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运营师职业分析范文

新媒体运营师职业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运营师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运营师职业分析

第1篇:新媒体运营师职业分析范文

从业者说:互联网搜索发现潜在客户

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营销活动。顾名思义,网络营销师就是从事网络营销工作的人员。他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在互联网上搜索大量的网站、商铺,查看商品卖点后,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方式联系潜在客户,并将其转化为有效客户。

小勋是一家公司的网络营销师,入行已经两年多。工作内容包括网页构建、网络广告营销、微博营销等。现在他已经能够熟练地完成网络推广方案和网络广告投放方案的撰写,精通SEO、SEM和网络整合营销。最近已经有另一家公司开出万元高薪邀请他加盟。

有望成为未来十年最火爆的高薪职位

由于任何现代企业都需要专业的网络营销师,因此不少人预测网络营销师将成为比较吃香的职业之一,甚至有职场分析师将其列为未来十年十大高薪职业之首。

对此,有求职顾问表示,网络营销师在目前来看仍然属于新兴职业,企业只能给求职者画一幅蓝图,行业规范、发展前景等都比较空泛,所以入行存在一定的风险,很多求职者呈观望态度。不过,正因为如此,年轻人趁现在入行积累经验,等行业发展起来时,就很容易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坐拥可观的收入。

第2篇:新媒体运营师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会计研究生 学术型 专业型 能力框架 差异与融合

一、问题缘起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精神,财政部制定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强调以培养高端会计人才为突破口。当前,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一是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二是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建设工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以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为导向,促进会计学研究生教育逐步向以应用型专业学位教育为主转变。要稳步扩大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规模,促进会计专业学位系列加快发展,实现会计专业学位教育与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双向挂钩”,进一步强化高层次会计教育导向。这隐喻着会计研究生教育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明确能力框架的构成要素和细节是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会计教育理事会(IAEB)于2012年11月了修订后的IES 6(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s)《初始职业发展――职业能力的评估》,将于2015年7月1日生效。IAEB一直致力于高端职业会计师能力问题的研究,IES 1规范了职业会计师教育的基本要求,将职业能力分为初始职业发展(Initi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IPD)和后续职业发展(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PD),前者主要规范首次作为一个职业会计师须具备的能力框架,而后者则规范后续职业会计师职业能力的维持问题。在上述国际教育准则中,职业能力被认为是一个会计师角色需要具备的能力。职业能力包括技术能力(iechnical competence)、职业技能(professional skills)和职业价值观(professional values, ethics and attitudes)。IES 6主要规范IPD阶段高端(aspiring)职业会计师职业能力评估的目标、原则和可验证的证据问题,是对职业能力评估基本要求的阐述,而具体职业能力的评估,则体现在其他准则中。如IES 2规范IPD阶段的技术能力,IES 3规范IPD阶段的职业技能,IES 4规范IPD阶段的职业价值观,均有各自领域的职业能力的具体评估要求。IES 5规范IPD阶段的实践经验,IES 8明确了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都对实践经验和高端合伙人(engagement partners)职业能力有具体的评估要求。而CPD阶段则主要体现在IES 7中。由此可见,IAEB将高端职业会计师的能力框架定位于技术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和实践经验四个方面。这是目前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成员国均认可的职业能力框架,代表了会计师职业能力框架的最新成果。

国内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研究成果集中在:

一是立足我国国情讨论我国高级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体系问题。刘玉廷(2004)将高级会计人才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框架概括为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会计政策选择判断、组织和实施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以及综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五个方面。邓传洲等(2004)归纳了胜任能力框架和学位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两个分支,其中,后者包括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和会计岗位资格的能力框架,建议采用功能分析法和能力法相结合的方法,将能力框架划分为需要执行的任务、执行任务的环境、特定的业绩标准和完成特定业绩标准所需能力或个性特征。陈检生(2005)将会计人员的能力归结为专业功底扎实、综合协调能力强、准确理解和贯彻执行政策法规的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熟悉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八个方面。陈艺东和何华(2005)认为,高级会计人员的能力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形势的适应能力、专业分析判断能力、管理控制能力、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丰富的经济管理知识四个方面。郭永清(2008)建议,应在能力框架中强调高级会计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和思维能力、信息化标准整合能力、复合型综合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二是借鉴IAEB会计师执业能力框架探讨我国高级会计人才需具备的能力框架体系。王晓娜(2004)借鉴CG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和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低层、中层和高层三个等级,每个等级的具体能力又划分为职业品格、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三个方面。许萍和曲晓辉(2005)建议,高级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包括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三个方面。荆新和胡铁安(2005)借鉴IAEB的研究成果,也将会计师职业能力框架划分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职业价值观三个方面,结合我国高级会计师考评制度改革情况,着重讨论了能力的甄别与激励问题。周宏等(2007)结合我国会计职称考试的现状,将企业会计人员的能力框架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分别定位于业务操作型、会计主管型和经营管理型,基于IAEB职业会计师中“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能力要素予以具体化,并提出了实施方案。

三是讨论总会计师的工作职责问题。1990年的《总会计师条例》将总会计师的职业能力归结为具有较高理论政策水平、熟悉国家财经法规、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具备本行业基本业务知识、具备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五个方面。2006年国资委了《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总会计师的四大职责: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财会内控机制建设和重大财务事项监管(丁友刚、文佑云,2012)。但丁友刚和文佑云(2012)认为,总会计师职责一方面要继续关注传统的资源效率管理,另一方面还须承担公司战略规划与执行。总会计师具有公司治理层面监督者和公司管理层面高级参谋这两种双重角色,总会计师的职责应转移到公司战略管理、风险与内控管理及价值创造上来。

国内外关于会计师职业能力框架的丰硕成果,为本文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当前国内外的研究并未专门针对会计研究生的能力框架问题展开探讨,更未针对学术型和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能力框架进行分类研究。当前,我国专业型会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学术型会计研究招生规模不断缩减。两类研究生的能力框架,究竟怎样才能符合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学术型与专业型会计研究生能力框架有何区别?这是当前教育界须深思和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能力框架

培养目标决定能力框架。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科学研究,这是最合理的定位。依此逻辑,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应是学术型会计研究生能力框架的核心内容。那么,如何来设计学术型研究生的能力框架呢?IAEB将职业会计师的能力分为技术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和实践经验四个方面,这值得我们借鉴。原因在于:一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已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那么中国的会计教育也应与国际接轨或趋同,因为满足实践的需求是会计教育的终极目标所在;二是会计教育的国际趋同是实现我国由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迈进的重要途径;三是学术型会计研究生毕竟属于高端会计人才,尽管其毕业去向是科研院所和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但教学和研究的内容毕竟都是现实中的会计实践。因此,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能力框架可具体化为:

1.技术能力。技术能力实际上是指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储备及能力。这种技术能力应紧紧围绕其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来展开,包括财会类、经济类和管理类三大类知识体系。财会类知识包括:财务理论、会计理论、审计理论、成本管理理论、税收理论与政策、会计研究方法论、实证会计理论与方法等。经济类知识包括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数理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应用统计理论与分析、数量分析与统计软件应用等。管理类知识包括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管理研究方法论、管理软件应用等。三大类知识体系为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2.职业技能。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将来是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职业技能即指教学技能和科研技能。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应具备的教学技能包括: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充分备课、清晰讲授、熟练使用教学媒体、高效管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术型会计研究生需具备的科研技能包括:提出研究问题、搜集资料、文献阅读、理论分析、数据处理、逻辑清晰、文笔流畅。教学技能和科研技能的培养需要学生平时在具体的文献阅读和学术讨论上,做PPT,走上讲台陈述文章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并发表自己的评论意见,接受听众的提问,寻求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3.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即学术型研究生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职业操守。教学上,要兢兢业业,善待学生,终身学习,遵守教育法规政策;教学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自己在课堂上作陈述的时候由任课教师予以点评,但更主要的是任课教师以身示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科研方面应恪守学术道德,不剽窃,不抄袭,不一稿多投,善于接受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与自由探索;科学研究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主要由学生导师言传身教,要时刻提醒学生不能逾越学术道德底线。

4.实践经验。实践经验即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应具备的实践经验,包括在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进行的短期实践。深刻领会实务工作中对高端会计人才的要求及实践单位面临的财会问题,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式,并寻找自己的研究命题,展开科学研究,力求为实践单位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能力框架

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能力框架。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将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凝练为:培养具有较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会计专门人才。该目标具体体现在:(1)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2)具有较强业务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会计、财务、审计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具有从事高层次会计管理工作所必备的国际视野、战略意识和领导潜质;(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简言之,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实务,这决定了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能力框架。该框架可具体化为:

1.技术能力。技术能力即指专业型会计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储备及能力。这种技术能力应紧紧围绕应用实务能力的培养来展开,也包括财会类、经济类和管理类三大类知识。财会类知识,则通过财会类课程来培养,包括: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会计准则专题、审计准则专题、中国税制、税收筹划、税务会计、经济法专题、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资本营运与财务战略、企业并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企业价值评估、财务报表分析、经济责任审计、联网审计、XBRL应用专题等。经济类知识通过经济类课程来培养,包括:管理经济学、数量分析方法、投资学等。管理类知识通过管理类课程来培养,包括:战略管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管理软件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等。三大类知识为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应用实务奠定了复合型知识架构体系。

2.职业技能。着眼于实务导向的专业型会计研究生,其职业技能应包括:(1)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承受与应变能力;(2)沟通协调能力、策划能力、问题解决能力;(3)政策掌控能力、国际化商业视野、系统分析能力、团队建设能力、人才培养能力、战略制定与实施能力。

3.职业价值观。专业型会计研究生就业去向是企事业单位,其职业价值观包括:(1)遵守财经法规与执业规范,客观、独立、公正,不断更新知识,致力于终身学习;(2)保守财务商业秘密,不做假账;(3)维护企事业单位正当权益,关注公众利益,承担社会责任,不参与舞弊或行贿受贿。

4.实践经验。对专业型会计研究生而言,其培养目标是实务型。因而,应特别注重积累实践经验。包括利用寒暑假由学校统一组织或导师安排到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银行证券保险业进行实习,侧重关注实习单位的会计处理、税务处理、财务管理和战略规划,培养与实习单位员工及领导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为今后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四、会计研究生能力框架的差异与融合

毫无疑问,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科学研究,毕业去向是科研院所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而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实务,毕业去向是企事业单位,将来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这决定了两类研究生能力框架必然存在差异。

1.对于技术能力而言,学术型侧重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类知识的汲取,要求具备深厚的经济学、管理学和财会类知识的积累才能为科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而专业型则侧重实务操作类课程知识的培养,这类课程以财会类知识为核心,围绕企业生命周期和经营流程开设相关课程,切实解决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价值创造问题,从而为专业型会计研究生走向高级会计师、财务总监和总会计师奠定基础。

2.就职业技能而言,学术型着眼于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能力,教学方面要充分准备,及时更新知识、清晰讲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科学研究方面则要能够寻找研究命题,并能运用研究方法得出研究成果,并有逻辑性地、连贯地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着眼于处理实务问题的能力,包括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财会类问题及管理层面的问题,着手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特点和性质,并据以提出具有针对性、切实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3.针对职业价值观而言,学术型会计研究生侧重教学和科研层面,教学方面应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善待学生,认真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传授学习方法,重视学习引导,提高学习效率;科学研究方面,则体现为要有作原创研究的意识,不抄袭,不剽窃,不一稿多投。而专业型会计研究生则侧重应用实务层面,主要是保持独立、客观、务实的精神,遵守财经法规和执业准则,不做假账。

4.至于实践经验,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实践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企业运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寻找科学研究的命题,在实务中显得较为宏观。而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实践则主要是深入考察企业的具体运作,包括财务管理、会计处理、税务处理、战略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在实务中显得较为具体和更具针对性。

那么,学术型会计研究生与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能力框架是否存在融合的可能?融合是指找到两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能力框架的共同点所在。现实中,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趋势是按硕博连读生来培养,这也是目前科研院所和高校对人才需求的现状,东北财经大学现在已经将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建成博士预科班形式,硕士阶段的培养课程与博士生课程实现了无缝对接,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产出成绩斐然,效果非常显著。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也已经将学术型会计研究生设置为硕博连读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按照学生自愿的原则已经将学术型会计研究生一分为二,一部分学术型会计研究生按硕博连读生模式培养,任课教师的配置为科研能力强的年轻教师,研究方法的培养侧重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另一部分则按传统模式培养,目标定位也是应用实务。去高校就业一般认为是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理想选择,但当前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一个一般的本科院校在专任教师招聘过程中均要求应聘者具有“985”、“211”高校博士学位,甚至还要求应聘者的本科学历(第一学历)是“985”或“211”高校毕业的。在非高校的科研院所,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在应聘和未来晋升过程中都具有绝对优势。现实的情况是,会计学博士生毕业后大部分还是选择去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学术型与专业型会计研究生能力框架的结合点,在于学术型会计研究生未来的教学方面。教学的内容一般是专业型会计研究生或会计本科生所需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两类研究生能力框架存在差异,但学术型会计研究生也应关注和学习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学习内容。这样,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在重视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同时,才能不忽视其应用实务知识的获取。只有这样,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在未来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此外,了解应用实务也是学术研究选题的重要来源,但在培养过程中,能力框架的设置还需要侧重学术研究。因而,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培养应关注应用实务,即以学术研究为主、应用实务为辅。同理,专业型会计研究生需具备在企事业单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需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这就需要学习一定的研究方法,例如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和统计软件应用等,即专业型会计研究生应以应用实务为主、科学研究为辅。

(曹越副教授系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黄灿为管理学硕士)

参考文献

[1] IAEB.Proposed Revi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 IES 1: Entry Requirements to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Education[EB/ OL].2011.Available at: http:///education/publications.

[2] IAEB.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 (IES) 6:Initi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ssessment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Revised)[EB/OL].2012. Available at: http:///education/ publications.

[3] IAEB.Propo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 (IES) 2:Initi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echnical Competence (Revised) [EB/ OL].2012.Available at: http:///education/publications.

[4] IAEB.Propo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 (IES) 3:Initi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rofessional Skills (Revised) [EB/ OL].2012.Available at: http:///education/publications.

[5] IAEB.Propo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 (IES) 4:Initi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rofessional Values,Ethics and Attitudes(Revised)[EB/OL].2012.Available at:http:/// education/publications.

[6] IAEB.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IES) 7: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drafted) [EB/OL].2012.Available at: http:///education/publications.

[7] IAEB.Propo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 (IES) 8: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Engagement Partners Responsible for Audit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Revised) [EB/OL].2012. Available at: http:///education/publications.

[8] IAEB.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 (IES) 7: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drafted) [EB/OL].2012. Available at: http:///education/publications.

[9] 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J].北京:会计研究,2004(6):27-30.

[10] 邓传洲,赵春光,郑德渊.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研究[J].北京:会计研究,2004(6):31-35.

[11] 陈检生.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J].湖南: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5-37.

[12] 陈艺东,何华.关于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和评估[J].西安:现代企业,2005(10):31-32.

[13] 郭永清.论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北京:会计研究,2008(10):80-83.

[14] 王晓娜.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的初步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5] 许萍,曲晓辉.高级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南昌:当代财经,2005(11):99-103.

[16] 荆新,胡铁安.激励、识别与职业能力框架[J].北京:会计研究,2005(5):78-83.

第3篇:新媒体运营师职业分析范文

2012年9月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后,绵阳市认真落实教育部、教育厅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围绕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西部教育强市的战略目标,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推动了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1 抓机制创新,推动多方参与教育信息化

1.1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根据国家九部委和省教厅相关文件精神,绵阳市教体局、发改委、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当前几项重点工作,并从2013年起,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建立维护运行保障机制,在生均公用经费中安排不低于15%的比例用于添置、更新、维护教学仪器设备;支付教育城域网线路租用和互联网出口费用;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管理平台的日常维护等开支。为了区域内教育均衡配置和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该项经费以县为主集中安排使用。

为了确保绵阳教育城域网市级中心及其互联网出口安全、稳定、持续的运行,规范和加强全市网络资源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和重复开发,市教育体育局提出:各县市区、各直属学校在生均公用经费15%的经费总额中安排20%的经费集中到市教育技术和信息管理中心专项用于教育城域网建设。

1.2 建立企业参与机制,实现共建共赢

在教育城域网市中心建设、学校宽带接入方面,我们积极引入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运营商,实现了学校宽带多运营商接入,提升了城域网线路质量。各运营商也在合作中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1.3 建立部门合作机制,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主动与教体局办公室、基础教育科、计划财务科、教师培训科、教科所等业务部门合作,共同开发了内部办公OA、普通高中综合管理、学校财务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高中选修课程网络课堂等应用管理平台,提高了信息化管理水平。

1.4 建立高效运行机制,提升技术装备系统服务能力

2012年4月,绵阳市编委批准原绵阳市电化教育馆、绵阳市教育技术装备处与原绵阳市教育信息技术管理中心合并组建为绵阳市教育技术和信息管理中心(绵阳市电化教育馆),升级为副县级单位。现有在职职工40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职称17人。中心(馆)设8个中层科室,整合后服务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2 抓环境建设,推动“三通”如期完成

2.1 依托教育城域网,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绵阳市早在2002年就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教育城域网,全市学校统一接入、统一互联网出口,实现了市、县、校三级网络统一管理,资源共建共享。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升级改造,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已有657所学校基本以10 M以上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市中心互联网出口达到2.9 G,其中电信1.2 G、网通700 M、移动1 G。全市基本实现了校校通。

2.2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快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

结合灾后重建和国家实施的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绵阳市全力推进班级多媒体教室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校园网395个、建多媒体教室5559间;装备计算机5万多台,生机比达12:1。通过教育城域网的覆盖和光盘资源免费下发,加快了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的步伐。

2.3 构建绵阳教育资源云平台,逐步实现师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2012年,初步建成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形成了具有海量学习资源并支持移动阅读的网上个人学习中心,注册分配学习空间的师生日益增多。

3 抓资源整合,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绵阳市坚持“为用而建,为学而建,为教而建”的策略,采取引进与开发相结合的办法,与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开发商精诚合作,共同搭建绵阳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3.1 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制作本地资源

根据社会热点和学生及家长关心的问题,有计划地制作系列专题讲座,如中高考政策访谈、中高考前的心理辅导、高考志愿填报、中考考前辅导等,在绵阳教育视频网、绵阳教育VOD频道同时播出,受到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3.2 与市教科所合作,组织市优秀教师共同制作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系列课程

由于受师资和办学条件的限制,许多高中学校无法开齐和开足高中选修课程,我们借鉴外地经验,整合市教科所的学术优势和电教馆的技术优势,开发网络学习平台,制作网络学习课程。目前已完成150余讲,覆盖语、数、外、史、地、生、音、体、美等12个学科。目前,第二轮建设计划已开始实施,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建成覆盖选修IB和选修II全学科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系列课程。

3.3 发动教师共建网络资源

利用绵阳教育资源网平台,建立教师上传教育资源的激励机制。教师上传课件、教案、试题、文章、精品课堂等各类资源,经专家评审入选的,作为市级公开发表的教学成果对待。对县市区、市直属学校制作录像课例及配套教学研究资料给予经费支持,以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3.4 继续办好全市共享的资源网站和应用平台

依托教育城域网,努力实现城域网内学校和单位资源共享。继续办好电子期刊网、教育体育视频网、数字图书馆、学术视频网等专题资源网站,办好学籍管理、教师继续教育、高中课改管理、教育装备管理、教育财务管理、远程教育技术支持、网上学习等应用平台,真正服务好教育教学。

4 抓队伍建设,推动教师信息素养快速提升

4.1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绵阳市于2006年正式启动此项工作,共建立13个培训基地。2009年开始与教师中级职称挂钩。截至2012年年底,已完成4万余名教师的初级培训,目前正积极启动中级培训。绵阳市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在2009年被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评为全国优秀组织管理单位。

4.2 教师职称计算机C级培训和考试

2002年,市教育局和市人事局就联合下发文件,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等级的“二合一”培训与考试,作为教师评定初级、中级职称的必要条件,要求教师全员参与。十余年来,全市已获得中小学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C级和信息技术中级合格证书的教师达到1.8万人,获得信息技术高级合格证书的教师达3000余人。

4.3 承担国际合作教师培训项目

近年来,绵阳市先后承担“英特尔 未来教育”基础课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灾区教师培训”、微软“携手助学”等教师培训项目工作,项目实施及组织管理工作受到中央电教馆和相关投资管理方的肯定。2012年9月中旬,来自6个国家的儿基会国家委员会考察团实地走访我市多所学校,考察项目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2012年12月,“灾区教师培训”项目经验交流会在绵阳市召开,绵阳市电教馆被中央电教馆表彰为组织管理先进单位,2012年还被中央电教馆评为“英特尔 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组织管理先进单位。

4.4 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结合工作实际,每年组织多项专业技术培训。先后多次举办了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开源系统应用培训、摄影和摄像专业人员培训、评标专家和质检人员培训班。

5 抓应用驱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5.1 制作光盘资源,实现资源全覆盖

对远教资源进行本地二次开发,收集整理制作光盘免费发到远程教育项目学校。整理单位馆藏影像资料上千盒,转换成数字格式320 G以上。对远程教育资源中与本地教材版本一致的近10个学科分年级进行归类整理。制作本地精品课程、课堂实录、名师讲座形成光盘资源。2009年至今,已编辑、刻录近20万张光盘免费发到远程教育项目学校。

5.2 抓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推动资源应用

全市现有各类示范学校62所,其中省级示范校28所。2012年10月,由馆领导带队组成四个工作小组,分别对近十年建设的62所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和实验教学示范学校进行复查,通过对复查情况的梳理和分析,为相关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5.3 实施和指导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

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教育技术研究课题50余项,获省级优秀成果奖50余项。“十二五”期间,绵阳市4项课题立项为国家级课题,立项省级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8项。

5.4 开展资源应用的巡回培训和赛课活动

第4篇:新媒体运营师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绩效管理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置理念与思路

(一)课程设置理念

本课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逐步进行项目实施。课程教学中以“工学结合”为导向,通过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和项目设计,在校外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项目实施,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根据行业企业对于绩效管理岗位工作任务和任职要求,参照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共同合作开发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以企业实际案例作为载体,以具体工作任务开展教学。

在课程设计上以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教学主线,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以具体的学习情境进行教学组织,以工作效果的形成评价学习成果。对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强调专业核心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在课程设计上,突出绩效管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多家企业进行合作,由企业专家介绍绩效管理实际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专业教师归纳相关的工作任务集合,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即确定绩效管理岗位的职业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导转换为学习领域;将学习领域进行情境化设计,构建具体的学习项目。

课程采用边学边练的教学方式,通过具体项目训练,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绩效管理工作流程和方法,具备绩效计划编制与跟进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成立项目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地完成每一个项目并进行课堂讨论和总结,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选取与设计

本课程在内容选取上,重点考虑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斩约ㄐЧ芾碇识、能力、素质要求的需要,同时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绩效管理岗位就业为导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目标,按企业工作标准和职业资格要求,设定具体的学习情境。

本课程在内容设计上,进行企业调查和分析,形成绩效管理工作四个主要的工作过程,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结果应用。遵照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进行进一步整合,设置四个具体的学习情境,并设置具体的教学单元,每个单元都按照工作任务包括任务引入、任务布置、任务实施、任务检查、任务评价五个环节,体现“教学做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课程项目介绍

(二)课程组织实施

本课程采取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工学交替等多种教学形式组织实施教学。

1.项目导向。本课程共设计四个教学项目,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模拟公司真实运营。让学生设计虚拟的经营范围,组织架构,人员配备,企业员工花名册等模拟企业基本资料并按照真实企业工作流程,在虚拟的环境中真实的演练,通过明确工作任务,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

2.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本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校外实习基地,将“课堂变工场、工厂变课堂”。在课堂上模拟工作场景,利用教材、实训指导书、计算机、多媒体等设备资源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利用校外合作企业的资源,通过顶岗实习、企业调研、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企业实际工作氛围。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的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工学交替。本课程为达到学生认知岗位的目的,布置具体的工作项目,通过学生座谈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组织中岗位工作情况和工作目标,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课程整体考核与评价

在学期末将同期开设的各门专业课程,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过程串联、融合为一个大考核项目。通过整合性考试,打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科限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标准为依托,将专业课程整合为完整的工作项目并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考核的作品交由企业专家进行点评,以行业标准考量学生的知识技能把握情况。

具体考核情境设置上为公司对员工进行阶段考核,考核合格或优秀的员工将予以奖励,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将进行技能培训,培训之后重新进行考核,依然不能胜任工作的予以淘汰,解除劳动合同。产生岗位空缺后,进行员工招录,面试合格的签订劳动合同上岗工作。其中绩效考核环节实训要求为各小组结合某部门具体的岗位内容和任职资格情况,制定模拟公司的绩效考核方案并予以实施。

第5篇:新媒体运营师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国培计划;思考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1-0019-04

国培计划是指专门为基础教育教师设计的国家级培训计划,包括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该计划于2009年提出,2010年正式实施,中央财政配套投入专项资金作为保障。国培计划是我国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首个出台实施的重大项目,〔1〕为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四川幼专)2011年通过竞标承担了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国培”工作,共培训了来自四川绵阳、德阳、广元、遂宁、巴中五地的320名教师。笔者是项目申报和培训成员,对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实施国家级培训有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培训方案制订前的调研

参加四川省2011年转岗培训的教师来自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小学附设学前班或幼儿园和当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这里所指的转岗教师是指农村幼儿园新入职的尚未从事过学前教育的教师和非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根据转岗教师的特点,设计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培训方案极其重要。为此,四川幼专成立了相应的专家团队,并专程到所在辖区江油市的3所乡镇民办幼儿园和3所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进行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办园规模、师资条件、职后培训、教学管理、经费来源等几个方面,发现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办园不规范,运营不合理

1.园所条件简陋

本次调研对象中有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公办园的经费靠政府供给,条件尚可;民办园的经费自筹,条件相当简陋。这些民办园的园舍都是租借的廉价民房,普遍低矮潮湿,采光和通风条件极差,连幼儿专用的饮水和洗手、入厕等基本设施都缺乏,更别提玩具、图书和多媒体设备了。很多转岗教师正是来自于这样的幼儿园的。

2.运营不合理

当下,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但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对资源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导致了相关资源的极大浪费,例如,由于农村地区居住分散,幼儿园收费较低,生源也较少,因此大多为村办园,规模普遍较小。但有一所小学附设的幼儿园有一幢四层楼房,却只有66名幼儿就读。一方面资源浪费极大,另一方面办园者收益甚微,因此办园者在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能减则减,久而久之,幼儿园运营越来越不合理,当地的学前教育发展也因此整体滞后。

(二)师资条件差,缺乏专业性

1.教师学历层次偏低,专业不对口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某民办园有近200名幼儿,却只有5名专职教师。就这5名教师而言,2名是中师毕业的,2名是本地职高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剩下1名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可见,该园没有一位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这些教师不但专业不对口,学历水平也较低,平时更缺乏学习培训机会,保教质量可想而知。

2.办学不规范,“小学化”倾向严重

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园,都因缺乏合格的师资和专业的管理,出现了明显的市场化特征和“小学化”倾向。有的幼儿园直接以赢利为目的,教学内容根据家长的需求设置。在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日渐增多,作为主要照看人的祖辈父母基本不懂学前教育,大多希望孩子上幼儿园能学写字、做算术。为了迎合这样的要求,当地多数幼儿园从小班开始,即以小学的授课方式教孩子学拼音和数学,有的幼儿园还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完全违背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的幼儿教育规律。

二、培训方案的制订

培训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转岗教师的培训质量。在充分总结分析调研的前提下,四川幼专培训团成员与本地省级示范园园长一起讨论制定了转岗教师的培训方案。

(一)科学确定培训目标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和实施国培计划的要求以及转岗教师的特点,我们确定的项目培训总体目标是:对从事农村幼儿园教育的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型的15天培训,以增强这类幼儿园教师的岗位适应性,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认同幼儿园教师职业并尽可能掌握科学的幼儿保教方法,从而提高其保教能力和水平。

(二)合理设置培训课程

转岗教师培训课程的设置严格遵循以下原则:以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发展需求、幼儿园的发展规划以及四川幼专可以利用的资源为依据;在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强调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重要性、常用性。〔2〕

重要性是指有些知识和技能虽然不一定是常用的,但非懂不可。如有关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幼儿的安全防卫知识和技能等。

常用性是指这些知识和技能会经常用到,并且学习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对日后的继续学习有积极意义,如农村幼儿园游戏的组织及其材料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为此,我们设置的课程内容涉及师德及人文修养、基础理论、专业能力、教学实践等四个方面。

1.师德及人文修养课程

转岗教师大多是非师范专业毕业,基本没有学习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相应的人文修养也很欠缺,因此,与此相关的内容就成为培训的首要内容。鉴于此,相关培训课程内容包括幼教法规、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内容,以期提高转岗教师的师德及人文修养。〔3〕

2.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

转岗教师大多缺乏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为此,我们采取必修课形式,要求这些教师参加有关幼儿心理及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以保证他们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包括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方面内容。为了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将上述学科内容细化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幼儿园工作规程》解读、农村幼儿园游戏的组织及其材料的开发利用、农村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整合、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留守幼儿的家庭教养、农村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艺术、农村幼儿园的安全工作等。

3.专业能力课程

专业能力具体包括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4〕是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转岗教师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为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将培训对象分为师范生(以前从事过小学、初中教学的转岗教师)与非师范生(初高中学历、非师范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两类。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充分考虑两类培训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各有侧重地确定课程与课时。对于“师范生”,主要加强其学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训;对于“非师范生”,则侧重于帮助其获得理解幼儿教育课程、设计活动等方面能力的培训。

4.教学实践课程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本然的统一,教师唯有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因此,教育实践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化表现。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来看,国培计划最终的价值就在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5〕

为提高转岗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们设计的相关培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与家长沟通的策略、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创设、教玩具制作、乡土游戏开发、专题学习与案例研讨、领域教学实践、在岗实践等。此外,我们在培训中还设置了一日生活活动组织、五大领域活动组织、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一日游戏、户外活动组织等内容。

(三)灵活选取培训方式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农村转岗教师由于专业素养较低,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对课堂讲授式培训较难接受。为此,我们尽可能避免程式化培训方式,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建立学习共同体。为此,我们灵活采取问题研讨、案例剖析、现场观摩、实践操作、经验分享、专家讲座、学员论坛等培训方式,以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提高培训质量。

三、培训方案的实施与评估

(一)培训方案的实施

1.打造具有宽广视野的省内外培训专家团队

为确保培训团队的学术水准,有效促进转岗教师的专业成长,拓展他们的知识与学科视野,我们特聘请了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多位知名教授为客座教授,指导我校培训方案的制订,并为学员开设专题讲座。

2.组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本地培训专家团队

为有效提升培训对象的教育实践能力,确保培训质量,我们精心打造了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本地培训专家团队。该团队包括两部分成员:一是四川幼专多年来担当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二是本地省级示范幼儿园的园长(均为幼教高级教师)。这支队伍既参与培训方案的讨论制订,也参与对转岗教师的培训。

3.较为有效的教学管理

为提高学员自主学习与管理的能力,我们在培训班建立了班委会,由班长、学习委员和生活文艺委员组成。我们还以组为常规活动单位,每组选出愿为大家服务的教师作为组长,与班委会一起组织和带领本组成员完成培训任务。

在班务管理方面,培训班实行双班主任制,即一个培训班配备一名学科专家为教学班主任,重点指导学员的专业学习与实践,另配一名工作人员为生活班主任,重点为学员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并提供全程跟踪服务。

另外,为切实提高转岗教师的专业技能,我们推出了“小导师制”管理模式,即选拨本校学前教育专业高年级大专班的优秀学生担任每个小组的小导师,负责组织和指导该组学员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以帮助转岗教师提高相应的教学技能水平。〔6〕

(二)培训评估

为考察培训效果,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学员进行考核评估。如:即时评估,让学员现场展示基本技能;结业总结设计,在培训结束时,让每位学员写一份1000字左右的反思性总结报告;成效评估,通过调查问卷或访谈等对培训成效进行跟踪了解。

对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的培训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事关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事关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国培计划”刚刚开始,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我们需要建设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这将有助于切实促进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的专业发展。〔7〕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0,(6):3-8.

〔2〕高闰青.“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体系的构建〔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11,(3):75-79.

〔3〕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32-36.

〔4〕王攀峰.论教师的专业素养〔J〕.成人高等教育,2007,(4):24-26.

〔5〕葛建中.科学统筹着力创新打造湖南“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特色〔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6):8.

第6篇:新媒体运营师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教学改革;中职

1、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从1998年第一笔交易成功开始,到现在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柱,已然走过近二十个年头,交易额也在2013年突破10万亿的大关,标志着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正式进入10万亿时代。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有目共睹。然而据相关资料显示电子商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20%,远远低于其他专业84%的就业率,大批电子商务毕业生由于专业定位不明,实战技能缺乏等因素,不被电子商务企业所接纳,而在毕业的时候不得不转投其他行业。因此,我们目前面临的现状,一方面是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迅速壮大,市场迫切需要各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则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毕业即失业”,找不到对口的就业方向。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正面临“产销不对路”的尴尬现实。那么,目前我们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与困境呢?

1.1专业定位不明确

由于电子商务涉及经济管理、法律法规、营销物流、网络安全等各个方面,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是培养电子商务技能操作型人才,还是培养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型人才?往往造成学院专业定位不明确,在课程设置上出现“学科拼凑”的现象。学生学到的内容像一个“大杂烩”,每门课程都蜻蜓点水,学而不专,难以学以致用。以至于毕业生在择业时出现“找技术类工作不如IT类专业,找商务类工作又不如管理类专业”的尴尬局面。

1.2专业教材良莠不齐

电子商务这一概念由国外引进,最早的教材大都引进国外版本,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符。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概念、新名词不断涌现,电子商务教材的编写滞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与教材配套的习题、教案、实习软件、实践案例非常缺乏。国内实用的电子商务教材少之又少。

1.3专业教师缺口严重

目前各院校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要么是刚毕业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年轻教师,要么是从经济管理类或计算机类转行而来的教师,懂经济管理的对计算机一窍不通,懂计算机的对经济管理又知之甚少。由于相关工作经验缺乏,专业不对口,实践技能不强等因素,教师本身的动手能力就较弱,那么在讲解电子商务的技术理论、商务理论、案例分析时,往往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教师教学水平跟不上外界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影响教学效果,形成恶性循环。

1.4实践教学内容单一

虽然大多数院校已经意识到电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电子商务实践教学还处于“摸石过河”的阶段。比如我们安装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网上开店、案例模拟实践等,但是还是存在实训方式单一,实践教学软硬件升级换代不及时、功能不完善,实训内容与电子商务的真实环境相差很大等问题。

2、本地电子商务应用与需求

2013年9月30日荣成市出台《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从鼓励企业和个人开展网络营销、培育发展本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扶持电子商务示范龙头企业、鼓励优秀电子商务企业入驻我市等七个方面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发展。2014年1月19日,荣成首个综合电子商务基地项目在开发区开工建设。目前荣成市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不理想,发展势头不强,许多企业虽具有电子商务意识,但真正称得上电子商务企业的寥寥无几。目前,荣成市大多数企业仍处在电子商务应用的初级阶段,仅利用互联网进行市场宣传、供销信息等,能实现网上下单、网上支付、网上购销管理、客户管理和物流管理的很少,大多数企业和个人大都经营品种单一,成交额也不大。不过,荣成市也有少数企业走在了进军电子商务领域的前列,如百合生物、好当家、海之宝等,他们都在天猫商城、京东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设立旗舰店,经营规模较大,且具有一定影响力。作为一个县级市,由于受文化、人才、物流、规划、区位等基础因素制约,荣成市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还处于蹒跚学步的幼童阶段。因此,目前荣成市对具备复合型电子商务技能的职业人才需求很大,而且我市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电子商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3.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选择教材

中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向上应明确三点原则:一是以就业导向为原则,我们培养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学生毕业之后能干什么?因此我们要尊重市场需求,强调培养人才为本地经济服务;二是以中职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程度为原则,我们都知道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强,过多的理论知识或是复杂的技术操作,他们往往不感兴趣也接受不了,这样就容易使学生降低学习主动性或是对专业丧失信心;三是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应倾向于培养基础服务类人才,而不是技术和管理类人才。因此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要基于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本着兼顾市场需求与学生兴趣为导向,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应主要侧重培养中初级电子商务专业人员,所适合的工作岗位主要是操作类岗位、服务类岗位和初级管理类岗位,中职电子商务学生较常担任的职位有网络营销员、在线服务专员、销售员、营销员、电子采购员、采购员、售后服务专员、网页制作员、网店管理等对技术性要求不高的电子商务岗位。在教材选择上,遵循“实用、求新、配套”三个原则。实用,就是教材应适当阐述理论,侧重技能操作、案例实践;求新,就是要把最新互联网成果、最新商务模式、最新电子商务数据呈现在学生面前;配套,就是教材要有相关的网站实践平台、考试练习平台、经典案例解析等教学素材。

3.2创新专业教师培养模式

第一,重视教师的培训与进修,组织教师参加有关院校及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类培训班;第二,请一些电子商务专业专家来学校开展讲座,聘请电子商务专业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第三,鼓励教师到电子商务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电子商务项目研发,帮助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一名合格的专业的电子商务教师,应是既具有企业管理、物流营销等方面知识,又具有电子商务应用能力的复合型教师。

3.3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比重

实践教学在电子商务教学中至关重要,它利用教学模拟环境、网络环境和企业环境,实现学生对专业知识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综合管理素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拓宽就业途径。实践教学可以尝试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全真模拟各类网站(B2B、B2C、C2C、EDI)的前台后台交易流程,学生可以在模拟实验室中扮演各种角色,例如消费者、供应商、采购商、物流商、银行等等,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多个岗位,使学生经历注册、网银开户、网络营销策划、网上谈判、处理订单、划拨资金、物流管理等整套的业务操作。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运用电子商务的能力。而且,电子商务实验室还有助于学生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助理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证书。2)在网上开设网店在网络上开设网店,是真正的非模拟的电子商务实战,同时也是对日常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以淘宝为例,它不需要交纳费用,交易方式灵活,初期成本小,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在校学生,而且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现实中的电子商务网站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在淘宝中都会体现:店面的装修(涉及网页编辑知识)、网店的推广(涉及网络营销知识)、发退货处理(涉及物流知识)等等。通过对网店的装修与日常运营,使得学生对整个电子商务流程了如指掌。例如,学生通过这类课程可以加深对电子支付、网店装修与规划、网络营销、物流、网页设计、客户关系管理、售后服务等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应用,模拟操作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经营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当然学生在开设网店过程中,也存在劣势,比如会受到时间、资金、货源、管理经验等的限制。3)到企业顶岗实习无论是学校的实践教学,还是企业电子商务的开展,都存在某些局限。比如学校缺少大规模的实训基地,学生网上开店受资金、货源限制,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缺少专业电子商务人员等等。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可以打破这种局限。可以考虑,让学生到电子商务企业顶岗实习,一方面让学生接触到真正的电子商务实战环境,另一方面解决企业缺少电商从业人员的困境。到企业顶岗实习是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可以利用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丰富实践经验;企业可以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岗位培训、人才选拔、产品推广等;学生则可以在企业实地实习,积累实战经验,提高操作技能,有利于“零距离”上岗。

4、专业成果预期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我们中职类院校主要培养社会企业所需的一线从业人员,大多数的学生将来从事服务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电子商务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我们的专业预期培养目标是“三岗位,二证书,一店铺”。

4.1三岗位

1)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电子商务岗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操作使用能力。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网站的开发与建设,如网站编辑、网站设计、网站美工等。2)以商务为主的电子商务岗位具备商务信息管理和商务运作能力。如网络营销、外贸电商、网上运营、网站推广等。3)综合管理类电子商务岗位能够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进行规划管理。如策划电子商务项目,负责企业电子商务总体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

4.2二证书

即在校期间取得助理电子商务师证书、多媒体制作人员证书。

4.3一店铺

即在校期间成功在淘宝网或京东商城开设店铺,并运营良好。结语:随着时展,科技进步,既懂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懂得商务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适应电子商务市场的需求,才能推动电子商务健康有序的发展。我们有义务将学生培养成能够熟练运用电子商务软硬件进行网络营销与管理,实现电子商务网站的开发、运行、维护的综合电商人才,实现毕业生与企业之间供需两旺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毕志明.荣成海洋食品网络营销成长初期对策研究[J].2015

[2]韩鹏英.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现状的思考[J].2012

第7篇:新媒体运营师职业分析范文

1)学生主动性不高,学校未引起足够重视紧缺人才的学生来源不同于高校普通日校学生,学生年龄和知识结构差距较大,普遍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较差,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因素对学习影响较大。他们很难在学校的教学或是实践环节中主动的去汲取知识,更别说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对采矿工程专业紧缺人才的教育重视不足,各项要求标准都低于全日制的学生,包括考试、出勤及学术活动等等,大环境影响下教师对人才班学生的教育也放松,要求降低,从而从另一方面造成了人才班的学生自己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对课程引不起足够重视,糊弄平时作业,对考试敷衍了事,考风不正;对教学要求的实验也是态度不端正,做不到精益求精;对于学校组织的实习项目也没有好好的利用参与。

2)课程设置偏重理论,轻视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节,实践力度欠缺,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太少,专业特色不明显,学生学的内容无法迅速应用于生产实际中。由于采矿工程专业紧缺人才教育实行的是三年制教育,与四年制普通本科教育在时间上仅差一年,使得紧缺人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受普通本科教学模式的影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打基础”,学了许多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未突出采矿工程紧缺人才应有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使采矿工程专业紧缺人才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就业需要。

3)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目标,所采取的教与学的活动方式的总称。目前采矿工程专业紧缺人才的教学方法还属于传统式教育,教师忽视学生参与,而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教与学缺乏有机结合。另外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和互补性,采矿工程专业紧缺人才的教学主要是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师讲解+学生听课”这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简单,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很多有用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涉及。一些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教师所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与实际相脱离。上课讲课也只是“纸上谈兵”,缺少与实际例子结合,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对采矿工程专业学习的兴趣。

4)师资队伍需要优化采矿工程的师资队伍在近些年得到迅速发展,教师以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中青年教师为主,得益于高校扩招对教师的需求,但是不少青年教师的从教模式仅仅是课堂,对矿山一线的生产运营缺乏具体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的讲解拿捏的也不够精确,经验明显不足。而且青年教师面临人生很多新阶段的压力,把时间和精力大量投入到职称评定、各种科研项目等中,在教学上较为欠缺。具有丰富教学以及现场经验的老师相对缺乏,这就需要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多下工夫,以此来更完善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

2采矿工程紧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1)课程设置应突出实用课程设置是指对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教学内容及其进程所进行的系统组合和科学安排。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设置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直接服务的。采矿工程专业紧缺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培养煤炭企业需要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因此其课程设置理念应突出实用。

2)注重实践教学实验室是理论联系实际、验证理论知识、培养科研能力、思维和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及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为进一步提高分析研究能力提供更加宽厚的思维基础和创造园地。发挥实验室作用,加大实验室教学力度。构建实习平台,增强实践效果,现场实习是培养紧缺人才大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观念的重要环节,通过现场实习使学生接触生产实际,巩固已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了解社会,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专业实习分为三个阶段,安排如下:第一阶段为矿井认识实习,安排在专业基础课之前,时间为1周。第二阶段为生产实习,安排在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学习后、课程设计之前进行,时间为3周。第三阶段为毕业实习,安排在所有课程学完之后,毕业设计(论文)之前进行,时间为3周。

3)教学方法应多样化针对采矿工程紧缺人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了采矿工程专业紧缺人才教学方法的走向是:教师应把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到以引导学生学习为主上面,把传统“授人以鱼”的教学方法转变为“授人以渔”。教学方法应该由注入式逐渐转变为启发式,丢掉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重视教学方法的整体改革,教学方法向多层次、多样化、协调、配合的方向发展。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及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最终使教学方法选择趋向最优化。

4)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从社会的角度看,大学教师的思想道德,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培养和成长,而且也间接影响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按照我国关于高校教师职务结构比例的规定以及学科建设的需要,合理设置教师职务岗位,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教师考核办法和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对教师素质进行评估,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晋升、奖惩的重要依据,使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促进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许多国家以法律形式明确大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任用制度等,各高校也纷纷采取措施,确定教师的地位,维护教师的权益,为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供了保障。我们要重视和关心教师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其始终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把一线教师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免除后顾之忧,安心教学。

5)加强目的性教育学校培养的目的要明确,是让他们学知识,不是来镀金。所以治学要严谨,高标准高要求,比如严抓考勤率,平时作业,平时实验,考试要严等等,而且授课的知识点可以偏工程实践方面,因为太多基础知识他们也掌握不了学生目的要明确,来学校不是单纯的混学分,不应该对自己太过于放纵,不能把在社会上的习惯带到学校,影响学习氛围,对自己要求要像学生的标准。企业要有目的,送进来的学生要有一定的学习功底,要有潜心研究的潜质,有选择的送进来镀金,要站在改善煤矿技术的大局上来看待。

6)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要想有效的建立并实施激励机制,必须对激励对象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学生需求,掌握学生特点,如此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合理的激励机制。笔者针对采矿工程专业紧缺人才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要求不强烈;自我意识强烈,纪律观念淡薄;无找工作压力,竞争意识不强等特点,提出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成长成才。

3结语

第8篇:新媒体运营师职业分析范文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知识转移情境;物流管理

一、概述

近年来,知识转移越来越受到重视。自1977年Teece提出知识转移的思想以来,知识转移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的焦点。组织内知识有效转移极大地影响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表现。Nonaka将知识类型间的转化和层次间的转移同时纳入知识转移过程,引入了知识场(Ba)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分享、创造及运用知识的动态的共有情境,它为知识转移提供了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具体平台即知识转移情境,它分为源发场、系统场、对话场和演练场四种类型。知识转移过程离不开知识转移情境的支撑。因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研究应当将知识转移情境结合专业建设进行分析。本文基于校企合作,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四种知识转移情境进行讨论。

二、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转移情境

(一)物流管理专业源发场

源发场是个人分享感觉、情感和经验和心智模式的场所。在这种知识场中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互动共享隐性知识,因此它主要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知识转移的社会化模式相适应。源发场不是过多地设计出来的,而是在物流企业环境中由实践参与的内容和过程所界定的。因此,学习机会更多的是经由工作实践而不是非对称的师生关系被赋予结构的。相应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与物流工作实践中的其他参与者的相互关系来学习。高职院校与企业签署校外实习协议,提供更多的预工作机会和企业能工巧匠指导机会。长时间的校外实习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在企业工作实践中学习的机会,也为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和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一源发场,教师不但了解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及所需的职业能力,而且通过岗位锻炼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职业岗位实践的经验积累,一方面促进了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为老师实施“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等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物流管理专业系统场

系统场与源发场相比更像一个虚拟世界。这种知识场主要提供将已有的显性知识进行组合的情境,从而使新的系统化知识得以广泛的传播,因此它主要与知识转移的组合化模式相适应。系统场是物流管理专业设计出来的,它往往存在于学校环境中,因此不具备具体真实的工作环境。有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的内容、地点、时间、节奏以及相关的社会交往和制度背景,都可以通过“教”的设计得到系统的规划和控制。

(三)物流管理专业对话场

对话场主要是提供知识外在化的情境。在这种知识场中,隐性知识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分享并使之显性化,而后通过虚拟媒体贮存起来。这意味着对话场不再局限于一个组织内部,它可以跨越学校与企业的组织边界,把具有不同的知识活动系统结构的企业和学校聚到一起,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机会。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亮点就在于其构建的对话场极大地促进了知识转移的外在化过程,进而推动了整个知识转移的进程。

1.物流协会或商会。借助物流协会或商会平台,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将学院、物流企业、协会和政府主管部门四方资源融为一体,本着互利共赢原则合作制定了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系列的物流标准。标准的制定一方面在行业、企业推广应用,可以产生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依据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物流协会这一开放性的校企合作平台上,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做到产、学、研三位一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此外,物流协会和物流技术委员会的成立使物流专业建设中兼职教师选择、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专业教师选择研修企业、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专家的聘请、教师到企业收集教学资源、师生到企业开展项目操作等均获得一定的便利和更大的空间。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通过行使物流协会职能为物流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开发和校企合作提供了充足的校内外资源;通过行使物流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职能,扩大专业建设资源整合的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的质量。政府与学校、协会或商会合作,推动举办物流展览会、研讨会,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2.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主体的对话场是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知识转移的发动机。校方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职能包括:根据本地区物流职业岗位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规格要求,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岗位(群)所需的能力和知识;审定专业建设方案、核心课程标准和实训实习标准;审定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考试、考核的标准及方法;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协助组建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实现专业建设与“产、学、研”相结合;协助组织安排所需的部分实训指导教师;研究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

为指导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物流管理专业整合来自

各领域的各优势专家资源成立物流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并参与专业建设的全面工作。其中既有来自学校的专家,又有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此外为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工作,还应成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核心团队。核心团队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是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和实施、实践的主干力量。 (四)物流管理专业的演练场

演练场主要是提供内在化的情境。这种知识场通过实干训练或积极的摸索参与来进行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完善,它可以分为校内演练场和校外演练场。在学校演练场中,学习者介入的实践是从真实工作中抽象出来的学校任务。而在企业演练场中,学习者变成企业中的一个成员。因此演练场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它跨越了学校和企业的组织边界。物流管理专业利用物流协会或商会提供的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训基地,加强实训教学条件的内涵建设,保证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多类型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1.校内演练场。物流管理专业校内演练场的搭建可以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来完成:由院校提供场地(土地、建筑、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及管理人员、管理机构),企业提供设备、实训师资、生产任务、技术标准、原材料等,这样院校减少了设备、师资的投入和原材料的消耗及真实生产实训环境的其他建设投入,企业减少了征地、基本建设、配套设施的投入,获得低成本的劳动力和技术研发的合作伙伴,缩短了项目从投资到投产的周期,是一种生产要素和职业教育要素优势互补、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原则的具体实现和直接应用。

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物流管理专业配套引进100万元社会资金,共同投资200万元,建成物流管理软件中心,实现物流业务流程训练、物流应用技术培训及物流职业岗位技能培训功能。引进青岛好利佳储运有限公司的业务和设备,合作建立了生产型的物流技术实训基地,与青岛华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货运实训基地。在基地内可以完成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设备操作、制单、揽货等物流各工作节点的生产实境训练。按照市场需求运营,完成真实工作任务。

2.校外演练场。校外演练场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合作,学校起主导作用,企业起关键作用。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企业与校方的合作往往以有利于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为原则,因此校外实习基地运行中,学生和企业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双向选择,找准对方。其整个运作过程包括学生培训、寻找企业、安排工作岗位、指导监督、成绩评定等环节。

利用教学基地的条件,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受技能训练。除了学校组织的正常实习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假期到物流企业去“打工”,作为走向社会前的中试。通过打“暑期工”,不但增强了物流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企业“打工”期间,学生所做的一切是按照物流企业员工的要求来对待,经过这样的训练后,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在工作中,给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工作起来往往容易打开局面。这些都说明校外演练场起到了在物流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物流科研项目方面,校外演练场不但在科研上提供非常方便的条件,而且给科研结果进行实际的检验和评价,使校外演练场成为学校名副其实的物流项目开发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五)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既是对话场又是演练场

建立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是校企合作关系的深层次发展,校企“战略伙伴关系”是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共事中的同兴衰、共成败的命运共同体,共同负责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终达到质量和效益的双赢。它是一种校企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无缝隙的结合体。

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的特点再一次反映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中的知识转移的一大特点:前者合作最主要的目标是提高办学质量,职业学校科研项目的实现在其中处于相对连带的地位。而后者的校企知识转移则是基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种以科研为主体的合作对教育教学发生连带影响,但不是最重要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因此组织层次知识转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体层次的知识转移。

第9篇:新媒体运营师职业分析范文

一、以人为本,是我国经济发展对电子商务提出的客观要求

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代化过程中。建立在物质资源巨大耗费基础上的传统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难以为继,要进一步发展,就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路子。以人为本的电子商务非常符合这个发展方向。

电子商务对中国能产生多大影响,就当前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解决国民经济中的急迫问题有多大作为。其中,通过电子商务新增机会提高劳动者就业、通过电子商务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一个重要方面。

1、电子商务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具有战略意义

当前,电子商务网站为我国提供了32万个就业岗位,包括企业网站提供的就业机会达110万个,第三方物流和配送行业还会带来上千万人的就业机会。我国一年的劳动力就业缺口在一千三四百万左右,如果电子商务搞得好,一下子就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中的很大一部分。

据2004年CNNIC有关统计推算,全国网站总数为59.56万个,各类网站中,企业网站数的比例最大,占整个网站总体的70.9%,即42万个左右,直接吸纳了大约110万人就业。其次为商业网站,占8.2%。约有4.88万个网站,专门从事电子商务活动,全职员工在10人以上的,占40%以上,约有20万左右人员就业。电子商务网站总共吸纳大约32万人就业。

如果考虑网站以外电子商务及间接带动因素,电子商务吸纳就业的数字还会更高。例如,第三方物流和配送行业带来了上千万人的就业机会,形成了电子商务师、网络营销等新兴职位。就业信息网站和大量人才供需频道都在为供需双方提供更多撮合机会,减少摩擦性失业,促进了人才资源更合理的配置。

2、通过职业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信息素质,调整就业结构,关系中国未来战略竞争力

据统计,经合组织成员国近年来所增加的6500万个就业机会中,95%与信息和知识产业有关。

电子商务可以改变劳动力结构,增加劳动要素中的信息和知识成分。同样是就业,高素质就业一千万,与低素质就业一千万,从找工作这一点看是一样的,但从国家竞争力看有天壤之别。我们将未来的国家竞争优势定位在廉价劳动力,还是定位在人力资本上,大有不同。率先调整的国家和地区,可以使劳动力从低需求的低素质就业领域,进入高需求的高素质就业领域;滞后调整的国家和地区,将使劳动力更多地从原有需求状态的领域,挤入需求减少的领域。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结构调整的机遇,相对于其它国家和地区,通过信息化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抓住就业调整机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从2002年开始,国家实施《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计划》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并启动了“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训计划”,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技能振兴行动,加快培养一大批技术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提高全体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着重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培训,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2003年,全国的企业在职职工中,当年接受各种岗位技能培训的达3400万人次。

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形式做好知识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选拔是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有效途径;对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优胜者进行表彰,对涌现的高技能人才进行采访、报道、宣传,让全社会都关注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机制,做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动、督导、总结、提高等方面的工作,十分必要。

像电子商务大赛这样的活动,可普及电子商务职业技能、技术成果和应用经验,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促进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就业和人才有序流动,使公众尤其是广大传统企业经营者对如何开展电子商务实施工作(比如,在电子商务规划设计工作、开发建设工作、电子商务业务运营过程中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等方面应该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岗位,应该选拔什么样的人员来从事这些岗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或接受过电子商务师职业技能专业培训、鉴定的人才在企业中找到准确的定位。

二、以人为本,是电子商务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是第三代电子商务模式的方向

以人为本的观念,对IT来说并不陌生。“科技以人为本”(“HighTech,HighTouch”)是国际著名未来学家十五年前提出的预言。诺基亚等高科技公司即以此为理念取得巨大成功。

观察电子商务发展的潮流可以发现,第一代电子商务中,人们对电子商务的理解,更多侧重于它的技术特征,把重心放在“电子”之上,强调网站电子商务、虚拟商业形态的特殊性,强调提供网上产品。经过2000年以来的调整,第二代电子商务的模式开始向传统业务和网下业务回归,强调商务中务实、理性的一面,强调服务。但无论强调电子、还是商务,最终都离不开人本身,离不开提高客户满意度这个根本。所以近来,第三代电子商务的领导者,正越来越多强调商务体验,希望从“以顾客为中心”这个高度重新认识电子商务。例如,惠普提出全面客户体验,IBM提出随需应变,都在于强调以人为中心开展电子商务。

从商务角度看,我们看到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是商家竞争激烈,一方面是用户仍觉不满意。说明商家没有争在点子上,问题就出在没有以人为本。

我们分析一下以下表格中用户对于互联网服务的满意程度:

在这里,70.9%的用户对网络购物都达不到满意程度。那商家拼杀了半天,都忙活什么去了呢?商家光说我的技术好,我的“电子”强,或说我的服务好,我的“商务”强,但用户不满意,就全是零。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产品战略、服务战略,提升为体验战略,或者说以人为本的电子商务战略。把提高用户满足度,作为电子商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企业的业务不仅仅是为顾客提供商品,为顾客提供愉快满意的购物过程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目标。员工应该学会在这个过程中,让顾客获得精神需要上的满足;企业在搞好产品、服务的同时,需要将流程再造、客户关系管理,深化到知识管理和满意度管理中去。充分利用员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电子商务的关键性生产要素,既非劳动,也非资本,而是员工的知识素质,这是一种兼具劳动和资本特点的知本型素质,需要员工有创新精神,同时又训练有素。

由此可见,除了业务活动本身的“以人为本”之外,企业电子商务“以人为本”还突出表现在对于人力资本的强调上。例如,IBM提倡电子商务以人为本,认为在电子商务实施过程中软件人才及其技能发挥着关键作用。IBM自身组织机构中拥有众多尖端的软件人才,从事着软件技术研究、产品开发、解决方案设计、电子商务产品技术的支持与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同时IBM认为中国软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明确承诺帮助中国政府建立合理的软件人才培养支持体系。在今后三年内支持1000家软件合作伙伴的技能提升和业务成长,培养十万软件生力军,使100万人次从中受益。

三、中国老百姓需要以人为本的电子商务

“以人为本”体现的是一种亲民意识,其中说的人,不是指单纯抽象的人,而是指既符合人民这个概念,又具有活生生的生命的个人。电子商务,无论是BTOC、BTOB,最终要通过人来完成。如果中国的老百姓不接触电子商务,不亲身体验到电子商务的好处,那中国搞一百年也进入不了信息时代。电子商务光靠从媒体上看,光靠从书本知识中学习,都不可靠,还是要靠亲身接触,靠实际体验。

许多人并非没有条件到网上购物,而是没这个习惯,缺乏第一次对梨子滋味的体验。事实证明,只要有机缘,上网的人就会成倍增加。远的不说,“非典”疫情传播时期,人们外出减少,上网人数明显增多。据有关调查,去年“五一”假期,互联网上电子商务活动明显增温,网络新闻的浏览量快速上升,虚拟的社会交往受到追捧,聊天室、BBS、在线游戏、在线影视等成为沟通交流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去年3月份以来,新浪网新闻的订阅用户已经猛增了25%,短信新注册用户和日发送量共增长30%以上,在线游戏用户则增加了二至三成。其中,仅“非典”专题的日浏览量就达到了300万人次。“五一”期间,新浪聊天室每天有多达四五万人同时在线交流,并创造了5.4万人同时在线的最高纪录。在病毒肆虐的“五一”假期,专业的电子商务网站卓越网的销售量比平时增长了25%,其中音像、图书、软件销售的增长尤其明显。“五一”期间,方正、同方等PC厂商都推出了电话订购、送货上门的销售方式。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