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常见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范文

常见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常见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常见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第1篇:常见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学现状;教学方式;改革创新

据统计,现阶段技校生在煤矿职工中占到的比例已达到60%

以上,生产一线更是达到了90%以上。因此,如何全面提高技校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已成为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人结合自己多年在技校从教的经验,对教学过程中技校生存在的问题和我们应采取的改革措施进行一下全面的

分析。

一、技校学生现状分析

1.文化基础差,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现时期技校招到的学生,大多都是被中考淘汰的,有的初中都没有毕业,有的学习成绩差,有的是不想学习而被父母强迫送来的,有的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还有一部分家长送学生来学校的目的就是让学校帮他们管,只要不让他们出去与社会上的坏人混在一起就可以了。

2.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偏差较大

生理上早熟,知道谈恋爱,16岁的人已有20岁的生理情景;心理上幼稚,不知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不知关怀他人,不知为家人和社会负责任,管不住自己,16岁的人只有14岁的人的心态。

3.学习上普遍表现出不自信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技校生的身心发展也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但技校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遇到的挫折较多,在学习上表现出不自信是他们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不少技校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理压力。

4.希望早点就业,但对就业又信心不足

目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用人单位培养一线技术工人,学校和学生本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本人,都十分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学生渴望早就业,但学生对自己不自信,担心自己不能承担复杂的工作任务,担心自己缺乏融入社会的能力。

5.生性活泼,有着较鲜明的个性特点

技校学生虽然对文化课学习缺乏兴趣,但生性活泼、比较好动,对新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他们也希望被理解、被尊重、被重视、被关怀,也渴望取得进步。

二、学校教学状况分析

1.师资队伍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教育观念上存有错位和偏差。其主要表现是: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够。因而习惯于过去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而不能适应职校教学;并且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缺乏“双师型”教师。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现任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职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2.教学内容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

现阶段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技校生毕业后能很快走上工作岗位,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但技校使用的教材,尤其是煤矿专业教材,还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教材。教材上教的设备现在已基本不用,现在使用的设备又基本不教。在这种情况下,毕业出去的技校生无法满足用工单位的实际需求,用工单位还得花大量时间培训已经毕业的技校生,造成了时间和金钱上的浪费。

3.教学方法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

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短,很多教学方法遵循了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以灌输知识、培养定向型“书生”为目的。而职业教育对人才测定的方法有100多项指标,凭卷面考试只能考出其中的三分之一,其余的则很难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出,如毅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三、教学改革的对策

1.改革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

我们学校已经革新了所有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1)写企业需要的内容。我们的学生毕业后需要哪方面的知识,我们就写哪方面的内容,彻底解决“教材上教的设备现在已基本不用,现在使用的设备又基本不教”的情况。(2)写学生喜欢的内容。现在的教材存在着太深太难的问题,学生看见就头疼。所以我们革新后的教材添加了学生“喜欢学”和“学得了”的问题。(3)写教师擅长的内容。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与精华,这些特长与精华都是学生需要的。

2.改革教学方法,实行“操作中学习”

我们相当多的老师还是习惯于“一根粉笔,一块黑板”“黑板上画图,书上开机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职业技能训练,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种煎熬。

要对着机器讲原理,对着产品讲技术。例如讲《采区电气设备》中磁力启动器,学生每人一台设备,告诉学生磁力启动器是煤矿井下最常用的防爆开关,今天的任务就是把机器拆开、接线。这样的课同学们都喜欢。

操作技能是练出来的。我们技校投入了1000多万元,建设了多座实训楼,添置了充足的实训设备,保证了学生的实训和老师“操作中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实现。

3.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队伍包括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指在我国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方面的人员构成。二是指学院(系部)各专业任课教师的专业、技能方面的人员(包括兼职教师)。三是指教师个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的能力构成。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努力借鉴先进国家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大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聘请兼职教师的工作力度。

同时,注重对现有专职教师的培养。近几年,我们学校挑选出一批年富力强的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专业学习,解决教师专业不对口,学非所教、学非所用等问题。还定期选派教师下矿实习,努力实现所教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忠辉.职业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7(26).

[2]吕永贵.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00(22).

[3]邢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职教论坛,2001(9).

[4]秦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现存的主要问题.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4).

第2篇:常见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方法 创新策略

为适应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积极贯彻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也要跟上当前的步伐。作为主要实施者的高职院校教师应根据高职教育的新教学目标,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手段,采用最合适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提高高职教学质量,保障高职教育特色,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在目前的教学组织中,教师仍以传统模式教学的大有人在。传统教育模式当中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大量存在,呈现出注入式、教条式、单向纵深式、苛严管束式等几个明显特征。据调查: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相比,基础知识较为扎实,而美国学生创新思维、实践操作能力则较强。显然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基础理论要新、应用性要强、理论深度要浅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用得如何,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但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需要。

1.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要。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需要高职教育要结合社会的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彰显高职教育特色与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大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2.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实现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市场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模式,需要不断创新高职教学方法手段。如目前在高职院校培养模式改革中积极探索的“工学结合”,这种模式不仅要求学生能到企业顶岗实习,还要求教师也要同步深入企业挂职锻炼,需要学校与企业保持一种良性的合作关系,显然已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3.高职教学改革的需要。“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要想把纲要真正落到实处,需要高职院校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反映在高职培养模式、教材的建设、课程的设计和内容的选用上,这些都需要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把他们具体呈现出来。因此,高职教学改革前进的道路上,离不开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4.高职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我们的社会是向着创新性社会进行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仅仅只停留在就业教学上,还要向着创业教学的方向转变,只有依据学生本人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经验,拓展高职学生更广的发展思维,具备一种全新的“自我创业”的能力,才能适应人才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适应专业技术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发展和应用,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5.更新教育观念的需要。当前正处于社会科技发展与更新速度飞快的时代,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把新的教育理念渗透到高职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重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同时,要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点,才能与现实社会生产接轨,轻松地应对多次职业变更。作为高职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教育的教学心理。在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情绪不良等心智问题的时候,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心底入手,便捷有效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学习兴趣。把新的教学理念合理地运用到高职教学活动中,真正形成一套适应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手段。这是创新教学方法的必然趋势。

二、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手段创新的原则

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手段创新上应该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站在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二是突出高职教学方法的特点。

1.高职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以有利于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为原则。近年来,在高职院校实施的教学改革中,一些颇有创新特色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被高职院校正在尝试采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和单纯的技能传授方法。但是,在借鉴别人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结合我国国情,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突出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特点,实施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努力做到教材讲义和参考资料互为补充、学习软件和操作硬件相互配套、纸质文本和电子文件相辅相成、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相得益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会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提升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2.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上应突出以下特点。(1)实用性原则。各种教学方法没有优劣之差,只有实用、有效之说。教学方法的选用要充分考虑不同生源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明白授课对象是需要具备岗位胜任能力,还是要升学,或只是岗位再培训。其次还需考虑授课内容。只有把这两方面充分结合在一起,然后再考虑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显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2)多样性原则。鉴于高职院校的生源个体差异性很大的趋势,需要因材施教,选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便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或在同一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生源的实际需要,这样才能解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3)实践性原则。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协调,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才,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顺利就业。(4)先进性原则。先进的教学设备能够合理地应用于课堂,不仅能增加知识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他们集中精力,积极思维,还能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创造能力,如多媒体教学、影视教学。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还有益于提高高职教学质量与水平,有益于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分析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的规模和数量也随着蓬勃发展起来。但是高职教育的人才质量能否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仍是现今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作为一线教师如果在平时教学中能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并把当前最新的社会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才能带来整个高职教育质量、效益等方面的积极变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中,高职教育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考虑。

1.教学方法的创新要适应高职生的生源情况。目前进入高职院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主要由“对口”职业中专、普通高中毕业生和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三部分构成。这些学生无论在入学成绩方面,还是在兴趣、爱好、学习动力、意志、性格、品质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口”职业中专的学生在专业基本技能方面要好一些,而从普通高中来的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针对这种现象,建议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只对教学内容分层,学生不分层,也不指定学生谁是好层次,谁是差层次。只对教学内容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有基础目标、中等目标、较高目标,把讲解再现作为第一层次目标,问题答疑作为第二层次目标,再现探索作为第三层次目标。把这些目标公布出来,由学生自主选择,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并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更好地因材施教。同时也可结合运用一些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教学方法的改革要适应高职生的专接本升学方向。针对有一部分高职学生要参加专接本升学考试,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重理论,从认知规律出发,运用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从多角度入手,全面把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这部分高职学生,一方面强化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为学生提供分析、交流机会,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分析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技能测试和理论应试中得心应手、操作自如,跨入理想的高等学府深造。

3.教学方法的改革要适应高职生的就业发展方向。从缩短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出发,运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行为导向(Handlung Sorientierung),又称实践导向,或者行动导向,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由于行为导向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起到很有效的作用,因此在各国的职业教育中被广泛运用。常见方法有:第一,模拟教学法。这是在一种人造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方法。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协调能力的形成。例如财会实务操作,由于企业账面保密性强,学生很难到财务室真正实践企业的账务处理操作,最多只是接触些皮毛而已。学校可以通过模拟财务室,让学生仿真模拟进行账务处理。学院会计系都已经建立了相应的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实地的模拟训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第二,案例教学法。即通过选用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与学生共同加以分析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形成,有利于今后职业活动中应变能力的培养。例如审计课程教学中,在对基本理论知识讲授完之后,为使学生对审计业务流程更熟悉,可以通过教师介绍精选案例、学生讨论案例、对案例进行多元评价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的分析,并延伸到相关的教学内容上,以达到循序渐进掌握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第三,项目教学法。即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形成。通常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项目任务,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与任务;再由学生自己制订计划、实施、自我评价;最后由教师检查评分,并把工作结果应用到企业或教学的生产实践中。第四,角色扮演法。即分岗位模拟实训,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内涵活动和对方角色的心理,充分展现现实社会中各种工作岗位的实际流程,进而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扮营业员和顾客的形式,模拟如何接待顾客。对扮营业员的学生来说,可以考验出在其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爱好的顾客时,能否采取灵活多样的应对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形成。第五,引导文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借助引导文等教学文件,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等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工作的教学方法。在制定出明确的任务和引导问题后,由学生独立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估计划,检查自己的成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在教学中采用行为导向的方法,特别是灵活有效地应用以上多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第3篇:常见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 中国职业教育 比较 启示

2012年10月,笔者参加了由教育部职业教育司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赴德国的培训,培训时间为两个月,既有理论学习,也有企业参观。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德国的职业教育有了较深的认识和感受,开阔了眼界,观念和信息得到更新,并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

1.重视职业教育立法。德国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立法。《联邦职业教育法》是德国职业教育最基本、最权威性的法规,它规定了职业训练内容、方法、期限,以及培训企业与受培训者的关系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培训机构和人员的资格、实施培训的监督和考试、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的研究等等,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是依照有关法律,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同时还有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使职业教育真正构建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制体系。

2.学生学习目的性强。学生先选定企业及岗位,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同时企业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培养本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并且学生在就业前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才能成为正式员工。

3.企业积极参与。德国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中心和培训人员。没有能力的中小企业,如手工业,可通过手工业协会下属的培训中心对所需求的学生进行职业培训。企业会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安排学生在不同的岗位进行实践性操作。学生在企业跟着师傅参与一线岗位的工作,接触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实践教学由企业内部具有很高技能且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成为指导学生实训的师傅担任。在企业接受培训的受训生毕业后可以留在该企业工作成为正式员工,也可以自由选择其他企业工作。

二、我国的职业教育

1.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的学生,他们大多数基础知识较薄弱,对所学的专业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毕业后在哪个企业工作、从事什么样的工种都不了解,学习没有动力,学生难学,老师难教。

2.缺乏企业参与。在我国真正有行业和企业参与办学的校企合作模式为数很少,从而使得企业很难找到想要的学生,学生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企业。由于教学结构不合理,办学模式单一、不灵活,培养目标不适应社会需求,所以学生的培养很难做到适销对路、缺乏与劳务市场、人才市场的沟通,不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造成了办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滞后性,缺乏超前性的结果,学生培养效果与企业要求不符。

3.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大多数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教,学生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以课堂为主要场所组织教学,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取,轻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教学方法单一。

三、提高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建议

1.借鉴德国行动导向教学课程开发的经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应用,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2.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观,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是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要求的人才培养活动。我们国家的教育历来比较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教学观念从小学、中学一直延续到大学。而德国的教育则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已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我们应该彻底打破“我讲你听”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1)放下罗嗦,把时间交给学生;(2)放下直白,把思考留给学生;(3)放下架子,把交流让给学生;(4)放开手脚,把机会交给学生。

3.借鉴德国“小组合作”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有效实施自主学习(SOL)。 在德国的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这也是我们在德国培训的主要课堂形式。合作学习的核心是交流,通过老师与小组、老师与学生个体、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实现全渠道互动。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做中学”的方法由学生展开自主的学习与探讨,老师完成由全程知识灌输者向平等参与者、语言提炼者、学生背后的支持者的角色转变。

第4篇:常见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范文

>>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下《机械制图》教学的启示 走近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 德国双元制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中的运用分析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旅游职教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与我国职教模式的比较与思考 德国“双元制”在焊接教学中的应用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我国转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我国中职教育中应用的再探讨 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探讨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启示 任务驱动法在高职教学中应用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运用中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德国双元制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浅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移植演变与启示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教学应用中的几点体会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德国双元制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德国双元制任务驱动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德国双元制任务驱动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魏来")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实行学习与工作相互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符合高职类的模块化教学的要求,符合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本文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市场要求方面入手,以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为例,针对学习者的特点,讨论了项目驱动在电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关键词】双元制 任务驱动 电子类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23-02

一 什么是德国双元制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指企业或跨企业培训机构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学生在双元制学习期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时间约占总学习时间的30%,而70%的时间是在企业或跨企业培训机构里进行实践操作学习。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是穿行的,不同的人学习理论和培训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并不是统一进行理论学习后再统一进行实践培训。而同一所学校学习理论的学生,不一定会在同一个企业或跨企业培训机构中学习技能。因为学习技能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而小组里的学生可能都来自不同的职业院校。因此,学习理论时的同班同学有可能被分到多个企业或跨企业培训机构中实习培训,这就是学习上的双元。

二 国内电子类课程教学的弊端

在电子类课程教学中,国内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于原理知识讲解与分析,重点要求学生能掌握各种电子电路理论的知识。在实践环节中,各校的情况不一样,在设备的投入上也不一样,实践中与理论相匹配的练习电路较少,联系也不紧密,有些甚至于没有,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仅能记住电路中的一些知识,而对于灵活运用、熟练掌握知识却一点也谈不上。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都是在高考中失利的学生,其学习基础往往都比较差。这些学生都具有共同的认知特点,即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强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强于动脑能力。针对学习者的特点,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用于现今的高职院校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会直接导致学生无法明确学习目标、逐渐失去自信心。只有在专业学科的教学上放弃传统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方法,实施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三 任务驱动在职业教育中的必要性

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景和感悟问题的情景,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任务驱动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的教学是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方法。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本着将学习者培养成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习者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在教学中提出具体的任务,并以此任务为导向,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其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生在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是将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和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下的学习活动和企业的职业岗位环境下的职业能力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定位行动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直接体验技能和知识生成的过程,这改变了以往教师作为知识的占有者和学生的评判者的角色,真正地使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

任务驱动的教学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全新教育方法,其根本方法是通过在教育课堂中导入任务,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种职业能力,这改变了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的教学形式。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先进教育观念的体现、先进教育体系的体现,对提高教学效果、形成新型师生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任务驱动学习活动的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其实质在于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与有意义的活动或学习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电子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的教学法只有适应学习者接受知识的特点,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学活动的作用。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与分析,发现现在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电子类课程的过程中,要求他们不仅能学到新的知识,还要具备能将学到的电路相关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并记住繁杂的电路理论知识,而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的效果就很差了。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中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形成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习者在共同完成某个电路设计或制造任务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相结合,以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操作,用实际操作检验理论知识,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既牢固地记住了理论知识又熟练地掌握了实操技术。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地满足学生对学校教育的需要,也才是学生真正地学习愿望。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培养的学生真正是适应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在电子类课程教学中,应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

1.任务(实训)预习要求

教师根据企业需求选择任务、布置任务后,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每个小组要求阅读任务计划,了解任务目的、任务内容、实训原理和注意事项等,并按要求作好预习报告,上实训课时应携带预习报告,交教师审阅,预习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与任务内容有关的理论分析。(2)任务的执行步骤和测试方法。(3)完成任务过程中所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任务(实训)报告要求

任务(实训)报告应简单明了、语言通顺、图表数据齐全规范。实训报告的重点是设计一个综合电子线路,整理验收,完成电子实训阶段的总结报告。

掌握模拟仿真电子线路的基本测试原理及基本测量方法,正确分析实训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并具有检测、调整、分析和排除简单电路故障的能力,学会正确记录和处理实训数据、分析和综合实训结果;同时写出自己对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及建议,任务(实训)报告应在任务完成后一周内交由教师批阅。

第5篇:常见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工作导向;任务驱动;改革;实践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是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其要求掌握的技能是药学服务岗位人员必备的核心技能。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药学专业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和改革,对课程内容按实际工作过程进行重构,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等方面按照工作导向、任务驱动的要求进行设计。

1重构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决定课程内容。按照高职教育特点,结合医药行业企业对药学服务人才需求现状,通过对药学服务岗位调查和工作任务分析,明确药学服务岗位的工作职责、技能要求和职业能力,确立了课程的具体目标,如图1所示:

根据课程的具体目标,重组了与工作实际相符、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内容。在市场调研、座谈等基础上,按照学生必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将原有课程内容重构,见表1。

2改革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加大《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技能,才能实现高职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对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是。

2.1课前观摩药学服务,形成感性认识课前由指导老师通过视频或带领学生到药店等实习基地参观,了解药学服务工作内容、技能等,观摩药学服务流程,增强学生对药学服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2药学服务技能融入教学过程,强化基本技能操作药学服务基本技能包括药学服务与咨询、处方调剂、特殊人群用药指导、常用医疗器械使用、常见病症的自我药疗、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项目,这些项目完全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比如在介绍药学服务与咨询的同时,要求学生规范的摆放药品等,这样学以致用,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2.3实训与理论同步,教学做合一在药学服务知识学习同时,及时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处方调剂实训时,展示不同类药品的同时,让学生把药品进行分类摆放等,以此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4选择综合实训项目,使学生系统掌握实训技能药学服务综合实训采用6个人一组,模拟药学服务全过程,按实际工作设置岗位,让学生从接待开始,进行药学咨询、合理用药指导、处方调剂,应对投诉等,进行模拟训练。学生可以轮岗操作,体验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所需技能以及岗位职责。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做到环境真实、管理真实、过程真实。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工作技能,实习后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到医药企业参观、调研,实践,完成实践教学作业。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3.1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以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参与,实现师生互动,转变学习过程[1],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

3.1.1以工作任务驱动教学《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教学内容由具体的工作任务引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中产生知识需求[2-3],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3.1.2构建情境模拟实际教学教学中采用6人分组教学。模拟药学服务,创设真实情境,按照实际工作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比如,药品投诉的处理: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构建情景,应对顾客对药品质量等方面的投诉。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其更易掌握职业技能。

3.1.3案例教学调动学生能动性教学中结合知识,展现相关案例,然后学生分组讨论,促使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通过自由发言,锻炼学生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从中进行指导、启发、总结,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2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结合《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做到了教师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对药学服务的全过程都可在学生观看演示和听讲之后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又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了动手能力。

4改革考核评价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考核以综合运用能力为内容,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4],按照过程控制重于结果的原则,强化日常考核,构建过程考核与评价体系,对教学内容按照素养成绩、知识技能考核、实训操作三部分进行考核,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确定最终成绩,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5]。同时,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控,保障教学质量。

5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课改从效果上看,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积极作用,学生动手操作极大程度的调动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困难值得我们思考。

5.1学生人数过多不利于项目训练学生人数过多,指导教师在组织项目教学中力不从心,部分学生因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而丧失兴趣,影响课堂纪律与学习氛围。因此,建议减少上课人数。

5.2教学做一体化使得教学时间不足《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只有24学时,无法满足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根据课改实践及学生评价和反馈情况看,《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学时安排在48学时左右较为合适。

5.3职业能力训练对教师实践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不但要求指导教师的理论讲授水平,更重要的是实践技能水平,但目前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因此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5.4职业能力训练要求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要进一步提高《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改的主旨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对药学服务知识需求,进而自发并主动地去学习理论知识,因此要求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6结语

在高职药学专业的《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采用“工作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从教师、学生和课程资源三种基本要素出发,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6],将课程内容进行重构,推进了药学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学习过程依照工作过程展开,提供仿真的学习环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但是,《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改革我们才刚刚开始,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还需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出更好更适合培养高职药学人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8-90.

[2]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2,(2):73-77.

[3]丁红英.浅谈“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2008,(2):35-37.

[4]叶澜,吴亚萍.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J].教育研究,2003,(8):42-49.

第6篇:常见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 学习情境 学习任务 成本会计岗位操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52-02

针对如何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各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得可谓轰轰烈烈,风生水起,各有特色。会计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经典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也颇丰,笔者就会计专业《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的教学改革作出探讨,希望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贡献微薄之力。

一、《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开发的模式

课程改革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任务。课程在教育体系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苏教高(2008)15号文件《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课程改革要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课程开发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内容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课程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创设真实工作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课程方案设计的步骤包括:分析职业工作过程描述职业行动领域转换配置学习领域扩展描述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其中,“分析职业工作过程描述职业行动领域转换配置学习领域”这个阶段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宏观设计过程,设计出专业课程体系;“扩展描述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这个阶段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微观设计过程。《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开发为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的微观设计过程,它是建立在会计专业(职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宏观设计已完成的基础上的,首先从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学习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将典型工作任务目标转化为学习情境,然后针对各学习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完成“资讯、计划与决策、实施、检查与评价”的学习任务,在整个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成本会计岗位操作学习领域运用的显性知识、默会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的开发

(一)《成本会计岗位操作》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能呈现出该职业的典型的工作内容。以制造业企业为例,《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成本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成本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体现为成本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而成本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又可以分解为若干个成本会计的具体职能,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七大常见职能,但不是所有的常见职能都可以形成成本会计岗位操作的典型工作任务,因此,成本会计岗位操作的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应该经过企业调研,充分听取企业一线人员的意见,根据成本会计岗位的职能进行分析,形成《成本会计岗位操作》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而形成典型工作任务目标,如表1所示:

(二)《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的微观设计

“扩展描述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这个阶段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微观设计过程。学习情境是一个项目化、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学习情境的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载体,这是学习情境有效实施的前提,同时要求基于行动导向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设计应该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课程学习情境设计的能力目标。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做到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并重。专业能力体现为以下方面:认知生产企业的不同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成本计算方法选择的影响,不同成本计算方法核算的基本流程,各项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的方法,能编制成本报表,制定成本计划,确定成本控制的流程,并用会计的方法和载体,形成成本会计资料,为管理当局提供各项成本信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主要为团队合作的能力、与成员和老师沟通的能力、小组间协调的能力、遇到问题如何合理运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主要表现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利用以往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等。

2.课程学习情境的转化。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课程进行知识与技能传授的纽带,学习情境的编排也需要考虑能力培养的过程性。成本会计岗位操作学习情境可以选用成本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及其目标转化为相应的学习情境,并合理分配每个学习情境的课时,如表2所示。

3.课程学习情境的细化设计。《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根据其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情境后,接下来根据学习情境形成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分为“资讯、计划与决策、实施、检查与评价”四个环节,体现在任务中应用到的相关知识点,并对每个环节合理分配课时,做到在具体的教与学的实施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相关联的显性知识,体会默会知识,理解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现以成本会计岗位操作中“生产企业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这一学习情境为例,说明如何将学习情境细分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又如何实施、知识点的穿插、课时的分配等方面的详细内容设计。如表3所示。

4.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教学素材与教学场所的准备。教学需要准备的素材有成本会计教材、成本会计实训教程、成本会计案例、各项要素生产费用发生的原始凭证、各项生产费用分配及汇总表、空白记账凭证、各成本核算账户的总账和明细账账页等。学习任务的完成要求提供的教学场所应包括多媒体教室、会计岗位实训室等。

(2)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提问引导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资讯环节,教师可以采用讲授法对学习情境中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进行讲解、点拨,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采用演示法,让学生走进会计岗位实验室,加强学生对成本会计岗位的直观了解。在计划与决策环节,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小组讨论法、提问引导法。在实施环节,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可以根据学生实施的进展情况,采用讲授法对学生的实施过程加以指导。在检查与评价环节,利用会计实训室,对各小组案例分析、实施成果进行检查,各小组应将实施结果进行演示,教师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进行总结,并将内容进行提升和扩展,同时加强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5.课程的考核方法设计。传统的学科教学以期末笔试为主要考核方式,但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强调以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课程学习情境;强调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增强学生各方面的关键能力;因此,与传统的学科考核方法不同,在课程考核方法设计时,也应考虑“实践”与“以学生为主体”这两方面,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过程考核与综合考核并重。因此,《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的考核方式应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辅以期末笔试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表现性评价是指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具体任务时的一系列尝试。依托真实的或模拟的任务、过程和作品是评价的重点、评价标准的多重性,是表现性评价的三大特点。《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在考核学生各方面能力时,应以学习任务过程为评价的重点,对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表现,作出综合评价,同时在期末时辅以笔试。以过程评价为主,包括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的评价等方面;以笔试为辅,综合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

三、《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开发的保障

1.观念的转变。所有的改革,都需要方方面面的参与者转变旧观念,接受新观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也是一样,要求从高职学院的高层管理者开始,到专职教师到学生,彻底的转变观念,改变传统学科教学的思维和管理模式,为课程开发和由课程实施带来的教学改革创造条件,保障其顺利进行。

2.师资队伍。《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需要“既具有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具体实施。因此,学校不仅应看重教师的学历,更应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去企业一线锻炼。

3.实施的硬件。高职院校的成本会计以普通教室和多媒体教室为主要教学场所,虽设有实训室,但与“强调实践”、“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高职课程实施的要求相比,显然在质和量上,都是远远不够的。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在学习情境设计时,要求基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且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因此,在实训室的设置上,既要保证“够用”,又要保证“能用”,模拟成本会计岗位的真实工作情境,以期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课程的开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院员工长期坚持、全心投入,由典型带动一般,并对课程改革实施的结果及时进行评价,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巩固教学改革的成果,真正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庆斌,郝超.职教项目课程实施的瓶颈分析[J].职教论坛,2008(07)

2.龙芳.高职项目化教学考核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02)

3.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

第7篇:常见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范文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运用背景

传统技校教学没有从根本上体现以应用型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深化技校教学改革,变“枯燥”为“有趣”,变“深奥”为“浅显”,变“抽象”为“具体”,变“理论”为“应用”,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技校教学状况,让技校教学焕发出青春和

活力。

将行为导向教学法运用到技校教学中去,不但遵循了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动脑动手的平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教师因势利导做好教学的组织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三自”教育目标。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在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多年实践中,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训练目标选择两种形式的行为导向教

学法。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教学活动的开展,通常是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开展,是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使用“项目教学法”,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专业能力,达到“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例如,数学中的“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一节,对于其中的大多数知识,学生在高中都学习过,只不过基础不是很扎实。如果讲深了,就脱离了职业教育的实际,且学生不容易听懂;如果讲浅了,又不能够达到教学要求。因此,笔者尝试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中以认识几种基本初等函数为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有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责,组员通力合作,协同完成,认真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做好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记录。具体要求如下:查找基本初等函数的相关资料;小组学习讨论,确定基本初等函数的基本图形、性质;规范画图,利用几何直观图分析其性质(定义域、值域、基本性质);严格按分工进行操作,以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由教师对小组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学生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学会了知识,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在物流、营销等学科已经很常见,但在数学教学中还处于萌芽阶段。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应用案例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换。案例教学应在主题切入时启动,在主题展开中深化,在学生实训中提高。

案例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实际的讨论、参与,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以学为主、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体会

在数学课中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笔者有以下三方面的体会。

1.因材施教

具体分析专业特点、班级因素,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循序渐进,切不可好高骛远。操作的课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知识结构、行为能力相吻合,否则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这种转变,并不是对教师的要求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才能使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更加系统化与科学化。

3.树立“用教材”的教学思想

教师应该树立“用教材”的教学思想,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应用为目标,根据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要求,打破教材体系,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思路,重新设计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

目前,技校教学中存在诸多弊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搞好技校教学,是教师的责任。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都是与所教学的内容密切相关的。笔者相信,只要在新的实践中积极探索新方法,努力开拓新模式,一定能够使新时期的职业教育事业得到更大的

第8篇:常见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角色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适应这种要求,各种数学试验教材已在全国试用。数学课程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之中。而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为进一步适应新世纪职业教育对数学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应不断转变角色,提升执教能力.

一、新时期职业教育对数学教师角色的要求

1.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过去,"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2.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增设是在向职业教育倾斜,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3.要求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新的高中课程,具备有多样的选择性,在共同基础上设量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向他们提供侧重于不同方面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

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有能力胜任不同的课程,既能教基础课程也能教系列课。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还要求教师能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学课程。

4.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

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做好以下三方面更新

1.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2.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

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文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很多专业对数学知识的要求不完全一致,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分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他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3.教师心理观念的更新

在只有语言的传媒时代,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在文学出现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指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引导,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

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着重提高以下两方面执教能力

1.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由于中职生是经过中考选拔后进入新环境的青少年学生。因此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中职数学教师极早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职业教育向更好的方向顺利的进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师,才会有第一流的教育,才会出第一流的职业人才。当代的数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而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在时代的浪潮中,正如他山之石,其意义是重大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0.3

[2]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材(2005版)

第9篇:常见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观念 资源 课程改革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灵魂,课程建设既是专业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如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都是为课程建设服务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类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教学评估、教学诊断、教师教学比赛、学生技能竞赛的考核目标就是课程建设情况。如果说专业建设情况是考核一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最关键指标的话,那么课程建设好坏就是专业建设考核能否达标的重中之重。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明确的前提下,课程建设的重点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前者是指课程结构或称课程体系的安排,后者专指单门课程的教学安排,又包括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微课和慕课建设等等。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后者,即研究单门课程的改革创新思路。

1 转变观念是前提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前提是转变教师观念。一些教师观念落后,不懂高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习惯按传统模式教学,教学效果甚微。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掌握最新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熟悉教学规律,深谙职业院校学生心理,从而把教育理念贯彻到课程设计中并走进课堂。这个过程看似容易,实际上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都会经历一个阵痛的过程。究其原因则是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师都不是毕业于职校,他们的求学目标、求学经历与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要求相差较大。他们有较高的文凭,受过良好的理论教育,但缺乏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他们在教育观念上与职业院校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使之与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契合,是职业院校教师的一堂必须课;同时,对教育教学管理者来说,如何转变教师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本文针对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有如下建议: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学习高职教育理念,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等文件,并请职教专家来做深入解读;二是加强横向学习交流。一般院校要向示范院校学习,国内院校要向国(境)外院校学习,教师要向企业专家和教育同行学习。学校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各种方式扩大学习面,受益面,要求教师参加各种高水平培训学习班,参加各种交流研讨会;三是加强指导。学校要请职教专家重点指导一批骨干教师,以点带面,促进大多数教师加入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在课改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只会喊几句口号,只懂几个专业名词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一定要结合自己任教的课程,从细微处入手,全面准确地把职教精神贯穿到课程计划、课程内容中。教学管理者要带头学习,示范先行,要善于引导、指导教师,在具体实施中,要注重个别指导,个别交流,从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到某门课程的某个项目任务的教学设计,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从教学资源准备到教学效果评价,教学管理者和教师都要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这样才能彻底转变教师观念。

2 教学资源是保障

良好的师资和实验实训条件是教学改革的保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优质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依赖于一个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只有拥有一支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参与和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显著,与企事业联系密切,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的教师才能完成课程改革任务。实验实训条件既是课程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因素。校内实训基地可由学校独立建设,也可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建设,必须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或仿真性实训的需要,设备设施利用率高;校外实训基地应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现企业实际,体现企业文化的需要。

在上述条件基本满足的前提下,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大量的课程资源,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等。基本资源要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实训实习项目、重点难点指导、课件、习题、参考资料目录、教材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且有可实施的建设规划。拓展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演示虚拟仿真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W络课程等,且有可实施的建设规划。这是一项较大的工程,如果全部完成,则需要课程组成员多年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且课程资源的内容也不是静态的,而是须有一个动态更新的过程。如教案、教学内容,案例库、实训项目、教材等都要反映市场和技术的变化,不断更新以期与企业和行业对接,那种一劳永逸的课程资源是没有的。

3 理顺思路是关键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虽有满腔的热情,但在具体操作上却显得无所适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对职业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另一方面是改革思路不够清晰。由于改革并无标准模式,一些教师在做改革方案时试图寻找固定模板,结果无功而返。怎样把教育理念贯彻到课程设计中,这是最大最直接的问题。我们的观点是:改革虽无定式,但设计者应该具备清晰的思路,可以针对不同的课程,设计不同的模式。课程设计中最常见的有以下几个问题:1. 怎样改造传统的章节式教学内容?是否大多数课程都要采用项目任务式教学?哪个是项目、哪个是任务?2. 怎样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是先学习知识再去实践还是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哪些知识是必备的?3. 课程设计是以技能训练为主线还是以知识学习为主线?实践课的占比是不是越多越好?4.一些教学组织能否满足全体学生需要?模拟实训和生产性实训的优缺点是什么?5.课程考核方式是怎样的?怎样进行实践考核?实践性考核的标准如何制定?6.什么是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它们与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教案有什么区别?上述问题有些是共性的,有些是个性的,为了部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举一例加以说明。

案例:园林技术、风景园林设计、环境术设计等专业开设有一门专业核心课―景观规划设计,该课程的传统设计思路是总论―分论模式,即先传授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再于分论部分研究各类景观绿地的设计特点和设计思路,各分论的结尾部分会附加一些思考题和实训题。改革后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采用项目任务式教学模式,即将课程分为若干设计项目(课题),每个项目中又包含若干工作型任务,相关理论与知识贯穿在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习,一些理论性强,比较宏观、艰深的理论知识不是学习的重点甚至可以忽略。在本门课程的设计中,我们始终贯彻“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原则,让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做到“知”与“行”统一。我们通过表格比较如下:

…… 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 课堂内以学生实训为主,延伸到课后 实训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

明白了课程改革思路后,在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中还需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传统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评价是考核教师“教”的能力和态度,改革思维是以学生的技能培训为中心,建立“以学生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以每堂课“学生做了什么?做的效果如何?”作为评价标准。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课堂、指导、示范,教师的角色类似于传统技能传授领域的师傅或现代影视剧中的导演。师傅的作用是言传身教,导演除组织协调工作外,常见的是对演员的指导与示范,但导演毕竟代替不了演员,学生和演员的技能水平的提高还依赖于他们反复不停地训练。因此,教师先示范后学生训练或边教边练或练中指导、练后纠错(一体化教学)才是最佳技能学习形式和职业教育的课堂组织形式。

4 对接企业是基础

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对接行业企业能让学校和教师有效地把握市场和技术,把最新的技术、工艺、管理方法、设施设备等契入到课程内容中,从而适时地调整实训项目和教学方法,而且学校还可以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企业专家懂技术、懂市场、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让教师与企业专家优势互补。因此校企合作已然成为了职业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指引下,学校和企业全方位对接,共同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共同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案例库和仿真实训系统,共同开发实训教材等。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目前的教育政策正在促进学校和企业教育双主体的形成,对企业来说,既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开辟市场的一种路径。

5 因材施教是理念

因材施教,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孔子的学生很多,但他已开始注意因材施教了。现代社会,不能简单地把因材施教理解为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或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对学校管理层来说,因材施教应上升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把每个公民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学校确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可以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各方面体现出来,让每个学生找到发挥自己能力和个性的舞台。高职生作为一个群体,总体上并不受社会看重;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还没有完全被社会承认和接受。尽管如此,高职院校仍然在不遗余力地完善办学条件,探索人才培养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如专业调剂制度、学分制与选修课(含专业课程选修和公共课程选修)开设、第二课堂建设、工作室精英教学、分班教学、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制度与措施,都是因材施教理念的制度化和具体化。总之,针对高职生学习兴趣不浓,文化基础薄弱,一些学生偏科严重,不能全面发展的特点,高职院校要以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和长远发展,不能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的培养。要采用适合于现代大学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自,让学生乐于学习并有成就感。

参考文献:

[1]丁金昌.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19-124.

[2]靳玉乐,肖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J]. 教育研究,2014(5):121-12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