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

技能人才培训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能人才培训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技能人才培训方案

第1篇: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水利行业 人才培训 机制建设 制度建设

人才培养和储备是一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更是直接关系到科学技术能否真正地转化为生产力,能否促进综合国力的快速增强。目前,我国水利高技能人才队伍面临着严峻形势:全国水利行业61.9万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61%;水利行业特有工种技术工人31.4万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特有工种技术工人总数的1.15%,高级技师仅34人。可见技师和高级技师人数在技术工人中所占比例非常之小,高级技师更是少得可怜,平均每省还不到1人。水利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已远远不能满足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已经成为水利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而水利高技能人才培养已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是“有米”难寻“巧妇”。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的人才观,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为建设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近几年来,水利部对水利行业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愈来愈重视,相继在行业内开展了职业技能竞赛、技能人才评选表彰等活动,出台了《关于加强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正在组织制定的“十一·五”水利人才资源规划之中,并启动“三年三千名新技师培养计划”等,为水利行业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水利行业有关单位也纷纷启动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下面,我就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体系、机制和制度建设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必须建立健全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体系

1、培训组织工作体系

实施水利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需要在水利部人才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充分发挥“水利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作用,建立“以各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主导实施,各级水利人才机构具体牵头,各类优质培训资源积极参与”的全行业统一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组织工作体系。通过“水利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牵头做好行业有关的标准规范、质量评价、师资培训、基地认证、鉴定考评、技能大赛、宣传表彰、交流协作等工作,并积极促进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职业资格证书等有关制度的建立,营造良好的行业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也需要通过成立水利高技能人才培训和管理机构,建立与当地政府和各类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协调,牵头做好省级水利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2、培训标准规范体系

要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以及《水利行业特有工种技师和高级技师标准》,建立水利行业统一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标准规范体系。内容包括: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整体培训方案、质量评价方案、师资能力结构要求、培训基地设备基本要求等等,并提出相应工种的职业岗位结构调整指导性意见。

3、培训资格认证体系

要建立对水利人才培训基地的资格认证和对水利高技能人才培训师的资格认证体系。对培训基地的认证工作重在质量监控与评价环节,对培训师的认证工作重在培训与技能教学业务提高的环节。这个资格认证体系的实施将体现“质量为先、不断完善、滚动发展”的原则。

4、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要建立和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在评价的内容上,坚持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在评价标准上,坚持国家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在评价机制上,坚持专业评价与单位认可相结合;在组织实施上,坚持行政指导与技术支持相结合;在管理体制上,坚持属地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加大职业鉴定与考评力度,逐步完善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行业评审、单位聘任办法,单位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关键的生产运行和检修岗位设立首席职位,发挥技能带头人作用。

二、加紧建立和完善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机制

1、建立和完善水利高技能人才的选拔激励机制

各用人单位要加紧建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交流、保障”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坚持培训与实际生产实践相结合,推行“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做法,促进水利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强化培训与鉴定考评紧密结合的机制

培训是基础,鉴定考评是手段,促进更多的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是目的。我们要通过行业政策导向,明确把取得行业高技能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申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必要条件之一,以鼓励督促水利技术职工积极参加技能培训,促其岗位成才。

3、建立水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融通机制

通过促进仿真模拟技术和现代培训技术手段的开发和应用,建设远程教育培训和信息网络平台,融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教学内容和注册信息管理体系,融和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的关系,共享行业教育培训优势资源,以满足水利行业技能人员终身学习、多样化学习的要求。 三、建立和健全水利高技能人才培训制度

1、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要坚持高技能人才培训与各种培训教育相结合,建立健全行业技能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各单位要根据事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强化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各类培训机构可以根据水利生产技术发展水平和高技能人才的学习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模块化的培训内容,远程或集中授课等手段,建立并不断完善与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并提供相应的行业资源支持和技术规范服务。

2、技能大赛制度和表彰制度

要坚持高技能人才培训与技能竞赛、比武相结合,建立和健全行业技能人才比武和技能竞赛制度和表彰制度。水利部应适当频度地开展水利行业特有工种技能大赛和水利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评选表彰,可两年开展一次,并以此推动全行业积极开展相应的技术比武或表彰活动,形成促进水利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逐级选拔制度和逐级表彰制度。

第2篇: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背景

1.职业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计划显示,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扶持建设紧贴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等。2014年6月26日,教育部表示未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从高中和大专拓展到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需要紧跟形势迎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势头,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做起。

2.嘉兴市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嘉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嘉兴工业领域将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节能环保、生物和核电关联产业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2013年全省推出的“四换三名”工程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该专业围绕嘉兴区域经济科学发展需求和企业人才需求来建设,以“十步法”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给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的新契机

通过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资金资助,鼓励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研修培训、课程研发、成果交流等活动,积累高技能人才培训规模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科学经验,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通过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使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在本地区发挥骨干、引领和辐射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经过两年的探索形成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校企融合、三要一显、双主体,框图如图1所示。具体内涵如下:

“校企融合”是指本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与嘉兴地区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三要一显”:“三要”是指“企业融校要合作、协会驻校要标准、企业联校要技能”;“一显”是指“文化融校显特色”。其中“企业融校要合作”指本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与嘉兴地区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纽带,相互融合;“协会驻校要标准”指通过常驻在学校的行业协会(机械工程协会、模具协会、技师协会)获得专业技能鉴定及考评的标准等;“企业联校要技能”指企业和学校联合,共同培养符合企业生产和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文化融校显特色”指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模拟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使教学环境和生产环境融合,使教学过程和生产流程契合。

“双主体”是指通过学校和企业两大主体,实现物联网人才共育的目标。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

1.开展行业企业调研

通过走访、信函调研、问卷调查、信息查询等多种形式,调研了嘉兴地区15家物联网行业相关企业。通过对市场、企业对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需求规格等作出科学全面分析,形成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分析后,以嘉兴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为主战场,面向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把“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相关知识,具备物联网设备安装与应用的基本技能,能够从事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安装与测试、物联网O备调试、物联网系统调试、物联网系统维护、物联网技术服务等工作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作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梳理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校企双方参与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整理出了5个职业岗位,15项典型工作任务,这为后续开展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了依据。

4.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过程中,始终坚持“立足企业、依托企业、融入企业、服务企业”的宗旨;坚持学校、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修订课程体系与制订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共同梳理典型教学项目,实施工学结合;坚持将职业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与发展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中。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基本构建了“校企融合、三要一显、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校企融合、三要一显、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成果

1.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

形成了满足区域经济需求和呈现学校特色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建设方面的成果

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校企共同编写《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项目实训》《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实训(智慧生活模块)》《物联网应用程序开发C#版》《物联网用传感器》《物联网网络搭建》和《智能家居嵌入式系统应用与开发》校本教材6册。2016年下半年正式出版了《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实训》教材。

3.师资培养方面的成果

两年来,针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体化”教师,以教师能力等级标准为依据,构建本专业教师的“四维资格”培养机制,创新“三入”培训途径,重点实现“九种”能力提升工程,有针对性地培养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新聘请了2名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等级普遍提高,技师及以上比例占93.3%;现拥有市名师1名、市学科带头人1名、市属级带头人2名。专业教师参加竞赛获国家级奖3项、省级5项、市级7项,形成了一个具有较高水平“一体化”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

4.教育科研方面的成果

两年中,该专业的教师主持了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3项,8篇,6篇论文获奖,申报获批实用新型和观设计专利共7项。

5.社会服务方面的成果

为了促进校企融合,该专业面向企业,开设了专业讲座、高级研修班、技能培训鉴定等。近两年,积极开展多元化社会培训,累计培训1579人,鉴定1847人。

6.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成果

第3篇: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世界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1-0005-05

自2010年10月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后,我国于2011、2013、2015年分别派选手参加了第41、42、43共三届世界技能大赛,参加的赛项数量分别为6项、22项、29项,参赛选手分别为6人、25人、32人,并分别获得1银5个优胜奖、1银3铜13个优胜奖、5金6银4铜11个优胜奖的好成绩。如今,世界技能大赛参赛国家和地区达到59个,赛项数量也达到历史最高的50项,覆盖世界经济六大领域。我国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参赛项目已经扩大到这六大领域。

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后,我国成立了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组委会,组委会设在人社部,由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国际司、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劳动保障出版集团等部门联合组成。大赛秘书处设在职业能力建设司。

第三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我国不仅实现金牌零的突破,更以15枚奖牌位列世界参赛国家(地区)奖牌榜的第四位,前三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为巴西、韩国、中华台北。

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带动了我国参赛选手技能水平的提升,也使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项目培训基地收获了诸多技能人才培训的经验和成果,积累了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标准和经验,对我国职业院校对接世界技能标准开展职业培训,提升技能培训质量,促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一、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收获的技能人才培训经验

(一)对参赛选手选拔与培训的经验

1.对照世界技能大赛项目技术文件开展国赛选拔

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国家和地区都对照世界技能大赛竞赛规则与技术标准开展国赛选拔,我国也不例外。对代表国家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选手,经由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组委会组织进行国赛选拔,获得国赛参赛资格的选手基本为省赛或行业大赛第一名。我国在专业设置上与世界技能大赛赛项没有直接对接,在举办国赛前三个月左右时间,由参赛项目国家集训基地专家组依照世界技能大赛规则及技术标准,为参赛单位或个人提供70%的试题及公布使用的设备,另外30%试题在比赛时公布。

经国赛选拔,获得前5名的选手进入国家集训基地进行集训(不同项目有差异)。通过集训再进行两轮晋级赛选拔,最终确定1名选手或1个团队代表国家参加世界技能大赛。

2.依据世界技能大赛历届赛项试题培训参赛选手

进入国家集训基地的选手需要接受来自基地专家和教练团队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如同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很多国家(地区)训练参赛选手的方式一样,对照往届世界技能大赛赛题对选手进行全方位的技能培训。

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组委会首次委托第三方出题,难度加倍。其他国家对参赛选手常采用历届“比赛真题”训练。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技术指导专家鲁宏勋大师认为,世界技能大赛是对选手综合能力的考验,掌握的工艺越多,适应的设备种类越多,越能出成绩,且先进的工艺能大大提高操作效率。在集训期间,为了保障选手每周有一套新的训练试题,鲁大师围绕赛项技术标准,完成了180张设计图纸共60套训练考核试题,试题库基本满足了选手训练与考核的需要。为提升选手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比赛时呈现稳定的心态,设法将全部考核要素装进训练试题中。在出题时,打破常规思路,有意“挖坑”,考验选手的技术能力。事实证明,鲁宏勋大师培训选手的技法成功而科学,成功背后彰显的是鲁大师的辛勤付出。

3.对参赛选手实施全方位的职业素质提升训练

世界技能大赛不仅检验参赛选手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更主要的是检验选手对产品的质量、工艺和精度的掌握能力,以及赋予产品的创新能力。

在技能训练中,选手不仅要深刻了解技术规则、标准,而且要牢固树立质量、精度意识,更要重视养成职场工作的安全、环保意识及职业习惯。如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银牌的电器装置项目指导专家介绍,在对选手进行技能提升训练中,特别注意加强选手的职业行为习惯等职业素养的训练,这对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至关重要。鲁宏勋大师为培养选手的职业素养,更是亲自动手对工具箱进行设计、改装,划线、钻孔、攻丝、装调都是亲手操作完成。为了克服巴西机床两轴联动加工的不足,鲁大师甚至调动了班组的资源,专门设计制作了角度定位器。制作的其他辅助工具也都为选手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使选手掌握了更多的制作技术技巧。鲁大师所做的一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选手们,使大家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更明白了要成为一名高技能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正是各参赛项目都努力通过大力度的技能强化训练和职业素质训练,我国参赛选手才能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为在世界舞台上重塑中国制造大国的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

4.训练设备、训练方式与世界接轨

为尽快熟悉并提升参赛技术能力,我国对照世赛赛项技术文件要求中的技能标准对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项目选手进行技能培训,同时配备世界技能大赛赛项专用设备,使用规定型号的专用工具和耗材等进行训练。

按照世界技能组织的要求,世界技能大赛赛项设备最迟要在赛前的7~8个月进行公布。为使选手尽快熟悉和熟练使用参赛设备,参赛项目一般对照上届大赛使用设备的情况,组织选手通过多种技能交流的方式,增加对相近各种设备的认识与使用的熟练程度,尽量给选手提供与世界技能大赛公布的赛项设备一致或接近的设备进行训练。为此,一些参赛项目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国内、国际交流方式,提升参赛者技术技能训练水平,积累参赛经验。

相近的参赛项目间还采用相互借鉴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技术交流。有些赛项积极与参赛项目技术强国开展技术交流活动,聘请世赛项目技术专家给予技术理念、方式、技法等方面的指导;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组委会也积极组织部分参赛项目选手参加大洋洲技能大赛、欧洲技能大赛以及英国、台湾地区、俄罗斯技能大赛,开展技术切磋,让选手通过实战演练积累参赛经验,熟悉设备,提升技能训练水平。

总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并在世赛场上取得好成绩,表明我国的技术工人拥有在世界舞台上与世界同行竞争的一流技能,也一定程度反映出我国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积极进步。这对我国制定青年技能人才培训策略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

(二)承担国家集训基地院校收获的技能人才培训经验

我国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项目共有29个,21个单位入选国家集训基地。国家集训基地共分三类,其中一类即为职业院校集训基地,共有15所职业技术院校承担国家23个参赛项目集训基地的任务,参赛选手8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的学生。

1.促进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

作为第42、43届汽车喷漆、第43届钣金两项目的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参赛项目国家集训基地,杭州技师学院在第43届世赛上代表国家首次收获了汽车喷漆项目的金牌。在交流世赛基地训练经验时,作为基地负责人的该学院领导提出:“世赛检验的内容就是解决相关技术工种的技术问题,与平时的教学内容吻合”,“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最大的启迪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必须学以致用,办学模式一定要和企业接轨,行业元素一定要在教学中有所体现,推进一体化教学,在学中做、做中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认为:“大赛的评价项目可直接转化为教学模块,其评分标准可变成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以往的考试强调结果,现在应改为强调阶段、过程,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技能解决问题。”

2.对接世界前沿技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承担汽车技术和美发两项目的国家集训基地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已获得美发项目第42届银牌、第43届金牌,第42、43届汽车技术项目优胜奖。作为项目基地负责人之一的学校领导认为,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积累了选手培训经验和成果,这对行业发展和引领教学作用都很大。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用于赛前培训的投入很高,但对于学校的师资、硬件建设都具有长远影响,特别是带动专业建设的提升。将该行业最优秀的选手和教练汇聚于参赛项目国家集训基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探索,提炼、总结出反映该技术领域中与世界前沿技术对接的新技能,意义完全超出了参赛的范畴,对专业发展的贡献非常大。世界技能大赛规定各赛项每年要保持25%的技术更新,并且要反映世界前沿技术,否则赛项技术方案将不被采纳。在参赛项目上获得金牌,代表着对该领域技能的掌握已与世界前沿技术接轨。

3.提升了参赛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无论是承担参赛项目国家集训基地任务的职业院校教师,还是参赛选手所在的职业院校教师,都是在参赛选手集训工作中通过学习与研究世界技能大赛技术文件,并与技术指导专家团队一起,对选手落实技能培训方案中深刻感受、了解、领悟并掌握世界技能大赛对技能人才培训的理念、技术标准与训练方法,在指导选手训练中同时获得自身的专业成长。在对世赛参赛项目国家集训基地的调查中,了解到基地院校一致认为,通过集训工作,基地锻炼了一批竞赛管理和服务人员,促进了专业建设,提高了专业师资水平,强力推进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改革,将世赛的人才观、质量观、安全意识等融入教学中,以世赛规则技术文件结合企业实际任务去开发世赛班学习任务,转化为教学课程,实现与国际接轨,促进学校实训教学向更高水平迈进。这也是我国选择职业院校作为基地的目标任务之一,就是以世赛赛项带动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技能人才培训水平的提升。

二、对接世界技能大赛赛项技术标准,提升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世界技能大赛技术理念引领职业院校对接职业标准培养技能人才

世界技能大赛从办赛之初就重在推动各国重视技能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世界技能大赛致力于青年技能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和方法随着赛项技术的成熟日臻完善。这也是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收获的经验和体会。

世界众多知名企业参与世界技能大赛赛项的设计、技术标准的制定、竞赛过程的评判,提供竞赛设备和材料及培训等,使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衔接,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目标与标准。

世界技能大赛技术文件明确提出,所有赛项只测试实践能力,理论知识不直接进行测试,但必须具备专业领域的知识。竞赛项目是真实的生产项目或生活领域的实际内容,对比赛作品以完成质量、尺寸精度为评判标准,体现了对技能大赛选手的技能培训就是对接世界一流企业标准,培养掌握先进理念和技术标准的综合型技能人才。

世界技能大赛赛项设计内容对接技能标准培养选手,完全符合生产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标准,甚至能带动生产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提升。以焊接为例,参赛选手曾正超获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获得金牌,从入选国家集训队到比赛,共进行了300多天训练,一个月的原料费用高达4万多元,共花费了上百万元。然而与企业从学徒开始培养焊接工人比,每年虽只花费3000~5000元,但直至成为高级技师,至少需要8年左右时间,而且只有极少的人才能达到金牌获得者曾正超的技能水准。相比之下,按照世界技能大赛技能标准培养技能人才是一条成功的道路。且世赛金牌效应巨大,正在激励着更多的青年人加入焊接队伍。而我国焊接技术人才非常缺乏,急需大量的青年加入这个队伍。举办技能大赛的效应也正在于此。

我国举办国家级技能大赛和省市级职业技能竞赛,也要充分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的先进理念、技术标准、比赛规则、工作流程和组织方式,并逐步与世界技能大赛接轨。我国承担国家集训基地任务的职业院校,已将选手集训期间研究制定的技能训练标准积极向同行职业院校及行业推广,以提升该技能领域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此,广大职业院校应积极了解和学习世界技能大赛竞赛工种的技能标准,对照职业标准,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加大实训教学力度,按照世界技能大赛对技能人才素质标准设计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二)与世界技能大赛竞赛工种相近的专业可参照赛项技术标准重新调整专业课程

世界技能大赛技术文件中,很多赛项技术标准及赛题清晰地描绘出该技能领域技能人才培养的体系,提示职业院校可以参照赛项标准设计职业培训体系,开发课程,设计技术标准。

2015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明确提出了国家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生产实训基地建设的导向,就是“对接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技能素质培养。

对接世界技能大赛竞赛标准培养生产或生活领域的技能人才,符合我国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生产实训基地建设要求。人社部也正在组织“系统梳理世界技能竞赛的先进标准,将其精髓与理念不断转化为我们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规范,进而打造出与世界前沿接轨的专业,实现技能培训助推经济发展、助力产业腾飞的目标。”为此,引领职业院校将与世赛赛项相近专业对照世赛赛项内容重新设计专业课程目录,并参照技能标准要求,制定出掌握该技能领域的技能所涉及的专业与实践课程,对学生加大技能训练力度,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生产实践领域要求的合格技能人才。

(三)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对技能人才的评价标准是生产质量合格的产品。世界技能大赛的评价标准不强调高难度、快速度,重在看选手在制作产品过程中每一步的精度和质量,完成作品的精度与质量才是关键。工件难度系数再高,如果没有质量保证,等于生产废品。对照世界技能大赛赛项技术标准培训参赛选手,重在对于合格产品制造者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这已从我国对世赛金牌选手的技能培训经验中得到验证。

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所收获的技能人才培训经验表明,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做到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认真做好每件事情,对任何差错绝不放纵,才能培养选手养成踏实做事、精益求精的工作习惯。从训练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节约使用材料、树立环保理念中领会职业品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只有具备全面的职业素质,才能在比赛中彰显技能人才风采,最终胜出。

为此,职业院校要致力于培养合格产品的制造者,要培养学生严谨、精细等良好的职业素养,并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贯彻在教学标准、课程设计、教材及技能训练等环节中。

(四)重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世界技能大赛赛场上,由选手独立完成比赛任务,但其参赛背后是技能团队的精诚团结和通力合作,才使得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最终收获满意的成果。

每个参赛者背后都拥有强大的技能团队的支持,每枚奖牌的背后离不开教练的辛勤付出。为保障训练正常进行,国家集训基地既要为选手提供必需的技术保障,也要为选手提供必需的后勤保障,更要提供必需的训练设备等方面的保障。在集训期间,教练、专家与选手吃住在一起,定期召开研讨会议,分析选手的竞技状态以及竞技水平,严格检测每一个加工工件,分析问题并与选手讨论解决方案,预设赛场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困难,并做好每种技术问题的应急方案。

精诚团结、通力合作是我国参赛选手取得优异成绩的成功经验。合作能力是对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企业凝聚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凝聚力来自技能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团队建设,无不要求技术人员间的合作。大赛让选手充分感受到,没有技能团队的强有力支持,就没有自己的成就。为此,职业院校应开设师生间的项目合作教学课程,使师生在合作中感受到团队的凝聚力。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到大赛比赛中来,感受团队合作的魅力,这也是现代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之一。

(五)引领教师加入到研究世界技能大赛技术标准中来

世界技能大赛办赛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广大教师的技能创新能力。2017年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我国将参加46个赛项,这意味着更多的职业院校教师会以各种形式参与到世界技能大赛工作中。为此,建议职业院校关注世赛,积极引导教师对照赛项技术标准,了解该技术工种发展的世界前沿技术,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并在研究基础上将技术理念和技术标准引入教学,促进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与质量提升,助力国家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李冰.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斩获5金 洛阳力量功不可没[N].洛阳日报,2015-09-07.

[2]熊丙奇.世界技能大赛夺冠喜悦之后的淡淡忧伤[N].中国青年报,2015-08-31.

第4篇: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

整体来看,广州先进制造业通过知识汲取和先进技术运用,已成为广州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与广州先进制造业良好发展态势相适应,广州急需大批量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承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使命。但在高技术技能人才普遍缺乏的大环境下,广州市先进制造业同样面临着人才短缺的严峻形势。

二、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界定

从生产或工作活动过程的角度来划分,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类[1]。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定义,技术是指“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辞海》则认为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也包括设备、工具、规则、程序或方法。”技能也称为技术、能力,指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技能是“人化”的技术,只有技能才能使“形式”存在的技术转换为真实存在的技术[2]。技术型人才处于工程型与技能型人才之间,能够掌握和应用技术手段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为社会直接创造利益。技能型人才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操作技能,并能在工作实践中运用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3]。《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即强调技术也着重技能,是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具体而言,技术技能人才是处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员,他们不仅能熟练地将所学技术知识运用于实践,也能够具备一定的设计或制造技术产品的知识或能力[4]。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高”主要体现在高质量、高素质,且具有一定创新力和发展潜力上。

三、样本说明

为了解广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现状,我们对100家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100份问卷,每个企业一份,回收85份,回收率为85%,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调研对象主要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高技术技能人员或技术与管理双肩挑的管理人员等。调研企业的基本概况如表1所示:

四、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普遍缺乏

在高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上,5.1%的受访企业表示非常缺乏,62.8%的企业表示缺乏,整体来看,67.9%的调研企业表示缺乏高技术技能人才。在缺口数量上,受访的78家企业中有76.9%的企业缺口在100人以内,12.8%的企业缺口在100~200人之间,也有10.3%的企业表示缺口达200人以上。在企业现有高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满足上,75.6%的企业认为当前高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在需求类型上,21.8%的调研企业认为最需要的是资深的高级技工或技师,61.5%的企业表示需要具有一定经验的高级技工或技师,对经验较少或无经验或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有需求的企业仅为16.7%。在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上,29.5%的受访企业表示所需求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要具备高级职业资格证书,41%的企业要求具备中级职业资格证书,11.5%企业觉得具备初级资格证书也可,但也有18%的企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无资格等级证书限制。整体来看,广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技能人才普遍缺乏,这种缺乏主要体现在现有及未来一段时间高技术技能人才数量、质量无法满足需要以及资历资格上要求高技术技能人才具有一定经验以及中级以上职业资格等级等方面。

(二)本科、高职是高技术技能人才最佳学历

在学历层次要求上,受访企业的频数从高到低排序为本科、高职、硕士、博士和中职(表2)。在人才需求渠道上,37.2%的企业倾向于本科院校,34.6%的企业倾向于高职院校,倾向中职学校的企业仅占9%,而倾向社会培训机构、科研机构的企业比例则分别为7.7%、11.5%。高职教育是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从战略层面上国家也对高职教育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界定。但上述统计结果显示,34.6%的广州先进制造业企业倾向于高职学历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低于倾向选择本科层次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企业2.6个百分点。虽然差别并不大,但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伴随着广州先进制造业从低端技术产业、中端技术产业转向中高端技术产业、高端技术产业,先进制造类企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学历需求更倾向本科和高职。

(三)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效性不足

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经费支持上,17.9%的受访企业每年预算为20万以下,32.1%的企业每年预算为20万~40万之间,11.5%的企业每年预算为40万~80万之间,80万~120万之间为9%,120万~200万之间为9%,200万以上为3.8%,无预算的企业为16.7%。可见,有一半的受访企业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每年经费支持额度在40万以下,从受访企业年产值规模来看,这一额度并不高。此外,还有16.7%的受访企业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无预算支持。在培训方式上,受访企业中有34.6%希望通过全脱产对现有高技术技能人才进行培训,59%的企业则倾向半脱产形式的培训,采用业余或零星方式培训的企业仅占6.4%。培训时间安排上,16.7%的企业倾向安排1周时间,26.9%的企业倾向选择2周时间,也有26.9%的企业愿意安排3~4周时间进行培训,1~3个月、3~6个月、6个月以上的企业选择比例分别为20.5%、2.6%、6.4%。可见,绝大多数的受访企业(70.5%)培训时间均以短期培训(一个月内)为主,相对于技术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技能熟练操作时间安排明显偏少。良好的培训制度是保障培训顺利实施及培训效果的关键。调查显示,74.4%的企业制定有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制度,但均不完善,有一些制度或没有制度的企业占比达到15.4%,仅有10.2%的企业表示内部具有完善的培训制度,这表明先进制造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在培训考核方面,23%的企业有针对性的考评体系,且执行到位,有46.2%企业虽然有考评体系,但执行不到位,19.2%的企业考评体系模糊,执行也不好,甚至11.6%的企业根本没有针对性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训考评体系。归纳来看,接近八成的受访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训考评体系执行不到位。以上分析可知,广州先进制造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效性不足,主要体现在:各企业投入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费用不高,甚至偏低;半脱产培训方式的比例过高,一个月内的短期培训过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设定不完善,考核测评体系没有针对性且执行不到位等。

(四)高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程度不高

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离不开协同培养平台的支持。尽管广州先进制造业更多依靠内部力量对技术技能人才进行培育(表3),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上,受访企业选择的有效途径按照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师傅带徒弟、内部培训或行业协会培训、校企合作、教育部门培训学习等。但与学校、行业协会以及政府协同培养也占了一定比例,且受访对象表示未来与其他多元主体合作培育是企业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一环。在企业现有高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上,调查显示校企协同培养的比例最高,占比达51.3%,与行业协会的协同培养占比为16.7%,与政府协同培养的比例为10.3%,其他协同培养方式如与科研机构、合作企业的协同比例等也达到21.7%。协同培养人才基于一定的制度之上,如果缺乏制度保障,参与协同培育的主体积极性会大大降低。在是否制定有明确的协同培养制度或政策上,44.9%的受访企业表示有明确的协同培养制度或政策,39.7%的企业表示虽然有协同培养制度或政策支持,但并不完善和具体,也有15.4%的企业表示没有协同培养的制度支撑。在是否熟知高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的政府政策上,47.5%的企业表示非常清楚政府所提供的协同培养政策,10.2%的企业表示清楚但不够全面,35.9%的企业表示不清楚,甚至有6.4%的企业完全不清楚有这类政策。整体来看,近6成的受访企业需要进一步熟悉政府的相关协同培养政策。在协同培养平台利用的具体形式上,调查可知:企业自身更倾向于通过研发或研究机构、生产性基地、专项研究、人才项目等进行人才共育;对政府提供的协同培养平台,企业最倾向于国内外培训交流;对行业协会提供的协同培养平台,企业倾向性选择的顺序依次为同行交流学习、协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其他等,具体调研结果如表4所示。综上,超过50%的企业没有完善的或根本没有协同培养制度安排,对政府提供的协同培养政策也不熟悉;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形式上,企业倾向选择自身的研发或研究机构、政府提供的国内外培训交流、行业协会提供的同行交流。虽然,政校企行对高技术技能人才共育已达成共识,但多方主体参与的协同培养程度并不高,尤其是企业对政府、行业协会提供的很多协同共育平台缺乏有效利用,更多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培养。

五、策略与建议

第5篇: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图像拍摄技术;人才;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化发展,实况图像的作用和价值日益突出,实况图像已经成为数据分析、情况判断的重要依据,其质量已经成为很多领域的一项关键要求。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实况图像拍摄岗位多处于户外复杂地理和气象环境下,图像拍摄技术难度大,影响质量因素多,对摄像岗位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高。图像拍摄技术人才属于高技能人才,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一线的操作能手,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高操作技能,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娴熟用于实际,满足岗位要求。对这种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技术培训,同时提高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进而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实况图像拍摄队伍,提高实况图像的拍摄质量,服务于工作需要。

一、综合考虑承训单位资源优势,合理选择组织模式

(一)根据培训条件选择组织模式

目前,能承训图像拍摄技术这类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主体除自身组织培训外,还有院校和培训机构。主要有三种可选择的组织模式,即院校培训、培训机构培训和两者合作三种组织模式。院校培训、培训机构培训,分别由院校或培训机构组织培训工作,按照岗位培训需求,制定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施,同时对教员队伍和实验环境提出较高要求,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培训目标就很难实现。

(二)针对培训对象选择组织模式

培训机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培训对象,针对不同类型的培训对象,应建立不同的组织模式。通过选择合理的组织模式,使受训对象真正受益,学有所成。图像拍摄技术人才培训不同于一般的专业人才培训之处在于,理论性、实践性两者要求比较高的同时,针对性要求也比较强,需要针对特定环境和特殊岗位要求。需要据此组织开展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

(三)综合优势资源构建融合式组织模式

综合考虑院校模式和培训机构培训模式的各自的优势和弱点,扬长避短,采用两者融合式的组织模式更适合我们需要的图像摄像技术人才培养。为做好图像摄像人才培训工作,我们成立了由院校、培训机构、培训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四方组成的融合式人才培训组织机构,分工合作,明确职责、权利和义务,通过联合论证培训需求、联合探讨课程体系和所用教材、联合构建实验环境、联合使用教师授课、联合组织结业考核等办法,共同制定培训大纲和实施计划,动用双方所拥有的实验器材构建培训需要的实验环境、实验设施和实验工具,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院校+培训机构”高度融合式培训模式组织实施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

二、结合当前需要和长远需求,科学制定培训目标

(一)瞄准岗位需求确定培训目标

需要的实况图像拍摄岗位,主要分布在比较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多变的气象环境下,时间的跨度也比较大,有时还要覆盖早、中、晚、夜多个时段,光线变化范围大、气候因素影响突出,实况拍摄主要依靠人工控制或手动摄像,技术人员的摄像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图像质量。现有的实况图像摄像岗位人员大多未接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摄像技术水平总体能力不强。因此,实况图像摄像技术培训目标重点在于提高人员在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光照时段、不同气象条件等复杂情况下的摄像技术能力。

(二)瞄准实况图像后期运用确定培训目标

实况图像摄像技术培训不仅要获取需要的、清晰的高质量视频,还需要在后期运用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需要在培训摄像、摄影技术培训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培训视频编导、视频切换、编辑制作、后期分析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培训效益。

(三)瞄准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确定培训目标

技术培训不仅仅是组织和事业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摄像、摄影技术作为一门专业性强、应用性广的技术能力。在制定摄像技术培训目标时,一方面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另一方面结合参训人员自身素质和其他岗位工作的需要,适当增加艺术摄影、计算机图像软件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满足个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需求,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整合培训资源和实验设施,搞好教学顶层设计

(一)教学内容上突出实用性

结合摄像岗位实战特点和人员素质培养需求,在课程设置上重点针对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光照时段、不同气象条件等复杂情况下的摄像技术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将上述技能分解为技能构成要素和知识点后,形成课程,将系列课程有机整合后,形成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课构成的课程体系,进而形成培养方案。

(二)教学方法上突出实践性

采用课程讲授、指导操作和独立操作相结合,利用实操讲理论,结合案例讲技巧,采取加大培训人员实践操作学习力度。组织有拍摄经验的专家,结合真实环境,讲授摄像岗位要求和摄像技术运用技巧,确保教学内容贴近实际,提高受训人员实际拍摄能力。

(三)教学设施上突出训用一致性

为确保学员充分掌握实际设备,在教学设施上采用与单位一线使用相同的设备型号,实现训用一致、讲用一致,融“教、学、训、练、考、评”为一体,实现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训教学与岗位运用零距离对接,确保受训人员快速上手,迅速生成和提高设备运用能力。

(四)结业考核上突出检验性

针对图像摄像和图像编辑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考核模式。在摄像技术考核上,采用设置主题,受训人员自主拍摄的模式,由受训人员按拟定主题拍摄电视短片,由专家进行点评打分,从拍摄技术和艺术创作上全面检验培训效果;在图像编辑上,借鉴了常规的考核模式,利用理论笔试和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

(五)师资力量上突出融合性

摄像技术培训也是一门通用性很强的专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展培训较早、经验丰富,教学能力也比较高。我们充分利用培训机构,借用其高水平师资力量,采取院校与培训机构联合施教方式,培训机构教师着重理论和实机操作教学,院校教师突出结合工作实际布设工作场景、开展近实际工作背景下的器材运用教学,两者共同形成联合育人的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利用培训机构高水平的教学方案和教材,为受训人员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确保培训效果,同时也便于及时掌握摄像技术培训最新发展,充分吸收优秀培训力量的教学精华,有效增强院校开展摄像技术培训的教学能力。

四、综合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结业考核,增强培训动力与活力

(一)借鉴职业鉴定标准规范考核方式

技能鉴定是培训效益评估最规范的方式之一,也是评价岗位人员能力素质最重要的依据。实况图像摄像岗位技术培训有长期持续性的培训需求;采用内部考核方式也可以对专业技术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但其规范性、标准性和检验性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完善。为尽快形成较强的培训能力、较好检验培训效果,就需要借鉴职业技能鉴定所采用的标准、规范的考核方式。

(二)融合职业特点推动资格认证

目前,摄影、摄像行业公认的职业技能认证主要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中的平面摄影师资格认证和专业图像视频制作软件公司组织的资格认证。通过引入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和专业图像视频制作认证,组织参训的优秀人才参加国家平面摄影师资格考试和专业图像视频制作认证考试,打造形成图像、视频技术培训和考核认证为一体的综合培训体系,能有效增强参训人员参加培训、提升素质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综合职业需求促进考核常态

融入国家专业职业技术资格认证,结合图像摄像技术培训的内部课程考核和毕业考核,可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更好地激发参训人员的活力和动力,调动参训人员激情和热情。图像拍摄技术人才培训,应紧密结合图像拍摄技术的发展和图像拍摄技术岗位的专业要求,不断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技术考核的常态化,确保考核资质的长效性和先进性,形成常态化培训、考核及技能鉴定的良性循环,稳步提升图像拍摄技术人才质量,培养出一批高技能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工作需要。

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很多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融合式培训模式能有效整合利用优势资源,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高技能人才的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闫飞龙,汪德飞,孙伟.融合式培养理念的认知教育教学简析[J].中国军事教育,2013,(3).

[2]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1,(6).

[3]糜万山.努力开创军队院校教育新局面[J].军事,2011,(8).

第6篇: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探索;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快速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然而,目前该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这已成为制约国家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规定将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战略目标之一。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围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部署和要求,以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时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

当前,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培养体系、评估、激励、保障机制也不健全,特别是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产业,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这些已成为制约国家产业发展的“瓶颈”。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技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安市机电工业的一项社会调查和分析表明:西安市机电类高技能工人只占该领域10万名工人中的15%,其中青年高级技工只有5千余人,人才结构远远不能满足西部大开发和西安大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是当务之急。“十五”末期,我国高技能人才在劳动者中的比例从“九五”末期的3.5%提高到了4%。“十一五”末期的发展目标是使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00万。也就是说,要使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5%,高级工占20%,基本建立起规模宏大、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的技能劳动者队伍。我院作为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已经充分认识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省、市劳动部门的部署和要求,结合现有培训资源和条件,制定了培训高级工3000人、技师1500人、高级技师1000人的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借以加速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缓解西安市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调整教育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养高技能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不够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投入成本较大的教育类型,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相应的等级标准,必须有强大的实习训练装备,费用很高。尤其是国家重点技工院校和名牌专业的实习实训,更需要大量的场地、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以及原材料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目标。改善实习条件与手段,强制淘汰传统落后的实习设备势在必行。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政府对此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在资金投入方面偏重于普教、高教,办学经费长期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对于职业教育既缺少资金投入,又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西部和其他经济落后地区,长期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教育经费无法保证,教学基础设施设备十分简陋,无法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据悉,“十一五”期间,国家要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将投入150亿元人民币集中扶持一批职业技术院校,加速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这一举措无疑将极大地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落实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为了调动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实现人才强国、人才强省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早在两年前就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初步建立了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规定高技能人才可以享受与其他相应专业技术人才同等的工资待遇,即高级工可以比照享受助理工程师级别的待遇、技师可以比照享受工程师级别的待遇、高级技师可以比照享受高级工程师级别待遇。但是,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又因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重仕轻工”的影响,形成了“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使得高技能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尊重。一些单位,甚至包括一些政府部门在内,在用人政策上,以学历为导向,按学历、文凭的高低确定员工的工资标准和社会地位。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高技能人才发挥技术才能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了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信心,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青年人不断追求高学历,不想学习技能,不肯下工夫钻研技术,不愿到生产第一线当技术工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科教兴国”、“技能振兴”战略,就要改变传统观念,全面落实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和政策。

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信息交流不畅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曾反复指出:21世纪人才应该多方面发展和全面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亦随之出现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目前,发达国家在培训高技能人才工作方面早已全面发展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和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培训方向。上世纪70年代,提出一个人应该掌握多种技能的新英国职业主义学派出现。法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则采用了更为科学、更为系统的培训工程学的方法,培训工程学将整个培训工作大致分为若干阶段:收集培训信息;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培训;跟踪培训;评估培训效果等。英、美、德、澳等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和剑桥、哈佛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之间互相沟通、融合和衔接,构建起了世界一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我国也瞄准国际市场,建立与升格了一批技术学院和技师学院、高职学院,积极开展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升培训层次,开拓培养空间。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能力训练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就水平而言与上述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职教特色还不够突出,校企结合也不够紧密,开放性办学力量不足,校际、国际交流不够广泛等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我们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不断研究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动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培养体制和经验。

进一步加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力度

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要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和教育,争取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使其认识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政策支持和舆论宣传,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环境,激发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钻研技术、苦练技能的积极性,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时代风尚。

建立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同时具备“一体化”和“双师型”特点的师资队伍是技术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支队伍应具备以下条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和综合实践能力和较强的管理水平以及协调能力。没有这样一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从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一体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尚未真正建立起来,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一些传统产业的职业教育理念仍然根深蒂固,从事传统单一工种或简单工种的专业教师还相当多,与现代企业建立相应的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力度不够,只重视师资的学历文凭而忽视技能水平等,这些都阻碍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加强对理论教师的技能培养,要求他们取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2)提高实习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3)面向社会招聘具有生产经验的兼职教师(技师、高级技师);(4)对现职教师进行高新技术培训。

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培养高技能人才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管理制度,变学年管理制度为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可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一个更加灵活宽松的学习条件,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要提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实行学分制势在必行。教师可以对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差异选择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这样做,首先,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有利于发挥教师专长,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再次,有利于各种教育形式、教育层次之间课程的互认和接轨;最后,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变学年学制为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必须在课程体系、学籍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构建开放性职业教育的新体制。实行弹性学制能够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发展的机会,使他们都能学有所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第7篇: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企业职工;技能鉴定;探讨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4-0181-01

企业内的职工职业技能鉴定不是一种简单的考试活动,它政策性强、技术性强。不和国家有关政策以及企业劳动管理相结合,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不可能调动职工参加鉴定的积极性;同时,如果没有科学的鉴定技术和方法,不能为企业生产服务,不能客观公正地评定职工技术技能水平,也就不会有生命力,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企业职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要做到十二字:企业需要,职工欢迎,社会认同。

一、我市企业职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现状

我市自1990年开始截至2010年年底,有136712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共有118189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初级工42731人,中级工67960人,高级工6772人,技师673人,高级技师53人。人才行业分布不均衡。据抽样调查显示,高技能、高文化学历的人才集中在传统的制造业以及待遇较高的电力、煤气、通信等行业,这些行业大约占据了高技能人才总数的近50%,其他行业技能人才比例较低。高技能人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多数已接近退休年龄。基本上一人只熟悉一种技能,掌握两种以上技术的寥寥无几,严重缺乏复合型人才。

二、主要做法

我们根据我市实际情况,把抓好行业、系统的企业职工培训考核鉴定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与老白干酿酒集团等单位联系、协商,在这些行业和企业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深入宣传发动、精心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通过开展这项工作,使之走上了经常化、正常化的轨道,提高了职工队伍素质,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一)深入宣传发动 强化组织领导。我们先做通单位领导的思想工作,使领导意识到开展好这项工作对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职工我们主要通过新闻媒介宣传和动员,让他们明确政策,只要沿着“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技能大师”的道路走下去,照样可以岗位成才,同样有奔头。(二)认真制定方案 精心组织实施。我们根据岗位、工种特点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有关人员制定出了科学的训练大纲。还组织了思想好、责任心强、具备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和掌握高超操作技能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或生产骨干给予训练以科学、正确、严格的指导。在具体实施中,各单位、各企业都组织了强有力的培训鉴定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熟悉培训业务、懂政策的同志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从而提供了组织保证。(三)严格标准程序 确保鉴定质量。在开展职工培训考核鉴定工作中,我们既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又坚持按原则办事,该为企业搞服务的搞服务,尽可能为企业组织职工培训鉴定提供方便,如在培训鉴定安排上,照顾企业生产的特点。在标准上程序上则严格按规定办事,坚持按河北省劳动厅《职业技能鉴定程序》等十一个技术性文件执行,维护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客观性、公正性和严肃性。(四)强化配套措施健全激励机制。为了激发职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我们督促行业系统和企业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使用和待遇一体化的制度,形成以考核促培训,先培训后上岗的运行机制,以提高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开展这项工作的几个系统和企业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契机,加强企业管理,实行持证上岗、落实相关待遇。极大地鼓舞了职工们学技术的积极性。

三、存在问题

(一)是企业对技术工人的培养缺乏积极性。近年来企业进行了改制,管理层认为花钱培养技术工人不一定留得住。(二)是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工人缺乏学技能的积极性。因各项激励制度不落实,学习技能的氛围缺乏有效拉动。(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技术工人的培训、使用、晋升等缺乏配套法规、政策。(四)是技能人才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国家规定企业工资总额1.5%―2.5%为职工教育和培训经费,多数企业培训经费不落实。

四、对策与建议

第8篇: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

近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出《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从今年9月起,在全国部分技工院校扩大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扩大试点的专业为汽车维修专业、数控加工专业、机床切削加工专业、钳加工专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新增94所试点技工院校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在首批30所试点技工院校的原试点专业全面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工作,并在部分首批试点技工院校中新增一批试点专业。

新增试点院校的试点专业和首批试点技工院校的新增试点专业,每个专业原则上可开设不超过两个试点班,试点对象为2012年秋季入学新生。各试点院校可根据本院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情况自行确定中级工或高级工试点班(零起点)。试点班的学生应从新生中随机抽取,以便与未进行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班学生进行教学效果对比分析。首批30所试点院校的原试点专业2012年秋季入学新生应全部采取一体化课程教学。《通知》还对试点内容和组织保障等做了进一步详细规定。

全国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平台建设试点启动

日前,全国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会议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会议展示了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平台开发的最新成果,介绍了先行试点省市探索的实践经验,并就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平台建设技术规程进行了座谈讨论。

大力加强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平台建设,在各类院校做好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工作,对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院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据介绍,首次开展试点工作的共有甘肃等8个省、区、直辖市。2015年试点结束后,我国将根据实际情况在全国推广,在提高院校鉴定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同时,逐步引导院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

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暨

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开赛

近日,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暨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正式启动。

大赛设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项目3个,无理论知识考试,只进行实际操作考试。试题既包含往届世界技能大赛试题中的关键技术模块,同时也考虑国内各项目的具体情况,由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技术工作组组织专家命制。

大赛设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竞赛职业3个,设立职工组、教师组和学生组3个竞赛组别。职工组和教师组以《数控车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数控铣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加工中心操作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的要求为基础;学生组以《数控车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数控铣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加工中心操作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的要求为基础。同时,各组别命题在上述标准基础上,适当增加世界技能大赛考试内容和相关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技能等内容,以笔试和实际操作的形式分别进行。

江苏:重奖技能状元

近日,姑苏杯第一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决赛在苏州闭幕。江苏省政府对获得企业职工组一等奖的选手,授予 “江苏技能状元”荣誉称称号,给予10万元奖金,享受省劳动模范待遇。这在全国是一项创新之举。

据了解,本次大赛是迄今为止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规格最高、范围最广、表彰奖励力度最大的赛事活动。大赛共吸引5万人报名,735名选手在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参加决赛。大赛着眼于江苏省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接世界技能大赛标准,共设置数控车、数控铣、数控加工中心 (四轴)、动漫设计与制作、汽车检测与维修等10个职业工种为竞赛项目,分为企业职工组和学生组。大赛各职业(工种)、各组别分别设立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

天津:率先推行“职业培训包”重点面向三类人群

今年,天津市在全国率先推行的“职业培训包”开发应用制度,首批开发的50个职业、200个“职业培训包”,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遴选开发单位。

据了解,“职业培训包”项目采用边开发边推广的方式,重点面向在职职工、职业院校在校生、失业人员三类人群开展职业培训。今年首批开发的50个职业、200个“职业培训包”,着眼于适应产业升级、满足企业需求、服务经济发展的目标。“十二五”期间,“职业培训包”模式将在天津全市推行,到2015年,计划完成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200个职业(工种)1000个“职业培训包”项目的开发,培训职业技能人才30万人次,高级技能人才10万人次。

据介绍,“职业培训包”是指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针对不同职业层次的培训对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资源总和。

陕西将建6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为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陕西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将联合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预计到2020年底,陕西省将建成6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从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的高技能人才、陕西省技术能手,以及掌握传统技能、民间绝技的技能人才中选拔命名。技能大师工作室可以是一个人、一个职业 (岗位),也可以是以几个相同 (或相近)职业(岗位)的优秀高技能人才为龙头,配备一批青年技术骨干为助手来建立的工作室。

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主要功能是带徒传技,不仅带本企业(单位)的徒弟,还要带行业的徒弟,通过生产实践中的传、帮、带,加快培养一批青年技术技能骨干。每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年须培养青年技术骨干达8人以上。此外,工作室另一重要功能是参与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并将创新成果、技术绝活、具有特色的生产操作方法及时总结形成技能档案后加以推广。

据悉,2011年,陕西省已有3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今年,国家又在陕西省建立了6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第9篇: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集团化办学;专业建设;发展态势

[DOI]10.13939/ki.zgsc.2016.41.169

根据 《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铁岭即将形成“一个中心、三大基地”的经济发展格局:建设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以新能源装备、专用车、换热设备等为主体的制造业基地;以禽、生猪、肉牛等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以东北物流城、奥特莱斯现代服务业等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的格局。根据这一目标,铁岭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有所突破。根据物流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特点,完善“行业+企业+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设置;创建突出物流服务的具体行业特点,落实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特殊化要求。

1 铁岭市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集团化办学现状分析

目前,铁岭市有3所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分别为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工程职业学院、辽宁职业学院,其中省属高等职业院校 1 所,市属高等职业院校 2 所。市物流委在2014年启动了“铁岭市电子商务创业园”和“铁岭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两个建设项目,满足项目实施过程的技术支撑人才需求。市物流委以“电子商务产业创业园”为依托,为铁岭市高职学生搭建就业创业平台,这项工作的开展是铁岭市高职院校探索“产、学、研”的里程碑,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采取项目教学、实践为主,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2 基于集团化办学的铁岭市高职物流专业建设内容

2.1 实现“多样成才”人才培养模式

对辽宁省物流企业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辽宁高职物流职业教育进行准确定位,探索“多样成才”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2.2 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建设“铁岭市物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源库”,组织辽宁高等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教师进行国内培训和企业实践,开发铁岭市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为了推进铁岭市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将牵头开发铁岭市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并可以为辽宁省其他市高等职业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2.3 创建服务需求的全新服务模式

开展形式多样的物流技术服务与社会培训,建设现代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训练基地,开展对口支持其他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工作,促进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共同发展,创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新模式。

3 基于集团化办学的铁岭市高职物流专业建设成绩

3.1 校企合作树典范

2015 年,辽宁工程职业学院与铁岭顺丰速递联合建立“校中厂”。该“校中厂”由学校提供场地、顺丰速递为学生提供岗前培训指导,创立了“校中厂”校企合作新模式,已成为铁岭市速递物流与高校合作的一个典范。同时,在6・18和11・11都与沈阳京东进行校企合作,学生走进京东实习,接受企业指导。

3.2 技能比赛出成绩

紧紧围绕技能竞赛,实施“以赛代课”教学改革。在 2012级学生中开始实施基于“储配方案设计与实施”和“物流企业经营”的“以赛代课”教学改革,从中选拔佼佼者组成校代表队,参加 2015 年辽宁省职业院校物流技能比赛获三等奖。

3.3 教学科研出成果

2015 年辽宁工程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成功申办了国家级现代物流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与企业共同研讨出版《仓储管理实务》和《物流配送管理》两本教材,发表相关论文6篇。科研方面的累累硕果,充分说明了铁岭市物流职业教育品牌建设对于学校物流专业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

4 铁岭市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态势展望

根据 《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到2015年,三产业比例将有所调整,由26.4∶40.5∶33.1 调整到 18∶57∶25。根据这一目标,铁岭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有所突破。为此,笔者从几个方面对铁岭市高等职业教育物流专业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态势进行展望。

4.1 打造铁岭市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铁岭市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相比沈阳市等兄弟城市的差距尤为明显,创建铁岭市职业教育集团已成为当务之急。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铁岭市高等职业教育品牌,根据物流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特点,完善“行业+企业+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落实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特殊化要求,为东北物流城、卓越亚马逊沈阳运营中心、宝供物流企业集团、铁岭商业储运公司等合作企业以及沈北经济区的其他物流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

4.2 加大对铁岭市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集团化办学的制度创新力度

由于不同高等职业院校的重点专业各有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学校物流专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不可复制性,所以,更应加强本地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由于铁岭高职物流学生就业主要面向辽宁省物流企业,因此,在物流行业指导上,要向铁岭市各高职院校公开本省物流行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规格和标准,并通过实施从业资格考试等方式引导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3 提升教师资源共享水平

实现校企间、校校间教师资源共享。铁岭市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时间不长,师资也比较薄弱,综合师资力量不强。因此,不同学校间可通过多种渠道将优质的教师资源共享,共同提升铁岭市物流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组成集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开展集团内企业调查和发展研究,及时向集团内各高职院校反馈行业发展新动态,为物流专业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和业务指导,以达到工学结合共同培养集团内产业发展与升级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目的。

4.4 探索和总结物流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铁岭模式

经过一定探索和实践,全国不少省市逐渐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比如,以城带乡和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三环对接的“广东模式”及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等。铁岭市务必认真研究借鉴全国先进省市的先进做法和经验,调整体制创新和资源重组,盘活现有教育资产,打造一批物流行业职业教育的精品品牌。

参考文献:

[1]杨晋.集团化办学条件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J].交通职业教育,2014(4).

[2]段圣贤.基于集团化办学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创新研究 [J].消费导刊,2009(18).

[3]金满文,孙舟.行业型职教集团资源共享的若干问题探究[N].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