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研究生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杜栋,河海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指导教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负责人,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科方向(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兼统计学学科带头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计算机模拟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理事。
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负责人,他提出了“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中心”向“以信息资源管理为中心”的学科战略转移观点,其总的指导思想是从“技术导向”向“管理导向”转变。更为重要的是,他特别强调系统科学思想和系统工程方法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他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已在国内信息管理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管理学教程》已经出了第3版,连续印刷12次。其带领的学术创新团队抓住“企业信息化工程”这一契机,发表了有关企业信息化工程的研究文章20余篇,几年前与合作者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去年,他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企业信息化继ERP,CRM之后的第3股浪潮的《协同管理系统》,反映了其在此领域的研究走在国内前列。
作为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科方向带头人,他积极开展六西格玛管理与ISO,BPR、ERP、CRM等的关系与集成研究,这是其近年来开辟的创新研究领域,在《数理统计与管理》等杂志上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目的是努力使企业数据化管理与企业管理信息化融合,使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统计学学科带头人,他把统计学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学科专业进行交叉,开展了统计学学科下的统计信息系统学科方向建设,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了全面反映中国国情下统计信息化工作的《统计信息系统》,积极推进统计学学科研究从统计理论和方法向统计技术和手段迈进。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与控制问题打交道。然而,从人们对控制问题研究的成果看,迄今为止,对自然科学领域控制问题谈论的较多,而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控制问题则谈论较少,社会科学领域对宏观经济控制问题研究的较多,以至形成了“经济控制论”,而对微观管理控制问题则研究较少。所以,杜栋认为,应努力建立“管理控制学”。为了加快发展“管理控制学”这一交叉学科,他建议,我国管理科学家、企业管理家和控制论专家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以使控制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真正能结出丰硕果实。这是他目前最大的心愿,而他也正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经过多年各学科交叉的工作积累,和凡事“举一反三”的思考习惯,在已出版的《管理控制论》、《管理控制》基础上,他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关于管理控制的“第三部曲”――《管理控制学》,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教材。
笔者通过对教育部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学位授予及考研专业目录公布(第四版)》进行认真研究,同时对全国知名高校中的工商管理类学科进行研究①,结论如下:
1.比较规范。从整体上看,中国各大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规模和办学层次,虽然存在着部分院校将工商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企业管理等不同类型的管理类学科都并入管理学院,但在工商管理方面,各位学者均能从工作实际出发,围绕着企业管理、公司治理、产业组织、企业的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展开,并且紧跟国际全球化、一体化潮流,具有国际视野。针对中国工商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针砭时弊,提出积极对策。
2.特色明显。由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以及高等学校、高等研究机构的本身“DNA”特点,不同地区的工商管理学院的研究方向呈现出各自特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工商管理研究方向紧密围绕企业管理的各方面职能展开,例如吕景胜教授的公司治理;宋华教授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徐家悦副教授的质量管理等。南京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研究方向则偏重企业战略,如成志明的战略管理;刘海建的战略管理、组织理论;刘春林的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等。各高等院校虽然在工商管理方向研究方面各有所长,但相互补充、完善,呈现出工商管理学丛林的学术之风。
3.形成“集群效应”。这里所说的集群超越了一般的产业范围,指对工商管理的研究相互融合、相互联接的共同体。例如山东大学工商管理学科集聚现象,山东大学的管理学院分为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三个系,工商管理以徐向艺、杨惠馨的战略管理和公司治理为代表;管理科学与工程以丁荣贵的项目管理、刘岗和吴爱华的生产运营管理为代表;信息管理以戚桂杰的信息系统、赵炳新的信息化管理为代表。三者虽然是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管理学研究,但彼此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在借鉴中相互提升。工商管理学可以提供整体框架,管理科学与工程则从系统、科学方法方面独树一帜,而信息管理学则从信息化角度整合企业资源要素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工商管理学研究方向建议
工商管理是一门基础理论和方法较宽泛的学科,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研究方向,由点及面,逐步展开。本文认为可以从工商管理专业本身、工商管理配置的资源要素、工商管理的职能以及工商管理理论的研究前沿等四个方面展开。
1.从工商管理专业方面看,应更多着眼于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其中工商管理包括工商管理、商务策划管理、特许经营管理、商品学、连锁经营管理等。在从事工商管理方向的研究时,既要理清工商管理不同学科、专业层次的关系,又能从整体上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分类和组成有整体把握,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才会有的放矢,泾渭分明。
2.按照工商管理的资源要素来划分。纵观国内外学者对管理的研究,均离不开对管理的职能、目标和要素的阐述。管理过程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活动是指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中国知名学者周三多认为,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工商管理学从属于管理学类,故可从对组织资源进行配置和使用的方面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应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技术资源管理、市场与客户管理、政策及政府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
3.按照工商管理职能或业务功能来划分。从工商管理职能或业务功能来看,其研究方向应围绕计划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仓库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人力管理、信息管理等展开。另外,各个研究方向之间也有交叉和边缘的领域,诸如竞争战略、供应链管理、管理决策模型及应用等也应属于此种划分范畴。
关键词:体育学科;学科评估;中国
中图分类号:G8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5-0049-04
Thoughts about the current evaluation of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in China
LI Hui-li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lion,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461000,China)
Abstract: By studying the evaluation (rating) of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carried out in China by such 4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as Higher Learning and Research Institute Degree and Graduate Education Evaluation Institute, China Network University, Science Evaluation Research Center of Wuhan University, and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angdong Management Science Institute,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e follow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disciplinary evaluation: the evaluation organizations have different purpos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the evaluation organizations have done inadequate researches on theories about disciplinary evaluation; there is not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stablished specifically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the sam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used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the objects and results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is not adequately representative; the results of the evolution (rating)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vary greatly; the yearly evaluation is not in conformity with the pattern of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disciplinary evaluation;China
欧美国家最早出现了专业的学术组织或新闻媒体对大学学科实力、研究生院、专业等方面的评估和排名,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大学也开始重视相应的评估和排名活动。在这种国际潮流影响下,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评估活动。2000年中国网大对13所体育院校进行综合实力排名;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对全国144所大学的体育学进行排名;2004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体育学一级学科进行排名,但只有14个学科单位申请参加排名;2006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表体育学科排名。
社会团体对学科的评估活动,说明大学或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状况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但由于不同的评估组织对评估本身的认识、评价目的、所采用的评估指标体系等的不同,所的评估结果(排名)也不同,不利于向社会提供准确的信息,也不利于对学科或专业的发展起到社会监督和促进的作用。本文针对当前体育学科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提高体育学科评估的科学性,引导和促进体育学科的健康发展。
1各评估机构对体育学科评估的目的不同
当前,在中国进行大学或学科评估、排名的组织机构中,如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武书连教授每年出版的《挑大学、选专业》一书,包括全国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专业排名、省内排名等排行榜,迎合了参加高考考生的需要,每年1版,并且发行量相当可观。主要因为国家有关部门在大学和学科评估排名方面对社会排名结果有自身的局限性,同时,又有大量的社会需求,所以,有些评估组织就应运而生,至于评估的结果是否科学,数据是否可靠,是否需要每年对大学、学科、专业进行评估和排名,并没有明确的认识。有些机构进行学科评估与排名,每年出版发行图书,是向社会提供准确的公共信息还是另有原因呢?正如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战军教授[1]所说:“公益与赢利是高等教育评估实践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对于相当一部分社会评估中介机构而言,赢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要区分公共服务型评估与服务赢利型评估,针对不同类型的评估采取不同的评估模式。”
2各评估机构学科评估的理论研究不足
上述的主要评估机构,通行的做法是通过专家筛选指标,然后由专家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再收集相关学科的数据信息,根据指标的权重进行加权处理,计算最后得分,排列名次,然后,面向社会排行榜。当前,有些评估机构学科排名的目的就不是从学术研究和促进学科建设为出发点的,所以没有深入的理论研究为铺垫,只是实践上的操作程序。具体到每个评估机构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否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为什么这么评估?没有一家机构在发表排行榜的同时,对所采用的评估指标体系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和解释,以表明评估指标的科学性、前瞻性。那么,如果评估指标的设计不合理、不科学,即使数据信息可靠、计算过程精确,最后的评估结果也是谬误的。这不仅对学科的建设产生误导作用,而且难以客观反映学科的水平和实力。因此,针对体育学科的评估,在设计指标体系时,不仅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能在理论上引导学科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3没有针对体育学科的评估指标体系
目前,所有涉及体育学科评估或排名的机构,不分学科类别,使用的是同一指标系统和权重系统,没有针对各学科的特性设计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原因是降低评估成本。事实上,这种评估不能体现体育学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如体育学对优秀运动员的培养,获得奥运金牌和世界冠军的人次,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特征,然而,反映体育学根本特征的指标并没有出现在评估指标体系中,而是所有学科采用统一的指标和权重,如武汉大学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广东管理科学院科学学研究所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体育学的评估采用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评估指标体系,尽管相对于所有学科统一指标的评估有所改进,但体育学科并不是真正的人文社会科学,而且含有运动人体学科、运动训练学科的自然科学。因此,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评估指标体系,不符合体育学的学科特征,当然,这一评估指标体系所得出评估结果有待商榷。正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战军教授[2]所言:当前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工作性评估和决策性评估,满足不了社会公众对大学评估的信息需求,由此所产生的需求市场必然会刺激市场供给,涌现的诸种大学排名就是对这一市场需求的回应。现在的问题不是支持不支持,而是迅速培育起几个有权威、有影响、有水平的评估项目和评估机构,以正本清源。
应摒弃用同一个指标体系来评估不同的学科的评估方法,而应该针对不同学科在办学目标、资源需求等特性上的差异,建立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以期更符合其个性化的要求[3]。无论如何,学科之间的差异是任何评估体系也改变不了的现实。一个不合理的评估体系会把某些学科置于只适合于其他学科的框架之内,从而阻碍了它们的发展[4]。因此,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应符合参评对象的学科特性,体现体育学科特点。
4体育学科的不同层次采用相同的评估指标体系
各评估中介机构对体育学科的不同层次采用相同的评估指标体系,说明这些评估机构对体育学科的办学层次性缺乏深入的研究。如中国网大的评估,将安徽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内蒙古体育职业专科院校与培养博士、硕士的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放在一起比较。因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对教师的能力、工作要求和学科发展方向等都不一样。如果采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体育学科或体育院校,不仅无视学科主体的层次性、办学的立体结构特征,而且也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结构的特点。同时,这种统一标准的评估导向会引导体育学科向同一目标努力,尽管有些指标并不是部分学科主体自身的优势,或不是本层次办学的目标,但为在评估中获得相对的高分或较好的位置,而迎合这种评估导向。最后,评估导向的结果是:不仅让不同的学科主体失去自己原有的特色,而且也从根本上阻碍了高校向类型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导致立体型的高等教育系统平面化。就现实来看,很可能多数的办学主体都按研究型大学的标准来规划自己、发展自己,不仅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而且脱离了社会的现实需要。社会不仅需要一流的精英人才,而且需要大量的在社会实践一线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因此,评估指标体系应体现学科的层次性特点。
5体育学科参评的对象与评估结果缺乏代表性
2002年由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进行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参与评估试点的12个一级学科,具有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共209个,有176个参加了评估,占84%;具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但不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共215个,有84个参加了评估,只占39%;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但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共827个,有49个参加了评估,仅占6%。体育学也不例外,体育学一级学科中,当时全国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2个,参加评估的有2个;具有体育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11个,参加评估的有4个,占36%;94所院校具有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截至2006年),只有8个单位参加了评估,占8.5%。由于学科评估采用的同一评估指标体系,没有考虑到学科的层次性(培养博士、硕士、学士)和学科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学科发展目标的区别,并且,这种评估指标体系,很大程度上只反映了学科的学术性。因此,学术水平越高的学科点参与评估的积极性越高(一级学科博士点参与评估的占100%),因为,博士授权点的学术水平、学术成果和学术队伍具有优势,通过评估能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对扩大学科的社会影响力有利,所以,参评的积极性高。而学科水平低的学科点参与评估的积极性低(硕士授权点参与评估的占8.5%),硕士授权点在学术水平、学术成果和学术队伍方面实力相对处于劣势,在评估中处于落后的位置,并且,一旦评估结果面向社会,就会因为学科评估位置落后而影响了本学科点的社会声誉,所以,自愿参评的积极性不高。并且体育学硕士授权点和博士授权点的学科实力客观上是存在差距的,因为硕士和博士授权点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根据一定的评估程序,针对学科整体实力的强弱而授予学科主体相应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或者硕士学位授予权,学位点的层次基本体现了学科的实力和水平。
再如中国网大只对独立的体育院校进行评估或排名,把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科排除在外,如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等。由于参与评估的学科单位缺乏整体性,所以评估的结果与排名也缺乏客观性和代表性。
6体育学科评估(排名)的结果起伏较大
在每年进行大学综合实力和学科(专业)排名中,同一学科单位在同一机构的相邻年度的评估(排名)中起伏较大,如中国网大对体育院校的排名中,武汉体育学院在2002年和山东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并列第9名,而2003年却排在第1名,远超出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的排名结果也有类似的情况。同一学科单位在不同机构的年度排名中差异较大,如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的排名中,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排在第10位,而在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的排名中却排在第20位,学科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积淀的过程,学科主体在学科建设方面不太可能出现明显的曲线拐点或跳跃式发展。像这种同一个学科单位,在同一评估机构的相邻年度的评估结果的极大落差,或是同一年度在不同机构的评估结果相差甚远,是指标体系的变动或数据来源的差别造成的。
7每年一轮的评估不符合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规律
除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不是每年对学科进行评估外,其他3家评估机构每年都对学科进行一轮评估,这不符合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规律。1991年,克拉克•克尔系统分析了从1906年至1982年美国大学的声誉排名状况,认为大学声誉的变化过程是缓慢的,在近80年间,只有3所大学从前15名中掉了下来,但落幅不大[5]。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麦克居里(McGuire,1988)对40所著名大学的比较研究也证实,大学声誉是一个高消耗的生产过程,大学要想明显改变自己的声誉,需要花费相当的财力。大学的学科声誉如此,学科的发展也是如此,不可能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
因此,有必要建立科学、稳定的体育学评估体系,以5~10年为评估周期,向社会传递客观真实的信息,为学生报考、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和企业捐助提供参考信息。如美国研究院的下属机构国家研究理事会(NRC),是负责大学博士点学科的研究和评估工作的研究机构,其对同一学科的评估周期为10年,充分表明学科发展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学科发展也不可能在相邻年度内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各评估机构在针对体育学科的评估中,应本着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目标进行评估与排名,并加强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如“为什么评估”、“评估什么”和“为什么这么评”,而不应仅仅局限于评估的操作层面,只设计评估指标体系就进行评估或排名;加强体育学的学科特性研究,设计出反映体育学科特点的指标体系;不同的学科单位在办学层次、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针对体育学科的评估,要根据其层次性设计出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赋予适当的权重;扩大学科评估的参评单位,增加评估结果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保持评估指标体系的稳定性,扩大评估指标数据来源的客观性、透明性,维护评估结果的公正性;根据学科发展的规律确定评估周期,并在评估周期间隔深入的研究和论证上次评估指标存在缺陷与不足,保证学科评估的科学性,发挥评估对学科建设的正确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战军. 高等教育评估与高等教育公共治理改革[DB/OL]. bnu.省略/gaojs/download/Mr%20
zhanjun.ppt.
[2] 王战军,廖湘阳,周学军.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实践的问题及对策[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6):60-65.
[3] 王梅,陈士俊. 对我国学科评估的若干思考[J]. 未来与发展,2005(3):10-12.
1 课程指导思想正确,定位准确,为课程建设指明方向
《管理学原理》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的核心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考研课程。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始终把系统学习管理理论作为重点,同时注重对当代最新管理理论以及工程、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的学习与研究,体现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本课程目前主要为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7个本科专业(工程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每年约500名学生开设,是指定考研课程;兼顾本学院硕士研究生和专科生培养;也可以为其它学院工科类专业学生培养服务。课程受众面广,知识体系既分层次,又保证完整适用。
本课程应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相结合。管理学院学生大体有三个层次:一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二是本科生,三是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专科生。我们根据新时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各层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明确不同的培养对象、不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分别制定适应上述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教学中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我们力争在以下两个方面获得突破:
①形成“1+1、2+2”的立体教学体系。“1+1”是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导、交流相结合,“2+2”是指启发式、互动式和案例法、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②充分利用我校精品课程网络的强大功能,设置《管理学原理》课程知识讲解、网上论坛、教材参考、案例分析与讨论等多项功能,向学生提供本课程教学大纲、讲义、课件、教学案例资料、复习思考题、参考资料等。
2 课程教学队伍建设是关键
课程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学队伍的教学水平,因此,教学队伍建设是关键。我们在课程队伍建设中,注重知识、年龄、职称、学缘、科研能力等结构科学合理。
2.1 教学队伍结构科学合理,整体素质较高。
课程组成员结构合理。其中,职称结构:教授2人,占20%,副教授3人,占30%,讲师3人,占30%,助教1人,占10%,实验员1人,占10%;年龄结构:40岁以上的有4人,占40%,30~40岁的有3人,占30%,20~30岁的有3人,占30%;学历结构,博士2人(其中在读博士1人),硕士7人,学士1人;另外,课程组成员中有青年骨干教师2人;在学生历次评教中,课程主讲教师均为优秀。
2.2 课程组成员教学与科研能力强。
课程组成员主编和参编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3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校级教研教改课题4项;6人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励;课程组中有2名主讲教师获得青年骨干教师称号;3名教师指导学生在大学生“挑战杯”论文比赛中获省级奖励;1名教师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获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奖励。
3 科学设置教学内容是重点
3.1 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全面、合理,适合理工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管理学原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工程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每次经济形态的飞跃都为管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管理学原理》内容越来越丰富,除了包括各流派管理理论的起源、理论要点,详细阐述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指挥等职能外,在管理思想上、管理方法上不断创新,结合企业管理、工程管理的具体实践经验,不断总结与提高,这门课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二级学科的核心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熟练运用的企业管理与工程管理实践当中,得到管理能力的系统训练。结合当代管理学的发展和创新,注意与后续管理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承包、公共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衔接,为其他管理平台课程及方向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管理的基本理论,对管理学原理要点及历史演化做总体描述,围绕管理各理论和管理的基本职能进行讲解,介绍管理的基本方法;二是结合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的具体情况,讲述管理方法的具体应用;三是讲述当代管理学的发展和创新,工程项目管理特点相结合,重点介绍其实践运用。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安排,突出该门课程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信息量大,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相结合,这些均为学生深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3.2 完善教学条件,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①继续进行教材建设。近几年,我们精心进行教材组织,教材组织上注意参考过内外著名的管理学教材,如国内复旦大学周三多等编著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山东大学徐向艺主编的《管理学》(2005.6),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师斯蒂芬?罗宾斯的《管理学》英文原版教材(国工专业使用)和中译版,从而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架构,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管理运作过程及理论方法,为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管理课程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管理理论和实际操作过程的系统性,对管理活动的一般操作过程及相应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作了详细的讲解,从而让学习者在树立系统管理观念的基础上对管理操作过程及理论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另外,课程组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为进行案例教学,我们组织编写了《企业管理实务》(化工出版社,2004.9 ),作为本课程教学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我们和计划进行《管理学原理案例精选》教学辅助资料的编写,主要突出面向工程应用的特点。
②注重模拟学习。学院计算中心配有正版SUNTOM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在模拟学习中提高学生实际管理能力
③加强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社会实践、企业工地实习等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方法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管理学院已与青岛海尔工业园、中建八局、青岛海信工业园、北船重工、中储物流、宝井物流、青岛建设集团、南通三建、莱西建筑总公司、澳柯玛工业园等企业联合建成固定实际基地,既能满足学生专业实习需要,也为学生观察学习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管理提供良好条件。
④充分发挥课程设计的作用(主要是对本科生层次)。本课程安排有一周的管理学论文的时间,主讲教师精心设计论文题目,引导学生就社会经济发展、企业改革、管理创新、工程管理等实践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分析,加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重视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应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学术论文写作的训练;二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保证
4.1 教学方法。
教学以建立“1+1、2+2”的立体教学体系为教学指导原则,“1+1”是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导交流相结合,“2+2”是指启发式、互动式和案例法、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逐步改变了过去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做法,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管理软件模拟教学和实习教学等方法,注意启发式、互动式。
①课堂讲授。采用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经常提问,让同学在管理背景下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
②案例教学与分组讨论,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③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管理学案例、著作、代表人物浩若繁星,通过“我为人人读书,人人读书为我”的读书交流活动,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充知识面。
4.2 教学手段。
目前,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课程精品网站自由下载课件,便于课外学习。相关课程文件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内容、案例资料、管理学论文题目等内容已全部上网。试题库已初步建成。
5 改革考试考核方式,注重能力考核
传统考试考核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考查的缺陷,并且不易克服。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课程考核的改革应从以下环节入手:
①提倡过程考核,变理论考核为理论和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加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提倡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注意记录积累学生平时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评成绩之中;
②在考核内容上注意知识的涵盖面,考试内容既有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也有要求学生自学的内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③精心设计题型,加大客观题的比重,精心设计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综合案例分析题等题型,这些题型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内容,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管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④建设试题库,提倡教考分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综合利用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信息管理问题。而在现今全球快速、多变和充满机遇、挑战的知识与经济的时代,这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也增大了对该专业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因此,培养信息管理人才成为了众多高校的目标。
一、国内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状况
虽然“信息管理”是20世纪60年代后才出现的新概念,但对信息的管理自古就有。古人“绳结记事”实质上就是在文字未产生前对信息存储和管理的一种原始形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名称中的信息系统实质上就是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起初在美国被称作“电子数据处理(EPT)”。1968年开始发表关于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文章,MIS一次也因此而开始流行起来。但是,MIS被作为一门学科的专用名最早是在1970年WalterT.Kennevan的著作中出现的,直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Minneapolis)的教授Goden.B.Davis在1980年正式把它作为一个学科提出,并给它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他也因此成为MIS的创始人。
在我国,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在1978年建立了相关的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而1998年国家教育部在进行专业调整时将科技信息、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归一而成一门门交叉边缘性学科,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此,该专业在我国开始全面的发展。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并且据此规定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要课程。虽然教育部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做出了规定,但由于我国不同学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背景不同,因而在上面的两个方面着一定是差异。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运用能力和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本专业设企业信息化方向和电子商务两个方向。”由于该专业被设置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故偏重计算机、涉及管理课程。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
3.具有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5.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7.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应达到学校相关规定的要求。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考虑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办学基础和条件下的差异性,从而相应地应从以下三点来突出该专业自身领域的学科优势:(1)该专业课程设置上一定要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要有该校的特色;(2)培养的学生必须掌握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原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3)教学形式上要采取多种模式,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应组织学生到有关企业和管理部门进行社会实践和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拟定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类,以信息系统类课程为主干课程,以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类课程为辅助课程。
该课程体系也存在着某些弊端,主要表现在:(1)重理论轻应用;(2)重单科轻整合。
四、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学校进行实验教学的场所,也是学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工作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创新性等特点。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内容和手段的不断更新,实验教学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科技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将信息管理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实验相结合,组建信息系统设计、信息分析模式、信息网络管理等综合性实验室。
五、建立健全一支优秀教师队伍
有一位教育学者曾经这样说过:“教育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其意不言而喻,说白了,关键就是抓好人,抓好队伍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注意优化整体结构,促进师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我们始终坚持的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建设良好师资队伍的有力保障;以德治学、关心学生,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提升素质,建设一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师队伍;提高与加强教师师德等。而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的教师应该跟踪技术的发展,掌握企业管理与决策的需求,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使自己首先成为兼具工程师、分析员素质的综合人才。但实际上,现在很多高校都是招聘的应届毕业的研究生等到高校担任大学讲师,极少招聘一些有社会经验的人才入校,从而导致教学更多的理论化,对学生的许多实践问题无法彻底的解决。所以,高校应该致力于吸引更多的已经在社会上从事一段时间有相应的丰富经验与道德品质好的高级专业人才从事教学活动。
六、结束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逐渐社会信息化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服务的国际化范围将日益扩大,专业的建设需要不断的完善,而如何办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个专业以及培养更为优秀的信息管理人才,一直是每个高等院校的研究课题。
地球物理学是一个融地球物理、现代测绘于一体的新型地球物理专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属于交叉边缘学科。地球物理学可细分为固体地球物理学与空间地球物理学两大方向,前者研究地球本身,后者研究太空星体。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与地震密切相关,主要是学习地球物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掌握地球内部构造、地震预测、地球物理工程、能源及矿产资源勘察等研究与开发的基本技能。本专业主要课程有地球物理学(地震学、重力学、地磁学、地电学)、地球物理观测、地质学、连续介质力学、计算机及信息处理等。除此之外,一般还会安排主要课程的实验和实习、野外地质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为例,该专业创建于1956年,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历史最为悠久,注重夯实学生数学、物理基础,培养其深厚的外语与计算机能力,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从事现代地球物理学研究的能力,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多方面工作的需求。
值得考生注意的是,该专业需要学生怀有极大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能够埋头研究历史数据,耐心观测和搜集新数据。因此,考生在报考前要慎重考虑,切忌随波逐流。此外,由于高度的专业化,学生未来的就业大都是从事与地震相关的工作,职业选择面相对较窄,也致使该专业拥有比较高的深造率。除了继续深造之外,本专业的毕业生其他主要去向是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能源与资源部门、灾害预测预报部门、通讯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工程技术与业务管理等工作。
地质工程(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一看到地质工程专业,不少人往往容易望文生义,认为这个专业就是要去找矿藏、石油,跟石头打交道。实际上,地质工程属于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专业着眼点在于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地质工程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和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进而研究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比较有特色的院校有: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吉林大学等。主要课程为:基础地质学、矿产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地貌学及第四级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勘探、岩土工程勘察、钻掘工程学、基础工程施工、环境地质学、地质工程学等。这些都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因而该专业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该专业的就业方向比较广泛,如地质调查、油气及固体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与评价、大型工矿企业和水利水电建设、公路和铁道建设、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勘察及监测等。就业前景是考生选择专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据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中的“就业前景最看好的本科专业”调查显示,地质工程名列“绿牌”专业(绿牌专业是指月收入、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属于需求增长型专业)的榜首。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属于地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其前身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专业。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
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该专业注重培养掌握国土资源整治与开发、生态环境评价和规划、城乡区域建设规划等方面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涵盖自然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经济学等。
由于这一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报考之前,考生还需要留意其开设院校是否有体检要求。如长安大学明确提出该专业色盲、一眼矫正视力大于800度者慎报。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较高,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高校与科研单位、国土资源管理、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及管理部门。考生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报考土地资源管理、环境工程和自然地理等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测绘工程(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测绘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行业,从总体上来说属于服务行业,专业技术含量较高。而测绘工程,主要是研究地球空间信息的一门学科,是国家基础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支撑技术,属于当今世界非常具有发展前途的三大高新技术之一。
测绘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空间定位、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知识,并研究利用这些技术测定地球与其他星体形状、建筑物(构筑物)的三维特征及其与指定参考系的关系、地球重力场及其内部物理特征、运动物体的特征及其多维参数,研究这些技术在工程、工业和人类生活中应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掌握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表达与应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现代空间测量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坚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良好业务素质的高级测绘科技人才。
地球化学(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关键词:职业提升型 人才需求分析 软件人才 高年级本科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08-02
1 引言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每年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然而,以市场为需求的双向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经济大衰退,使目前的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3届高校毕业生数量高达700万,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5%,低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加突显。一方面是全国上百万大学毕业生捧着简历四处求职,纷纷感叹“就业难”;另一方面是每年几百万个就业岗位“招人难”。麦肯锡的一份《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称,“只有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毕业生过剩与人才的稀缺矛盾揭示了中国大学生为就业准备不足的高校人才培养问题,而化解当前就业难的关键只有着眼于切实了解用人需求,不断增强毕业生综合能力。
近年来,中国软件产业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猛,计算机软件专业也是我国高校招生数量最多的专业之一,本文以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人才结构、能力以及文化等方面分析了目前软件行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提出一种“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Career Advancement Programs)。该模式将传统单一的“学术型”和“应用型”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重学术,同时更注重应用。
本科高年级(大三及大四)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他们临近毕业走上社会,却又缺乏市场所需人才的素养和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本科高年级是作为职业提升人才培养的最佳阶段。本文将从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职业提升型”高年级本科生培养模式。
2 软件行业人才需求
中国软件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目前还是小作坊作业居多,和发达软件大国相比,在产值与规模上存在很大差距。其最主要的深层原因是我国软件人才结构不完整且人才综合能力及素养不足。
2.1 人才结构
当前中国软件行业中,高层次的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以及低端的从事基础性开发和测试的人员少,而中级的软件工程师又相对过剩。这种中间粗、两头尖的人才结构限制了中国软件行业的发展,不能满足行业国际化的需求。因此,中国急需的软件人才是具有前沿高端软件技术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眼界的高级管理人才,这部分人员将决定中国软件行业发展的方向、水平以及在国际软件业中的地位。
2.2 知识与能力需求
优秀软件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专业化、综合化和国际化。其中,专业化要求软件人员首先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这是从事软件行业的最基本的要素。由于高层次的国际化软件人员常常参与研发国际项目,需要在海外与国内环境中都能胜任工作,因此,在“海外前方”,他们精通需求分析、项目管理、现场实施,具有专业技能,能够准确地捕捉到海外用户的需求;在“国内后方”,熟悉项目管理、分析与设计、编写代码、测试交付、文档编写,具有质量意识,能在海外前方和后方开发之间做好协调工作。
知识结构国际化要求软件人员适应国际人才市场的需求,了解国际应用规则和背景、了解国际软件开发规范也是成功完成国际化项目,扩大市场规模的保证。除此之外,熟悉外国国情、了解外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也能促进项目国际间合作的顺利进行。
2.3 职业素养需求
优秀应用型软件人才除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如:较强的沟通能力,特别是在国际间合作中更要注重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它被视为在软件日益复杂化和大型化形势下,项目开发以及工程管理关键的能力之一;外语能力,这也是国际化高端人才不可欠缺的重要技能。
3 “职业提升型”人才培养模式
考虑到毕业生大多数都期待能够学以致用,在其职业生涯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针对这类学生的特点,提出构建“职业提升型”高年级本科生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带有浓厚的工具性色彩,通过此类培养模式,学生不但能够扎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充分发展,而且能够迅速进入职业角色,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1 跨学科混合式课程体系
复合型人才培养一直是研究生培养目标重要特征之一,然而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本科生教育也应朝着同样的高度努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跨学科混合式课程体系。软件国际化市场经验显示,软件人才除了专业性知识外,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的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就是知识结构的综合化。例如国际化的软件人才应当横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多学科,要懂业务、懂管理、懂企业,能够提出用于解决问题的管理信息化方案,并实施该方案;还要熟练掌握主流管理软件,有效实现该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
因此,在高年级的课程体系安排中应增加跨学科课程这一部分,这部分课程可以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这样的与项目工程管理相关的学科课程,还可以包括“农业信息化”、“生物信息学”等当前我国热点学科的内容。跨学科混合式课程为提升毕业生的知识眼界以及创新能力提供支持。
3.2 完善的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制度
在本科生高年级培养方案中完善毕业生职业规划指导,建立较为完备的职业指导制度。在大三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职业观念加强教育,对每个学生个体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建立“一帮一”教师责任体系,帮助学生确立2~3个职业岗位并进行跟踪指导;毕业时对学生进行就业咨询及选择指导。健全完备的就业指导制度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确定职业定位、明确选择方向,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指导。
3.3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在校内加强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基金资助力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大三的学生就进入到感兴趣的科研研究室,实际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在实践中出成果,在成果中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高年级学生还应重视培养中英文文献以及产品说明书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提高成果技术报告撰写水平。这些都是科研活动以及高层次人才应具备的重要技能。
3.4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与时俱进、常教常新。高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较重的课堂讲授型理论课程,因此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参加学术讨论会、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国内外有学术价值的讨论会,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参与导师的课题组,培养科研实践能力,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加入研究讨论班,督促学习进度,激发研究热情,提高研究能力。
4 总结
“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是化解当前就业难的关键,本文从课程体系设计、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该模式的基本内容。然而,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只有通过积极的尝试才能分清到底哪些是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毕业生培养。因此,我们会在未来5年内以东北农业大学为实验点对“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进行应用与示范。首先针对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进行示范研究,将2010级学生划分为两个班,其中一班作为试验班,采用“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开展教学等活动,对比验证新的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及效果,不断完善“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并将该模式推广到学校其他方向毕业生培养过程中。
(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参考文献:
[1]麦克斯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黄霞,郑军.对软件行业未来发展的思索[J].信息技术,2010,(06).
[3]刘焕亮,赵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于桂娥,刘洪彬.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提升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06).
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专业是国际上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专业之一。它是一门多学科相交叉的新兴学科,包括工学、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工业工程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入工业工程,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工业工程专业的高等工程教育。目前国内设置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75%是在2000年以后开设本专业的。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加之本身具有管理手段与工程技术统一的特点,国内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仍在不断探索中。在近200所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中,有1/2的高校将该专业设在管理学院,另外1/2的高校设在机械学院。各个学校的办学历史、优势学科、行业背景等各不相同,专业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因此,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合理确定学科定位和专业特色,探索一条与现代工业工程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2.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2.1我国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现代制造的发展呈现出“集成化、全球化、信息化”等趋势,其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大制造、全过程;要求设计、制造和管理一体化。因而对现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系统化的制造科学与技术知识,具有系统思维的能力及多学科协作工作能力。工业工程作为集管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型学科,同时具有与制造产业的人才需求直接关联的特点,现阶段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拥有强烈的工业工程思想意识及基本工业工程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专业设立的归属方面,国外普遍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工学院系,比较重视专业的工程基础教育和工程背景培养。而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设立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机械工程学院系,二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管理工程学院系,三是个别学校把专业设立在经济管理学院系。工业工程专业设立的归属不同,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式也就不同。目前国内高校工业工程的培养模式主要可分为:(1)设立于机械学院,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以机械工程技术为背景增加管理知识,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工业领域内的应用。(2)设立于管理学院,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以管理科学为背景增加机电基础知识,突出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系统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2.2我校工业工程专业教育的开展
三峡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开设在机械与材料学院,2004年开始筹备,2005年获准开设,2006年正式招生,2010年培养出第一届毕业生,同时开展工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在此期间,机械与材料学院和工业工程系对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及特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实验室规划和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3.本校工业工程专业体系建设与发展思路
3.1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机械与材料学院是三峡大学最早开办的学院之一,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输电线路工程专业、金属材料专业、材料成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省级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与周边地区的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教学科研力量雄厚。三峡大学在2004年筹备工业工程专业时就充分考虑了校企互补、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人才的目标,将专业设置在机械与材料学院,专业定位于近机类专业,明确了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培养方向定位为主要为机械制造企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业工程依托机械优势学科开展专业建设,因此专业建设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工业领域内的应用,应体现以机械制造技术为基础,以生产系统管理基本理论为核心,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思路。
3.2发展目标
从2005年起,工业工程本科开设一个专业方向,招收一个班约40~50名学生,利用3~5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完成本专业的体系建设,同时申报和开展工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和工程硕士培养,形成本科+工程硕士+专业硕士的多层次培养模式;从2011年起,争取本科开设两个专业方向,招收两个班约100名学生,探索与国外高层次大学联合培养的发展模式,争取依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机械工程博士点建设提供支撑。
4.本校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
我校机械学院在工业工程专业的规划与建设中,基于机械大类教学平台,注重依托本学院的湖北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实验室,充分利用该学科较强的师资力量及制造实验室大环境,使工业工程专业成为学院现代制造系统大平台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定位在:主要承担制造系统规划设计管理、系统优化、先进生产方式的应用研究等作用。
4.1人才培养目标
工业工程专业是集工程技术、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应该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型的跨学科的高级技术人才。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的,既掌握扎实的机械工程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又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应用工业工程知识,对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运作和管理,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生产制造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工厂规划设计和改善、产品制造工艺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具备经典工业工程的应用能力和现代工业工程的创新能力。
4.2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目前开设的培养方向为生产系统规划与运作,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系统分析、规划设计和改善的能力;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和优化的能力;制造过程运作管理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结构是:以掌握机械制造工程、工业与系统工程知识为主,同时要具备管理与经济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计划及课程体系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宗旨是:结合学科优势,强调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核心方向,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遵循:以机械工程和工业与系统工程课程为主线,强化管理工程课程的学习;以制造技术基础等制造大类平台课程为基础,强化制造工程与技术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以下四大模块组成:公共课、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模块课、专业方向模块课,各模块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其中,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40%,体现了厚基础的基本思想,依托机械大类平台课程: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4门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机械工程控制基础、CAD/CAM技术基础等多门机械大类平台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14%,主要包括:生产系统工程、人因工程、基础工业工程等工业与系统工程特色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14%,主要包括:生产自动化与制造系统,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专业方向课程。在学分分配上,机械工程类课程、工业与系统工程类课程、管理工程类课程的学分比例为:1.25:1:0.8;较好地体现了以机械工程和工业与系统工程类课程为主线,强化管理工程类课程学习的宗旨。
4.3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工业工程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要求理论联系实践,特别强调实践环节对学生的训练。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就把实践环节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在实践环节的设置、课时的分配等问题上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我校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思路:营造一个类似真实的自动化制造系统生产运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创新的、密切联系工业实际的实验教学平台,能满足主要专业课程教学实验需要,保证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以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对制造系统的认知和操作能力以及生产运作与管理水平、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的目的。这需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我校工业工程实验室主要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基础工业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自动化与制造系统、人因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工业机器人等多门课程。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基础工业工程实验模块、自动化制造系统实验模块、人因工程实验模块、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实验模块、生产计划与控制实验模块等。为此,学院一方面利用机械工程学科现有实验资源,另一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购置设备,建立和完善专业实验室,迄今已建立了工业工程实验室中的人因工程实验模块、基础工业工程实验模块、自动化制造系统实验模块等较为完善的专业课程实验室,满足了专业课程教学实验的需要;同时,学院与本地企业和地方政府积极沟通与合作,先后与多家知名制造企业如葛洲坝集团船舶工程公司、力帝机床工业公司、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等达成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依托企业开展相关课程实践教学,使教学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进行,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专业师资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保证。为了确保新办专业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我校高度重视工业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2004年来,本专业从机械工程专业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业建设队伍,2006年后,先后引进重点大学博士研究生2名、工业工程专业高素质研究生1名来充实教师队伍,2009年,委派一名专任教师到武汉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进行国内高校访问学者专业进修,为工业工程专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工业工程专业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工业工程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为92%,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到58%,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达到100%。经过几年的建设,工业工程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合理,职称分布优化的专业教师队伍。
6.人才培养效果
经过近5年的实践,工业工程专业已成功培养了一届毕业生。从就业情况分析,2010年首届毕业生就业率就达90%以上,用人单位反映良好;有8名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研究生,达到毕业生总数的17%以上;可以看出,依托机械制造大平台培养的工业工程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相关用人单位的需要等方面,达到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生产计划;数学模型;线性规划;LINGO8.0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052-02
线性规划(Linear Programming)无论从理论和方法的成熟性,还是从运用的广泛性,都是运筹学中极具有应用价值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军事、运输和计划管理等多方面都越来越受重视、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运用。随着高科技电子计算机的求解软件的不断发展,专门用来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LINGO软件已经可以解决成千上万个约束条件和变量大规模复杂问题,该软件的出现使得解决线性规划问题已变得得心应手。线性规划方法是研究在有限的原材料、人力、时间、资金、设备等资源条件下,如何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佳生产计划,使企业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利润最大、产量最多、效用最高)。下面将应用线性规划法对企业如何制定产品生产计划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线性规划的模型
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需要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最优目标。问题需要完成的目标可以用线性函数来描述并能够使用最大值或最小值来进行表示;二是约束条件。这些限制条件可以用决策变量的线性方程组或线性不等式来表示,为达到目标函数的最佳值提供限制约束。通常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一般可以表示成如下所示:
其中式(1)称为目标函数,式(2)称为约束条件。在线性规划模型中称Z为目标函数;称xj(j=1,2,…,n)为决策变量;称cj(j=1,2,…,n)为目标函数系数或价值系数;称bj(j=1,2,…,m)为资源约束常数或简称右端项;称aij(j=1,2,…,m;j=1,2,…,n)为约束系数或技术系数。
二、线性规划在企业中的应用
为了研究线性规划模型在企业中的应用,接下来以某工厂生产计划为例建立线性规划模型以及应用软件LINGO进行求解并采用灵敏度分析模型结果。
(一)实例描述
某工厂计划安排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生产这两种产品需要消耗电力、煤炭和劳动力三种资源。已知该工厂可利用电力有200kw,煤炭360t,工时有300小时,每生产一千克产品消耗资源量和能所获得的利润见下表1。
问:如何安排甲、乙两种产品的产量才能使工厂获利最大?
(二)模型的分析与建模
由题意可得该问题是典型的线性规划问题,我们用 , 分别表示用于生产甲、乙产品的产量即为决策变量,建立的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如下所示:
利润最大: max Z=7X1+12X2
电力约束:4X1+5X2≤200
煤炭约束:9X1+4X2≤360
工时约束:3X1+10X2≤300
非负约束:X1≥0; X2≥0
(三)模型的求解
利用线性规划软件LINGO8.0在该编程区域中编写语言建立模型并求解如下图所示:
model:
max =7*x1+12*x2;
4*x1+5*x2
9*x1+4*x2
3*x1+10*x2
x1>=0; x2>=0:
end
程序编程完之后,选择LINGO菜单中Solve选项,即可得到如下所示结果:
报告说明:运行1步即找到全局最优解,目标函数最大值为428,变量值x1=20,x2=24.
“Reduced Cost”的意思是缩减成本系数(最优解中变量的此值自动为零),“Row”是结果模型的行号,“Slack or Surplus”的含义为松弛或剩余,也就是限制条件左右两边的差值,对于报告中“=”不等式,左边减右边的差值称为Surplus(剩余)。“Dual Price”的含义是影子价格,上面结果报告中Row2的松弛值为0,说明第二行的电力约束条件已达到最大用电能力已为饱和状态(200kw),影子价格为1.36百元,意思是说:电能若每增加1kw,目标函数利润便增加1.36百元;报告中Row3的松弛值为84,这表明按照最优解(x2=24)安排生产则第三行的煤炭约束条件的最大煤炭提供能力为360t剩余了84t,因此增加该生产线的最大煤炭提供能力对目标函数的最优值不起作用,故影子价格为0;报告中Row4的工时约束已达到最大用时能力已为饱和状态(300h),影子价格为0.52百元表明工时能力每增加1h,利润将增加52元。
(四)灵敏度分析
在应用灵敏度分析时,必须要激活灵敏度计算功能才能计算灵敏度值,因此必须通过先选择Lingo菜单的Options命令,然后再选择General Solve中的Dual Computations列表框选择Price and Ranges选项并确定,最后再选择Lingo菜单的Range命令生成的灵敏度分析报告结果如下:
上面报告说明:第一部分报告结果标题是目标函数系数的变化范围,对于变量x1目标函数系数允许下调范围为3.4,允许上调范围为2.6,因此只要变量x1目标函数的系数在3.6~9.6范围内变化时,最优解(x1=20,x2=24)保持不变;变量x2的目标函数系数允许下调范围为3.25,允许上调范围为11.33,因此只要变量x2目标函数的系数保持在8.75~23.33范围内时,最优解仍不变。这说明当甲、乙两种产品销售价格在以上范围内变化时,工厂的生产计划不需要改变,即改变生产计划不能增加工厂的利润。
报告第二部分的标题是约束条件右边常数的变化范围,只要电力、煤炭、工时约束最右边常数在150kw
三、结论
在企业制定生产计划时,线性规划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决策制定的的理论依据,生产计划安排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介绍了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以及如何建立线性规划模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与建模,运用线性规划lingo软件进行模型求解分析,并阐述了此软件对线性规划中目标函数系数及约束条件右边常数的变化对分析造成的影响。应用线性规划并配合相关解决此规划的软件进行计算方便易行,为以后再解决分析线性规划如何在企业中安排生产计划决策问题时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简介:方利(1984- ),男,安徽亳州人,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工程,研究课题 “大型钢铁企业产品结构优化模型”。
参考文献:
[1]吴祈宗.运筹学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袁新生,邵大红,郁时炼.Lingo和Excel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