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合同能源管理规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关于资金来源
“十二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资金,专项用于重点产业发展。
二、关于资助、补助和奖励范围
(一)资金申请单位必须为在市〔含区、县(市)〕国税局、地税局登记和纳税的工业企业和生产业企业,以及市级以上发文认定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高新技术产业园、产业基地、产业集群示范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工业设计园区等,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管理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健全。
(二)申请项目必须是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原则上应是上年度或本年度已完成的项目。投资大、建设期长的重大项目确需按进度分期资助的,可分段实施。同一内容的项目已获得市级财政同类资助或奖励的,不重复进行资助或奖励。
三、关于产业界定
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本资金支持的重点产业为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
(一)电子商务产业主要领域: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网络化创新服务体系,电子商务支撑体系等。
(二)信息软件产业主要领域:现代通信,集成电路,高端软件及服务外包,云计算,数字电视等。
(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主要领域:重大关键及成套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海洋工程装备及高附加值船艇,航天航空配套件,现代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制造,工程总承包、总集成等。
(四)物联网产业主要领域:先进传感器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传输,数据存储与分析决策,物联网系统集成,物联网应用与服务等。
(五)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领域:生物工程药物,新型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含医疗器械和检测设备),生物制造,生物服务等。
(六)节能环保产业主要领域:高效节能技术设备及产品,环保设备及产品,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设备、产品及产业化示范,LED新光源等绿色照明产品,新材料等;合同能源管理、清洁生产、电能平衡测试等节能环保服务。
(七)新能源产业主要领域:太阳能光伏、风电、核电、水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发电装备、新型储能电池等。
四、关于资金使用
资金用于支持上述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产业化投资、公共平台、开拓市场等项目:
(一)技术创新。
1.技术创新项目。对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自主研究、掌握关键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研发投入50万元(含)以上的项目(含工业设计创新项目),按不超过研发投入的20%给予资助;对研发投入500万元(含)以上的重大项目,按不超过研发投入的25%给予资助。单个项目资助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2.企业研发机构。对经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研发机构(含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和60万元的资助。对年度评价成绩优秀的企业研发机构(含企业工业设计中心)给予20万元的奖励。
3.首台套奖励。对重大技术装备国内首台套项目,给予不超过200万元的奖励。
4.新产品新技术奖励。对被评为市级优秀新产品新技术一、二、三等奖的项目,分别给予万元、万元和万元的奖励。
5.资质认证。对企业在技术等方面获得国际认证、国家相关资质认证和重大产品生产许可的,经批准后给予万元的奖励。
(二)产业化投资。
1.工业投资(技术改造)项目。对总投资在2000万元(含)以上(其中设备投资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工业投资(技术改造)项目,按设备投资额[医药企业含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投入]的12%给予资助;对总投资在5000万元(含)以上(其中设备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投资(技术改造)项目,按设备投资额(医药企业含GMP投入)的14%给予资助。单个项目资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2.信息化应用项目。对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试点企业实施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分别按项目投入的15%、12%给予资助;其他企业实施的信息化应用项目,按项目投入的10%给予资助。单个项目资助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3.推广应用示范项目。对经市政府确定、在实施的处于市场拓展前期的推广应用示范项目,按项目投资额的20%给予资助。单个项目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4.总集成、总承包项目。对企业以制造业为基础开展总集成、总承包,实施的合同金额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按合同金额的2%给予资助。单个企业资助当年累计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5.上规模企业。对上规模企业,按《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市委办发〔2009〕61号)规定进行奖励。
(三)公共平台。
1.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对服务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按平台建设投入的20%-30%给予资助。其中,对服务产业集群(开发区、园区、基地)的项目,单个项目资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服务全市产业发展并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单个项目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2.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对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担保机构,按对企业的日均担保责任余额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资金资助。
3.展览会、产业研讨会。对经市政府批准举办的重大展览会、产业对接会、论坛、研讨会,确需市政府资金支持的,按项目投入的50%-100%给予资助。
4.专业培训。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由市政府批准、市相关职能部门举办的专业培训的,给予一定的培训费用补助。
(四)开拓市场。
1.产品展销。对企业参加由市政府批准、市工业主管部门组织的重要国内外品牌展销会的,按不超过展位费的50%给予资助,有重大影响的展会可按展位费的100%给予资助;对展会中用于宣传整体形象的投入给予全额资助。对经市政府批准开设的杭产品集中展示展销中心,按项目投入的一定比例给予资助。
2.电子商务应用。对企业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按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首期服务费的1/3给予资助;对企业建设独立的电子商务平台,按项目投入的20%给予资助。
3.重大工程(项目)中标。对企业中标合同金额5000万元(含)以上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按中标合同金额的0.5%给予资助。对企业中标我市政府示范项目,按不超过企业中标金额的1%予以资助。单个企业当年累计中标项目资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4.为世界500强企业配套。对首次为世界500强企业提供关键配套产品,且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单个项目资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5.合同能源管理。对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的市级节能改造项目,根据项目节能量,市级按200元/吨标准煤的标准给予奖励,所在区、县(市)按100元/吨标准煤的标准给予配套奖励。对符合国家、省级奖励条件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在国家和省奖励的基础上,市级按60元/吨标准煤的标准给予配套奖励。
(五)为国家、省级相关资助项目配套资金。
对要求配套的国家、省级项目,按要求给予足额配套资金。
(六)经市政府批准的其他支出。
五、关于资金分配
发展资金按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每年根据项目需要,结合绩效评价结果,在有关产业中予以分配。如确实需要,根据市政府要求,切块安排资金充实产业基金。
六、关于资金的申报、审批及拨付
(一)资金申报。根据项目的类别,分别采取每季度申报1次,上、下半年各申报1次或全年申报1次的形式。
(二)资金审批。经各区、县(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初审,报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核确定后,按有关程序下达资金。其中,资助、奖励总金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需报相应的产业领导小组决定。
(三)资金拨付。项目资助、奖励资金的拨付,应根据市财政有关规定执行,原则上直接拨付给企业或最终用款单位。
七、关于资金的配套
重点产业发展资金支持的资助项目,市本级企业由市财政全额承担,各区、县(市)企业由市财政与区、县(市)财政各承担50%;资金支持的奖励项目由市财政全额承担。
八、关于资金的监管
申请资金支持的项目实施单位应按照有关要求,按时向相关部门报送项目进度情况。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和资金的监督管理,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绩效评价。对特别重大的项目,如资金使用中涉及提高资助(奖励)比例或金额等内容的,经市政府批准,可实行“一事一议”。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校园;经济管理模式
现在的校园经济管理模式,不注重经济效益,不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以至于阻碍着校园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学校的领导和财务部门也难以对其提出严格的规范,因而长期以来,校园经济管理模式是极不完整的。其占用的大量财产和资源都是无偿的,既不付占用费,也不需计提折旧,还有相当数量的职工每月要学校发工资,造成经济核算不实,利润虚增。这些问题还往往给人以假象,似乎哪个学校部门占用学校资源多,哪个学校部门效益就好,经营的人功劳也就大。可见校园经济管理模式需要确立正确的观念,准确的实施方针,并且校园经济管理模式应向资源节约型转变,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构建资源节约型校园经济管理模式的理念
古之圣贤都十分重视节俭的养成,这是一种修养和品性。今之著名作家张抗抗说:“我可以舍得用很多钱去帮助别人,却舍不得把一个好好的东西或事物丢弃。我不是为了钱而节约,而是为了节约而节约。节俭的品德,在我看来,已经不仅仅是因为‘钱’的问题,而是一种操守、品行和文化。”当节约理念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转化为人们日常自觉的行为。培育节约理念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经济模式的核心:
1.培育节约理念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思想保证
高校的建设都有其指导思想,将节约理念纳入办学方针,那么在建设过程中就会充分考虑节能降耗的因素,应用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改善高校能源供给。
2.培育节约理念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经济管理模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节约理念扎根于每一名师生心中,就可以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风尚,培养师生树立“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感,营造“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全体师生的节约意识,逐步达到“要我节约”为“我要节约”的效果。
3.培育节约理念为节约型校园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节约型高校的建设是一项持久不息的工程,需要坚持不懈、代代传承,不应只是一时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做一些形象工程。所以只有节约的理念深深地融入于高校的办学理念中,才能使节约型高校的建设获取持久的生命力。
二、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校园经济管理模式
1.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教育运行成本
高等教育运行成本是指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以及培养对象自身消耗的价值总额。降低教育运行成本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全过程。高等学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要注重强化节约观念和效率意识,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倡无纸化办公,精简各种会议和文件,严格控制接待标椎,严格教职员工公务出差或参加学习培训审批程序,严格控制通讯费支出,提倡教育系统内部通话使用移动虚拟网。要加强对学生公寓、学生教室、学生食堂、办公场所、交通车辆、公务接待、设备仪器使用、物品采购等重点环节的管理,注重节约用水、用气、用电、用煤、用粮、用油、用纸等一切资源性支出,坚决消除“长明灯”、“长流水”和浪费粮食等不文明的浪费现象。要加快建立能源使用按计划和能源费用与绩效挂钩的科学考核机制,改变能源使用大锅饭的状况;要加快建立能源使用计划成本、能源供给减量化的供应机制,改变能源供应靠学校、能源消费“福利性”的状况-要加快建立能源管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单位和个人的全员责任管理机制。
2.通过预算体现对节能减排的重视与支持
预算是对工作重视程度的具体体现,高校在安排预算时,一是对节能减排和校园环境建设在资金方面给予保障,可以有力促进节能减排和校园硬环境的建设;二是注重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软环境建设的支持,例如,安排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宣传教育的专项经费,在全校形成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奖惩机制,通过经济政策,激励和促进节能减排及校园环境保护。
3.强化水电控制,减少“跑冒滴漏”与浪费
大多数高校的教学、实验、办公甚至学生宿舍用水,都未按计量收费,公有资源的无偿占有必然导致浪费。一是用多用少与己无关,主动节约用水的意识淡薄;二是不据实收费导致进水与出水的“水平衡”无人过问,地下水管爆破跑冒滴漏难以察觉。
4.加强财务管理,努力减少财务支出
在高等学校内部应不断灌输财经承载能力的忧患意识,树立事事节约的观念,培育人人节约的风尚,营造全民节约的良好环境。实行勤俭办学、开源节流的校策,强化经营大学的理念,实施节约型管理、精细化管理。我们除了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尽可能精打细算,制止浪费,减少生产成本外,在行改管理方面也要尽可能控制预算,禁止奢侈,减少办学成本。因此,高等学校要遵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财务运作机制和监督机制,规范支出范围,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规范学校的预算管理,学校的一切收支都必须纳入预算范围,由学校统一核算,集中管理。预算编制要坚持保证基本支出原则、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统筹安排资金原则、收支平衡原则、精打细算和节约开支原则,对项目支出预算坚持科学论证、政策公开、管理规范,并实行全过程监督、检查,强化项目的追踪问效和绩效考核。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资金管理,对大额资金支付业务、对外投资等重大事项,必须经过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和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5.加强基建活动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为了满足招生规模扩大对基础设施的需要,利用国家拨款、事业节余、银行贷款等建设资金对学校进行改扩建。如何加强基建活动控制,合理、有效地使用这些资金,避免损失和浪费,是高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控制:
(1)校园规划阶段的资金控制
校园规划在高等学校基本建设中起着统揽全局的作用,完善的校园规划可以保证学校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容易造成校园布局不合理、运行成本过高,重复建设等问题,使得基建资金总量失控。
(2)项目设计阶段的资金控制
许多高校重视对项目实施阶段的预决算、标底、合同价的审查,却往往忽视了设计阶段的项目投资。因此,加强这一阶段的管理是控制工程项目资金的关键。一般可以通过推行设计招标、设计方案竞选以及限额设计或平行计来实现。
(3)项目运行阶段的资金控制
项目运行阶段是控制工程质量的关键阶段,也是资金大量投入的阶段,只有合理调配资金,减少施工过程中新增工程费用,减少停工或返工损失,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和现场临时签证,才能实现对资金投入的有效控制。
(4)项目竣工决算阶段的资金控制
强化对工程决算的审核是项目竣工结算阶段实现资金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应根据承包合同各项条款的规定,对设备价格、材料价格及工程量进行全面的审核,挤出施工单位在决算中重复计费、高估冒算、提高单价、多列项目等方面的“水分”,既可真实反映项目的实际造价,同时也节约了部分审计费用。
(5)“全方位”、“全过程”审计
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基本建设“过程审计”、“跟踪审计”制度,实行基建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做到“关口前移”、“全程监控”,真正防止项目建设中的违法及违规行为的发生。
6.拓宽节约途径,推进节约技术创新研究
节约能源,建设节约型校园经济管理模式,倡导的是科学用能,而并不是限制用能,而技术、工艺、装备落后,是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建设节约型高校中,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对新建项目和新购置的设备,要强化节能论证,积极推广使用先进的节能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同时,各高校应加大节能经费的投入,对不符合节能要求的建筑、用水、用电等设施及时进行节能技改,切实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高校要发挥在人才、学科及科研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加快对节约资源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只有这样,才能使建设节约型高校乃至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的投入转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质的飞跃。
论文关键词: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对策
一、做好旅游支柱产业的科学定位
本溪市共有208处旅游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赋予了本溪山、水、洞、泉、漂和古人类文化遗址于一体的旅游资源体系,几乎拥有中国全部的景系、景类和84%的景型。河流200余条,5公里以上的100多条,水库20多座,库容量60亿m3。森林覆盖率745%,原始森林7处,古树名木6000余株,洞穴20多个,冷热泉8处,地温异常带2处,风景河段4处,瀑布9处。旅游资源可谓高品位,可开发性强,因此充分利用好本溪市旅游资源,做好本溪旅游产业定位至关重要。在2009年,国务院、国家旅游局出台的政策意见,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用战略性和支柱产业来定位旅游业,可以说是目前对各类产业定位中最高的之一。旅游业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产业的民生特性,以人民群众更加满意为目标。这种定位,对本溪旅游业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实现旅游观念上的重大突破
最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观念问题,即将旅游业简单看作是吃喝玩乐,把旅游作为人们的奢侈生活方式,并非必需品和基本需求,这种观念对旅游业发展有很大的制约。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使城乡居民在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形成全社会崇尚休闲度假旅游的生活方式。要通过设立本溪旅游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公务员在带薪休假期间,首选本溪景区休闲度假。领导带头升华现代旅游观念,把鼓励支持员工旅游休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红色旅游、健康旅游等方式,净化员工的心灵,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凝聚队伍,和谐人际关系。同时营造出加快发展我市旅游业的整体社会环境。
三、注重内涵式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
到2015年,国内旅游年均增长10%,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这是一个极其可观的旅游市场。我市要坚持以国内游为重点,通过发展入境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主题旅游,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以满足老百姓快速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旅游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旅行交通的服务质量。在具体措施中,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品牌化为导向,鼓励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以标准化为手段,健全旅游标准体系,抓紧制定并实施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等相关硬件质量。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
四、强化管理服务上的制度建设
旅游业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旅游从业人员的自律,更需要依赖各种制度的规范。(一)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完善旅游质量监管机构,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维护游客合法权益;(二)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三)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对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四)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五)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规划建设水路客运码头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求;(六)健全旅游资源环保制度。政府特别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强化旅游资源保护的职责,严格监督、检查和指导旅游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经营活动,切实保护弥足珍贵的旅游资源,确保本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做好与旅游业相关的设施建设
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不论是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还是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必须做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建设和完善各旅游景区的通讯设施和设备,逐步实现主要景区和黄金旅游沿线无障碍通讯和通讯无盲区,确保旅游景区信息畅通、快速;(三)推进节能环保建设。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
六、突出本溪旅游的多样化与特色化
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是无止境的工作。(一)加速发展大众旅游消费产品,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依托国家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建设1~2个大型主题公园,利用好本溪境内红色旅游资源。挖掘好道教、佛教等资源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三)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餐饮要突出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旅游活动。
七、转变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职能
旅游业在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给旅游目的地带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污染,引起物价上涨等不利影响。因此,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如何遏制旅游业发展给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利用其正面效应服务于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目前我市的旅游业尚属于蓬勃发展时期,为此,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一)“政府不主干”、“政府不主财”,“政府不主宰”。准确界定“政府主导作用”的内涵,应体现在制定政策、完善旅游法制、搞好旅游发展规划、确定投资方向、为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等宏观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推动、领导和协调,政府要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宏观调控,作好引导工作,促使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二)在职能行使的手段上以法律手段为主。用法律法规管理规范旅游产业,以避免旅游管理的随意性和旅游发展的不确定性,使旅游产业在法律法规的规制下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三)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废弃矿山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业。
八、创新旅游传播和市场推广的手段
一、统筹城乡市场,商业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
为进一步优化全市商业网点布局,促进区县商贸业和谐、有序发展,年初,我们以《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为指导,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区域商业中心建设思路调研,编制《市区县级区域商圈发展规划》,共规划和整理出全市区县各类商圈85个,细化区县商圈发展思路,为全市商圈建设指明方向,带动我市商贸业有序发展。精心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大唐西市、唐人街商业步行街、万达商业广场等13个商贸重点项目进展顺利,1至9月完成投资17.2亿元,占全年计划的85%;长安盛世商都、西北商贸中心等大型商场相继开业,新增经营面积近20万平方米。
积极组织莲湖区、碑林区等区县有关人员外出学习考察,加强对区县商圈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建设的指导和支持,研究解决服务商户、招商引资方面的措施,推动区县商贸服务业发展。联合雁塔区举办“小寨商圈发展论坛”,明确区域商业发展定位和规划思路,致力于把小寨打造成新的区域商业中心。会同莲湖区政府组织西大街商家外出考察学习,承办中国商业街发展高峰论坛,多渠道为西大街兴市活街建言献策,我市西大街被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著名商业街”。结合家居建材市场发展,举办太白盛世家居广场-中国最具生命力管理模式探索论坛。我市商贸建设已走出规模扩张的老路,加快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完善功能,以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网为核心的三级商业服务网络逐步形成。
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始终作为商贸工作的重点。今年以来,在继续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在规范农家店运营、扩大宣传面、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上发力。一是制定《市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方案》,协调试点区县及试点企业加快实施进度;督促试点企业规范运营,加快商品配送中心建设,扩大商品统一配送比例,提高网点运营质量;利用各种手段,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宣传力度,吸引社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经营;协调相关部门简化农家店证照办理手续,缩短办理时间及减免各项证照办理费用,加快网点建设进度,努力完成全年新建和改造240个标准化农家店的目标任务。二是抓好双百市场工程。推荐朱雀农产品交易中心等4家市场为国家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方欣公司等3家企业为国家级大型农产品流通中心,海星等2家企业为国家级大型农产品配送中心,为我市流通企业争取商务部直补及贴息资金1045万元。三是认真开展“三绿工程”,出台《市关于创建绿色市场总体规划》,推荐申报绿色市场,欣绿公司已开始绿色市场的认证工作。积极组织我市农产品生产供应企业“走出去”,通过参加陕西省农产品对接洽谈会、第三届跨国零售集团采购会、农村商品对接会等活动,多管齐下拓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渠道,“卖菜难”、“卖瓜难”等问题逐步得以化解。四是联合农业、科技等部门,组织开展“开拓农村市场,连锁万村千乡”送科技、服务、商品下乡活动,方便农民消费,服务农业生产。
二、培育和规范并举,展会层次明显提升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孙清云书记关于“会展业是我市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的重要批示精神,坚持“品牌国际化、管理规范化、运作市场化、服务智能化”的会展工作方针,抓紧进行会展立法调研,完善《市会展管理条例》,加快编制《市会展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力打造欧亚经济论坛、高交会等4个品牌展会,力争上规模上层次,重点培育糖酒食品年货购物节等6个展会,不断扩大影响;全力申办糖酒会、民博会等国家大型知名展会,经多方努力,民博会永久会址落户我市。坚持展会跟踪服务,落实展会联络员,主动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做好服务,营造良好环境;利用新闻媒体、大型户外广告牌等,进行“发展会展经济,展示城市形象”主题宣传,我市会展环境持续优化,获年“中国优秀会展城市”称号。
截止今年10月份,全市共举办规模以上展会91个,参展商14.62万人次,专业观众15.75万人次,普通观众327.2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成交额510.2亿元,创造社会综合效益48.6亿元。第二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产品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我市会展业层次,而且为我市民营企业加快科技产品创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搭建了平台。总体看,今年以来,我市展会不仅数量上较上年翻一番,而且展会的规模、层次及影响均获得显著提升,会展业正成为宣传、展示、推介我市的新平台,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市作为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的地位逐步显现。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
现代服务业作为我市主导产业之一,对推动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扎实做好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在加快发展连锁、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
连锁业稳步提升。组织区域连锁经营发展专题研讨,协调解决超市消费不找零钱和换开发票时间短等问题,进一步规范超市经营。以特许加盟暨创业项目展览会为契机,引导商家规范发展特许加盟连锁和自愿连锁,进一步扩大连锁经营范围。继续引进国内外大型超市入驻我市。今年10月,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超市骡马市店顺利开业。截止目前,全市共新增连锁企业8家,门店43个。
物流园区建设快步实施。继续推进以国际港务区为龙头的物流园区建设,已融资1.1亿元,新增入区企业5家,港务大道主道建设完成80%,保税物流中心(B型)审批工作正在协调办理。新丰仓储物流中心已完成立项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六村堡空港物流中心入区项目及中远医保物流配送完成全部建审手续,近期动工建设,引镇仓储物流中心完成投资100万元,入区项目陕西民生燃气二期工程开始建设。以贝斯特物流中心为重点,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做好发展第三方物流试点工作。
扩大电子商务应用。扶持、指导、提升华商数码96128城市电子商务快捷配送平台发展,配送商品由1万余种增至3万多种,积极推动华商数码公司与交通大学共建电子商务运用与推广的“产、学、研”专业联盟。鼓励、推广社会下岗和富余人员加盟利安社区电超市,为市民创业、就业提供新选择。组织开展电子商务推广与应用示范企业活动,进一步提升电子商务影响,扩大应用范围,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
在社区商业发展上,继续以商业示范社区为突破口,推进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加快社区商业服务设施改造升级,不断完善便民、利民、为民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社区商业整体建设水平。我市新城区咸东社区和莲湖区双仁府社区,被商务部评为第二批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我市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增至4个。
传统服务业焕发活力。今年以来,我们加大引导、支持力度,加快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步伐。在继续巩固保持餐饮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快餐饮业升级。对全市餐饮企业进行调研,提出打造“千年美食古都”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关于加快市餐饮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餐饮企业创新菜品和服务,开发不同档次特色宴席,扩大陕派小吃方便食品产销,扩大销售规模。引导放心早餐工程稳步扩张。高新区、经开发放心早餐试点工作已经启动,碑林、莲湖、新城、未央等区二类街道增设网点工作正积极稳妥进行,目前放心早餐网点已达200多个,销售额及经营者收入稳步增长,发展态势良好。制定《市关于促进老字号加快发展指导意见》,加强对老字号企业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引导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增强竞争活力。组织对全市老字号企业进行普查,指导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市饭庄陕菜和风味小吃、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德发长饺子、德懋恭水晶饼等4家老字号企业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指导酒店、住宿业进行管理服务创新,积极引进和发展经济型酒店。
四、强化监管调控,市场运行平稳有序
针对今年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扬、市场供应压力加大的情况,认真落实消费市场监测制度,增加样本企业,扩大监测品种,加强对市场的监测、分析和预警,确保市场稳定。5月份以来,针对猪肉等生活必需品价格持续上涨,认真落实温总理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启动猪肉等副食品市场监测日报制度,多方组织货源,加强猪肉储备,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稳定市场供应。认真落实食盐、食糖、猪肉、民用煤等重要商品储备。积极采取措施,应对食盐市场异常波动。
以确保食品安全为重点,扎实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落实省、市领导批示,开展打击注水肉、种母猪肉专项整治活动,出动执法人员214人次,检查生产销售经营户1200家,净化肉类市场环境,确保群众食肉安全;多方组织货源,切实抓好冬季煤炭供应,保障居民冬季取暖;严把成品油站(点)年检和立项关,处理年检不达标成品油零售企业74家;加大二手车交易监管,规范二手车交易行为;加大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监管力度;开展食盐市场专项整治,共出动稽查车辆1000台次,查获私盐、假盐400吨。与物价部门联合开展价格服务进商家活动,查处价格违法案件122起。
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百城万店无假货”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在全市商贸服务行业中开展商业职业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制定出台《市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单位管理办法》、《商贸职业礼仪服务基本规范》等,倡导“诚信兴商”,营造和谐消费购物环境。全市“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店增至54个,其中全国示范街、店12个。
五、健全创卫机制,全力做好行业创卫迎检工作
今年是我市创卫工作的关键一年,为确保行业创迎检顺利达标,我们健全创卫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加强检查考核,制定专项方案,抓住煤场、再生资源回收和集贸市场改造等创卫工作难点,加大检查整治力度。截止目前,共取缔、搬迁煤场20余家、零售网点150余家,煤炭经营企业由400家压缩到273家,无烟块煤和蜂窝煤经营户由300余家压缩到80余家,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规范再生资源回收站(场)528个,新建回收亭7个,取缔260家,发放回收专用三轮车554辆。出台《市畜禽屠宰管理办法》,将牛羊禽等屠宰纳入监管范围,牛羊禽定点屠宰工作步入实施阶段;加大农贸市场改造力度,完善硬件设施,目前完成改造35家,超出年计划10家;积极抓好行业创卫培训工作,商贸从业人员健康意识显著提升。
高度重视行业安全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开展专项检查整治,及时整改隐患。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妥善处理五鑫商城和水暖器材商店职工上访问题,确保大局和谐稳定。
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我市商贸行业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以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推进会展、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发展和农村新型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积极构建和谐商业,实现商贸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市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做贡献。
一、继续坚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稳步增长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关于扩大内需的政策,紧紧把握我市居民消费升级趋势,继续引导住房消费,扩大和带动家具、家电、家纺、家饰等相关消费。积极培育和扩大汽车消费,促进汽车维修保养、汽车租赁和二手车市场发展。大力拓展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婚庆服务、家政服务、休闲旅游等服务休闲性消费市场,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引导个性化、时尚化消费,倡导品牌消费,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和品牌落户我市,使我市成为名品、名店、名企的聚集地。适度扩大奢侈品消费市场,完善高中低档商品并存、中档商品为主的市场格局,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鼓励企业发展网上购物和消费预约业务,开设便民服务电话,方便居民消费。培养科学消费观念,提倡和推广绿色、循环、健康消费,促进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便民、利民、为民的宗旨,继续加快农村市场的培育和开拓。推进家电、通信等商品和健身娱乐等休闲服务下乡,引导开发适合农村消费产品,继续组织开展“连锁万村千乡,送科技商品服务下乡”等活动,做好对农村市场的监测,逐步健立农村市场预测、预警分析制度,着力繁荣、搞活农村市场,提高县及县以下社消总额增速,扩大农村消费规模,切实促进城乡消费市场双活跃。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左右,突破千亿元。
二、做大做强会展经济,全力建设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
会展业坚持打造品牌、规范秩序、提升实力。力争全年举办规模以上展会90个,其中全国性展会6个。实现成交额500亿元,社会综合效益60亿元。一是尽快出台《市会展业发展规划》,落实会展业发展目标和措施;二是继续培育欧亚论坛、高交会等4个品牌展会,办好汽博会、住博会等6个重点展会,提高品牌展会的知名度;三是全力办好第三届中国民营企业博览会、全国畜牧业博览会、全国电子博览会、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积极申办全国糖酒会、全国医药博览会、全国教学仪器博览会、全国五金文化博览会等国家知名展会;四是综合运用户外广告、报纸、电视、网络、招商等渠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努力使我市成为知名会展目的地城市;五是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学习、吸收、借鉴国内外发展会展业的成功经验,吸引国内外展览组织在我市设立分支、举办展会,全面提升我市会展业综合实力。
三、大力发展新型业态,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
把发展现代物流业,放在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升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高度强力推进。严格落实物流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完善国际港务区基础设施,加快保税物流园区(B型)审批进度,加强对外宣传,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尽早投入运营。组织实施六村堡空港物流中心、引镇仓储物流中心、中远医保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项目。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鼓励批发、储运企业改组、改造、扩大物流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社会化“第三方物流”。
推广应用电子商务。以评选全市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为抓手,在全市商贸流通企业中推广96128电子商务平台和利安社区电超市先进经验,进一步普及电子商务应用;将无店铺销售、品牌营销、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相结合,普及电子结算、网上支付,加快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商贸体系,不断提高我市流通现代化水平。
四、以人为本,完善商贸服务体系
按照高起点规划、大力度运作、大项目带动的思路,优化调整商业布局。加快万达李家村和东大街商业广场、开元商业广场、宏府西华门广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巩固钟楼商圈传统优势的同时,指导小寨商圈合理规划、定位、发展,加快解放路商圈的培育、开发,全面推进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城镇商业的建设改造,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体系完善的商贸建设发展新格局。
加强西大街、骡马市等新建特色商业街区的招商与服务,丰富业态,凝聚人气,打造品牌;协调推进小寨商圈改造建设规划,打造一批集休闲、购物、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继续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指导更多老字号企业参与“中华老字号”的申报、认定工作,提高老字号企业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继续推进放心早餐工程,逐步增加经营网点,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引导放心早餐企业与利安社区电超市和华商数码在业务上合作。促进传统餐饮企业创新菜品和服务,培育和打造特色餐饮街区,组织举办“丝绸之路美食节”活动,实施陕菜振兴工程,保持和扩大我市餐饮业优势,提升其行业形象和影响力。通过连锁加盟等现代经营模式整合资源,加快发展经济型酒店,提升酒店、住宿业服务层次。继续开展零售企业分等定级工作,引导零售企业加强软、硬件建设,提升整体实力,促进传统百货业向现代百货业转型。
稳步推进社区商业发展。以《市社区商业发展意见》为指导,继续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合理规划引导新建社区商业发展,调整、改造老社区商业布局,引导便利店、放心早餐、放心肉店等便民服务进社区,适度扩大社区商业网点,形成全面服务于生活消费的新型社区商业服务体系。
结合节约型社会建设,制定《市商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建立健全各项节能制度。在全市零售企业中开展“万家节能店”活动,联手环保部门开展“绿色商场”、“绿色酒店”评选活动。按照《节约型零售业创建标准》开展节能降耗试点,以“点”带“面”推广。逐步消除过度包装、奢侈包装等不良现象。加强对煤炭销售企业的监管,严控经营企业数量,大力推行“供热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建设示范站,全面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站场达标,完善回收网络体系,促进可再生资源市场健康发展。
五、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市场协调发展
依托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加快建立乡镇和村级农家店网络,逐步构建以县(区)为重点、镇(乡)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继续组织实施“双百市场工程”、“信福工程”、“三绿工程”等,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重点加大对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产销衔接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组织开展产销协作、农商对接,搭建农产品流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产品生产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
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络和服务,加快商品配送中心建设,增加统一配送商品比率。大力发展农村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交易、服务、管理、经营创新。鼓励、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建立农产品从“农田到城市”的直达通道。指导企业利用农家店收购农产品,为农产品进超市创造条件,实现城乡双向流通。
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把维护市场稳定有序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加强市场监测、分析、预警。落实重要商品储备任务,强化市场监管和调控,保证市场运行平稳。继续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健全商场、超市食品准入及退出机制,加大肉类市场专项整治力度,确保群众消费安全。加快农贸、集贸市场改造扫尾工作步伐,力争年全面完成改造任务。会同相关部门抓好煤炭、二手车、报废汽车、成品油、酒类、食盐等行业的检查和整改,促进行业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