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劳动实践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活;积累;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93-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课标中的这些论述,明确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也常遇到这种情况:一提起作文,学生总是愁眉苦脸。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文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没有东西”写了。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在于我们没有让学生养成搜集材料、积累材料的好习惯。古人云:“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平时不去观察生活,不去积累作文材料,等到写作文的时候,当然会苦于“没有东西”写。
如何指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探索。《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是本无字书。只有把课堂的“点”向课外的“面”拓宽延伸,才能使学生将课内习得的方法和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加深,不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1.走进大自然,为写作“开渠引源”
我们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翠绿的山林田野小鸟叽叽……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校园、田野,收集秋天的落叶,发现昆虫的秘密……在大自然中学生观察、体验、实践,日积月累,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事一物也飞到学生的笔上、纸上,让学生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事,抒不完的情。
2.体验校园学习生活,为写作“建仓筑库”
校园生活是学生习作巨大的素材储备库,也是学生学会习作的实践训练基地。
(1)体验人文环境,感受校园文化。校园的一花一草都彰显着校园人文环境。带领学生细细体味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渐入"物我合一"的境界,校园文化也能成为学生写作成果的一大亮点。体验校园人文环境,感受校园文化建设。
(2)参与学校活动,体验校园生活。我校的校训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成长的快乐。艺术节大舞台、运动会、主题班会、读书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真是数不胜数。从中开阔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和生活视野,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丰富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收集信息,让学生留心观察每一次活动,并把活动的过程及感受随时记下来,积累了不少写作素材。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感悟生活
我校组织学生有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春天,我们组织学生春游横山,游览石臼湖,让学生学写游记;每年"三・八"妇女节,学校开展感恩母亲活动;"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我们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清明节,我们组织学生来到横山抗日革命英雄纪念碑前,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繁花似锦的五月,我们组织中年级学生参观市科技馆。重阳节,我带领学生走进博望镇敬老院,慰问老人们。暑假,我们开展了"读一本好书"活动;寒假期间,我们开展了"寒假生活"活动,学生融入浓浓的年味之中,送灶、贴对联、挂灯笼、拜年、猜灯谜、看花灯……我们还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丰富物产,了解家乡的人情风俗。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教师不适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情感就会从笔尖自然流出。通过开展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体验家庭亲情生活,为写作采撷灵感
学生对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感悟是来自于家庭的。我们要求学生在家庭里:参加家务劳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开展亲子对话活动。另外通过有意识地布置学生观察家庭活动,促使学生关心家庭,关爱亲人,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活动,并让学生写亲情征文。《为妈妈洗脚》等作文感人至深,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一、建立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1.打造优质劳动实践基地,提高劳动实践技能
市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是我市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法制教育、生存体验、国防教育和素质拓展等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一直坚持“体验、创新、感悟、成长”办学理念,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基地采取“从学校走入社会,从课堂走进生活,从书本走向实践”教学形式,坚持多样性、灵活性、系统性原则,开设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有手工制作、素质拓展、科学实践、生存体验、专题教育、地方课程六大类60多个项目,组织市区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进行生活技能训练等劳动实践体验及工艺学习等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几年来,劳动实践基地始终保持有序、有效、安全的运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2.拓展劳动教育渠道,做实研学实践活动
我市各类学校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定期带领学生走出学校,拓展劳动体验空间。特别是市中小学劳动基地立足教育性、突出实践性、加强融合性、确保安全性。充分挖掘美丽地环境资源与特色文化,确定了红色记忆、绿色生态、传统文化、白茶文化、安全体验、职业规划等六大研学旅行课程,并按照课程主题逐步开发了“成就梦想,精彩飞扬”、“我自护我平安”、“祖国在我心中”、“白茶故里可爱家乡”、“以孝扬善以爱抒情”、“手拉手共成长”、“我体验我健康”、“公益手工制作”、“特色文化”等九条线路,这些线路集观光体验、求知习艺、民俗风情为一体,研学目标明确,主题特色鲜明,富有教育实践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在行走的课堂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构建劳动教育推进网络
(一)突出学校教育主阵地 保障劳动教育开展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我市各校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地渗透劳动教育,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将劳动课排进课表,并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白琳中心小学组织教师编写并推广使用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劳动教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科学、综合实践、美术、体育及班队会课进行有机整合。
2.将劳动教育融入活动课程。全市各校充分利用学校特点,开展“劳动节”“科技节”活动。如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把地方传统文化引进校园,让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生根发芽,使校园成为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阵地,开发百人鼓号、茶艺表演、鱼灯表演、书画、舞蹈、剪纸等30多个深受学生喜爱的特色项目,促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形成了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氛围。
3.打造“开心农场”,增长基本技能。学校因地制宜,开辟校内种植园、地理园等劳动实践阵地,为劳动教育提供触手可及的平台。如:白琳小学利用闲置的完小校园开辟“红领巾农场”,学校的菜地由学生自主种植、自主管理、自主收获,课余时间可邀请家长入校一同参与劳动实践,增进亲子交流与互动。充分利用边角音旯地块,开辟校内红领巾种植园,成为城里孩子现实版的“开心农场”。畲族学校本学期开始办起了“畲药种植园”……学校努力通过种植园的建设与管理,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与基地作物的田间管理活动,充分发挥基地的育人功能,使其成为学生劳动锻炼与生产实践基地,成为师生交流劳动经验的实验基地。
4.建立劳动志愿服务队,增进实践体验。积极为学生提供劳动体验机会,培育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成立志愿服务队。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二)创建多样化劳动教育平台,丰富学生劳动技能体验
活动是数育的载体,学校积极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好“五结合”,使学生们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1.结合“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开展“自我服务”。例如结合学雷锋纪念日,开展红领中走进社区环境保洁活动;结合植树节开展校园苗圃养护活动及“我为校园增添一抹新绿”植树活动,组织开展“拥抱春天播种绿色”主题活动,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在重阳节组织学生们走进福利院为老人们打扫房间等。
2.结合“三好”厚基教育活动。制定适切得评价标准,把学生的劳动教育的考核结果纳入“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活动综合评价,并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范畴,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
(一)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道德、情操、气质等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靠陶冶、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来的。因此,有意识地挖掘学校文化内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其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传统教育。充分利用黑板报、专栏、墙壁、甬路、走廊等,让传统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拓宽书香园地。教学楼中庭,建有阅读角,方便学生课余阅读,校园四周,国学诗文宣传,开启学生心智;象棋角落,陶冶师生情操;宣传橱窗,国学语句振奋人心,画面开阔师生想象空间;在课间休息时,能听到配有国学的音乐诗朗诵……校园里处处洋溢的和谐的书香氛围,使得国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可以在树荫下,小草丛中,漫步弯弯曲曲的石头小径,围坐在石桌旁边的石凳上,四周的墙壁上绘有古人勤奋读书的典故;种植园有各中队的劳动成果,豆角、茄子、韭菜……墙壁上画了歌颂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的古诗文,享受劳动成果喜悦的同时,又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
(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增强和培养爱国情感做起,并着重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从我做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征文和格言创作比赛、“颂美德、明荣辱”主题班会、编写校内拍手歌,为特困生、残疾儿童献爱心等。
二、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心灵
学生时代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围绕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对领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加深对优秀传统精髓的感悟,在行动中重植民族根本,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学生之心、外显于学生之行。
(一)将国学教育日常化
将国学教育行动化,使经典诵读成为学校的时尚让学生诵读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使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诵读吟咏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播种国学文化的种子,培养健全人格,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为学生的人格发育奠基。
(二)国学伴我成长手抄报活动
室内德育班会课 —— 启迪心智
去年初,该校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构建德育课程体系,规范德育工作常规管理,展开了全校性的室内德育班会课研讨活动,探讨与解决德育管理当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为教师开拓德育视野、提升德育境界、丰富德育方法搭建平台。在室内德育班会课上,通过上课老师课前精心的准备、研课,广泛收集材料,并与老师、同事、学生们沟通,确定上课主题,精心安排教学各个环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等安排;听课老师通过课前研课,课堂观课,课后评议等方式的实行。在室内德育班会课过程当中,老师都能积极的参与,积极的思考,结合自己的班级管理,结合自身的课堂调控进行比照,找出差距和不足,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室内德育班会课活动主题涉及到感恩教育、理想教育、沟通教育、合作教育、环保教育和禁毒教育,每节课都有各自亮点,即体现出师生的合作,又展示出上课老师的实力和班级学生的风采。班会课能结合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小组合作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展示,给听课的老师以鼓舞和启迪。如赵祖洋老师的《合作——成功的桥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如何合作,合作需要哪些方面的配合等进行大量的讨论,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周道新老师的《让自信飞》,让每位学生都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发现自己的闪光点,通过同学间相互找优点来培养自信心,让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有了一个较大的飞跃。
校内室外德育课——培养情怀
去年底,该校展开了校内室外德育课活动,利用校园内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首先是将上课地点不断拓宽,涉及到了学生寝室、学生食堂、操场、校园广场等,为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次是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有以爱护花草树木为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并领悟学校的文化内涵;以保护环境卫生为内容,告诫学生“前进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再是上课者课前准备充分,上课质量高。每节课都体现了室外德育课的几个原则。主体性原则,学生人人参与;兴趣性原则,有小品表演、唱歌、做游戏、讲故事、演讲等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得到教育;生活性原则,德育活动的内容及场所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 还有实践活动性原则,每节课都有不同的闪光点。
与此同时,该校还分组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广场文化、学生食堂文化、男女寝室文化、教学楼文化、学校厨窗文化等。参观完后,由学生回答该校校训、“八个一”工程的内容、教学楼的命名及含义,食堂有哪些爱惜粮食的警句等,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校园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校意识。赵祖洋老师在爱护校园环境教育德育课上,室内与室外相结合,室内主要解决学生思想认识问题,室外通过学生弯腰捡垃圾的实践活动,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知与行相结合,实现学生的知行统一。该校还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空巢学生性格内向,情感淡漠,悲观厌学,调皮贪玩的现状,不失时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利用校广播站、班会、黑板报广泛宣传“感恩教育”内容。组织收集感恩故事和图片,开展感恩宣言和演讲比赛,让学生每周向家长汇报一次学习情况,问候一句长辈身体,体验一次感恩行动,真正理解父母的苦衷,尊重父母的劳动,常怀感恩之心。
社会实践德育课——实践成长
——进贤县张公镇中心学校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必不可少,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动实践意义重大。为此,我校在县教体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把劳动课程纳入校本科研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场地建设为载体,认真实施劳动教育,具体做法是:
一、多招并举,建立劳动实践场所
1、以校园土地资源为依托,搭建学生劳动平台。
近年来,我们对全镇各校的校园空地进行调查丈量并有效地整合,组织师生开垦利用,有的种起了蔬菜,有的种起了花生。有的栽种了果树,各个学校利用劳动课及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学校创收增收,为学校办学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2、以校外农业企业相联系,建立劳动合作关系。
为更好地拓展户外劳动场所,让广大学生有更好的劳动实践机会,我们通过镇政府搭桥牵线,与学校周边两大农业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让企业生产基地成为我校师生劳动实践的场所。一是与张公镇生态葡萄园进行合作,定期组织学生为他们剪枝、打叶、扫地块、摘葡萄、打包包装。二是与红壤研究所的农业场进行合作,我们派师生学习他们企业的劳动技术,然后按照企业的要求和布置,为他们的茶场摘茶叶,洗茶叶;为桔场培土、摘桔、过秤、包装,为杨梅场除草、摘梅。
3、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开辟新型劳动场所。
近日里,我们通过努力争取,得到了镇党委及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镇领导为发展学生劳动实践场所,从张庙学校围墙外划拨了三亩土地供我校师生建设蔬菜基地,指派了附近农民为我们作技术指导并帮助我们翻耕土地,这一项目的实施对增进我校师生的劳动实践,改善我校师生生活将有着重大意义。
二、以劳辅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为更好地增进学生的劳动实践效果,有效地发挥劳动实践的教育作用,使这一工作常态化,持续化,我校一方面成立了“学校劳动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下设劳动教研组和学科组,分班级依场地划出劳动片区,各片区指定责任人和指导老师。另一方面设立了劳动实践评价机制和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制订了《劳动奖惩办法》、《劳动安全制度》、《劳动课程岗位职责》,要求做到“工作有计划,阶段有总结,过程有记载,活动有安排”。
2、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劳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课程的设计与管理,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力求达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取乐,以劳益美的综合教育效果。为此,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对每一次实践要精心设制,认真安排,严格实施。一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在劳动中欣赏劳动的成果,感悟劳动的伟大,认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义,在劳动中培养勤奋,陶冶情操,感受光荣。二是要从教育为农的高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实用技术,同时要结合其他课程的教学实践,启迪学生的灵感和智慧,增长学生的知识;三是要充分发挥劳动课的运动功能,把握劳逸结合,劳思结合的规律,达到让学生强身健体的效果;四是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快乐情趣,让学生在劳动的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劳动的果实里品尝喜悦;五是要在劳动实践中设计曲线美、形象美、节奏美、成功美的动态情形,从而增进学生“美”的认识。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虽然都属于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尽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但它们在建设主体、目标、途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表现在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学校制度与企业制度、学校行为与企业行为、以及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要想让学生真正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就要通过校内教育和企业实践教育相结合来实现。
2.感受与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人的认知规律统计,你听到的东西可能记住25%,写下来的东西可能记住50%。自己亲自做一遍的话可能记住70%和别人一起做过的可能会记住90%。由此可知,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或课外活动的主角,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和感悟,就能真正接受教育,真正理解企业文化内涵,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企业文化渗透途径
企业文化的渗透是要将注重企业文化教育这一理念融入教学方案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各个教学环节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
3.1.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训室建设感受企业物质层文化
3.1.1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解企业文化内涵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纲领性教学文件,它的制定所包含的内容决定着学生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是否全面,一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够体现文化基础知识、职业基础知识、职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拓展知识,大多未能将企业文化内容纳入方案。结合课题研究,在钢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新生参观八钢厂史馆、钢铁企业文化读本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在校学习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
3.1.2实训室建设模拟现场操作室感受企业氛围
实训室建设贴近生产,操控系统构成来自于真实生产环境模拟,监控系统来自于实际环境仿真,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流程岗位配备符合企业实际,实训管理流程与生产管理流程相同,实训操控结果符合实际工艺模型,可以按班次进行连续生产实训,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同,感受企业氛围。
3.1.3认识实习建立企业物质层文化感性认识
通过一周的下厂认识实习,感受企业厂容厂貌、企业的工艺设备、企业的工艺设备特性,了解厂徽、厂旗、厂服、厂花、厂歌、企业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企业造型或纪念建筑等物质层文化的物化标志。
3.2通过学校管理制度制定体会企业制度层文化
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体现钢铁企业文化,如校训:“崇德尚技、百炼成钢”;专业建设理念为“贴近企业、贴近生产、贴近岗位”;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教师有企业锻炼经历、“双师”素质等要求;宿舍管理制度中按企业定置管理规范宿舍内物摆放;班级管理制度和优秀班级评比办法按企业班级评比办法按月量化班级成绩等。
3.3通过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践行企业行为层文化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化”,它包括学生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等。这里谈的行为层面主要指学生的行为层面。为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制定《学生一日生活制度》,包括有作息制度、上课制度、自习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就餐制度、就寝制度等。
3.4通过学校课外活动组织、入厂实习实践内化企业精神层文化
3.4.1课外活动为载体认同企业精神文化
文化执行的关键在于认同和内化,根据全国各大钢铁企业规定的职业道德和人才队伍建设理念,我们整理了十大钢厂员工行为规范素质,将出现在四次以上的重点词作为学校在校期间的培养目标,通过活动安排认同和内化企业文化主要通过讲座、优秀毕业生交流、电影欣赏、读后感、《从校园人到企业人》视频观看等形式,将不同主题活动安排到每学期,详见表1钢铁类专业主题活动方案。
3.4.2入厂实习实践内化企业精神文化
依托“大爱”文化,营造氛围
学校的物质文化包括教学楼、图书馆、文娱体育活动设施,以及优美的绿化环境。学校以“爱”字为校训,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一生奠基”为宗旨,以“一个都不能少”为信念,坚持面向全体,坚持以“爱”为主旋律。走进学校,迎面是主教学楼上大大的赤红的“爱”字,寓意学校“爱”的校园文化;学校南面的实践基地,中间的“爱”的“成长山”寓意以教师的成长托起学生成长的希望;学校北侧的“大爱无疆”墙更是彰显学校的“大爱”文化。走进教学楼一楼,大型的铜质抽象的“爱”字浮雕和学校以“爱”为主旋律的校训、校歌把队员们带进学校温馨的“爱”的家园。队员们耳濡目染,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激励,增强了全体队员对学校“爱”的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开展“体验教育”,打造品牌
学校少先队工作,紧紧围绕学校文化,开展“体验教育”,在“爱”的文化中努力打造少年儿童的道德内化过程与其实践体验相一致,伴随着实践层次的递进,儿童的知、情、意、行也会逐渐地养成。在儿童的整个道德养成过程中,都离不开实践体验的影响,这些体验和感悟追随着他们逐步社会化的全过程。“体验教育”特色,这正是学校少先队适应教育改革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在各级各类活动中,充分尊重每一名队员,让队员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践行德育要求。
活动体验,感受主人翁意识
体验教育的内涵,是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体验实践中,把道德内容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再而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这是一个道德认知的过程、道德升华的过程、道德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应从日常的点滴中引导学生去实践。
每学期初,合理地安排各年级活动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依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自愿申报活动项目,并结合学校“三个五”的培养目标,真正使学生掌握各项活动技能,增强活动课的时效性。结合校本课程特色,组织活动课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各活动组的方案,确保每次活动都能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育性强。学校德育处会进行适时检查监管。
体验教育的实施,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四个方面的关系中提炼出的少年儿童应当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内容,达到使教育内容触动少年儿童的心灵,走进少年儿童的内心,最终外化为少年儿童的实际行动的目标,从而为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走以德育为先导的劳动育人之路”,力争使其成为学校育人的又一特色。学校南侧是生态园实践基地,这是我们学校教师独有的文化场,也可以说是学校对学生劳动教育的教科书。劳动基地的艰难起步,困难时期的坚定信念,全体师生的奋力开拓。构建立体综合型劳动课模式,包括:基地观察课、生产劳动课、社会实践课、综合实践课等几种课型,每种课型我们教师都赋予其德育内涵。如:根据低中高不同年级设置的不同类型的课程。一、二年级开启园林王国的金钥匙;三、四、五年级品尝蔬菜种植的艰辛,共享农作物丰收的喜悦。在实施以劳育德过程中,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落实德育目标,把握育人原则,实现育人目标。
拓宽育人渠道,体验成长乐趣
学校与社区相结合,广泛开展了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快乐假期”活动,使学生度过了一个寓教于乐、丰富多彩、欢乐而有意义的假期。学校教师还共同承办了文艺庆典活动,共同欢度中秋佳节。“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环保倡议活动,使大家充分认识到,环保需要教师从小处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保护我们的校园,为建设整洁美丽的大港贡献教师的力量。通过这些活动,学校、社会及家庭共同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实现三方面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学校每月做到“三个一”,即一次观影(礼仪教育或者爱国主义影片);一次劳动实践(爱校、爱社区劳动实践或去劳动实践基地学农活动);一次教育讲座(礼仪、法制、安全)。每学期,学校少先队都会组织全体辅导员和队员接受交通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或礼仪教育等,并每月开展一次安全教育演练活动。不但增加了队员们对交警知识的了解,受到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更是通过大手牵小手渗透了“珍惜生命,安全第一”意识。
丰富活动形式。高校后勤工作对于学校师生来说,一直是比较陌生的领地,为了使广大师生真正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中去,我们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并以活动为载体,让学校师生和后勤工作人员互相增进了解,共同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比如在全校开展“食堂文明监督”、“校园巡视”、“评选服务标兵”、参观“放心工程”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后勤体验日”,开展“厨艺大赛”等竞赛。“食堂文明监督”、“校园巡视”活动主要是组织师生对食堂及校园环境进行巡视,巡查范围包括食堂后场加工和前场销售、校园清洁、场馆管理等内容环节,针对巡查情况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评选服务标兵”由师生直接为服务于一线的膳食、物业员工的工作进行投票和打分,评选出“最喜欢的优秀服务员”和“优秀管理员”等。参观“放心工程”和学生“后勤体验日”活动则分别组织学生参观为学校食堂提供原料的各个食品批发市场,让学生到食堂体验收银、配菜等岗位工作,使学生切身了解后勤工作人员的辛劳,体会后勤工作对一个学校正常运行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对校园管理的责任感、使命感,更加主动地融入到和谐校园构建中来。
扩大沟通渠道。让高校师生参与后勤管理,不仅是提高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强师生和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人员之间互动的重要契机。一个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只有让各类人群实现充分沟通,才能使各方面的愿望得到表达,使潜在的矛盾得到妥善解决,也才能在全校成员之间建立起互相信赖、融洽共处的关系,形成齐心协力发展事业的合力。为此,我们一方面努力完善沟通协调的机制,在学校后勤部门、校团委、校学生会之间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每学期召开例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制定本学期切实可行的共建活动计划,并通过联席会议确定各自承担的责任,共同采取措施落实计划。另一方面,在落实计划的过程中,也保持及时的沟通互动,按照实际需求,及时调整计划,比如在招募志愿者参与后勤管理过程中,我们从一开始就征求不同志愿者的兴趣,并结合后勤部门提供的服务需求岗位,对志愿要求和岗位需求不一致的做好协调和说服工作,使志愿服务得以顺利开展并持久进行,至今已有千余人次参与到活动中。
促进互帮互学。学校后勤服务人员与师生之间并非只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一些领域也可以互为人师,后勤人员可以从教师和学生那里学到一些有用的理论和实用知识,教师和学生则可以从后勤工作中增强服务意识,学习到书本上没有教授的劳动技能。本着这一理念,我们组织成立了校后勤集团青年职工学校,聘请学校研究生会同学为后勤集团的团员青年举办公文写作、法律知识、西部支教感悟等讲座,同时利用后勤服务集团现有的场地、设备、原材料为学生提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给参与后勤集团管理工作的同学们颁发社会实践证书,这些举措既得到后勤集团员工的热情支持和参与,也受到学校广大师生的欢迎。
让学校师生走进后勤、体验后勤、监督后勤并参与管理,体现了南京大学民主管理、和谐发展的思想。活动开展几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促进了员工素质及后勤服务质量的提升。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后勤服务集团的发展,集团职工队伍一线岗位从业人员以事业编制为主体已转变为目前以聘用人员为主体,这部分人员中个别人集体意识淡薄,缺乏工作责任感,通过师生参与后勤管理,对后勤工作起到监督作用,将校园巡视、食堂文明监督等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促使这部分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渐渐发生了转变,学校后勤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增进了学校师生和后勤工作人员的相互了解,化解了一些潜在的矛盾。比如让学生参观食品基地、参加“后勤体验日”、担任“集团工作信箱学生协管员”等活动,为他们了解后勤工作提供了渠道,也使他们亲眼目睹后勤工作人员为给师生提供更优质服务所付出的努力。这些学生把所见所闻传播到其他学生中,使全校师生对后勤集团及后勤职工增进了理解,化解了很多潜在的矛盾。原来学生对食堂打卡人员的工作效率很有意见,但让学生自己体验食堂打卡工作后,他们对看似简单的打卡工作增加了了解,对工作人员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开始能够站在后勤服务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投诉率大大降低。
【关键词】三生教育主题活动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教学渗透家校合作
传统的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学生认知的发展,一味地追求高分、高升学率,教育过程丰富的社会历史性和生动的探究体验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接受和理智训练所代替,忽视了学生在学校中的生存状态与生命质量的提升。因此,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如,有些学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完全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可贵,根本不能体会自己生存的意义,进而随意编排自己本该丰富多彩的生活;在生活习惯上,追风逐潮、自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在理想信念上,方向迷失,缺乏远大理想;在品行修养上,缺乏同情心,不知道感恩,缺乏社会责任感;在性格特征上,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素质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而这些小小的偏差有时会引起一系列的道德问题,甚至会发展成为社会问题。高中生目前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令人堪忧,因此,关注其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对其进行引导已显得刻不容缓。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的实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中学开展“三生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创造适宜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情境,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尊重别人,感受生命的美好,充满生命的活力,同时让我们教育的意义更深刻、更深远。
1.三生教育”的概念
“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地说,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生存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正确面对生存挫折,形成一定劳动能力的教育;生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知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三生教育”的重要渠道
2.1创设丰富主题活动,感悟生命价值。“三生教育”是以教育活动为主的课程,要让学生真正入脑入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效果,重在实践和体验。适时地给学生提供活动、体验的实践和空间,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例,利用机会,在主题活动中进行“三生教育”。如,五月份我们围绕着“感恩”主题进行“三生教育”活动,通过开主题班会、朗诵有关感恩的诗歌、观看有关感恩的电影,进行感恩回报,在“母亲节”为伟大的母亲送一份礼物,做一件小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明白“感恩”对于个体行为的意义和要求。以感恩的心态去对待父母赐予我们的生命。体验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从他人那里领受到的关爱,并从内心里感谢他人、回报社会的意愿和行为,让学生在感知生命的同时,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每周开设一节“三生教育”课,一个学年下来就可以进行十多个主题的“三生教育”活动。当然每节的主题,可以在参与学校统一制定的主题活动的同时,根据班级的情况自行选择和组织,以便加强“三生教育”主题活动的积极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结合中学生青春期的成长特点,从学生的经验、兴趣出发,开展过健康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青春期教育、法制教育和防震减灾演练等灵活、有效、多样的以学生体验为主的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探究,使“三生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