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支教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顶岗支教;农村;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师范生农村顶岗支教实习”活动意义十分重大,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面向支教学生和支教点师生,收集、整理和积累他们在工作中的经验、素材和论文心得,通过网络共享,有利于师生的学习和知识、经验的传承,对师范生农村顶岗支教实习活动有积极的意义。
一、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的主要问题和措施
资源库的网络平台建设从技术角度已经成熟,能够满足各种需求,程序设计及系统建设相对容易,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支教学生的资源建设相对容易,乡村资源收集、整理加工较难
静态资源建设相对容易,动态资源建设比较难。支教学生的素材建设可以在校内培训形成优秀案例、录像课、课件、动画素材、图片素材、心路历程、支教心得、论文交流、支教感悟等内容,供在校生参考。而支教点的资源,需要收集、发掘再开发,形成课题等。
主要措施:
(1)支教点的教师应该先培训,在“教学实践网上”,以实名制注册,经实践科带队教师确认,学校审批,网站管理员分配权限,予以开通。(2)对提供资源的质和量进行定期评比,通报、表彰。(3)可以由支教学生对其进行培训、加工和上传。
2、资源平台的使用培训相对容易,形成自觉使用的意识比较难
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首先为支教生和支教基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教学生和支教点的教师使用资源库提供的教学素材,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局面,开阔了的视野。由于每个支教学生和支教点教师的教学资料都可以保存在资源库中,这便于师生的交流和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其次,未来的幼儿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而网络化学习环境为大学生提高这些学习能力搭建了新的平台。
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激发实习生与支教网点教师参与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的积极性。(2)加强数据库的基本设施建设,创建教学改革的平台。
(3)坚持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并举,实现顶岗支教资源共享。
二、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建设的特色
(一)资源库的幼教特色
1、面向使用对象: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面向在校幼师学生,面向乡村幼教,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本资源库的知识,查阅资料,就能够学到今后工作中所需要的、较为全面的幼教基本知识;乡村幼教工作者,通过本资源平台同幼教同行进行交流,借鉴优秀案例、视频,提供乡村幼教的特殊资源,共同提高。
2、乡村素材特色:注重乡村素材建设,收集、开发有特色的乡村素材。在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活动中,为乡村幼儿提供了自主的环境,创设探索、实践、创造的自由情境。以“服务乡村幼教为本”,充分利用本地、本园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等乡土资源,为农村幼教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形成了一批优秀案例,如:乡村奥尔夫、用桔杆自制手工艺品等。
3、顶岗实习平台的文化特色:在网站的文化建设中,我们设立了文化长廊专题,其中有兰草葱葱和国学经典两个主要栏目。把兰文化做为本资源库的文化特色,融入资源建设之中。使网站在文化氛围中升华,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将乡村、教师、学生和家长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二)顶岗实习资源库的精品意识
以质量为本,树立精品意识,克服资源库中的资源存在着多而杂、重复建设、良莠不齐等缺点。我们在顶岗实习资源库建设中,注重网页届面精美、资源分类明确、严格审核等。始终坚持“精品意识是资源库建设的灵魂”的指导思想,突出精品创设。
1、资源网的界面力求简洁严谨、风格优美、颜色协调,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2、在资源使用上,有点击,就有回应。做到有标题就有资源、有链接就有内容,不留任何空白,清除死角,给使用者一种信任与满足感。
3、在资源分类设置上,对于每种类型的资源都有严格框架。比如乡村幼儿园优秀案例,要有相应的标准模板和范例,使用者可方便地查找和使用资源,满足对资源的需求,增强亲切感。
4、严把资源审核关,在众多资源中取其精品。实践科把关支教学生的优秀资源,如事迹、心得、论文等需要认真审核,每一个资源都要有特色、有激励作用。科研处对支教点的资源进行把关,从大量的乡村素材中,提取、升华出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汇总,进一步申请立项、推广。
(三)资源库的共建共享
网络环境下资源库的共建共享,是第三代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开发模式和发展方向。我校的顶岗实习资源库,在注重面向在校学生、面向乡村幼教的同时,还要面向幼儿园、面向社会,其资源的“量”与“质”的保证,必须是共建共享模式。
1、开发校本资源。在校内,以教务处教学实践科为管理单位,基础教育系的信息工程系为主要技术支撑,以学前教育系为主建设校本资源。主要包括:实践剪影、支教培训、优秀案例、录像课、课件、动画素材、图片素材、心路历程、支教心得、论文交流、支教感悟、总结报告、支教花絮等。这些资源是顶岗支教工作的经验积累,是幼教特色资源库的一部分,也是对外交流的宝贵资源。
2、开发各支教点的乡村幼儿园特色资源。乡村幼儿园是我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基地,每个支教点都有自己的乡村幼儿园特色,并积累了大量的乡村幼教实践素材。我们在顶岗实习平台建设中,选择有实力的优秀支教点作为试点,参与特色资源库的共建工作,上传他们的资源,主要包括:乡村素材、创新、故事、事迹、多采乡村、乡村课题等。达到资源的共享。这些资源对提高学生尽快适应支教工作有很大帮助,使他们更好地进入角色,服务于乡村幼教。
3、分布式共享网络优秀资源。积极参加黑龙江省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龙学网”的建设,将“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建设”与“龙学网”接轨。对于优秀的网络资源,如中国幼教资源网、中国学前教育网、山西师范支教网、忻州师范学院支教网等国内实力较强的资源网开展合作,互相开放相应的资源,实现分布式共享资源。
参考文献
[1]杨勇帆.校园网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1.6
[2]胡宁晖. 教学资源库建设探讨.中小学电教,2003,6
[3]由显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
作者简介
方振宇,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网络中心主任,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信息化管理、网络资源库建设。
侯博宇,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网络中心干事,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校园网信息平台建设。
“你们会不会像肉包子打狗一样?”每次想起这句童真话,德基金的工作人员觉得可笑又感动。作为茂德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针对乡村学校支教的专门项目,德基金自2011 年10启动以来,每一期支教结束后,诸如此类关于对他们期待和留恋的信件都会收到很多。
发生在德基金每一个小小的故事,牵动着德基金每一个人的心,这也是德基金的发起人陈宇一直坚持在做这件事的一个原因。
“当一个乡村学校的老校长握着你的手跟你说想给孩子们换上新的课桌时,你看着那些已经用了几代人的老课桌,心都是酸的,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拒绝;
当一个校长说要建一个操场,树几根旗杆给孩子们国教育的时候,你说不出一个‘不’字……”陈宇动情地说起他去每一个学校遇到的情况。
事实上,陈宇是不鼓励直接用物质扶持支教的,“德基金”的理念是精神扶贫,艺术启迪。但是遇到如此场景,他不忍心拒绝,所以在不违背初衷的前提下,他既要想办法去满足这些要求,又要让关爱孩子关爱教育的行为影响到更多人。所以面对老课桌的问题上,他和团队想到了课桌漂流计划,邀请艺术家对老课桌进行创作,呼吁社会爱心人士出资认领,把募集到的钱用来购买新课桌;在面对学校没有围墙的问题上,他们又想到了百家墙计划,发动村子的人每人出一份力把围墙建起来……用陈宇的话来说,一百七十多张课桌花费不到两万元就能全部换新,但他关注结果之余更重视过程,换了一种方式就有一百多人去参与;百家墙也引发了村子百户人对教育的重视。他要的正是理念的散播。也许以后还会遇到各种不同的
情况,但他认为德基金的生命力在这里,它不断被丰富、不断被完善的,只要平台是对,方向是对,依托以团队的创造力、创意性,也会生发出很多不同于“课桌漂流”、“百家墙”这样的案例来。“我们提倡“积小善,聚茂德”的理念,把这个意识传播开来,德基金本身要超脱德基金,不仅仅是我在支教,我还要影响身边的人,不断把观念传播出来。”陈宇如是说。
如何做公益?如何身体力行地把事情落到了实处?需要被帮助的人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关注?是否影响了更多人参与其中?多年来,陈宇没停止过对公益的思考。他反哺家乡回家修路、设立奖学金,做新农村建设等等,也为灾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尽管前几年公益为社
会所诟病,他也不曾怀动摇过。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却越来越多。物质上的公益对于中国来说,企业尽再大的努力也是分散无力的,公益也变得形式化,影响不了更多的平凡人,这只是小众的公益。他觉得不如长期专注一块。
可是那一块更值得去关注呢?他想到了自己的童年。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未能企及的梦,对于陈宇来说,儿时处于偏远农村,他一直记得小时候对外界世界的渴望,回过头来看,这正反映了农村的教育资源缺失。陈宇觉得文化知识的贫乏、观念意识的落后以及思维方式的单一都不是靠单纯的财物捐助可以解决的。需要
辅以大量优秀的人才帮助开阔孩子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帮助乡村摆脱贫困的社会责任感。于是,针对乡村小学的“德基金”诞生了。
那些“德先生”们
支撑这个公益平台运作的除了陈宇搭建的工作团队,还有来自不同领域的志愿者。加入了助学支教的平台,志愿者就成了他们口中亲切的“德先生”。
与常规的支教不一样,相比于用知识的长期支教,这个平台更注重于心智的启蒙。受过良好教育并具有专业特长且思维独特的文艺工作者是最合适的人选,志愿者们可以用言传身教帮助乡村的孩子们唤起学习的动力和对生活的追求,从而树立并努力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名出色的志愿者将可能会对孩子们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陈宇打趣说德基金要一直办下去,德先生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两年前,从助学支教落地操作以来,已经经过了十六期。最早的时候,陈宇曾担心招不到志愿者当老师,但是如今报名费人数已经安排不完了,德先生们都在候期。在德先生的队伍里,不乏书法家、设计师、歌手、旅行者、学生、作家等。德先生的年龄跨度从19 岁到
60 岁不等,有朋友推荐朋友的,有从德基金的微信平台获取信息报名的,有姐姐带妹妹来的,有同学叫同学来的,也有男朋友带女朋友过来的……
每一个支教周期为七天,正是由于这样的时间设置,很多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德基金里的很多德先生是用年假来参加的。很多人用年假去旅游,而他们选择了用年假来参加公益。“一开始你以为自己是在付出,其实你收获得更多。当你置身其中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感
觉要比这个孩子感受到的要多得多。这一段丰富你个人的经历,会带给你很多人生的思考。”一位完成支教的德先生如是说。
发生在德先生队伍中的故事很多。
一位吉林的大学女生从网上关注到德基金的支教活动,向工作人员要了相关资料就瞒着父母报了名,出发前循序渐进地向父母道明要去雅安支教。父母忧心忡忡地说了很多被骗的事情仍旧没能阻止,但也让这位涉世未深的德先生在去往雅安的路上忐忑不安,直至到达目的地见了相关人员后才消除顾虑。经过七天后,和队伍告别时还说要介绍自己的同学过来。
在支教的日子里,这些德先生们除了在街头小巷被认出来收到乡邻们热情的问候,也有的人在此收获了人生的伴侣,成为德基金的一段佳话。两年来,支教队伍已经衍生出了几对恋人,就在10 月26 日刚举行的德基金两周年庆典上,一位德先生向女友求婚(他们分别
是第一期及第二期的德先生,结缘于德基金一周年庆典),这对以“德”相知的伴侣收获了在场几百位德先生的祝愿。这些德先生情侣们大多是不是同期支教的,更多的是后来通过新旧德先生总结会在传授教学经验的时候认识的。这样的总结会每一期开始前或者结束后都有,
德先生们极其投入去做这件事,老先生带新先生,就在这样的循环中,持续了下去。“其实也是德基金一路走下去的内在动力。”陈宇感叹道。
对于这些德先生们,陈宇并没有过多的要求,他只希望德先生不要重复支教,这也是为了影响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更大的范围里做到“积小善”。
“每一位德先生都是凡人,每一个人都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还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他们愿意用七天来抽离原来的生活,投入到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去体验,七天以后大家有各自的忙碌,你不要要求别人永远高尚。”在面对某些人对短暂教学的影响力质疑时,陈宇
这样看,“团队来了又走了,孩子哭也是一种情感的经验,这不能说是伤害,关键是我们提供了一种原来没有的环境,德先生在这一周开拓了孩子们的眼界,而这些收获相对于他在我们离开时暂时的失落是更值得关注的。”
公益是一种生活方式
从德基金第一期支教开始,陈宇承诺过每一期都会到现场。这是一个疯狂的决定,对于一个企业家而言,捐钱捐物远比身体力行来得容易,而他要的正是身体力行。陈宇把这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他享受着这种生活带来的快乐。
两年了,无论是广东、云南还是四川,陈宇几乎不曾缺席。德基金要长久地走下去,这取决于创始人的态度。爱玩的陈宇把德基金变得有趣而丰富。所以德基金在支教的过程中有了“课桌漂流”,有了“百家墙”,有了“棒棒糖”。这三个创意使得德基金更具张力。陈宇说
只要茂德公集团的盈利是足以支撑德基金运作的,他就会一直走下去。他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后勤服务者,他说虽然是最后一个出勤,但是要让团队感受到他对此重视的态度,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和鼓舞。同样,因为他的出现,也给德基金带来了不同的创新形式,因为他看问
题和工作人员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尽管旧课桌不会有太多,也许百家墙也只有这一堵,但是以后还可能出现不同的情况,也会有不同的创新形式。”
既然把它当做一种生活,陈宇在德基金运作中刻意地隐去了企业的痕迹,也不喜欢受到当地领导的干预。他只希望由学校来操作,德先生们来了也就来了,给孩子们一周的时间去感受不同的世界。他关注的是事情的本身,而不是噱头。
作为财经与物流管理系分团委书记,一直奉承着“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服务理念,做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入社会,深入社区,深入大山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继承发扬志愿者的优良传统精神。在各项社会实践服务中活动中,调动志愿者们都积极性,始终保持着一颗热情的心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把我们的爱心奉献出来去关系别人,真正的体现出志愿者的意义。在青年学生中广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全体同学的道德水平,积极号召学生关注社会民生民情,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中。
此次带领“蒲公英”社会实践服志愿者务队前往柳州市融水县拱洞乡高武村开展服务。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义务支教、免费家电维修、清洁乡村、重温老电影、慰问孤寡老人、关爱女童讲座、生活情况走访调研为主的各种实践项目。此次下乡服务特意延长了在各村部的服务时间,并在当地农户急需的文化、科技服务上,加大了支教服务及免费维修的力度。
1、协商筹划,积极准备
协商、筹划各服务小组服务内容,建议支教过程中教学内容,开设了各种兴趣课,涵盖手工、英语、舞蹈、绘画、音乐等方面,安排家电维修部的同学筹备好维修所用零部件,以及美丽乡村活动小组各种实用的宣传画报以及记忆犹新的老电影,关爱孤寡老人组结合农村物质所需准备了慰问品。
2、亲身参与,共同成长
支教过程中教学的条件比较艰苦,针对学生的能力以及客观条件,与志愿者集体修改教案,同时,上示范课指导志愿者的教学计划、上课方式。入户调研的过程中,与志愿者一同前往农户家进行慰问,帮农户除草、采茶。在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积极关注志愿者思想动态,与志愿者同成长,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会了责任的担当、环境的适应以及感恩孝顺品德的养成。
3、关注“小候鸟”
积极关注社会上弱势群体,对于此行——融水县拱洞乡高武村小学,教学条件落后,学生单纯,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尤其是女生,对于这些“小候鸟”进行“关爱女童”教育,男生和女生身体有哪些区别?什么地方不许别人摸?组织志愿者给同学们讲解了女生身体隐秘的部位,提醒大家讲卫生,不能让别人抚摸,如果自己不愿意,熟人也不可以触摸,同时,告诉她们如何去防范,平时要结伴而行,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要独自到黑暗的地方,遇害时留下标记、大声求救,最后,还教了简单的防身术“踢、戳、咬”,此次的教育课,致力于保护女童,远离害。此外,相对还开设了“男童教育”,教育他们保护好自己。
【关键词】城乡教育; 失衡; 合理分配; 落实; 公平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47-02
去年暑假,我同我们的支教团队一起,来到四川省巴中县花溪乡进行为期十二天的支教活动。身为一个自幼在城市长大的“娇娇女”,我心目中的乡村学校虽然条件比城里会差一些,但起码有明亮的教室,干净完好的黑板,整齐的书桌,和蔼亲切的各科老师。学校中,同学们在老师的教育下开展各种活动,愉快的学习着。但我眼前的花溪中心小学,却与我的想象来了个天差地别:全村上课只有两间教室,教室光线昏暗,仅靠一个白炽灯泡提供光源,一到下雨天,学校不仅会漏雨,还会停电停水,我们只好拿出了应急的小台灯上课;黑板破旧斑驳,上面的黑漆掉了好些,有时无法用白色粉笔写出清晰的字?;书桌是几条长板凳,但比起全村上学的孩子人数还是少了,孩子们只有自带板凳上课;整个花溪小学初中只有两个老师,两个老师不仅要教各门课程,还要教一个年级;由于教师们长期处于深山,所以很多教学的新动态不能了解,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常常有学生拿着错误的单词读音来找我问问题……
毫无疑问,学校艰苦的环境给了我们这些娇生惯养的大学学子一个深深地震撼,也激起了我们搞好支教的决心。但静下心来,我却不由得思考起了这么一个问题,花溪乡的教育困境难道只是中国的个案吗?如果不是,中国的教育状况又是如何?到底有多少“花溪乡”的孩子无法享受他们应该有的教育呢?
为了求证这个问题,我自支教回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并上网搜寻了一系列相关搜索。结合当前社会现状,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即:中国的义务教育虽然初有成效,但在义务教育的全部普及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而义务教育公平在城乡上的失衡,则是其中较突出的问题之一。
1 城乡间义务教育公平的失衡体现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上
据国家统计局权威统计, 2002年全社会共提供5800多亿元的教育投资,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占人口少数的城市却获得了绝大部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从资金上就可见一斑。地区间还存在着师资分配的不均衡,许多好教师更倾向于到城市里进行教学工作,而不愿下乡从事艰苦的教学工作。在优胜劣汰之下,城市里尤其是重点中学占尽人才优势,而乡村中学则存在教师素质普遍偏低,甚至还产生了专业大部分不对口的困境。据长春市委的调查,农村教师的最后学历专业与所教学科之间存在严重的专业不对口现象,以农村初中教师为例,最后学历专业85%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如图1所示,专业不对口的人数比例高达36.1%,而这种“学非所教,教非所学”的现象在城市教师中极为少见,平均仅有3.3%。除此之外,城乡间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还在设施,政策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大多与前面类似,版面所限,此处便不加赘述了。
2 城乡间教育资源的失衡,造成了城乡间教育质量的参差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时常出现学生不知道音标,或者记错简单词汇的意外。为了了解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我下课有意到学生中间去调查,才发现他们缺乏专业而系统的训练,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拿我所教的英语举例,几乎100%学生都学习着“哑巴英语”,唯一开口的机会就是跟老师上课一起读单词,然后课下再挨字母仔细记下来。但老师又是二十年前来到村庄的中专生,本身对英语就是一知半解,水平与城市小学的大学生教师们更是无法相提并论。管中窥豹,乡村小学教育质量的不受保证可见一斑。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城市小学教师学历在专科及以上的比例是78.01%,而农村小学仅有47.49%,比城市小学低了30.52个百分点;中学亦然,农村中学教师学历在专科及以上的比例也比城市足足低了高达38.1%个百分比。由此可见,城乡义务教育质量的公平失衡问题已不容再被忽视。
3 教育质量的参差,造成了城乡间生源质量的差异
据我们走访了解,山上的学生,不是家穷得上不了学,就是在父母富裕后去镇上的学校上学。就连中心小学教师自己的子女,都是送到镇上上学的。类似于中心小学这类的当地学校,则成了娘不疼爹不爱的可怜孩子,少人问津。既然生源分配不均,也无怪乎老出现城镇中学座位难求,乡村中学虚位以待的窘境了。据新闻网报道,湖北大量希望小学由于生源稀少而只能停办,甚至部分沦为了猪圈。如被称为长阳县第一所希望小学的原黄柏山乡猫儿冲村希望小学,现在已经养起了猪。长阳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田明岳更是介绍,该县原有519所小学,撤并后,只剩下99所。这当中,也包括不少希望小学。这并不只是长阳县的悲剧,湖南红网,桂林新闻网,乃至腾讯网都相继报道了类似事件。由此可见,城乡间择校之势已愈演愈烈,乡村义务教育前景堪忧。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公平在城乡上的失衡,主要囊括教育资源失衡,素质参差,生源流失等三方面。这种现象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历史客观必然性。既有经济、政治、文化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指导思想、教育结构及管理方面的原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是我国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3.1 经济水平发展低而且不平衡。我国基础教育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造成了城乡间教育起点,过程,结果上的差异。市政府一般都比乡,县政府拥有更多教育资金,又更注意教育资金的管理及运用。因此有更好的外部条件来发展当地的教育。而城市里居民的经济条件也较农村居民更宽裕,因此也有余力进行更多的教育投资。这一系列举动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反之,农村则不具备这种良性循环形成的优越经济条件。
3.2 文化观念及风俗的差异。农村地区较之城市地区而言,观念保守,生产方式落后,封建迷信盛行,加之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对教育的重视不够,另外,社会分配不公、“脑体倒挂”以及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等现象的存在,使一些家长感到“书包翻身”无望,普通教育于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无补,经济条件确实有限,一些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事赚钱容易的家庭手工业、副业或外出打工,辍学现象严重。比如支教中认识的一些孩子,支教时尚可上学,支教结束后就不得不因为经济困难而徘徊在学堂之外,或干脆读完初中就拿学历出去打工,补贴家庭。
3.3 教育内部思想,教育结构及管理方面的原因。中国历来崇尚应试教育,缺少一个对人才全面而准确的衡量标准。而城里孩子往往能比乡村孩子更快了解到最新应试信息,也能受到更有经验的教师的辅导,同时还能享受到电脑等更优越的教育资源。所以在应试的标准下更占优势。所以也造成了教育效果在城乡间的失衡。
总结出了以上三条重要原因,我针对其提出了几条对策,望能对缓解当前城乡基础教育公平失衡尽上绵薄之力。
3.3.1 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如上所述,教育资源并非只是资金,而体现在设备,人力多个方面。而资金问题又是重点。因此,国家首先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对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育资金补贴。措施包括全面普及义务教育,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大力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对口支援;合理调节教师资源;改革和完善一系列关于地区教育经费的政策制度;而根本保证则是改革财政制度,大力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只有提高了生产力,才有了发展教育事业的强大教育基础。
3.3.2 同时,还要从农村地区的实际出发。文化风俗上普及“教育为先”的理念,在地方上普及科学的致富观。在农村大力宣扬科学发展观,树立“知识才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正确价值观,扭转少数家长封建的教育思想,纠正教育上的不良风俗;同时照顾少数贫困家庭不良的经济状况,制定教育助学贷款政策,帮助暂时不能上学的孩子上得起学,上得好学。
就是这些不可计数的人,15年来走遍了河北省的广大乡村,用他们的知识、技术、才艺、热情,温暖了偏僻的山水,送去了文明和先进的讯息,帮助不计其数的农民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事业。他们是“进万村兴百业”的主力队伍和有生力量,他们共同构成了“三下乡”这项事业最牢固的根基。
梁焕琴:扎根乡土的技术员
39岁的梁焕琴毕业于河北农大,是衡水市桃城区邓庄农业示范园区里一名技术员。家住衡水市区的她每天早晨要骑上40分钟的电动车赶到园区。梁焕琴老家就在邓庄乡的一个叫做刘忠的村子里,所以,毕业后回到家乡,靠自己的一点力量帮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她说这“应该应分”。
除了在园区的“蔬菜门诊”坐诊,电话指导或者当面帮助周围菜农解决问题,她和其余两个同事精力主要用在了园区内11个示范棚里:新技术的评比、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对比哪种肥料好、对土壤有无板结现象等等。几年来,在梁焕琴她们的努力下,园区共先后引进了美国、以色列、荷兰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蔬菜、花卉、林木品种200多个进行试验、示范,引进推广了生物防治、膜下滴灌、补光灯等38项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最近,梁焕琴她们引进了一个新的器械,装进普通的水,喷雾器喷出来的却成为了可以杀死害虫的臭氧离子。一提起这个,梁焕琴很是开心,她说,如果这个试验成功,不单节约了农药的使用,也会进一步提高蔬菜的品质。
辛宝惠:让艺术之花在每片原野绽放
辛宝惠是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的一名声乐教师,已经在省艺校任教20年的她上过无数次的声乐课,但今年暑假期间在邢台市平乡县支教的声乐课却最令她难忘,因为这次她教的不是普通的艺术学生,而是几乎没有任何声乐基础的乡村转岗老师。这些老师经过辛宝惠和她的十几名同事的暑期培训后,将走上平乡县各个村落音美老师的工作岗位。
“开头觉得真是困难,这些老师们大部分连简谱都不认识,更不用说五线谱了,所以我们只能从最基础的乐理知识入手。”辛宝惠带领老师们又是识谱又是打节奏,一天8小时嗓子都快劈掉了。
在平乡支教期间,辛宝惠带病在身,医生建议尽早手术。“这些来培训的老师比我们不容易,有的还是从好几十里地外搭车过来上课的,我要是缺课,觉得对不住她们,更对不住她们身后的那些孩子。”辛宝惠说,看到那些乡村老师们那么认真、争分夺秒地学习,她实在不忍心放下这份工作。
让辛宝惠和她的同事们感到开心的是:短短2个月的培训,她的这些“学生”们进步很大。9月份,作为第一批转岗培训的这些“学生”已经走上了平乡县的各个乡村学校任教。而以后的每年暑假,辛宝惠还会继续对她们进行培训指导。
艺术的花蕾,就这样在每一片原野美丽绽放。
刘书林:邯郸市土肥站“二当家”
在邯郸馆陶县郭辛庄,我们邂逅了刘书林。圆圆的脑门上分明写着“憨厚”,质朴的眼神与农民毫无二致,如果不是鼻梁上那副亮晶晶的眼镜,还真没法把他与当地村民区分开来,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他为“二当家”。
其实这个“二当家”的来历很简单,因为土肥与“土匪”谐音,土肥站站长理所当然地成了“大当家”,副站长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二当家”。“二当家”是2009年响应邯郸市 “千名专家进百乡兴百业”活动的号召来到郭辛庄的,他的工作任务就是为当地农民提供技术,帮助农民提高作物产量。
一年多来,刘书林吃住在村主任郭怀庆家,和郭辛庄村民已经熟悉得如同一家人。他不仅利用农闲时节给农民讲授种植技术,还经常到田间地头随时解答农民的疑难问题,在他的指导下,村里的小麦亩产提高了100多公斤。刘书林在郭辛庄还推广大棚有机蔬菜的种植技术,村里有养鸡场,鸡粪发酵后就是有机肥。施了有机肥的蔬菜质量提高了,价格也就上去了,农民的收益自然也就提高了。本村农民王志海就是一名受益者,他说种大棚蔬菜的收入比种粮食要高出十倍。
像刘书林这样的技术人员遍布邯郸的每个乡村,作为驻村技术员,他们只在节假日才能与家人团聚。
从大棚出来,已是夕阳西斜。冬日乡村的天空,虽近黄昏,仍如蓝宝石般明净。成排的大棚顶上,三三两两的村民陆续苫上遮寒的草帘,好一幅盛世劳作的图景。
陈阳:支教,在台阶学校
邢台县皇台底中学,是一所建筑在山腰上的台阶学校。踏入校门就是满眼的台阶,拾级而上,依次是教师办公室、学生教室。我们来到学校的时候,陈阳正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
一身休闲装束的陈阳既随和亲切,又不乏都市女孩的时尚气息。粗糙的台阶、简陋的校舍,在久居城市的人眼里仿佛一个影视剧中的场景,出生于1987年的陈阳要在这个真实的场景中支教一年。陈阳教的是音乐课,用白秀斌校长的话说,人家是科班出身的大学本科生,专业水平高。像皇台底中学这样的乡村学校缺的就是音体美教师,本校只有两名音乐教师,一位是中师毕业,另一位不是学音乐的,陈阳的到来不仅学生欢迎,学校教师也非常欢迎,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向陈阳请教,以提高业务水平。
陈阳的宿舍离教室大概有十分钟的路程,在一排盖在楼顶上的小平房里,陈阳打开了其中一间。虽然已经是十一月末了,可是学校还没有供暖,据说供暖设施出了点问题,正在修。用水要下三层楼,自己拎着桶去提。陈阳说,这些困难不算什么,来之前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把条件想象成最差的,来了一看,比想象中好多了。真是一个乐观的女孩!
在邢台市,像陈阳这样的年轻教师还有很多,他们组成了一支庞大的支教队伍,轮换着为乡村教育付出努力。愿陈阳和她的同事们工作顺利,愿村里的孩子早日接受和城里一样的教育。
郑梦辰:培育乡村中的文明自觉
对于乡村来说,如果对最初的“三下乡”还是被动接受的过程,那将文明内化吸收,形成乡村间的良好风气,则更多的要依赖农村的基层组织和基础管理者。
郑梦辰,就是这样一位“村官”。详细记录岗上村好人好事的160本《功德簿》上全是郑梦辰的笔记,作为村支书,用榜样的力量教化和感染村民,以形成友善、纯良的民风,是郑梦辰多年来坚持不懈的重点工作。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粮食物资还非常紧张的年代里,复员军人、岗上村民范振国将捡到的一袋麦子交公。郑梦辰抓住了这个整治村风的机会,开始了岗上村《功德簿》的第一笔记录。20年来,在一件件好人好事的影响下,在一个个好媳妇、好儿女、好邻居事迹的感召下,岗上村的村民都以争当模范典型为荣,以能登上村里的光荣榜或者功德碑为骄傲。
轰轰烈烈的“三下乡”活动进行了15年,从最初单纯的“送”到后来的“送建结合”,再到现在的培养农村新风尚,带动老百姓素质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村镇都像是细胞,只要让这些细胞都吸收好外来文明的营养,才能避免流于形式的命运,达到最终预期的效果。
在岗上,在郑梦辰的心中,大概早就有这样的预期,培育着乡村中文明的自觉。
郭乃群:4000万元与“不收费”的平调落子剧团
郭乃群是武安的草根企业家,老百姓说,他是个平调落子戏迷,研究文化的专家说,他是民间资本用于文化自觉的典型。他投资4000万元来传承和推广武安的平调落子,投资1.5亿元建设武安平调落子博物馆……由他一手创办起来的洪生平调落子剧团每年都要演出100多场,不仅没有一场是收费的,甚至连饭都不用当地管。郭乃群为剧团购买了一流的灯光、音响、服装、乐器等设施,并制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送戏下乡。
在很多“拿钱太当回事的人”的质疑中,郭乃群为自己投资平调落子总结了三条理由:一为传承,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民间文化剧种,是武安百姓的灵魂,他有责任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来,传承开去;二为情感,传承发展平调落子是父亲一生追求的事业,他要接过这个接力棒,“莫教中途断了”;三为报效国家,改革开放让他的生活富裕了,但富裕之后不能忘了国家的恩情,支持平调落子就是替国家分担困难。
洪生剧团送戏大都会选择在各地庙会或者年节时分,一般来说要连演五天,有时也会再加演两天。届时一些出门在外的人都会赶回来观看,那是乡间的节日。每到一个地方,村民们都用清水把戏台喷洒干净,用花花绿绿的彩纸写好了标语贴在戏台周围的墙上。
几年来的义务送戏,已经使郭乃群的“河北省邯郸市洪生平调落子剧团”成了远近闻名的“平调落子民间第一团”,而郭乃群的送戏之路才刚刚开始。
十五年来
河北省“三下乡”成员单位从1997年的18个省直单位 扩大到现在的46个 资金投入从最初的每年几百万元到今天的数亿元……
一、角色的转变使我认识到在现在教育情势下支教的必要性。
在学校我由美术教师的角色转换为三年级班主任,并任教三年级语文、科学、省情、书法和六年级英语课,学科多了些,让我感到乡村学校教师人数的缺少和专职教师的缺少,体会到了在现在教育情势下城乡支教的必要性。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接下来的支教工作虽然有些累,却让我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与愉快。
二、学校的社会职能在这里体现的简单自然,教师的职业让我感到自己的价值。
最初来到学校,发现这里教师、领导的定位极为纯朴。十几位教师(几乎都是老教师),他们朴实无华,同事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其求实务真的工作态度、一切以教学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工作作风让我感动。每天其他老师都是早早地来到办公室,进入班级,备课、改作业、找学生谈话,倒是我常常落后一步。在办公室里同事很少闲聊,大多是讨论教学和学生管理中的问题,要说是集体研讨,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研讨!校舍新旧不一,教学设施、条件简朴,而校领导却利用现有的条件尽心尽力为教师们排除各种困难,极力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教学环境。学校的领导经常询问我们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生活上工作上能照顾的尽量给大家照顾。在这里我的心情一直都是愉快的、始终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工作的快乐。这里的学生及其朴实可爱,没有城市孩子的那种世故和顽劣,虽然个别孩子也有些顽皮,但心地纯真善良,对老师的尊重近乎崇拜,天然的求知的欲望都在眼睛里表露无疑。逢年过节,他们总记得送给我一些自制的小礼物,希望我快乐。虽然有的只是一块画了颜色的小石头,但我确实感受到学生对老师的那份真挚情感,让我感到我的职业是个无上荣光而又责任重大的事业。
三、遇到的困难与感悟
接下来我发现我在教学方面遇到重重障碍:学科教学的差异、对教材、教法的陌生,更大的障碍是对学生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城乡学生兴趣差异、知识面差异等情况不了解。我了解到我接收的班级在上学期期末的验收考试中语文、英语成绩和平行班存在比较大的距离,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不是特别好,班级中不做作业的现象蔚然成风,有些孩子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而我以前长期从事美术学科教学,猛的转换使我感到工作压力很大。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心下我渐渐调整了心态,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渐渐对语文等学科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我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备课上下功夫,努力创设丰富、宽容、轻松的课堂气氛,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他们的眼界,使他们真正热爱上语文。渐渐地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课有精神,听课能专心,思考会用心,回答问题积极踊跃。然而改变需要时间,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教学能力。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越来越积极,语言表达能力渐渐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渐渐浓厚,但由于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不够,上学期的期终考试,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依然不好,主要是我对学生学习字词的接受能力了解、认识不够,对字词的教学投入不够,让我感到惭愧和失败。这个学期我调整教学重心,注重学生字词的学习,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语文教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我深感一年的工作经历太短,许多问题我还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总感到时间不够用,顾此失彼。吾将上下而求索,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乡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相比较,接触各种书籍的机会少,知识面有些窄。我经常讲一些自然知识、科普知识,孩子们感到很新奇,他们好奇我是怎么知道的。我告诉他们,在学校学习知识是为了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当你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的海洋就可以尽情遨游!在此基础上,我把自己家里的一些书籍、科普杂志送给他们读;介绍好的读物、科普电影,激发他们到好奇心,形成探究的愿望。
新课改的实施是一项涉及较广的社会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如课程的制订、管理、新教材的制订、试验点选定、师资训练等。在现阶段,农村基层的教育水平还未达到“双基”的水平,在此条件下要求在以上方面开展实施是不现实的,最终只会加大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距离。
1.师资队伍缺乏稳定性,质量不高
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是变动较大,人才的流动以发达城市为主,极少有人愿意在农村任教。而新课改中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严格,这与农村教师现状有鲜明的反差。据调查显示,我国的乡村教师有近50万人,而能胜任新课改的教师仅有20%。
2.农村教育思想的落后
由于信息以及经济的制约,农村的教育思想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这也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农村教育的重点还在关注学生的分数、排名等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思想还没有形成,这也是导致农村教育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而且在对农村学生的教育中,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离开农村的思想是一直未改变的,也导致了农村培养的人才均离开了农村的问题,也是农村越来越落后的原因。
二、改善农村教育边缘化的方法
农村教育的现状虽然难以在课程改革中改善,但是不能对新课改产生抵触情绪,必须积极配合新课改的发展,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所以,应该积极对待新课改的各种思想,加强农村教育在改革中的实施力度。
1.建立以政府为主的教育机制
为了更快地开展农村教育的改革,缩短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促进我国教育素质的整体发展,应建立一种以政府为主的教育机制,大力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包括资金的支持、教育的监督管理以及实施评估等。
2.农村教师培训的改革
原来的农村教育体制中,教师的培训资金到最后会落到教师个人身上,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降低了教师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为解决新课改中对教师的培训问题,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必须对原有的农村教师培训方法进行改革,在保证培训质量、降低培训费用、解决工学问题的基础上,国家应在培训教师的资金上给予支持,并且尽快建设农村的网络设施等,实现农村教育的信息化,降低培训成本,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增强农村支教方面的力度
国家应对农村支教问题进行政策上的扶持,通过支教教师,提高农村教师的知识面和视野,或者可以挑选贫困但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予资助,培养农村的高素质教师,扩大师资力量。
三、总结
一、城市教师参与城乡教师交流活动存在的问题
加强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是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地区师资匮乏和师资素质偏低的问题。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城市交流教师选拔标准偏低
尽管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城市支援农村教育的倾向,也尽管我国于20世纪初下发众多文件,诸如《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明文规定城乡教师的交流政策。然而据北京师范大学鲍传友教授对北京市某县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交流教师选拔标准偏低的现象。在被测的100名交流教师中,从职称角度看,一级的占58%,高级的仅占18%;从是否是骨干教师看,非骨干教师占总数的75%,市级骨干教师仅仅占1%。以上数据表明,该县被选派的城市交流教师大多职称不高,并且非骨干教师占多数。另有学者调查显示,有些城市学校不愿派出本校优秀教师,而把在校表现相对差的教师送去农村支教。这种现象在我们去河南省某县调研期间也得到了证实。该县把近几年刚调入城里或者准备调入城里,或者还没有安排工作的,没什么主科压力的,甚至怀孕马上要歇产假的城里教师派往农村支教,使得支教没能起到应有的帮扶作用。
(二)城市交流教师激励措施单一
当前,各地教育部门几乎都把参与交流作为“晋升职称”的硬性条件,除此之外,有的地方“评优”优先,再少有其他的“好处”。至于补助交通费用甚至是生活费用大多由城市学校依据自身情况实行,有些城市学校仅补助有限的交通费用,还有很多学校什么费用都不补助,完全由城市交流教师自掏腰包支付各种费用。我们曾看到某区最好的公立小学除了优先考虑“评职称”外,没有给予城市交流教师其他任何的激励措施。这样单一的“职称”政策可以一年又一年地延续一波又一波的城市教师服务农村,但同时也会消减城市教师的交流热情,让他们感到这既不是物质激励,也不是精神激励,只是一种“强制任务”,从而诱发应付心理,降低城乡教师交流的实效。
(三)城市交流教师监管乏力
按理说,交流教师要接受原单位和交流单位的双重管理,但实际上,城市教师处于两不管的状态。一方面,城市学校认为派出教师为农村学校工作,理应由农村学校对其管理考核;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则认为,无论交流时间长短,城市教师最终还要回原单位,何必与他们过不去,非要像自己的“真员工”那样,对其提出种种严格的要求,甚至各种形式的“惩罚”呢?所以,即便有些城市教师表现得一般,农村学校在给城市教师出具考核鉴定时仍然会好话一堆。这怎么能使城市教师起到引领、辐射作用呢?说实话,参与交流的教师更多地是凭借自己的良心在努力工作,但是,监管的不到位会使部分教师得过且过,打发交流日子,也会使本想踏实付出或正在踏实付出的教师丢弃支教的职责,随波逐流,降低交流的实效。
(四)城市交流教师评价欠缺
国家开启城乡教师交流的初衷是借用城市的优质师资、教育理念和方式,带动乡村教育的发展。可是,城市教师究竟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辐射所服务的乡村,怎样评价城市教师是否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多地方缺乏评价标准。较多的是讲讲“观摩课”,和农村教师一起进行教研活动(实际上很多农村小学不怎么开展教研),或者直接带一个班,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这样固然可以影响农村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效果,但城市教师所起的引领作用较有限,更何况有些城市教师被派任务很多,根本无暇参与、指导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的培养和辅导。即便有指导,教育行政部门、派出单位或接受单位也不会将其作为支教期间的考核标准给予奖励或表彰。顶多是交流教师在回顾总结自己的支教工作中描述一下。所以,交流教师做得怎样、做得好与不好又如何,反正最终都会回到原单位。因此,城市教师自觉带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也就不高。
(五)城市交流教师不适应交流生活
城市学校有着农村学校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教学硬件方便齐全、教学对象思维活跃、学校领导管理有方、家长配合自觉主动。可是,农村学校的薄弱资源以及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淡漠加重了城市教师的教学负担。他们需要调整教学思路重新设计适合农村学校、农村孩子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些适应还不算费事,最让城市教师放心不下的是家庭生活。有的老师因为孩子问题,一早一晚在农村学校和城市家庭之间奔波;有的尽管住在农村学校,每周回家一次,但是因牵挂家事不能安心工作。可以说,在所有的不适应中,城市教师最有感触的是要么每天奔波,要么无法照顾子女,再加上为每天奔波支付的交通费用,和每天不等的交通时间,情绪低落更加影响了支教的态度。
二、提高城市教师积极参与城乡教师交流活动的建议
虽然有《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等国家政策的推动,但很多地方为了履行上级的任务以“晋升职称”为杠杆,选派城市教师,使交流变相地成了被动交流,也就间接地造成了选拔非优秀教师交流,缺乏对交流教师的激励、监管、评价机制,使交流成为“被动交流”,“职责交流”“形式交流”。从而降低了城乡交流的实效,违背了城乡交流的初衷,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为促进城乡教师的有效交流,使教育均衡落到实处,结合前面谈到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借助“国培计划”计划中的农村教师脱产研修活动,通过着力改进城市教师的下乡支教生活,提高城市教师参与支教的积极性使城市教师起到辐射、引领、带动农村教育发展的作用。
(一)以“三角置换”为抓手,推动地方政府履行选派优秀城市教师的职责
“三角置换”是指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实习生到县城中小学跟岗实习,县城中小学骨干教师被派往农村中小学顶岗支教,农村中小骨干教师被置换出来到高校参加学习的一种置换脱产研修模式。该模式可以以“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为基点,尝试通过“三角置换”,使师范生、农村中小学教师、高师院校、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多方共赢。在这种模式中,农村教师到高师院校进行脱产学习理论,跟随城市小学教师进行“影子学习”,从理论和教学现场中模拟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当地县城中小学优秀教师被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派往有教师去高校进修学习的农村学校,顶替他的工作。而师范生被高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派往县城中小学跟岗实习,最终做到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农村教师进入高校学习,高校师范生有实习机会三方共赢。在使用这种三角置换模式时,河南某县规定凡是积极参与农村交流的城市教师,不用像以往规定的那样必须为农村教育服务一年,可以随着农村教师的“国培学习”而灵活设定支教期限,比如“半年顶一年”。交流时限的缩短也大大提高了城市教师交流积极性,由“要我交流”主动提出“我要交流”。
(二)以关注教师需求为动力,激发城市教师服务农村教育的热情
我们知道,影响城市教师支教农村最大的障碍是生活的不方便。各地有限的交通、话费补助不足以弥补城市教师奔波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精力付出。教师也需要正常的生活。不能只让教师谈“奉献”,谈“职责”,必须从经济上给予充分的补助,使其没有物质上的后顾之忧,使其愿意、乐意为落后的农村教育服务。很多行政官员去基层挂职锻炼尚有种种补贴措施,何况无权无势的弱势教师呢?本来促进教育均衡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教师作为具体的实践者被派往一线,干着实实在在的名义8小时工作制实则无法计算时间的工作,为何不能有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呢?比如根据服务农村时间的长短,可以从物质上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励,像不等的经费补助、孩子享受优质重点学校教育等。重奖下必有勇夫,只要地方政府、财政机构、人事部门、教育机关愿意付出,就会做到城乡师资均衡。其实,地方政府支出的并不多。因为在“三角置换”模式中,农村教师的进修学习由国家负责经费补助,高师生由师范院校负责经费补助,只有城市教师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交流费用,再加上能参与“国培计划”的名额有限,因此,大大降低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支出,使其能够集中有限财力精选优秀教师促进交流活动。所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完全有条件联合当地财政部门、政府机关支付到农村支教的城市教师的生活补助费用,从而提高城市交流教师的支教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完善交流教师的管理评价制度,使城乡交流规范化
城乡教师交流的实行核心在于教师,教师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交流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城乡教师交流活动中,有所限定的就是到基层进行扶助的时间,没有一整套详尽的实施计划、考核和评价机制。实际上,城市教师应该接受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双重管理。城市学校不仅仅是“响应”国家政策,能够派出支教教师,还要跟踪交流教师,不但及时为城市教师解决生活物质之难,还可以听取城市教师真心引领农村学校的心声,乐于尽己所能为城市教师帮助农村学校提供教育教学资源,使城市教师在交流期间不觉得是一人交流而是有着坚实的支教后盾。这样交流的效果也就由城市教师一人单打独斗“引领”农村变成了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的引领帮助,也就简接地扩大了交流的效应。另一方面,农村学校不能因为城市教师不是自己人反正总是要走就放松对其管理,碍于人情将其考核为“优秀”。农村学校要定期和城市学校沟通,及时反馈城市教师的交流效果,既是肯定城市教师的努力付出,又是对其督促和激励。不过,对于城市教师的评价不是农村学校领导一人说了算。同行、学生甚至家长都是评价的主体,或者说他们的评价更能体现出城市教师的工作成效。因为,农村学生、家长甚至农村教师对城市教师的教学有更多的期盼。当然,评价的内容不只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城市教师有无为所服务的农村学校起到引领作用,有无在服务学校通过“师徒制”、教学科研的方式等指导扶持农村优秀教师的成长,有无改进农村学校教学理念或教学方式的变化也应成为评价城市交流教师贡献的一部分。
这是支教教师梁栩晔没有想到的挫败,现实永远比理想复杂。她所在的凤凰县腊尔山镇所德小学,几乎浓缩了中国乡村教育的所有严重问题:位于距县城两小时车程的大山深处,是个只有一到三年级的村小,师资中支教教师占一半;114名学生几乎全是留守儿童,不寄宿,最远的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这些蓓蕾般的幼童缺衣少食,一天只能吃两顿……
这些年,国家对农村教育的调整,如撤点并校,以及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民生”工程,如营养改善计划、校车安全管理等,辐射到了中国乡村最偏远的角落。然而,教育公共政策执行中“一刀切”的痼疾和运行中被腐败黑手染指的忧虑,使得这些公共政策经常置身于舆论的漩涡中,备受批判。
2012年是乡村教育公共政策的理性回归年,许多公共政策因此而调整。经过一年的运行,国家推出的营养改善计划,供餐模式和透明度已越来越向民间的“免费午餐”项目靠近,简单的牛奶加鸡蛋被多地否定,热饭热菜的食堂餐成了公认的最好模式,而民间公益机构在微博上晒营养餐账单的做法,也已屡见不鲜。
一些原本被撤掉的学校,又被重新恢复了,撤点并校后清静的乡村,又响起了琅琅读书声。从“矫枉过正”到拨乱返正,乡村教育公共政策正在理性回归。
让“营养餐”变成“免费午餐”
梁栩哗是在发微博曝光了凤凰县腊尔山镇所德小学营养餐严重缩水问题后,借着社会的关注和捐款支持,给孩子们建起了食堂。
此前的10月30日,她在微博上抱怨:“我要跟湘西州或者凤凰县教育局掐一架。孩子们午餐越来越缩水了,现在每人每天一片面包片,直径6厘米厚度1.5厘米,还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条微博引来社会哗然。凤凰县教育局承认管理上出了漏洞,腊尔山镇所德小学校长、副校长等5人被免职。
所德小学的孩子们是不吃午饭的,梁栩晔告诉记者,当地大多数村民就没有一日吃三餐的习惯,所以孩子们也是一日吃两餐。“我去支教前,一天当然吃三餐,但去了那儿之后,就吃两餐,其他的老师也都只吃两餐。”
有了营养餐以后,当地政府会组织送餐车将午餐配送到各个学校,但一个孩子中午能得到的,就是一盒牛奶加一个小面包,或是一盒牛奶加一根火腿肠,但有时候送餐车还来不了,孩子们就只能这样饿着,因此,梁栩晔下定决心要给孩子们建食堂。
拿着网友的捐款,老师们租用农民的厨房,建起了能支三口大锅的灶台,第一天中午,做的菜是油菜炒蛋和豆腐炒肉,孩子们吃得特别兴奋。然而,学生们捧着热饭热菜的开心照片在微博上才出现几天,当地卫生部门就突然出现,提出要健康证和卫生许可证。
食堂就此陷入停顿。
粱栩晔质疑道:所德小学是一所只有三个年级的村小,没有校长没有法人代表,根本不可能提供这些办证材料。
公益项目“免费午餐”的发起人邓飞一直在关注梁栩晔所遭遇的困境,他一直主张地方政府能够更多地承担责任,不要简单地把营养餐变成牛奶加鸡蛋,最好能是热饭热菜的正餐,“因为很多乡村孩子面临的问题不单是营养问题,首先是吃饱的问题。吃正餐也更符合我们的饮食习惯”。
他说,学校食堂供餐是当前最好的模式,既便于管理,又可以比较好地控制食品安全,更重要的是,减少中间渠道的流通成本,可以让孩子们吃得更多更好。
让邓飞感到欣慰的是,他的这一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如四川,明确鼓励学校采用食堂供餐模式,不提倡向企业单位购买的供餐模式。云南昭通则干脆禁止简单地采取统一采购发放现成食品的供餐模式,要求学校有条件的实行食堂供餐,没条件的实行个人或家庭托餐。
邓飞告诉记者,全国学生营养办也最倾向食堂供餐的模式,12月25日,全国学生营养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快食堂建设步伐,在2013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国家试点地区农村学校食堂建设任务。
据报道,所德小学营养餐问题出现后,湖南省教育厅也称要改善各县学校食堂条件,积极推进食堂供餐。
而在信息透明上,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走在了前面,该县借鉴“免费午餐”微博晒账单的做法,让每个学校把学生营养餐的采购信息在微博上,采购品种、数量、单价、总金额甚至负责人等一应俱全。
拯救乡村学校
对于中国的乡村教育而言,在过去的10年,可能没有一项调整能比撤点并校影响更为深远。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年底的一次会议中说,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们的小学减少了一半,从55万所减少到26万所。但在同期,全国6-14岁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从2000年的2.05亿减少到2010年的1.58亿,只减少了四分之一。
《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寄宿生3276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两成。其中,小学寄宿生数1080万人,占小学生总数一成。
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必须走更远的距离才能到达学校。
撤点并校从新世纪初开始就以狂风骤雨般的态势横扫了中国乡村,“过度调整”的问题一直存在,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减少投入,打着整合教育资源的旗号,强行撤并学校,甚至出现交通越便利,撤并力度越大的怪现象。
一些地方,因家庭教育支出大增,小孩辍学。还有随之而来的校车安全,以及上学路上的隐忧。
记者今年5月到黑龙江省林口县朱家镇碱北村采访就发现,当地50多个在镇上上学的高年级孩子,坐一辆18座的破旧中巴车回家,孩子们如同插玉米棒子般挤着。孩子们下车看见家长就开始哇哇大哭,还有几个孩子蹲在路边呕吐。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总结认为,撤点并校带来的问题很多,包括交通与饮食安全、营养欠缺、情感不能满足、本土文化认同断裂、文化与科技更难普及、家庭负担过重、超大班额出现、乡村原有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学生辍学等。寄宿制学生的住宿、吃饭、运动、卫生、安保、课余生活等多方面的问题也一再出现。
2012年5月25日,国务院总理在湖南湘西武陵山区调研考察时,一些村民就向总理反映,学校太远,孩子太小,接送很不方便,孩子们早出晚归,来回要走两三个小时。表示,学校调整布局要实事求是,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年龄、上学路途、安全等问题,建立或恢复一些农村教学点,不要让孩子们的精力都花在路上。
其实这种工作已经悄然进行,不过前期是民间的自我拯救。碱北小学,2007年被撤并,但当地村民抗拒这种撤并,因为孩子的父母大多数都在城里打工,平时都是爷爷奶奶照顾,去17公里外的镇上上学不放心。
为了让村里低年级的孩子少遭罪,碱北村的家长们聚到一起商量,主动按照每个孩子每月100元的标准交学费给两个代课教师,让他们继续留在村里给孩子们上课。
碱北村放弃免收学费的镇小学,用土办法留下了学校,家长们在用这种办法表达对撤点并校的不同意见。
而在江苏省睢宁县梁集镇傅楼村,2012年也恢复了琅琅书声,18个孩子出现在了这个教学点。媒体报道称,曾在2003年撤并的傅楼小学,今年由睢宁县财政投入100万元新建了7间教室和教学设备,并委派年轻能力强的教师来此任教,解决了不少农村留守儿童的上学难题。当地村民们说,如果这个教学点不恢复的话,孩子们将往返6里以外的地方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