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园讨论法的作用范文

幼儿园讨论法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讨论法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园讨论法的作用

第1篇:幼儿园讨论法的作用范文

一、说教材

《战胜大灰狼》选自未来版大班语言下册,是一节填图讲述活动。孩子与动物有着天然之缘,他们喜欢与动物为伍。大灰狼这一动物形象是幼儿所熟悉喜爱的,而且有着鲜明的外形特征,较易引发幼儿的多种联想。纲要中指出“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战胜大灰狼》既能调动幼儿学习兴趣,又能让幼儿从故事中懂得以智慧来解决问题,养成与同伴相互帮助的精神。

二、说目标

幼儿园教育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战胜大灰狼》需要达到的目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首图和尾图,编出较合理的情节发展过程进行故事讲述。

2、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

活动重点:根据首图与尾图的关联线索,推想首图至尾图的发展过程。

活动难点:用较适当的语句描述角色的心理活动与情节的发展是难点。

三、说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作了以下准备:

1、挂图2幅(首图和尾图)

2、大灰狼毛绒玩具一个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比只开放一个感知**,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本次活动中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猜测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图片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难点的有效方法。提问法是语言活动中都能用到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尝试将单一性、封闭式的提问方法改成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如:如果你是小白兔,你会怎样?等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猜测讨论法能开拓幼儿的思维,是激发幼儿言语的重要方法,运用猜测讨论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儿积极言语,最终有效地完成活动目标。

2、说学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

五、说活动过程

1、出示毛绒玩具,语言导入:

我是一只饿了三天的大灰狼,我肚子好饿呀,我要赶快出去找吃得!我走呀走,我来到了……

2、出示首图,幼儿讲述。语言提问引导:

(1)大灰狼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谁?

(2)大灰狼是什么样的表情,小白兔是什么样的表情?

(3)如果你是小白兔,你会怎样?

讨论:小白兔可能会想什么办法不被大灰狼吃掉呢?(幼儿充分想象)

3、出示尾图,幼儿观察。

小白兔到底有没有被大灰狼吃掉?幼儿观察尾图,说说图上都有谁?它们在哪里?它们都是什么样的表情?

4、联系首图、尾图,想想是谁救了小白兔?它们是怎样救小白兔的?

5、幼儿讲述小动物们救小白兔的方法。

6、幼儿填画,引导幼儿完整讲述故事。

7、请幼儿为完整的故事取名。

8、你喜欢小青蛙、小松鼠、小鸭子吗?为什么?启发幼儿在学习生活中互助帮助、团结友爱。

9、活动延伸:

第2篇:幼儿园讨论法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角色游戏 指导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育儿观念随之改变,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无论怎么变化,有一种东西是亘古不变的,这就是游戏。游戏是构建儿童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极大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甚至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发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里特别指出的“角色游戏”是幼儿期间最先接触的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游戏,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在我们的记忆中是最深刻的。

角色游戏在幼儿游戏教育指导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儿认识周边环境的一面镜子。幼儿通过角色游戏不断地体验世界,不断地发现新事物,完善自己的情感人格,使身心健康发展,所以角色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之一。然而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旨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实现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要发挥游戏的启发教育作用,并使其和幼儿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怎样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呢?我依据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和教学心理学原理,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以下看法。

一、角色游戏的概述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有一定的主题,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游戏在幼儿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主旋律。而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它可以促进幼儿的成长发育,在游戏中成长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同年龄的幼儿游戏倾向性是有差别的,总体上来说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注重的是游戏的趣味性,而对于游戏的最终结果很少关注,他们想玩就玩、不想玩就罢手。因此,开展幼儿园角色游戏化教学要根据不同主题设定教育教学内容,旨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实现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游戏手段,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发现培养幼儿的模仿天赋和学习兴趣,利用现有的教学用具灵活地运用个别、小组活动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这对幼儿整体能力的提高,对幼儿的和谐全面发展有极重要的作用,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

二、以间接的指导方法为主,实施有效的观察策略

做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而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富有特色的一种游戏,是他们最有兴趣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答案是:引导、参与。幼儿年龄段不同,游戏发展的层次各具特点。教师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引导参与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游戏中教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很重要的,一场游戏只有教师、幼儿共同参与、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由于幼儿知识经验贫乏,注意力有局限性的特点,如果教师在游戏中只是充当引导的角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参与游戏,起到一个导演加配角的作用,在语言和形体方面给予幼儿指导示范。如果教师加入其中,幼儿会更喜欢,他们的想象力被最大限度地激发,把自己喜欢的角色融入游戏,使游戏的趣味性大大增强。

三、鼓励幼儿多动手

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让他们充分动手是首要的,教师要更多地注重幼儿的自我表现和创造力,鼓励幼儿自主地按自己的意愿创作。很多游戏里面的角色需要一些道具,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预先准备好有趣的游戏材料及配套的教具,鼓励幼儿动手操作。这就需要老师和幼儿共同完成,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教给幼儿一些必要的表现技能,并展示范例给予指导,让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使用材料的方法。他们通过观看、动手操作、表演实现对物品的探索,并得到情感的满足。在动手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探究行为,使幼儿的认知情感和创作欲望得到满足。

四、组织幼儿评价、总结游戏

第3篇:幼儿园讨论法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通渭剪纸;幼儿园;组织与实施策略

剪纸作为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是一种重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与喜爱。剪纸是一项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动手意识和审美意识的活动,而且能够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这使得剪纸在幼儿园教育课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幼儿园教师也非常重视剪纸在幼儿中的实施,如何在幼儿园中采取有效策略来组织和实施剪纸活动也就成为了许多幼儿教师考虑的重点问题[1]。本文就是关于通渭剪纸在幼儿园的组织与实施的相关分析。

一、通渭剪纸的分析

通渭剪纸起源于我国甘肃省通渭县,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也称为窗花、剪花,主要是用在各种民俗活动或民间节庆时的剪贴画,不同建筑形式或者地方风俗都会孕育出不同的剪纸文化[2]。通渭剪纸凭借着其独具装饰风格的剪贴布局和精美绝伦的工艺成为了我国剪纸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整个剪纸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通渭剪纸在幼儿园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一)创造活跃的剪纸氛围,激发幼儿对通渭剪纸的兴趣。作为幼儿教师,要意识到兴趣对于幼儿行动的巨大引导作用,在组织通渭剪纸活动时要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特点,为其营造一种让其感兴趣的氛围,从而提高幼儿参与通渭剪纸游戏的积极性。比如在通渭剪纸活动“小鱼儿”中,幼儿教师可以从幼儿听过的故事《小猫钓鱼》导入,引起幼儿对接下来剪纸活动的兴趣。在教师节或者母亲节的时候,还可以组织通渭剪纸活动“教师的眼镜”、“妈妈的手”,不仅可以增进幼儿对教师的爱戴之情和对妈妈的爱,还能够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

(二)准备丰富的剪纸材料,促进幼儿通渭剪纸活动的顺利进行。一个有内容有意义的剪纸活动离不开丰富材料的支持,所以在实施通渭剪纸活动时,教师要提前准备好剪纸用到的各种材料,比如排笔、蜡笔、记号笔、水粉颜料等,这样一方面能够为幼儿的自主选择提供更多的机会,而且还能够激发幼儿自己创作通渭剪纸的欲望,有助于让通渭剪纸的情节变得更加丰富。比如在组织“剪风筝”的通渭剪纸活动时,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各种颜色的绒线等材料,帮助幼儿将自己剪好的风筝贴在事先做好的蓝天背景上,然后将线与景添加上去,这样通渭剪纸活动也就变得更有趣味[3]。

(三)采用合适的剪纸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幼儿的剪纸能力。通渭剪纸对幼儿的动手能力与想像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其实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也就要求幼儿教师要采取更加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此才能够确保通渭剪纸实施在幼儿园中的效果。游戏情境法、共同讨论法都是可以用在通渭剪纸活动中的合适方法[4]。以游戏情境法为例,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个游戏情境来增强幼儿学习通渭剪纸的积极性,比如可以组织一个“堵车”的小游戏,堵车这个游戏情节贯穿在整个通渭剪纸活动始终,首先指导幼儿学会剪小汽车的方法与技巧,然后画上一些装饰物并粘贴好,组合成一种幼儿常见的堵车画面,然后教师再带领幼儿在相互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选出最形象最真实的堵车剪纸。如此一来,首先能够有效提高幼儿对剪纸的敏感意识,促进幼儿剪纸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能够让幼儿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体会到通渭剪纸这一民间剪纸艺术的韵味与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园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通渭剪纸的过程中,必须要给予幼儿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机会,只将基本的剪纸技巧教给学生,其余由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像,这可以锻炼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

(四)采取合理的评价方法,巩固幼儿对通渭剪纸的兴趣。在进行通渭剪纸活动的时候,除了剪纸的具体过程,评价同样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幼儿能否继续对通渭剪纸保持高度热情的学习兴趣。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只要幼儿积极投入到通渭剪纸活动中去了,并且进行了用心认真的剪纸创作,对幼儿就要以绝对的鼓励为主,正面评价幼儿创作出来的通渭剪纸作品,对于剪纸能力尚且不足的幼儿,也要善于发掘其作品中的闪光点,让全部幼儿都能够在创造通渭剪纸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增强幼儿对通渭剪纸的兴趣[5]。

综上所述可知,通渭剪纸作为一种融合了动手、想像、动脑与审美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幼儿园中有效的组织与实施通渭剪纸教学能够激发幼儿的潜能,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幼儿具有的剪纸表现能力,而且还能够促进幼儿审美意识与合作意识的提高,因此在今后,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必须要在不断实践和不断总结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通渭剪纸实施在幼儿园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邹美珍.浅析幼儿园剪纸教育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266.

[2]杨德铸.把握文本特质,发展语言素养――以《姥姥的剪纸》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12):62-63.

第4篇:幼儿园讨论法的作用范文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532份,回收率为82%。样本构成见下表。

研究者以自编的《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现状调查教师问卷》为问卷调查工具。本问卷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结合少量开放式、半封闭式问题,从幼儿园教师对早期阅读的认识、阅读材料的投放以及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开展等方面了解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现状。研究者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此外,研究者同时还对部分幼儿园教师进行访谈,以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对早期阅读的认识

1.早期阅读的意义与目的

统计表明,74%的教师认为早期阅读意义重大,24.4%的教师认为早期阅读有意义。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教师能较正确认识早期阅读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例如,能帮助幼儿建立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联系,帮助幼儿成为熟练的阅读者,有助于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等。

我们知道,早期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幼儿对书面语言学习的兴趣,帮助幼儿掌握早期阅读的技能技巧以及初步认识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统计表明,65.1%的教师认为早期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29.2%的教师认为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5.7%的教师认为帮助幼儿理解阅读内容与掌握阅读技能更重要。调查结果说明,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最受教师关注。

2.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内涵

早期阅读教育活动旨在丰富幼儿的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经验。〔1〕前阅读经验包括翻阅、制作图书,了解图书画面、文字与口语三者的对应关系等。前识字经验包括初步了解文字的功能、作用,初步了解汉字的构成方法等。前书写经验包括初步认识汉字的基本结构,初步认识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工具,初步了解汉字书写的基本方式等。〔2〕有关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内涵,99.2%的教师认为“早期阅读是指学习翻阅、制作图书,了解图书画面、文字与口语三者的对应关系”;39.8%的教师认为“早期阅读是指初步了解文字的功能、作用,初步了解汉字的构成方法”;27.5%的教师认为“早期阅读是指初步认识汉字的基本结构,初步认识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工具,初步了解汉字书写的基本方式”。调查表明,有两成以上的教师对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内涵有较完整的认识,知道早期阅读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幼儿积累前阅读、前识字、前书写三方面经验。访谈发现,仍有部分教师将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等同于具有小学化倾向的识字与书写活动,还有一些教师则一味回避识字活动,强调“幼儿园不应教幼儿认字”。

(二)阅读材料的投放

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合适的阅读材料。早期阅读材料可以分为静态材料和动态材料两大类。静态材料主要包括图书、图片、标志等。本调查主要了解图书投放情况,从中分析教师对早期阅读的认识和态度。

1.图书主要来源

调查发现,班内图书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幼儿园集体购买(占76.8%),二是幼儿自带(占17.3%)。另外,还有自制图书(占4.5%)和其他来源图书(占1.4%)。

从购买的渠道看,从多到少依次是实体书店购买(占75.5%)、网上书店购买(占45.6%)、邮局订阅(占35.6%)、其他(占1.4%)。由此可见,幼儿园投放的图书绝大部分是从正规渠道购买的,图书质量比较有保障。

2.图书数量

班级图书总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幼儿对图书的需求水平和教师对早期阅读的重视程度。阅读材料充足,每位幼儿都能人手一本,对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很大帮助。统计结果表明,班级图书数量“大于40本”的占68.6%,“30~40本”的占15.6%,“20~30本”的占14.3%,“小于20本”的占1.5%,可见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对班级图书数量的保有量问题是比较重视的,基本能保证幼儿人手一本。不过,在访谈中发现,有些图书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幼儿对部分图书并不感兴趣。

3.图书更换频率

统计表明,“每学期”更换一次图书的班级占42.1%,“每月”更换一次的班级占47.4%,“每周”更换一次的班级占8.6%,“从不更换”的班级占1.9%。这说明教师基本能做到定期更换班级阅读区内的图书,但较难做到每周更换。访谈了解到,因为日常工作很繁重,所以大多数教师只能做到每月或每学期更换一次班级阅读区内的图书。

4.图书选择因素

从幼儿的角度看,图书选择的因素应当包含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阅读水平、生活经验、性别差异等五个方面。〔3〕统计表明,42.5%的教师会首先考虑图书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35.7%的教师会首先考虑幼儿的兴趣爱好,17.6%的教师会首先考虑幼儿的阅读水平,4.2%的教师会首先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性别差异。这说明大部分教师会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对图书进行价值判断。

从图书本身的角度看,图书选择的因素包括图书的内容、画面与色彩、图文比例、造型、价格等五个方面。统计表明,54.2%的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图书的内容,21.8%的教师注重的是画面与色彩,9.4%的教师考虑的是图文比例,9.2%的教师考虑的是价格,5.4%的教师考虑的是造型。由此可见,多数教师更在意的是图书本身的内容等内在因素,而非造型等外在因素。

(三)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开展

1.组织形式

教师开展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无外乎集体阅读活动和阅读区阅读活动两种。统计表明,59.9%的教师会经常开展集体阅读活动,37.3%的教师会偶尔开展集体阅读活动;89.5%的教师会经常开展阅读区阅读活动。不过访谈发现,教师对阅读区阅读活动的指导较少,往往认为“只要幼儿在看书就够了”。

本研究也调查了在集体阅读活动中师幼共读和幼儿自主阅读的情况。师幼共读是指教师与幼儿一起阅读一本图书。幼儿自主阅读是指幼儿人手一本图书阅读。统计表明,经常使用师幼共读这一策略的教师占85.4%,偶尔使用的占12.6%,不使用的占2%。由此可见, 在集体阅读活动中,师幼共读是教师比较常用的策略,教师一般会结合提问、讲解等方式与幼儿一起阅读一本图书。统计表明,64.9%的教师在师幼共读时会根据图书的画面内容适当增加或删减文字内容,而35.1%的教师会完全照着文字内容朗读。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根据画面来丰富语言内容更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图书。

访谈发现,由于很多幼儿园很难做到幼儿人手一本相同的图书,所以在集体阅读活动中让幼儿自主阅读的机会并不是特别多。当然,部分教师忽视自主阅读对幼儿的发展价值也是原因之一。

2.教学方法

集体阅读活动中,教师除了会采用一般集体教学活动通用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讨论法、提问法、表演法、游戏法等外,还会采用图书制作法。在集体阅读活动中,有的教师会与幼儿合作制作图书,以期通过认识、理解、制作、排序和装订图书的过程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阅读技能,丰富幼儿的前阅读和前书写经验。统计表明,在集体阅读活动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依次为:讲述法、提问法、讨论法、游戏法、表演法、图书制作法。有56.2%的教师经常采用其中的1~3种方法,有7.3%的教师会轮换采用这6种方法。这说明虽然有部分教师在组织集体阅读活动时能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但依然有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没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早期阅读教育活动。

关于图书制作法的使用情况,统计表明,75.6%的教师在集体阅读活动中会偶尔使用这一方法,16.6%的教师会经常使用,7.8%的教师基本不使用。61.7%的教师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图书制作,17.4%的教师会让幼儿分头完成各自的任务,再集体装订。访谈了解到,因为图书制作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制作的周期较长,且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较繁琐,所以大部分教师只会偶尔使用这一方法。

3.教学辅助设备

统计表明,多数教师会在集体阅读活动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如计算机、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VCD机、DVD机等。54.5%的教师经常使用这些教学辅助设备,43.2%的教师偶尔使用,2.3%的教师基本不使用。现实中许多教师会以多媒体课件代替图书开展集体阅读活动,认为在集体阅读活动中借助多媒体设备可以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当然,幼儿园经费有限,无法做到幼儿人手一本相同的图书也是重要原因。

三、讨论及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认识

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在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能力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师大多比较重视早期阅读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但是部分教师对早期阅读的认识并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1.明确早期阅读的目的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由此可见,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首要目的是提高幼儿对书面语言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初步建立起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初步掌握阅读技能。让幼儿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帮助幼儿为成为熟练阅读者作准备,这正是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

2.早期阅读不等同于机械识字,也不拒绝识字

有许多教师分不清“早期阅读”与“早期识字”的区别,有些教师将早期阅读等同于机械识字,导致了早期阅读的“小学化”倾向。事实上,早期阅读旨在帮助幼儿积累前阅读、前识字、前书写经验,它重在帮助幼儿开阔眼界,促进幼儿语言、思维、想象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化能力的发展。早期阅读的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可以是文字材料、图形、标志、标记等内容,可以通过阅读、识字、书写和制作等形式展开。

访谈发现,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回避识字活动。其实,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早期阅读是在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之间架设桥梁,一味回避识字是不正确的。供幼儿早期阅读的图书不同于成人阅读的图书,它主要是以大量图片和少量文字构成的图书。教师可以借此帮助幼儿建立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文字,熟悉文字,为其到学龄期真正开始识字作准备。

(二)选择与投放适宜的阅读材料

访谈发现,多数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但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仍存在许多误区。如幼儿园虽有一定数量的图书,但部分图书的质量仍有待提高;有的班级图书一学期甚至更长时间才更换一次,等等。选择与投放适宜的阅读材料,对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开展是至关重要的。

1.选择适宜的阅读材料

教师不仅需要对适合幼儿阅读的材料有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而且教师本人也要爱阅读、会阅读,从而为幼儿选择他们既感兴趣又对其健康发展有益的阅读材料。

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既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以及阅读水平、性别差异等,又要关注阅读材料本身的内容和质量,不要盲目跟风,要选择性价比较高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的内容应兼具知识性与情感性。早期阅读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教师选择阅读材料时不仅要考虑借助阅读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更应考虑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美好情感。因此,阅读材料要突出审美性,以给幼儿带来美的熏陶。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可以适当考虑图画风格的多样性,以便让幼儿在水粉画、水彩画、剪纸画、水墨画等不同风格的阅读材料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2.投放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类型应当多样,无论是作品题材还是制作材料,都不可过于单一。例如,教师应当在阅读区投放常规图书,也可以投放口袋书、连页图书、活页图书、特别造型图书、操作练习书(供涂色、粘贴用)等形式多样的图书。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制作照片书、绘画书、立体书等,制作完成后放在阅读区供幼儿翻阅。此外,生活中的很多材料,如地图、门票、广告纸、说明书等,也都可以投放到阅读区,供幼儿自主阅读。

阅读材料的定期更新也很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阅读兴趣定期更换图书,这样既能持续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又可为幼儿的持续、深入阅读创造条件。

(三)重视阅读区的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

阅读区是设置在幼儿园活动室中供幼儿自主阅读图书的专门区域。阅读区的环境创设除了有利于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外,更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适宜的阅读区,投放丰富的阅读材料,并及时给予幼儿适宜的阅读活动指导。例如,教师可以在阅读区与幼儿坐在一起阅读,可以各看各的,通过教师的认真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又如,教师可以针对幼儿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以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四)有效开展集体早期阅读教育活动

开展集体早期阅读教育活动,要注重前阅读、前识字与前书写活动的相互渗透,前识字和前书写活动的目标可以在阅读活动中实现。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阅读图书,与幼儿讨论图书中相应符号的意义,并归纳图书主题,围绕图书主题进行相关扩展活动。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分析符号的含义,讨论符号的特征和用处等,也可以开展与书写有关的操作性游戏。

教师还可以将师幼共读和自主阅读相结合。在集体阅读活动中,建议教师采用幼儿自主阅读在前,师幼共读在后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先熟悉阅读内容,教师借此了解幼儿的已有阅读水平。当然,也可以采用师幼共读在前,幼儿自主阅读在后的活动形式。师幼共读在前,有为后续的幼儿自主阅读搭建鹰架的作用。教师可以提示阅读的重难点,组织幼儿精读、细读重点画面,引导幼儿深入观察,深入阅读。教师还可以请幼儿自主阅读图书的前半部分,或师幼共读前半部分,然后请幼儿预测、推论后续故事的发展,并引导幼儿在后续的自主阅读中探究、验证,以进一步体会阅读的快乐。

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育质量。除了使用常用的提问法、讲述法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图书制作法和游戏法等,以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在充分阅读图书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与图书内容相关的表演游戏、猜谜游戏、拼字游戏等,或组织幼儿自制图书。自制图书的种类可以多样化,如大图书、口袋书、连页图书、活页图书、树叶书等。教师可以将幼儿制作的图书布置成“图书展”,邀请其他班级幼儿来参观、分享,还可以将幼儿制作的图书内容通过情景表演、讲故事等形式表现出来,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当然,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帮助幼儿充分理解阅读材料是最重要的教育目的。

科学利用教学辅助设备,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目前教学辅助设备已经被广泛运用到集体阅读活动之中,很多教师会运用多媒体课件代替图书开展早期阅读教育活动。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视觉和听觉符号将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给幼儿,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幼儿不太理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放大、定格,有助于幼儿的观察与思考,从而更好地加以理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集体阅读活动中过度使用多媒体课件,甚至是用多媒体课件代替图书开展早期阅读活动,事实上剥夺了幼儿自主翻阅图书的机会。亲手翻阅图书,有助于幼儿了解图书的基本结构。幼儿可以借此知道每本书都有封面、内页和封底等;掌握逐页翻阅的技巧,知道图书是一页一页组成的,图画故事要一幅接一幅按顺序去看;要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阅读图书,等等。因此,教学辅助设备的使用应掌握好度,以免剥夺幼儿自主翻阅图书的机会。考虑到同一本图书大部分时候难以做到幼儿人手一本,在集体阅读教学活动结束后,可将这本图书再投放到阅读区,供幼儿继续自主轮流阅读,以加深幼儿的阅读理解。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5.

第5篇:幼儿园讨论法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学前家庭教育 课程体系 对策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一、学前家庭教育特殊性分析

1.家庭教育与家长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中心,家长作为教育者对孩子实施的教育影响,婴儿离开母体所处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是学前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积极的态度、情感、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儿童观、正确的教育方法及自身的良好的行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家长教育是指把家长作为教育培训对象,由幼儿园等专业机构对家长实施的成人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长的素质,取决于幼儿园等专门机构及专业人员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及合作共育的效果与水平。可以说,目前我国由于家长教育缺失已经直接影响了学前家庭教育的效果。

2.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

二者虽然在教育目标任务上是趋同的,但父母不同于教师,家庭不同于幼儿园。幼儿园教育通常都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明确的教育目的,按一定的计划为学前儿童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家庭教育与之最大区别在于,家长没受过专业训练,基本属于“无证上岗”状态,家庭教育没有既定的内容、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但学前家庭教育正以其基础性、感染性、随机性、一贯性、专制型的特点,对学前儿童给予重大影响。

二、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冷静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以服务地方学前教育和社会发展为落脚点,主动适应社会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实施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技能培养与职业需要合理对接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策略。培养突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突出,能够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多学校都比较注重把手工制作、简笔画、书写、舞蹈创编、边弹边唱、模拟教学、讲儿童故事、多媒体课件制作等项技能做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但伴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幼儿教师的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密切合作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基础技能的的训练,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家园共育能力、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家园共育科研能力等专业素养,仍是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大问题。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对策

1.加快《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程――注重幼师生培养环节

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密切结合是现代教育思想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幼儿教育中的教育资源合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开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这门课程,以提高学生开发家庭与社区教育资源的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构建以学前家园共育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前家庭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的要求,学前家庭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重点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是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教育资源互补的需要;是与世界幼儿教育接轨的需要;是幼儿教育现实的需要;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是贯彻学前教育法规的需要。当前应培养学生能从家庭教育现象中抽象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家园活动设计技能、与家长有效沟通技能、进行家庭教育科研技能及指导家长设计出科学的育儿方案等综合能力,幼师生学习好这门课程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根据这一目标体系整合课程,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加大家园共育技能培养比重。

(2)构建以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标为重点的课程内容体系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它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是一门多边综合学科,学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首先应该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了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也是理解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内容的基本条件,从而为更好的把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这门学科奠定基础。因此应构建以注重介绍和阐明学前儿童家庭和社区教育的基本知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影响因素与家庭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独生子女与单亲儿童的成长与教育策略;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理论和实践;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方法等全面的课程内容体系。充分认识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三方合育,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并以此构建课程内容。

(3)构建以适用、多元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体系

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教学中,应打破以往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为主体的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为主线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容量、过程、程度实施了最优控制,引入了幼儿园实际的情境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社会调查法,辅之以观看录像资料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学习学前家庭教育,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家园沟通创新能力真正得到培养与提高。

(4)构建以考查学生家园共育等专业能力为实质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完整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落实学前家庭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应通过平时出勤与课堂听课状况、作业完成状况、社会调研情况、期末理论与技能考试等手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时要注意注重平时过程性评价,重点考核学生是否具有家园活动设计技能、沟通技能、科研技能及指导家长设计出科学的育儿方案的综合能力。

2.幼儿园主动建构立体、多元的家园沟通有效渠道――注重岗教师培训环节

如今虽然幼儿园也正在实践着家长工作,但无论从理论的深度还是实践的广度,都还远远不够。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家园合作中双方地位的不对等,家长处在被动服从的位置上;家园共育途径单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挖掘家长们的教育资源。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强对幼儿园在岗教师的培训环节,一是加大全体教师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深入学习,并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二是教师转变观念,真正从思想上尊重家长,认识到自己“孤军奋战”远没有团结共育的教育效果好;三是教给教师们家园共育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家长开放日活动

对于教育活动开放日,幼儿园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事先要向家长介绍一日活动的目的和完整的活动计划,指导家长在活动过程中如何观察。事后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参与精神,广泛听取家长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2)幼儿成果汇报活动

教师在策划此活动时应注意对全体幼儿全面了解,全方位展示。要让家长从中学习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

(3)接送交谈与家访

接送交谈能及时解决当天的教育问题,教师的家访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性,事先与家长约定时间,教师应十分注意讲话方式,全面分析、介绍孩子的情况,多表扬孩子好的行为表现,以建议的方式请求家长配合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习惯,注意谈话艺术。

(4)家园联系册

这是一种书面形式的个别交流方式。通过家园联系册,把孩子生活卫生习惯、动作发展、学习能力、语言发展、行为习惯等方面告知家长。

(5)家长助教“走出去”“请进来”

与家长提前沟通,带领幼儿去家长所在的工作场所进行现场教育,也可以请家长来园做临时教师。这样既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也发挥了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亲子沟通。

(6)家长委员会

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既是幼儿园民主管理的体现,同时也是家园共育的又一途径。我们可以推选重视子女教育,有责任心,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家长作为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幼儿园管理,加强家园之间的信息联系,保证交流渠道畅通,协调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决策和监督等活动。

(7)家庭教育讲座及家长会

聘请专家专题讲座要注意可以就某个问题做全面系统的讲解,既有理论上的阐述,又有实践操作上的指导。宣传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和科学的育儿方法。

(8)建网站实现家园沟通信息化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幼儿园可以建立网站使家园沟通更加便捷,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可以有效沟通、合作共育。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家园共育方式,都应该注意使之科学化、人文化、规范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建波.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李洪曾.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6篇:幼儿园讨论法的作用范文

一、转变管理观念,营造良好研究氛围

园长要转变管理观念,为教师提供自主空间,相信教师、尊重教师,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首先,以尊重为基点。尊重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教学风格、个性特点选择研究议题;允许教师在研究活动中自己选择研究的方式方法,自己掌握研究的进程;鼓励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给教师一个宽松、自由的研究空间。其次,以关怀为内容。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会有许多困惑,这就需要管理者在教师遇到挫折时多鼓励,有不同意见时多理解。关怀是教师在研究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催化剂,是教师长期持续进行教学研究的巨大推动力。第三,以发展为目的。幼儿园的管理者要为园本教研营造发展性的研究环境,在评价教师时注重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关注教师的个人经验与个体差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评价中并反思自己的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创新园本教研活动方式,切实把园本教研落到实处

教研活动要能真正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才有可能将教研用 “互动式研讨”的教研活动方式,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一)话题研讨

话题研讨又可以称为问题式研讨,问题来自于教师的实践,如生成课中教师的定位、生成内容与幼儿兴趣、如何有效组织班级常规等等,在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找出具有共性,并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过多次问题式的探讨与实践,寻找适宜的策略,最后,解决问题并提炼成园本经验。而且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对自身反映出来的教育观念和组织能力的利弊得失进行思考。而反思则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杠杆,这种方式能够很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教学案例研讨

案例研究可简单地界定为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研究的方法,在过程中,案例作为被剖析的对象,教师们要共同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案例研究多采用讨论法,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创造环境,使她们有较大的自由度、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引导教师研究身边的教育案例,通过剖析、反思、互相启迪,不断进行思维碰撞,转变教育行为,提升教育理念;通过活动观摩、现场研讨、分组再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

(三)课题化研究

课题研讨式是通过组织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学习新理论、接受新信息、探索新模式、实践新方法、创造新成果,提升教师精神追求,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课题研讨式培训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最适合促进骨干教师的提升和发展。任何一所学校必须坚定“开展教育科研必须依靠教师,教育科研必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校教育科研指导思想。我园也不例外。我园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要求每位教师都承担一个以上课题研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投身科研的积极性。同时,为了防止因为年轻化造成的许多教师无法入手搞课题的问题,我们让幼儿园的科研骨干担任组长一职,将其余教师按照兴趣和教学实际需要分成若干个课题小组,以群众的力量带动个体,让教师在集体中成长。

三、重视支持体系建设,确保园本教研健康发展

我园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致力于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发展性评价关注教师的个人经验与个体差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评价中并反思自己的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例如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上,我们经常采用的统一评价的标准。然而在实际中我们发现,统一的标准对于教龄不同教师来说是不合理的,新教师一般难以达到,这就容易挫伤她们的积极性,而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要达到合格相对容易一些,因而她们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会及时主动地进行深入的反思和研究,同样不利于其专业的成长。因此,我们尝试将“统一评价”改为“分层评价”,将评价标准制定得更加细致,更加贴近教师的实际水平,使得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找到了自我评价的“坐标轴”,为其在实践中自主开展教学研究和反思明确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第7篇:幼儿园讨论法的作用范文

我园今年申报“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课题以来,“情境教学”就成为我园教学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么,课堂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如何去创设这样的有效情境?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共同探索的课题。

一、创设兴趣情境,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运用新颖有趣的方法,使幼儿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要经常设置一些带有悬念性的问题,唤起幼儿的心理效应,这样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幼儿积极感知学习对象,增强记忆力、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深化思维。上课时,教师尽可能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激情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给幼儿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幼儿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通顺的语言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知识和展示自我的兴趣。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幼儿在生活中体验

教学源于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例如:《竹林探险》就是结合我们中班秋游活动展开的一次探险活动。孩子们需要和小伙伴一起,深入浓密的竹林,寻找地图,然后通过拼贴地图,找出偷猎者的所在地,并和偷猎者展开一场“生死搏斗”从而营救小动物。在活动中,孩子们要战胜对丛林深处的恐惧,战胜地势的凹凸不平,战胜偷猎者的“武力攻击”,在这种情境下,大部分孩子不怕困难,不退缩,合力完成任务,而胆小的孩子在如此氛围中受同伴们的影响,也积极地投入到“战斗”中,他们忘记了“恐惧”、战胜挫折,顺利解救了小动物。创设这些情境,都是幼儿身边的事、熟悉的事,幼儿怎么能不感兴趣。

三、创设实践情境,让幼儿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师要利用自然、社会,甚至是家庭的环境引发幼儿大胆、积极地提出问题,保护幼儿好奇、好问的天性。“问题”是探索的起始点,主题的开展需要一个个“问题”来支持。“问题”是一种认知的冲突,这种“冲突”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共鸣”。而问题是在一定情境中,在一定背景中诱发的。因此,教师在主题活动中要创设问题情境,为幼儿生成问题搭建桥梁。为了强化幼儿对每个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使幼儿思维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动手操作能使幼儿直接感知,促进发现。比如,学习“9的组成”同桌小朋友合作,一个分,另一个记录,然后问幼儿,“你可以有几种分法?”“你是怎样分的?”充分发挥幼儿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调动幼儿获取新知识的主动性。这样在思考中观察操作,在观察操作中思考,使幼儿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四、创设矛盾情境,让幼儿在矛盾中感知

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使新旧知识之间的矛

盾,构成幼儿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从而有效的调动幼儿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这就是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幼儿心扉,激发思考,逐步引入佳境。那么,如何在课堂中设置矛盾情境,才能达到优化课堂的最佳效果呢?在教学中,教师若能精心创设新旧知识冲突情境,展现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使幼儿产生“认知不平衡”的紧张感,将会大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激起求知欲和好奇心,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一旦幼儿的问题得到了解答,认知不平衡引起的紧张感就会解除,由此带来的轻松、愉悦和满足的情绪体验会对认知动机起到强化作用,使学习动机稳固,幼儿就会真正充当起学习主体的角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五、创设猜想情境,激发验证动力

在教学中鼓励幼儿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甚至出错,引导幼儿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进而让幼儿验证自己的猜想,幼儿在验证的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猜想,发挥创造才能,最终发现规律,从而可以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这样鼓励幼儿猜想既激活了幼儿验证猜想的动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以下就是我们总结出的情境教学的一些方法:

1、生动讲授法讲授,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因而生动的讲授是创设情境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要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

2、观察演示法通过观察、演示,进行小实验、小操作等方法来创设教学情境。

3、组织讨论法讨论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创造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积极和谐气氛。

4、质疑问难法就是老师通过有目的设置疑问,创造问题的情境,吸引幼儿积极动脑,主动学习。

5、联系实际法是幼儿最了解也是最感兴趣的。教学中适当联系实际,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6、音、美配合法利用音乐、美术来配合讲授,对幼儿进行审美、创美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7、实物刺激法用实物教学,或带到大自然、社会课堂中去,创设一种刺激氛围,激发幼儿的体验情感或学习创作欲望。

8、师生感染法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去塑造幼儿的情感。这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常用的方法。

第8篇:幼儿园讨论法的作用范文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是公众科学素养提升、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幼儿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客观要求。我们应从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专家引领、自主学习、社会支持等渠道促进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升

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直接会影响到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质量,制约我国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影响国家潜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提升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升的意义

1.1提升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是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客观要求

科学素养是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2015年最新报告显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6.2%,虽然提升率接近90%,但是存在非常明显的年龄差异,青少年儿童的科学素养还有待提升。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在我国“21世纪国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中发挥奠基作用,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幼儿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和初步的科学概念,更关键的是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能否实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和发挥应有作用,关键还在于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纠正教师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错误认识,把教育的视野转移到儿童科学态度和科学能力的培养上。这不仅有利于作为公众之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儿童科学素养的提升,为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贡献力量。

1.2提升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前儿童是小小的科学家,不断地处在好奇、好问和好探索中。随着人们对科学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的深化,当前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不再是简单机械地传授科学知识,而转变为“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使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然而,反观实践会发现幼儿科学教育的情况令人担忧,有些幼儿教师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方法和资源的认识还受到传统常识教育的影响,存在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认识窄化、方法运用单一、教师主导控制强、对科学核心概念理解错误等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幼儿通过“科学”这一领域获得身体、认知、生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实现科学启蒙教育的有效性来看,幼儿教师科学素养亟待加强。

1.3提升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内在要求

幼儿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必然途径,也是幼儿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在于科学知识的夯实,更重要的在于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和锻炼扎实的科学教育能力。正确的科学教育观,是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科学教育的正确认识和看法,这是开展科学启蒙教育的前提。扎实的科学教育能力是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核心支柱,如引导幼儿进行探究的能力、选用科学探究材料的能力、指导幼儿进行记录的能力等。总之,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能直接提高幼儿教师驾驭科学活动的能力,还能提高教师进行多领域整合教学的能力,还能切实有效地提升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

2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策略

基于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升的意义和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应从教师培养、专家引领、自主学习、社会支持等渠道促进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

2.1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

学历是教师素质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全面提升教师科学素养,必须以科学知识的夯实、科学方法的获得和科学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为中心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在职前教育的培训中,应注重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应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体现课程类型的多样性,除了开设必修课程,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外,还要开设自然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科学史、科学家的故事等课程,鼓励学生选修,加强文理渗透。另外,还需要改革师范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案例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经历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和方法,在接触科学课程时就能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和认识。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托科研方法的相关课程,指导大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查阅文献、制订科研计划、运用研究方法收集事实资料等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反思批判的科学态度和情感。在职后教育中,主要针对在职幼儿教师开展培训。首先,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科学素养的培训,避免培训工作形式化,加强培训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监控评价,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其次,幼儿园自身应承担起教师培训的重任。如,以教师个人兴趣和承担的教学任务为依据建立科学小组,以小组为中心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可以分别开展物理、化学、生物、现代科学技术等相关科学知识的学术沙龙,鼓励教师搜集各种相关资料,借鉴情境教学的形式,围绕生活中常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还可以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案例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积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经验,切实提高教师的科学教育能力;还可以开展关于科学探究活动的专题研讨和实践,加强教师对科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鼓励教师发现幼儿探究的兴趣点,主动开展科学探究教育活动。另外,还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科技制作的活动,如,运用废旧材料制作降落伞、风车、陀螺、不倒翁等,深化教师对科学现象的认识。总之,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让教师在自我反思和学习交流中提高认识和实践能力。

2.2通过专家引领提升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理念与能力

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理念和能力是整个科学素养中亟待提高的方面,尤其是对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的理解和运用需要提升,而理念和能力的提升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以专家为引领,在探究性的教育行动研究中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理念和能力。首先,幼儿园和高校应形成教研共同体。高校相关专家或研究者需要积极主动地走进幼儿园,进行教学观摩和案例研讨,帮助幼儿教师从活动设计到活动开展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鼓励幼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在实践中帮助教师澄清教育困惑,提高科学活动设计与组织技巧。还可以邀请专家为幼儿教师进行科学教育专项专题报告,依托教学案例提升教学反思能力,从而改变原有错误的科学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其次,鼓励教师开展关于科学教育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以幼儿教师为主体,基于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进行的反思与探索,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检验教师是否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该研究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性活动,需要教师观察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资料、收集事实资料、提出假设并验证、得出结论与记录等,这个过程可以加深教师对幼儿探究性科学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幼儿更好地实践科学探究活动。

2.3教师应注重自我学习,夯实科学知识和能力

基于幼儿教师科学知识不均衡、科学教育能力欠缺等问题,在短时间内补上科学素养,这并非易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自身什么也做不了。英国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科学简史》的引论中说到:“我们需要本生灯和解剖针去完成复杂、高深的科学实验。可是普通人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欣赏科学、欣赏科学的思维产生的奇迹和科学观点的发展历史。科学是神奇而美妙的,更充满诗意。”当幼儿教师学会欣赏科学时,就一定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首先,幼儿教师应积极进行自主科学阅读。阅读是一种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科学阅读是指教师花费个人时间学习有关科学领域的文本或材料,从而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主要包括科普读物、科学故事、科学文章、科学绘本、科学童话等。科学领域包含的知识浩瀚如烟,幼儿教师的科学阅读需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如可以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阅读,可以围绕自然科学现象、生态环境、科学技术、人体等方面的科学材料进行阅读,也可以阅读一些儿童读物,了解幼儿学习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广度和深度。总之,通过科学阅读能够帮助教师积累丰富的科学知识,为实施幼儿园科学教育奠定基础。其次,幼儿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现代媒体,提高学习能力。网络等现代媒体是当今社会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幼儿教师应具备收集资料、加工和处理资料的能力,有效地利用和整合各类信息素材,并运用于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

2.4社会应为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多支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加强与社区中的科学工作者合作。”这也是有效开展科学活动,提升教师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一,地方或社区科技馆的工作人员、大学院校中的理科大学生、幼儿教师共同商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如,可以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依托幼儿园课程内容,开发生成性的科学活动内容,尤其应注重地方资源或社区资源的呈现。如,可以邀请其他人员为幼儿开展生动有趣的科学活动。其二,教师应积极参与地方或社区的各类科普活动,提高自身的科学认识。其三,教师应带着幼儿走进社区,走向社会,依托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科普资源有的放矢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总之,幼儿教师可以在这种多向互动中开阔视野,提升对科学教育的理解。

作者:王月莲 单位: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冬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钟晓.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第9篇:幼儿园讨论法的作用范文

陈鹤琴老先生在“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提出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这些教学原则突出了一个“做”字,其目的是在幼儿有兴趣的基础之上,鼓励幼儿手脑并用,主动探索。

3至5岁的孩子同父母在一起做简单的折纸游戏,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十分欢快的事情。让幼儿自己独立去折出一个形状来也许很困难,但是,通过家长的示范,能达到让孩子感受到纸的颜色的美感,在折纸中的变化和用手的技巧的目的。在折纸过程中,通过家长的讲解,还能潜移默化地起到增进孩子认知的作用。

看到这里大家就觉得简直太可惜了!这么好的活动,幼儿园做不了多少,真可惜!可是难道就没有好办法迅速提高孩子的折纸水平吗?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幼儿折纸的问题所在:幼儿方面,精细动作差,看着好就是折不好,空欢喜;教师方面,示范困难,教学费力,收效不明显,想教好却力不从心,好着急!

幼儿园的折纸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折纸兴趣,并不在于学会折多少作品。因此,笔者认为幼儿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的过程,通过各种感官、动手动脑大胆尝试,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享受活动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以往传统的折纸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幼儿只是被动、机械地模仿,限制了幼儿主动探究与尝试,应该摒弃,那么作为幼儿折纸游戏的指导者,应该如何指导幼儿的折纸游戏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形式多样,激发幼儿折纸兴趣

1.1 通过欣赏活动,激发幼儿对折纸的兴趣

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感官对欣赏内容进行感知、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让幼儿欣赏一些折纸大师的经典作品,感受折纸造型的生动、色彩的美感、领略折纸艺术的风采,进一步培养幼儿对折纸的兴趣,激发动手创作的欲望。

1.2 多种形式导入主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方法上,笔者运用“猜谜语”“念儿歌”“讲故事”“变魔术”等形式,以激发幼儿的折纸兴趣。如折“小兔”时,笔者先让孩子猜谜语:“红眼睛,白皮袄,长耳朵,短尾巴,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幼儿在猜谜的同时,加深了对“兔子”形体特征的理解,对折纸内容的学有帮助。

1.3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折纸内容

我们选择的折纸内容,要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比如,汽车、轮船,小猫、兔子,钢琴、灯笼,使小朋友既熟悉又有造型的欲望。

2 语言形象生动,帮助幼儿掌握和提高折纸技能

趣味性的语言符合幼儿的心理和语言发展的规律,可帮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首先,它可激发幼儿折纸的兴趣。例如,在教幼儿折啄木鸟时,笔者先出示一棵“大树爷爷”, 然后说:“我是大树爷爷,我的身上生了好多虫子,它们咬坏了我的皮肤,小朋友,你们折只啄木鸟给我治治病,好吗?”短短的几句话,使幼儿感到新奇、有趣,他们一个个会兴致勃勃地跟着笔者动手折叠起来。

其次,它可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折纸技巧。在折叠过程中,幼儿往往还没有将前一步折齐抹平,就急于折下一步。结果折出来的成品很粗糙,玩起来容易散开。只用一般的语言提示和要求效果并不好。例如,在教幼儿折“小船”时,孩子们对两边向中心折这句话不易理解,尽管笔者要求他们要把纸的两边与中心线对齐,但总有部分幼儿不是折歪了就是中间留有缝,虽几经纠正,但效果仍然不佳,于是笔者就风趣地说:“大灰狼来了,请你帮小白兔把门关紧,两扇大门要和中间的线对齐关下去,可别歪了,中间也不能留有缝,要不然大灰狼就会进来把小白兔吃掉。”于是,孩子们显得就非常小心,看到同伴发出了声音也会提醒,怀着保护小白兔的情感,认真地把两扇大门合了起来,并且与中心线也对齐了 。后来,只要笔者一说把大门关紧,小朋友们立刻知道是两边向中心折,而且折叠得很整齐,同时,也为以后理解相关的折叠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方法多样,使幼儿理解折纸步骤

3.1 直观形象法

即提供实物、图片 、语言、活动过程直观,让幼儿获得生动的表象,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在折纸活动中演示、示范,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幼儿在观察教师的演示和示范过程中,获得了对折纸造型的初步了解,让幼儿初步了解了过程与步骤。

3.2 语言讨论法

即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不了解的问题、认识不清的问题,共同发表意见、商讨补充,达成共识。这在幼儿折纸有一定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开展。特别是折纸的看图活动,幼儿在讨论中,能建立折纸循序渐进的步骤观念,从而帮助幼儿在看图示折纸中,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

3.3 行动操练法

即组织幼儿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的技能和行为习惯。通过反复练习幼儿才能在不断的模仿、学习中掌握折纸的技巧和方法,

3.4 鼓励表扬法

即对幼儿活动的正确性的肯定和强化,给予适当的支持与鼓励,调动幼儿的主动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注重评价欣赏,体验成功

随着折纸游戏的深入开展,为了培养幼儿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能力,笔者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性的评价活动。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你觉得什么地方最难折?

幼儿在折纸游戏中常常会遇到困难,笔者总是先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但笔者也让幼儿在评价时提出自己的困难,并鼓励幼儿共同商量,从多方面探讨解决的办法。

(2)为了以后玩得更好,我还应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