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班级规章制度建设范文

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规章制度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班级规章制度建设

第1篇:班级规章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大学;班级;制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15-02

一、大学班级管理与大学班级制度文化的内涵

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简言之,管理就是创造个体更好地在群体中完成目标的环境。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正式组织。班级管理是教育管理者带领班级学生,按照班级教育管理规律的要求,为实现班级工作目标而进行的系列职能活动。依据以上分析,对大学班级管理做出如下定义:大学班级管理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带领学生,按照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创造学生个体更好地在班级群体中实现个人成长目标的环境。制度文化是一个比制度更深、外延更宽的概念,不仅包含制度本身,还包括制度理念、法制精神、建章立制的过程,以及制度实施的状况,等等。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以及这些架构与规则的形成过程、运行状态与实施状况。依据以上分析,对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做出如下定义:大学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组织架构及其规章制度的形成过程,以及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大学班级制度文化体现了大学文化中包含的学校规章制度、道德规范、校风校纪等内容,落实到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中,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的组成部分,是实施高效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班级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大学班级制度文化是促进学生认同学校教育理念、专业培养目标、形成班级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追求的途径,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的保障,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校教育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离开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将导致学校教育管理的形式主义,大学文化的传承将成为无本之木。大学班级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班级组成特殊性与班级管理的特殊性两方面。班级组成的特殊性,大学班级成员是在学校招生录取后,学校教务部门依据分班要求,将同一专业学生分成若干自然班级。此举说明大学班级成员具有共同的专业发展目标。大学班级班主任大都由专职教育管理工作者或者专职教师兼职,没有专职的班主任老师,这导致了班主任不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班级中;班级成员基本都超过了18岁,属于成年人,区别于大学之前的未成年人。管理的特殊性。大学班级管理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为主旨,这体现了大学对成人教育的特殊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主要起监督和指导的作用。需要班级建立自运行体制,这需要有稳定的管理团队和科学的管理制度。良好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能够适应大学班级管理的特殊性。

大学班级制度的缺失性。直接涉及到大学生教育与管理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以教育处为主,对学生学习的常规教育和管理;其二是以学生工作处和团委为主,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教育进行教育和管理。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和团委依据其职能,就学生日常学习的方方面面制定规章制度,形成《学生手册》,这些制度大多数是某一行为规范的指导意见,缺少切实可行的规范。在当前大学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中,缺乏标准的班级制度体系建设,大学的教育教学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开展的,班级制度体系和具体制度的缺失必然导致教育管理的参差不齐,导致教育管理的相对混乱。大学班级建设的形式化与空洞化。形式化主要表现在制度理念落后与制度执行力薄弱,提到班级建设,就会想到制度建设,提到制度,就想到管理的工具、约束学生行为规范的标尺,规章制度的价值在于教育管理者的需要,制度随意性大,对制度的尊重、维护、修改、执行力度远远不够,使得制度成为形式主义。空洞化主要表现在班级制度建设脱离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脱离班级的目标追求。以标准化的《学生手册》对学生进行管理,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不能贴近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制度的内容与现实的目标出现偏差的时候,必然会使制度文化失去作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的作用,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就会脱节,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班级建设的空洞化。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实现班级自我管理的必要条件。大学班级的管理以自我管理为主要形式,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其自己本身进行管理,为自己制定目标,组织自己、约束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好个人的事物,最终实现个人的目标。要想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需要有良好的大学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形成过程是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所以班级制度文化形成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条件。大学班级制度文化是学校实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通路。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最终对象是学生,教育和管理目标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实现的。学校与学生之间,需要架起一条通路,能将学校育人目标和校园文化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反映到学校之中来,进而融入到学校教育管理之中。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渗透到学生思想中、体现在学生行为上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化需求与现有制度体系碰撞的过程,是学校和学生联系的通路。

第2篇:班级规章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715.1

0.引言

职业学校承担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重任,然而因为接受教育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当中,具有特殊性,所以学校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要承担保护学生的职责,从而避免学生在未成年的情况下就踏入社会、遭受伤害。而目前的情况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处在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各种不良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走向歧途。从这个角度来看,整顿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非常重要,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使学生保有健全的人格和端正的心态。

1.人文关怀概述

人文关怀是指对他人表达关心和爱护。我国的《周易》当中就提及了人文一词,在文中将人文解释成与自然天象相对应的人类文明。而关怀是一个动词,字面意思就是关心与爱护,将人文与关怀联结在一起,就共同表达出人对生活环境、生存状况以及人的发展前途的关系这样一种观念。从其定义来看,人文关怀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其一,人文关怀集中体现人性本质,它所关注的是人的价值是否得到实现,人是否在实践中认识到了自我,是否完善了自我。而通过这种追寻,一种适于人的成长的环境被构筑起来[1]。其二,人文关怀的实质是一种人本文化,以尊重为前提,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自身的发展,都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都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2.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文关怀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逐渐受到重视,并且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文关怀与学生的期待和需求之间仍然隔着很宽的距离,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第一,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中没有人文关怀的相关因素。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对学生有着约束性和指导性的作用,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校规校纪都是强制性的命令,而关于人性关怀的规章制度却很少看到。在这种比较严苛的管理下,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体谅与关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做出违背校规校纪,甚至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来。

第二,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改的支持下,中职教育也在努力提升教学水平,转变教学观念。然而教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难以转变教学观,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以学生为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是围绕教师而进行的,学生的心理感受、学习感受等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2]。

第三,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与学生的教育目标之间不相匹配。部分中职学校不顾时代的变化和教育的变革,仍然将各类评估当作办学的还坏的鉴定标准,在学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人文关怀就被忽视了,学生处在被管理者的角色当中,被动地听从学校的一切安排,而学生的个人诉求、身心发展需求就在学校的压制下被忽略。

3.强化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对策

强化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人文关怀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优化学校的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制度建设是从宏观大局上对学校的管理所做出的一种部署。要在学校班级管理中展现人文关怀,就要优化、完善学校的制度建设。一方面,在制定制度时要征集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一些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建议要积极采纳;另一方面,学校在制定制度时要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使得制定出来的制度能够真正将人文关怀与学校基础建设、规章制度融合。设施建设属于中职学校建设的基础建设项目。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设施建设仍然不够完善,教学设施、餐厅、娱乐设施、实训基地等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3]。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自我的环境,学校就要加强设施建设,通过汲取社会赞助和投资的方式来筹得所需资金。

第二,转变班级管理目标。中职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建设国家和社会的优秀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高技能专门人才,这一点是中职班级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而在培养这些人才的过程中,首先面对的是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使学生在正常的环境中发展能力、提升自己。所以在班级管理目标中,要增加人文关怀的内容,以人文关怀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指导班级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比如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等,帮助学生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第三,转变班级管理观念。中职学校的传统班级管理观认为,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可以直接沿袭专业学校或者是普通高中的班级管理模式。这种观念实际上没有考虑到现代教学管理的先进性,而固守以往的比较落后的班级管理观念[4]。而要强化人文关怀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就要改变班级管理观念,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坚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在生活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人性关怀,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情况,不搞差别对待。

4.结语

人文关怀是现代教育所推崇的一种教育理念,而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使得它有很大的必要性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学校班级管理中。因此,中职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的教育力量,将人文关怀转变成一种办学风尚,使学生都能够体会到人文关怀所带来的革新。

【参考文献】

[1]李明.同伴教育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3(04)

[2]徐志军.论“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2(02)

第3篇:班级规章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责任文化;优良学风班集体;现状;对策

责任文化,指的是将责任上升为文化,营造人人承担责任、践行责任、讲责任的文化氛围。责任文化的形成基于组织内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因而对组织成员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优良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素质和教育成效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工作实践,本文就责任文化视角下如何优化优良学风班集体的创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优良学风班集体建设现状分析

(一)优良学风班建设意义及实施效果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被赋予更多新的时代内涵。开展“优良学风班集体”创建活动,是进一步深化学风建设,全面推进“金牌员工”职业素质养成工程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学风正、班风好的班集体积极因素多、进步力量强,能给同学以多方面的正面教育、积极影响和鼓舞。

2011年3月开展我校首批”优良学风班集体”创建工作,2012年9月起启动我校2011-2012学年“优良学风班集体”评选工作,开展了包括“优良学风班集体”评选、“优良学风标兵班集体”评选等一系列活动。

“优良学风班集体”的创建和评选,有效地激励了同学们认真学习努力专研的精神,促进了我校学生的学风建设,成为我校学生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平台之一。

随着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关注度的升高,学风建设逐渐受到全国各高职院师生的重视,“优良学风班集体”建设作为深化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逐渐在高职院校中展开。

(二)优良学风班集体建设现有问题

优良学风班集体的建设已经初步取得成效,在促进学风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优良学风班集体的建设中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尚未形成鲜明而统一的学风建设目标。“优良学风班集体”创建与评选活动虽然提出了“八个提高”和“六个减少”的目标,“八个提高”即:班集体群体政治素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习成绩提高,上课出勤率提高,上早晚自习率提高,图书借阅率提高,资格证书获得率提高,参加学科技能竞赛和各类团体活动的参加率和获奖率提高;和“六个减少”即:课堂不文明现象减少,上课迟到、早退和旷课的现象减少,有补考或重修记录的学生人数减少,因学习原因退学警告或退学的学生人数减少,考试作弊的学生人数减少,有违纪行为的学生人数减少。但制度化的目标并未起到显著的激励作用。全校师生在参与“优良学风班集体”的创建与评选活动中并未形成鲜明而统一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师生参与学风建设的积极性;二)《优良学风班集体创建方案》及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虽然我校“优良学风班集体”的创建和评选活动中提出了“宁波城市学院优良学风班集体建设指标体系”以及《城市学院优良学风班集体创建方案》等,但并未就制度的设施、监督、保障等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因而现有规章制度体系仍不足以确保优良学风建设的有效性和长效性,此外,现有规章制度多是站在院校的高度制定出来的,而并未就班级、学生、辅导员等不同角色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工作规范等;三)监督及激励体系不完善。院校目前并未就“优良学风班集体”的建设建立监督与激励制度,不利于激发师生参与优良学风建设与评估活动的积极性。

二、责任文化视角下优良学风班集体建设与发展对策

(一)完善责任文化视角下优良学风班集体建设目标体系

建立以责任为基础的优良学风建设目标体系,在原有的“八个提高”和“六个减少”的基础上对学风建设目标体系进行进一步拓展和完善。首先,要使全校师生在优良学风班集体建设中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将提升班级同学相处和谐度,提升师生共同奋斗积极度作为共同目标;其次,要强化对责任文化的宣传教育,使学校师生深谙责任文化的意义与内涵,从而自觉践行优良学风班集体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奋斗目标。

(二)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要实现优良学风班集体建设的长效性,就要将其建立在完善的制度基础之上,使规章制度作为活动开展的依据和保障。对此,学校应对现有规章制度体进行拓展和完善。首先,应在《城市学院优良学风班集体创建方案》及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就班级、学生、辅导员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并引导每个班集体创建自己的“班规”,使师生明确自身在优良学风班集体建设中的角色、责任和义务;其次,要将规章制度的执行责任化,就规章制度的执行、监督、效果评价制定完善的方案,使班集体评选、学业评估、辅导员绩效评价等与学生建设活动挂钩,使院校师生将优良学风班集体的创建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来践行。

(三)营造健康的竞争氛围

为了激发院校师生在优良学风班集体建设中的积极性,应通过以下对策来营造健康的竞争氛围:首先,学风建设应以“争、创”活动为载体,不断增强学生“逢冠必夺”的良性竞争意识;其次,应在《优良学风班集体创建方案》中增加含切实可行的奖励制度,对“优良学风班集体”建设与评估系列活动中表现良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对学风班集体建设活动中的不和谐因素进行通报批评,引导班级之间的良性竞争。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将责任文化融入高职院校优良学风班集体的创建活动中,有利于提升优良学风建设的有效性和长效性,不失为完善学校优良学风班集体建设体系的有效途径。结合我校现状,认为应通过完善目标体系、完善规章制度和倡导良性竞争三个途径对优良学风班集体的创建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高竟玉.高职学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1(29):90-93

[2]黄立鹏.科学发展观与高职学风建设.[J].教育探索.2007(6):60-61

第4篇:班级规章制度建设范文

二七年我镇的德育工作主要以全面贯彻落实《农安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和《XX年年德育工作要点》精神。以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创造为信托,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在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以建立健全德育评价机制为保障,全面开展,互相促进、互相融合,共同提高。下面,简单把二七年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点工作。

1、开展学生行为规范“六个一”活动情况。

本学年,我校各班及各村小班级,首先,根据县教育局开展学生“六个一”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写好计划,并在平时活动时做好“六个一”活动记录,每学期末有总结。

除此之外,我校各班级也开创性的开展“六个一”活动,如,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课前进行一分钟演讲;每天记一句名言警句;每天跟父母交流一次等等,把“六个一”活动具体化,并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中,融入到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

学校各班设立了“六个一”活动成果角,自己班级设立六个一活动角,所有成果自己保留,以备中心校检查评比。(中心校检查,每学期两次或两次以上,其检查结果,做为老师评价的依据。)

本学期开始,运行星级班级管理评价,各班每周的团队检查结果,做为班级星级管理评价的依据,按星级评价,期末汇总,算出各老师的班级管理星级分。记入老师的班级管理星级考评分。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方面。

本年度,学校加强了德育制度建设,促进德育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升、降国旗制度;主题班团队会制度;家长会制度;家访制度;班主任例会制度等。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狠抓制度的落实、执行。收到较好的效果。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情况。

本年度,学校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基地(图书室、实验室、校外活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各项活动有检查、有活动记录、有总结。

通过班团队会、演讲等多种形式,使主题教育活动各有侧重,构成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特别是结合感恩教育活动,学校开展了感恩教育主题中队会观摩活动,全镇教师全员参与,受到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

4、德育队伍建设方面。

本年度,根据县德育工作要点的要求我校围绕开展“德育领导、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六个一活动的开展,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各项活动与教育、教育相融合,整合,共同努力,共同提高,真正收到实效。

5、学校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本年度,根据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农安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把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扎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信箱,学生心理咨询档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变化,给学生提供心理释放的“绿色通道”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困惑。强化德育的质量和效果。

6、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本学年,我校以班级文化建设为基点,以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为核心,以促进形成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为目标,大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文化制度建设、文化活动建设,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凝聚师生情感的校园文化。

本学年,学校继续实行值周班级和班级干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和学校管理,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自主发展,通过搞好班级布置,增强班级的文化气息和氛围,通过学生办班报、手抄报,出黑板报、墙报,等多种方式,活跃和丰富班级文化生活,引导学生、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7、家长学校创建方面。

根据农安县家庭教育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章程,并按章程的要求,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成立班级家长领导小组,由3—5名家长组成,学校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二次会议,听取家长代表对学校工作的反馈意见,让家长参与学生重大决策。家长通过联系卡,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工作。

8、电影系列化教育活动情况。

第5篇:班级规章制度建设范文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对学校班级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班级是学生经常

学习与生活且具有一定目的性、组织性和心理相容性的集合体。班级管理是大学生管理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

一、目前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很强的班级凝聚力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集体应该有确定的被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目标,成员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各高校的同学大部分认为本班集体是有凝聚力的,同学之间也能相互信任,并为建设好班级出谋划策,但是学生的班级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导致大学班级缺乏较强的凝聚力。

(二)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的规章制度分为两种: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调节团体和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活动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维护个人在团体中的权益,从而使个体获得发展。在成文的班级制度中有一种倾向是要引起注意的,即辅导员或班主任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干部,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这种方式导致辅导员或教师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干部只从事监视的活动,监视同学不违纪、不犯错。该管理方式把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被群体所要求的整齐划为扭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班级中非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是班级中约定成俗的规范。由于多数的同学认为班级的制度不是由班级同学自己讨论制定的,在班级中大家也不会根据班级情况的变化修订班规,所以导致了规范全班学生行为的班级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部分制度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这类的班级制度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不和谐的班级中合作与竞争氛围

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竞争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奖学金等激励行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由此造成的竞争也很激烈。例如有些高校的奖学金发放制度不完善,因为单一地用总分来衡量,不能反映出一些同学在个别科目上的进步。这个制度的结果是除了极个别的幸运儿成了成功者,绝大多数的同学成为失败者,他们在竞争中永远落选。该制度安排并不符合学校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样的理念。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学习,对于学习上还要帮助的同学则关心较少。

(四)学生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对于大学来讲,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够真正产生教育影响。学生对本该使大学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是寄予厚望的,但希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也非常大。因此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谈恋爱的现象就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有趣、丰富多彩”,“离社会距离太远”,“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学习气氛不浓”等等。

二、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分析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后,我们发现这些现象可能反映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当然学生本身也存在问题。但就班级管理而言,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而班委会和团支部所能做的大多是遵照校方的意思去落实工作,所以谈到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时责任人首先应该是学校。

(一)对教育目的的片面理解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教育目的在确立的时候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即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也要考虑人本身的因素。学校是现代社会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场所,一方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另一方面也协助学生实现了生理、心理、智慧、品性、技能等各方面全面的发展。21世纪,只有全面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完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现代的教育应该围绕人一生中的4种知识支柱而展开,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然而许多学校忘记了自己肩负着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在学校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个人人格的完善,民主意识的建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力等等的培养都被忽视了。在此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对优秀的学生的评价、对优秀的辅导员的评价、对优秀的班级管理的评价、对班级所具有的功能的认识、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选择、各种教育方式、管理手段的选择上都会产生偏差。另外,学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也没有把握好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水平。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服从”、“统一”,漠视已进入成人阶段的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尊重、自我成长的要求。(二)对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把握不准确

学生作为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理由;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和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三是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四是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教育者要想成功地促使学习者有效学习或高效学习,就必须在把握学习者之间共性的同时,花大力气把握他们彼此之间十分不同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就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

(三)对学校管理的“教育”特性认识不够

学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是一个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学校有其独特的组织和管理特性。学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且学校管理的主要客体——学生更具有特殊性,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他们是具有可塑性和可发展性的。对于学校来说,追求效率和效果不是学校管理的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学校中的一切活动都无不与培养人联系在一起,学校的管理活动也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和任务,通过管理活动既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学校文化,又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学校管理活动的教育性往往表现为学校的价值、态度、文化弥散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之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就是所谓的“管理育人”。例如,学校制订的制度是人性化的,学生在这种制度中深切地感受到他是被尊重的,由此,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也会学习如何去尊重他人。然而一些学校在对学生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了“管理”而忽视了“教育”,不仅是对现成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而且还不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课堂中被教育要诚实做人,但在课堂外他发现学校的很多措施和学校在对外宣传时所做的许诺不一致时学生学到的可能是“虚伪”和“欺骗”。所以,这类学校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仅要利用管理这一资源来发挥其教育的功效,更要谨防不良的管理措施所带来的负面的教育效果。

三、改善大学班级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校方首先要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其次就是推行制度化建设,在保证管理目标的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给班委会及团支部以充分的自主管理权。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工作者的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是为着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帮助下都能学好,都能成绩优异;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学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自由的、具体的、独特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下,学生还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学生要听从老师,对老师的思想观点来不得挑战。尽管可能大学老师愿意和学生探讨,但由于历来的“威严逼人”型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养成接受性的习惯,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养成互动的学习习惯。

(二)以制度建设为班级管理的有效载体

推行制度化建设,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仅是集体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形成并向优秀班集体发展的有力保障。管理制度为同学提供了行为标准和行为调控的依据,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但是在制度“管”学生的环节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制度跟着学生走。学生到哪,制度跟到哪,置班级于制度控制下,做到有章可循,有约可依,借助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班级目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二是制度有操作性。班级制度要在形式上精确,具体可行,便于操作。班级制度要在全班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并结合年级的量化管理条例来制定,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搜集资料,进行比较,不断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三是班级制度的制订应符合下列的基本要求:首先,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学校要求。其次,科学性。要从班级出发,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校管理特点。再次,教育性。要从管理需要出发,考虑教育目标,发挥教育功能。最后,有相对稳定性。在执行中要不断完善,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朝令夕改。

(三)确立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

第6篇:班级规章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班级文化是教师和班级学生共建的一种良好的班级学习、生活、发展氛围,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远的影响;班级文化的组成包括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和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的内容有班训、班风、班级目标等。班级物质文化一般由班级的硬环境和班级的软环境组成。班级文化有一种无形的、强大的教育力量,影响着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并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班主任是班级的建设者、组织者、管理者,因此,班主任应将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放在班级建设的重要位置,运用科学原理的指导,创新班级文化建设。本文试对班主任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性和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一些有效对策。

一、班主任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性

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最小的组成单位――班级形成的一种文化,他深刻地影响着所处其中的每一个孩子,或好的或不好的,或轻的或重的。因此,班主任如何高效地建设最适合的班级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塑造良好的班级文化能激活班级管理

通过各种班级活动的开展,树立鲜明的班级文化,将学生的心理发展凝聚成班级发展合力,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和集体智慧。

2.班级文化是班主任专业化的灵魂

班主任是班级文化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建设者,起着关键的引领作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班主任专业化的过程;班级文化建设也可以丰富班主任的知识内涵,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同时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增强班主任的专业智能,提高教学机智和协调能力。

3.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建设科学的班级制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通过一系列的班级活动,学生逐步形成符合班级文化要求的行为习惯、思维和观念,并形成某种特定的心理氛围。只有建立了良好的班级文化,为学生带来更好的班级环境,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建设班级文化的问题分析

班主任和学校越来越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因为班级文化对学生之深远之重大;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凸显了一些问题,现分析如下:

1.对班级文化的内涵把握不够,过分强调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制度建设形式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欠缺

没有弄清楚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到底该做什么,将班级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教室布置,这是班级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首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班主任不能认识到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浪费时间、影响学校,往往布置教室也是完成学校的任务。其次,忽视了班级文化中非物质的、隐性的、精神方面的建设,而这些正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良好的班级舆论、价值观等等这些,都将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而很多班主任都往往忽视或无视这些方面的管理与建设。

2.班级文化建设民主程度低,班级成员参与程度不高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容易导致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一言堂”的现象:班干部的任命由班主任选,班级活动由班主任组织诸如此类现象,尤其在班级制度建设方面体现得最为突出。同时,我们发现,孩子年级越高,参加班级活动、建设的热情就越低,一是课业压力的增大,二是周围人常常灌输的思想,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

3.班级文化同质化严重,没有个性,没有创新,形式僵化,主题、内容没有新意

班级文化本应是最能体现班级特色、精神面貌的,但因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对待,班级文化建设趋同化现象普遍,缺乏创新力,无法形成班级的独特魅力。班级文化要符合本班师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抄照搬别的班级的班级文化,也不能按部就班地执行学校的各项要求。班主任怠于思考打造班级文化特色,学生缺乏积极性,以致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形成合力,不能深度挖掘自身的独特优势。

三、班主任建设班级文化的对策

班级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整个校园体系中的班级组织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身心、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是班主任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日常性、基础性知识教学的重要辅助,它是一种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特殊教育力量。下面,我将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上一节提出的问题,提出一些提高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效率的对策,希望有益于实践。

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目标和内涵。作为班级文化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负有班级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主导的责任,因此必须要在作出班级基本情况判断的基础上,尽快抓住班级的学生、师资各方面特点,针对其个性和共性,反复权衡利弊,确立班级文化建设的明确目标,梳理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并提炼出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以营造良好的班级软、硬件条件为依归,实现较为丰富的班级物质环境、建立民主和谐的班级规章制度,形成有内核、有思想的班级精神文化。

硬件方面:一个班级的基本物质环境是班级文化的载体,比如,教室的设置、布置或班徽的设计、确定,这些实体的呈现方式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对整个学生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让学生不自觉地认同和融入一个班集体,并持续地形成和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同时,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班级基本物质文化建设的方式,其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班级形成的过程,不失为一种班级文化建设的优良途径。

软件方面: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是班级文化形成的重要保障,它主要包括班规的制定及其执行人员即班干部的选任两大部分。在班规的制定及其执行人员选任的过程中,班主任要特别重视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班集体的每一个相关人员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做到全班参与、自由民主。班主任要极力构建班级文化中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让班级成员拥有平等的发言权,并且应真正学会放权,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使班级文化真正属于“班级”。同时,允许班级中“小众文化”的存在,善于发现和利用非正式群体文化的价值。而在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必须惩罚分明、严格有序,确保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要让牵涉其中的师生都能明确接收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意图,让所有人感受到班规面前大家一视同仁、不会区别对待。

通过一系列软、硬件建设,进而实现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这个核心。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教师的影响力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威信、优秀的班主任将更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与提高。此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有效开展,不仅能培养甚至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从而推动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的塑造成型,必定有益于班级文化建设。

另外,班级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和从班级基本情况出发,扎根于学生群体之中,因势利导、突出特色,建设有“个性”的班级文化。

从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到班级活动的开展,从班干部的选拔到班级氛围的塑造成型,都应体现自身的特色。特别是在一些能够作为班级特色和标志性的事务上,如班徽、班训、班旗、班歌的确定和诸如此类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制定,从而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自豪感和凝聚力,而学生对这些活动的参与越广泛和持久,班级精神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就越丰厚,作为个体的学生就越能在不断的争论、合作、争论中自然地融入班级这个精神家园,形成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也就更能形成独特的、有性格的班级精神文化。当然,班主任自身也应保持一颗谦卑的学习心,使自己成为学生创新、学习型的榜样,不墨守成规,敢于表现与突破自我。

参考文献:

[1]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杨欣.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州大学,2013.

第7篇:班级规章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制度;制度建设;落实

近年来,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支生力军正在迅猛发展,由于招生的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进入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生源质量和家庭背景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依据国家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制定出一套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管理的制度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学生管理制度是独立学院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前提,是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生活和工作秩序,实现对学生的规范管理和保证学校培养目标顺利完成而制定的一套对全校学生具有普通约束力的规定和办法等文件的总称。只有管理制度健全,教师才有了实施管理的基本依据,学生也才有了行动的准则,而且在实施管理时制度是核心,因此,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在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意义。

二、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的内容不完善、不严谨

在2005年9月1日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频布之后,全国各高校都根据《规定》的内容和精神对本校的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但是在修订过程中部分规定的制定是缺乏法律依据的。部分管理制度的内容笼统,语言含糊,责任不明确,制度所规定的一些措施缺乏可操作性,而且存在重责轻权,重制定轻落实的现象,导致有一些制度形同虚设,无法执行。

(二)制度的制定过程不民主、不规范

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民主性,在制定过程中往往只有管理者参与,不经过民主审查程序,不听取学生意见,没有重视学生作为被管理者的真实感受与心理。导致部分制度难免存在不恰当的地方,甚至违背了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执行时就会出现学生不能理解、接受,也不能达预期的教育目的的现象,甚至有些学校出现了被学生告上法庭,并且败诉的现象,从而导致管理者的权威和制度的权威性受到影响。

(三)制度的落实与执行不到位

任何规范性的文件只有向公众公开并让其熟知其内容及要求时,人们才能遵照执行,才能提高其权威性。那么学校的管理制度作为控制和管理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的规范性文件,要想能够对学生起到约束和指导作用,就必须有效地公布其内容并让学生理解制度制定的目的、意义及所规定的相关内容。然而,现在许多高校的学生对该校的管理制度并不是很了解,学校也缺乏这方面的宣传,导致好多时候只有当学生违反了相关规定时才知道。还有部分管理者在执行过程中对制度内容进行扩大或缩小也影响到了制度本身的意义,导致学生对制度的反感,影响到制度的权威性。

三、制度建设应依据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因此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精神指导下进行制度建设,体现出学校对他们的关怀,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合法性和科学性的原则

合法性是指独立学院所制定的学生管理制度的内容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超越法定权限,不得与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科学性是指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符合实际,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培养与管理,能够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到指导和约束作用。

(三)指导性和约束性原则

独立学院的学生生源较差,入学后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能遵守。因此我们在建立规章制度时不仅要考虑如何约束他们能够认真学习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力,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给予指导和约束,以便在步入社会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制度不仅要具有控制约束功能,还要具有引导和指导的功能。

(四)激励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多数都是高考失利的和在高中没有认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所以在刚入学时对自己自暴自弃,而且感到前途迷茫,所以在建立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制度时应以激励为主、处罚为辅。通过鼓励让大学生能够进行良好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当然激励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对于一些破坏校纪校规的不良行为,也要有相应的处罚制度,以便更好的进行管理,当然处罚制度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一种手段。

四、制度的落实与执行

(一)加强宣传力度

全校师生对学生管理制度建立的目的、意义及内容有知情权。所以学生管理制度在执行前一定要进行大力宣传,各院系通过例会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各班学生通过班主任组织学习,学生干部由学工处教师统一组织学习,党员、积极分子由所在党支部组织学习,并将相应的制度打印张贴在班级。总之,要做到充分宣传学习,让每位师生都对制度充分认识和理解。在执行后要进行检查落实,并根据实际执行情况,找出制度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进行完善,一套好的制度要不断的修改完善,逐步健全。在每年新生报到后,都要及时组织新生对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全面学习,并通过知识竞赛和考试的形式对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总之,制度只有宣传到位,严格执行,才能让学生认同学校的管理,也才能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度,达到预期目的。

(二)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制度的习惯

培养学生主动、自觉地服从学校的管理制度的意识,而不是被动的、抵制的服从。我院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制定了一些专门的制度,有早操制度、上课出勤制度、晚自习制度、夜不归宿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一方面引导学生向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制约着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并对一些违犯制度的现象做出处理意见。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员、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

(三)制度执行要保证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是任何制度都必须严格遵守的重要原则,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也不例外。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绝不允许出现的现象。我们所制定的学生管理制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规范约束一些不良现象,所以在有同学违返相关制度时,不论是学生干部还是普通同学一定要按相关制度执行。公平公正的执行制度为确保学校的各项工作正常进行提供了保障,也为创建和谐校园提供了保障。

(四)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要设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比如对于每个班级的早操、上课、晚自习、夜不归宿等日常管理每天都要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每周、每月都要进行统计,并对表现好的班级给予奖励,对于差的班级给予批评,并与班干部与班主任的考核挂钩,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只有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和要求,科学合理的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和执行,才能保证独立学 院在高校占有一席之地,才能保证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曼曼.自主管理体系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学理论,2013(15).

[2]尹晓敏.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理性程序思考――基于正当法律程序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05(5).

[3]杨松慧.论加强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5(24).

第8篇:班级规章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 完全学分制 大学生 宿舍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建立与国际通行的学分制相一致的教学管理体制,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高校应积极推行完全学分制。“完全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

学生宿舍是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休息的重要场所,建设文明、温馨、优雅的住宿环境是高校和广大学生的共同责任,同时学生宿舍和公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宿舍管理事关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从维护稳定大局出发,促进学生宿舍管理,从而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把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并切实担负起学生宿舍管理的领导责任,将其列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日程,高校应对学生宿舍实行全面的严格管理,强化服务,保障稳定,创建文明宿舍,树立宿舍新风。

一、切实加强对学生住宿管理工作的领导,责权统一,部门协作。

领导重视是做好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学生宿舍管理的各项工作涉及面很广,领导重视可以调动各方人力物力财力,协调解决管理问题。高校主管学生工作领导定期组织学生处领导、院系主管学生工作领导及后勤部门领导,召开如何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会议,研究和解决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中的各项难题,使相关职能部门形成有效的协作,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坚持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以育人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为手段,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宿舍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宿舍管理部门责权统一。学生宿舍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多,如维修、水电、卫生绿化、人事管理、财务开支,等等。在宿舍的管理中必须做到责权统一,资源统一,责任明确,才能有效地、快速地实施管理。如果责权不统一,工作受到诸多牵制,管理效果就会受到限制,致使学生怨言增多,不利于学生稳定。在学生宿舍管理方面,后勤集团应给予宿管部门充分的人事、动资、维修、水电管理、绿化卫生管理权利,配备齐相关人员,同时明确相应的职责,使宿管部门在宿舍水电维护、维修、美化绿化、人事管理等方面做出快速反应措施,确保学生宿舍的环境建设,确保宿舍管理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调动与提高,确保学生宿舍报修与维修及时,从而促进宿舍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切实加强管理机制与规章制度建设。

坚决遵循“依法治校”原则,注重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首先要建立健全宿舍管理制度。学生住宿管理规定、学生宿舍文明建设管理规定、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学生退宿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使宿舍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其次要加强安全保卫制度建设,按照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定,对学生宿舍和公寓的住宿、用电、用水、饮食、防火防盗等方面工作,制定完善的安全制度;建立安全工作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报送制度,确保重要信息及时、准确上报;建立值班制度和门卫制度,开通二十四小时固定值班电话;建立安全工作检查制度,做到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对发现的事故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

再次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由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民主监督机构,积极参与学生宿舍公寓的管理和服务,监督各项制度的执行,及时向学校和公寓管理部门反映学生的意见、要求,协助辅导员、宿舍管理员排解矛盾。要拓宽高校后勤服务单位、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沟通、对话渠道,公开学生投诉和纠纷处理的办法、程序,

自觉维护学生权益。

三、切实加强学生宿舍的安全与法制教育。

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与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要善于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安全知识讲座、演讲会、报告会等形式,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橱窗、板报等载体,将学生宿舍和公寓安全问题列入重要内容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在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安全要求,对违法违纪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必要的处罚。同时要加强对宿舍管理人员和治安人员的法制和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要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做好学生宿舍和公寓周边环境的治安管理工作,经常互通信息,认真分析、排查影响学校稳定的不安全因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切实加强学生宿舍和公寓中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实行完全学分制后,学生的班集体意识淡化,班级的作用弱化,班级不再是基本的教学单位,也没有固定的

教室,因此,学生宿舍成为课堂的延伸。以宿舍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要坚决落实学生宿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有关要求,切实选派足够数量的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学生宿舍思想教育内容实在、形式灵活、教育面广的特点,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动态,及时解决带有苗头性的问题,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值得依赖的良师益友。因此,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研究广大住宿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活动,有针对性、适时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教育对象的思想矛盾运动过程进行自教、自律,强调自我教育的内化过程。建立专职宿舍辅导员制度,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日常管理活动中,发挥学生宿舍辅导员由学生处、后勤服务中心双重管理的优势,为宿舍建设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形成了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做到“同住、知情、关心、引导”。即与学生同住学生公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五、学生宿舍管理服务中心管理队伍、学生工作队伍与学生自我管理组织三力合一,是做好学生宿舍管理的最佳途径。

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自我意识强,正确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学生的自我管理组织。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进宿舍更加体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在宿舍建设中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宿舍管理服务队伍也必须依赖这一组织的主力军作用,才能真正把宿舍建设好,真正实现育人的功能。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发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学生宿舍管理服务中心反映,也可以向所属院系的辅导员反映。通过学生宿舍管理服务中心管理队伍、学生工作队伍与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这三支队伍的合作,使学生宿舍真正成为一个良好的育人阵地。

学生宿舍、公寓是人口密集的场所,往往一件小事就会引发学生的不良行为。对这些不良行为如得不到及时预防和制止,很容易就会导致矛盾激化,引发集群事件。宿舍管理员不如学生工作队伍人员了解学生,无法了解学生产生矛盾的详情,加之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力也受限于宿舍区内,因此,要全面把宿舍管理好,仅靠学生宿舍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是力不从心的,必须加强与学生工作队伍的联系。为了确保两支队伍能做到通力合作,辅导员应轮流进驻学生宿舍,解决住宿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生活难题。值班辅导员每天晚上住在学生宿舍区,宿舍管理人员及时把当天发现的学生违纪问题向值班的辅导员通报,共同研究加以解决。建立辅导员进宿舍值班记录考勤制度,宿管中心协助学生处对进驻学生宿舍辅导员进行考勤,确保辅导员按时进学生宿舍区工作。实践证明,辅导员进驻学生宿舍区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疏导学生的情绪,处理突发事件,有利于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探索宿舍管理新模式。

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尝试,开创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新模式。改进学生宿舍管理方式,积极推行学生宿舍信息化管理,搭建技术平台,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这包括:建立完整的学生住宿档案,即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住宿安排;制作详细的学生宿舍分布、院系住宿分布情况表;学生房间的使用情况等。通过规范统一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宿舍管理更加有序、高效,切实提升学生宿舍管理水平。加强“学生社区”网站建设,为教师、学生提供互动平台,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制度建设为基础,继续探索学生宿舍管理新模式。

在完全学分制下,加强学生宿舍管理,是保证学校管理工作平稳有序运转的基础。宿舍管理工作是个系统工程,立足创新,长抓不懈,共同努力,紧紧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工作中心,服从大局,积极探索,建设性地开创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蕾.完全学分制实施的条件和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7.

第9篇:班级规章制度建设范文

一、加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人创造环境,环境造就人。”班级文化建设的最大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的情操,构建学生的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一)加强教室内的环境建设。教室内的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室基本设施建设和教室的布置:包括生活设施与教学设施是否齐备和安全;清洁用具、教学用具、报纸等公共用品的整齐摆放;课程表、清洁生轮值表、计时牌等墙壁悬挂物张贴到课室的每一个适合的地方;学习园地的内容、黑板报的内容、班星级星评选内容等精神文化每周定期更新。它是班主任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这种环境具有静化心灵,安静情绪,同学和睦,催人上进的功能。

(二)加强师生仪表建设。学生仪表要求是端庄大方又不失文雅,朴实自然又不失个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而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举手、一抬足都起着表率的作用。“为人师表”四个字对教师的言谈举止有了特定环境的职业规范。教师不仅在仪表上要注重端庄、得体、大方,而且还要在言谈举止上为学生作表率。

二、加强班级管理制度建设,培养学生自信人格

班级管理不同于社会管理,它所涉及的是一些人格尚未成型的生命,应当把教育贯穿在我们所建立的管理制度中。我们所建立的一切制度都要适合所在的学生群体,否则就如无水之泉、无本之木,丧失它存在的基础。

(一)完善常规工作分工以及它的教育功能。通过细化班级工作使组长工作与值日两项人人不愿意干的工作落实下来并且分散到全班每一位同学。班干部得力,建立班级岗位责任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又使班工作井然有序。

(二)完善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教育功能。班级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它不仅反映了一个班主任文化水平的高低,更反映了其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健全班级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非观鲜明,养成学生明是非、有观念、有主见的健康人格。

三、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发展学生健康人格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等,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发展成健康的人格。

(一)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关心和爱护会造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它能使每一个正常人的健康的、合理的心理需要得到程度不同的满足。关于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培养:首先教育过程中做好一个“范”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在道德上要树立一个“范”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次在教育思想上做到一个“爱”字,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关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品德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的根本,人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个性品德也是人际吸引的关键因素。德育教师可用课本中或生活中的先进典型形象来教育激励学生,多从正面教育入手。

(二)培养班级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班级精神文化的培养首先要了解学生,其次要有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再次要根据班级特点概括出班级精神的特色。找到一个突破口,确定一个主攻点,并有阶段性地提出更高水平的半期和学期目标。当目标提出之后还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同,逐步使班级精神内化为每个成员的品质和人格,成为前进的精神动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倡导“活动――体验――感悟―内化”的班级活动模式。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各种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活动,进入问题情景去观察,去思考,去讨论,从而对道德问题获得真实感受的体验。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例如校运会,班级与学校的颁奖会、文艺汇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主题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是班级最常见的活动之一。坚持学生主持和设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良好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形成班级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