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口腔保健知识范文

口腔保健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口腔保健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口腔保健知识

第1篇:口腔保健知识范文

关键词 小学生 口腔保健知识 调查

为了解从化市新城小学学生的口腔健康行为现状,探讨不同性别学生的口腔保健知识和观念的差异,找出学生在口腔保健知识与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进行口腔健康促进和教育活动提供借鉴,笔者于2006年3~5月对广州市某小学学生进行了口腔保健知识与观念的问卷调查。

资料与方法

对象:采用按年级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从化市新城小学抽取小学生共340例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40份,收回有效问卷331份,有效回收率为97.4%,其中男171例,女160例,年龄在11岁左右。

方法:采用经预调查、讨论修改后自行设计的“小学生口腔保健知识与观念的问卷”。内容共19道题,包括被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年级等),关于龋齿和牙周疾病的知识、关于口腔保健的知识和关于口腔保健的观念问题等。问卷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讲解后,调查人员规范用语,统一标准,避免诱导性或提示性语言。以班为单位,在老师的配合下组织被调查学生集体在规定的时间(10~30分钟)内采取不记名方式自行填写,填写时不许相互讨论,问卷填写完毕后,由调查员统一回收,并当场检查调查表的填写情况,对问题答卷(如漏题,选择不明确)及时进行更正补充,以保证样本数量。问卷中未答1题及以上者或者基本情况缺1项及以上者或答卷全是空白或所有答案都一样者为无效问卷,不予统计。

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采用双录入方式进行数据录入并校对,并对资料进行各变量统计描述、X2检验,P

结 果

关于龋齿和牙周病的知识的知晓率结果见表1。

关于口腔保健知识的知晓率结果见表2。

关于口腔健康观念的知晓率结果见表3。

讨 论

(1)关于龋齿和牙周病的知识的知晓率远没有达到中小学生口腔保健知识的知晓率规定。这可能是由于没有广泛开展口腔卫生宣教,学生对细菌,甚至牙齿的结构缺陷与龋病和牙周病的关系认识不够,对六龄牙的概念和重要性也比较陌生。今后对这些方面的宣传教育仍不能松懈,还应加强对细菌和牙齿结构缺陷与龋病和牙周病关系的宣教,使更多的学生对龋齿和牙周病的病因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以利于降低龋齿和牙周病的发病率。

(2)关于口腔保健知识的知晓率较低,说明多数学生对口腔保健知识缺乏了解。大多数学生知道应该每天刷牙,早晚2次,但却不清楚晚刷牙更重要,因此也就不能坚持正确的口腔保健行为。大多数学生知道选择怎样的牙刷,但知道含氟牙膏具有防龋作用的却占很少,而知道预防龋齿的最好方法的就更少了,甚至不了解什么是窝沟封闭。提示今后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更具体、更有针对性,而不再仅局限于大众知识的普及[1]。

(3)关于口腔健康观念的知晓率,较第2次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所提高。人老掉牙是人们普通存在的错误观念,只要选择适当的口腔保健措施,达到牙龄与寿龄一致是可能的。牙齿的好坏和后天自身的保护也有很大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口腔健康观念,以最终降低牙病的发病率。

第2篇:口腔保健知识范文

【关键词】 正畸治疗; 健康教育; 口腔保健; 牙龈炎

中图分类号 R78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5-0095-02

牙龈炎是指发生在牙龈周围的急慢性炎症,是口腔正畸患者的主要疾病,现今固定矫正器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因此如何降低正畸患者牙龈炎的发生率显得格外重要[1]。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牙齿正畸患者400例,观察分析200例患者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提高个人口腔保健措施对牙龈炎发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牙齿正畸患者4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试验组患者采取系统的健康教育方式,其中男89例,女111例,年龄13~25岁,平均(15.3±1.9)岁;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教育方式,其中男91例,女109例,年龄13~25岁,平均(16.8±2.1)岁,且两组患者均采用固定矫正器进行牙齿矫正。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组成以及治疗方法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对照组:该组患者只在治疗后实行简单的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一般的口腔保健资料,并嘱咐其在治疗后的第3、6个月来医院复查,观察其牙龈炎的发生率。(2)试验组:治疗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普及口腔保健知识,并向其详细讲解手术的相关流程,告知其手术相关步骤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治疗后,详细向其进行健康教育,观看录像带,发放口腔保健手册,使其提高个人的口腔保健措施,从而降低牙龈炎的发生率,并嘱咐其在治疗后的第3、6个月来医院复查,观察其牙龈炎的发生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诊断标准

患者在治疗后的第3、6个月来医院复查,观察期牙龈炎的发生情况。牙龈炎的按照牙龈炎诊断标准按牙龈指数(GI)分级进行诊断,分为0~3级:0级和1级为正常牙龈,有轻微炎症,不出血;2级和3级被判定为牙龈炎,炎症较严重并且伴随着出血等症状。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后的第3个月复查结果

两组患者的牙龈炎发生率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别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后第3个月两组患者牙龈炎发生情况

2.2 治疗后的第6个月复查结果

两组患者牙龈炎发生率比较,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治疗后第6个月两组患者牙龈炎发生情况

3 讨论

牙龈炎是指患者牙龈出现急慢性炎症,对于口腔正畸患者主要是由于附在牙齿上的矫正器对口腔的清洁带来一定的难度,使患者口腔卫生得不到保障,易发生牙龈炎等疾病,使得患者口腔环境改变,极易使食物残渣滞留于口腔中,从而加大了患者得牙龈炎等各种口腔疾病的可能性。传统的方式一般为简短的教育为主,是医生对患者进行口头上的宣传,不能很好的保证效果,再加上一些青少年的先天因素以及家长的责任心不到位,很难保证较好的临床效果[2-3]。结果显示,在第3个月进行复查时发现,发现试验组牙龈炎8例,占4%,对照组牙龈炎14例,占7%,患者短期内的牙龈炎等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6个月的复查时发现,试验组牙龈炎18例,占9%,对照组牙龈炎48例,占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系统的健康教育能够增强牙齿正畸患者的个人口腔保健措施意识,显著降低患者牙龈炎的发生情况,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Ristic M,Vlahovic Svabic M,Sasic M, et al.Effects of fixed orthodontic appliances on ubgingival microflora[J].Int J Dent Hyg,2008,6(2):129-136.

第3篇:口腔保健知识范文

【关键词】 龋齿 就诊意识

通过分析口腔龋齿患者的就诊意识,强调主动诊治的必要性及口腔卫生宣教的重要性。笔者对我院门诊做龋齿治疗的900例患者进行口腔防病知识调查和口腔检查,发现主动就诊、定期检查牙齿的人在人群中比例较低,主动就诊率与性别无关,与文化程度成正比,与年龄成反比,接受口腔健康教育能提高主动就诊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03年2月-2003年11月在我校门诊就诊的患者共900例,均为我校学生和教职工,其中男412例,女488例;大学生528例,教职工372例,年龄18~75岁,大专以上学历者776人(包括在校大学生),高中以下学历124人。

1.2 方法 对900例患者进行口腔问卷调查和常规检查,笔者将能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或发现牙面变黑还没有出现症状时及时就诊定为主动就诊意识,将出现疼痛或牙龈出血后就诊或经医生提示后就诊者定为被动就诊,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是否接受过口腔健康教育分别分组比较,并经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4。

表1 不同年龄教工和学生主动就诊和被动就诊的比较 表3 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教工和学生主动和被动就诊的比较注:χ2=2.775,P

3 分析

龋齿、牙周炎是继心血管、癌症之后又一危害人员健康的疾病,它具有起病缓慢、病程长、早期不易觉察等特点而不被人们重视,一旦出现疼痛症状,给患者带来痛苦,增加疗程,并且疗效不好。所以预防强于治疗,早期治疗优于晚期治疗,人们的口腔保健知识及主动就诊意识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20.56%的被调查者具有初级口腔保健知识,这部分人的主动就诊意识为38.91%,远高于普通人群。获得口腔保健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网络,专业书及医师卫生宣教等途径较少。

青年人主动就诊率(29.43%)高于老年人,可能与年轻人通过网络等获得的口腔保健知识多,自身健康意识强,中老年人的口腔保健知识不足,与工作繁忙,负担较重有关。

主动就诊率与性别无关(χ2=1.047,P>0.05)。

第4篇:口腔保健知识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童龋齿;口腔保健

[中图分类号]R78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b)-106-02

龋齿是影响儿童健康和生长发育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把龋齿列为世界范围内需要重点防治的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龋齿病是一个多因素相关的复杂性疾病,与口腔环境、口腔卫生习惯、生活方式、饮食和行为习惯等相关。为了了解本地区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和口腔保健知识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笔者将本地区公私幼儿园随机抽查2678名儿童进行龋齿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本地区公私幼儿园2678名儿童,年龄3~6岁,公立幼儿园1398名,男童706名,女童692名,私立幼儿园1280名,男童646名,女童634名。其中农村儿童为1185人,城市儿童为1493人。

1.2龋齿的诊断

由口腔医生按象限顺序逐牙检查,对牙齿的点、隙、窝、沟等龋齿的好发部位用探针做重点检查后作出诊断。以可探到龋洞为诊断龋齿的指标,不分度,只统计乳牙龋齿数。

1.3统计方法

应用SPSSl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X2检验。

2 结果

2.1公私幼儿园儿童龋齿患病率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公立幼儿园龋齿患病率为31%,私立幼儿园为38%,公私立幼儿园总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1 P

2.2各年龄组龋齿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各年龄患儿乳牙龋齿发生较为普遍。发生时间早,发展迅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

2.3农村与城市父母对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的比较

调查结果发现:儿童家长对口腔保健知识的了解不系统,常规卫生知识都比较清楚,如早晨一般都会刷牙,但晚上养成刷牙习惯的没有早晨多,对饭后漱口习惯与定期检查牙齿的知晓程度不高,农村父母与城市父母对口腔保健知识的了解具有显著差异性,见表3。

3 讨论

3.1公、私立幼儿园儿童龋齿患病率存在差异

公立幼儿园儿童龋齿患病率低于私立幼儿园,见表1,私立幼儿园保健管理不够规范,其主要原因是以盈利为目的,为节省开支,不雇用保健医生,龋齿防治知识了解少,卫生保健尤其是口腔保健方面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从而导致这些现象滋生。

3.2龋齿病发生的年龄特征

龋齿病不仅使牙齿缺损,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咀嚼功能障碍等,严重的还可以引起牙髓、牙槽骨及颌骨的炎症,甚至造成牙颌器官的后天畸形,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儿童乳牙龋齿发生率很高,且随年龄的增长而逐年上升。见表2。因此。提示人们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3.3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与儿童龋齿患病率的关系

调查发现,儿童龋齿、特别是乳牙的患病情况比较严重,且填充率较低,一方面与家长对儿童牙齿特别是乳牙龋齿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口腔保健对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与人们口腔保健意识淡薄,保健知识欠缺有一定关系。

4 健康教育

第5篇:口腔保健知识范文

【关键词】 老年牙病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襄樊市老年牙病患者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为老年人群牙病防治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方法对350名老年牙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老年牙病患者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群对口腔健康知识的了解及口腔保健态度和行为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襄樊市需进一步完善口腔保健服务体系,加大老年人群口腔健康知识教育力度,并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群采用相应的方式施教。

关键词: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老年牙病患者

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到口腔科就诊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了解他们的口腔健康信念、行为及对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既能为社区牙病防治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又能使临床医生采取有针对性的牙病防治措施。笔者于2004年8月~2005年2月对来我科就诊的350名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取2004年8月~2005年2月来襄樊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的老年患者共350名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

本次口腔健康问卷调查基本采用"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问卷调查"内容,单选题和多选题相结合,被调查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行答卷,文盲者则由调查者以询问的方式代填。调查内容包括4个方面:基本状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口腔保健知识(包括最好的口腔保健措施是什么、烟酒有害口腔健康吗、正确的刷牙方法是什么、洁牙的目的及次数等)、口腔保健态度(包括是否希望每年作口腔普查、是否有定期洁牙愿望、是否认为牙病重要并能及时就医等)、口腔保健行为(包括是否刷牙两次/日、是否2~3月更换牙刷、是否采用竖刷法、是否饭后刷牙等)。

13 统计处理

用Excel 2000进行资料输入,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接受调查的共有350名,其中男性180人(占51.4%),女性170人(占48.6%)。65~69岁为201人(占57.4%);70~74岁为82人(占23.4%);75~79岁为56人(占16.0%);80岁以上为11人(占3.2%)。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为105人(占30.0%),初中108人(占30.9%),高中75人(占21.4%),大专以上62人(占17.7%)。职业分布:离退休人员245人(占70.0%),干部教师、公司职员、服务人员、工人和个体经营者共98人(占28.0%),其他7人(占2.0%)。

22 口腔保健知识

调查对象中,"最好的口腔保健措施是什么"的知晓率为50.9%,"烟酒有害口腔健康吗"的正确回答率为61.4%,"正确的刷牙方法是什么" 知晓率为20.6%,"洁牙的目的及次数"答对率为48.3%。知晓率与受教育程度有密切关系,随着文化程度增高,4项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均随之提高(P<0.05),见表1。表1 文化程度与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略)

23 口腔保健态度

调查对象中,希望每年作口腔普查者为64.9%,有定期洁牙愿望者为45.4%,认为牙病重要并能及时就医者为86.0%。分析不同文化层次人群的口腔保健态度可见,随着文化程度增高,口腔保健态度增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口腔保健态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表2文化程度与口腔保健态度(略)

23 口腔保健行为

调查的对象中,每日两次刷牙率(41.1%)相对较高,竖刷率(22.6%)、饭后刷牙率(28.3%)、2~3月更换牙刷率(21.4%)均较低。随着文化程度增高,这4项健康行为的比率也增高(P<0.05),见表3。表3 文化程度与口腔健康行为文化程度(略)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襄樊市老年牙病患者对口腔健康有关知识的综合知晓率较低,很多人知道刷牙是最好的口腔保健方法,也认识到烟酒对口腔健康有危害,但不清楚正确的刷牙方法,不了解牙结石及其正确处理方法。多数襄樊市老年牙病患者对口腔保健有积极态度,认为牙病需要治疗,但却忽视口腔健康的维护,每年愿意接受一次口腔健康检查者只占45.4%,这些结果与相关调查是一致的[1]。刷牙是最基本的口腔保健行为,正确刷牙可有效去除菌斑,借助牙刷按摩作用,增进牙龈组织血液循环和上皮组织角化,增强牙周组织的防御能力,是保持口腔健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横刷会导致牙体缺损、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槽骨吸收等[3,4]。由于不知道正确的刷牙方法,只有22.6%的人采用竖刷、28.3%的人是饭后刷牙、21.4%的人2~3月更换一次牙刷。

牙病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把口腔保健落实到社区,提高老年人对口腔健康知识的认知,建立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本调查虽然以就医的老年牙病患者为调查对象,但是其结果对于估计襄樊市老年人口的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是可靠的,本调查的结果应高于整体实际结果。据此,可以说襄樊市老年人口腔保健仍处于启蒙状态,多数人未建立健康行为,说明口腔保健需求量大,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口腔保健服务体系,深入社区设立口腔健康教育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密切结合牙病防治,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调查中发现个体文化程度是影响口腔知识知晓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程度低者接受的知识较少,其口腔保健知识也少,口腔保健行为也差,此与有关调查结果一致[3]。但是,老年人的口腔健康意识却很高,说明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自身的健康也重视起来。鉴于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对新知识的接受较慢,教育内容和方式要贴近这一人群,并且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宣教方式,内容力求通俗,并辅以形象化教育,使他们喜闻乐见,逐渐充实老年人口腔保健知识,增强参与意识,从而建立正确的口腔健康行为。

参考文献

1 邓耀羚,严玉洁,等. 上海市闵行区1650名城镇居民口腔健康知识与行为调查分析. 口腔医学,2003,23(2):107~108.

2 郑麟蕃,张震康实用口腔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94.

第6篇:口腔保健知识范文

关键词 生活卫生习惯 龋病 保健措施

对象和方法

2007年7月对定西市口镇212例儿童患龋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选择定西市口镇中心小学三、四年级各2个班学生共212例,其中男生118例,女生94例。年龄9~12岁。

方法:在自然光下,用口腔科常规检查器械(口镜、探针、镊子),由专业医师负责检查。龋病诊断标准按照卫生监督局制定的方案中有关规定实施。

标准:①生活习惯:是否吃零食(每周7次为“吃”,每周3次及3次以下为“不吃”),是否吃甜食(每周5~7次为“经常”,每周3次以下为“不吃”)。②卫生习惯:是否刷牙(每周4次为“刷”,每周4次以下为“不刷”),进食后漱口(每日达3次为“漱”;每日3次以下为“不漱”)。

结 果

212例9~12岁儿童中,患龋人数153例,龋齿数382.5颗,龋均2.5,卫生、生活习惯达标者仅71例,其中患龋人数

24例,占患龋人数15.69%,龋齿数40颗,龋均1.7。未达标者141例,患龋人数129例,占患龋人数84.31%,龋齿数342.5颗,龋均2.7。经调查还发现乳牙龋补牙率1.01%,第一恒磨牙患龋率6.1%,检查后预约复诊率23%。以上结果证明,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其患龋率明显低于不能坚持刷牙、漱口,经常吃零食、甜食的儿童。

讨 论

龋病的防治工作应从儿童抓起[1,2]。在农村宣传教育工作首先应消除“乳牙是迟早要换掉的,治不治无关紧要”的错误思想,使群众对乳牙患龋的治疗有正确认识。事实证明,从整体上提高群众的口腔保健知识,应首先从儿童做起,使其从小受到良好的口腔健康教育则会终身受益,在儿童龋病预防中,应从胎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四个阶段进行防治。这不仅是每个口腔医务人员的职责,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和执行,才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建立一支学校健康教育专业队伍是非常必要的,定期开展口腔卫生宣教工作,让学生掌握口腔卫生知识。刷牙是清除菌斑,预防龋病、牙周病发生最主要的手段,因此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尤其牙龈或牙周疾病的人应强调早晚刷牙,午饭后也要增加1次,做到每个公民每年不少于1次的牙科常规检查。

在儿童龋病的预防中,通过口腔保健知识普及教育,保健牙刷、含氟牙膏的广泛使用,大多数儿童都能自觉接受,并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已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了六龄牙的窝沟封闭工作,早期有效地预防了窝沟龋。

目前我市经济比较落后,特别是农村预防保健工作不容乐观,口腔医务工作者严重不足,口腔健康教育也未得到足够重视,群众口腔保健知识贫乏,错误观念比较顽固。在调查中发现儿童乳牙龋补牙率仅为1.01%,复诊率23%,多数儿童的龋牙不能及时得到治疗,这与家长口腔保健知识的缺乏有很大的关系。

调查结果提示:龋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要通过全体口腔医务工作者及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从儿童抓起,从乳牙抓起,相信农村的龋病防治工作肯定会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参考文献

第7篇:口腔保健知识范文

关键词:儿童龋齿;综合口腔护理干预;预防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口腔检查的80例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儿童均年满三周岁,并排除存在智力障碍、口腔炎症、龋齿及其他器官系统疾病等症状,该项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本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所有儿童家属均知情并同意。将80例儿童以随机抽取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儿童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范围为:3.0~8.0岁,平均年龄为(4.3±1.6)岁,体重为:12.3~21.5kg,平均体重为(17.2±2.4)kg;观察组40例儿童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范围为:3.5~7.8岁,平均年龄为(4.1±1.7)岁,体重为:12.1~21.7kg,平均体重为(17.4±2.5)kg,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身体素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40例儿童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引导儿童进行常规的防龋操作和引导儿童家属按照日常的护理习惯对儿童进行口腔护理。观察组40例儿童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口腔护理干预,具体实施如下:全面体检评估口腔情况,首先护理人员应该对儿童进行一个全面的体检检查,充分了解儿童的身体状况以及口腔龋齿状况。另外,护理人员还要详细向儿童家属进行询问,了解儿童日常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分析儿童龋齿产生的原因[3]。防龋操作过程护理,在防龋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可采用无口腔刺激和具有水果香味的氟化泡沫对儿童口腔进行检查,在咬脱过程,需引导儿童低下头,用牙齿将牙托咬住,并做到勿吞咽和勿咀嚼,操作完毕后半小时内不得进食水和食物,若儿童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不配合、乱动现象,护理人员还需采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或语言为其讲解防龋的重要性或为其播放欢快的音乐或动画片来转移其对操作不适的转移力量。并引导家属每半年带儿童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及时发现其口腔问题。健康宣教,护理人员要加强对儿童家属的健康教育,如为儿童家属发放口腔保健宣传手册或组织其开展口腔健康知识讲座等,在宣教过程中,需注意详细向家属讲解口腔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并介绍各类口腔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对儿童构成的威胁。同时,护理人员要指导儿童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并选择儿童的牙刷和牙膏。在健康宣教过程中,护理人员要采取儿童感兴趣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比如以图片、动画的形式来提高儿童的配合度,并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护理习惯。为儿童提供针对性的饮食指导护理,龋牙的发生与儿童偏食、喜爱吃含糖量高或酸性食物等饮食习惯具有密切的关联,为此,护理人员需引导家属严格控制儿童的零食量,并引导其尽量少食含糖量高的食物、冷饮和垃圾食品,对儿童的偏食不良习惯习及时纠正,同时,家长还要多鼓励儿童使用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水产品、鲜奶类等具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⑤引导家属做好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和监督工作,由于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差,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需引导和督促其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如饭后及时漱口,每天至少刷牙两次,另外,家属还可以详细记录儿童的行为习惯,对于儿童的一些不良习惯应该耐心指导儿童纠正。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儿童对防龋操作过程的配合度以及经护理干预后的正确刷牙率、龋齿发生率、相关保健知识掌握良好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配合度评价标准为:完全配合:儿童对防龋操作过程欣然接受并积极配合;配合:儿童勉强完成防龋操作过程;不配合:儿童拒绝接受防龋操作或操作过程中出现严重哭闹现象,影响操作的正常进行,总配合率=(完全配合+配合)/总例数×100%,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评价采用问卷调查表收集,分成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评价标准,总满意率=(十分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儿童对防龋操作过程的配合度对比观察组儿童对防龋操作过程的总配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7.5%),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儿童正确刷牙率、龋齿发生率及对相关保健知识掌握良好率对比观察组儿童(n=40)正确刷牙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n=40)正确刷牙率(72.5%),观察组儿童龋齿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观察组儿童对相关保健知识掌握良好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儿童(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对比观察组儿童(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97.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8篇:口腔保健知识范文

【关键词】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模式;龋齿;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R7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31-02

在现阶段,龋齿已经被WHO视为除心血管疾病以及恶性肿瘤之外的一种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的第三大疾病。曾有调查研究显示我国5岁儿童的龋齿发生率在70%左右。乳牙在儿童生长发育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但负责咀嚼、发音、美观而且还具有维持恒牙萌出空间的功能。由于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 乳牙会被恒牙逐渐替代。所以有不少分家长认为乳牙为一种临时性器官,在发生龋齿后,不痛便可以不用进行治疗,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模式的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的目的,对我市两所幼儿园展开了关于儿童口腔保健模式效果的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所幼儿园条件相似,分别包含有198名和200名儿童。其中一所接受常规口腔保健,另外一所接受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这两所幼儿园在同一时间和条件下接受口腔检查,并展开效果对比。

1.2 方法

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模式:① 口腔健康状况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有龋病以及口腔卫生状况等,并且针对每个儿童制定有针对性的《口腔保健手册》, 同时调查分析家长以及老师的口腔保健知识以及行为。② 依照反馈的调查结果,制定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③ 针对家长以及老师展开关于口腔健康知识的相关讲座。④ 在幼儿园对氟保护液防龋项目、非创伤性修复技术(ART) 等予以开展[2]。⑤ 同时展开儿童牙病集体治疗的相关项目。在活动期间应贯穿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的培养,譬如说采用“鼓漱法”在饭后漱口,并对早晚刷牙予以提倡,应将晚上刷牙更重要予以传授,对5岁以上儿童自行有效刷牙进行科学指导, 而对于6岁以下儿童则需要每天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1-2次的刷牙,同时开展合理的饮食指导, 譬如说嘱咐儿童少食甜食,尽量多食耐咀嚼且富含纤维的食物等。两所幼儿园在接受口腔健康检查时采用方法,每个检查医师均不知晓检查对象的分组情况[3]。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口腔检查结果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所幼儿园的龋齿发生率比较

统计得知,观察组龋齿发生率为48.5%,平均每人2.7颗;对照组龋齿发生率为62.0%,平均每人5.2颗。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

2.2 实验前后两所幼儿园院口腔卫生行为比较

统计发现,观察组在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模式后,含氟牙膏的使用率以及家长帮助儿童刷牙的比率发生显著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对于儿童而言乳牙龋病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有:① 龋齿容易发生松动脱落,对幼儿的咀嚼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幼儿的生长发育十分不利,还可能会对幼儿颜面颌骨的发育产生严重影响;② 乳牙患有长期慢性炎症,会导致恒牙牙胚发育发生中断,从而对恒牙的正常萌出产生影响;③ 龋齿还会成为原发病灶,若是机体的抵抗力发生显著下降,会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譬如说肾炎、关节炎、心肌炎等。所以,父母以及老师必须对幼儿乳牙的生长情形予以高度的重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4]。

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工作模式也就是由老师、家长、牙医以及儿童一起参与的、各负其责、防与治进行有效结合的一种幼儿口腔保健工作模式。该保健的主要特点为在口腔专业人员的科学指导下,对托幼机构的儿童监护人展开有效的口腔保健知识教育,从而使 “知、信、行”的改变得到有效的促进,进而对托幼机构口腔保健工作质量进行有效的规范和提升, 改善儿童口腔健康效果[5]。

本次研究证实,科学实施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工作模式,能够有效降低龋齿的发生率,且研究中我们体会到经合理的口腔健康知识讲座和针对5岁以上儿童展开的有效刷牙指导,可以有效提高家长帮孩子刷牙比率,同时也会使含氟牙膏使用率得以显著增加,提高了儿童口腔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英.健康教育在儿童口腔保健中应用的初步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0,13(29):415-416.

[2] 黄薇,台保军,杜民权,等.湖北省宜昌市6-7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口腔医学研究,2008,14(03):728-729.

[3] 黄华,韦惠萍,谭敏红,等.广西5岁儿童家长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及儿童行为抽样调查[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5(03):182-183.

第9篇:口腔保健知识范文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健康教育方式 口腔卫生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227-0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文化里幼儿园由家长填写完整合格调查问卷的幼儿220人,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1.2 研究方法:自设调查问卷,分为3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家长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 ②家长及孩子口腔卫生习惯、刷牙起始时间、刷牙次数、刷牙方法、刷牙时间 ③相关口腔保健知识:幼儿龋危害、幼儿龋预防方法、口腔保健知识获取渠道等。

1.2.2 健康教育前后分别作菌斑指数检查并做记录:根据Quigley和Hein(1962年)提出,并由Turesky改良的牙菌斑指数记分标准记分,所有检查全部由同一位检查者完成。

0=牙面无菌斑;1=牙颈部龈缘处有散在的点状菌斑;2=牙颈部连续薄带状菌斑,宽度不超过1mm;3=牙颈部菌斑覆盖面积超过1mm,但在牙面1/3以下;4=牙颈部菌斑覆盖面积超过牙面1/3,但不超过2/3;5=菌斑覆盖面积占牙面2/3或2/3以上。

菌斑显示法所用染色剂主要成分为酚红、乙醇和水。

牙周病流行病调查中每位受试者均检查6个指定牙齿(即16、11、26、36、31、46),每个牙的记分为4个牙面记分平均值,每个人的记分为6个受检牙记分平均值,其为衡量口腔卫生状况指标。

1.2.3 干预措施及资料收集方法:①对220名幼儿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和牙菌斑指数检查(世界卫生组织牙周病流行性调查标准)记录菌斑指数,瞩其刷牙后再次进行牙菌斑指数检查并记录,全部调查工作由同一检查者完成,期间无一人退出。

1.3 统计学处理:将口腔健康教育前后所得到的数据做t检验、x2检验。

2 结果

一般情况:家长年龄:25-35岁;母亲161人,父亲59人;国企职员125人,私企49人,自由职业46人;文化程度:大学本科以上63人,大专74人,中专以下83人,他们所受教育不同,家长口腔卫生习惯、口腔保健意识各异,随之幼儿口腔卫生状况出现显著差异。

2.2 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数比较:

3 讨论

3.1 正确有效的刷牙方法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具有重要意义:控制菌斑可以减少和预防口腔疾病,正确有效的刷牙是控制菌斑与消除软垢的最佳方法,刷牙给予牙周组织适当的接触刺激,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提高粘膜上皮角化程度.增加牙周组织抵抗力[1],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牙龈上皮薄、角化差,受细菌感染后易发生炎症[2]。

3.2 学龄前儿童更需要保持口腔卫生:学龄前儿童所进食物精细,粘稠性强,含糖量高,易于发酵产酸;加之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长,唾液分泌少,自洁作用差,牙齿钙化程度低,龋齿发病率为71.97%,87.73%儿童有不同程度睡前进食不良习惯。

3.3 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状况提高有赖于家长口腔保健意识的增强:调查发现保健牙刷知晓率只有29.09%,家长为孩子所带牙刷合格率只有23.19%,存在刷头过大、刷毛过软、刷毛过尖等误区:只有15.90%家长知道自孩子出牙起开始刷牙。

3.4 应加强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宣教:我科口腔医师每半年到甲级幼儿园做一次免费口腔检查,调查结果显示幼儿龋齿发病率为72.66%,而就诊率只有13.38%,说明广大家长对乳牙龋认识程度不够。

4 结论

健康教育涉及到医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科学,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应采取直观化、形象化、多样化、具体化、反复强化等措施,另一方面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及幼儿园老师的配合及监督,加强城市贫困家庭及进城务工家庭幼儿口腔保健[3],但他们绝大部分没有任何社会医疗保证,卫生保健完全靠自费[4]。建议政府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增加一些城市贫困家庭及进城务工农民家庭社会福利项目。

参考文献

[1]卞金有 预防口腔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177-178

[2] 石四箴 儿童口腔医学 人民卫生教育出版社,2003,12(2)130

[3] 沈家平,朱维建,孙志达,等。江苏省居民口腔健康行为调查 [J] 口腔医学研究,2006,22(5):549-551

[4] 袁菁华,卫生公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公共政策选择 [J] 卫生经济研究,2004,20(6):13-1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