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经济现状范文

社会经济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经济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经济现状

第1篇:社会经济现状范文

关键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经济效益

引言

城镇化步伐的迅速发展以及产业更新升级步伐的加快,使得我国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建设过程中新建、改建、拆除楼房数量的持续增加,都是导致建筑垃圾产生量长期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相对较低,建筑垃圾的处理已经明显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的速度。面对这一情况,如果相关部门不及时采取有效此时的话,未来我国必将面临建筑垃圾无处填埋的困境。

1、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

1.1 工程渣土

工程渣土指的就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渣土。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分析后发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城市建设仍然保持在较大规模的投入状态下,工程渣土仍然是最主要的城市建筑垃圾。但是工程渣土具有的成分单一以及污染较小的特点,为其后期的二次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很多城市豆浆工程渣土用来填海造地、低洼回填等,这种城市渣土的资源化利用,虽然有些的缓解了城市建筑垃圾处理难的问题。但是由于用于消纳处置工程渣土的大型场地较少,再加上工程渣土运输的车辆较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渣土消纳的效率,即便是有些地区已经设置了工程渣土的消纳场所,但是也仅仅是解决了少数工程的渣土消纳问题,无法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渣土消纳工作的要求。

1.2 工程泥浆

虽然工程泥浆因为杂质较多处理难度较大,但是工程泥浆的产生数量却非常少。目前,我国针对工程泥浆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经过简单处理后与其他物质混合在一起用于吹填造地。(2 )低洼地复耕,在吹填造地对工程泥浆需求量不断减少以及可用于处置泥浆低洼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工程泥浆产生量与泥浆处理能力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而低洼地复耕则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实施低洼地复耕的政策,有效的缓解了工程泥浆处理所面临的问题。

1.3 建筑废弃混凝土

建筑废弃混凝土因为自身具有利用价值高、成分简单以及回收利用方法易于实施等特点,长期以来都是建筑垃圾中资源化利用效果最显著的,就目前来说,我国很多底气的建筑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率都达到或者接近100%。相关企业将回收的建筑废弃混凝土破碎、加工制成符合标准要求的再生骨料等再生产品,然后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将其应用于混凝土、预拌砂浆、墙体材料等成品或者半成品材料中,不仅有效的降低了城市建设的建筑材料使用量,而且降低了工程建设的成本。

1.4 装修垃圾和拆房垃圾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住房条件要求的不断提高,拆房垃圾和装修垃圾的产生量也呈现出了稳定增长的发展趋势。就目前来说,我国针对拆房垃圾和装修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尚处在起步的阶段,很多地区虽然已经加快了相关设施建设的步伐,但是由于进程相对缓慢,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拆房垃圾和装修垃圾资源化处理要求。所以,对于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来说,拆房垃圾和装修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仍然处在相对较低的阶段。

2、建筑垃圾资源化有效利用措施

2.1 建立分类别管理制度

由于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等不管是在成分组成、产生主体、产生时间、运输途径,还是处理方式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建筑垃圾分类管理的制度,明确主观部门在建筑垃圾工作中的职权和义务,理清建筑垃圾产生量数据来源,然后通过建立建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的方式,充分发挥完善垃圾处理终端处理设施的优势,提高建筑垃圾产生量管控、运输和处理的效率。(1 )工程渣土。为了最大限度的缓解消纳工程渣土场地紧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相关部门可以采取就地或调配利用等方式采取简单填埋处理为主,消纳场填埋为辅相结合的处理方式。(2 )工程泥浆。工程泥浆因为自身具有含水量高且含有膨润土等化学材料添加剂的特点,如果处置不当的话,必然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目前常见的工程泥浆处理方式主要以现场处置技术为主,所以政府部门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工程泥浆现场处置监管工作的力度。(3 )工程垃圾。针对工程垃圾的处理相关部门应该根据绿色施工管理理念的要求,加强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建筑垃圾源头管控的力度,针对无法再次利用的建筑垃圾,应该从源头上分类,使其分别进入终端处理的环节。(4 )拆除垃圾。相关部门在处置拆除垃圾前,必须明确拆除垃圾的产生者必须按照要求承担拆除垃圾处理的相关费用,通过建立产生排放、运输、处理相互制约管理机制的方式,提高拆除垃圾处理的效率。(5 )装修垃圾。相关部门在处理装修垃圾时,应该从强化装修垃圾源头的分类管理着手,按照终端设施的条件合理的进行装修垃圾的分类,为后续装修垃圾的处置做好充分的准备。

2.2 合理布局垃圾处理网

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合理布局建筑垃圾中转分拣点和资源化利用场所的方式,提高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水平。相关部门在规划建设垃圾资源化利用场所时,应该严格的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功能完善、明确分工、加快建设的原则,增强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品牌的综合竞争力。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场所的规划方面,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一主多点的设置方式,将城市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场所设置在交通便利且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的位置。然后通过建设垃圾资源化生产线的方式,对废塑料、废木质类相关材料利用相关技术对其进行二次加工和利用,充分发挥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的优势,提升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的稳步提高。

2.3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国家应该制定完善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为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的生产、使用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法律依据。虽然当前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已经在新型墙才、商品砂浆、道路材料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但是由于受到使用标准不统一等因素的影响,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的全面推广和应用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该针对建筑垃圾各个类别的特性,制定不同的资源化利用标准、路径以及产品应用标准,做好符合标准要求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的备案管理工作,同时制定完善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强制使用和鼓励使用制度,鼓励各个行业按照标准和规范使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产品,才能在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效率的基础上,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结语

总之,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同时,城市管理部门处理建筑垃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所以,为了提高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的效率,相关部门必须紧跟时展的脚步,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产业建设的步伐,通过建设完善建筑垃圾管理体系以及制定建筑垃圾长期处理政策,才能在推动城市建筑垃圾处理行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无害出处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维妍,张爽,常瑞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展历程[J].环境与发展,2020,3207:205+207.

第2篇:社会经济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经济发展;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23-03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全市总面积4788平方公里,濒临太湖,距离上海只有120多公里,属于沿海经济开发城市。2013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无锡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48.5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207.4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14.22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8.52.2:46.0,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基本相当。近几年,无锡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全年实现总产值(营业收入)8073.73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物联网与云计算产业增长47.2%;高端装备制造和工业设计产业增长15.5%;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增长17.1%;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增长32.0%。无锡紧紧围绕“扩大内需保增长、创新创业促转型、政企合作维稳定”三大突出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总体平稳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无锡市高职专业设置现状

对照教育部2004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对无锡市11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统计分析。无锡市现有高职院校11所,2013年总计划招生13572人。11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覆盖指导性专业目录所有一级19个专业大类的14个,覆盖率为73.68%;531个子目录专业中开设专业数为117个,占总专业数的22.03%,开设专业平均比率为23.48%。其中,电子信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等大类,每个学校都有所侧重的开设了子专业;制造、土建、文化教育等涉及民生的行业开设专业也相对集中;相较而言,生化与药品、医药卫生、公共事业等大类只有个别学校开设。如,针对医药卫生行业仅有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眼视光技术专业,当年计划招生41人,实际录取20人,仅占招生计划的48.78%。而农林牧渔、资源开发与测绘、公安和法律等专业11所学校都没有开设相关专业。在2013年高职院校招生计划中,制造业仍然位居榜首,达到总招生比例的26.6%,其次是电子信息、艺术设计传媒和财经类,比例都超过了10%。值得一提的是艺术设计与传媒专业发展势头迅猛,这与无锡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很大关系,各大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做了很多探索,相继开出的子专业达到了28个,招生比例也从2010年的9.63%上升至15.7%,上升速度明显,从侧面也反映了无锡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招生数量上,环保、气象与安全、医药卫生、生化与药品等所谓的冷门专业只有个别学校开设,人数也都在50人左右。

二、无锡市高职专业设置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结合对无锡市19个主要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分析2013年度无锡市11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统计数据。制造类专业在无锡各大高职院校专业开设比率达到68.75%,招生比例达到26.63%,2013年招生人数达到3614人。制造业作为无锡的支柱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尽管招生在数量上已基本满足了社会对高职层次人才的需求,但从学校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对录用高职学生的情况反馈来看,专业设置的有效性不明显,企业真正能用的人才缺口很大。无锡素以鱼米之乡著称,农林牧渔业非常发达,在无锡经济发展中的排名仅次于制造业。而调查发现,与农林牧渔相关的专业,在无锡11所高职院校中,已连续八年未开设任何相关专业,仅有个别中职学校开设了园林技术专业,但专业设置单一,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实用性和因地制宜性也不明显。无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和自然优势,水产养殖、畜牧兽医类高级技能人才奇缺,阻碍了无锡现代农业的发展,应适当开设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如无锡在水产养殖中技术咨询专家奇缺,而无锡的很多乡镇正在新建生态村、观光镇,要顺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增设水产养殖技术、观光农业和畜牧兽医等专业。随着无锡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无锡已借助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实现海陆空的全方位衔接。2013年高职院校交通运输大类计划招生294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等三所学校新开设了航空服务、高速铁路动车乘务等专业,占该类招生比例的32.65%,未来几年包括上述学校在内的高职院校可结合学校特色开设城市轨道等相关专业已满足高速发展的交通运输业的要求。无锡的19个主要行业中,公共事业涵盖的内容很广,未来无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老龄化、社会福利、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问题将日益突出,目前仅有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开设了涉外事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门课程,实际招生76人。事实上,包括很多本科类院校都纷纷开设了该类专业,但因跟风追求市场效益,缺乏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学生真正能学到的东西很少,就业竞争力差。要满足公共事业发展的要求,保证无锡城市现代化的全面铺开,必须小口子人手,重点优化相关专业及衍生专业,培养专业基本功扎实,拿来就能用的专业技能人才。近几年,无锡动漫、艺术设计产业发展前景良好,11所高职院校都纷纷瞄准市场开设相关专业,招生人数也由2006年的1300人增加到2013年的2131人,增长了1.64倍。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就业形势严峻,相关毕业生平均工资水平下降。所以在专业设置上,不应批量生产画图的流水工人,而是要培养具有专业特长,能在该领域有所创新、独当一面的高级人才。另外,电子信息类专业尤其值得关注,行业就业环境看似良好,招生人数一直持不减的态势,但实质上人多质不优。尤其是高职类学校的学生,基本功本来就不扎实,再采用全面撒网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真正能胜任工作的寥寥无几。高职院校一定要以此为警示,结合企业实际设置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不求难而求能活学活用。

总的来说,无锡各大高职院校开设专业大多集中在制造、电子信息、土建和财经大类,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数控等专业每个高职院校基本都有开设,专业重复现象比较普遍;无锡的新能源、物联网等产业起步较早,但专业设置单一;科技、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但软硬件设施较缺乏。所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和科学预测,另一方面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适中建设,适宜发展。

三、推进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锡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根据无锡市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总体要求,结合对高职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实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以区域经济需求为依据,优化专业设置

结合无锡经济发展现状,高职院校必须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高职院校要能做到专业设置与社会接轨,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接轨;要坚持进行专业相关调研,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要有意识的培养专业设置的前瞻性,缓解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需求的矛盾。事实上,无锡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对社会职业需求的敏锐性还有待提高,专业设置的重点和特色还要进一步加强。无锡市高新技术的应用理念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机会致使许多新岗位的产生,也使得人才紧缺程度加深。在这样的区域经济背景下,充分考量好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培养高新技术产业的各类人才,成为无锡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当务之急。2014年7月1日无锡地铁正式开通,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在三年前就开设了相关专业,迎合了无锡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学生就业问题也迎刃而解。未来,无锡将继续在轨道交通、新能源开发和环保等产业领域有较大的动作,学校在设置专业时要结合高职特点,根据人才的需求程度和岗位的稀缺程度培养不同领域的人才。

(二)以城市发展战略为依托,建设骨干专业

无锡城市的发展正处在工业化的后期,传统制造业作为无锡的支柱产业,发展速度逐渐放缓。无锡市“十二五”规划提出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无锡的战略任务,坚持制造与创造相结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相协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综合经济发展体系。要实现无锡经济发展战略,需调整产业结构,将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建设力度,打造以电子信息、动漫和旅游等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按照整体战略规划要求,无锡高职院校应着重建设通讯技术、艺术设计和旅游管理等专业。事实上,开设电子信息、动漫设计等专业的高职院校不在少数,但专业设置宽泛不精,学生综合含金量较低。所以在专业设置过程中,要建设骨干专业,在保障骨干专业的供给平衡上,多方面培育创新型人才。作为政府部门和社会相关机构,不仅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还要增加对骨干专业建设的资金投入,真正发挥高职教育在无锡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3篇:社会经济现状范文

关键词: 青海藏区; 生态保护; 基础设施; 资源优势; 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009-02

一、青海藏区概况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2.76%,其中藏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居住最广的一个民族。青海藏区面积69.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7%。全省藏族人口118万人,占青海总人口的22%,占全国藏区总人口的25%,是以外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青海藏区主要指海南、海北、黄南、玉树、果洛、海西等牧业区以及乐都、循化、化隆、湟中、湟源、大通等县的部分半农半牧区域。

二、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青海藏区是除以外中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在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其他藏区有着极为深厚历史渊源,在促进生态保护和整个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区域特点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因有盐化工、石油、天然气等重大项目开发而成为“热点”;“黄、果、树”(黄南、果洛、玉树三个藏族自治州)三州高寒缺氧、地处偏远,是“难点”。全国共有10个藏族自治州,其中青海有6个,因此青海藏区是以外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地区,自然环境艰苦,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以牧业为主,工业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总量小、整体运行质量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地区间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海西地区因有盐化工、石油、天然气等优势资源,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其余5个藏族自治州的经济发展都依赖财政的转移支付,财政支出水平超过财政收入近472.19%。

青海藏区农牧业结构单一,产出效益较低,农牧业产业化起步晚,农牧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差,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低,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牧区自然灾害频繁,因灾返贫率达25%,整个藏区农牧业生产仍处在低水平发展阶段。

青海藏区目前形成了以公路为主骨架网络的运输形式,延伸县际、县乡公路的硬化工程,使交通基础设施总量增加,运输能力得到提高,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青海藏区州到县基本通油路,但路面窄,公路密度低,通达深度都还比较低,公路主干线与支线连通度低,与周边省区公路大通道尚未形成,没有形成完善的公路网。高等级公路和一、二级公路里程仅占通车里程的9.9%,运输效率和效益都比较低。农村公路仍然落后,县至乡、乡到村公路多为等外路或便道,抗灾及通过能力很差。

为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加快藏区电网建设步伐,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用电水平,青海省电力公司充分利用国家各类政策,努力争取资金,最大限度延伸电网覆盖区域,为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电力支撑和保障。但是,青海南部的玉树、果洛藏区由于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沿线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且受到用电量小但投资大等因素限制,尚未与大电网联网。

三、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基础相对滞后

青海藏区80%以上的财政支出依赖国家财政补助。特别是“黄、果、树”藏区,随着沙金资源禁采、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和免除农业税等的实行,该地区财源萎缩,发展乏力。此外,青海藏区地区发展不平衡。2008年,海西州GDP为134.3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86亿元;而果洛州GDP只有7.89亿元、地方财政收人4.94亿元,分别相当于海西州的5.87%和7.87%。

(二)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

青海藏区经济基本上是资源经济。青海藏区在资源开发中存在着对矿业资源和藏药、虫草等滥采乱挖,牧业的过度放牧、珍稀动物的任意捕猎、水利资源开发补偿不足等问题,造成了资源浪费,草原植被退化,沙化严重,气候变暖,雪线上升,三江源水流减小,泥石流、滑坡地质灾害频发等严重生态危机。

(三)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

由于青海藏区地广人稀、信息闭塞、公共服务半径大、交通不便,限制了商品货币流通,造成市场经济不发达、市场主体弱小、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善,抑制了金融、电力等行业的投放意愿,加之地方财力捉襟见肘、无力投入,致使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广大藏区难以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在偏远的农牧区,农牧民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培植程度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有相当的比例。

(四)人才和教育是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青海藏区人口基数少、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教育滞后限制了藏区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广大农牧民缺乏劳动技能和创收能力,观念落后、自身脱贫致富的意识不强,成为影响藏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青海藏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为2.7年,比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8.5年少5.8年,比青海省人均受教育年限6.15年少3.45年。人才不足、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教育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仍然是影响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四、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依托后发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1. 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业。青海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充分利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资源,突出高原旅游、生态旅游、健康旅游,促进旅游产业从低水平、粗放型向高层次、集约型转变。积极探索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的路子,凸显青海藏区独特的旅游资源的后发优势。

2. 大力发展有机农牧业。青海藏区特殊的气候条件,高寒人稀的自然环境衍生了其他地区无法替代的珍贵动、植物资源,为发展有机农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充分利用青海藏区的冷凉气候资源、天然草场资源和具有高原特色可再生的动植物资源,以及无污染的高原生态环境,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特色经济,走有机农牧业的路子。

3. 大力发展民族手工业。青海藏区民族手工业有悠久的历史,加工技术精细高超,富有民族文化特色。藏族手工业产品在国内外有广阔的市场,深受世界各国各地民族的喜爱。着重发展金属、木质、珠宝玉石加工业,制陶业,制革业,编织业,纺织业,雕刻绘画业,裁缝业,建筑业,家俱业,造纸业,服装业等民族手工业。

4. 重点发展藏医药业。藏医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有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科学的临床经验,也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药发展前景广阔, 紧紧把握人类疑难病症的难点,设法使藏医药广泛进入世界医学临床使用,扩大藏医药在世界医药界的应用。

(二)强化生态保护推进生态立省战略

青海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其意义深远而重大。积极推进生态立省战略是青海借助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兼顾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强化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生态的自然修复与人工辅助相结合。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落后,也是制约藏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地广人稀,经济总量很小,财力单薄,又是影响藏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尤其要重点发展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建设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青海藏区基础设施要以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为重点,超前规划,分步实施,加大基础设施的改扩建力度,不断改善城市基础条件,增强城市载体功能。

(四)发展藏区文化教育事业促进藏区文化健康发展

提升藏区的教育水平,提高藏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关系到藏区的经济发展和藏族人民的脱贫致富,更与藏区的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息息相关。逐年加大对藏区教育的投入,有针对性地规划好藏区教育。争取使每一个藏族儿童和其他少数民族儿童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可进入大学或职业技术学校深造。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负荷,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的转变,最终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可持续利用,减轻环境压力,推动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六)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藏区稳定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是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在一切工作中,必须突出发展经济和民族团结这两大主题。继续采取特殊政策帮助藏区发展经济、社会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进一步加大同国内外敌对势力破坏民族关系的斗争的力度,以杜绝和减少新情况新问题的发生,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34号)

[2] 李军乔.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重建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

[3] 刘锡宁.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撬动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支点[N].青海日报,2009-08-1

[4] 郑杰.建立高原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探讨[J].青海科技,2008(2).

[5] 杨虎胜.生态环境保护与青海藏区社会稳定[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4).

[6] 孙发平.依托资源后发优势推进青海旅游业跨越式发展[N].青海日报,2009.9.7.

[7] 钱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政策建议的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8(54).

[8] 张伟.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J].青海社会科学,2009(02).

第4篇:社会经济现状范文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环境保护政策过度包装合理利用资源

虽然从我国现有的资源总量来看,我国可以算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很多资源的平均占有量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源,因此经济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这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随着可利用资源量的不断减少,人们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怎样降低产品包装浪费资源的问题受到了人们更多的重视,因此如何解决过度包装问题也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解决的事件。

一、过度包装产生的问题

产品包装的用处不仅能够对产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对产品的基本信息起到一个很好的宣传的作用。另外,好的包装往往能够使产品在众多的商品中吸引人们的眼球,让消费者更加乐意购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将包装放在重要位置的原因。但是过度的包装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下面对过度包装产生的问题进行简述:

1.资源的浪费。过度的包装造成的最大的问题是资源浪费,当商品使用过后,很多的包装被丢弃,不能起到合理回收或利用,这就会导致制作包装的资源成为一次性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有效的利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2.造成环境的污染。有些产品的包装采用了不可降解的塑料等制品,包装使用后不利于处理或者处理不当,产生了环境污染的问题。如日常塑料袋的使用。目前包装垃圾的处理问题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事件,已经在全球内凸显,尤其是处理不当引发的资金投入大、环境污染和土地资源浪费现状。

二、造成过度包装现象的原因

1.厂家受到巨额利益的趋势。包装能够起到宣传的效果,好的包装能够增加销售量和提高产品知名度。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的落后,注重产品产量不重视包装,出现包装引发的问题较小。经济发展之后,大量的外来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与外来商品竞争和扩大知名度的需求,中国企业重视对产品包装的投入。包装的完善带来了相应的经济效益,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强了包装的投入,期望引起企业产品销售量和知名度的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改善产品的外包装的确使很多的中国企业从中获益,但是却产生了过犹不及的现象,过度的包装虽然使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利益,但是却造成了很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

2.消费者的不良消费心理。近年来消费者的攀比心理导致了不重视产品质量,而是注重产品的外包装。市场经济的影响使很多的企业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向导,因而商品生产者自然会随之更加注重产品的外包装设计,这一现象更多的体现在对于礼品的外包装方面。中国人比较注重送礼,作为节假日拜访必备的物品,礼品在我们的日常消费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比重。礼品消费不同于以往商品消费,消费者获得的不仅仅是其自身的使用价值还有礼品价值,而外包装往往会使商品的礼品价值进一步的提升,这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对外包装的投入,从而造成过度包装的问题。

三、如何解决过度包装的问题

包装是商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适当的包装可以促进产品更好的流入市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是过度的包装却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现阶段我们倡导的是节约型社会,过度的包装引起的不必要的浪费必然与社会的发展趋势不符,同时过度的包装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过度的包装不仅仅会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资金投入还会分散企业的精力,不利于商品自身的改进。而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采用政策鼓励的方式,对商品生产者采取适当的教育。很多过度包装的出现是由于商品生产者自身的竞争意识不正确造成的,这样就要求我们对商品生产者进行一个适当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同时政府的相关政策也要落实到位,如对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内涵的进一步的宣传,加大知识普及力度,将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要求普及给每一个人。然而,仅仅对商品生产者的教育和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一步的纠正商品消费者的一些不良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使他们不仅仅注重产品的外包装,还要注重商品自身,做到理性消费,更为重要的是要节制送礼的现象,这样能够很有效的解决过度包装的问题。

第二,健全相关的法律机制,可以说我国现有的有关商品生产及外包装方面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对于很多的不良的生产行为在进行制裁的时候没有较为贴切的法律依据,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的不良的产品生产者逍遥法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做到的是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对于已经制定的法律应当落实到实处,使一些不法的商家能够依法得到严惩,另外,我们还要做到防患于未然,积极的宣传和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使商家能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这样也能够很好的预防过度包装问题的出现。

第三,对于一些违法的过度包装的行为实施一定的经济制裁。对于很多的企业和个人来说经济制裁往往是最为有效也是最为直接的方式,因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团体,实施经济制裁无疑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打击,同时也能使那些过度包装的企业和个人充分的意识到自身的错误,最重要的是,经济制裁往往能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但是我国对于经济制裁的划分标准还不够明确,相关的惩罚机制还不够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完善机制也成为了相关部门的重要任务。

四、结语

第5篇:社会经济现状范文

关键词 兵团;非公有制;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2-

一、兵团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兵团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然而,对经济的拉动力不强、社会贡献率不高等问题,导致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宣传、引导和行动的力度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兵团团属企业社会责任过重,非公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兵团作为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兼具维护新疆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双重职能。虽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但却不是一级政府,虽然有所辖的垦区,但这些垦区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行政职能和法律地位缺失,尤其是团场城镇社会管理主体和公共服务主体缺失。所以,长期以来兵团都存在着团属企业办社会的现象,负担沉重。除了有政策性负担之外,还有行政性负担,比如交税、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集资、罚款等,企业还承担起了办学校、办医院等社会职能,责任和权利极不对称。

另外,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家而言,意味着成本投入,在短期内这种投入是看不到所谓“收益”的,这势必影响企业的短期经济效益,导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缺乏动力。

(二)企业环保意识淡薄

工业化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兵团三化建设的进程中,兵团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进驻工业园区的产业特征明显,比如煤电、铝加工、钢铁、水泥等行业,工业污染状况堪忧。

(三)企业缺乏正确的生产理念

一是消费者被侵犯权益。有些企业为了得到更高的利润,缺乏发展的长远眼光和定位:为降低生产成本用质次价廉的原材料、偷工减料;甚至罔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这是在利益最大化观念支配下对社会责任的典型的漠视。

二是难以有效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劳资矛盾成为企业内部最主要的不和谐因素, 随着兵团非公企业的迅猛发展,其劳动关系矛盾也日益凸显。

(四)对民营企业监督体制不够健全

首先,政府监管力度较弱。一是现有监管体系较分散,很难形成强大监管合力;二是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片面追求 GDP和税收,对民营企业违背社会责任的行为如:制假贩假、污染环境、损害劳动者利益等方面“只监不管”,甚至“不监不管”,助长了极少数民营企业对抗法律、逃避监管的侥幸心理;三是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不能很好协调监管与服务职能的关系。

其次,工商联力量薄弱限制其履职能力,与面临的形势、承担的职责、要求以及应发挥的“五个作用”远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各师工商联人员编制普遍不足,甚至有的师工商联工作人员没配齐,团场干部兼职工商联业务工作等等。

二、引导兵团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议

为履行社会责任兵团非公经济人士和民办企业已作出很多努力,但是,对于履责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深化,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畅通其发挥作用的渠道,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支持非公人士履行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履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责任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党的十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的新布局。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企业既能增加利润又能满足公众利益,从而实现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履行参政议政的责任

非公经济人士的政治参与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和社会和谐有重大影响。既要重视非公经济人士参政议政的愿望,支持和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水平和质量,又要切实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参与完全纳入我国政治体制的框架,确保其政治参与的有序化、规范化和合法化。

(三)履行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责任

在建立新型劳动关系过程中,必须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工商联要做好非公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维护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合法权益,又要与工会等人民团体密切配合,切实维护职工切身利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修身立业,完善企业员工的福利和奖惩机制,真正做到“栓心留人”增强企业凝聚力,构建和谐企业,实现维护职工利益与企业发展互惠双赢。

(四)履行实现共同富裕的责任

增加强非公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充分尊重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兼顾对社会的回馈,确立“利益和谐”的新观念; 既提倡带头致富,也要提倡共同致富,促进利益 “共享”。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多种渠道,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家关注公益及慈善事业,担负起扶助社会弱势群体、为社会公众谋利益的社会责任。

(五)履行诚信守法的责任

要进一步健全和发挥工商联在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助手作用,主要是处理好实现企业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的关系。从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社会价值最大化相统一的目标出发,引导非公经济人士既追求财富的数量,更追求财富的品质,遵循市场规则和行业规范,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六)制定非公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政策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需要社会的支持和承认,更需要国家的支持。建议兵团有关部门制定比较完善的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政策和制度,如激励他们履行社会责任的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信贷政策、政治荣誉政策、资源政策等,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于进强.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履行社会责任长效机制[J].中国统一战线2010.1.03.01

[2]姚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应勇于承担社会管理的责任[J].重庆行政,2011.08.18

第6篇:社会经济现状范文

【关键词】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改革

一、目前中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所暴露出的问题

1.社保服务体系人员问题

(1)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低

在目前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中除了重要的管理岗位,其它基层职位人力资源相对比较少,甚至存在部分临时工。相对而言这些工作岗位的流动性大而且所获得的薪酬待遇水平低,成为引发社保服务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据不完全统计调查,社保服务体系工作人员的资历水平偏低,职称低甚至是无职称的社保服务体系工作人员所占比例高。整体而言,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人员素质水平低,无法保证业务办理的高效性。

(2)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人员工作负荷大

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所涉及的工作内容广泛,工作量大,所以社保服务体系工作人员所承担的工作负荷大甚至达到严重超标程度。

由于社会保险的工作量日益加大,社保经办人员的工作量严重超标。而高负荷的工作必然不能保证其工作效率。另外,针对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其资源配置不足,所以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来满足社保服务体系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社会保险服务体系工作量在逐渐增加,导致工作人员工作负荷大,甚至经常出现超负荷运转工作状态。所以一些社会保险服务体系会出现超编使用工作人员的现象,即实际参与社保服务体系工作人员总数与实际编制人数。

2.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管理体制的交叉问题,针对社保机构不存在明确的定位,社保机构的设置不集中,相对分散等等方面。这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对管理不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同时还会对财政经费的投入有一定的影响。

3.针对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投入财政经费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1)投入的财政经费不足以保证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工作的高效展开,不足以保证社会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

(2)没有完善针对经费投入的相关体制,“金保工程”的发展并不能满足服务体系的发展,不能对积极促进形成服务型政府。

4.没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相关的信息服务系统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还未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信息系统,没有建立和完善“五险合一”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模式。目前社保相关业务的交流相对比较少,阻碍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工作的展开。

二、中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改革思路

1.改革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领导体制

改革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应该以实行“垂直领导体制”为方向,同时应该结合社保制度的改革。因为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提出改革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保制度,而改革社保制度同时也对社保经办机构提出相应的改革内容和方向。

(1)加强建立和完善对于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相关规定政策和法律法规。

(2)以国家为社会保险的核心管理,社保制度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3)将社保经办机构在事业单位中的定位重新划分,定义为特殊类公益事业。

(4)建立专业素质极强的社会保险团队,针对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系统采取垂直领导管理。

2.增加经费投放力度

针对目前中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经费的投入所出现的问题,我国应该适当增加投放力度,而且也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经办人员所出现的问题。当基础问题都得到解决和保证,也要同时采取相应措施去提高服务的多样化,提高社保经办机构的服务质量。

例如:总理曾经针对国家经费问题,指出:“政府的日子紧一点,百姓的日子好一点”。指的就是适当增加投放资金力度,来解决百姓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另外,政府加强措施有效减少“三公”的支出,将节约的资金主要运用在改善民生问题方面。所以为了保证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工作效果,增加资金投放力度,完善基层服务平台,从根本上解决社保机构的物质问题是非常有重要意义的。

3.加强建设社保信息化服务

主要体现在通过国家支持加强建设社会保障信息化服务网站。需要在国家出台制定相关信息化建设标准的前提下,建立自上而下的数据库以及结算平台。这种依靠建立信息化服务网络的改革思路,会从根本上提高业务办理的速度。值得一提的是,在针对部分落后的偏远地区,应该不仅仅增加经费投放力度,同时也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社保业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比如加强技能培训等措施。这部分地区参保人群多,但是业务办理速度相对比较慢,而且服务也不到位。所以这部分地区的社保经办服务迫切需要提高。

三、总结

随着时代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无论是社保制度还是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管理体系都需要进行不断完善和发展,所以及时分析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论文主要分析目前中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所出现的不足之处,以及提出对应方法及改革思路。希望可以对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有所作用,更好服务于社保制度。

参考文献:

第7篇:社会经济现状范文

[关键词] 口腔健康;社会-行为危险因素;家庭聚集性;多水平Logistic回归

[中图分类号] R78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5(b)-0102-05

Dental health status and social-behavior risk factors analysis for 226 families in Beijing City

ZHANG Yan1 SHI Yigu2 HUANG Birong2 HAN Yongcheng2

1.Dongfeng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of Chaoyang Distrct in Beijing City, Beijing 100025, China; 2.Beijing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dental health status and the relating social-behavior risk factors of the residents from Dongfeng and Tuanjiehu Communitis of Chaoyang District in Beijing,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ntal health status and the family aggregation and the social-behavior risk factors. Methods Community recruitment method was used. The dental examinations and questionnaires were applied on 699 people from 226 families meeting the including requirements. The multi-leve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ntal health status and the relating social-behavior factor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dental caries and periodontal diseases were 37.3% (261 cases) and 47.4% (331 cases) respectively, and the ratio of having any of the above two problems was 64.8% (453 cases) in selected people. Multi-leve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fitting model including family aggregation level was meaningful (P = 0.004), and the dental health status was related to the following factors: age (F = 6.523, P = 0.000), education (F = 6.003, P = 0.000), marital status (F = 4.571, P = 0.001), frequency of dental inspection (F = 3.981, P = 0.046), BMI (F = 2.630, P = 0.049), and score of awareness and attitude (F = 10.562, P = 0.001). Conclusion The family aggregation effect is existed in analyzing the dental health status. In consideration of family aggregation effect, the social-behavior factors of dental health include age, education, marital status, frequency of dental inspection, BMI, and score of awareness and attitude.

[Key words] Dental health; Social-behavior risk factors; Family aggregation; Multi-level Logistic regression

口腔疾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将“口腔清洁、无龋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确定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其中,龋病和牙周疾病因为累及人数广泛,是危害我国居民口腔健康的主要问题[1]。根据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0%以上的人患有龋齿,80%以上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能够有效地预防口腔疾病[2],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而健康行为是由社会、文化、知识和态度等影响人们健康的一系列因素构成的,同时家庭的行为习惯与规则也会对家庭成员的行为与观念产生很大的影响。同一家庭的成员生活在相同的物质文化环境当中,所接受到的健康知识和信息都是类似的,很容易形成对健康行为的一致看法[3]。因此,需要探索口腔健康状况与家庭聚集性以及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而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家庭干预措施,维护人群的口腔健康。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内家庭成员的口腔健康状况与相关社会行为危险因素,评价口腔健康状况与家庭聚集性以及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社区招募的方法,入选标准为具备完整核心家庭(父/母和子女)且都能参加口腔检查和问卷调查的成员。设计招募家庭200个,实际报名参与的家庭230个,经过筛选其中符合标准的226个家庭列为受试家庭,共包括699人。口腔检查和问卷调查的时间为2012年6~12月。

1.2 方法

1.2.1 检查人员和质量控制由经过统一培训后,通过标准一致性试验(kappa值为0.7~0.8)的3名口腔医生确定为临床调查员,由这3名口腔医生完成所有受试家庭成员的口腔健康检查。本次调点为龋齿和牙周疾病的临床检查。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对1名调查对象接受口腔检查的同时完成对其他家庭成员的问卷调查。

1.2.2 问卷调查采用统一制定的口腔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人口统计学信息,口腔保健知识和与口腔健康相关的社会-行为危险因素。

1.2.3 牙列状况检查在人工光源下,以视诊结合探诊的方式进行。检查器械包括平面口镜和CPI探针,必要时可以借助棉签擦去软垢。

1.2.4 牙周状况检查检查时将CPI探针轻缓地插入龈沟或牙周袋内,探针与牙长轴平行,紧贴牙根。沿龈沟从远中向近中移动,做上下短距离的颤动,以感觉龈下结石。同时查看牙龈出血情况,并根据探针上的刻度观察牙周袋深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频数分布和百分比进行数据描述;应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个体水平作为水平1,将家庭水平作为水平2,应用二分类反应变量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家庭聚集性的多因素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本次调查共包括226个家庭,699人。在确定的699名调查对象中,男306人,占43.8%,女393人,占56.2%。从年龄分布来看,0~

2.2 口腔健康总体状况

在接受调查的699名对象中,患有龋病261人,占37.3%,在患龋者中,平均患龋颗数为(2.8±2.3)颗,中位数为2颗;有牙周疾病的调查对象331人,占47.4%,在有牙周疾病的调查对象中,轻度占98.1%,中度占1.9%。总体而言,出现上述两种口腔健康问题的共453人,占64.8%。

2.3 不同调查对象口腔健康状况单因素分析

以是否出现龋病及牙周疾病为反应结果,以P = 0.1为选择标准,从单因素χ2检验结果看,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总收入、体重指数、是否有医保、1年内口腔常规检查和口腔知识态度评分与是否出现上述口腔健康问题可能有关系(P < 0.1)。具体而言,在年龄分布中,18~

2.4 考虑到家庭聚集性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将χ2检验差异P值 < 0.1的因素结合家庭聚集性进一步进行二分类反应变量多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首先定义两个水平,即将调查对象定义为水平1单位,将家庭定义为水平2单位,拟合两水平零模型,结果表明,是否出现上述两种口腔健康问题是存在家庭聚集性的(P = 0.004)。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口腔健康状况二分类两水平Logistic回归零模型

注“-”表示无数据

进一步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引入二分类反应变量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由于存在部分变量包含缺失值的情况,最终纳入方程的共有670名调查对象,225个家庭,模型可解释的部分占82.1%。

拟合模型的最终结果表明,在考虑家庭聚集性的情况下,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1年内是否进行过口腔检查、体重指数和知识态度评分与是否出现上述口腔健康问题有关(P < 0.05)。详见表3、4。

表3 调查对象口腔健康状况二分类两水平Logistic回归方差检验结果

表4 调查对象口腔健康状况二分类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值

3 讨论

3.1 患龋情况与牙周疾病情况及与其他文献的比较

本次调查表明,0~

龋病和牙周疾病的调查结果与北京市之前的各类人群口腔健康调查[4-7]相比有所不同,原因是由于年龄分组方法的不同,本次调查的结果是探索牙病在家庭聚集性方面的影响因素,可以作为之前北京市口腔健康调查的有效补充。

3.2 家庭聚集性及与其他文献的比较

目前的大部分口腔健康状况研究没有包括,或者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进行家庭聚集性的调查与分析。本次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口腔健康问题的出现是存在家庭聚集性的,一方面家庭中某位成员出现口腔健康问题,其他家庭成员出现口腔健康问题的可能性也增加,另一方面,家庭的口腔相关健康行为也会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口腔相关健康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与高艳霞等[8]对龋齿家庭聚集性研究的结果相同。提示在今后研究探索、分析和预测口腔健康状况时,有必要将家庭聚集性纳入分析过程中,特别是制定口腔健康干预措施中,要兼顾到家庭聚集性的因素。

3.3 本研究的结果提示以及今后工作的方向

本次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考虑家庭聚集性的情况下,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1年内是否进行过口腔检查、体重指数和知识态度评分是其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很多已经被之前的口腔健康研究所证实[9-12]。相对于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不可干预或短期内比较难进行干预的因素相比,定期进行常规口腔检查、控制体重和增加口腔相关健康知识和态度,这些因素是口腔卫生工作者今后开展口腔健康预防工作的重点内容。而家庭聚集性的结果也表明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特定口腔健康干预,也是为今后开展社区口腔健康干预进行有益的探索。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次调查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调查对象的选择属于社区招募的形式,家庭年龄结构等不能人为控制,因此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导致本次调查的患病率水平与实际水平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样本量的限制也可能导致此次调查中某些行为危险因素,如每日吃零食的次数等,没有显现出统计学显著性,如果今后的调查研究能够有更充足的样本量,可能会利于进一步分析更多的社会-行为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EB/OL]. http:///mohbgt/s10331/200909/42791.shtml.

[2]唐瑞平.口腔预防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胡樱,饶克勤,王增珍.几种健康相关行为的家庭聚集性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4,18(3):120-122.

[4]张辉,韩永成,侯玮,等.北京市5岁儿童乳牙龋病抽样调查报告[J].北京口腔医学,2009,17(2):109-112.

[5]朱,韩永成,张辉,等.2005年北京市城、乡12岁人群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J].北京口腔医学,2009,17(5):281-285.

[6]张辉,侯玮,韩永成,等.北京市中年组人群恒牙龋病抽样调查报告[J].北京口腔医学,2009,17(6):333-336.

[7]李,韩永成,张辉,等.北京市老年人群龋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广东牙病防治,2011,19(1):23-26.

[8]高艳霞,冯希平.家庭口腔卫生行为与儿童龋齿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口腔医学,2009,18(1):35-39.

[9]韩晓兰,颜雨春,樊嘉禄.龋病与社会环境及人的行为因素关系的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3,23(5):25-26.

[10]张波.四川省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口腔保健行为调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6.

[11]董云事.牙周炎与心理因素相关性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0):195-196.

[12]刘雪楠,陈育德,卞金有,等.影响牙周健康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3,17(2):136-139.

(收稿日期:2014-02-19本文编辑:程铭)

第8篇:社会经济现状范文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摘 要:“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随着他们长大进入高校,高校的学生工作者面临着如何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笔者结合以往关于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与实际工作试图寻求解决留守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30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LJKJY1426B)

收稿日期:2015-04-16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涌现。在这一背景下,形成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现在这些“留守儿童”长大成人,进入了高校。目前尚未有学者进行留守经历的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系统研究。笔者从以往关于留守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相关研究中试图寻求解决留守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现状

主观幸福感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主观上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指标。社会支持是指以个体为核心,由个体和他人通过支持性行为所构成的人际交往系统。它包括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也可分为三个不同来源: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它支持。以往的研究者指出,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梁彦红、王秀华对大学生(高职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得出,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社会支持状况良好,主观幸福感越高。相反,社会支持状况不佳,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大学生,体验到消极情绪较多,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低下,总体上自我评价幸福的程度会比较低。在已有的研究中,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大学生中,对于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的相关研究较少。

2 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笔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由于其留守高职学生特殊的成长生活和教育环境而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在来访的学生中有相当的一部分人曾经处于留守阶段或者正处于留守阶段,他们表现出情绪不稳定、人际交往能力不足、自我评价低等特点。

(1)自我评价偏低。留守儿童 “父母关爱的缺失”所带来的心理成长困惑,影响了他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让他们较多地体验到消极情绪。而其他的监护人对其心理发展需求的疏忽或者教育方式不对,可能会导致其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即使父母偶尔回到身边,但并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教育有些甚至采取简单的打骂方式,忽视了孩子的需求,从而使孩子出现自我评价降低,出现自卑、自我否认、自我厌恶等问题。

(2)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家庭是个体身心成长的重要环境,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留守儿童因为家庭主要成员在其成长过程中的缺失,缺乏亲密的亲子关系,在家庭中他们难以获得适当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表明,家庭支持解释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42.5%。而在学校的同伴群体中,又因为自我评价的降低导致缺乏社交安全感和信任感,其自卑,敏感,内向等性格特点更不利于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使他们更加退缩,更加封闭,孤独感在社交需要和社交障碍的矛盾中更加突出。

(3)情绪不稳定,负面情绪较多。由于性格上的自卑,自我评价低,同时缺乏一个安全和信任的外界环境,留守经历的高职学生情绪更加不稳定,更加敏感多疑,感到抑郁、焦躁、恐惧、无助等,而这种消极负面的情绪体验又不能通过家人朋友得到很好的疏解和宣泄,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压抑、否定、退行等消极的防御方式。

3 提高留守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对策

大量的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大学生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具有较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较高的自尊。那么在高职学校要做好留守大学生心理工作,矫正他们不良心理问题,提升他们主观幸福感,就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寻求家庭支持补偿亲情。新生入校时,高校要对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对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学生工作队伍如辅导员、班主任可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交流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鼓励家长多关心学生,指导他们如何有效的帮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从家庭的角度寻求更多的支持,弥补亲情的不足和情感的缺陷。同时也可以鼓励班级同学在班级里给予留守大学生家庭式的温暖。通过各种方式弥补他们亲情缺失,使其家庭支持系统得到修复,以引导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2)增强朋友支持,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大学生活中,朋辈群体的作用非常大,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与朋辈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退缩的行为,因此,要教会他们学习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纠正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认知偏差和消极情绪,提高人际交往的有效性,从而结交更多朋友,正确理解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学会面对由于自己性格缺陷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3)增强自信,提高自我评价。在学习和生活中,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型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并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及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加强他们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重新寻求自我定位,认识自身价值,提升自尊。

(4)专业心理疏导,培养良好情绪。辅导员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结合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及时了解其生活动向,经常与其沟通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并给与及时的指导帮助,教会他们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使其能正确认识到留守经历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正确面对自己的问题,以积极的心态调整自己。

4 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依旧会有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短时间内还将存在,因此,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数量规模会逐渐扩大,对他们心理健康工作的关心依然是我们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

2 丁新华,王极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

3 Adela Y,Noreen E M,Thomas JY.Social support and wel—being nearly adolescents.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M].Thousand Oaks,2001(2)

4 辛自强,池丽萍.快乐感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1(5)

5 梁彦红.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0(5)

6 王秀华.高职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4(4)

7 王玉花.儿童期留守经历、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

8 张建人.黄懿.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6)

9 丁新华.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

10 倪林英.高职大学生自尊、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8)

第9篇:社会经济现状范文

关键词:公路建设;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公路工程的社会经济环境评价已逐步由以往的项目、区域转变到政策、战略方向,这一评价是伴随新时期社会经济环境评价基本理论及实改变而出现的。在评价实践过程中,因对社会经济环境的评价还不够全面、合理,使得公路工程在产生最大化经济效益同时,对社会经济环境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当前,如何减小公路工程对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成为建筑企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1公路工程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1基本概念

所谓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调查工程影响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预测办法对项目未来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然后基于分析结论,提出可避免或减少工程在获得效益过程中,可能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解决措施,进而确保工程项目在论证上更为客观可靠、工程设计及建设更为完善,实现工程最大化综合效益一个研究性活动。

1.2主要目的

具体而言,开展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环境评价有这几个目的:一是基于社会经济环境全面调查,对公路工程对社会经济环境起到的正、反效用进行分析;此外,对公路工程所在区域的社会环境对其适应性及工程可接受度,以此为工程建设决策给予必要依据。二是在对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可避免或减少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可行性对策。三是探寻经济和社会两方面发展目标的一致性,避免出现单纯追求工程经济效益的情况。

2公路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因子及评价内容

2.1影响因子

(1)社会方面。一是目标人口,公路工程影响区域内人口的总量、密度、结构等情况;因拟建工程对人口现状改变有影响,受损者和受益者比例、区域人口迁移等情况。二是科技文化,工程所在地区的文化习俗、科研力量、院校总数、办学水平等。三是医疗卫生,所在地区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情况、医院数量、结构分布、规模大小、环境卫生等。四是公共基础设施,主要是住房、通讯、交通、供电、供水等方面。五是社会稳定,包括地区暴力、盗窃等犯罪率、交通事故等(2)经济方面。一是经济基础,包括区域的产业布局、国民收入、经济结构等方面。②需求情况,区域内目标人口对于拟建公路工程的实际需求。三是收入分配,因拟建工程的影响,目标人口在收入分配上的变化。三是就业及失业,因拟建工程影响,区域目标人口的社会就业及失业现状。

2.2评价内容

和一般工程项目比较,公路工程的社会经济环境评价内容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对沿线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所以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1)现状评价:依照影响因子筛选情况,对确定的因子基于一定评价范围开展调查,并要收集必要的数据和资料。对获得的资料予以加工,对公路工程沿线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然后进行整体的客观评价。(2)影响分类:通常情况下,公路工程对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主要有这几点:一是积极和消极影响。前者主要表现为公路工程有助于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譬如:旅游区公路工程的建设,会增加区域的旅游收入,并为地区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机会。后者则是对社会经济前进的阻碍力,譬如:工程建设导致人口迁移、耕地减少等。二是直接及间接影响。前者就是公路工程建设和某些社会经济环境要素间有直接性作用;后者就是公路工程建设经某个或多个媒介给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三是短期及长远影响。此方面的影响主要是依照时间流划分的,两种影响无明显的界限,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比如:公路工程施工阶段产生的影响就属于短期的;而在公路建成投运阶段把持续产生的影响看作为长期的。(3)效果分类:一是正、负效果。该效果主要是和公路工程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对应的。

通常而言,积极影响带来的正的社会经济效用是公路工程受益者所求的。比如:公路投用后可有效解决交通出行难的问题,保证商品便捷流通、降低运输费用等,这些带来正面的效果.而消极影响带来的不佳的社会经济效果,这是公路建设部门和受益者不想看见的,或要积极避免的。比如:在农业生产区建公路需要占用农田资源,这就会导致区域内部分农民丧失农业生产基本资料,还会出现搬迁及安置等问题。二是有形及无形效果。前者一般是可通过货币来度量的。比如:因高速公路的建设,能够在客货运输中大大节约运输时间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些都可通过货币来计量。而后者就是很难通过货币计量的效果。(4)发展水平。除对拟建公路工程进行必要的经济分析外,还需对其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开展分析。主要是拟建公路工程对区域的人口、收入、科技、医疗、公共设施、社会福利、治安、就业失业等影响因子进行全面分析,对拟建公路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其效果分析。(5)拟建工程需求。依照社会经济实际,预估拟建公路的现实及潜在的受益者或受损者数量和比例,及相应的方式及程度。主要采取抽样调查等方式掌握对拟建公路赞成与不赞成目标人口数量和比例,从而给出目标人口对拟建公路需求程度。

3公路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步骤

3.1明确评价范围及目的

首先,要利用好既有资料,并基于专业判断来明确公路工程建设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的涉及面,并依照评价深度要求,明确目标人口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具体范围。其次,依照拟建公路工程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效果明确此次评价目的。

3.2确定影响评价因子

对拟建公路工程潜在的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予以识别,可采取半定量法判断。对于影响评价因子的识别及选择,同样可采取单因子评价指数法完成,可通过此算式进行:评价指数=影响因子导致的影响值/标准满意值

3.3选定评价方法

公路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常用方法:

(1)专业判断法,该法是在相关专家或应用一定专业知识定性阐述拟建公路工程给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及效果,该法一般应用在工程无形效果方面的评价。

(2)调查评价法,就是在无法给出具体需求函数状况下,可通过该方法来评价目标人口对拟建公路工程需求情况主要是通过对公路工程引起的支付愿望,或对公路工程带来的损失可接受赔偿愿望进行整体效益的度量。

4结语

总而言之,对公路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系统全面的研究,有助于在提高公路工程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同时,降低对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负面影响。同时,能够为公路工程的建设决策提供必要依据,实现公路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林晓言,许晓峰,任立.建设项目经济社会评价[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233—234.

[2]尹贻林,阎孝砚.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