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教育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07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35 [本刊网址]http:∥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途径之一是建立社区教育,保证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其目标,因此社区可以获得和谐发展。特别是因为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文化形态存在多元化的特点,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因此必须关注社区教育的实用价值。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即为社区教育,其作用是学校教育不能代替的。社区教育贴合民族的生产生活活动,存在于民族体内。对现阶段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探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特点
(一)民族文化性
社区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开展的基础,其面对的对象是社区的全体民众。社区民族文化是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中药组成部分,同时它们具有自己的独特的特征,与汉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文化体系和内涵存在很大的区别。通常情况下,这些民族传统文化会传承民间的习俗、礼仪、节日、宗教活动等内容。在相关的民间文化活动中,代代相传了本民族文化的精华,重要的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形式得以形成。根据现阶段民族地区的生产方式、经济水平以及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已形成的这种社区教育形式和内容还将在长期存在与发展。
(二)非政府性
我国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集中区域。这些地区受限于历史、地域、交通、经济等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程度、教育发展都比较落后。特别是广大的民族地区,至今传统的农业使其主要的经济来源,浙西区域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国家的贫困县,有的甚至是国家的特困县。有些村寨距离县城比较近,可以借助条件较好的县城条件发展自己的村寨,如村委会或妇女组织开展一些扫盲、计划生育、妇女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活动。但是没有关于政府性的社区教育的开展计划,大部分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及民间文化活动是属于自发性的。
(三)集体性
民族性、宗教性、集体性和寓教于乐的民间形式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具有的特点。少数民族的社区教育属于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尽管是将礼仪、节日、娱乐、音乐、舞蹈、丧葬等多样化的形式融入到教育过程中,但是其系统性仍然较差,保证社区内每个成员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使其发展的目标。此种教育的潜移默化特点,使社区的共同民族文化心理与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的团结凝聚力。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果少数民族的社区文化教育与集体脱离,那么教育工作将无法开展;如果少数民族文化的形式、活动以及表演活动只是局限在私人空间内,那么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就得不到有效的体现,长此以往该价值就会流失。
二、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
社区教育产生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过程,它使教育的外部关系被理顺,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更加贴紧,学校教育更加受到社区内干部、家长爱护与支持,学校与经济、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被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内部关系也被理顺,办学的指导思想被端正,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培养许多新型的人才,可以对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深入了解并推进,教育质量被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可以享受更多良好的服务。但是社区教育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被推行的时间较短,甚至有些地区仅仅是在部分村社中进行初步探索。现如今最大的困难是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条件欠缺,教育自身的辐射功能得不到发挥;改革的一些做法被传统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羁绊,办学的方法是闭门造车,不具有开放性,还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应试教育。此后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是坚持排除各种类型的干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进行深入探讨,使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得到很大的促进和推动。
三、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社区支撑体系的完善是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阶段随着我国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存在许多方面的弊端,如发展的单方面性,没有激活社会多方的力量,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协调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所以发展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多元共进”的社区支撑体系的构建。第一,社区教育制度建设的深化。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保障是制度建设,在制度上得到了充分的支持,社区教育的发展可以得到正确的指引方向。除此之外,由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因此社区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在大方向上保持对教育发展的指引,同时落实的着力点要确定,制度建设的支点设置为领导管理制度,政策运行制度以及督导评估制度,整个社区教育的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第二,社区教育法制建设的强化。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有力保证与发展的基石是法制的建设,这也是社区教育的立学之本。所以伴随着社会各界的努力与作用,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法律法规建设得到了加强,或者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社区教育的法律地位得到确定,法律的权威性深刻的展现在社区教育中,是依法办学,依法助学真正体现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社会各界必须注意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的问题不能被忽视,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的认同感被大大提高,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区的积极性得到提高,社区成员的切身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社区成员的素质与生活质量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政府职能体系的构建是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建设,政府的职能被最大程度的优化,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的宏伟长远蓝图被很好地设计出来,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意义是国家、地方政府、所在社区“三位一体”的政府职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突出。第一,社区教育受到国家的全面关照,政府将制度建设工作转化为自身的职能行为。站在国家的角度,国家统筹规划、设计推行社区的教育制度建设,保证社区教育制度建设极高的权威性,尤其是由中央政府发起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制度体系必须要建立。第二,地方政府被引导使其与中央政府积极主动配合。地方政府的工作是将社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与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保证该操作与中央政府规定的社区教育的基本法律法规以及强制性制度体系保持一致,出台的配套制度和政策必须要与当地实际保持一致,以保证政府的职能与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保持一致。第三,政府的职能范畴要被调整,相关各部门间的职责分工必须明确。如果职能存在相同或相近性,可以由同一部门承担该职责,保证过去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角色混淆现象得到根本改变,以保证社区教育制度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规范行为。
(三)现代化文化教育的开展是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内在推动器
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教育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因此需要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文化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人存在这种观点,社区教育的抓手可以选择文化,社区教育本土资源的挖掘工作必须要重视,将本地的特色发挥到最大程度,将特色品牌打造出来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发展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社区教育,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必须将社区文化关怀,文化主题,文化内涵之路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现阶段,各级政府从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经济、乡镇企业等不同的行政系统投入大量资金,以支持民族地区各种形式教育的开展,以基础教育体系为基础,在民族地区开展成人、老人以及妇女的扫盲教育、法制教育和卫生教育;科技扶贫教育、农村技能培训要得到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农村文化站为基础,使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农村文化教育等活动得以开展。开展上述多样化的教育工作是建立在基础教育基础之上的,开展的核心地区是村、镇、乡,政府各级机构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投入其中。随着民族社区教育发展到自觉发展规划阶段,自发的、非自觉的行为已经不存在。所以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主要由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多样化教育组成,中国社区教育的完整体系主要由其与大中城市的社区教育组成。
关键词:社区教育;三维目标;系统工程;终身教育
收稿日期:2007―04―18
作者简介:1.赵志祥(1953―),男,汉族,长兴县人,浙江省长兴县社区学院院长,中学高级教师,从事成人教育方面的研究。
2.刘建新(1968―),男,汉族,浙江省长兴县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长兴学院高级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成人教育方面研究。
社区教育是属于“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教育,具有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等区别于传统教育的特征。如何做好如此复杂的大教育工作,是每一位社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课题。笔者认为要抓好社区教育,确保社区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将社区教育的目标定位在精、活和大三个维度上,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社区教育决策者的足够重视与正确决策,还依赖于所有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一、社区教育的三维目标
所谓社区教育的三维目标,是指社区教育的自身发展方向,具体地说,“精”是指社区教育不但要保障每项社区教育的高绩效,而且要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社区区域文化特征与时代特征,确立本区域社区教育在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内容与特色教育;“活”一是指社区教育不仅要有常设项目,还要根据社区经济、文化活动的具体需要,根据社区居民的现实要求随机调整教育项目,二是指社区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要因人、因时、因势,选择适合于教育对象特点的教育形式;“大”不只是指社区教育的教育内容要丰富,覆盖面要广,要兼顾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等等的社区成员的不同需求,更是指社区教育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力争影响到本社区中每个街道、单位、家庭与个人,为每一位社区成员创设自由学习的空间,促进学习型家庭与学习型社区的形成。
二、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
社区教育三维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各级领导与市民对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学习)理念在思想上的认识程度如何;各级政府部门领导是否在具体的工作行动中确实体现了对社区教育的充分重视;各级政府部门能否不折不扣地履行教育部相关政策,制定有力的社区教育资金筹备机制,确保社区教育所需资金的到位是实践社区教育三维目标,确保社区教育稳步发展的基本保障。
(一)思想保障
社区教育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区居民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知识经济和加快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社会转型的客观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在不知不觉中正在发生着变化:
1.职工“单位人”向“社区人”转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民的就业分配、教育培训、劳保福利、医疗、住房、生育及子女上学等对单位有着普遍的依赖性和归属感,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的管理几乎都是单位实施的。实行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后,职工“单位人”已向“社区人”转移,原先由单位承担的社会事务被剥离,移向社会,使社区替代了过去单位所承担的教育功能、后勤服务功能、文化娱乐功能、医疗保健功能等,社区教育的作用日益凸现。
2.社会重心向知识领域转移。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知识已成为一种基本的资源,社会重心正向知识领域转移。人们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充电”,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不断变化的需要,社区教育是满足人们学习需求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
3.社会向学习型社会转移。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首先要求公民是一位位具有终生教育(学习)观念的社区人,并据此构建起一个个学习型家庭、学习型街道、学习型企事业单位等学习型组织,在此基础之上,学习型社会才有可能真正成型。
每一位社会公民都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上述三个转移对公民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明确应对这三项转移的关键是使自己成为终生学习者,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二)措施保障
社区教育量大面广,有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校外青少年培训等等,显然,社区教育已不只是涉及教育部门的工作,还需要劳动保障、文化、体育、法律、民政等等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然而,由于各行政主管部门各自为政,在管理内容上存在着内容重叠等原因,这显然会降低了社区教育的工作效能。因此,当地政府如何充分有效地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关系,充分调动各部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确实有力的措施,合理整合社区教育的多种功能,是摆在政府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上海市教委在总结上海市社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政府在社区教育工作上的三个环节:“政府要积极帮助社区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引领、导向作用”;“政府既要保护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尊重他们发展社区教育的创造性,又要善于优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统筹整合作用”;“政府积极为发展社区教育搭建平台”。由于上海市政府在上述三个环节上采取了确实有效的措施,从而确保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社区教育方面的协同合作,为上海市社区教育的蓬勃发展,成为全国社区教育的典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经费保障
教育资金始终是影响国家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样离不开相应的经费保障。在社区教育相对发达的美国与加拿大,社区教育所需的经费主要是从联邦政府、州(省)政府以及当地税收而来,美国社区学院39%的经费来自联邦政府税收,18%来自当地政府拨款,30%来自联邦政府拨款,其余来自学费、企业资助和校友捐赠等。
我国社区教育学院在筹办之初,主要是采取将社区学院挂靠在其他高等院校、广播电视大学等方法,这样做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投资,提高固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然而,这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这些学校的教育资源紧张。为了确保教育的正常开展,适当增加必要的教育资源是合情合理的。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地要保障必要的社区教育经费,并列入经常性财政开支”;“应努力按照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社区内各类企业要认真落实关于职工工资总额1.5%~2.5%用于职工培训的规定,积极开展在职人员培训”。从而明确了社区教育经费来源。为了确保社区教育经费,各地政府应严格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积极搭建平台,吸引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和有识之士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出智、出钱、出力。
思想、措施和经费是社区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三项基本保障,是实践社区教育三维目标,促进社区教育稳步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实践三维目标的具体措施
(一)学院文化建设
社区学院承担着所辖区域的社区教育工作,学院本身的校园文化如何直接影响着社区教育的开展。学院文化的构建过程就是学习型学院的形成过程。一所学习型社区学院的构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学院领导要再认识自身角色,努力营造和谐、开放、民主、快乐的校园氛围。圣吉指出,组织是一个活生生的体系,你虽然可以驾驶一辆汽车,将它开到你想去的地方,“但你不能‘驾驶’一棵植物的生长。你也不能‘驾驶’你十来岁的孩子……领导亦无法‘驾驶’他们的组织”。学院领导所要管理的是一群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维、独立意识的成人体系。领导绝不可能只凭借个人的意志来强制改变众人的意志。显然,富有前瞻性、民主和开放精神的学院领导是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的先决条件。
第二,学院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激励机制的内容既要涵盖终身学习思想的宣传、招生工作的开展、教育质量的把握,又要涵盖教育科研、教育创新以及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还要建立学院特殊贡献奖,对在社区教育的各个环节,尤其对在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具有突出表现的人员进行特别奖励。
第三,通过上述两项的实行,促使教师重新审视自己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努力在社区教育的工作中自主学习,实现自身专业的不断发展,确保自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知识源头,使教师自身具备质量上做“精”社区教育的能力,学院具备做“精品”社区特色教育的软实力。从而确保学院不仅能做“活”社区教育,而且在内容上做“大”社区教育。
(二)构建社区教育体系
社区教育三维目标的实现不可能靠社区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社区学院来独立完成,它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一个完整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与高效运转。
概括而言,一个地方的社区教育体系既包括由从县(区)政府到街道办组成的纵向管理系统,又包括由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组成的横向支撑系统,这两大系统的结点就是社区教育学院,两大系统协同合作构成了整个社区的教育体系。
具体地说,纵向管理系统的顶层是各县(区)政府设立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或社区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成立县级社区学院;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居委会要设立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管理办公室;行政村设立社区教育专管员。横向支撑系统不仅包括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校和其他办学机构,还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以及有识之士。社区教育不可能脱离行业而独立存在,社区学院必须广泛联系社会各界,与它们组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
社区教育的宣传工作一定要做到有声有色,不可纸上谈兵。上海芷江西路街道的经验是:除了用好宣传窗、印发宣传资料、上门宣传等常规宣传手段以外,还把每年的三月定为社区“终身教育(学习)月”,做到届届有主题,年年有重点,逐步向纵深发展。为了更好地推进终身教育(学习)的思想,街道社区教育办公室对社区内容所有家庭进行了调查,详细了解家庭人员特征,以及外来人口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构建终身教育(学习)体系发展规划”,分年度确定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起步、形成和发展等阶段,明确各阶段所应该完成的具体任务指标。为了调动广大社区成员学习的热情,社区学院在达成社区教育体系内部一致支持的前提下,在全社区内开展评选年度十佳学习型家庭、年度学习型组织等活动,并通过报社、电视台、社区教育网站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学习型家庭与学习型组织的先进事迹,为做“大”社区教育夯实群众基础。
(四)狠抓教育环节,确保社区教育质量
终身学习思想的形成与持续发展动力的获得,仅靠上述的宣传手段还是远远不够的,配合宣传,社区学院还必须举办丰富的各类教育培训,无论在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上都要充分体现“一切为了社区成员的发展”这一宗旨,让社区成员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来自学习的乐趣。
社区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具体教育内容的确定既要根据社区人员特征,结合社区人员发展需要,又要结合社会行业发展的需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层次举办不同的学习班。对处于成长期的少年儿童,可举办艺术类、棋类、科普,以及与其年龄特征相关的生理、心理保健培训;对于无业人员,可以在取得相关用人机构支持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必需的劳动技术,提供工作机遇;对于在岗人员,可与其所在单位进行联系,举办相应的培训班;对于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可以举办老年艺术、信息技术、老年保健、拳术和交谊舞学习班等;只有当社区教育真正涉及到社区内每个家庭、每家单位,涉及到所有社区成员时,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做“大”社区教育。
在具体教师的选择上,一定要把好任人关,聘任责任心和教育能力双佳的教师参与实施教学工作。教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来自社区学院及其外聘的专家、学者,这类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工作;另一类是社区学院在广泛调查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由来自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组成的人力资源库中的实践型专家,这类教师都属于临时聘用性质,主要负责实践培训工作的实施。只有当社区教育具备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时,做“精”社区教育才会成为可能。
在具体的教育形式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体现社区教育的灵活性。要让社区教育走进各行各业,尽可能多地采用临场讲授、个别教学、分组合作学习等方法,使训练与讲习相结合;也可以采用外聘师徒制的形式,通过与各行各业的联系,让各行业的专业人才接受若干位学徒,在岗位上直接指导学生;还可以采用半工半读的形式,为各层次的学生提供充分的受教育机会……只有当各种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时,社区教育的做“精”、做“活”才会真正实现。
综上所述,社区教育三维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全民对终身教育思想的认识,各级政府部门对社区教育工作的协同支持,以及有力的社区教育资金筹备机制这样三个基本保障;另一方面也有赖于社区学院文化的建设、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终身教育思想的宣传,以及社区教育质量的严格把握这样四项措施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舒文,孙昌立.高等教育向经济发达县市延伸问题〔J〕.上海高教研究,1996(2)
〔2〕张小康.关于富裕地区开展成人教育的思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4)
〔3〕杨应崧.各国社区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5
〔4〕〔美〕彼德.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6,391~418页
〔5〕俞恭庆.刍议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教育及其政府职能〔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关键词 社区 高校 教育互动发展 存在不足 解决策略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已经成为了不可抗拒的社会发展潮流。当代高校不应该是孤立封闭的“象牙塔”,而应该与周边社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在我国,目前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互动发展存在一定的不足。深入了解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可行性解决策略,建立健全高校与社区互动发展中可操作的良性机制已经提上研究日程,以便更好地推动两者互动发展,实现力量的互补和共赢。
1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1国外研究现状
英美在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上的研究是较全面和深入的,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性。英国的牛津大学与社区互动发展形成了“牛津模式”:空间上,牛津大学与社区密不可分;管理体制上,城市居民的日常管理工作都有大学参与管理;经济上,牛津大学对地方经济影响是显著的。美国的社区学院则是服务型高校,它的开放度、共享程度和实用性更高。其互动发展模式表现为以下方面:
(1)高校服务社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校与社区存在紧密的联系。高校解决社区居民的就业和需求问题,以服务社区为主要目的。任何高校都存在于一定的社区当中,高校学生的衣食住行需要人来提供,这给社区居民增加了就业机会,也提高了居民的就业力度。
(2)社区学院是开放型的学校。学校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由于政府的长期投入以及高校自身的不断发展,高校拥有比较完善的办学条件。校内的一些设施向社区所有居民开放,如体育馆、图书馆、电教设施和科技活动中心等,用于社区居民教育活动中,社区学院实质上成为了社区的文化教育中心。
(3)高校与社区共建共享。高校与社区应该互动合作,共同构建共享的教育平台。社区可依托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来培训员工,开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工作。而社区可为高校学生实训提供训练基地和科研场所,社区学院也可成为学生训练的重要平台。
1.2国内研究现状
吴林根、陈钢心在1999年出版的《学校社会学》中表达了如下观点:每一所具体的学校既处于教育组织体系之中,又必然处于一定的社区体系中,与所在社区里各类社会组织有机结合,组成社区体系;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是一种双向的交流过程;学校通过为社区政治、经济服务,培养社区所需人才,提高社区公民素质,创建新的社区生活方式,为社区提供科学技术、文化、学校设施等服务,对社区发展起促进作用。
唐伽拉、吕斌(2006)在《大学与社区互动机制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启示》中提到,社区就是大学的外在环境,大学的资源在这种互动机制中得到了更大的开拓与发挥,大学的需求也通过这种机制得到了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满足。大学对于社区具有难以比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学的存在对附近社区生活品质的提高具有正面贡献。
2武汉商学院与沌口街宁康园社区互动发展的尝试
刘志忠(2010)在《高校与社区互动探析》中认为:高校与社区互动的行为应具有互利性、自主性、非营利性和自愿性四种特点。互利性即是高校的资源与社区的资源能够相互补充,高校能够为社区提供科学技术、文化、设施服务,通过高等教育为社区培养有利于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社区也可以为高校提供一个社会实践、社会管理锻炼人才的一个平台;自主性意味着无论是高校还是社区都需要自由表达意志,独立作出决定,自行推进行动的进程,双方都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非营利性表明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是具有互利性的,因而在教育互动发展中存在着互帮互助的关系,相互补充扶持、共享、双赢,因此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自愿性说明社区与高校教育的互动发展是自愿自主的,在自主的情况下,两者互动发展才会增强乃至实现力量的互补和共赢,才会毫无保留的进行资源共享以及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武汉商学院为武汉市市属高校,与宁康园社区具有地缘接近性。两者为探讨如何开展互动式发展做出了有效尝试。具体内容如下:
2.1推动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制定互动合作方案
在社会生活中,互动是一种使对象之间而产生彼此发生改变的过程。而长期稳定的良性互动关系需要满足三个l件:
(1)主体之间需要有共同的或者相类似的价值理念。价值理念是指导组织行为的重要思维方式。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有着“共同创造学习环境,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和目标,这将能更好的推进学校与社区二者的互动合作。
(2)主体之间有发生相互依赖行为的必要性。宁康园社区想要构建学习型社区,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和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建立和谐美好社区。而武汉商学院可为宁康园社区的建设提供教育资源及技术指导。另一方面,武汉商学院欲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最大限度的开拓和发挥大学的优势资源,更高效率的满足大学校区发展的需求。而宁康园社区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此,宁康园与武汉商学院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这是促进二者形成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3)主体之间有发生相互依赖行为的可能性。武汉商学院具有高校所具有的文化资源,技术管理资源和设施资源,可以借鉴英美的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模式,为沌口街宁康园社区提供文化教育、社区管理以及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有利条件,而武汉商学院也需要一个可以为其学子提供一个社会实践的平台,同时更好地最大限度的开拓和发挥大学资源,大学的需求也通过这种机制得到了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满足。
2.2建立高校与社区的资源共享模式
在合作过程中,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期望建立高校与社区间的资源共享模式。一方面,宁康园社区可以利用高校丰富的师资力量,帮助社区开展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利用完备的硬件设施,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高校可通过社区了解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与调整提供有效参考,同时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提供有效途径。
2.3调研高校与社区的双边互动需求状况
在探索高校与社会互动发展过程中,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就双边互动需求展开了调研。武汉商学院调研了宁康园社区人才需求类型、数量、工资水平等方面的内容;宁康园社区则对武汉商学院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了详尽了解。调研的开展有助于高校更好的了解企业需求,从而培养出有针对性的人才,社区则能通过调研制定更为明确的人才引进计划。
2.4找出社区与高校教育互动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互动发展,发现社区与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第一,主动性缺乏,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虽开展了互动研究,但互动过程中的主动性缺乏,频率有限;第二,受益有限,高校在社区发展中应大有作为,其能够为社区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同时也应成为社区开展继续教育、再就业培训的基地,而社区则应成为高校学生开展实习、就业提供良好平台,但在当前阶段,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的互动发展仍不够深入,导致受益有限。
2.5提出高校与社区良性互动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与社区应不断深化合作,真正将高校变成社区的高校,将社区变成高校的社区,打造开放型高校与社区,从而促进高校与社区的双赢局面。这也是未来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互动发展的方向。
3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1)需求个性化、多元化,实际需求复杂多样。例如在宁康园社区中,居民情况各有不同,有的是下岗职工,有的为留守儿童,有的是老弱妇幼。情况不同导致互动的需求各异,这成为了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2)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不完善,还存在不足。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动力不够,并且二者共享的资源利用率较低;此外,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内容和方式缺乏多样性。
(3)相关的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教育互动发展没有全面的机制基础。首先,因为高校与社区互动缺乏良好的环境,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未提供稳定的保障机制。其次是由于高校与社区的互动意识浅薄,高校的服务机制有待健全。
4可行性解决策略
(1)调研社区需求,解决社区存在的实际困难。社区需求是多元化的,也是个性化的。因此,当前高校进社区的需求调研并没有顾及每个社民的各自需求,而且在解决实际困难中,个性化的需求成了难点,因此对社区展开系统、客观的实际需求调查是必要的。
(2)查找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当前高校与社区教育在互动发展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如许多高校开展社区教育更多的是迫于上级管理部门的行政压力,没能真正将解决社区需要放在首要位置,而社区也未充分意识到高校可能带来的好处。对于这些存在的不足,高校与社区都应当深入剖析,摆正认识,为良性的互动发展打下基础。
(3)建立健全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的良性机制。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的开展应当依托于专门的管理部门,该部门可由高校与社区双方共同参与组建,并划拨一定的款项进行专项运作。但管理部门的成立需要高校与社区在认识上高度一致,并有打破体制界限的勇气。对当地政府而言,也应加大对此类项目的政策与资金倾斜力度,并可适当引入市场化机制。此外,社区应加强宣传工作,做好相关的舆论引导,加大在社区居民中的宣传推广。
5结语
推动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是探索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宁康园社区与武汉商学院互动发展途径的重要项目。其带来的影响不仅是让武汉商学院成为宁康园社区的文化中心,给社区人员和在校大学生一个互动交流学习的机会,更是为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探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值得警醒,在未来如何加深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互动的纵深发展,成为了下一步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 吴林根,陈钢心.学校社会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2] 唐伽拉,吕斌.大学与社区互动机制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启示[J].城市问题,2006(03).
【关键词】乡镇 成校 农村社区教育
一、农村社区教育是什么?需要什么?
农村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背景中所形成的一体化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服务于社区内广大老百姓的教育,是一种能及时、准确、真实地反映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本土化”“大众化”“普及化”教育,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社区教育开展的对象是乡镇区域内的所有居民具有广泛性,学习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习形式和方法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农村社区教育所关注和重视的是对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生活态度、人生价值观等的全面开发与培育,而不仅仅局限于对生产技能和劳动能力的狭隘性教育。
二、农村成校是什么?拥有什么?
农村成校是乡镇政府开展农村教育的办学机构,是面向本区域开展教育培训的专门性学校,是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村成人综合素质的主要阵地,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稳定渠道,是推广农村实用技术的重要力量。
由于目前农村成校具有软、硬办学条件,有固定的办学场地,完善的电教设备、雄厚的师资力量,长期承担成人教育任务,积累了丰富的非学历教育经验。
乡镇成校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 与区域内教育单位形成了联系和合作关系,通过联合、股份等形式建立生产实验实习基地,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使乡镇成校成为当地试验示范、科教推广、人才信息、咨询服务、职业技能教育的主阵地,在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教育功能互补中,发挥着其他任何部门、机构不能替代的作用。
三、依托成校平台,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农村社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工程,不管是活动对象、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还是活动目的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往小了说,教育内容有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训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对象有老、中、青、少。而农村成校的教育特点,正好能与农村社区教育的广泛性有机地结合,成为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平台,充分整合社区各类教育资源,推进社区资源开放和共享,较好地发挥农村社区教育的功能。
首先是教育功能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实现农村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致力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和劳动技能素质,更有利于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型社区成员,从而使每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新知识、新技能。
其次是服务功能,农村社区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服务于广大老百姓的“大教育”,它具有全员性的教育特点,是针对本社区所有成员进行教育, 属于公益事业。农村社区教育立足于农村,扎根在农村,是社区成员群众“家门口的学校”,能较好地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需求。
最后是促进功能,按照农村社区教育的特征,引导社区成员自主自愿学习,改变社区成员的学习愿望,激发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目前我国城镇社区已经把活跃社区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待于进一步普及化、规范化、长效化,并提升教育活动的内涵、层次和实效,使其真正成为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最好途径。
四、形成以农村成校为主阵地的社区教育模式
农村社区教育定由当地政府统一领导, 建立完备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在经费上由当地政府出资,社会助学一部分,社区成员出一点,以保证农村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所处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制定出符合当地社区成员求知愿望的办学模式,以服务于当地社区全体村民脱贫致富。
首先整合社区各类资源的开发和共享。社区教育资源包括社区内一切有利于社区成员学习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环境等资源,包括有形的、无形的和潜在的教育资源。有形的教育资源,如设施、设备、场地、教师和仪器等;潜在的教育资源,如农村成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动宣传等。
整合当地社区的各类资源的工作, 必须由当地政府负责协调。
其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解决紧缺知识空白。当地政府要为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做好发动宣传, 让当地社区成员了解农村社区教育能给他们带来的实惠,能使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使当地村民从内心渴望参与和接受农村社区教育,明白“学习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的道理。为确保农村社区教育工作不流于形式, 要开展深入调研,走访和了解社区居民需要什么。解决目前当地社区居民最需要技能知识,如家畜养殖、淡水养殖、农作物种植、花卉园艺栽培、专业技能培训、机械修理等,围绕社区居民急需的技能知识、根据本地的产业特点和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培训计划。开设的课程应通俗易懂、先易后深,使接受者能真正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最后是搞好各类培训。农村社区教育极大地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缩小了城乡差距,提高了村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现状, 促进了乡镇经济的发展, 为乡镇企业输送了人才。乡企职工和富余劳动力是农村工业化的主力军,应加强对对他们的培训。针对乡镇企业职工需求和特点,培训的形式采取集中办班、分散办班、夜校、节假日等,培训时间以短、中期为主;培训的内容对口知识教育。此外,还可根据企业职工的不同文化层次,开设科普知识讲座、文化实习班等。
【参考文献】
[1]朱乐平.浅议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J].湘潮(下半月),2009(6):23-25.
关键词:社区教育;农村社区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36-01
一、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社区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村社区文化的封闭性和地域的分散性增加了组织管理的困难,单一的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我国现行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种组织形式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农民非农业收入的提高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这种以行政和计划为主的体制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投入后的产出效益日益下降,部门和地区分割的劣势日益明显。此外,农村社区教育机构的纵向管理体制不明晰,乡、村两级在管理责任方面相互推诿。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社区的独立法人,理应对农村社区教育负有直接的监管责任。但现实中,乡、镇政府往往把所辖社区的村民委员会作为自己的下属部门或分支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种“准政府组织”的村委会对社区教育的监管就失去了自主性。显然,农村社区管理层面的政社合一、职责不清直接导致了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职能错位。
(二)农民参与社区教育意识不高
现代大教育观念认为,农村社区教育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广泛的社会教育组成的大教育。社区中有许多大量有益的社会教育活动和潜移默化的育人因数常常被人忽视和排斥。由于农民长期在相对稳定、封闭保守的文化氛围中生活,习惯在竞争少的乡村积极模式下劳作,对知识和技术的需求并不十分强烈,还没有形成自觉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社区教育,或者没有社区教育的概念。虽然现在农民普遍懂得社区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但却看不到社区教育和他们自身之间所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人甚至还抱有教育是政府的事情的观念。大多数农民被动参与,农民群众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政府安排好的社区教育,比如法制教育和扫盲教育等,而对急需的科技文化教育,他们还不能主动地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
(三)农村社区教育基础设施薄弱
从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存量来看,由于投入不足,普遍存在功能老化和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且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功能普遍很弱,导致教育基础设施损坏严重。农村社区教育需要一定的场地、设备和工作人员等基本要素,但是农村社区自家庭联产承包以后,原有的经济集体被削弱了,缺少“社区公共财力”的支持,社区教育就失去的其经济基础。此外,农村社区教育的自身积累较低,由于社区教育的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其自身积累能力相当弱小,积累的资金数量也十分有限。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匮乏已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进程。
二、完善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建议
(一)转变政府角色,创新管理体制
政府在农村社区教育中是引导者而不是具体实施者。现有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受长官意志的影响,领导干部常常利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而这种干预往往会因政策和财力的变动而变动,导致政策的非连续性干预。因此,有必要通过管理创新,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精简有效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多元化的社区组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组织、人员、经费、任务四环相扣的社区教育协调网络,来统一协调社区各支持因素和组织力量,以保障足够的资金投入以及政策和法规的落实。同时,要全面开发农村社区教育的社会性支持资源,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推进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
(二)建立稳定的经费制度,多方筹集经费
经费问题是保障农村社区教育正常开展的基础,特别是在我国由于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素质差,开展社区教育涉及人员的数量大、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多,农村地区政府的财力有限。因此在经费投入上,应以国家承担为主,同时多渠道地筹措经费,政府部门要切实解决农村社区教育建设投入偏少的问题,财政部门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按适当的比例不断增加补助经费,做到专款专用;走文化产业道路与市场经济接轨,适当收取少量的学费,“以文养文”,“以文补文”。根据社区教育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还应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投资农村社区教育,吸引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捐赠赞助,共同推动农村社区教育设施的建设。
【关键词】 西部地区;城市;社区教育;发展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社区教育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区教育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社区教育稳步向前,尤其是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西部地区城市的社区教育,明显滞后,在运行机制、经费保障、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随着西部地区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区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寻找出适合社区教育发展的现实途径,已成为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建设中亟待解决的深层次课题。
一、创新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社区教育模式
社区教育活动要想达到教育目标,并经常、持久地开展,必须满足几个条件,一是基本的教育设施,二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我国,除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外,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社区屈指可数,西部地区更是寥寥无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经费严重不足,多渠道筹措社区教育经费的机制尚未形成,经费问题已成为西部地区城市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
社区教育机制的单一化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社区的文化教育都属公益性质,政府是社区教育投资和管理的主要渠道。随着社区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社区教育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改变传统的依靠政府办学的单一模式,鼓励社会各界投资社区教育,兴建各种为社区居民文化教育活动提供便利的设施、场所,逐步形成政府、社会机构、民间组织各占一定比例的社区教育投资模式,允许社会机构、民间团体等非政府组织成为社区教育的经营主体,发展社区教育可经营性的一面,让福利型的无偿教育服务与有偿教育项目并行共存,用这种有偿教育方式筹集资金,以弥补西部地区社区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扭转我国社区教育过度依赖政府的不良局面,给社区教育的自身发展带来活力。社区教育要长期发展,机制的创新势在必行。
二、对接社会,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教育经费短缺、基本条件难以满足的情况下,发展社区教育,就要从地域的角度审视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区内丰富多彩和富有活力的资源平台,培育社区教育实体。一方面,动员社区内各个教育单位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工作,精心选择真正能够承担社区教育职能的社区教育实体,并与之合作办学,如,可以以社区内学校、企业为中心,与之签订协议,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使社区教育与地域需求结合起来,有的放矢;还可与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办学,利用他们的网络平台,构建开发社区教育网络,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内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让各种社会机构的潜在教育功能得以全面实现,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在多元办学机制下,社区教育的主体应引入竞争机制,以品牌意识为核心确立社区教育的理念,这样不但可以大大增强社区教育实体面向社会办学的责任与动力,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而且还可以使学习者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当然,在发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根据教育需求的变动,调整社区教育的结构、规模,不断更新和扩充教育资源。
三、确立项目,丰富社区教育内容
办学成功的前提在于明确定位,在于凭自己的能力发展出独特的培养项目。西部城市的社区教育应在对城市经济发展以及社区内部环境资源能力做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在社会众多需求中根据本社区的特点确定自己的位置,寻找有社会效益的特色和优势教育项目,并以此来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满足社区居民生活学习的需要和社区发展的需要。
从目前西部地区城市人口的基本情况来看,比较明显和迫切的需求主要反映在生存需求、职业发展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上,相应的教育内容主要表现在职业学历教育、实用技能培训、城市流动人口的基础教育和对老年人的生活教育等方面。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社区应根据自身资源特点、生源特点选择特色和优势项目。在高校资源丰富的社区,着重发展高等学历职业教育项目,如:成教班、自考班、职业资格证书班等可以成为本社区教育项目的亮点;在工矿企业林立的社区,可着重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如:基础电工班、计算机培训班、财会电算班、办公自动化技术班等,这些又可以成为该社区教育的品牌;在外来人口众多的社区,针对城市流动人口、民工的基础素质教育和生存技能培训应成为本社区的重点项目,如:法制常识、电器维修、汽车维修、推销技能、美容、理发等各种服务行业培训;在中小学聚集的社区,青少年课外辅导项目可大有作为。此外,老年人的教育、家庭妇女的家政培训、各类兴趣拓展等项目都可成为社区教育的内容。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树立品牌项目,丰富社区教育内容,是解决好社区教育发展问题的根本保证,也是西部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四、健全制度,完善社区教育保障体系
社区教育保障体系的完善,首先在于建立多渠道筹措社区教育经费的机制,这一点,上文已有论述。其次,重新划定政府在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职能作用,改变对社区教育的控制模式,也是社区教育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政府不再是社区教育的唯一投资者,它的职能更重要的体现在能否发挥其调控功能,引导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如何完善机制,建立相应的法规、制度,对社区教育进行监控,从而保证社区教育的质量等方面。尤其是社区教育中的一些有偿教育项目收费的合理性、社区中弱势群体和贫困居民的教育公平等问题,应引起政府特别关注,并通过行政手段尽可能予以调节。政府还要对社区教育实体的办学资格和教育质量进行审查和评估,并把审查评估规范化、制度化,建立起社区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从而构建成熟的社区教育体系,促进社区教育事业健康长久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发展把教育和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教育正在从被动地适应经济发展走向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国内外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不应该让城市社区教育孤立存在,社区教育应积极主动地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对接,一方面创新机制,多方面筹措资金发展社区教育,另一方面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为社区居民提供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这是完善社区教育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立.汉正街社区教育实践的启示[J].江汉大学学报,2000.02.
[2] 夏鲁惠.农村社区学院发展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07.
[3] 郭瑞芳,周振朝.山西省城市社区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区教育在城市和农村得到重视及发展。社区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其发展对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及完善学习型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区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走势。我国的社区教育是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从全国范围看,仍然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管理仍需加强,社区教育主要是一般性的社会活动。本文介绍了社区教育的含义及特征,并通过对我国社区教育现状的研究,详细阐述了我国社区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区教育 发展趋势 现状
我国的社区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社区教育也逐渐得到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潮流。社区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建设和发展社区,进而不断消除社区内存在的社会问题,以提高社区内全体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总之,良好的社区教育不仅能够带动社区内的教育,而且能够保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但只是浅层次发展,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和解决。本文通过对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的研究,详细阐述了我国未来社区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社区教育的含义及特征
我国对于社区教育含义的界定目前还不够明确,仍然处于探讨阶段,但是学术界也有不同见解。现代的社区教育主要是指以社区为范围的,对社区内的全体成员进行教育的一种综合性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一种集适应性、补缺性和发展性于一体的教育形式,具有社会经济、协调、辐射和服务功能的为社区人员服务的教育服务方式,强调的是将社区内民众的利益与整个社区的发展紧密相连,其目的是建设和发展社区,提高社区内全体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素养等。另外,我国社区教育具有社区性、全员性、多样性、广泛性及综合性等特征。社区性主要表现为社区教育是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的,社区的需求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全员性主要表现为社区内全体成员都是社区教育对象,是社区教育的主体,社区教育为全体成员提供教育服务,以提高全员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多样性及广泛性主要表现为社区内不同的教育对象对于教育内容及形式的要求不同,存在差异,因此社区教育为了满足这种差异,必须结合社区实际,针对不同教育对象提出不同培训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样性、广泛性的教育活动。综合性主要表现为社区教育是把社区内建设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的,是社区内各种教育因素的整合[1]。
二、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
研究表明,人类社会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模式及教育形态实质上就是一种社区教育模式。我国的社区教育是在政府引领下逐渐发展起来,各地政府根据各地不同条件和需求,建立起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社区教育。社区教育从发展以来,逐渐经历了兴起阶段、转型阶段及现在的提升阶段,其教育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参与的教育活动。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实验区总数已达到数百个,多集中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地区。首先从城市社区教育的发展状况看,一些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大城市的社区教育的发展要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或者偏远城市的社区教育的发展快很多。另外,我国乡村的社区教育还比较落后,与城市社区教育相比存在差异,尤其是一些边远地区对于社区教育没有正确认识,更没有发展起来。总体来说,我国的社区教育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人们缺乏对于社区教育的正确认识
社区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形式,目前社会对这种新型的教育形式还没有正确认识,最重要的是一些地方的领导在思想上还没有重视社区教育,只偏重于社区内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及社区教育的负责人等受我国传统观念影响,对于社区教育认识模糊,没有给予必要重视。另外,社区内的大部分人缺乏学习自觉性,参与率不高,严重阻碍社区教育的全面发展[2]。
2、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很不平衡
我国的社区教育从总体上看发展很不平衡,这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很大关系。从目前看,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中西部经济发展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镇经济发展。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社区教育水平也比较高,从而导致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越来越完善,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社区教育越来越落后的现象。在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同时,社区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样逐渐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发达地区的经济及社区教育越来越发达。与之相反,落后地区的经济越落后,其社区教育的发展也跟不上,如此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长期如此,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将会更加不平衡。
3、政府对社区教育的统筹管理有待加强
社区教育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泛的系统工程,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社区教育的统筹管理,以形成教育合力,不断提高社区教育效益。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政府并没有对社区教育进行统筹管理,随意性比较明显。首先,政府没有给予社区教育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很多地区没有设立专门的社区教育专项经费,阻滞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其次,我国的社区教育没有建立教育成本补偿机制,社区教育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阻碍社区教育的持续发展。最后,政府对于社区教育的专职工作者没有进行统一管理,待遇方面也没有给予实际解决,导致社区教育的教育队伍不稳定及整体素质不高。为解决这些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实际问题,加强政府对社区教育的统筹管理,建立健全开展社区教育的规章制度十分重要。
4、我国针对社区教育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虽已初步形成,但还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况态,政府缺乏针对社区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导致一些地区的社区教育整合统筹不力、部门分割等现象发生,社区教育得不到持续发展。具体来说,由于我国社区教育与当地的教育部门、民政部门、文化部门、城市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的工作都有关系,但是大部分地区的社区教育主要还是依附于当地的教育部门领导,而当地教育部门的职能范围非常有限,很难统筹协调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相应的工作交流,再加上政府没有设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因此,我国的社区教育很难健康持续发展[3]。
三、我国社区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社区教育自发展以来已经经历了20多个年头,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国社区教育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笔者认为,我国社区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社区教育不断开设学术性课程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学习一些学术性比较强的课程,以此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内的一种全民参与的教育活动,开设一些学术性课程,加强对人们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在开设学术性课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课程的设计中,要坚持专业教育人士参与课程设计的原则,以加强课程的学术性建设;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学术性较强的科目,例如心理学、语言学、物理学等,以满足社区教育参与人员的不同需求;最后,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加强对课程中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视。
2、社区教育将逐渐走向制度化
我国未来社区教育将逐渐走向制度化,主要表现为:首先,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系统,其发展除了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之外,政府支持也必不可少。我国是一个大政府,小社会的传统国家,政府对于社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十分重要,加强政府的辅助与支持,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将越来越顺利;其次,政府要建立健全与社区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不论是管理体制还是运行过程都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再次,我国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社区教育管理系统,以此优化教育资源配置[4]。
3、社区教育将逐渐专业化和信息化
要保证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社区教育不断迈向专业化和信息化。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初期,都是由一些人员自发组织参与的,其教育人员多半都是由业余教育人士组成的,但是社区教育的规模逐渐扩大,人们的需求也多种多样,现有师资已经不能够满足社区参与人员的需求。因此,结合当前实际情况,社区教育机构要积极开展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社区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社区教育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对其实际功能能力的培养。另外,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由此发生很大变化,因此,社区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加强社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以满足社区教育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淑红.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轨迹与现状[J].继续教育研究,2012(08).
[2]陈蕾.我国社区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1).
关键词: 社区教育 和谐公平 新农村建设
发展社区教育利国利民。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对新农村的教育提出新要求、新思想、新理念。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形成城乡教育、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使广大农民学子享有公平教育,优质教育。”加大财力、物力、人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农村教育事业,同时对新农村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教育方向。目前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是乡镇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任务、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宣传惠民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技术培训、推进农村扶贫技术性开发、加快步伐,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全民素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涟水县朱码镇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社区教育成绩斐然。在2008年已完善社区教育的网络体系,构建了以镇社区教育中心为主的教学网络。这为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为新农村开展社区教育,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社区教育是新农村实施终身教育的平台
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知识不断更新。人们的职业不断变动,学校内无法满足知识变动、社会变动和职业变动的需要,所以,人们学习知识,不再仅仅局限在学校教室内,而需要实践学习、多渠道学习,这成为一种社会现实的需要。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成为人们多渠道学习的重要途径,为终身教育搭建一个不断学习的平台。
当前,现代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所以,农村社区教育已成为传播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载体,是农民接受终身教育,提高自身素养的平台。
随着我县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突飞猛进,乡镇居民的终身教育由谁实施?显而易见,只有由镇社区教育完成。它是新农村成人终身学习的组织和平台,为农民提供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应该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不断调整和设置教育内容,以满足乡镇居民学习上的要求。不断加强就业技能培训,重点加强指导就业和职业培训。社区教育是新农村农民学习科学知识、接受现代信息的平台。
二、社区教育是新农民接受和谐教育的摇篮
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当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的和谐,人的和谐依赖于教育的浸润。当前,要打造和谐新农村就必须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农民通过多渠道提高自身素质、技能等,实现教育和谐。要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必须实现全民和谐教育。
在新农村建设中,现代农民只有在社区教育中才能享受和谐教育。新农村实行和谐教育,是以促进教育对象的和谐发展为最终教育追求的,包括自身的和谐、教育类型的和谐、教育内部的和谐。农村实现和谐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农民内外在世界的和谐,使教育者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中实现教育和谐,是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这一切是在政府指导下,由乡镇社区教育实施并完善。所以,社区教育是新农民接受和谐教育、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摇篮。
三、社区教育是新农村实现公平教育的场所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的十报告再次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成为热点,但成人教育存在更严重的不公平。发展社区教育才是新农村实行公平教育的有效方式。
乡镇社区教育,主要开展成人各种技能培训,社区教育是在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这几年来,我镇社区教育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下岗转岗培训和青年农民“双提升”等。对外来人员而言,社区教育不仅满足了他们在当地教育资源短缺,没有机会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基本学习需要,更是提高素质、学会技能,享受公平教育的场所,是提高农民素质和掌握技能平台。
四、社区教育是新农村推行全民教育的主阵地
全民教育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提供的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实现社会平等的根本保证,又是使个人获得生存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社区教育是新时期推行全民教育的阵地,也是新农村传播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载体。新农村实行全民教育,其目标就是农民的基本教育要求,使他们能自尊、自立地生活,并通过不断学习改善自己的生活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社区教育就是开展现代农民的各类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主要是提高新型农民综合素质。
一 、提高认识,搞好调研,是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的基础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提出了要把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教育发展的目标,构建学习型社会,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摸准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脉搏,摸清社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企业,对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特长、经营项目、经营规模等有关信息进行登记造册,并据此确定培训原则和方式,制定培训规划。工作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四个“立足于”,即立足于调查研究,立足于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需求,立足于探索服务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立足于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职业与成人教育学校发展壮大的规律。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围绕着市场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开办各类培训班。
二、多方参与,面向市场,是办好新型农民培训的保证
新型农民培训是一项对社区人力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工作过程中,我们建立健全了社区教育组织培训网络,部门积极参与,通力协作,合力推进,从而确保了培训质量。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坚持以市场为中心,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培训内容,围绕着社区实际选择办班形式,力求培训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举办农民特种动物养殖培训班。2006年9月,我们在调研时发现,养貂户普遍面临着技术上的困扰。幼貂自咬、貂泻痢等一些常见病就让不少村的养貂户损失惨重,全镇30多个养貂专业村,养殖技术普遍缺乏,急切需要技术上的指导。为此我校迅速与二职专达成了联合办学协议,自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我们先后在皇华镇北王家庄子村、范家庄子、大山村、杨家庄子、下康岭、仉林等26个村开办了养貂技术培训班,1000多人参加了培训,为养貂专业户解除了燃眉之急,受到了普遍欢迎。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我校联合潍坊正业饲料公司到各社区又举办家庭养殖培训班6期。
二是举办农村干部计算机培训班。2007年春,学校通过教师分片包村,对全镇六个行政区、73个自然村进行了一次广泛的社会调查。每个教师与所承包的村庄互结对子,在全镇建立起了“为民服务联络网”,通过联络人,真正了解到农民最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培训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调查了解到:镇政府投入巨资为各村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村干部根本不会用,连因特网都不会上。于是,学校立即撰写了“关于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举办农村干部电脑培训班的建议”,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认为该班对提高皇华镇农村干部的素质、对加快皇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专门拨出了经费,并责成相关部门配合我们开展工作。2007年5月,皇华镇73个村的村干部和管区主任经过12天系统的计算机操作集中培训,镇村之间的公文已实现了网上传送。
三是举办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班。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乡风文明教育,学校开展了以“孝敬父母、教育子女、社会公德和法制教育”为主题的农村妇女教育培训活动,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以党政办公室的名义专门为我们印发了培训通知,分管书记召开了专题调度会进行了安排。2007年11月至2008年4月共举办了13期培训班,培训农村妇女4000余人次,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四是举办镇、村企业会计培训班。2008年3月,我们通过到企业走访调查,了解到镇村企业的会计多年来很少有参加学习培训的,企业会计素质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为此我们开办了镇村企业会计培训班,先后参加培训的共14个企业、35个村的会计,通过三期集中培训,使我镇镇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五是举办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近年来,皇华镇的镇办企业和村办企业发展很快,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但由于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缺乏较为系统的管理知识,职工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长足发展,也影响了皇华镇经济的腾飞。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通过细致的调查和论证,积极与相关企业的负责人联系,围绕企业管理当中的实际问题,成功地与潍坊工商职业学院联合举办了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企业老总出题目,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围绕课题组织授课,联系实际,重点突出,深受企业员工的好评。2006年10月至2009年4月,学校先后为山东三工集团、华欣铸造厂等15家企业举办干部职工培训班16期,参训640多人。
六是举办餐饮业管理服务培训班。随着皇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皇华镇驻地及周边地区的餐饮服务业发展迅速,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从业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无法适应形势要求,使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影响了餐饮业的发展后劲。为此,2008年6月,我校举办了“皇华镇餐饮业管理服务培训班”,对全镇30处饭店、旅馆近百名从业人员进行了法律、管理和礼仪服务等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大大促进了当地餐饮业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为配合搞好培训,我们还利用拉赞助的办法编写了餐饮业培训校本教材,在教材的封面上给一些酒店做一些广告,解决了出版费的问题。
七是举办汽车驾驶培训班。自2004年春天开始,学校转变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办学导向,积极探索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针对汽车业发展的良好前景,率先与相关驾校联合举办汽车驾驶员培训班,先后在诸城市的原郝戈庄镇、桃林乡和胶南市的海青镇设立教学点,常年招生、滚动开班。目前已举办汽训班65期,培训学员693人。这不仅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而且增加了学校收入,扩大了学校的影响,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八是举办无公害蘑菇栽培培训班。无公害产品是当前市 场上的热点。为推动皇华镇无公害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我们举办了技术要求不高、市场需求较大的无公害蘑菇栽培技术作为示范项目,从2008年冬季开始,利用股份制的形式,组织教师建立示范项目,开展栽培试验和推广工作。该项目的教学以现场指导和示范为主,2009年3月先后组织16个农户进行现场示范指导,现在接受技术指导的农户的无公害蘑菇已全部上市,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九是举办果树培训班。九月十六日晚上,诸城农村社区学院领导和专业教师,受邀来到皇华社区分院焦家庄子社区教学站,对该社区100多名果农进行了果树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培训。
近一个时期以来,为提高社区居民科技文化水平,皇华社区分院深入社区进行调研,并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制作培训菜单,集中举办培训班。据了解,在焦家庄子社区对果树培训后,还将根据需求举办“特种动物养殖”“道德与法制”等培训班。
本次焦家庄子社区培训班结束后,参加培训的居民份份份表示本次培训对他们可谓雪中送碳。对解决果树管理中出现的早期落叶,落果以及病虫害等现象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三、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取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