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导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品教材献礼2009
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教材出版涉及信息科技、理工、经管、人文、社科、外语、职业教育等多个领域。在教材出版方面,清华社的选题策划理念是:“教材出版,研究先行”,即将教材建设作为研究课题立项,把教材编写工作作为系统工程来组织。如在其优势出版领域――计算机图书方面,该社与一些国家重点院校开展信息学科领域的“课程群”研究,目前立项项目41个,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软件工程、信息系统、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等多个专业领域,并出版了相关的学科体系研究报告。根据这些学科和课程的研究成果,清华社策划和组织出版了相关的教材。2008年,清华社还与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合作,编制、出版《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配套教材有“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规划教材”,“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规划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合作成立课题研究组,组织召开研讨会,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学科教程”,面向应用型高校,策划出版了配套教材。2009年,清华社在计算机教材方面的精品选题包括:软件工程核心专业课程教材系列(“十一五”规划系列);中国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规划教材(“十一五”规划系列);21世纪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系列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
面对竞争激烈的教材市场,2009年,清华社将在选题计划上采取集中优势产品线的策略,重点在优势领域做深做透,突出品牌。在经管教材方面,2008年,该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规划教材中,《管理统计学》《管理运筹学》《房地产估价教程》等被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规划教育指导委员会列为推荐教材。2009年,清华社将在管理工程、经济与金融、双语版和精简版MBA教材上下功夫,还将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规划教育指导委员会继续合作,出版优秀教材,其中《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将陆续出版。2009年,清华社经济管理类精品选题包括:全国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规划教材、物流工程与管理系列教材、21世纪清华MBA精品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系列教材、新坐标系列教材、B&E系列教材等。在理工科方面,出版社将加大优秀科普读物的组稿力度,争取形成新的增长点。
多项措施应对挑战
近年来,国际教育教材出版最深刻的变化是新技术的使用和教材客户化订制等的创新,这些都对教材出版社提出了新的要求。清华社非常重视教材出版的立体化发展,着力建设以立体化的教学资源、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和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为支撑的面向课程和专业的教学资源整体解决方案。
首先,立体化的选题策划。《新时代交互英语》是清华社立体化教材的代表,该书从个性化、交互式、自主性学习的全新教学理念入手,采用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新型多媒体教学模式,为解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套先进、实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全套产品包括计算机教学管理网络辅助平台系统、英语水平测试系统、学习资源库、学生用书、配套练习册、交互式核心课程教学软件(CD-ROM)、快速阅读、听说拓展训练、录音带、CD、VCD、教学参考书、电子教学课件等。2006年底,《新时代交互英语》获得“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电子)奖”。2008年,清华社对《新时代交互英语》作了全面改版,并出版了《新时代交互英语》(高职高专版),今年将对其软件进行升级维护。
清华社的经济管理经典教材《运筹学》和《管理信息系统》一直广受师生厚爱,累计销售均超过百万册。目前,这两本教材都已经进行了适时改版更新,提供配套教师授课课件,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中国企业管理:清华-哈佛案例与教程》由哈佛与清华的著名学者解析中国的企业管理实践,其配套的教师手册为教师介绍了案例教学方法、背景材料等内容,是一本具有开拓性的MBA管理课程的案例教材。
在理工科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清华社组织出版了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素材库、试题库等内容在内的《理论力学教学资源库》《大学物理学教学资源库》等产品。教学资源库的支撑使教材成为参与教学的重要部分,优质的教学资源服务极大地促进了主教材的销售。《大学基础物理学》出版3年,累计销售25万套;《大学物理学》(第2版)累计销售近60万套,成为国内大学物理教学的主流经典教材之一。今年清华社将继续加强核心产品的产品创新和数字化配套工作,持续增强核心产品竞争力,并扩大双色印刷的范围,探索插图立体化、全彩色出版等创新形式,并且在核心产品的数字化配套资源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如试题库、在线考试系统、配套教学资源网站等。
其次,建立精细化的营销推广模式。选题策划和营销发行是出版社在出版价值链上的两个重要端点。教材营销上,清华社在全国较早地采取了国际教育出版业通行的院校代表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市场信息流基础设施,如教师信息库、高校样书架等,完备的信息流基础设施保证了精细营销的实施。
此外,清华社还举办了相关的教育论坛、教学研讨会和教学培训班,并积极开展教材组稿和深度推广方式,效果良好。
内外兼修 树立品牌
“建设世界著名大学出版社”是清华社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的抱负,清华社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品牌建设:严格的质量保障和广泛的国际合作,以此树立严谨的、高品位的大学出版社的品牌形象。
该社深知“成为经典,质量至上”的法则。清华社拥有近400名员工,他们大多是毕业于国内重点院校的硕士毕业生,或者是业界富有经验的资深人员,热爱出版事业,充满激情、锐意进取、精益求精。编辑人员的学术水平、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保证了清华社图书的高品质。
清华社一直致力于打造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第一是精选优秀作者和选题,学校的选题评审筛选机制和社内选题三审论证等制度保证了作者的高水平和内容的优质;对于选题优秀、图书获奖的编辑,社里给予奖励。第二,在图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该社通过各种措施,严格监控,保证质量,如严格遵循三审三校一通读的出版流程、重点图书印前审读、成品年检、各环节的质量奖惩制度等。为保证出版运作的顺畅和高效,他们还精心研讨和进行各环节的流程再造工作,不断提升和优化监控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清华社还开通了面向作者和读者的服务热线,由专人收集质量反馈信息,及时解决问题,并定期向有关管理人员通报质量情况,将有关质量问题记录作为编辑考核的一部分。
清华社的国际合作和版权贸易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10多年来该社从海外近百家出版公司引进图书和多媒体版权约3000项,涉及理工科技、经济管理、人文社科、外语等众多出版领域,多次被评为“版权贸易先进单位”、“北京市版权贸易十佳出版社”等。
在高校教材和科技专业书领域,清华社是多家国际著名出版公司在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包括世界高等教育图书市场的三巨头Pearson、Thomson、McGraw-Hill,和世界科技学术出版的前三强Springer、Elsevier、John Wiley等。良好的版权贸易关系使清华社编辑和作者可以立足全球策划选题,占领教材出版制高点。
除了版权引进,清华社还积极开展“国际化”战略,通过版权销售将其图书推向国际市场。迄今,清华社有近300项版权输出到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等。与国际著名教育出版集团圣智公司开展战略合作,精选优秀教材,翻译或改编成适合国际教育市场和口味的英文版,由双方合作出版,共同署名,联合在全球推广。目前,《固体物理》《图像工程》等多本理工教材的英文版已在海外出版发行,市场反响良好。
要成为世界著名的大学出版社,关键是要有在国际上被认可的出版物。清华社一向重视学术著作的出版,设立了“清华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等,以大力支持学术著作的出版;专门成立了学术著作出版中心,全力投入学术著作的出版。在过去20多年里,清华社出版了一大批一流的学术著作,《酸沉降及其临界负荷》等多本学术著作获得“国家图书奖”和“中国图书奖”。
我国水资源问题更加严重。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农业灌溉每年缺水达到30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和发展。据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将达到极限。水污染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目前,50%的地下水被污染,70%以上的地表水属于四类以上的水质,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此外,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地区出现海水倒灌,如华北地区形成的地下漏斗世人瞩目。
上述问题的解决,一靠科学技术,二靠科学的管理。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加强科学管理能起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的作用,何况水利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管理的制约。
应该承认,目前我国很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必须承认,目前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现实的要求相差甚远,开展水资源管理系统研究,系统总结水资源整理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建立水资源管理学,指导我们的工作,迫在眉睫。建立水资源管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1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管理学
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尽管我们用的很多,但目前学术界尚不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权威的工具书,在不同的卷中,有不同的解释。
水资源管理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开发水利和防治水害;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处理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监督、限制不合理的开发水资源和危害水源的行为;制定供水系统和水库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科学分配水量”(陈家琦等)(水利卷)
为防止水资源危机,保证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行政、技术、立法等手段对淡水资源进行管理的措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包括调查水量,分析水质,进行合理规划、开发和利用,保护水源,防止水资源衰竭和污染等。同时也涉及水资源密切相关的工作,如保护森林、草原、水生生物,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砂化等(李宪法等,)(环境科学卷)。
运用、保护和经营已开发的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设施的工作。水利管理的目标是:保护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合理使用,确保安全,消除水害,增加水利效益,验证水利设施的正确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工作中采取各种技术、经济、行政、法律措施。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管理已逐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李石等)
作者认为,目前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很多,但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不同的差异。水资源管理具有时代的内涵,不同时代,水资源管理概念是不同的。在古代,偏重于干旱洪涝灾害的管理,此时一切活动都围绕其进行,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至今,不仅仅说明了大禹治水的精神可颂扬,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洪涝灾害依然是威胁我们中华民族生存的大问题。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经济的迅速发展,淡水相对于人的需求供给不足,水向水资源转变,水具有了经济内涵,此时,人类面临的问题除了干旱洪涝灾害之外,增加了水资源短缺问题,为了增加水资源供给,人类加大了水资源开发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但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恶化正在蚕食人类的文明。目前,人类同时面临着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多重危害,水资源管理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仅仅以水论水,解决我们面临的困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水资源管理中的“水资源”,不仅仅包括通常我们所说的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而且应该包括能够被人类可利用的一切水,如海水、污水、微咸水、洪水等,只有将水资源管理放在与水有关的复合系统之中,从综合的角度出发,采取协调的手段才能解决人类对水资源需求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概念都存在存在时代的烙印,与现代水资源管理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陈家琦的定义偏重于开发利用,而且对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进行了部分阐述;李宪法的定义,是以解决水资源危机为出发点的;李石的定义最终落实在“开发的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设施”上,范围更加狭窄。用现代认识水平来看,这些概念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存在完善补充的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这些定义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保护为开发服务,“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此概念大多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生态环境的概念缺乏;第四,资源高效利用问题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第五,概念尚需要进一步精练,在解释水资源管理概念的同时,有的将水资源管理的包含的内容也纳入进去,需要进一步提炼。
作者认为,所谓的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目前,关于水资源管理,我们开展了系列的工作,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形成了大量的知识,但水资源管理否能已经成长为“学”呢?,尚缺乏系统的探讨。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学是否成立,主要取决于水资源管理学是否具有明确的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水资源管理才能渐渐成长为水资源管理学。
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学已经清晰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水资源是管理的对象,也是水资源管理学管理的核心。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其理论基础包括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超生命周期理论等。
2.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正在成长的学科,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诸方面:
(1)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
其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以及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综合管理。
(2)水资源法律管理
水资源法律管理,是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性管理水资源行为,在水资源管理学中,水资源法律管理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水资源法律的比较、水资源法律演进、水资源法律具体内容、水资源法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等等
(3)水资源权属管理
水资源权属管理是水资源管理学的重要内容,包括水权的分配、交易、管理等。
(4)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行政管理,是通过行政手段对水资源管理的行为,是以水资源管理行政体制为研究核心,重点研究中央和地方行政关系、以及涉水管理部门协调管理的问题,实现政府管理“到位”而不“越位”等。流域管理和水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也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5)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规划,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未来科学描述。水资源管理学中的水资源规划,主要研究水资源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如水资源规划的内容、原则、水资源规划的方法、水资源规划实施的保障等。
(6)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配置,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内容之一,他是以水资源承载力为基础平台的水的的分配,在水资源配置过程中,由于我们长期挤占了生态用水,必须给予认真的考虑和回补。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方法能为水资源配置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南。
(7)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就是通过经济手段对水资源利用进行调节和干预。包括水资源价值理论、水资源经济管理体系、节水效益分析、水资源折旧、排污收费等等。
(8)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投资是维护水资源的重要保障,水资源投资管理主要包括与水资源投资有关的资金的筹措、资金的利用效率、资金的回收、资金的增(保)殖、资金投入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等。
(9)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既有自然风险,如干旱、洪水等,也有由于人为的作用产生的人为的风险,如设备出现故障导致供水中断等,水资源风险管理研究这些风险的产生、降低甚至消除,提出风险发生情况下采取的应急对策措施。
(10)水资源利用保护技术管理
主要包括城市节水技术管理(工业、城镇生活节水)、农业节水技术管理、污水处理技术管理以及水资源配置技术、水利技术发展战略等等。
(11)水资源工程管理
我国的水利工程遍布江河南北,这些工程布局是否合理缺乏全局性的分析和研究。水资源工程管理就是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等特点,研究水资源工程如何布局的理论与方法。在水资源工程布局过程中,要将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制度和产业规模等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谋划优化的水资源工程布局,取得高的综合效益。
(12)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水资源的管理必将有传统的管理走向数字化管理,“3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将日益普及。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就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效率。数字河流(湖泊)、工程仿真模拟、遥感监测、决策支持系统等是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13)行业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具有多种功能,不同行业由于水资源利用方式、利用技术、利用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对水资源管理也不相同,水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行业特点。行业水资源管理就是分行业研究水资源管理,如农业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景观管理、工业水资源管理等等。
(14)国际水资源管理
世界有众多的国际河流,国际河流的开发利用,由于涉及到相关的国家,上下游之间的矛盾处理更加复杂,水资源管理更具有特殊性。国际水资源管理,是以国际河流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开发、利用、保护和协调等相关问题。
(15)水资源综合管理
涉及到水资源部门、行业和领域极其广阔,对水资源管理不能就就水论水,必须将其放在社会、经济、环境等复合系统中进行处理。森林管理、湿地管理、妇女在水资源管理中作用、WTO条件下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根据水资源状况通过国际国内市场进行水资源贸易(包括间接贸易,如进口高耗水产品,出口低耗水商品等),等等,是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
3、水资源管理学与相关学科关系
3.1水资源管理学与水资源学的关系
水资源学是一门综合叉性学科,目前该学科还没有完全定型,正处于成长时期。通常认为,水资源学是对水资源进行评价并制定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规划,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以及对水资源实行科学管理和保护经验的系统总结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水资源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水资源本身存在、运移、转化和调控的基本规律与系统论的基本观念和方法的结合上,研究的重点是建立在系统论基础上对水资源系统评价、开发和最优调控的基本规律。
水资源管理学与水资源学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他们在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的交叉性,交叉点是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叉科学,在形成水资源学的过程中,也渐渐形成了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水资源管理学渐渐成长。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水资源管理学所涉及的面更广泛,而且水资源管理学与管理学存在密切的关系。
3.2水资源管理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多学科与多领域理论、方法、技术和知识的综合叉科学,其目的就是研究人类利用有限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方面的动态、复杂和创新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5)。人的管理是管理学重要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中的管理对象是水资源,而管理学中管理的对象是人,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但管理是要靠人的智慧。因此,管理学的原理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水资源管理学的发展为管理学延伸提供新的增长极。
水资源管理学也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3.3水资源管理学与水文学的关系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时空分布与运动规律并应用于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科学,作为水利科学的一部分,水文学的重要内容是地面水与地下水的观测、评估与预测,并为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
水资源管理学需要水文学的支持,水文学为水资源管理学提供基础数据,水资源的管理就是以水文学提供的各种数据为依据进行调控管理水资源,水资源管理学的基础是水文学,两者关系非常密切。但水资源管理学所涉及的内容比水文学研究的范围更广泛。
4、结语
水资源管理学是多学科交叉的年轻的学科,其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推动力和潜力,目前学术界尚未引起高度重视,相应的研究成果也不多见。作者初论水资源管理学,意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探讨,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值得说明的是,作者及其同事合作成果《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即将完稿,并出版发行,但愿能为《水资源管理学》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姜文来,杨瑞珍著,资源资产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王浩,王建华,秦大庸等,现代水资源评价及水资源学学科体系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2,1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利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CMU)的信管专业称谓信息系统管理(InformationSystemsManagement,ISM),设置在Heinz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授予理学学士。课程为总学分143,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信息系统环境、系统开发基本原理、设计和开发的应用、软件开发项目、信息系统应用。学科核心课程和组织管理相关课程任选一门;设计科学与理性选择相关课程任选一门;研究方法相关课程任选一门;专业沟通等课程任选一门。内容区域:信息系统选修课、组织方面、设计科学和理性选择、研究方法、专业沟通5个领域的课程。计算机科学基础:初级/中间体设计和中间体/高级设计。数学和统计学课程一门,统计学推理和实践(选修一种课程)。
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ofArizona,UA)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设置在Eller商学院,授予工商管理学学士。课程有基础课程:英文写作、商业数学、计算机和网络社会、数学、财务会计入门、经济学、管理会计学入门、管理中的统计学推论、基本经济问题。必修课程:高级代数、管理和组织、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数据结构和算法、基本运作管理、使用和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管理、商业基础道德一体化和管理法则、商业数据交流、公共机构和政策的整体经济、业务决策的微观经济分析、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此外学院还开设有专业选修课以及人文科学选修课。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UniversityofMinnesotaTwinCities,UMTC)是信息与决策科学(Information&DecisionScience,IDS),在Carlson管理学院,授予商学学士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简略微积分或微积分、新生写作或同等课程、心理学概论、商务统计:数据源、表述及分析、金融计算概论、职业技能基础。核心课程:管理基础、管理会计学入门、商务处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统、财政学基础、运作管理入门、市场营销原理、员工和劳资关系、跨国公司的环境、商业通讯。专业课程:系统发展计划简介、商务系统的分析和建模、信息技术基础、管理信息服务沟通、国际化。商务方针核心课程:商业通信、跨国公司环境理解;跨国商务、商业方针;策略程式化和执行(任选一门)。选修课程:财政学的信息系统和技术、高级数据库设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系统特别主题、信息系统产业实习。
麻省理工学院的Sloan管理学院是世界著名的管理学院,SDM专业设置在旗下,无疑对SDM专业的管理类课程设置具有明显优势。从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麻省理工学院的SDM专业是技术、经济和管理的综合导向,学校培养的学生是管理科学专业的偏信息技术方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又不是非常的深入,因此主要培养学生为实现有效的信息系统支持而产生的技术和应用方面的能力。学校SDM专业的毕业生被录用的职位广泛,包括产品设计、系统开发、产品研发和创新、工程管理、运营管理、IT软件开发、市场营销、销售。同时还会有一些行业专门聘请SDM的毕业生,其中包括航空航天、国防、政府信息系统、电信、银行和咨询公司。
众所周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是世界最强的专业之一,在开设ISM的课程中充分利用了学校这一学科优势。从ISM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门数较多且涉及领域广泛,强调对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的训练,对开发信息系统的原理、方法及技术的掌握要求高,开设了多门信息系统的课程。学生对经济领域以及组织管理要求有深入的了解,开设了高级微观经济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同时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视,开设了沟通、写作等相关课程。CMU的ISM专业培养的学生是组织中信息系统的开发者,是信息系统终端数据的分析者,是为组织提供信息系统服务的高级咨询师。ISM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广,包括银行、IT行业、金融业、传媒业、制造业等,职位包括分析师、应用工程师、助理顾问、商务技术分析师、ERP开发员、财务分析员、IT项目员、QA工程师、高级顾问、软件工程师等。
亚利桑那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并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IS)三巨头。学校开设的管理学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并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如数据结构和算法、数据库原理和应用以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也要对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如经济学、管理等课程,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UA的MIS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技术性较强的管理类人才,主要从事的是组织中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和咨询等职业领域。目前从UA的MIS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多从事商务分析、商务应用开发、信息技术咨询、系统分析师、信息技术开发项目指导、数据库管理、商务智能分析、系统开发、数据库分析、网站开发、网络管理、技术支持专家、信息系统管理、信息技术使用者联络员等。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IDS专业授予的是商学学士,它的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商学的特点,如开设了商业通信、跨国公司环境理解和跨国商务等课程,又有和商务有关的信息系统课程如商务处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商务系统的分析和建模,同时开设经济管理的课程,但相关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较为弱化。从该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IDS注重培养商务型信息管理人才,为组织提供更多熟悉商务运作的信息管理类人才。它们的学生多从事银行投资、市场、咨询、金融等方向的工作。
以上4所美国大学信管专业的学位授予,课程设置各具特色,每所学校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信管专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备经济管理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的培养。从就业方向看,麻省理工学院SDM专业毕业的学生多从事管理类方面的工作;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信息技术较深入领域的应用,亚利桑那大学毕业生多从事信息技术相关的一般性的工作,而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学生从事信息技术支持的商业的工作。不管是哪所学校的毕业生,信管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的工作领域都是比较宽泛的。
清华大学的信管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之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学生要学习必要的基础课程,包括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信息管理导论。还要学习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动态系统分析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运筹学、计算机系统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面向对象的分析技术方法等课程。学生毕业后,进入各类企业与政府部门,从事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主要的就业企业类型包括国内外知名的咨询公司、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电信公司、高技术企业等。从清华大学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情况以及其自身在信息技术和工业工程学科方面的实力,可以看出清华的信管专业偏向技术方面。复旦大学信管系设置在管理学院,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课程设置与清华大学基本相同。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方向基本一致。武汉大学的信管专业设置在信息管理学院之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与清华大学所设课程基本一致,但有所不同的是学生要学习一些图情档案知识,以体现学科特色。东南大学信管专业设置在经管学院下,学生毕业后授予管理类学士学位。其基础课程与清华大学信管专业所设基础课程类似,但与清华大学相比,该校还开设较多的企业管理和经济类课程。综上,国内学校虽然普遍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但培养目标基本一致,主要以培养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能够驾驭信息资源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美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在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设置是多样化的,有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技术、信息技术、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多个专业方向,职业导向较明确。美国大学信管专业的名称有所不同,授予该专业的学士学位也是不同的,如管理科学、理学、商学学士等,从授予的学位上明显可以看出信管专业所具有特点和学科偏向。我国大学信管专业方向相对单一,学士学位授予的领域主要是管理学学士。
1.1工业工程专业及其专业素质结构要求
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IE)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人才,能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以及系统工程技术对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系统进行规划、组织、设计、评价和创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1]。工业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要求学生形成系统的专业素质,包括学科基础素质、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系统开发与创新能力。目前高校均是通过相关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完善和补充实现上述素质的培养。例如,针对学科基础素质,开设电子电工学、基础工业工程、工程制图、机械制造等课程;针对工程设计能力开设机械设计、生产管理学、财务管理与成本分析、工程经济、人因工程、组织行为学,以及CAD、材料成型技术等;针对工程实践能力开设生产实习、认识实习、金工实习,以及运筹学、系统工程、生产系统仿真、企业资源计划、设施规划与设计、质量管理等课程;针对系统开发与创新能力开设先进制造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等课程。
1.2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所产生的问题
从工业工程的课程及实践环节的设置看,涉及面比较广,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对所开设的诸多课程无法有效掌握,尤其是涉及多个学科的多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结构,造成学习上的混乱。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局限于本课程或几门课程的讲解,无法做到实现主体课程之间的有效联系,导致教学上的无序性,从而加剧学生学习上的混乱。要消除这种混乱和无序,需要综合考虑工业工程专业课程的讲授和学习,通过构建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二者的统一。
2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构建
2.1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构建的系统性
根据结构主义的观点,结构不是存在于事物的现象之中,而是存在于模式之中[2]。这就要求用系统化的观点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构建问题。按照系统的观点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构建需要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点和课程相互间的知识扩充的基础上进行。上述工业工程专业的素质结构的形成即为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目标所在。而围绕该素质结构,工业工程专业开设基础工业工程、预测与决策理论与技术、系统工程导论、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运筹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因工程、生产现场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主干课程。这些主干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有效结合就形成了其结构构建。根据美国工业工程学会的定义,“工业工程是对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等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认、预测和评价。”[3]而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系统运行的成果可知,投入和产出是最直接的确认、预测和评价的对象。本文认为:对投入和产出的分析则集中于时间研究,即工业工程所讲的作业测定。工业工程通过作业测定,最终实现标准工时的确定,为生产线平衡、现场改善、人力和物料需求、产能核算、设备更新换代、生产计划与控制提供基础标准。
2.2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模型
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构建要以标准时间为核心,构建其课程关系的关系模型。工业工程专业以标准工时测定为核心,进行课程体系结构构建所形成的各教学模块:基础工业工程模块、生产运作管理模块、产能计划模块、财会基础模块,并描述了各模块对应的相关关联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在该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统一模块课程和不同模块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3应用课程体系结构模型的教学策略
3.1加强对工作研究的理解和应用
标准工时的确定作为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结构模型的核心,其确定主要是通过基础工业工程中的工作研究实现。工作研究包括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其中方法研究通过对现行工作方法进行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动作分析,进行方法改进,拟定新的工作方法;以新的工作方法为基础,对研究对象运用秒表测时、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法、标准资料法确定正常工作时间和标准时间。在工作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操作者进行方法培训,使之标准化,最终确定新的工作方案和标准时间,并持续进行改善。这个过程所涉及的环节、相关技术和方法是工业工程教学中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的,可通过理论讲授、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强化。
【关键词】潜在运输需求;资源优化配置;区域经济发展
0 引言
我国交通运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的运输瓶颈基本得到缓解,但并未完全消除。总体运力不足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大量运输需求仍得不到有效满足,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进一步挖掘潜在运输需求,对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潜在运输需求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包括现有的运输需求预测理论,在考虑潜在运输需求方面也很不到位。基于此,本文将浅谈对潜在运输需求的认识,分析挖掘潜在运输需求的可能性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 潜在运输需求的内涵
潜在运输需求是按实现程度对运输需求的一个分类,即未实现的运输需求。要明确其内涵【1-4】。相比之下,本文更为支持长安大学吴群琪教授对运输需求内涵的界定:运输需求是指一切有利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对人与物的位移的需要。它体现出了运输需求的客观性、运输行为的本质、需求主导的观念和运输需求的无限性和多样性特征。【5】
潜在运输需求是指在当前运输供给条件或需求者支付能力约束下,尚未得到满足的运输需求。其中,运输供给条件包括运输供给总量水平、运输供给技术水平以及运输服务价格水平等多方面的内容。它与现实运输需求是一组相互对应的概念,共同构成了运输需求的全体。从运输需求的内涵看,潜在运输需求的实现是有利于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的,否则就不属于潜在运输需求的范畴。
资源优化配置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6】。也可以这样理解,在资源最优配置状态下,每种资源的比较优势都得到最充分发挥,都能够物尽其用、各展其长,不可能找到更合适的利用空间,同时,任何别的资源也不可能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代替这种资源的使用。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讲,其生产地和消费地往往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要克服这种空间障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然产生资源以及为利用资源所必须的人员和物资流动的需要,这种位移的需要就构成了运输需求。由于运输供给条件和运输服务价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实的资源配置状态远没有达到最优状态,作为潜在运输需求存在的运输需求还大量存在。因此,潜在运输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存在。
2 挖掘潜在运输需求的意义
挖掘潜在运输需求是在特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现代交通运输的便利,使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未实现的运输需求得以实现。主要体现在区域资源开发利用,要大力开发区域内特有的资源,或是与外部相比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资源。这里所指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阳光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一切通过合理利用能够给人类带来福利的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存在。潜在运输需求的挖掘对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运输需求的本质就是基于人或物的位移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7】。满足了运输需求就是对资源配置状态进行了一次帕累托改进,使资源配置趋于更优。挖掘潜在运输需求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源的优化配置必然能使资源的利用带来更多的效益,改善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局面,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由于潜在运输需求的实现能够带来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对于落后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可以通过开发利用该地区的特有资源或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资源来发展地区经济,从而缩小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差距,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民族大团结等都举足轻重。不仅如此,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潜在运输需求实现条件的成熟还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 结语
要以运输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包括基础设施的兴建、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创新,优先满足那些最能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运输需求。
参考文献:
【1】许庆斌,荣朝和,马运等.运输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年1月第一版第139页
【2】陈贻龙,邵振一.运输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143页
【3】肖建明.西南铁路市场需求分析及产品营销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5月
【4】吴群琪,马.对运输需求理论问题的再认识[J].综合运输.2004,3:8-11.
【5】吴群琪. 基于运输需求理论的路网规划方法与理论研究[R].西安:长安大学,2010.
【关键词】供应链战略联盟;和谐管理;机制
一、导论
1987年,西安交通大学席酉民教授根据对有关组织系统和谐运行机制的思考提出了“和谐理论”,其理论研究的对象是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组织。和谐管理理论将将“人的能动作用”对应为“和”,而“优化设计”对应于“谐”。其中“谐则”定义为有关“优化设计”的机理、规律或者主张;“和则”定义为有关“人的能动作用”的机理、规律或者主张。“优化设计”与“人的能动作用”对应的工具和方法分别称为“谐则工具库”与“和则工具库”。同时将和则、谐则围绕和谐主题在不同层次间的关联互动定义为和谐耦合。[1]
二、供应链战略联盟和谐的机理分析
供应链战略联盟和谐管理作为和谐理论在供应链领域的运用,要解决三个问题:即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个使该系统实现均衡的和谐机制?如果有这个机制,该机制是如何运转的?该机制的运转能否达到预期的供应链战略联盟效益?
根据和谐理论,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的和谐运转必须要求联盟系统在供应链和谐主题的统领下,在促协力场和协同力场的共同作用下,以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的和则与谐则作为控制手段,来保障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的和谐运转。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的促协力场就是影响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契约约束;协同力场是指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内部影响联盟运行的文化、联盟精神供应链理念等和激励供应链战略联盟运行的各种措施。而供应链战略联盟谐则就是有关优化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设计的制度和规则,供应链战略联盟和则就是联盟系统中促使各联盟成员发挥能动作用的价值理念。[2]
具体地讲,从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的内部来说,联盟核心企业是推动供应链内部各个子系统和谐发展的决定力量。我们知道,供应链战略联盟核心企业的经营水平、供应链中的商品、供应链费用、生产技术水平都会对联盟结构、供应链方式、供应链渠道、供应链体制、供应链条件等供应链战略联盟子系统产生影响,但是对供应链战略联盟各子系统起直接作用的是供应链战略联盟核心企业经营能力的变化。只有供应链战略核心企业对不同商品束的经营水平发生转化,才会导致联盟运营条件的变化,进而导致供应链方式发生改变,从而造成供应链联盟结构的变动,最终引起供应链战略联盟效益的变化。从供应链战略联盟内部系统同外部系统的和谐来看,供应链战略联盟核心企业同样是影响联盟系统与外部系统和谐的根本因素。
三、供应链战略联盟和谐的基本内容
供应链战略联盟和谐可以分为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的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两个部分。[3]其中供应链战略联盟内部和谐又可分为联盟要素和谐、结构和谐、组织和谐;外部和谐包括供应链战略联盟与经济增长的和谐、供应链战略联盟与自然的和谐等两个部分。
(一)供应链战略联盟内部和谐
供应链战略联盟内部和谐是指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均衡与协调。它主要包括供应链战略联盟要素和谐、组织和谐。
(1)供应链战略联盟要素和谐
供应链战略联盟要素是指完成供应链战略联盟所需要的基本要件。它包括供应链战略联盟核心企业、供应链战略联盟客体、供应链战略联盟手段三个方面。所谓联盟核心企业,就是指从事供应链战略联盟活动的行为核心企业。所谓联盟客体,是指在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之间运动着的供应链物,即供应链战略联盟运营中的商品。供应链战略联盟手段是指商品供应链正常运行的所必须借助的工具,它包括两个因素:货币和信息。供应链战略联盟要素的和谐就是要求在联盟管理过程中要实现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一致。
(2)供应链战略联盟组织和谐
供应链战略联盟组织是指联盟内部各企业间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组织结构状态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在供应链战略联盟内部,企业之间存在着交易关系、竞争关系、协作关系,而这些关系可以通过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来表现出来。市场结构是决定供应链组织竞争性质的基本因素,市场行为是指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策略性行动,它包括价格策略、产品策略、促销策略、渠道策略等。
(二)供应链外部和谐
供应链战略联盟外部的和谐是指供应链战略联盟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均衡。它主要包括供应链战略联盟与行业增长的和谐、供应链战略联盟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1)供应链战略联盟与行业增长的和谐
供应链响应速度的加快和供应链费用的节约对经济增长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供应链战略联盟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供应链行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均衡分工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均衡综合生产力也提高。
(2)供应链战略联盟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实现供应链战略联盟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就必须发展绿色供应链。绿色供应链不同于一般的和传统的商品供应链。传统的商品供应链活动集中在满足某一经济核心企业的经济利益上。而绿色供应链则又加上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既具有经济属性、又有人文属性的目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经济利益从长远的和宏观的角度是一致的,但对于特定的供应链战略联盟核心企业而言,二者往往又是矛盾的。因此,如何把二者协调好就成为绿色供应链所要处理和解决好的一个中心问题。
四、小结
和谐管理理论注意到,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无法简单地将主观情感的一面归结或转化为客观科学的一面。也就是说,管理必须遵循两个规则,用优化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用减少不确定性的思路解决主观情感的一面,并设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互动作用,实现整体的一致性和更高的绩效。而本文将和谐管理理论引入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中,分析了其运作机理,阐述了供应链战略联盟和谐的基本内容,为供应链战略联盟持续运营及发展提供新的管理思维,具有理论及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席酉民,韩巍,尚玉钒.面向复杂性:和谐管理理论的概念、原则及框架[J],管理科学学报,2003,(8)
关键词:工业工程;生产管理;市场经济
工业工程管理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具体工业工程技术设计产品制造的工业过程、专业化分工、作业测量、职能组织等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思想认识的水平逐步提升,对工业工程的内涵解释也在丰富发展中。工业工程技术发展至今,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即包括科学的管理阶段、工业工程时期、运筹学时期、工业与系统的工程时期,不同的时期,工业工程技术的效率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存在差异,工业工程技术的受重视程度在地区间也存在差异,发达国家对其的重视程度较高,且工业工程技术发展较早,而我国很多工业工程的现状不太乐观。本文主要对传统经典的工业工程技术进行分析,运用技术实现有效的生产管理,从单个企业的生产实际出发,发现存在的生产管理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工业工程的理论研究
经济系统与规模化的工业经济使工业工程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了提升生产的综合效率与劳动生产率,在生产制造领域、管理学科领域等形成了工业工程技术。工业工程技术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研究,在国际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一种反映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随着认知领域的扩充,学科的外延与内涵也随之延伸。但深入研究,工业工程技术的深意较为相近,工业工程技术对物资设备进行统筹设计,利用多种学科,融合物理、数学、化学等社会学科的知识,应用工程设计原理,对于系统结果进行分析、预测、评定。经过科学的分析与总结,对工业工程技术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定义,但本质内涵保持一致,工业工程作为一门工程类的学科技术,用以解决企业或其它领域的生产管理问题。工业工程将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做为研究对象,不单单在传统的信息、能源、物料等领域进行研究。结合系统的分析方法,工业工程技术涵盖多门学科,融入社会科学、数学等专业内容,进行相关的知识分析与规划,采用较为系统的工程方法与理论。对工业工程的工作目标进行分析,其目标主要是通过物料、人员、能源的整合,形成统一综合的系统,提升生产管理能力,使企业生产技术更加成熟,促使生产目标的实现。
二、工业工程相关技术
(一)工业工程的内容体系
全面把握工业工程技术所涵盖的内容,有助于企业正确处理面临的生产问题,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能快速结合现实问题,进行生产的管理与指导。从工业工程技术学科的角度进行思考,其具体涵盖17个分支,包含设施规划、生物力学、数据处理与系统设计、实用心理学等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当前社会形式下,工业工程的内容体系也在不断扩充,兼容了管理科学、系统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工业工程技术,成为融入现代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工业工程巧妙的融入了很多最新的科技理论成果,其专业技术体系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理论基础也更加深厚,理论基础的应用也更加广泛,但分析其管理与工业领域最基本的内容,其基本内容始终离不开现代经营管理工程、人因与效率工程、工业系统分析技术与方法等。
(二)工业工程所含课程及所用技术
谈及现如今的工业工程技术,必须要对工业工程学科进行解读,工业工程学科在国内的一些重点高校都有开设,清华大学开设的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工业工程导论、系统工程、制造系统、生产与运作、建模与仿真等,西安交通大学主要设置工业工程概要、生产计划控制、质量控制与可靠性工程等,香港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设置的课程有质量管理、制造技术、项目设计等,分析国内一些著名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课程设置包括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结和理论与实践,才能从更深层次的提升教学管理质量。一门学科的建设总是结合多门学科,经济学、工程学、管理学与工业工程技术的理论与实践都相关,分析工业工程的支撑技术,大致可以将其支撑技术分为三类,分析决策类技术,将可靠性工程、市场预测、人力资源管理涵盖其中,设计与改善类则包含工作研究、组织设计,控制类的支撑技术包括质量控制、信息控制、成本控制等内容。准确对多门学科进行掌控,分析支撑技术,才能从战略的高度把握技术的内涵,提升技术管理与生产控制水平。
三、某公司生产管理现状与改进措施
(一)某企业生产管理现状
作为一家日资企业,该企业主要进行汽车配件的相关工作,企业规模较大,是一家大型的跨国公司,企业自成立以来,已经具有10多个分公司,拥有超过8万人以上的员工,公司主要业务是进行汽车配件的开发、设计与制造,企业与多家知名汽车厂商皆有合作关系。由于是跨国公司,企业管理经营思想较为先进,企业注重工业工程技术,积极改进经营现状,对产品质量较为重视,注重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利益关系,工业工程技术已成为企业生产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企业在工业工程技术层面,较为重视现场的改善,企业只有将现场布置提升至企业管理的战略地位,才能发现管理中的不足,及其改善现场布置所带来的长远经济效益。管理者必须深入现场,接触基层工作的内容与工作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了解生产与市场,从而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管理者必须要重视现场,发出正确的现场指令。企业员工需遵从管理人员提出的正确管理决策,对于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负责任的问题,管理人员需及时调节管理,对生产的成本与质量负责。但企业在工场布置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工作台布置与工人工作的地方相差甚远,造成重复劳动,此外存在工作效率不高、产品积压的问题,急需得到改进。
(二)企业设施布置方面的设计
工业工程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企业内部的设施与布置,在一个企业工厂中,设施布置的好坏直接与企业生产能力、生产率、生产安全息息相关,最初的企业建设,所需的建设成本与建设费用都相差不大,但不同的工厂设施布置,会深刻影响企业效益。为了实现良好的企业设施,需要设计管理人员形成一套完整的构思,寻求设备合适的位置,不断改进工艺办法,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形成良好的设计理念。结合该企业的设施布置实际,该企业工厂的每个车间都生产一种产品,产品生产较为单一,且单一布置,缺少交流与流通,致使加工效率不高。良好的公司设施布置规划,企业需寻求生产平衡点,在给定的周期时间内,企业寻求最少工作量的工作地点,同样,在工作量给定时,寻求最少工作时间的地点,两者寻求平衡,寻求满足最佳工作地点与周期时间的地点。对于整个工厂车间的布局,车间布局需要依据整体的工作量,在工作量一定的情况下,确定原材料的供给以及生产之间的平衡,直线型的流动布局相对简单,且工作效率较高,企业可以考虑合理布局形式,进行市场调查与现场考察,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设备的设施与布局,提高对工业工程技术的重视度。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艺工程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意义越来越重大,工业工程技术在企业生产与布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需不断提高技术管理能力,加强对企业生产的管理,不断提升管理的质量与水平,增强企业产品的生产效率,让企业获取更多收益。参考文献:
[1]马汉武.设施规划与物流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8-29.
关键词:CDIO;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26-02
经济全球化带动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促使我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同时行业内对高素质复合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加大。目前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存在缺乏系统规划、专业知识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导致所培养出的工程类人才与现代社会发展对工程类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可以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结合现代工程对人才的需要,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同时,具备一定工程实践动手能力,成为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
一、CDIO工程理念及内容
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查尔摩斯工业大学、林雪平大学4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在2000年获得了 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 基金会提供的近2000万美元研究经费,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于2004年提出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即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基本理念在完成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时,提供一个构思、设计、实施及运作的全过程环境,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式的进行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学习和工程三方面的能力。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内容包含了1个愿景(Vision),1条能力大纲(Syllabus)和12项标准(Standards),如表1、2、3所示。[1-2]
表1 CDIO工程教育理念愿景
从CDIO模式包含的教育理念可知,结合工程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完成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相应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作后需具备的技术和职业道德能力不断提高,这与现代社会对工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据统计,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的大学加入了CDIO国际组织并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这些学校不仅有世界顶尖的理工大学,也有针对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工程人才的技术学院,而我国也有 39所高校成为采用CDIO模式进行工程类人才培养的试点高校,此种模式将成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基本特点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明确提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修业年限为五年的,还应掌握进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所必需的相关商务知识(如国际工程合同与合同条件、外贸、金融、法律及保险等),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3]目前大多数开设此专业高校的做法是,对这四个平台的课程采用链式教育,构成工程管理全过程专业知识体系。由此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既不同于土木工程人才要求掌握专和精的工程技术,也不同于管理人才对工程技术知识要求不高,其要求毕业生同时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类知识、管理、经济、法律多学科交叉知识等。
三、基于CDIO模式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1.CDIO模式在工程管理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2005年10月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2005年我国毕业生大军中工程技术人才约占60万,但这些人在国际化公司工作的不到10%,它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受传统工程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工程教育模式和方法偏重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几乎未受project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相比之下欧洲和北美学生以团队方式解决实际问题。[4]目前建设行业内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混用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自1998年我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要求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内涵较宽泛,且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多采用链式教育,很多学校重书本轻实践,偏重对概念、原理的学术性知识的讲授,虽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安排一定的实验、实际工程设计、实习,但大多是侧重于培养行动技能和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信息、社会、创新、应用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不足。因此,尽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是工程管理专业,甚至是高等工科教育的迫切任务。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培养“理论+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将CDIO理念融入到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根据CDIO能力培养大纲,把工程实践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在有限的学年中,通过完整的项目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基于项目过程带动学生去做、去学,在项目式学习中形成各种能力。此种培养模式加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团队合作、交流、系统掌控、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职业道德都有所提高。这些能力也正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因此,CDIO模式非常适合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
2.CDIO模式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核心工作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要求、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和评价管理等构成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方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培养要求、条件,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需要通过评价来反映。基于CDIO模式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根据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完成培养目标的关键之一是专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CDIO理念要求课程设置在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时体现关联性,保证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时,各课程之间需有一定的联系,便于解决综合问题。同时,课程设置也不能太窄,过窄的课程会弱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对学生的工程能力训练不利。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由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四大平台构成。以我院工程管理专业为例,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可将专业课程体系按如下图示安排: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层级式结构,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必修主干课+方向选修课”构成。1级项目主要为初级的工程导论和高级的毕业设计(论文)项目。在大一年级开设工程导论课程,让学生领略工程精华,激发学生对工程的兴趣, 引导学生工程实践入门。2级项目主要涉及工程管理专业四大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进入二年级以后进行2级项目的学习,开设常规课程,建立课程群,使四个平台课程有机联系,辅以必要的实际项目进行课程设计或认识实习,让学生亲手设计或计算相对简单的实际工程项目,在项目式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和综合能力。3级项目为2级项目的延伸,包含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以及相匹配的课程设计等。以我院分设的专业方向为例,分为工程造价和项目管理两个方向。工程造价方向的专业课程为工程估价电算化、建设工程预算、工程造价与计价控制、项目投资与融资,项目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为建设项目评估、建筑企业管理、国际工程承包与合同等。相匹配的课程设计及实训项目有: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工程算量软件应用、项目管理软件应用(上机)、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等。
(2)结合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手段及方法。关键因素之二: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决定教学效果。从标准9“教师的CDIO能力”可以看出,CDIO理念不仅对学生做要求,也要求教师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它要求提升教师基本个人能力和人际能力以及系统构建能力。一名优秀的工程师需具备不可或缺的职业技能,比如个人能力和人际能力,缺少这些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人员,更不可能进行项目式、工程化的教学。[5]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工程实践,熟悉工程项目各个环节,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实际技能,丰富自身工程经验,使自己先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工程人才。
标准10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它要求教师在具备完善的工程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下,将工程能力和实践经验运用到课程教学中,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CDIO理念,采用“教、学、做”三位一体方式,利用启发式、情景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
(3)完善教学环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关键之三: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成功开展项目式学习的保证,其中学习环境的改进是重点。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学习专业平台课程,利用课程群的交叉性,对实际工程涉及的不同理论知识,进行由简至深的实训演练,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能根据项目需要主动学习其他知识,更新专业知识,延伸和拓展专业技能。为更好的开展实践教学,对教师进行工程训练的同时,还可邀请业界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兼职任教。
(4)开展校企合作,加快实习基地建设。我院在大一下期安排认识实习,以此增强学生对工程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大四下期安排生产实习,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或行业相关工作单位参加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专业感,但校企合作仍然比较欠缺。目前我国的工程类人才培养任务全部由学校独自完成,企业很少参与教育,导致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身份过渡期较长,如果学生不能较好完成从学校基础到企业实际操作的过渡,他们就无法具备实际动手能力,无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CDIO要求开展工程教育应有一个稳定的供学生现场实习和综合实训的工程实践场所,学校应主动与企业开展合作,以建设实习基地为契机,共同开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共建共享实习基地,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结语
建筑市场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各国高校都致力于如何培养出与行业要求相适应的专业人才,作为国际工程教育新理念,如何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本土化,使其更好的为我国专业人才培养更好的服务,要求我们不仅加深对其的理论理解,也要重视与传统工程教育优势相结合。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同时,总结经验,在改革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我国工程类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佘健俊,申玲.CDIO理念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44-48.
[2]刘荣佩,史庆南,陈扬建,等.CDIO工程教育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11,(5):9-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百度百科.CDIO在中国.http:///content/11/0216/10/2060623_93435114.shtml.
[5]董小刚.CDIO模式下教师工程化教学能力的需求及培养途径[C].
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12-29.
全面的了解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的计算机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协同工作和互动机制。随着嵌入式计算、移动计算、并行计算和服务计算等多种计算系统出现,计算机处理的对象也呈现出新的特征:网络化、多媒体化、大数据化和智能化。信息产业形态的变化对计算机相关的技术研发、安全性、效率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调整与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对计算机系统的软件和硬件集成,使系统具有高性能和低成本的硬件,这是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硬件设计,高层次的应用开发和系统软件的开发必须掌握的基础。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来说,必须建立“系统观”,深刻理解以CPU、操作系统、编译器为核心的计算机系统工作原理及三者间相互作用关系。对于高素质创新性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其毕业生必须具备“系统能力”,能够开发一个包括CPU、对应的操作系统和编译器在内的计算机系统。能够完成计算机系统设计与相关验证试验。面对新的形势,主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一方面是课程体系和课程调整,一方面针对技术发展及时增加新的课程,已成为高教工作者们的共识。构建课程群,处理好主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整体设计和规划,拔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加强道德品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创造对学生有价值的培养,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二、软硬件融合的教学体系改革
1.教学环节。
调整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教学中应注重综合应用,减少课程设置重复。将基础理论与最新科技成果结合,教学具有实时性。尽量缩小课堂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这也对专业授课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容上来看,各门课程独立规划、独立教学,造成了知识点重复和衔接不连续。缺乏对完整计算机系统较为全面的说明。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在面向系统的角度,提高系统能力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为学生的教学内容构建成完整和系统的体系结构,并结合工程实践,注重实验教学手段和实验平台的统一,最终实现学生可以根据一个指令集系统,自主设计CPU及对应的操作系统和编译器系统,使学生具有充分开发计算机系统的设计能力。计算机体系结构理论较多,概念较为抽象。通过动画演示、仿真试验、远程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强化理论教学,同时加强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设计的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结合教师的科研任务,科研教学相结合,做到变抽象为具体,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内实验经常邀请科研院所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作报告,了解重点工程的意义和研制过程,组织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了解国内外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概况和我们努力的方向,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我们选取数字逻辑电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5门核心课程组建计算机系统类课程规划。
2.加强实验与实践模块。
为了尽快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背景,明确专业学习方向,在第1学期开设导论课程,由资深教授或专家开设。引导学生按照专业的特点进行学习。计算机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学生需要同步完成教学和实践,我们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实验系统,重点对各阶段设置教学课程改革配套实验进行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调整了原来的实验系统和实验内容。既要巩固知识和学习课程,同时也衔接测试实验模块,逐步完善实验系统。组成原理课程中将计算机底层硬件和程序设计结合起来,渗透了软硬件协同的系统能力培养思想,并第一次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了cpu设计,带动课程组走在了系统能力培养的前端。实践教学模块包括通识教育实践,工程训练,课程实践,学校实习,毕业设计等。要明确实践环节培养目标,工程设计实践应强调工程系统的概念,形成各实践环节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和集成以多维的形式设置,提高了模块化的课程。据专业特点和优势,结合社会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强化工程能力,把重点放在工程教育体系。结合民族特色,各类创新实验基地,国内外合作培养模型,促进与海外和国内著名高校的交流与培训,教育合作,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沟通,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竞争力,并提高学校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创立“应用文写作”、“管理科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视野,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和技能。专业方向的软件开发实践要求和结合国际的软件开发项目,同时为学生提供先进的软件开发环境,使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国际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以提高学生大型软件项目开发和与国际合作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针对多样化用户需求,按照工程规范完成系统的开发、实施、交付与改进,培养成本意识与问题分析能力,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等工作的能力,以及科研和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团队成员之间协调和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考虑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人才,允许和鼓励学生完成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多学科的选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积极探索模块化培养模式,促进辅修专业制度,“2+2”中外联合培养,这硕博连读,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推进研究性教学,强化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教学平台,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创新计划,加强创新和创新的方法来教育理论,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创新学分。邀请企业家来讲课项目纳入学校课程应不低于6学分以内。坚持以专业的标准和专业特色相结合,充分体现当地学校的特色专业。特别是,特色专业紧跟行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强化专业优势。从国内外的创新教育经验来看,进一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特殊的培养,实施培训,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所需要的高品质及创新型人才。
三、建立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