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老的民族艺术范文

古老的民族艺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老的民族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老的民族艺术

第1篇:古老的民族艺术范文

 

关键词:民族艺术 大众化 消费

一、民族艺术及其分类 

 

1.1民族艺术的涵延 

民族艺术主要指与生活生产关系较密切的,直接源于生产实践的,以可见形式保留下来的,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等。从广义上来说,民族艺术还包括了音乐、文学、曲艺、杂技等在民族发展中形成的共有的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广义的民族艺术几乎等同于民族文化的范围。 

1.2 民族艺术的分类 

民族艺术的分类往往由于对民族艺术的涵延有着不同的理解而不同。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可以简单的分为: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从应用产生的环境,即民俗的角度,又可以分为礼仪、节令、生产等几个方面。在对民族艺术研究的初期阶段,作为具体调研的依据,可以根据生活习俗,围绕生活生产活动进行简单的分类: 

1.衣食住行:日常服饰、日用品、建筑、交通工具、公共设施; 

2.生产活动:畜牧、农耕、贸易; 

3.庆典仪式:婚姻、丧葬祭祀、歌舞娱乐、节日; 

4.社会关系:家法、氏族、游宴、结社、娱乐; 

 

二、大众化消费文化的现状分析 

 

当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都市消费文化。它集中产生于各大中心城市,通过大众传媒辐射到其他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其突出鲜明的消费特性与欲望特性,给城市的低收入阶层和农村群众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上世纪90年代初,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全国展开。精英们为理想高呼,为人文精神呐喊,面对那些琳琅满目的绚丽商品,面对人们逐渐显现的对欲望的追求,精英们深感忧虑,中国要往何处去?传统的价值坚守还有意义吗?” 

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的快速增长,随着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广泛引导和投入的加大,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从过去较为单一的、以物的占有和使用为目的的生活必需品消费,逐渐向更具社会性和象征性的、更注重消费过程的多元化消费发生转变。其中,文化消费在人们的日常消费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当代社会最突出的消费模式之一。文化消费的崛起带动了民族艺术产业的发展。 

 

三、大众化消费背景下民族艺术的发展反思:符号化生产 

 

作为兴起于大众化消费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艺术展演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是在社会结构变迁、文化观念改变和民族艺术审美范式转型的现实语境中得以彰显的。那些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地区,应广泛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奇异的民族风情来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发展地方民族文化产业。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民族艺术因其较强的艺术性、表现力和审美价值,而被纳入当代社会的文化消费范畴,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化商品。如果把尚未经过市场化开发的传统民族艺术视为一种民族文化“原生符号”的话,那么,作为文化商品的当代民族艺术的符号化生产,就是对“原生符号”能指层面的形式征用和所指层面的意义改造,并将新的能指与所指进行重新拼接、组合,以形成新的文化“再生符号”。 

3.1“想象性审美” 

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符号化生产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各种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在许多民族地区,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因其形态独特、内涵丰富、底蕴深厚而作为地方性资源优势,被纳入经济建设的轨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普遍做法。从扩大宣传、提升形象、振兴地方经济的实用功利目的出发,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对于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开发民族工艺品、展示民间歌舞艺术、挖掘特色民俗风情、复兴民族传统节庆、打造民族旅游市场等方面,当地政府往往都会不遗余力地参与、引导,并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予强有力的扶持。

第2篇:古老的民族艺术范文

近年来,北京市怀柔区职业学校将这一特殊民族艺术形式引入到的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民族艺术,感悟民族艺术,传承民族艺术。

通过民族艺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知识 民间满族舞蹈“二魁摔跤”有着300年的历史,原名二贵摔跤。相传康熙皇帝少年时期为了除熬拜,假借举办摔跤比武大赛的名义,招募武艺高强人士相助,并最终铲除鳌拜。民众为了纪念康熙皇帝的圣明,特将摔跤比武的场面演化为二贵摔跤。二贵摔跤的特色就在于奇妙的艺术构思和灵活诙谐的表演效果。(最早是女真族传统的竞赛“乔相扑”。二鬼画的是丑脸,二贵画的是白脸,后演化成“二魁摔跤”。)

传承民族文化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帽山村的满族二魁摔跤历史悠久,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古时,在每年的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盛行表演。该项目既是满族特有的民间体育活动,又是满族民间花会中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

现在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帽山村的“二魁摔跤”进入了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了解,在该区喇叭沟门满族乡帽山村,有5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会表演“二魁摔跤”,梁山和彭明第是掌握该项目为数不多的传承人。该行当曾一度中断过,5年前,梁山和彭明第二人便开始琢磨、练习,在北京地区传承了“二魁摔跤”这一满族民间花会中必不可少的表演行当,可是现在会的人是越来越少。

本校的学生中,大部分孩子就是喇叭沟门和长哨营满族乡的,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将“二魁摔跤”这个民族艺术融入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以此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并让学生们真正能够欣赏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能够传承民族文化,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民族文化。

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民族艺术“二魁摔跤”,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F在的学生对于那些民族舞和民间艺术都非常陌生,提不起任何兴趣,他们都很热衷于现代舞和流行的一些舞。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民族艺术,学校在民族舞中融入现代舞,这样就更接近他们的生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表演。学生也能从艺术的层面上去欣赏和审美民族艺术。

以民族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知识学习和创造性发展的原动力,教师应主动地为学生创设丰富而新异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感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促进创造性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教学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魁摔跤”是一种体力性、智力性、灵敏性很强的娱乐活动。表演者为一个人,却假扮两个人。表演者身背一个木架(内用竹片),上面安装两个可以活动、着穿满族服饰、呈摔跤状的人形道具,两只手两只脚穿上靴子,分别作为两个满族人的双脚,然后使出各种技法,使满族人形道具做出各种滑稽、幽默而逼真的摔跤动作。如此妙趣横生的表演形式本身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让学生学会欣赏 “二魁摔跤”的服饰、发型、配件、制作,传统舞台上的“二魁摔跤”要经得起现代孩子们眼光的打量。

传统题材做背景的故事情节与表演以及古老的造型审美已经不足以打动现在的孩子们了。因此学校在服饰和动作的编排上下功夫,让学生能真正地感受民族艺术和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

让孩子感受、了解这门传统艺术 传统的艺术做底子,“二魁摔跤”的表演可一点也不简单。想要表演得活灵活现,让人感受到“二魁摔跤”的魅力和妙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笔者认为让学生去演,还是会放不开的,因此,在动作上编排上还是应该由浅入深,对于每一个动作,让学生理解表演者要表达什么样的内容和心情。造型与动势不是为了复现日常状态中的实物或现象,而是要唤起某种感情。

从这三点出发,“二魁摔跤”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深刻的印象,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了解中国的这门传统艺术。

激发创新精神,培养自我探索能力

民族舞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艺术的精华。学生在继承优良文化的基础上,也可以自主进行发挥和创造。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结合民族舞蹈的特点、发展的趋势,自己学习、自己表演,多问多学,在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条件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自我探究的过程可采用小组交流、合作、整体汇演等形式,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

第3篇:古老的民族艺术范文

傩舞服饰色彩是一种符号,其背后隐含着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表情”,通过它去解读毛南族傩舞文化这本大书的同时,给予现代服饰设计师力量与灵感,让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在当代服饰设计中焕发青春和异彩。

[关键词]

毛南族 傩舞 服饰 色彩 服装设计

毛南族傩舞获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数度东渡,代表中国的傩舞到韩国、日本、台湾演出;其傩舞服饰以鲜明绚丽的色彩闻名,其艳丽丰富的程度让人叹为观止,用色大胆、对比强烈而又协调,洋溢着浪漫激情和充沛的生命活力,达到了许多艺术家也难以企及的境界。更重要的是,在傩舞服饰色彩这个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往往表达着某种抽象的观念和思想感情。

一、毛南族傩舞服饰的色彩审美特征

色彩作为毛南族傩舞服饰文化的一部分,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严肃严谨

作为一种礼仪服饰,傩舞服饰代表着严肃严谨的特征,其用色也有强烈的仪式性。我们在欣赏毛南族傩舞服饰时,常常可以看到其民族服饰图案色彩有合理的规律性,很多图案色彩都按照民俗所认同的“美”的准则进行布局,大小、位置、颜色都有一定严谨性。

2、对比强烈

毛南族傩舞服饰不仅在面具上体现鲜艳的色彩,还在衣袖、衣襟、围边等许多部位绣上五颜六色的花卉图案,就连裤脚等部位,都有精美的纹样,它们造型简单,用色大胆,排列整齐,通过色相、明度、纯度、面积等四方面表现。

3、巧妙调和

毛南族傩舞服饰,色彩虽然艳丽多彩,却不繁复杂乱,一般以主色调为主,表现的是一种积极奔放的生活态度。从头饰、整衣、领褂、围腰、鞋饰依照木面的寓意利用不同颜色,色彩浓郁、和谐、热烈、奔放;整体再配以数量繁多、银光闪闪、做工精细的银项圈及各种银饰,呈现一种色彩明快、华丽、和谐的服饰色彩美。

二、影响毛南族傩舞服饰色彩特征的因素

1、民间故事对毛南族傩舞服饰色彩的影响

毛南族民间故事极多,并使用代代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根据毛南族民间故事,谷物图案、色彩广泛应用于傩舞服饰中,以体现毛南族人民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2、图腾崇拜对毛南族傩舞服饰色彩的影响

在毛南族傩舞服饰中,处处可以见到图腾崇拜的痕迹。这些痕迹可以体现在对服饰色彩的选择上。

三、毛南族傩舞服饰色彩的寓意

毛南族人民用五色来解释天、地、人的关系,赋予五色之善恶,并适时地应用于自身。毛南族服饰色彩装饰性极强,许多色彩巧妙地组合,互相缠绕,和谐运用,体现出团结友爱,互不分离的民族性格。

1、黑色

黑色在傩戏人物造型中是和庄重、高贵、财富联系在一起的,毛南人民对黑色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特别是环江下南、上南乡的毛南族同胞把黑色视为色彩中的“极品”。“尚黑”可以说是毛南族的普遍色彩习俗。

2、红色

红色是喜庆的颜色,在傩舞服饰中普通使用。红色对于毛南族人民来讲是极为特殊、重要的,也是极具代表性的色彩。在傩戏人物中,比如“万岁娘娘”、“瑶婆”、“挑夫”的服饰都采用红色。

四、毛南族傩舞服饰色彩语言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意义

1、色彩审美特征的借鉴与转化

毛南族傩舞服饰的色彩高度抽象和概括,他们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和自然界,可以说是对现实生活的表象再现,将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进行大胆的归纳和想象使服装独特又富有表现力;并以此传递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意向,形成了毛南族独有的色彩特征。

2、内涵的延续和引用

毛南族傩舞服饰的色彩并不是简单地对现实物体的再现,而是人们精神愿望的物化。从毛南族傩舞服饰色彩上看,色彩的选择都是具有幸福美满的寓意的,体现出毛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毛南族傩舞服饰色彩在审美思想和文化寓意方面丰富了现代服装设计的表现手法,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色彩搭配原则。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其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需求相适应,不断加深研究和更新,实现少数民族服饰色彩艺术与现代服装设计的完美融合。

结语

第4篇:古老的民族艺术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服饰艺术能够在世界时尚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树立本民族品牌,离不开中国历史大背景。“民族的就是国际的”,没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服装是没有根的服装。中国传统艺术成为了服装设计中需要不断注入的既古老又新鲜的灵感血液。如何认识这一点,并准确的将博大的传统艺术精髓植入到现代服饰中。并有效结合成为整体,是我们将要研究的课题和任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入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入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入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入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入,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入服装设计中时,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入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3.色彩的植入形式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确立了自己的色彩结构。形成了属于中国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传统艺术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艺术形式比比皆是。传统镀金工艺中的“婆金”、“描金”,妇女妆容中的“花黄”,纺织工艺中的“撒花”等在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古人对色彩的种种喜好,甚至今天国际上以“中国红”这一对红色的命名来显示中国人对这以色彩的偏爱。

第5篇:古老的民族艺术范文

一、音像图画式

这是教学中直观原则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运用得较为普遍。

例一:《让世界充满爱》

这是一首通俗歌曲,学生接受起来非常容易。但是单从歌词字面看,由于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心理萌动期,很容易曲解歌词含义,单纯想到男女之情,所以在导入时就应该让学生在头脑中明了“爱”的含义。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情景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三个“爱心礼盒”,逐个打开:

1.非典事迹

2.激情奥运

3.希望工程

教师在《让世界充满爱》背景音乐下动情解说。

然后提问:这四个画面共同说明了一个怎样的情感主题?

学生很自然地脱口而出:有爱就有奇迹,世界需要爱,让世界充满爱。

例二:《梨园金曲》

现在的中学生受流行音乐和通俗歌曲的熏陶影响,对古老的民族艺术根本不感兴趣,甚至反感厌学。在导入这一环节,用多媒体播放《粉墨人生》,它糅合了京剧和流行音乐元素,把京剧这门古老的戏曲艺术用现代音乐展现出来,既全面又生动,配上京剧表演片段,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想进一步探求有关京剧的知识。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产生了。

二、提问描述式

教师通过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将要上的课题自然地引出。

再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例:

提问导入: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哪些天灾让你痛彻心扉?

学生:印度洋海啸、雪灾、汶川地震……

导语:确实,如同学所说,地震、海啸让我们一次次见证着生离死别,但同学们想过没,比天灾更让人恐惧的是人祸,的袭击和战争无时无刻不在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太平,于是无数热爱和平的人走到一起呼唤出人类共同的心声――让世界充满爱。

三、讲述故事式

第6篇:古老的民族艺术范文

1.1民族艺术的涵延

民族艺术主要指与生活生产关系较密切的,直接源于生产实践的,以可见形式保留下来的,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等。从广义上来说,民族艺术还包括了音乐、文学、曲艺、杂技等在民族发展中形成的共有的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广义的民族艺术几乎等同于民族文化的范围。

1.2民族艺术的分类

民族艺术的分类往往由于对民族艺术的涵延有着不同的理解而不同。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可以简单的分为: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从应用产生的环境,即民俗的角度,又可以分为礼仪、节令、生产等几个方面。在对民族艺术研究的初期阶段,作为具体调研的依据,可以根据生活习俗,围绕生活生产活动进行简单的分类:

1.衣食住行:日常服饰、日用品、建筑、交通工具、公共设施;

2.生产活动:畜牧、农耕、贸易;

3.庆典仪式:婚姻、丧葬祭祀、歌舞娱乐、节日;

4.社会关系:家法、氏族、游宴、结社、娱乐;

二、大众化消费文化的现状分析

当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都市消费文化。它集中产生于各大中心城市,通过大众传媒辐射到其他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其突出鲜明的消费特性与欲望特性,给城市的低收入阶层和农村群众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上世纪90年代初,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全国展开。精英们为理想高呼,为人文精神呐喊,面对那些琳琅满目的绚丽商品,面对人们逐渐显现的对欲望的追求,精英们深感忧虑,中国要往何处去?传统的价值坚守还有意义吗?”

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的快速增长,随着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广泛引导和投入的加大,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从过去较为单一的、以物的占有和使用为目的的生活必需品消费,逐渐向更具社会性和象征性的、更注重消费过程的多元化消费发生转变。其中,文化消费在人们的日常消费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当代社会最突出的消费模式之一。文化消费的崛起带动了民族艺术产业的发展。

三、大众化消费背景下民族艺术的发展反思:符号化生产

作为兴起于大众化消费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艺术展演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是在社会结构变迁、文化观念改变和民族艺术审美范式转型的现实语境中得以彰显的。那些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地区,应广泛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奇异的民族风情来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发展地方民族文化产业。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民族艺术因其较强的艺术性、表现力和审美价值,而被纳入当代社会的文化消费范畴,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化商品。如果把尚未经过市场化开发的传统民族艺术视为一种民族文化“原生符号”的话,那么,作为文化商品的当代民族艺术的符号化生产,就是对“原生符号”能指层面的形式征用和所指层面的意义改造,并将新的能指与所指进行重新拼接、组合,以形成新的文化“再生符号”。

3.1“想象性审美”

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符号化生产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各种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在许多民族地区,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因其形态独特、内涵丰富、底蕴深厚而作为地方性资源优势,被纳入经济建设的轨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普遍做法。从扩大宣传、提升形象、振兴地方经济的实用功利目的出发,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对于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开发民族工艺品、展示民间歌舞艺术、挖掘特色民俗风情、复兴民族传统节庆、打造民族旅游市场等方面,当地政府往往都会不遗余力地参与、引导,并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予强有力的扶持。

3.2“快餐式表演”

由经营企业运作的符号化生产在当代消费社会,旅游作为一种最具文化消费特征的社会现象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其中,以体验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旅游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在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民族村寨,旅游经营企业不仅利用当地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其开发建设成为“民族文化旅游村”,而且组织村民歌舞表演队,帮助开发民族旅游工艺品,发动村民开办特色家庭旅馆,以充满异域民族风情的旅游服务内容来吸引游客。旅游市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衡量和取舍决定往往来自于投资回报及实际收益,因此,原本就存活于乡土民间,且集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于一身的民族艺术自然凭借其“投资小,见效快,低成本运作”的特点而成为经营企业开发打造的重点对象。例如,在以壮族歌舞展示和传统村寨风貌为特色的广西龙胜县金竹寨,每当有游客到来,村里的壮族青年歌舞队都会到寨门前敲锣打鼓迎接客人,唱迎客歌、敬酒歌,表演师公舞、扁担舞、板鞋舞、竹梆舞、竹竿舞等,其间还穿插有绣球传情一类的互动游戏活动。

3.3“原生态艺术”

由文化精英实践的符号化生产“原生态”是当下最为流行的词语之一。按照学术上的规范理解,源于自然科学的“原生态”指的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将“原生态”用于艺术上,即“原生态艺术”通常应当指“在特定的区域(通常是较为封闭的民族聚居地)内流传的、较少受外来文化艺术影响的、风格纯正且没有经过加工和提炼的艺术样式,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自然形成并通过本民族世代相传的方式保留下来的”。然而,随着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为载体的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延续的传统封闭格局已经被打破,外来的异质文化不断介入和渗透到各民族的物质生活领域及精神文化空间,生长于这种生态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艺术也必然会不同程度受到现代性因素的影响。

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艺术”早已随着原初的生态环境的变迁而不复存在,现在所谓的“原生态”更多是指一种运用民族民间的原生艺术元素来集中再现本真性民族文化,进而使之得到保护、传承及发展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态度。

第7篇:古老的民族艺术范文

178班宋誉冉

有一种艺术,它充满活力,是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亚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2100年;是纯粹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早2150年。这种艺术是独有的,它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动画片”。虽然它历史悠久,却充满活力,正是它,把我带进了民族艺术的殿堂;正是它,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给我活力,给我乐趣,给我启迪。它就是我们孝义市的民间艺术文化——孝义皮影。

孝义皮影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源,因流行与我市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经有班规,雕簇者存在,说明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发展成熟。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起于战国,是我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皮腔是皮影戏的曲调,因孝义皮影音乐以唢呐为主要的伴奏乐器,故又称孝义吹腔,孝义吹腔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吹腔之一。

第8篇:古老的民族艺术范文

历史悠久代代传承

“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在有纸以前就已经出现。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了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这是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

真正意义上的剪纸,是在有纸以后。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至此,利用纸张剪刻镂空成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纸艺术,随之在民众之中产生。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说明了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等等。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阶段。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趋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的。

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剪纸。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慢慢就会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在我国的民间手工艺术中,这样的剪纸能手为数不少,她们是美的创造者,也是手工艺术的传承者。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忽视她们。

艺术瑰宝源于生活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那质朴、生动有趣的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孝义人民孕育了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孝义皮影、孝义木偶、孝义碗碗腔等,涵盖口头传说、民俗活动、民间传统表演艺术、手工技艺等多个种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极具地方特色。作为土生土长的无形文化遗产,孝义剪纸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传心授、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孝义剪纸,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造型独特,既有北疆的粗犷豪放,又有南国的纤秀细腻,且文化底蕴深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世纪30年代,在中,来自晋绥边区的著名版画家力群先生,曾对孝义剪纸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指导西部地区妇女用剪纸艺术反映新时代新内容,《识字图》《做军鞋》《儿童团长》等作品流传至今,成为珍品。杜村乡东小景村妇女石桂英与力群合作的《织布图》,远传海外,被多家杂志刊登。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百废俱兴,在县文化馆侯丕烈先生的倡导扶持下,以郭梅花、郭润芝等为代表的一批妇女脱颖而出,风靡全国,曾出国访英,展艺传情。后郭梅花调太原,光大弘扬孝义剪纸,任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会长。进入新世纪以来,孝义相继涌现出一大批如郭润芝、武兰翠、赵宝仙、武玉莲等民间剪纸艺术家,她们来自民间,发展在民间,创新在民间,发扬壮大了孝义的民间剪纸艺术,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技艺传授经久不衰

由于剪纸工具简单,易于传授,在传授和使用过程中,又经历了艺术与内容的自然发展,使孝义的剪纸艺术始终充满活力,经久不衰。剪纸也是孝义人生活中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深受妇女喜爱。老辈们炕上放着的纸糊筐筐,装着剪刀与针包等,别人要什么,信手拿起纸和剪刀就能剪什么,剪出的图案,村里的婶子、大娘争先索要,是抹不去的记忆。过去,农村女子自小或随母习之,或经心灵手巧者点拨,一代一代得以传承。

孝义剪纸花是依附民俗活动相传下来的,在境内具有悠久的历史,时至今日,每个村里都有能工巧匠般的主妇。若从孝义剪纸艺术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广泛流传于民间,承袭古老传统,专为民俗活动服务的作品;二类是有继承的,同时又受近代文化影响极深的作品;三类是作为时政宣传内容的作品。

第9篇:古老的民族艺术范文

关键词: 音像制品; 地方特色; 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196-01

自“戏迷大叫板”栏目举办以来,可谓是盛况空前,观众参与热情令人振奋,栏目收视率保持居高不下,这从侧面也反映了秦腔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在民间的广泛影响和它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反映出地方特色在音像制品的制作中依然散发着勃勃生机。栏目所引发的“秦腔热”也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再披新衣,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也给音像制品带来了很大商业机会,也为地方特色在音像制品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音像制品是人们了解文化、进行文化沟通的载体。社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该社会的文化有没有进步,有没有发展,有没有创新。文化进步是人类进步的一大标志,而音像制品市场的繁荣发展正体现出这一事实。音像制品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音像出版社,无论其规模如何,只要出版的音像制品有特色,就有可能将这种特色转为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消费者,求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地方特色是一种优势,是音像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之一。地方特色越鲜明,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越强。如果没有地方特色,要实现向质量效益提高阶段转移的困难就较大。特色定位对于音像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尤其关键。

一、音像制品思考与定位

在经历了2003年的繁荣之后,音像产业的发展陷入了持续低迷的状态。就衡量音像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三项指标――发行品种、发行数量、发行金额这三项数据而言,音像产业的下降程度均为历年之最。究其原因音像节目源一直是国内音像出版业的薄弱环节,也是困扰音像出版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面对陕西地方戏巨大文化资源储量,陕西音像出版社不仅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挖掘和整理,还要将这些资源转换成文化产品,出版一系列优秀的、声画并貌的音像制品,创造属于我们陕西自己的品牌,从而推动陕西文化产品走出陕西、走向世界。我们希望随着音像制品的陆续出版,能使本土专业人士创作的高水平音频、影视精品,被全国乃至周边国家的出版界所了解,让更多的人熟知陕西深厚的地方文化艺术底蕴。

在出版发面,要形成自身产品特色,要有长期的发展战略和出版规划。在品种方面,出版品种方面不能简单重复,在这个过程中追潮跟风现象比较严重。在选题方面,缺乏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精品意识不强。现在要抓住地方的特色,灵活应用。多出精品,打造音像出版社品牌,是出版社安身立命之本。因此,陕西音像出版社需要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不断进行内容创新和产品创新,摈弃以往小打小闹的运作模式.将陕西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像产品推向国内国际市场.全力发展陕西音像出版业。在选题策划中,始终将“地方特色”贯穿于编印发的全过程。本着挖掘整理、继承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及现代文化产品的发行推广理念,认真分析本土文化地方特色和文化产业现状,确定各个选题的音乐、画面、产品包装的风格,乃至大致的市场发行推广理念。在发展过程中秦腔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嗓。以西安易俗社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

二、音像制品中方言特色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生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产品。在中国当今历史转型期,传统戏剧艺术因受自身固定程式的限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新兴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所冲击而一度陷入危机,昔日辉煌的艺术瑰宝备受冷落。但是新的文化时代并没有完全造成传统戏剧艺术的消亡,反而促进了戏剧艺术的革新、创造和发展。方言为诉求的本土化趋势,正在公众传播的新媒体概念下流行。目前,以方言为支撑的音像制品发展到了关键时期,靠方言来突破音像制品和用音像制品来保护方言,似乎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需求出现多元、多变、多样的趋势。近年来,陕西立足于办大文化,不断创新理论工作方式,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谱写了和谐文化新篇章。通过笔者对近年音像制品中地方语言使用情况调研,目前音像制品中地方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一)音像制品方言特色朴实亲切,新鲜活泼,富有表现力,具有反映生活迅速及时的现实性和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普及性。

(二)地方语言在营造气氛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音像出版社还联手农村民间剧团,挖掘表现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资源,制作大量音影剧目,重新编排了大量的秦腔,服务于农村文化市场,这种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就是“一条街”的创举。使得古老的、具有文化传承的地域特色更加凸显,既适应了市场需求,又实现了乐配音、音配舞等相关的系列的套餐,更加适合老百姓的需求。

(三)地方语言入戏,更加有助于戏中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各地方、各民族都有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语言,运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塑造舞台人物形象,更加容易典型化和个性化,更容易增强小戏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如《商芳会》,短短的一年中间,“商芳会”的名字在秦腔观众中妇孺皆知,家喻户晓,陕西广播电台的热播,个人演唱会的火暴场面,因为她那那铿锵悦耳、余音绕梁的激情和那股地地道道的秦音秦韵。因为她地方特色非常明显,深受好评。

三、音像制品地方特色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