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外劳动实践范文

校外劳动实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外劳动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外劳动实践

第1篇:校外劳动实践范文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的管理,促进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所称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以下简称“校外教育机构”)是指少年宫、少年之家(站)、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农村儿童文化园、儿童乐园、少年儿童图书馆(室)、少年科技馆、少年儿童艺术馆、少年儿童业余艺校、少年儿童野外营地、少年儿童劳动基地、和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中心(馆、站)、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中少年儿童活动部分等。

第三条校外教育机构基本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普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卫生、劳动技术等方面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动手动脑、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第四条校外教育机构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面向全体少年儿童,面向学校,面向少先队,实行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二)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应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三)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特点,寓教育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

(四)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重视和提高普及性教育活动的同时,对有特长的少年儿童加强培训和训练,使其健康发展。

第五条地方各级政府要对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进行宏观协调和指导。各级各类校外教育机构的业务工作,应接受当地各主管部门的指导。

第六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各种形式、内容和层次的校外教育机构或捐助校外教育事业。

第二章机构

第七条设立校外教育机构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符合少年儿童活动需要的活动场地和设施。

(二)具有合格的专职管理人员和专(兼)职辅导教师队伍。

(三)具有卫生、美观的活动环境、活动室采光条件;场馆内有防火、防毒、防盗、安全用电等防护措施。

第八条设立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应报当地主管行政部门批准。当地主管行政部门应报上一级主管行政部门备案。

独立设置的校外教育机构符合法人条件的,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第九条校外教育机构一般应由行政领导、后勤供应、群众文化、教育活动、专业培训及少先队工作指导(限少年宫)等部门组成,以满足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工作的需要。

第十条校外教育机构实行主任(馆、校、园长)负责制。主任(馆、校、园长)在主管部门领导下,依据本规程负责领导本单位的全面工作。

机构内部可设立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由辅导员、教练员、管理、后勤等人员代表组成,主任(馆长、校长)任管理委员会主任。

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工作计划、人员奖惩、重要财务开支,规章制度建立以及其他重要问题。

不设管理委员会的单位,上述事项由全体教职工会议议定。

第十一条校外教育机构应加强内部的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按机构规模及工作性质建立岗位责任制以及财务管理、考勤考绩检查评估、总结评比、表彰奖励等规章制度。

第三章活动

第十二条校外教育机构开展各项活动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得以少年儿童表演为手段,进行经营性展览、演出等活动。

第十三条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思想品德教育,应结合国内外大事、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古今中外名人故事、新时期各行各业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良好意志品格、遵纪守法和文明、有礼貌的行为习惯教育。

(二)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教育,应通过组织开展科普知识传授、发明创造、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活动,向少年儿童传递科学技术的新信息。引导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培养创新、献身、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和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

(三)体育运动,应通过田径、球类、游泳、体操、武术、模型、无线电、棋艺和多种多样的军事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他们勇敢、坚强、活泼的性格和健康的体魄。

(四)文化艺术教育,应通过课外读物、影视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工艺制作以及集邮、摄影等活动培养少年儿童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艺术素养。

(五)游戏娱乐,应因地制宜地开展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并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多种游艺设施,让少年儿童愉快地玩乐。

(六)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凡有劳动实践基地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应按国家教委颁发的劳动教育纲要提出的各项要求,组织开展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成果和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教育,培养自立、自强品格,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

第十四条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可采取以下形式:

(一)开展群众性教育活动是面向广大少年儿童开展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应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选择鲜明的主题,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如:举办展览、讲座、组织联欢、演出、开展各项比赛、夏(冬)令营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开放适合少年儿童的各种活动场所。通过参加活动,开发智力,培养少年儿童的各种兴趣,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三)组织专业兴趣小组。通过对少年儿童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技巧的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一门科技、文艺、体育、社会服务等技能。

第十五条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向少年儿童开放,安排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活动项目,并按有关规定对少年儿童实行减、免收费及其他优惠。

第十六条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工人文化宫、艺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科技馆、影剧院、园林、遗址、烈士陵园以及社会单位办的宫、馆、家、站等,可参照本规程规定的有关内容组织少年儿童活动。

第四章人员

第十七条校外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拥护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校外教育事业,热爱少年儿童,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文化水平,身体健康。

第十八条校外教育机构按照编制标准设主任(馆、校、园长)、副主任(副馆、校、园长)、辅导员(教师、教练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第十九条校外教育机构主任(馆、校、园长)除应符合本规程第十七条的要求外,还应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其学历要求可按当地具体聘任文件执行。

校外教育机构主任(馆、校、园长)由主管部门任命或聘任。

第二十条校外教育机构主任(馆、校、园长)负责本单位的全面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负责本机构的行政管理工作。

(三)负责组织制定并执行本单位各种规章制度。

(四)负责聘任、调配工作人员,指导教师、教练员、辅导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

(五)加强全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政治、业务学习,并为他们的政治、文化、业务进修创造条件。

(六)管理和规划机构内各项设施、经费的合理利用。

第二十一条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应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取得教师资格。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实行聘任制或任命制。

第二十二条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应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做到:

(一)关心、爱护少年儿童,尊重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制止有害于少年儿童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现象。

(三)对本单位工作提出建议。

第二十三条校外教育机构其他工作人员的资格和职责,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校外教育机构应重视工作人员的职前培训并为在职培训创造条件。

第二十五条校外教育机构要主动争取各级各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协会)中的老干部、老专家、老文艺工作者、老科技工作者、老教师、老工人、老党员、老模范等老同志的支持,定期和不定期的聘请他们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专、兼职辅导员。

第五章条件保障

第二十六条校外教育机构建设应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形成地、市、区(县)到街道(乡、镇)的校外教育网络。

第二十七条校外教育机构的经费应列入各主管部门财政专项开支,随着当地经济建设和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加。

第二十八条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要按《教师法》及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属于教育事业编制、成建制的校外教育机构中的教师依照《教师法》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校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活动下,不削弱骨干力量、不占用主要活动场地,并经当地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开展社会服务,其收入应全部用于补充活动经费。

第六章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条对滋扰校外教育机构工作秩序,破坏校外教育活动设施的,有关部门应予制止,并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校外教育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当地主管行政部门给予警告,限期改正、整顿,以至停办等处罚:

(一)未经批准,擅自设立校外教育机构的;

(二)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活动内容不健康,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

(三)校外教育机构开展活动以营利为目的的。

对主要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行政部门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2篇:校外劳动实践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实践基地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1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种类以及功能简析

1.1进行德育活动的基地

德育活动多种多样,建立德育活动基地的目的在于对高等学校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利用实践基地资源(名人事迹、英雄故事、人文资源等),激发师生的爱国情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加深师生对革命事迹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

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服务。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学习军人的优良传统,不怕苦不怕累,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在社区中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团队合作意识,认识到做好基层工作的重要性,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1.3进行教育实习的基地

教育实习基地,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锻炼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教育实习基地具有以下作用:(1)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把学生安排到不同的实习岗位中去,让他们感受职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例如:对于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把他们安排到中小学进行实习教学,通过与教师和学生的接触,使他们在教学时间中积累教师经验,提高职业道德,坚定职业理想。(2)在实践基地中,通过实践教师的指导,通过自身钻研并结合课堂所学,初步掌握工作技能。(3)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独立开展简单的工作项目。例如:师范专业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锻炼,可以担任实习班主任的工作,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掌握执导团队的方法。

1.4进行劳动技能教育的基地

劳动技能教育基地,旨在培养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端正的劳动态度、熟练的劳动技能以及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这类实践基地具有以下几个功能:(1)以劳促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能以劳促善,让学生在劳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其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2)以劳促智。通过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这一过程,增强了高校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劳动中出现的问题,独立思考,并在劳动中积累工作经验。(3)以劳促康。通过劳动技能的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4)以劳促美。在劳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增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劳动中找到乐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建设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意义

2.1为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高校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把课堂所学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完善生活基本技能,增强创新意识,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长期以来,对于实践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想要有所突破,必须结合实际创造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环境和条件,需要明确的是,今后更多的学习中,有很多知识是在实践中完成的。因此,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为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2.2为实现“三个面向”“四个统一”做好坚实的政治基础

“三个面向”是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个统一”是指“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是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磨砺意志、锻炼品格,做真正的“四有”新人。

2.3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提供必要条件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应该把这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使它成为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带动学校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体现在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因此,各学校要时刻注意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时代性、主导性和平衡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学生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组织载体建设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管理相结合、将显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其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然而,建立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多功能、全方位的实践基地可以实现师生互动,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4为提高学生劳动技能提供有效途径

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个固定的实践基地,它是学生锻炼劳动技能的源泉。高校学生应该根据专业内容、课程实际,积极参与实践基地的活动,教师应该定期、及时的在基地中进行考察,发挥好引导作用。通过生产劳动,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劳动观念,为今后的走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3建设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几点意见

3.1规划合理,布局协调

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整体建设布局关系到师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提高,对于学校的改革也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各相关部门应该对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其发展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中,并做好监督工作。同时,要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详细的规划和建设方案。在布局中,既考虑当地的实际建筑条件,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活动范围、设施的使用价值、资金投入的比例等多种因素。整体规划与布局是否合理,主要是由基地的地理位置和所占比重所决定的,还用综合考虑其整体作用与其他功能的补充。

3.2基地建设需要内外结合,共同发展,共建互惠

所谓内外结合,一方面是指由学校实践基地的需要,由校外其他力量承接,提供资金和场地,并负责管理;另一方面是要把校内校外结合起来,既要在校内立足,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一些基地建在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一个系统负责的工程,如果仅靠学校校内的力量,无法把基地的作用发展壮大,而如果仅靠校外的力量,没有校内力量的扶持,则缺乏系统的管理与监督。所以,需要把校内校外力量相结合,共同把基地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所谓共同发展,共建互惠,指的是校外实践基地应该遵循与社会、学校共同建设的原则,多方投资、多方受益,互惠是指高校应该为校外实践基地提供科技服务,共享教育效益,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输送更多的人才为基地单位服务。

3.3加强全面建设,不断更新完善

前文所述的四个实践基地,既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又相互联系,互成一体。所以,要对各基地进行全面建设,使之相互配套。共同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由于客观原因的制约(资源、资金、场地等),四个基地的发展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问题,不能一步到位。而且,即使已经发展起来的实践基地,也应该定时更新设备、增加项目、扩大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孟然,李良光,杨茂宇,张亚,赵苍荣.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人才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7(26):257-258.

[2]陈吉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2):9-11,34.

[3]长宏,戚向阳,王刚,张恒庆.实践基地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0):166-168,172.

第3篇:校外劳动实践范文

(一)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实训没有专门的指导教师。

目前,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派到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没有专门的指导教师,主要是临时决定的,甚至有的实习单位没有兼职指导教师。一般情况下是学生到企业后才由实习单位临时决定,企业兼职指导教师没有工资待遇,也没有工作积极性,没有认真开展指导工作,很难保证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质量。

(二)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学历偏低。

从学历层次来看,目前大多数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莫文湛李军成杨昌鹏梁珠民覃建基师队伍中大专和中专学历者居多,拥有本科学历的比例约为20%,研究生或以上学历担任实训教师的就更少;从知识结构来看,有些兼职指导教师专业不对口,尽管学历满足条件但不是相关专业毕业,因而很难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实训指导工作。尤其对于畜牧兽医专业而言,是一个要求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很强的专业,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影响到实践技能操作指导。

(三)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校外指导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高职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没有做过教师,没有经历过师资培训,缺乏教学经验,不知道传道授业的方法和技能,难以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校外指导教师没有规范管理。

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带有随意性,部分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还比较差,实践能力不能够完全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最重要的是“技高”,既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不但要能承担实践教学,还应当能承担理论教学,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由于没有统一要求,学生在校外实部分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处于“放羊”的状态。

(五)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兼职教师受到企业经济利益的影响。

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受校企双方共同影响,目前大部分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实现“三赢”,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增加工作负担,企业要生产经营,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高职院校则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有一定的周期性。目前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多数是凭关系和个人感情,难以发挥积极性。

二、畜牧兽医专业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一)政府或行业协会参与校外兼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政府或行业协会应加大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引导、协调作用,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目前企业只知用人,只会用优秀人才,哪个学校有毕业生,就去哪招聘,缺乏参加培养人才的积极性。通过政府或行业协会管理和监督,增强企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大大提高其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对校外兼职指导教师的管理工作。

对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应由学校和企业制定统一标准,统一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平台,推行“双岗双薪”来充分调动企业中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投身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符合条件的个人,经学校、企业和个人三方协商,在自愿的基础上签定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和要求,并由学校发给聘书,正式成为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各方都要严格履行义务,尽职尽责完成各自的任务,真正做到学生在实习单位有人管、实践技能训练有人教。学校、实习单位要对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严加管理和考核,学校应定期支付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劳动报酬,同时还应当实行奖罚制度,对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反之要给予处罚。

(三)学校应将校外实训兼职指导教师纳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管理。

作为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学校应将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部分,定期支付劳动报酬,定期、有计划地开展教师技能培训,在生产实习、顶岗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提高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目前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缺乏教师的基本技能,只有通过培训,才能改变目前的状况,才能提高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

(四)提高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的学历。

虽然高学历并不等同于实践能力强,但高学历者在更新知识信息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拥有自主更新知识的能力,也能影响和促进指导学生的不断提高。因此,应该使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学校和实习单位应共同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提升学历水平。

(五)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技能比赛制度。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技能比赛制度,定期开展技能比赛,不但可以提高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理论和技能,而且还可以扩大其影响,提高他们的知名度,从而提高其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

(六)共同制订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具体实施方案,应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参与制定,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重视,有责任感。同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企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要求写入人才培养方案,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才受用人单位欢迎。

(七)共同制定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标准和实习指导书。

课程标准和实习指导书要符合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离不开企业人员的参与,应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参与制定,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制订的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标准和实习指导书更具有实用价值。

(八)制定有利于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成长的人事制度。

学校和实习单位应共同制定激励政策,积极安排和鼓励教师参加科学研究,进行项目服务和技术开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实现自我价值、扩大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人事部门加强对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德、能、勤、绩的全面考核,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科学合理的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三、结语

第4篇:校外劳动实践范文

一、教师团队的人员构成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开发“幼儿教育法规”课程中所说的团队包括管理团队与教师团队两部分,二者中以教师团队为重。管理团队指在专业内建立的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人员构成中,高职院校这方由系主任、专业带头人、专业主任以及专门聘请的课程专家构成,校外这方主要由合作幼儿园的园长、分管教学的副园长以及司法部门的相关领导构成。这一管理团队应定期召开座谈会,商讨合作意向,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进行政策把关、信息沟通,开设专题讲座等工作。教师团队由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及其他人员构成。如何建立一支能有效开发“幼儿教育法规”课程的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团队呢?这就要考虑该课程的特性。“幼儿教育法规”课程是法学和学前教育学共同的分支学科,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必考课。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学难度大。为此,校企合作开发“幼儿教育法规”课程中所选择的“企”,不仅仅指学生将来的就业单位———幼儿园或早教机构等教育机构,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法院、律师事务所、专门学校(即原来的“工读学校”)、看守所、少管所等单位。具体而言,“如何处理幼儿伤害事故”专题可以与法院合作开发,带学生到法院旁听幼儿伤害事故案件的审理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法条的理解,也可以与幼儿园合作开发,带学生到幼儿园与幼儿园老师共同分析幼儿园实际发生的伤害事故案例;“幼儿园如何依法治园”专题主要是与幼儿园合作开发,可以带学生到幼儿园现场参观考察,或者通过园长介绍,了解幼儿园依法治园现状;“如何依法保护未成年人”专题可以与专门学校或者看守所、少管所合作开发,带学生到专门学校、看守所或少管所了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明确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思路;“教师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专题可以通过邀请律师事务所律师来授课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教师有哪些维权途径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法定途径来维权。通过多种方式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使学生对法理、法条有实质性的了解,更加明确了学习该课程的实用价值,学习的热情与信心得以激发,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可见,校企合作开发“幼儿教育法规”课程的教师团队应该由一支人员来源渠道丰富(包括高职院校、幼儿园或早教机构、法院、律师事务所、看守所、少管所和专门学校等)、人员结构合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专业结构科学(有以学前教育理论为专业背景的,有以法律为专业背景的)、年龄结构老中青结合的课程开发团队构成。

二、校内外教师团队各自应具备的条件

(一)校内专任理论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1.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有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主观愿望与工作热情。2.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理论素养。由于“幼儿教育法规”课程是一门法学和学前教育学共同的分支学科,所以该课程的理论老师既要有较高的学前教育理论水平,还要有较高的法学理论水平。3.有行业企业的实践经历。即有在幼儿园或者相关司法部门工作累计满5年以上的实践经历,或者每年有1~2个月的时间到幼儿园或者相关司法部门实践锻炼或挂职顶岗的经历,对幼儿园涉及的法律问题及司法机关如何处理这些法律问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也就是说,“幼儿教育法规”课程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不仅指到幼儿园实践的经历,还包括到相关司法部门实践的经历,或是有到法院担任人民陪审员的实践经历。4.最好是符合本课程特别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高职院校理论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担任“幼儿教育法规”这门理论课程的“双师”与担任学前教育专业其他理论课程的“双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学前教育专业其他理论课程的“双师”可以既是高校教师又是营养师、育婴师或者心理咨询师等,而“幼儿教育法规”课程的“双师”最好既是高校教师又是律师,如果无法达到这一“双师”要求,则至少要有在幼儿园和相关司法部门两个以上单位的实践经历。

(二)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1.要具备工作责任心强,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强等良好素质。2.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法律素养。因为无论是来自幼儿园还是司法机关的校外实训指导教师,都要为校内理论教师提供实际案例,有时还要参与课题研究,或者到高职院校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等。只有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法律素养,在给理论教师提供案例时才能表述准确、到位,参与课题研究时才能见解独到,开设专题讲座时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3.人员要稳定,时间上要有保证。无论是来自幼儿园还是司法机关的校外实训指导教师,人员都要相对稳定,且要有较充裕的时间,才能保证校企合作工作的正常开展,保证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效。因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参与者需要有较长时间的参与、研究、实践与积淀才能胜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给他们颁发聘书、给予物质待遇或精神奖励等方式实现人员的相对稳定。4.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有的校外实训指导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非常高,业务能力非常强,却不懂得通过哪些方式与方法将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他人,缺乏实践指导能力,这就不符合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要求。

三、校内外教师团队各自具备的优势

(一)校内专任教师的优势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是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主力,他们不仅是施教者,还是主导者,是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所有人员中的“首席”。[1]其优势主要体现在:1.深谙高职教育规律,熟悉高职教育原理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理论。2.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充分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知道怎样的课程更适合高职的教育教学所需。[2]3.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来自幼儿园的实训指导教师一般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懂得多,法律知识懂得少,而来自司法机关的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则法律知识懂得多,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懂得少。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既懂教育又懂法律,可以弥补二者的不足。4.时间上有保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有较为充裕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时间,不会被其他繁杂事务所打扰。

(二)校外实训指导教师的优势

1.能为高职院校提供职业现场第一线最新、最真实、最准确的课程信息。因为校外实训指导教师最了解当今幼儿园实际或者司法实践的情况,最了解职业岗位对未来幼儿园教师的法律素质与能力的实际要求。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能促使“幼儿教育法规”课程教学紧贴幼儿园实际,保证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幼儿园实际需求。2.能帮助高职院校解决校内专任理论教师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高职院校的专任理论教师大部分毕业于普通高校,对幼儿园教师最需具备的法律素质与能力缺乏了解,导致理论脱离实际。而校外实训指导教师长期处于教育教学或司法实践第一线,实践经验丰富,通过他们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能帮助高职院校专任理论教师解决课程教学内容脱离实践的老大难问题。3.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校外实训指导教师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幼儿园工作或司法工作的真实场景,能提供真实的岗位内容,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方面的咨询与技术指导,这就能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4.能熏陶学生的职业精神。因为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多为能工巧匠,行业精英,其身上必有崇尚法治、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宝贵的职业精神,学生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会耳濡目染。此外,他们在实训指导中还会润物细无声地将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合在一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身的职业精神也会得到提升。总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教学能让学生“明理”,真实的幼儿园或司法实践教学能让学生“践理”。[4]高职院校校内专任理论教师与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他们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若能找准定位,定能发挥各自所长。

四、校内外教师团队的职责

(一)校内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职责

1.不断学习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理论,树立正确的课程开发理念。2.负责培训校外实训指导教师,让他们掌握高职教育原理和课程开发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熟悉教学基本环节和考核方式。3.广泛开展调查与研究。通过调研,了解校企合作开发“幼儿教育法规”课程已有的基础,即了解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和比较缺失的法律素养与能力是什么,以提高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4.与合作单位共同制定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校企合作教材或课程资源,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标准等。5.主要负责“幼儿教育法规”课程校内的理论教学。6.为幼儿园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包括:不定期到幼儿园开设法律法规的专题讲座,增强幼儿园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水平;担任幼儿园的法律顾问,为幼儿园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及时解决幼儿园碰到的法律问题等。7.与幼儿园共同申报幼儿教育法规领域里实践性强的科研课题,开展课题研究。这不仅能密切高职院校与幼儿园之间的关系,还能提高高职院校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8.加强对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质量的监控与管理。即高职院校的课程负责人要不定期到幼儿园、司法部门召开座谈会,了解并解决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碰到的困难与问题;定期组织学生召开教学质量反馈会,了解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实效。9.做好学生下实训单位的联系、组织、带队等一系列工作;配合高职院校的人事部门、财务部门等做好给合作单位相关人员颁发聘书,分发劳动补贴等事务性工作。

(二)校外实训指导教师的职责

1.接受高职院校的专业培训。来自幼儿园的校外实训指导教师虽然也在从事教育工作,但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对他们来说也是个全新的课题,所以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而来自司法机关的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基本上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他们基本没学过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教学论等课程,对高职教育原理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这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更是陌生,更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经过培训,让他们充分了解高职教育理论、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现有水平,了解高校的教育教学和规章制度,为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如果我国将来与德国等发达国家一样也有完善的“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校外实训指导教师也可以不接受高职院校而是接受“行业协会”的相应培训,考核合格后即可上岗。2.积极参与或者配合校内专任教师开展调研。如积极参加相关会议,帮助发放相关问卷或者接受访谈等。3.与高职院校共同制定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校企合作教材或课程资源,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标准等。如笔者主编的《幼儿教育法规》“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就吸纳了多个合作幼儿园的行业专家作为编委,教材中的很多案例就直接来源于合作幼儿园。4.主要负责“幼儿教育法规”课程校外的实训指导,并为学生下实践单位提供场所等便利条件。5.为高职院校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包括:法院、律师事务所、看守所、少管所等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可以不定期到高职院校给学生开设法律法规方面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执法、司法实践中的最新情况。如我们曾邀请律师、法官等给学生开设过“调解等法律手段在家长工作中的运用”等专题讲座。而幼儿园的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则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幼儿园一线实际发生的幼儿教育法规方面的案例。如我们到厦门市莲龙幼儿园合作开发“如何处理幼儿伤害事故”专题时,实训指导教师发动全园教师为我们撰写了21个案例,经校内专任理论教师筛选后,将10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在实践课中与学生共同讨论。6.积极参与幼儿教育法规领域实践性强的科研课题的申报与研究,在研究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总之,校企合作双方教师要参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高职院校专任理论教师应起主要作用,承担主要责任。

五、如何调动校内外教师团队的积极性

(一)调动校内专任理论教师积极性可采取的措施

1.从物质层面激发校内教师的积极性。现实生活中,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教师比传统课堂上授课的教师付出的劳动要多得多,但在计算工作量、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奖金津贴发放等方面却没有得到应有倾斜;一些高职院校有给校企合作课程提供专项经费,但这些经费完全不能用在教师劳务报酬等项目上,即参与者本人还是没有得到经济上的任何好处。这些都大大挫伤了教师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多数教师即便参加了,也只是把它当作一项外加的工作而不是本职工作。要从物质层面上调动教师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一是高职院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明确规定参与课程开发教师的工作量系数高于传统授课教师的工作量系数。二是从课程开发经费中单列出诸如教师劳务报酬等专项费用用于补贴给教师个人,体现对他们所付出劳动的承认与尊重。三是明确规定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教师职称评聘的必备条件之一。四是将教师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奖金发放等挂钩。2.从精神层面激发校内教师的积极性。一些高职院校搞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应付评估或者赶赶时髦,对能否搞出什么成效并不关心,检查或评估一过去就不了了之,这会让老师们对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产生怀疑,会有一种被耍弄的感觉。要从精神层面上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一是要让教师感到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工作有意义,有价值,感到为此付出的努力值得。二是要让教师们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从中得以体现,自身的能力从中得以提升。只有教师从内心认可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才能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才能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工作中。

(二)调动校外实训指导教师积极性可采取的措施

1.从物质层面激发校外教师的积极性。一是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也是行业企业职工应有职责,以增强参与课程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二是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提供便利,如有的幼儿园教师评职称时需要有到高校开课的经历,高职院校要主动帮助他们开授课证明,满足他们评职称的需要。三是给予他们应有的经济待遇。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高职院校有给校企合作课程提供专项经费,但高职院校给合作单位划拨经费时只能打到合作单位的户头上,完全不能以劳务费、讲课金等方式直接打到校外教师个人身上,也就是说,作为校外教师个人而言,还是在义务劳动。应该改变这种现状,将劳务报酬直接打到校外教师本人的户头上,让他们付出的劳动得到应有回报。四是要让合作单位在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如听到想听的专题讲座,员工的法律素质得到提高,解决了希望解决的法律问题等,合作单位才会有持久的热情与动力支持他们的员工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2.从精神层面激发校外教师的积极性。一是协助他们办理相关的聘任手续,给他们正式颁发聘书,明确兼职教师的身份,从身份上体现对他们付出劳动的尊重。二是让校外教师感受到在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与成长。三是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权威性、知名度、吸引力,让合作的单位与校外教师感到他们是经过精挑细选才被选中的,让他们感到有机会与高职院校合作有一种光荣感、自豪感、责任感,而不是额外增加的负担。四是定期表彰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校外教师。只有这样,校外合作单位及其教师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工作中来。

作者:林雪卿

参考文献:

[1]华向娟.教师与企业共同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12(1):61.

[2]李闽.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主体问题[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23.

第5篇:校外劳动实践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校外兼职 调查

对于大学生课外兼职,现在包括学校、学生、家长等社会各个方面都给予了比较多的关注。尽管大学生课外兼职的行为得到了法律及社会的普遍认可,但关于大学生课外兼职的利弊之争却一直都没有平息下来。当这一现象发生在大多数同学身上,或是对他们的思想及行为都有相当程度的影响时,各高校应该对这一现象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应该有一系列的因应策略。

一、高校大学生校外兼职的现状调查

1.对待兼职态度积极,参与性高

大学生在回答“是否参与过兼职”这一问题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曾参与兼职”,其中虽然不同年级参与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总体看来,绝大多数学生对参与兼职的积极性非常高。而在“大学生是否应该兼职”这一问题上,82.6% 的学生对兼职持比较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兼职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许多现实的问题,例如缓解经济压力、保持经济独立、获得工作经验、提高社会交际能力等 ;而 9.6% 的学生则认为兼职会影响学习,可能会在兼职中受到很多歧视,从而影响自我的心理健康状态 ;此外,还有 7.7% 的学生对兼职持“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有机会便去做也未为不可,如果没有兼职的机会也不必强求。

2. 兼职目的多样化

此次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兼职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赚钱,75.4% 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了“锻炼能力”,有50.2% 的人选择“增加社会阅历”,32.6% 的学生是因家庭经济原因,需要通过兼职来“解决生活困难”。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兼职目的,如为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结交更多朋友,购买高档消费品,与他人获得同样兼职经历等等。

总体来看,目前大学生的兼职目的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不再仅限于某一种。当然,由于目前就业压力的增加,更多学生希望通过兼职认识自身,锻炼自我,同时深入了解社会和探究社会,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3. 兼职种类多,技术含量低

大学生“打工族”中有 60.1% 的人做过促销员,这是因为商家利用周末和假日进行产品促销,与学生的课余时间不冲突,因此多数受访者都有过促销的经历 ;而兼职服务员所占的比例也达到了 37.8%;做过家教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约占 30.1%;选择“其他”的学生有诸如“收银员”、“发放传单”、“话务员”以及“小商贩”等兼职经历。尽管大学生兼职种类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体看来,大学生兼职的技术含量较低,家教的辅导对象也多为小学或初中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只是单纯地重复以往学过的知识,对自身专业提高帮助不大。

4. 获取兼职信息渠道有限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由于大学生接触外界的渠道比较有限,所以他们寻找兼职主要是通过中介介绍和校园海报这两条比较方便和快捷的途径。其中有 51.2% 的学生获取兼职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中介。与中介和校园海报相比,人才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提供的兼职岗位比较少,所以大学生很难在人才市场上找到自己满意的兼职工作。同时,选择勤工助学作为兼职方式的学生相对较少,只有12.4%,反映出高校勤工助学在帮助大学生成长上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

二、高校大学生校外兼职的对策

1.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作用

首先,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校外兼职的指导力度。校方应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以开设讲座或研讨会的的方式向在校大学生宣传兼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并开设有关维护劳动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课程,使大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其次,建议高校加大对校外兼职的规范力度。如各高等院校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制定本校的勤工助学管理规则,接受并审批学生参加校外勤工助学活动的申请,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免费中介服务等。再次,校方应同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联系。在调查中 76%的大学生建议校方可在校内设立校外勤工助学岗的招聘机构,学生可通过学校公布的校外招用信息在校内登记,校外上岗。最后,校方在学生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时也应积极介入,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的沟通,为学生维权开通高效可行的绿色通道。

2.增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大学生校外兼职受侵害不仅是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用人单位的违法,其本身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大学生在找兼职前,应对相关法律条文进行认真学习,如民法、合同法、劳动法等。对于应聘的工作单位,大学生应事先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掌握工作单位的真实信息。在确立劳务关系时,大学生应主动要求签订劳务合同或协议,明确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劳动内容以及劳动侵权的处理等。调查中的兼职大学生其中 60%都有过被中介蒙骗的经历,所以,大学生自己也要擦亮眼睛,找工作时选择有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和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的正规中介机构并查看许可证的有效期,谨慎交纳中介费。最重要的,当代大学生要在遭遇侵权时,要学会使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开拓校内外资源,提供更多勤工助学岗位

在当今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下,相对困难学生而言,高校勤工助学岗位少、资金不足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使得大多数学生选择去校外兼职。对此,高校一方面应大力增加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增加用于勤工助学的资金,使困难学生能够通过勤工助学补贴学习和生活开支。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同各用人单位的联系与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兼职机会,开拓校外的兼职市场。同时,必须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对前来招收的单位进行信息核对,为同学们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信息 ;使校外兼职与校内勤工助学体系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同时有效保障学生们的权益,提高兼职的质量。

结论

总体上看,从事兼职活动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与冲击。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丽华. 校外兼职对大学生就业的意义探讨[J]. 理论观察,2012,01:149-150.

第6篇:校外劳动实践范文

【关键字】大学生;兼职;问题;研究

兼职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以及学习、生活等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学习―兼职”的道路。兼职既可改善经济状况又能积累一些经验,锻炼能力,似乎是一种两全其美的选择。然而,兼职过程中所遇到的辛酸苦闷也成为大学生无法抹去的人生一笔。

一、大学生兼职现状

在对1000名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从事兼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赚钱和锻炼自己,这两项累计占到被调查大学生总数的89%。大学生普遍做兼职,跟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用人单位要求有工作经验有很大关系。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学生通过做兼职锻炼自己,积累经验。

二、大学生兼职存在的问题

(1)从事兼职的学生会感到疲劳和焦虑。兼职时间长,工作负担重以及突发性事件的发生都会使学生的精力、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2)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兼职人数有限。调查发现大学生兼职种类多样内容却十分有限,以服务性行业居多,主要从事促销员、服务员、推销产品等,其次是家教、代课。而与专业相关的兼职仅为3%。

(3)兼职的信息来源没有保障。一个可靠、安全、有效的途径对兼职工作尤为重要,现在国内高校多数没有设置专门指导学生兼职的机构或组织。在校大学生无论在人际关系、社会经验,还是在心智的成熟度及自我保护意识方面都存在欠缺,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权益受到侵害、上当受骗等一系列问题。

三、大学生兼职存在问题的原因

(1)相关法律保障的不完善。

在校大学生排除在了普通劳动者之外。很多用人单位并没有与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大学生没有有效地证据证明自己同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使得大学生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2)兼职中介机构市场混乱

大学生从事兼职的信息来源渠道十分狭窄,为了能尽快、有效地找到合适的兼职工作,很多学生都会选择中介机构。在五花八门的招数攻击下,没有足够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陷入中介陷阱。

对于大学校园里的兼职广告,学校并没有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又急于求成,增加了大学生上当受骗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风险。

(4)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如今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令人甚为担忧,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风险意识,遇到被侵权的情况也没有通过正确的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

四、对大学生兼职规范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学业与兼职之间的关系,影响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解决大学生兼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点是协调学业与兼职之间的矛盾,减少大学生兼职的盲目性,使学业与兼职有效结合。

(一)对法律方面的建议

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在校外利用课余时间兼职的学生应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受到劳动法调整和保护。 还要完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措施。为用工单位和在校大学生提供法律援助。发生劳动纠纷时,学校成为当事人一方,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更要加强对相关企业履行法律法规的监督力度和处罚力度。

(二)对企业的建议

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也肩负着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与社会公共利益等其他利益的社会责任。杜绝企业随意拖欠员工特别是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内的弱势劳动群体的劳动薪金或者无故辞退员工等现象。对于社会中介机构,一旦发现存在欺诈行为,应严厉进行打击。

(三)对高等学校的建议

高校应正确引导兼职者做对自己将来发展有用的兼职工作,避免学生在兼职过程中遭到侵害。开发校外勤工助学资源,积极收集校外勤工助学信息,开拓校外勤工助学渠道,增加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并纳入学校管理。高校的勤工助学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学生勤工助学工作。

(1)应加强教学实践改革,建立学生实训基地

学校应该定期开办兼职招聘会,或者叫供需交流会,将校内的学生兼职需求公布社会。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同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要尽量选择信誉好、规模大的用人单位合作,一方面保证学生的合法劳动权益,另一方面也要保证用工单位招收兼职员工的质量。

(2)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加强指导和管理是关键

学校应当有组织地介绍学生参加校外兼职,将兼职与课程学习以及课程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互为补充。另外还要开展有关劳动法,劳动知识,技能培训课程,辅导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安全注意事项、自我防护能力、意志力的培养、心理方面的辅导等方面的问题。

(3)构建专门的校园兼职网络平台,设立相关兼职帮助机构

通过网络普及相关知识、传播相关信息。设立专门的校内兼职管理机构,从兼职来源开始,对遍布校园的广告信息进行管理和清理,过滤出有效、真实信息,剔除那些欺骗学生的虚假信息,并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主动为学生提供切实安全的兼职工作岗位。

总之,兼职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角色转换培养了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期望与差距培养了应变和组织能力,理论和实践结合培养了创造能力,完善知识结构积累了工作经验。但是,部分兼职也成为专业发展的障碍,抑制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还存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社会原因,也有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原因。因此,大学生应当正确处理兼职与学业的关系,要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法律保护意识,通过正规渠道寻找兼职用工信息;高校加强学生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管理;在立法层面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加强对相关企业履行法律法规的监督力度和处罚力度。只有各方面的努力与完善,大学生的兼职之路才能更加平坦。

参考文献:

[1] 雷皓强,张一萍.大学生“兼职现象”原因探究及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2):270.

[2] 原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专题调查报告.从数字看我们的生活困[N].新快报,1999:11.

第7篇:校外劳动实践范文

一、发挥思想政治的传授作用。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传授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用的理论观点为指导和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政治课的知识教学是思想教育的基础,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传授作用,在讲清知识的同时,突出其教育性:在了解学生思想现状的基础上,突出其针对性;在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其有效性。

二、发挥各科教学的渗透作用。中小学的其他各学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担负着德育的任务,只是由于各科的教学目的、内容、方法及手段不一样,因此,必须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个个环节之中,发挥其渗透作用,有机的、恰当的进行德育工作。

三、发挥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补充和辅助作用。课外校外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课外校外活动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它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教育途径,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其辅助功能及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作用。对于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的中学生,只有有计划的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课外校外教育好动,才能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及良好的思想品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感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人类文化产物的学校,它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地文化影响,这种文化影响朝朝夕夕、年复一年的对学生其、起着熏陶作用。一个具有育人意识地教育工作者,绝不能无视这种作用。例如:宽敞、气派、高雅的校园建筑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对学校的热爱情感。

五、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自主、模范作用。团、队是学生自己得组织,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支最有生气的力量。团、队通过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广大青少年吸引到自己周围,配合学校落实德育大纲的各项要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继承革命传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团、队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各种活动的组织,要有利于调动和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团员、队员独立自主的精神,使他们在组织里受到集体生活的教育和锻炼。同时要教育他们起模范带头作用,使他们不断健康发展、不断自我完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六、发挥班主任的组织、协调作用。班主任要结合本班实际情况,通过开展班会、周会、晨会等例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建立并形成良好的班风健康和谐和人际关系,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各任课教师经常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情况;跟家长密切来往,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各个发展动向,从多方面影响或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第8篇:校外劳动实践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实习;感恩教育;途径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加强革命传统、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素养教育,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更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能力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实行了“2+1”(即2年的在校学习+1年的顶岗实习)和三年实践不断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发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实训实习过程中,更多是进行技能、技术的训练,忽视了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导致了培养出来的职业人只懂技术、不懂感恩。高职院校应在实训实习过程中融入“感恩教育”,培育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本文探讨高职院校将感恩教育与劳动素养、职业精神深入地结合起来,以实训实习为契机深化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1感恩教育的内涵

在国外,感恩一词源自于拉丁文“gratia”,意为慈悲、好心和感激。①在我国,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令其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②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恩,惠也,从心,因声。”③这是古代关于感恩内容的最早注释。《辞海》中“感恩是在得到他人的帮助后对其产生的一种感谢和喜爱之情”;《汉语大词典》中“感恩”解释为“感怀恩德”。《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感恩”的一词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④而《牛津词典》中对“感恩”的通俗解释则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并且回馈他人。”目前,学术界对感恩教育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教育是教育主体有意或无意地通过感染、影响、注入、启发、培养等教育方式和手段对教育客体进行知恩和报恩方面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情感、感恩行为的教育。[1]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创设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道德和责任的教育。[2]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对待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密切关系,从而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人文教育。[3]笔者认为感恩应成为一种自觉的思想和行为;感恩教育不仅是一种道德教育,更是一种生命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要切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唤起人性、激感、培养责任。

2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感恩现状

为了清楚地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感恩现状,笔者在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发放550份问卷,共收回532份有效问卷。通过对532份有效问卷结果汇总,在“您认为身边同学的感恩情怀有所缺失吗?”一题的回答中“缺失严重”的占16.2%,“正在缺失”的占63.7%,尚未缺失的占16.5%。(见图2.1)这反映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感恩情怀整体状况不太好,正在大幅度的下降、有很大程度的缺失,感恩教育有待加强。“当您遇到挫折时,你会感恩挫折吗?”一题中选择“经常会,挫折使我们更强大”仅占16.9%,“偶尔会,适当的挫折让我们更坚强”占43.2%,“偶尔会,但是总期望自己的人生更顺利些”占34.6%,“不会,对挫折充满恐惧”占5.3%。(见图2.2)这说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并不能完全的接受挫折、勇敢地面对挫折,有回避挫折的现象。“您是否会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一题中选择“经常主动做家务”占39.5%,“想起来才去帮一下”占30.5%,“父母需要才去帮忙”占27.8%,“从来不做家务”占2.2%。(见图2.3)这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有很大的随意性,近60%的学生都是想起来、需要的时候才去帮忙,其主动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并未真正从心底深处体谅父母、孝敬父母;有2.2%的学生从来不家务,尽管这个比例不高,但对于学生的这种自私、懒惰的行为还是有些汗颜。同时,笔者作为一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不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公共设施,没有养成随手关水龙头、电源的习惯,对自然资源、公共资源不懂得珍惜;通过深入学生中与其交流谈心,发现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做好人好事,很多时候尽管做了也是流于形式;通过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部分学生内心孤僻、朋友不多,总是计较他人的缺点、很难看到他人的优点;通过做一些特殊学生的思想工作,发现这些学生有些冷漠、自私、偏执,不懂得体谅父母、与父母关系不好;不懂得包容他人、与同学关系差;把老师的批评教育不放在心上,我行我素。通过问卷反馈情况和笔者对学生感恩状况的了解,真真实实地反映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感恩现状整体效果不理想,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都有待加强,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532份有效调查问卷“您认为高职院校开展感恩教育哪种方式更好”一题中,选择“融入相关课程”的占11.3%、“营造感恩教育氛围”的占21.8%、“开展相关活动”的占30.1%、“与专业技能、职业精神结合起来”的占36.8%。这表明在高职院校学生看来,结合实训实习,将感恩教育与专业技能、职业精神结合起来是比较现实可行的方式。

3高职院校将“感恩教育”融入实训实习的重要意义

3.1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

如今的高职院校学生,他们从小便享受来自家长无微不至的关爱,很多需求都能得到家长的满足,他们很难感受到父母为其成长过程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也自然不会有意识地感恩父母给予的这种无私的爱。由于一直以来习惯了父母不求回报的关爱,以至于在成长过程中,对于他人的付出、给予,他们开始漠视、不懂得感恩,慢慢地他们养成了自私任性、忘恩负义、只知索取、不懂回报的不良品质。在这种现实形势下,高职院校应将感恩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引导学生充满爱心、热爱生活,学会尊重他人、学会理解包容,学会给予爱与回报。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与德育实践性是一致的,学生通过专业实践、顶岗实习,也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实践。在高职院校专业训练的过程中,有些技能训练是单调和枯燥的,可以通过在企业实训实习中优秀员工身上展现的忠于职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来渗透给学生,激发学生热爱专业、感恩专业,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4]高职院校学生在实训实习中亲自操作与反复实践,可以切身体会到很多工作过程都是繁杂的、细心的,要取得好的成绩需要艰辛地付出。通过实训实习,他们慢慢地开始珍惜劳动、敬畏他人的付出,感受幸福生活的不容易。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3.2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按照幸福观理论:创造与劳动使人的智力和体力获得发展,并实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感受人生的乐趣和美好。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专业岗位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高职院校学生要真正掌握专业技能,使专业能力更加娴熟,必须进入反反复复的专业劳动实践。比如:通过专业认知、课程实训、专业实训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专业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专业的真挚情感,了解生活的意义和真谛;通过建立专业兴趣小组,让学生自发地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感受专业劳动带来的丰富产品;通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让学生自觉地为了熟练专业能力而训练,感受专业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在专业劳动与专业训练中,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培养了专业情感,久而久之,这种感情会孕育出对行业、岗位、学校、社会的感恩。

3.3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高职院校人才的“软能力”,也是企业、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行业性。高职院校可以把职业精神的培养纳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从课程体系架构、基础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教学质量监控考核评价模式到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环节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渗透[5],通过对所要从事行业的职业道德素质及道德规范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并将这种责任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有充分的校外实践、顶岗实习的时间与机会,而企业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的最好土壤,学生通过在企业中真实的耳濡目染,体验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对职业岗位的重要性,并逐渐培养包括工作态度、职业道德、感恩意识在内的职业精神。[6]同时,可以利用校外实践、顶岗实习使学生将专业理论和技能综合运用到岗位实践中,并在其实践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引导,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态度,促进学生把道德意识转为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具有崇高的职业信念,成为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职业人,并外化为爱岗敬业的职业行为。专业实践、顶岗实习,让他们有机会走向多元和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提前感知社会、了解社会。正如杜威所说:“人们只有在工作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和进行思想的统一中,才能形成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⑤通过专业实践、顶岗实习,学生能够从岗位工作的角度体会自己的价值,衡量自己能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并体会到工作的辛苦与来之不易,从而,会更珍惜未来的工作岗位以及在工作岗位中更加地爱岗敬业,有效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感恩意识的形成。

4高职院校以实训实习为契机深化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措施

4.1选聘思想政治素养过硬的老师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

学生在校外实训、实习时,学校要选聘思想政治素养过硬的专业老师作为带队教师,如果实训、实习人数较多时可以配备专业班主任。学生一直生活在学校这个比较单纯的环境中,校外实训、实习改变了学生惯有的生活空间、人际交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可能受到冲击而又不知如何是好,甚至会怀疑自己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友善、关爱、信任的待人理念。这时,带队老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向的分析再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模式。由此一来,学生在实训、实习基地既可以获得进一步的操作、实践能力,又能保证对学生进行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的感恩观也自然构建起来。

4.2将企业文化融入实训实习中

校外实训、实习,是学生与企业、岗位贴近的最佳时期,掌握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固然重要,但企业文化、精神是这一阶段应该大力融入学生内心世界,通过“企业把对社会的贡献看成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企业员工把为企业效力看成是一种幸福和自愿的行动[7]”这种内涵深远的感恩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努力用心工作是对自己、公司、社会的回报。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以及将来要从事的工作,也端正了自己的实训实习态度,并从企业的优秀文化氛围中,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到作为职场人的一份沉甸甸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3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主动承担起其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

企业与员工永远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今天实训、实习的学生,未来就是企业员工的主体,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要主动承担起其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主动学习、尊重他人、爱岗敬业。而不能目光短浅的认为,他们只是来实训、实习的学生,学完专业技能、岗位能力就与企业无关了。企业要永远把远大的追求与未来员工的素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要配合学校做好实训、实习的接收工作,更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良好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的责任。对于学生在企业实训、实习时出现的态度问题要进行纠正,呈现的拈轻怕重现象要及时教育,反映出的团队合作、人际关系问题要引导。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了,企业未来员工的素质也就自然提升了,企业与员工的感情也就紧密,员工也就自然会以感恩的、上进的心态来工作。

作者:彭远菊 熊昌云 李昳华 朱若菊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注释:

①林婵.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4.

②陈寿.三国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82.

③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23.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43.

⑤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参考文献:

[1]孙杨.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的问题与建议[D].山西师范大学,2014.

[2]齐芹芹.当代大学生感恩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李洁琳.大学生感恩现状及感恩教育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

[4]彭汉庆.论基于孝文化特色的高职德育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35):97-98.

[5]郭琴.新时期高职人才职业精神培育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24):59-61.

第9篇:校外劳动实践范文

一、可以弥补劳技教师因知识面狭窄而难于授课的影响

劳技课内容极其广泛,它涉及农业、工业、养殖、种植、生活服务、电子电器、工艺制作、传统文化、计算机技术、烹饪等诸多内容,劳技课教师面对如此广泛的知识、技能,或多或少均患有“先天缺陷症”,很难胜任全书内容的教学。怎么办?有的学校只好由师资状况来确定开设的内容。这样,就远离了大纲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有的学校则采用聘请校外临时教师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但聘请校外临时教师只有实践经验而没有上课水准,自身业务素质也有高有低,让他们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中采用电教设备进行教学示范,它不仅弥补了劳技教师知识技能面狭窄的“先天缺陷”,而且还能就地培训师资;从而为劳技课的建设创造了条件。它因根据教师水平而开设部分内容进行教学要好得多,能全面落实大纲的要求;它比聘请校外临时教师授课更规范、更省事,还省时省钱。

二、可以弥补教学中因时间、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训练学生眼、手、脑并用,并以动手操作为主要特点的学科。要求学生通过技术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劳动体验,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通过参与技术实践,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能从事简单技术活动等等。

在课堂上进行劳动技术课教学过程中经常受到空间、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虽然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组织教学,调整教学内容,但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劳动技术课中出现的问题,那么如何使课堂生活化,使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效率达到较理想的效果,根据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和认知规律,巧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效率。如花卉栽培技术中,知晓四季的生长规律及培植,教学很不方便。我们便把某种花卉生长的各个过程用摄像机录下来,制成教学录像带或课件,在教学时播放,突破了时间跨度大的局限.学生对花卉生长的各个环节很快了解.充分利用电教设备的存储、记忆功能解决教材内容受时空、气候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的矛盾,电教设备可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料,使基础理论体系更完整、更科学,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时间跨度较大的事物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充分感知;使事物发展规律更系统、更精炼、更直观,也更符合教学优化原则。

三、可以弥补教学中因教学设施及场地的影响

劳动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的技术学习和技术探究提供有效的指导。在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时,示范操作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虽然演示、示范操作形象直观,但性效果并不好.往往只是较近的同学才能观察到教师的示范操作要领,而其他同学对教师的示范观看不清楚.甚至根本无法观察到.尤其对于体积较小的实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讲解时.相对学生而言,直观教具并不直观,看不到教师的示范操作情况,当然更谈不上观察操作结果。有的因学校设施不完善而无法讲解、演示和操作。采用电化教学,教学过程可采用多媒体和录像机放映的形式进行,把教师示范的过程和要领放大、分析、透视,把每个技术难点分解成若干操作步骤,让学生先模仿,然后由教师指导实践。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看得清清楚楚,学生一看就会,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很好地帮助教师在教学中突破难点,解决重点。这样学生可清晰地观察到教师的准确示范,加强了感性认识。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可以弥补教学中重难点的重复演示

劳动课的大部分时间是用于教师的演示及学生的训练,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教师的演示往往只能局限于一次。采用电化教学,对于一些技术要点,凡涉及到演示教具体积小、演示范围小、技术点和要领很难把握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利用图像“放大”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对于教学过程的重难点,还可以运用重放、暂停功能,教师中间插入说明,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对技术点把握得更准。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各有所得,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劳技能力。

五、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