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教育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很多人应该都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由此可见,周边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要。如果周边环境宽松、积极,学习之风浓郁,那么孩子就会受到熏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品质;相反,如果周边环境颓废、懒散,那么孩子也很容易被不正之风影响,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社区是除学校之外,学生生活、学习、交流、休闲的又一重要场所,社区的环境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社区教育的功能是社区的一项重要职能。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顺应了“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积极趋势,促进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全面的教育网络。只有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把它纳入社会大系统,才能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联系在一起,可以互相配合、共享资源。学校可以依托社区,构建青少年教育的“大课堂”,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良好风气的熏陶;学校向社区开放,与社区形成教育合力,使社区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基地。社区是学生生活的地方,他们在社区生活、游戏,但由于年龄、生活阅历、学习内容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他们不会观察社区的变化,更不会提一些合理的建议。学校和社区通过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要让学生以“小公民”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社区,关注社区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思考社区的整体发展。
一、成立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加强学校社区联系
为了充分发挥社区、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参谋、监督作用,也为了使学校风气进一步向社区蔓延,我们可以成立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研究、利用周围的有利因素,为联系学校、家庭和社区构建平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扩大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可以由教师代表,社区代表以及学生代表组成,分析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发掘学校及社区中的有利教育条件,使教育时间和空间紧密衔接,消除不良习惯和不正之风,在课堂内外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氛围。例如,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学生在学校、社区的表现以及学生受教育的情况和经验,配合学校用正确的教育思想、方法去影响家长、影响社会,使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达到步伐一致。
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还能够协调学校与社区、家庭的关系,加强三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互相理解,增强教育的合力。首先,大力支持学校工作,对学校开展的重大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可能的帮助,做好学校与家长的协调工作。其次,综合利用社区资源,开辟德育基地,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结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将学校教育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形成教育合力
社区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我们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双休日、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主动与街道、派出所、消防队、交警队等单位建立联系,邀请社区民警或消防人员来学校做法制报告、消防安全知识及安全报告等等,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学生在节假日到敬老院开展“尊老、敬老、爱老、献爱心”活动,组织学生慰问老人;充分利用和整合社区里的一些名胜古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邀请社区里的老战士、企业家、劳动模范等优秀人物来学校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学校还可以组织“我为社区添新绿”等活动,让学生在社区种小树苗,了解环保知识。
这些教育资源,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生存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有利于学生实现社会化。
三、社区组织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发挥教育功能
社区是学生活动、娱乐、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地方。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硬件资源,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增长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为学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社区内有许多文化娱乐设施,如科技馆、图书馆、健身室、书画室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娱乐空间,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社区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四、净化社区环境,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良好的社区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学校应协助社区净化教育环境,打击黑网吧、游戏机室,整治校门口的三无产品;学校与街道居委会、派出所等联合采取严格措施,优化学校周边教育环境,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防止不健康的消费方式和娱乐方式对中小学生的精神污染。
发挥学校教育向社区教育的辐射作用,可以使学生感受社区的外在环境,体验社区的内在文化,了解社区的邻里关系,参与社区的相关活动,使学生认识自己在社区中的责任与义务,增强学生作为社区一员的归属感。同时,这还可以使学生树立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的观念和意识,帮助学生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作出选择。学校、社区的联合育人措施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亲身活动,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区的变化,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社区意识、社区成员意识和社会公民意识开始觉醒,不断成熟,从而为实现“教育社区化,社区教育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廖志全.社区教育的作用.中国教育教研论坛,2013(2).
[2]贾海燕.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塑造学是综合素质.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1).
[3]张启建.优化社区环境,强化育人功能.江苏教育,1998(2).
摘 要: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不仅能优化居民生存生活的文化环境、自然环境,还能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载体,有力的舆论支持以及良好的文化条件,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探索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镇社区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城镇及城镇社区文化的涵义
城镇是城市的外延,是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带。城镇,通常指的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关于城镇,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根据新华词典关于城镇的解释,城镇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城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第二,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而且我国规定,县及县以上机关所在地,或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10万人以下,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居民点。
社区文化是“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所共同反映出来的行为模式、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文化现象的总和。”①它主要包括社区文化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社区精神、社区行为准则、社区制度、社区环境等。因此,城镇社区文化则是指在城镇辖区内的社区文化。
二、城镇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城镇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是指,城镇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遵循社区居民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坚持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原则,以社区发展为共同目标,以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对社区成员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城镇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全体城镇社区居民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
三、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述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久的活动,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传统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明显,通过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能促进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导向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并通过理想信念来凝聚社会、激发动力、指导行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也具有导向作用。但文化的导向作用效果取决于文化的取向。
因而,在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既表现在对社区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的引导,同时也表现为对社区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首先,通过倡导符合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模式,调解社区内存在各种问题、矛盾、困难以及冲突等,使人们能够和睦相处、互助友爱,为社区和谐发展共同努力;其次,通过为社区各类型群众组织相适应的文化活动,为他们营造健康、方便、舒适的活动场所,使社区成员在安定、舒适的社区环境中接受社区文化的熏陶,并在各种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思想素质。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将引导社区文化建设强调特定的文化理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引导人们积极追崇理想和目标。例如,提倡发扬“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美德,将对社区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
(二)服务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在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服务功能表现为:其一,为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服务。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以社区文化建设为契机,利用社区文化为载体,寓服务理念、服务思想于社区工作、社区活动中,向社区传播服务精神,引导社区居民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如社区居民积极借鉴、吸收有益文化,自觉担负起批判、抵制有害文化的重任,自觉为维护、丰富、发展主流文化服务。其二,为社区成员服务。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为社区文化的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的思想条件的同时,也传导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使人们形成了较强的服务意识。因此,社区居民在社区的生活中,始终和睦友爱,互帮互助,促进社区共同家园的形成。此外,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进行社区文化环境优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氛围,为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服务。
(三)规范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按照道德、法纪的准则、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首先,表现为道德规范功能。社区通过宣传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并利用社会道德舆论进行行为导向,培养居民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其次,表现为法律规范导向。社区通过对法律法规、制度章程、条列规范的宣传、教育,并利用监督检查、强化管理的方式进行行为导向,培养居民养成良好的法制意识,从而提高居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促进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再次,表现为秩序规范导向。社区通过制定社区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社区制度以及社区活动规则、办事流程等,有效化解社区居民之间矛盾,调整之间的关系,并产生一种自我约束作用,有效维护社区秩序,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发展有序进行。
(四)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是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来实现的。在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社区居民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在文化多元的复杂社会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鉴别能力、批判能力。从而引导社区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文化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影响着社区居民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因此,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区文化育人功能发挥的前提,社区文化育人功能促进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辩证统一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中。
(五)凝聚功能
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社区成员在共同目标、利益和信念的基础上,通过共建机制,使社区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吸引,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集聚、凝结的社区合力和整体效应。社区文化在其中起着“粘合剂”作用,能把社区内的成员“粘合”在一起。社区通过多种文化活动吸引居民参与,使他们从生疏到认识,从认识到熟悉,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产生一种凝聚力,形成共同的理想和希望。社区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每个居民都是家庭中的一员,社区文化将使他们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使他们乐于参与社区的事务,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社区的繁荣作出贡献。(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学院)
注解
① 袁德.社区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4
②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参考文献
[1] 袁德.社区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4
[2]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3] 牟红红;丁慧民;沈媛媛.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7年13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义务家教;实践育人;服务学习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055-03
大学生志愿服务一直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增强动手能力,了解国情民情,学会做人做事,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一要求的引导下,各高校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志愿活动,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如何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实践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也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中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现状
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是高校志愿活动中较为多见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为特定社区的困难家庭子女提供无偿的帮扶教育服务。在高校和社区的合作基础上,大学生为弱势群体提供高校教育资源,具有较高的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志愿者通过帮扶困难家庭子女,在解决别人困难的同时,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是一种较为多见的志愿服务形式。然而,社区义务家教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实际上,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作为一种社会认可度较高的服务形式,具备了其他形式缺乏的长效性、稳定性和实效性,应当引起关注和研究。
二、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性质与特点
1.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双重性质。一方面,社区义务家教选择学校周围的社区作为志愿服务对象,立足特定社区实际需求,面向特定群体困难家庭,促进了大学与社区的交流,发扬了大学精神,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民生,培养服务大众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了“社区服务”的核心属性。
另一方面,社区义务家教的帮扶对象是民工子弟和贫困学生等特定群体,从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一种缓解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手段,也契合“大学生支教”的核心精神。同时,许多高校志愿团队在组织义务家教的同时,也到民工子弟学校开展支教活动。
2.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优势。与其他大学生志愿活动相比,社区义务家教在发挥“实践育人功能”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在兼有“社区服务”和“大学生支教”双重属性的同时,避免了后两者的一些常见弊病。
大学生社区服务的一般范围主要包括社区内的义工、义诊、培训、政策法规宣传、环保护绿、敬老帮困等。因为大学生尚处于在校学习阶段,从事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时,由于技能不够熟练,服务能力有限,社会认可度不高,容易导致成就感受挫;而从事普通的义工、环保等体力型劳动,又难以发挥大学生作为知识群体的优势,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容易造成志愿者参与热情低迷。总体而言,大学生社区服务的专业性、持续性和社会认可度存在一定不足。
不同的是,社区义务家教则在立足社区的同时,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知识传播能力,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和持续性较高。加之家教的针对性强,社会认可度普遍较好。
大学生支教活动通常分为不定期支教、短期支教和长期支教,支教对象一般处于偏远乡村或山区、西部等教育资源较为稀缺的地区。不定期支教的时间是不固定的,次数较少,往往是一次性的;短期支教的时间、次数、对象较为固定,但大多数志愿者并不负责正式课程,而是以授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课外知识,教授音乐、绘画技能等。两种方式都缺乏持续性,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容易流于形式。长期支教一般属于政府和社会机构特定项目(如“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名志愿者要到偏远地区进行1至3年的定点支教,持续性较长,但志愿者的时间代价花费较高,自身的学业无法兼顾。
社区义务家教与此不同。首先,它是以“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进行教学,制订针对性的辅导计划,因材施教,有利于保证教学效果;其次,作为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长期项目,安排固定人员、固定时间和次数,保证家教活动的长效性;第三,帮扶对象一般在高校所在地附近的社区,避免了偏远地区支教的不便,既兼顾了志愿者的学业,也方便了家教双方的定期活动。
3.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特点。(1)长效性: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与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制度上支持保证义务家教的持续进行。(2)稳定性:义务家教在时间、次数和人员上是固定的,可以保证整个教学过程不被中断,计划不被打乱。(3)专业性:高校招募志愿者时对学业水平和教学技能上有一定要求,并且组织较为充分的岗前培训,一定程度上保证志愿者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4)实效性:义务家教关注教学的实际效果,针对不同对象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避免了形式主义和昙花一现的现象。(5)社会认可度高:由于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并具有较强的长效性、专业性和实效性,社会对这一志愿服务形式的认可度较高。(6)组织难度较小:服务内容基本在志愿者掌握之中,不必组织专业外的培训;服务双方的距离较近,节省了时间、人力、财力;以组织结对子的形式进行,结构较为简单,操作较为灵活。(7)契合“服务学习”理念:“服务学习”作为西方教育的理念,是指一种行动中的教育方式,通过学习与社区的合作,将社区服务与课程相联系,强调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学生成长角度来看,“服务学习”是一种以服务为载体的体验学习方式,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服务来实现知识学习和技能的提升,切实增强与同伴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义务家教的服务形式中,无论是帮扶对象还是志愿者本身,都是学生的身份,服务的内容与自身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志愿者通过教授课业,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生动的理解和进一步升华,在义务家教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学业水平和思想觉悟,通过“教学相长”实现了“助人自助”。同时,志愿团体组织定期的总结交流会,是服务过程中的反思与提升,增强了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1.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育人功能。(1)导向功能。在信仰导向方面,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在实践的锻炼中,在社会转型时期强化信仰,磨炼意志,坚定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在道德导向方面,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志愿精神,发扬“学雷锋”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义务家教的双方维持稳定的帮扶关系,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民生、大众疾苦,促进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成才导向方面,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有助于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能力,从课堂走进社区,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优势,做到学以致用、助人自助。(2)凝聚功能。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有助于大学生在爱国主义、志愿精神、共同理想和集体荣誉感的感召下凝聚起来,以志愿精神为纽带,整合社会资源,团结各界力量形成合力。对于志愿者来说,帮助困难家庭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是他们参与义务家教的共同初衷。他们主动寻求社区合作,不计报酬为困难家庭提供帮助,通过家教队伍的团队合作,相互交流学习,不断反思和完善教学计划,提升教学效果,增强了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3)激励功能。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切实帮助贫困学生提高学习水平,赢得各方面的认可。他们在改善弱势群体处境、平衡教育资源、促进社会公平、宣传教育价值、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有助于获得成就感的激励、责任感的激励和社会评价的激励,从而转化为内在驱动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完善,并提升志愿服务的动力。
总体而言,社区义务家教将大学生的成长空间从课堂延伸至开放的社区,在服务活动和社区交流中实现对他人的关怀,促使学生关注社会需要、思考社会问题、审视自我责任、激励自我发展,是实现实践育人功能的优势途径。
2.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育人功能和实现路径。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在组织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校内和社会资源不足,志愿者队伍组织体系不完善,队伍流失率高,缺乏激励机制等。为完善社区义务家教,更好地实现实践育人功能,还应当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
(1)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普遍存在组织松散、管理不善、人员流失的情况,主要是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的。社区义务家教应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组织建设。首先,社团应根据志愿者人员情况分配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将义务家教的运作流程不断改进和细化,培养干部队伍,实现自我管理;其次,应注重加强志愿者招募、管理工作和教学能力培训,做好与社区工作人员和受帮扶家庭的沟通合作,探索义务家教的新模式。
(2)落实评估和激励机制,为志愿行动提供新动力。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调动志愿者们的积极性,确保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期化,应当建立合理的评估和激励机制。评估标准应当包括服务的量和效果,这就要求社区义务家教组织对相关情况和数据进行及时地掌握。在做好每次家教记录的通知,应当提供渠道,让帮扶对象定期反馈教学效果作为评估的依据。
(3)打造精品项目,坚持“品牌化”“基地化”建设。为了保障社区义务家教的可持续发展,还应当从长远规划的角度,建立长效机制,从自身特色出发,将社区义务家教打造成品牌化、基地化的精品项目。在社区弘扬大学人文精神,培育志愿服务品牌,可以有效促进志愿服务的开展;同时,在社区或民工小学打造义务家教基地,有助于保证服务机制的稳定性和长效性,促进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保证“实践育人”长期而有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何海燕,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分析及发展路径思考[J].实践研究,2014(3).
关键词 生态文明;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7-0099-02
0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近年来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所引发的国际问题已成为各国博弈的焦点之一,它不仅仅是生存权问题,更是发展竞争的制胜权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气候问题博弈,集中表现在温室气体减排责任与承诺的时间表上,使得国际气候问题变得艰难化和复杂化。本文对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主要经济指标的描述和社会发展指标进行了统计描述,对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投入和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成效进行了综合论述,为进一步加快推动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
1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任重道远
1.1 国际气候问题日益突出
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近年来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引发的国际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博弈的一个焦点,不仅是生存权问题,更是发展竞争的制胜权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气候问题博弈,集中表现在温室气体减排责任与承诺的时间表上,使得国际气候问题变得艰难化和复杂化。
1.2 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发展瓶颈
进入“十二五”时期,如何突破高碳情景下的生态环境制约,低碳发展和绿色增长是新的发展途径,要求国家层面下大力气解决生态环境制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问题,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与发展的课题研究具有这方面的重点思考与实践探索的总结归纳。
1.3 区域统筹矛盾突出
国有林区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区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亟待进行解决。
2 大小兴安岭功能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国际合作
2.1.1 争取国际森林碳汇援助项目
首先,可立法允许企业将其通过出资改造林、森林管理等方式获得的碳汇抵减部分工业排放,最大限度地让现有林业碳汇为企业所用。其次,可将碳汇抵消的排放额在研究中的碳税、资源税、环境税里有所体现,如购买碳汇项目后可减免部分环境税。第三,应建立林业增汇与工业减排互通的渠道,使二者建立联系。碳汇项目的规范化管理也很重要。
2.1.2 建设区域性国际碳汇交易平台
为使我国碳汇项目产生的碳信用指标得到国际市场认可,应基于现有林业资源调查成果和其它基础材料,建立于国际接轨的全国性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
3 加强国际间成果交流
应参照国家的办法,成立森林碳汇专门机构,加强基础研究,摸清底数,建立基础项目库,制定森林碳汇发展规划,搞好项目的设计和包装,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森工企业、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对接,需求国际合作伙伴,力求取得突破。
2.2 提升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2.2.1 争取国家战略发展项目
鉴于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在我国生态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生态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建议国家应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尽早出台《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明确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本区域内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项目支持,加快项目实施步伐。区域内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积极争取在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上给予支持,向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倾斜。
2.2.2 构建中央转移支付补偿机制
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天保工程相关政策,延长天然林保护政策周期,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调减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木材产量,加大对天保工程的投入,完善森林管护补助政策,让国有天然林区继续得到修养生息,逐步实现可持续经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制度,向受益地区和行业收取一定的补偿基金,用于大小兴安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2.2.3 建立环境定价机制
森林的价值应当是林地价值、林木价值和林产品价值三个数据之和。禁伐的天然林和公益林的价值可用相当的商品林的价值作为机会成本加上追加对森林的保护管理的经济投入作为定价的方法。
2.2.4 开展省际间的碳关税交易
在黑龙江省与发达省份开展省际间碳关税试点,用黑龙江省的碳汇额度换出口省份的关税额度,打通我国出口产品的绿色通道,并把黑龙江省的生态资源转换为生态资本和生态收益,同时也维护发达地区高碳产品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2.3 强化省级推动
加快森工林区改革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的战略部署,加强区域统筹,加速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由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变,有国有经济为主向多元经济格局转变,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比较繁荣的文化体系、比较完成的社会体系,真正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良、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2.4 加强基层组织实施
2.4.1 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牢固树立起科学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牢固树立起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发展环境的理念;牢固树立起保护青山绿水、林海雪原就是保护发展基础和优势,就是保护金山银山的理念;牢固树立起生态就是资源、财富、形象、品牌、文化的理念,从而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以科学的理念促进生态功能区建设。
2.4.2 把生态建设摆到重要日程
应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加以推进。进一步完善各级生态办的机构设置,增强机构职能,提高其综合协调能力和参与决策的能力。统筹协调,建议建立省直有关部门、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市、伊春市和有关县(市)参加的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协调机制,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各类资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整合,协调解决生态功能区开发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2.4.3 以项目方式推动生态建设
加快推进项目落地是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关键。在项目的推进上,应成立专题推进组,实行定领导、定人员、定时限、定责任,各级领导包项目的机制,每个项目都形成一个完成的落实链条,建立一个完成的推进体系,出台一个完整的考核体系,强化行政问责,确保项目落到实处。
2.4.4 建立生态建设时间推进表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至少用40年~50年加以修复建设,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现代林区。
2.4.5 试点先行与典型引路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区域广泛,区域内各市(地)、县(市)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产业特点不尽相同,功能区建设的路径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建议坚持因地制宜,点状发展的原则,区分不同区位,确定一定数量的县(市)、乡镇进行试点,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在同类地区进行推广,进而推动整个区域建设的深入开展。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明确规定“以人为本”是其核心,社区教育的要求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密不可分。社区教育的场地、设施对外开放,为人的学习需要提供了好的条件,从而有利于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准的提高,也有利于其自我价值的实现。本文主要通过对社区教育的内涵做充分的认识,并分析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进而提出以人为本的社区教育的方法。
社区教育是指通过本社区的教育、文化等资源来促进本社区人的发展,达到邻里间和睦相处,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方式之一。社区教育的教育形式、教育目标等都是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和有利的环境,我国的社区教育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各相关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创新社区教育模式,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社区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社区教育的内涵及其本质
社区教育这一说法最早由美国的德威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区教育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在现代国际教育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当今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开展的提高社区人员素质,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本社区全体人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改善社区环境,最终目的的实现要通过每个成员的努力,只有促进每个成员的发展才能使整体得到发展。因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发展社区教育,把促进的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不均衡,有城市社区教育、城镇社区教育和农村社区教育,其管理模式也各不相同,可以分为街道辖区模式、学校辐射型和资源自主型,这些不同模式可以相互借鉴和配合,从而更好地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有利于弱势群体的学习,为每一个社区人提供教育的机会,从本质上看,体现了社会大教育观的要求。另外,社区教育还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有效途径,终身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社区教育突破了以学校为主要学习场所的局限,有效推动了终身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社区教育经过了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繁荣阶段,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帮助下,社区教育已走上了发展的正轨,并取得了有效的成绩,但依然存在各种问题有待解决。
1、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社区教育的内容涉及范围广,且缺乏系统性,在管理上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和麻烦。由于所有社区教育都要受到政府的管辖,其教育的内容有其相关部门来管理,这样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协作就变得比较少,就很难形成完整、统一的社区教育规划,教育内容就会割裂开来,导致社区教育收不到该有的效果。
2、社区功能不够健全
我国的社区主要是包括街道办事处辖区和城市改造中形成的商业住宅小区两类,社区的管理机构对社区教育的投资积极性并不高,更多的关注学前教育和老年大学。另外,目前社区的功能一般有环境卫生、医疗、治安、商贸等一些基本的生活上的功能,基本没有社区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社区的管理机构是从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发展而来的,其工作方式、各方面的功能都还是原来的样子,社区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有限,其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无创新。由于社区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社区教育需要高投入,因此,在社区的功能不能满足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的发展存在很大难度。
3、社区教育中居民的参与性不高
整个社区居民中参加社区教育的居民比例偏低,而且多数是老年人和小孩,一些社区教育无实在内容,只流于形式,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区教育与居民的需求相脱节,导致居民的参与热情降低;另外,由于社区教育是由政府实施的,在社区教育中没有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也是社区居民参与性不高的原因。
三、促进以人为本的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对策
1、用以人为本的原则拓展社区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在教育中,很难改变人们对分数的注重程度,很多青少年能考出很好的成绩,却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生活能力,也未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意识,这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社区教育要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培养居民的全面素质。首先,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要尊重其个性,强调天性在孩子学习中的重要性,不对其学习造成心理负担和压力,不让其为分数而争斗。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开发其个性,在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可以培养居民助人为乐的意识,增强其生活的责任。另外,还有完善教育的知识体系,尤其对于青少年而已,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
2、用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社区教育的结构和体制
我国的教育结构体系中并没有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关注点在教育体系之外,我国的社区教育有老年教育、扫盲教育、上岗培训教育等,这些社区教育为社区的稳定提供了好的条件,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但是对青少年品质上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还为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社区教育必须本着人本思想,建设一批新的教育基地,使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等充分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其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还要创建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好的提高社区居民的教育水平。另外,还要注重志愿者队伍的建设,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还符合社区教育公益性的性质,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居民的奉献精神。社区教育要以人为本,把提高的人的素质放在首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创建一套健全的社区教育体制。
当今社会已开始向全民学习、终身教育为特点的社会发展,社区教育正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体现,为实现终身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开创了教育的新时代。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良好的社区教育模式对调动社会办学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健全社区功能,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社区教育经验,才能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乃林.坚持以科学的理念指导社区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 2008(01)
关键词: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发展;指标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6-87 -02
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质是在一定的城镇社区域范围内,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为提高社区成员的基本素质和生活质量而开展的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开展的教育服务。其中,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对社区教育的知晓度、对地方高职院校的社区服务的认同度、社区企业对地方高职院校的培训满意度等是地方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的主要目标和重要指标。本研究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将从“五层面四个度”,五层面即经济建设层面、政治建设层面、文化建设层面、社会建设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层面等提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的绩效评价和指标体系。
一、问题提出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在普及发展社区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各类教育和学习资源的统筹协调与整合开发,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沟通。”实际上地方高职院校作为区域性高等教育机构,发挥其优势和作用,积极参与社区教育,不仅是高职教育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也直接关系着和谐社区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探索评价地方高职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与社区教育的联系,搭建双方共同发展的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一)社区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发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社区教育功能,完善相关指标体系建设
2013年鲁昕副部长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也提出要努力拓宽教育渠道,推动社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目前,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逐步形成,社区教育已经步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其社会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因而需要整合各方教育资源,需要发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功能和作用,构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是完善相关服务,促进社区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参与社区教育也是现代高等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构建指标体系是促进高职院校更好服务社区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服务社区,参与社区教育的职能是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职能之一,是由高等职业院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在从传统社区向学习型社区的转变过程中,这种转变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提出了新的要求。何为服务社区教育以及如何服务社区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指标体系构建来完善,通过完善相关的指标建设,构建出适合社区实际和地方高职院校特点的指标是促进高职院校更好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关键是“五层面四个度”,即经济建设层面、政治建设层面、文化建设层面、社会建设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层面以及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对社区教育的知晓度、对地方高职院校的社区服务的认同度、社区企业对地方高职院校的培训满意度。
经济建设层面:发展规划,区(县、市)、街道(乡镇)均制定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并列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和教育事业规划之中,并加以认真落实。
政治建设层面:制度建设,建立并实施社区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责任目标制度、会议制度、资源共享制度、机构和队伍建设制度、经费投入制度、评估检查制度、激励制度等,并纳入政府教育督导评估范围。
文化建设层面:宣传动员,通过多渠道,采取多形式向社区成员宣传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基地与网络建设,积极推进终身教育网络建设,建有网络学习平台,社区数字化学习取得明显效果。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和服务程度较高,社区内教育培训机构教育资源共享度高;社区内非教育机构教育资源得到较好地开发和利用;社区重视无形教育资源的总结、提炼和利用;社区积极建设学习资源服务圈。
社会建设层面:资源开发和服务,社区内高等学校等积极向社区开放,为社区教育服务;社区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学习资源服务圈。注重社区教育机构能力建设,积极开发具有社区教育特点的课程资源,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文明建设层面: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理念和社区归属感有明显增强;社区成员精神生活质量和环境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社区和谐稳定,文明程度较高。
“四个度”指的是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即对接受社区教育服务的满意率达70%以上;对社区教育的知晓度、认可度,即对接受社区教育服务的知晓度、认同度达80%以上;对地方高职院校的社区服务的认同度,即社区企业对地方高职院校的培训满意度达到80%以上。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和服务程度,即社区内教育培训机构教育资源共享度高,社区内非教育机构教育资源得到较好地开发和利用,社区重视无形教育资源的总结、提炼和利用,社区积极建设学习资源服务圈。
三、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面对我国城镇社区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发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功能和作用是改善这一状况的重要途径。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无疑是对我国城镇社区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改进,积极实现资源共享和竞争优势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高职教育在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方面也是有益的探索。
理论意义方面,随着我国城镇社区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社区教育由政府承担或者社区自身承担已经出现问题。教育资源不足,包括师资的不足、教学设施的不足,竞争力弱,与地方高职院校的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探索构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深入研究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在社区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剖析其背后的动机,分析其主要模式,可以丰富和发展我国社区教育理论的研究,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
实践意义方面,面对我国城镇社区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发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功能和作用是改善这一状况的重要途径。探索构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对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在城镇社区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研究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以及建立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的实践活动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对我国城镇社区教育进一步改进工作,积极实现资源共享和竞争优势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对高职教育在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方面的探索,真正体现出大众教育、公共服务的特点,而这也是对高职教育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实际上,知网搜索的文章发现,“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的理论探讨还比较概括化;实践层面也大多是地方性的工作与具体经验情况的介绍,要么单从宏观层面上介绍,要么只从微观的具体操作层面上探讨;注重中小学与社区的结合,而忽视了高校与社区的互动。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指标体系建设基本没有涉及,导致双方的合作不能真正发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的特点,更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的区域优势,也较少挖掘它在城镇社区教育方面的价值与作用。因而,从“五层面四个度”探索提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的绩效评价和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牛俊杰,张侃侃. 以学校为先导的社区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07):128-130.
[2]崔巍.自学考试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李焰.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联动发展新机制的构建[J]. 现代教育管理,2011,(06):36-38.
[4]肖雯. 高等学校对构建学习型社区的作用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5]郝美英,张维. 论社区教育中高校资源的开发[J].成人教育,2010,(08):23-24.
[6]杨里平.论学校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沟通[J]. 职业技术教育,2003,(25):58-60.
[7]宋诚英.依托高职资源构建信息化社区教育的探究[J]. 高教探索,2010,(03):116-119.
1、社区教育有其产生的必然性
首先,社区教育的产生是适应并促进现代社区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可以说,现代社区建设是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在我国,它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9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社区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要加强我国基层政权建设,必须发展社区建设,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随着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推进和社区管理中心的下移,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突出;要深入开展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发展社区建设,因为社区将成为区域间企业、事业单位的依托或者说是托盘;再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知识社会的来临,都更需要加快发展社区建设。只有建设好一个一个文明的学习型社区,才能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终得以落实,最终建成学习化社会及终身教育体制。
第二,社区教育的产生是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和终生发展的需要作为社会的人,终生生活在社区之中,社区也同样伴随人的一生发展。随着社会性职能向社区的转移,社区发展在客观上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迫使人们不得不终身坚持学习、接收教育,不断更新自己的智能结构。同时,社区经济发展所引发的职业流动,也迫使劳动者提升自我。从这个角度来说,社区教育实质是人的终身发展教育。因而,社区教育课成为最能满足社区成员终身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形态。
第三,社区教育的产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从现有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教育指导方针,到教育实施途径、监督与反馈,再到教育再思考与完善,都要求有人们的积极参与。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深入到最广泛的基层群众当中,是社区教育产生的最具价值的一个方面。而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终生学习体系也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这就要求社区教育充分挖掘和统筹社区的教育资源,建立多层次且多效果的教育网络。第四,社区教育的产生由其本身特殊性所规定将本社区内的经济发展与本社区内的人才培养密切联系,也就成为社区大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社区教育有其特定的地域空间、研究对象、教育规律等,它不能被泛泛地纳入目前教育分类中的任何一个教育领域。其教育主体的全员性、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等等,都促成社区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
2、社区教育产生的基础
第一,社区教育实践活动是建立社区教育的实践基础社区教育是社区内各种教育因素的整合,带有综合性。观念的更新、教育实体的普遍建设、教育管理网络的形成等都使这一教育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社区教育研究成果的积累是建立社区教育的理论基础仅从我国来看,各种公开出版或发表的社区教育论著、重点课题、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一大批社区教育理论成果的积累为建立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为社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可借鉴材料除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社区教育的哲学基础外,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是社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此外还有社会心理学、成人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对社区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材料和可依照的论据。
二、成人教育对社区教育之功能
成人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根本途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战略发展的重中之重。正是基于这种重要的地位以及成人教育开放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成人教育与社会联系更直接、更密切,能更好的发挥其社区内全方位的服务功能。这里的功能是指,由自身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自身所具有的满足社会的功效。
1、成人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基本功能——促进社区成员的成长与发展,提高其素质,为社区成员终生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是特定地域空间的人的社会共同体。人一生都生活在社区当中,社区对人的素质形成和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社区成员成长和终生发展的载体。所以说,在社区内进行成人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既能达到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的目标,又能与发展着的自然、社会保持动态的平衡。这主要是由于成人教育的全员性、全方位性或者说是广泛参与性。
2、成人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派生功能——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不仅奠定了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越来越成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通过实施社区成人教育,可以增强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及社区发展的责任感,可以培养社区成员为社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能力,提高社区成员的道德水平,使社区成员在社区可持续发展中更好的起主导作用,推动社区发展。也由此可见,社区内的成人教育本身已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内涵。
三、成人教育对社区教育之作用
所谓作用是一事物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他物的影响。对于社区教育,成人教育具有一般教育所拥有的作用,但此外也有对其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在一定的社区环境中,它对社区成员及其生活的氛围所起的影响作用。
1、成人教育全面提高社区成人素质,辅助社区内各项教育的实施
成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旨在促进人发展的教育”,根本目的是促进成人个性自由而充分地发展与完善。目前,成人教育学科范畴已经涵盖了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以及文艺欣赏、审美教育、闲暇教育、家政教育等丰富的内容,这有助于人们完成向“现代人”的全面转变。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成人教育又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将老年教育、妇女教育、残疾人教育及社会其他弱势群体的教育纳入其中。现展程度上的成人教育对成人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为提高成人的身体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成人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掌握科学技术并具备高素质,在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发展中后,社区发展可能会进入良性循环。成人教育促进社区经济建设,为社区教育奠定物资基础社区自我组织、自我创新机能的完善,社区生活的生机与活力的勃发,源于社区居民的主体素质和能力。只要有了经济创造主体的高素质的人,社区发展才会成为可能。社区内成人教育不仅是社区发展的构成要素之一,而且又可以通过提高社区成人素质进一步推动社区发展。首先,成人教育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有效地推动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社区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基础设施;其次,成人教育能有效地促进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进行人类文化的传递和传播,创造并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
一、社区教育的主要模式及其利弊
我国的社区教育经过上世纪80年代初期起步、9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快速发展,社区教育功能不断完善,教育形式逐渐丰富。在社区教育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教育实体主导型、社区学院综合型以及地域自治型等社区教育模式,有学者认为,目前,最普遍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社区教育模式。其内涵为:政府作为所辖行政区域的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以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为着眼点进行的各种知识传播、文化传承、技能培训、活动实施的社区教育所构成的一整套教育网络。其运作方式为,政府相关职能科室按行政方式布置,检查社区教育工作,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有当地党政领导挂帅,有关职能部门和驻区单位参加社区教育工作,即“政府牵头、社会参与”模式。该模式易于基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并可在一定限度内调动区域各类资源,但也存在一些弊端,表现为主要靠基层政府一个主体或是教育一个部门的力量:有些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虽属体制内的力量,但仍游离在社区教育之外;而企业由于社区教育公益性和自身追逐营利性之间的矛盾,究竟如何科学定位与合理处理,目前还没有形成积极参与的局面。当然,也有些社会力量,如民间社团对社区教育表现了空前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但往往力量比较单薄,一时又难以承担比较重要的社区教育任务。这些都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瓶颈。那么,如何不断提高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并在社区教育中积极发挥基层政府的统筹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促进社区教育模式的完善和社区教育的发展。
二、不断深化对社区教育的认识
在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中,教育部把社区教育定义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从教育部给出的社区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社区教育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即具全民性。所谓全民,就是面向社区所有公民,人无老幼行业之分,只要有学习需求,教育就为其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社区教育是由社区举办的教育,是充分发挥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提供全程的教育服务。所谓全程,就是面向人的一生,年龄无论长幼,学业无论高低,只要有学习需求,教育就为其提供服务;再者,社区教育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这样的目标主旨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内容具有全面性,所谓全面,就是面向各种学习需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层面、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文化基础和技能培训,社区教育都要为其服务。一言以蔽之,社区教育是协调、管理、优化、整合地区教育资源,实现学校、社区、家庭具有共同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的终身教育体系。社区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社区、社区组织、学校、教育机构、参与者等。明晓社区教育的定义和参与要素,基层政府在做好社区教育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服务的全民性原则。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是以成人为主的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全民性原则是指社区教育要面向社区所有公民,人无老幼行业之分,只要有学习需求,教育就为其提供服务的“全民共享学习”的普惠性、包容性社区教育。在知识社会与终身学习背景下,要面向社会、面向全民,大力开展各种社区教育活动,扩大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社区教育的机会,实现公民受教育的权利。通过多种渠道和资源,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开放灵活的学习机会,为学习者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素质提供有效服务。要重视社区教育的机会公平,把发展社区教育作为保障教育公平、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统筹的全面性原则。是指发展社区教育要加强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调配和整合,包括体制、机制、政策、资金、技术等。发展社区教育涉及众多政府部门、各种社会组织与教育资源,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统一协调和监管作用不可缺位,要逐步建立“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在加强社区教育的认识和操作层面进行积极干预,有效调动机构、社区、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共同致力于社区教育的发展。还应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责任,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等,统筹指导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社区教育。
机制的创新性原则。是指发展社区教育要构建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机制体制。200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逐步建立起适应社区建设和居民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培训模式,促进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期望建立一个“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是指人们的学习不再以职业和经济上的目的为手段,而是以培养和完善人性为目的,成为自发形成的并以自主愿望为标志的,有利于自身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因此,必须深化社区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探索与培养和完善人性相适应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各自的优势,鼓励和支持各种公共教育文化机构面向社区开放公共教育文化资源。
教育的实效性原则。是指发展社区教育必须立足区情、街情,明确社区教育重点。一方面,以从业人员就业创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为社区教育为重点,并不断注重社区教育诸方面人员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相互协调,确保社区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另一方面,要重点给予社区成员基本道德素质教育,通过较长时间甚至伴随一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努力突出重点的同时,逐步拓展社区教育的资源、途径和机会,坚持加强质量管理,探索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社区教育内容和方法,更好地适应学习者实际需求。
三、切实发挥基层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统筹作用
国家《规划纲要》关于社区教育战略目标的具体设想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2004年12月1日,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年6号),从“增强社区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明确开展社区教育的原则、目标,推进社区教育的主要任务、采取的主要措施,保证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四个方面规范了当前我国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成为当前开展社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为此,基层政府在发展社区教育中应切实有效发挥好五个方面的统筹作用:
1.在社区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发挥统筹作用
从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即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方面看,社区教育的内容广博。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国家的法律法规、社区行为规范、有序的政治参与,党团员教育、精神文明教育、妇女教育、人口和计划生育教育、安全生产教育,社区居民的知识技能培训、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培育崇尚先进、团结互助、积极向上、健康科学的文化等等。如此广博的社区教育内容,要求基层政府要紧密围绕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与社区建设的各方面工作沟通和衔接,注重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需求,确定相关的培训课程和教学内容,加强培训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工作,拓展和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实现有学习能力和学习要求的社区居民“人人皆学”的目标。
2.在社区教育的形式载体上发挥统筹作用
基层政府要积极创新社区教育载体,不断丰富社区教育形式。品牌活动推动社区教育。比如近年来北京市西城区开展的“百姓宣讲”、“周末大讲堂”、“微型党课”、“道德讲堂”等,深受广大市民欢迎;信息网络助力社区教育,结合学习需求,不断丰富、整合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提升数字化社区教育网络水平,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时空:学习成果印证检验社区教育。进一步做好市民学习积分认证工作,不断增加新的市民学习积分认证点,方便广大居民学习,使居民个人学习与终身学习的信息存储、学分认证、学分积累、学分兑换等管理功能更加方便实现对接;强化合作拓展社区教育,加强与社区学院合作,主动将自身开展的教育学习工作,如社工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等,整合到市民终身学习成果认证制度中来,通过认证制度进行学习的记录、评价、奖励兑换,使学习认证与升学、就业、入职等建立联系,实现认证制度的融通持续发展。
3.在社区教育的主体培育上发挥统筹作用
目前,社区教育最普遍的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社区教育模式,该模式有利有弊,前文已经赘述。在完善该模式的同时,基层政府要积极培育社区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各类教育资源,横向联合,纵向沟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使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基层政府要积极协调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化体育设施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特别是要依托社区内普通中小学和各类职业学校、成人学校面向居民开展教育培训服务,使其成为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社区成员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放手培育社区各类中介组织、评估机构、办学机构和市场组织,鼓励社区各类教育组织按照市场法则独立办学;扩大社区办学的自,形成灵活的办学机制和运行机制,最终实现政府服务社区、社区自我发展的新型社区教育发展模式。
4.在社区教育的机制体制上发挥统筹作用
众所周知,社区教育不可能独立存在,它的开展涉及到多项其他的行政事务,包括财政、教育、民政、劳动、文化、卫生和城市管理多种领域的合作工作。基层政府要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逐步完善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教育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基层政府要把开展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推进社区建设、建立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措施,纳入区域事业发展计划。基层政府要成立党政领导任主任的跨部门的“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建立政府主导、教育牵头、政府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切实解决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和职称评审等问题,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适应社区教育发展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同时,积极探索社区教育师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制度试点建设,促进区域化社区教育的师资水平得到良性的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 学习型社会 终身教育体系 社区学院
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推动力量。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条件、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模式等已不能满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提高全民素质和受教育程度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就业的压力、生存的需要迫使人们接受高层次的教育,为此社会要求建立和发展社区学院。社区学院顺应我国高教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教大众化的需要,协助解决社会问题,透过社区学院独特功能的发挥,引导社会进步。
一、大力发展社区学院的现实意义
从国家意志和社会发展要求出发,社区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人民大众的素质,提高民族凝聚力,获得国家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内源性动力。
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通过某种运动方式使国民达到自觉学习的程度,也不可能只通过宣传和管理就能形成学习型社会。而必须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引导需求,指导学习,为市民创造有效的、便捷的学习条件和机会,通过服务使终身学习成为民众的自我要求和人生动力来得以实现。在这方面,社区学院将能够充分发挥它的大众化教育的功能优势和特有的作用。
由终身学习随之带来终身教育的开展与发展,体现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教育对人们的学习能够提供科学的、更为有效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帮助人们在成人阶段的学习中获得更为有效的结果就成了终身教育的社会责任。社区学院从诞生起发展至今,切切实实通过社区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教育针对基础教育以外部分的学习领域,并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所以,在社区教育中发挥龙头作用就落到了社区学院身上。
二、探索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路径
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充分发挥社区学院的作用,更好地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社区学院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发展。
(一)拓展学院功能,建设学习型学院。
为进一步发挥社区学院在区社区教育中的龙头作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社区学院应该本着“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办学宗旨,从自身的基础建设和服务功能的开发做起,了解需求,引导需求,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构筑通道,指导服务,坚持高标准建设学院,把内涵发展与服务社会需求结合,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力。在拓展学院功能上,应该做到“两主动三提升”。
1.“两主动”指的是主动对接社会需求,主动纳入服务体系。
社区学院紧跟区域发展步伐,以区域发展为契机,开展有影响力的活动,积极主动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社区学院应该通过主动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相关组织对接,与区各委办局对接,与各街乡对接,主动纳入区域管理体系、服务体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发挥社区教育龙头作用,把教育培训送到街、乡最基层,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帮助提升区域人文素质。
2.“三提升”指的是社区学院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管理能力、教学能力。
社区学院应该紧紧围绕落实区域发展要求来推动学院工作,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凝练服务特色,夯实服务基础,加大服务力度,提升服务能力;积极围绕区域应用型人才需求和居民社会文化教育需要,进行整体策划、项目设计,强化内涵建设,提升管理能力;通过组织教师培训等系列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指导街乡开展社区教育能力。
社会发展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对社区学院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提升学习力,以学习力提升创新力,以创新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价值,才能更有效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二)创新培训模式,积极推进非学历教育。
非学历教育培训是服务社会的重点。社区学院应该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主动建立与区内有关部门、机构的联系,了解他们的教育需求,制定培训菜单,应需开展培训。在做大做强原有培训项目的基础上,探索热点,拓展新的培训项目,拓宽培训领域,扩大培训覆盖面,努力塑造新的培训品牌,使社区学院成为更多部门的培训基地,为区域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为了扩大社区学院非学历教育的影响力,提供全方位、多层面、多类型、针对性强的培训,满足区域在岗、转岗、新上岗人员的需求,提高区域行业、企事业单位员工业务素养和能力水平,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社区学院在推进非学历教育培训方面主要应该“创新两模式,推进两开发”。
1.“创新两模式”指的是创新培训项目管理模式和创新培训培养模式。
建立以项目管理为基础的培训管理模式,构建项目开发管理的新机制。整合教学、研究、职业认证各种资源,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加强培训内容体系建设,建立多种培训模式,满足社会需要。建立专家、用户、社会评价三位一体的追踪反馈体系,形成改进机制。推进培训与社区教育的有机互动。
2.“推进两开发”指的是开发培育培训品牌项目和开发合作办学。
分类培育培训品牌,根据社会需求和不同人群特点做好项目开发。重点开发直接服务区域发展,推进落实区域发展要求的项目。做精做强政府培训项目,开发面向市场的自主培训项目,挖掘更高层次的涉外培训和企业培训项目,不断地扩大培训的规模。继续加强与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引进智力、引进品牌、引进服务,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的效益。
(三)完善社区教育体系,服务社区教育。
开展社区教育是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强化,社区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立足于社区,为社区居民服务,以鲜明的针对性特征保证教育的定向性和有效性,通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活动,提高区域内居民整体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1.逐步理顺社区教育体制机制,加强对社区教育的指导。
社区学院应该积极构建组织模式,通过健全学院与街乡的服务机制,完善学院对街乡的指导模式,健全文明市民总校对中心校、基层校的管理模式,积极推进社区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2.不断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为社区教育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充分利用社区学院师资,稳步推进教师下社区工作,为社区居民提更实用性课程和紧贴生活的讲座。对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社区教育的相关培训,并注重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队伍。打造社区教育“平民教授”,扩大社区教育工作者在社区居民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3.积极推进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和师资库建设,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探索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模式,采取自主开发、委托合作和购买课程的形式,积极推进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搭建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平台,组织教师对社区居民进行网络课程推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选拔培养骨干教师参与脚本撰写和课程录制工作,同时探索由教师根据主题开发和认领课程的模式。在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与扩大师资库,强化师资库的长效管理。通过整合这些社会资源,增强社区学院的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学院师资和课程的需求。
4.精心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扩大社区教育影响力。
通过社区教育实践,积累经验,精心打造特色品牌。不断创新,围绕区域发展要求,打造出更多新品牌,同时指导指导街乡开展品牌创建。
5.探索建立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借助社区学院比较成熟的教育教学平台,在此基础上探索分类管理的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逐步建立起学分互认的大格局。
6.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打造网上社区学院。
通过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强网络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建设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社区教育、学院管理四个信息化平台和社区教育平台管理系统,为区域社区教育的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宣传推广、评估考核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并与网下教学同步开发社区教育网上学习及管理平台,打造网上社区学院,形成整合院内外资源的课程开发模式。
(四)加强社区教育研究,引领社区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社区学院应该通过深入社区开展各项活动和调研,学习、搜集、了解、研究了大量基层社区教育的实际资料和社区工作实际案例,在此基础上开展大量社区教育应用型研究。这些研究既包括对城乡结合部社区教育问题、农村城市化问题、城市流动人口问题等热点、难点问题的调研与分析,又包括对社区民间组织与和谐社会发展、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社区居民需求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等多方面问题的探讨。通过加强社区教育研究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区域人文素质;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心系民生需求;不断探索实践,形成特色品牌。要在加强学习型城区建设研究会建设的基础上,打造更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提高社区学院社区教育研究水平,为区社区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洁.建立学习型社会 大力发展我国社区学院.中国农业教育,2004,(1):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