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内容运营策划范文

新媒体内容运营策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内容运营策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内容运营策划

第1篇:新媒体内容运营策划范文

当前,“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新闻客户端)已经成为新媒体建设的重要阵地,这既是汇聚民智、接受监督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动政府工作阳光化、智慧化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区共有62家政务微博、30家政务微信、42家政务号和11家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微信号。新浪微博由于运营成效突出,2016年被市委宣传部授予“最佳新媒体传播奖”,2017年被区委宣传部评为最具影响力政务微博,同时被授予网络文化协会“会员”,多次被区委宣传部通报表扬。

虽然我区新媒体平台较多,活跃度高,但全区各新媒体建设运营质效层次不齐,差距很大,且绝大部分仅仅是进行文章信息的推送,没有实现大数据交换,和群众之间的有效互动少之又少。他们中,有的将同一信息简单复制,缺乏新媒体内容应有的多样性;有的相隔一个季度甚至半年才一次信息,更新的频率非常缓慢;有的对于网民的线上咨询不管不问,宣传阵地形同虚设。

二、公安新媒体运营瓶颈和不足

近两年,公安新媒体出现爆炸式增长,但功能的重复与分散不仅让用户无从选择,更有可能是办一件事就需要下载一种客户端,大大降低了用户体验。作为“随身携带、随时在线、随心服务”的便民平台,公安新媒体在找准目标定位、把握群众需求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是新时代条件下各级公安机关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与此同时,部分单位对新媒体的重视紧紧停留在思想层面,缺乏建设所需的经费、装备和专业人员,满足不了工作的兼容和即时性需求,主要体现在总体策划、设计包装、资金保障、人才梯队、推广宣传、常态机制等方面较为薄弱,而且部分运营人员缺少和一线实战的零距离接触,在文字表达、语气火候的把握上不到位、不精准,很难打造出区域内具有自身特色和品牌影响力的新媒体阵地。

三、新媒体建设运营想法

(一)找准定位,把握宣传导向。社会新形势下,新媒体是为人民提供服务以及促进警民沟通的新渠道、新平台,也是公安机关在网络中的前沿阵地、瞭望台、观察哨。因此,各部门、各警种要紧密结合实际工作,明确职能定位,突出服务特色、地域特色、警种特色以及专业特色,禁止媚众取宠以及一哄而起。例如基层派出所在开展新媒体建设中,要突出社区及管辖区域的特点,明确信息内容和服务方向的定位;基层交管部门要突出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解读,用辖区典型交通事故警示和教育市民牢固树立交通安全意识,增强践行文明交通的行动自觉。

(二)因势利导,拓宽市场广度。新媒体互动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已经成为数字时代下的宠儿。公安机关在处理一些敏感事件的时候,一定要抢占先机、敢于发声,从而稳定民心、引导舆论。一方面,通过加强议程设置和选题策划,在同一主题下同策划同部署同实施,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另一方面,加强和各地大V的积极互动,以“多米诺”骨牌的方式向外延伸,实现“裂变式”传播和无缝衔接。例如今年11月11日发生在我区桠溪的奔驰车逼停公交车事件,由于分局快速处置、权威发声,被“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多个大V转发,阅读量超过200万,成为新媒体舆情引导的成功案例。

(三)善于走心,抢占舆论高点。公安新媒体要坚持自身风格,讲好公安故事,通过聚焦重要时间节点,超前选题谋划,关注社会热点,抓住新闻要点,做到不作秀,有看点。特别是公安新媒体矩阵成立以来,更是不断创新宣传报道的内容和方法,坚持“内容为王”、“渠道为要”,打造出多元化、分众化的“引关圈粉”,催生了一批“爆款”精品,有力传递了公安声音,树立了崭新形象。例如作为第一代“警界网红”,常州市公安局民警汤彦杰以“不走寻常路”的表演方式,通过系列短视频颠覆以往防范典型诈骗宣传的刻板形式,成为大家口中的“阿汤哥”。

第2篇:新媒体内容运营策划范文

“得人才者得天下”,“治国经邦,人才为急”。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职责使命,新时代新闻事业更需要发挥人才的作用。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传播生态的快速变化,传统的新闻媒体受到巨大冲击。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渠道不单是报纸、广播、电视,而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通过手机终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业已成为必然趋势。鉴于县级媒体(报社、广播电视台)自身力量相对较为薄弱,各媒体单打独斗搞融合发展难免力不从心。省内外的不少县市区已探索通过整合传统媒体机构,组建新的融媒体中心,在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合并整合机构是一般意义上的“物理反应”,如何实现由量到质的根本变化,激发改革新动能,发生融合“化学反应”,离不开“人才”这一重要的“催化剂”。

本文结合走访调研,对县区一级新闻媒体在整合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以期研究通过做足“人”的文章,重塑新闻媒体新优势。

一、县区级媒体发展现状

作为国家整个主流新闻媒体布局体系中最为基层、基础的县区级媒体,相比于市级以上报社、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先天性地具有人员规模小、精英人才匮乏、传播力量薄弱等特征。

整合前队伍状况。以本地为例,报社原有员工21人,在编9人,编外10人,退二线1人,具有新闻专业中级职称2人,平均年龄38岁。电视台原有员工75人,在编38人,编外37人,在岗65人,病休、提前离岗、外借10人,在职人员中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9人,平均年龄39岁。

刊播规模。报社目前每周出版3期各4版报纸。广播电视台制播一档每天15分钟新闻节目和其他10档周期不一的自办栏目。除了履行自身媒体出版刊播任务之外,媒体还承担对外宣传、新闻协调、区内重大活动服务等诸多工作。

整合后融媒体中心面临的问题。XX区计划于今年5月份,合并区新闻信息中心(报社)、区广播电视台、区文化艺术中心,成立区融媒体中心,届时新单位人员规模将超过100人,采编一线人员达到50人。通过优化岗位配置和优化采编制发流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之前采编人手少、媒体协同难、传播效率低等基础性问题,但县级媒体内容供给侧的一些共性问题,仍有待研究和解决。

一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少。报纸偏重于时政新闻和工作简讯,联系群众、聚焦社会民生的接地气报道稿件少。电视新闻一档节目由于时长限制,会议活动报道多,镜头对准基层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内容少。二是深度报道及新闻监督类的作品少。从业记者疲于应对地方各类会议活动的报道,鲜有时间来就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领域做深度挖掘报道,表面文章多,深度报道和监督类的报道少。三是评论社论舆论引导类的作品少。作为县区一级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就本地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嗅觉不够敏锐,缺乏及时有效的针对性评论评述,就热点问题热门话题权威信息不多。四是新兴媒体影响力不足。官方微信微博公号对网络新兴媒体传播规律缺少研究,对网络受众层面的新闻信息需求了解不深,新媒体的技术力量薄弱,语言表述沿袭传统套路,不够生动活泼,关注用户和访问流量达不到相当规模。

这几类难题如不能有效破解,媒体融合发展改革的成效就难以展现。解决这些问题关键靠人,需要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人才队伍来支撑。

二、县区级融媒体中心的人才需求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本地现有媒体的人员整体文化素质较高,本科以上文凭占到人员总数的76%,但能胜任一线采编要求的人员比例不高,能适应新媒体发展的全媒体记者不多,懂经营会管理的人员不多。当前县区级融媒体中心最紧缺的有以下几类人才:

1、采编人才。内容生产是一个新闻媒体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职能,充足的采编人才是内容生产最基本保障。文字记者、摄影摄像记者、节目主持人岗位,都需要有相当功底、富有工作经验的专门人才。县区电视台设立一般只有20年左右时间,报纸恢复成立也只有十年左右,加之编制少、待遇低,优秀人才难以留住,招考时新闻学、汉语言文学等名校毕业的报名人数很少,目前从业人员中出类拔萃的文字记者凤毛麟角。

2、新媒体人才。融媒体运营最重点的一个方面,是把新闻信息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传播出去。多媒体传播,不是简单地把传统媒体内容复制粘贴出去,而是要适应新媒体的阅读特点和传播规律,通过语言加工、内容互动、活动组织、品牌塑造等多种手段,增加新媒体的阅读流量、受众口碑和用户黏度。由于长期以来报社、广播电视各自在新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力量有限,软件设计、美工创意设计、新媒体运营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短缺。

3、策划人才。优秀的媒体离不开优秀的策划,策划是内容生产是否受欢迎的关键环节。无论是报道选题策划、版面组稿策划、节目编排策划还是活动组织策划,都需要一批业务精湛的人才。目前融媒体中心策划方面拔尖的人才稀缺,有影响力的专题专栏专刊较少,获得大奖的策划作品不多。

4、管理人才。“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融媒体中心面临改革后的内部机构设立、人员重组、融合运营等诸多工作,需要一支作风硬朗、富有效率、善于凝聚人心和忠诚担当的管理层队伍。管理层的重大决策正确与否、能否实施到位,是改革成功是否关键。因此,县区级党委宣传部门要搭建好融媒体中心的领导班子,积极营造良好的改革外部环境。在选人用人上要集思广益,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引进竞争机制,让员工信得过、肯干事、能干事、干大事的能人走上领导岗位。

三、对策和建议

如何破解融媒体中心人才制约的瓶颈难题,需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重点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工作思路,营造引得进人才、用得好人才、留得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一是加大人才招引。针对前述紧缺的各类人才,积极争取增加事业编制和聘用人员招考名额。要从严从高设定招考选调报名条件,多引进名牌高校相关专业高层次毕业生,多从教育等基层事业单位中选拔善于写作的经验丰富人才,宁缺勿滥,改变目前人员专业水平层次普遍不高的状况。同时,加强与相关高校新闻学院合作,建立合作实训基地,从实习生中选拔培养好苗子。

二是创新人才使用机制。通过轮岗锻炼、述职述学、测试评估等多种手段,注重员工特长潜力发现,安排人才到其最合适的岗位,避免人才使用浪费。适应网络传播越来越分众化、扁平化的新趋势,探索建立多个富有特色的融媒体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3-5人组成,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跨部门、跨平台、跨专业组建“策采编发”小融合组织,打破管理层级限制,直接归融媒体总编室指导和管理。打造融媒体工作室自媒体品牌,让大小融合共生共存、相得益彰,真正发挥融合发展优势。

三是不遗余力培养人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岗位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人才的业务水平。坚持系统化培训,增强人才的政治素养和从业技能。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充分尊重资深人才,建立“传帮带”制度,让年轻人才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勇挑重担。

第3篇:新媒体内容运营策划范文

镶黄旗现有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和政府网络中心等传统媒体和镶黄旗手机报、镶黄旗微信宣传平台等新媒体,由于各媒体“各自为政”,一些弊端和问题日益凸显,为此,镶黄旗顺应媒体发展之需,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一、推进媒体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镶黄旗旗内现有媒体和所有媒体一样受到挑战,面对新媒体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积极应对,通过融合媒体资源,打造强势媒体,在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融合媒体资源,建立全媒体新闻传播平台。为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优化媒体结构,整合媒体资源,镶黄旗探索成立了“新闻中心”,做到新闻信息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同时,加强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加强报网、台网融合,进一步完善镶黄旗手机报运营机制。同时,围绕旗委、政府中心工作,定期研究宣传舆论动态,安排阶段性宣传重点,组织、策划开展重大新闻宣传活动,达到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目的。

二是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和媒体监督有效机制。加强新媒体管理,提高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镶S旗成立了由旗委书记任组长的旗委加强和改进宣传舆论引导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协调全旗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形成旗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同时,建立、健全和规范媒体监督有效机制,实行月调度工作机制,规范选题报批、采编、审核程序,防止出现报道片面、失实和炒作,避免影响全旗整体形象。

三是做好热点引导和突发事件报道工作。自2013年镶黄旗微信宣传平台成立以来,镶黄旗切实做好网上网下监控工作,及时向旗委、政府报告舆情信息,提高负面舆情处置和应对能力,提高镶黄旗宣传平台的关注度。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及时准确权威信息,引导舆论、疏导情绪,稳定社会,为事件妥善处置营造良好环境。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镶黄旗严格规范新闻秩序,健全完善新闻工作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新闻的实效性和权威性。

二、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不足

通过努力,镶黄旗在推进媒体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新媒体的发展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为此,要在实践中进行改进和提升。

一是融合发展的理念和危机意识不强。镶黄旗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欠发达地区,传统媒体的意识根深蒂固,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如果我们缺乏忧患意识,很可能在百舸争流,不进则退的洪流中落伍,不仅达不到舆论宣传引导的作用,也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因此媒体融合发展势在必行。从镶黄旗媒体目前融合情况看,融合的范围还不够广,效果还不够好,存在多头发声,口径不一致,重复劳动的现象。这就要求在融合过程中,要充分汲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所在,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二是整合的层次和水平还比较低。镶黄旗内媒体虽然进行了融合,融合仅限于媒体之间和媒体内部的资源整合,达不到稿件共享共用,更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媒体的读者要求,达不到优化处理,分类报道的目的。比如说,镶黄旗手机报上刊发的内容,与报纸内容完全一致,内容冗长而繁杂,并没有按手机报的要求去做。

三是全媒体队伍实力不足、人才缺乏。目前,镶黄旗新媒体采编队伍跟不上形势发展步伐,采编记者的采编思维、知识和能力难免受传统媒体思维影响,特别是对新兴媒体的开拓创新能力不强。就镶黄旗而言,地处祖国北疆,经济、文化落后于发达地区,虽然进行了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仍不能满足新媒体平台业务的需要。

三、推进媒体融合的建议

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不仅要对采编资源、采编内容以及平台、渠道、方式进行深度融合,同时也要着眼于新媒体发展的态势,形成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模式和作法,全力打造符合本地实际,宣传效果良好的新型主流媒体。

1.创新内容,完善管理机制。坚持内容本土化,强化报道内容和方式的创新,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推进媒体内部之间的融合和创新,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在充分整合各媒体优势的同时,加强组织和策划,创新深度报道,形成跨部门供稿,一次编辑、集中审核的采编模式,努力打造强势媒体。镶黄旗要求全旗所有媒体人员树立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的同时,加强对报刊、频道、网站、微博、公共微信和宣传栏等平台的监管,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完善管理规定和考核评价体系,推进行业自律,树立起宣传舆论引导者的良好形象。

2.加强全媒体队伍建设。媒体要融合发展,人才转型是关键。只有打造一支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全媒体队伍建设,才能在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新媒体融合发展迫切需要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技术队伍。目前,镶黄旗采编人员良莠不齐,发挥不了前沿阵地的作用,骨干记者也就几个人。为此,全旗4个苏木镇和旗直各部门分别确定1名领导负责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并确定1名宣传员撰稿,同时,实施宣传舆论战线重点人才工程,健全完善激励措施,组织开展“最满意宣讲员”“十佳新闻工作者”等评选活动,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期组织外出培训或挂职锻炼。

3.加快转型,做“全能记者”。培养“全媒体记者”,要求广大记者要掌握传统媒体的操作方式,还要提升媒体记者的自身素质。记者要转变旧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实现新价值。深入学习各种新媒体的业务流程和新的知识点,尤其是要学好新媒体的各种业务知识,及时掌握新媒体最前沿的知识,把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可靠性等特点与其它媒体的传播方式结合起来,打造出属于镶黄旗本地区的强势媒体品牌。在同一媒体内,既可以领导亲自讲授指导,还可以采取“传、帮、带”的方式进行,还要与上级媒体合作,借助上级媒体的平台作用进行,以便实现人才全能化。还要加大对现有编辑记者和广大通讯员应对新媒体能力的培养力度。要学会用以记者敏锐的视角报道新闻事件的发生,用妙笔华章记录群众生产生活的新变化,用朴实真挚的语言讲述普通百姓的故事,提升编辑记者的新媒体素养。

第4篇:新媒体内容运营策划范文

【关键词】报业 音视频 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B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在快速变化中进行,报业、传媒市场被裹挟进转型的浪潮中,曾经的稳定、平衡被打破、被碎片化,在去中心化、形成更多中心、再去中心化过程中被不断重组,我们不得不适应在这种波动中前行,在随机、偶然、不可预测成为常态的环境中,不断试验、纠正,希望在转型中找寻可能路径。

现在,平面媒体有危机,广电也有危机,报人对危机的感受可能更迫切。既脚踏实地、深耕本土,又仰望星空、跨界融合,这就是当下报人在转型中的一种群体心态。

一、南方报业的融合发展战略、成果

目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正在进行战略思路的调整,提出“深耕主业,多元开拓,加快转型,融合发展”十六字方针,启动了“一体两翼”的融合发展格局,“一体”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这个主体,“两翼”分别是以南方网为龙头的网络传播主平台和以集团新媒体有限公司为龙头、以新兴项目为重点业务的其他新媒体产品线。

在集群层面,南方报业已经形成了五大集群,包括党报党刊党网集群、都市类媒体集群、财经类媒体集群、周报类媒体集群和时尚旅游文化类媒体集群。

在信息系统层面,集团层面全力搭建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建设,涵盖南方都市报在内的全媒体集群,从两年前开始筹建物理和技术层面的信息集成中心:集成系统和中控台,进行生产流程和组织架构等配套重组,谋求整体转型,构建起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

在产品层面,南方报业形成了不断丰富、逐步升级的六大产品线,包括: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广电媒体、户外LED、电子阅报栏,目前电子阅报栏升级为南方全线通,生产线建设提速。

二、南方报业的音视频产品发展策略

南方报业作为平面媒体方面比较有影响的出品机构,也积极生产音视频产品,培育全媒体的生产能力,并实施积极的发展策略。

一方面,对南方报业已有的各种文化优势在音视频领域进行延伸和张扬,顺势而为。大量的采编精锐力量也希望用在音视频、全媒体上来。在这个过程中,南方报业的记者除了拿采访本,也拿起了话筒;南方报业的摄影记者也拿起了摄像机,“会”声“会”色,活色生香。目前,南方报业培养的出镜记者和主持人超过了五六十名,南都本身成立的音视频制作部有三十人左右,南方周末也设置了独立的视频产品制作部门。

另一方面,不把注意力放在以技术为先导的传播平台建设上,而是在建设自己的试验性小平台的同时,在自身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平台不够强大的时候,借船出海,也就是在各种音视频平台上把自己的音视频内容在保证品牌完整性的条件下全面铺开。

三、南方报业与广电的融合发展

互联网时代,纸媒有机会,广播电视也有机会,那么有没有可能在媒介融合时代找到一些新的机会和空间?

广电讲制播分离,报纸也有一种说法叫做报与纸的分离,就是内容部分可以拿出来重组,重新整合成新的产品。我们希望在广播电视这个领域里找到一些新的可能性。

在音视频产品方面,南方报业的有些做法比较早、比较好,特别是与广播电视的合作,很早就开始做了,我们也感受到了跨界合作的魅力。早在2007年9月,《21世纪经济报道》就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展开跨媒体的战略合作,从广告经营、品牌推广、市场活动策划与营销、新闻资源共享与节目制作、到市场活动策划与营销的全方位合作。在这段时间里,广告年收入从2000多万元达到近9000万元。合作期间在内容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资源整合,如投入采编团队对《21世纪经济报道》的内容进行摘编、做成适合广播频率使用的形式,制作了属于21世纪自身品牌的广播节目“冬吴相对论”“华人纵横天下”。

合作的实践告诉我们,报业与广电的融合,不仅是体制的问题,还是一个操作上的专业问题。

由此,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想法,供大家参考。

1.合作关键。音视频产品竞争,最终拼的是文化品牌在音视频领域对受众心智资源的占有,因此音视频节目合作、输出成功的关键更在于合作团队及播出平台对节目的生产理念,即对南方报业的新闻观、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要把南方报业的新闻观和价值观很好地融合到音视频节目产品中,使之思想性、深刻性与广播电视可听性、可视性、直观性、现场感结合好。当然,南方报业的社会公信力、社会信息资源的获得能力、对信息资源的分析挖掘处理能力,是其核心价值所在,这也是广电看中的优势资源。而广电的音视频制作专业能力设备、播控平台、频道牌照等先天优势也是报业所看重的优势资源。

2.合作目的。一是积累平面媒体内容素材如何有效转化成音视频内容的经验;二是积累音视频内容在广电媒体等不同的介质上去传播的经验;三是接受收听、收视市场的检验,进而实现南方报业内容节目化、产品化、品牌化;四是播出平台为我们所用,包括内容方面实现从单一节目合作播出到频道内容整体合作,运营方面实现从“节目合作”到“节目广告时间经营”到“频道广告经营整体合作”。

3.合作策略。一是双方各上前一步,然后各自横向后退一步,合作的空间就出来了;二是通过逐步的合作推进,促进双方资源的共融:对于不能直接撬动的资源,先去撬动其资源本身所连带的东西,当资源不断地共有后,先期不开放的资源,慢慢就会因为双方项目合作的深入而逐渐开放、共有。

4.合作项目定位。一是跨媒体的合作心态。不是谁是配角、谁是主角的问题,而是双方优势互补融合的合作。合作将推进合作双方各自的全媒体事业及市场。二是跨媒体的节目形态。不是制作单纯的广播电视节目,更不是简单的把报纸资源放在广播电视平台上。节目是整合转化双方优势资源后、尤其是融合了南方报业新闻观、价值观后的新形态的音视频产品。三是跨媒体的人才。主持人不但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更是跨媒体节目的主持人;内容编辑不是报纸内容编辑而是跨媒体节目的内容编辑。四是跨媒体的部门、团队。以一个独立的团队、独立的结构来把这个产品做强做大。这表现在。我们的思路和整个运营操作方式上跟以前的内容操作媒体很不一样。因为它是个产品导向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媒体导向的东西,所以它要按产品的规律来发展。五是跨媒体的运营。实现“报纸+广电”两个媒体平台在“内容+广告时间+线下活动”三方面的捆绑运营。

5.合作类型。共分为四种,由浅入深,不断磨合、升级,由认同到不认同再到认同的循环,并根据合作双方当时的实际业务需求、资源匹配情况选择不同的合作类型。

第一种: 内容资源素材输出型合作,纯粹的报纸品牌推广,如:读报节目、新闻报道合作。2010年南都与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结成“亚运报道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在新闻线索、记者、选题、嘉宾资源方面实现共享,并共同打造《读报时间》,为接下来可能合作打造一档常态化的节目创造了可能性和积累了经验;2011年与广东电台新闻频率合作《南都视点·南都会客室》,也属于这种类型。

第二种:合作双方共同组成节目生产团队,节目“内容+经营(广告+线下活动)”的捆绑,节目成本主要通过节目经营来承担。比如:2009年6月开始与广东电台新闻频率(FM91.4)合作《南都视点·直播广东》至今,办得还不错。节目利用南都强大的记者编辑和评论员队伍,对重大新闻事实和观点进行深挖掘、深剖析,并通过独特新颖的节目编排,奉献给广大听众一个不一样的新闻观点节目。2013年进行了改版,改录播为直播,节目时间延长至60分钟,播出时间调整至周一到周五18:30~19:30。目前,《南都视点·直播广东》已实现广播、网络、移动终端全网覆盖、同步直播;节目稳居广东电台新闻广播收听榜首;合作成本从2010年的55万元、3名专职人员,逐步减少到2013年的27万元、1名专职编辑、1名兼职主持人;属于南都独家经营的2分钟扩展到4分钟的节目广告时段,由主要用于宣传南都品牌及南都内部活动推广,到作为打包出售投放南都客户商业广告,广告时段的商业价值逐步显现;培养了南都的音频产品编辑、主持人、评论员、连线记者。在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南都联同澳亚卫视、广州广播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东电台新闻频率、国家电网英大传媒投资集团共同组成全媒体联合报道团,在北京建立演播室,共同打造一档日播的视频节目《会声会色》。通过这种类型的合作,尝试内容产品化,实现从作品到产品、从创作到制作的过渡。初步确立南都音视频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以及认知度:为在媒体品牌之下创出以“南都视点”为主品牌的一系列跨媒体内容产品品牌初步积累了行业与市场的经验及知名度、认知度;解决单一一档音频节目的播出平台问题。

第三种:南方报业独立制作的音视频产品完整输出、直接售卖。比如:南都组合音视频制作部和娱乐新闻部人员组成制作团队,独立生产《南都视点·花港观娱》,并输出到珠江电影频道等,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内容的产品化;实现娱乐节目品牌的完整输出。产品符合市场要求,实现产品的直接变现:对于才成立三个月的南都音视频制作部来讲,这意味着其视频拍摄技术及后期剪辑水平获得市场认可;用市场倒逼的方式促进内部制作力量、资源的逐步到位。

第5篇:新媒体内容运营策划范文

正如其名,作为新媒体语境下的新生事物,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300秒)放映,“微制作”(1-7天或数周的制作周期)和“微规模投资(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它的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是传统电影和网络视频短片结合的衍生物。

相比之前影视剧领域的投入,目前广告商对微电影的态度似乎要更为积极主动。这一方面是出于传统电影、电视剧投资的门槛较高,加之内地的相关创作人才对于广告植入的经验也不甚成熟,其效果近年来始终存在争议。相比之下,微电影的成本和投入门槛无疑要低得多。商家想在网站上做广告,而网站则将方案做成自制电影,将产品广告植入其中,使得观众不必走进影院掏钱观看,也就相对减少了观众对影片中插入广告的抵触情绪,既赚了名声又赚了收益。此外,相比电影的票房和电视剧、电视栏目的收视率,主要依靠点击数等新媒体参数的微电影似乎更有利于创造更好的CPM(千人成本)等数据,后者也正是广告主及其中介公司所看重的传播效果衡量指标。这也是目前微电影市场火爆的主要推动力。

微电影来势汹汹,最大的推动力来自网络视频平台。已经的《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指出:超过4000万人只使用网络视频而不看传统电视。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视频的火热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新媒体环境下的“微时代”来临,传统电视的广告价值的逐步缩水已然不可避免。可从另一角度来说,虽然微电影艺术的发展对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但同时也为传统电视平台的发展和拓展带来机遇和启迪。

“微电影”相对传统电影和电视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三“微”特征,使得过去曲高和寡的艺术殿堂回归到了真正具有互动和体验特点的、人人皆可参与的“草根秀”时代。新媒体的内容谁来拍?从理论上讲,谁都可以。从电视台到手机运营商,从影视制作公司到唱片公司,大家都有各自的资源和理由参与其中。不过有一点,未来真正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可能仍然不是来自街上随便走着举着DV的人。拍摄新媒体内容的门槛虽然不高,但是随着电视媒体开始考虑跨媒体,真正有竞争力的新媒体内容很可能既需要跨媒体的能力,又需要针对性的制作,而这显然不是大街上随便一个人都能做到的。

对此,当前很多制片方已经有相当多的考虑,只是从目前电视平台的反应来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磨合。目前也有一些网站正在尝试台网之间更为紧密的互动和合作。例如,搜狐视频和湖南卫视以及天娱传媒合作的网络青春偶像剧《夏日甜心》就采用了套拍的模式:该剧在湖南卫视今年的新剧《落跑甜心》基础上,选用原班人马,利用故事的支线剧情制作了八段新的独立故事。

目前微电影的主战平台还是在新媒体方面,传统媒体的战略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从长远来看,微电影要想实现利润和传播效果的进一步延伸,作为相对成熟的传统电视平台的价值是不可绕过的。因为规模越大的平台自然越容易带来更广泛的影响和更有利的数据,也意味着更小的运营风险。据记者初步调查,在省级卫视中,现在东南卫视已经在经营一档素材主要来自新媒体领域的《播客风暴》。类似这样的探索和尝试对于微电影的发展和电视媒体的跨界转型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如果说电影是一席需要费时精心品尝的视觉盛宴,电视是几碟随性的家常小菜,那么微电影就是信息时代的不断推新下产生的一道文化快餐。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电影可以拍成“微电影”,那么电视又何尝不能变身“微电视”?何况,承载微电影传播的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形式,原本就和传统电视媒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发展关联。可以看到,在三网融合的未来,新旧媒体必将相互交融,为人们提供更多、更新形式的多元文化。微电影是时代文化的产物,更是奏响传统影视媒体发展变革篇章的一个音符。

第6篇:新媒体内容运营策划范文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新媒体;协同传播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历届世博会中运用新媒体最全面的一次,也是中国历次重大活动中新媒体运用密度最高、长度最长、形式最多样的一次。通过近半年的世博练兵,上海传媒业、通信业等相关产业在新媒体内容生产与分发、技术创新与推广等方面都有所提升。

一、世博会新媒体运用的表现形态

上海世博会上,主办方、媒体、运营商及公众等通过对新媒体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世博会在宣传动员、信息服务、媒体服务等方面的效率,增强了世博会的传播和展示效果,使海内外更多人士感受到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精彩、难忘”。

(一)世博会主办方的权威

1、基于互联网的网上世博会与世博网

(1)网上世博会: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曾提出网上世博会的概念,但最终只办成了世博会的官方网站。2005年前后,国际展览局和瑞典政府合作,试图做出一个网上世博会的策划,但直到2006年上海网上世博启动时,尚未拿出确切成果。

上海网上世博会通过自主研发创新,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认可的世界第一个网上世博会。作为一个创新项目,网上世博会采用的互联网Web3D技术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因此即使在全球,如此大规模的三维网站也不多见。网上世博会于2009年11月12日上线,2010年5月1日向公众全面开放。所有确认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参展者均参与网上世博会。

网上世博会包括中英文版三维网站(BS系统)和网络游戏未来之城(CS系统),151个独立建筑的三维全景多视角外观,209个组织方代为建设的浏览型展馆,96个由参展方自行开发建设的体验型展馆和“一轴四馆”等13个组织方重点展馆的内景,给浏览者以逼真的主观视角游园体验。据统计,网上世博会全面开放的首日网上入园人次就达到285万,与实体园区入园人次相比高出十几倍。截至8月30日,网上世博会访问量PV值累计超过2.8亿,网上入园人次将近6000万。

(2)世博官网:世博网是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2000年4月10日开通,在申博、筹博过程中,世博网成为各界了解上海世博会的重要平台。2010年4月7日,世博网(expo2010.cn)全新改版,包括中、英、日、法四语种,资讯、展馆、活动、论坛、服务、志愿者、地图等七个频道。

世博网注重为参观者服务,首页最醒目位置安排票务、交通、餐饮、园区导览等参观者最关注的实用信息,在首页醒目位置公布入园人数统计,公布热门展馆排队信息等,网罗展馆、活动、论坛的最新、最全信息,并提供搜索功能,还开发了“世博电子地图”,帮助参观者预先了解场馆位置,选择最方便的出入口,规划各场馆参观次序和路线,同时还实现供老年人等的无障碍浏览。

此外,世博网还在服务参观者,做好世博会的“信息中心”的同时,进一步打造世博各界的“工作平台”,成为集纳参展方、志愿者、媒体人员等上海世博各方工作平台的门户。值得一提的是,为媒体服务的网上新闻中心契合了现代记者的工作习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世博会时间长、范围大对媒体采访带来的挑战。

2、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世博无线官网和掌上世博会

(1)世博无线官方网站:世博无线官方网站(wap.expo2010.cn)是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的手机版,它发挥移动终端互动、随身、及时、用户群大的优势,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向公众及时提供世博会官方信息,其动态更新的热门场馆排队时间、园区入口人数等实用服务信息,成为参观者在园内的贴身“导游”。

(2)掌上世博会:掌上世博会(wap.expo.cn)由世博局与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合作开发,是世博历史上首次将世博展示和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通过下载掌上世博会客户端,用户即可获取世博园区实景展示与交互、信息服务、视频、游戏下载等服务,掌上世博会很好地把网上世博会的创新延伸到了手机终端。

此外,短信技术的应用也使世博信息实现了精准传播。世博局与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营运方合作,通过园内覆盖的移动通信网络,参观者一入园就接收到来自世博局的短信提醒,包括昨日平均排队时间,防暑降温、文明观博等温馨提醒,天气、交通情况等。如遇应急情况,市应急办可通过群发手机短信方式应急信息。这项服务,精准、实用,且人性化。

(二)媒体与企业的协同传播

1、传统媒体

针对世博会的报道,传统媒体依托其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生产了大量时效性、新闻性俱佳的世博内容,成为网络媒体转载、受众互动话题的来源。此外,传统媒体还根据各自的新媒体资源和办报、办台特色,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新媒体报道。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其解放牛网上开辟全国省市党报看世博栏目和世博服务栏目,聚合全国省市党报的世博报道,同时以文本、图片、视听、互动调查、博客等形式,报网互动传播世博会。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旗下的上海日报,其世博网页建立了强大的搜索查询功能,汇集包括导览地图、场馆介绍、视频、新闻、活动等内容,突出了上海日报对外传播世博会、服务海外参观者的功能。新民网则充分发挥“视频”和“互动”的特色,每天一个“视频探馆”,每天一场“演艺在线”,每周一次街访、民调,截至8月17日,新民网共独家世博图文报道315篇,独家视频报道208条。

上海广播电视台也在其网站平台开设世博特别专题,同时提供世博电视和广播内容的网上收看和收听。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旗下两家新媒体单位百视通和文广互动电视,作为世博会官方合作媒体之一,参与世博报道。百视通牵头建立长三角新媒体报道联盟,在世博会场馆内搭建演播室,与央视网和中国网络电视台合作开展“世博寻宝”活动,制作高端访谈节目等。文广互动的高清电视开辟世博点播专区;与索尼(中国)携手,就3D立体电视的现场直播技术进行探索性合作,并将技术成果运用至世博会晚会的演出直播中。

2、新闻网站

作为上海世博会唯一互联网高级赞助商,腾讯网负责世博会官网的全面承建运营及网上世博会的总集成、总运行、总维护。此外,其世博频道集文字、图片、视频、直播报道于一身,截至7月18日,累计流量超过10亿,腾讯手机世博的访问量更达到3.24亿人次。自4月20日腾讯独家探馆世博园、开启全景式世博报道以来,新闻总数超过45000条,平均每天超过500条世博资讯;原创视频节目时长达到7000分钟,世博视听内容平均每天达1个半小时左右。

作为东道主新闻网站,东方网以原创图文稿件、视频新闻,原创评论、新闻会直播的宣传报道为主,此外还精心策划如《冰冰游世博》等多档世博多媒体节目,并为全国网站提供免费共享的“世博服务信息专递”嵌套模块。截至8月8日,东方网编发稿件17000多篇,其中独家图文稿件200篇,共发表世博原创评论455余篇,制作高清图集689组,图片5956张,独家直播新闻会18场,开设服务性专题7个,场馆专题49个,有关世博的视频新闻共计1310条。而像网易、新浪等门户网站,也都建设了世博专题网页,相比腾讯网和东方网,其投入精力和资源相对较低。

3、移动电视及IPTV

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广泛覆盖于上海公交、地铁、出租车、楼宇等,拥有32000个收视终端。世博会期间,移动电视是世博会服务信息的主平台之一,也是市民出行途中获取世博会信息最便捷的指南。世博期间,世博局与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公司合作,通过将世博客流信息系统终端直接安装在移动电视节目编播中心,在移动电视上实时入园人数、在园人数、园内交通、各场馆活动等最新动态,对服务参观、引导人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上海百视通IPTV平台上,世博会节目列入其首页供超过百万的用户群体选择观看,同时在传统电视频道中的世博节目也可由观众决定是否回看、录制和点播。世博期间,上海电信还和威斯汀大饭店合作,安装了针对高档星级酒店而设计的“高星IPTV”,新鲜世博内容、酒店数字客房服务等统一纳入IPTV平台。

4、手机报及手机电视

作为媒体与移动通信公司合作开发的新媒体,手机报已经得到了市场接纳和肯定。本届世博会期间,新华社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通过优势互补,联手打造了包括世博新闻、服务信息、读者互动等内容的世博手机报。这项服务于4月3日首次推出,在世博会常态运行期间,每周六向全国4000万中国移动用户读者发送。

2010年4月,中广传播有限公司、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与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宣布手机电视业务在上海地区正式商用,并正式开通手机电视世博频道。客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视业务观看世博会热点新闻和大型综艺活动直播。此外,中国网络电视台手机台面向全国推出“世博系列报道”,在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平台中进行“世博专区”报道。中国电信也依托自己的视讯中心,在天翼手机推出了一项趣味服务——天翼视讯“熊猫24小时”,通过全球眼接入信号,手机直播世博熊猫生活场景。

(三)公众的信息生产、互动与定制

1、Web2.0网站

上海世博会参与者众,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是2010年的社会焦点话题。传媒人士、世博会参展方、世博会志愿者、普通参观者等各类群体,都比较喜欢利用Web2.0网站、社会性媒体进行信息分享、生产以及享受信息定制的便捷服务。如开心网、人人网等交友网站,土豆网、酷六、激动网等视频网站,以及新浪微博等web2.0网站,都是世博信息的传播和互动的活跃平台——网民们发表评论观点,分享世博会参观体验,上传自拍视频,推送组织方活动信息等。

2、手机应用程序

随着3G、wifi网络的发展,手机终端上的相关应用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欢迎。关于世博会的多款应用程序在苹果应用商店供下载,包括:视频类,如CCTV全景看世博;信息服务导航类,如世博会导览、手机沃导航和行世博等;电子书类,如世博知识150问、百年世博梦和世博礼仪;全英文对外传播类,如World Expo 2010咨询软件和CRI Expo网络杂志等。同样,使用Google开发的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也发展了相关的应用程序,比如“玩转世博”等。这些程序的下载使用,完全由手机用户控制,凸显了公众在新媒体时代作为使用者的主动权。

二、世博会新媒体运用的特点及启示

1、终端应用多样化,三屏融合加速

随着WEB2.0、数字传输、WEB3D、多点触控、3G(第三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的成熟商用,新媒体终端的应用正不断推陈出新,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以世博会的传播实践来看,一方面,本届世博会的视听内容在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各类网站、手机、移动电视等多个媒体平台同时播出,受众在家中、路上、办公室,都能通过三屏终端接收世博信息。另一方面,基于移动终端的应用日益活跃,如移动电视的时效超越了其它媒介,实现了园区动态的实时传播。此外,手机不仅是通信工具,还实现了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的功能。

目前,虽然这些不同终端掌握在不同产业主体手中,但在具体应用方面呈现出共同开发、相互渗透、一起推广的特点。一方面,电视媒体积极将其视频内容推向网络和手机终端,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不满足只做内容的分发商,而热衷于运营和营销其手机视频、手机互联网业务,甚至参与内容生产环节。双方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正在从终端融合的角度相互试水,而世博就如一片试验田,使很多产品和技术,能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向大众展示,供大众体验和选择。

2、传播载体全覆盖,内容整合加速

终端融合大势所趋,这就要求内容生产者高效地组织新媒体内容生产,以适应终端的变化。整体上看,世博会的内容成功落地到各类媒介,可谓全方位、立体化、全媒体覆盖。

全媒体是目前全球传媒业发展的关键词,也是传媒市场不断细分、受众分众化趋势明显的必然产物。以新华社的世博宣传为例,其新闻生产团队,整合了文字、图片、视听内容,出版在了报纸、手机、网络和视讯频道等各种媒介;中央电视台以中国网络电视台为平台,根据投放终端的不同,高效地整合的世博相关内容,打破了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的界限;上海本地的媒体,也牢牢抓住世博契机,百视通公司依托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内容生产实力,发挥主场优势,以视频内容集成商的身份,推进新媒体内容的生产和整合,也参与到新媒体市场竞争中。

3、参与主体多元化,产业合作加速

新媒体产业不仅涉及传媒产业,还与技术开发、传播渠道、终端生产、资本投资等密切相关,需要产业主体间通力合力。以网上世博会为例,有政府组织与互联网企业、数字视觉服务企业的合作(网上世博会由世博局创意及领导,腾讯公司、水晶石公司建设和运行保障),也有中外运营商间的合作(中国电信与美国互联网基础设施提供商Akamai公司签署国际电信运营保障和CDN合作协议,确保服务范围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及1000多个运营商网络),如“高星IPTV”的其系统解决方案,就由上海电信与北京同方易豪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而成。

三屏融合方面,数字内容集成商上海百视通与法国电信运营商Orange公司在技术开发、新媒体内容、投资与世博传播方面展开紧密合作。新媒体内容生产方面,针对世博主题,长三角20余家广电行业新媒体单位成立“新媒体世博报道联盟”,上海百视通与中国网络电视台合作网络世博台,开展“世博寻宝”等活动,有效地整合了世博会新媒体内容。可见,世博会新媒体应用方面中央和地方、中国和外国、产业链上游和下游都在加速合作中。

4、受众参与主动化,信息定制加速

从本次世博会新媒体采用的情况来看,受众的主体地位更为增强,他们更多地成为媒介的使用者和生产者,而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受众根据时间、地点选择性地采用新媒体,例如通过无线官网和手机应用程序帮助自己进行园区游览和出行安排,例如大量参与web2.0网站的内容生产或与传统媒体网站、手机交互平台进行互动。虽然,新媒体采用过程中,受众有碎片化、分众化的趋向,但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受众接受度正不断提升。比如新浪微博上,截至9月15日,“世博”相关用户超过500,提及“世博”两字的微博内容达81万多条,其中,诸如世博台湾馆、智利馆等的粉丝数均超3万人。此外,土豆网上的世博相关视频近3万个,大多由观博者自己拍摄上传……可以说,世博期间的新媒体传播实践,较好地培育了受众消费和使用新媒体的习惯,使更多受众领略到新媒体在新闻、服务信息获取方面的优越性。

5、信息时空无限制,传播时效加速

世博会上中国移动展示的TD-LTE技术、中国电信建设的3G无线网络等,使高清视频监控、移动高清会议、视频即拍即传等应用成为可能。从世博网、世博无线官网、移动电视等的实践来看,相关信息的传播几乎能达到实时。中国电信的天翼视讯“熊猫24小时”项目,证明了在当下手机直播已不是技术的问题,只是管理的问题。各类群体在Web2.0网站参与生产、转载各类世博文字和视频内容,证明信息传播再次提速,因为当更多人掌握了微博这一开放的新媒体工具,他们便成为遍布在各类现场的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可以第一时间利用移动终端向外信息。

第7篇:新媒体内容运营策划范文

宜昌媒体公众号运营现状

1、推送频率。

在9月6日到9月12日这一周内,9个微信公众号中每天推送消息的有7个,宜昌交通音乐台和阳光频道这两个广播微信号周末没有推送消息。大多数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1次,每次4―6条信息,推送消息总数在30―36条之间。鉴于用户周末时间有更多空闲时间浏览微信,坚持每天推送消息,将有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

2.原创内容。

我们将一周内9个微信号推送的所有文章按内容来源不同,分为原创、转载+编辑整理、转载三大类。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宜昌地区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原创比例整体偏低,大部分内容都是依靠转载详见表2。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内容原创比例位列前三的分别是宜昌广电新闻、宜昌汽车台和三峡日报。宜昌广电新闻原创比例最高,达69%,这也是唯一一个原创内容占比过半的公众号。这个微信号是三峡电视台《直播宜昌》、《宜昌新闻》、《三峡夜航》三档主打新闻栏目的公共微信公众号,原创内容都为各栏目播出的新闻报道。宜昌汽车台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原创内容占33%,位列第二,原创内容多与该台策划的活动相关,有自驾游回顾,有微信争霸赛展播,有吃月饼大赛预告等。三峡日报原创比例28%,三峡商报14%,原创内容均为报社记者采写的新闻报道。

第二类转载+编辑整理,主要是指编辑对转载的信息进行重新整理,插入与本地相关的内容。三峡广电微信公众号这一比例高达80%,主要是加入了“广电车展”等相关活动的链接和介绍。第三类为纯转载,按转载来源可分为媒体、网络、其他微信号。以三峡新闻网微信号为例,该微信公众号7天推送信息总条数36条,转载总量31条,占86%;其中来自各媒体21条,占58%,来自宜昌同城媒体的内容有5条,占14%;转载同省媒体(不含同城)9条,占比25%。主要依靠转载其他媒体微信公众号内容的运营方式,造成信息同质化现象严重。

3、内容形式。

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信息等功能,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多样化信息渠道。但目前宜昌媒体微信号推送消息形式仍以图文消息为主详见表3,较少推送音视频内容。统计发现,纸媒以图文为主,三峡日报7天仅推送视频3条,音频1条;三峡商报推送4条视频;三峡晚报推送3条视频、1条音乐;三峡新闻网推送视频1条,音乐1条。广电媒体生产音视频内容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三峡广电一周仅推送视频2条,宜昌交通音乐台推送音频7条;宜昌汽车台推送音频1条;阳光频道和宜昌广电新闻没有推送任何音视频内容。

难能可贵的是,宜昌交通音乐台推送的7条音频消息均为原创,内容为“名师展播”采访录音、天气预报和语音回复;宜昌汽车台每周六定期推送一条原创音频,为主持人对微信平台用户留言的回复。其他微信公号推送的视频、音乐均为转载。如果说纸媒在图文编辑上占有优势,那么广电媒体转战微信平台,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音视频制作方面的优势,可惜本地广播电视官方微信均未发挥所长。

4、后台开发。

宜昌9大媒体微信公众号多数为认证号,拥有进一步完善后台设置的权限,各微信号也都进行了深度开发,主要将菜单设置为内容链接、互动链接、服务链接三大版块。内容链接通常引导用户进入广播\电视\报纸网上收听\收看平台;互动链接往往设置爆料或留言平台,方便用户网上投诉或爆料;服务连接涉及天气、违章、水电费、购物等民生服务。

微信公众号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谢新洲曾刊文指出:“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微信不仅仅是内容推送渠道,更是一次用户资源的再挖掘。”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宜昌各传统媒体虽然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但仍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内容网络推送渠道,尚未进行用户资源的深入挖掘,在推广运营、内容生产、信息传播、平台设置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

1.用“本土化”改变转载抄袭。

宜昌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存在的一大普遍问题就是缺乏原创内容,依赖转载抄袭,甚至出现了同一条信息被多个账号同时转载的情况。要扭转这种局面,首先要专人专用,并打通渠道。要想成功运营微信公众号,靠一两个人单打独斗是不够的,必须组建专业团队,并将原创内容数量纳入考核任务;现在各媒体相继成立新媒体中心,但又存在微信团队与采编部门脱节的问题,因此必须从制度设计上打通原创内容流通渠道;同时,应依托地市媒体“本土作战”的地域优势和内容生产优势,精选每天最重要、用户最关心的本土信息进行推送。数据分析恰恰显示,阅读量最大的正是那些本土原创内容。

2.用“个性化”破解同质化。

地方媒体由于资源限制,原本就存在内容同质化的问题,这一现象延伸到了微信公众号上:内容上多为转载的新闻报道、心灵鸡汤和生活贴士;形式上多数选择图文并茂,鲜少视频和音频;后台设置也趋于雷同。微信是一个强调个性化的平台,如果不能在运营中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的品牌,很难在众多公众账号中脱颖而出。媒体微信公众号应找准定位,做出符合自己媒体特色的内容,展现自身优势,塑造独特个性。

在这方面,荆州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的做法可资借鉴。荆州电视台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7条原创信息,通过塑造“小荆”、“日大侠”等虚拟人物塑造个性平台。【荆日头条】的口号是:“每天三分钟,尽知荆州事”,在这里,虚拟编辑“小荆”聚合与荆州有关的新闻,并配有“小荆微评”进行简短评论;【荆日白话】另辟蹊径,“日大侠”是该专栏虚构的一个荆州潘啃铮编辑将用户提供的趣事整理成段子,以日大侠为主角,配以真人或动画视频进行演绎……这种拟人化的设计塑造了荆州电视台微信公众号观点精辟、亲切幽默的独特个性。《三峡商报》微信公众号也有虚拟人物:青春活泼的“商妹儿”和成熟稳重的“头条君”,但是人物个性不突出,容易被忽略。

3.用“互动性”增加用户粘度。

微信公众号天然的“社交属性”和“互动性”拉近了媒体和受众的距离。宜昌地区各家媒体微信公众号大多通过线上宣传+线下活动增加用户粘度。如宜昌新闻综合广播在举办“第七届儿童广播故事大赛”期间,首次通过官方微信“阳光频道”与小选手、家长互动,三个月的时间内关注人数翻倍增长。

其实,宜昌媒体微信公众号在互动创新方面还大有可为。互动创新的一种思路是充分利用微信的各种新鲜功能:如河南电台交通广播的官方微信账号,2013年7月开始利用微信“摇一摇”功能,得到受众热捧,现在每天有近20万人次微信活跃用户通过微信“摇一摇”参加互动。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的社交属性,通过社交扩展的方式吸引用户的关注和粘性也是一种思路:如《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曾推出“你对今天的新闻知道多少”60秒答题积分游戏,用户可以把答案结果分享到朋友圈与好友一起PK,得到了很多用户的积极响应。这些多样的互动方式都为宜昌本地媒体微信公众账号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例。

4.用“数据化”强化用户分析。

过去,对传统媒体来说,“受众”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现在,微信“用户”对应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微信公众账号拥有数据统计功能,运营者可在后台看到订阅人数、用户增减、身份属性等各方面的数据,可将用户按照地域、爱好、性别、需求等不同的指标进行细分,这就为公众账号的运营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给信息的精准推送提供了有效渠道。宜昌汽车台微信公众号将目标受众锁定为私家车主,为每个用户建立数据档案,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带来了大量流量,也提高了用户粘度。2015年,宜昌汽车台通过微信平台策划了多场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如车友自驾游、微信争霸赛、吃月饼大赛等,线上报名、线下参加,短时间内迅速聚拢人气,带来大量流量,目前已成为宜昌地区拥有私家车主用户最多的微信账号。为了增加用户粘度,该微信号“车友中心”菜单中开设了“注册登记、联盟优惠、违章路况、车讯车评、模拟驾考”这五个子菜单,为私家车主提供定制服务,效果明显。

第8篇:新媒体内容运营策划范文

整个电视频道广告盘子外包给公司的现象,近年呈现出从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蔓延、从地面电视频道向卫星电视频道扩散、由资金实力和客户资源一般的社会公司接盘向拥有雄厚客户资源和资金实力的媒体运营集团接手的趋势。这一桩桩市场化公司与事业性单位的联姻虽代表着时代进步的方向,却充满着两种体制下不同主体的力量博弈,最终上演为一场场幸或不幸的悲喜剧。

对电视台来说,将整个电视频道广告外包,可谓利大于弊。它既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自身广告经营能力不足、非黄金时段广告资源大量浪费的矛盾,将广告经营风险向社会转移,保证自身广告收入每年递增和基本的频道运营经费,专心于节目内容运营,还可以利用社会公司的运营能力,一定程度上优化频道的客户结构,提升频道的品牌形象,灵活运用股权合作、销售收入分账等多样化的市场运作手段盘活整个频道广告资源。

于社会公司而言,包盘整个电视频道的广告运营与其说是个增加创收的战术问题,不如说是谋求发展的战略问题。它有利于提升自己在客户、媒体两端的谈判议价能力,自身运营的媒体资源越多,对客户的吸引力越大;客户越聚越多,对媒体的话语权也就越大,也必然吸引越来越多的媒体加入自己的麾下。

然而,并非所有因为爱情而走入婚姻殿堂的“才郎貌女”都能幸福美满、白头偕老。多年的电视广告包盘实践满是不同主体之间日常琐屑的战争硝烟,心猿意马、同床异梦者比比皆是,日子一天天过到了看不到对方优点、放大了对方缺点这一步,分道扬镳便是最后的结局。

从电视台的角度看,初看一朵花的包盘公司原来不过只有几个客户、几年广告运营经验而已,个别包盘公司不过是4A的垫款公司,它们既没有雄厚的客户资源,也没有强大的市场运营能力和媒体策划能力,不仅没有优化频道客户结构,且为了盈利目标过度透支频道的公信力,甚至不惜刊播违法电视广告,整个电视频道运营日益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以包盘公司的眼光看,电视频道这个美女一旦没有了找如意郎君的压力,也就只顾过自己的好日子去了。她要提高生活品质,尽量少劳动,多享受,少花钱做节目,多花钱把福利做好,节目收视率、收视份额一日不如一日,频道覆盖率、到达率每况愈下。更有甚者,她大办创收型节目,建自己的小金库。包盘公司初来乍到,对媒体内部人事关系、现有客户资源不熟,电视频道这个美女对其是不主动、不负责。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

第9篇:新媒体内容运营策划范文

当中国电视媒体跨过50周年之际,预示着媒介变革的全媒体时代正悄然来临,对传统媒体运作理念产生强烈的冲击。如何在全媒体语境下,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传统电视媒体任重道远。而作为传统电视内容生产的重要环节——电视编辑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嬗变。

“电视编辑”,从广义上说,它既指电视编辑业务,也指从事电视编辑工作的人。电视编辑工作涵盖了电视生产的全过程,不仅要负责节目的后期处理和编排,还要负责节目前期的组织工作;从狭义上讲,电视编辑工作主要指后期制作,即节目的编辑处理、节目编排播出等环节。其实,电视编辑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在全媒体时代电视内容运营中,“电视编辑”这一概念的外延正不断扩大,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节目编辑外,还涵盖了频道编辑、直播编辑以及新兴媒体内容编辑等。优秀的电视编辑工作在电视实践中的积极作用日益得到彰显。

现代电视编辑,已不是单纯的节目制作者,而是在整个电视传播链环中充当着全能型角色,其角色转变的原动力就来自它所处的全媒体语境。

所谓“全媒体”,这一概念是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应用而催生的“跨媒体”逐步衍生而成的。从狭义上理解,是指所有媒介载体形式的总和。而更为广泛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传播手段带来了我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新体验,这类新体验都可以纳入到全媒体的范畴中去。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正是基于传统媒介工作形态对全媒体语境的主动应对。

全媒体语境给我们分析电视编辑角色以全新的视角,但回顾中国电视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电视编辑的角色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在最早的“电视编辑”概念里,编辑只是扮演后期制作者的角色,在传统的电视报道范式中,记者和编辑的角色是分离的。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编辑与记者的角色界限开始模糊,很多电视媒体都成立了由记者和编辑共同组成的报道组,共同负责对某一主题的报道,很多专题和专栏节目中的编导,甚至已经取代记者,成为编辑和记者合一的角色。如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节目中,片尾字幕上的“编辑”往往同时指代着“编辑”与“记者”的双重身份。

随着商业化生产模式的引入,一些电视媒体开始采用一种更大众化、更廉价的节目采编模式,独家的、第一手的信息可能被更多内容来源的选择、加工所取代,如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等新闻性栏目,都是通过对新闻资源再利用的“编”与“辑”形成栏目。与此同时,电视编辑在节目制作中的地位得以加强。

伴随媒体竞争的加剧,电视频道的品牌建设和个性张扬显得更为重要,电视编辑的任务此时也不再仅仅是关注单个节目的图像编辑和文字解说词的写作,更为宏观的电视栏目定位和改版、频道品牌的构建和维护,都开始进入电视编辑的视野,从频道理念的实施,到频道节目编排的调整,均纳入了电视编辑的工作范畴。

在全媒体语境下,传统电视开始将触角伸向新兴媒体,这对电视编辑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发展趋势来看,广播电视新兴媒体对节目内容的大量需求,将带动媒体内容资源的重新整合,这意味着电视编辑将融合媒体新闻等节目资源,参与到包括新兴媒体的内容运营之中,将不再仅仅从传统电视的立场上考虑和处理问题,而应掌握好不同媒体的特性,有的放矢,学会在同一平台上将节目资源进行组合与调配,从而适应不同媒体的需求。因此,从全媒体语境下进行考量,电视编辑在整个电视内容运营中无疑承担着一种全能型的角色。

新的编辑角色转型必然需要新的编辑理念来支撑。而编辑理念,在我国指的是“编辑在编创媒体、结构文化时,根据自身的素养和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形势的总体把握,形成的关于媒体的主流活动与主导意识的思维灵智,是对编辑活动规律的理性认知和意识的升华。”

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电视编辑理念也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是环境体制改变的一个缩影,是电视变革的一种社会反映,同时导引着电视传播的创新。当前,电视同业内部的巨大压力,传统电视和新兴媒体之间的竞争与融合,都对指导电视内容生产的电视编辑“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激烈的竞争,明确媒体定位与维护媒介个性是首要问题,因此电视编辑首先要有“定位”的理念,包括内容的定位与受众的定位。内容的定位最关键的就是媒体选择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受众,它是编辑理念的具体阐述和实践指南,也是各栏目风格与媒体个性及单个媒体内统一风格的基础。而受众的定位即媒体选择面对什么样的受众,怎样更好地服务受众,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博弈中,越来越趋向传者与受众真正的平等,这就需要编辑在理念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受众细分。做到分众化与小众化。

此外,“整合”的理念也在全媒体时代得到张扬,在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扩张的过程中,往往在内容生产上会实行“大编辑部”的概念,即同一媒体集团下的传统电视与新兴媒体的内容提供由同一个编辑平台来完成,如上海文广旗下的东方明珠移动电视的四套节目,均是采用SMG开路频道的节目资源而加以针对性改造后播出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同一节目资源经过整合后应用到不同媒体也成为了电视编辑所面临的新的问题。“为全媒体生产内容”的理念将越来越深入人心。

编辑理念是进行编辑工作的前提,只有将编辑理念系统化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深化,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得到不断提高,编辑的角色转型才能顺利完成,而电视编辑的各项功能才能得以实现。

传统意义上,电视编辑的工作对象是各种体裁和形式的电视节目,图像剪辑、文本编辑和叙事编辑是电视编辑的基本功能,在全媒体时代,栏目编辑、频道编辑和直播编辑以及新兴媒体内容编辑也进入到电视编辑的功能范畴。

随着电视业务的不断拓展,电视编辑的内容即电视编辑的工作区间在整个传播链环中已得到极大延伸,电视编辑工作由浅入深,逐步在四个层面上展开:电视节目编辑层面、电视栏目编辑层面、电视频道编辑层面和电视媒体编辑层面。节目是电视编辑工作的基础,在这个层面上电视编辑主要从事节目后期制作工作;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电视业务的运行已经由节目制作转向栏目化管理,电视编辑工作也就相应地加入了电视栏目编导功能;而90年代以来。电视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已经进入频道化经营阶段,电视频成为了电视节目编排和电视直播编辑工作的阵地与平台;目前,在全媒体语境下,全媒体编辑进入电视编辑工作的视野,全媒体编辑包括新兴媒体编辑与电视媒体整合编辑。

与此相适应,电视媒体编辑功能得以拓展:首先,传统电视在多元化的时代要吸引电视受众的注意,就需要对海量信息认真筛选、把关和进行媒体个性的营造:此外,在传统电视与新兴媒体的竞合中,新兴媒体自身的内容发展为传统媒体编辑功能的扩展增加了新的内容:如新兴媒体在用户使用媒体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新的内容,像新闻评论、网络调查、博客等,这些内容不但是新兴媒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编辑将其加以改造后,也往往能使其成为传统媒体经常使用的新内容。

另一方面,传统电视媒体纷纷加大了对新兴媒体的开拓力度,使新兴媒体内容编辑进入到电视编辑的业务范畴,如SMG和中央电视台等都陆续开展了全媒体业务,整合电视媒体资源,加强台网联动,打造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全新多媒体播出平台。目前,新兴媒体在内容上还往往需要借助传统媒体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和经过长期职业训练的内容生产团队,如何在全媒体的视野下对传统电视资源进行二次改造,使其适应新兴媒体播出的要求,这为电视编辑工作提供了新的内容要求。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那种只能通过电视机看电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电视传播已经从单一的电视终端转向多视屏、多媒体传播,在新技术的发展背景下,现实生活中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屏幕”:电视机、电脑显示器、手机屏幕,都成为了人们收看视频节目的终端。也成为电视编辑功能运行的平台。

目前。电视编辑工作主要在以下平台进行:

传统电视媒体:这是电视编辑工作运行的常规平台,一个电视媒体往往是多个频道的经营者和多个栏目的拥有者。

移动电视:移动电视是以数字地面广播技术传播电视节目的新兴媒体。它支持移动接收,即“机动人不动”,在汽车、地铁、火车等交通工具上,都可接收电视节目,在我国,移动电视还涵盖了“人动机不动”的楼宇电视。

网络电视:网络电视是通过宽带互联网传输影视节目等多媒体内容的新兴媒体,它可为用户提供视频点播(vOD)、直播、录播、数据广播、游戏等服务,如IPTV、网络宽频都属于此范畴。

手机电视: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主要通过手机屏幕实现电视传播,不管其技术手段是广播式或流媒体式,其在手机电视节目编辑上的要求都是一样的,即简明清晰、特写多,适应手机屏幕需求。

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同的平台对其播出内容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支撑以上任何媒体平台持续发展的力量都来自它的内容,而内容的提供永远离不开电视编辑,所以未来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出现,电视编辑的工作平台还将不断拓展。

话语的产生是一种综合而又复杂的过程。编辑话语是从编辑活动中产生,对编辑主体、编辑对象以及接受群体同时产生影响的一种语言形式。编辑话语是蕴含在编辑活动中的一种话语实践,它不仅是构成思考、产生意义的方式,也是构成它们试图控制的那些主体的思想意识、心智活动及情感生活的要素。

电视编辑话语是从电视编辑活动中产生并影响其发展的重要要素,在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话语的拓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话语选择与话语构建。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编辑工作旨在调节信息的无序化和信息产品的有序化这对矛盾,编辑通过自己的工作,把纷繁的客观世界之中的知识信息系统化、条理化,使无序的信息以体系化、知识化、有序化的方式存在。”这种由无序到有序的实践过程实际上也是电视编辑话语进行选择与整合的过程。没有经过选择与整合的信息是一盘散沙,只有经过这道工序的信息才能被受众更充分地利用,在整合的过程中,电视编辑拥有内容选择权与形式选择权。以新兴媒体编辑为例,目前新兴媒体节目来源主要来自三部分:将传统媒体节目资源进行整合,自制节目或外购节目。至于整合哪些传统电视资源,外购哪些节目,采用何种形式改造、呈现,都包含着电视编辑的设计和思考。

编辑话语构建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的控制与把关上。加拿大著名媒体研究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论断,因为任何事实、消息都不能自己选择自己,推广自己,而需要通过媒介的选择、编辑和推广才得以传播。在某种意义上说,媒介本身就是信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角度,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电视媒体的核心价值,即传递主流权威信息。目前不管是新兴媒体还是传统电视,在节目上基本遵循“三审”制度,电视媒体编辑都有一整套相当严格的自我审查机制,特别是对一些重大新闻,如何报道,用多少篇幅,怎样评论,等等,各媒体都会根据自己的报道风格和理念做周密的计划。这种自我审查便是编辑话语意识形态控制的具体表现。另外,尽管同样属于编辑话语的主体,但作品或文本要真正实现进入公共领域的目的,还需要经过电视编辑主体的把关,电视编辑主体通过对编辑客体的编辑加工,将其自身的理解和观点融入到编辑客体之中,并将这种观点带给原创主体和需求主体。

总之,在面对海量资讯的时候,电视编辑通过话语选择和构建,往往提供给我们对海量信息的判断和价值评估;电视媒体中呈现的世界,实际上是经过选择之后的世界,这个作出选择和判断的人,就是媒介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即电视编辑:而正因为电视媒体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公众”,电视编辑在内容选择和播出次序的决断中,会始终坚持“公共利益至上”原则来进行意识形态控制。

英特尔前总裁格鲁夫曾说过,人类已经进入了“十倍速时代”:“整个世界正处于游戏规则不断变化的环境,传统与习惯不断被新的变化冲击和颠覆,在这个时候,企业或个人必须在经营策略上作根本性的调整,才有可能转危为安,甚至攀向事业的新高峰。”这个“根本性的调整”,并不是单指发展新兴媒体业务内容,更是对内容的生产环节——电视编辑进行全方位的机制创新,以实现更好地“为全媒体提供内容”。

1、内容生产社会化——树立品牌意识

在全媒体时代,对品牌节目的重视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竞争也极为激烈,因而“内容为王”的理念即使在全媒体环境下,也仍然是一条颠扑不破的规则:谁拥有内容谁就拥有号召力,拥有行业旗舰地位。为了更好地激发媒体活力,充分利用资源,目前我国的电视媒体正走在内容生产社会化的道路上,而这样的发展路径,则对电视编辑机制提出了树立品牌意识的要求。

应该说,传统电视和新兴媒体走向市场的路径并不一致,传统电视节目内容市场化主要依托两种方式:制播分离与收费电视。制播分离主要指将电视台的节目制作部分(新闻除外)剥离出来,成立电视节目公司,同时加入社会力量参与电视台的内容生产。制播分离在我国现正稳步推行,如中央电视台在充分借鉴电视剧制播分离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由内而外的“两步走”计划来推进央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其目标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节目市场招标采购,由央视审查播出,逐步实现节目制作社会化。

另外,经过数字化改造后,传统电视节目的一部分节目内容则走向付费电视,即采用收取收视费的方式来给观众有偿提供节目内容。不管是要在制播分离这场节目“上岗”的竞争中获得优先,还是让已经习惯免费的中国电视观众能心甘情愿地付费,都需要电视编辑有更强的精品意识,只有职业化的队伍,加上成熟的工业化生产流水线,一个电视媒体才会有相对稳定的节目内容,才能打造出品牌。

2、传播渠道立体化——增强资源整合

电视播放的是节目,体现的是节目制作能力,编辑思想和编排水平。

传统电视媒体一个明显的特性就是更多依赖于内容的影响力来赢得受众的眼球。在全媒体时代,媒体的内容受到了渠道特性的制约,在“大编辑部”的操作下,传统媒体上完整的内容被拆分、重组和调整,以适用不同媒体平台传播的需求。

可以看到。目前新兴媒体的节目内容很大一部分还是依托于传统电视编辑提供的,“以编为主”是很多依托于传统电视平台的新兴媒体的立台之本,这也体现了其所依托的传统传媒集团的整体优势和强大的节目流,但必须要注意到,新兴媒体播出平台不同,对节目的要求也就不同。电视编辑要为新兴媒体创造内容,而不仅仅是把传统媒体上的内容简单剪辑放到新兴媒体上。面对立体化的传播渠道,必须在电视编辑体制上强调整合能力。

厨师烹制菜肴,虽原料一样,但由于不同厨师的手法各异,成品菜的口味与品质也就千差万别。电视编辑也是如此,源自传统电视的节目,经过编辑人员的选择、再编辑、再编排,就可以形成一套新的节目,为受众提供新的、增量的价值,这种整合能力,就是目前电视编辑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从事新兴媒体内容编辑的人员,其整合能力还包括:有较强的导向意识,把关能力,对新兴媒体不同环境下的收视规律、媒体特征、竞争环境、受众等有完整而深刻的认知,具有敏锐的节目判别和鉴赏眼光以及策划和改编的激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兴媒体节目质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大部分取决于电视编辑的整合能力。

而这种整合也是双向的,在新兴媒体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新的对受众有吸引力的内容,电视编辑也可以将其整合到传统电视中,如东南卫视的《播客风暴》就是其中较好的案例。这种双向整合互利双赢的效果,一方面可以相互借助已经在社会上形成热点的节目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双方的重点节目获得更多的平台支持,得到更大的宣传效果。

除了各媒体平台间的平行性整合,电视编辑还必须加强垂直性整合能力,将新兴媒体和传统电视节目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跨媒体的新的节目模式。而所有这些整合能力,也是全媒体追求“投入最小——传播最优——效果最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3、媒介运作差异化——彰显编辑策划

在传统电视编辑的工作机制中,营造媒介个性是编辑的重要工作任务,而在新兴媒体编辑中,通过策划机制来实现媒体个性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从理论层面上讲,目前新兴媒体很少有自办的节目,这固然可以减少节目创作人手,内容也比较丰富,但是一个公共传播媒体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如同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军队和警察,生存安危只能寄在别人手中:从业务层面上讲,如果只是把部分电视频道的内容“平移”到新媒体的播出平台,所提供的节目内容和传统电视没有本质区别,却要求用户支付更为高昂的收视费用,将缺少足够的说服力使受众改变已有的收视习惯。目前,一些非广电系统的生产商和机构也开始介入新兴媒体市场。面对竞争,要解决困扰新兴媒体的“新旧媒体同质化”问题,电视编辑应该加强策划,利用一些独有性资源,在平台上保持一定比例的量身定做的节目,来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要打造出不同媒体鲜明的个性,在栏目编辑层面,新兴媒体内容编辑应注重发展一些自创的节目,目前来看,各新兴媒体的编辑局限于传统编辑思维,缺乏对全媒体语境下,尤其是对新兴媒体内容编辑个性的认识。应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快捷的优势,开发直播编辑的潜力,参与重大新闻事件直播。在频道编辑层面,应注重节目编排,依据不同收视平台的收视环境、收视特点和时间分配,形成差异化节目版面。同时,在市场运作层面,还可利用“长尾”优势,丰富服务,在新兴媒体平台中开办各类专业性频道,如财经、体育频道等,实现小众化播出服务,以付费方式实现盈利。

4、受众构建自主化——完善互动机制

经调查发现,中国电视收看人数正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尽管这种下降趋势目前仍然是缓慢的,但是在发达城市以及年轻的群体中,却十分明显。这与传统媒体的特性是相关的。传统的电视传播都是自上而下、以电视台为中心的单向传播,而在全媒体时代,传播模式转变为双向或多向传播模式,受众的概念也将转变为“订户”、“授众”,即有订制行为具有授权资格的观众,要让被动收看的“受众”变为主动参与的“授众”,电视编辑在内容提供上必须要遵循互动机制。

其实,如今的传统电视与受众的联动处处可见,如节目中及时播报观众来电,观众发短信参与,电话与互联网有奖竞猜等,但这种互动还只是一种浅层面的单向传播下的互动,而在未来媒体发展的趋向中,每个人都是传者,每个人都是受众,因此,电视编辑的方针和策略均应有所调整。

首先,受众细分是传媒进步的大趋势,要完善互动机制,不论是传统电视还是新兴媒体,电视编辑的受众结构和受众需求调查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在未来的发展中,无论是何种媒体,都要让消费者参与到内容的创造中来,必须让观众有兴趣获得关于内容的信息,并且及时表达自己的意愿,加入自己的判断和期待;节目根据受众的反馈不断修整、调整。在受众的不满足与部分满足中向前推进,迅速在互动中提升受众的兴趣,扩大受众群;节目叙事保持开放而受众之间也是开放的,他们可以及时交流意见,传达态度和感情。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