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的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为体育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特点,遵照体育课标的具体要求认真上好体育课。特别是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因为中学体育基础知识是教学课标规定的基本教材内容,属于理论性、知识性教材,要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学校体育基础知识课不容忽视。体育教学不光是室外教学或是在操场直接指导训练,也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改革为先导,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适应建设的人才和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奠定基础。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呢,我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讲几点做法。
一、根据学生实际提高运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上体育课,必须与学生讲清学习的重要性,尊重规律和科学,立足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中学阶段的体育教育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教材内容、基本原则以及教学方法和途径等,为制定中学阶段的实用教学课标,提供重要的、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依据。例如在给七年级学生上入学的第一次课时,我认真分析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的特点,认为他们虽然已经从童年阶段进入到少年阶段,但依然面临着人生趋向成熟的转折挑战。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根据我校新生学生特点,有效地安排了关于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教学,比如“体育锻炼有什么好处”、“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等基本教学内容,并将其很好滴融入到体育常规教学之中。通过该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和认知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育理论课一直被视为是一种比较枯燥和乏味的课程,很多老师感到教学乏力,而且也经常被轻视。然而,作为新生入学的首节体育课,笔者认为其至关重要,可为以后的室外体育课程教学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基于此,在本节课教学实践中,笔者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抓住新入学学生的特点,对事物非常的好奇,巧妙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制作动画课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运动兴趣,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教学
学校体育基础知识课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安排,对低年级学生选择“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体育与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的关系”、“体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营养、卫生习惯和健康”、“运动卫生常识”等课题。对高年级学生可选择理论性较强的课题。如“什么是体育”,阐明体育的概念、起源、发展、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还可选用“体育与德育、体育与个性形成”:“青少年生理弋心理特点和体育”等课题,阐述体育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毒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适应性,了解与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坚持终身锻炼;了解体育锻炼与性格、意志、情感和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还可安排体育知识和竞赛知识方面的课题。
三、要根据学生体质状况进行教学
关键词:化学实验 课程 高职院校 作用 能力 教学效果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代替的。它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方法去巩固和加深理解理论知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可使学生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为学生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尤其对高职院校而言,它所要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管理、建设第一线,生产技术操作熟练,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实验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不可缺少的教学活动,所以我们高职院校的每位教师都应该重视实验,做好实验,创新实验。这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素养。
一、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实验的好处就在于让学生观察,了解物质的本质属性。学生可以通过真实的实验现象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而不再是干巴巴地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比如,学到钠、钾的时候,学生们根本没见过钠和钾,怎么可能知道它们与水反应会是什么样子,在空气里燃烧会有什么不同的现象?但通过实验,效果却会变得完全不一样,不仅可使学生们认识了金属钠和钾,还知道应该怎么储藏、反应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现象等,对物质有了很直观的、很充分的了解,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感性认识,并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例如“做饮料”、“烟花爆竹的焰色反应”、“烧不坏的手帕”、“金属钠、钾与水反应”和能够产生各种实验现象的好多有趣的实验,都会使学生感觉到神奇,从而形成主动学习化学课程的内在动力。
三、可使学生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操作技能是通过反复练习获得的,而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可以认识多种类型的仪器设备,还可以接触到这些仪器,通过一定数量的化学仪器操作实验,可以熟悉各种仪器的原理、性能、作用熟练掌握操作规则,更好地适应当代企业的发展需求。比如,我们在校期间做过的分析类实验课程可使学生提高基本操作技能,有机类课程可提高其动手组装各种仪器的能力,仪器分析课程可使学生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原理和性能。
四、可使学生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在当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社会中,团队合作精神、合作意识越来越重要。为了学生们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要让他们学会合作,善于合作。例如学生分组实验溴乙烷的制取和性质,这个实验中,在一个四人小组中,进行分工合作,可以是一个同学负责安装仪器,一个同学负责称量药品、加药品,一个同学负责验证物质的性质,另一位同学负责记录现象和数据,然后互相交流,完成整个实验。大家可以在紧张、和谐、有序的氛围中完成实验过程。解决了有的同学忙不过来,有的同学却不知道该做什么的问题,从而使同学们增进了理解和友谊,还提高了团结协作的能力。
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如果没有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反应的各种现象,做出全面、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如:做水的电解实验时,通电后,你可以观察到两极会产生气泡, 过一会儿,两极玻璃管上部汇聚大量气体,且体积2:1,两极产生的分别是什么气体?如何检验?学生还需分析、猜测两种气体可能是氧气和氢气,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先是观察,然后结合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得出了结论。
六、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高职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的意义。学生可以通过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所以我们高职院校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尹木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改革初探.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关键词:高职英语 课程教学大纲 以校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200-0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现行的高职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相对滞后,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设计以校为本的高职英语课程大纲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我国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即更加重视学习者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注重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单一的评估体系进行改革等等),立足当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英语学习目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评估方式等,在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宏观指导下,制定出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符合本校(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设计大纲,以便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实施“分层次、自主式、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 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高职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而服务的。高职英语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具有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使他们能在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进行一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为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作用。
高职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和一定的英语词汇量,重点培养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使学生逐步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高中英语;后续课程;行业英语。
2 课程概况
(1)授课对象。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和信息技术与控制学院各专业的学生。
(2)使用教材。
《走出牛津》大学应用英语综合教程。
3 课程目标
3.1 知识目标
(1)掌握英语语音知识(读音规则和读音技巧)。
(2)掌握3000个英语单词(合在中学阶段已经掌握的词汇)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其中2500个共核词汇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时加以运用。
(3)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并能在职场交际中基本正确地加以运用。
(4)了解各国文化习俗,掌握文化知识。
3.2 能力目标
(1)听:能基本听懂日常生活用语及与职业相关的简单对话。
(2)说:能就日常话题及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话题进行简单的交谈。
(3)读:能基本读懂一般题材及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英文材料,理解基本正确。
(4)写:能就一般性话题写命题作文,能模拟套写与未来职业相关的简短英语应用文,如信函、通知、个人简历等。语句基本正确,表达清楚,格式正确。
(5)译:能借助词典将一般性题材的文字材料及与职业相关的一般性业务材料译成汉语。理解基本正确,译文达意,格式恰当。
3.3 素质目标
(1)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情感。
(3)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配合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独有的考核方式――“驾证式考核”,高职英语教学安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以一学年为例):理论教学14个模块,实践教学6个模块,每个模块6个学时。
5 实践教学项目与学时分配,表2
6 教学评价
6.1 考核方式
高职英语考核采用“驾证式”考核方式,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定成绩。形成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手段与形式可多样化。终结性评价为总结性评价,指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全面考核,以评价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为目标。
6.2 成绩评定
(1)理论考核。
理论总评成绩=平时考核成绩(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等)(40%)+期末综合考评(60%)。
(2)技能考核:短文朗读(40%)+英文视听说(60%)(技能考核任务书见表)。
(3)学期总评成绩。
学期总评成绩=理论总评成绩×40%+技能总评成绩×60%
(4)补考说明。
①理论补考:采用书面形式,具体标准参看理论补考卷。
②技能补考:采取单项补考的形式。
7 建议使用的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7.1 建议使用教材
(1)走出牛津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学生用书1(第二版).陈明娟主编.学林出版社,2009.
(2)走出牛津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教师用书1(第二版).陈明娟主编.学林出版社,2009.
(3)走出牛津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练习册1(第二版).陈明娟主编.学林出版社,2009.
(4)走出牛津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学生用书2(第二版).陈明娟主编.学林出版社,2009.
(5)走出牛津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教师用书2(第二版).陈明娟主编.学林出版社,2009.
(6)走出牛津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练习册2(第二版).陈明娟主编.学林出版社,2009.
7.2 主要参考书目
(1)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专项辅导丛书(B级).谈芳,施志渝等主编.学林出版社,2007.
【关键词】基础护理 存在问题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21-02
基础护理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为以后学习各临床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能力。本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以后在工作当中,几乎每天都会用到。在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中,以及在各医院的招聘考试和职称晋升考试中,本课程内容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发挥以及个人专业的发展。也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和稳定、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临床发展的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利于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1.存在的问题
1.1教师不胜任教学
授课教师一般分为校内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校内专人教师大多是从各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这些老师从学校到学校,除了学生阶段的一年实习之外基本上没有临床工作经验,上课只能是照本宣科,课堂缺乏实例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不能将临床上的新知识、新技术很好的融于课堂之上、所讲知识陈旧。另外,这些老师没有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往往较差,实训课堂会出现自己“说的多、做的少”的情况。外聘教师大多是从各大医院聘请的护理骨干,这些老师临床经验丰富,但是缺乏授课的一些基本技巧,如:课堂管理、环节设计、板书设计等方面能力欠缺。另外,外聘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教学研究不深,高职教育理念僵化,授课效果也往往不尽人意。
1.2重视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培养
新世纪的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处理更多更复杂的临床问题的能力、健康指导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和自学的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1]。但在基础护理实训课上,许多老师往往注重练习动作的规范化和精确性,忽视了在练习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质及其他能力方面的培养。练习时学生往往面对的是模型或者模拟人,学生练习时缺乏真实的感知,容易出现只做不说的现象,不和“病人”沟通交流,不善于体会患者的不适和痛苦,练习时动作粗暴没有“爱伤”观念。在模块上练习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练习部位,忽略了人的整体性。另外,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对一些操作如:病人的生活护理、尸体护理等持排斥态度,课堂上老师缺乏对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缺乏引导学生对护理学科正确的认识。往往使学生对护理职业产生鄙视的心理,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1.3 实训条件有待改善
一是:目前普遍存在实训室的仪器设备落后于临床医院设备的情况。如:临床早以采用中心供氧系统而实训室还在练习氧气筒吸氧;临床上有些医院早已不用储槽存放无菌物品而实训室还在讲、还在练。这样就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内容和临床实际相脱节,临床上使用的内容学校没有讲、学生没有见过、没有练习。校内讲的内容临床上早已见不到,用不上。学生进入临床以后有一段时间要重新学习和适应,进入临床实习后适应期变长。二是:实训室的仪器设备相对学生人数,仍显不足。目前各高职院校因为办学成本及经费等各种原因,导致不能给实训室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实训设备。实训课堂上往往是几名学生共用一套仪器练习,一名学生在练习时其他几名学生只能观看,有些操作时间较长的练习项目一节课有些学生只能练习一遍。这样就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课堂上只能说“看会了”操作,而没有真正的“练会”,更达不到熟练的程度。
1.4 教学方法亟待扩充
目前,基础护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仍形式单一,尤其是实训课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基础护理实训课程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教师示教,学生练习的教学法。比如在上实训课,实训老师为学生准备好示教用物,然后按照教材上的操作程序示范给学生看,之后学生进行练习[2]。这种教学方法只重视了学生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机械的完成操作,学生很少主动地思考。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利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5考核方式有待完善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基础护理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法为主,而且试卷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较大,实训考核成绩只占总成绩的一少部分。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太重视实训课,认为实训课堂只是理论的补充和辅助,影响了学生上实训课的积极性。有些学校期末考试采用了实践考核,但是往往只能考几个常用的、简单的单项操作。学生为了考试只是机械的将这几个操作按照老师要求的操作流程和动作练习熟练,练习过程中缺乏思考,考核过程中一般是单人操作缺乏团队协作及配合。另外,现行的实验考核以技能操作为基础,考评标准中过分强调某些细节,致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机械性的完成某些动作,却达不到利用这些操作技术为病人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3]。这样就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在别人的指挥下执行一些操作,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能思考还能怎样做。
2.改革措施
2.1 健全师资培训机制
针对教师能力不强的问题,所在系部和教研室要积极健全师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授课水平。对于校内年轻教师必须要求进入临床参加锻炼以提高动手能力,吸纳当前临床上的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临床护理新动态,积极鼓励校内教师考取临床系列职称。对于从医院聘请的教师,任教前系部要专门对于他们进行授课方法,授课技巧方面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任教上课。任教后教学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听取授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要让外聘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可以利用教研活动开展一些座谈会、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加强对外聘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另外在教研活动中与外聘教师一起探讨本课程的授课计划、课程安排、实训条件等,使外聘教师熟悉本课程甚至本专业专业的整体情况,使外聘教师尽快掌握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尽快的适应教学活动。
2.2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
基础护理课程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护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在训练学生掌握护理技能的同时,更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上第一节护理操作课时教师就向护生强调: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并从护士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出来,让护生从思想上重视职业形象的塑造[4]。练习时要通过“假人真做”强化学生的“爱伤”观念,面对模型人要像面对真人一样给“患者”解释,操作中要动作轻柔、体现人文关怀。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互相扮演“病人”和“护士”的角色进行某些操作的练习,如:静脉输液、插胃管、注射等操作,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患者的感受和痛苦,有利于学生“爱伤”观念的培养。课间可以经常带领学生进入临床见习,让患者对护理专业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另外在课程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人文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亲和力,为学生更好的适应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2.3 加强实训室建设,合理利用已有资源
实训室是护生实践操作的场所,不但可以培养护生的护理操作技能还可以培养护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实训室是护生从学校走向医院的过渡区间,因此加强实训室的建设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所在系部和教研室要积极争取经费,建设基础护理实训室,尽量使实训仪器接近临床实际使用的仪器设备,尽可能的使仪器、模型的数量能满足学生使用。对于已有的实训室课实训仪器要合理使用,发挥最大的作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晚自习等将实训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进入实训室自主练习,增加了训练时间,弥补了课内用物少,练习时间短的缺点。自主练习时可以同时开放几个实训室、几个或者十几个练习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项目练习。自主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协助老师管理实训室和仪器设备,这样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2.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实践教学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互相扮演病人和护士的角色进行练习,如:入院护理、搬运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寓学于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期中间,针对学生学习疲劳的现象,带教老师可以开展以赛促练法,通过开展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对技能的练习和掌握,在学生中养成“学”“练”“比”“赶”“超”的学习氛围,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目的。平时课堂上老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之间互相比赛。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环节中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2.5 改革考试模式,采用综合能力考核
以前基础护理课程大都采用的都是纯理论加纯实践的考核方法(试卷加技能考核)。学生缺乏整体的思维、判断能力的锻炼。因此,结合护士资格证考试的需要,本门课程急需探索新的考核模式,采用综合考核。就是给学生出一个案例,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提出护理问题,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吸痰、吸氧、导尿)。这样既考核了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又考核了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日后临床护理工作。
基础护理课程在使学生从学生角色成功过渡到护士角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要研究职业教育的理论、不断探索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院系领导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尽可能的给学生营造一个仿真的训练环境,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争鸣. 高职高专护理学基础实践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71-72
[2]杨翠华. 系浅谈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中外医疗,2010,29(4):140
[3]何莉芸. 高职基础护理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91-92
[4]宋艳苹. 母文杰. 基础护理操作训练中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护理学杂志,2010,25(21):75-76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质量;模式;应用能力;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9-5377-02
Discussion on the New Organization and Mode of Computer Culture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ZHANG Huai-xi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of Soun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information age has already come true. So, mastery of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knowledge and the ability of implementation courses is an essential quality for the present age university students. Fac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urse teaching of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the methods us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It will fit the need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ve and applicable talents.
Key words: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tTeaching quality; mode; application ability; network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其它专业技术的相互渗透,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加快了经济信息化的进程。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各国备受重视,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我国本、专科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多年来,围绕“如何上好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将针对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教学现状,就如何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1 教学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学生们计算机应用水平比往年提高了很多,但是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情况。主要表现为:
1.1 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每个生源地的师资力量、经济条件,以及对计算机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同,导致了每个生源地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差距较大。有些地区中小学就开设计算机课程,家庭计算机的日益增加又为部分学生提供了计算机学习环境,这些都使得这些学生在上大学后已经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而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的学生,大多数从没接触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入学时,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对于学生,因为起点不一,就难以实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统一。如果起点偏高,有些学生会因为基础差而难以学习,学习积极性也被挫伤,学习兴趣也会降低;而起点偏低,有些学生因为基础好而感到内容太浅,不肯继续学习,导致知识能力不提高,停留在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不能前进,缺乏理论知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要求。
1.2 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式多种多样。比如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但是,这种方式对于“零起点”的学生仍有一定缺点。首先多数学生中学时期没有接触过这种教学方法,缺乏相应学习经验。其次,授课过程中,教师将讲授内容做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信息量大、速度太快,学生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留给学生印象较浅,容易遗忘。最后造成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以听为主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主学习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缺乏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课程特点和学时减少的矛盾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且散、操作性较强、知识更新快,且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较强的内在联系。如果仍按照知识固有的逻辑顺序,将各知识点零散讲解,片面追求知识点的完整性,势必需要大量的课时,但实际上该课程的学时较以前已被大大压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基础水平,有针对的、合理的组织教学。
1.4 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各个高校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实践环节比较多,知识面比较广的基础学科。一般都是全校材,学进度,期末统一组织考试。一方面,容易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带来心理负担,总是为了对付考试而学习,而忽略了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对于计算机操作较熟练的一部分同学想当然的认为该课程很简单加之平时理论知识学得不够扎实,可能导致成绩的不理想。而且,对于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通过一次考试,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所以考试组织模式的单一和存在的漏洞使其严肃性和真实性打了折扣。
2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我们必须对现行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更好的让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充分的使用,使每个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2.1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高校和各方面的工作都要考虑与国际竞争和接轨,各行各业都需要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因特网飞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各界对微机的使用已经由单机使用为主过渡到以网络为主。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最基本的技能。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基本素质之一。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对于这一能力的提高有着良好的启蒙和奠基作用。
2.2 因材施教、分级教学
由于生源地经济条件、师资力量和计算机教育重视程度不同的等因素,造成新生计算机基础相差较大,这给组织教学带来了困难。本着“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实施目标分级,教学分级,是符合教学中可接受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的。所谓分级教学,就是针对入校新生进行摸底考试和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设定准线,对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分级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材,制作不同的教学课件,编制不同的实验项目,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3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它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它的基本特征是:1)任务为主线;2)教师为主导;3)学生为主体。
在计算机课程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教师在一个个典型的计算机“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围绕课程核心培养目标,创设情境教学环境,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教学中,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紧紧围绕各专项能力开展教学,从教学内容、实训内容等方面加强培养学生的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提供引导、提供学习方法、提供学习资料的作用,积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2.4 基于网络的辅助教学
网络化教学是教育多元化的一种途径,网络平台能够营造一个开放、沟通、平等的氛围,架起教育信息化教与学的桥梁,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够进行较好的师生互动。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及时完善的课外辅助是必不可少的。网络平台作为教学环节的有效的辅助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1)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授课老师的课件、视频等;2)自主的学习方式,如问题的提出及解答,自我小测验,模拟考试等;3)交互式的学习氛围,卓有成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5 注重实践环节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技能的提升,信息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环节。开放实验室与常规实验室相比,它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辟了既动脑又动手,接触新技术,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广阔空间。
2.6 增强考试的灵活性
建设网络平台的考试管理系统。实施以能力训练考核为核心,以试题库平台为支撑,以网络考试系统为工具,命题、考试、判卷、成绩处理、考试结果分析,全部在计算机上进行,在计算机局域网环境下实现无纸考试。试题根据知识点组织,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彻底实现教考分离,节省了人力物力。由于试题的随机性,考试作弊减少,可以真实反映出每个学生的水平。在考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考察学生的操作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克服传统的死记硬背,避免产生高分低能现象,体现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3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对传统的计算机课程与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对从事计算机教育事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学要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尤其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更应与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相适应。我们必须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逐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满足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伏秋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与学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5(1):57-58
[2] 刘光蓉,周红,阮灵.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04(8):62-63
[3] 冯博琴.计算机文化基础教程[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实践能力;改革方案
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信息程度的提高,要求每位大学生都应具备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即使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计算机水平亦成为衡量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标尺,因此,我国各类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培养方案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内容,尤其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要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1]。
本文试结合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改革方案。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目的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中的问题打下基础。但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新生在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总课时少、实验课安排不足以及教学手段有待进一步改善等问题。Www.133229.CoM
(一)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由于学生生源地和家庭环境不同,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来自城市的学生在初高中就开设过计算机这门课程,计算机水平相对较高,而有些学生来自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对计算机知识了解很少,甚至有的新生从来没接触过电脑。对于学生们的计算机水平起点高低不同,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把握有一定难度,很难达到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感觉到“吃得饱,消化好”的理想效果。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但课时较少
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该门课程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五个部分: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explorer。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概念,还要讲授一些软件的应用和技巧以及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实践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多且广泛,更新速度快,但课时相对太少。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在我们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的方式,虽然比“黑板+粉笔”的授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实际上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和学脱节,没有体现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以实践学习为主、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特点,不能满足学生边学边练的要求[2]。
(四)实验上机课时偏少,指导教师不足,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只有让学生有更多的上机时间练习,老师负责指导答疑,才能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相反,即使教师讲授得再清楚,学生不多加练习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但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等原因,学校的实验机房明显不足,上机课时偏少,而且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人员亦 偏少,教师要同时指导几个班的上机实验,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中明确指出:“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质上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它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 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始终坚持这一方向,努力培养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3]。
(一)采用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
针对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若要满足不同学生的“胃口”,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则应当打破原来以班为单位的教学模式,采取分层次教学。首先,在新生入学后进行一次计算机知识的摸底考试,可以采用笔试和上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高层次的学生,略讲基础知识和office的操作,给他们留一些word、excel及powerpoint的实践操作题,并给他们提供一定的上机练习的机会,同时安排老师给予指导;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讲授计算机知识,包括基础理论、网络知识和office操作等知识;而对于低层次的学生则要增加一些课时,详细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网络相关知识及office操作,同时也要增加学生的上机实验课时,让学生们都能达到熟练应用计算机,为学习后继课程及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就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这就要求在教材的选取和大纲的制定方面不断更新。在授课内容上要求把已经淘汰的内容删去,把新的内容加进来,保证每堂课讲授的内容都充实、有意义。所以,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来选择教材,要体现出层次差别和针对性。我们已经尝试自编教材和实验辅导书、相应的电子辅助教材、电子教案,自制多媒体教学包,建立教学网站等,形成立体化教材,满足了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当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广泛阅读学科材料,及时掌握最新科技信息,充实、更新教材内容,增加知识信息量,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要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在机房上课,利用网络和“同屏”软件,教师 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讲解和演示,使学生与老师保持同步,避免学生上课时间做其他事情。在整个演示过程中,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的电脑,这样起到了一些强制作用,提高了教学效果;还可以利用该软件让学生参与演示,通过该软件的控制,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每个学生的操作过程,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也可以随时切换到学生练习的状态,这样可以保证随讲随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已经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双向交互功能,也取得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4]。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验课比理论课更为重要。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笔者认为,要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一定要解决实验上机课时不足、教师指导上机班级多及指导实验教学效果差的问题。
在实验上机课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主动地去练习和和钻研,发现问题后,教师只要做好指导工作,把方法和经验教给学生,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扎实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比如,给学生一些开放机房的时间,通过一些word排版比赛、powerpoint制作比赛和网页制作比赛等,让参加比赛并且成绩好的的同学可以在期末成绩中有一定比例的加分。这样,既加强了同学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实践和应用能力。
(五)改革考试制度,全面看待及格率
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和获得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仅凭学期考试成绩高低来判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并不科学。为此,可将考核成绩分为四个部分:平时作业、上机考试、参加竞赛、期末考试,其比例设为20%、20%、20%、40%,并提倡课程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可采用通过网络上交电子作业和实验报告的方法,设置开放性问题,包括学习心得体会,实验中发现、使用的一些技巧,学习中的疑点、难点等。教师通过电子作业和实验报告检测学生的作业水平和作业的真实性。
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重要,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比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及格率重要。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可以挖掘巨大潜力。
三、改革前后的教学模式对比分析
为了验证改革前后教学模式的不同效果,笔者在所教的两个平行班就同一个教学内容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观察法、课后调查法等手段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感受进行了记录,并采用对比研究法,分析总结了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的有效利用率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协同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按照新的教学法施教真正突出了“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在“教”与“学”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习目的更为明确,往往能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
2.教师的教学模式更新,自身素质得以提高
新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实际经验,促进教师参与实践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使教师主动扩大自己的知识范畴,提高了教学素养和与学生协调沟通的能力。
3.教学资源使用更加有效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硬件设施资源,在专业机房局域网内搭建各种信息共享的平台,例如,用于各种作业上传下载的ftp服务器、学习过程讨论的bbs服务器和过程性评价动态网站等。教师创建自己的教学主页为学生提供在线教学服务,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提高了知识运用能力。
总之,信息时代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把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整体方向,更新教学理念,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全面改革;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苏.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7).
[2] 汪晓璐.浅谈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25).
关键词:3+2分段培养体系;高职;本科;教学;实践
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这种模式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和升格为高级技术管理人才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能够充分发挥高职和本科院校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具有发展潜力的技能型人才,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这种模式在江苏首先试点,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与常州工学院已经开展多届合作,共同制订了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而高职、本科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无疑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我院光伏材料制备技术专业在3+2转段衔接阶段开设材料科学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有其针对性和必要性。材料科学基础这门课程主要揭示固体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联,实际上是用数理化的知识分析实际的材料问题,其内容庞杂,理论性强,抽象,是材料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具有普遍指导意义。3年高职学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要求感性认识颇多,2年本科学段着眼专业和管理技术提升,要求有更深的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说明如何开展有效的材料科学基础教学。
一、以光伏产业链为主线精选教学内容
材料科学基础的内容包括晶体结构和缺陷、固体热力学和动力学、固体结构和电子理论三大块,具体知识要点有晶体结构、固体电子结构、合金固溶体结构、范性形变、缺陷、相图、相变、界面、扩散、凝固结晶、回复再结晶等。全部讲完至少400学时左右,实际上既没有这么多学时,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课程具有普遍意义,但对专业来说,只要筛选出密切相关的内容即可,做到必需和够用即可。这样一方面可节省时间,另一方面也能够很快切入应用。所以,一定要梳理光伏产业链的应用点和材料科学基础内容相匹配,形成少而精的教学大纲内容,以利于少学时教学和专业应用。
纵观光伏产业链,从硅原料的制备和提纯,单晶硅多晶硅的生产加工,光伏电池和组件系统的生产,与材料科学基础关联的地方还不少。硅晶体的表面形貌、生长方向、生长棱线、层向生长过程对应晶体学知识、晶向晶面及特征的描述;其中融入硅和化合物半导体的结构和电性能对应着合金结构和固态电子论的知识,并牵涉到结合键,能带理论、半导体性能、光伏原理和光伏电池效率;晶片生产中缺陷位错的控制(颈缩工艺等)以及电池片效率改进对应着晶体的缺陷理论;单晶多晶的形核生 长、环境控制、质量控制对应着凝固结晶理论;硅中杂质含量及分布以及栅线印刷、焊接、欧姆接触对应合金知识相图相变知识;PN结形成、焊接合金化过程、光生少子的扩散和寿命、I-U特性曲线的扩散方程推求对应扩散理论中的稳态和非稳态扩散;晶硅加工生产过程中的变形和损伤对应固体范性形变和再结晶;多晶的晶界和单晶多晶的制备过程中的固液界面对应界面理论。此外,掌握热力学基本知识对分析缺陷、表面、相图相变、凝固结晶都非常有用,对材料分类论述的三大类别材料如金属、陶瓷、高分子各论也要介绍,这部分内容具体涉及银浆与硅的欧姆接触、互联条焊接、石英容器性能、封装用铝合金、TPT、EVA的使用性能。基于以上分析,形成的课程知识点和相关内容以及重点难点见表1。
二、依据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方式
此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有:①理论基础较为薄弱。②从应用型到研究型的学习习惯还未转变。对这两特点,在制订学习内容后还有一个如何让其有效接受消化的过程,不适当地灌输会使学生理解困难,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也失去了教学意义。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改善效果。
(1)精选教材。教材的选用原则是中等难度,有基础的数理化知识衔接,便于自学和理清课程体系,也便于学生发现问题和受到启发,提出问题。不宜一下子导入艰深的理论。好的教材阅读能够激发兴趣,深入浅出,让人受益。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普适课程,教材种类繁多,深度广度侧重点各有不同。贵州大学的张晓燕教授主编的《材料科学基础(第二版)》具有以上特点,笔者认为比较适用。
(2)提供配套的参考资料和习题册。作为经典理论,材料科学基础暂时不会过时,现有的参考资料应该是比较丰富的,应该选择性地看一些,特别是习题册,更是和教材一样必备,因为理论的定性和定量同样重要,需要结合实际进行计算和练习,习题能够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认识,效果明显,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求知欲。
(3)实验验证有助于理解理论。配套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加深课堂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体验和创新体验,在光伏材料生产中,处处有材料外观、缺陷、性能以及工艺参数等的检测,过程检测更是质量保证的关键,一些实验项目和检测有密切相关,应该加以训练。如晶体结构实验中的典型金属结构的钢球堆积结构模型分析实验、单偏光下晶体光学性质,非晶态的结构性质和玻璃析晶实验(与长晶过程的坩埚析晶有关)、扩散和固相反应动力学实验,以及电阻测定实验等。
(4)明确概念,将理论讲解浅显化、简化或省略推导,过程让学生对基本概念产生深刻印象,后续教学才能顺理成章。教师应重点讲解参数的物理意义和相关概念,对求解过程作一般介绍和原则说明,以便于学生快速接受知识。
(5)利用网络资源如魔课,爱课程等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应该承认,有些东西确实难以讲清,因此晶体结构的三维图、原子进入间隙位置的动画演示、扩散微观过程动态展示、缺陷产生增值过程和运动方式的直观视频显示,这些似乎都离不开多媒体展示,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得益于现代数码技术可以把最微细的结构和复杂过程进行立体展示。网络资源也要好好利用,网上课堂是主要方式,具有简明易懂的优点。
(6)互动答疑及时解决疑问,按照逻辑体系进行内容顺序重排。由于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逻辑体系严密的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生搬教材中的章节安排,应该从学生的知识结构来重新安排内容序列,力图使学生运用现有的力学、数理化知识就能理解各种规律,由于先后次序很重要,因此及时解决问题可为下面章节授课铺路。
(7)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实现良性循环,螺旋上升。用理论分析和解决是最好的服务生产实践方式,也是学习基础理论的价值所在。
通过以上针对3+2衔接阶段教学方式的改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专业基础知识得到巩固,结合专业实践,也促进了其他课程的学习,这对以后的学习和创新是有益的。3+2分段培养能够成就技能和学术兼备的人才,可满足未来光伏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应该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模式。
参考文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的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1 实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的环境得到普遍改善,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一人一台机练习,能上网。学生机上可以安装计算机习题软件,做完习题可以自动打分和找错。
1.1 学习态度不明确,自律性差
实训中很多时间需要学生自己练习,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明确,有侥幸心理,认为只要会简单的操作,能通过考试就行。而这些人往往是不刻苦的,他们没有动力,学习兴趣低。
1.2 学生主动性不够
有了纪律的保障,每个教师还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培养是个长期过程,和学习习惯、学习动机等诸多因素相关。
2 我在实训中采取的办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考虑教师的指导作用。
2.1 端正学生态度,明确任务,不搞疲劳战
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训纪律尤为重要,关系到实训工作的能否顺利开展,学生计算机一级考试能否胜利通过;而学生的自律性还关系到整个班级的面貌。笔者把端正学生实训态度,强调学生实训纪律放在首位,并把他作为考核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
笔者明确指出:存在侥幸心理、态度不端正的部分学生,考试往往难通过,他们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以此引起他们的重视。
上课开始时,笔者把当天的任务告诉学生,并且询问学生是否明确任务。每天实训我以任务为驱动,学生早完成早休息,不搞疲劳战。学生可在网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资料,比如去某地旅行,在网上查找火车或汽车时刻表,模拟预定周围的宾馆,让他们了解计算机、手机的最新性能、指标、价格等,总之,有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
2.2 筛选后进的学生,更加关注他们
上课前,考虑每天实训中的训练量,这个训练量绝大部分同学可以完成。上课中通过训练,笔者筛选出个别后进的学生,帮他们分析原因,如果基本操作能掌握,是动手慢的问题,会要求他们回去后进一步加强练习。这能保证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而这种筛选很重要,可以帮助教师在后面的实训中更加关注这部分同学。
2.3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
实训中要求学生当一个任务完成时,要进行总结:这个任务要求是什么,自己目前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有时一个问题的操作方法很多,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操作对象,知道解决问题的总入口,比如PPT中的多个元素的动画设置,要求学生选择高级动画中的添加动画和动画窗格然后再层层进去设置,当熟练以后也可直接操作。
学生实训中碰到的难点问题,笔者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讲解。
一节课后,安排一些时间给学生提问,这种提问是对学生的一种考核,通过他们提的问题,教师可以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敢于主动提问的同学,平时成绩给予加分。EXCEL中一些函数对于文科生来说是难点,不容易记住,要求学生操作前想一下函数的意思,操作完再想一下,这样反复训练几次就不容易忘记。
2.4 这门实训课程,强调学生练习,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也不能忽略
一些学校文理专业同用一本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计算机基础性知识部分有所区别。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数制和编码是基础性知识的重点、难点、考点。教师在讲解软硬系统的习题时,可以引入计算机工作过程,把一些知识点融入进去,对文科学生,可通过图示,简单、通俗易懂的讲解;数制和编码可考虑用网上比较成功的微课视频提前给学生自己看,学生会觉得新奇,课后再布置作业进行巩固。
2.5 通过课堂比赛激励学生,加强师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
实训课中,学生一天面对电脑的时间会较长,会觉得枯燥或懈怠,如何让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比赛是最有效的方式。
第一种是集体赛,把班级的学生分组,一排一组,做同一套题。在黑板上记录每组学生的成绩和快慢,同组间的学生可以互相帮助,最后以每组综合成绩评定名次,获胜的前三组会给予奖励。这个办法可以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一组之间的学生有强有弱,还可以起到学生间的帮带的作用。
第二种比赛是个人挑战赛,同学间挑战,强碰强,弱碰弱,这种碰撞,激起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两场比赛下来同学间一般比较兴奋。
在合作和竞争中,既加深了学生间的友谊,又把操作技巧提高了。
课间休息时我还会和同学聊些网上的时事,判断同学的价值取向,尽量用正能量去影响他们,有时也会八卦一下,通过这些办法,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对学习也是一种调节。
2.6 实训室开放,安排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正处在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四通八达,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或解决问题,已非难事。学生学习应该以自我为主体,首先要想学,然后才是如何学的问题,而我们的教学往往是教师的要求过多,这样学生思想上容易抵触,精神上容易疲劳,而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并非容易的事情,为此,每天下午后两节课我们的实训室对外开放,学生有两节课可以自主学习,可以自行讨论实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QQ和教师交流,教师及时跟踪并给学生辅导答疑,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学能力,带动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资料从而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的学习,实现分层次学习。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教学改革 高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144-02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重要性也就更加凸显,更是成为了高职高专院校中专业课的必学内容。计算机网络基础可以说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入门课程,它关系到学生对电子商务、网络技术、信息管理等多门课程的理解,以便于让学生可以更好更快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并可以灵活地运用计算机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为以后从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但是尽管如此,还是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使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得不到应有的提升。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联系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相应的意见或建议。
一、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改的背景
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应该把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作为首要的基础任务,以满足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就要求毕业生拥有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操作与熟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等优势。现阶段,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急需计算机专业的技术人才作为其发展的支柱。因此,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为了避免出现学生毕业入岗后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的不了解、对专业术语的不熟悉、或不能够进行相应的操作等现象的发生,就要对其教学内容及方法等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
(一)过分注重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实践的重要性
虽然这门课程中的理论内容要多于实践内容,但是也不应该完全忽视实践,过分注重讲解理论。在以往的教学改革中尽管也提出了有关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观念,在教学方法上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对学生课堂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也较为可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现如今依然还是轻视实践,依然没有达到教学改革所要求的目标,部分学生上课还是无法集中精力,从而使教学质量及效果也较为低下,不能够与教改新目标相适应。
(二)教材种类较多,但具有实用性的却相对较少
虽然在教材的供给方面改变了以往过于单一的局面,增添了多样化的教材,但是却没有意识到更新过于繁琐的教材会给学生带来查阅的疲劳感,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这一门课程的教材,对专业性、理论性、实践性等方面要求极为严格,过于专业的教材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不利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还有些教材过分注重某一方面,缺乏与计算机各方面相综合的教材,因此就会出现教材虽多,但具有实用价值的却很少,导致学生想学却无从下手。
(三)知识体系结构滞后,不能够及时适应时代的发展
现如今,我国的计算机发展迅猛,网络化日益推进,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这就使得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知识体系不能够及时跟上时展的脚步。尽管在这方面也有过相应的调整与改革,但是面对这样的情况,知识体系还是有所滞后的,不能够及时适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在面对不断发展的网络时明显不足。
(四)计算机的各专业知识相互渗透,易混淆
虽然同样都是属于计算机的专业课程,但由于其教学的内容和知识的结构不同,对其自身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在现如今的教学中,对于这一方面还没有彻底的区分开,许多的课程都是相互混淆,这就增添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使专业课程的后续课程没有办法有序开展,各方面的零散知识没有办法融合到一起。应将其融合在专业的课程当中,理清课程的教学思路及知识体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融合。
(五)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在教学中,个体差异是较为普遍的存在,但也正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增添了教学的难度,也增添了教改的难度。教学中的个体化差异是较为复杂、难处理的问题,因为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不同,基础的不同等都会有影响。有些接受能力强、基础牢固的学生可以很快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有些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也较差的就会跟不上教学的步伐,导致其落后,在教学中难以保证教学和接受的平衡。
(六)考试形式的过于单一
通常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考试这一方面采用的是笔试答卷的方法,在新时展的今天计算机的网上答题就成为了主流的答题方式。尽管是计算机答题的方法,但是其考试的内容大都也是以书本上的为主,学生还是一样可以应付考试,考试合格不代表其一定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或技能。所以,就要寻找一种可以全面考核学生的方式,不要仅仅局限于计算机考试这一种形式,可以将考核方式多样化,多方面考核,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尝试
(一)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的优化
一方面,在以往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和内容的不充实等,使得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所以就要求老师在讲述专业课的同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其他相关的内容,但一定要将知识的体系整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将实际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多采用互动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兴趣。老师要在教学前明确此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从整体的角度来规划教学。另一方面,要切合实际地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并根据教学的重点将其划分为几个部分来开展,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第一,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要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理解其自身的主要功能、特点,了解它如何运行、与网络进行联系等。第二,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传输及通信这一模块的内容中,要重点让学生认识网络通信,对网络通信有一个全面具体的了解,对如何实现通信和传输的原理及各个部位的网络备件等也要进行详细的了解。第三,在局域网的构建这一模块,主要讲述什么是局域网,局域网是怎样进行工作的,对它的物理定义及功能和数据的连接及使用等,要充分的予以概述,便于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局域网。第四,在Internet协议这一方面,要充分的让学生认知网络的互联协议、内部的传输层协议以及各个应用设备的作用及用途。
综上所述,可按照以上四个方面的具体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规划,可以重点安排学生的实训教学,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但要注意的是实训一定要足够的全面、严格,要根据相关专业比赛的要求来进行,整体保证实训过程的规范化、专业化,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综合性实训,以增强学生的操作水平。
(二)建立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网络教学资源
在以往的教学方面,关于计算机课程的资源大都是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的,这样的方式未免太过于死板,师生间的互动积极性也得不到很好的调动。所以,就要适当的在网页资源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相关的重点内容来建立一个实践理论一体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库,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内容呈现出来。在建设网络资源的过程中,要善于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教程融入其中,一切从基础开始,使其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与理论一体的模拟题库,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此外,还可以单独开设自主的实践课程,在实践中安排专业实训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修正。
(三)设立网络实验室
在此门课程中学习理论是为了实践操作打基础,在实际的应用中实践是多于理论的。所以,就应该了解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对实践内容进行规划,挑选实用性强的教学资源,配备齐全所需的各个硬件及软件,建立起网络实训室。在设立的过程中,对实训教材的挑选也是至关重要的,要选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排版及要求都更加适合学生的教材,使教学资源变得贴切实际,更具合理性。
(四)采用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1.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使内容形象化。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资源和设备,对知识进行形象化的转述,以便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使用先进的网络设备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扩展教学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变复杂为简单。因其课程难以理解,所以就要善于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用生活去缓解学生所遇到的困难问题,用举例的方式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一定要注意所举的例子要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否则就算学生当时了解,但在以后遇到此类事情时还是会出现错误。
3.模拟课程设计或者采用实习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探究和考察,对于一些情况相对落后的同学,要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因材施教,将其成绩提升。在教学之外,可以在校企联合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当中去实习,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为适应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的操作能力,处理好改革与时展的关系,将二者很好的融合,从多方面改善教学,从而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使教学效率得到提升,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远,胡金洪.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
[2]丁钰,李莉,张顺利,李浩,刘维奇.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8(6)
[3]刘建军.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A类重点课题(GXGZJG2015A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