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科学研究生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01
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带有普遍性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我国对管理科学的广义范畴上的理解不同于国外管理科学的狭义范畴,国外的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丛林三个阶段;我国的管理科学发展同样也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的仿苏模式,1977-1995年发展重建和现在的繁荣创新三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管理科学进入科学管理和管理丛林阶段的时间晚于西方国家,而且二者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
一、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进入21世纪财富和经济价值的创造都依赖于信息、金融资本、智能和观念,使经济社会跨进了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新世纪的到来,迫切的需要对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特点的新型管理科学的探讨和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为管理科学的其他两个领域提供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
1.国外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选用了60种有代表性的国外期刊,然后利用关键词检索的方法总结了在这十年的时间里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从研究总量上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次之的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的管理理论。而关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工业工程、预测技术等发面夫人论文相对来说要少很多。这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是运用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决策的精确度,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并没有得到新学科的支持,所以其研究力量相对来说就会减弱。纵观历史的发展变化,所有领域的论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根据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将会保持继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2.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这篇文章通过关键词检索,对在这十年里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44种期刊论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中研究数量最多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然后是评估技术、预测技术和运筹与管理。而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的数量只有不足20篇,不能发展成主流思想。这主要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影响和国家对信息化战略的高度重视,从历史的纵向发展变化规律来看,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和预测技术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在近几年的发展变化中,管理系统工程、组织理论和预测技术保持持续稳定的上升趋势,由此可以预见出未来的几年中,他们将会成为研究的主要领域。此外,受政府政策和资助环境的影响,不同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波动大,落差也大,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比较
“研究热点”是反映在某一个时间范围内,学术界对一些特定问题的关注程度。可以用在某一个领域内的情况和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来说明对某一个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热点问题是随着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一个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必然会引起该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必然推动了这一领域成为研究的主流领域。
1.国外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对于一个问题的广泛关注,必然会引起这个问题所属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高度重视和研究,也必然会使这个领域快速发展成为主流领域。通过对国外在这十来年收录的论文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是一般管理领域的知识管理问题、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研究、和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
2.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的不断加深,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理论界与决策接的高度重视。根据这十年收录的重要的论文研究成果,我们得出结论是在一般管理理论领域中,我国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人本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和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其次是运筹与管理领域的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和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差异比较分析
根据这篇文章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各个领域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在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国内外共同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运筹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组织行为和组织理念、评价理论与技术,这些也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而一些在国外进行的复杂性研究、决策理论与技术等领域,在我国并没有发展起来。但是受国外研究的影响,我国也将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作为热点研究对象。
三、结语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扩大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促进了改革方式的变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步,诞生了很多新的领域,旧的领域逐渐被淘汰。而且国内外的管理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也不断变化更新。每一次新的研究都会促进管理学科与工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为今后的研究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邹树梁.张彩平.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复合型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05).
[2]许春燕,张亚丽.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方向与研究趋势分析[J].科学时代,2010(12).
[3]缪园,张伟倩,李媛.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近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非线性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
专业介绍:
主要课程: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程力学、水力学、测量学、水泵与泵站、水处理微生物学、无机化学、水分析化学、工程制图、电工与电子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管理科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制图、管道工程安装实训、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习、建筑给水排水课程设计、工程施工实习、CAD制图训练、物理实验、力学实验、化学实验、水质分析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
就业方向:设计部门、规划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工矿企业、经济管理部门和政府部门等从事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学校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金融学(含∶保险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劳动关系、法律经济学、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增长经济学18个二级学科/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其中,劳动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统计学一级学科及企业管理、会计学二级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近年来,我校为树立研究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学术理想,培养其科学探索和学术创新精神,积极推进博士生质量培养体系建设,建立了研究生培养项目资助体系,并制定了配套的激励机制。其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新人计划”,为优秀博士生提供不少于6.8万元科研资助,鼓励其发表高水平论文,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科技创新(博士项目)提供0.5万元经费,资助博士生团队进行初期科研探索;此外,学校还设置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高水平论文给予奖励,举办数学建模大赛、哈博(经管)论坛等活动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同时,为提高博士生国际学术竞争力和国际交往能力,我校专门设立了“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项目”,大力资助博士研究生赴国外一流大学学习交流,师从一流导师开展科研合作;另外,依托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博士研究生还可申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和“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资助标准可登录国家留学基金委网站查看。
为鼓励优秀博士生脱颖而出,我校设立了博士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凡选择脱产攻读我校博士学位的非定向考生均可享受。其中,新生奖学金覆盖率达到100%,奖学金1.8万元;老生奖学金覆盖率达到100%,奖学金1.5万元。同时,符合条件的博士生(含新生)还可申请每年3万元的国家奖学金。此外,我校还设立为研究生“三助”岗位,为研究生提供最低每月700元的岗位资助。每名研究生每年还可领取1.2万元的国家助学金。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在相关专业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1、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高的个人素质,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积极向上。
2、考生必须具备下列学历、学位条件之一:
(1)已获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
(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获得硕士学历和学位);
(3)其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人员(须在资审前获得硕士学位);
(4)我校不接收以本科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3、在境外获得的学历、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否则报名无效。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体检要求。
5、有两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推荐(不含所报考导师)。
6、本校教师报考须持人事处批准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职工在职攻读学位申请表》,并将原件提交研招办,否则报名无效。外校在职、在读人员报考须持原单位同意报考证明。
三、招生专业及人数
2016年我校拟招收博士研究生70名(硕博连读和“申请-审核”制研究生已录取53名),统一考试招生专业方向及导师、招生计划见附表1(表中数据以教育部正式下达指标为准)。
四、招生类型、修业年限及学费
1、非定向就业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一般不超过六年。学费10000元/人/年,享受国家规定的补助和学校的奖助政策。入学时须将人事档案转至学校,毕业时可就业派遣。
2、定向就业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一般不超过六年。学费为10000元/人/年,不享受国家规定的补助和学校的奖助政策。学生入学时不将人事档案转至学校,毕业时不进行就业派遣。
五、报名
报考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一律实行网上报名和考前现场资格审查,所有报名考试相关招生信息均在我校研招网(yjs.cueb.edu.cn/yz/),考生随时登录网站查询相关信息。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认真准备网报材料和资格审查材料,并按规定时间进行网上报名和参加考前资格审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一经查出将被取消录取资格,责任自负。
1、2016年1月5日—3月11日考生网上报名。
(1)网上提交信息
考生初次登录“博士在线报名系统”时,请登陆yjszs.cueb.edu.cn/xscx/ 网址,点击“博士报名”注册姓名、身份证号和密码(请务必保存好密码)。
用户注册完毕,凭身份证号和密码登录,按系统提示如实录入个人报考信息,并网上提交本人近期免冠电子照片;
(2)下载并打印相关表格
考生填报无误后,点击“提交”按钮,下载并打印PDF文件,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此表格系存档使用,请务必如实填写);
2、提交材料
网上报名成功后,考生务必于2016年3月11日(以当地邮戳为准)之前提交以下材料:
(1)自行下载打印有照片并经本人签字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
(2)本人有效身份证复印件;
(3)硕士阶段成绩单(须加盖公章);
(4)最后学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
(5)两位所申请专业领域内教授(或同级别职称)的《专家推荐书》,密封后提交;
(6)本校教职工报考我校博士生,需提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职工在职攻读学位申请表》原件。
(7)报考“定向就业”的考生提交“定向就业类别考生单位同意报考证明”
注意:按教育部有关要求,不论录取与否,考生提交的报名材料一律不予退还。
3、 交纳报考费
(1)标准:200元/人。
(2)交费方式:网上缴费
(3)交费截止时间:2016年 3月11日
4、准考证打印
网报结束后,考生可登录博士在线报名系统(时间待定)yjszs.cueb.edu.cn/xscx/下载打印博士生准考证。
六、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将于2016年3月25日在校本部启铸恭温楼E210进行。届时如发现提供虚假信息者,将取消考试及录取资格;未参加资格审查的考生将取消考试资格。
1、基本材料
(1)二代居民身份证(或护照、现役军人证件)原件;
(2)准考证;
(3)硕士学位证书、硕士毕业证书原件;
(4)应届硕士毕业生须提交学生证原件。
2、考生必须确保自己的报名信息真实有效,如因弄虚作假、提供不真实材料导致资格审查不合格、取消考试资格以及取消录取资格等一切后果,考生责任自负。
3、资格审查确认无误后,我校研招办在准考证上加盖公章,作为考生准考凭证。未加盖研招办公章的准考证一律无效。
七、考试
1、考试方式
考试分初试、复试两个阶段。初试采取笔试形式,复试由专业复试和综合面试组成。专业复试和综合面试时间另定。
(1)初试。
第一阶段考试拟定时间:2016年3月26日。考试科目为:外国语和专业基础课(具体内容见附表2)。
我校将根据第一阶段的考试成绩,划定进入第二阶段考核的资格线,只有达到资格线的考生方可进入第二阶段考核,请考生考后及时关注我校研究生院主页相关通知。
第二阶段考试时间:拟定2016年4月份,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考试科目为专业课。
(2)复试。实行差额复试,根据考生提供的材料,进行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跨专业学科加试随复试一同进行。
2、考试地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本部(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张家路口121号),请在考试前三天登陆我校研招网,查看具体考场安排。
3、考试科目相关说明
(1)外国语为英语或日语,其中数量经济学仅限英语;
(2)跨专业考生不再加试两门专业课。
八、其他事项
1、凡不能脱离原工作岗位、不能将档案转至我校的考生,只能录取为定向就业博士生;对于脱离原工作岗位并将档案转至我校的考生,录取为非定向就业博士生,如录取后,档案不能迁入我校,录取类别须转为定向就业,并按相关规定执行。
2、考生与人事档案所在单位及工作单位之间的各类责任关系,由考生本人与之协商处理,与招生单位无关。
3、录取考生于2016年秋季入学,报到时须携带本人录取通知书。应届硕士研究生考取我校博士研究生若未能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则取消录取资格。
4、有关报名、资格审查、初试、复试及录取的相关事项将随时在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公布,我校不再向考生寄发书面通知,请考生及时登陆网站查询。
5、材料邮寄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张家路口121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启铸恭温楼E210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编:100070
注意:由于一些快递不能保证考生材料送至研招办,为防止材料丢失,请考生一律使用顺丰快递邮寄材料。
九、联系方式
研招办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张家路口121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启铸恭温楼E210研究生部招生与考试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70
联系电话:010-83951759
关键词:BP神经网络;软件质量;质量属性;质量评价
DOIDOI:10.11907/rjdk.161521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09000103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14711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秦晋(1990-),男,安徽省阜阳人,山东工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信息系统、可信软件;智荣腾(1991-),女,山东龙口人,山东工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成本管理。
0引言
当前,软件行业飞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软件定义网络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当这些新理念融合到软件产品开发中时,软件规模、复杂度和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应用环境日益复杂,对软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立一个具有较高准确度的软件综合质量评估方法很有必要\[1,2\]。软件综合质量评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软件综合质量评估中体系和方法不统一,如何准确地对软件综合质量进行评估尚未形成统一标准\[3\]。近年来,基于各种理论与方法的软件评估模型层出不穷,一些软件评估模型被广泛运用于软件产业,并取得了显著成效\[4\],例如AHP评估模型、DEA数据包络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但这些模型主要依赖于专家的经验判断,受主观性因素影响较大。本文通过研究软件质量体系的属性特征,参考软件质量属性相关定义,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软件质量评估体系,根据软件质量属性样本,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对样本进行训练、学习,最后量化所选指标,得出预测结果。实验证明该方法能科学、准确地对软件质量进行评估与预测。
1BP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tworks,ANN)是在现代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是由大量处理单元互联组成的非线性、自适应信息处理系统,其基本处理单位称为神经元,目前比较成熟的ANN模型及相应算法甚多,其中采用误差反向传递学习算法的多层神经网络(即BP神经网络)运用最为广泛,其自学习功能与联想存储功能以及高速寻找优化解的能力被运用在诸多领域,解决某些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BP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很强非线性映射能力的多层前馈型神经网络,一般包含输入层、中间层(隐含层)、输出层3个层次,部分神经网络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3层以上的结构网络,相邻上、下层之间的神经元实现全连接,BP神经网络的常见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BP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正向传播中,信息由输入层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向输出层,并且上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状态,若输出层得不到期望的数值,则进入反向传播,将误差信号沿原有连接通道返回,通过修改各层神经元的权值,使误差变小,经过反复迭代计算,得出误差值范围内的结果。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处理能力可很好地处理信息含糊、不完整、存在矛盾等复杂情况的认知判断问题\[5\],故使用BP神经网络来解决软件质量评估的复杂性问题是可行的。
4结语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软件质量评估充分利用了以往评价结果,将量化过程集成于BP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中,解决了人为主观随意性及思维不定性,评估准确、客观、科学、有价值,对特定问题有一定借鉴意义。同时,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软件质量评估扩展性强,可针对不同类型指标,不同评估等级变换输入输出层进行调节,对软件质量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峰.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软件质量评估模型分析与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2(24):2123.
[2]于本海.可信软件测度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王李进,吴保国,郑德祥.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软件质量评价[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12):133134.
[4]杨爱民,张文祥.软件质量及其量化评价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1):39873990.
[5]王伟.基于BP神经网络的Web软件质量分析[J].软件导刊,2012(2):1618.
[6]熊鹏程,范玉顺.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集成软件质量评估模型[J].计算机应用,2006(7):14971499.
[7]ISO.IEC25010:2011 System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systems and software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evaluation (SQuaRE)System and software quality models[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2011.
[8]TRUSTIE R G.Trustie series technology standard (V2.0)[Z].2009.
每个机构针对研究生院的评价体系有所差别,大致块面如表1所示。
目前我国各大学排行榜虽然仍未完善,但其作为一种工具,能将高校繁杂的信息和冗杂的数据进行筛选整合,学生通过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作为择校、择专业的参考之一。如果利用得当,对于选择继续深造的大学生而言,大学排行榜无疑是一件利器。人各有异,不同的考研人对排行榜有不同用法。
一、走科研路线:关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等相关科研指标;关注目标报考学科的排名指标。
二、走就业路线:关注人才培养指标(尤其研究生培养指标)及目标报考学科的排名。
科研就业权重有异
还未决定考研的大学生往往会纠结于“就业还是考研”,决定考研的同学也会在“一心搞科研”和“拿到学历提升就业资本”间摇摆。走科研路线和一般职业路线,两者区别不小;而抱有不同目的的考生,需要关注的大学排行榜指标,也有一定差别。
陈立是某“211工程”重点大学自动化专业学生,成绩优异的他获得保送外校研究生的推免资格,他希望在研究生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陈立当初填报学校的时候参考了不少大学理工科专业排行榜,他本能地认为,做学问就要有一流的硬件配置,于是他把目光锁定在排行榜上的“科研经费”指标。
理工科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搭建实验平台,购买实验仪器和数据库,引进国外高新科技等项目中,因而科研经费的多少也反映出一所大学对于该学科的重视程度。从某种程度上说,科研经费是高校科研事业的命脉,“在研究生阶段,获得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得有先进的、充足的设备器材,这对于顺利完成一个科研项目是至关重要的”。
陈立将自己的想法和老师沟通后,老师给他的建议是:“关注科研经费没错,但‘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这两项指标更值得参考。”老师认为,“科研项目”代表着这所大学或专业所擅长的领域,而“科研成果”则能体现它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科研水平是否处于前列。虽然科研经费是科研成果的基础,也是考查各大学水平的公认指标,但是考查科研经费的目的是评估一所大学的科研水平,而体现科研水平的关键指标是科研成果。“如果一所大学的科研经费很多,但是没有相应数量与质量的成果,这所大学的科研水平也不敢恭维。”老师还说,如果陈立能在研究生阶段完成几项科研成果,并且可以在国家级刊物上,对于日后在科研领域继续深造,将大有裨益。
除宏观地了解高校、研院的科研水平外,还要了解所报专业的一级学科、甚至二级学科的实力。因为它只是针对本学科专业进行,评估所涉及的面相对于整个学校来说要窄得多,加上又是同行专家评比,提高了评估排名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如经济学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考生便可以相应地查找中国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学科排行榜(参见表2、表3)。同时可了解高校一级学科的总体排名情况(参见表4)。
如果考生读研的目的是提升专业能力,为日后就业增加砝码,理所当然就该关注与就业相关的指标。然而,各大传统排行榜中,没有直接与就业情况相关的指标。
就业是绝大多数学生关心和避不开的问题,大学排行榜居然没有任何直接指标反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界其实从来不缺就业率报告,只是林林总总的报告可信度有多高?对考生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当下不管是名校还是普通院校,大都习惯于美轮美奂地描述自身就业率的“新高”。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媒体中常见“大学生毕业两年找不到工作”“研究生争当刷墙工”“大学毕业起薪不如民工”等报道。因此,大学排行榜制作机构没有“浑水”,也算意料之中。
尽管排行榜中关于就业的信息少之又少,宁子对自己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已经有一系列长远的规划。“我很在意一所学校研究生院的师资水平”,中山大学大四学生宁子说,“一支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都很高的教师队伍,会对学生的发展和就业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宁子是校内保研生,她选择了商事仲裁的方向,除了这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外,经验丰富的导师也是原因之一,“法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在实际操作中常存在着理论知识并没有解答的问题,如果有导师的耐心点拨,在就业时就能更快地熟悉业务”。另外,宁子认为,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就业时需要强大的人脉网络,而导师则往往扮演了一个“人脉媒介”的角色,为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提供更切合实际的意见和更丰富的人际资源。
事实上,“就业”这一关键词并没有完全被评估机构所忽视。如果试将目光从传统的排行榜身上移开,会发现排行榜领域的“新贵”――麦可思已经在做着相关的事。麦可思是近年来走红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其公布的高校“红牌专业”“绿牌专业”排行榜曾引起广泛热议。有别于传统排行榜,麦可思公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参见表5)是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以“就业”为主题词的蓝皮书,报告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4年面向社会公开,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虽然其分析的对象为本科专业,但对研究生专业同样有借鉴意义。有就业意向的考生,应该在参考传统的排行榜之余,多关注包含就业等信息的排行榜,使报考更趋科学。
理科文科门道有别
理科生思维缜密,文科生心思细腻,区别不可谓不大;而理科生和文科生参考大学排行榜的门道,也颇有不同。
从目前排行榜的普遍指标设计来说,存在“重理轻文”的现象,更适合理工科考生用于参考。适合理科生参考的指标多是直观的科研类指标,而对文科生来说,大学排行榜的可参考指标就显得不那么明显了。文科指标的“缺席”,无论是对文科生,还是对文科类高校而言,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尴尬。在《求学・考研》记者采访过程中,很多文科生都坦言,“文理失衡”的排行榜有“隔靴搔痒”之感,让许多考生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又爱又恨,只能通过其他参考指标“曲线救国”。
文科生王小飞就读于华南地区某重点大学的法学院,已经结束1月初的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正在准备3月份的复试。作为北方人的他,希望以后能在北京发展,“因为北京的国际化地位需要更多的专业法律人才”。王小飞的目标很明确,他想考取中国政法大学的民商法方向研究生。尽管事先已对这所大学有详细的了解,王小飞还是上网查找了数份大学排行榜,他的目光落在了“人才培养”一栏上(参见表6)。
人才培养是大学三大功能之一,概括地说,它包括两大类:对教职工的教育和对学生的教育(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博士生教育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可持续性发展的制度,就是以学生为本,从课程设置上和学习方法上都优先考虑学生的看法,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目标进行安排。由此可见,一所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规划,就是学生从入学时的“原材料”到毕业时“成品”的“流程图”,通过了解大学的人才培养项目,就能大致预见在研究生阶段将往哪个方向发展,在哪些方面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哪些行业就业会更有优势。
对于社会学科的学生而言,某些人文科学指标,如师资队伍、学科定位、学术声誉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社会学科比较讲究学习方法,即使专业名称一样,大学间的教学方法也是存在差异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对学科定位的考查能帮助考生找准适合自己的大学。同时,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的刘念才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报告指出,某些数据库与文科基本无关,不适用于作为文科排名指标。如基于EI、SCI等数据库的许多指标;如《自然》、《科学》杂志基本不涉及人文艺术等学科领域,因此基于这两本杂志的或者与这两本杂志有关的排名指标也不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
重视“学生导向型”指标
对于评价指标的种种分析,都说明了大学排行榜的作用因人而异,关键在于精确地定位合乎自身情况的评价指标。不难看出,大学排行榜的评价指标大多是“官方导向型”的,即从政府的视角出发,评判大学或学科是否达到政府所预期的办学目的,如科研成果、师资水平、国家定位等。然而,一份健康的排行榜必然会具备“学生导向型”的指标,这也是考生们在择校、择专业时最关心的部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项目等均可以体现一所大学所能提供给学生的科研平台与发展机会。对于这些与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软指标”,考生不妨多加留意,在填报志愿时着重参考“学生导向型”的指标,毕竟择校、择专业就如找婆家,讲求“门当户对”,不必执著于大而虚的方面,而应更加务实。读懂、读透指标所隐藏的具体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学校或专业,是考生准确决策的不二法门。
在中国尚缺乏官方认可的权威大学排行榜的今天,尽管我们都不知道大学排行榜这商业气息渐浓的“浑水”到底有多深,但是排行榜仍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不仅能有效地指导考生作出合理的决策,而且能促进大学之间进行良性竞争,最终使大学的各项指标得以提升,从而造福学生。考生只有在明确自身学习能力、发展潜力、就业意向等情况下,慎重参考排行榜,并且不盲信盲从,多与师长、前辈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排行榜的正面作用。
考研人该如何利用大学排行榜?
一、“全信”与“全不信”皆不可。
和高中时相比,少有学生再对排行榜盲目迷信,或完全不信,而是能更客观地看待。大学排行榜来自民间机构,权威性和科学性有待商榷。因此需要考研人在参考的时候,运用自己对大学的理解、对数据的逻辑分析能力,客观分析排行榜。并适当结合数据给你的直观感受,与目标院校的师兄师姐沟通、核实。
二、手中不止一份排行榜。
现在国内比较流行的榜单有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中国大学排行榜”、网大教育研究中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上海交大“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参考几份排行榜有助于全方面了解大学。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存在问题 生产实践 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01-02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现存的问题
高等教育是我国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教育模式,而硕士研究生教育则是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高级层次[1]。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剧增,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在2001年到2014年的14年间,研究生招生人数由17万达到了约61万。但是许多高校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注重硕士研究生的“批量化生产”,却忽略了研究生的质量问题,导致研究生素质普遍下滑,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研究生就业难度加大。出现了研究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奇怪现象。
我国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授课老师只负责把课本内的知识整理出来,然后在课堂上将其传授给学生,他们自己认为的本职工作只是传授知识,学生能否领悟这些理论知识或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能否胜任本职工作不是他们的责任。有些老师为了省事,甚至几年内一直采用同一套教学方案,有些教学内容已与社会严重脱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工作单位的需求。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能和社会需求及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们不能学到最新的知识,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在这种状况下,高校如何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毕业生们又怎样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现有的课程比较单调且相对落后,与社会需求有很大差距。即使有些课程比较贴近社会需求,也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的结合,有“纸上谈兵”之嫌。相对落后的理论知识如何培养当今社会需求的人才?缺乏实践的纯理论又如何指导学生直接投入到工作中去?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除了被动的接受课堂知识外,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和课外知识的为数不多,对于非本专业的知识了解较少。更主要的是他们基本一直处于校园中,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很少参与社会实践,缺乏社会生存能力。
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们只注重学习理论知识,缺乏专业技能,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弱,不能满足企业单位的需求,学生们就业难,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学生们出现了逆反、厌学等心理,学生质量下降。如此不良循环之下,又如何能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单位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国家如何能在强者如林的当今世界快速发展?
二、研究生教育的任务
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是不同的,是本科教育的延续,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其担负着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责任[2]。研究生教育具有研究性、创新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是各国科技、经济和国防竞争的关键,也是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3]。
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现今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创新人才要求具有“四种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捕捉和判断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能力;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国际对话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同时,研究生要身体健康、思想道德高尚、理论知识扎实、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等综合能力都全面发展,同时具有科研、创新能力,能够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需要。
三、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关键措施
关于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研究生的质量,不同专家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根据我校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并结合自身的受教育经历,认为要想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培养出国家所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做到产、学、研三者结合。
(一)将研究生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
学校要将研究生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综合利用学校、社会和相关工作单位等各种资源来培养研究生。而优先发展研究生教育就要做到以下几步:
(1)遴选研究生教师,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更要有丰富的社会生产实践知识。为提高教师积极性,推行激励和创新机制,出台导师遴选新方法,要求教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及时了解社会动向,走出校门,参与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教师要常与企业联系,与企业合作研究科研项目,丰富实践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和社会需求。同时,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专家以及大中型企业单位的主要领导担任研究生的兼职导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内外导师队伍。
(2)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要将教学的主体放到研究生身上。好的课堂教学除了对研究生进行适当指导和点评外,要将主要的空间留给研究生,增加其在课堂上的讨论和演讲的机会并提升其能力。同时,要引导研究生在课后学会主动搜集、整理和消化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能够进行科学的思考,培养其科研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4]。鼓励研究生组织一些社会实习或讨论活动,增加实践知识或与他人进行交流,吸收他人的经验。
(3)建立公共实验室,尽量为研究生提供科学研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以及药品,配置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给研究生提供科研的条件和机会。研究生只有拥有了好的科研条件,才能安心进行科学研究,才能获得一定的科研成果,进而增加他们的信心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科研的热情。
(二)设定合理的培养计划
学校要转变教育方向,由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转变成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对研究生设定合理的培养计划。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丰富学生理论知识;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并辅之以社会实践,综合全面的提升研究生的能力。
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爱好设定相关的课程。提倡通识教育在加深知识的同时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采用增设跨学科课程、新兴交叉课程,做到文理渗透、基础和应用相结合[5]。根据最新行业动态和最新研究热点,设置面向企业和社会的课程,增加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加强和研究生科研相关课程的教授,在增加研究生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使其能够科研与理论相结合。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升研究生的质量。
学校可以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利用寒暑假、节假日,选派优秀研究生深入到相关的知名企业或科研单位中去生产实践,在实践中锻炼研究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让研究生通过生产实践,了解业内发展现状和发展动态,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也可以定期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知名企业家或科研单位主管做客学校,进行学术报告。让研究生有和他们进行交流的机会,及时掌握社会发展动态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使研究生找准研究方向,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三)导师负责制和学校负责制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校负责制为主,但是在研究生数量日益增加的今天,学校负责制并不能全面的照顾到每一个研究生,致使大多数研究生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研究生又如何能够全面发展?
为了使每个研究生都能够得到足够的关注,我校实行了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制是指学生的一些和学习、科研等有关的事情导师都有责任。它可以充分发挥导师能动性,避免学生无人管理的状况的出现。从入学开始就明确导师的责任,从教学、科研内容、参加实践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直至毕业,导师和学生紧密结合,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学校为学生提供一切硬件设施,同时负责学生的后勤保障工作,使学生能够安心学习或科研。学生有什么大的问题可以向学校反映,学校给予解决方案或提供帮助。这样学校既能够在大的方面掌握学生动态,保障学生安全,又可以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关注,顺利完成学业。
(四)理论知识、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我国研究生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职业、科技等要求而设定的,培养出的研究生也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中研究生的实践,特别是应用型研究生的实践主要指生产实践。
理论知识是研究生一切科研、创新、实践等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将理论转变为实践的桥梁,而社会实践是验证理论的有效手段,也是将社会需求转化为理论的必要途径。实践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有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能够得到实际应用,所以实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措施,更是研究生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经历。
研究生可通过自主学习、导师的指导以及师生交流等来进行科学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研究生之间也能够相互交流,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这样既能够及时纠正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通过参与社会生产,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过程中所掌握的能力及技巧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解决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研究生通过参与生产实践能够将新的问题反映给理论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也能够了解社会需求和行业动态,熟知自己需要发展的方向。并且研究生在解决生产中一系列问题的同时,不仅锻炼了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锻炼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
本人曾参加过多种生产实践活动,受益颇多。在化肥厂和农药生产车间工作期间,我看到了全自动的生产流水线,初步掌握了一些机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了部分肥料和农药的主要成分和制作方法,这些东西正是将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理论得到实践验证。在质控部门和研发部门,我们正好可以利用我们在学校学习到的实验方法和原理以及实验能力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产品质量检测。在工作期间,我们可以利用在学校培养的能力,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当场解决的就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则及时提出,经查阅资料,发现适合的解决方案。这样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同时,我们看到了工人的艰辛,自己也洒下了汗水,这对我们的触动很大,也是我们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并且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了解了本行业的需求,知道自己应该往哪方面努力,使我在将来找工作时占有先机,对我的人生影响是巨大的。
研究生通过参与生产实践,不仅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的财富,也能够增强自己的成就感,进而提升他们的工作信心。同时,通过参与生产使他们提前体会到社会的压力及工作的艰辛,可以让他们更加珍惜现有的机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增加科研能力,为将来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此即可逐步提高研究生的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 吴培.浅析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育改革[J].文教资料,2011(6):195-196.
[2] 刘川生.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几个问题[J].书记校长论坛,2011,565(4):4-5.
[3] 秦惠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45.
[4] 吴培.浅析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育改革[J].文史资料,2011,6:195-196.
关键词:资源环境科学;文献计量学;发展态势;
作者简介:王雪梅(1976-),女,重庆永川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学计量学、GIS与文献计量学集成研究.
资源与环境科学以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地球系统特别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涉及地球科学及其分支学科,以及生命科学、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及管理科学的诸多分支学科领域。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科学提出了巨大需求,中国科学院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其相关的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问题,在资源环境和地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3]。利用WebofKnowledge平台SCI-E数据库,对2009—2014年中国科学院SCI论文及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领域论文产出进行统计,并与全球及中国论文产出相比较,了解中国科学院在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产出及其发展状况。
1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从WebofScience的251个学科分类中遴选出与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相关的学科,根据学科分类在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SCI-E)数据库检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相关论文,应用美国汤森路透公司的ThomsonDataAnalyzer文本挖掘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制图,对全球和中国的资源环境科学领域产出进行统计分析。
地球科学(Geosicence)领域包括:能源与燃料(Energy&Fuels)、地质工程(Engineering,Geological)、石油工程(Engineering,Petroleum)、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Geochemistry&Geophysics)、地理学(Geography)、地质学(Geology)、地球科学多学科(Geosciences,Multidisciplinary)、湖泊学(Limnology)、气象与大气科学(Meteorology&AtmosphericSciences)、矿物学(Mineralogy)、矿产与矿物加工(Mining&MineralProcessing)、海洋学(Oceanography)、古生物学(Paleontology)、遥感(RemoteSensing)、水资源(WaterResources);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领域包括:土壤科学(SoilScience)、生态学(Ecology)、海洋工程(Engineering,Marine)、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Sciences)。
2015年2~3月在SCI-E数据库对全球、中国、中国科学院的SCI论文产出进行检索和统计,中国科学院检索范围包括署名中有“中国科学院”的论文,包括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不包括未署名“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技大学论文。
2中国科学院论文产出总体态势
2009—2014年期间,SCI-E共收录论文955.6万篇,其中署名中国的论文有113万篇,署名中国科学院的论文有15万篇。图1反映了全球、中国、中国科学院2009—2014年年度论文产出量变化。全球、中国、中国科学院的SCI论文分别以年均2%,14%和10%的速度增长。2014年与2009年相比,全球SCI论文增长近11%,中国增长约为93%,而中国科学院增长了62%,由图2可见中国SCI论文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球论文增长速度。
图3统计了中国SCI论文占全球百分比和中国科学院SCI论文占中国百分比,表明中国论文占全球的份额持续上升,而中国科学院论文占中国的份额则逐步有所下降,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占中国科学院的份额稳中有升。从图2也可见,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2014年与2009年相比,SCI论文增长了约92%,与中国SCI论文的增速很接近,高于中国科学院整体的论文增长速度。
将2009—2014年环境/生态学和地球科学领域各年论文按照被引频次高低统计TOP1%,TOP10%,TOP20%和TOP50%论文的数量,以及中国和中国科学院相应级次TOP论文的数量,并统计中国占全球的比例和中国科学院占中国的比例(图4)。
根据论文全部著者统计的结果表明,中国在全球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各级次TOP论文中的比例基本为15%~20%,中国地球科学领域TOP论文数占全球的比例高于环境生态学领域,并且地球科学领域TOP1%的高水平论文比例很高。中国科学院在中国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各级次TOP论文中的比例为26%~32%,中国科学院环境/生态学领域TOP论文数占中国的比例高于地球科学领域。
3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基于SCI学科分类,分别对2009—2014年全球SCI论文最多的20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比例、中国SCI论文最多的20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数占中国SCI论文总数的比例,以及中国科学院SCI论文最多的20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数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全球各学科领域中,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发文最多,发文最多的20个学科领域主要侧重于医学和生命科学等,相比之下,中国产出偏重于材料科学以及化学、物理等相关学科领域,中国科学院在环境科学方面论文产出数量比例较高。
资源环境科学领域论文产出占全球自然科学领域论文产出的8%左右,中国该领域论文产出占中国SCI论文比例接近10%,中国科学院该领域论文产出占中国科学院SCI论文比例约为20%(图5)。
2009—2014年,中国SCI论文占全球比例约为12%,而资源环境科学领域中国SCI论文占全球份额超过14%。其中,环境科学是全球、中国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论文产出的最主要的领域。此外,中国在能源与燃料、遥感、地质学等方面论文产出占全球比例相对较高,而在生态学、古生物学等方面所占比例较低。中国科学院关于古生物学方面的SCI论文在中国资源环境领域论文中的比例最高,达到54%;此外,在土壤科学、地理学、湖泊学、生态学、气象与大气科学等方面的论文占中国的比例也较高,但在石油工程、海洋工程等方面所占比例较低,不足10%(图6)。
图7中,气泡的大小表征资源环境各子领域占全球资源环境科学领域论文产出份额的大小,即点越大,该子领域论文数在全球资源环境领域中的比例越高;X轴表示资源环境子领域中国占全球论文的百分比,值越高表明该子领域中国占全球的比例越高;Y轴表示资源环境子领域中国科学院占中国论文的百分比,值越高表明该子领域中国科学院占中国的比例越高。气泡大的那些子领域(如环境科学等)是全球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比较多的热点方向;右下角的那些子领域(如能源与燃料等)是中国资源环境科学相对比较有优势的研究方向;左上角那些子领域(如古生物学等)是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相对比较有优势的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2009—2014年发表的SCI论文主要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环境科学、生态学、地质学、工程学、气象与大气科学、农学、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化学、水资源、科学与技术、海洋与淡水生物学、地理学、植物学、海洋学等。
4主要研究机构的科学贡献
中国科学院几乎所有的研究机构都在SCI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期刊发表过论文,2009—2014年根据全部著者统计超过100篇的研究所有50多个,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发表SCI论文较多的前10个研究所见表1,这些较多的研究所都属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机构。
2009—2014年中国科学院27个资源环境类研究所以第一著者发表的SCI论文共有22032篇,其中,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等较多,第一著者的SCI论文数都在1000篇以上(表2)。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为6.03次/篇,表2中的“表现不俗的论文篇数”统计的是这些研究所高于基准值的论文篇数,即当前总被引次数除以从年至2014年的累积年得到的年均被引6次及以上的论文[4]。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表现不俗论文都在150~200篇。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被引频次位于前10%的论文篇数,即研究所2009—2014年被引16次及以上的论文篇数,也是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最多,都在260篇以上。
参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科学前沿分析中心设计科学贡献指数[5],定义:
式中:Ci为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第i个研究所科学贡献指数,P10%i为第i个研究所被引前10%论文数量,Citedi为第i个研究所论文被引总频次,n为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的数量。结果显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科学贡献指数较高,都在0.1以上。
5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2009—2014年,中国科学院SCI论文增长了62%,高于全球11%的增长率,低于中国93%的增长率,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的SCI论文增长了约92%,与中国论文增速相接近。
(2)中国在全球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各级次TOP论文中的比例基本为15%~20%,中国科学院在中国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各级次TOP论文中的比例为26%~32%,中国科学院环境/生态学领域TOP论文数占中国的比例高于地球科学领域。
(3)中国SCI论文占全球比例约为12%,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中国SCI论文占全球份额超过14%。中国科学院关于古生物学、土壤科学、地理学、湖泊学、生态学、气象与大气科学等方面的SCI论文在中国资源环境领域论文中的比例较高。
[关键词]职业院校 硕士层次 双师型教师
[作者简介]卢军(1970- ),女,山东莱芜人,聊城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韩涛(1970- ),男,山东新泰人,聊城大学工程建设发展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山东 聊城 25205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研究生层次中职教师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DYY12022)、2012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管理科学研究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中职教师补充对接研究”(项目编号:sdxh12b09)和2012年聊城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以聊城大学文学院为例”(项目编号:C201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81-02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腾笼换鸟’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就需要有大量的双师型师资”。我国职业院校和私立高校方兴未艾,需要大量双师型师资,地方高校应抓紧机遇培养硕士层次的双师型职教教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创特色道路。
一、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国内与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同类的研究主要有:职业教育学硕士、中职硕士的研究、教育硕士等培养模式的研究、地方高师院校转型的地方综合型高校教师教育研究等;国外的同类研究如美国、德国等对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形成众多成功经验,但由于国情不同、教育体制不同,照搬其模式会出现“半工程师、半教师”的非成品,但对其经验可参考和借鉴。
职业教育学硕士由职技高师类院校按照学术性学位进行培养,其培养定位是面向高职学院培养师资,但招生指标少,如黄胜的《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结构及其养成》;中职硕士教育按照学术性学位进行在职培养,但其培养定位模糊,如秦红卫的《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发展困境及对策》;教育硕士教育是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可借鉴其“双导师制”“联合师资培养”等方法,如杨根伟的《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摭谈》。师范类高校有坚实的教师教育文化基础,在教学型硕士教育中贯通职前培养、入职训练和在职培训三个阶段,如李的《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后的战略定位与核心竞争力的选择》。
美国教师教育的启示为改革教师资格制度,建立专业学位教育与任职资格的通道,提高教师地位是根本保证等,如任立梅的《基于美国PDS发展学校的启示》;德国“双元制”教育则以技术等级考核标准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如刘爱真的《德国研究生教育的项目管理模式》等。
二、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模式的理论创新设计
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硕士的培养采用职业定位分类培养和完全学分制的方法,同时也培养其他职业类型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各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法不同,但主要环节类似,即“三三三”培养模式,即在“三对接”(研究方向与职业需求、选修课程与职业标准、学习过程与实践过程)的原则下,经“三导师”(高校导师、企业导师、行业导师)的指导下,取得三种证书(毕业证、学位证、教师资格证或职业资格证),在2~5年内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设计答辩即可毕业。
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在培养理念上应突出“职业性和技术性”,即以职业为导向、以工作实践为逻辑核心确定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一定教学和科研经验的、一定创新精神的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时,需选定专业研究领域和培养类型,在经过有较强责任心的导师充分评估其专业水平和考虑职业需求后,与学生及家长充分沟通,提出合理的培养建议和计划(如下图)。
“三三三”培养模式主要有四个培养环节。第一学期:学习内容为在校内进行专业理论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完成总学分的70%~80%。第二学期:在职业院校进行实习,每位(或几位)学生跟一位有经验的职业导师一起备课、听课、上课、评课。学习要求为考取教师资格证,或微课教学比赛获奖、教学技能考核达标。第三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行业企业)进行相应专业实习。学习要求为实习工作量饱满;撰写完成实习报告,经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认定合格。第四学期:在校内导师、职教导师、企业导师共同对科技项目、论文/设计等进行联合指导下进行论文/设计的撰写,并完成毕业答辩和学位申请。
三、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
1.培养主体为学校+行业。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校作为唯一培养主体,在“三三三”培养模式中学校既是责任主体,更是管理与服务的平台。硕士层次职教教师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可以在校内学习,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等必须依托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来培养。
在课程模块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研究方向与职业需求、选修课程与职业标准、学习过程与实践过程的三对接。学位基础课由学校统一安排,公共课学院教师教授;专业必修课程主要由所在学院资深教授或研究生导师教授,这两种课程均通过课堂教学/考试进行考核;专业必选课程主要由本学校“双师型”教师或专业资格培训机构教师教授,通过应试教学/考查进行考核;专业选修课程由各研究方向导师讲授,通过讲座、课堂/考查进行考核;跨专业先修课程主要指本科阶段非本专业的学生,要修读相应专业基础课程,并通过考试考核;学术活动,学生参与同行专家教授组织的讲座、论坛,通过总结报告进行考核;专业实践由行业企业专家组织(与职业需求和论文选题相对应),通过实习实践/考查进行考核。
2.课程内容的设计优化。一方面,要求教师按照专业和专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学术期刊最新发表的论文和科技新闻内容以及介绍教师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在接受最新学科知识的同时认识到前沿科研工作往往建立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还要与学生的学习动机紧密联系。强化在实际工作中“有用”知识的学习,淡化纯学术性问题的探讨,协调好学科体系、社会需求和学习者需要三者之间的关系。
3.推行新型的导向型自主学习教学法。学生要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理论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要完成三种教育经历,还要进行论文/设计撰写等,如学生不掌握导向型自主学习法便很难达到学习要求。同样,教师也要掌握运用导向型自主学习教学法,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从传统的“导向型师主学习”向“导向型自主学习”转换,成为“促进者”“向导”和“带路人”。
4.注重个人培养方案制订。在专业硕士入学教育阶段,引导专业硕士毕业后到职业院校就职,将个人培养方案制订、导师选择与职业规划联系起来。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准确定位后,在导师的帮助下制订个人培养方案。不同类别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主要区别在选修课的确定上。
5.合理进行专业师资配备。在理论教学中,选择一些与实际结合较紧密的课程,安排一些有执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或有丰富经验的校外导师讲授。在实践课中,以校外导师为主、校内导师监督的方法开展实践教学。
6.建立充足的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校企联合制订培养方案和安排实习实践工作,每年举行研究生导师聘任仪式,邀请校外导师参与研究生招生面试和毕业答辩;研究生实习期间进行每月一次校企联合检查。
7.制定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的保障制度。建立以分管校长牵头,由研究生院(处)、研究生工作部、财务处、人事处、服务地方办公室、相关学院和企业等组成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如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双师型”教师的职务聘任办法、企业教师待遇等制度和办法。
8.开展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质量评价。每半年召开一次毕业生质量问题座谈会,邀请联合培养基地和用人单位交流成功经验、研究共性问题、提出建议、检查学校方案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分析研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撰写检查报告和工作改进建议意见,委托行业协会和企业进行教育评估。
四、培养硕士层次职教教师的难点探讨
如何引导专业硕士毕业后到职业院校就职是实现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教师人才培养的前提。首先,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对有志投身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全日制专业硕士毕业研究生优先录用;其次,高校应加强宣传和引导,将培养计划与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联系起来;最后,职业院校积极与本地区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师资,深度参与职教硕士的选拔、教学、实践和论文工作等。
实行完全学分制成为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服务平台的难点。教育部规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时间是2~5年,理论上可以实行完全学分制,但多数高校一直采用学年学分制,改革难度较大,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亟须转变观念和提高认识。
面向职业教育培养师资,既可以开展职前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也可以开展非全日制的在职研究生教育。教育部数据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有近47万师资缺口,54万在岗教师也亟待提升学历,高等职业学院同样存在研究生层次师资缺乏的困境。职业院校应积极组织在岗教师攻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努力提高职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胜.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结构及其养成[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6).
[2]秦红卫.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发展困境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0(22).
[3]杨根伟.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摭谈[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7).
[4]李.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后的战略定位与核心竞争力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4(8).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ational Natural ScienceFoundation of China,简称NSFC)于1986年2月14日在国务院批准下成立,其主要职能是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促进和资助基础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自成立以来,NSF秉承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与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持续不断地支持着中国的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是在1950年4月27日美国国会通过的《国家科学基金法案》的指导下成立的,主要负责资助全美大学和其他学术机构的基础研究、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美国科学与工程各学科的全面、协调发展。
NSFC与NSF在主要职能方面颇为相似,其在机构设置、优先资助领域与绩效评价等方面亦存在着一定的异同。
二、财务管理机构设置比较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实行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成员有: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会委员。委员会成员由科技专家、管理专家担任,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四年。按功能分,NSFC由七个学部、六个局、两个办公室和四个直属单位组成,不含任何研究单位。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机构设置包含两大主要组成部分: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NSF决策机构是国家科学委员会,由24位美国总统提名的成员组成,NSF主任是该委员会的当然成员。每位成员任期六年,每两年有三分之一的成员到任期满并进行更换。在NSF的执行机构中,设由总统任命的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7个学部、极地办公室和2个项目管理办公室,共同负责申请受理、项目评议和资助管理;另设主任办公室,下辖若干职能办公室。每个学部或办公室下设处,各处下设科。总监察长办公室向国家科学委员会和国会负责。其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
三、财务优先资助领域比较
(一)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优先资助领域以“九五”为例,NSFC的优先资助领域主要分为5个方面:首先,在持续稳定支持我国基础性研究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国基础研究中的现有优势和特色,立足创新,瞄准前沿,选择一些有条件的领域和学科方向给与支持,力求在21世纪使我国基础研究有更多的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次,为有利于推动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瞄准若干前沿与交叉领域给与优先支持;再次,对于与我国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结合国情,配合《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选取其中关键科学问题,组织和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长期和综合性的基础研究,为这些重大问题的根本解决创造条件;接着,为促进国民经济建设与持续发展,特别重视国家经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基础性研究课题与项目的触角延伸到应用开发领域;此外,还对我国高技术发展有关领域中的新概念、新构思等探索性的研究给与优先支持,以有利于形成和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上述五个领域相应的优先资助项目如表1所示。
(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优先资助领域NSF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前缘科学的研究与教育。每年NSF都要选择几个跨学科领域作为整个基金会关注的领域,即优先资助领域,其支持周期一般为5年。近年,NSF优先考虑、重点投资那些从事内部机构的研究、由科学与工程学机构确定的应付危机需要的研究以及可增强国家创新与发展的基础学科建设的研究。
(1)加强核心学科的研究。由于新兴领域常常跨越学科的边界,研究人员的环境也日益复杂。然而,若要在日益复杂的研究中打开局面、朝着跨学科的新方向前进,则必须注重核心领域的基础规律与知识。NSF是唯一支持所有科学与工程学研究的联邦行政部门,且在一些领域,如人类学、环境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以及计算机与信息科学,NSF的投入占联邦政府学术基础研究资助的大多数。这些领域与学科,都是引领用于提高健康、财富、居住条件、环境质量与国家安全等发展的源泉。在国家持续发展与繁荣的前提下,未来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储备是持续创新的关键。NSF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始终如一地将教育与研究结合在一起,以保证从事科学与工程学的劳动者获得前缘的技术、知识以及实践观察能力。
(2)提供广泛便利的计算机基础设施和世界级研究设备。前缘工具是研究人员在从事尖端科学与工程学工作、学者在工作岗位上实施技能的必备条件。NSF对于计算机基础设施的构建、主要研究设备的分享以及极地破冰行动方面,给予了高度的优惠与照顾政策。这些活动延续了长期以来NSF向广大科学家、工程师、学者以及教育家提供最高端工具的优良传统。
(3)拓宽科学与工程学的参与程度。在知识密集型社会中,国家需要利用所有的资源,来储备诸如熟练的技术专家、科学家、工程师等一流劳动力。为此,NSF投入了相当大的资源,来增加广大人民的教育与事业机会。该项投资已成就了三个非常成功的计划――路易斯斯托克司(Louis Stokes)少数民族联盟、研究生教育与教授会联盟以及科技卓越研究中心。他们作为整合教育团体中的资源模式,旨在改善少数民族的入学及其在科学与工程学中的持续学习情况。
(4)继续实行“组织卓越”战略。由于认识到行政部门的职责与使命,NSF期望其业务实践与程序能与其在科学与工程学中的投资相匹配。要完成定向结果的管理工作,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源。NSF的职员将增加25名,用以协助管理日益复杂的投资组合以及对安全、义务、奖金监督等方面的要求。其他需要优先考虑的事情包括扩大电子政务系统、采纳持续商业分析的建议等。
(5)其他关注重点。除上述预算优先考虑事宜外,NSF其他关注重点有新兴跨学科领域、国际协作、内部机构的自主创新精神以及本国安全行动等。具体内容包括:为实现推进知识进步与保障国家利益的承诺,NSF数年来一直不断地为环境的生物复杂性、纳米科学与工程学研究、数学科学优先领域以及人类与社会动力学研究等各学科间的研究提供资助;在国际协作方面,参与国际研究,对美国保持竞争优势、利用全球经济机会、参与国际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内部机构的自主创新精神方面,除了加强NSF研究理事会的核心投资组合外,NSF将继续倡导内部机构的自主创新精神;本国安全行动方面,NSF在该领域内近80%的投资是用于包括计算机安全、风险管理、建模与仿真、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监视机器人技术等在内的关于应急基础设施保护的一系列活动。其特别关注的焦点是在储备拥有最新安全技术水平的专家的同时,推进关于提高计算机与网络系统安全、未来计算机安全设计与发展系统的研究与创新。
四、财务项目绩效评估对比
科学研究的绩效评估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管理部
门的重视,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此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一)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绩效评估NSFC以资助和支持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己任,至今已资助40000余个项目。随着科学基金经费的逐年增加和在科学界影响的加大,对科学基金的资助绩效进行评估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绩效评估的方法,国际上目前主要有回溯分析、定标比超、综合评分、同行评议、文献计量、投入产出、成本收益分析等许多定性、定量的方法。上述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对象,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一般根据评价对象、评价的特性而采用相对适宜的方法,经常是几种方法组合运用。在NSFC的绩效评估中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于层次分析的专家会议评审方法,组织专家根据评价标准对基金结题项目进行评议打分,然后综合利用得分情况确定项目的评估等级。
以管理科学学科为例,考虑到基金的特点是基础性、理论性的研究,注重学术创新,培养青年人才,其结果多表现为学术研究论文、专著、博士与硕士生的培养及一些政策性建议的采纳利用,结合实际情况,NSFC提出了如表2所示的评估指标。
每一指标分成不同的等级a、b、c或d,每一等级有一得分区间。学术创新(获奖)和报告论著两个指标特别是学术创新相对重要,故给的权重分较高;而国际交流、人才培养等指标是一种工作性的结果,权重分相对较低。每一指标中均有专家加分栏,主要是为了给评估专家更大的权力和灵活性,一旦专家认为所评估项目在某一单方面的成绩相当突出,则可以直接加分。各指标的累计值为50。评估结果的确定是根据两位评审专家按照评估指标打分,然后得出项目的平均得分。在获得评估分的基础上,评审组根据总体评价情况确定具体分数段的划档。因每年评估的同行专家并不是固定的,专家对指标的理解有差异,分档也是相对的。对于获得特优、优或中、差的项目。需提交评审组讨论决定。
(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绩效评估 随着NSF工
作日益高效,投入产出比例也日益合理。NSF对其经费使用情况的考评方法为:将预算与总统管理议程结合起来,保证其资助项目的实用性(Relevance)、品质性(Quality)与绩效性(Performance)。
(1)实用性。NSF是唯一拥有加强美国科学与工程学的活力、支持各科学与工程学基础研究的联邦政府部门。NSF发起的活动引发了新型跨学科与技术的出现,培养了世界级的科学家、工程师、数学家、教育家以及其他受过技术培训的专业人员。在过去的20年里,NSF已经成为在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科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工程学以及生命科学中的非医学领域对大学基础研究的联邦政府支持的一个主要来源。然而,其中的很多研究都有助于医学诊断、新生药品、药物传输以及医药品的设计与处理等。
NSF《2003~2008年战略计划》是在长期发展科学与教育研究转换问题的背景下设立的。由于科学与工程学常常跨越学科、组织与国家的边界,研究人员面临的环境也日益复杂。随着边界的快速变化,科学发明与发现亦要求技术、方法、工艺、仪器的不断精密尖端,对技术人员与科学教育专家的全球竞争已越来越激烈。
(2)品质性。根据竞争价值审查,NSF引导着联邦政府部门对于研究与教育活动的资助。几乎90%研究与教育资助的授予必须通过竞争价值审查程序。在2004财年中,NSF从超过44000份竞争提案中批准了10000多份。所有关于研究与教育项目的提案均以如下两项标准进行评估:该提案的理性价值及其显著的影响,按其对提高计算机安全的教学、培训以及学习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排列;审查人还要考虑该提案对各种参与者,尤其是未被重视的团体的综合培养与教育。NSF资助水平最具戏剧性的指标或许就是每一年不被资助的提案的质量。以2004财年为例,总额为21亿美元的提案被拒绝。
(3)绩效性。完成长期战略投资是NSF绩效评估的目标。NSF对组织效率的测度主要看其是否支持NSF的内部实践、操作和流程。在此测度过程中,NSF历来依赖于外部专家委员会来评估其研究与教育的长期成果。这种做法适当地涵盖了NSF科学与工程学的范畴,并有利于为筛选新的奖励而广泛使用价值审查。如今,这些外部评价也为采用计划评估等级工具(Program Assessment Rat-ingTool,简称PART)而进行的评估提供了完整的信息。
一是外部评估。NSF政府绩效评估咨询委员会领导者年度NSF绩效评估。在2004财年,商业操作咨询委员会协助政府绩效评估咨询委员会评估。政府绩效评估咨询委员会总结其结论如下:委员会一致认为,NSF已论证其人才、构想与工具等三个战略成果目标指标中的重大成就,以及组织卓越成果目标指标的价值审查。商业操作咨询委员会认定,NSF已论证其组织卓越目标的其他指标的重大成就。委员会还一致认为,这四个成果目标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他们代表着一个将研究与教育有机结合、为促进国家科学、技术、工程学以及数学事业发展而提供组织基础的完整框架结构。”
二是计划评估等级工具。PART流程是NSF绩效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与战略计划中的投资类型与优先领域保持一致,NSF设置PART评估时间表。最近几年中,只有大约600多个计划(15%)在联邦政府部门的评估中获得最高等级――“有效(Ef-fecfive)”。在2005和2006财年PART评估中,所有8个被评估的NSF计划都获得了“有效(Effective)”等级。
五、小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NSFC还是NSF,均为对科学与技术的管理组织,其宗旨均为促进本国科技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在机构设置方面,NSFC与NSF虽略有不同,但不难看出其主要的组织机构均由专业技术与管理组织两大部分组成,且在专业技术中均对生物、数学、物理、信息、地球、社会科学等学科进行了专门分类与重点管理;在优先资助领域方面,NSFC与NSF根据本国国情的不同,选取了适应实事需要的优先项目,但二者始终没有放松对基础科学、前沿学科的研究;在绩效评价方面,NSFC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于层次分析的专家会议评审方法,而NSF则是按照实用性、品质性与绩效性原则,借助计划评估等级工具,完成对经费使用情况的考核。上述两国科学技术的管理组织均体现了各国的实际国情与发展的战略重点,同时也体现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的方向与内容的大体一致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国界的、全球化的。
参考文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研究:战略、政策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段异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概览》,决策参考200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