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单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范文

简单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单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单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

第1篇:简单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范文

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科法之间的关系问题,自会计改革以来一直没有中断过讨论,随着改革的深入,要求更全面、更明确地回答这些尚问题。 —、财务、会计、税收:处理企业、国家以及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切合点 要说明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税法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对财务、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关系作出回答。 财务、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出发,他们可视为处理企业、国家和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三个切合点。改革开放之前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乃至于将来建立起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以后,这个结论也同样是成立的。区别只在于,不同的所有制结构,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这三者也就有不同的结合方式。 改革开放以前,基本经济成份是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方式是通过指令性计划实现资源的配置和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以集体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企业也采取了类似于国有企业的经济运行方式。就分配体制来说,国家为社会总产品分配主体,按照经典作者所阐述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实行对社会总产品的统,分配,形成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发展基金,从而实现社会再生产。其中,财务制度通过规定资金投人、资产计价、成本补偿、收益确定、利润分配、基金形成等标准,成为三大基金分割的直接依据。财务制度也是国家税收的基础,财务制度所划定的补偿标准和收益确认标准,是确定税基的依据。而会计制度则是按照复式记帐要求,根据财务制度和税法所规定的分配标准规范企业的会计科目、报告格式以及反映和核算内容。这时的会计制度本质上是薄记 制度。 实践证明,以上分配制度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财务制度、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定位,弊病甚多。主要表现在:第一,分配权力高度集中。补偿基金和消费基金以及发展基金的分配比例都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没有自主权,大到基建项目,小到更新改造,乃至职工福利设施,都是政府部门决定的。第二,分配过程缺乏制约。社会总产品有多少用于补偿基金,有多少用于消费基金,又有多少用于发展基金,服务于国家计划和预算,而没有考虑经济生活自身的规律。根据国家计划和平衡预算的需要,可以调整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可以推迟确认损失。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计划决定财政,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的运行机制。在这种体制中,只有纵向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看不到相互制衡。 由于分配权力集中,又缺乏内部制衡,导致分配比例失调,突出表现是补偿和消费大量欠帐,如,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欠帐,职工福利欠帐,环境治理欠帐,等等。这些隐患现在已经充分暴露出来,成为当前改革和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社会总产品在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发展基金之间进行分配。这一结论适用于各种社会和各种体制。问题在于如何进行分配,由那个主体进行分配,在那些层次进行分配,根据什么进行分配。计划经济体制的突出问题在于,社会总产品是在国家层次上进行分配的,企业并不是分配主体。换句话说,社会资金实行的是宏观循环,补偿基金和消费基金是根据国家计划进而通过财务制度进行分配的。改革的方向是,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承认企业是商品经济的细胞,在企业层次上进行分配,按照资本运动规律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和会计核算。 企业资本运动,首先表现为资本的投入,形成资本存量,然后经过生产经营过程实现资本的增值,对资本增值进行分配,形成新的存量,进而实现新的循环。从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我们就很容易地找到界定财务,会计和税收的各自作用空间,并且能够找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问题的症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是按资本运行规律组织社会再生产,社会总产品价值和新增价值的界定取决于财务制度,服务于国家计划和年度预算,最终表现为存量与增量界限的混淆,导致分 配关系和分配比例的扭曲,这是我国国有企业当前普遍面临生存危机的深刻背景。 一般认为,会计通过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这个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会计的深刻意义还在于,通过资产、负债、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它划定了资本存量和增量的界限,其中资产、负债和权益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存量的界限,而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增量的界限,这六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贯串于会计循环的全过程,是会计职业的崇高追求所在,也是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基础。包括国家在内的投资者所执行的财务活动,实际上是基于存量和增量的分割所进行的资源的配置,包括资本(即存量)的投放和利润(即增量)的分配。税收也是在合理划分存量和增量的基础上对增量的分配,尽管参与分配的法理依据完全不同于财务活动。 二、会计准则与财务制度 前面已经说到,传统分配体制下,财务制度直接地执行统收统支的职能,是国家实现社会总产品分配的工具。由于分配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衡,导致分配结构失调,弊病甚多。为此,我们建议全面认识并重新界定会计准则的性质和功能,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职能转交由会计准则来执行,建立起体现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原则、约束机制健全的社会总产品分配体制。 问题是,为什么会计准则能够执行这些职能,并且能够避免传统财务制度的弊端呢。这是由会计准则的内在机理决定的。 第一,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实践和人类智慧的结晶。经过近百年市场经济实践的催化,会计准则已经成为有一套逻辑严密的概念体系支撑的规范系统。象真实与公允、权责发生制、可比性、谨慎等概念和原则,已经成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固有观念,规范着会计实务,不仅支撑着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也使资本存量与增量的分割建立在合理基础之上。 第二,在由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政府部门、企业职工和会计职业等所组成的多角关系中,会计准则已经成为处理和协调经济利益关系的内在稳定器。企业是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联结点。这里所讲的经济利益,既可能表现为直接经济利益,也可能表现为以经济信息形式存在的间接利益,因为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谁就有更多的决策能力和影响能力,并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其中,对我们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有意义的,是其直接经济利益方面。会计除了其固有的信息功能外,另一个重要功能是资本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分割功能。对于股权投资者来说,存量是其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一般情况下,会倾向于多确认存量(当然,例外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对于短线投资者来说,只在意企业的短期价值,可能会倾向于多确认增量。而这本身就说明了多元利益的存 在卜对于债权人来说,他们一般也倾向于多确认存量,因为,存量充分意味着其债权的安全系数更大一些;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其直接利益是税收利益,多确认增量,意味着更大的税基;对于企业职工来说,其报酬往往是与企业的当期利润相联系的,他们也会倾向于多确认增量(当然,基于长期雇用、追求长期利益的情形也是有的)。类似于这样的利益主体及其利益倾向,还可以举出一些。为了协调各种利益矛盾,会计职业最早以中间人的面貌出现,主持会 计准则的制定。 后来的实践证明,会计职业也是有自己独立的利益的,即,以最小的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其中,收益表现为市场份额、审计取费,风险则表现为可能的审计失误以及由此引起各种利益主体的诉求。所以它在行使其职能时,就会考虑特定利益关系中的力量对比,并以对自已有利的方式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和设计。这正是为什么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权限先后从会计职业转移到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团体手中的真实背景。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有理由将现行财务制度执行的制定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标准的职能分解出来,使其成为会计准则的职能,建立比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准则形成机制,有效地负担起资本存量与增量的分割职能。将财务分配和税收分配以及其他分配形式建立在合理划定资本存量和增量的基础上。 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职能改造为会计准则的职能以后,相应的问题是,是否取消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笔者认为,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职能改造为会计准则职能,并不意味着取消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相反,应当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原则,改善和加强国家作为所有者对企业财务的管理。 所谓财务活动、财务管理,都是围绕资源的配置和分配进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和分配基本上是由所有者在国家法律约束和计划指导下实现的。资金投资到哪里,投资多少,从哪里筹资,怎样安排资金结构,利润应当怎样进行分配,多少分配给投资者,多少用于后备和发展,基本上是所有者决定的,或者是由管理部门在投资者的指导下进行的。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至多是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证小股东或债权人的利益作出必要的制度规范。可能的领域有,利润分配顺序,社会保障基金的提取,后备基金的建立,等等。现行公司法律对这类问题已经作出规定。 而国有企业的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国家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或者通过法人行使所有者职能。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财务进行管理。理由是: 第一,所有者对其资本的管理和控制,是市场经济赖以正常运行的保证。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对于国有资本的投放和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以及对经营者的考核,必须由国家来执行。 第二,国有企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目的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经济成份。国有企业固然要以盈利为目的,但其所担负的经济社会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的职能、平抑物价的职能、解决就业的职能等等。这都要求通过国家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来实现。 第三,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国有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要弱得多,承受的经营失败风险比非国有企业也要大得多。在任何一种经济体制中,都表现为一系列的授权过程。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有的是由所有者本人直接经营,自己授权自己,其责任心和风险意识都是很强的。有的则是由私人投资的股份公司,也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当然,由于掌握企业命运的是大股东,对小股东有着潜在的损害,所以往往要有一定程度的政府于预,比如定期公布信息,保留必要的后备。公司法律有关条款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而在国有企业,授权层次大大增加,有时甚至不能直接确指是谁授权的。这就大大增加了授权风险。注重眼前利润而忽视长期利润,剥夺性经营而不注意资本维护和技术开发,冒险而不顾忌后果,等等。这就是产权经济学一再提醒的道德风险现象。可以说, 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比非国有企业要大得多。这就有必要改善和加强国家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和监督,比如规定和监控负债比率,流动性比率指标等等。 三、会计准则与税法 在传统体制下,税法和会计制度都是以财务制度为依据的。会计制度根据财务制度规定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标准规范帐务处理方法和程序,而税法则根据财务制度确定税基。随着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职能将由会计准则来承担。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是将税基完全建立在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还是另行制定一套扣税办法。或者将税法与会计准则统一起来。最近几年,不少同志倡导建立一门独立的税收会计学,并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

总的来说,有两种意见,一种观点是,税收会计学是财务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集中研究和处理企业与税收有关的会计业务,比如,增值税的会计处理,营业税的会计处理,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消费税的会计处理,以及纳税申报。还有一种观点是,鉴于财务会计与税收的目标不同以及会计准则与税法的现实差异,分别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并进行跨期所得税的分配,即所得税会计。更有人建议,不但要确认所得税的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而且还应当确认增值税等其他流转税的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并进行跨期 分摊,在此基础上建立税收会计学。 关于第一种观点,笔者认为,从会计的角度看,企业的纳税业务,与企业其他各类经营活动井没有什么两样,交纳各种税收,所导致的企业纳税义务形成的负债以及多交税收而应当退回税款所形成的资产,与企业对存货、固定资产、应收帐款、应付帐款等经济业务的核算原则是一样的,都要遵循有关会计准则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标准。单独建立一门纳税会计学,就象要建立应收帐款会计学、存货会计学、固定资产会计学一样说不过去。 关于第二种观点,涉及到要不要保持财务会计与税法在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上的一致。就成本和效益方面考虑,会计准则与税法如果能够协调好乃至统一起来,当然是一件好事。因为那样既有助于简化企业会计核算,又便于税收征管。然而,会计准则与税法在立法宗旨、服务对象和约束因素诸方面都是有区别的。就当前实务来说,税法与会计准则在诸多项目的处理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差异。绝对地讲会计准则与税法保持一致,已经行不通了。但是,赞成会计准则与税法分离,并不意味着不顾成本与效益原则,盲目地追求两者的差异,甚至人为地夸大两者的差异,而应当尽量保持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和一致,不要夸大纳税扣除政策的作用。实际上,某些税收政策的奖励或抑制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经营环境和企业机制下,更是这样。对于会计准则与税法 在某些项目的确认标准上的差异的处理,笔者赞同我国现行会计制度有关所得税核算的规定,即,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 有同志建议,不但要跨期分配所得税,还要确认增值税时间性差异,并进行跨期分配,进而 建立起税收会计学。笔者认为,借鉴所得税跨期分配原理进行流转税的跨期分配,不失为一种尝 试,但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任何一种会计方法的采用,都要符合中国现实和特定环境,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不能为会计而会计,为研究而研究;第二,流转税跨期分配与所得科写期竹配一样,都是会计原理和会计原则的具体运用,属于某一类会计业务,指望因此形成一门税收会计学,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能成立的。 四、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所要解决的实际上是会计规范本身的结构问题。广义上讲,会计准则是会计制度的一种形式,就象会计制度以外,还有会计规章、会计规则、会计规定、会计处理办法等多种法规体例一样。80年代初开始搞会计改革,乃至于从统研究会计制度改革,开始用会计准则这个称谓,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会计实务的影响。因为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国际会计准则都称accounting standards 或accounting principles,分别译为会计准则(或会计标准)和会计原则,当时国内大量介绍和译述西方国家会计文献,使得会计准则这个词成为市场经济制度下会计规范的象征。记得当时还曾就会计准则、会计标准或会计原则的区别或联系以及我们该选用哪一个名称进行过多次讨论和论证,后来在1988年底召开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研究组的研 讨会上达成一致意见,今后统一用“会计准则”一词,不再在名词上争论了。 现在我们讨论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名词本身的讨论。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现在都以其现实存在,直接影响着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当然,由于已经的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会计经验,会计准则几乎成为新的会计规范的代名词,因而影响更大一些。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会计准则,基本上是指已经或即将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而会计制度所涵盖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且复杂得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两则两制”中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后来陆续的其他行业会计制度,象公路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还有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制度两个会计制度。从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看,表现形式、体例结构、详略程度、政策选择方面存在一定区别,但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相互之间的关系确实需要理顺,从而形成 有分工又有协调、结构严密的中国会计规范体系。 早在80年代末财政部着手研究和草拟会计改革发展规划时,就提出了建立会计准则体系这一动议。1991年的《会计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先后提出的《关于拟定我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等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包括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在内的会计准则体系的设想。当时,按行业和所有制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国营商业企业会计制度等基本上是以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为框架的,这就是本文前面所说的,执行的是簿记职能。也有一些例外,1985年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以及1992年年初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除了传统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方面的内容外,也独立地规定了一些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政策。实施“两则两制”时,由于当时《企业会计准则》只有一个基本准则,尚不能满足具体指导企业会计实 务的需要,所以根据基本准则按行业制定了13种会计制度。这些行业会计制度也相应地充实一些会计政策的内容,即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方面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随着具体准则制定工作取得进展,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重叠之处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关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问题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80年代末开始搞会计准则时,还主要是直观地借鉴西方国家会计准则这个名称和形式,那么经过10年来制定会计准则的长期实践,我们切实感到,分要素、分经济事项制定会计准则这个形式,有显著的优越性。一是分会计要素、分经济业务制定会计准则,有可能将某个要素或业务所涉及的定义、特征、确认、计量和披露要求阐述得比较全面且清楚,逻辑严密;而会计制度是按会计科目组织其逻辑结构的,其核心是帐户设置、记录内容和信贷规则,不可能象会计准则那样根据特定要素或业务的需要灵活组织其结构和内容。二是会计准则这种形式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规范形式,已经为国际社会所认同,象法国、德国等国家也开始采用会计准则这种形式。 曾经普遍认为,会计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应当用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现在看来,评价会计制度,应当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就内容来说,通过会计制度规定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等会计政策,并不是绝对不可行。有人说会计制度规定过死,不利于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并不是会计制度规定过死,而是财务制度规定过死,不能把财务制度的问题算到会计的头上;就现行的会计制度来说,除了仍然过多受到财务制度制约之外,很难说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政策过死。再说,就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言,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余地将越来越小。会计制度的问题出在它的形式上,即如前面提到的,由于会计制度是按会计科目组织其逻辑结构的,因此,无法对特定会计要素和会计业务的确认、计量作充分 交代,也就限制了它的作用范围,这也是形式决定内容的一个例子。 会计活动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因此,会计规范也就有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可能的要素。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都只包括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环节,而基本上没有涉及记录这个环节。就我国的会计准则来说,必要时也有一些有关帐户的规定,比如,单设帐户还是合并反映,直接转销还是备抵方法,就屋于记录的规定,因为不影响计量的最终结果。有关记录环节,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帐户的设置、帐务处理程序、帐户对应关系、帐户与报表项目的协调和配合等等。现行会计制度的形式特别适合于记录制度。所以,要不要用会计准则代替会计制度,实际上就变成了还要不要对会计记录环节作出规定?有关记帐方面的事,是不是交给企业自己来做? 笔者认为,会计制度有关记录环节的规定,主要是帮助企业设置会计科目和建立会计核算体系,并不象会计准则那样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以,要不要对会计记录环节作出规定,取决于企业会计实务有没有这个需求。离开特定环境,绝对地说取消会计制度或保留会计制度,都是片面的。 近一个时期以来,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建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包括会计记录在内的帐务处理程序作出规定或提供指南,日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设的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换国家会计指导委员会(即steering committee;我国会计文献大都将其译为“筹划委员会”。笔者认为,译为“指导委员会”更为贴切),其研究课题之一是,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要不要就会计程序提供指南提出决策建议。另外,法国的通用会计制度(即plan general comptibles;国内大多将其译为“会计总计划”或“会计总方案”,这实际上是对法文的直译。法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最近出版的英文文献,将其译为general accounting system。笔者以为,为正确表达这份制度所包含的内容,应当译为“通用会计制度”)作为法国会计特色的体现,在西非国家及世界一些地区有很大影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 出的命题也是,要不要提供象法国通用会计制度那样的会计指南。 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会计实务来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还没有形成,企业会计人员尚不习惯于自己设计会计制度,所以棒供一套与会计准则相配套的会计制度,推荐会计科目,解释会计科目的性质和使用方法、交代会计程序、提供主要经济事项分录范例,对于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会计准则,提高会计效率,加强内部监督和政府监管,还是有必要的。鉴于目前会计制度种类比较多,不便于检索和执行,建议适当加以归并。随着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企业会计人员簿记水平的提高,加之会计准则指南中提供了各类业务的相关会计科目和记帐方向,会计制度的作用将逐步弱化。什么时候会计人员感觉到这套制度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了,这套会计制度也就自动取消了。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再在准则与制度的存废上花太多的精力讨论了。以上方案如果可行, 那么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的新模式就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会计准则主要规定确认、计量和披露标准,而会计制度则主要提供会计记录指南。有人认为,会计准则偏重理论,会计制度偏重实务;会计准则是抽象的,会计制度是具体的,会计准则是原则,会计制度是方法。这些观点,显然天法正确界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对于指导会计改革实践也是有害的。 鉴于会计准则目前还主要是在上市公司执行,建议先在上市公司试行这一模式,非上市公司暂时仍主要执行行业会计制度,但应当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逐步扩大新模式的适用范围,最终过渡到新模式.

 

第2篇:简单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财务会计制度 医院成本核算 药物成本

成本核算是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基本工作内容,能够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体经济运行与发展。当前很多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着成本核算的问题,造成医院正常运行中的资金困难问题。如何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提升医院成本核算的质量是当前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文章将结合医院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分析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核算方式,希望能够对医院财务管理质量的提升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概念

传统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中,成本核算的方式较为笼统,没有基于医院的实际发展特点进行针对性分析,财务核算的方式以及核算的对象划分不够科学,医院财务成本核算中缺乏科学的指导。

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核算更加明确,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要基础,会计要素中的费用科目替代了支出科目,在这种费用管理模式下,能够满足当前市场发展的规则,使成本核算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中主要存在着核算科目问题、成本核算管理问题以及费用分摊的问题。

(一)核算科目

医院在运营的过程中市场会发生一些突发性事件,例如医疗纠纷、公共卫生事件等等,这些事情在处理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额外的费用,属于医院成本支出的一个部分,医院运行成本会增加,进而结算中的数据也易于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问题。另外,医院药物成本单独性核算中也时常会发生核算错误的问题,造成药品价格较高的情况。

(二)成本核算管理

结合相关文献中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很多医院中的成本核算工作在控制与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一些医院成本核算的对象为医院内部各项成本数据,却没有制定完善、科学的成本核算理念,而一些医院比较注重数据的子酸,但是却忽视了整个过程中需要达到的平衡控制目标,失去了成本核算管理的价值,不利于医院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费用分摊问题

医院成本核算中的各项费用分摊问题也是当前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中普遍存的问题,传统的医院费用管理中间接费用混乱的问题频频发生,主要表现在一些医院中的间接费用没有进行分析、计算与管理,没有事先进行分摊处理;还有一些医院分摊费用以科室和药品等的实际比例为分配标准,导致医院收支和结余出现较大误差。

三、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的具体改善策略

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责任制度,加强医院资产管理以及建立财务信息平台等方式进行改善。

(一)构建完善的责任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也需要基于医院发展的实际特点,构建细致的管理制度。新时期背景下,医院可以构建完善的责任管理制度,重视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明确各个管理人员的具体责任,按照不同的责任对象、科室等进行细致的工作规划,将每一项工作内容落实到个人身上,落实到实处。

完善的责任制度也能够保证医院各项成本核算工作的有序化、规范化开展,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及时追究个人的责任。医院还可以通过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每一位成本核算工作人员都能够积极工作,调动员工工作的热情。

(二)加强医院资产管理

新型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医院能够全面管理本院内部财务问题,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运转。医院需要对内部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并进行固定资产的有序分类及管理。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医院在建的各项工程资产、额外支出项目等进行详细的记录,以新型财务会计制度为基础,对出现坏账的情况进行合理性计算和清理,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体系,保证各项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做到有数据可查,并保证每一个数字的准确性。医院可以组建一支监督队伍,对各项数据及成本核算工作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保证医院财务成本核算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建立财务信息平台

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逐渐开始在各项工作中得以应用。医院财务管理活动也可以建立财务信息平台,促进医院财务成本核算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医院可以构建信息化交流平台,为成本核算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通过不同病种的成本核算系统等,保证各项数据成本计算的科学性、有效性,并加强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大量数据的有效管理,提升成本核算工作的效率。

四、结束语

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责任制度,加强医院资产管理以及建立财务信息平台等方式,构建一个完善的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模式,保证医院的科学管理和有序化运营。

参考文献:

[1]颜维华,苏琦,赵刘伟,刘杰,张云,郑万会.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下多资金来源与成本核算之间的关系[J].中国医院,2011,06:36-37

[2]许坦.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下公立医院全成本核算与会计支出的勾稽关系[J].中国卫生经济,2011,08:90-92

第3篇:简单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制度 财务会计规范 税务人员

财政部颁布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已颁布实施十年了,从实际情况看,总的情况是好的,但是我国的所得税会计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还没有独立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标准

会计与财务及税务等法规搅在一起的现象至今还没有重要改观,另外,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企业所得税是只对实际收到的股利计征,还是按股权投资比例计算的实际投资收益计征,所得税法也未做出明确规定,把两者糅合在一起,不利于财务会计为社会有关方面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也不利于实现税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

2.我国在制度法规上存在的问题

完备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可以保证财务会计为税收提供可靠、及时的会计信息,为所得税会计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健全完善的税收法规能使得所得税会计有法可依。然而目前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少,实施范围有限。税法与财务会计法规体系还没有完全独立,所得税法比较简单,刚性不强,不能自成一体。

3.目前我国的所得税人员和税务工作现状有一定缺陷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再加上会计操作手段相对落后,难以适应所得税会计独立后的会计工作需要。虽然新税制中规定了纳税制度,但由于我国税务中介机构和注册会计师数量严重不足,纳税制度要在实际工作中推行,尚须时日。税收稽管工作也需很大的改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建立与完善所得税会计制度尤为重要,很好的运用所得税会计,对于缓解征纳双方矛盾,保证所得税按时足额入库,促进我国税收征管和会计处理与国际惯例接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完善所得税会计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1.广泛进行所得税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在我国,对于所得税会计的研究虽然正逐渐加深,但是总体来说还显得不够,研究范围也仅限于业务的会计处理,对于所得税的处理重视不够。应该加大所得税会计的宣传力度,通过研讨会、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所得税会计学术活动,进一步研讨与国际会计惯例基本协调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所得税会计发展思路。鼓励会计部门、税务部门等共同探讨所得税会计的发展方向,使其符合国情,易于操作。

2.建立企业的所得税会计的法律规范

建立企业所得税会计必须有严密的法律规范。这种规范,应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一是确立企业所得税会计的法律地位,也就是把企业实行所得税会计作为一项计税义务加以规定;二是规定计税所得额的税基,按保护所得税税基的原则界定成本费用列支范围、税前扣除项目,以及所得税会计核算应税所得的程序和模式;三是明确不按税法规定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所产生的后果的法律责任。有了这些规范,企业所得税会计制度才能得以确立,其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才能据以建立。

3.财务会计规范之间亟需协调

根据财务制度规定,企业被没收的财务、支付的各种滞纳金、罚款、违约金、赔偿金,赞助、捐赠支出,法律规定以外的各种付费等等,均不能列为成本费用,而会计制度规定,上述各项支出均可在有关损益科目中列支,税法也规定了它们的扣除标准。即使企业严格按会计制度核算,将上述支出列入相关损益科目,尽管未违反税法,却很难说未违反财务制度。若有关审计部门因此而认为企业违反财务制度,按违反财政法规论处罚款五倍,企业实难接受。财务规范与会计规范之间亟需进一步理顺。鉴于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较为完善,企业所得税会计已建立,单行的财务法规有必要取消。这样既可减少国家有关法规之间的矛盾也有利于改变会计对财务的从属地位和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

4.与所得税会计相关的经济法规亟需配套

会计改革需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但因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根据国务院1986年颁发的《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规定,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挪用生产性资金用于非生产性支出等,均属违反财政法规行为,都要处五倍以下罚款。而现行所得税会计规定,企业的会计利润与纳税利润可以不一致,企业的成本费用据实列支,至于国家为保证水源,可依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将企业会计利润调整为纳税利润即可。挤占挪用资金问题也与现行资金管理制度“企业资金可以统筹安排使用”的规定不符,实际工作中,企业感到无可适从,有关审计部门也无可奈何。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于会计改革不适应的经济法规进行一次认真清理,过时的、不适应的应尽快修改完善,一时无法修改完善的,也应明确处理办法,以减少经济法规之间的矛盾,增强统一性,避免执法中的随意性,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5.税务人员必须配备

企业会计利润与纳税利润不一致表现在许多方面,如折旧费用、工资及三项费用支出、投资收益、试营收入、利息支出、罚款支出、捐赠支出、国拨补贴、亏损弥补、减免税收入等等,核算起来,工作量很大。现在,部分企业由于没有配备专职或兼职税务会计人员,税务专管员的时间精力也有限,只是部分企业的纳税利润不真实,导致国家税源流失。因此,国家有必要明确规定,企业必须配备专职或兼职税务会计人员,在财务会计核算基础上,另账反映企业税款的实现和上缴情况。这样,既有利于国家加强税收征管,减少税源流失,也有利于企业重视对税务策划的研究,加强纳税核算与管理。

6.强化所得税会计观念

所得税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净收益是衡量企业成就的主要尺度。而如何节约支出,增加收入,是今天的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决策。所得税对企业的组织形式、财务安排、交易方式等都有影响,企业进行决策时不能不考虑所得税这一重要因素。严格的所得税会计核算,能确保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第4篇:简单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范文

(克山县第一人民医院,黑龙江克山161600)

摘 要:医院内部的财务会计改革,是我国医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旧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弊端凸显,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医院财务会计核算的要求,我国卫生部联合财务部于2011年颁布了《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并举行试点,2012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医院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实施的三年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医院内部的财务会计核算,提升了医院绩效管理水平,推进了医院改革步伐的加快。但是,由于受到原有财务会计体制的限制,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各种问题。本文从现阶段医院新财务会计制度的问题研究入手,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医院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完善提供对策。

关键词 :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247-02

收稿日期:2015-06-10

作者简介:陈丽(1971-),女,汉族,黑龙江克山人,财务科长,黑龙江省第三期会计领军人才,高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院财务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

一、引言

我国2011年推出的新医院会计财务制度是在充分考虑就制度的弊端下应运而生的,新的财务会计制度融合了市场经济环境新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提出了和国际医疗财务会计改革相结合的思想观念。医院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为医院的发展起到了明确的指导方向,提出了改革创新的发展途径。医院和一般的事业单位不同,它为了提升内部资金的利用效率必须加大对成本的控制,因此,新的医院财务会计改革就专门针对医院的成本控制方面提出了规范性的成本核算制度和具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措施,这些新的制度要求适应了医院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但是,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必定会受到原有制度或则医院内部制度和人员的抵抗,从而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如何去应对这些新的问题成为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医院新财务与会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信息化建设不足

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对信息量的要求较大,简单的业务处理不能满足新新形势的发展。高水平的财务信息化水平能够对大量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及时便捷的处理,能够提供充分的资料作为医院管理层决策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医院对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只是简单的在操作层面进行,并没有吸收和引进先进的财务信息化的系统,导致信息化的建设跟不上新的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比如说,在中小医院中它们大多依然采用比较陈旧的财务系统,并且也没有对内部的财务信息系统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完善,并利用原有的系统来执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这显然不能满足要求。我们还可以发现,医院采取的财务信息化系统是具有一般功能的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往往不具备专门的财务会计信息处理的要求,也就是说,医院并没有采购专门的财务信息化系统来推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而是运用一般的信息化处理软件,这就会导致医院的财务会计信息缺乏应有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共享性。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医院的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存在或则严重的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新的财务会计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必须对其进行完善。

(二)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

医院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它具有公益性质,因此在新的财务会计实行之前,医院对成本的核算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是根据其绩效水平对成本进行确认,并且这种确认一般在时候进行,使得成本核算并没有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作用。在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实施之后,这种问题依旧存在。为了实现人民群众有病所医的目的,政府对医院的补助时常进行,有了政府资金作为运营的保障,这就会导致医院忽视对成本核算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会使医院的资金利用效率大大降低。再者,医院的成本核算没有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监督,因而这种预算体系是极为不完善的,因而成本核算的作用并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另外,医院的成本核算的评价体系也存在不健全的情况,这就导致医院对成本核算的结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使得成本决策受到影响,成本核算信息不能够被充分的利用。

(三)药品收入确认以及发出计价存在不合理现象

新的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医院在销售医药产品时应当按照进价来销售,这也是国家贯彻医药改革的政策思路,但是目前在医院中依然大量存在用计价加成的价格来销售医药品,这为医院实施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带来了困难。再者,在发出计价方面,新的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医院对所发出的医药品采取个别计价的方法进行成本的核算工作。个别计价法使用那些数量较少、规格加大以及单位价值较高的产品。但是,医院中的医药产品产品规格较小,数量较多,并且价值变化也较大,这就给医院产品成本的核算带来了困难。一方面加重了成本合算的工作量,占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样是不经济的行为。另一方面,降低了对存货的管理效率。加快存货的周转运行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节省存货的保管和监督成本。而对规格较小单位价值变化较大的存货采取个别计价的方法,会降低存货的管理效率,加大对存货核算以及管理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新增加的管理与核算成本会转移到患者的身上,不但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反而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四)新旧财务会计制度衔接流程可操作性差

医院的财务会计人员在医院工作的时间久了,就会对旧的财务会计制度比较熟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这是由于其专业学习以及工作经验所获得的。随着新财务会计制度的颁布,新的制度规范要求医院财务会计人员对其进行及时的学习和把握。对于有些财务会计人员来说,其接受新知识的能够较为有限,不能够很好的将新的制度要求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这就加大了新财务会计制度执行的难度。另外,对于医院本身来说没有建立一个新的完善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使得新制度要求不能付诸实践。

三、推进医院新财务会计制度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

医院新财务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医院内部财务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它是推进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实施的基础和保障。在完善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方面,医院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如果医院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实施以后依然采用的是原有的财务信息系统,如果该系统能够在某方面满足需求,医院应当在其他方面对原有的信息系统按照新的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对其进行更新和完善,更新过的系统应当能够满足新的财务会计制度的信息需求。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使企业的员工在熟悉原有操作系统的前提下进行业务操作,省去了购买财务信息系统以及对员工的培训费用。另外,如果医院的原有信息系统不能够满足新的财务信息制度的要求,此时,医院应当对先进的财务信息系统进行购买。在购买的时候,医院应当注意引进水平高一点的信息系统,不能够为了表面的工程,引进一些次的产品。新的信息系统引进以后,医院应担对其进行后续的更新和维护,这样才能使财务信息系统满足新的财务会计需求,从而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例如,我国三级甲等医院大多建立了完善的财务会计信息化系统,它们财务会计信息基本上都是通过信息化来进行处理,处于这个等级的医院大多经济效益较高,满足我国对其进行评选的各项标准。

(二)健全成本核算体系

成本核算涉及到一个生产的完整过程,在任意一个环节都应当加强成本核算工作,将成本核算真正意义上的纳入到财务体系当中去。具体的做法有,医院应当加强成本核算的事前预测、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监督。也就是说,医院在医药品开始成本之前就对成本进行一个预测,以便对物力、人力和财力进行有效的分配,这样能够提供生产效率,同时使余下的生产成本得到结余。在医药品生产或者购进的时候,应当对其成本进行核算情况进行控制,在预期到的情况根据原有的计划进行准确及时的记录,对于超出计划的情况,要将其控制在能够把握的情况之下。在成本核算工作结束之后应当对该工作进行事后的监督,了解成本核算工作的预期进行状况,并对其进行收尾工作的监督。这并不代表成本核算体系的完成,对该工作状况进行合理评价并给予奖励才能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成本核算的整个过程结束之后,应当对成本核算工作执行情况的各个部门进行评价,对于执行情况良好的部门给予精神上以及物质上的奖励。对于没有认真执行的部门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样可以算是整个成本核算体系的完成。

(三)规范药品收入确认以及发出计价的方法

药品收入确认方面,医院应当充分贯彻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以进价对医药品进行销售,不准许采取成本加成的方法把医院的利润加在患者的身上。由于目前我国医院对药品收入的核算依旧处在初期阶段,很多核算手段还不是很健全,并不能准确核算收入确认的比例。新的财务会计准则的实施,要求医院对医药品的销售按照进价来确认,这无疑使医院的收入在原来的基础上降低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医院管理部门应当对医院进行该空缺的弥补,加大对医院的医疗基本投入。从政府的角度来讲,要想真正实现医疗改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制度上对医院进行要求的同时,应当加大对其政府补助,从而使人民群众的医药费用在一定比例上由政府买单。从医院自身来讲,可以根据自己提供的服务来进行费用的调整,以此作为收入减少的补充。在药品发出计价方面,医院在贯彻新的财务会计制度的同时,对适用个别计价法的产品严格按照个别计价法来计价。但是对于数量较多、规格较小以及单位价值不高的产品,医院可以根据相关要求灵活运用会计核算的方法。

(四)细化新旧财务会计制度的衔接流程

从医院自身的角度来讲,应当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训和学习,使新的财务会计制度深入到员工的思想观念当中去。其次,也应当制定出新的会计系统,使其能够对新的要求进行核算。从国家的角度来讲,针对医院在实际工作中执行新财务会计制度的疑难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当进行解答,以便医院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所依据。比如说,新的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将基建会计纳入到医院的财务会计系统当中,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又缺乏衔接的流程,使得可操作性极差。关于如何将其核算报表并入到医院的整体报表当中,新的财务跨级制度也没有给予具体的说法。

四、总结

医院新财务会计制度的诞生是新的经济形势以及政府政策下的产物,它在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福祉的同时,也有利于医院本身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新事物的出现往往会受到各方面的困扰,出现种种难以预料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以及国家政府各部门应当主动采取措施,推进新的财务会计制度顺利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袁玉昀,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成本核算的影响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20).

[2] 李灏,医院新财务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改进措施分析[J].时代金融,2013(18).

第5篇:简单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

进入21世纪,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迅速发展,以信息系统化为手段的管理会计,在一些大中型知名医院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在基层医院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是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医院的发展。因此,基层医院管理会计制度化势在必行。

一、当前基层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混乱。一是部分资产产权不明,造成账物不符,账账不符;二是较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人为因素较大,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审批手续,没有按照规定执行,先购后批、购了也不批的现象依然存在,无法实行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三是固定资产的报废手续不完善和转让手续不健全,缺乏法定部门的监督和审核,领导者个人说了算,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

2.流动资产管理纰漏较多。基层医院普遍存在药品采购、入账、入库等环节不规范的现象,甚至把财务人员仅仅当成一个账房先生,直到付款时才通知财务人员,造成赤字经营和负债经营等,领导的意志就是部门的规章,必须照章办理,因而造成作假账、坏账等现象。

3.缺乏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管理。在基层医院,预算的编制是非常随意的,是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医院领导可以随意更改和调整。执行情况更不理想,哪里需要就往那里贴,这是基层医院最形象的比喻,资金管理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会计凭证和账簿管理不规范。基层医院会计凭证的填写和传递,会计账簿的格式、登记、结账核对不规范,与会计制度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会计凭证依然存在非计算机填写现象,凭证摘要书写简单不够规范,签章不完备,主要表现在:人员调整时交接手续简单,缺乏必要的监督。

二、加强基层医院管理会计的途径

1.强化基层医院领导的重视。基层医院管理会计制度的建立,关键在于强化医院领导的意识,使医院领导对管理会计的功能和作用有足够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是为了适应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最重要的职能是为最优经营决策和最高经营效率提供各种有益的方案和资料,目的是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率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为在基层医院建立管理会计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2.规范财务制度,完善内部管理会计流程。基层医院作为独立的财务核算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医院内部的管理会计流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完善科室责任制。建立以医院科室为独立单元核算的科室责任制度,以有利于提高科室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控制医疗成本,改善经营管理,合理增收节支,用最少的劳动、物资消耗,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实行全面预算。建立全面预算制度,靠预算来规划医院今后的奋斗目标,实现支出、收入有序,控制日常经济活动,准确评定医院实际工作成绩,调动各科室责任人的积极性,以最少的耗费获取最佳的经营成果。

(3)实行成本核算制。医院成本核算的对象是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经营成本。基层医院应配备专门的成本核算人员,负责全院成本、医疗成本、各科室成本和医疗项目成本的核算与分析工作。同时,管理者应树立经营意识,把提高经济效益的重点放到降低消耗、控制支出、挖掘潜力上来,把成本节约与个人收入挂起钩来,以调动全员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推动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4)实行责任追究制。财务制度是建立在完备的规章和法规基础上的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具体行为,依法办事、依法操作是每一个财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违反这个规章制度必将给单位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必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人和事必须追查当事人的责任,构成违法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财务人员警钟长鸣,各项规章制度才能较好的贯彻落实。

3.加强对基层医院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基层医院财务不规范,与基层医院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关。很多基层财务人员没有受过严格的管理会计知识的训练,不清楚规范的要求。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基层财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同时加强对基层医院财务管理的监督,上级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要经常定期检查与监督,随时提出整改措施和办法,从根本上杜绝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现象的发生

三、基层医院加强管理会计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医院经营者科学管理和决策。作为基层医院,同样面临市场经济的竞争,因此,为避免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医院管理者迫切需要其会计系统不仅能在事后提供财务核算信息,更需要为医院未来经营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信息。而管理会计就是为了适应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最重要的职能是为最优经营决策和最高经营效率提供各种有益的方案和资料。

2.有利于管理者准确考核。基层医院,尽管规模较小,但是为了实现医院的规范化管理,改善经营壮况,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医院整个经营环节进行跟踪监控,将反映计划执行过程与决策实施过程的实际数据,同体现医院经营目标的预算、标准、定额等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与考核。这就要求借助管理会计中的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建立起完备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控制系统,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标准成本控制,医疗、科研等投资决策方案选择,进行有效地考核,激励职工搞好本职工作。

第6篇:简单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al economy,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gradually exposed some serious problems with its development and growth. The prominent one is that the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and not enough attention on establishing perfect enterprise financial system,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the enterprise.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ccounting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

Key words: SMEs;accounting;standardization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126-01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一般规模不是很大,组织结构也简单,管理水平不高,财务制度也不是很健全,以致于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出现一些问题。

1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 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中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远不如大企业那么明显,尤其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

1.2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①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在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上,有的独资小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企业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太明确。②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中小企业有些根本不设账,以票代账,或者设账,但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③内部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者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使用会计的监督职能几乎无法进行。

1.3 用以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付出成本大,或者难以获得中小企业往往希望以较低的价格成交,但是又无法取得记账所需的合法凭证。

1.4 制度缺失中小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这种状况既损害了企业自身的根本利益,如造成企业资产流失、浪费严重、经营管理混乱,也导致外部监督困难重重。

2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之我见

2.1 政府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促进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从中小企业的特点及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知,会计规范化的问题不能孤立的看,要知道只有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解决企业融资困难,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科学化管理,克服自身的弱点才能使中小企业从根本上解决会计核算规范化的问题。已经施行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将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2 建立与我国中小企业相适应的会计制度随着中小企业在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理论界对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问题日趋关注。我认为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制订应遵循以下原则:①适应中小企业的特点。在会计制度设计中要考虑企业经营管理组织体系的设置,并与此保持一致。由于中小型企业业务量较少,会计核算只能采用集中核算方式,即由会计机构统一办理。部分中小企业交易类型有限,经营活动比较简单,一般只需要简单的数据,没有对数据产生深层次分析的需要,因此应充许一些企业不设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一般以2-3人为宜,并指派一人担任财务主管,在职责划分上要注意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如出纳、总账与稽核,出纳与总账、明细账的分离等。没有能力做会计工作的企业也可由社会中介机构。②重要性原则。这主要是看其是否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是否有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设计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主要问题是会计核算如何满足纳税需求、如何满足业主对企业现金流控制和管理的需求,如何适应小型企业的银行融资薄弱的现状。能满足这些需求就足够了。③成本效益原则。会计信息的提供是有耗费的,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应讲求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只有在其提供特定数量与质量的会计信息所带来的效益大于其提供会计信息的耗费的情况下,才是有必要的。一些对信息使用者没有多大用处的信息可以不提供,信息提供的成本大于资产效益的信息也可以不提供。

2.3 加强外部监管力度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来看,靠企业自身约束来规范会计工作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更多的借助于外部监管,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会计核算的规范化。这些监管主要体现在财政、税务和社会中介机构。

2.3.1 财政部门首先应指导督促中小企业依《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账簿体系。根据有关法规规定,要求中小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账簿体系。发现不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的,应及时严肃处理。同时,财政部门应加强工作指导,帮助中小企业依法建帐。

2.3.2 税务部门也应改进查核方式,侧重于进行实质性查核,确实扫除逃漏税企业,以建立公平的纳税环境,改进税务人员对于中小企业的态度,并建立税务人制度,以增加税务申报速度,减轻税务人员的工作负担,以便全心进行查核工作。

2.3.3 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的专业优势,使其协助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督,让会计师事务所等逐步成为中小企业外部监督的主导力量。当然,外部监督是促进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但也不能忽视企业自身的努力,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在内外共同努力下才能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秦雯,陈玉洁.中小企业会计实务操作技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周荣.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J].长沙: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第7篇:简单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会计会计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建设

一、会计职业道德定义

所谓的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工作中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活动应具有的道德素质。它调整会计人员、会计师和不同利益与会计人员他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现的总和,也是会计工作中基本道德规范的体现。它不仅是会计工作要遵守的行为守则和行为守则,同样也是衡量会计工作者工作质量好坏的。

二、会计职业道德内容

1、精通会计法律法规及会计制度

在加工精度石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业务不能不了解到句柄的会计业务、法律和会计规则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制度,会计人员在日常经济活动的基础上、事业可能创业更多的列和较低的利润和少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侵犯,不这是不是一定主观意识造成的会计人员是这源自违抗理解企业会计制度。会计人员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在日常工作中,要执行更熟练业务会计硕士。每年在中国,新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学习和掌握它及时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2、爱岗敬业

会计师鹅奉献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它要求会计人员,认为"干行,租用的线路,爱一行"的正确设置专业感责任和荣誉,尽职调查,要小心,细致、高程度的专业精神来做他们自己的工作是充分意识到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同一时间,也称为会计师,自觉地工作以执行公务时,相关性的积极工作,坚决采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严格遵守财务条例和会计程序,明确责任行为疏忽、粗心、行为不检

3、客观公正

会计职业道德的灵魂就是客观公正。它要求会计在核算时应切合实际时,客观公平,这是工作为的一种态度,是会计人员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要做好会计工作,无疑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但这并不能保证会计的工作质量,相比之下,实事求是的精神与客观公正的态度,否则为很有可能在错的地方使用知识和技能,甚至是参与欺诈等。因此,当会计在办理会计事务时,,必须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完整、准确、实事求是的地反映经济活动,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歪曲,不假账真算、真账假算。

4、保守商业秘密

作为一个业务经理会计、了解生产和经营企业,和了解企业重大财务信息通过多样化和企业发展近年来,已不只限于他们自己的资金,还涉及这些兼并和收购企业收购和其他重要的决定,这些企业可以是私有的以提供或披露的帐户信息。簿记员,基于性质的会计,有可能了解和掌握重要的商业机密,如果公司商业机密,这可以导致重大的组织决定。因此保持人员应严格保持商业秘密以某种方式泄漏到外部世界知道的内在奥秘。

5、搞好服务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经济的一个关键要素。做好会计事务所的运作和管理的企业奠定基础。会计工作不单单是记帐这么简单,还要熟悉企业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等各项情况,为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服务,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

三、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执行会计法律制度的先决条件

作为会计法律的重要补充,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也同样是其它会计法律是不可替代的。例如,会计法律法规只能规范会计人员的违法行为,不适合对他们的提高技能、坚持准则、强化服务、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提出具体要求。但是,如果会计人员没有服务意识与专业的职业技能,没有爱岗敬业的热情,也没有坚持准则依法办事的决心,那么是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真实性。所以,执行会计法律制度的先决条件就是会选职业道德。

2、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

会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只要是有经济的地方就会有会计工作的存在,会计人员是处于主要利益中心。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而动机的形成又由外在影响与内存要求共同形成的。

3、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会计专业人员的角度来看,从会计专业服务提供有用信息的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专业人员可以执行专业守则的行为,以确定是否对会计为这些服务提供可靠的信息。

4、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根本

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具备“德、能、勤、绩、公、廉、俭”七方面的素质。会计管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关键。会计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诚实守信、爱、遵循准则、一个人的诚信、务实、客观和公平、拼搏、普通的生活和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措施。

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1、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

会计人员不能只是每天都埋头于繁杂的日常事务当中,而要把握时代脉搏,将工作同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联系起来,要视国家利益为最重,恪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遵守财务制度,认真进行核算管理,这是对会计人员社会职责的最低要求。

2、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打击力度

一方面是对涉嫌参与违法乱纪、知情不举、甚至同流合污的会计从业人员,除按法律规定处罚外,还要利用公众舆论对其不注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谴责,使其他会计人员从中汲取教训;然后是坚持诚信用人的原则。

3、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采取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措施,也是在根据内部约束各级管理部门和联系的基础上的,从而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控制系统,使其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根据国家会计法律、规则和规章,结合的具体的本单位经营管理的特点与会计管理制度、规范制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4、加强会计监督工作

会计、监督是全面、系统、持续监测和支票帐户和工作管理,第一次发现和纠正偏差和错误可能出现在帐目中可能存在欺诈要调查和欺诈行为,以确保健康、有序、高效执行、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依法处理。(作者单位:吉林市中西医结合肛肠医院)

参考文献:

第8篇:简单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范文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职能涉及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等内容,涵盖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行政经费、学科经费等各项功能性经费管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健全、不精细、不适应、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导致财务行为异化、经费浪费严重和腐败发生,降低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削弱了学校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

1、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健全。目前,高等学校内外部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教育经费来源越来越多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差异很大,教育经费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用好管好教育经费将越来越重要,任务也越来越艰巨。但高校传统的依附型财务管理理念造成学校不重视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而是过多依靠贯彻执行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高等学校许多具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行为得不到具体的内部财务制度的规范指导和约束控制。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这种不健全性易造成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漏洞,教学科研活动中的许多经济业务管理尚未建立相应的财务制度加以规范和控制,易产生腐败和浪费行为。如零星办公用品采购制度的缺失,导致假借购置办公用品转移资金和谋取小集体福利等;科研耗材出入库制度的缺失导致科研虚购耗材转移资金或通过购置耗材转移资金等。

2、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精细。高等学校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控,高等学校的各项资金来源和各项支出等经济活动基本上都有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但由于高校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导致高校经费受不同部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约束,满足不同需求,实现不同目标,往往造成相互之间的不一致和脱节,以及过于原则性规定问题的存在,显得财务制度建设不够精细化,十分粗放。导致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执行难,易出现执行偏差等问题。

3、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适应。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适应性包括适应外部经济、教育发展环境和学校内部实际状况两方面。我国高校已建立起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为辅的格局,高校不仅从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更要从教学市场、科研市场、社会服务市场等通过市场交换规则获得非财政性资金供应。因此,以资金活动为对象的财务管理活动必须从学校与政府之间扩展到与整个社会。为满足学校适应市场化的资金筹集和支出需求,必须对原先单纯满足政府财政性教育资金管理需求的内部财务制度进行改进,使学校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市场化经济行为管理需求。但同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毕竟是为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服务的,相对而言,不同发展规模、不同地域、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发展历史、不同专业构成、不同竞争实力、不同组织架构的高校之间在财务行为和财务关系上差异较大,其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方式、方法、程序等也可能不完全一样。所以,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仅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应充分考虑学校内部教育经济活动的特点和管理需求,增强其适应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4、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及时。近十多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不断改革创新的时期,也是学校违法案件和资金严重浪费的高发期。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财经法规和政策,试图从政府角度加强对高校经费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加强教育经费监管,督促高校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各高校也在不断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从财务制度、财务信息化和财务组织建设等方面加强教育经费内部管理。但在此过程中,高校普遍存在制度建设惰性,一方面表现为简单套用政府财经法规和政策,导致制度执行过于原则性;另一方面制度建设过于陈旧,没有及时进行修正。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几个关系处理

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财务制度给予保障、监督和管理。针对当前高校内部财务建设的迫切需求和存在的不足,应理顺和把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财权配置和管理要素三方面关系。

(一)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关系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必须有相关部门的参与,必须由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贯彻执行。没有业务部门的参与,单纯财务部门制定的内部财务制度将可能不符合学校实际,操作性上也将受到约束,制度的管理效能也将大大降低。所以,高校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财务部门必须首先与相关业务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充分了解业务活动的规律、业务活动过程,共同分析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具体业务活动过程的财务行为、易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其次应就形成的内部财务制度拟订稿与相关业务部门再沟通、征求意见并最终达成一致。但在此过程中,应保持财务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和全局性,财务部门要敢于坚持原则,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综合管理、全面监督职责。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财权配置关系

财权配置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体现。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应合理划分财权,明确各部门以及各级领导的经济责任,构建清晰的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财权配置体系以理顺财务关系。首先,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中应清晰定义财务组织架构和职权,包括校长、主管财务副校长或总会计师、财务人员,明确不同层级的职权;其次,明确学校职能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各项经济责任,以及职责履行所对应的职权;第三,在职权明确的财务组织架构建立的基础上,着重对财权中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以及相关的建议参与权等财权架构进行规范,在具体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把握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配置,包括业务流程中或不同责任部门间的配置,保证高校内部财权顺利运行,实现学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管理要素关系

高校财务管理要素可归纳为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动力要素和控制要素四个要素。其中主体要素主要指财务活动中的全体管理人员,重点是财务管理人员;客体要素主要是指财务管理的对象,即学校资金及其运动;动力要素是指激励机制,体现为职责履行考核评价;控制要素主要是对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动力要素进行约束、监督和指导,体现为学校财务管理体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和贯彻财务管理四要素构成体系,在制度建设中要明确财务管理主体、财务管理对象、财务管理手段以及适用的激励约束机制,贯彻事前、事中、事后的连贯性管理,实现制度以及内含政策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持续性。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实践过程建议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政策与实践相互贯通的过程,制度建设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较深的政策把握能力、全面的学校管理需求洞察能力和未来管理发展的脉搏把握能力,严格按照制度建设过程进行制度建设。

1、全面整理和分析国家相关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合法性基础。关于高校财务管理方面,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及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部门预算系列管理办法、内涵建设投入政策、学生收费管理办法、学生资助经费管理办法“、三重一大”管理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分别涉及学校财权配置、财务事项具体处理程序、财务支出结构、支出控制方面等等。学校要全面收集和分析这些法律法规所管理的内容和具体规范,可通过建立EXCEL表格形式,将不同制度办法的颁布实施时间、主要规范内容以及执行难点等进行归类整理。一方面方便学校财务人员和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学习掌握、贯彻执行;同时也易于发现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未明确的地方,发现学校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办法方面不到位、不及时、不全面的地方。

2、全面整理和分析学校各项经济活动及管理需求,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适应性基础。财务制度是为财务管理服务的,是用来规范财务行为、理顺财务关系,为学校经费有效使用提供制度保障和指导约束的。全面分析学校各项财务活动的特点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关键,各项财务活动也是财务制度建设的对象。高校财务活动按财务管理内容分为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基金、成本费用、收入分配等;按照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可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其中公用经费支出又分为水电支出等;按照部门预算支出功能分类可分为教学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后勤经费支出等;按照经费支出的预算责任单位可分为行政部门、院系教学部门、科研院所、后勤保障部门等不同责任单位经费支出。所以,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就是全面分析和把握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过程,这也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必须依靠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原因所在。通过分析发现学校现行各项经济活动监管中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规范性、科学性、精细化、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保证学校所建设的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学校财务管理需要,适应学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需求。

3、全面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理论体系框架,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整体性基础。根据学校执行的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和学校内部经济活动范围、内容,按照财务管理内容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体系整体架构。

第一部分:基本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和高校事业财务管理制度以及高校控股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第二部分:基础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综合部门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综合执行预算和院系责任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度、高校经费支出审批制度、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高校采购及招投标管理制度、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财务信息披露与财务分析报告制度等方面。

第三部分:财务机构与财务人员管理制度。包括财经领导小组设置与职权制度、财务机构设置与职责管理制度、高校财会人员聘用管理制度、财会人员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管理制度、高校财会岗位与人员考核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四部分: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包括(1)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银行结算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网银支付管理制度等方面。(2)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包括筹资管理制度、职工暂借款管理制度、往来款项管理制度等方面。(3)材料(存货)管理制度。包括工程(基建)材料管理制度、教材(图书)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教学科研试剂耗材管理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制度等方面。(4)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管理制度。包括基建工程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大中修项目管理制度、零星小维修项目管理制度等方面。(5)对外投资及担保管理制度。包括对外担保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控股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后勤实体管理制度等方面。(6)其他管理制度,包括外币业务(外汇)管理制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五部分:负债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借入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付及预收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缴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以及代管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等。

第六部分:经费支出及成本费用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差旅费开支管理制度、实习经费开支管理制度、实验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人员薪酬开支管理制度、业务招待费管理制度、水电费开支管理制度、学生资助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等方面。该部分要严格按照经费支出经济分类和支出功能分类进行设计,其中经济分类财务制度设计是基础标准,如招待费的支出审批制度中的招待标准、审批内控、报销票据管理等;功能分类财务制度设计重在结构和程序上,如科研经费中的招待费支出审批重在招待费比例、招待费支出审批流程等方面。

第七部分:收入及结余、基金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学生缴费管理制度、学生奖贷勤助补管理制度、发票及票据管理制度、资产出租出借收益管理制度、对外投资收益管理制度、捐赠收入管理制度、服务性收入分配管理制度、事业结余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八部分:财务决算、财务报告、财务分析管理制度。包括综合财务决算制度、项目经费决算编报制度、预算执行报告及分析制度、经费支出财务报告与分析制度、预算执行进度报告制度、水电费用分析报告制度等。该部分应按照重要性原则,分月度、季度、学期和年度展开分析报告,为学校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第九部分:辅助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会人员工程交接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方面。

4、全面整理和分析现有内部财务制度成果,寻找差距,发现漏洞,明确制度建设项目和进度,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及时性基础。学校财务部门应重视整理和审核学校现有财务规章制度,能及时根据学校内外部财务环境的改变,对照内部财务制度理论体系进框架,找出现有制度建设成果中存在的不健全、不适应、不精细、不及时问题,明确拟修订、拟废除、拟新增制度建设项目。为此,学校财务部门内部应重视财务制度建设分工,明确具体负责牵头人,支持内部制度建设工作,要将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会计核算工作的习惯做法、要求给予制度化、书面化和成果化。

第9篇:简单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新会计制度;变化;实施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09-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国家财政预算和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为适应高校内外环境的变化,适应高校经济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财政部颁布了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并于2014年1月起实施。新制度的颁布实施是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为高校财务工作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校的会计工作,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新制度的实施给高校财务工作带来新机遇和挑战,通过对比分析新制度与原制度的主要变化,有利于新制度在高校的顺利实施。

一、高校新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

(一)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

新制度根据高校形势变化和财务管理需要,对会计科目进行了全面梳理,考虑了财政改革对会计科目的影响,兼顾了高校财务、预算、资产、教育成本核算等各方面管理需要,增加了16个会计科目,并细化了会计科目的使用范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科目体系。

新制度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为核算基础,引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备抵科目“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避免虚增资产,真实地反映资产状况。新制度按偿还期长短分别设置长短期负债科目,对负债核算的内容更加细化,更符合会计核算的要求和报表列示的原则。有利于高校管理层及债权人等清晰地了解高校的债务结构,为高校控制债务风险提供了依据,也有利于外界对高校财务状况进行正确评价。新制度细化了高校收入支出的分类核算,将收入支出会计科目进一步细分,并要求收入和支出按资金来源渠道,功能和经济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全面具体规范了高校的收支活动,满足了政府收支分类的需求,更清晰地反映了高校的支出比重和结构,实现高校财政资金的精细化管理,加强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有机衔接。新制度净资产类科目更有效的反映高校的盈余结构及现状,更科学客观地反映高校净资产构成的会计信息。

新会计制度下的会计科目更注重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能更真实地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净资产的整体财务状况,更准确地反映高校收入的来源渠道、规模以及支出使用构成情况。

(二)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

新制度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设置了“应收账款”、“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的会计科目。并基于“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高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及进行无形资产摊销。新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后,会计核算比过去更规范、更全面地反映了高校的资产及财务状况,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有利于高校加强财务管理。

(三)统一了会计主体,基建会计纳入高校财务“大账”核算

新制度按高校只有一个会计主体的原则,将基建会计纳入高校事业大账核算,专设“在建工程―基建工程”科目,反映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学校会计“大账”的基建工程成本,并将基建会计数据纳入统一报表体系,在会计报表中单设项目进行列示。新制度下的会计信息能更全面地反映高校的整体经济活动情况,增强了高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解决了原制度下两套账、两套报表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完整的问题。

(四)“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新制度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并创新性引入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在其使用期限内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进行摊销。新制度规定计提折旧和摊销时不计入当期支出费用中,而是冲减净资产“非流动资产基金”的金额,减少非流动资产占用的资金。这样处理避免支出或费用的虚增,同时有效反映了资产价值损耗情况,财务报表中的资产净值体现了资产的真实价值,反映资产的新旧程度,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完整、真实的资产状况信息。“虚提”折旧和摊销既不影响高校支出的预算口径,又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要,对于有效加强资产的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五)规范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核算

新制度在净资产类科目中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等科目,在制度中对其账务处理方法作出了明确规定,并设计了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规范了期末财政补助资金和非财政补助资金结转和结余的核算。同时在财务报表中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在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中单列相关项目反映。通过完整、清晰地反映财政补助收支情况及结转、结余的形成过程,有利于高校提高财政资金的科学化水平,确保财政资金的专款专用。

(六)完善了财务报表结构和体系

原制度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三张表,新制度完善了财务报表体系,明确了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新增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表,规定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及三张主表的列报格式,并改进了报表格式,优化了报表结构,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表的通用性和有用性。

新制度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原来的收入、支出项目,改进了报表格式,借鉴会计惯例和通行做法,按照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排列资产负债表项目。表中左方资产类项目按照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分类列示,表中右方负债类项目按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分类列示。

为适应财政预算管理要求,收入支出表按收入来源、支出功能分类列示,全面反映高校在一定期间内的收入支出全貌,同时反映结余的实现和事业结余分配过程,让报表使用者对高校收支结余状况一目了然。新制度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年度报表),以反映高校一定会计期间的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

新制度增加了会计报表附注。新制度要求高校必须以文字说明方式披露包括“学校整体财务状况、业务活动,重要资产处置,重大投资、借款活动,以前年度结转结余调整,报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等情况的说明”的信息。报表附注增加了财务报告的信息量,提供详细的但无法在报表中反映的文字信息,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新制度要求将高校内部的食堂、物业、招待所、校医院等独立核算的非独立法人资格的后勤部门的会计信息纳入高校财务报表统一反映,使高校二级核算单位的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在财务报表体系中得到了完整的反映。

新制度下的财务报表体系增强了科学性,更符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与会计惯例更协调,披露的高校财务信息更真实准确,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完整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对高校实施新会计制度的思考

高校新会计制度的规定更细化、更科学,能更好地满足高校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多方面的需要。新会计制度为高校财务工作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其实施有利于高校加强财务管理。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高校应当积极推进新会计制度的实施。

(一)健全和完善与新制度配套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对新会计制度的实施高校管理层应提高认识,根据自身需要按新制度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会计规范体系,制定本校的会计政策,制定内容完整、范围清晰的会计科目体系,制定统一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无形资产摊销的方法等会计方法,使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方法等符合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要求。在制定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时,要保证财务制度和核算方法的统一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高校新会计制度在高校顺利实施。

(二)积极推动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

新会计制度的改革必然会影响原有财务系统的使用,实施新会计制度后,高校要做好软件的更新和升级工作,加强财务核算软件的建设,积极构建财务信息系统。配套升级财务软件时,应把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及系统升级同步进行,把新会计制度的变化体现到新的财务系统中,推进新旧财务系统的顺利转换,以满足新制度的实施要求。

(三)不断完善高校的日常会计核算

新会计制度注重对高校财务会计工作的指导,新会计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按新制度要求规范建账,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工作,建立基建账并入大账的处理程序和方法,会计核算按新制度要求正确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规范做好日常核算工作,按期“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期末区分资金性质分别进行结转结余核算,不断完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不断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保证高校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四)及时编报财务报告

新会计制度下的高校财务报告不再是简单的几张报表,而是由会计报表、附注及分析说明完整构成。因此,高校应建立科学的会计核算信息平台,不断完善数据工作和系统工作,利用财务信息系统生成需要的报表,及时编制报送财务报告,全面完整地提供高校管理需要的会计信息,达到新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及时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财务信息需求。

(五)学校高度重视,加强校内分工协作

高校管理层应高度重视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实施前应组织完成全校的资产清查,建立资产基础数据库等准备工作,为顺利实施新会计制度创造有利条件。

高校新会计制度实施涉及面广,其具体业务涉及到高校内部各相关部门,高校管理层应积极应对,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要认识到新制度的实施不是财务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学校应成立由相关校领导负责、财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组,制定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方案并执行,实施中各个部门要积极配合,这样才能够保证新会计制度的执行。通过新制度的实施强化高校管理层的财务管理意识,促进高校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六)加强化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

新会计制度趋于企业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内容更全面,核算要求更高,高校应积极认真地组织会计人员参加培训学习,财务人员也应积极主动学习新会计制度,熟练掌握新制度内容,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以适应新制度的要求。同时财务人员应结合本职岗位认真钻研业务,主动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财务管理能力,保证新制度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