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是国外经济管理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组织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高管理素质非常重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管理类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会推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对整个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而且也给新世纪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信息技术通过与各类课程相整合,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概念定位是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的一门学科。
概括地讲,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要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其知识结构应建立在工程技术平台、管理学平台、经济学平台、法学平台这“四个平台”的知识体系之上。四个平台的课程内容如下:
(一)工程技术平台的知识体系
工程技术平台的知识体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事与工程、特别是土木工程有关的管理的学科基础。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有别于其他管理的基石,工程管理人员若不懂得工程技术的相关知识,就无法实施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首先应该是工程师。
(二)管理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管理学平台包括通用管理学和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两个方面。在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管理学规定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而且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既培养工程师,也培养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人才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性人才。
1.通用管理学知识体系
通用管理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内容构成:运筹学、组织行为学、质量与安全管理、数据库应用、管理信息系统、ISO质量管理体系概论、风险与保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PMP)。
2.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内容构成: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管理软件应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项目总控、外资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
(三)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是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知识越来越显得重要,而且在工程管理中,大量的管理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管理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因此管理科学与工程(特别是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掌握相关的经济知识。经济学平台包括通用的经济学和工程管理方向的经济学两个方面。
其一,通用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由以下基本课程构成:西方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会计学、则务管理、项目融资、可行性研究与评价。
其二,工程造价管理方向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构成:建筑工程概预算、安装工程预算、道路工程预算、市政工程预算、投资估算、工程估价、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造价软件应用。
(四)法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法律是调整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从事管理者必须熟悉、掌握、应用法律,因此法学知识也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知识平台,一般包括以下课程内容:建设法规、经济法等。
在四个平台基础上构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较完整地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业务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也较好地体现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以及整体优化”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在课堂上,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在课堂外,帮助学生选择一个专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
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美国哈佛工商学院将案例教学应用在管理学科教学中推动了这一教学方法的普遍应用,目前它己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经济、商贸、管理、法律、教育等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将特定的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并在群体中展开共同讨论,使学生主动地进人特定情境和实践过程,建立起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在分析探索和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它以其先进的“能力本位”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满鲜活性、灵活性、启迪性的教学手法和极具针对性的实施方式,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教学方法之一。然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出现之前,案例教学仍然多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在课堂中出现的。尽管有一些教师讲解案例可以十分生动,有时候还可以将案例印发给学生边听讲边看,但是案例本身的特点不能充分展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和由其提供的无限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一)优点
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又称为学习情境(或学习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交互与交流方便、时间与空间开放等特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其中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信息组织方式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他们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素养;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不仅可以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互助,促进合作精神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特征
第一,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基本特征。作为该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和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而且为学生的学习和学习环境的创建提供无限信息资源,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象教室、黑板一样,是学习环境的一分子。
第二,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第三,教学形式多样,提倡师生、生生、师师等多种教学因素的互动。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结合东北林业大学的信息化硬件水平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课程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过程中探索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提炼、展示、讨论、评价案例的方式方法,寻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培养和评价学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能力的途径,研究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和应当扮演的角色。
四、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式的模型设计(图1)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建立在案例学习任务基础之上的,设计或提出学习任务是教学模式形成的灵魂:学习任务不同,教学模式也应有所区别;同一学习任务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学习任务的提出或设计又是以学习者特征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为依据的。通过教学目标分析,教师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确定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智能水平,从而为正确提出或设计学习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从创设情境和设计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并通过相互协调的循环设计,最终形成稳定的教学模式。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将一个个学习任务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内置其中的认知工具(含会话与协作工具)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内置的大量信息资源有助于问题的理解和可行性方案的提出。教学策略的设计为学习者指明活动的方向,提供可供选择的问题解决模式。
五、案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效果分析
一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引用书本上的理论、独立寻找案例、独立分析和撰写学习报告、独立进行分析演讲、独立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一系列学习中的独立行动,摆脱了一贯依靠教师的倾向,大大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自学精神,并使得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后来有同学表示,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展示他们的个人才华,一部分同学还争着要上台演讲,主动提问的同学也很多。
二是积极思维与创新思维得到发展。最近.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2006)说:“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贯性,这的确很重要。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完整、系统连贯地学习知识,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大学生可能直到毕业都来不及学到最前沿的课程。”这席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传统填充式教学方法的弊端。而案例分析教学采用紧密联系现实,自学、讨论、演讲、面试等多种方式,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舞台,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积极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发展,也获得了参与学生的热烈拥护。
三是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在案例分析中,让学生演讲,互相提问辩论、毫无准备地回答学生临时性的各种问题,这对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都带来了很多好处。由于学生事前有所准备,又有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对于讲演的好坏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今后他们会去总结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今天的大学生就业往往遇到面试这个环节,如果在学校中从来没有得到锻炼的话,将给自己的顺利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案例教学前把这一点说明清楚,更鼓励了学生演讲的积极性。许多学生由于演讲的成功更增添了自信心。
四是开创了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佛莱雷种指出:‘役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过去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现在是群言堂。不但允许学生提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在下面谈论或商量问题。总的来说,课堂教学和学习气氛热烈、学生发言积极,学生自己的评分更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了推动作用。另外,在课前的小组学习准备中,学生主动自由讨论,常常争论激烈,一份案例分析报告经常要修改多次才能定稿,开创了课内外学习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六、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以讨论式教学为主,但也应注意和讲授式教学相辅相成。无论哪种教学方式都应在现代教育理念框架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问题无所不在。只有强化问题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除注意克服落后的传统教学方式外,要利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现场调研、网络应用、CAI多媒体教学等。
案例教学需要创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案例教学重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考试的目标、内容、形式也应随之改变。
比如某些管理学科的课程,为了考核创新能力,试卷给出的案例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判断正误的笔不一定掌握在老师的手,而是靠实践的检验。一些同学可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这就要看其是否能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得是否有道理,思路是否清晰、准确,再予以成绩评价。
关键词:高职;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8)12-0114-036
伴随着加入WTO,中国急需一批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熟悉国际惯例,通晓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的管理类人才。国际贸易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开设迎合了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笔者分析了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就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如何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理论性和政策性强并可供实际操作使用的应用型课程。从教学目标上看,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国际惯例,理解各种调整进出口贸易的措施:并熟悉履行进出口合同的流程,掌握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基础,教学方式等多种原因,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一)国际贸易课程内容繁多,专业性强。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培养
国际贸易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国家分工和国际市场,介绍各个国家的贸易政策和贸易措施以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状况。特点是理论性,政策性强,内容比较枯燥。而由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在先行课程中较少涉及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至多在政治经济学中,在商品价值,劳动分工理论有简单提及。因而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相当陌生,感觉比较遥远,一开始接触该门课程容易缺乏学习兴趣。国际贸易实务部分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往往偏爱该部分的学习,但由于条例多,内容繁琐,特别是贸易术语部分,术语多容易混淆,再加上学生比较少地接触到贸易实践,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困难,由此容易产生学习厌倦感。
(二)学生英语基础差,国际贸易教学难以真正地达到效果
虽然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国际贸易课程并非为了培养外贸实用型新型人才,然而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如国际贸易合同以及各个条款的举例,单证的讲解,难免会涉及到部分专业英语。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之前即使学习过专业英语,但涉及的贸易英语相当少。
(三)教学方式上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式为主的灌输式教学。
由于国际贸易课程专业性强,知识性强,学生自学困难,需要大量的教师讲解和指导。由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容易陷入填鸭式教学的误区,教学过程自然不够生动,互动性差,学生学习相当被动。事实上,国际贸易课程知识量大,各章节相关性弱,如果不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生难以吸收,将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形式单一,评价手段缺乏科学性。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依据主要按照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来制定的,由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两大块构成,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作业构成。这样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过程,如课堂学习积极性,基本技能的掌握缺乏评价机制。而课程的考核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调动。由此,需要结合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改革,相应地改变课程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
二、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的探讨
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要突出高职类院校的特色,又要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本人结合自己在该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就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提出探讨。
(一)教学内容上,突出特点。
1、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讲授体现一个“广”字、“新”字。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间商品交换基本规律,了解各个国家对外经济活动的方针政策。同时,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含人文,社会科学,经济金融,法律等多个学科内容。由此,笔者在讲述国际贸易理论部分,广泛涉猎了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书籍和报刊杂志,在相关章节中增加了国际贸易地理。国际金融等知识,在讲解国际贸易特点的时候,结合各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和商业习惯举例讲解,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同时增加了课程的生动性。由于国际贸易政策性、时事性强,在国际贸易理论部分讲解中,教师如果着重突出一个“新”字,联系时事,热点来讲解,能够教会学生热心关心身边的经济贸易领域新闻,培养学生的专业敏感。如在每堂课中留足5~10分钟,请同学轮流讲解与贸易有关的新闻时事,并和学生一起运用国际贸易相关知识来分析和讨论时事。将教与学、理论与实践比较好的结合起来。学生收集的时事资料将又成为教师上课的新案例,从而实现一个“双赢”的效果。
2、国际贸易实务部分的讲授提高吸引力,体现实作性。国际贸易实务部分虽然条例众多,内容复杂,但实际上有一定的趣味性。国际贸易实务中涉及到各个国家的贸易习惯,谈判风格,文化背景,比较有趣。同时,国际贸易中还暗藏着各种商业“陷阱”,稍有不慎就会给商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落得个财货两空的结局。由此,抓住国际贸易中的吸引点来讲,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另外,国际贸易实作性强,在内容上安排部分章节相应的实践操作环节,如报关单的填制,报检单的填制。提单的填写,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效。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外文的,内容安排上尽量强调基本和基础专业术语的学习,实际上大部分同学在经过培训后都能够看懂一份英文的信用证。
(二)教学方式上。多种形式相结合
1、语言启发式讲授,加上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展现形式。如采用提问启发式,尤其在第一堂课中通过问学生许多让他们感觉到很好奇的问题,对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效。比如问一些为什么出口到土耳其的商品包装上最好不要印上绿三角的标志,为什么中美贸易摩擦不断,谈判后合同的签订中如何正确地表示商品的单价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展现上,尽可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图文并茂,视听并用。国际贸易货款收付方式,进出口贸易合同履行部分以流程图的方式展现,在介绍运输方式和路线部分以照片的形式展现,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国际贸易谈判部分,中国入世进程部分以光碟的形式组织学生收看讲座和记录片,从而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单调感。
2、案例式教学。国际贸易课程的讲授中离不开案例。而案例的选择不在多,而在精,具有典型性,并和课程中要讲授到的知识点要有紧密相关性。在课程的讲授中,案例的运用主要有三种。一是引入式案例,主要用来启发思考,然后引入主题的。由于国际贸易专业性强,这一类运用的不多。只是在讲国际贸易理论部分运用到了一些。二是“小案例”,即篇幅小,内容简单。一般涉及到最多几个小的知识点,不需要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在讲授了知识点之后,通过此类案例来验证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形成一种互动效果。这类案例在实务部分运用比较多,如审核信用证的要点。CIF贸易术语的特点等相关的讲解中都可以运用。第三大类是“大案例”,即篇幅稍多,涉及面广,需要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讲授中需要留够时间学生阅读。然后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在回答问题中。学生之间甚至会形成一种辩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类案例通常在一章或几章结束之后,如考查学生贸易术语的选择,货款收付方式,保险等综合知识的运用。案例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一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
3、采用角色扮演。实行模拟教学,并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具体操作细节及标准和规则,在教学中让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发挥了高职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如在模拟实验室内设计一个交易场所,让学生扮演买卖双方进行商务谈判,教师在旁观察。从商务礼仪到专业知识进行点评。又如根据贸易背景材料,让学生模拟买卖双方进行合同的签订。从贸易术语的选择,价格的计算到各个条款的拟定,对学生各项知识的掌握和具体运用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合同签订后,让各个小组将合同条款制作成PPT,轮流上台讲解,并请台下同学点评,指出不足点,最后老师归纳总结。通过这样的学生参与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学生在模拟活动以及轮流讲解中表现欲强,课堂氛围相当活跃,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4、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除了课堂的实训,模拟实践以外,更多的需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教师应该抓住机遇,带领学生参与或观摩商品展销会,指导学生参加产品推广活动,参观外贸公司,物流公司。并聘请部分外贸公司的从业人员如单证员以及货运,报关员等相关人员来开设讲座或讲课,增加学生对相关工作的体验和感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三)评价方法上,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C931
一般认为,国外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外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丛林,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的是初创、重建发展和繁荣三个不同阶段。二者的起止时间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却有很大差异。时间上,国内研究要比国外晚20-50年;内容上,国内基本上是在学习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丰富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并带来管理方式新的变革,给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随着理论研究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旧的领域在逐渐淘汰,而许多新的领域已诞生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出现时间、热点形成的原因也在不断变化。
1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可以看出国外对管理科学的理解与我国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解比较一致。它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它学科如运筹学、数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管理科学其它两个领域提供合适的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3]。
1.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通过因子分析[4]和其他有关资料,选定了有代表性的59种国外期刊;然后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法统计了1990年-2000年这些期刊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5]。
从总量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其次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论;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工业工程等领域论文数量相对少得多(见图1)。出现上述研究格局是因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70年代,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这些领域一贯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资助。而工业工程、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则更多的被从工程角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如果得不到新的学科的支持和工具的改造,其研究力量则会逐渐变弱。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所有领域的论文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2年,论文数量增长最快,随后就进入一个平均量比较平稳的增长时期。论文数量增长最快的领域有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和运筹与管理。而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仍将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
图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1.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在考察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时,本文综合了四个方面的材料:一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认定的18种期刊;二是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针对重要管理学术期刊进行的调查结果;三是2000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四是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根据这些材料,确定了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44种专业性学术期刊。
本文通过关键词检索,对所有这44种期刊在1994年到2000年间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6]。
从总量来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其次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和复杂性研究则在20篇以下,尚未成为主流(见图2)。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且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系统论的产生在国外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虽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但在与管理问题相结合方面,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持续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在解决新的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问题时,得到了检验和新的发展。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评估技术增幅最大。最近三年,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组织理论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可以预见它们仍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领域。此外,大部分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都不是很平稳,落差比较大,可能是由于受到诸如政府政策、资助环境的影响太大,这对于一个学科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剔除掉这些影响,我们还发现,1996年和1999年分别是研究论文数量增长的波峰期。由此在没有更长时间序列资料作为实证的情况下,推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周期大体上是3年。这也提醒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资助机构,在制定资助计划时应该最少覆盖3年以上。
2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的比较分析
“研究热点”反映着某一个时段内,学术界对于一些特定问题或领域的关注程度。对于理论研究来说,这一关注程度指标同样可以用这一领域内的情况或相关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来反映。热点问题是随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变迁的。
根据热点问题形成的来源不同,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来源于实践的热点和理论发展自身形成的热点;根据热点持续的时间长短,热点问题可以分为持续的研究热点、前一段的研究热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根据热点问题的地域差异,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国外的热点问题、国内的热点问题和共同的热点问题。
图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2.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有惊人的同一性。通过对国外1990-2000年的研究论文分析,得出其主要研究热点问题如表1。
表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国外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
运筹与管理随机多目标问题及算法、生产系统的调度优化、网络冲突分析和资源罪优分析、交互式组和优化、金融/保险市场的定价模型
决策与对策理论多目标决策、不确定性方法、神经网络、多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决策问题、风险和微机决策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变革与创新、网络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组织的影响
管理系统工程系统分析方法、模拟技术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估技术在项目投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工业工程并行工程、供应链、人因工程
信息技术与管理面向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面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可扩展数据库模型
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量子理论和复杂策略的模仿
2.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逐步渗透到我国的社会实践中来,并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引起我国理论界与决策界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我国1994-2000年的重要研究论文和最近3年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与发展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软科学》的全部论文进行分析,研究热点见表2。
表2: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国内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及管理研究方法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
运筹与管理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多重运输调度算法、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决策与对策理论实际管理问题的决策模型、群体决策(委员会决策)问题研究、决策准则、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公共选择的方式及决策规则的选择、可拓学在决策中的应用、事元、物元分析与决策过程、博弈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术的组织再造、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最优控制、网络计划技术、灰色系统与灰色理论、系统效能分析、系统模拟与仿真方法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模糊评判、数据包络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风险评估、具体对象的效益与竞争力等指标的评估
预测技术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糊预测、数据包络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预测、遗传算法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模型、生产要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业工程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产调度模型、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评价、质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的抓钩排序问题
信息技术与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模式与安全研究、组织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技术
复杂性研究灰色系统、集对分析、复杂系统的分析方法、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非线性复杂经济系统
2.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通过分别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点(见表3)。
可以看出,管理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管理和运筹与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的主要研究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是国外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大量出现。
表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内容的比较
国外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我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决策与对策理论信息技术与管理
组织理论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预测技术
信息技术与管理评估技术
管理系统工程运筹与管理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差异比较大,即使是共同的热点问题,研究侧重点也不同。如线性规划,国外的重点是随机多目标优化问题[9],而国内的重点是传统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算法和应用;此外,在热点问题的形成来源来看,国外基本上来源于管理实践和其他学科的启示上,而国内则更多的是应用国外理论结合我国国情来解决管理问题(见表4)。
表4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类型问题特征说明
国内外共同的热点问题线性规划、优化理论、决策模型组织结构、组织学习、系统分析方法、决策支持系统、并行工程、电子商务[10]、数据挖掘经典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在与实际管理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的共同重视。
国外热点问题,国内尚未成为热点问题复杂性研究[11]、供应链与价值链、知识管理、虚拟组织、绩效评估技术、复杂决策问题的博弈分析、风险管理在前沿的研究问题上,国内要落后于国外。
国外非研究热点,国内为研究热点问题管理信息系统、敏捷制造、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评估指标体系国外前些时候的研究热点,在国内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所以成为研究热点。
此外,在其他方面的差异还包括:
(1)知识管理、复杂性研究[12]等国外研究热点,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则引入的时间不长,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13]。
(2)对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和行为理论、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等国内外研究成果日益减少的领域,如果不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加以改造,将难以继续引起学术理论界的重视。
(3)国内关于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等一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已基本了解了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所以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在国内不会成为热点,但其应用研究在国内还有前景。
(4)在信息技术与管理、决策与对策理论等领域,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差距最小。
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比较的启示
(1)研究的主流领域越来越多地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或者说,这些新技术、新的时代特征给管理研究主流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突破。
(2)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有些研究领域要逐渐被淘汰,像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同时也会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如复杂性研究和电子商务等。这就要求国内研究主体要跟踪最新研究动向,培养发现研究热点的敏感性。
(3)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来自管理实践的需要,即问题导向,注重技术和可操作性。这要求国内研究主体更多地关注管理实践,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4)国内的研究热点普遍地落后于国外,但也有自己领先的领域,如工业工程。
(5)国内的资助机构应加强对研究热点问题的资助,因为研究热点与管理实践联系得最紧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实践中产生效益。特别是那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其所在领域将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6)国内研究热点的形成,基本上有两个前提:一是国外已经是研究热点,国内研究主体加以介绍和引入,结合国内实际,形成研究热点,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二是国内出于国家政策的需要,由政府大力推动而形成研究热点,如复杂性研究。
(7)从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管理科学基本上处在借鉴应用的阶段,根据中国的管理实践提炼出自成一体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不多。
参考文献:
[1]席酉民.21世纪的管理与管理研究[J].软科学研究,1997,(12).
[2]管理科学学科代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00年《项目指南》[D].2000,(4).
[3]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1).
[4]汪寿阳,金碧辉.SCI、SSCI与管理科学期刊[J].管理科学学报,2000,(12).
[5]WebofScience:wos.isiglobalnet.com,wos.isitrial.com[DB/OL].2001.
[6]中国期刊网:cnki.net/[DB/OL].2001.
[7]ArenierMJ,HourryL,SweeneyMary.Sciencesoftheartificialandknowledgeproduction:thecrucialroleofinterventionresearchinmanagementsciences[J].DesignIssues,1999,15(2):16-55.
[8]SrinivasanA,SundaramD.Anobjectrelationalapproachforthedesignofdecisionsupportsystem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0,127(3):594-610.
[9]BruscoMJ,StahlS.AnInteractivemultiobjectiveprogrammingapproachtocombinatorialdataanalysis[J].Psychometrika,2001,66(1):5-24.
[10]金碧辉.国内外管理科学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J].管理科学文摘,2000.
[11]SharonNovak,StevenDEppinger.Sourcingbydesign:productcomplixityandthesupplychain[J].ManagementScience,2001,(1).
关键词 管理科学与工程 发展史 特征 展望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1管理科学与工程概况
管理科学与工程从字面上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科学管理与工程方法,可以理解为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属一级学科,下设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研究方向。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史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多角度的研究方向,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学科支柱。
2.1西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规律
2.1.1学科形成
以蒸汽机的改进与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文化总是可以为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创造条件,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和管理思想的发展。100多年前的泰勒正是科学管理的代表性人物,他将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进行分解并系统地研究工作效率。在泰勒的影响下,吉尔布雷斯夫妇从“运动研究”的角度出发改进了泰勒的方法,将人的所有动作归纳成17个动素,那么工人的作业就分解成一些动素的和。这是工业工程开始的标志,因此泰勒和吉尔布雷斯夫妇是最著名的工业工程创始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电子技术得到空前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以及信息论、系统论等学科的应用使得管理理念进一步现代化。二战结束后的经济恢复期,工业工程与数量分析、运筹学等学科不断融合。进入21世纪,管理也逐渐进入到人本管理的阶段,该学科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延伸到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金融工程等众多研究领域。尤其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该学科为大交通、大数据等热点问题引入了很好的应用方法。
2.1.2规律总结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有其历史原因,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以及需求的改进。从蒸汽时代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再到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技的发展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也起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从而共同作用于学科的发展。
2.2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规律
2.2.1学科发展
20世纪中期,我国开始建立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80年代初期,开始对工业工程有所认识并不断发展。到今天该学科涵盖了工业工程、管理科学等18个分支学科,包含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
2.2.2规律总结
该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归因于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水平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改进。
该学科发展的基础是管理理念的引入与更新,中国的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儒家学说―以和为贵,与西方的人本管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可以说管理思想的发展并没有伴随着管理活动的更新与创造,直到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我国才开始了真正的管理活动。改革开放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对西方管理及技术理论的重视开始引导国人加强该学科的构建。
2.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发展概况
2.3.1工业工程专业
190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首次开创了工业工程课程,这是工业工程学术化的开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许多大学先后成立了工业工程系。今天,美国已有150多所大学设立了工业工程专业。汪应洛教授是我国工业工程学科的带头人,提出企业柔性战略概念以及“精简、灵捷、柔性”的生产准则。
2.3.2管理科学专业
上世纪30年代霍勒斯卡文森将复杂的数学模型应用于数据工作,50年代开始出现了管理科学的教科书。60年代初,运筹学开始进入美国大学的课程规划中。在我国,钱学森是系统工程界的代表人物,他提出航天系统工程的理论,并致力于将系统工程的概念推广到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
2.3.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开始在大学设立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的普及是该专业产生的直接原因。1985年,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明尼苏达大学的管理学教授Gordon B.Davis为管理信息系统给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各种管理信息系统也应运而生。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特征
(1)跨学科性;
(2)拓展性;
(3)实践性。
4从辨证发展的角度分析新形势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技术的创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同样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学科发展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学会用辨证的方法去剖析,认识到其中的不足与挑战。在当今大环境下,该学科应与国家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跟踪国际研究的前沿,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同时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以此发挥学术团体的积极作用。
新时期下更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模式,加大创新力度,唯有实现真正的创新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汪应洛.工业工程手册[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8.
[2] 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9(2):1-5.
在武警院校深化转型发展的情况下,加快推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必须深刻理解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认清存在的主要问题,科学构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努力推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健康发展。
关键词
武警院校;管理;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院校建设的龙头工程和基础工作,是一所院校办学实力和层次水平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只有一流的学科才能支撑起一流的院校。当前,武警“合训”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自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正确审视,认真研究加以解决,以满足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
1对武警“合训”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基本内涵的理解
学科建设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一切必要可行的措施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提高学科水平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高等院校的一项根本性建设[1]。学科建设具有创新知识、构建学术组织、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四项基本职能。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武警部队重点建设的学科,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严格遵循武警初级指挥生长干部学历教育合训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通识必修、专业必修、通识选修、专业选修四个类别安排课程,突出管理科学、部队管理、信息管理、工程管理和装备管理五个重点研究方向,着重培养学员运用先进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对部队管理中的领导、组织、行为等问题进行分析、决策和组织实施的能力,力求通过课程设置达到培养具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背景的现代武警警官要求。
2武警“合训”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
由于起步较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基础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需要认真研究、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一是教育理念还不够先进。
部分教员对现代军事教育发展趋势把握不准,对武警部队建设和遂行任务的现实情况不明,“两个靠拢”培养人才的理念还没有确立起来,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专业课程教学的针对性还不够强。主要表现在:课程标准在专业课程建设上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明显,教学设计偏重满足培养对象的知识积累,忽视了素质能力的提高。
二是课程体系结构设置还需要优化。
管理理论基础课程所占比重偏大,专业核心课程、个性化课程所占比重偏小。课程教材不够系统配套,一些课程的定位主要从本课程要求出发,对处理好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考虑不够,部分课程内容重叠,教学内容的特色、针对性不够突出。就一门课而言,实践教学部分比重偏低,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机制还不够健全。
由于与部队交流机制不够健全,还没有完全建立顺畅的武警总部、院校、部队资源共享体系,不能有效跟踪部队建设的最新动态,致使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缓慢,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部队管理新实践新发展,教学内容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不强。“在院校学的到部队用不上、部队需要的又学不到”的矛盾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四是教学实施方法手段还需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服从并服务于课程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学员掌握课程内容,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专业课教员“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育思想体现不够,仍过于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向能力转变的实践性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概念式、章节式”讲授,“说教式、填鸭式”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有很大比例;课堂教学缺乏高质量的研讨、互动,“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教学效果还不够明显;想定式、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方法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五是教学条件建设有待提高。
学科教学条件建设包括实验室建设、专修室建设、图书资料建设、教学基地和专业学科网站建设等,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优良的教学条件保障势必影响学科的健康发展。目前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条件建设已初具雏形,但由于实验室功能复杂,还处于建设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关提高学员管理能力教学内容的教学质量。另外,学科网站已经建成,但存在网络课程教学内容不规范、网络教学应用较少、信息化教学设施利用率不够理想等问题。
3深化武警“合训”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建设的具体举措
加强武警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必须按照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持续全面推进。
一是要深化学科理论研究。
这是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本质行为,是学科建设的原动力,也是加强学科建设和推进以内容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的突破口[2]。重点是加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研究[3]。通过深化学科理论研究,使学科理论体系更加完善,更加紧密地贴近部队建设和遂行任务实际,并且走在理论最前沿。
二是要明确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应以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以强军目标为统领,以武警院校教学法规文件为依据,坚持部队任务和建设需求为牵引,以培养具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背景的高素质军事指挥人才为导向,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以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为重点,以加强课程教学条件建设和课程教学组织管理为保障,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系统建设,注重效益、突出特色。
三是要以课程内容建设为核心。
课程内容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决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关键要素。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课程内容建设必须围绕学员适应任职岗位需要,大力开展内容建设。一要精心完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随着教学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在完善过程中,要力求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确定课程目标,发挥好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以及评价的指导作用[4]。二要加强教材建设。应加强教材建设,规范教材选用机制,坚持优先选用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针对部分课程选用的教材与部队结合不紧密的现实,要组织教材攻关组编写贴近部队的配套辅助教材。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也可与相关部队、高校共同开发教材。在教材建设中,既要加大各课程教学内容整合、融合的力度,又要加大专业课程教材综合化和集约化改革的力度,适当增大专题类、综合类、案例类、实践类比重,着重体现理论讲授、案例分析、问题研讨和现地教学等环节,形成一种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讲求实效的全新专业教材体系。三要建立有效的课程设置更新机制。在保持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模块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要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前瞻性、可塑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四是要加强教员队伍建设。
只有具有一支学术水平和思想水平较高的教员队伍,才有可能建设高水平的学科。教员队伍建设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注重培养高水平的课程建设负责人。要围绕教学需求,加大课程负责人的选拔培养力度,让具有先进教学理念、清晰教改思路、丰富教学经验、深厚学术造诣和高水平科研能力的专家、教授牵头进行学科建设;同时也要注重加大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选拔培养力度,让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员担当学科建设重任。二是要注重课程团队建设。学科建设涉及面广,必须依靠团队进行集体建设。学科团队建设要注重年龄和知识结构,力争形成学科首席、学科骨干成员和学科后备成员的完整梯队。三要注重部队实践锻炼。要依据学科建设方向,着力增加教员队伍的部队实践经验,采取到部队代职、调研、参加部队演习(训练)、参与军事学术交流等办法提高教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五是要加强学科条件建设。
条件建设是学科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开展学科建设的基本平台。主要包括教学基本设施、学科实验室、文献资料、学科信息资源等条件建设。当前,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条件建设,应围绕学员能力素质培养需要以及部队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军事训练要求,注重以学员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以实践为基点,大力加强实践教学需要的专业教室、想定作业教室、案例教学教室、实验室及教学基地建设。要深入挖掘信息化教学潜力,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着重建设与该学科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网站和网络课程,进一步丰富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条件和手段。
六是要开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学员掌握课程内容,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应改变以教员、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不断完善已在实践中运用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加强案例式、想定式、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创新,发挥教员主导、学员主体的作用,形成师生双方的良性互动。运用理论大课、课堂研讨、问题解答和现地教学等教学模式,切实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结合,强化学员问题研讨意识和创新思维[5]。完善、合理的教学考核体系,是检验、促进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配合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应改变传统的“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模式,本着着眼学员未来任职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的原则,开展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将课题研讨、课堂提问、完成作业等平时学习成绩与结课考试成绩结合起来,打破以往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能力的传统考核模式。
七是强化学科管理。
主要是依据相关教育法规和上级文件,制订加强学科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学科建设有章可循、依法推进;加强学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以及对学科经费和学科基本设施的管理;对学科建设水平进行科学评价等。
作者:李崇东 单位:武警警官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参考文献
[1]孙国强,王莉“.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3).
[2]刘雪松.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4(2).
[3]陈培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0(10).
论坛开幕式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王核成主持,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首席咨询科学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总编辑、本届大会主席刘人怀教授首先热情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教授代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学部致辞,并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马庆国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
刘人怀院士在致辞中讲到,中国管理科学论坛是中国管理学领域高层次、高规格的综合性学术会议,旨在探讨中国管理的科学问题与发展规律。
他认为,国家通过“供给侧改革”去落后产能,通过“一带一路”让先进产能走出去,通过“互联网+”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路,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中国制造2025将中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这全方位的布局意在从根本上调节中国产业结构,促进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其中“互联网+”给中国的工商业带来重大的变革,企业的生态环境已经今非昔比。谁能在这一波大潮中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谁又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引领行业发展,迈向产业链的高端?企业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刻,而如何变、怎么变,这都是我们管理科学的重大问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硬一软,硬的是技术、产品、质量,软的是文化、创新、制度、品牌,这些软的东西如何去衡量、控制、提升,这就是管理科学的问题。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理论方法、管理理论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管理科学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到现代管理科学等三个重要里程碑,已经成为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并列的第三类科学。在现代管理理论中,百花争艳、百家争鸣,人们用“管理理论丛林”来形容现代管理学说群峰并峙的状况,包括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而国家对于我们管理科学研究非常重视,中国的管理科学要提高水平,走向世界;既要适应全球化,又要实现本土化;在管理科学界中要提倡实干、鼓励创新、加强合作、促进交流。
本次论坛的目标是为所有致力于中国管理研究的学者提供学术成果交流与展现的平台。许多学者已经为中国管理科学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在瞬间万变的大环境下我们的研究必须跟上时代,在时代的前沿研究中国本土企业的新问题,得出新思路、新方法。而“互联网+”生态下的中国管理科学尚有许多领域值得深入探讨,包括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中国本土企业成长之路、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以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管理问题研究等领域。
正如本届大会主席刘人怀院士在致辞中所期望的,在本届论坛上能够分享观点、热烈交流、思维碰撞,形成一系列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
开幕式现场近300多位专家和学者听取了主题报告,报告聚焦于战略与创新、互联网与产业发展、工程管理领域,就当今管理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从新情境下的物联网应用、社会化风险、供应链风险规避等角度出发,研究物联网应用、供应链集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为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献计献策。
开幕式后,各位专家学者分三个分论坛,就“互联网+”生态下的中国企业创新与发展、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和新情景下的中国管理问题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取得了丰硕的讨论成果。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为中国管理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学术成果交流和展现的平台,同时为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科学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
比如中国从一个制造业弱国,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进而成为制造业强国,三步走的路线图非常清晰,也离不开管理。我们有必要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在管理学上的成就进行总结提升,以便进一步推进今后的各项工作,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而且,我们现在形成了一个品牌,一年比一年的会议规模大,参加的代表日益增加,讨论的话题也更集中,这次选的是“互联网+”。“互联网+”实际上也是应对当前的“三化”,一个是数字化,一个是网络化,一个是智能化,体现了我们生产方式、生产理念、管理模式、组织方式等层面的变化。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各个国家都有一系列的重大举措。这次论坛选择这个主题,我认为非常切合当前国家的重大需求,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上把握它的客观规律,通过管理学的研究,在指导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上起到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兴杰在论坛开幕式上代表学校讲话。他表示,我们非常高兴地迎来了第三届中国管理科学论坛在我校举办,该论坛是我国管理学领域高层次、高规格的综合性的学术会议。作为本次会议的承办单位,我们感到十分荣幸。
首先我代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向论坛顺利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长期关心学校发展的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部、《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以及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更加开放、包容、互利和不确定的外部生态,中国的管理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本次会议围绕着“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管理科学这个主题,共同就“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企业创新与发展、本土企业的成长、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全球视野下的管理问题等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学术研讨,可谓是一次难得的学术盛会。我相信这次论坛将促进创新的思想火花,在“互联网+”时代管理创新方面,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方面取得丰富的学术成果,对我国的管理学科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济管理学科优秀的学校,现在有在校生28000余人,教职员工2000余人。建校以来我校在众多领域参与完成了一大批国家高科技攻关项目,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国家发明奖。学校被誉为社会IT企业家的摇篮,许多校友已经成为了中国一流IT 企业的领军人物和高端管理人才,如京东方、长虹集团、海信、熊猫电子以及阿里巴巴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的掌门人都有杭电的校友。我们也做了一个统计,近十年来,我们每年的研究生到华为工作的将近100名左右。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的办学水平,质量与效率等各项指标均位于浙江省属高校前列,2015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首批入选的五所建设大学之一。
论文摘要:管理科学是依据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事实来解决管理问题,并且要求按照最优化的标准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方案,设法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过程,侧重于追求经济和技术上的合理性。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高度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了管理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主要有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组织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等几个方面。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际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都离不开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管理能够有效地组织生产力要素,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大大提高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效率,从而成为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强大动力。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科学管理起着越来越重的作用,科学管理直接带来了经济效益,在物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管理资源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
管理科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管理科学学派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就管理科学的实质而言,它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的继续与发展,因为他们都力图抛弃凭经验、凭主观判断来进行营理,而提倡采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优方案,以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支出,得到最大的效果。不同的是,管理科学的研究,已经突破了操作方法、作业研究的范围,而向整个组织的所有活动方面扩展,要求进行整体性的管理。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被引进到管理领域。因此,管理科学可以说是现代的科学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解决国防需要产生了’.运筹学”,发展了新的数学分析和计算技术,例如:统计判断、线性规划、排队论、博弈论、统筹法、模拟法、系统分析等。这些成果应用于管理工作就产生了“管理科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
1.兰彻斯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兰彻斯特(F. W. Lanchester)在1915年就把数学定量分析法应用于军事,发表过关于人力和火力的优势与军事胜利之间的理论关系的文章。
2.埃尔伍德·斯潘赛·伯法是西方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研究院,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代表作是(现代生产管理》(1975)。(生产管理基础》是伯法根据《现代生产管理》改写的,简明易懂,曾被《哈佛商业评论》推荐为经理必读书目。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大量的图表和数学公式,正是这些科学的计量方法,使得管理问题的研究由定性走向定量。
3.霍勒斯卡文森于20世纪30年代把复杂的数学模型应用干用传统办法难以进行的大量数据处理工作。
管理科学理论的特征
1.以决策为主要的粉眼点,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给定各种决策分析模型。
2.以经济效果标准作为评价管理行为的依据,为此建立诸如量、本、利等模型以讨论行为的结果及变化。
3.力求减少决策的个人艺术成分。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他们将众多方案中的各种变数或因素加以数量化,利用数学工具建立数量模型研究各变数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一个用数量表示的最优化答案。
4.广泛地使用电子计算机。现代企业管理中影响某一事务的因素错综复杂,建立模型后,计算任务极为繁重,依靠传统的计算方法获得结果往往需要若干年时间,致使计算结果无法用于企业管理。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运算的速度,使数学模型应用于企业和组织成为可能。
管理科学理论的内容
1.关于组织的墓本粉法
他们认为组织是由“经济大,组成的一个追求经济利益的系统,同时又是由物质技术和决策网络组成的系统。
2.关于科学管理的目的、应用范围和解决问题的步骤
它们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的各种活动之中。应用范围着重在管理程序中的计划和控制这两项职能。解决问题的步骤:
(I)提出问题并阐述问题。
(2)建立数学模型。对问题的要素用一组变量的函数来表示,E=F ( XF, YF )
式中E代表系统的效益(如利润、成本等),F代表函数关系,XF代表可控制变量,竹代表竞争者所控制的变量。
①解出模型的答案,从而取得系统的最佳效益的数量值。
②检查模型及解的实际意义。
③对所求的解进行控制。
④把方案付诸实施。
管理人员必须随时记录贯彻执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注意模型的目标、假设、省略的东西和限制条件等因素,在一个过程之后,重新复查系统模型,以便改进它,使之更符合实际。
3.关于管理科学应用的科学方法
这主要有线性规划、决策树、计划评审法和关键线路法、模拟、对策论、概念论、排队论。管理科学中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可以分成两大类,即描述性模型和规范性模型,其中各自又分成确定性和随机性模型两种。
流行的管理科学模型有:
(1)决策理论模型。模型目标是要使制定决策的过程减少艺术成分而增加科学成分。决策理论的集中点在于对所有决策通用的某些组成部分,并提供一个系统结构,以便使决策者能够更好地分析那种含有多种方案和可能后果的复杂情况。这类模型是规范性的并含有各种随机的变量。 (2)盈亏平衡点模型。这一模型主要帮助确定一个公司的任何特定产品生产量与成本、销价之间的关系,得到一个确定的盈亏平衡点,在这个水平上总收人恰好等于总成本,没有盈亏。这一模型是确定性的描述性模型。
(3)库存模型。这一模型回答库存有多少,什么时候该进货与发货的问题。因此这一模型就必须考虑库存适合生产与销售的需求,又要考虑减少仓储费用,这一模型的可行解便是经济订购批量(EOQ)
(4)资源配置模型。这里的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和实物资源,常用的资源配置模型就是线性规划模型,在给定边界约束条件的情况下,考虑产出、利润最大,或者成本最小。这一模型是规范性的模型,变量是确定性的。
(5)网络模型。两种主要的和最流行的网络模型就是PERT(计划评审技术)和CPM(关键路线法)。PERT是计划和控制非重复性的工程项目的一种方法。CPM这种计划和控制技术,则应用于那些有过去的成本数据可查的项目。网络模型是随机性的规范模型。
(6)排队模型。在生产过程中,员工排队等待领取所需的工具或原料所花费的时间要计人成本。在给顾客服务的过程中,如果顾客们需要排队等候很长时间就会使顾客失去耐心导致顾客一走了之,但如果开设很多服务台或售货柜却很少有人光顾,则又会导致成本提高,因此排队模型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找到一个最优解。
(7)模拟模型。模拟是指具有与某种事物相同的外表和形式,但不是这种真的事物。由于真实事物具有复杂性,以及对其管理作用的不可重复性,为了得到预计成果,就有必要建立模拟的模型,在此模型上探讨最佳行动方案或政策以便最后能用于实践的操作之中。模拟模型是描述性的,含有各种随机性的变量。
管理科学的优点
第一, 使复杂的、大型的问题有可能分解为较小的部分,更便于诊断、处理;
第二,制作与分析模式必须重视细节并遵循逻辑程序,这样就把决策置于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增进决策的科学性;
第三,有助于管理人员估价不同的可能选择,如果明确各种方案包含的风险与机会,便更有可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但是,也必须指出,管理科学方法的应用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管理科学学派的适用范围有限,并不是所有管理问题都是能够定量的,这就影响了它的使用范围。
其次,实际解决问题中存在许多困难。管理人员与管理科学专家之间容易产生隔阂。实际的管理人员可能对复杂、精密的数学方法很少理解,无法做出正确评价。而另一方面,管理科学专家一般又不了解企业经营的实际工作情况,因而提供的方案不能切中要害,解决问题。这样,双方就难以进行合作。
论文摘要:“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西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经济的全球化直接推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用全球化的视角分析教育领域是全球化研究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也是高教研究的一种新兴学术研究范式。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旨在通过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为经济组织运行达到最佳状态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方案,必须也必然确立“全球化”教育理念。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整个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必将导致人才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不仅表现在人才定义与观念、使用与流动、竞争与评价、环境与待遇的国际化,更突出地表现在人才素质与培养的国际化。本文着重探究全球化理念在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的理论与实践。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我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高层次的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管理能力与国际视野的新型管理人才。人类社会需要管理,管理需要科学,管理科学业已成为信息社会促进经济优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定量研究组织的决策、运营与管理模式规律,其研究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工具性两个特点,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标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是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院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观念。经济全球化亚需革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确立全球化教育理念:其一人才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必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其二树立全球化教育理念是高教领域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现实选择;其三全球化管理理念是适应管理革命和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和培养价值由均衡、渐进、学术型向复合、应用、创新型转变的客观需要。
人才队伍靠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素质由培养模式决定。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培塑全球化战略理念、革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略是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加强我国现代化建设、推进经济社会转型意义重大。
二、全球化视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特征与面临实际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给该专业的受教育者制定一个培养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培养方案。这一培养模式集中体现了该专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且规定了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特征,其实质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一)全球化背景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特征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为管理型人才。具有综合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更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相比专业型人才,要求具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具有更高的管理、组织、执行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拓展能力。
二是人才素质要求与国际社会趋同。应该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复合型知识结构、高信息敏感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学习能力、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国际化的运作水平与能力等,这业已成为国际通行的高素质管理型人才的衡量标准。
三是人才培养方式要求走向国际化。具体体现在:目标认同国际化,能否适应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体制的多样化,例如方兴未艾的国内外联合办学模式正成为拔尖人才的成才渠道;课程设置综合化,更着眼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手段现代化。另外,还有学生来源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人才培训的国际化等。
(二)管理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根源
当前,在管理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问题。总体而言,一是专业设置与分类不规范,二是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三是培养模式“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具体而言:一是以学术标准设置的课程模式应对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矛盾。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目前,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多是“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模式。片面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对学生毕业后的多元社会工作环境和角色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管理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应坚持以下原则和方向: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二是工科主导的培养取向与管理型研究生实用价值要求的矛盾。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横跨经济、管理、数学、系统、信息、计算机、工程技术等多学科门类的交叉学科专业。但诸多院校把它截然列为工科专业或文科专业,而不是回归管理学这一社会科学的学科本质,单方面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是缺乏健全的管理实践平台和浓厚的管理实践环境氛围。管理实践、实习环节少,实施困难.管理型人才对研究生能力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有较多的管理实践活动,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课时、经费、场所等因素的限制,造成管理人才以课程式的学习和考试型的评价为主,造成与管理实践相脱离、理论学习多、管理实践少甚至缺乏的局面,管理学硕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科化,忽视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本科教育某种程度上只是时间上的延续和理论层次的简单提升。
四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高与院校符合要求的导师少的矛盾。管理型人才需要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双重核心素质,其培养对导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导师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导师具有丰富的社会管理经历和经验,但现实中这种学、管兼修的“双师型”导师十分匾乏。 三、全球化视野中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的战略实施
(一)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内涵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针对国际化视野下现代化建设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把培养目标定位为专业管理型应用人才。具体要求是;一是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二是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本领域内有较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和系统工程学理论基础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三是要具有综合的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可从事专门管理工作,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或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运作、评价和咨询等工作;四是具有扎实的创新能力.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不仅要求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更需要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
(二)模式选择
一是确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创新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构成当前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体系。“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把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注重能力”主要体现了培养人才的内容和重点。在培养对象上,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在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尤其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以应用性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创新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上。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相适应的开放的、灵活多样的“两主三多”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多种互动方式、多种导学模式进行教学。
二是构建“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平台.注重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专业、专业大类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主线,构建“平台-模块”式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的结构:在公共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上,设置若干个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坚持学术标准和应用标准的统一。“综合性”是指知识结构的综合性、能力与素质构成的综合性,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与分析能力,掌握系统思维与分析能力。“学习型”指确立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意识与技能.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际化的是辨证统一的,倡导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变化中的管理实践的进行互动。
三是实施“学习+管理+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借鉴“双元制”模式,即以德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由社会和院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这种模式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亦可借鉴CBE模式,即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管理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四是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优化。首先是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是必须以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为核心,重点突出信息社会管理特色。要用全新的观点重新审视课堂理论、具体实践与人员素质的关系,对培训教材按照社会实际需要进行结构和内容上的调整。其次是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索,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研究生培养统一标准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系统理论学习与科研并重的原则,采取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实现从“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向“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方法的转变。再次是学习方式改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应改变被动式接受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建立以发现和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模式,同时积极参与到各种部队管理实践中,实现学与用的互动。
【关键词】 石油高校 工程管理 专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11BZ52)、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培育研究”(项目编号SGH10146)前期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改革的研究必须密切结合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培育学校专业品牌与办学特色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要求,遵循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勇于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与实践价值。新形势下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模式改革及实践问题将是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长期研究的课题。[1]
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整个经济进入适度快速和相对平稳的发展轨道。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时期,许多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凸现工程活动的重要地位和工程管理的巨大作用,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工程时代。[2]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迫切需求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而我国目前这一学科的发展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科本身也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3]。然而,我国的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却不相适应,与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进程不相适应。
首先,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应当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培养的毕业生数量上讲,与社会发展要求基本同步,适度超前;从质量上讲,不但知识结构,而且能力素质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从教育结构上讲,切实解决近年来石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中反映出来的人才层次结构不均衡(现场工程管理型人才供不应求,研究型人才供过于求),学科专业间不均衡(石油主干专业与其他专业),学校(石油高校与其他院校)间差距等结构性矛盾。
其次,应当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目前,还普遍存在专业口径过窄,毕业生适应性较差。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能优化配置,办学水平较低,办学效益不高。
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学科教育的发展趋势
工程管理是一个横跨技术与管理的学科,相比于工程技术类专业与管理类专业,其最大的特征是复合型,其研究对象是探究专门技术(如土木、水利等)的管理规律。广义的工程管理(Engineering Management)是指对有工程技术成分的活动的计划、组织、资源配置、指挥与控制的艺术与科学,并不面向特定行业;狭义的工程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则主要面向建设行业。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定义的工程管理包括四个方面: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中的管理(包括规划、论证、勘设、施工、运行管理等);重要、复杂的新型产品、设备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重大的技术革新、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中的管理;涉及产业、工程、科技的重大布局、战略发展的研究管理。但就目前我国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设置情况而言,主要是建设工程管理,是一种狭义的工程管理。[4]
国外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翻译成英文Engineering management、Project management、Construction management。工程管理专业所在院系主要是工程学院(Engineering)、设计与环境学院(Design and Environment)以及商学院(College of Business)等,其中大部分在工程学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