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支教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农村中学 语文教学 理性思考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跨世纪基础教育的主旋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明确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彻底转变教学观念,从而确立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服务、为农村建设输送合格人才的根本宗旨。只有确立整体教学观念、加强素质教育,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基础扎实、个性鲜明、德才兼备、体魄健壮、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一、我国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国家对教育的呼唤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强烈过。而语文教学伴随着这场春风乘势而上,在经历了种种批判、责难之后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且适应形势发展的教育教学理论。但是当前在广大经济、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新课标和素质教育仍然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还是一块贫瘠落后的阵地,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仍然还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她更呼唤切合农村教学实际的探索与思考,更企盼语文教改的春风雨露。
二、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落后的原因分析
1.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在有限的区域里推行的“贵族教育”,在农村地区几无立身之地。在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显然不具备推行素质教育的现实条件。这里其实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层含义。就硬件来看,在农村中学,没有图书馆,没有多媒体,教室里仍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学生从早到晚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没有黑板报,没有广播室,更别谈什么手抄报、文学社、电视台。我们的学生不知道语文除了教材之外,还有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世界。虽然说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但若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的辅助,语文教学又有多大的施展空间呢?而从软件来看则更宣布了语文教学的死刑,部分农村中学的领导认为语文教改可有可无,没有对语文教改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在课程设置,活动安排及投入上没有把语文课摆在应有的位置。
2.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未能端正对语文的态度,抱残守旧、不知创新。结果是一支笔,一本教材便打发了整个中学的语文教学,最终使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3.虽然有关推行语文教改的理论文章、实践经验、教学设计等等纷纷见诸各种报刊杂志,但是又有多少是能切合农村中学实际的呢?从某种程度上说,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是向往语文教改,向往实施素质教育的,但是现实决定了他们只能是“瞎子”、“聋子”,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探寻,可以说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是所有语文教师中最痛苦也是最困惑的。
4.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的空间也较为狭小,信息滞后,教研氛围不浓等。这些不利因素像条条绳索捆缚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身心。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不可回避且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三、对策及建议
如何解决目前这些不容回避的难题,近些年来,笔者在现实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逐渐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从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柳斌同志说:“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就不能取得成功,因而可以说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近年来,不少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指导下,为了提高升学率,采取“魔鬼训练”和“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严格管理,学生在成绩方面提升得比较快,但是其他方面的能力却是非常匮乏。中考不是孩子人生的终点,抓住中考,注重分数并没有错,但也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质量观、人才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都成才。”只有确立整体教学观念、加强素质教育,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基础扎实、个性鲜明、德才兼备、体魄健壮、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的能力。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教学负担和家庭负担的沉重,往往存在着知识老化、“吃老本”的问题。为此,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中,我们要树立现代教师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师态度,转变教学方式;平时,要努力学习、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适应新课程的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创新,只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语文教师更要吃透课文的内容、掌握学生的基础和心理,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一些枯燥、单调、抽象的内容变成学生喜欢、具体、生动的内容。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 初中英语教学 兴趣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英语教学尤其是中学英语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然而,在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英语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本文在分析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指出利用传授文化背景知识这个切入点来进行英语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有效地进行英语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
2.1英语教学条件差、教学设施落后
新目标英语教材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多媒体或教具来开展活动,但是很多农村中学由于经费短缺或其他原因,没有配备可行的教学器具和设备。因此,许多教师只能机械地口头操练书本内容,无法为英语学习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家庭教育缺失,学生学习习惯不良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迫成为“留守生”。这些“留守生”或因祖父母的溺爱和迁就,或因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教管,或因缺失家庭的温暖等,在思想上往往极端放任,在行为上因为缺少束缚而而变得放荡不羁。他们经常迟到、旷课、早退,有的还学会了抽烟、喝酒、赌博等,根本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当然,这并不代表所有“留守生”的行为都这样,但即使是小部分学生的行为,也给其他学生造成了不良的“示范”作用,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2.3 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虽然农村中学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有所提高,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教学条件艰苦,工资福利不高,很多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中学工作。因此,真正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农村中学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人数还比较少,农村英语教师的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且多数老师知识及观念陈旧,教学思想保守,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不能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3.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个涵义极广的概念。《辞海》里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从广义上说,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本文探讨的主要是狭义的文化。
3.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传播学家Porter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对于语言的理解受到特定文化经验的制约。(胡文仲,高一虹,1997)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或“交际工具”,它能横向沟通文化的众多成员,也能纵向沟通处于不同时代的人。因此,语言是文化传播和传承最重要的手段。第二,作为一种“世界观”,语言也制约和建构着人们的思维和文化。它是人们认识并进而改造、完善周围世界及自身的必由之路。
一定的语言总是历史地和一定文化相关联。语言是相关文化(尤其是文学)的关键。各种语言本身只能在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认识;语言和文化总是被一起研究的”(莱昂斯,1981,转引自陈俊森,樊葳葳,钟华,2006)。语言是我们从事社会活动要借助的主要方式,置之于交际背景之中,它便以各种方式与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谈话时所参照的是他们共同的经历。他们之所以能够彼此理解,是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知识库。另外,人们说所的话也体现了他们的态度、信仰、观点,等等(陈俊森,樊葳葳,钟华,2006)。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3.3加强文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心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成了负担(苏霍姆林斯基,1984)。而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赞科夫,1985)。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整合相关教材内容,深入挖掘生活中真实的、有价值的、有趣味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利用传授文化背景知识这个切入点来进行英语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能更有效地进行英语教学。例如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当我在讲解到关于“Hallowmas, Thanksgiving Day, Christmas等西方节日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时候,同学们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很快就记住了一些相关的英语单词,并且课后还主动找我交流,对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真可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来进行英语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农村中学文化教学的主要途径
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学的文化教学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4.1注重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含义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一个民族特有的物质环境、社会结构、精神信仰等等,往往首先通过这个民族特有的词汇表现出来(胡文仲,高一虹,1997)。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新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汇可挖掘,如“ name,goat, dragon, dog,breakfast, takeaway food, sports, Christmas”以及表示颜色、数字的词等。对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以“dog”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 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 ”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在英语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我们教师应该学会做有心人,随时给予介绍,使学生达到真正掌握英语的目的。
4.2文化旁白
文化旁白(cultural aside)是指在上语言课或其他课程的时就有关内容加入文化的介绍的讨论(胡文仲,高一虹,1997)。文化旁白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充当解说员,也可以利用图片、实物等进行讲解。例如在“Go For It”九年级第八单元中 “Being a Volunteer is great” 的课文中,可以向学生介绍西方国家的学生学习不仅限于在学校里,他们更重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常在周末和假日做义工,去养老院看望老人或去孤儿院帮助儿童学习、捐赠物品等,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为社会奉献的价值观念。另外,第十二单元的section A 的3a课文对于不同国家人们访友方式及访友时间的对比,结合课文,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要大声喧哗、咀嚼食物和喝汤时尽量不要发出声音、不要当众打嗝、不要用筷子指着别人等,此外,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不劝酒,也很少相互敬酒。文化旁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读或所听的内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总之,文化教学跟语言教学一样,没有定法可言,但是教学有法,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定能找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习得方法。
5.小结
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不是很高,家长对英语教学也不够重视。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中西文化的差异,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解决语言上的困难,扫除文化上的障碍,使他们了解生活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人们的语言特征和生活习惯,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俊森,樊葳葳,钟华.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邓昌炎,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胡文中,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 城乡统筹;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机制;重庆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0-0047-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1]。职业教育经费的充足投入和有效配置是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市县以下的乡镇区域,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要教育对象,以培养服务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类型[2]。相关数据表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中农村生源约占 70%[3],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情况。针对现有研究过分重视教育经费收入而忽视教育支出情况的现状,本文结合近年来中国教育经费统计情况以及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相关数据,以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为例,揭示重庆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经费支出结构的主要举措。
一、重庆市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本文以国家统计局网站2015年2月27日公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4》为依据,以2014年重庆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标杆,选取差距在600元以内的省份湖北省、安徽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参照,对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情况,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增长进行比较研究。
(一)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情况
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的《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包括教育事业费,基建经费和教育费附加)为22576.01亿元,比2013年的21405.67亿元增长5.47%。但2014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情况分地区统计表明,重庆市、湖北省、安徽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虽然人均收入相差不大,但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分别为447.14亿元、743.07亿元、690.63亿元和659.35亿元,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4省(自治区)分别为13.53%、15.93%、14.00%和18.95%,这两个项目重庆市都排在最后一位。这与2014年重庆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65.40亿元,同比增长10.9%的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更加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该市虽然公共财政教育支出2014年比2013年增长10.9%,但财政经常性收入2014年比2013年增长10.75%,相比较而言,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相对于2013年下降0.85个百分点。这说明,重庆市整体性的公共财政教育支出机制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农村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
教育事业费是指国家用于发展社会各种教育事业的经费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两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中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9128.83元,比2013年的8784.64元增长3.92%,自治区增长最快,比例为61.40%。但表2的统计表明,虽然重庆市、湖北省、安徽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均收入处于同一个水平上,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却差别很大,2014年4省(自治区)该项目分别为7387.96元、7516.91元、8586.94元、6978.79元,相对于2013年的7560.24元、7414.91元、6483.7元和46528.29元,增长比例分别为-2.28、1.38、32.44、6.90。统计表明,2014年,重庆市的农村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不仅远低于国家9128.83元的水平(相差1740.87元),而且其增长比例相对于2013年下降2.28%。这充分说明,在重庆市,相对于更多为城镇化建设培养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2014年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达到13119.07,增长比例达到6.16%),政府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三)农村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增长情况
公用经费支出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为完成工作任务用于设备设施的维持性费用支出以及直接用于公务活动的支出,具体包括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等。《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表明,2014年重庆市、湖北省、安徽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虽然人均收入仅在600元以内,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增长情况却相差很大。统计表明, 2014年4省(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分别为3639.83元、2759.18元、2901.20元和3949.08元,相对于2013年的3995.18元、1960.47元、2001.29元和4244.24元,增L比例分别为-8.89%、40.74%、44.97%和-6.95%。这说明,重庆市农村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数量不仅未达到3680.83元的国家平均水平,而且增长比例在4省(自治区)中处于最后一位,且为负增长,很难保证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尽快实现。
(四)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4》相关数据,我们发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中,全国和重庆市事业性经费支出占整个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分别为95.41%和88.57%,相差6.84个百分点,其中全国和重庆市事业性经费(个人部分)支出占事业性经费支出分别为48.85%和44.51%,事业性经费(公用部分)这一比例分别为51.15%和55.49%。这说明,重庆市投入在农村职业教育方面的事业性经费与全国平均值还有一定差距。全国和重庆市基本建设支出占整个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分别为4.10%和11.43%,相差7.33个百分点。这说明,重庆市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楼宇、宿舍方面的基础设施支出比例比较大。总体来讲,重庆市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完善重庆市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机制
(一)建立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增长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提高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水平。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健全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4],重庆市不仅要实现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各地GDP的比例达到4%的要求,而且要提高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水平,大幅提升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二是建立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增长机制。重庆市要根据GDP增长的比例不断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在公共财政性教育经费和职业教育总经费中的支出比例,逐步缩小重庆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与城市职业教育经费支出、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的差距。
(二)健全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统筹机制
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经费支出统筹力度是全面提升农村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一是统筹重庆城乡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在统筹城乡背景下,不仅要加大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等在内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经费支出,而且要加快建设一批重庆市市级示范和骨干中等业学校。二是统筹东部发达地区对重庆市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帮扶力度。要鼓励东部沿海地区政府与重庆市政府建立省际、府际合作关系,支持发达地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与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合作,从财政经费支出、社会捐赠支出等方面支持重庆市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结构
从整体上讲,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要与经费投入保持适当比例,使生均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维持在合理范围。从内部结构优化角度来讲,一方面要统筹农村职业教育事业性经费和基本建设支出的比例,既要保证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又要满足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投入方面软件需要;另一方面要保持事业性经费公用部分和个人部分适当比例,既要保证公用部分的教育事业发展支出,又要在教师收入、福利待遇、社会保险方面加强投入,从而保持事业性经费均衡支出,以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教育审计部门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监督, 完善农村职业教育财政拨款资金绩效评价体系[5], 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结构。
参 考 文 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年) [Z].新华社,2010-07-29.
[2]王浩林,董黎明.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制约因素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70-75.
[3]周青.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定位的双重选择[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2):196-198.
[4]闵宏.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5]宋凡金,田书芹,王东强.城乡统筹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31):39-43.
Study on Funds Expenditure Mechanism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ongq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Areas
Tian Shuqin, Lu Bubi
Abstract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data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funds and its implementation, the article take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funds expendi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of Chongqing.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overall public expenditur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needs to be optimized; the degree of government emphasis o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not enough; the average public budget public funds is negative growth; the expenditure structure needs to be further optimized. It is necessary for Chongqing city to establish long-term mechanism for improving of public expenditur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optimizing the overall mechanism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enditure, and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enditure.
关键词: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初中;学校管理
1、前言
九年义务教育从2007年起在全国农村地区推广,遵循“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收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新《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管理、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的要求和较低的现实相冲突,研究发现农村处在一个教育低水平维持的现实状态(梁红梅2009),缀学率与留级率较高,普及水平整体薄弱,西部和边远山区,学生的入学率低;农村学生学业水平偏低,并且农村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学习压力较大,学习兴趣和动力缺乏,初中生厌学倾向严重。刘世清(2010)认为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存在着城乡教育差距扩大、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与现实脱节、资源短缺、师资问题突出、留守儿童教育质量下降等现状。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转折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开始走向成熟,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校的首要责任,同时,学校的教育水平与学校的管理是分不开的,而学生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周秀斌2013)。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贯彻实施,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学校在管理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发展中不断深化初中学校管理改革,促进学校发展。
2、农村初中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学校规章制度管理滞后,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
初中学校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已经较为完善,但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和管理相对滞后,缺少必要的学校督管机制,学校在做某些重大事项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影响了对重大事情的及时解决和处理,在事情结束后,缺少对事情的反馈与相应总结,对于重要资料的整理和收集不规范、不科学,需要用到这些重要资料时,往往临时拼凑,导致敷衍的情况发生。
农村学校相比于城市的学校本身就具有局限性,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接触的新信息和新技术十分有限,在管理工作上,更是缺乏先进经验的指导,所以很难对学校施以高效的治理。同时,农村学校的管理人员大多是在同一学校上调的人员,管理水平本身就不高,不少的农村初中学校没有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大多数意见是由管理人员凭借自身的意愿做出来的,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程序,效率也很低。大多数学校在管理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对学校、教师、学生相关信息资料的处理保存工作很不健全,一旦遇到上级领导监督检查时,就手忙脚乱,很难做到整体工作的有序、高效的开展。随着信息化的加快,初中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不断增强,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些传统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新的人才也不愿意进到农村这些偏远的地方来,导致管理陈旧。
2.2学校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不稳定。
薄弱师资是教育的重要保障,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农村的初中学校里,由于学校资金短缺,对教师的投入力度还是薄弱环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把教学当作获取利益的渠道,特别是年轻的教师,一旦所得的利益不能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时,就会纷纷离开学校,另谋生计。而且大多数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学校工作,也就使得学校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农村初中学校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初中教育水平,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体之一,师资力量不稳定,导致教师管理变的困难。除此之外,对农村初中学校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较小,教师、学生接触不到新的学习工具,仍然用传统的方法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难得到显著的提高。
2.3学校管理不重人文关怀
初中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成人感和半成人感的矛盾,此时是非常需要学校、老师的关怀的。然而学校重视对学生的控制和约束,轻视学校的规划与学生的培养。在日常学校管理中,轻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不能正确地认识到学校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强调学校校园文化,彰显同学的个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塑造。学校的管理者或者老师在对学生的管理中,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素养,忽视了初中生青春期的特点。
3、强化初中学校管理的措施
3.1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落实制度实施
第一,建立健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要明确岗位责任制,做到各自分工和权责明确,保证学校管理的计划性和可控性;建立对制度落实的监督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教师管理中要制定考勤签到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强调教师责任;强调学校的日常管理和维
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二,认真抓好常规教学管理工作。把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督导检查上,鼓励教学探索创新;对于在教学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个人和集体,学校应该积极地表彰,并号召各位老师积极学习借鉴。第三,学校的管理制度应当以初中生为重点,制定出合适的管理制度。
3.2.加强教师建设,塑造高素质教师团队
学校在以教师为主体的管理中:第一,学校通过对教师在态度、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形成具有合理的教师队伍,以加强教师队伍的活力,增加农村初中教师的稳定性。第二,一方面,加强“情感管理”。学校要重视积极情感的重要作用,把精神的力量化作一种内在的推动力;对教师的光荣性和重要性,积极地加以肯定和鼓励,切实维护教师的利益;树立优秀典型,鼓励其他老师学习借鉴。第三,加强“制度管理”。把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充分体现民主和规范;对于制度的施行过程,要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鼓励教师树立自觉观念。第四,加强“人才管理”。积极引进吸收高素质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努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施行岗位竞争制,加强教师的再培训和知识拓展,切实保证教师的与时俱进。
3.3加强学生管理,实现人文关怀
由于农村初中生家庭经济困难,父母不重视教育,忽视教育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支持初中生退学或者是辍学。因此我们在学生管理的基础上,应当加强家长的管理,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是保证学生顺利无障碍学习的重要指标之一。
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归属性,关心初中生心理发展,通过教师对学生和班级的管理,创造爱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学校在加强校园管理的同时,要积极建设和谐校园、美丽校园,在校园建设中,积极开展各种文娱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互帮互助,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完善和提高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学校的植被覆盖率,建设高水平美丽校园。
【关键词】农村职校 计算机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0450-9889(2017)01B-0007-02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背景分析
国家教育部关于到 2020 年在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中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摆在中等职业学校面前的非常重要的任务。很多发达地区的职校已经在改革的路上作了一些尝试,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很多农村职校做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脱节。虽然一些职校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实践课时,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教学实施起来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很差;有的农村职校虽然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模式,建立了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但是结果是“签签合同”、流于形式,或者是合作时间不长、不深入,学生实践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学校作为偏远山村的农村职校,积极响应“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做好铺垫”的号召,怎样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够用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已经成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中等职业教育是中等专业技术应用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作为一种能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既能满足国家教育部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又能促进课堂实践教学改革,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等技能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飞速发展,逐渐进入热门专业之列。根据对一部分中职学校专业人数的统计,中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包括农村职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经超过学校学生总数的 20%,但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特别是农村职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存在“方向不清、岗位不明、技能不强、不受欢迎”的现象。因此,深入研究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客观剖析其根本原因,对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以及平衡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以学校为例:学校有近 50 个教学班级,其中计算机专业班 15 个,近三分之一。全校每年的新生人数达 1000 人,计算机专业有 240 人以上,但学生的质量很差。地方教育局明文规定职业中专主要招收所谓普高线以下的学生,对普高线以上的学生要限制招收,去年的线上生不超过 100 人。面对这个层面的学生的教育更是一个挑战。
学校是偏远山村的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 2013、2014、2015 级共 15 个班,且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均开有计算机基础课。计算机专业班主要开设高考科目《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网页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和少量的应用型科目《CORELDRAW X4》《Photoshop》《FLASH》等专业课程。在当前的形势下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核心专业课程掌握的好坏对学好相关专业具有非常重要作用,我们的教学应该立足于应用能力的培养,解决网络平台建设、中高职衔接、校企共建创新实践合作平台与实践教学所涉及的实际问题,因而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不能片面地追求对口升学,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他们能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包括职业应用能力的提高。
当前虽然学校在课程体系、理论课教学模式、实验实践教学等方面已经启动改革,教学任务、项目和主要的课堂活动等方面在逐渐规范和改进,但这些改进都是浅层次的,有的甚至只是流于形式,不够深入和具体,且可操作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专业课的开设以高考为目标,没有与企业和高校衔接;(2)专业课的教学以理论为主,实践操作太少;(3)课程教学与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未结合起来,专业课程群的网络平台建设还没形成;(4)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提升还不适应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共建全真实验室更是遥不可及,更谈不上对课程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二次开发以及如何开展实验室、企业创新实践基地等方面的融合,全方位的实现课程改革建设还远远不够。基于此,做好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和抓好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是配合学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工程探索的途径之一。
三、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内容思考
以湖南省慈利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为案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实践条件,针对学校创建“卓越职校”的需求提出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如下:
(一)把握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关键
进行适合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块的专业实践课程分析,根据中高职衔接、高考和就业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类,再根据班级特点进行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研究。对部分成绩中等的学生实行和高职联办的方式对课程进行改革,对成绩较差、家庭条件也差计划就业的学生实行校企联办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对一部分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则重点针对高考的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实施差别化实践教学。
(二)搞好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有力武器
配合学校进行“卓越职校”的平台建设,计算机专业应做好教师团队建设。通过学校派遣的方式安排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和企业实践来提高计算机专业师资团队的职业素养,完成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
(三)利用好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有力跳板
计算机专业应借助“名师空间”的建设逐步使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进行模拟网络实训实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实验、平面设计实验、网页制作、指法练习实验等课程平台建设实践;利用网络论坛、微信平台和 QQ 群的建设实现师生间的无缝交流。
(四)有效地利用好实验设备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又一利器
探索符合学校计算机专业实际的实验室、实训室,校内外实践教学共建方案,与企业合作建设好、用好实验室,用好校企共建创新实验室合作培养实践能力平台,深入做好《网络基础》《网页制作》《平面设计》等课程的项目教学指导讲义,深入做好项目教学的各专业课程教学的推广应用;探索项目设计实训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让两个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优越性作用,实现针对中职学生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师资优化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有效保障
探索部分专业课程实训请企业技g人员指导、本校老师参与、专任教师去企业提升理论实践双向交流的最优化的师资培养模式以及促使学生学习取得最优化效果的长效机制;增加实践课时,推广采用项目教学法,并与其他课程课时协调好;改进实习模式。
(六)多平台共用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有效的推手
探讨两个平台建设对课程实践教学的影响效果,调查理论依据,提出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和学习指导设置;探讨课程教学方案的实施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构建信息化背景下的符合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
四、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重点
综上所述,目前信息化背景下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应完成如下几点:
1.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调整,使农村职校的学生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能很好地实现与高校专业课的无暇衔接和适应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教师应多到高校和企业学习,针对专业课程制定出有效的专业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并制作出各科目的课件、微课或摩课等上传到名师空间。
2.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做好实验室的有效调整,使计算机专业的实验室符合平面设计、计算机组装、网络建设和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并搞好与企业项目的实验室共建,使农村职校的计算机专业适应现展的要求。
3.作为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创建好开放性教学资源,在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中应充分地利用好计算机网络平台、实验室和讲台。讲台上的理论教学教师应注重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堂上实现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实验室的教学教师应做好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分解和引导作用,课前教师做好技能实训的任务分解和能力训练的安排,课堂上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和加强辅助;课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本科目的重点、难点利用微课和摩课的方式放置于网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使网络平台成为学生和教师的课外交流的重要工具。
4.学校应制定好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的培训计划,使每位计算机专业教师拥有适应现代化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基本能力,并使一部分骨干专业教师拥有比较高的计算机专业素养,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起到领跑的作用。
总之,农村职校还比较落后,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还有很多,在现代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我们要有效地利用好网络平台不断学习,有效地做好自身的能力建设,紧追发达城市的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1(10)
[2]杨 喜.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技能型”课程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3]邹则宏.提高中职技能实训课教学实效性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留守儿童;教育功能
本文探讨的大学生支教主要是指寒暑假辅导留守儿童,一般为各高校组织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假期支教,虽然一开始在缓解留守儿童教育困境上起到一定作用,但随着大学生假期支教的深入和后续发展,矛盾逐渐凸显,一些弊端的解决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假期支教活动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1.学生思考和准备不充分。部分大学生把“假期短期支教作为一场乡村游学风情游”,作为增加自身社会经历的重要支撑材料;或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参加了“不得已而加入”,存在严重的从众心理;或对自身吃苦耐劳能力估计过高,到偏远地区又不能适应当地教学及生活环境,心理落差严重,导致无心支教。
2.高校培训和监督作用不足。“支教高校作为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本应该在大学生支教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1]但目前各高校假期支教团队一般是在每年的“三下乡”活动前临时组队并自行向学校进行项目申报,项目太多,时间太紧,高校不能为支教团队成员给予相应的指导。而支教大学生大多又非师范类专业出身,支教前缺少心理辅导、安全知识普及和教学技能培训。支教中各高校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控制,支教后又没有对支教大学生进行持续的跟踪和反馈,导致大学生假期短期支教横向做的多,纵向做的不够。
3.政府关注和资助力度不够。近些年,各地政府走马灯似的接待了形形的大学生支教团,一些地方政府把它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一开始还有分管教育的领导出面接待,但之后十天半个月都不再过问。同时,“差环境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支教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大学生假期支教时间短、流动性强、连续性差,但“教育是一个长期行为,需要反复操作才能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因此地方政府不愿投入太多资金来改善大学生假期支教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很难全身心投入到支教中去。
4.社会理解和鼓励意识不强。当地教师、家长和学生虽然也意识到大学生支教可以给当地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但也意识到一旦支教结束,大学生离开,容易造成人走茶凉的感觉,担心扰乱学校原有的教学秩序。同时,对于没有教学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不知道如何在同学们中树立威信,执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课堂秩序混乱的现象,造成当地教师、家长对支教大学生的教学能力不够信任。此外,由于知识和文化的差异,支教大学生难以和当地的村民、教师沟通,有时甚至产生矛盾。社会大众容易对大学生假期支教产生“走形式、走过场”的偏见。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物质给予”多于“情感关爱”
1.重学习成绩,轻素质教育。“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和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陈旧的教育理念还没有被完全突破。家长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评判子女听话与否的重要标准,老师在“优等生”与“差等生”之间表现出不一样的态度,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以学生的成绩来考核学校。家长、老师、学校前所未有的达成一致———文化课学习为重,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基本被文化课所取代,政府大量投入新建的现代化舞蹈室和音乐室被闲置,更不用谈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和法制教育。重学习成绩、轻素质教育的现状导致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2.重物质资助,轻心灵关爱。在外打工的父母一般以“金钱+自由”模式惯着小孩,却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4]老师采取强迫压制的方式实现教学目的,教育活动缺少民主交流,忽视了留守儿童的主体性;政府在继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之后,留守儿童又被全面纳入“两免一补”受益范围之内,“营养餐”也进入农村中小学校园,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虽然留守儿童手上可供自己支配的物质增加了,但与父母、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却拉大了,遇到困难时情绪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往往会导致他们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
3.重硬件建设,轻文化熏陶。学生可以在润物细无声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自“三农问题”提出以来,农村基础教育环境逐步改善,多媒体教室、新的校园广播设备、标准化食堂和宿舍等相续启用,使农村中小学校园焕然一新。应该说目前落后地区的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已经基本达标,但学校的软实力却强差人意。与城市中小学生相比,农村留守儿童每周在校住宿十天,他们的课余生活尤为单调,学校基于安全考虑,往往晚上早早就把他们锁进宿舍,在他们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关键时期,没有集体游戏、没有素质拓展、没有图书阅读,只有冰冷的“铁窗”包围着他们。
三、充分挖掘大学生假期支教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功能
1.通过传递爱心培养留守儿童的感恩意识。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认为父母在物质上的给予是在弥补精神上的亏欠,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从而缺乏感恩意识。大学生支教无私奉献的行为具有渗透力,使留守儿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被同化,让他们学会去感恩身边的人,学会感恩,回馈社会。
2.通过平等交流增强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在很多时候留守儿童被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他们悲观、自卑。留守儿童与支教大学生之间没有老师与学生身份之别,没有“优等生”与“差等生”之分,他们是一种平等合作、和谐友爱的良好关系,在平等交流中,他们感受到的是激励和赞美的语言以及欣赏的眼光,他们在尊重与鼓励中增加了自信、乐观的积极情绪体验,培养了较强的主体意识。
3.通过拓宽视野激发留守儿童的进取心。“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假期支教的形式一般为艺术活动、科技活动、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是偏远地区学生平常难以看到的。但往往留守儿童的潜能和个性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得以充分挖掘,求知欲、钻研精神、竞争意识可以得以快速培养。支教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励志故事、爱好特长也可以在留守儿童中产生积极示范作用,让这些孩子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4.通过亲情陪伴塑造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留守儿童孤独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这对他们的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影响。支教大学生在留守儿童假期最孤独的时候陪伴在他们身边,通过指导作业、组织游戏活动、照顾起居生活给予他们父母般的亲情抚慰和关怀,改变他们内向、自卑的性格,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为留守儿童获得学业成功和生活幸福提供有效指引。
四、革新理念,构建互利共赢的支教机制
1.把假期支教作为拓宽留守儿童视野的重要渠道。大学生支教可以成为城乡间的嘹望平台,成为传递山里山外信息的桥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但由于地理和经济的落差,带来了农村留守儿童观念的落差。支教大学生通过与留守儿童的互动交流,将自己的文化知识、思想观念、成长故事和兴趣爱好讲述给他们,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拓宽了视野,了解到了大山以外的世界和书本上找不到的知识。
2.把假期支教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实习支教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从课堂教育延伸到了实践领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5]支教使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在增强自我认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作用明显,一旦高校对大学生加强支教前的指导与培训,支教中的监督与控制,支教后的跟踪和反馈,支教大学往往可以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局面。不仅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为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还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把假期支教作为缓解农村教育资源缺乏的关键补充。“政府应整合社会人力资源,鼓励高素质志愿者参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6]目前,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还没有完全实现专业化,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往往是由数学或语文老师兼任。大学生通过在高校各种社团的锻炼与学习,很多人具有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特长,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引进这些“高素质”大学生利用假期前来支教,为留守儿童带去平时接受不到的“专业教育”,以弥补农村地区专业教师资源的不足。4.把假期支教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载体。“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教育平等问题已经主要不是物力平等,而是智力平等的问题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支教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前面已经分析,支教可以成为贫困地区学校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可以提高贫困地区学校的管理水平,成为和谐社会背景下促进教育公平的纽带与桥梁。同时,支教行为本身是奉献,是献爱心,它可以在全社会引导社会奉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孙婧.关于建立大学生支教长效机制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1(6):83-84.
[2]张健.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4(7):41-42.
[3]肖亚红.影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因素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0):7-9.
[4]李佳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于鄂东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J].教育探索,2011(12):112-113.
[5]孙秀玲,何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探讨———以新疆师范大学实习支教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5-70.
关键词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支教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91-02
暑期实践活动中义务支教最为广大学生所向往。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由一位来自普林斯顿的大学生Wendy Kopp提出并实施了一个伟大的构想,来缓解美国各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TFA)计划[1],即:由美国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到贫困落后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共赢[2]。TFA计划的成功吸引了各国纷纷效仿,我国大学生也饱含着梦想、热情积极参加义务支教活动,寄希望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状态,帮助贫困学子改变命运。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支教活动常常事倍功半,难以取得实效。
1 大学生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014年7月初,南京晓庄学院支教团队在途中遇到来自其他学校的几个团队,了解到这几个团队没有一个是来自师范院校的,成员所学专业也是五花八门,大一学生比例最高。通过了解分析,发现暑期支教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团队缺乏专业教师的系统指导;队员没有师范专业背景(不懂课堂教学);团队支教前没有专业培训和充分的准备;支教效果没有监督和考量;支教后和学生没有延续性联系,更没有把支教活动与自己的专业研究相结合。这使得支教活动没有能够真正地帮助到贫困地区的学生,从而让社会上很多人对支教也有“更多地是走形式、走过场”这样的误解,打击大学生的自信心,产生自卑、无能、焦虑等消极情绪。
2 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支教活动及案例研究
由能系统指导的专业教师带队 学生暑期支教实践活动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转化。过去的一个误区在于把暑期社会实践局限于思想教育层面,成为学工、团学组织的教育内容,而与学生实际的专业所学关系不大。缺乏针对学生个体在支教中的指导,由于学工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所给予学生的帮助是有限的,学生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难以有成效[3]。
南京晓庄学院进行了创新,除了辅导员带队,尽量配备专业教师随队。由一名教师教育学院的辅导员和一名教学法教师带队,不但能够协作进行团队指导,还能够对每位支教队员的授课过程进行有效指导。这也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理念,是一种通过经验参与来达到教育的学习模式,验证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支教的学生[4-5]。
由具有师范专业背景的支教队员参与 团队此次13名支教队员都是通过严格面试从师范生中选的综合素质过硬的大一到大三年级的大学生,以大三学生为主。大三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教学法的知识,他们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调控能力、三笔字、普通话等教学技能都较为熟练,同时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也非常强。大三、大二和大一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一届带一届。通过这种改革,在整体上改变了支教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态度,加以推广发展,稳定大学生支教队伍的素质,这样的支教队伍才能为当地输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团队立足实际开展教研活动 所有参加支教的学生都有焦虑感和挫折感。义务支教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教学,由于生活条件的贫寒,教育资源的匮乏,教学对象往往是调皮的、基础很差的农村孩子,立足于实际问题的教研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以一次关于教学管理和课堂管理教研活动为例,指导教师给予点评:“就内容的准确性来讲,和孩子说话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提问的方式需要讲究一点儿方法,用明确的语气回应孩子的回答。上课的纪律,有时候在看学生的时候眼神是恍惚的,应该在教学的时候把握课堂的组织,否则会有同学模仿。老师站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人都要听,适当用沉默的方式来表达。乡下的孩子比较害羞时就直接叫名字,课堂上的发言基本最好覆盖所有同学。”
经历这样一次次教研活动,让支教队员思考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科学的教学方式,一边教学一边学习,认真实践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这样的思维碰撞不但得到农村学生的欢迎,也提高了支教队员自己的教学技能。
支教活动需要延续性 除了教学活动组织不合理,导致当地教学工作者不满意以外,对受教学生来说充满心理落差也是这种短期支教的一大不足。这是由于很多高校的暑期支教缺乏延续性。在南京晓庄学院,学校要求只要选择义务支教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形式,就要做精做好,要做到延续性。奔赴贵州绥阳的飞利浦支教团队已经延续到第三年,每一年去支教的队伍里面都有曾去过的支教老师,是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再创新完善。团队成员也没有中断和学生的联系,他们经常打电话给贵州的孩子,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早日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拥抱梦想;也会通过校园募捐、义卖等活动募集书籍衣服寄给学生;支教者也会不断接到学生的电话和信件。支教团队非常受当地村民的信赖。这不只是活动的延续,也是情感的连结,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从心底热爱支教服务,全心全意地奉献,同时也能让支教地的家长、教师、学生对支教服务充满信任,配合做好工作。
对支教效果建立监督和考量机制 贵州绥阳的团队不但为飞利浦希望小学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组织了一场精彩的汇报演出,还向家长和学生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100%的家长都很满意在这里的支教,还有家长表达了希望来年再来的期盼。尽管得到的评价都是赞誉,但团队也不骄不躁,在支教活动结束后开展总结大会,肯定做得好的地方,检讨需要改进的方面。为了管理和激励支教大学生,设立积分奖励制度,从服务时长、服务质量、效果反馈等几个方面综合考量和评价,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志愿者,滤掉一些凭一时热血加入的支教学生,保证农村的学生接受到来自最优秀的支教教师的教育。
3 结语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每一个人都应该为“我们的未来”做点儿事情。中国的大学生也在尽自己所能,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中,他们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试图构建一个“为中国而教”的愿景。为了让这一美好愿望的达成,要做的就是让付出有所收获,让支教活动具有真正的成效,因此需要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Kopp W. One Day,All Children: The Unlikely Triumph of Teach For America and What I Learned Along the Way[M].Public Affairs,2003:45.
[2]贾雪姣,索丰.“为美国而教”的价值承当:社会与个人的双赢[J].外国教育研究,2012(1):75-80.
[3]王文峰.基于专业背景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路径探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4):126-127,143.
[4]王左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3):83-86.
[关键词]实习支教反思性教学师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7-0185-01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中指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是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也有利于帮助农村中小学提高师资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然而,从师范生实习支教的实际状况来看,师范生往往暴露出知识面较窄、艺术人文素养不高、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较欠缺等问题,与农村中小学教师“一专多能”的素质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它使我们更深切地了解到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因而,如何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合格的教育人才,就成为我们师范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由实习支教所引发的对师范教育现状的思考
通过实习支教中所反映的一些问题来审视师范教育本身,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师范教育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方法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观念层面,师范教育观念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原有的“重学科、轻实践”的学术型教学,已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发展目标,而目前从事师范教育的大多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缺乏足够的了解。此外,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观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存在一定的差距,未能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近几年城市中小学的师资已近饱和,师范生就业呈现出逐渐向农村中小学转移的趋向,然而,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未能适应这种变化。
体系层面,师范教育体系与基础教育体系缺乏必要的衔接,渗透融合不够,师范教育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局面,在承担基础教育引领和服务的功能方面难以尽如人意。因而,建立一个良好的衔接平台和互动机制极为重要。这种缺憾,也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构建上,当前各高校的师范教育仍存在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争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特色不够明显。
行为层面,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修订、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方式的设计等方面与新课程改革的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对农村基础教育缺乏足够的调查与研究,缺乏前瞻性。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的矛盾,学科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学科教学法与一般教育类课程之间关系的协调问题,实践环节中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学生基本教学技能训练的缺失等,仍是师范教育行为中普遍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工作中所反映的一些问题,也正是当前师范教育所面临的并应解决的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将制约培养合格师资目标的实现。因而,重新反思先前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师范教育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从实习支教工作中所暴露的问题切入,依托反思性教学理论,分析评价教育过程和教学经验,不断探究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不失为实现师范教育模式改革的一个途径。所以,对师范生实习支教实践的分析与思考,不仅可以及时反思当下师范教育的得失,而且还可以寻找出一种能与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师范教育模式。
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反思意识。科学的教育理论、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反思性教学的逻辑前提。师范教育各专业由于其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造成了教师观念上的相对自足,而高等教育中学科专业观念的根深蒂固,又影响着教师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热情,真正关心基础教育改革的教师并不多,深入研究中小学新课程的就更少。因而,要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的合格师资,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就必须立足基础教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并对教育教学各要素进行积极的反思,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2.构建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体系。从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情况看,师范教育存在较显著的照本宣科现象,所传授理论知识与农村小学实际教育教学需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有的用不上,有的不够用。要彻底改变这一现象,就要从各方面入手,加强与各地教育局、各中小学校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借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契机,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在两者的互动中增强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师范教育教学的质量。
3.改革培养方案。反思性教学强调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实现途径的有效性,合理性是反思性教学的理想目标。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师范本科生进小学、师范专科毕业生大多在农村小学任教的严峻现实,需要师范教育尤其是师范专科教育改变沿袭多年的专业教学培养模式,从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入手,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师资需求、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等方面的调研,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与规格,制订出适合学生素质养成和专业成长、适应新农村教育的科学可行的培养方案。
4.调整与改革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目前“重理论、轻实践,重分化、轻综合”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拓宽口径、强化基础、突出实践、注重综合”为指导思想的新课程体系,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课程设置的目标,把专业知识体系、能力培养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大功能的协调融合。要将师范各专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研究教育共性,兼顾个性,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调整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三者的比例,增设艺术人文素质课程,提高选修课程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见习、实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的比重,提炼专业核心知识与普通话、书写、教学设计等教育教学核心能力。
5.优化教育内容,提高教学效益。要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等角度出发,制订合理的教学大纲。如大学英语、体育课程的大纲修订,必须考虑师范教育的特殊性。要根据师范教育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特色,整合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课程,加强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与教材教法、教育教学技能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学习、研究和训练。要打破课程内容的封闭性,使专业基础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在内容上建立广泛的联系,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执教能力。
6.改进教育方法,反对机械灌输和简单重复。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要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育方式,建立一种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采取自学、辅导、讨论、课题研究、论文及设计、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反思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总而言之,对实习支教这一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回顾、审视与再认识,就是要追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行为等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的实践,审视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和专业技能的长足发展,从而实现教师教学境界的自我提升,这也正是反思性教学的现实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辛涛.教师反思研究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3).
一、西北师范大学开展实习支教工作的背景
(一)新疆自治区全面实施“实习支教计划”,西北师范大学积极响应
新疆自治区为“双语”教学,从2007年9月开始,全面开展了自治区高校师范专业和少数民族语言专业学生实习支教度作,即“实习支教计划”。2008年起,新疆可派出的高年级大学生远远不能满足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新疆自治区教育厅决定协商选派西北师范大学高年级师范生到新疆基层地区实习支教。甘肃省自治区教育厅同意开展此项工作,并给予大力支持下。2008年9月,学校对口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开展实习支教工作,派出首批实习支教师生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开展工作。
(二)新疆阿克苏地区“双语”师资短缺的教育现状
阿克苏地区位于新疆自治区西南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等3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75%。阿克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遇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师紧缺,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双语”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偏低,占多数人口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亟待发展,本土教师在发挥教育功能中遇到的语言问题成为阿克苏地区教育发展的瓶颈,开展高校师范类本科学生实习支教是阿克苏地区教育所急需且切实可行的。
(三)西北师范大学“师范性、民族性、区域性”办学理念与实践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多年来在办学中始终坚持“师范性、民族性、区域性”的办学方向,一直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主动适应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全方位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探索形成了集“培养、研究、实验、示范”为一体的、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师范教育创新办学模式,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西北师范大学开展新疆实习支教的主要做法
(一)各方努力配合协作,精心组织,打造精品工程
1.校地领导高度重视,奠定良好工作基础
实习支教工作顺利开展,与甘肃省教育厅、新疆自治区教育厅高度重视,阿克苏地区教育局、相关县市教育局、实习支教所在学校密切配合,西北师范大学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是分不开的。学校党委、行政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先后七次前往阿克苏地区护送慰问实习支教师生。
2.全员参与和注重实效的务实作风保证了合作共建的全面实施
学校成立了以分管教学校领导任组长、教务处处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相关学院领导为成员的西北师范大学实习支教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两次工作会议,对实习支教工作进行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完善和改进制定下一批工作计划。领导小组统筹兼顾,积极协调,保证了实习工作顺利展开。
3.创新实习支教工作机制,保证工作持续开展
会同新疆自治区教育厅、阿克苏地区教育局及时研究和解决实习支教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广泛的宣传与动员,组织实习支教摄影展、实习日志展,在全校师生中营造全员参与氛围,使更多优秀学习能参与到实习支教这项事业来;为实习支教师生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与实习学校签订《实习支教安全协议书》,积极探索与实习学校协同开展实习支教工作的有效机制。
4.推动实习支教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进程
制定《西北师范大学实习支教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各种规章制度,使西北师大实习支教每一位参与者都行有规、动有矩,有力保障实习工作的展开。
5.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维护祖国统一
考虑到阿克苏地区少数民族占75%的事实,为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当地生活,学校聘请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对实习支教学生进行专题辅导和岗前培训,向同学们讲述民族风俗与禁忌,讲授一些维吾尔族日常用语;编印介绍支教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和风土人情的材料,使同学们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教师和学生接触时注意民族禁忌与礼貌礼节;同时要求学生签订《赴新疆实习支教承诺书》,保证遵守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
6.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积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安排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老师担任带队教师,从而保证教师指导作用能更好地发挥;考虑到兰州距离阿克苏较远,学校积极与兰州铁路部门协调,为同学们购置卧铺车票;每次出发时定做统一样式的帽子或T恤衫,便于了学生上下车的管理;妥善解决实习支教学习参加四六级、研究生、公务员考试等问题。
(二)妥善处理实习与支教之间的关系,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1.明确基地学校在学生实习支教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要求基地学校成立由实习基地学校相关领导、部分指导教师以及西北师大带队教师组成的“实习基地学校教育实习领导小组”,总体安排、协调实习工作,推荐实习指导教师;制定接收实习生的计划,安排实习指导教师;组织和开展教育实习,组织完成实习生的实习成绩评定工作。
2.强化学校带队教师对学生实习支教工作的引导作用
学校要求带队教师全程驻点阿克苏地区进行巡回指导,与学生保持信息畅通,全面负责学生教学指导、组织管理工作。
具体责任:负责实习前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工作,结合各学科开设的相关课程加强微格教学培训,每个学生微格教学培训不少于6学时;与实习基地学校协调,落实实习内容、指导教师;实习过程中,对所负责的实习基地学校进行巡回检查,协调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对实习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检查实习任务完成情况和实习质量;总结实习工作,负责实习资料的整理、汇总,推荐优秀实习学生。
3.积极鼓励实习支教学生在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
对实习支教学生实习工作提出了明确、严格要求。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调查等三个方面。
教学工作: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活动。每个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做到听课不少于30节,教案不少于16个,上课不少于40节。
班主任工作:实习生应根据教育方针和实习基地学校的
具体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班主任工作计划;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原班主任处理日常事务,根据需要进行学生的个别教育和家访工作;能关心爱护学生,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做好班主任工作总结。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调查:能结合实习民族地区基地学校和班级实际,恰当选定调研主题,积极主动地开展与基础教育有关的调查研究工作,并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三)学校相关保障措施
1.进行课程调整,使教师教育类课程前置
参加春季学期(第6学期)支教学生的课程调整:教师教育类课程提前在第5学期后半学期开设,专业必修课程推迟在第7学期修读。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己学分修读情况自行在第7、8学期安排修读。
参加秋季学期(第7学期)支教学生的课程调整: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正常学期进行,专业必修课程推迟在第8学期前半学期补修。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己学分修读情况自行在第8学期安排修读。
2.学业政策方面予以倾斜,缓解学生补修课程压力
为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实习支教工作,同时减缓参加实习支教学生毕业学分不足及补修课程的压力,对实习支教学生在学业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具体方案为:给予实习支教学生8学分的“教育实习”必修学分、10学分的“实习支教”选修课程学分;在毕业学分审核时,对实习支教学生给予3-4学分的机动学分;参加实习支教的学生自动获得学生“素质拓展”6学分中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2学分。
3.同等条件下,在“推免”、各类评奖、评优方面予以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