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范文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第1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产业经济;城市发展;促进作用

一、前言

考虑到城市发展的需要,产业经济的诞生并非是偶然的。从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来看,产业经济的产生一方面是城市经济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量变引起的质变,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基于这一认识,在城市发展中,我们应正确分析产业经济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保证产业经济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产业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城市产业布局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优良的城市产业布局可以使城市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达到最优的效果。城市产业密度表现了城市产业在城市内部各地段土地利用的程度,是不同地段产业经济活动聚集程度的反映。城市产业空间的密度往往存在两种倾向:集中主义和分散主义。超过城市产业空间密度的边际收益的过度密集,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增加企业交易成本,带来城市土地开发成本、供水成本、能源输入成本等聚集要素的投入成本的上升,产生一系列城市问题和负效益。

(二)城市产业布局影响城市劳动生产率

英国人文地理学家朵琳·麦茜(D.Massey)于1979年首次提出劳动空间分工这一术语。朵琳·麦茜认为,“透过劳动空间分工可以看到产业格局,而产业格局是反映来自于产业本身的空间差异的一种强有力的力量,并被这种力量投射到景观上,进而可以看到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艾伦·斯科特(AlienSCott)在探究现代城市是如何成长和发展时,也将劳动空间分工作为其最重要的分析工具,他认为,“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以及与当地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演变所形成的合力己经渗透到了整个大都市空间格局的根基。”所以说,城市产业布局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城市劳动空间分工的过程。通过对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从企业的角度说,可以使各功能分区内的企业充分利用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就从劳动力的角度来看,因为城市内部各功能区产业职能的不同,所以其主导产业和发展重点也不尽相同,不同的主导产业和发展重点使得各个功能分区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也很不相同。

(三)城市产业布局影响资本效率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本是一种稀缺性的资源,要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就要保证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能够获得增值。所谓资本效率,主要是指“资本利用效率和资本总体配置效率。”资本效率的来源在于资本的持续的周而复始的价值运动,当资本的流动性较低时,其效率必然低下。在资本价值增值的运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主要问题就是投、融资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矛盾。而合理的城市产业布局有利于资本效率的提高。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对于有效地加快资本流动,促使城市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具有重要作用。

三、产业经济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促进作用分析

产业经济大发展以来,对城市空间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证产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增速达到预期目标,很多城市采取了依托产业经济重构城市空间的想法,使城市空间结构能够在合理构建的基础上更好的满足产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经济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过程中,为了使城市空间结构能够满足产业经济发展需要,许多城市都根据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方案进行了调整,甚至根据产业经济的整体形势重新制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方案,足见产业经济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影响力之大。

(二)产业经济对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城市要想获得快速发展,不但要保证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同时还要为产业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保证产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使产业经济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基于这一需要,城市空间在合理布局的同时,将产业经济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纳入到城市空间规划中,保证了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产业经济对城市空间的有效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产业经济规模的扩大,对土地、能源等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城市要想实现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要合理规划土地、能源等有利资源,为产业经济服务。为此,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协调统一,既保证了城市发展,又提高了产业经济发展质量。

四、产业经济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分析

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关系。从目前产业经济的发展来看,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已经逐渐被新能源、高效益的高科技产业所代替,传统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悄然开始了转型。借助于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产业经济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减小,产业经济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

(一)产业经济结构的提档升级,使城市生态环境朝着有利方向发展

在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的高污染和高能耗的产业由于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已经被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产业经济的提档升级,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产业经济的提档升级给城市生态环境改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减少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

通过产业升级和转型,产业经济已经实现了由高污染和高能耗企业向新能源和高科技企业转变,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不断优化了城市生态环境,同时也减少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使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状况得到了明显好转。由此可见,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创造了有利契机

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淘汰了高污染、高能耗等落后产能的企业,改变了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积极的促进,保证了城市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提升。所以,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提升创造了有利契机,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

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是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系统动态演化中,寻求最佳动态平衡点。我们要通过研究、探求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作用机制,促进产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均衡发展,力争进入良性循环。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产业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支撑作用。产业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支撑,城市的发展为产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所以,我们要认真分析城市产业经济发展,从产业经济入手,分析城市发展、谋划城市发展。充分发挥产业经济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以产业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形成“产城联动、产城融合、产城一体”的城市科学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何骏.探索中国生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之路——中国生产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04).

[2] 范进,徐谷波.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实证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4).

[3]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第2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范文

城建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基础资料,是建设各主管部门依法实施行政管理、行政许可、市场监管和执法监督的重要依据,是抗震防灾、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信息,也是工程建设、维修养护、改建扩建、审计稽查、维护权益的可靠信息和凭证。城建档案工作就是围绕城市建设开展的一系列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保护、鉴定、统计、开发利用等,是城乡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务院《科技档案工作条例》(国发[1980]302号第二十八条,大中小城市都应建立专门的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必须建立城建档案馆,收集和保管本城市应当长期和永久保存的基本建设档案。小城市和县镇按照要求,也要建立城建档案馆或设立城建档案室,并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

2城建档案工作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80%的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了城建档案室(馆),大中城市普遍建立了城建档案馆,负责收集、保管和提供利用本地区形成的城建档案,相当一部分城建档案馆(室)被赋予“城建档案管理处(办公室)”职能,指导监督本地区城乡建设档案工作,形成了“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工作体制。许多地方和部门以及建设单位,将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项目建设管理计划和工作程序、岗位责任制,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工程档案管理纳入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和备案管理程序,普遍推行“一书一证”制度(即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要与城建档案馆(室)签订《建设工程档案报送责任书》,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前要由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出具《城建工程档案验收合格证》),工程档案接收率达90%以上。城建档案馆(室)档案数量快速增长,各馆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备,如密集架、计算机、扫描仪、温湿度自动监控设备等,按照国家标准《城市建设档案著录规范》、《建设工程文件归档管理规范》和建设部颁布的《城建档案分类大纲》、《城建档案保管期限与密级划分》等一系列技术规范整理档案,档案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村镇建设档案工作开始起步,各地积极贯彻《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初见成效。

**省**市城建档案馆(城建档案管理处)2004年晋升为“国家一级城建档案馆”;县级城建档案馆(室)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逐步发展壮大。醴陵市2006晋升为省一级城建档案馆,攸县设立专门的城建档案馆,**县、茶陵县、炎陵县等建设局设立了专门的档案室。无论是人员配置、库房建设都相应的增加和扩大,整个县(市)馆藏由原来的几千卷上升到3万余卷。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各地各部门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在这种形势下,城市建设事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对城建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建档案工作面临新挑战,出现了新的问题和不足:城建档案的服务效能有待提高;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滞后;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步子不大,建设档案工作仍然停留在“收集保管型”,没有实现向“信息服务型”的根本转变。

3创新工作机制,积极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挑战意味着机遇,问题就是机会。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主动服务工作机制,把城建档案工作推向新境界,使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立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城建档案工作的要求和当前形势,努力创新城建档案工作机制,积极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3.1抓好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加强对重要数据的收集,将城建档案馆(室)建设成为城市建设重要数据的备份中心。

积极实施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全过程管理,即以项目法人为管理核心,以纳入合同为管理依据,以监理控制为重要手段,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专业主管部门、城建档案部门及项目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全方位参与下,实施事前介入、事中控制、事后稽查、验收把关的全过程控制的新的重大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国家对城市防灾抗灾,应对突发事件和反恐怖等工作十分重视,各城建档案馆(室)应紧密配合有关部门预防和应对城乡突发事件,一是做好重要工程包括重要建设、地下管线、人防工程、防洪工程等档案的收集管理;二是加强与政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机构的合作,做好重点档案的备份和安全保管,建立紧急情况下重要工程档案的利用机制和受损恢复机制;三是加强对重要工程档案的研究分析,为制定应急预案和抢救方案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

**市城建档案馆在抓好重大项目档案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加大业务指导工作力度,工作人员经常性地深入施工现场,跟踪服务,及时介入,多方协调,进行业务指导,确保了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和及时性。2001年至2006年,全市共办理竣工验收备案项目1591项,重点工程210项左右,仅2005、2006年共收集重点工程档案约4000卷。6年来新增入库档案约38000卷,为全市城市建设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2加强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收集管理,将城建档案馆(室)建设成为本地区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信息中心。

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2005年建设部136号令颁布了《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各级建设部门要建立配套政策措施,纳入行政审批环节,把《办法》所规定的查询制度、告知制度、竣工测量制度、档案移交制度、预验收制度、档案动态管理制度、责任制度等,纳入规划管理、施工管理、备案管理相关环节,建立起各部门、各行业加强协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资源共享的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各类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及时移交,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为城市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2004年,长沙市城建档案馆通过省、市人大出台了《长沙市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条例》,通过行政执法和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业务指导以及检查督促,推动了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工作全面发展。目前,全市包括引水、供水、排水、燃气、通信、电力等专业管线工程档案都做到了业务指导到位、档案编制规范、收集工作有力、报送移交及时;2005年至2008年共接收各类管线工程档案4000多卷;并根据城市隧道工程、轻轨工程的发展,适时跟进,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文件,主动提供优质服务。特别是在地下管线档案信息中心建设方面,长沙馆自2006年以来,通过市财政投入3370多万元,完成了“长沙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工程(一期)”,实现了地下管线信息的动态管理,把长沙市城建档案馆打造成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长沙市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工作平台,充分展示了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作用。3.3推进城建档案工作信息化,实现由“收集保管型”向“信息服务型”的转变。

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正在进行战略转型,即从信息技术阶段转向信息资源阶段,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转向深入应用阶段,从数量建设阶段转向质量建设阶段,从粗放配置阶段转向集约经营阶段。档案是国家的基础性原生性信息资源,档案部门是信息资源大户,档案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信息化工作,面对国家信息工作战略转型,档案工作特别是档案信息化工作必须转变工作思路,把重点转移到加快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上来。

当前多数城市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城建档案进行管理,不少城市开设了局域网,有的开始建设数字化城建档案馆,但各地发展极不均衡,距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信息化服务”的要求甚远。各城建档案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居安思危,积极应对,国家档案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于2006年9月联合启动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试点确定了6个方面主题和16个试点单位,其中沈阳市房地产档案馆与另外两家单位联合承担“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的试点任务,要求对利用信息化手段、采取不同运行机制、运用多种形式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提供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工作进行探索实践、总结归纳。各城建档案部门应主动融入对接全国档案信息化工作,努力把城建档案馆(室)建设成为本地区建设信息资料中心。“十五”期间,**市城建档案馆先后投资60余万元,用于声像设备和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安装了局域网,开发了“城建档案信息系统”,建立了**市城建档案信息网站,逐步实现了城建档案收集、管理、利用、统计的现代化,结束了手工操作和人工查阅的历史。建馆以来,共接待查阅利用者36980人(次)、查阅档案35019卷,复制资料50000余份,为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也为全市各行各业及人民群众改扩工程、解决纠纷、补办手续、史志修编、新闻宣传等提供了大量服务,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抓好村镇建设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切实把国家基础实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水利、道路、电网、通信、安全饮水、沼气等设施建设,集中力量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改造。各地建设规划部门必须加强与档案、民政、农业等部门的合作,将村镇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纳入三农工作、村镇建档工作,进一步纳入村镇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施工管理、备案管理程序,保证村镇建设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开发利用。

对**市各县(市)村镇建设档案工作来说,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特别是在镇一级,一定要指定专人负责,目前镇域规划建设发展很快,建设档案工作要跟上新农村建设步伐,不能留下空白。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硬件配置,落实工作场地和档案保管库房,配备必要的工作设备设施,改善技术工作条件。三是要进一步争取领导重视,努力用好地方政策,以有为争有位,不断打开工作局面。四是要进一步营造城建档案工作一盘棋的工作氛围,加强市、区县(市)、镇建设档案工作联动,建立信息员队伍和工作网络,开展业务培训,加强横向交流,增强建设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整体实力和成效。

做好城建档案工作,服务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档案人应尽的职责。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敢于创新,城建档案事业正如这五月石榴花一样,将会绽放出艳丽夺目之彩!

摘要:本文立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城建档案工作的要求和当前形势,提出城建档案工作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新思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立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主动服务工作机制。重点抓好村镇建设档案工作、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地下管线档案工作,推进城乡建设档案工作信息化。

关键词:城建档案工作;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工作机制

第3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范文

论文关键词:玉溪市;城镇化;研究 

 

实施城镇化战略,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历史任务的目标和手段之一。玉溪是云南省地级市,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环境。现阶段随着改革深入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村,农民增收困难;经济增速减慢等。当前云南省提出要建设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城市群,促进城镇化发展。能否抓住机遇,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玉溪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且其研究思路也可供其他西部中小城市借鉴。 

1 玉溪市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玉溪市人口城镇化发展也促进国民经济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全市八县一区人口共206.85万人,设乡镇(街道办事处)75个,其中45个建制镇、27个乡、中心城区3个街道办事处,城镇化水平为37.4%,成为云南省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地州市之一。但研究中城镇化发展仍然存有突出问题。 

1.1 城镇化发展水平低,尚处于初级向中级阶段过渡时 

2009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虽比云南省高出10.8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个百分点,差距明显,仅完成城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1.2 市域各县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城镇分布东密西疏,差距明显 

受经济、社会、历史等综合因素影响,玉溪市域现有城镇体系主要沿交通带和“三湖”地区分布,形成两种格局:以红塔区为中心的五县一区东部城镇群区占全市总面积的30.49%,建制镇占全市城镇总数的60%,城镇分布密度约6个/千平方公里。西部四县城镇群区占全市总面积的69.51%,城镇分布密度约1.69个/千平方公里。 

1.3 城镇化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增长 

2009年全市人均gdp按官方汇率计算为1674美元,根据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对应关系,城镇化水平应达到40%以上,实际仅达到37.4%。另外,1990~2009年,全市gdp从41.31亿元增长到286.47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16%,而非农业人口由20.17万人增长到36.08万人,增长速度仅为4.6%,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1.4 城镇规模小,总体实力不强,聚集效应不明显,城镇发育不充分,功能雷同,缺乏特色 

玉溪市是由中心城市——县城城镇——县域建制镇所组成的三级城镇体系,城镇总体规模小,单中心特征,无法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单靠红塔区来带动经济发展,能力有限。目前县城镇和县域建制镇以集市贸易为主要,工业基础和基础设施服务功能薄弱,重复建设,缺乏明确的分工协作,倾向于“小而全”的方向发展。 

1.5 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使城镇体系难以形成较强的整体功能 

按系统论的观点,城镇整体功能应形成由小到大、层次分明、相互支持的网络结构,实现各种经济作用的正常传递。玉溪市城镇体系就缺少这种层次上的连续性。2009年红塔区非农业人口13万人,与第二位的通海县秀山镇(非农人口2.54万)相比,城镇人口规模相差较大,中间缺少接传辐射的能力。 

2 玉溪市城镇化滞后的负面效应 

造成玉溪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诸多原因中,城镇化滞后是重要的一条。它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带来负面效应,客观上加剧了城乡、产业、地区发展的矛盾。 

2.1 阻碍了工业化进程,造成人口结构与资源占用结构不合理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通过“聚集效应”、“循环累积效应”反过来促进工业化。2009年,玉溪市工业化率为61%,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导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扩大。当年全市城镇和农村人口比约为28,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占总量比接近82,一定程度上表明社会财富分配的差别程度,说明在这种结构下,农民不可能具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地位。 

2.2 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差距拉大 

由于城镇化水平滞后,大量农业人口留在农村,人地矛盾突出,制约农业规模化经营,也阻碍了机械化的推广,无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城镇化滞后也导致市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明显扩大趋势。 

2.3 阻碍第三产业发展,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 

城镇化水平滞后阻碍第三产业发展,削弱了产业在其结构推移过程中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从而使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潜力不能充分释放出来,加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 

可见,加快城镇化发展,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全市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3 玉溪市城镇发展的思路 

根据全市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东、西部地区城镇化差距明显,应采取适度非均衡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县城城镇、合理发展县域建制镇,加快工业化进程,树立经营城市(镇)的理念。形成以红塔区为中心,213国道为主轴,公路交通网络为枢纽,环市域内一定数量、规模、等级、功能不同的城镇群。即:通过“交通兴镇”和“产业建镇”,带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状况选择适合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如:行

政、商贸为主的综合型、工矿型、交通枢纽型、旅游型、农副产品集散型等城镇。 

4 推进玉溪市城镇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4.1 强化红塔区作为中心城市的建设的战略地位,推进县城城镇建设和有重点的发展县域建制镇 

随着云南省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国际大通道”三大发展目标,抓住机遇与挑战,提升红塔区在以昆明市为中心的滇中城市群次中心城市地位。优化现有城镇结构,提高二级城镇功能,增强聚集效应,发展具有前途的城镇承担中心城市接传辐射能力。同时重点发展具有资源优势、交通发达的三级建制镇。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镇)功能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建设;园林绿化设施建设;改造城镇供水、供电设施;完善排污系统、建立无害垃圾处理厂;大力发展文教卫生事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信息传输宽带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4.3 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兴镇” 

根据城镇实际,实现产业互动协调发展。首先,在巩固粮食、甘蔗、烟草三大产业基础上,加快畜禽、林果、蔬菜、花卉、生物药业五大优势产业实现集约化经营。其次,巩固发展“两烟”及配套产业;突出发展生物制药业、名贵花卉种球及种子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改造农产品加工业、建筑建材业、冶金业和机电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第三,积极发展新型商贸业;实施旅游业精品战略;加快房地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发展。 

4.4 树立经营市(镇)理念,提高城市(镇)运营效率 

作为西部中小城市财政收入有限,应树立经营城市(镇)的理念。利用公共设施建设、经济调控政策和社会保障职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城市资源和功能载体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把城市建设由简单的生产过程变成资本营运的过程。 

4.5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 

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关键要提高人口的发展能力和非农就业能力。政府要花资金建立培训体系,发展农村教育,开展创业、就业等形式培训,提高农民的自身技能。 

第4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范文

一、构筑良好的城市―区域关系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应有之义

京津冀区域在全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包含了一个首都、两个特大城市,是东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战略区域,在形态上是由首都与周边区域形成的首都经济圈。国际经验表明,由首都及其周边区域组成的首都经济圈要对全球有重大影响和控制能力,不仅在于首都城市自身的强大,更在于它们都与周边区域形成了良性的城市―区域关系,有高度发达的城市区域体系支撑首都城市影响和控制职能的发挥。伦敦都市圈、纽约都市圈、巴黎都市圈和东京都市圈等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四大首都经济圈莫不如此,其空间范围已从城市这一点状空间向外放大,扩展成为由首都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不同等级的城市,联合形成的独特的空间区域。因此,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提升首都经济圈的全球竞争力,不单单是北京自己的事,更需要统筹、协调周边区域的发展,着力构筑良好的城市―区域关系。

二、构筑良好的城市―区域关系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北京及其周边的天津、河北已充分认识到区域协作的重要性,并持续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但必须承认,北京与周边区域的合作还面临很多问题,仍未能形成有序的、富有竞争力的城市―区域体系。概括来讲,当前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达的中心城市与落后的腹地共存,区域内发展差距大

在京津冀地区,长期以来,各种生产要素向北京、天津两大核心城市过度集聚,形成了发达的中心城市和落后的腹地共存的区域格局。根据《2013县域经济发展报告》,在全国百强县中,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有42个县(市)上榜,在周边形成了一批富裕的县级城市;而京津冀地区在百强县中仅占3席,表明目前京津对周边中小城市的集聚作用仍然大于辐射作用,核心城市的快速发展并没有能够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使得北京周边缺乏有竞争力的中小城市群,同时北京自身又深受拥挤所带来的各种“大城市病”的困扰。

(二)地区产业梯度落差大和产业结构趋同共存,难以形成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

一方面,北京、天津两大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在发展上相互脱节,彼此间的空间联系松散、薄弱,导致周边中小城市特色不突出,产业承接能力不强,使得核心城市与周边腹地产业梯度落差过大,甚至形成“产业悬崖”,很难形成平稳衔接的产业链条。另一方面,京津冀三地都有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产业,呈现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相互之间竞争大于合作,争资源、争项目、争投资导致过度竞争和地方保护严重,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也导致整个区域资源使用的浪费和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降低。

(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缺乏必要的统筹安排

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需要相对完善的区域性基础设施来支撑。但目前京津冀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在一些区域性港口、机场、跨地区高速公路和城际快速通道建设中,缺乏必要的统筹安排。此外,由于行政体制的分割,市场机制的作用还不足以对京津冀的区域格局重组产生根本作用,因此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促进城市―区域的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四)区域自然生态失衡,亟待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京津及冀北地区同处于一个大的流域系统,冀北地区上游要为京津二市及下游地区提供涵养水源、调节水量、保护环境、改善气候、促进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服务。但目前冀北地区上游提供的生态服务很难得到合理的补偿,上游地区一方面要为保护生态环境付出巨大的代价,另一方面却使自身的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导致生态改善与经济欠发达的现象并存,已经成为在特大城市周边贫困程度最严重的地区,加剧了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不符合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

(五)行政壁垒高,缺乏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

由于行政体制的分割,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虽已提出多年,但一直无法达成深层次的合作,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深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了“首都经济圈”概念,然而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如何在这一战略规划中为自身谋求更大利益,成为三地新一轮合作与博弈的重要内容。上世纪90年代初创立的环京经济协作办公室在区域经济的协作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有限,迫切需要一个国家层面的协调机构来处理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利益分割和合作推进等相关事宜。

综上所述,在京津冀区域内,中心城市北京处于绝对优势,区域内部没有形成有序的产业梯度,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不足,缺少发挥“二传”作用的中间层次的城市。此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缺失以及行政体制的分割都使得这个区域构筑良好的城市―区域关系任重而道远。

三、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相关建议

构筑良好的城市―区域关系是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必由之路。鉴于当前北京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有必要采取“五个推动”措施。

(一)积极推动区域规划的出台

突破行政区划,在更大范围内规划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横跨整个“十一五”,至今没有获批;首都经济圈规划范围几经变更,至今也仍未出台。区域整体规划的缺乏导致规划范围、分工定位、利益分割等多方面的不确定,不利于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统筹协调发展。因此,建议积极推进这些以更大地理空间范围为对象的区域规划的出台,以便区域内各城市的发展有纲可依、有章可循,避免产业同构、恶性竞争。

(二)积极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

在行政分割、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受限的情况下,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点。因此,建议推动区域内道路、交通、港口、机场建设的对接与资源整合,促进区域交通的一体化,为城市布局的扩展和城市体系组织创造条件,推进京津冀区域良好的城市―区域关系的形成。

(三)积极推动人口、产业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合理布局

首都圈建设的规律表明,卫星城规模过小、离中心城过近、不具备工作和生活等综合承载功能将难以获得成功。因此,建议突破北京的行政区划,加快引导人口和产业在京津冀区域更大空间范围内的合理布局,一方面有利于破除北京“大城市病”缠身的困境,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腹地承接中心城市产业、人口、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转移,培育更多有竞争力的中小城市,缩小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四)积极推动生态保护机制的建立

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整体规划京津冀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并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受益多出资多”的原则,建立京津冀水资源保护基金,统一建设京津冀区域的水源供应地和生态屏障。此外,为了对生态保护造成的发展机会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需要建立京津冀生态保护评估监测机制,并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水资源保护的长效补偿机制,对水源保护地给予与其提供的生态服务相匹配的补偿,建立生态服务供给区域与消费区域的良性合作关系。

(五)积极推动区域协调管理机制的创新

第5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范文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张榕明,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特邀顾问楼志豪,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王佐书,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程路,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周晋峰,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马国湘等到各展区参观并看望了各地的代表。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程路,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周晋峰、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马国湘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干事陈广庆主持,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程路做了讲话。

出席开幕式的有中央统战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卫生部等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中小企业合作发展中心、中国乡镇企业协会的负责同志;温暖工程项目实施县的领导同志;中华职业教育社各级地方组织领导及在京常务理事;新闻界人士等,共计1500余人。

程路副理事长在讲话中指出,这次展览是中华职业教育社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配合宣传改革开放30周年,为北京奥运会增光添彩,贯彻中央统战部关于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积极开展温暖工程和其他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为实现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做贡献的指示,充分展示实施温暖工程13年来特别是“双百计划”实施以来取得的成绩,促进项目实施县的县域经济发展,彰显温暖工程公益伙伴热心公益、回报社会的善举而筹备举办的。

温暖工程项目实施县代表、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孙旭东在发言时说,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自2007年初被确定为温暖工程“双百计划”项目实施县以来,全县已举办4期培训班,共培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2000人。在已接受培训的农民中,大部分通过订单衔接就业或自主择业实现了转移就业,另有667人结合所学实用技术,自主创办了食用菌培植、蔬菜栽培等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已结业各类班次农民学员总计年增收6900万元,平均每户年增收2.3万元。

郭祖琴是一名来自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腾冲县的普通彝族妇女,作为“温暖工程百万农民培训计划项目”的受益者代表,她在开幕式上向全体与会人员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温暖工程‘双百计划’项目的实施,从关心边疆各族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悉心地教会我们各种农村实用技术,而且培训全程免费,大大减轻了我们的经济负担;同时,针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实际情况,特别对我们少数民族农民子女给予了无偿资助,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第6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 房地产 城市经济 影响

一、房地产经济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

首先,房地产经济在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经济包括各种工厂的税收、矿产开采所带来的经济、建筑行业所带来的经济以及服务行业所带来的经济等等。其中建筑行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最大,在城市中建筑行业主要指的就是房地产行业。如今,各大城市都在搞建设,新建楼盘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可见房地产行业正处在其发展的顶峰,因此,其能为城市经济带来很大的收益。房地产行业不只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还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是城市经济产业中的支柱型产业。

其次,房地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主导产业指的是能对产业结构有影响以及能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房地产业凭借其显著的经济效益以及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而超越其它行业成为城市经济的龙头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倚靠。

二、房地产经济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推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房地产作为城市经济中的支柱型产业,其能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工业并不是十分发达,虽然很多国家都是依靠工业来带动经济发展的,但是在我国这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想要依靠工业来发展经济显然是不可能的。城市经济发展也是如此,有些城市虽然同国内其它城市相比工业相对发达,但是想单单依靠工业所带来的经济来发展城市经济依然不太可能,因此各个城市只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然而房地产又是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这就使得房地产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能促进城市经济结构合理化、经济发展快速化。其次,房地产业的发展能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质量的好坏以及居住环境的优越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国家以及社会的满意程度,还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也自然而然的会发生改变,这不但有利于城市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投资,使得城市经济走上可持续的快速发展道路,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房地产作为近些年新兴起来的产业,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合理发展。城市作为人们的聚集地,其人口数量可达到农村的几十倍,从而如何能更好的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也就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单纯依靠工业来解决就业显然是不可能的,同时大多数工厂又都建设在城市的郊区,不但会增加人们上班的乘车时间还会损害人员流动的合理性。房地产行业,其工作地点大多在城市内部,并且属于第三产业,所以它能很好的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使得城市经济发展从单纯的依靠第二产业转向依靠第二以及第三产业发展,使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从而即使一个产业的经济受到了影响,还能依靠另一个产业来发展城市经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安全性,能使得城市经济安全、持续的发展。

(三)维护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当前,随着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多,我国出现了就业难等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还会影响到社会秩序的安定,从而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我国要尽快的解决这一问题。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行业,其不要求工作人员有多高的学历以及多强的专业基础知识,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低文化水平的人群的就业。往往这也文化水平较低的无业游民就是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所以他们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容小视。

(四)房地产业能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建设的好坏是人们评价城市经济的另一指标,优美的城市环境能增加旅游城市的游客数量,从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作为城市建设的建设者,虽然不能影响城市的整体规划,但是其对城市的细部景观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环境,对于一些旅游城市来说,城市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经济。良好的城市环境不仅能增加游客数量,还能帮助城市评优评先,增加城市在全国的影响力。影响力越大越容易发展城市经济,因此房地产业能从美化城市环境的角度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沿海城市 经济发展 现状 对策

沿海城市的地域特殊性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方向,其经济发展应针对地域资源特色构建自身的经济发展特色,以此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集中在海产品养殖、沿海旅游以及对外贸易港口、加工等几方面。科学的分析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现状,明确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资源的浪费有助于沿海城市的特色经济建设与发展,有助于沿海城市资源的合理使用。

一、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将经济发展的中心更多的放在了沿海资源的开发,以资源优势进行经济结构的构建与发展。忽略了经济发展中,经济发展观念的重要性。这与我国改革开放后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改革开放后的沿海城市以沿海优势得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了其经济发展的不足,其将沿海作为唯一的经济优势进行经济结构的构建,忽略了其他地域资源优势,造成了单一结构经济的现状。这一现状也直接导致了沿海城市经济结构抗风险能力的降低,造成了目前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沿海城市应认识到多渠道经济发展结构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科学分析城市多资源优势及其发展前景,以多渠道经济发展打造具有抗风险能力的、科学资源利用的经济发展结构。

二、针对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现状的对策分析

(一)科学分析资源优势,构建多渠道经济发展结构

针对传统沿海城市单一经济结构发展的现状,现代沿海城市应科学分析自身优势资源,以资源优势构建多渠道经济发展结构。其资源优势的分析需要对城市周边地质环境、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文景观进行科学的分析,发现自身城市的独特之处,以此促进旅游、种植、生产制造等多渠道经济模式的发展。这需要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对城市的资源进行主要分析与调查,并将其与国内其他沿海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自身的独特资源,并以此为基础打造现代多元化沿海城市经济模式,促进沿海城市经济抗风险能力的提高,促进沿海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剩余劳动力的解决、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整合优化传统行业经济结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质”的飞跃

整合优化传统行业是现代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针对单一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不足的重要工作。虽然在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针对传统行业的经济结构继续了上下游行业的建设,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使得其上下游行业各自为战,影响了行业的抗风险能力。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沿海城市应针对城市传统行业经济结构进行整合优化,对其上下游行业进行规划治理,以此促进整个行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例如:针对沿海城市加工行业所必须的包装制造业,城市经济规划中对其进行细致的规划,以具有较高资质的出口包装企业作为龙头带动保障制造业的综合科技水平,促进其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同时对加工行业的原材料供应基础进行规划,针对其原材料的种类科学的开展招商引资,促进加工行业的稳定发展。通过对上下游资源的建设及整体规划促进传统制造业、加工业的行业发展。

(三)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时间积累方能见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以在各级地方政府的经济战略制定中并非首选经济发展战略。但是旅游业所具有的特点对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没有重工业、矿业等行业的污染、其基础投资建设较小等特点使得其特别适合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及发展方向。同时沿海城市独特的自然资源、沿海特色等适合发展旅游资源,而且旅游资源还能够带动城市的整体服务行业,如餐饮、住宿等行业都会由于旅游行业的兴起得到极大的发展。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沿海城市在注重旅游行业资源的调查与分析,注重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及相关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发展,通过逐步开展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沿海城市旅游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沿海城市多渠道经济的发展。

(四)积极开展沿海城市的特色资源调查,为多渠道经济发展结构奠定基础

现代沿海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应加大对城市特色资源的调查与分析,这对特色资源开展多渠道经济发展结构的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以葫芦岛城市经济发展为例,其在注重传统制造加工业的同时还以旅游行业作为辅助,构建了多渠道的经济发展模式。另外,针对葫芦岛市所具有的钼矿、天然气资源,该市还进行了综合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旅游业、传统制造业为基础,钼矿开发及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打造了多元化的城市经济结构,其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及抗风险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以城市发展规划促进沿海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建设规划及道路交通的建设对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城市规划的科学实施能够使城市土地得到科学利用,并针对经济特色以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的发展、提高城市的宜居水平。例如:针对制造业、加工业排放及噪音对城市宜居水平的影响,打造现代城市工业圈,将工业制造行业转移到城市基本住宅区域的下风处,减少生产加工气味、烟尘对城市居住环境的影响。同时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还能够将工业生产的废水等进行综合治理,有效保护沿海城市的经济环境。虽然沿海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沿海运输条件,但是公路建设对其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城市规划手段将相关的制造产业链整合到同一工业园区,有助于减少产品的运输费用,降低整体产品的成本,促进城市制造行业的经济优势体现,促进其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利用城市规划与道路建设的逐步优化促进沿海城市传统制造业的行业优势提升,促进沿海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壮大。

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沿海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也在进行相关的整合与优化,但是其大部分职能的应用还仅仅局限于单一行业之中。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应加强自身职能的开展与应用,通过对城市规划的建设意见提出,科学的规划城市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沿海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同时针对单一经济结构对城市经济风险的影响,加快自身特色资源的调查与开发,构建以基础制造业为根本的,以旅游、矿业资源为辅助的经济结构模式,以此打造多元化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靖,李宏洋.中国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快讯,2009;12

[2]曹阳,郑伟祥.特色经济发展路线--现代沿海城市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快讯,2008;12

[3]魏忠信.发展沿海特色经济,开创沿海城市经济建设新篇章.财经快报,2009.10

第8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政策 城市化 启示

国外推进城市化的产业集群政策路径、特征

(一)国外推进城市化的产业集群政策路径

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政策,可发现其不仅以地方的集群发展为目的,而且把城市化和集群联系起来,实现集群和城市化的联动发展。国外政府的集群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集群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评估和调整。

集群的萌芽阶段,如图1所示。国外政府为产业集群进行恰当地选址,根据不同区域特点规划产业布局,集中本地核心生产要素,吸引外地优势生产要素,进行企业的重新组合。财税政策减轻了集群的资金负担并提供资金支持;土地政策极大激发了工业生产效率,破除了区域内劳动力与土地的单一联系,释放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有利于经济的多种经营和集群发展。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扩大产业集群实力,形成良性循环。

集群的发展壮大阶段,如图2所示。国外政府在集群的快速发展阶段主要采取技术创新、人才和公共政策。通过人才政策提升人力资本,开辟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间的绿色通道,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技术创新方面,搭建政府与集群企业间的合作平台、联系公共研究与产业需求促使产研动态化发展,形成创新成果转化机制(Philippe Martin,Thierry Mayer,Florian Mayneris,2011)。同时,又通过公共政策,加强与产业集群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相关的物流、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发展,完善了城市功能。

集群的升级阶段,如图3所示。集群进入一个相对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也到达一定水平,这就要求政府实施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发展,推动地区整体经济水平上升。通过打造区域品牌,实现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变,成为具有高端竞争优势的产业升级模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繁荣。国外政府设立“市场推广基金”鼓励集群企业参与对外经济合作,走国际化道路。又通过减税、免税等措施为外商提供投资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国外政府的国际化及引资政策引入了国际竞争,既刺激了本国集群的发展,又吸引了大量外资,城市化层次进一步提高。

(二)国外推进城市化的产业集群政策特征

1.建立以同一产业链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行业协会等服务机构为纽带的政策服务体系。集群的形成是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通过上下游机构的分工与合作形成互补关系,逐步实现规模化发展。集群发展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促进本地城市化(Yoshiyuki Takeda,Yuya Kajikawa,Ichiro Sakata,2008)。

2.政策具有针对性。国外政府根据集群的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及城市化程度实施不同政策。比如,城市化初期刚刚起步的产业集群,政策倾向于创造市场环境,消除体制,减少过度干预,确保集群发展所需的自发动力。集群初具规模,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则加大扶持力度,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支持集群的发展壮大,发挥集群对城市化建设的带动作用。在集群快速成长阶段,政策倾向于提升集群的发展质量,完善城市功能,鼓励技术创新,为集群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并引入国际竞争,使城市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3.形成官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创新体制,使中小企业成为集群创新的主体。国外政府认为集群技术创新不仅是集群发展的内生动力,还是激发城市经济活力的源泉。因此,积极构建官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创新体制,健全技术转移的法规,发挥中小企业集群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引领作用。

4.建立了集群统计信息管理和政策绩效评估系统,长期保持对集群发展情况的实时跟踪分析,评估集群政策对城市经济作用效果,为地方政府制定科学的产业集群政策提供动态信息。

国外推进城市化的集群政策目标与效果

(一)国外集群政策目标

1.解决集群的市场失灵问题。集群的市场失灵问题主要有:集群内部的市场垄断;企业之间不正当竞争;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集群内部发展环境封闭;集群缺乏目标协同性。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与集群发展关系密切,政府制定集群政策可以解决由于市场失灵阻碍集群发展的问题,确保城市经济在集群的带领下快速健康发展。

2.优化集群动力机制。Brenner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将集群的成功发展归因于人力资本积累、非正式接触引起的信息流动、公司间相互合作、当地资本市场、公众舆论和当地政策七种动力机制,前六种属于集群的内生动力机制,而政府的政策可以更好地激发集群内生动力机制。集群的内生动力被激发,聚集效应将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3.改善集群的发展环境。政府通过税收、金融、劳动力市场、竞争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大力发展基础设施,规划土地使用,加大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协作关系的制度化建设力度,为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4.将产业集群作为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国外政府建立了官产学研的合作网络,培养优秀技术人才和新型创新企业,促使产业集群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保持城市经济增长的活力。

(二)国外产业集群政策效果

1.促进区域产业功能完善。政府的集群政策使区域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在当地政府扶持下形成的产业集群通过专业化分工、合作与竞争、资源共享等规模效应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2.城市化建设加快。集群政策对城市化建设的作用反映在:第一,生产效率提高和生产成本下降,在集群的规模效应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第二,通过产业集群对地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促成集约化生产;第三,在同行业产生良性竞争,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第四,集群聚集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集聚效应形成城市化效应。

3.波及效应的产生。随着产业聚集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该地区产生的影响会向周边地区扩张,这种扩张会引起本地区其它行业的发展。成功的产业集群不仅会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还会推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鉴于加工制造业方面的产业集群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国外政府又把集群发展模式转移到了健康产业、旅游业、教育产业等,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4.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强。集群政策起到了企业合作孵化器的作用,政府通过打造相关的基础设施来促进地区产业资源的整合,为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最好舞台。没有业务关系或者关系不成熟的企业通过政府的政策平台相互建立密切合作关系,集群内企业之间通过产业分工、交流接触、信息搜集等活动不断壮大,吸引大量劳动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城市化进程。

国外产业集群政策借鉴

(一)国家和地方集群政策相结合

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调整现行的区域政策,依靠产业集群建立新型的产业分工体系,促进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重视产业集群对城市化建设的作用,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与区域具体的产业集群政策相协调;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应做好当地集群发展的长远规划,根据集群的发展阶段和城市化的阶段及时调整政策,引导城市经济发展。

(二)建立开放的市场组织网络

政府通过网络等形式向集群提供市场信息,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市场推广基金供中小企业开展与境外企业的商品展销会,开拓区外市场。引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参与、合作,刺激城市消费,拉动城市经济发展。

(三)促进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集群创新网络是开放的网络,集群政策要鼓励集群与外部创新源建立有效的连接机制,吸引外部人才、创新企业进入集群。建设企业与研究机构、高校等人才培训基地的绿色通道,促进技术交流、技术开发,积极推进“官产学研”合作,使集群企业相互合作,形成创新基础和条件,提升城市经济创新能力。

(四)完善基础设施并促进城市功能升级

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配套的服务设施会增加集群的吸引力,促进集群的发展壮大。要加大信息服务的投入,通过信息平台为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提供高效、发达的服务网络。政府在对城市建设规划时树立长远观念,走一条与产业集群发展融为一体的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城市功能升级。

(五)加强专业化园区建设并促进产业集聚

将园区建设纳入产业集群发展之中,做好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流程,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推动园区经营由政府办园向企业办园转变,按照产业类型确定不同的用地指标和土地最低出让价,鼓励关联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区域集中。随着产业集聚度提高,三次产业机构得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效益得到提升。

(六)重视制定产业集群的升级计划

集群的发展具有动态性,集群竞争优势具有阶段性,这就需要适时地动态调整,保持集群的持续发展能力。政府需要制定和实施产业集群的升级计划,以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集群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实现集群由成本优势到品牌优势提升,做到以集群的发展引领城市化建设。

(七)建立产业集群信息统计及政策评估系统

对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的充分了解是制定科学有效的集群政策的前提。借鉴国外政府的经验,有必要建立系统的集群信息统计体系,对全国和地区的产业集群分布、产业机构、产业规模和技术创新进行全面统计,了解集群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科学的产业集群政策提供依据。要对产业集群政策对城市化建设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做到集群政策跟上城市化发展要求。

我国产业集群大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地方政府应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集群政策,根据集群不同的发展阶段实施动态的升级政策,提升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发挥产业集群对城市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经济增长;城市经济;供给侧改革

前言:为了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长的发展目标,传统的需求侧政策难以满足经济发展要求,在对总需求进行扩大的时候,也需从生产要素与经济制度上着手,解放对生产力的抑制,提高经济活力,同时去产能,去杠杆,促进产业升级。而在中国经济中城市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对城市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急需研究供给侧改革对城市经济的提升,从而完善城市经济体制。

一、供给侧改革概述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寻求经济动力、经济增长的新思路就是供给侧改革,利用社会供给的提高来推动经济的增长是供给侧改革强调的重点。而且供给侧改革的着手点是生产端,利用对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的方式,促进新产业和技术的发展。供给侧改革这一理论的提出的提出主要来源于供给经济学,指出提供相应的鼓励是供给改善的关键,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促使企业和个人提高工作积极性,改善居民收入水平。例如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经济滞胀问题,相关经济学者就提出了减税等政府鼓励政策,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经济难题[1]。

(二)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在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背景下,传统三大需求却逐渐出现了下降的态势,消费和投资下落了2-5个百分点,而从城市GDP角度看,净出口对其拉动力也出现了负值。而央行做出的降息等改革也没有明显的改善需求疲弱的局面,反而显露出不匹配的供需结构问题。另外在经济发展中要素成本呈现上升的趋势,而人口红利则相对减少。利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难以满足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急需开展供给侧改革,带动经济的发展[2]。

二、供给侧改革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一)技术领域的影响。经济体制在发展中重点推进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进步,如新能源、生物医药和互联网等。而且在发展这些新兴产业的同时也创新了科学技术,带动了网络制造和云计算等技术产业的崛起。基于这一背景下的城市技术领域的发展,也逐渐在各项生产领域引进先进的技术,升级改造原有的技术,增强了城市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从而增强了城市技术要素的市场竞争力[3]。

(二)经济资本要素的影响。首先是改善城市经济中金融体系性质,推动其迈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在创新突破金融开放性的基础下,实现了可兑换的资本项目和市场化的利率,并进一步丰富了金融衍生品、金融产品,促进城市经济实体的进一步发展。而在对现有的银行体系进行优化时,可以采取设置能够互相补充的机构门类、政策性金融和开放性金融等方法。另外还创新推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城市金融市场的准入进行放宽。其次是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土地使用权,使其可以自由的流通到城市经济市场。在供给侧改革的推行下发挥城市经济资本要素的作用,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市场和经济结构的完善,丰富城市经济资本要素[4]。

(三)劳动力要素的影响。在供给侧改革中对劳动力要素进行的改革内容主要是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根据居民原则,政府应当对所有的居民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将二孩政策全面推广,并对延迟退休给予鼓励,对人口红利进行适当的补充等等。这些改革的推行使得城市经济中的公共服务(如事业救济、医疗服务和社保服务等)得到了全国性的统一。促进了城市劳动力在不同的行业和地区之间的跨界流动。而且人口红利的政策也将拉动城市经济的增速,将劳动力要素对城市经济的发展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增强劳动力要素的经济价值[5]。

三、供给侧改革对城市经济的提升

(一)促进新的经济模式的发展。主要是针对城市经济中“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城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模式,对传统的城市制造业进行了有效的改造,而且城市发展“互联网+”也能够综合体现城市的技术经济。主要表现为将不对称性信息格局打破,增强信息的透明化;整合利用城市生产中产生的大数据。最大化的利用资源等。在互联网这种新的经济模式的出现之后,不但给人们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同时也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创业机遇和投资机遇。如互联网对城市零售业的影响,在互联网经济模式发展下,一些电子商务的出现简化了消费者的购买程序,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威胁了传统零售业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零售业开始建立电商平台,转变传统的销售模式,而且在这种经济模式下,也逐渐模糊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界限,传统的经济理论也难以适用于现有的经济中,推动了C2B模式的诞生,促进了新的城市经济模式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提升[6]。

(二)促进公平市场环境的建立。供给侧改革中的国企改革,对城市经济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接促进了城市公平的市场环境的建立,从而实现了城市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监管模式逐渐显露出不适应的特点,而对其进行改革,加上目前的经济环境也不用于以往的经济环境,在其他所有制企业不断加深市场化程度的影响下,加快了国有企业的衰退,充分体现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但是根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来看,不可能将国有企业推出市场经济体制中,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革,于是在供给侧改革中突出了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实现其市场化的发展方向,挖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活力,创造多元化的产权制度,从而提高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份额。以此来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完善,通过改革国有企业建立公平市场环境[7]。

(三)促进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供给侧改革能有效的解决中国在高速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户籍问题,土地问题等一系列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十所倡导的核心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市民化,是围绕已经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展开的。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过去靠低成本发展的老路难以为继,只有通过提高产业附加值,结构升级来增加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以此增加非农劳动生产率和农民工的归属感。通过完善土地制度,城镇化建设中的融资机制,有效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投资过热和城镇土地的粗放使用。

总结:综上所述,通过从供给侧对城市经济提升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在推行供给侧改革之后,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中的制度,技术领域和资本领域等多个方面,并通过其在不同领域中的改革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提升,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作者单位:承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徐豪.高端对话之供给侧改革助力“中国制造2025”靠创新驱动再讲“春天的故事”[J].中国经济周刊,2015,50:58-65.

[2] 罗良文,梁圣蓉.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优化――基于1994-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28-36+2.

[3] 黄凯南.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共同演化:基于演化增长的视角[J].南方经济,2015,12:1-9.

[4] 刘伟,蔡志洲.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求是学刊,2016,01:56-65.

[5] 十问“供给侧改革”[J].施工企业管理,2016,0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