,多数是领导干部,行政事务繁多,没有更多时间研究专业技术,科研项目少,基本无暇顾及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

(四)团队精神不够鲜明

40%的教师认为:“团队内核心教师总是操控着团队成员之间的对话。”40%的教师认为:“教学团队的任务很单调,您感觉筋疲力尽。”教学团队学术优势发挥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团队是否拥有和谐良好的文化氛围。一个团队的建设应该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团队精神。只有这样团队才可以积极健康地发展。在兵团本科高校中,教学团队多为自发组成的,缺乏教学团队建设的章程。各高校普遍存在重立项轻建设,致使团队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及政策保障,最终很多教学团队只是挂名,内部没有活力,更没有开展有效的建设工作。

(五)协同发展的团队意识不强

在“教师间合作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是您所在团队存在的基础”中有81%的教师有强烈的需求,在“教学团队能为你提供充的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中有75%同意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有91%教师认为“团队间的团队沟通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现代知识的不断更新,各类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对在教学团队内的合作性和互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团队成员本应该是互补共同发展的,然而,由于面临的实际问题,资源少,团队凝聚力小,使得年轻成员空有一身力气不知道怎么使,更有甚者不愿意共享资源,都在单打独斗地进行教学工作,团队成员不能共同成长。

四、新疆兵团本科高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对口援疆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证明,国家的“教育援疆”,“振兴西部教育”的政策同样是英明的。就如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者带动后富者的政策。国家“211”、“985”高校,不仅有优质的教学资源,更有学术上的权威,这些高校在教学科研方面都是代表中国最高水平。通过这些高校的先进理念、高水平的技术完全可以促进西部高校、新疆兵团本科高校的发展。因此,在教育援疆的大背景下提出新疆兵团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一)提高认识,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在突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作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大学最基本的任务,这些最基本的任务离不开教师,教师的发展需要合适的团队。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教师发展,进而更好地完成大学基本任务。新时期作为兵团本科高校最主要的任务,应当是培养政治上可靠,能够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应始终不忽视本科教学。兵团本科高校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在高度重视本科教学的同时尤其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任何工作的展开都应该围绕本科教学,并且为之服务。要协调好各种关系,使之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教师职称评聘、岗位津贴和年终考核等环节都要适当把教学质量和参与教学团队建设情况的考量比重加大,逐步引导教师做到把教学工作当做个人发展当中最重要的部分。

(二)加大各对本科高校的资金支持力度,促进教学团队的健康持续发展。任何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经费支持。新疆兵团本科高校教学团队的组建和发展更是如此。新疆兵团本科高校地缘偏僻,各种教学资源匮乏,作为主管兵团高校的主管部门无经费支持,各高校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还有筹集包括教学团队建设所需的经费、基础设施和其他各种所需的外部条件,显得非常困难。为了充分调动本团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疆教育行政层面和兵团教育行政层面应该为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更多经费支持,为团队开展教研活动提供经费保障,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进行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

(三)完善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及考核制度,突出过程管理环节。各高校对立项的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应监督做好教学团队建设任务书的撰写和落实,明确各教学团队建设在各阶段建设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任务计划表和实施步骤,并进行阶段性的检查和考核。对于建设任务执行不力的团队,提出整改意见。年度考核应以过程检查和最终建设成果为依据,对考核结果不好的团队,要求团队提出具体整改建设方案。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管理及考核制度,使教学团队建设的形成过程管理制度化。

(四)融合对口高校教学团队先进理念,打造和谐进取的教学团队。在教育援疆,振兴西部教育的背景下,新疆兵团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首先要做好对教学团队建设的政策制度保障,经费支持、团队的考核机制等工作。选拔真正能够带动一批年轻人的能够起到核心作用的团队负责人。其次,要加强与对口支援院校相关教学团队的交流互访工作,定期选派团队骨干到对方学校进修学习,使每个团队成员能够感受到对方教学团队的实力、魅力和激情。同时援助高校团队中的带头人及成员应该对受援高校进行回访,并对建设进行“诊断”和“治疗”。

(五)构建共建教学团队。针对学校的特殊专业,如年轻教师多,高职称领军人物少的专业,可聘请对口院校的高职称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通过团队负责人带动这些专业的年轻教师成长,形成一批适合专业发展的资源。同时,可让新疆院校的教师参与到对口院校的团队的课题研究、教学研讨、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等工作建设中,让新疆院校的教师能够体验、体会对口院校的氛围和精神,进而确定目标,提升自身水平。

(六)加强双师型团队建设,提高教师解决实践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新疆兵团本科院校大多数是年轻教师,他们很多出了校门上讲台,对知识的领悟基本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为了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首先要增强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为教师创造环境,建议加强双师团队建设,高校教学团队与企业共建,这样不但实现了校企双方在人力资源上的共享,实现了双赢,更锻炼了老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为学生创造了学习的新环境,为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徐玲.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吉林省教学学院学报,2011(11).

[2]刘建凤.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4).

[3]侯德东.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切实提升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3(5).

[4]汤昕怡.组合小气混编团队探索双视队伍建设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3(9).

[5]黄玉飞.高校教学团队的考核与管理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6]程广斌.兵团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论,2014(1)19.

第2篇: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范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如何构建和运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有效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和质量,需要积极创新发展路径,破解改革难题。文章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探索“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改革为例,阐述了该模式的内涵、特征、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剖析了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已经取得的实践成效,并从学校、系部和专业层面提出高职院校实施“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改革的建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从2006年开始,结合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路经。

“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是指:校内专任教师通过培养成为优秀的教师职业人;从大量外贸从业人员中遴选出优秀外贸职业人队伍(行业兼职教师),两者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外贸职业人。

团队“双元双优”。“双元”是指专业教学团队“双师”结构,“双优”是指优秀教师职业人和优秀外贸职业人。优秀教师职业人的特征主要体现校内专任教师要掌握先进的职教理念,拥有较高的职教能力;熟悉外贸业务操作,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具备这两种能力的校内专任教师得以构成优秀教师职业人队伍。优秀外贸职业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校外兼职教师要深谙外贸业务操作要求,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拥有丰富的行业资源;同时,具有与学校共同努力为外贸行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意愿,具备这种主客观条件的校外兼职教师得以构成优秀外贸职业人队伍。

运行“全程双轨”。“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准备阶段,共同开发岗位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在人才培养实施阶段,共同编写项目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命题、共同指导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把学生培养成合格职业人。

一、实施“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实施“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时,将会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1.校内专任教师不懂职教理论,无法准确驾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目前,大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都不是师范类专业科班出生,成为教师前都只学了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皮毛,对于职教理论知之甚少,不了解职教规律和原理,因而很难准确实施高职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教学。

2.校内专任教师顶岗实践难,很难成为“双师型”教师。校内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经验。尽管各校强调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但由于教学任务重、下企业难等客观原因,使得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机会和时间较少,无法使大量专业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3.行业兼职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团队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行业兼职教师为辅。在数量上,行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的比例达不到1:1;在质量上,许多行业兼职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达不到培养职业人才的要求。

4.行业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不能满足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目前,有些高职院校聘请的行业兼职教师,往往都只是做一两个讲座或上一两次课,流于形式,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无法胜任职业人才培养职责。

5.学校相关的人事分配和教学管理制度不配套,导致“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缺乏机制保障。由于行业兼职教师一般都没有教学经验,且在时间和精力上要保证本单位工作的前提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如果学校没有配套合理的人事分配和教学管理制度,很难建设和运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二、“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结合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项目,从2006年开始,进行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有效地解决了前述提到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效果。

(一)构建措施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培养机制与遴选机制分别打造两支优秀职业人队伍。

1.培养校内专任教师。校内专任教师,通过学习先进职教理念,掌握先进职教方法,组织参加职教能力测评的方式提升其职教能力;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其业务操作能力;受客观因素制约无法大面积推广挂职锻炼时,通过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一对一、紧密的“朋友式”结对,使业务专家对专任教师业务能力的指导打破时间与空间的诸多限制,更具灵活性与针对性。

2.遴选行业兼职教师。行业兼职教师,产生于专业用心建立的外贸职业人才库。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通过行业协会、学会及主管部门牵线搭桥,广泛深入外贸行业,利用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外实训基地等平台逐渐积累外贸职业人才库的储备人才,从中遴选构建优秀外贸职业人队伍(行业兼职教师)。遴选原则从队伍整体来讲,要求数量稳定、结构合理、覆盖外贸行业相关岗位;从专家个体来讲,要求从业经验丰富、行业资源丰富,主观上愿意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二)运行机制

在人才培养准备阶段,“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外贸职业岗位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人才培养阶段包括准职业人培养和合格职业人培养两个阶段,在准职业人培养阶段,“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开展共同编写项目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命题等系列项目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在合格职业人培养阶段,“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实战训练,使学生实现从准职业人向合格外贸职业人转变。

1.人才培养准备阶段:标准开发

在该阶段所进行的职业岗位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发为人才培养运行确定依据。

(1)开发职业岗位标准。由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三个岗位,在我国尚无对应的职业岗位标准,因此,聘请一批对应岗位专家的行业兼职教师,组建职业岗位标准开发专家委员会,对这三个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分析出需具备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确立这三个外贸岗位的职业岗位标准。职业岗位标准的开发,为专业建设解决了培养什么规格的人的问题,即人才培养规格。

(2)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开发的这三个职业岗位标准基础上,按照以下思路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①对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科学化、标准性规定,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标准化设计;②用职业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考虑学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课程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适应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③主要用岗位职业能力来描述人才规格,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④融合学历证书与岗位职业证书,把职业考证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融合到各专业课程,结合职业考证时间安排职业考证课程。其内容包括专业名称、人学要求、学习年限、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范围、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专业实训课程表、课程结构、教学进程表、专业教师任职资格和实训装备等l2项标准化内容。

(3)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根据人才培养定位,重构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外贸单证操作”、“出口业务操作”、“出口跟单操作”等9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开发了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这9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等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同时还对课程设计思路和实施建议进行了说明,使课程教学与改革有章可依。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标准,使课程标准的执行更加具体,这9门专业核心课程都根据外贸企业真实业务案例开发了项目活动载体,展现了项目课程改革思路,提高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

2.准职业人培养阶段:项目教学

在该阶段,“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参与9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备课、授课、命题等项目教学全过程,实现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转变。

(1)共同编写立体化教材。“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共同研究、分析,确定有代表性的行业、产品、业务种类,并以该行业大型综合真实业务案例为蓝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项目活动载体,确定工作项目,设计学习情境,共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材,并以项目教材的编写为契机,完成项目活动载体、实习实训项目等教学资料的积累与搜集工作,为教师施教提供支持;同时,建设课程网页提供电子课件、实习实训项目、习题集、案例集、试题库等材料搭建立体化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维学习空间。

(2)共同备课。“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授课前,根据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的能力点与知识点要求、行业发展新变化、业务政策新调整和业务操作新方式,确定项目活动载体,使之融入行业发展新要素,符合业务发展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场所的不同特点将项目活动载体覆盖的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外化为具体、明确的工作项目,配之以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保证教学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的实现。“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共同备课过程中,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将授课内容准备与课堂组织形式设计都提到更高的水平。

(3)共同授课。“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课堂授课环节,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其中,行业兼职教师侧重实践教学和实训指导。“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以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活动设计为载体,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融入职业素质提升,共同打造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教学场所与实训场所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每一个学习情境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首先将根据业务案例设计的项目活动任务布置给学生,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总结。在教师进行操作示范的过程中,不仅将该工作任务覆盖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进行讲解与示范,并且还需要将学生独立进行的工作任务完成过程加以分析,使学生在掌握共性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个性化的收益,包括职业能力的提高,也包括职业素质的提升。

(4)共同命题。“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完成共同授课后,由校内专任教师根据行业兼职教师提供的真实业务案例,结合课程考核要求,设计考核案例,按照实际业务的表现形式来确定考核形式、分配考核点,形成考核试卷初稿,交由行业兼职教师进行业务把关,对业务案例描述、考核任务设计、考核评价指标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由校内专任教师进行修订,由双方共同填写“共同命题记录表”双方共同完成共同命题任务。通过共同命题,使课程考核内容与考核形式与实际业务相吻合,使考核结果与岗位要求相吻合。

3.合格职业人培养阶段:实战训练

“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共同指导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实战训练,完成学生白准职业人到合格职业人的飞跃。

(1)工学交替。“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合作过程中,除在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料准备、备课、授课、命题环节的合作外,还将部分适合进行实战操作的项目的授课由校内实训室转移到校外实训基地的真实职业环境中,实行工学交替,行业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其社会资源、业务优势对学生工学交替进行指导,通过实战操作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与应用水平。

(2)顶岗实习。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在“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的指导下,学习掌握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9门专业核心课程设定的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掌握了外贸单证员、跟单员、业务员三个岗位业务操作所需要的各项能力,获得了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相关外贸企业对应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即“持证上岗”。学生通过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提升了职业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质,积累了外贸工作经验,转变成了合格职业人,实现顺利就业和优质就业。

(三)运行保障

为使“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顺利实施,我们制定了如下运行制度:

1.“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构建方面

为了建立一支“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强化校内专任教师业务操作水平的提高和行业兼职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升,制定了《行业兼职教师遴选、聘用和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教师参加挂职锻炼的有关规定》、《关于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朋友式”结对的若干意见》等规章制度。

2.“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运行方面

为了适应项目教学改革,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制定了《校内专任教师担任行业兼职教师助教制》、《行业兼职教师工作手册》、《共同备课实施细则》、《共同授课实施细则》、《共同命题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四)运行绩效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通过近3年实践,取得良好成效:

1.该模式入选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2周年经典案例师资队伍案例之首;

2.培养了5名专业带头人,并人选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被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聘为全国外贸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培训认证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主编了3本全国考证教材,参与制定了外贸考证标准。

3.14名校内专任教师均通过职教能力测评,均获得外贸职业考证培训师资格,其中8名还获得澳大利亚TAA培训师证书,培养了9名骨干教师、4名双师素质教师。

4.共聘用了外贸业务能力强、行业资源丰富、热心教育事业的40名行业兼职教师,覆盖各类外贸相关企业和各种外贸岗位,行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比例超过1:1。

5.2008届毕业生取得了98%高就业率的优异人才培养绩效,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大幅提升。

三、实施“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的建议

1.学校层面:拟订人事分配和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团队建设有序运行

(1)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上,都要重视“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2)在人事分配上,要明确行业兼职教师的报酬,对行业兼职教师结对的校内专任教师要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参加顶岗实践的校内专任教师要有相应的激励措施。

(3)在教学管理上,要制定行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规范对其管理和运行,如考虑到行业兼职教师有时不能在正常工作日来授课,允许其调到周末或晚上上课。

2.系部和专业层面:拟订团队运行的实施细则。有效构建和运行团队

(1)根据学院团队建设相关制度,结合系部和专业特点,拟订团队构建和运行操作层面的实施细则。

第3篇: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范文

关键词: 教学团队; 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4-52-03

Teaching team and practice of IT and computer sciences

Xu Fengsheng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Dezhou University, Dezhou, Shandong 253023, China)

Abstract: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 in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pecialized subject of Dezhou College,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eature, echelon construction and strategy. Finally it presents the achievement that the team has made.

Key words: teaching team; teaching quality; high quality course; educational reform

0 引言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该意见强调的一项重点内容,就是加强“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随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的要求。由此可见,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高校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教学团队建设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前提,也是培养特色人才的必然要求。强化教学团队内涵建设,创建优秀教学团队,是办好优质本科教育,形成专业特色的有力支撑[1-2]。

1 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

正确理解与把握教学团队的内涵和特征,是强化内涵建设、创建优秀团队的必要前提。所谓教学团队,就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一些技能互补而又相互协作、沟通的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主要途径,以系列课程和专业建设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组成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3]。

教学团队作为一种团队的形式,除了要具有团队的目标性、互补性、合作性等共性特征之外,还要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如团队结构的梯次性、团队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团队效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等。具体来说,一要有明确的教学建设发展目标,即教学团队应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项目为建设目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团队成员之间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任务;二要有合理的教学梯队,即教学团队的成员应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教学团队应由学术带头人或教学名师为负责人,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形成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其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名师,又有科研能力强的学术骨干以及实践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辅人员;三要有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即教学团队要紧跟时展的趋势,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四要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取得省、部级标志性教学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团队建设对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带来的长远的效用。

2 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教育部在质量工程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这一举措,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教学团队的主体是师资队伍,构建合理的师资梯队是创建优秀团队的根本保障。从团队的内涵与特征来看,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中,首先要选好团队带头人,因为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是确保团队共同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选好团队带头人是培育高素质教学团队的关键;再就是选好团队成员,团队成员要有共同的目标,要优势互补,团结合作,这是团队开展工作、实现共同目标的基础。

根据优秀团队建设的要求,2009年我们组建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团队,团队以具有强相关性的课程群为平台,以教学名师为团队带头人,以学术骨干、教学骨干为主要成员,团队成员之间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具有共同目标,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团队由20人组成,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4人,具有企业背景的教师4人,1人为校级学科带头人,3人为校级教学名师,4人为校级教学骨干。团队中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来自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活跃的学术思想、强烈的开放意识、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和突出的质量意识。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一支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学术严谨、老中青结合、梯次合理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团队。

3 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⑴ 建立有效的团队运转机制

要保证教学团队的顺利运转,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长期的过程,在于不断的积累,不能急功近利。为此,我们建立了团队建设的规章制度。

第一,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团队有效地实施了“一个中心、两个根本、三个着眼、四个注重、五个规范、六个突破”的教学管理运行模式,使教学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一个中心是以教学为中心;两个根本是以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为根本;三个着眼是从课程教学改革着眼,从教研创新着眼,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和社会竞争力着眼;四个注重是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注重学生质疑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五个规范为教学管理体系规范,教学文件管理规范,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规范,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规范;六个突破是指学生考研率有突破,学生就业率有突破,大学生科技创新获奖层次有突破,教师教研成果有突破,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有突破,专业建设有突破。

第二,教研活动制度。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定期开展各种形式教学研讨和学术研讨活动,并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加。

第三,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为了使青年教师快速健康地成长,制定了相应的制度:①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青年教师在独立开课前,由团队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教授负责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通过定期指导、教案教法讨论、课前试讲、跟班听课、课后交流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并在思想上政治上严格要求,在行动上做表率,培养他们良好的师德师风。②青年教师上岗制。团队制定了“一帮一”的指导计划,要求青年教师在2至3年内通过教学关,经考核不能胜任的青年教师将被调离教学团队。③鼓励、支持教学团队成员参加高水平教研会议与学术交流。

第四,绩效考核与奖励制度。依据学校下达的目标任务,确定教学团队成员的个体目标任务,与个人年终岗位津贴挂钩。

第五,决策和监督制度。本团队由教学团队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精品课程负责人等组成决策核心,对团队的建设和运行全面负责;但凡涉及团队整体的重要决定和实施方案等均经由团队全体成员决议。

第六,有效的评价机制[3]。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调动团队积极性,检验其建设成果,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团队能否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应紧紧围绕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立足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要求来设计。在评价内容上,既要注重对团队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等显性成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带头人的影响力、团队的凝聚力等隐性成果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既要注重权威部门及同行的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的评价,因为学生对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的优劣最有发言权。在评价的环节上,既要注重团队建设终期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建设过程的阶段性监督和考核。通过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可以使团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得到改进并形成良性循环,进而确保团队建设整体目标的顺利推进。在评价的导向上,既要注重团队教学改革成果的评价,还要注重团队教学研究成果以及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的评价。尽管教学团队有别于高校的其他学术团队,其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仅只是教学技能的提升,同时也包括其科研能力的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高水平教师队伍的综合表征。可以说,一个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做支撑;否则,其生命力不可能长久。

⑵ 营造和谐共生的良好环境

团队是指由知识技能互补,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其本质就是团队成员之间的和谐共生。团队和谐体现在个体自我心理的和谐、个体之间的和谐、个体与团队的和谐三个方面[4]。对于团队个体来说,要拥有一种“尊贤而容众”的胸怀,要宽宏大量,不计个人得失,与人为善,始终保持身心和谐、积极向上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到团队这个大环境中。团队个体之间的和谐,就是指人际关系的和谐。保持团队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个体之间的沟通是关键,这就要求个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理解,这是团队开展工作、攻坚克难的重要保障。个体与团队的和谐,是指要摆正个体与团队的关系。团队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维护好个体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尽心尽力为团队工作,推动团队发展。个体要以团队为荣,增加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识大体、顾大局,为团队和谐环境的营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团队共生体现在个体之间合作共存、实现共赢。团队个体之间是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为此,团队个体之间要树立合作共存、谋求共赢的观念,即团队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这是团队得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团队得以发展的动力源泉。团队要体现平等、合作、和谐的关系互动,并在共生理念指导下,促成个体的共同发展。要克服单打独斗、相互之间不合作的现象,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在团队成员间架起理解、尊重和信任的桥梁,营造和谐共生的氛围,最终实现共生共赢的目标。

⑶ 通过任务驱动来完成目标

教学团队是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组建的,每个个体都承担着不同的目标任务。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团队为例,我们制定了团队建设的目标:建立一支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教学团队;建设2门以上省级精品课程;进一步完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主编出版2-3部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新增3门双语教学课程;承担完成2项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0项以上;建立信息与计算科学所有主干课程网站;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成省级特色专业。

针对上述目标,我们根据每个个体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进行了任务分解,将各项指标落实到人。通过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努力促进各项教学成果的产生,保证团队建设目标的完成。

⑷ 强化教学团队内涵建设

一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实验基地建设等环节,培养师资队伍,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是教材之源、之本,教材则是课程之流、之末。精品课程建设必将带来高质量的教材建设。高水平课程和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技能、提升素养的必备资源。几年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团队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这些课程的建设辐射带动了其他课程的建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干课程的网站都已建立,网络资源丰富且对外开放,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要加强专业建设。在“强化数学基础,兼顾学科交叉,注重创新应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坚持走“数学、计算机技术、金融、经济、精算、统计”等多学科交叉之路,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加注重专业平台建设。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点,将所有课程分成专业平台课、专业主干课、专业必选课、专业方向(特色)课四个模块。每个模块根据课程的性质分为理论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两个系列,从而构建了新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知识交融链。通过这些课程模块的有机整合,形成了本专业的特色与优势。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已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业,2011年该专业被评为校级重点专业。

三要加强学科建设。水有源则流之不尽,木有根则生之不穷。学科建设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更强发展的动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11年,应用数学学科被评级校级重点学科,这为创建优秀团队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四要加强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高校核心功能是高素质人才培养。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出高层次的教学、科学成果,高水平系列课程教材,建立高档次实验和实践基地,才能最终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此,我们建立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和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2个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团队,并取得了30多项省部级以上的奖励。所有这些,为教学团队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教学团队建设的成果

作为一项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为主要目的教学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作用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与学科建设等诸多方面。

一是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由于教学团队实行任务驱动、目标化管理,教师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而促进了成员之间知识的融合、思路的启迪,实现了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借鉴和共同提高。教学团队建立以来,团队成员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市厅级科研课题5项、省部级教改课题2项、市厅级教改课题4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4项、市厅级教研奖励4项;出版教材3部。

二是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青年教师在专业素质、教学水平等方面与老教师存在差距,而“教学团队”的建设无疑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教学团队本身就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队伍,其合理的年龄结构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了条件。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通过发挥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团队中先后有4名青年教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有4名青年教师承担了科研或教改项目的研究工作,有多名教师获得各种奖励。

三是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促进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教学团队实施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是创新教育的平台。教学团队根据教育改革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实验及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最佳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促进了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建设[5]。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是专业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专业创特色、学科上水平的必要保证。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建成了1个校级重点专业和1个校级重点学科。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教学团队内涵与特征的分析,结合德州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际,阐述了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以及教学团队建设的成果。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的内涵建设,是创建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胡素君."计算机通讯与网络"教学团队的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6:134~136

[2] 方成智.高校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13~15

[3] 郁光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27~29

第4篇: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范文

[关键词] 辅导员 团队建设 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以及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逐步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逐渐成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主题。作为高校辅导员,为适应性形势下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也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团队建设。为此,我们对辅导员团队建设展开探索和研究。

一、团队建设的一般内涵和特点

1.团队的基本内涵。美国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认为,团队是指由少数具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以任务为导向,拥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构成团队的本质特征,体现自治、民主、高效的原则,成员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积极协作、以追求集体成功的团体[1]。

2.团队的基本特征。作为一个团队必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具有高度凝聚的团结精神。因为团队中的成员拥有共同的目标,对同一事物的一致认同导致所有成员的研究方向一致,使团队成员有归属感,从而保证了团队高度凝聚的团队精神。这是保证团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二是团队成员多元化。由于团队中的成员各自拥有不同的背景和经历,同时每个成员关注的重点又各有不同,这样就使得团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视野更加开阔,决策更有创新意识。三是提高工作绩效。大量的实践证明,团队通过沟通和合作,在实际工作中能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效率。

3.高校辅导员团队的内涵和特点。根据团队的基本内涵,对高校辅导员团队做出这样的解释:在高校辅导员中,少数知识技能互补,以更好的发展学术、开展工作、促进管理为共同目标,并愿意互相承担责任、互相协作的辅导员个体所组成的群体。高校辅导员团队一方面应该具有高校普通教师团队的一般性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特殊的党政工作干部队伍,又具有其独有的特点:一、团队成员有共同的学生工作及学术目标。团队成员都在某个涉及学生管理教育领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研究目标,它是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基础,也是团队成员的工作追求和行动方向。二、团队有灵活的组织形式和有效的分工合作。其基本结构是团队负责人――团队骨干――团队成员,有分工也有合作。团队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同时还对团队的整体目标负责,积极协作,共同承担责任。三、团队具有有效的领导和良好的沟通。团队中的领军人物,起着引导和脊梁作用,以其高深的学术水平、高尚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指挥协调能力,为团队明确发展方向、设计共同的远景目标,统领团队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团队成员之间鼓励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探讨,鼓励学术争论,通过团队研究达成共识,增进互信合作,促进工作和学术水平的提高[2]。

二、建设高校辅导员团队的意义

1.辅导员团队建设将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辅导员队伍中知识结构比较复杂,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还有一些是工学以及理学的专业背景,在形成学校人才资源互补的同时,由于缺少系统化的专门培训,面对学校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培养对象,很难有针对性地去开展学生工作,难以在学生工作中形成合力。

高等学校辅导员建立团队,把不同学术方向、专业背景、年龄结构的辅导员按照自愿的原则组合到一起,在相互学习和交流过程中拓展工作技能。这样,在辅导员之间就建立起了一个开放、安全、便捷的交流沟通平台,可以营造他们之间良好的团结合作氛围;同时,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整个团队就学生工作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科学理论研究,形成独特的视角和多种工作方法。这样,对于学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法来解决,在全校形成人力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2.辅导员团队建设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一般来说,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是两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仅思想政治教育就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就业咨询、素质能力拓展的引导等;日常管理工作又包括了从大学生入学到离校整个学习阶段的事务管理,如学籍注册、档案管理、党团建设、违纪处理、资助管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等。这也就造成了辅导员整日疲于处理各类琐碎事务,长期处于“打杂”状态,没有时间去就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面对如今大学生日益增强的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辅导员们很少有针对性地去开展工作,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大多数情况下是凭借个人经验,学生工作专业化水平较低。

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通过辅导员团队建设,可以提高辅导员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满足辅导员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学科和兴趣搭配合理的辅导员团队,他们有共同的目标,自愿结合在一起,互相依赖,分享合作,利用工作和科研的平台,并依靠团队的整合力量,创造出特色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模式,并在实践中加强科学研究,创造出一定的科研成果。同时,良好的整体搭配以及团队精神,可以让辅导员逐步摆脱“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参与到团队学习中去,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加速辅导员个人在团体中的成长,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工作和学术骨干,提高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因此,高校应把辅导员团队建设作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新途径。

3.通过辅导员团队建设有助于辅导员走内涵发展的职业化道路。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除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外,许多非本职工作也都压到他们的肩上,在日常琐事中消耗了大量时间,既没有精力结合自己以前所学的专业进行科学研究,也没有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兴趣进行学术探讨,所以自身的学术水平和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和提高。加上辅导员自身的学科背景,往往对所指导的学生只能采取说教和纪律约束,方法简单,导致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同感很低,工作的有效性也不高。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为自我实现。而作为高层次的知识群体,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也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在辅导员培养的途径上过多地强调了他们的责任和贡献以及工作能力,而忽视了辅导员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创建辅导员工作和科研团队,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辅导员团队建设,让辅导员们在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的过程中品尝到人生的愉悦、创造的快乐,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拥有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使辅导员在合作性的工作、创造性的劳动和不断学习中实现自己的精神需求。这样,通过辅导员团队建设,一方面可以促进他们提高自身素质,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提高职业认同感,愿意在辅导员岗位上努力工作,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辅导员团队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高校辅导员团队,根据其内涵,笔者把其定位为工作和研究团队。

1.明确的目标定位。

根据高等学校的发展和目前多元化形势下大学生的特点,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担负着三大直接目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理念、创新大学生管理模式、促进辅导员走职业化的道路;其间接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工作队伍。

2.合理的建设方法。

首先,规划共同的愿景。所谓“共同愿景”,就是“愿望”与“远景”的结合,它要将团队未来发展的远大目标和团队成员的共同愿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由此来营造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可以极大地激发团队对成员的创造力,增强团队成员的凝聚力[3]。通过明确的、可操作的共同目标营造团队的工作氛围和研究方向,帮助团队里的每一位辅导员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在辅导员团队内部形成广泛的协同和良好的沟通平台。其次,确定适当的团队规模。组织行为学中的团队理论认为,一个有效的团队规模应在3-25人之间,规模过小,成员的同质性太强;规模过大,成员的异质性又太强,而且很容易演化为群体。所以辅导员团队建设的规模应参考管理学上团队规模的经验范围,并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具体操作上应考虑到团队带头人的素质、团队成员对团队带头人的认同程度、成员之间的约束、科研任务以及时间要求等因素。一般以团队带头人1人,团队骨干3-6人,总数不超过20人为宜。再次,明确团队的研究方向。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实际,高校辅导员的团队建设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建立相应的工作和研究团队,如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团队、形势与政策教学团队、党团建设团队、社团指导团队、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团队等,并规定相应的职责,以推动辅导员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研究,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最后,构建科学合理的团队。一个完整的高校辅导员团队是由众多不同的辅导员构成的,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在自我发展和研究兴趣的基础上,自愿加入团队的。不同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要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人员梯队,一般认为,“金字塔”型结构较为合理。塔尖是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较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和比较深厚的学术底蕴,能够深刻的理解所带领团队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能准确把握相应团队建设目标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同时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日常工作安排、资源配置过程中,能够整合各种资源达成目标,扮演好协调者的作用。塔中是团队骨干,他们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思路开阔、观念新、具有想象力,能积极把各项工作和科研任务推向实施,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积极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扮演好目标推进和创新者的角色。塔底是团队一般成员和辅助人员,他们都必须具有团队相应领域的研究兴趣和工作目标,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学科背景,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工作实践能力[4]。

3.完善的制度保障。

高校辅导员团队能否很好地建设,并有机结合、有序运行,关键是能否建立一套有利于于辅导员团队建设和发展政策和制度环境。首先,要完善辅导员团队建设和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政策。高等学校可以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整体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工作效率高、结构合理的辅导员团队,遴选一批管理经验丰富、有学术影响和创新意识的团队负责人[5]。同时,学校可以制定出有利于辅导员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对于发展滞后的团队予以解散或者是合并,从而为辅导员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另外,必要的经费支持也是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关键。其次,要建立有效的辅导员团队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在辅导员团队内部,要摸索和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明确团队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规范团队工作的开展,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成员的归属感,提高团队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更新能力,形成有力的团队文化。通过目标管理和竞争激励等方法,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和团队成员的末位淘汰机制;充分发挥团队每一位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建立辅导员工作的定期研讨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还可以建立学生评教机制,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为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

高等学校要建设一只具有战斗力的辅导员团队,就必须以高起点的工作为舞台,发展事业吸引人;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创新机制激励人;以工作和研究型性结合的方式,完善技能发展人。辅导员团队建设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不断创新,不断超越。

参考文献:

[1]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2]张德超、王艳芳.高校学术团队建设问题的思考[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4.

[3]刘群芳、黄柱.试论团队建设与团队文化[J].商场现代化.2007:1.

第5篇: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范文

电大开放教育办学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系统办学。如何发挥系统资源的整体优势来保证并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电大加强系统建设和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辽宁电大在学院制改革之后,开放教育教学及管理目前遵循的是以省校学院为主导的原则,由于省校多数学院教师队伍整体比较年轻,本身有着繁重高职的教学主体任务,客观上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开放教育教学上来;他们以前对开放教育教学不了解,各学院又没有自己的开放教育学生进行教学历练,现在还没有开放教育教学、管理及指导经验,还不具备对全省系统开放教育教学指导和管理的资历,很难对全省开放教育教学进行正确、有水平的指导和管理。目前这种状况使省校处于削弱了对全省开放教育教学指导和管理的状态。省校教务处按照学校重新理顺开放教育体制机制,完善学院制改革办法的要求,大力推进“开放教育改革项目”的落实。只有深化学院制改革、创新开放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才能更好的满足系统开放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各项工作需求。

二、创新开放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指导思想

以建设更加开放、更具特色、“活力、实力、合力、魅力”的开放大学为目标,坚持“八向八要”原则,以四个年(教学质量年、精细管理年、项目落实年和作风建设年)的活动为抓手,以坚持内涵建设为主线,以系统建设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通过组建全省系统教学团队,充分发挥系统师资的整体优势,做好全省开放教育教学指导和教学管理工作,进而提高系统的凝聚力,推进系统建设,开创开放教育新局面。

三、创新开放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思路

组建以“省校为主导、系统为主体”全省系统专业教学团队,开展全省开放教育教学指导和教学业务管理工作。专业教学团队,是从辽宁电大系统各办学单位、省校各学院及相关部门专业教师中选拔产生的,承担全省电大系统开放教育专业教学管理、教学指导、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改革与创新等任务,以提高全省开放教育教学水平为目标而组成的创新型教学组织形式。通过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充分发挥系统整体优势,实现系统凝心聚力和师资共享,共建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建支持服务体系,共建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具活力、更加完善的办学体系,从而加强了系统建设,提高了内涵建设。

四、创新开放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

专业教学团队是开放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新体制机制的建立的基础。专业教学团队的组建由省校教务处统一组织实施,专业教学团队的构成以系统内专业教师为主体,专业教学团队的各项工作由系统内专业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专业教学团队的界定与划分、日常管理与运行,既要围绕总体教学目标任务实施统筹管理,又要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实际分类指导。专业教学团队的日常工作,既要通过制度规范做到有章可循,又要积极开展科研立项,通过项目推动教学改革创新进程。建立专业教学团队首先是制度建设,建立起“辽宁电大开放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改革方案”、“辽宁电大开放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管理规定”、“辽宁电大开放教育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管理办法”和“辽宁电大开放教育课程责任教师管理办法”和“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及课程责任教师工作规范及评价标准”等相关管理制度,其次是对系统各办学单位、省校各学院及相关部门开展宣传和动员活动,统一思想和认识,使其正确理解创新开放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做法,然后在系统中下发选聘专业团队负责人及课程责任教师的文件及通知,建立起开放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新体制。最后是组织开展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和课程责任教师培训,使专业教学团队能按期开展教学和教学管理等工作,形成开放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新的运行机制。

五、创新开放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和运行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开放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新体制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一是省校加大开放教育教学资金投入,确保专业教学团队有效的开展工作,改进基于网络开展系统教学的条件。二是省校组织开发开放教育全省系统教师服务网站、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和教学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促进教学管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方便全省教师资源、课程教学媒体资源的查询及相关教学工作交流。三是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及课程责任教师参加国家开放大学教学业务会议的全部费用、去基层电大开展教学检查指导的全部费用,由省校承担。四是基层电大教师担任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及课程责任教师工作,每学期经考核合格后,按省校开放教育教学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及费用标准支付报酬,按学期发放。五是省校定期组织召开各专业教学团队工作研讨会,各专业教学团队定期组织召开相关专业教师工作研讨会,研究问题、改进工作。六是基层电大要积极投入到省校创新改革中,要大力组织和支持本校具备条件的优秀教师积极参与全省系统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及课程责任教师工作,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为本校教师做好“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或课程责任教师”的各项教学工作提供保障和良好的支持服务。七是省校定期开展优秀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及优秀课程责任教师评比表彰活动,促进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

六、结语

第6篇: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范文

关键词:定岗双元;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Practical teaching team determines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quality for its professional level and service quality.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exampl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t analyzes the teacher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elaborated the connotation, features,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safeguard mechanism of“dual optimization”practical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in“post-fixed”dual mode, and described specific measures for implement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the school and enterprise, then provide some useful thoughts and exper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post-fixed”dual mode; logistics management; practical teaching team

“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是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太仓市独特的产业背景,消化、吸收和创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而形成的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以学校“元”和企业“元”共同培养“定岗”企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又取决于实践教学团队的素质和水平。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是培养合格的“定岗”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2010年10月,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顺丰速运(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公司)签订合作办学协议,采用“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从签订协议开始,就与顺丰公司组成联合教研室,对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重新界定和研究,逐渐探索出了“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案和新路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

1.1 内 涵

所谓“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是指校内专任骨干教师通过培养成为优秀的实践教师,“定岗”企业从业人员通过遴选和培训产生优秀的兼职实践教师,两者共同组成的实践教学团队。该实践团队相互配合、“全程双轨”运行,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将学生培养成“定岗”企业需要的合格职业人。

1.2 特 征

(1)“双元双优”团队。“双元”是指实践教学团队由校内实训教师和“定岗”企业兼职教师构成;“双优”是指优秀的校内实训教师和优秀的“定岗”企业兼职教师。优秀的“定岗”企业兼职教师必须具有熟悉先进的职教理念、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和较高的职教能力等特征。优秀的校内实训教师的主要特征为具有积极主动培养高职人才的意愿、娴熟的物流业务操作能力、拥有丰富的企业资源等。

(2)“全程双轨”运行。“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实践课程大纲、共编实训实习指导书、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考核、共同指导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把学生培养成“定岗”企业合格的职业人。

2 “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2名,从企业引进教师3名,占25%,其余7名均直接来自于院校毕业生;具有半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有4名,占33%;物流企业兼职教师5名。虽然学院提倡建设专职实训教师队伍,但从专业现状来看,物流实训课程除了少部分由企业外聘兼职教师承担外,大部分课程主要由校内专任教师兼任。基于此,物流管理专业在探索“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时,面临着以下主要问题:

2.1 校内实训教师缺乏企业经验

从以上数据看,有75%的校内专任教师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他们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但缺乏在企业、行业一线工作的经历,对企业物流服务流程缺乏深度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实训时,存在“纸上谈兵”倾向,实训教学水平不高。加之,由于教学任务重、下企业难等客观原因,使得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机会和时间较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专任教师实践性不强,影响了他们职业能力的提高。

2.2 企业兼职教师缺乏教学经验,稳定性不够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团队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在数量上,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比例达不到1∶1;在质量上,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达不到培养职业人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来自企业的实践专家多数没有教学经历,文化程度偏低,在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等方面还缺乏经验,影响了实训教学效果。(2)兼职教师大多是企业的业务骨干,平时工作繁忙,在时间上难以保证正常的教学要求,给实训教学秩序带来许多问题。(3)部分兼职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个别教师甚至出现备课不认真,上课敷衍,期末不归档等现象,给物流专业的实训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2.3 学院相关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尽管学院自2004年建校以来发展良好,但对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度仍然不够。实践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不足,实践教师培养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师的评定考核机制不明确。如果学院没有配套合理的人事分配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很难建设和运行结构合理的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3 “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物流管理专业针对实践教学团队存在的问题,结合与顺丰公司合作的“定岗双元”培养项目,从2010年开始,进行了“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效果。

3.1 “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 通过系统化的培养机制与遴选机制分别打造了两支优秀的实践教学队伍。

3.1.1 培养校内实践教师

(1)企业顶岗锻炼

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定期安排相关教师到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顶岗锻炼。3年来,先后有2位教师到顺丰公司的昆山中转站和太仓新区点部担任物流副经理和点部副主任,同时还安排4位教师定期到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学习与实践,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2)实施“校企结对”模式

在当前师资资源紧缺,教师工作量繁重的情况下,很难派大量教师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或脱产实习,而原有的思维模式又不能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水平。为此,结合《仓储岗位实训》、《报关岗位实训》和《供应链综合实训》等6门核心实训课程,安排了6位老师和顺丰公司实践专家结成一对一式“朋友”,在和实践专家共同实施实训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定岗”企业最新的物流动态,使他们始终贴近企业实际,实践技能也逐渐得到了提高。

(3)指导专业技能大赛

为激发实训教师的学习热情,系部出台了技术能手奖励政策,组织实训教师参加各种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来开发培养实训教师的职业技能。凡有实训教师技能赛事,系部在竞赛组织、竞赛指导和参与竞赛等方面给予专项资金的倾斜,在全系营造出一种尊重技能的氛围。这种形式大大激发了实训教师的学习热情,4位实训教师乐学爱教,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学技术、当能手,3年来指导的学生分别获得国家级物流技能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省级物流技能大赛一等奖两项;省级ERP沙盘模拟大赛三等奖三项。

(4)参加进修学习

为了不断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近3年来,物流管理专业先后安排25人次参加各级各类提升职业技能的短期培训,选派3位骨干教师到新加波、香港和澳州学习职教理念和实践教学经验,鼓励2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支持1位老师到南京航空大学做国内访问学者。通过参加各种进修学习,使教师的相关专业技能的水平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紧跟行业前沿,提升职教综合素质。

3.1.2 遴选和培训兼职实践教师

“定岗双元”模式下兼职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定岗”企业选择优秀职业人,并依据实践教学要求进行培训。其运作办法如下: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学院与顺丰公司共同组成产学合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及联合教研室,通过上层、中层到基层三级领导管理体系保证“定岗”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运作。

(2)遴选。一是联合教研室根据“定岗双元”实践教学需要,对兼职教师的需求情况及能力素质规格提出具体要求,呈报产学合作工作小组;二是产学合作工作小组在顺丰公司人事部门协助下,依据实训实习教学需要,对顺丰公司业务部门管理人员、中转中心负责人及点部业务骨干进行初步筛选;三是由联合教研室考察并确定后,由产学合作工作小组向领导小组推荐;最后由学校聘任为兼职教师。

(3)培训。兼职教师上岗执教前,由产学合作工作小组会同顺丰公司人事部对其进行形式灵活的业务和思想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教师职业道德、“定岗双元”培养模式特色、专业培养目标及各环节实践教学要求等。

(4)管理。兼职教师的使用和管理归联合教研室。根据“定岗双元”培养模式以生产、实践为主,以教育教学为辅的特点,物流管理专业采用了灵活管理和具体职责相结合的管理措施。根据“定岗”岗位目标的要求,兼职教师需制定出岗位教学计划,对学生实训实习进行指导。联合教研室不定期开展多种联合教研活动,检查实践教学情况,探讨实践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

(5)考核。由顺丰公司人事部、学校教学督导组联合对兼职教师进行考核,不定期检查兼职教师的教学情况,给出指导意见,及时纠正。同时,结合学生的反映和联合教研室意见,对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根据考核情况实施奖惩,考核不合格者解聘。

3.2 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育人

在“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我们打破原有格局,理清企业、专业和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明晰“定岗”岗位职责,通过标准开发、共同授课、校企交替等合作,提升了实践教学团队的整体合力。

3.2.1 “定岗双元”培养准备阶段—标准开发

该阶段主要任务是共同开发“定岗”岗位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发成果为“定岗”双元人才培养确定了运行依据。

(1)开发“定岗”岗位标准。由于顺丰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需求的“定岗”岗位为物流市场营销、配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关务管理等五大专业群,为此,学院与顺丰公司组建了课程开发专家小组,利用DACUM法对这五个岗位群进行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确立出这五个岗位群的职业岗位标准和培养目标。“定岗”岗位标准的开发,为“定岗双元”培养解决了人才培养规格问题。

(2)开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五个“定岗”群标准基础上,“双元双优”实践团队遵循“针对性与普适性相结合”原则,共同构建了“三模块三层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三模块”是指专业基础通用教育、“定岗”特色教育和能力拓展教育三个模块。“三层次”是针对“定岗”特色专教育模块设置的,即分成基础技能训练、核心技能强化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等三个层次。该体系的开发,为“定岗双元”培养解决了学生能力递阶提高的途径问题。

(3)开发课程标准。根据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重构了仓储岗位实训、运输岗位实训、报关岗位实训等5门专业核心实践课程的课程标准。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性质、内容等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同时还对课程设计思路和实施途径进行了说明, 使实践课程教学与改革有章可依。

3.2.2 “定岗双元”培养准职业人阶段—项目教学

在该阶段,“双元双优”实践团队共同参与了实践课程的实训指导书的编写、备课、授课、考核等项目,实现了从学生到准职业人培养的转变。

(1)共同编写实训指导书。“双元双优”实践团队通过共同研究、分析,确定了有代表性的物流服务项目和业务种类,并以行业企业相关岗位的真实案例为蓝本,设计项目载体和学习情境,共同编写了3本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指导书,为实训教师施教提供了支持。

(2)共同备课。“双元双优”实践团队在共同备课过程中,各取所长,优势互补,根据课程标准设定的各岗位能力点与知识点要求,将项目载体包含的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外化为明确的、具体的工作项目,配之以“教、学、做”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授课内容准备与课堂组织设计都提到了较高的水平。

(3)共同授课。“双元双优”实践团队在课堂授课环节,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其中,校内专任教师侧重行业内通用能力实训课程的教学,而顺丰企业兼职教师侧重“定岗”特色实训课程的教学和指导。团队共同打造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对工作任务涵盖的职业能力进行讲解与示范,并且还对学生独立进行的工作任务成果进行分析,使学生在掌握共性的职业能力基础上,获得个性化的收益。

(4)共同考核。“双元双优”实践团队在授课后,由校内实训教师根据“顺丰”公司提供的真实案例,结合考核要求,设计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形成考核初稿,交由顺丰公司兼职教师审核,提出修改意见,再由校内教师修订,双方共同填写“共同命题记录表”。通过共同命题,使考核内容与“定岗”岗位要求相吻合。

3.2.3 “定岗双元”培养合格职业人阶段—实战训练

“双元双优”实践团队通过共同指导学生校企交替、顶岗实习等实战训练,使学生完成了从准职业人到合格职业人的飞跃。

(1)校企交替。“双元双优”实践团队除了岗位实训课程的合作外,还在学生入校后一二年级的寒暑假,安排4周时间到顺丰公司的苏州吴中区中转场、昆山中转场、太仓城厢三个点部去协岗实习,实行工学交替。顺丰公司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其业务优势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实战操作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定岗”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2)顶岗实习。“顺丰班”学生在“双元双优”实践团队的指导下,学习掌握了6门专业核心实训课程,获得了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最后一学年,安排学生进入顺丰公司顶岗实习,即“持证上岗”。通过顶岗实习,积累了学生快递行业的工作经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了学生顺利就业和优质就业目标。

3.3 运行保障机制

为了使“双元双优”实践团队建设的顺利实施,学院制定了如下运行制度:

3.3.1 “双元双优”实践团队构建方面

为了建立一支“双元双优”实践团队,强化校内专任教师实践操作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升,制定了《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企业兼职教师遴选、聘用和管理办法》、《关于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一对一”结对的若干意见》等规章制度。

3.3.2 “双元双优”实践团队运行方面

为了适应项目教学改革,保证实践课程建设质量,加强实训教学过程管理,制定了《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专兼职教师共同备课实施细则》、《专兼职教师共同授课实施细则》和《专兼职教师共同命题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4 结束语

随着学院“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蓬勃发展,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已经成为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核心。建立一支具有现念、高素质技能型的“双元双优”实践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具有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是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和打造专业品牌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章安平. “双元双优”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2(7):63-64.

第7篇: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范文

[关键词] 教学团队; 影响因素; 团队带头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1. 057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1- 0089- 02

根据教育部《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申报指南》文件精神,分析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设教学团队的合理化建议,有助于促进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于促进团队合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涵义

斯蒂芬·罗宾斯是组织行为学的权威,他指出:工作团队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其成员协同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远远大于单个成员绩效的总和。

张笑涛认为,本科教学团队的愿景目标是教书育人,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为突破口,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研究项目等为重点,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为完成其教育教学目标而由分工明确、相互协作、责权利统一的一些在学历、年龄、学缘结构等方面优势互补的教师组成的团队。

本文认为,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是由管理专业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相互协作、共同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一个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绩,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默契配合、取长补短、不断创新,往往会创造出令人不可思议的成就。同样,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通过各位教师的相互配合、共同教研、以老带青、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本科教学团队的内涵,可以确定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影响因素,包括团队组成、团队带头人、团队教学工作、团队教学研究、团队教材建设和团队运行管理机制。

2.1团队组成

根据管理专业具体情况,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受到教师素质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教龄结构和数量结构的影响。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多以教研室、实验示范中心、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其中素质结构是指教师是否具有热爱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以及是否具有从事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丰富知识;学历结构指的是研究生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职称结构是指教授、副教授、讲师的比例;年龄结构是指老中青搭配比例;教龄结构是指教龄长、中、短的教师比例;数量结构是指教师数量是否达到最佳。

2.2团队带头人

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团队带头人应该品德高尚,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影响团队带头人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教学能力、学术能力和领导能力3个方面。教学能力体现在团队带头人每学年给本专业学生授课的课程数和学时数、开展本专业本科教学工作是否具有创新性、近3年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数;学术能力体现在团队带头人每学期给本专业学生所做学术前沿报告数、近3年在省级及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近3年主持的省级和国家级项目数;领导能力体现在团队带头人是否具有团队计划、组织、协调、沟通、激励能力。

2.3团队教学工作

管理类本科团队教学工作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了解管理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管理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影响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工作的因素主要有教学成果、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及日常授课。教学成果体现团队在近3年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是否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是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是否倡导并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等研究性教学,是否充分开发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能否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教学内容是否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是否与学科和专业理论前沿紧密结合,理论授课是否与实验和实践紧密结合;课程建设体现在课程体系是否符合本专业特色,是否建立了完善的省级乃至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平台;日常授课体现在团队成员平时为本科生授课时,是否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教学效果如何,有无教学事故等。

2.4团队教学研究

实践教学和教学改革影响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教学研究工作。在实践教学方面,团队是否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对团队的教学研究具有深远影响;在教学改革方面,团队是否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实践,承担省级和国家级教改项目,并在省级及核心期刊发表教学论文,使教学改革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同样会影响到团队教学研究工作。

2.5团队教材建设

教材编写状况能够影响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绩效。团队是否承担过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相配套的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并正式出版,编写的教材是否符合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材使用效果如何,是否获得过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

2.6团队运行管理机制

建立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除了要考虑以上基本影响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团队运转起来并持续运转,这就需要团队构建自己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团队的运行机制,对于提高团队的工作绩效,促进团队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其中既包括规章制度的制定,也包括浓厚的教学科研文化氛围的营造;既要有足够的团队经费支撑,也要有完善的教师进修培训机制。高校教学团队的良性运行,同样需要相应的管理机制。其中包括建立健全团队运行的监督管理体系、健全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搭建团队成员的交流平台、充分展现教师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为了保证团队年轻教师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实行团队教学经验的定期交流机制;为了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改革现有以科研成果为导向的职称评定办法,实行教学与科研成果相结合的职称评定机制,等等。总之,高校教学团队要想完成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就必须从教师、团队经费、团队规章制度、团队文化等方面,构建起完善的运行、监督、管理和激励机制。

3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建议

3.1加强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组成建设,提高人才素质

教学团队组成建设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管理类教学团队的组成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注重提高团队教师的素质结构建设,努力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并不断丰富他们在管理方面的知识,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实现教师队伍科学、规范、高效管理;同时加强教师业务培训,不断提升现代化教学能力,为培养专业人才打下基础。二是着力吸引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高校应该给教师提供深造机会并且合理分配教师的进修时间,以促进教师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校骨干教师,优化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优秀的团队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拓展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不断优化教师年龄结构,突出重点,着力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

3.2加强团队带头人的培养,注重团队带头人在管理类教学团队的作用

优秀的团队带头人对教学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选择好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带头人。一方面,团队带头人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及教学水平,同时关注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努力,而且在学术上拥有创新精神和持续能力,并能很好地把握学术的前沿性。另一方面,团队带头人要有很好的团队组织、管理、协调、领导、激励能力。整合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方式,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教学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处理事情时,坚持以人为本,能够胸怀全局、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指明教学活动的目标并实现目标。

3.3不断完善高校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教学工作

团队教学工作的任务是紧密联系社会需求,结合管理专业特点,以应用为主旨进行课程建设,教学内容重视突出技能,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教学方法重视理论教育与现场教育相结合,促使理论授课与实验和实践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建立完善精品课程教学平台和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日常授课,教学内容要与本科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做到学科和专业理论前沿紧密结合。教学团队要大力开展科教研项目研究推进教学建设,巩固、提高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争取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3.4加强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教学研究工作

在团队实践教学方面,建立和完善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不断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努力推广教学成果。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和能力,管理专业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工作,教师通过在企业工作,能够熟悉和掌握企业生产和工艺过程特点,不断更新现有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学识水平和实际技能,增强指导实训、实践教学的能力,促进自身“双师”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引进或聘任企业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提高教学团队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在教学改革方面,团队应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实践,积极申请承担省级和国家级教改项目,并在省级及核心期刊发表教学论文,使教学改革成果得到推广应用。

3.5加强团队教材建设

在团队教材建设方面,高校应在不断加强师资力量的同时,组织优秀骨干教师编写适合本学校管理教学的教材,并积极参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相配套的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编写教材时充分考虑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样教材使用效果才会好,才有可能获得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

3.6建立健全高校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的运行管理机制

健全的运行管理机制对高校的管理及管理类教学团队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校应该制定完善的团队规章制度,创造浓厚的教学科研氛围,要有足够的团队经费作为支撑,同时要通过完善教师进修机制等方式来完善管理类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团队运行的监督管理体系,有健全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搭建团队成员的交流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有利于更好地建设管理类高校教学团队。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国政,张云昌,栾申洲. 刍议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问题[J]. 高等农业教育,2011(7).

[2] 王升. 高校国家级本科教学团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C]. 第二届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文,2010.

第8篇: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范文

【关键词】警体教学;教学团队;公安院校

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复杂,治安形势不容乐观,为此人民警察担起了重任。为此提高公安教育水平及训练素质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及伴随的招录培养体制的改革,来自全国的公安院校迫切要求课程和学科专业改革,重视警察专业技能化。

一、构建警体教学团队的意义

公安院校进行警体教学团队建设的优势大致可以分为三点,①有利于对体育教学的资源进行整合;②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③有利于警体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和警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于警察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推进、警校体育教师资源队伍组建的加强、各方面相关因素以及条件在体育教育中进行有机结合以及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育教学团队建设最为有效。

(一)公安院校适应新形势改革的需要

当前我国公安类专业的招生类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刚退伍的军人;②应届的大学毕业生;③不限专业或是大专学历以上的学生。

一部分的学生要经过两年的培训,并达到一定的成绩要求之后才能顺利的上岗,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院校就必须因材施教并且科学的进行教学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并且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成功的组建警察体育教育的团队,有以下改革的好处。

即科学合理的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经验交流以利于教学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能突破我国公安院校现行体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弊端,有力地推进改革警察体育教学。

(二)公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担负着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塑造学员的坚强意志、提高实战技能的伟大重任,几十年来,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应用型公安人才。然而新的治安形势对公安民警的实战技能和其体育课程、体育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警察体育老师充当教育者和研究者的两重身份,应当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中去,从而利于警察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实践职能的体现和整体师资团队的素质水平提高。

(三)公安院校改革优化教学内容的需要

目前,违法犯罪的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要求专项研究执法战斗中出现的问题应当及时解决,从而完善警体教育理论体系。为此,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基础,重点培训专业技能,完善以实战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在训练中强调其科学性,实现职业化、系统化的警体教学理论。

二、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

采访部分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学部门后得知,教学团队建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一)团队合作意识不强

公安院校老师大多来自于体育院校,因岗前体育进修时间太短甚至未参加进修,造成难以适应现展的需要。这种短处,经分析调查,与较少参加团队工作、对群体智慧的优势体验体会不深刻有关。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单兵作战,孤立无援得不到团队环境的智慧和知识非常常见。

(二)团队管理欠规范

因缺少周密详细的学术计划和工作内容条例规范,导致团队的攻关和合作能力效率低下,从检查的工作情况来看,目前绝大数学术教研活动只有单一的探讨,没有深入研究,也缺乏可行的管理团队方案,也就是指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规范的管理。

三、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学团队建设对策的加强

(一)科学组建警察体育教学团队

科学组建教学团队,应当对以警察体育学科带头人为领军人物的教学团队进行优化组合。

一是,作为警体团队中的领头人必须要具有较高的素质。其自身应当具备想当丰富以及优质的实践经验,尤其在洞察力上必须想当的明锐,除此之外,还需卓越的学术成就、娴熟的教学技巧、优秀的领导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

二是,警察体育团队的人才结构要合理。应当优化组合警察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学历、年龄、职称等,充分考虑学员在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是否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相互促进。

三是,要组建适度的警察体育团队的规模。应根据教学任务的复杂程度和多少来定团队规模的大小。人数过大会造成人数冗余,办事效率低下,人数太小,无法完成一项特别大的任务。在团队的凝聚力、责任感、信任度等方面都极为重要,从而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对警察体育教学团队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定位

第一,警察体育教学团队应该以改革体育教学改革项目为主要任务,由一群愿意相互承担责任的成员构成:以警察体育的相关课程或学科为建设平台,开展体育学科完善、警察战术训练等,将体育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团结协作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第二,尽量起到警体领头人的重要作用,对于警体团队的远景有着清晰的目标,在建设警察体育团队的时候有明确的方向掌握警察体育教学团队成员的发展方向,并针对个人的差异,进行定向培养。

第三,公安学校培养的学生注定要面临极其艰苦的条件,甚至是以生命为前提的,想要有更好的工作效率必须拥有强壮健康的体魄,否则工作效率将会大打折扣更不可能融入这个公安工作环境。

第四,学会合作。竞争和合作相伴很生,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观念,即竞争一般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而对于一个团体还应该注重合作。培养的学生将来不可避免地要和社会上各行各业、各类人员接触,要注意培养和不同人员沟通的技巧,养成群体意识、合作意识、大局意识、善于帮助他人和勇于承担责任。

(三)健全警察体育教学团队的管理及运行机制

在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上必须是以学术的权利为中心,并不断强大和不断巩固学术的地位,只有在保证这两项的前提下才能形成向上的科研合力,以保证警体教育团队在自行管理团队的权利,这样才能符合一个健全的警体教育团队的管理以及运行机制的要求。同时相关机构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与体制来为警察体育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整合警察体育教师人力资源,注重资源的合理分配,为警察体育教学团队的发展搭建平台。

四、结语

各院校要充分的调动警体各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的创造性、自主性以及积极性,构建有效的、合理的激钪贫纫员Vね哦硬欢涎习的动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在精神领域要尽可能的打造警察体育团队建设积极向上的氛围,给团队成员最正面、最向上的鼓舞;在物质的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科研项目的设立、职称的评定、专项津贴以及进修能。在社会治安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人民警察日益繁重的任务以及公安院校警体教师面临的障碍和教学压力的日益增加这就强烈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力量,社会各界应当配合警察队伍完成好任务。因此,重视警体团体协作是当下环境的一个大势所趋,也是解决问题的最好良药。

参考文献:

[1]程洪玲,张新鹏.公安院校武术技击类课程设置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10):55-58+88

[2]陈博.警务指挥与战术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探析[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4,(03):85-90

[3]史大凯.川渝地区公安院校擒拿格斗课程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3

[4]尹双双,陈永辉.如何有效构建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学团队[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1,(02):116-118

[5]罗卫东,袁志良.公安院校警体教育训练工作创新研究――以江西警察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6(1):33-35

第9篇: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范文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4.16

一、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使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1]《意见》的正式启动了国内大规模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而作为质量工程重要建设内容之一的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也随之拉开帷幕。教学团队建设是搞好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也是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保证。

有关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展开了研究。有的从理论上对教学团队建设做了深入思考,如刘宝存探讨了教学团队的涵义和特征,团队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等内容[2];马廷奇分析了教学团队担负的三大任务,即“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3];都光珍着眼于“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认为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有利于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各取所长,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4]。有的基于具体的教学团队建设展开讨论,如李健等以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系教学团队为例,探讨了教学团队的组织机制、运行机制与工作机制[5];任晓光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建设为例,对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进行了探讨分析[6];李杨裕等对农林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教学团队建设进行了初步研究[7]。针对外语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论述较少的状况,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等的研究可以看成是外语教学团队建设研究的雏形。他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中提出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导师指导四个方面入手,对人才培养手段进行改革,并努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经过探索与实践,他们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高素质英语专业人才,建设了一系列优秀课程,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8]。外语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论文仅有汪红对外语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理念和构建模式的分析与探讨。她认为在外语专业方向建设教学团队就是“要为某一具体的外语专业的教学搭建平台,以教学团队为平台,按照‘分级搭建、分别建设,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的构建模式,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的建设原则,突出师资梯队的建设。通过师资梯队建设促进大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9]。

本文以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为例,探讨教学团队在教学理念创新、制度建设、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从实践层面考察高效教学团队建设的方法与措施。作为全国首批立项的外语类三个教学团队之一,“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依托英语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在总负责人白解红教授的直接领导和亲自参与下,学校、院、系负责人十分重视和支持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团队成员通力配合,采取实实在在的办法与措施,把团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处处落到一个“实”字上,在教学理念更新、制度建设、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务求实效,扎扎实实地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

二、“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一)教学理念与思路的运用

“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通识教育为路径,逐步形成了“语言知识技能的发展与知识、方法论掌握一体,与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开发并重,与人格个性、人文精神培养融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并以各种方式把团队的教学理念与思路融入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测试手段改革等各个方面。

教学研讨常态化。团队的教学理念与思路包括很多符合当代语言教学规律的先进思想,如自主学习理念的构建,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的开展等等,团队采取听专家报告、学文件、观摩公开课及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使教学研讨成为常规教学的一部分,并逐步使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融入日常教学实践。

把教学理念与思路融入日常教学。针对“读议写”系列课程的实际,我们在理念上强调以“议”为中心,以“读”为途径,以“写”为目的,输入(读)与输出(议,写)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教学方法上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教学模式上逐步探索出“课前大量阅读与思考,课中积极讨论,课后大量写作”的教学模式;各课程在遵循上述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任课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比如“读议写(四)”坚持对学生读、议、写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在阅读方面,不仅有将教材中的文本至少阅读三遍的刚性要求,又有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其他读物及网络资料的弹性任务;在议论方面,采取学生复述――老师指点――学生讨论――老师讲解的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写作方面,每学一个单元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写不同体裁的文章(如记叙文、论述文等,视课型和时段要求而定),并从中挑选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点评后发到班级公共邮箱,然后让全班学生阅读并写出评语。

“口语口译”模块针对传统的听、说分离的现象,尝试在“输出驱动假设”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精品课程“英语视听说”多媒体数字资源库,通过多种形式的“视”、“听”输入带动学生的“说”,从而实现网络环境下英语视、听、说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教学中秉承团队的教学理念,通过转变学习观念,改善学习行为和方法,逐步将单一的“听”、“说”技能型课程转变为融技能发展与人文教育、思辨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开设新课程。根据团队的教学理念,我们推出了全新的“英语读议写”系列课程,改造了原有的部分课程。按原有计划,新课程的开设从2008级开始有序推进,其中包括“视听说”模块的课程、“口语口译”模块的课程,以及“读议写”模块系列课程。读议写(一)、读议写(二)、读议写(三)、读议写(四)及口语口译模块口语(二)等新课均顺利开出。历史学博士谢文玉等人开设的“美国历史导读”基于省社科基金课题“文学的历史记忆与历史重构”等研究,考察文学艺术与社会、历史及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在内容上有突破,方法上有创新,对学生的思维有启迪作用,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开发新教材。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材建设,而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做好教材建设工作对于一个优秀教学团队的发展极其重要[10]。“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按照团队全新的教学思路与理念,教授新课的老师需认真研发新教材,其中涉及读议写等系列课程教材的设计与开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读议写(一)配套使用的教材《英语学习策略》、读议写(二)与读议写(四)教材已完成并投入试用;《英语口语教程》(上、下册)教材完成修订并出版;视听说模块方向的电子教材也在进一步完善中。

准备后续课程。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为后续课程的陆续推出做好准备,如黄振定教授开设的选修课“西方哲学文献选读”,为正式开设“读议写”计划中的“西方哲学”课程做准备,谢文玉博士在“英美国家历史”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院选课“美国历史与文化经典文献导读”,为以后承担团队的课程进一步积累经验。“中西文化导读”等课程也在积极准备相关材料。

改革测试手段。单一的评价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实施与发展。我们在测试方面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并在有效监控学生学习过程的同时以报告会、读书报告、课程论文等多样化的考核手段逐步替代以试卷形式集中进行期终考试的传统评价方式。

(二)团队制度建设

教学团队是由具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共同承担责任,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而形成的正式群体。“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在成立之初就对团队各项建设进行了初步设计和整体规划,在组织制度、激励制度以及成员准入制等方面建立了相应的管理规定。

建立健全了组织保障制度。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在团队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实行团队带头人全面负责,模块负责人牵头组织,课程主讲教师具体实施,课程教师各司其职的管理体制,形成了一个组织有序、上下联动、分工合作的高效团队。这个群体由不同年龄、职称、知识结构、学历和学缘结构的教师构成。

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激励制度。建立激励制度,制定相应岗位的具体任务、职责和学期考核奖惩办法,对成绩突出者,予以奖励。

实施团队成员动态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团队带头人有充分管理本团队的权利,对考核未达到良好等级者,进行警告直至淘汰出本团队;及时吸纳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其他各方面条件也符合本团队要求的教师。

基本工作常态化。教师在加入团队时,需认真思考自己将要承担的课程,近几年打算完成的教研、科研等任务,并以任务书的形式上交团队秘书处备案保存,年底对照检查;任课教师在每学期上完所教课程后须及时对该课程进行反思,并以书面形式汇报教学理念、思路,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团队针对存在的问题召开会议集体讨论解决。

(三)教学研究

团队紧抓语言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以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任务型教学等理论为指导,积极开展应用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围绕教学中出现或存在的问题与困难,集中申报相关教改课题、撰写论文,从计算机辅助教学、测试、语言习得等角度开展了多维度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在二语习得、语言测试等领域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近两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等外语类核心期刊10余篇,主持教改课题10余项。理论研究也同时推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系列工作。团队总负责人白解红发表了系列文章,探讨英语专业教育模式、专业学习任务的双重性、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和谐课堂建设等重要问题;主持2008年湖南师范大学教改课题“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该课题随后获批为200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唐燕玲主持2009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国际水平与中国特色:人本思想与外语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与实践”,对人本思想与外语专业特色建设、外语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外语类核心刊物上发表了有关重要论文。邓颖玲发表系列文章,探讨基于网络的“英语视听说”合作学习策略研究与实践、网络环境下立体化教学模式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等问题,并主持2009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外语专业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和湖南师范大学教改课题“英语口语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邓杰运用计算机理论与技术、测试学等理论,发表了系列论文,探讨听力学习在线质量评估与辅助决策、网络环境下视听说任务型教学以及话语信息的处理等问题,同时主持2009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言理解能力测试的命题质量控制研究”。曾永红的实证研究“英语专业学生隐性语法知识应用实证研究”发表在中国外语界重要的学术刊物《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易艳萍、李志红分别主持2009湖南师范大学校级教改课题“《圣经导读》(读议写教程之四)立体化教材建设与教学研究”和“评价体系与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此外,相关精品课程以及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建设也在进行中。

总之,教学团队鼓励团队成员围绕教学理念与模式、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考试评价办法、教学资源建设以及英语本体研究等方面开展改革和研究,开始出现教研、科研齐头并进的强劲势头。

教学研究的加强促进了相关教学成果奖的获取。2009年9月,白解红教授领衔的“网络环境下以学习策略训练为特征的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是全国本届成果奖中外语类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该成果以外语教学、二语习得和信息技术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自主与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以应用技术创新和信息化资源开发为途径,创造性地构建了“网络环境下以学习策略训练为特征的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成果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对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将传统单一听力训练课改革成了一门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网络课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对外语专业各语种和大学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均具有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邓颖玲、白解红、邓杰完成的“导学式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荣获2008年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该项目随后于2009年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英语视听说教研室被评为200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研室。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徐静村在总结介绍西南政法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时也提到“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培养一流师资队伍”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及科研的发展。(见徐静村论文“精品课程建设浅淡”,发表于《》2007年第3期。)

,教学团队建设对培养师资队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团队成员通过参加教学研讨、理论学习等活动,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不断提高。团队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引领并紧跟国内外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举办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常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学,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学术氛围浓厚,有力地促进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2006年,主办了“第一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认知语义学的奠基人之一Leonard Talmy教授应邀做了主题发言和专题讲座。与会代表开展了多视角、多维度的认知语义学理论与应用的研讨。2008年,与《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和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合作举办了“首届全国外语教学与研究中青年学者论坛”,近300与会代表齐聚一堂探讨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热点问题。此类会议的成功举办对促进我国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我们支持和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研讨会,如白解红于2009年11月应邀参加“第二届全国外语教学与研究专家论坛”,并作了“英语视听说网上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索”的主题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关注。这些都对团队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桥梁和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团队的学历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团队成员已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1人,在读博士生9人,硕士研究生6人。学缘结构也进一步改善,从外校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学位的共有12人。知识结构复合化、梯队结构合理化初见成效。同时,我们还通过各种方式或渠道,选派了10名团队成员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或进修学习。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逐年提升。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总结近两年团队建设的情况,我们发现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仍需继续努力:

1继续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以及读议写系列课程教材的研发。目前,读议写系列课程已投入试用的教材有2部,需继续修改的教材2部;其余三门课程教材仍在开发中。与此同时,加强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在建设原有计划的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同时,积极准备读议写相关课程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2深化教学改革。由于团队建设的时间还比较短,学生受益的情况还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今后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继续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评价机制的改革。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倡导交互式学习,将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11]。

3加强教学研究。朱军、郭斌认为,所有团队成员的研究都是围绕教学展开的,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成为教学的一部分[12]。因此,我们如何进一步使团队成员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况且,由于教研教改研究成果发表的园地不足,团队成员每年发表的教研、教改论文数量还不够多。今后我们要加强引导,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师们开展研究,力争出版或发表更多高质量的教研论文,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如:过于注重教师个人在教学中的作用,忽略团队作用的发挥;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处理不当,难以做到教学科研相互促进;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多为课堂填鸭式、一言堂教学,缺乏“学习共同体”(community of learning)意识,难以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构建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部规划本科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质量建设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研究改革教学工作、开拓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大举措。教学团队是一个集学习、教学研究于一体并把学习与教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具体教学实践的群体。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加强教学团队的师资建设,用几年时间,通过攻读学位、集中培训、进修、访学、参加国内外相关的教学研讨会等各种可行的方式提高团队成员的理论水平与教学水平,构建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方面更加合理的学术、教学梯队,促使教学上水平,教研上台阶。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高思辩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人文修养。总之,我们的团队建设实践说明,在“实”字上找差距,在“实”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求成效,在“实”字上谋发展,是一条有效建构一个高效务实的教学团队的基础,是推进教学团队各项建设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 教高[2007]1号.

[2] 刘宝存. 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5): 29-31.

[3] 马廷奇.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11): 40-42.

[4] 都光珍.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1): 27-29.

[5] 李健,等. 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机制创新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09(10): 28-29.

[6] 任晓光. 高等学校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5): 43-45.

[7] 李杨裕,等. 农林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教学团队建设初步研究[J].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9(1): 12-17.

[8] 王守仁,朱刚,王文宇.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1): 45-47.[9] 汪红. 外语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理念和构建模式[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2): 29-32.

[10] 吴萍. 以学习为中心的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 , 2005(1): 125-128.

[11] 徐静村. 精品课程建设浅淡[J]. , 2007(3): 126-128.

[12] 朱军,郭斌. 研究型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诸要素探析[J]. 科教文汇, 2008(8): 1-2.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Teams

ZENG Yonghong, BAI Jiehong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