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与现代范文

传统文化与现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与现代

第1篇:传统文化与现代范文

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而宽泛,相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历史上形成并流传至今的文化,具有民族性、草根性、传承性等特征,其主脉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文化,所谓“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基础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农耕文明、农业文明的产物。没有农业文明,我们今天就没有文明,就没有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史,更不会产生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我们的祖先在生产、生活劳作中总结出了一门绝活手艺或技艺,一辈辈地传承,传给了爷爷,爷爷传给了父亲,父亲再传给你.你再传给儿子,就是在这代代的传承中,经验在不断积累与丰富,每一代人都可能在上一代的基础上,加之自己在实践中的点滴创造,一点一滴地积东,一代一代去传承,最终成为传统,形成传统文化。这一切都跟农业社会、农业文明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是在农业文明的土壤中孕育发展的,最终成为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地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农业文明具有地域性、传承性等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性决定了农业文明色彩斑斓、五彩缤纷,也造就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有近四百个地方戏剧种,这些都是先辈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不能否认这些剧种大部分因在当下面临自身传统与现代化的不适应而流失,处于严重的濒危状态,但这绝对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这就是特殊的、悠久的农业文明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农业文明重视传承,它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代一代积累传承下来的。另外,因为有传承,所以整个农业文明从它的产生、发展、鼎盛到逐渐衰落,在整个过程中它的精神实质,包括审美观、价值观都是一脉相承的,伴之农业文明产生的传统文化也是在社会的不断变革与进步中得到优化传承至今的。如最早的诗经是四言的,发展到五言诗、七言诗,到了唐代诗歌达到了顶峰,出现了齐言体诗,到了宋代,宋词的出现打破了齐言体的形式,而改用长短句。宋词代替唐诗,或者说唐诗代替诗经,明清戏剧代替宋词,这些都是发展,都是传承,但其精神实质、价值观念、审美内涵是一脉相承的。唐诗和宋词在这些问题上没有根本的区别,无论从豪放派、风花雪月到爱国主义诗词和唐诗没有本质区别,内容是一样的,变化的只是形式。另外,在传承性中也包含着牢固性的一面,也就是它内在的不变性、稳定性。比如我国自古有之的“诚”、“信”、“勤俭”的社会美德;“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自强不息”的人格意识;“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积极进取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这些忠孝仁义传统与中华美德,一千年,两千年都没有变,也不能变。这是农业文明的特点,更是我们要保护的优秀传统。农业文明在面对今天高速发达的现代文明,其历史的局限性不断被凸显出来,在现代化面前很多传统的东西表现为不适应甚至落后,有被现代化所淘汰的危险。正是因为农业文明的局限性决定了在其土壤中孕育的传统文化并不都是精华,也有糟粕的基因,这需要用科学的态度,一分为二地剖析,汲取精华、弃其糟粕,有批判地继承。谈到精华与糟粕的问题,不能不从所处的时代及社会环境来分析。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鲁迅先生曾在1925年《华盖集•忽然想到》中说过一段话,喊出了当时的强音,曾经震撼无数五四青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青丹,全都踏倒他。”这里的“三坟五典”是三皇五帝时期的遗书;“百宋千元”指清代两大藏书楼,分别因藏有100部宋版书和10(X)部元版书而著称;“天球河图”是指古代的传统历法及八卦等;“金人玉佛”是珍奇的宗教工艺品;“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则是珍贵的中医药财富。站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恰恰几乎都是我们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认为,“脱离反帝反封建狂飘突进的时代环境而用今天的标准和视野来苛责奋迅先生,当然是不应该的。但是,在so多年过后,在我们跨越生存、温饱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再用那时候的偏激观点来粗暴地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相当不公正的。”“在所谓的‘精华’与‘糟粕’之间,还存在着大量‘精华’与‘糟粕’共存共生的文化,存在着大量在一个文化体系里被视为‘糟粕’,而在另一个文化体系里被认为是‘精华’的文化。”所谓的糟粕,也就是不能适应今天主流价值观的那些思想、行为方式等,但这些所谓的糟粕在当时年代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的,只是在今天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与现代化的精神存在相悖的一面,我们不提倡不倡导而已,如旧社会的“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传统落后思想,与传统丧葬习俗相关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相关行业、相关产品,以及束缚人性,残酷的“三寸金莲”、“凌迟”、“车裂”等传统的落后的行为方式、封建陋俗及古代酷刑,等等。但这些所谓的“糟粕”,不为今天时展所接受的文化行为与文化事项,也属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需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包容的态度,通过文字、图片,影像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客观真实地挖掘、记录与保存遗产的所有文化基因与元素。因为这些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都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历史真实的直观体现。对其进行保存层面的保护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认知价值、文化研究价值及教育启示后人的价值,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区别对待“保存”与“保护”两个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否能适应今天现代化的发展都首先要完成“保存”层面的抢救性保护,而对能够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为新文化的创造起积极作用的优秀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是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继承与弘扬式的保护。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与融合

西方的现代化不仅代表的是先进生产力,还有西方所谓的“先进文化”。根据原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导致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与思想两个层面,思想的上层建筑也可称之为意识形态范畴。我国几千年农业文明发展并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属于意识形态,它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鲜的西方文化,难免会发生冲突与碰撞。传统文化就好比是身居高墙内的“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在面对高墙外的世界时会表现出或好奇,或羞涩,或排斥等复杂的内心状态。传统文化面对现代化所产生的冲突“更多的则是指思想意识、观念形态的冲突,是传统心理、现代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冲突,而物质上的冲突并不主要,故人们又把它称为‘深层型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主要是指人们对保护理念、目的、价值、意义等的认知,以及如何采取适宜各类别、各项目的保护方式与方法的探索上。我们谁都不可否认,现代化带来了我国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快速腾飞,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产生了很多不曾有过的现代文明。我国目前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现代化。我国现代化不仅仅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几年,其实从“”就已经开始了。但仔细审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会发现在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绩背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个过程中充满着太多的痛苦、血汗、曲折,走了太多的弯路,损失了太多的东西,特别是我们的传统。我国的现代化毕竟不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不是在我们自身的文化土壤中自然孕育的、瓜熟蒂落的过程中实现的,而是受到外界因素的迫使。这些就决定了现代化必然要与传统文化发生剧烈的冲突,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这种斗争往往都是以本土传统文化的失败与妥协而告终的。假如我国的现代化是在没有八国联军、没有外国列强的入侵及战争的威胁下,通过自身的改革与变法来实现的话,它必然是自然的、健康的,在整个过程中也不必完全地抛弃自身的传统。但当时的现代化是把传统文化看成是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不折不扣的绊脚石。比如“”提出的“打倒孔家店”,以及鲁迅先生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中慷慨激昂的陈词等,都见证了当时的社会趋势是要现代化,要科学,要民主,不要传统,视传统为现代化的天敌,要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我国的现代化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开始的。当然,在今天我们不能仅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因为时代背景不同,存在的就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所幸的是,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我国现代化从起步到现在的时间还并不长,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现在认识到存在的问题还为时不晚,关键是要吸取经验教训。在当前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懊重行事,对待现代的高科技要客观地认识,特别是事关人类生存及食品安全的相关领域,更引起重视,避免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的“畸形”发展。比如现在很多母亲十月怀胎剖腹生产,而非顺产;现在吃的转基因食品,激素催肥的鸡、鸭、鹅等家禽,反季节培植的蔬菜与水果等,可以这样讲,这都是现代化带来的便捷与物质的丰富,但这其实是违背人类自然生理需求及动植物生长规律的,从长远考虑是不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我国现代化发展到今天,人们的思想认识在不断提高,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开始意识到顺产对于母亲与胎儿身心发展的益处,也逐渐开始认识到用传统方式生产的非转基因食品,传统方式饲养的溜达鸡等家禽,以及应季蔬菜和水果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人们在对待传统问题上认识的转变,体现出人们在里身当前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文明、传统文化所进行的重新审视与理性认识的过程。近些年,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优质基因愈来愈多地被重新发现,并为现代所服务。如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复苏热”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热点话题,这绝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学术探讨,而是一种以传统文化为焦点的重塑国人文化认同的理性回归。“一个民族,尤其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必须要有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就是重新寻找文化定位,找到遗失的自我。”目前,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在面对强势的西医文化面前,所表现出的自信与自觉,以及世人对它的重新认识与认可,也完全说明这一点的。

第2篇:传统文化与现代范文

摘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它们是共时态存在的文化的一体的两面。不应该用实体论、整体论的观点来探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由此出发,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系的若干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的观点。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实体;共时态;整体  

  

文化活动既然是人类的生存运动,这种生存活动的基础既然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那么,文化活动的第一方面首先就是体现“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传递前人生存活动的经验和教训的传统文化。这是人一出生就置身于其间的、不可超越的。“人要成为全面的人,只有生存于承担了传统的同类群体中。人的文化方面只能以这种方式发展。”人要成长,“个体首先必须吸收与他相关的文化传统。个体首先必须爬上他出于其中的文化高度。”这说明,传统文化一方面是前人生存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知识、价值、意义,是前人生存活动的智慧的结晶。按照伽德默尔的看法,人作为有限的存在,是处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不管他是否了解这种传统文化,也不管他是赞成还是反对,他都不可能超越传统文化的观念意识。我们始终只能在传统文化中进行理解。不管意识到与否,传统文化总是影响并形成我们,始终是我们的一部分。它当然不会是躲在久远的过去,而是就存在于人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就存在于人当下的生存活动中,存在于这种当下的生存活动的方方面面里。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思维的前提。我们固然也有许多无法控制的成见和思维定势,但我们必然要调整、修正、剔除和补充它们,在此基础上展开新的思维活动。这种新的思维活动及其成果马上就构成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思维转化为行动,行动产生成果,我们就这样也参与了传统文化的创造。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存在、发展和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还是使社会的各个部分、使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保持紧密联系和统一性的东西,是社会发展的基因。它从物质技术、行为规范、精神意识等等层面表现出来,集中表现在语言符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方面。这样看来,文化包含两部分:作为文化活动的结果的这一部分,是传统文化;作为对传统文化进行修正、补充、更新的另一部分,就是现代化。它们作为文化的一体的两面,是共时态地位居于个人、社会当下的生存活动的方方面面里。换句话说,传统文化、现代化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存活动的本身。  

为此,应该避免陷入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作“时代化”理解的误区:把现代化仅仅看作一个时间概念,一个历史时期,一个继传统文化之後的时期,而在此前存在、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必然属于传统文化。关于这一点,福柯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谈及对现代化作时代性的理解时曾经指出:我们不应该将现代化仅仅看作一个处于前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一个时代,而更应该将其看作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不是谁都有的,也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时代。这是从个人对生存活动的态度来说的。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霍依教授则说得更加富有哲理意味:“按照我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观,称福柯为一个后现代思想家并不意味着他的同时代人和幸存者同样也是后现代主义者或必须成为后现代主义者。历史的中断不是同时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也不是同时发生在所有地方的。同一个人、同一种纪律或设置在某些方面可以是传统的,在某些方面可以是现代的,在另一些方面可以是后现代的。”这个说法言之成理而且可以借鉴来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之所以人们会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理解为时代化的历时性关系,首要的原因是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作了实体化的理解。这有两种表现:一种表现是企图到前人遗留下来的书面文献材料中去寻找传统文化。这就把传统文化当作了一堆僵死的、既定的、静止的、封闭的东西,进而认为,传统文化是可有可无,最好是不必要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保存的可抛弃的东西。由此出发,人们还认为:古代书面文献材料所表述的传统文化,比我们自己所知道的更清楚、更值得相信。其实,且不说这个观点只注意到了历史的描述性而未涉及其解释性,只说它还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古人书面文献材料所记述的东西,有的只是纸上谈兵,有的不过是无法实现的或本来应该实现却并未实现的理想,有的则是虚伪的或言不由衷的粉饰,还有的只是一家之言或从某种立场出发的、有倾向性的、为某一群体利益服务的主张,……。另一种表现是把传统文化当作现代化的阻力和障碍,把传统文化当作现实中的问题、消极的东西、社会的阴暗面、一切不如意的东西的替罪羊或发生的原因,总之,把现实中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传统文化。例如说:“一面学科学,一面恢复我们固有的文化,……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如果过去的文化是值得恢复的,我们今天不至于遭到这步田地了。”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要进行现代化,就要彻底清除传统文化

第3篇:传统文化与现代范文

21世纪中国人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都寄托在青少年身上,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而要建设、创造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开始,九年义务教育无疑是素质教育最基础的环节。

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美术教育无疑是从保护民族文化入手,重建美术文化生存、传承和发展的平台,把根留住,让传统美术进入课堂不失为一条良策。

长期以来,人们多把美术作为一种个人爱好,过多关注其“技术”层面上的累积,其课程资源也是相对封闭的、单调的,缺乏吸引力的。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人们开始广泛关注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将美术学科与生活联系及充分挖掘美术教学资源,以使美术学科课程变得对学生更有吸引力等,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些途径,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近年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较关注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在平时的教学方法上也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在近几年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摸索和探讨着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术教育成功对接这个有待以后继续探索研究的课题。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应多注重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对现有教材上的传统知识教师要进行合理补充和拓展,增加课时及学习内容,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让学生了解,中国除了兵马俑、长城,还有戏曲、武术、陶瓷、书法等数不胜数的优秀传统工艺,中国的特色园林建筑、民族服饰及刺绣、剪纸、编织各种民族工艺品,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

近年来,原来的教育模式(重技巧、轻理论)逐步被打破,新的教育(创新)机制还有待于完善,在艺术教学、教研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给从事艺术教育的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合理运用都是为了能突破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更有效地重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信念,使他们在童年形成部分经验的同时,也能在轻松有趣的美术课堂上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镌刻在心灵。

然而艺术从本质上说是创造革新的,艺术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之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创新精神是社会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引发一场重大的革命。

第4篇:传统文化与现代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艺术设计;汉字;传统图形

一、引言

从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想发展,必须勇于继承,敢于吸收,善于融合,才能成就自己特有的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方面我们也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在不断吸取外来文化设计思想的同时,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培养,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

现代设计强调的“以人为本”理念其实也源于中国古典哲学——庄子的“以人为贵” “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此可见,现代艺术设计无论怎样发展都摆脱不了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

近年来,许多传统文化元素也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价值,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于现代艺术设计中,越来越受当代设计师的青睐。下面笔者就影响比较深远的几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和影响加以探讨,从而为艺术设计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受到了以儒家、道家、佛教为主的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融合而成现有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实用哲学,可以运用于各个方面:用之政治,可治国安邦;用之经济,可富国强兵;用之设计,可精美绝伦……

1. 儒家“以人为贵”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走向。

儒家“以人为贵”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已成为中国设计师们的设计理念,成为中国艺术设计特有的内涵。如:现在有些房地产公司的设计,就十分注重依山傍水,利用自然之美,善于运用人力巧夺天工,尽量避免过多的人工雕琢,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2. 道家体现出的潇洒和飘逸对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认为“美在道,而道之本性在自然,即自然而然”。老子的“道”非语言所能表达,他侧重的是让人用抽象的思维去理解和认知。道家思想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是“太极图”,其形式与理念经常被设计师们所借鉴。如广东深圳市的主体公园——“水上乐园”的徽标就是在“太极图”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它在“太极图”的图形里加入了上下翻卷、生生不息的水纹造型,体现出“水上乐园”中的主题水变化万千的形态。它强调动感与和谐的形式美,同时也蕴涵了收放自如、变化统一的哲学理念,演绎了道家学说中的“动静观”与“时空观”。

3. 佛家清净无为的思想也影响着现代中国艺术设计的价值取向。

佛门中人认为世界本原上是无形、无像的,却又充斥于宇宙之间,无所不在。佛家强调自解自悟、以心传心、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在现代中国园林设计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思想,将园林空间由“画境”升华到“意境”,也是佛语中讲的“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构筑出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

儒学强调的中庸,道家追求的道法自然,佛家宣扬的四大皆空,在历史的演进中相互补充、相互作用,从而演绎成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二)汉字。

汉字作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它本身是一种语言,一种象形符号,通过象形、会意等六种构成手段来传达特定的意思,而其本身的图案化、文字隐喻、汉字书法等在历史发展中已经具备了装饰、审美的基本性能。如汉字书法中楷体的刚毅、娟秀,行草的狂放恣肆,篆隶的古朴厚重,各种书体不同的表现特征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元素。因此,汉字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概念,蕴含了无限丰富的审美文化。现代字体设计常以直线、几何为图形构成元素,对汉字进行再处理,以创造出富有现代气息与视觉冲击力的艺术设计。

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作为主体图案,以寓意诚信的中国传统印章向全世界人民庄严承诺:“世界给我以信任,我给世界以辉煌”。会徽印章中的篆字“京”,代表着古都北京青春焕发,以开放的胸怀、融会古今、吸纳万方的文化凝聚力,热烈欢迎世界各族人民的到来。其中印章中的阴文还将“京”字幻化成一个飞奔着撞向终点线,舞动着双臂迎接胜利的运动员形象。整个会徽造型传达了人类体魄与精神的双重之美,神在像外,像在言外,言在意外,完美诠释了体育精神。

(三)中国的传统图形。

从远古的《人面彩陶鱼纹盆》中的图样到汉代《荆轲刺秦王》中栩栩如生的画像石;从象征着皇权的龙纹到象征着金钱的古铜钱;从象征着爱情的凤凰图案到象征着平安的中国结图案。这些传统图形沉淀了丰富的文化意蕴,是东方文化宝贵的财富。它具有无穷的生命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现代艺术设计元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其它艺术形式难以取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它正熠熠生辉地闪烁着独特的东方魅力。许多得到世界认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都是从中国传统图形中获得灵感加以重新创作的。

如: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就成功地借鉴了中国传统图型中的凤凰纹样,且以中国传统图案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来设计,凤凰,和鸣铿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现代传媒的特色、品牌的立意高远、厚实的文化底蕴。凤凰两两相对旋转盘旋的翅膀极富动感,代表了陆港两种不同文化的互补与交融,体现了荟萃南北、融会东西的文化观念。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各个方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难以一一阐述,只能挑其中几个重要元素来探讨,但也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设计息息相关,鱼水相融。

许多有见地的思想家与设计大师曾这样说:新一轮的经济崛起和文化复兴将在东方。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让“中国”这个品牌有着无与伦比的创造力,然而这些对世界富有诱惑力的价值,在今天的中国却有渐渐磨灭的倾向,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血脉。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呢?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曾说过:“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谱,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是中国人。”意思就是说要在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得到创新与拓展。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它也必定会对人类文明今后的发展,继续发挥着无处不在的巨大影响。

(作者单位:梅州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第5篇:传统文化与现代范文

目前在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已经开始使用的玉石纤维,则是运用萃取和纳米技术,使玉石和其他矿物质材料达到亚纳米级水平,然后熔入涤纶纺丝熔体之中,经纺丝加工而制成的。它既能和棉、毛、丝、麻及化纤类短纤维混纺也能纯纺,因此被大量用于针织、机织等多种织造工艺上。

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它的辉煌

在玉石纤维及其制品的市场推广过程中,它的保健作用一直是商家叫卖的热点。据说是依据《本草纲目》、《唐本草》等传世的古代医书上的记载,玉石具有“除胃中热、安魂魄、利血脉、明耳目”等等一系列神奇的功效。不过,古代医学家受到研究手段以及科学知识等方面的限制,我们今天也很难确定其记载是否就没有任何的错误或者瑕疵。因此,商家对于玉石纤维保健功效的大肆宣传,我们广大消费者也最好采取“姑妄听之”的态度。

实际上,大多数消费者对于玉石纤维趋之若鹜的原因,还在于玉石在我国古代包含了深刻的权力烙印。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明确的使用玉器的等级规定。所谓的“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就是对于六种地位等级不同的官员使用不同等级的六种玉石的明文规定。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人民群众都在为了吃饱饭而忙碌奔波。在那个时候,大家对于玉石、玉器的追求意愿并不强烈。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数年间,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于改善生活质量也就有了比较强烈都愿望。因此,玉石行业也就一度“洛阳纸贵”,价格也是成倍地增长。一时间,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不少带着玉石吊坠、耳环的人。自然,这其中也不乏玻璃冒充玉石、染色翡翠之类的情况发生。但是,大家也并不过分计较,无非是图个玉石的名头能给自己带来好运气罢了。

转眼之间,玉石纤维及其纺织服装产品横空出世。广大消费者自然而然地把对于玉石的崇拜转移到了它的上面。国庆期间,在成都某百货公司里笔者就看到了众多消费者争相抢购玉石纤维袜子的一幕。那阵势丝毫不亚于冲锋陷阵,让人数日之后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

玉石纤维及其纺织品在宣传中声称的另外一大优点,是其穿着起来人体会感觉较为凉爽。众所周知,在炎炎夏日摸一块石头就会比摸一块木头感觉更为凉爽。实际上,人体对温度的感知是通过皮肤热量散发的速度来实现的。 石头的导热性比木头要强,所以在摸凉的铁和石头时,热量传递很快,人体就会感觉到比木头要凉一些。这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即便不是玉石就是一块普通都鹅卵石都会让人感觉凉爽。当然,目前还没有人把鹅卵石用到纺织服装行业上。所以,玉石纤维的凉爽性能还是具有一定的服用优势。

据了解,有试验证明在32摄氏度环境下由玉石纤维制作而成的衣物相对能降温将近2摄氏度。也正是由于玉石纤维的凉爽性,目前它主要被制作成贴身内衣、袜子以及运动服等。

实际上,我国不但是世界上主要的产玉国之一,我国人民群众对于玉石的应用也走在了世界都前列。从古至今,玉石都被广泛应用到家具、装饰品、乐器等等方面。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群众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了重大的观念性改变。不但关心如何吃得好、吃得健康,同时也开始关注如何穿得健康、穿得舒适。这一点,我们从最近这些年发展迅猛的纺织服装用新型纤维原材料不断涌现上就能看出。

近几年来,玉石纤维行业发展得很快,工艺技术也相对较为成熟。伴随着玉石纤维产业化的实现,对于我国纺织材料的丰富以及开拓玉石应用的全新领域都有一定的好处。同时,玉石纤维的出现也赋予了纺织纤维和纺织品全新的功能,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让广大玉石纤维以及玉石纤维纺织品生产企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现代化的工艺技术促进了它的推广

据了解,玉石纤维是我国科技工作者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服用纤维原材料。它从2006年起,开始在我国纺织服装市场上出现。但是,玉石纤维的真正腾飞还是要追溯到2010年以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随着对于玉石纤维工艺技术的改良、革新,彻底突破了诸如染色困难、保暖性差等一系列的瓶颈障碍。并且,这些工艺上的改良、革新还进一步提升了玉石纤维的纤维特性,为其能够更好地被市场所接受提供了品质上的保证。

说到一种新型纤维原材料如何才能被市场接受,其本质就相当于问消费者:“你为什么要穿着玉石纤维制作而成的服装产品?”毋庸置疑的是,消费者的好恶,才是决定一件纺织服装产品生命力的最主要因素。

国庆期间在成都某商场目睹抢购玉石纤维袜子的时候,笔者就趁机询问了一位没有挤进人群的老年消费者上述问题。这位老人的注意力显然还停留在抢购人群上,她想都没有想就告诉我说,是因为这种玉石纤维的袜子穿起来凉爽、透气。

玉石纤维穿着凉爽的原因上文已经分析过了,而其透气性则源于其纤维本身的特点。据了解,玉石纤维的多微孔中空结构使得纤维的比表面积增加,表面能增高,表面吸附的水分子数多,吸湿性强。纤维表面的微孔贯通至中空部,水分可迅速地自纤维表面侵入到中空部,由于毛细效应可在中空部移动至外部,扩散入外层空间,快速蒸发到周围大气中去,使织物迅速干燥,达到较好的排汗、吸湿、快干的效果。有科研工作者曾经做过对比试验,结果显示玉石纤维的透气、透湿性能比涤纶、涤棉、莫代尔等纤维要略好一些。

另外,玉石纤维的抗起毛、抗起球性能能达到3.5级以上。相比于普通涤纶织物仍然要略高一筹。

不过,对于商家大力鼓吹的玉石纤维的其他一些特性,我们则需要辩证地来进行判断。比如说玉石纤维的保健功效,就值得商榷。有些商家的宣传指出,因为玉石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可以通过人体皮肤进入体内,从而对于一些湿热引起的皮肤病有一定疗效。我们且不说玉石中的微量元素到底能通过皮肤吸收多少,即便是微量元素治病这个问题目前在医学界都还存在争论。因此,玉石纤维能治疗皮肤病一说还需相关专家进行研究才能进一步得到证明。

再有就是商家们鼓吹的玉石纤维能美容,具有让穿着者延年益寿的功效。查阅大量史料我们得知,目前有记载的经常服用玉石粉末来寻求青春永在的人物为臭名昭著的清朝慈禧太后。据说她时常用玉棍按摩脸,还服用极细的玉石粉末,用以美容。但众所周知,我们从慈禧太后存世的照片上看,这位老太在死的时候也并不显得年轻,而是显得特别古怪,特显老。因此,玉石粉末并不具有让人永葆青春的实物依据和科学根据。生老病死,是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它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会因为某种物品而违反自然规律。

记得最近一次在收看电视节目时,发现一家电视台的电视购物节目中正在叫卖玉石纤维制作的女士内衣。一大群搔首弄姿的模特儿穿着这款内衣在向广大观众展示,间或插入一个画面是一老外“专家”继续鼓吹这款玉石纤维内衣的神奇功效。其功能和往常的内衣广告大同小异,无非就是美容、丰胸之类的。然后便给出一个市场零售价千余元,然后再给出一个优惠购价格直降一半,最后再给出一个心动价格再少一半多,以此来吸引贪图便宜的女性消费者。不过,平心而论,如此大幅度跳水价格的产品,是否真的就是物美价廉着实让人产生怀疑。

实际上,一种新型的纺织服装用纤维产品,首先应该遵循的游戏规则就是“诚信”二字。纵观这些年来,在我国市场上出现的各种新型纤维原材料,几乎没有不找噱头自我炒作的。把指鹿为马、无中生有的事情说得活灵活现。对于玉石纤维及其制品来说,实事求是地向消费者展示纤维本身具有的一些优良特性,把知情权、选择权都尽可能多地留给消费者,才可能在我国纺织服装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

优良的品质才是它发展的保障

目前,我国的玉石纤维还多是以跟其他纤维混纺的形式出现在消费者的面前。说到混纺面料的质量问题,纤维含量标示不准肯定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大家的脑海里。我们审视一下各地各部门每次抽检纺织品的结果就不难发现,大多数时候纤维含量不合格是纺织品质量不合格的一个主要原因。

同时,由于玉石纤维的价格与涤纶价格之间存在着一定差价,所以,在玉石纤维纺织品中间虚标纤维含量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也是广大消费者最难以发现的一个质量问题。因为即便是一个专业的检验员,仅凭手感就能准确判断出混纺面料中各种纤维比例的还不多见。

众所周知,玉石纤维是将玉石粉末熔入涤纶纺丝熔体中制作而成的。然而,我国已经发现的玉石种类就高达121种之多。各种玉石之间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价格差距也颇为巨大。比如说,缅甸的翡翠和辽宁的岫岩玉,从现在的市场价格来看就相距甚远。究竟哪一种玉石更适合制作玉石纤维,目前业界也没有确切的定论。所以说,在很多情况下消费者对于玉石纤维还只能停留在“雾里看花”的阶段。

2013年5月初,市民王女士在某网商处购买了一条标示为玉石纤维40%、大豆纤维和棉各30%的七分小脚裤子。按照商家的介绍说是这款裤子的面料,结合了三种纤维各自的优良特性,取长补短达到了跨时代的服用效果。王女士之前从未听说过玉石纤维面料的服装,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购买了一条。

几天之后,裤子被快递员送到了她家门口。在照例进行穿着前先水洗一下之后,问题出现了。这条具有跨时代服用效果的小脚裤子,果不其然缩水成了“小脚”。就连身材苗条、大腿纤细的王女士都穿不进去。不过奇怪的是,这条裤子的臀围等处却没有产生缩水的现象。当她找到商家理论时,商家却一口咬定是她自己量错了尺码。按照要求本可以对她这条裤子进行调换,但是由于她已经进行过水洗,商家则不可能再退换。

小脚裤子引发的纠纷,最终以王女士的默认了结。实际上,针对王女士遇到的这种情况,笔者也咨询了多位服装方面的专家。但大家几乎都是一头雾水,并且告知从未遇到如此状况。鉴于自身并不了解小脚裤的设计理念,不能确定是否所有的小脚裤都是臀围大而脚管细。因此,在多方咨询无果的情况下笔者也只得作罢。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并不会费尽周折去寻找一件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瑕疵,特别是网购中,更多时候,即便产品有少许问题消费者也是自行处理。毕竟,来回的运输费用早已经高出对于轻微质量问题处理的成本费用。

第6篇:传统文化与现代范文

关键词:包装装潢设计;艺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159-01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它们就是一个未被开发的巨大的宝藏,在许多的行业中都可以有效的应用。如何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与现代的包装装潢进行完美的结合是值得进行长期的研究。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包装装潢设计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这些冲击并没有影响到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包装装潢设计的影响。装潢设计的过程中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支持,同时也离不开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当今文化的发展。哲学思想来源于悠久历史的沉淀,我国的儒、释、道三家思想无一不是经过了数千年的积累,其博大精深不言而喻。中国许多著名的设计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而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就很善于将传统的东方特殊融入到他的设计中去。

国内很多包装设计中都含有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例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设计采用了中国红和同心结,让人一看到就觉得该图案洋溢着古老东方民族流传已久的喜庆与祥和的气息,亲近之意油然而生。

在如国内许多电视台的台标的设计。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是一对交汇的凤凰,凤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如意、和平安康。而一凤一凰交汇,则又体现了我国的道家特有的阴阳八卦。黑龙江电视台是一个草书的繁体“龙”字,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气息。还有河北电视台的台标中的标注图案是万里长城。这些电视台的图标无一不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我国的包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也十分的广泛,例如在书籍封面、商品包装设计、台标设计等方面都有着比较的应用。很多书籍都是采用的文字封面,用书法字体来表现封面上的文字字体自我国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使用了。如宋元时就有一部分书籍的封面采用的书法字体。将传统的书法艺术应用到现代装潢不但可以丰富设计元素,同时还可以为古老的中国书法的应用开辟出了新天地。书法的应用也为其他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装潢设计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虽然在现代包装装潢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是对于发展具有我国独有特色的装潢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实用性与美观性进行结合,设计应该体现出民族特色。

包装装潢设计不能仅仅是讲究所设计出来的东西的美观,同时还应该注意其实用性。一件产品或者是产品的商标都是要直接与公众进行接触的,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商品或者产品的包装是否精美,所以美观性在装潢设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讲就美观性的同时,不能够忽视包装装潢设计的实用性。例如一件产品的包装和商标不仅是需要精美,同时还必须向公众传递出一些信息。这些不同的信息就体现出了装潢艺术的实用性。

对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美观性,则需要以实用性为基础。在所有的装潢设计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美观性要服务并服从于实用性。在很多时候设计的美观性也能够为实用性带来一定的好处,例如一个商标或者其它的包装在让人觉得美的时候,还要让人一眼就能读出其中的意识,同时还要能够传递出所包装的物品的一些功用。

包装装潢设计中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有一定的民族性。世界上的所有著名的艺术都脱离不了其民族性,当失去民族性的时候就是失去其艺术灵魂的时候。因此,包装装潢设计作为一门设计艺术也应该将民主性作为其设计原则中的重要一条。例如我国很多的包装设计中国都应用了书法艺术。同时还有前文提到到的许多台标也拥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在例如将一些民间图案运用到包装设计中去,传统图案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而且与现代图形造型方式都有着许多不同之处。运用了民间图案的包装设计都能够体现出一股强烈的民族性

三、小结

虽然我国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的包装装潢设计艺术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在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的元素没有被发掘出来应用到包装装潢设计中去。同时也可以看到由于国外文化的冲击,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着不少的西方文化元素,真正能体现出我国本土文化元素的设计仍然比较缺乏,这种现象正在提醒我们:包装装潢设计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同时也为包装装潢设计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于学勇.书法艺术在包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9.6

第7篇:传统文化与现代范文

关键词:婚姻缔结;形式要件;实质要件;传统与现代

一、传统文化的婚姻家庭观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特指在历史上积淀并传承至今,具有稳定性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行为,礼仪等不同层面的内容。

家庭伦理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由家到族,再到国,体现的便是家国一体的宗法关系。因此,家本思想才会有其存在的基础和价值,也明确了家国的精神向往。

婚姻产生家庭,通过自然的伦理关系得以维系。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的价值,形成了以和谐为中心的规范的婚姻家庭伦理体系。当代法治社会,婚姻缔结具备了法律色彩,男女两性结成婚姻,其缔结条件需要符合伦理理性。

二、婚姻缔结制度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

(一)形式要件

在人类社会出现了私有制以后,一夫一妻家庭结构出现。婚姻与传宗接代,繁荣家业密切相关,是一项终身大事。婚礼作为一种典礼形式,是对婚姻的一种确认和宣告,历来十分郑重而又繁琐。

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起源于西周,要经过“六礼”,此后相传一千多年,到宋代,朱熹改为“三礼”。在古代社会,不仅要有礼数,还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严禁男女自由的相亲婚嫁。《诗经》中记载:“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如果未经父母同意自行许配婚姻,被称为“奔”,为礼法教化所不容。同样,如《礼记・坊记》所云:“男女无媒不交”。如果没有媒妁作为中介和桥梁,婚姻是不能成立的。到清末法律馆制订法律时,又明确“婚姻须呈报于户籍吏”这种类似登记的制度。

我国《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干涉婚姻自由。由此可见,在中国当代社会,男女能否缔结婚姻,完全是两个当事人的私事,社会或他人都无权干涉,婚姻自由受到法律的保护。“男女双方完全自愿”意味着婚姻关系缔结的基础就是道德承诺,这种发自内心的良心承诺构成了婚姻最深处的伦理基础。《婚姻法》也规定了婚姻登记制度,说明婚姻缔结得形式要件为登记,未登记的事实婚姻应及时补办。这也体现了法律对婚姻的认可与保护。

“父母之命”的立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家庭和睦,原因是子女成婚后一般不分家,与父母同住,如果事先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允许,有利于将来全家上下的共同生活,家庭和睦被认为是祖上积下的荫德,体现了“家本”思想。

(二)实质要件

以清末法律馆《大清民律草案》为例。

1、不得同宗室。“娶妻不娶同姓者,重人伦,防佚,耻与禽兽同也”。在此可窥见古代社会的森严的家族辈分。《唐律・户婚》规定:“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缌麻以上各以奸论。买妾而不知姓者,则卜之。”清末法律馆在“同宗”问题上做出了变通,以同宗为主,以同姓为辅,若同为一祖,无论支派远近,籍贯近同,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若同姓而郡望不同,则可以通婚。

2、法定婚龄。男子十八岁,女子十六岁。法律馆的该条规定也是有历史渊源的。朱熹观点:男子年十六至三十,女子年十四至二十乃可成婚。关于成婚年龄在法令中也有阐述。《通典》唐太宗贞观诏曰: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并须申以婚媾。明太祖洪武元年制曰男年满十六女年满十四以上并听婚娶。

3、不得重婚。该条规定的目的在于防止停妻再娶。而且一夫多妾,与一妻多夫,都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传统的一夫一妻源于儒家观念,一夫一妻制是对于名分来讲的,并非婚配人数。明清法律规定:“凡以妻为妾者,杖一百,妻在以妾为妻者,杖九十并更正”,妻妾名分与尊卑有序是法律的重点保护对象。对重婚的禁止和约束,是法律的进步,亦是社会和文明的进步。

4、区分近亲界限。该条的主要规定了近亲的界限。在法定亲属范围内,外亲或妻亲中的旁系亲辈分相同者不属于禁止结合的范围。实际上对于禁止血缘近亲结婚,已经有同宗不得结婚的规定,而且不论支派远近,凡属同宗都属于严禁结婚的范围。本条具体而言是指在本法所规定的亲属之外,与因离婚而解除亲属关系的人,仍不许其结为婚姻。“亲属妻妾,即使被出及已改嫁也不得为婚”,说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5、排除者婚姻。法律馆对于该项规定的说法是:女子通奸后又离婚的,不得再次结婚,是为了警戒女子应当重贞洁,知廉耻,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防止邪之风的滋生。但该条规定并未逃出男女不同的窠臼,仍是对于男性宽宥,对于女性严苛,体现的是对男女同一行为的不同结果和不同的法律责任。

我国《婚姻法》规定了结婚年龄,鼓励晚婚晚育,禁止结婚以及婚姻无效的情形。这些规定是表述了我国当今法律的婚姻缔结实质条件,凸显了更多的理性和人道主义色彩,更加注重人性和自由的解放。

我国人道主义的主要思想是以社会为本,强调整个社会的利益、秩序、尊严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幸福,注重人作为人的特点,强调人道与禽兽之道的区别,因此自我约束重于个人的放纵。人道主义是源远流长而又永远常新的道德原则,在当今社会,乃至整个世界范围依然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婚姻制度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制度,当然要遵守人道主义的思想,追求自由和平等。

三、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

为了保证社会的和谐和统一,儒家的思想家们不断丰富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孔孟之道,在汉展成为“三纲五常”,用伦理纲常原则教化百姓,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统一。

但传统的婚姻缔结制度也存在其弊端,父母之命的约束,成就了梁祝的凄美故事。类似的,《红楼梦》中前世的“木石前盟”终究抵不过约束下的“金玉良缘”,一个在对方的洞房花烛夜时含泪而逝;一个最终选择了青灯古寺,不再纠缠人世的红尘纷扰。任何原则一旦被绝对化,势必违背他的初衷。在当代法治社会,婚姻自由是我国《宪法》和《婚姻法》确认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最大限度地扩大人们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环境制约自由是公正的法律赋予人类真正伟大的善事。马克思说,法律不是与自由相背离的东西,更不是压制自由的手段。《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唯美画面,才应该是婚姻结合最适合最完美的意境。

《后汉书》记:“庞公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象对待宾客一样。这便是平等在生活中的体现。只有婚姻缔结是存在平等,婚后的生活中夫妻两人更有可能平等相待,家庭才会和睦,家和万事兴。平等的权利是个人权利中最重要的权利。我国《婚姻法》中的各项具体制度都是以平等原则为立法宗旨的。男方女方在结婚离婚问题上平等,姓名权,社会权,财产权,继承权,扶养义务,教育义务,计划生育义务等,都是平等的。法条中的平等是形式上的,要实现真正的平等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离不开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从民族利益出发,在21世纪重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直都是我们传承文化所秉承的理念。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力量,现代法治是我们民族的重大飞跃,传统文化为现代法治提供了源源不尽的动力和支持,现代法治的实现将会更广的传播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每一个国人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法治的存在。(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曹贤信著,《亲属法的伦理性及其限度研究》[M].群众出版社,2012年版;

第8篇:传统文化与现代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发展

现代企业要想发展、繁荣适合中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东方的企业则强调“人性”的管理,如强调人际关系、资历、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等的作用。在探索适合中国的现代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认识现代企业文化。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儒家、释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活跃在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流派,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深层意义。

1.1儒家文化的精髓在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十字真言,有爱心,讲规则,懂礼貌,求知识,重诚信,这是做人的基础;温和,善良,恭敬,勤俭,礼让,这是做人的态度。同时这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另外儒家还特别强调忠孝,这是贯穿了整个中国的两个字眼,忠即是要忠于国家忠于企业,而孝则是每一个中国人背负一生的责任,不孝之人何以谈对国家、对企业尽忠?

1.2释家创始人释迦摩尼是印度人,本是来自印度的外来文化,但经过中国千百年的锤炼演化,已经完全的本土化。释家提倡清心寡欲、三道轮回、因果报应,这些理念适合历代统治阶级的胃口,故而释家在中国可以扎根生存,成为对中国人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一种文化。

1.3道家对中国的影响也是经久不衰,道家的集大成者老子著有《道经》、《德经》,合称《道德经》,共计81章,这是全世界销量第一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图书出口的王牌书目。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警句千载之下听来依然萦绕心怀,给人以当头棒喝之感。道家所倡导的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的思想现在被各个企业管理阶层重拾,作为至理明言摆在企业的显赫位置。现代企业管理就有一条重要的思想,“有所为,有所不为”意思就是管理者和员工各自干各自的事情,互不干涉,给彼此最大的信任。

1.4法家的集大成者商鞅,帮助秦孝公变法,使积贫积弱的秦国一举达到一流强国的地位。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而法家的两位杰出代表韩非和李斯又各自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把法家思想发扬光大。法家对于管理学的贡献在于提倡一种制度化、规范化,以制度来管理企业,把管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

1.5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尚贤”即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兼爱”即完全的博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墨家对于管理学而言,它提倡一种民主式管理,这样的管理可以认为是现代企业民主管理的雏形。

2.建设现代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管理思想和方式其核心是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旨在承认和尊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用员工认可的文化来约束管理员工,从而快速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持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单纯是以产品质量和价格来较量,仅靠质量、价格等因素已不能在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其起决定因素的是不同管理文化之间的竞争。

耿村煤炭企业属于特殊型企业,大多数煤炭企业的技术装备、人员素质、服务等诸多因素基本类似,如何在众多类似的行业中脱颖而出,赢取最大利益,那就需要煤炭人不断在管理上下功夫。近年来,企业文化作为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管理思想和方式逐渐被众多企业所接受,煤炭企业如何以企业文化来提升企业凝聚力、感召力,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推进企业快速发展、做强、做大,已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和优良的企业环境,并为员工提供可以展示自己价值的平台,当企业文化真正融入了每个员工的价值观时,员工才能真正认可企业,才会把企业追求的目标当成自己的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来管理企业,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煤炭企业是个“苦、累、脏、险”不断同大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艰苦行业,而这种蕴含了煤炭工人不畏艰辛、勤劳勇敢、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是企业整体素质的外在表现,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使这种外在表现更加鲜活、饱满,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让社会各界了解、信任并与之合作,使煤炭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更具竞争力。

第9篇:传统文化与现代范文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 ;现代建筑设计;传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China'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s over thousands of ancestors practice and research eventually evolved, it contains a predecessor to building design ideas and thoughts, and many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this kind of concept and contains the thought has been standing in the earth. So a lot of stylist see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gradually began to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China into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to our country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has had a huge impact. Nation's traditional culture to inherit, but not all culture intact to copy.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cul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to find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o design the new, of The Times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historic building space. Combining with the individual to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understand, discusse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how to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heritance; innovation

引言: 我国传统建筑携带着大量历史信息,在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科学各个方面知识的媒介中,古建筑的发展有着其生命的印记,是一个时代人们审美观的物化,了解建筑的内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的审美和思想、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这是一种精神特质的体现和升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可以体现一种精神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融合和整合。我们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理解、提炼并有机地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使建筑既简洁明朗、形式与功能高度统一,又具有真正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为原则,将这些传统设计元素加以提炼和简化,并得到提高和升华,创造出现代、简洁、舒适而又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主义精神和意境的现代建筑风格,形成一种新的而又适合我国国情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中式设计理念。

一 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德国弗兰兹·萨雷斯·玛雅在他的《装饰艺术手册》中,表现了对历史主义和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偏爱。这本书曾经被翻译成数种文字,并反复再版。该书的畅销,充分说明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是不分家的,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设计资料,更能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中国的建筑设计无时无处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道德经》中指出:“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较早地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述了建筑设计中“有”与“无”、“围护”与“空间”的辩证关系。尽管极少数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声称要抛弃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实际情况却是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中国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建筑设计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

建筑设计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体现出某一时期文化的风貌。人们按照历史经验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建筑设计根植于传统文化。世界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充分结合了传统的古建风格,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将传统文化巧妙地与现代设计结合在了一起,同时又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博物馆主体造型设计得新颖巧妙,充分运用了当地传统建筑的基本色调,给人以亲切的相识感。在博物馆的选材上完全是就地取材,比如石材、地砖等都是当地的材料,可以说整个建筑就是土生土长的特色建筑。这也正是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什么能够如此密切地融入当地环境之中的原因。贝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融入了老子《道德经》中的空间理念,解决了建筑与自然的之间的融合,在充分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做到了“苏而新,中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