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物流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7-0239-01
1、智慧物流的背景
“感知中国”是2009年总理在2009年提出的建设的新概念,在此之前,关于智慧建设的概念始于美国。21世纪实在是信息爆炸的世纪,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科技的应用更加广泛,信息时代的内涵其实依然是科技。信息的爆炸是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物联网被各国争相作为本国的建设目标,物流作为最早接触物联网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是最早的。现代物流的方向大致要朝着现代化、科技化发展,这是时代要求。智慧物流的研究是属于历史潮流,当然根据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智慧物流自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之后,就越来越受各国的重视,为此中国还将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智慧物流的建设是完全符合物联网的发展趋势的,当然物流现代化建设自然是对其城市的经济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也是未来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方面。
这是智慧物流的大致产生背景,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虽然智慧物流已经受到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但对它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更谈不上体系构建,实施的框架企业和学术界都还未达成良好的共识。
2、智慧物流的概念
智慧物流的概念的提出要最追溯到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IBM公司作为一家信息技术研究的公司,它对智慧物流的理解也是建立于信息技术的支撑,所以对于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可以说从运输、仓储、包装以及装卸、加工配送等,整个物流的历程步骤都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物流是将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都纳入信息系统的控制之下,实现系统全面感知,这样就可以及时处理以及进行必要的有效的自我调整,总的来说,智慧物流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系统物流的建设,让物流自动化、创新化、准确化,智慧物流实际上也是现代化综合性的物流系统。
3、智慧物流的基本功能
3.1 智能分析功能
智慧物流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智慧性,智慧性主要体现在智能分析。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智慧物流能运用智能的模拟模型等各种具有智能性的手段来分析物流。分析物流的各个环节,分析物流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还可以根据这些问题提出智能化得假设并且通过实践来进行检验,来进行解决问题的一个循环。实际上,智能分析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一种功能。系统自动调用数据,来解决问题,同时来发现漏洞,达到智慧化的效果。
3.2 感知功能
智慧物流是以信息技术作为依托的物流系统建设的物流系统,通过信息手段将传统物流的每个环节和细节都同时纳入智能系统中,包括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加工、配送等,物流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步骤繁多,任务繁重,仅靠人力的话不可能同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就能做到。依靠现代科技,能对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感知,接着再对这些信息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能及时处理而且自我调整,实现了物流规划的智慧化。
3.3 优化决策的功能
结合特定的物流要求,智能系统可以对要求和物流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评估,从物流的成本、时间以及其他的特殊方面和标准要求,来评估风险以及对风险进行预测,这是制定合理决策的前提条件,只有做到对物流项目的详细周密分析,对其风险进行有效预测,才能提出最优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决策是经过对物流环节和物流信息的周密分析的,相对于人力的局限性来说,智能系统分析后的方案更具准确性。
3.4 及时反馈功能
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功能,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信息的及时反馈是关系到物流工作完成好坏的最有效的晴雨表,反馈实现系统修正,还能完善管理,总之它是贯穿于物流工作中的几乎每一个环节,它起到的作用既是细节方面的,但同时也是全局性的。
4、智慧物流建设的策略
4.1 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基地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建设智慧物流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是智慧物流的内涵。例如传感技术,移动计算机技术,还有智能网络等,通过这些最新的信息技术去建立物流智能管理网络体系,建立智能配送中心等。通过各种技术培育出一批优秀的企业,然后通过示范推广,达到带动整个物流行业的智慧化建设的潮流。其中优秀的企业还可以与外资合作,这样不仅会吸引外资,更能促进物流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至于说物流产业基地,我们可以选择设备完善、基础较好的物流基地进行示范性建设,其目的也是达到示范推广,带动整个物流行业的智慧化改革。例如,江苏常州的物流建设,常州目前建立了现代化的亚邦医药物流中心,这是一个典型的智慧化物流的示范基地,两年的物流建设不仅促进了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的发展,而且还极大地减少了传统物流在资源上的浪费,有利于常州生态经济的发展。
4.2 对物流行业进行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完善的法律法规
如果说进行信息化建设是智慧核心内容,那么对物流行业进行发展规划,对物流行业进行法律规范化是物流行业智慧化建设的保证。例如常州市物流现代化建设的成功范例里,常州市就是物流行业的规范性上做足了功夫,在行业的法律法规上进行了符合现代化物流的政策,这样既保证了建设的成果,又能继续保证后续的发展,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规范。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还有利于消除由于地理原因造成的市场障碍,使资源达到优化配置;而开放的统一有序的市场,能更好地保护经营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智慧物流;动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developing intelligent logistics are systematacially presented. The motivation of developing intelligent logistics i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ciousness, social needs, economic interests, government polici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so on. Three operating modes are analyzed which are government leading, market leading and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which include tax preferential policies, loans preferential policies,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capital investment, talents training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intelligent logistics; motivation; countermeasures
1 智慧物流的内涵
智慧物流是物流发展的高级阶段,物流的发展经历了粗放型物流――系统化物流――电子化物流――智能物流――智慧物流五个阶段。其中,粗放型物流属于现代物流的雏形,系统化物流是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电子化物流是现代物流的成熟阶段,而现代物流的未来和希望则是由智能物流向智慧物流发展。智慧物流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借助于物联网、传感网与互联网,实现物流系统中的物品、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协同及动态管理与控制,通过物流系统的“智慧”决策,实现资源的集成与共享,从而达到系统资源的合理配置。智慧物流具有以下特点:
(1)实时动态性。物流系统所处环境是动态的,其构成要素也是动态的。其它物流形式都是基于静态或周期性动态变化假设,无法实现实时动态决策。而“智慧物流”与其他物流形式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没有不变的模式。
(2)综合系统性。其它物流形式也提及“系统”概念,但这是一种狭义的“系统”,仅考虑物流系统中的物品等核心要素,未考虑人员、设备、基础设施等支持要素。智慧物流将实现物流系统中的物品、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协同,强调的是广义的“系统”。
(3)大众普世性。物流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涉及众多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智慧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技术、体制机制、组织管理、系统运行等多个方面,不能一蹴而就。选择那些具有实现“智慧物流”条件,并且能够起带头、示范作用的行业率先进行探索性发展,积累经验,最终实现具有普世价值的“智慧物流”。
(4)多领域协作性。首先,智慧物流的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并有赖于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水平提升;其次,智慧物流需要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精细管理是“智慧物流”的管理核心,需要用“智慧”来武装物流管理。
2 研究现状
“智慧物流”的概念于2009年提出,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应琳芝、俞海宏、章合杰等(2011)首先阐释了“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然后分析了宁波智慧物流的现状,最后从切入模式、基本目标、建设内容等方面提出宁波智慧物流建设的建议。杨健、焦勇兵、刘伟(2012)在智慧城市概念的基础上对智慧物流进行了界定,并对波市建设智慧物流的动因进行探讨,并利用价值链理论、技术采纳理论、当代组织理论对智慧物流进行理论解释。党建民(2012)阐述了智慧物流的概念以及发展智慧物流的重要性,对徐州智慧物流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在推广步骤和主体方面提出具体操作建议。张春霞(2013)指出智慧物流的发展需要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物流标准、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平台、物流人才等方面提供保障。丁俊发(2014)提出发展智慧物流要有全球与公共视野,要融入“智慧城市”,要夯实技术基础,离不开大数据,要向“智慧供应链”延伸。王之泰(2014)重新提出智慧物流的定义,探讨了发展智慧物流的意义、城镇化与发展智慧物流的关系、“智慧物流”的抓手与切入点等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智慧物流的概念、意义,以及实现智慧物流的对策建议进行初步探讨。但“智慧物流”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作为一个系统、综合的概念,它还涉及政府、行业、企业、消费者等多个主体,受政策、技术、经济、社会需求、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智慧物流的动因亟待研究。
3 发展智慧物流的动因
3.1 意识自发力
(1)拥有“智慧物流”的全球与公共视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采购、生产、流通、消费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也成为新的挑战。首先,智慧物流的发展要有全球视野,要把智慧物流放到全世界范围去观察、去研究,通过智慧物流的发展来推动智慧国家、智慧地球的实现;其次,智慧物流不是单个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实施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拥有着眼于社会利益的公共视野。因此,智慧物流的发展不可能靠企业单打独斗,要打破企业、行业、地区间的隔阂,放眼全球、着眼全局,促进企业智慧物流、区域智慧物流、国家智慧物流、全球智慧物流间的有效衔接和协同发展。
(2)认识到“智慧物流”对“智慧城市”及“智慧国家”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在经济总量、城市规模、城市面貌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变,在国内、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但民众幸福感不高、要素集约程度低、公共服务增长缓慢、生态文明建设有待改进等问题日益显现。“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模式的改变,由“重数量、轻质量”向“重人文、宜居住”转变。物流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智慧物流”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子系统之一。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社会物流体系瘫痪、食品药品安全无法溯源跟踪、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困境、物流成本高、物流能耗高等问题,有些甚至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发展智慧物流是满足百姓民生需求、实现社会公共服务良好运行的可靠保障,智慧物流重点关注“民生”领域,现代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果也会最先体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3.2 社会需求拉动力
(1)产业结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社会产业结构已经从农、工、服务业向信息业及知识产业方面变动,特别是与物流活动很少直接联系的服务业、信息业和知识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大。物流总需求量的增长也将越来越困难,物流企业、行业必须转变传统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物流发展要更加具有“智慧”。
(2)贸易结构变化。随着贸易结构从“以进出口原材料及初级加工产品为主”转向“以高度加工的精密机械、海外高级食品等为主”,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智慧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3)需求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特征的变化首先体现为“节约消费”,企业对原材料需求计划更科学,对加工过程中的损耗控制更严格,对半成品和产成品库存控制更精确;其次体现为“个性化消费”导致产品种类很多,最终形成小批量、多批次的物流需求。
(4)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往往导致χ腔畚锪鞯男枨蟛煌,人口总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产业规模和比重、物流需求系数等参数是主要指标。
3.3 经济利益驱动力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客户的物流需求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由于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较大,随着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地位的确立,很多企业开始把降低物流成本做为公司战略,对物流合理化提出了新要求,催生了智慧物流的需求。相对于其它物流形式,智慧物流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动、快速识别,提升物流效率。传统物流中涉及的物流单元、物流工具、物流环境多种多样,对“物”的识别与控制往往受制于工具和流程。智慧物流利用电子标签和射频技术,只需要0.1秒就可以自动完成物品的识别,而机器读取条形码花费2秒;没有条形码易污损破损、单件操作的缺点,电子标签和射频技术可以对“物品识别”进行批量操作。
(2)全程跟踪与追溯,确保物流安全。智慧物流借助于物联网技术,不仅关注流通环节的“结果”,同样关注“过程”的质量。从原材料采购,半成品、产成品的加工,到商品配送、废品回收的整个闭环供应链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被记录在案,以备跟踪和追溯。
(3)实时动态处理,提高物流服务的反应速度。传统物流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环境,天气情况、交通状态、特殊运输要求、各类突发事件无一不在考验着物流产业的智慧。通过实时监控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实现供应链的动态控制与处理,可以提升物流服务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
(4)智能决策与优化,管理更科学。一般情况下,物流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之间存在二律背反的关系,很难二者兼顾;且服务水平和成本影响因素多,并随环境动态变化,难以完全量化,给决策带来了很大难度。智慧物流可以做到信息高度集成、数据实时更新,运用优化决策理论与方法,使服务水平和服务成本达到一种理想的均衡状态,管理更科学。
3.4 政府政策引导力
政府政策影响着智慧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基础设施配置、结构调整与升级、智慧物流产业的空间布局。基于以下三点共识,多地政府出台了发展智慧物流的战略规划和相关政策:
(1)发展智慧物流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物流产业规模急剧增加,但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依然高居不下,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采购、生产、销售成为常态,物流成本的降低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新途径,对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发展智慧物流,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平的协调发展,不仅能够帮助我国相关产业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并且能够增加国际竞争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保持相关产业的平稳发展。
(2)发展智慧有利于适应贸易结构和销售模式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导,能源、原材料、商品的进出口贸易额显著增加;与之相配套的物流活动组织与管理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向传统物流提出了挑战。制造行业的物流外包比例进一步增大,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规模不断增加,同时对物流服务的时效性、反应速度、成本控制要求也更高。“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为传统行业的发展迸发出新的生机,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处理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但是物流依然是“互联网+”的瓶颈,需要推动智慧物流的发展来配合“互联网+”行动计划。
(3)发展智慧物流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智慧物流体现信息化、系统化、集成化、实时性、动态性的特征,强调供应链伙伴间的信息共享、资源集成,注重供应链的动态过程控制,追求供应链的系统整体优化。智慧物流以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前提,以信息系统、信息平台的建设为基础,以数据集成与挖掘为手段。因此,智慧物流的发展必将带动一批与智慧物流产业配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涉及自动感知、识别、可视化、卫星导航等关键技术的研发、试验、集成与产业化;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信息系统构建技术;大数据环境下的物流决策与优化、基于云计算的物流技术应用等方面。
3.5 环保强制力
(1)资源节约要求。①优化配送体系。在现有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下,市场需求呈现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特征,企业分散经营的配送模式受成本的约束,很难满足此种市场需求特征的配送要求。智慧物流配送模式可以优化配送网络,合理布局配送节点,降低配送系统的总库存量,提高车辆的满载率和使用率、减少车辆出行量,从而降低企业和社会物流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集约化水平。②创新库存控制机制。传统的库存机制是假设供应链各企业间在资源的调度管理上是没有任何联系、完全独立的,无法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协同;智慧物流模式下,将供应链各企业虚拟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一体化调度,实现“分散资源集中管理”和“集中资源分散服务”。
(2)环境保护要求。①提升运输工具满载率、减少运输工具使用量。物流服务带来的噪音、震动、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已经成为社会化问题。智慧物流可以提高物流组织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通^运输路线优化、运输方案优化等措施提升运输工具满载率,从而减少车辆等运输工具的出行量,对解决交通堵塞、空气和水污染、噪音等社会问题都将起到明显作用。②减少土地占用。智慧物流通过资源整合和系统优化,提升供应链系统服务能力,在保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可以减少仓库、配送中心等建设数量,从而减少土地占用面积。
3.6 技术进步促进力
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是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的标志,借助手机、视频电话、呼叫中心、PC、摄像头、RFID、传感器、智能卡、GPS等感知技术;通过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网络技术为智慧物流信息的自动识别与存储提供支持。云计算数据中心、智慧物流信息中心、专业信息平台、物流专业服务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政务系统等信息平台也为智慧物流提供资源集成与优化平台。技术革新改变了物流服务原有的技术路线和技术特征,实现了信息快速、真实的传递,资源的高度集成和共享,既降低了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又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让物流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从而促进了物流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进一步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4 发展智慧物流的对策
4.1 选择合适的运营模式
智慧物流的建设运营总体上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1)政府主导型。政府是建设和运营的主体,一是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课题申报或招标方式推动智慧物流技术创新和研究,并推动成果转化;二是以公共信息系统建设为纽带,带动信息和资源的集成;三是以行业或区域智慧物流项目建设试点为手段,注重经验、模式的总结和归纳,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市场主导型。以企业为主导,利用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激励机制吸引企业参与并积极推动智慧物流建设,最终实现社会物流的智慧化。主要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模式、大型制造企业模式、物流园区模式等。
(3)共同推进型。政府和企业共同建设、共同管理,政府侧重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和资源保障,企业侧重于运营与管理;注重彼此之间的分工和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智慧物流的良性发展。
4.2 完善相关制度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政府出台智慧物流发展总体规划,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制订智慧物流发展路线图,做好智慧物流发展的整体布局。第二,成立专门的项目工作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运用宏观协调能力和政策手段,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制定监督制度、激励机制、协调机制等管理制度。第三,在财政税收政策、贷款政策、土地征用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提高企业参与发展智慧物流的积极性。第四,尽早开展智慧物流标准和规范的研制,做到有章可循,为智慧物流发展提供行动指南。第五,政府应该抓紧制定与智慧物流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4.3 提供资源保障
第一,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动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专业信息平台、专业服务平台、政务系统、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智慧物流建设打下良好基础。第二,成立智慧物流发展专项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智慧物流设施设备与信息系统建设,推动企业智慧物流系统和社会智慧物流系统的融合,对积极推进智慧物流发展的企业或单位给予税收或贷款优惠。第三,积极推动智慧物流项目、智慧物流中心、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做好示范和推广工作。第四,加强智慧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各院校以物联网技术、物流管理专业为基础和平台,把握智慧物流人才的技能要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完备的课程体系,注重对智慧物流技术、智慧物流运营与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推动智慧物流专业建设;企业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加盟,或者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参与智慧物流人才培养。
5 结束语
发展智慧物流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基础动力,是提升企业及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科技水平、推动自主创新的有效手段。但智慧物流是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新兴产业,涉及交通、商贸、环境、经济等众多领域和管理部门的系统对接、信息整合、数据处理和政策协调,需要企业间、行业间、政企间、区域间的协同与联动。因此,提升政府、企业参与智慧物流建设的积极性,提供可靠的组织、制度和资源保障对发展智慧物流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之泰. 城镇化需要“智慧物流”[J]. 中国流通经济,2014(3):4-8.
[2] 应琳芝,俞海宏,章合杰. 宁波市智慧物流建设策略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1(17):94-96.
[3] 杨健,焦勇兵,刘伟. 宁波智慧物流建设的机理分析――基于管理学理论视角[J]. 物流技术,2012,31(7):377-379.
[4] 党建民,王晓珍. 徐州智慧物流发展定位及推广模式思考[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4):138-140.
目前,农产品网上销售,主要以农特产品为主,品种还在不断增加,如何把农产品的网上交易变得更易可行?主要应解决信任和物流问题。信任问题是网上商品交易的首要事项,特别是关系人的健康与安全的食品,食品的品质尤其重要,能提供可靠品质的农产品,并得到消费者信任,就奠定了网上交易的基础。现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农产品信息数据采集、分析、检测等工作,对优质农产品进行开发及保护,并对农产品质量问题溯源,实现对优质农产品的信任背书,解决信任问题带来的卖难,这为农产品网上交易提供品质保障。快捷、廉价的物流,使网上交易变得更为可行,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网上交易,没有快捷的物流提供保障,整个交易是不可能进行的。物流费用在单位重量的农产品价格中所占比例,直接影响农产品网上交易。国家在农产品溯源与物流方面已在大力推进,为农产品的网上交易变成现实提供了保障。
网销化正逐渐成为商品交易的主流趋势,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缩短了农产品的流通渠道、降低流通成本、拓宽销售渠道,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为绿色农产品注入新的活力。
四川 邢杰林
智慧城市建设应避免盲目性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具有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四大特征。这决定了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各种技术的整合与大量资金来提供保障,要求智慧城市建设的设计与规划具有可操作性,不得盲目投资和推进与城市支撑力和应用相脱节的项目。
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城市信息化的一个长期目标,需要不断建设、维护、更新、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项目。一个城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时,先期要通过完善的规划和实施计划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在设计与建设时,应考虑与原有项目的衔接、兼容与整合,避免资源、资金的浪费,项目的重复建设,还要考虑到系统的营运、维护人员培养与管理。
关键词:智慧物流;人才;因素;DEMATEL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smart logistics and smart logistics talent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defines smart logistics' talent. It constructes a set of talent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on smart logistics, which is involving government, industry, enterprises, schools and individuals. With the DEMATEL(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method, taking the Ningbo smart logistics talent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the article show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related factors, and quantitatively measures the comprehensive degree, causal degree and central degree. It reveals that the talent development of smart logistic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of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s its own development. Thus, the smart logistics talent development policy will be more effect.
Key words: smart logistics; talent; factor; DEMATEL
2009年,奥巴马提出将“智慧的地球”作为美国国家战略;2009年8月7日,总理在无锡提出了“感知中国”的理念,表示中国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宁波市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在港口经济中最为活跃也是最为有发展空间的产业就是物流。数据显示,中国物流行业的成本高达30%,而国外物流行业的成本只有不到10%,如果物流行业的整体成本能下降10%,中国的产品就能提高10%的利润,所以物流产业的提升对整个经济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宁波拥有物流企业近5 000家,庞大的物流企业群体和得天独厚的港口基础为发展智慧物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合格的从业人员,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是否能够做到可持续的一个先决条件。面对着智慧物流这一崭新的理念,如何发挥方方面面的力量,培育出优质高效的智慧物流人才,成为目前急需研究的一个课题。
1 相关文献回顾
1.1 智慧物流内涵的研究
2009年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华夏物联网、《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率先在行业提出“智慧物流”概念,即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物流产业发展中。鉴于智慧物流的新颖性,国内学者对其研究并不多,依据目前所查找到的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智慧物流的理解分成三种观点。
观点一:依托信息技术,智慧物流是一种现代化的综合性物流系统。如应琳芝等(2011)认为智慧物流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系统感知、全面分析、及时处理及自我调整功能,实现物流规整智慧、发现智慧、创新智慧和系统智慧的现代综合性物流系统[1]。马军(2012)认为,智慧物流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系统物流的建设,让物流自动化、创新化、准确化,智慧物流实际上也是现代化综合性的物流系统[2]。
观点二:智慧物流是使物流系统具有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如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认为,智慧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
观点三:智慧物流是物流发展到倾向于整体智能和服务对象紧密智能联系的状态。如汪鸣(2011)认为,智慧物流是指在物流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技术和匹配的管理和服务技术基础上,使物流业具有整体智能特征和服务对象之间具有紧密智能联系的发展状态[3]。
国内物流界对智慧物流的实践基本上倾向于技术层面,且发展比较迅猛。如安得物流的实践告诉我们信息化助力“智慧”物流,信息化技术使其在物流方案优化与成本控制方面领跑市场。“供应链+物联网=智能物流”的理念促使其开发的可视化管理核心模块,保障了其管理理念和手段的先进性。2010年,明伦高科创造性的提出“企业物流信息化、物流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企业化、信息企业物流化”。将物联网技术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智能化。宁波市以整合宁波口岸公共信息平台资源为基础,利用RFID、GPS、AIS、视频采集、数据交换等物联网技术,搭建宁波口岸物联网智能平台,以拓展宁波电子口岸和第四方物流平台功能为重点,建设智慧物流数据中心,提供智慧物流的基础服务和应用服务。宁波富邦物流有限公司与IBM中国开发中心合作创建的智慧物流是一个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实现运输量预测、最优路线设计、合理调度车辆、自动优化拼车、实时查询追踪、自动结算等功能的“智能”平台。该平台突出的重点在于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能把现在比较先进的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分析等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国外学者对智慧物流的研究大多通过信息系统的实现来开展对智慧物流的研究,如H.C.W. Lau, K.L. Choy, Peter K.H. Lau, W.T. Tsui(2004)认为智慧物流能对要开展的业务提供专家级的意见,并能够在价值链中提升物流运作效率[4]。Michael Stolarczyk(2006)认为智慧物流是一种充满智慧、有远见、自身具有敏感性和反应效果的自适应物流系统[5]。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出,智慧物流必须依赖信息化技术,具有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且需要整个物流行业的智能化程度配合。
1.2 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研究
人才开发包括: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即从现有人才资源中发现有能力的人,进行培养、训练,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和经营水平。
截止目前,学术界对智慧物流人才开发方面的文献基本上没有,面对着智慧物流建设的日新月异,如何能够促进智慧物流人才开发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借鉴智慧物流特征中体现的特性,可以查阅相关人才开发的文献作为研究的依据。如王凌(2009)认为政府在开发高素质的相关人才中应实现“战略规划者”、“制度设计者”、“要素保障者”和“政策宣讲者”四大职责[6]。李和中(2009)借鉴新加坡、印度政府建立人才开发机制时提出应该通过政府投入导向来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7]。王熠、孙健(2012)提出应该强化科技人才开发意识、增加教育投入、完善科技人才培训体系、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支持力度等要素来影响本地区科技人才开发水平[8]。王娜(2011)提出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科技人才,需要进行合作教育的有效实施,相互间的深层次融合至为关键[9]。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回顾,可以看出,智慧物流人才开发必须结合智慧物流的特性,对现有物流人才资源进行培训和训练,进而挖掘和培养行业企业能够用得上的人才。
2 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的指标体系构建
2.1 智慧物流人才开发影响环境分析
人力资源提升是行业发展的动力,新理念的提出和深化,必须有一大批行业从业人员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培养,才能真正促进该行业的升级换代。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的初始离不开物流人才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其本质的体现在于学校是否给予学生必要的物流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当学生转换成物流企业的员工后,是否能够适应智慧物流所要求的岗位技能就成为了物流企业升级换代的大事。智慧物流人才的生存环境好坏,是否能体现物流信息化人才长期投入所获得的必要回报,是智慧物流人才集聚的必要条件,而这种集聚效应反过来又会促进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升级换代。物流行业是否能够有魄力使用智慧物流人才,换句话说,是否给与对方足够的重视和信心,将是智慧物流推广的关键。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地激励物流行业提升信息化水平,将会是智慧物流人才在物流行业活跃的“活性”因子。
综合以上观点,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智慧物流人才开发影响环境因素,其中微观环境包括员工自身构成的个人发展环境和企业职场氛围环境,这将直接影响智慧物流人才的开发;中宏观环境包括行业竞争环境、政府、学校等环境,将从一定程度上加强或弱化智慧物流人才的开发。
2.2 智慧物流人才开发指标体系
结合文献研究和智慧物流的特性,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智慧物流人才开发指标体系。
3 实证分析
3.1 基于DEMATEL方法的宁波智慧物流人才开发分析模型
基于宁波市大力发展智慧城市、智慧物流的决心和魄力,本文将上述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的指标体系制作了调查问卷,进行了调研。调查范围如表2所示。其中发放问卷148份,回收问卷123份,有效问卷117份,占回收总数的95.12%。
结合调查结果,依据DEMATEL的验证理论及思路,评价了每个因素对其他因素的直接影响关系,构建了表3所示的直接影响矩阵Y■。其中,矩阵内的每一个值Y■表示因素i对因素j的影响程度。表中0—3作为衡量因素之间关系的标度,0代表因素之间的没有关系,1代表因素之间关系一般,2代表因素之间的关系较强,3代表因素之间的关系很强。计算时,采用了EXCEL进行模型的计算。
依据DEMATEL法的计算步骤,得到宁波智慧物流人才开发指标之间的原因度和中心度(如表4所示)。其中,因素F■的中心度表明了因素i在指标体系中的位置及其所发挥的作用大小;其原因度表明了因素i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当原因度大于0时,表明该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大,成为原因因素;当原因度小于0时,表明该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大,称为结果因素。
3.2 影响宁波市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的因素分析
如表4所示,将影响宁波市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1)原因因素。按其大小顺序依次是:F11、F17、F9、F10、F18、F16、F13、F12、F22、F8、F21、F15、F26、F3。这些因素对宁波市智慧物流人才开发影响较深,应该着力强化此类指标因素,进而促进宁波市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的成效。
F11的原因度最高,作为复合性人才的智慧物流人才对其就职的行业比较看重,只有提升了行业的薪酬待遇,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更多的高科技人才进入物流行业,进而促进智慧物流人才的集聚。其次F17的原因度较高,表明智慧物流人才对政府是否具有明确的智慧物流发展战略比较看重,说明目前智慧物流人才更多地愿意与区域经济发展共进退,但同时也希望政府能够在行业支持力度方面多下功夫,使自己明确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而能够提升自己的实力。F3的原因度最低,说明智慧物流人才对所就职的企业晋升与培养机制虽然有看重,但是在所有原因度中不是主要地位,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智慧物流人才希望获得的是比较自由的就业空间,不太愿意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单位中发展,更多的是能够获取整体就业环境的完善性。
(2)结果因素。按其绝对值大小顺序依次是:F29、F28、F7、F23、F30、F19、F27、F25、F20、F6、F14、F2、F24、F4、F5、F1。这些指标会受到其他指标的影响,进而影响宁波市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的成效。比较靠前的是F29、F28、F7、F23等结果因素,从分类表中能够看出,个人在工作中的信息与技术应用意识、个人在工作中的价值取向、智慧物流人才的职业道德等指标与员工个人发展和经过学校职业技能培养阶段密切相关,这反映了宁波智慧人才开发时,应该将更多的关注度放在培养和提供员工就业环境的载体(即企业和学校)上,而不是将关注力放在员工个人身上,因为可以通过其他环境因素来影响员工个人的发展。
因素中心度越大表明其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越大,在宁波市智慧物流人才开发指标中,排在最靠前的几位依次是F10、F22、F8、F19、F21、F3、F18、F11、F12、F20等。这说明了宁波智慧物流人才开发时,要想取得较好的成效,必须把行业创新氛围、智慧物流人才的信息管理能力、行业人才集聚度、学校智慧物流人才定位等环境要素放在首位进行发展,进而通过这些关键因素的投入和发展,推动宁波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的可持续性。
4 结论、建议和展望
智慧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智慧物流人才的开发,只有充分重视“以人为本”,培育一大批适合智慧物流发展的智慧物流人才,才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智慧物流行业的发展。
从中宏观层面而言,智慧物流行业的竞争态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宁波智慧物流行业的发展,其中智慧物流行业平均报酬、智慧物流行业竞争激烈程度、智慧物流行业创新氛围等环节对宁波智慧物流人才的开发具有明显的作用。如果能够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力量,对宁波物流行业、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规范,按照影响宁波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的原因度指标因素来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必将对该行业智慧物流人才的开发起到较大的辅助作用。对政府而言,需要进一步明确智慧物流发展战略,加大对物流行业对智慧物流环节的倾斜力度,提供智慧物流的基础设施等主要环节,通过政府公共管理的针对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不同,进而推动宁波智慧物流人才开发。对于学校而言,应该加强对智慧物流人才的信息管理能力和知识体系完备性方面的设计,同时强化提升员工就业前的学习,帮助企业建立能适应智慧物流人才发展的晋升与培养机制,都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宁波智慧物流人才的开发。综合以上分析能够看出,目前宁波智慧物流人才在开发时,行业协会、政府、学校、企业在其中所起到作用各有偏差,相关机构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在智慧物流人才开发时的因果关系,进而推出真正能推动智慧物流人才发展的策略。
本文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于影响智慧物流人才开发时的环境因素,考虑到智慧物流人才的复合性,以及各区域经济发展对智慧物流的不同要求,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的研究还可以从区域经济与人才发展联动性、企业的用人环境构建等多维度多视角开展研究,进而不断丰富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的维度和深度,为后续研究奠定良好的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1] 应琳芝,俞海宏,章合杰. 宁波市智慧物流建设策略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1(17):94.
[2] 马军. 智慧物流——打造现代化物流平台[J]. 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7):239.
[3] 汪鸣. 智慧物流重在智慧[J]. 物流时代,2011(11):13.
[4] H.C.W. Lau, K.L. Choy, Peter K.H. Lau, W.T. Tsui. An intelligent logistics support system for enhancing the airfreight forwarding business[J]. Expert Systems, 2004(5):253-268.
[5] Michael Stolarczyk. Intelligent Logistics or Just Good Old Common Sense?[EB/OL]. (2006-12-08)[2013-10-30]. http:///intelligent-logistics-or-just-good-old-common-sense-2006-12.
[6] 王凌. 知识型服务业人才开发中的政府职责实现[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4):88.
[7] 李和中. 新加坡、印度政府建立人才开发投入机制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湘潭大学学报,2009(1):19.
从“小”入手
作为湖南省面积最小的地级城市,湘潭市在发展信息化时的出发点和基础不单要依靠原有的经济产业实力,更要充分挖掘信息时代小城市新的力量。湘潭市是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示范城市,在“智慧湘潭”建设规划中,这样描述:“智慧湘潭”是“数字湖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湘潭”建设是城市信息化进程中实现数字化和智慧化的必然过程,是实现湘潭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逐级深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得到广泛使用,从湘潭市的产业规划来讲,也将逐步使技术成为推动智慧湘潭建设的重点。在两化融合领域,将有针对性地深入推进试点示范企业信息化工作,围绕“3+3”产业(先进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食品)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加快嵌入式系统芯片、电子标签、可编程控制器、工业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生产和使用中的应用,医疗工程机械、现代电机、风电装备、汽车等产业重要产品和矿山成套装备的智能化程度。提高精品钢材、食品等主要产品的附加值。运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建设企业私有云,实现“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在行业层面,深化骨干企业基于信息共享、系统集成和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探索实施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促进现代化机电、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行业在研发、工艺、制造、服务等环节有效协作,促进产业链系统发展。以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为重点,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普及和深化,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促进钢铁、建材等行业安全有序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推动物流配送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及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全面提升物流配送的能力和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在区域层面,重点建设高标准、高水平、高服务能力的“智慧园区”。促进产业园区产业信息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和服务平台的标准化、规范化。面向中小企业,分行业构建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重点推进集科研和数字化设计、企业管理软件应用、行业电子商城为一体的多功能的SaaS云服务。
以小见大
利用产业特点带动城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是很多城市面对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战略的道路。“智慧湘潭”从实际角度出发提出了推进“智慧湘潭”建设的10大重点工程,内容涉及基础信息网络、智慧湘潭综合平台、政务、交通、物流、环保、民生、城管、产业智能化提升、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等多个重要领域。
总体来讲,“智慧湘潭”整体框架分为五层,包括:
全面感知层,由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传感器和M2M终端、传感器网络和传感器网关等物联网设备和设施构成,使城市管理获得最透彻的感知。
网络通信层,由3G移动网络、Wi-Fi、光网、卫星通信、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构成,使城市信息传递容量更大、更快捷。
综合平台层,物联网通用能力平台、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以及云计算中心为城市各行业应用提供统一的地图服务、定位服务、物联网能力服务、视频服务、短信服务、公共服务等。通过综合平台实现全市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整合、应用整合,实现全市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破除信息孤岛,避免重复建设。
主题应用层,包括智慧政府、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环保、智慧民生等各种智慧应用。
智慧城市门户层,提供政府接入门户、企业接入门户和公众接入门户,政府、企业、公众通过PC机、手机、智能墙等从门户获取智慧城市各个方面的资源信息。同时,也是“智慧湘潭”整体形象的展示平台。
关键词:智慧物流平台;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物联网;模式构建
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中小型企业由于公司规模和资金实力限制,普遍采用将业务外包给物流公司的模式,以节约构建自身物流系统所需的昂贵开发费用,进而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根据国外知名物流管理机构调查研究表明:一家企业的物流所需支付成本约占其销售利润的8%-15%,物流投资约为其企业总资产的15%-30%。由此可知,随着国内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企业需不断寻找新的竞争方式来保证其竞争力,竞争的着力点也由外部产品价格和产品服务的竞争转变为企业对其内部生产成本的控制,特别是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的经营成本的控制,外包物流业务成为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利器。目前将非核心业务的物流运输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运输服务商的企业越来越多,并让物流服务商提供给其最佳的物流运输供应链,使其可以专心发展核心业务,提高其产品竞争力,优化高价值产品生产模式,保证生产效率、生产质量和产品创新力,从而让公司的经营管理达到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最优化。由于贸易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贸易体系的各个方面也不断在升级更新,以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为技术支撑的智慧物流平台将会在外贸过程中大有可为。
智慧物流能够在我国对外贸易进行应用的理论及现实基础
(一)理论基础从理论层面来说,智慧物流的运用能够解决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存在的外贸成本高、信息化程度低以及信息沟通障碍等问题。与传统物流相比,智慧物流把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进行整合,达到物物交互和人物交互的目标,使物流整体价值链上的生产、包装、运输、仓储等各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整体贸易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便利化,优化了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达到了降成本增效率的目标。智慧物流的基础构架可以分为决策层、基础层、传输层、感知层与分析层。在这之中,感知层是此系统的起始环节,也是贸易活动基础信息数据的输入端,一般采用条码、传感器、视频识别、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前沿的信息技术采集基础数据,对贸易过程中各环节的实时动态数据进行监测,这是贸易过程中信息交互的关键所在;分析层是采用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筛选、处理、分析、存储等环节,为决策层提供数据支撑,也是贸易实现智能化的前提条件;决策层依据分析层分析出的数据信息,对过程中的智能作业进行管理与控制,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让我国外贸能够更高效、便利,同时缩减对外贸易成本。
(二)现实基础从现实层次而言,能够解决我国外贸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化程度低、通关成本高、流程复杂等问题,国内学者也提出了相关对策,不过监管体制不适应变化和信息孤岛等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探究,从智慧物流的应用基础理论来说,其能够解决上述的诸多问题。从我国把物流产业当作重点核心产业来进行发展的趋势来说,智慧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在逐步改善,激励智慧物流运用于贸易过程中。比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加大智慧物流发展力度,引入国外前沿技术和自我技术创新来进行发展,提升我国物流设备水平,加速我国外贸过程趋向于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近几年,国内跨境电商不断发展,多数表现为多、小、杂等特点,其业务管理也较为混杂,消费者需求也发生了转变,其对于个性化和专业化需求增高,这对传统物流运输服务来说是一个极大挑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信息技术在逐步完善成熟,会把其运用于外贸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包括运输、仓储、通关等。比如,运用大数据进行技术分析,收集商流、物流、资金流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外贸过程中的需求作出预测和设备维修预警等。智慧物流应用于我国外贸过程中的模式构建以往对外贸易模式是将进出口公司当作贸易主体,借助货代公司揽货、运输、贮藏及报关,经过海关部门检验核查,再经过物流企业运输达到产品跨国传递的目的,完成产品的跨国贸易。在中国境内,以智慧物流平台为基础的对外贸易模式则是把以往对外贸易各个环节的参与方相互链接,构建核心管理平台,并通过该平台达到各参与主体间的信息传递、信息共享和单据传递,提升各参与主体间的信息传输效率;在境外,借助境外舱单管理信息平台、单证管理平台与物流服务中心与境外不同国家贸易参与方进行信息交换、信息传输与单据传递。如图1所示,在我国进出口整个贸易过程中,智慧物流都有着较深层面的应用,普遍是对对外贸易过程中直接的核心生产业务和间接支持的相关业务进行的深化应用。从外贸核心业务角度来看,智慧物流核心管理平台对国内贸易主体与国外单证管理平台进行连接可完成单证交换,对国内货代企业与国外连接可完成订舱协同与舱单传递,将海关部门与其他贸易参与方连接可完成通关协同,将国内物流公司与国外物流服务中心平台进行连接可实现物流产品的实时定位。从外贸业务支持角度来看,智慧物流平台可收集国内外的最新贸易政策,达到对外贸易过程中实时调控和快速决策的目的;管理企业必须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运作,保证贸易的健康进行,依托于外贸过程中物流数据汇总成为大数据库源,对外贸发展趋势展开分析预测,实时调控贸易数量和方向等。借助构建智慧物流平台能够达到外贸流程的一体化发展,从内部成本控制端剪除重复劳动,同时及时共享信息资源,使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提升信息传输及利用效率,使资源实现最大程度利用。智慧物流平台主要包含四大内部核心模块,依次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据分析模块,对大量数据进行储存的云计算模块,保证数据安全性存在的数据隔离模块,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收集和传递的通信模块,不同模块之间明确分工又相互协作,进行数据和信息传递,构成了整体的物流核心管理平台。
智慧物流下的外贸主要业务
(一)全程化电子单证交换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国家的分工已经日益精细化,以原料采购商、产品制造商、产品零售商共同组建的闭环供应链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产品随着闭环供应链流通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传输速度通常会受到数据信息标准化的限制,所以对外贸易过程中实现全程化电子单证精准化交换会降低外贸交易成本。智慧物流平台能够实现国内各贸易参与方的单据交换,并且可完成与境外贸易参与方的单证传递与转换,如图2所示。以产品出口为例,外贸交易的起始点是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报价申请和签单,国内企业把产品订单、报价单及产品发票等单据信息借助智慧物流平台转化为国际普遍采用的格式,再通过国外单证管理平台转化为国外企业所需要的单据格式,从而完成单据的转换和传递。确认订单后,进出口企业便将所需货物备齐并寻找货代公司,与其交换订单、发票等单据信息,签署报关委托书,货代公司也需与船运公司进行订单、发票、订舱委托书等信息的交换和签署,再由货代公司向海关部门申报通关,提交通关所需的一切信息,包括报关单、合同、发票、报关委托书等,船运公司需提交装箱单和订舱委托书等,由海关核实后方可允许通关,再由智慧物流平台将信息转化为国际常用格式传递给交易地区海关部门和单证管理平台,从而达到全流程单据交换的目的。在产品出口前,进出口企业、船运公司、海关、货代公司是一个国内的单据交换闭环,四大参与方都拥有智慧物流平台接入口,各参与方既有不同角色分工又实现了信息共享,海关是权威的政府部门,享有对企业单据信息的审查资格,进出口企业能够随时跟踪自身产品相关的实时动态,货代公司能够查找所产品的各种相关信息,船运公司可以查看运输产品的相关进程以及单据信息。智慧物流平台能够达到国内外单据交换一体化运作,提升了单据使用率,打造了安全、高效、便利的贸易环境。
(二)全程化订舱协同在国内主要沿海城市都会设有区域性订舱系统,不过跨区域间船舱预定却没有实现业务协同。依托于智慧物流平台预定船舱则能够突破区域间隔壁垒,达到全程化订舱协同(如图3所示)。船运公司是接入智慧物流平台人力物力资源的供给方,依托于感应器、RFID标签等物联网高新技术来实现船运公司人力物力资源的整合汇总,再将船只开拔、仓储装卸、人员使用等信息作为实时动态进行数据信息流的传递。进出口企业与货代公司接入智慧物流平台是作为订舱主体的角色,确定了订舱需求时就会使进出口企业完成产品预备,并将产品的基本信息借助物联网平台进行传递,再经由智慧物流平台转化为标准格式传输给船运公司,船运公司确认无误后再借助智慧物流平台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实现供需两端的最优化配置,并将信息输出给其他相关主体,完成整体的订舱流程。依托于智慧物流平台设计的订舱协同能够实现订舱环节各参与主体信息的共享,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以及订舱流程全程可视化。
(三)全程化通关协同产品跨境运输可以说是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其中决定产品是否可以越境的基础就是通关流程,不同区域间的相关政策也有差异,借助智慧物流平台能够达到跨区域全程化通关协同(如图4所示),可提升进出口企业通关流程的效率。产品运输进入码头后,便会收到海关部门的监管,海关部门借助智慧物流平台初步对产品进行检验,同时接收进出口企业或者货代公司提交的报关申请,进出口公司和货代公司通过智慧物流平台将出口合同、外汇核销单、装箱单、报关委托书、发票等报关信息提交,海关部门对这些信息进行线上核实,智慧物流平台也会实时将核实结果及时反馈给企业和货代公司,通过线上核实后将审核结果传递给线下检验人员进行相应的现场检测和鉴定,鉴定结果也会实时上传到智慧物流平台,全部审核都通过之后,便可办理产品征税手续,同时将商品装船并准备出口运输,智慧物流平台会在此时将通关数据转化为国际常用格式传输给接收地区的海关部门。在整体通关流程中,进出口企业、海关部门、货代公司协作运行,实现通关闭环,如果哪项环节出现异常,智慧物流平台会将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应主体,采取相关措施,保证通关流程的顺利进行,另外线上信息传输与线下现场操作能够同步进行,可以减少信息滞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实现不同贸易主体间的全程化通关协同。
(四)全程化物流追踪由于全球贸易一体化发展日益加深,其信息化趋势愈加明显,对外贸易的透明化、可视化便成了突破外贸壁垒的关键所在,通过智慧物流平台能够达到外贸过程中全程化追踪物流的目的,不但能够时刻提示产品动态,还可以提升信息传递效率与准确率,降低获取信息的运营成本。对外贸易运输过程起始是由进出口公司备货,让产品嵌入RFID标签,借助无线网络信号实施连接,将产品的基本信息转换为可用于分析的标准化数据,运输公司在运输工具上装载射频识别装置与定位系统,借助物联网感知装置实时定位运输工具,同时将射频识别装置与产品数据信息进行对接,做到产品准确定位。运输工具和产品的动态信息传递到智慧物流平台上,然后反映到对外贸易的各个相关主体,产品经过通关口之后,其会上传在境外的运输数据到境外相关物流服务中心平台,借助智慧物流平台和境外物流服务中心建立联系,能够实现对产品境外运输信息的准确跟踪。智慧物流平台中的全程化物流追踪是将人力,运输工具、仓储的状态信息当作输入端,借助大数据信息分析技术将产品最优化运输路线、最佳仓储位置、最优化装卸方式进行输出。全程化物流追踪能够达到对产品物流信息的全面管控,容错率得到极大提升,若是某一环节发生异常还能够及时纠正。
智慧物流下的对外贸易业务支持
(一)国内外国际贸易政策支撑世界各国与国家不同区域之间颁布的贸易政策通常会有较大差异,有时这些差异会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交易壁垒,也会出现国内不同地区间的贸易不协调,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贸交易的效率。智慧物流平台经过收集各个国家与各国不同区域之间的关于贸易方面的政策,分析差异,构建贸易政策数据库,再依据各个地区颁布的最新贸易政策进行相关调整,经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数据库内容进行相应分析,对不同区域间标准化政策进行解析,再由平台与海关部门进行对接,更新最新的外贸交易政策,并督促海关检验执行;与进出口公司进行对接,更新产品生产、进出口政策,及时调整企业生产供应链;与货代公司进行对接,对出口政策进行实时更新,做到相应的进出口单据的智能转换;与船运公司进行对接,及时更新运输政策、调控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智慧物流平台对外贸交易的支持,能够保证各个外贸主体获得一致性信息,减小各环节沟通时的成本损耗,提升外贸流程的运作效率。
(二)对外贸易主体的规范化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已经趋近于成熟,但对其相关主体的监管方面依旧有不少盲区,很多中小型企业常常在规则边缘游走,借助智慧物流平台能够梳理贸易流程,健全其准入机制,全面规范对外贸易流程和实施对贸易主体的全方位监管。第一,应完善线上准入体制,进出口公司、船运企业、货代企业想要成为对外贸易主体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明。第二,海关部门应具备全方位监管的权利,借助智慧物流平台对各个贸易主体进行实时智能化监控,如果某一环节发生异常或者某一外贸主体发生信用危机,海关便可对其实施相应措施,封锁其贸易流程,终止贸易主体相关交易活动。智慧物流平台对于外贸交易的规范化,实现了政府对贸易流程的全方位监管,对不可控风险管控有了极大提升,还促进了对外贸易主体正规化参与对外贸易流程的发展。
(三)对外贸易趋势的智能预测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是构建智慧物流平台的前期基础,智慧物流平台的实质就是信息和数据的生产、交换、传输、分析、处理和预测。从进出口企业角度来说,智慧物流平台能够收集和整理企业订单时间,数量与商家信息,准确预测在以后各季度的大概生产数量,建立历史数据模型,分析未来行业市场走向,促进国家市场的开辟和发展;从货代公司角度来说,智慧物流平台能够整合进出口公司与运输公司间的业务往来,估算其业务未来的增长空间;从船运公司角度来说,智慧物流平台能够收集运输、仓储、装卸的全部数据信息,准确估算未来的消费者需求和补给量;从海关角度来说,智慧物流平台对于历史上外贸过程数据分析和处理,估算出未来外贸发展趋势,为海关人力资源管理和港口建设提供依据。对外贸市场进行智能化预测需建立在各贸易主体相互协作的基础上,进行提前的需求和供给规划,实现各主体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关键词】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大数据;平台构建;信息服务
一、智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叫好不叫座,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信息平台提供的综合服务能力不够。通过分析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我们发现大部分平台只是一个具备会员系统的提供车找货、货找车的信息门户网站,对物流服务的撮合与优化功能较弱;同时,信息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鱼龙混珠,物流交易量较少。因此,用户对平台的黏度较小,平台对用户发挥的效力也很有限。所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规划上,一定要抓住用户“痛点”,解决用户问题,提高服务强度和服务能力。
其次,平台的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能力不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作为连接政府、企业及客户的桥梁,不但要实现信息整合、信息共享的基本作用,更要实现信息反馈、信息解读、信息挖掘等功能,满足用户的专业化、个性化需求。比如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物流方案设计、优化,物流政策解读、技术咨询,信息处理与挖掘等个性化、专业化服务,进一步提高平台价值。
第三,平台运营无法实现可持续性。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平台在运营时,其盈利点的定位不够长远,很多平台将运营的盈利点定位于会员费、信息费、广告费等等。另外,诚信问题是平台运营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尽管很多物流信息平台都采取了一定的监管措施以服务于客户,比如实名会员等,但是,惩罚和约束措施比较欠缺,造成了用户对平台交易的信任感不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当前互联网+的环境下进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必须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利用移动互联和云计算的优势,构建智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紧扣“多样化服务”、“智能分析”及“持续运营”3个关键点,提高物流信息服务综合能力和用户黏度。
二、武汉市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框架
1.平台定位
湖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也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对冷链物流服务表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然而,与巨大的冷链需求相比,武汉市冷链物流发展总体来说相对落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息资源严重不对称,“有冷无链”和“冷链断链”现象时有发生。为打破这一僵局,构建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被提上日程。
武汉市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致力于实现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各级用户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因此,其直接用户包括湖北省各种生鲜农产品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的冷链物流部门或子公司以及中小型农产品销售企业;间接用户包含了通过平台获取服务的各类社会用户、政府管理人员、系统的运维和管理人员等。平台建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信息平台提升生鲜农产品经营企业采购、加工、生产和流通效率,优化物流成本,实现物流资源的高效配置,促进物流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行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现代化,最终成为助力食品安全这一全社会最关注的民生工程重要环节。
2.平台总体功能
从总体上看,武汉市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在规划时,主要体现了3个方面的功能:第一,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功能。该功能是物流信息平台的必备的基础。通过充分整合各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加快物流速度,避免不必要的库存成本及车辆空载的浪费;第二,物流服务的监控与预警功能。通过对冷藏车及冷库等物流设施设备温度、湿度等基本信息的实时监控、跟踪和预警,保证农产品在储藏、加工、运输过程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第三,深度服务与智能决策。为了满足平台服务大众的基本目标,同时兼顾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该平台在具体功能设计时,既体现了公共性,又要体现其专业性和个性化。为客户提供网络谈判、物流方案自动匹配与推荐、物流信息深度分析与挖掘以及与平台智库专家进行咨询与交流等服务。该平台功能模块的组成既包含了面向普通用户的基本功能,也包含体现平台智能性的特色模块。
(1)平台基本功能模块
平台的基本功能模块主要为供应链上下游普通用户服务,支撑一般物流业务需求。大体分为仓储服务、货运在线和公共信息服务三大部分。
仓储服务的基本功能模块有仓储基本信息、信息、租赁交易、业务查询。仓储基本信息模块主要供用户了解仓库基本信息,比如仓库类型,大小。信息模块主要供用户仓库的供给和需求信息。租赁交易实现供需双方在资源匹配的时进行的一种物流服务的电商行为过程。订单管理模块可用来实现仓储客户出入库订单的对接。
货运在线的基本功能模块有冷藏车基本信息、信息、在线交易、在途跟踪。冷藏车基本信息模块主要供用户了解冷藏车的基本信息,比如冷藏车类型、载重、车牌、车龄、油耗、定价等,是用户选择冷藏车需要了解的最基础性的信息。信息模块主要供用户冷藏车的供给和需求信息。在线交易实现冷藏车的预订与运费的支付功能。在途跟踪模块主要用来实现用户对货物在途环节的监控功能,防止中途“断链”现象,同时为在途车辆提供温度、油耗、湿度等参数的预警功能。
公共信息服务的基本功能模块有用户管理、系统管理、专家知识库、政策解读与技术推广。用户管理主要是用户进行自我信息维护的模块;系统管理主要由管理员进行系统信息维护;专家知识库里提供了在冷链设计、冷链规划、冷链系统优化、农产品加工和研发等方面的企业、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包括了其个人特长和成功案例的介绍,用户如果有需求,专家作为平台专家团队成员可以与其进行深入交流与服务。政策解读和技术推广主要是发挥平台的媒介功能,引导冷链行业的健康发展。
(2)“智慧物流”的特色功能模块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趋势下,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可以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挖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更好的为用户服务。基于此,该平台功能在设计的时候,还设计了一些较为深入的专业化的特色模块,包括仓储服务中的仓储方案推荐、库存优化,货运在线中的零担整合、路线优化,公共信息分析中的专家智库、信息挖掘、统计分析等。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在仓储服务中,用户的需求千差万别,不同的仓储方案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用户为了找到合适的仓库往往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谈判,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因此,为了使用户可以更高效的选择合适的仓储,该平台设计了仓储方案推荐模块。该模块可以根据用户提出的需求条件进行组合,比如配送需求,冷库需求、分拣需求等。仓储方案的推荐通过平台积累的数据,对需求条件和和相关资源信息进行自动的匹配,计算出符合条件的仓库详细信息以及对应的价格成本,为用户选择仓库提供参考。同时,该功能还可以增加客户双方的在线电子谈判功能,为供需双方的进一步了解提供服务。库存控制与优化是影响仓库成本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系统对用户租赁仓库的利用率和出入库流水信息,结合数学模型和算法,可以为用户提供可行的优化方案,以提升用户的仓储效率。
由于湖北省是重要的冷链产品消费地,所以冷链产品“进多出少”,所以,冷链货运中常见的一个尴尬问题就是“有冷无链”现象。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出现必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然而,如果需要最大化的发挥冷藏车的运力,就需要零担整合的能力,这对于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冷链物流市场上具有强烈的市场需求。零担整合功能,将为客户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货源数量与冷藏要求进行匹配,生成最优化的零担运输方案。而路线优化,可以通过长时间对车辆的油耗、车况和性能的分析,为冷藏车规划最优线路,使冷藏车在运输途中的动力成本最小化。
平台上日常运营累积的数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对这些大数据分析,可以分析客户偏好,整合社会资源,提前备货,避免迂回运输,过远运输,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降低运输成本。这些信息分析的结果还可以辅助政府科学的制定物流发展的政策和制度,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体系,促进冷链物流企业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引导冷链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武汉市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实施
“平台”是指基础平台,主要表现形式是传统的门户网站。除了作为平台供求信息和政策信息以及物流前沿技术和动态等,还主要承担通过信息网络、EDI等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内部物流信息处理系统和平台的对接,在线业务的跟踪与处理,实现与专家智库的交流与咨询等功能。
“微信公众号”,是当前平台信息推送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与用户互动交流、进行信息反馈的重要场所。一方面,微信公众号可以推送平台相关技术、信息到用户终端,保证用户对平台最新动态(包括门户网站和应用两个载体)和行业前沿的实时跟踪;另一方面,通过微信号,还方便用户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价和交流。
“应用”,即APP软件,是平台处理实际业务的主要载体,也是构建整个服务平台成败的关键。武汉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在建设中,在第一期已开发了基于安卓系统的“智冷汇”APP应用软件,实现物流服务供求信息的、检索、自动匹配,跟踪及预警等基本功能。后期将进一步扩展其功能,并开发基于IOS系统的版本。
四、武汉市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运营方式
1.目标客户
目前,很多的平台在推广时,一味的以发展客户为主,而不关注发展后的客户是否是活跃用户。但平台的持续运营,主要依靠的是长期具有一定物流需求,并在平台上稳定交易的、对平台具有一定黏性的活跃用户。为了降低平台在运营中的推广难度和客户管理的复杂度,保证客户具有一定的活跃性,平台在服务对象上可以借鉴当前北美规模最大的物流平台服务商Nestivo的成功经验,将平台的目标客户定位于武汉市具有冷链需求的货主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因为在物流业的生态链中,货主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处于链条上游,具有较强的主导作用,它们关联着大量的中小物流企业和服务商为其服务,抓住上游的大型货主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就可以顺带聚集起下游大量冷链物流需求客户。
2.收费模式
会员费对于早期建设的很多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来说,是其主要收入方式之一。但是,平台的持续运营主要应该依靠其提供的优质服务和增值服务。因此,对于系统的公共,可以对所有用户免费开放,以增加客户对平台的了解和黏性,体现平台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但对于系统的增值,所有客户均需按照定价进行费用的支付。由于对于物流服务需求的大型货主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将其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与平台对接,因此,要收取一定的对接和维护费用。
3.盈利模式
一般来说,信息平台在建设初期需要依靠政府引导资金进行搭建,后期运营授权企业或专业公司管理,实行自负盈亏、政府监督的方式。在武汉市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中,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和专家智库提供给平台会员各种增值服务,公共信息服务模块中详细信息获取的服务费以及“智慧”服务模块中的大数据分析、零担整合、仓储方案推荐等功能都将成为其盈利点,保障平台的持续发展。另外,平台还可以通过网络广告费、专家线下指导咨询等方式盈利。
4.监管机制
诚信问题是平台运营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一套系统的监管机制,不但要有审核和评价机制,还应该有配套的考核、约束、惩罚等处理制度,有信用预警及交易风险评估等保障机制。不但需要线上服务,而且需要有线下服务点,来处理平台中的各种问题、申述、数据维护等。完善的制度和措施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平台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和物流交易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本文对当前互联网+的环境下,如何发挥大数据与移动互联、云计算的优势,建设智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充分挖掘平台的智能分析与智能决策的作用,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并从供应链优化的角度更好的提升物流效率,优化物流成本,增加平台客户的黏性和忠诚度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本文认为,平台的可持续化的运营,还需要从标准的建立、制度的补充以及信用考核策略等多方面进行完善。总体来说,只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能够为各类用户提供更深入、更全面、更安全、更准确及时的物流服务,才能保证平台的可持续的运营和发展,最大化的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古贞,高兆亚.构建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探讨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
[2]朱韵.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问题探析[J].时代金融, 2014(7).
[3] 阎永哲,陈钧浩. 构建宁波港口物流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2).
[4] 朱艳.物流信息平台商业模式的国外经验借鉴[J].商业经济研究,2015(20).
[5] 王柏谊,孙庆峰.大数据时代物流信息平台构建与建设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16(3).
1.1智慧企业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为传统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管理创新基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形成了IT技术概念[1]。如果把IT从另一角度来阐释,I———Intelligence(智能),T———Thought(思想),即可认为IT技术的发展趋势就是智慧化。2008年11月6日,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纽约市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演讲,主题是《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提出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自此,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制造、智慧物流、智慧企业等智慧名词竞相诞生。事实上,随着国家“节能减排”、“转型升级”等先进理念的普及,智慧企业建设议题已逐步提到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
1.2智慧企业的概念
“智慧企业”是那些处于价值链的关键节点,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为载体、以创新为特征,能充分、敏捷、高效地整合和运用内外部资源,实现有效管理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智慧企业的核心特征是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一体化、协同化、互动化、融合化,着重强调企业创新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3智慧企业的内涵
1)企业人员的智力化。企业中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般雇员等所有人员在内的能力和素质水平,主要取决于企业人员自身的教育背景、技能水平、专业素养等方面,其外在表现为企业人员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和业绩水平。对于职位层级不同的企业人员,由于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不同,其相应的智力化水平也往往有较大差别。
2)企业硬件的数字化。在信息化技术设施的基础上,企业的生产系统、管理系统、技术研发系统、营销系统等均具有数字化特征。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其基础建设包括设备硬件、软件、联机网络和电缆、光纤、电信网以及生产流水线、自动办公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等等,逐步走向了数字化、标准化[2]。
3)企业管理的即时性。管理的即时性表现为企业由传统的静态管理走向了动态管理、在线管理。它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对企业全天候、全空间的管控。由于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了企业管理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处理速度,使这些信息资源得到可靠保存和有效利用,及时为企业管理工作者提供了决策依据,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3]。
4)企业创新的智能性。创新的智能性表现在企业的创新活动或创新成果凸显信息化、数字化的特色,创新的目的在于加强本企业的智慧化运作和管理。企业不断创造新思想、新观念,并运用这些新思想、新观念,通过科技研发、市场开拓、管理升级和文化建设等具体创新手段,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和效率,获得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快速发展的战略目标。
2宁波智慧企业建设的现状
2.1宏观环境的营造,助推了大型企业的智慧化建设
自从2010年9月成为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城市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宁波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和《2012年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企业两化水平和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逐步提高。宁波市在“第三届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评比中,获评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第4位,同时,宁波还跻身“2012中国智慧城市推进十强城市”,位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后,排名第5。调查发现,随着一批物联网、互联网、软件信息、云计算等项目的推进,宁波企业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绝对规模与企业规模基本相适应,百人计算机拥有量7台,平均每家企业拥有服务器数量8台,平均每家企业拥有交换机台数10台,85%企业介入了互联网接入,50%多的企业建设了内部网,40%左右的企业已建立企业门户网站;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约占30%。以镇海炼化公司为例,该企业被确定为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也是全国“两化融合”8家示范企业之中唯一的一家石化企业。从智慧企业建设格局来看,宁波国企、上市公司等大中型企业投入热情高,占据全市智慧企业投入的80%以上。这也说明宁波在智慧企业建设方面还不均衡,需要进一步释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溢出效应,辐射带动更多企业进行智慧企业的探索和实践。
2.2智慧产业的打造,带动了中型企业的智慧化发展
近两年,宁波着力在物流、交通、医疗、港口、市政等领域推进了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一批智慧产业初具规模。如:占地面积约14.67公顷、建筑面积35万m2,总投资约30亿元的宁波国际智慧物流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年营业总额将达5亿美元。2012年,全市9个行业选择100余家节点企业,建设追溯节点,实现肉菜流通的全面可追溯。杭州湾新区完成了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实施方案,新区正在推进一批已引进的智慧家电、智慧交通设备、智慧网络配套设备、智能健康医疗等智慧产业项目落地。其中物联网传感器项目推进顺利,嘉莱光子已开始生产工业低频激光器,其相关配套与应用项目相继引进后,将形成激光感知产业园。上海奇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宁波盛光集团合作投资了年产1500万只物联网磁性传感器项目,投资总额达10亿元。宁波2012年软件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78.2亿元,同比增长33%;新登记软件产品636件,新认定企业42家。软件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实现软件服务收入43.5亿元。智慧产业的打造,吸引了更多企业加入到两化改造的阵列,带动了智慧企业的发展。如: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宁波第二百货商店、宁波中通物流公司、宁波银行等企业根据各自行业特点,对原有应用设备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系统性升级改造,融合了现代多项高新技术的成果,实现系统综合集成,建成了智能化企业运营或操作系统,提高了企业效率和效益。
2.3总揽智慧企业建设的全局,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虽然宁波在智慧企业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企业系统性智慧化程度方面尚不高,标杆性智慧企业还缺乏,2/3以上的企业对智慧化建设缺乏战略性思考,很多企业决策者对于智慧化建设项目投入持保留态度;另一方面,由于智慧化项目缺乏整体的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使得大约50%左右的企业在建设智慧企业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性投入,甚至裹足不前。在智慧人才建设方面,截至2012年12月底,宁波市尽管呈现了各类智慧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带动其他行业就业人数超过100万人的业绩,但通过对经济、产业、行业形势的前瞻性研究,宁波智慧企业人才供给还相当缺乏,属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智慧企业的建设比较注重实践技能,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通信、电子、物联网、物流工程等相关专业,但是毕业生仅凭在校期间学到的专业知识尚不能胜任工作,导致专业就业率偏低,毕业生转往其他领域就业,更加大了智慧人才的缺口。另外,宁波很多企业一线员工信息化操作水平和专业资格持证率处于较低水平的状况也应亟待改善。
3宁波智慧企业建设的内容
3.1以智慧城市为依托,绘制智慧企业建设的总体框架
根据《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中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特别是结合其中的“智慧企业总部基地建设工程”、“智慧企业总部示范项目”、“智慧制造体系建设工程”和“‘两化’融合项目”,进行智慧企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绘制宁波智慧企业建设的总体框架,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企业建设的无缝对接。宏观上,宁波智慧企业的建设要与宁波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相匹配;微观上,智慧企业建设要考虑宁波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其他服务业等行业具体的特点与发展状况。结合宏微观两个方面规划智慧企业建设的具体目标与提升路径,保证支撑宁波经济的企业能跟上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根据宁波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智慧应用水平,分步实施,切忌一步到位,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要从试点的单向应用逐步扩散到集成的综合应用。
3.2以信息化为基础,确立智慧企业建设的关键要素
信息化是智慧化的坚实基础,智慧化的建设必须以行业信息化的扎实推进为先导,需要分行业、分重点不断深入推进宁波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主要是:在工业企业,重点推广高级排产系统、订单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完善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智慧化;在商业企业,提高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多种包装计量管理、信用额度管理、商品价格促销管理、销货管理、销售分析的智慧化水平;在物流企业,自动对物流过程进行动态、及时、准确的监控、跟踪、反馈、提醒、报警等管理,确保货物高效、安全运送,通过应用SCM、CRM,实现流通过程智能化,确保将顾客所需的合适的产品(RightProduct)能够在准确的时间(RightTime)、按照确定的数量(RightQuantity)、上乘的质量(RightQuality)和最佳的状态(Right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Place)———即“6R”,并使总成本最小;在金融、旅游、酒店等服务行业,加强对销售数据、客户数据的挖掘,及时调整市场营销策略,重点发展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市场信息的感知与预测技术,提升营销与服务管理的智慧化水平[4]。通过信息化明确企业人员智慧化、硬件数字化、管理即时化、创新智能化四个层面的关键建设要素。
3.3以项目为载体,细化智慧企业建设的重点模块
一是设立智慧企业基础研发项目。由市相关部门牵头,在企业和高校中重大智慧企业建设项目征题,对选题进行评审把关后,出去,由企业和高校联合申报,通过竞争获得项目。在技术层面,设立一批应用物联网、云计算、感应器等技术提高生产与服务过程中流程智能化程度的重大项目;在经营管理层面,资助一批能提升企业柔性管理水平、即时管理能力与创新管理智能化水平的软科学项目;二是设立智慧企业转型升级改造项目。企业根据自身技改需求自发申请,提出智慧企业技术改造方案和明确的建设目标,建设最终目标中必须要在智慧企业评价指标级别上有较大提升。由市相关部门审批,通过技改项目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引导和帮助企业实现智慧化,通过验收后方可结项。
3.4以人才为核心,打造智慧企业建设的智力支撑
一是引进高端人才。大力引进海内外掌握核心技术、高层管理及复合型等智慧化建设技术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等;二是推进专业人才教育培训。通过企业与本科院校、职高院校、宁波智慧城市规划研究院外联所等单位的联合,建立智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智慧企业中高级职业技工、智慧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三是加强知识培训和宣传普及工作。制订系统培训计划,落实培训措施,定期组织对各级领导、机关干部、企业家和各层次员工的培训,重点加强对智慧理论、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提升他们对智慧企业建设的认知。
4宁波智慧企业建设的步骤
4.1培育智慧龙头企业
从宁波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其他服务业中选拔一批规模大、实力雄厚、信息化基础好的龙头企业,打造智慧化建设的示范企业。通过项目推动和经费支持,集中力量研发技术符合要求、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较低、性能较高的解决方案,积极探索创新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这一阶段重心放在大型示范龙头企业智慧化的建设上,资源与政策着重向该类企业倾斜。加强责任落实,督促龙头企业切实负起责任,作好表率带头作用,坚持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全程负责智慧企业项目的建设。要求龙头企业注重整合资源,加强上下联动,明确责任主体,严格督促检查,确保工作落实。
4.2打造智慧中小企业
一是总结企业“两化融合”以及智慧化建设的经验,进一步提炼智慧化建设的标准,完善智慧化建设的体系,优化智慧化建设的路径;二是依据宁波各行业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出适合中小企业智慧化建设的规范体系;三是这一阶段的配套经费与项目要向中小企业转移,制定的政策和保障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更有针对性;四是加大智慧企业建设宣传与推广,通过多种途径、滚动向企业宣讲,让企业了解相关的政策与措施,主动利用政策积极开展智慧企业建设;定期聘请相关专家为中小企业相关人员讲解智慧企业建设的最新进展与世界动态,扩大企业视野,使企业了解智慧化的新优势,帮助企业构建智慧化战略;组织宁波或者国内其他智慧化建设做得比较好的企业给中小企业传授智慧化的成功经验。
4.3形成智慧企业群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培育,基本达到龙头企业智慧度4A级以上,中等企业智慧度3A级以上,小企业智慧度2A级以上,形成了一个覆盖宁波各行业、梯度排列的智慧企业群。鼓励企业打破部门、行业壁垒,实现信息对接和资源的整合,打造一体化的智慧企业运作平台。实现企业集团总部和分支机构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企业在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中的智慧化大型应用集成能力。在人员的智力化水平、企业硬件的数字化水平、企业管理的即时性水平、企业创新的智能性水平方面,加强关键技术研究,积极推进标准制定,为宁波本地和其他地区建设智慧企业提供先进经验和技术输出。
5宁波智慧企业建设的保障
5.1组织保障:组建智慧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联合市内高校、科研院所、各行业信息化基础好企业,组建智慧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跟进世界智慧企业建设的新动态,攻克该行业企业智慧化技术的难题。积极学习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大企业等在智慧企业建设方面的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为智慧企业建设的上游、中游、下游输送大量合格的专业人才。
5.2资金保障:开辟企业智慧化建设的经费渠道
一是财政出资设立智慧企业建设基金,设置智慧企业建设配套补贴和税收返回,鼓励企业加大智慧化建设的投入,激励企业多出智慧化建设的成果。在企业智慧化技术研发与改造的“硬创新”方面,政府部门对企业智慧化技术与改造项目视取得成果的大小给予相应奖励;二是鼓励金融机构与智慧化建设企业、专业运营商开展长期战略合作,对重大智慧企业应用示范项目,由市或县(市)区智慧城市建设专项扶持基金给予开发投资主体定期限、定额度的财政贴息;三是鼓励本地金融机构为宁波企业在浙江省、长三角及更大区域的智慧化建设提供服务,为智慧技术和产品研发、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提供更加多元的信贷金融支持。
5.3机制保障:创新多层次的智慧企业评估考核机制
一是建立政府部门的指挥考核机制,根据智慧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考核智慧企业建设情况;二是建立行业协会的组织监管机制,通过行业协会的评比、激励,不断推动企业智慧化建设的积极性与科学性;三是建立跨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的协同创新具有重要地位,大力促进供应链主导企业的智慧化建设,以带动提升整个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智慧化建设水平。
5.4法律保障:健全智慧企业建设的法规和标准
2011年,宁波开始推动智慧物流体系的建设,以协同化的平台为资源配置中心,用信息交换的加速促进物质交换的加速,促进传统物流行业焕发出新的活力,进而带动港口经济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作为首批“智慧浙江”试点项目,宁波已基本建成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资源共享、系统运作”的智慧物流“1+N”平台,实现了物流过程可视化,物流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大幅提高,物流供需资源衔接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系统协作能力明显增强。
2015年,宁波航交所研发的海上丝路指数成功登陆波罗的海交易所官方网站并正式,成为波罗的海交易所自1744年成立以来首次的其他机构指数。同时,海上丝路指数正式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成为国家构建现代航运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
由此,宁波港口物流的能力越发得到提升。
“1+N”带来创新活力
据了解,宁波智慧物流建立了以感知和网络传输为基础、平台为核心、应用为目标、互联共享为纽带的智慧物流体系,提出了“1+N”智慧物流协同化运作模式。由政府主导建设“1”个公共基础平台,定位在公益为主。依托公共基础平台,“N”个智慧物流协同平台由各个企业建设,进行市场化运作。基于“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定位,政企充分发挥了各方优势,合力打造了具有宁波特色的智慧物流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将企业都要做的、企业很难做的、企业不愿意做的以及政府需要做的都纳入了“1”个智慧物流公共基础平台的服务范畴。同时,通过协同机制、服务外包机制、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断创新公共基础平台的运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目前公共基础平台为物流企业提供了共性的公共服务,大大降低物流运营成本,进一步提升了行业发展水平;同时平台发挥政府资源优势,集中突破行业难点问题,以科学的物流大数据运营分析,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N”个协同平台,作用在借助于公共基础平台的资源集聚与共享,围绕物流行业的市场需求,从在途可视、资源交易、智能订舱、智能配载、智慧供应链、商业智能等上下游产业服务链,进行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政府通过专项资金对企业进行补贴扶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宁波四方物流市场平台、宁波智慧物流平台、奥林科技大掌柜国际物流云平台、航运服务资源交易平台、九龙智慧物流电子商务平台等多个协同平台蓬勃发展,大幅提升了物流行业的运作效率,提高了物流行业的服务水平,优化行业模式,激发了行业创新活力。
以平台建设为核心
伴随多年的发展,宁波港口辐射半径不断扩大,目前已开通了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港口和航线,拥有国际远洋干线118条。内陆腹地,通过“五定班列”和“无水港”的建设,带动海铁联运的良好发展。目前,港口腹地已拓展到我国西部乃至中东欧国家和地区。
2015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9亿吨和2063万标箱,分别跃居全球港口第一和第四,其中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5.1亿吨和1982.4万标箱,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宁波依托港口优势,以智慧物流平台为资源配置中心,在平台的“催化”下,企业应用、行业管理、产业联动方面成效突出,传统行业“升级换代”,港口经济如虎添翼。
如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物流行业发展的新商业模式。通过信息化平台整合物流过程中各类资源,物流公司能够被更大范围内的货主客户主动找到,能够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拓展业务;贸易公司和工厂能够更加快捷的找到性价比最适合的物流公司。智慧化的物流平台提供中立、诚信、自由的网上物流交易市场,优化了物流资源的配置,形成高度整合的“大物流”,拓展了更加便捷、一体化、协同化的增值服务,帮助物流供需双方高效达成交易。
在“1+N”智慧物流协同平台的合力驱动下,借助宁波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和庞大的物流企业群体,宁波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涌现出一批物流领域的优质信息服务企业,形成了行业领先优势,成为国内同行业的佼佼者。2015年,宁波四方物流市场完成交易量6万多单,交易金额近1亿元;九龙智慧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量达15.2万标箱,交易额达2.7亿元;奥林科技大掌柜国际物流云平台已有注册企业4.2万家,月度活跃企业3.1万家。
“十二五”期间,宁波围绕强港战略全面推进了港口信息化建设,构建了实时、高效、准确、优质的港口物流服务体系。在港口物流产业结构调整上,宁波加快探索和发展以价值增值、效益为根本的内涵式增长模式,实现了港口资源配置智能化、港口服务敏捷化、港口生产组织柔性化、港口物流运作便利化,港城发展协同化的全新港口发展模式,从而有效提升了港口的综合竞争优势。
同时,宁波港积极紧跟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构建了与港口运营相适应的“宁波港智慧物流平台”,包括宁波舟山港数据交换平台、物流通关信息平台和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其中,宁波舟山港数据交换平台面向宁波口岸、船公司、船代、货主、货代、海关、国检、码头、堆场、理货、国铁等1000多家企业用户,嫁接起互联互通的信息桥梁,大幅提升港口数据交换能力。物流通关信息平台实现了物流全程跟踪,为进出口企业创建了功能健全、服务可选、成本可控、时间可测、过程可视、规范有序操作便捷的港口物流运营环境。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加强了集装箱海铁联运互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对于集装箱海铁联运信息共享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以及业务协同水平和服务效能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示范工程还建立了铁路、水路、公路业务衔接联动机制,建设了海铁联运计划管理系统、钢铁生产业务系统、转码头高效运输系统、运堆场系统、海铁联运货物跟踪系统、智能闸口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工程,大大提高了宁波口岸集装箱海铁联运综合效率,推动海铁联运业务快速发展。其中,2015年海铁联运共完成17.1万标箱,比上年增长了26.2%。
开启中高端航运服务
现代航运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不仅是港口物流业和临港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参与国际中高端竞争的重要力量。宁波以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交易所为中高端航运服务的主要载体,集聚航运资源要素,构筑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大力培育高端航运服务产业,推动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航物流服务中心。
宁波国际航运中心日益成为高端、总部型航运服务企业的集聚平台,国内外航运巨头纷纷入驻,形成信息咨询、航运金融、航运交易等为代表的高端航运服务业。2015年落户宁波东部新城的航运物流企业突破1200家,航运服务业已成为该区域经济增长、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截止2015年,宁波航运交易所共完成交易额50.3亿元,同比增长34.13%。其中,航运舱位交易市场完成交易量106.1万标箱,同比增长142.2%,完成交易额38.49亿元,同比增长59.7%;船舶交易市场完成船舶交易81艘,完成交易额11.32亿元;航运服务人才市场完成交易额0.49亿元。
依托港口的天然优势和智慧物流建设的快速推进,宁波跨境电子商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先后获批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及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试区。目前,已形成以宁波保税区、栎社保税物流中心(B)型、栎社机场物流园区、梅山保税港区跨境电商进口基地和海曙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宁波电商城江北园区、余姚市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出口产业集聚区为主体,以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宁波保税区、梅山保税港区等地建设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平台为辅的多点支撑、多极集聚的产业发展格局。2015年,宁波跨境电商试点业务进出口总额达到81.4亿元,位于全国前列。
宁波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跨境购”和宁波保税区跨境贸易电商试点综合服务平台“保税通”于2014年陆续上线。平台一方面满足了境内消费者对境外进口商品的民生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搭建与海关、国检等执法部门对接的服务系统,实现了贸易通关的阳光化、便利化,为进口电商企业缩短通关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了利润空间。同时,跨境电商平台也为海外中高端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互联网模式,解决了传统模式下海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诸多问题。
截止2015年,“跨境购”平台交易订单数突破1500万单,销售总额突破31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基地。“保税通”已与阿里巴巴、京东、聚美优品、1号店、苏宁易购等国内知名平台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还与美国COSTCO、泰国KINGPOWER、台湾统一等120多家国际知名电商确立为亲密合作伙伴。平台的快速发展预计每年可使宁波地区的进口贸易额增长10亿元,为政府增加税收1000万元,为消费者节省物流成本高达上亿元,通过带动进口贸易、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关联产业新增就业10万人。这样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升,让宁波的港口物流体系发展信心倍增。
宁波智慧物流体系依托宁波地区经济贸易和港口物流的优势基础,充分应用“互联网+”理念和技术,及时结合国际国内航运贸易市场行情做出争取判断。2014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同意在宁波航运订舱平台开展境内运费网上支付试点,这一重大外汇管理政策的突破有效解决了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创新中的外汇资金结算问题,标志着宁波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出口集装箱仓位交易全流程电子商务服务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