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物流规划范文

社会物流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物流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物流规划

第1篇:社会物流规划范文

推进规范化管理提升稽查工作效能

xx市地方税务局

作为全市规范化管理先行推广单位之一,xx市地税局稽查局在市局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根据规范化管理工作要求,及时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稽查执法工作中,按照《省局规范化管理体系文本》关于税务稽查工作的要求,从规范案源管理、稽查实施、稽查审理、稽查执行、稽查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入手,建立健全稽查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了稽查工作质量和效率。

一、规范稽查选案,提高选案准确度。

选案作为案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决定了稽查案源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也决定了整个稽查工作的效果。在选案环节,案源管理岗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前期选案分析形成的疑点纳税人库,通过进一步指标分析,提高选案的准确度,确定重点稽查对象。一是建立多元化的税收信息采集机制。动态收集整合数据资源、采集归纳征管及其他部门管理信息、整理以往稽查案件信息,合理确定稽点。二是运用指标分析筛选法。通过对纳税人纳税资料的分析、比对,建立登记底册,从中发现重点问题户,特别是一些多年未检查户、每次检查均出问题户及纳税浮动较大业户等,率先列为稽点;同时,依托税收管理软件平台、征管资料对待查纳税人进行科学的分析,进一步完善与税务征管部门衔接机制,加强了查前摸底和案头分析准备工作,在进一步提高选案准确率。三是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变等案上门为主动找案。经常与各部门沟通,互传信息,及时发现稽查线索,增强上门查案、办案意识,通过深入征管第一线查找案源,增强了选案的主动性。

二、规范检查行为,提高稽查实施成效

1、实行统一的表证单书。所有的税务文书,稽查工作底稿和稽查报告都严格按规范化管理的要求规范格式进行操作。税务文书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统一规范的法律文书;稽查工作底稿根据所查税种确定必查项目,再将必查项目进行规范的格式化操作,通过采集相关数据,反映有关指标是否异常,以确定问题所在;稽查报告的内容能全面地反映纳税人的基本情况、检查人员的检查情况和处理意见以及工作建议。

2、建立“查前准备制度”,增强专项检查的针对性。一是召开查前准备会,实行查前预案,确定查前重点和主攻方向,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对所查行业涉及的相关政策、法规、文件进行汇总并整理成册,以便各检查组参阅;三是利用现有各种征管资料及征管信息系统,对被查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报表搞深搞透;对遇到同行业的同类问题,善于总结经验,制定一套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检查方案。做到查处一个行业,吃透一个行业,总结一个行业。

3、规范操作程序,确保稽查质量。一是按照规程操作流程图,规范操作,各司其责,严格不合格事项的记录与跟踪,把纠正措施与实际结果分别详细记录,防止违规操作的发生。二是重视案件分析和证据提取,通过规范统一的稽查取证办法,为定案提供准确、合法有效证据,提高取证工作水平;三是限时完成稽查,对各类检查严格按文本规定的限时检查的要求实施稽查,使查处过程中做到“短,平,快”,从而体现稽查的力度。

三、规范稽查审理,确保案件审理质量

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不单纯是评议审理部门工作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到地税局的整体执法形象。按照《稽查工作规程》及《税务稽查审理作业指导书》、《重大税务案件审理作业指导书》等相关规定的要求,稽查审理部门从规范稽查案件的审理工作入手,在“严”、“细”、“准”三个字上下功夫,坚持从细、从实、从严抓,确保审理工作的全面规范和审理质量的不断提高。

1、严。就是执行文本严格。在日常的审理工作中,审理部门始终坚持一个“严”字,对稽查卷宗达不到审理要求的该补则补、该退则退,做到审核成熟一户,提请审理一户。无论案值大小,都坚持一个标准、一个尺度。

2、细。就是对案件的各方面、各环节的工作程序审理细致。无论是违法事实认定还是执法程序操作、证据收集,无论是大要案还是一般案件,无论是新送卷宗还是退补卷宗,审理部门都严格按照《稽查工作规程》及相关要求开展工作。同时审理部门既严格按照初复审的制度规定审理卷宗,又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卷宗回头看。细,重点体现在把好“五关”上,即:一是把好事实认定关,事实不清不处理。即主要是把握好事实的“三性”:⑴事实的确凿性。对违法违章案件的事实,要求必须提供原始证据的复印件,并由纳税人签字盖章;⑵事实的时效性。按照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追溯时限,对违法事实进行审核认定,确保行政处罚的有效性;⑶事实的合理性。二是把好取证关,证据不充分不处理。主要是做到“三个坚持”:⑴坚持连续性。对违法违章案件,注重证据的收集、整理、筛选的关联性,使取得的证据,既相互印证,又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充分证明违法事实确凿无误;⑵坚持客观性。在审理工作中注意审核相关股室在证据提取过程中的客观性,坚持完整、准确、充分,对每起税务案件的证据提取,既充分掌握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又保证证据完备,同时,进行科学的分析,确保客观、公正;⑶坚持合法性。三是把好程序关,程序违法不处理。主要是保持“三个注重”:⑴注重次序。无论是稽查案件,还是强制执行措施,都严格遵循法律位阶,按照法定程序开展工作,以防止层次颠倒和环节缺少;⑵注重权限。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审核执法主体权限,该报批的必须报批,该告知的必须告知,确保每个程序和每一环节都到位;⑶注重规范。案件审理工作中,要严格把握每一种不同类型的行政处罚措施,使处罚种类与处罚执行程序完全吻合,坚决杜绝程序混用现象,确保执法规范。四是把好定性关,法律、法规引用有疑问的不处理。主要是做到“三个把握”:⑴把握税收法律、法规、规章效力,严格遵守效力产生的时间阶段;⑵把握税收法律、法规、规章适用阶段;⑶把握引用的税收法律、法规、规章作为依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准。就是各种数据计算要准。数据是从量的方面来认识客观事物的,每起税务案件的违法事实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原始数据来反映,所以采集、计算数据必须准确无误。工作中,无论是查补税额还是滞纳金、涉税调整额,我局审理部门都对卷宗中的每一个数字进行计算、复核,对计税依据、适用税率准确把握,使计算结果准确无误。

四、规范稽查执行,提高执行工作刚性

当前,税务稽查执行困难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着力解决执行难的问题,在加大税收宣传和违法案件曝光力度的同时,通过规范操作,加大强制执行力度,充分利用税收保全和强制手段,做到查一户、清一户、结一户。在开展税款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了执行制度和措施,探索实现执行工作事前调查的工作模式,充分掌握被执行人的资产等具体情况,做到执行工作有的放矢,增强执行意识和工作预见性,力争用足执法手段、实现入库率百分之百。同时,严格按照规范化管理工作的要求,加强了执行业务的教育培训,增强与被执行人的协调沟通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规范稽查人员管理,优化稽查人力资源配置

稽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发挥稽查工作整体效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进一步规范稽查人力资源管理,为打造高效稽查奠定基础。

一是建立稽查人员资格准入制度。结合总局的执法资格认证制度,在严格考试的基础上,明确了稽查人员资格标准。按照税务工作基本能力的要求和税务稽查执法必备的专业化知识,对自愿从事税务稽查工作的人员进行严格的考试。对成绩合格的,确认其取得稽查上岗准入资格。并强调以后必须坚持凡进必考(考试、考核)的原则,通过严格的资格认定,确保素质高能力强干部从事税务稽查工作。

二是建立稽查人员更新淘汰机制。即建立可持续的培训、考核体系,进行全体稽查人员制式培训,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完成全员轮训的目标,通过考试、考核检验稽查人员的能力,对不适应要求的人员进行降级或不允许再从事稽查工作,从而不断更新对稽查工作的要求,增强稽查干部的危机感和学习意识。

三是建立梯形的稽查人才库。积极推行稽查业务等级制和主协查制,突出主查(审)员在办案中的主导地位和主要责任。即通过考试和工作实绩等将稽查人员划分为若干业务等级,明确担任主查、主审的稽查人员必须具备的业务等级,并相应确定其津贴待遇,形成权责利统一的稽查办案制度。

第2篇:社会物流规划范文

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和加深的影响,我国物流运行速度有所下降,物流企业经营困难明显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刺激经济的一揽子政策的实施,特别是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出现了投资大幅增长,运行速度降势趋稳,价格低位回升,发展预期趋好等积极变化。

物流总额增速降势趋稳

一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8.7万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下降3.3%,是近几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增幅同比回落近1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17.1万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下降0.1%: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1%,增幅同比回落近12.1个百分点。农产品物流总额2664.9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0.2%: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1%,增幅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进口货物物流总额12517.7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下降33.9%;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23.98%。

随着国家刺激经济的一揽子政策的实施,特别是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3月份社会物流总额增速降势有所趋稳。当月物流总额为72946.5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降幅已由前两月5.1%缩小到0.6%,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速回升到4.4%。

物流总费用小幅增长

今年一季度,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1996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3.3%,增幅同比回落14.7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为18.2%,比去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

从社会物流总费用构成看,今年一季度,运输费用为6651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2.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2个百分点。运输费用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5.5%,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

运输费用增幅回落,主要是因为运输需求减少和运价下降。从运输情况看,一季度,货运总量完成57.8亿吨,同比增长4.4%,增幅同比回落6.3个百分点。其中:铁路回落13.4个百分点:道路回落2.3个百分点;水上回落21.2个百分点:航空回落25.9个百分点。货运周转量完成22784.8亿吨公里,同比增幅由去年同期的增长9.4%转为下降7.9%,增幅回落17.3个百分点。其中:铁路回落8.3个百分点:水上回落23.8个百分点;航空回落33个百分点;只有道路周转量增幅达到14.2%,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受此影响,一季度铁路运输费用由同期增长8.1%转为下降5%,降幅达13.1%;水上运输费用由同期增长31%转为下降25.1%,降幅达56.5%;航空运输费用由同期增长13.9%转为下降19.4%,降幅达33.3%;道路运输费用在道路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14.2%的情况下,增长10.7%,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4个百分点。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输费用增长1.7%,增幅回落18个百分点。

保管费用为39 72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1.7个百分点,保管费用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3.1%,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其中:利息费用1704亿元,增长3.2%,增幅回落29.2个百分点:仓储费用为1012亿元,同比增长9.9%,增幅回落14.3个百分点:流通加工费用为740亿元,同比增长4.3%,增幅回落19.9个百分点;保险费用43亿元,同比增长4.2%,增幅回落26.3个百分点。受需求下降,业务收缩的影响,物流配送、包装、信息及相关服务等方面的费用均有所下降。其中:物流配送为153亿元,同比下降9.5%;包装费用为137亿元,同比下降12.6%:信息及相关服务费用12亿元,同比下降3.4%。

管理费用为1372亿元,同比增长6.1%,成为物流总费用三大部分中增幅最高的部分,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劳动报酬上升所致,但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1.4%,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

物流业增加值增幅回落

一季度物流业增加值完成4422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2%,增幅同比回落14.4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为6.7%,占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2%。

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

一季度物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605.3亿元,同比增长51%,明显高于同期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8.8%的增幅,反映出国家加大物流相关产业基础建设投资措施初见成效。对于加快物流产业的振兴与发展,将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从投资构成看,交通运输业投资额为1910.3亿元,同比增长51.8%,增幅创近年来新高,比2008年一季度提高近51个百分点。

物流市场价格低位回升

今年以来,经济下行造成物流需求下降,物流市场价格总体上有所下滑,但随着需求的增加和油价的上升,3月下旬以来,物流市场价格开始从低位回升。3月份我国公路货物运输市场综合价格指数为65.7,比上月下降了1个百分点,比年初下降了5.5个百分点,但3月下旬已出现低位回升势头;3月末,沿海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为1161.37,比年初下降了9个百分点。但比上月末回升了7.5个百分点。

物流企业经营与效益明显下降

据对全国重点物流企业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1月~2月,我国重点物流企业经营与效益明显下降。其中;配送量下降10.3%,流通加工量下降13%,包装量下降21.7%。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利润额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尽管从前两月物流企业经营情况看,总体呈低位运行态势,但随着国家刺激经济的一揽子政策的实施,特别是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物流业发展预期趋好。从物流企业采购经理指数情况看,物流企业对后市发展多数认为将转好。3月份PMI指数中物流业经营活动预期由2008年11月的47.9%回升到53.6%。

第3篇:社会物流规划范文

[关键词]资源整合;企业绩效;福建省;物流企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165

1引言

福建省经济步入新常态,在物流领域也是呈现稳中求进,总体保持平稳适度的增长趋势。2015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55万亿元,同比增长78%,增幅比上年回落24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有所回落,但是仍然高于16%以上。这说明我省社会物流成本过高,物流效率低下,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另外,福建省实行“营改增”之后,市场对物流的需求不断释放,对物流的服务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来满足客户所需。在这时候,如果物流企业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才可以抢占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

2福建省物流企业发展的现状

下表是我国近五年来物流统计数据。由表可知,福建省物流产业稳中求进,总体保持平稳适度的增长趋势。但是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在2015年占GDP 的比重大于16%,而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平均水平为16%,而经济发达的国家该比值一般在7%~8%。福建省不仅落后于全国水平,也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可见,福建省物流企业的发展拥有基础设施和市场需求的支持,但是自身条件不足,中小型的物流企业受限于资源整合能力,导致资源浪费,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笔者试着从福建省物流企业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福建省物流企业发展的现状。

福建省近五年社会物流统计数据表年份20112012201320142015社会物流总额(万亿元)3942475155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

比例(%)173172173172>16社会物流业增加值(亿元)118353133121147889167681816物流业业务收入(亿元)24177227682331082734823806物流业固定资产(亿元)15567318872919771924013050资料来源:《2016―2020年中国物流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21福建省物流企业取得的成就

211基础设施完善

2015年物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050亿元,比上年增长27%,增幅比上年提升56个百分点,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98个百分点,创2011年以来增速的最高点。[1]福建省近年来加大了对物流园区的建设,福州市和厦门市都是全国重要的物流节点。2015年福建省高速公路总里程为50016km,居于全国中、上游水平,较2014年的4053km增加23%。说明福建省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加大,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12物流市场不断扩大

福建省产业结构当中,第二产业占比很大,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1321867亿元,增长87%,虽然增长率有所回落,但是仍然处于较为稳定增长的阶段,这为物流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货源。另外,福建省电商发展迅速,为福建省物流业提供巨大的市场。2015年福建省快递业务量887862万件排在全国第七名。显而易见,福建省快递行业蓬勃发展,产生物流需求,支持物流企业的发展。

22福建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实力偏弱

福建省的物流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小微型企业数已高达086万个,占企业总数的9885%,其资产总额达到314085亿元,占福建省物流行业企业总资产的4765 %。2010年福建省物流企业当中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本土物流企业仅仅10家。所以福建省物流行业中中小型企业居多。中小型企业存在资源分散,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问题。这类型的企业以一己之力难以满足市场对高端物流的需求,影响了社会物流效率。

222信息技术应用不足

福建省信息化程度低主要是因为信息平台没法实现共建共享的机制。中小型企业各自有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但是这些信息系统都是各自为政,互相之间没有办法实现交互。中小型企业物流信息标准落实不够,产生物流业务之间的屏障,对企业间资源整合产生不利的影响因素。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是物流企业高效率运行的基础,如果没有完善的信息技术,物流企业的发展将陷入瓶颈。

223物流服务能力较低

福建省物流企业大多是由传统的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发展而来,缺少综合型物流企业应有的设备、人才和能力。面对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福建省的物流业的服务能力和发展水平较低,当前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难以满足市场所要求的一体化服务。在物流运营的观念上,福建省大多数物流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资源整合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必要性。当前福建省物流行业存在的竞争仍然处于盲目的价格竞争阶段,而不是上升为质量竞争。

3物流企业资源整合和企业绩效的关系

31物流企业资源整合和财务绩效的关系

由前人的研究可以归纳出,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和财务绩效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通过降低库存水平、减少资源浪费、降低运营的不确定性等的中间作用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

第一,通过物流信息资源整合降低库存成本。物流企业作为连接上、下游的中间企业为客户保管货物,故存在一定的库存。物流企业信息资源整合可以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享需求信息,从而货物的需求量能够比较确定,所需安全库存量就可以以最低的水平满足对客户需求而不会出现缺货的现象。通过信息资源整合,物流企业能够进一步参与到客户的经营中去,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身份,为客户的产品制订库存计划。商品以库存的形式存在是最不能体现其价值的,所以在物流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应该致力于帮助客户解决库存堆积的问题,通过信息资源整合降低库存成本,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财务绩效。

第二,通过物流资源整合减少物流企业资源浪费。资源整合使原先各自独立的企业能够利用的资源从企业内部扩大到外部,使企业的各种资源得到更有效的交叉利用,从而导致单位生产成本和组织成本的降低,以及产出效率的提高。[2]由上述提到福建省中小型物流企业偏多,大多数物流企业各自为政,没有对接公共物流平台,社会物流资源处于分散的状态。福建省物流资源浪费的现象比较常见,比如货车的起程返程空驶。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对接社会物流平台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参与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可以将分散的资源整合在同一平台下共同调配,使得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物流效率,增加物流企业的利润水平,提高物流企业的财务绩效。

第三,通过物流企业外部资源整合消除企业运营的不确定性。福建省物流行业竞争激烈,但是仍然处于价格竞争阶段。为了赢得更多客户,价格竞争成为物流行业主导的竞争方式,从而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和营销成本上升。通过物流企业外部资源整合,物流企业与供应链上游企业或者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各个企业合并为一个整体,以更加紧密的关系参与到客户的经营中,这样不仅有较稳定的物流价格,而且有源源不断的货源,消除企业营运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的盈利性,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

32物流企业资源整合和营运绩效的关系

研究证明,物流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利用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合理安排物流作业流程以及加强物流企业间的合作,进而提高企业运营绩效。

第一,通过物流资源整合提高物流企业物流服务质量。物流服务质量是物流企业资源整合与企业绩效的中间变量,物流企业资源整合通过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来提高企业绩效。[3]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对物流技术方面的整合,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提高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质量。物流企业资源整合通过对物流资源合理的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通过整合能够做到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完成客户服务。物流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质量,进而提高了企业的营运绩效。

第二,物流资源整合可以实现运输的合理调度。物流资源整合可以通过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结合,统一安排运输活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作效率。企业的内外部资源的信息均对接到公共物流平台上,进行统一的线路规划和运输调配,以最准确的线路,最快的速度运送货物,提高物流效率。以信息的共享为基础,进行统一调配,无论是从运输设备的调配上还是从运输线路的规划上,均使运输更为合理。根据各个节点的信息,可以整合运送节点,做好线路规划,另外可以整合运输工具,减少起程返程空驶的现象,实现运输的合理调度,从而提高企业营运绩效。

第三,通过物流资源整合加强物流企业间的合作。福建省传统物流企业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不能有效的进行信息交流,从而使得全社会物流运作效率低下。通过企业间的资源的整合将各个分散的企业整合成一个共同运作的物流系统,通过信息的交互能够有效地促成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各个物流企业可以将自己过剩的物流资源与其他缺少该资源的企业对接,应用自己在某个物流领域的专业优势参与到行业竞争中去,而不是一味地进行价格竞争。通过加强物流企业间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进而提高物流企业的营运绩效。

4福建省物流企业资源整合是提升企业绩效的路径41提升物流服务质量

现阶段,福建省大多数中小型物流企业仍然把单纯的财务绩效作为企业追求的目标,但实际上,提升物流服务的综合绩效才能实现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福建省物流企业来说,物流服务质量是相对弱势的一方面。长期以来,福建省中小型物流企业经营粗放、效益低下,客户满意度较低。提升物流服务综合绩效,最重要的是把握当前市场物流需求越来越重视的物流服务质量,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

从宏观层面来看,建立全面科学的物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标准是提升福建省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国内外较为成熟的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结合福建省物流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出福建省物流行业的统一质量评价标准,这样不仅有利于物流企业自身评估企业物流服务质量,更有利于相关主管部门综合评判物流企业整体的服务质量水平,比较不同企业之间的差距,从而为政策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从物流企业自身来看,物流企业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物流服务意识,从单纯的物流服务提供者转变为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的物流供应商。不管是大型物流企业还是中小型物流企业,只有不断提升顾客满意度,才能赢得市场竞争力。提升客户满意度,不仅要求物流企业开展客户关系管理,在预测和识别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改进自身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更重要的是保持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维持市场独特性,才能始终为顾客提供差异化服务,提升服务质量。进行资源整合是企业专注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不同物流企业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实现物流服务的一体化,确保物流服务的效率和效益。不仅能提升每个物流企业的绩效,而且能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高质量的物流服务。

42物流信息资源整合

第4篇:社会物流规划范文

一、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

物流成本是指伴随着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由三部分构成:

1.伴随着物资的物理性流通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设施费用;

2.完成物流信息的传送和处理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和设施费用;

3.物流综合管理所发生的费用。

物流成本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物流是经济的黑暗大陆”,“物流是第三利润源”以及“物流成本冰山说”等观点都说明了物流成本问题是物流管理初期人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所谓“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是指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继降低制造成本和扩大销售获取利润之后,企业获取利润的第三个源泉。“物流成本冰山说”告诉我们,通常我们所能明确掌握的物流成本,只占企业物流总成本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物流成本并没有为管理者所认识。正是由于在物流领域存在着广阔的降低成本的空间,因此物流被看作是经济的黑暗大陆,物流问题也引起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可见企业物流管理开始于对物流成本的关心。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构成企业物流管理最基本的课题。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物流成本管理的前提是物流成本计算,只有搞清物流成本的大小,才能够实施物流成本分析,编制物流成本预算,控制物流成本支出。物流成本的内涵在概念上是明确的,问题的关键是,在实践中如何正确规定和划分物流成本的范围,如何将物流成本准确计算出来。在物流成本计算方面,我们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操作经验。由于缺乏对物流成本的准确把握,给企业的物流管理带来许多障碍,不利于发现企业物流运作中存在的非效率活动,也难以对物流成本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因此,认识物流成本,不能只停留在概念本身的理解上,还必须对物流成本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以及物流成本分析方法等有一个全面掌握,这也是我们的企业在物流成本管理中急需要解决好的问题。

二、降低物流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一)从微观的角度观察

从微观的角度看,降低物流成本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由于物流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物流成本意味着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提高了利润水平。

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知,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产品的价格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但价格背后体现的还是产品的价值量,即产品中所凝聚的人类抽象劳动的数量。商品价值并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时间,而是由行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当某个企业的物流活动效率高于所属行业的平均物流活动效率,物流费用低于所属行业平均物流费用水平的时候,该企业就有可能因此获得超额利润,物流成本的降低部分就转化为企业的“第三利润”;反之,企业的利润水平就会下降。正是由于这种与降低物流成本相关的超额利润的存在,而且具有较大的空间,导致企业积极关注物流领域的成本管理,致力于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

2、物流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增强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企业可以利用相对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销售,并以此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二)从宏观的角度观察

从宏观的角度讲,降低物流成本给行业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如果全行业的物流效率普遍提高,物流费用平均水平降低到一个新的水平,那么,该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将会得到增强。对于一个地区的行业来说,可以提高其在全国市场的竞争力。

2、全行业物流成本的普遍下降,将会对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导致物价相对下降,这有利于保持消费物价的稳定,相对提高国民的购买力。

3、物流成本的下降,对于全社会而言,意味着创造同等数量的财富,在物流领域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得到节约。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节省资源消耗的目的。

三、物流成本水平的衡量指标

1、企业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用来衡量微观物流成本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与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企业物流成本从物流活动的领域角度可以划分为,采购物流费、工厂内物流费、销售物流费、返品物流费和废弃物回收物流费等。

按照商业习惯,采购商品(制造企业的原材料、零部件,商业企业的采购商品)一般由供应商支付运输费用,并不计算在采购物流费用中。但是,这部分费用最终也会在产品的价格中反映出来,从而影响到物流费用的水平,对于这部分物流费用应加以特别关注。

要准确反应企业物流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并且使不同企业之间该项指标具有可比性,首先必须明确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范围,制定出统一的计算标准;其次,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

2、行业物流成本占行业销售收入的比重

同一行业所有企业物流成本的平均值,即行业总物流费用占销售总收入的比重,反映的是某行业平均物流成本水平。不同行业的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有一定差距的。一般说来,制造业的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高于非制造业,其中,运输费用所占的比重居于所有物流费用的首位,其次是保管费用。

3、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

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是用来衡量社会物流成本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范围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运输费用、二是库存维持费用、三是物流管理费用。

运输费用包括企业使用专业运输服务,支付给各种专业运输业者(包括物流子公司)的运输费用和企业使用自己的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开展运输活动所支出的费用。

库存持有费用包括用于存货的保管费用(人工费、设施折旧、材料费、水电费等)和存货所占用资金的成本。前者包括支付给仓库企业的费用和企业自己从事货物保管所发生的费用;后者参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和资本投资回报率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存货金额。

管理费用包括用于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及其运营方面支出的费用。管理费用的计算可以根据历史经验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运输费用和库存持有费用的总和;或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制造业和流通业的GDP贡献值。

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发展水平和物流活动效率等方面存在着差距,因此,反映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上也有所不同。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离不开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只有在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趋于科学合理,并且有了一套完整的统计体系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从宏观上准确把握物流成本的水平。

现行的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方法,是站在货主企业,也就是物流需求方的角度去计算汇总物流费用的支出。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从国际范围来看,呈现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首先说明,随着企业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和效率化水平的提高,在创造同等规模社会财富的情况下,在物流活动领域耗费的资源得到降低,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程度得到提高。

导致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低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正如前面所讲的那样,企业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是物流管理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尽管从物流管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已经进入了物流战略管理的阶段,但是,对于物流成本管理的任务并没有完结。从某种意义上讲,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永恒课题,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对于不同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方式、手段以及范围有所不同而已。在PD(PhysicalDistribution)阶段,物流成本管理局限在销售物流领域,进入Logistics阶段,物流成本管理扩展到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领域,物流总成本的意识得到增强。而到了供应链物流阶段(SupplyChainLogisticsManagement),对物流成本最小化的追求,已经超过个别企业的边界,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最小化。因此,可以说,物流管理到了高级阶段,同样离不开成本这个主题。只要价格还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物流成本就仍然是企业物流管理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正是企业物流管理不断向纵深发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降低物流成本的潜力被陆续挖掘出来,企业物流成本水平的降低直接导致社会物流成本的降低。

(2)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现代物流业作为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经营的新兴产业,它的出现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结果,是企业物流合理化的要求。现代物流业凭借其专业化的运作方式,在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活动规模化方面表现出强大的优势。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为企业采用外包方式推动物流合理化和效率化,继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提供了外部条件。

(3)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品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内容和数量是不一样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总体的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降低,以服务业为主要标志的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同一产业内部的结构同样也在发生变化,如第二产业中的电子产业、生物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逐渐加大。这种变化,导致物流量与GDP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那种同步、同力度增长,转向物流量的增长幅度相对放缓,甚至出现与GDP增长相乖离的趋势。换言之,由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社会经济增长对物流量的拉动作用在减小。

体现在物流成本方面,同样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即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因此,在对不同国家的社会物流成本水平,即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进行比较的时候,不能够忽略产业结构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注意来自不同主体的指标的可比性问题,避免简单比较和轻易下结论。

除了以上因素导至社会物流成本下降外,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则会引发物流成本的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二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考虑,物流成本是指在一定的物流服务水准之下的物流费用支出。物流服务水准越高,支出的物流费用自然也就越高。高度化的物流需求,需要高水准的物流服务做基础才可以得到满足。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和高度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生产运作方式的变化,对于物流服务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订货周期在缩短,物流的批量在减小、物流作业频率上升,物流成本也会随之加大。根据资料显示,美、日两国的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大约在10%左右,在近一、二十年中,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库存规模下降带来存货持有费用的节约。但是,运输费用的下降幅度缓慢,其主要原因是,随着运输频率的加大,及时配送、小批量订货比重的加大,运输费用支出明显提高。

四、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1)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

企业降低物流成本首先要从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入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要有专司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切入点。

(2)树立物流总成本观念,增强全员的物流成本意识

现代物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这一点对于企业构筑和优化物流系统,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和途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来自降低成本的压力,不少企业开始把降低成本的眼光转向物流领域,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不少企业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只是停留某一项功能活动上,而忽视了对物流活动的整合。其结果,一是由于忽视了物流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的效益背反关系,虽然在某一项物流活动上支付的费用降低了,但总体物流成本并没有因此下降,甚至反而出现增加;二是将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变成只是利用市场的供求关系,向物流服务提供商提出降低某项服务收费标准的要求。如果物流服务供应商无法承受、而又可以拒绝的话,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便无功而返。

(3)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建立成本考核制度

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是物流成本的计算,物流成本计算的难点在于缺乏充分反映物流成本的数据,物流成本数据很难从财务会计的数据中剥离出来。因此,要准确计算物流成本,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

(4)优化企业物流系统,寻找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对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优化,就是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现状寻找一个恰当的物流运作方式。物流系统优化是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到企业盈利水平的重大问题,应该得到企业上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企业的物流系统。同时,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个部门在优化物流系统的过程中相互配合。

第5篇:社会物流规划范文

物流业被视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之外的第三利润源泉。但是,十二五期间,山东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使物流业成为山东省在供给侧的一个结构性短板。2015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三去一降一补”的工作任务,为落实好这一重要部署,切实加强物流业发展短板建设,提升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国务院及山东省政府明确了“加快物流业发展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重点方向,是扩大有效投Y、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的重要手段,是消除瓶颈制约、补齐薄弱短板、提升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物流业的发展,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一、政策背景

近年来,国务院及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积极推进物流业的发展,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部署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物流服务保障。

为落实好2015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部署,切实加强物流业发展短板建设,提升物流整体发展水平,2016年3月份,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物流短板建设促进有效投资和居民消费的若干意见》;2016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将“物流成本较大幅度降低”列为六大目标任务之一,并且提出“社会物流总费用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由目前的4.9%降低0.5个百分点左右,工商业企业物流费用率由8.3%降低1个百分点左右”的工作目标。2016年9月,国家发改委了《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部署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社会物流效率工作,大力推进物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2015年11月,山东省经信委印发了《山东省物流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5-2020年)》明确转型升级的目标就是要提高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益,降低物流成本,最终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2016年5月,我省实施的《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中,“降低流通环节费用”成为降成本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2016年8月,省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物流短板建设促进有效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旨在围绕物流业发展短板领域,突出问题导向,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进一步提升物流业整体水平和服务效能,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山东省物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物流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业规模和总量持续扩大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物流业规模实现平稳增长,2015年山东省物流业实现增加值4095亿元,占山东省GDP的6.5%,占我省服务业增加值的14.4%,分别高于全国1个和3.5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物流总额19万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5%。其中,农产品物流总额7727.9亿元,占全国20%以上;工业品物流总额14.8万亿元,占物流总额的78%;单位与居民物流总额为2129.5亿元,同比增长27.8%。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邮政快递业增长迅速,业务总量达到205.5亿元,比2010年翻了近两番。其中,快递业务量7.3亿件,是2010年的27倍。

山东省物流业规模和总量的持续扩大,为促进山东整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山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优化,截至2015年,公路通车里程26.34万公里,海港年吞吐量13.4亿吨;铁路运营里程5350公里;民航航线368条。物流载体不断壮大,全省物流园区339个,一批大型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初具规模;国家星级仓库21家,其中,5星级仓库16家,4星级仓库4家,3星级仓库1家。

(三)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不断壮大

目前,山东省物流企业总数达到22000多家,其中,重点物流企业836家,国家A级企业223家。其中,6家物流企业被评为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64家物流企业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快速成长,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多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物流产业群体,拉动了社会就业,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全省现运营物流园区339个,总投资在1亿元以上且占地面积在0.1平方公里以上的物流园区333个,其中,占地面积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167个。山东省物流园区空间布局较为优化,功能日趋完善,聚集效应初步显现。济南盖家沟国际物流园、青岛胶州湾国际物流园、临沂经开区现代物流园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效果明显

山东省是制造业大省,工业物流占山东省社会物流总额的约80%。近几年来,山东省扶持了185个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项目,带动和影响山东省85%以上的规模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形成了多种两业联动发展模式。潍柴动力、鲁南制药等制造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开展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企业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1%以上。山钢集团推进水铁联运和供应链整合后,年降低物流成本3亿元。

三、山东省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省物流业虽然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社会物流成本仍然较高

十二五期间我省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虽然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占山东省GDP总量的16%,比2010年的17.9%下降了1.9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值0.4个百分点,但是高于欧美发达国家1倍以上;高于金砖国家印度3个百分点、巴西5个百分点;比广东、江苏高2个多百分点。

(二)物流企业集约化发展水平较低

山东省国家物流A级企业占全国A级企业的总数仅为6%,A级物流企业中5A级企业的占比仅为10%。全省工商注册10人以上的物流主体超过10万家,但“小、散、弱”居多,导致物流产业资源分散,无法形成集聚效应。

全省物流业综合实力最强的青岛市,资产总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仅占6%,营业收入低于500万元的企业约占70%,超过91%的企业用工少于50人;全市约有物流企业8000多家,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450余家,约占企业总数5.6%;地方税收超过100万元企业500余家,s占企业总数6.3%;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30余家,约占企业总数0.4%。

(三)物流企业现代化水平较低,行业信息化、标准化发展滞后

传统物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资产类型由“重”向“轻”转变;经营方式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管理方式由“粗放式”向“数据驱动式”转变;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密集型”转变,最终发展成为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特征的现代智慧物流体系。但是,山东省的物流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山东大多数物流企业是由运输公司发展而来,企业规模小,多是依靠价格战进行恶性竞争,企业间协同合作很少,所提供的服务局限于运输和仓储,这与现代物流的理念要求相去甚远。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要求。

其次,山东省物流行业现有的信息平台业务功能比较单一,物流信息的共享、驳接能力较差,尤其是跨平台、跨行业的对接能力很弱,物流企业与工业、商贸流通企业间的信息不能有效对接、共享共用。

最后,物流相关标准的推广应用不够,物流业标准化程度较低,区域和行业间标准不衔接,“一企一标”问题突出,各环节标准体系之间衔接不足。

(四)管理体制不顺畅,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体制机制仍是困扰物流业发展的瓶颈,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责任不清,错位缺位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以罚代管、政策不落实、规划占地不明确等现象比较普遍,管理体制分割造成了物流资源的分散浪费,并阻碍了现代化物流服务方式的发展。

同时,因为长期以来受“重生产轻流通”传统保守观念的影响,导致对物流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准公益性作用认识不足,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方面的力度不够,绝大多数市地物流业没有享受到工业用地价格;税费负担较重,证照审批等环节依然较多。此外,物流业还存在诚信体系建设滞后,市场秩序建设、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高端优秀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等发展环境问题。

四、推进山东省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补齐物流业发展短板、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方面,山东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物流业的发展环境

山东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组织形成交通运输、贸易、海关、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参加的协调和统一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物流产业发展的各项法规和相关政策,形成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整体,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指导意见。并且通过减轻物流业的税收负担、加大对物流业土地支持力度、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等具体方式进一步优化物流业的发展环境。

(二)加大对物流业的财政和金融支持

各级财政应该继续加大对物流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对省物流规划确定的重点物流项目给予优先扶持。发挥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拓宽物流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与政策性银行的联系对接,争取积极支持。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物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多种渠道融资。

(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集聚效应

促进和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跨地区经营和设置网点,依法引导网络型物流企业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设立分支结构。选取一批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集聚效应。进一步完善物流市场准入原则和退出机制,对不符合营运资质要求的物流企业,要及时清除出市场,同时也要加强物流市场监管,打击违法经营行为。

(四)推进物流行业、企业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传统物流业的转型升级

政府部门、技术服务机构、企业要思想统一、密切合作,大力推行物流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物流标准与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的融合,实现物流标准的国际化、体系化,提升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同时,由政府主导,加快推进信息平台建设,紧密连接物流供需双方,通过鼓励政府、国企、私企及外资等多重投资主体参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推广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加速山东物流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实现物流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

(五)加强物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第6篇:社会物流规划范文

现代物流业作为我国新兴的产业,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和利益主体不同等原因,形成了体制性、技术性的发展障碍,严重阻碍了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世邦魏理仕新近的《亚洲观点》报告称,通胀压力正在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发挥效应。受目前供求失衡、燃油价格上涨、劳动成本提高和租金不断攀升的综合影响,物流成本很可能会随之增长至历史新高。中国物流物业租金的上涨幅度预计将高达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的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却有很大差距: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初具规模,但内在质量及运作效率亟待提高,专业化物流服务才刚刚起步,物流总体质量方面的潜力尚待挖掘。而且物流业集中度低,物流服务需求离散度高,从而造成了我国供应商物流需求偏低。

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日前联合的“2011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显示,2011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8.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幅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运输费用4.4万亿元,同比增长15.9%,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2.8%,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管理费用1万亿元,同比增长18.7%,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2.2%,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保管费用2.9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增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5%,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在保管费用中,利息费用1.2万亿元,同比增长26.3%,占保管费用的41.2%,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201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8%,同比持平,社会经济运行的物流成本仍然较高。

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看,中国还不是物流强国。一是规模化、网络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二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指标——物流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8%左右,高出发达国家1倍。国内物流效率不高,使得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周转速度比发达国家低几倍甚至十几倍;三是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与跨国物流企业相比,无论是规模、品牌、盈利能力、国际市场份额,还是物流提供能力、服务创新能力、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均有很大差距。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协作,形成物流产业与上游厂家、商家、传媒业的密切配合,是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正确把握现代物流配送的概念,积极利用传媒效用宣传物流,实现现代物流配送与传媒经济的有效对接,才能创建新型的物流发展平台。因此,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必须团结起来,创造一个公平规范的物流市场环境,才能够把障碍扫除,推动物流业快速发展。

各行其道

从20世纪60年代起,货物配送的合理化在美国普遍得到重视。为了在流通领域产生效益,美国企业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将老式的仓库改为配送中心;二是引进电脑管理网络,对装卸、搬运、保管实行标准化操作,提高作业效率;三是连锁店共同组建配送中心,促进连锁店效益的增长。美国连锁店的配送中心有多种,主要有批发型、零售型和仓储型三种类型。首先是批发型,该类型配送中心主要靠计算机管理,业务部通过计算机获取会员店的订货信息,及时向生产厂家和储运部发出定货指示单。其次是零售型,以美国沃尔玛公司的配送中心为典型。该类型配送中心一般为某零售商独资兴建,专为本公司的连锁店按时提供商品,确保各店稳定经营。第三是仓储型,美国福来明公司的食品配送中心是典型的仓储式配送中心,它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独立杂货商联盟的委托业务,为该联盟在该地区的若干家加盟店负责货物配送。

第7篇:社会物流规划范文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在内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为125.4万亿元,每一单位GDP需要3.15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撑。

2010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为2.7万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物流业每增加6.25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服务业增加一个百分点。

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8%,比“十一五”末期的2005年降低0.5个百分点,等于增加了近2000亿元的经济效益。

我国物流岗位现有从业人员约2000万人,物流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

但是,我国物流业仍然存在着社会化需求不足,资源整合不够,服务供应能力不强和效益不高等问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一倍左右。2009年3月国务院以国发(2009)8号文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抓紧解决影响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现行税收政策思路与物流业运行模式的矛盾

现行按照营业税征收的政策思路,割裂了物流业一体化运作的链条,限制了社会物流资源整合,也增加了税收监管工作的难度。

一是各环节税目、税基和税率不统一。按照营业税暂行条例及有关文件规定,提供运输劳务取得的运输收入按“交通运输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开具货物运输业专用发票,税率3%;提供其他劳务(包括仓储、货代)取得的收入按“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开具服务业发票,税率5%;各地对快递业务的理解与执行标准不一,分别按照运输、邮政或服务业不同的税目和相应税率征收;兼营不同应税项目,要求分别核算,否则从高适用税率。由于多数物流企业兼营多种业态,但执行不一样的税目、税基和税率,企业在核算上很难划分清楚。

二是抵扣标准不一致。自1998年起我国增值税法规定,一般纳税人取得的货物运输业发票可按7%的抵扣率予以抵扣,而其他物流环节营业税则不能进入增值税抵扣环节。因此,增值税纳税企业都希望取得货物运输业发票,而不是服务业发票。

三是重复纳税问题。为满足客户“一站式”“门到门”服务需求,物流企业多采用“总包”“分运”模式,通过整合各环节社会物流资源来降低运营成本。按照现行政策,每转包一次,就要开一次票、纳一次税。专业分工越细,交易次数越多,重复纳税问题就越严重。这样,不仅对物流企业集成整合社会资源形成障碍,也使增值税纳税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受到限制。

四是没有统一的发票。物流业是相对独立的行业,客户需要一体化运作,“一票到底”服务。但在现行管理体制下,一项综合物流业务必然涉及多种发票,有的物流企业在用发票甚至多达20多种,日常经营中有许多不便。

五是增加了监管工作难度。货物运输业按照3%缴纳营业税,而增值税纳税企业取得的货物运输业发票,可按7%抵扣增值税。税率上的差异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导致运输业发票造假问题屡禁不绝。为达到“以票控税”的目的,税务机关实行“自开票纳税人”制度。按照企业自有车辆,核定开票金额。这样的规定,是出于维护增值税链条完整性的需要,但严重限制了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也增加了监管工作的难度。

将物流业现行营业税改按增值税征收

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都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的产业地位在国家规划层面已经确立。对物流业税制进行改革,首先应把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行业对待,设立相对统一的税目和税率,实行统一的核算和监管制度。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来体现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适应物流业运作模式的需要,促进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更好的物流支撑。物流业纳入增值税范围,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支持物流业一体化运作。新的税收政策设计,要体现整合社会物流资源的理念。物流业各环节统一税率、统一抵扣、统一发票,鼓励企业开展一体化运作、一站式服务、一票到底业务。

二是不增加物流企业实际税务负担。要在充分调查研究,仔细核算历史数据的基础上,摸清现行税收政策条件下,各类物流企业的实际税负情况。在保证国家税收收入的前提下,使物流企业新的税负与现行征收政策情况下大体相当或略有降低。

三是鼓励专业化、社会化物流企业发展。物流业实行增值税,将从根本上解决重复纳税问题。一方面,有利于物流企业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减少物流运作中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另一方面,为增值税纳税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扫清障碍,促进专业化、社会化物流企业发展。

四是从制度设计上堵塞偷税、漏税和骗税漏洞。物流业增值税税率最好与增值税纳税企业用来抵扣的税率相一致,消除两者税率差。同时,要有利于新旧税制衔接,把对相关行业企业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五是简化监控程序。取消“自开票纳税人”的报批、审核、核算等程序,将有利于简化手续,方便企业,降低执法成本。

六是平稳过渡原则。参照当年增值税改革的做法,设计一个过渡期,以保证新旧税制衔接顺畅。

物流业推行增值税的具体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结合物流企业经营和税负状况,现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征税范围。建议将物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行业税目对待,凡涉及运输、仓储、货代、快递等物流环节,均应视同综合物流业务。其应税劳务全部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以支持物流业一体化运作。

税率确定。建议综合物流业务,设置统一税率为5%。这样,不仅与物流企业在现行税制条件下,税负水平大体相当,而且与增值税纳税企业现行抵扣税额容易接轨。这个税率,是以物流企业取得的全部支出发票均可计算进项税额为前提的。考虑到目前物流企业取得的发票,很难全部符合增值税抵扣要求(如海关、商检等政府收费、国外运输企业和个体运输户的票据等),5%的税率还应适当降低。

统一抵扣。物流业务销项税按5%税率计算,分包给其他物流企业取得的进项税额按5%抵扣。销项税与进项税取同一税率,可以有效堵塞利用假发票的骗税行为。增值税纳税企业取得物流业发票改按5%抵扣,虽然抵扣比例比原来的7%降低2个百分点,但由于抵扣范围由货物运输业扩大到整个物流环节,可抵扣总额预计差别不大。

取消运输企业自开票限制。实行新的征收办法后,“以车控票、以票控税”的管理办法已失去意义。因此,应该取消发票与货运车辆吨位或数量挂钩的限制,促使企业更大限度整合社会物流资源。

设计使用专用发票。设计物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机打),取得物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进项税额。同时,为适应物流企业经营网点多,发票额度小、用量大,提供门到门服务对发票的需求,设计专用定额发票(撕本)。专用定额发票可以作为物流企业外购运力抵扣进项税额。

研究解决抵扣发票的有关问题。本建议提出的综合物流业务增值税范围与税率的建议,前提是物流企业取得的全部支出凭证,均能用作进项税额抵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做到。因此,应该研究解决此类问题。比如:一是个体运输户无法开具物流业发票时,可否由物流企业代开发票,并“代扣代缴”税款;二是将国内航空公司、铁路部门、海关、检验、检疫等政府部门的发票等也纳入增值税管理;三是对物流企业取得的国外非居民企业运输发票,允许作为计算进项税额的基础,以保证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

国际运输劳务税收政策的延续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际运输劳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财税[2010]8号)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国际运输劳务免征营业税。因此,应继续采取零税率政策或先征后返,以保证与现行国际运输服务享受免征营业税的待遇相一致。

第8篇:社会物流规划范文

日前,863机器人技术主题组织验收专家组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对“物流应用中的RFID技术分析测试研究”课题进行了验收。

专家组认为,课题组建立了面向物流应用的RFID技术分析和模拟测试实验平台,在此基础上对电子标签、读写器、天线、中间件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测,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合同规定的要求。课题组建立了商品出入库控制、流水线分发控制和智能货架管理等典型物流测试环境;自主开发了典型环节的测试环境支撑软件,确定了测试技术标准体系框架,获取了多种产品在不同环境下的基本性能参数;完成了《物体表面粘贴电子标签的应用测试规范》(第三稿)、《物流行业RFID应用咨询报告》和《基于RFID技术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解决方案》等,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

2005年全国物流运行基本情况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3月24日举行了新闻会,通报了2005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2005年,在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物流运行增长速度虽有所放慢,但仍保持在快速增长区间。据初步核算:

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有所减慢,与GDP比率进一步下降。2005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3860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回落3.7个百分点。根据调整的统计数据计算,2004年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8%。2005年这个数据降为18.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物流业收入增长较快。2005年全国物流业总收入为?8791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运输领域收入合计15924亿元,同比增长10.5%;保管收入2867亿元,同比增长26.7%。

2005年社会物流总额为48.1万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比上年降低4.7个百分点。

上海落实有关措施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上海市经委决定,围绕建设若干产业基地物流功能区,推进10个企业现代物流重点项目等目标,细化落实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措施。主要包括:抓住洋山港区二期码头、浦东机场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机遇,探索发展集公路、内河、空运、海运、铁路于一体的多式联运物流;加快吸引国内外物流公司落户洋山保税港区和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二期,推动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建设道路货运公共信息平台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抓紧推进外高桥粮食物流基地、浦东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平台、东方国际洋山港物流基地等10个企业重点物流项g;鼓励中远、中海、中外运、中储等央企扩大在沪业务范围,创造条件在上海设立物流总部或物流功能性总部。

武汉市斥资畅通交通物流体系

根据武汉市政府出台的物流发展规划,今年武汉将重点建设中百集团物流配送中心配套工程、蔡甸军山八达通农产品物流基地基础设施、徐东万吨低温冷库改造工程等11个物流专业设施项目,涵盖商贸、医药、农产品、工业等诸多领域,力争年内投入运营。

武汉越来越被国内外物流企业巨头看好。美国普洛斯公司将投资参与建设武汉保税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港资参与建设的阳逻深水港,5年后将形成100万标箱港口物流基地;神龙、东风本田与世界五百强物流企业联盟,在汉阳建设整车及零部件物流配送体系……据统计,武汉目前正在新建和即将启动的重点物流项目近40项,总投资高达582亿元,计划在未来5年内相继实施并投入使用。

双流航空物流园将成为西部物流中心

据成都双流县委透露,政府与四川机场建设集团股份公司、美国普洛斯三方共同出资建设的成都航空物流园区,目前已完成投资9000多万元,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西部物流中心。

成都双流航空物流园面积5.1平方公里,是中国西部惟一的航空物流园。园区按功能分为:整合商区、地面服务区、货代区、保税物流园、非保税物流园和商务园。规划拟分三期实施,预计2035年物流年总量250万吨。

物流工程师资格考试今年正式开考

第9篇:社会物流规划范文

首先,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巩固。针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现实情况,相关政府部门下半年出台了一系列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近几个月,政策效果初步显现,经济运行的有利因素不断积累增多,主要经济指标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工业生产增速加快,投资结构更具优化,消费增长保持平稳,出口恢复小幅增长,发电、用电量增长较快,铁路货运量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等六个方面。

其次,物流业延续稳中有升的态势。在国民经济稳步回升的带动下,10月份,我国物流业继续延续下半年以来稳中趋升的运行态势,前10个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完成了16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6%。社会物流总费用完成7.9万亿元,同比增长了9.2%,增速低于社会物流总额2.5个百分点。10月份,物流服务的价格指数为51.3%,与上月基本持平,位于50%以上的增长区间,反映出物流服务价格总体上回升的态势。

为深入了解物流企业的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今年7月和10月,物流部际联席办公室先后两次召开部分重点物流企业座谈会。从企业反映的情况看,上半年企业运行稳中趋缓但好于工业企业的运行情况。下半年以来,物流需求稳中有升,企业效应有所好转,行业转型升级加快。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特点,一是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业务分化明显,钢铁、煤炭、水泥等大宗商品的物流业务较为平稳,而快速消费品等与民生相关的业务保持了快速增长。二是国有企业业务规模增速平稳,民营物流企业增长较快。三是传统的运输仓储物流服务增势趋缓,创新型业务如供应链管理、社区物流服务等发展迅速。四是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正在加快,德邦、顺丰、中邮速递等一批快递企业通过结构调整、业务转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未来,我们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物流发展。在全国上下努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当下,更需要进一步加快物流业发展。在降低经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物流业还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还存在社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行业服务能力不强,对企业转型升级支撑不够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