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技术应用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一)管理重视程度的意识较薄弱
在高校中往往将教学和科研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标准,那教学、科研管理自然就成为了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高校在这种主流管理意识的引导下,对教学的理解仅限于“教”与“学”,关注的对象也往往落在教师和学生身上,片面的认为档案管理像其它高校行政工作一样并非如教学、科研显得那么重要。
教学档案的管理,较其它的管理工作的确具有一定的单调性,但对管理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要求使其档案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高校中很多管理人员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对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偏低,以至于在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会直接受到影响。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时效性对高校的二级学院档案管理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的时代,假如高校教学文件或学生档案不能及时做到归类,未归档文件久而久之的积压便会不知去向,对档案保存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造成一定的损失,为教学辅助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的渗透,对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档案管理工作是否能取得成效,依然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对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信息化管理模式规范化的缺乏
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要求同样适用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信息技术建设的不健全直接影响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目前大多数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整理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于是无法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正是由于教学档案管理没有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不管是在信息资源建设,应用软件开发,还是在标准规范的建设方面,没有建立统一的目录档案系统,导致每个教学环节的归纳都是各行其是,这样一来的管理层次无法提升。高校中二级学院对教学档案的保管,只能是停留在相对滞后的管理方法上,管理在规范性、服务性以及资源共享性方面距离信息化档案管理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不仅如此,管理模式规范化的缺乏在高校的教学档案信息化应用中,存在众多的安全隐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信息化技术管理安全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不注重网络黑客或网络病毒的防护,将会给教学档案管理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教学档案管理中一定要进行网络安全部署,防止一切不利因素给信息化管理带来的干扰。
(三)管理人员的管理技术有待提高
目前在高校对教师及管理人员学历、能力素养需求较其它行业整体水平偏高的影响下,现在高校中负责教学档案的管理人员在综合素质、工作水平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要保证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工作信息化的顺利开展,就必须具备相应技术管理专业的知识。但从大多数高校实际情况来看,缺乏真正掌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人员,因为这对档案管理的人员信息化技术的要求相对专业,不仅要熟练掌握档案管理工作流程,还要能够根据各自二级学院实际情况合理配备和运用教学资源。这样一来,要求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注重信息化管理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并对教学档案管理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自我评估。
二、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高校的教学档案信息包括教师课堂教学教案、教学日历,以及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成果。信息化技术在高校的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辅助高校实现教学改革过程,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随着教辅工作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程度的提高,使其变得更为系统化、合理化。伴随教辅工作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中来,保证各种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学术会议的顺利召开。数字化技术的在教学档案中的不断更新、应用,使信息化可以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提供“教”与“学”的服务,使高校的教学档案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不仅满足了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需要,也是高校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
(一)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和程序精简化的表现形式
教学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是指利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对档案的信息进行分类、存储,由于数字化的信息存储更加方便快捷,有效节省了教学档案信息存储的空间和时间,使存储信息更加的全面和完整。电子信息化的存储方式真正保证了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准确率,并且在保存过程中不会像纸质档案材料那样易损,是教学档案质量提高的一个重大突破。
信息化技术使教学档案管理的内容更为精简,工作程序更为便利,大大缩短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保证了教学档案存储信息的时效性,有利提高管理的工作水平和效率。
(二)实现校务管理工作公正化、清晰化的有效途径
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规范化建设,目前体现在校务管理平台尤其是公告栏,例如高校办学、教师的聘任、招生及毕业生就业和出国留学的条件都会通过校级网络平台信息公告栏里进行通知,以便全校师生对信息的全面接收。作为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管理,需要将其有效的信息作为电子档案文件分类存储,有效的扩大了校级网络平台的功能,是提高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真正实现高校的校务管理公正化、清晰化的有效途径。
(三)提高教学档案的利用率的客观需要
信息化的技术在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引入,使教学资源配置得到充分优化,减少档案管理工作所用的时间,并且节省高校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学院师生提供全面信息资源,降低档案信息查找的难度,使档案管理的工作程序更为规范,并且提升了档案管理的水平和管理者服务的能力。加强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使档案资源的利用率增加。教学档案的利用率的提高意味着档案管理工作对教学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所以,提高教学档案的利用率也是发展高校教学工作的客观需要。
(四)促进高校教辅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使社会和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在这种形势下,高等学校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在社会结构的转型期间,高校教育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面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产业化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让教辅工作更科学化的发展,从而对促进教学工作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对教辅工作现代化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实现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这是高校教辅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决定高校全面推行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客观需要。
三、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一)构建数字化信息的档案系统
档案管理数字化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宽带数据的通信传输技术,使教学档案的资源和信息实现数字化。教学管理的数字化作为先进的管理体系,其系统众多,例如,多媒体网络技术,TCP/IP等技术,还有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300GB的PH光盘库,以及各种各样的扫描仪器,利用软件的开发工具),将高校教学档案建立成一个目录库,以及电子化的信息系统。甚至部分教学档案,即便非档案资料管理的人员,同样可以根据需要使用管理号码,直接上网浏览,这样一来,方便了查阅的教师,丰富了档案管理的手段,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使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便捷。
(二)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体现
首先,通过网络平台及管理软件的使用,部分教学、科研信息更为公开,使教学人员与教辅人员之间的沟通变得高效。直接影响就是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其查阅更加方便、快捷且准确,降低在管理中由于人为因素而所引发的档案存储失误,使高校档案管理的工作更加的规范化、高效化、精准化。其次,通过信息技术的培训,能够使相关人员掌握最新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进一步提高综合管理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建立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社会网络化的应用发展给教学档案管理带来高效的同时,也增加了档案信息的不安全因素,因此,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保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信息化的安全保障体系,在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中,对信息造成安全威胁的网络黑客以及网络病毒等要有充分的防范意识。因此,必须相应具备完整的安全防范系统,将重要的电子档案信息做好备份,在安全性的基础上确保教学档案信息的完整性。
四、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档案信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档案信息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虽然教学档案资料,各虽然各种电子的文本、网络、还及音像资料已成为教学档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二级学院所要整理的学生档案和试卷档案的保存形式是纸质为主的。虽然电子化管理模式已经渗透于档案信息的管理过程,但不同的教学档案信息,对存放的空间、存储的时间都有着更为细化的要求。针对这种资料种类多元化的趋势,要对档案的存储结构进行信息合理配置。将电子资源作为档案管理主要手段,做好专业性的电子档案信息存储,将已扩大的教学档案的接收内容进行及时的归类、调整,使教学档案信息管理实现真正的多元化发展。
(二)档案资料种类的多样化趋势
随着档案信息的多元化发展,在曾经的纸质、电子及影像等教学档案资料种类的基础上,也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趋势。以符号形式存在的信息资料,包括各类信息符号构成的文本,在学校高效能的管理体制下,简单的纸质信息载体已经不能适应教学档案管理的需求。尤其在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的今天,档案信息的载体越来越多,于是档案资料的种类便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在教学档案管理过程中,通过扩大教学资料信息的采集的范围、缩短信息录入及输出的时间,强化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使档案管理能够更适合教学工作的需求,为其它教辅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只有加快科学的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手段,将多样化的现代档案资料的应用于教学,才能实现真正的信息化技术管理。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技工院校;安全教育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技工院校安全教育中的重要性
技工在进行实践操作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但学生如果安全意识不足,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疏忽大意,可能引起不必要的伤害。因此,技工院校在教育教学中的首要工作就是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升他们对于危险情况的判断能力,同时对于他们今后工作中的操作适应性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能够为其自身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更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意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增强安全意识,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实践以及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保证。因此,技工院校以及相关教职员工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安全教育中的重视程度,才能够使安全教育发挥出真正的价值[1]。
二、图音结合
图音结合的课堂模式不仅有利于技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教材知识的拓展,以及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有着重要作用。由于对技工院校的多数学生来说,可能在安全教育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技术操作仅仅是一场有趣的实践,对于自己专业性技能的提升没有太大的作用。但是安全教育在整个技工专业学习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院校来说,怎样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有效落实安全教育是其教学重点内容。而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内容既枯燥又无聊,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但是通过图音结合的方式能够将这样的问题改善甚至解决,教师通过运用画面的形式,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多媒体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基本安全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例如,在日常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较多,以简单的工具取用来说,看起来比较容易的事情,如果马虎大意,还是可能由于不正确的手法及态度发生误伤的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将其危害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生动的展示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有安全意识,同时结合相关和内容,适当引入日常实践中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
三、展示后续发展
技工院校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从日常行为习惯到面对危险情况时对于危险的判断以及解决能力的培养,从而具备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安全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教书的课堂教学而言是一场挑战,同时如何将安全问题完善而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并帮助他们有效吸收化为己用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现阶段汽车修理是要求学生们集中注意力的重点内容之一,其中的关键点也相对复杂,不仅要结合有关操作规范,还要结合汽车实际情况进行操作。但是,很多学生在操作规范上没有达到要求,并且在修理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意料之外的状况,对于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及应变方面要求较高,仅仅凭借教师的理论诉说难以传达出这一过程的难度,甚至一些学生可能会抱着好奇心盲目尝试,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但是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在多媒体上将可能发生的后果展示给学生,吸引其更多的注意力,看到可能由于不当操作而引发的后果,让他们直观的了解到其严重性,并在脑海中形成印象,避免因为错误的行为而引发意外的情况,从而提高在实践当中的重视程度。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展示不当操作的后续发展,能够有效帮助教师达到安全教育的教学目的,提升教学质量。
四、创设实时情境
创设实时情境,不仅能够达到安全教育的效果,对于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也十分有帮助。安全教育作为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堂之一,教师运用理论进行教学难以将根本问题化解,关键点在于学生能够将所学安全知识学以致用。在课堂中,由于空间范围有限,目前技工院校也难以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场所。因此,如何将教室空间实现最大化的利用成为主要问题。而信息技术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根据需要创设情境,通过影像、声音以及灯光的相互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场景。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结合搜集的相关安全知识,使场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置换,帮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感受到安全有多重要,并将知识吸收应用到实践中[2]。例如,教师在做火灾发生时的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相关设备创设出大厦起火的情景,背景以现场情况为准,结合声音的效果,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先向他们介绍在该状况下应当做出的正确举动,然后让他们参与表演,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火场氛围,帮助学生即使在真实情况下,同样能够运用所学的安全知识,在实际中正确行动,保持冷静,将危险降到最低。从而实现学以致用,使安全教育发挥价值。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虚拟机技术;安全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5-1165-01
1 虚拟机技术的简介
所谓虚拟机,顾名思义就是虚拟出来的计算机。虚拟机技术也就是利用虚拟机软件可以在一台实体计算机上虚拟出来若干台计算机一种技术。这些虚拟出来的计算机和真实的实体计算机几乎完全一样,每台虚拟机可以运行单独的操作系统而互不干扰,而且可以随意修改虚拟机的系统设置,而不用担心对实体计算机造成损失。
采用虚拟机技术一方面可以解决一般院校课堂教学没有网络环境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一些带有破坏性的实验演示所需要的特殊环境要求的问题。
2 利用虚拟机技术构建实验演示环境。
在木马的功能与危害实验、网络攻击典型手段等演示中需要在一台实体机(为了方便备课和教学可以采用笔记本电脑)上同时启动多台虚拟机,对实体机的系统资源占用量大,在操作中也经常需要重新启动虚拟机,考虑到Virtual PC在资源占用和简单易用上的优势,所以,在本课程的实验演示中虚拟机软件选用了Virtual PC。
Virtual PC虚拟机软件的安装和设置不是很复杂,但是在构建具体的实验演示环境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虚拟机数量的选择问题。为了节约资源,提高系统运行速度,一般建立2个虚拟机就能满足实验演示的需要了。
2)虚拟机操作系统安装的问题。如果建立了2个虚拟机,一般一个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另一个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安装过程和操作与实体机上的操作一致。在安装操作系统时要注意版本的选择,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演示木马的功能和危害还有网络攻击手段,因此虚拟机的操作系统还不能全部打上补丁和安装杀病毒软件。
3)实体机的网络配置问题。Virtual PC是通过在现有网卡上绑定Virtual PC Emulated Switch服务实现网络共享的。对于Windows 2000或Windows XP等操作系统,如果实体机在课堂教学时网线没插或没有网卡的时候,要安装Microsoft的loopback软网卡,才能实现网络共享。在Virtual PC的Global Setting里,当有网卡并插好网线的时候,将Virtual Switch设成现实的网卡;当没有网卡或网线没插的时候,将Virtual Switch设成MS Loopback软网卡,即可实现网络共享。
4)实体机的硬盘空间问题。在一个硬盘分区中,为每台虚拟机的映像文件预留足够的硬盘空间。Windows2000 Server的虚拟机映像文件约占2.4GB,Windows XP的虚拟机映像文件约占1.5GB。如果启用硬盘Undo功能,所需硬盘空间还要增加一倍。
5)实体机的内存大小的问题。由于在实验演示时要同时启动2个以上的虚拟机的数量,所以,要尽量扩大实体机内存的大小。建议实体机系统的内存最少也要达到1G。
3 虚拟机环境应用于网络信息安全课堂实验演示
在网络信息安全课程教学中,虚拟机环境主要应用于网络典型攻击手段和木马的功能与危害实验演示,在实际演示时,可以将这两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于网络漏洞泄密隐患有更加真切的体会。本文设计的演示内容是利用RPC漏洞攻击和灰鸽子木马的功能与危害,具体实验演示设计如下:
1)在实体机上分别启动Windows2000 Server的虚拟机作为攻击目标机,启动Windows XP的虚拟机作为攻击计算机。
2)在攻击计算机上启动DCOM漏洞扫描工具,扫描目标机IP地址,结果显示目标机存在RPC漏洞。
3)在攻击计算机上打开第一个shell模式窗口,启动端口监听程序NC,并启动监听端口。
4)在攻击计算机上再打开一个shell模式窗口,利用缓冲区溢出攻击程序对目标机进行攻击。攻击成功后将在第一个shell模式窗口取得目标机shell模式窗口权限。
5)在攻击计算机上运行灰鸽子配置程序,配置服务器段安装程序。
6)利用tftp程序将配置好的服务器段安装程序上传至目标计算机,并安装启动。
7)在攻击计算机上启动灰鸽子软件,演示相关的功能。
4 虚拟机网络环境应用的优点及其缺陷
利用虚拟机网络环境,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可简单归纳以下两点:
1)在一台实体机上组建的一个虚拟机局域网环境,这个网络的行为与真实的网络完全一致,而且在虚拟机上进行网络攻击或木马演示不用担心对系统的破坏,演示结束后不保存虚拟机状态即可恢复正常,方便反复教学演示。
2)每台虚拟机,在宿主机上是一个文件或文件夹。这样就具有良好的携带性和迁移性,便于教师备课准备和互相交流。
同时,利用虚拟机网络环境应当充分考虑到如果启动的虚拟机较多,则需要实体机内存要大且屏幕也要大,同时屏幕上较乱,所以虚拟机名称的规划也很重要。每次虚拟机启动的过程也同真实环境一样,时间较长,由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预先启动演示所需的虚拟机。
5 总结
对于像网络信息安全这样的课程需要演示实验时,虚拟机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它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和讲课的效率和效果,完成用传统的方法无法实现的很多教学要求,保证了教学质量,现场的攻击演示给学生以很大感触,对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春海.虚拟机配置与应用完全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关键词:信息网络安全培训
兖矿鲁南化肥厂(以下简称鲁化)作为一个具有四十余年化工生产历史的企业。近年来,生产经营、人员输出、项目建设、改革改制任务繁重,给安全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面对安全管理的严峻形势,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和提升安全教育培训水平,将网络信息技术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构架起符合鲁化自身状况、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信息网络平台。通过安全信息网络平台,实施阳光安全教育培训,使全员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明显提升,进一步巩固了企业良好的安全发展态势。截至2011年12月31日,累计实现安全生产4169天。
一、安全信息网络平台系统的建立
(一)安全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
包括公文管理、公共信息、电子邮件以及其它应用等模块,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在内部网站上专设了安全新闻、基层安全通讯、部门安全动态、安监在线、安全生产分析、安全文件、和谐鲁化、“集思广益”等栏目,实现信息共享、公开透明,提高了员工安全意识,自觉参与安全生产管理。
(二)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控系统
利用厂内局域网已铺设的主干光纤网络,设置重大危险源监控点10个,关键部位监控点12个,使网络系统与监控系统结合,通过网络实现远端监控,可多人同时监控多个点,即时传输图像,无距离限制,传输图像无损失,图像式感官刺激,激发了员工安全生产热情,各部门领导及相关人员均可利用计算机监控相应地点情况,及时掌握并迅速处理突况。
(三)网上培训、考试与积分系统
创新安全培训管理,开发了网上培训学习系统。针对人员分散、倒班员工不易集中的特点,利用现有网络设立专栏,设立安全考试题库和考核积分系统,使各单位充分了解、掌握企业安全培训信息,更好地组织培训和管理,实现了网上培训与考核。
(四)企业信息系统
在内部网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并利用手机短信群发系统,实现企业资料管理、个人资料管理、信息发送管理等,进一步提高了员工安全意识。
二、信息网络平台在安全教育培训上的应用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保证安全教育培训有效运行
为了使员工广泛、及时、迅速掌握生产单位的安全运行、安全管理、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设备检修、危化品的监控等情况,实现安全工作动态监控,更好地服务和支持安全生产工作。企业制定和完善了《安全教育管理信息制度》、《兖矿鲁南化肥厂安全教育工作体系》等,要求各生产单位每天9:00将本单位安全生产有关情况的信息在内部网上相关安全管理栏目。厂安全监察处设专人负责信息管理,对有关建议、意见及安全管理方面的需求及时予以答复和服务。
(二)依托办公自动化系统(OA),实现“四全”安全管理
1、建立安监在线,对安全管理过程实施实时跟踪监控
为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我厂自主开发了安监在线软件。“安监在线”栏目设有干部下现场反馈情况、当日单位出勤情况、当日安全活动开展情况、当日外来施工单位情况、当日动火作业基本情况、当日检修项目基本情况、当日安全检查基本情况及安监在线历史查询十个子栏目,通过授权,各处室、分厂将有关信息及时上传到相应栏目,每天更新。全体员工均可了解现场人员、检修、施工等具体情况,使各级管理人员有的放矢地深入现场监督检查,从而发现问题、查找原因、落实责任、制定措施、督促整改、检查验收,通过完善的闭环管理,培养和锻炼了员工良好的安全专业素质。
2、实施安全生产分析
创新安全理念,坚持“每周一三五安全分析制度”。积极发动全厂各单位创新安全思维,以生产现场存在的问题或现象为切入点,收集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原因,提出见解或解决办法,在厂内部网上相互交流学习。通过案例式剖析,一方面对出现的问题从全局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进行跟踪,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另一方面正面引导挖掘安全管理过程中的亮点,给其他单位以借鉴。通过安全分析,为全厂员工提供了一个学习、思考、借鉴的平台,从而达到减少和控制危害、事故,更好地促进了安全生产工作。
3、及时反映基层安全动态。
企业内部网设有安全新闻、基层安全通讯和部门安全动态等安全氛围营造版块,由党务工作处和各基层单位根据总厂和各单位实际安全生产情况天天更新内容。为鼓励安全信息的,成立安全教育培训通讯员网络,定期授课,布置安全生产宣传重点,并对各单位安全教育培训情况实施奖惩考核。引导安全教育培训通讯员及时捕捉基层安全生产点滴,弘扬安全生产主旋律,宣传基层安全管理亮点和先进事迹,同时及时反馈基层关于安全生产的意见和建议。
(三)依托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控系统,对关键部位、关键设备实施不间断全程监控
重大危险源管理是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我厂根据厂内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购置网络数字多媒体信息系统,在厂区各重大危险源分别安装了网络数字化一体球,实施24小时录像监控。通过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控系统,生产调度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查看各重大危险源的运行状态和相关记录数据,及时发现设备的不正常状态,为迅速准确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事故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依托网上培训教育系统,提高员工自主安全学习意识
为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我们建立了网上培训、考试与积分系统。该系统设有教育培训计划、实施、评价体系。我厂定期按安全培训计划在内部网安全培训信息系统中公布安全学习通知和有关的学习内容。管理人员和员工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也可通过授权异地远程登陆内部网进行在线学习、在线考试。建立网上员工学习档案,实施积分制管理,并对培训效果按季度、半年、全年进行评价。这套系统不但使员工能够及时学习掌握安全生产方面的相关知识,也使安全学习有了更大的主动权,提高了员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五)依托安全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安全管理全员联动
安全信息网络系统包括网上信息系统和手机短信群发系统。利用网上信息系统,及时公布安全文件制度信息。通过内部网安全管理和安全文件等版块,一方面及时上传企业内部各种安全生产文件、安全专项检查信息、安全工作总结、安全工作计划等,使全体员工迅速了解安全生产形势。另一方面,根据安全检查通报情况,及时整改现场存在的问题,消除事故隐患,保证安全生产。
利用手机短信群发系统,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每天给厂领导、中层管理人员、安监人员、班组长分层次当日安全生产情况短消息,使干部员工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信息。针对下雪、降温、雷雨等特殊天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利用手机群发短信在一分钟内即可将信息传递到每个员工。
三、实施效果和基本经验
(一)提高安全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企业利用安全网络信息平台,把安全教育培训资源有效整合,利用网络信息手段进行沟通的比例显著提高,比如在安全会议、文件传达、部门讨论、问题跟踪反馈等方面,全部通过在企业内部网安全信息网络平台上进行传递,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经过授权,通过计算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只要上网,都能及时地查询到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实现了网络学习,使随时随地培训成为可能。同时,大量节约了纸张、复印、电话、传真等费用,系统应用为每个员工带来了工作便利,也使企业安全管理成本明显降低。
(二)为提高员工安全素质提供了新途径
传统的安全教育培训,采用讲课和自学等枯燥、被动安全教育培训模式,而这种模式的培训效率和成本显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安全管理的需求。应用安全信息网络平台进行公开、引导式安全教育培训,克服了厂内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不同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管理障碍,使普通员工可以与管理者直接交流。网上学习培训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实现了教育功能与现代管理观念的传递,培训与考试过程更加公开透明,促进了员工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企业人员素质整体提升。
(三)为企业安全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应用 ,项目设计方案 ,教学改革
【 abstract 】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the defects existing in, combining modern vocational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fully arous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study, we from the course in the logistics work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oject design scheme" teaching method.
【 key words 】 logis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project design,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物流通过运用许多新技术、新设备,尤其是现代信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物流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获得前所未有的提高。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企业迫切需要一批精通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熟练掌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从而对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点来传播相关内容,学生被动地听课,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得到激发,学习效率也较为低下,一方面由于一些信息技术不太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而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合作与互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目前的教材在介绍相关知识时,理论教学内容偏多,实用性技能操作训练太少,难以满足物流行业生产实践的需求。诸多原因,造成本课程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传统教学方法在知识传授、思想传播方面是能起很大的作用,但在能力训练方面往往力不从心。所以造成很多学生学完这门课,成绩也合格了,但却说不出哪些能力提高了,似乎跟没学差不多。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学生没学到实在的技能,就否定了该门课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学方法应该要作相应的改革了。
2 “项目设计方案”教学法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缺陷,结合现代职业教学的特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从课程在物流工作岗位上的实际运用出发,提出了“项目设计方案”教学法。
2.1 课程内容构成分析
物流信息技术包括了许多和物流业务活动相关的一些专业技术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条码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GIS/GPS技术、EDI技术、POS系统、ERP系统等。这些专业技术有的仅仅以概念的形式出现,有的则是包含了概念、原理和基本应用,而有的既有原理又有实践操作。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快捷、方便地掌握课程相关内容的操作技能,并通过操作技能的掌握来达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领会。我们可以把这些技术细分成一个个项目,然后通过设定相关任务,主要以相关技术设计项目方案的形式,分组完成设计方案如下:
组建物流信息平台。以小组为单位在机房实际组建内部网络,规模等于小组人数;各小组的内部网与教师组建的网络联通,构建起分公司和各办事处的信息平台硬件。
选择和安装物流信息系统软件。根据物流业务设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实理的功能和应具有的模块,在前面构件的网络平台上安装“中诺思的第三方物流管理软件”。
通过条码枪等自动采集设备对物流信息进地快速准确采集。在中诺思的系统中对货物的品名、产地、数量等信息进行编码并打印内用条码,用条码枪录入系统进行入库操作。
使用数据库或功能软件对采集的物流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加工处理。在数据库系统中独立调用、添加、修改录入商品信息,并把一个数据库中的信息复制并导入另一个数据库中。
通过网络技术(包括公网和EDI专网)进行物流信息的传递。通过信息平台,完成出库配送、核算等业务操作,完成信息调用、传输,以及更新数据库的操作,发现信息传输中存在的问题。
GPS和GIS的使用。练习使用常规的车载GPS系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挖掘GPS和GIS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并汇报研究成果。
为了能把该项目设计方案做好,首先需要做一系列的调研,调研方式可以是网上调研也可以是实地调研,调研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调研中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设计元素,方案设计前进行的调研所持续积累的时间越久、对目标思考的程度越深,那么,得到的结果就会越细致、越具体、越接近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还需要对该技术的类型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方案,帮助完成书本知识和应用技能之间的过渡。整个设计方案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功能:设备功能展示和操作,工作原理介绍和模拟体验,实际应用环境下操作流程展示和技能训练。由于课程涉及的专业技术覆盖面广、专业性强,同时在技术实现过程中还需要把复杂的技术简单化,为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借助更多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可以在企业中应用这些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上找到,这些智慧来源于工作实践,可以帮助方案的设计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实践教学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2.3考核方式
高等职业教学强调对学生基本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培养,而目前的考试形式和评价标准还比较单一和片面,考试形式主要以记忆为目标,对技能的考核比重仅占最终课程成绩的一小部分。本着“按需施教、学习致用”的基本原则,教学过程逐步转向重点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建议在课程的考核中,采用过程考核方式,教师作为分公司负责人,负责对每个办事处小组的业务处理过程进行考核,同时各小组之间也相互监督进行考评,考核成绩作为每次任务完成的绩效考核依据,各个课程项目设计方案组合成绩取试,以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课程考核形式的改革,更能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开拓学生的个性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7)
[2]张洪杰.《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课程的改革分析与探讨[J].商业经济,2008(117)
[3]邓子云.《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定位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54)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美术教学 整合
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运用网络多媒体手段与各个学科的整合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新的模式。特别是在美术学科,它冲击了旧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美术教育缺乏直观典型性与变式的教学模式,而能够创设出真正的视觉环境,它在极短时间内信息技术的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图像、声音、活动影像信息,达到实用而完美的程度,从而使美术教学变得简易、新型,学生可以交互、愉悦的学习,它满足了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所以说,在现代美术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和延伸。由此而派生的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也作为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成为了研究主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追赶时代的步伐,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融入教育改革中,已成为培养新一代具有时代特征的建设者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应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实现教学资源的再利用
教案年复一年的写着,美术教师多数的时间却消耗在毫无创新的书写上,有时为了应付学校常规管理检查,还不得不将教案写的八股一些、规范一些。另外,在教案本上写教案,往往一个学期结束了,教案也旧了,来年要上这一堂课,多数教师也不会去翻找旧教案,还得按照书写教案的要求标准再重复劳动,造成原有资源的浪费,而用电脑写教案具有可以随意增添、删除,存贮容量大的特点,它能很好地保留原教案里教学的精华,删除自己认为不太满意的地方,增加更合理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到教案中,特别是美术课需要备一些范图,在电脑上进行绘画和图画资料的插入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教师的劳动就从过去的反复爬格子,不断的书写转化为以提高教学效果的创造性劳动中来,教师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设计教案,查找资料上,大大节省抄抄写写无谓的劳动。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共享网上信息资源
过去教师书写的教案相对封闭,所开发、应用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往往就是教参之类有限的几本书,虽然也可以去图书馆找资料,但是中学教师繁重的工作量,图书馆资料的难找和不全,倘若不是很重要的课,如公开课、汇报课等,很多教师一般很少去书店、图书馆找资料。而用电脑书写和管理的教案,只要一根电话线,我们就能很快地进入因特网神奇的网络世界。我们可以登陆相关网站看看同行的教案、论文,下载美术教学所需的图片资料并以他人的教学经验启示自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在诸多相关信息的不断碰撞中,构架起开放的教学模式。我们还能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拓宽我们的教学空间,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这对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提出的打破过去过分强调学科中心原则,提倡知识的综合性、兼容性、应用性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以往要上一节美术欣赏课,使教师最头疼的是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搜集有关的幻灯片,录像带,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而课堂效果又如何呢?往往是教师讲得声嘶竭力,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兴趣索然。在这种状况下,美术欣赏课就变得可有可无,有时干脆就不上,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而现在,鼠标轻轻一点,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把存有美术欣赏资料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比如:《邮票设计》这一课,我利用幻灯片的形式制作了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邮票欣赏资料,给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既对自己的创作有新的启发与尝试,同时还使学生了解到了邮票的历史背景,等等。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使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所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音乐、动画、色彩、视频图像等相关的信息,为教学提供迫真的表现效果,使枯燥抽象的美术欣赏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兴趣,优化了学习过程,最主要的是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培养创造性思维
传统美术教学以单纯的技能技巧的为目标,而现代美术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文化层面的学习、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一)课堂教学媒体化。在美术教学中介入美术软件,将课堂教学媒体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美术软件的出现,方便教师在教学中迅速表现美术的知识点。在教学中,电脑知识美术化,美术知识电脑化,即学习美术图形处理、绘图等软件中渗透学习电脑知识,美术基础知识的使用可以电脑软件处理图形的方式来实现。
(二)学生学习数字化。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导学生运用绘图、图片处理等软件进行表现生活的创作。让他们用电脑来表现美术作品,表达自已对生活的体验。对于电脑美术教学的检验可通过电子绘画、个人网页比赛或展示等形式来体现。
[关键词]评估研究;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过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1-0084-03
一 引言
我国的农村人口占80%,因此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国务院于2003年9月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如今,这项工程已经走过了7年历程,在统筹城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当前,我们最关心的是使“农远工程”健康、可持续地发展,真正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这就有赖于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极主动的应用。要想让教师们乐用、会用、善用,前提就是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操作技巧、扎实的整合能力。这些素质的养成,既需要教师自身的积累,也需要针对性培训的支持。作为江西省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基地,我们先后承担了诸如骨干教师培训、农村教学点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等省级培训任务,每年都要培训数以千计的中小学教师。相对于培训规模,培训质量的提升更是我们不倦的追求。我们希望培训能够切实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利用“农远工程”投入巨资建设的设备、资源,进而提高赣南农村教育的质量。
对于培训质量的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问卷反馈、访谈了解、抽样跟踪等评价措施外,我们也做了一些实证研究。本文拟针对信息技术能力这项培训工作,尝试运用过程分析的方法对其效果予以评估。
二 过程分析方法简介
过程分析评估法是受内容分析法的启示,在内容分析法的分析思路和操作步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评估方法关注的是评估对象生成的方式和过程,所以将其称为过程分析评估法。
过程分析评估法在实施时将涉及以下四个步骤:(1)选择评估的对象。(2)依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目标,将各个技术点予以分类、汇总,在此基础上做出类目分析表。(3)依据技术点的分类把所要评估的对象分解为若干片段,例如,可以把“使用表格”这一技术点分解为所考察具体文件中的每一个表格;又如,可以把“插入图形或艺术字”这一技术点分解为所考察具体文件中插入的每一个图形或艺术字,然后使用步骤(2)中制定的类目分析表记录每一个技术点在具体文件中的使用情况。(4)将不同人员对同一文档的评估结果加以比较,从而验证评估结果的有效性。
三 过程分析评估法的实施
1 评估对象的选择
在培训前我们对赣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现状做了问卷调查,涉及到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和在日常教学中常用的信息技术,其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由图1可以看出,教师掌握最熟练的就是文字处理(55.3%)和电子表格(39.5%),其次是演示文稿和课件制作(42.2%)。对于这一结果很容易理解,因为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行为集中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中,相应地,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也就主要由教师设计的教案和教学时所用的课件等辅助工具反映出来。而在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是Word电子教案和PPT演示文稿。
为此,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设计了Word和PPT的培训模块,针对参训教师的情况,从入门操作和进阶操作两个层面上开展培训教学。培训前后,我们均要求教师设计并完成指定授课内容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演示文稿,然后对其设计成果分别进行前测和后测。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培训对于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影响,必须保证前后测任务为同一主题,参训教师具有同一学科背景,所以我们专门从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中随机选择了20名教师作为评估样本,任务主题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第三册课文《“红领巾”真好》。最后收集到的有效数据为16份,这样,我们的过程评估对象就是16份电子教案和16份PPT演示文稿。
2 制定类目分析表
从对课程内容的分析来看,在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PPT演示文稿的过程中,基本会涵盖培训I的大部分内容。我们根据培训方案,对信息技术技能进行分类,将Word的操作分为9大类、14个技术点;将PowerPoint操作分为4大类、13个技术点(如表1所示)。
接下来,我们根据上述技术分类表,做出Word和PowerPoint的类目分析表格,横向为16位教师的教案或PPT演示文稿代码,纵向为操作技术点分类(如表2、表3所示)。
3 评估的具体操作
在以上步骤的基础上,由评估人员打开样本的Word电子教案和PPT演示文稿,逐一对其进行评估,并详细记录类目分析表中各技术点在文档中的使用情况。为了真实全面地反映参训教师在培训前后的差别,我们首先按照技术点应用对象的不同,把所评估文档分解成了不同的片段。然后再选中技术点的应用片段,通过分析其呈现方式和设置情况,考察其制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以Word中的技术点“1.2设置段落格式”为例,选中教师的电子教案正文,单击“格式”――“段落”,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就能清楚地反映出该教师对段落的设置情况。然后评估人员根据段落的缩进、行间距等设置,在类目分析表对应的单元格中填“1”,表示该教师利用了“设置段落”技术点。没有使用的技术点处则填“0”。但有时也会出现混淆情况,如有的文档段落首行空了两个字符,但是在其对话框中却并未设置“首行缩进”,由此可以看出他只是在段前加了空格,类似这样的情况下,则要在对应的表格中填“0”,表示该教师没有利用“设置段落”技术点。其它各技术点的分析过程依次类推。
4 验证评估结果
在完成过程分析记录之后,再让另一位评估人员随机抽取8份样本的Word电子教案和PPT演示文稿重新进行一次过程分析,以便检验同一被试样本所得到的两组资料的相关。然后根据信度系数计算公式,比较两位评估人员对同一评估对象评估结果的差异,判断两次记录之间的信度。评测结果表明:Word的信度系数为0.96,PPT的信度系数为0.95,两者的值均大于0.9,获得的数据可作为过程分析的结果。
四 结果及建议
1 前后测使用Word和PiT技术总体比较
在使用Word的操作中,教师的前测和后测平均使用技术点分别为3.5个和7.2个,后测较前测平均每人多用3.7个技术点,提高105.7%(如图2)
在使用PowerPoint的操作中,教师的前测和后测平均每人使用技术点分别为4.9个和8.7个,后测较前测平均每人多用3.8个技术点,提高77.6%(如图3)。
由此可知,教师在培训前对PPT的使用明显优于对Word的使用。但是在培训后,教师在使用Word方面的进步要大于在使用PPT方面的进步。
2 结论探讨
由类目分析表的数据可以看到:在前测中,有6名以上教师用到的Word和PPT技术点分别有4种和6种,教师没有使用的技术点分别有6种和5种。而在后测中,有6名以上教师用到的Word和PPT技术点分别为8种和9种,教师没有使用的技术点均为2种。由此可见,教师在培训后,对Word和PPT各技术点的主动使用较之培训前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而且Word的操作相对PPT的操作提高幅度更大一些。
通过运用过程分析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参训教师在培训前后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变化情况。同时,还可以把参训教师培训前的前测数据和培训后的后测数据加以对比分析,从而为后续的培训工作中是否采用分层培训提供参考。在运用过程分析评估法的过程中,我们对于该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也有所体会。
过程分析评估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把复杂的评估对象予以分解细化,量化指标减少了评估过程的主观性,从而使评估更为客观;(2)分析过程规范清晰,便于操作实施,而且可以通过多角度分析评估数据来满足不同的评估需求;(3)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主动应用的意识,有效地避免了上机考试中的技术操作与实际教学相脱节、纸笔测验中的为了考试而考试的问题;(4)过程评估不仅关注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更关注他们在培训结束后的实际教学中的行为表现,通过对日常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文档(教案、课件)的评估分析,促使培训内容的保持与迁移。
过程分析评估法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两点:(1)适用对象有限,它只能评估Word电子教案、PPT演示文稿等文档中显性的技术点,如页面设置、模板选择等,而对于文档设计中的隐性技术点则难以准确评估,如资源检索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2)评估范畴有限,它能够反映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操作能力,但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则难以有效评价。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针对评估的具体要求,合理地运用过程分析评估法,发挥其优势,采取辅助手段弥补其缺点,促使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使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周期不断缩短,为老师及时更新知识、迅速掌握前沿的教育信息,改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育对教师知识的要求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ying in the modern education, it fastensthe knowledge update speed and shortens the period . This can help the teachers to update the knowledge in time, master the frontier knowledge promptly and optimiz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It provides a better platform for teachers to ajust themselves to the modern education。
关键词: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Keywords: teacher, reasonable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也给教师带来了负面冲击,本文列举现象如下。
现象一:基本教学技能退化。长期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媒体,一些传统的优秀教学技能逐渐退化,如基本技能――板书。有的教师粉笔字、钢笔字退化,字越写越不好看,课堂上甚至于淡忘板书,一节课除了屏幕显示,教学重点也没有板书。
现象二:无机难备课,无电难教学。一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媒体产生了依赖,尤其是在教学条件好的学校从教的青年教师,凭借自己对信息技术的娴熟应用,平时不喜欢翻书,几乎所有的资料都从网络上获得。备课时一旦缺了计算机网络,就成了问题;教学时一旦学校没有电,就急得不知应该如何教学,因为他设计的思路完全需要电脑等技术媒体配合的。实际上,认真思考撰写教案或教学设计都会有收获的,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
现象三:研究教材表面化。有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依靠,有的教师不深挖教材和课程标准,教材理解表面化、肤浅化,对教材很生疏,上课离开了课本就上不下去。
现象四:教学设计复制化,拼盘化。奉行“拿来主义”,不研究学情,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借鉴模仿过头甚至复制,一味地照抄照搬,缺乏思考创新。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有的教师直接把某个教案或教学设计复制或下载下来就拿去上课,有的教师把复制或下载下来的价格相同课题的不同教案或教学设计进行“优化组合”,拼凑起来就拿去上课。借鉴别人甚至名师的教案或教学设计,自己却没有消化,也不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修改,就拿到课堂上教学生,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殊不知,优秀课件、优秀教案或教学设计可以复制,但教学效果却是不能复制的。更有甚者,连教学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学校工作计划,教学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学校各处室的工作总结等从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一律都从网络上下载,更改一下日期,作者的姓名就完成。自己没有积累,没有思考和创新,多年以后仍然是普通教师,很难成为学者型优秀教师、成为名师。这样的教师是误人子弟的教师;这样的领导是误国误民的领导。
现象五:教学过程图文化。把传统教学中的“照本宣科”演变为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中的“照屏宣科”,上课时教师照着屏幕读ppt.文档。有的教师把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变成图文教学,如有的数学教师在文字应用题的教学时还在每一段文字上配图,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没有得到训练,而配图应该是在学生对文字理解有困难时才提供。
现象六:渲染过分,适得其反。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视听动画效果对学生的冲击力,连在学生思考、练习时都使用背景音乐,有的画面色彩过于花哨,动画效果过于精彩,喧宾夺主,学生是看热闹了,却干扰了甚至冲淡了教学重点。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记住教学重点内容,却记住了哪个画面最刺激、哪个画面最精彩。
现象七:传统教学工具被遗忘。由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媒体的先进性等特点,一些传统教学工具被遗忘,如一些较为经济而又简单的模型、挂图弃之不用。事实上,模型的立体效果远比电脑平面图片的效果要好。如人体模型与人体图片相比,模型可以近距离观察,可以用手触摸感受,而电脑图片只有视觉效果。
现象八:简单教学复杂化。一般知识性的教学问题,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手段就完全可以解决,但有的教师还一定要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媒体,甚至制作动画课件。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来实现。”因此,在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需要和水平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在先进的技术媒体也不能代替教师对教学的研究,更不能用多媒体的显示代替学生的思考和实践。相反,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整合学科与技术的技能,促进教于学的方式的转变,从而优化教学。
2、 针对性原则。提倡教师教学时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不等于说生搬硬套“一刀切”,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运用。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所选择的多媒体工具不一样,低学段侧重于直观形象,高学段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多媒体运用不一样,如体育、理科使用、劳动技术、棕和实践活动课等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让学生充分地动手获得体验是主要的,多媒体只是对关键操作起演示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多媒体的运用不一样,如理论性较强、枯燥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借助多媒体来辅助解决。
3、 适时性原则。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何时运用最为恰当,应该是在需要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分析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的时候。
4、 适度性原则。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不是教学全程都需要,一些要让学生发挥思维想象来解决的问题,用多媒体展示要做到视听与思考相结合。而且学生长时间的观看屏幕,媒体的光波的辐射也会使学生产生视疲劳。,同时,也要对多媒体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做到组合优化。
一、整合带来的需求
如何进行课程整合?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这种建构有利于与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无法由他人取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模式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知识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也强调教师在建构知识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是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的学习是指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利用数字化资源,采用数字化的学习方式。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必须要能提供一种数字化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诸多要素。而情境则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能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为保证课程整合能常规化、日常化,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同与传统的学习方式,应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1)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要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参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的充分互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通过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以生动的形象呈现给学生。为此要保证信息技术工具的易用性,不能让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软件开发上,忽视整合过程的设计,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3、要保证数字化学习,使整合得以顺利进行,必须要有庞大的教学资源为师生的教与学过程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二、“学与教”软件平台的研制
在福州、厦门等地的学校具有万兆主干的校园网络和上千台的计算机终端设备,初步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硬件基础,而选择一个合适的网络软件平台,将“教学―学习―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评价观贯彻在教学设计中,解决整合带来的问题成为研究的主攻方向,在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前期调研中发现:
(1)要让学生上网聊天或进入论坛,就很难再找到“差生”了。学生们积极参与,几乎不用老师教,他们不仅主动学习,而且还能互相帮助,协作学习,很快就学会操作了,聊天室和论坛可以解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的充分互动。
(2)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大部分是OFFICE软件制作的课件,所以他们的现有资源和习惯要给予保留。
(3)新教学平台应能给学生、教师带来方便,它要既是教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只有得到师生的支持,才能有生命力。在调研基础上及时与软件公司合作研制。在校园网上创设一个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其几个主要模块应具有以下功能如图1所示:
(一)备课系统:
网页和WORD是教师们所熟悉电子教案形式,为此备课系统将word的编辑和网页的展示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实现电子教案编辑的便利性和展示的美观。
1.资源无缝集成。电子备课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资源的问题。学校原有一些教学资源,包括自有的和购买的。以往都是通过复制、粘帖的方式将资源移植到电子教案中。现在要求该备课系统和我校的资源应用平台无缝集成。备课系统随时可以调用资源库的资源,通过全文检索、分类检索、收藏夹等方式快速寻找、定位资源。需要说明的是该资源应用平全采用国家标准和元数据规范,所以只要符合该标准的教学资源都可以纳入该平台的管理。从而为备课系统服务。
2.灵活安排教学活动。将课堂教学活动按时间顺序通过大家所熟悉的树形结构展现出来(图2)。
3.丰富的媒体样式。平台应支持图像、音频、视频、Flash等多媒体信息。可以引用远程资源库和本地的教学资源,也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实现Intemet资源的调用。
4.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将提问、讨论、作业、考试等传统课堂活动在电子教案中实现。其中提问:如下图所示,可以通过点击问号和灯泡图标,随意控制提问和答案的顺序,实现一问一答、多问多答等(图3)。
5.共享。可以将自己的教案共享给某个组,或者某个人,也可以浏览别人共享给自己的教案,这样可以优势互补、促进交流、共同提高教案水平。
6、打印。可以将制作好的电子教案导出成学校教案模板的WORD文档,打印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教案。
7.数学公式。支持任意的数学公式、部分化学公式、物理公式的录入适应教学的需要。
8.个人文件夹。自己收集的教学资源可以上传到个人文件夹,并随时引用到教案中。个人文件夹的管理界面和资源管理器完全类似,轻松实现个人资源的管理。
9.可以自定义教案界面,保存成模板,以便随时调用,保持教案界面的一致性,实现个性化风格。
(二)授课系统
电子教案制作好以后,教师可以随时调用。考虑到大家对于PowerPoint的演示方式比较熟悉,所以电子教案的展示方法也和PowerPoint类似,不过赋予了更多教学功能。比如可以直接播放视频、展示课件;也可以直接跳转到作业、论坛等;同时还可以将教案结构树形展示,方便老师随意跳转授课内容(图4)。
(三)学习论坛
论坛(图5)(图6)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及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从教学规律出发,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普通论坛功能进行改造,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增加教师评语栏。老师可以随时对每一帖子进行短语评价,也可打分或给评价图标。学生立即得到激励和指导,起到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2.增加公式输入功能。适应理科教学工作的需要。
3.普通论坛只显示昵称。改造后的学习论坛让真名与昵称可由管理者来决定是否同时出现,让参加学习的人都知道是谁在发言,我与谁交谈,有利学习的深入交流。同时,要求显示学号(或班级座号)有利于老师的登记和管理。
4.构造论坛的多种模式。如在某论坛中分设小组讨论,由学生(小组长)管理小组论坛,不允许乱窜;又如,在某一空间只许每人发表一次议论,然后,再让全班同学来评判。进行这些改造,有利于在网上多种形式组织教学,有利于老师创造性的发挥。
5.对老师的操作要求简单可行。许多操作可设计为批量操作。在学校里网速快,可以让老师一次性调入学生100个帖子,以提供阅览和评判的效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6.增加一些附属功能。如放大指定帖子的字体,适合老师将其内容在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中展示,有利于老师将网上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
(四)考试与作业系统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为组织题目、批改作业、成绩统计、作业分析等发愁。利用软件平台的作业系统,可以全面解决以上问题:
1.与题库无缝集成。与学校的同方思科的题库集成,系统可以随意调用该题库的试题。
2.题型多样化。支持客观题、主观题所有题型,例如: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连线题等。还支持自定义题型。
3.自录题目。允许录入包含公式、图像、视频、音频、flash等媒体信息的题目,从而突破传统试题的局限,提高出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每一道题都有题目解析,方便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
4.组卷灵活。根据组卷策略,可以快速从题库中挑选出符合难度、知识点等要求的题目,组成一份试卷。考虑到学生掌握程度不同,可以为不同学生不同难度的作业和试卷,做到个别化教学。组卷时可选中“学生答题结束后立即展示答案”的选项,满足自测要求。
5.半自动化批改。对于客观题,系统根据标准答案自动批改。这些客观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连线题等。
对于填空题等半客观题,系统实施智能批改:对于符合标准答案的,系统自动批改;教师只需要批改不符合标准答案的作业。批改时,对第一个学生进行评分,系统自动对和该学生答案一致的学生进行同样的评分,这样可以加快批改速度,减轻教师负担。
对于主观题,系统会在学生答题中用颜色标出关键字(该关键字在录入题目时设定)。根据关键字,教师在批改时,可以快速批改。
6.试题分析。系统可以给出每一道题,每一个选项的答题情况、如答题人数、正确率,凭借这个功能,教师可以快速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检验自己教学效果。
7.错题库。在教师批改并讲评过后,学生可以对错题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保存。系统完整保存各个学生的错题,便于学生在期末回顾错题,了解自己的在哪些方面掌握不够。
8.成绩统计查询。提供成绩统计查询、成绩册、考生成绩查询、正确率汇总统计等功能。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公布成绩。
(五)网上答疑
教师可以在网上一些常见的、经典的,或者往届同学经常提问的问题和答案。学生在家里自习时,如果有问题想在线咨询教师,可以先进入网上答疑,看是否有公布自己想问的问题。如果有,可以直接参考答案;如果没有,可以在线提出问题。教师在线反馈。这样的好处是同学的提问和教师的回答面向所有同学,教师等于在向全部学生讲解,从而免去教师重复解答之艰辛(图7)。
此外,可以请一些名师在线答疑,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名师的指点。
(六)评价系统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全面,包括数字化的和非数字化的、结果和过程的、自评和被评的。对于结果的、数字化的评价比较容易。大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对一个学生的过程评价。而且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导性地位加强。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是评价体系的一个部分。软件公司根据这些需求,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考试成绩编辑和导入功能。可以在线录入学生的考试成绩、或者从EXCEL中导入。
过程评价:系统自动采集学生在使用教学平台过程中的所有评价信息,并分门别类进行汇总。系统支持评价追溯,可以针对某个过程评价,回溯当时学生参与的情况。
2.在线测试考试汇总自动汇总。在该教学平台上进行的作业、考试,系统可以自动统计出各个学生历次的成绩。
3.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可以对自己进行评价,同时可以对同班同学进行评价,实现互评。教师可以评价所教授的班级的学生。
三、探索实践
“学与教”平台研制后,我们在部分学科和班级中进行教学实验,利用该平台创设一个数字化学习的氛围,进行了一种新型的学与教方式的探索,从而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
实验中,老师在“学与教”平台上备课,把教案、课件上传到该平台上,在普通教室教学时当成教案使用,在网络教室教学时,当成学生的学案,通过网上聊天、论坛的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在课后学生可在任何时间地点去点击查阅教师的教案、习题、动画课件,以及教师提供的相关网站的学习资源,自主地查缺补漏,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学习。充分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全面推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此外,教师充分利用教学园地的论坛和实时教学聊天室引导学生展开学科学习讨论。这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绝好的平台。利用该平台,学校有三位教师在全省“三优”联评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了二、三等奖,学校也获得优秀组织奖;在学校承担的中央电教馆“十五”教育技术立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结题鉴定中,“学与教”平台的应用也受到专家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