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乡村支教的认识范文

对乡村支教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乡村支教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乡村支教的认识

第1篇:对乡村支教的认识范文

而这一切竟是由造车者――雪佛兰发起的“雪佛兰红粉笔乡村教育计划”实现的。不仅为都市青年提供了专属的公益活动平台,也为乡村儿童插上认识广阔世界的翅膀,雪佛兰在造车之外,温暖了无数个心灵。

9月18日,以这500多名志愿者为原型的微电影《大山里的声音》正式上线,原生态音乐和公益支教主题完美融合。《大山里的声音》由国内知名导演张扬亲自操刀,山人乐队民乐乐手小不点担任主演,记录了支教过程中发生的音乐故事的点点滴滴。

为了真实而完整地表现整个故事,剧组吃了很多苦头。剧组全体成员远赴艰苦的雪域高原,拍摄全程驻扎在海拔3800多米的芒康县,与严寒、限电限水、风餐露宿乃至高原反应顽强抗争。

另外,导演还大胆地选用真人演员本色出演,片中除主演小不点外,所有演员均来自芒康嘎托镇第二小学。剧组几乎是从“0”开始对孩子们进行音乐和表演的教导,主演小不点就对孩子们进行音乐启蒙,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音乐,寻找乐器,刻苦排练。

这些努力没有白费,透过雪域高原的风土人情,各类取材于藏民日常生活中常见器物的“乐器”,特别是乡村小学生们清澈的眼神、天真的笑脸和欢快的歌声,赢得了观众对影片真实、本色、毫不做作的评价。

影片播出后,《大山里的声音》中小不点塑造的志愿者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而这仅仅只是500多名志愿者的缩影。

2006年至今,“雪佛兰红粉笔乡村教育计划”组织了包括演员王学兵、体操世界冠军莫慧兰、奥运会竞走冠军王丽萍、NBA球员王治郅等明星在内的500多位志愿者,为乡村儿童开启另一片天空。

其中有来自上海通用汽车的华老师,他的第一次上台是在安徽滁州,紧张地声音发颤。2008年汶川地震,华老师和其他志愿者来到四川绵竹,在简陋的板房教室中,陪伴灾区孩子。上海世博会期间,雪佛兰邀请红粉笔学校的孩子们到上海看世博,华老师再次成为接待孩子们的志愿者家庭的领队。

志愿者龚老师则在支教过程中认了个“儿子”。汶川地震发生后,龚老师来到绵竹天河小学参加雪佛兰红粉笔活动,期间,龚老师认了在地震中失去母亲的小付同学为“干儿子”。此后的每年暑假她都会把小付接到上海,小付与龚老师的儿子兄弟相称,都叫龚老师“妈妈”。如今,小付已经如愿考取了上海的大学。

第2篇:对乡村支教的认识范文

“你们会不会像肉包子打狗一样?”每次想起这句童真话,德基金的工作人员觉得可笑又感动。作为茂德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针对乡村学校支教的专门项目,德基金自2011 年10启动以来,每一期支教结束后,诸如此类关于对他们期待和留恋的信件都会收到很多。

发生在德基金每一个小小的故事,牵动着德基金每一个人的心,这也是德基金的发起人陈宇一直坚持在做这件事的一个原因。

“当一个乡村学校的老校长握着你的手跟你说想给孩子们换上新的课桌时,你看着那些已经用了几代人的老课桌,心都是酸的,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拒绝;

当一个校长说要建一个操场,树几根旗杆给孩子们国教育的时候,你说不出一个‘不’字……”陈宇动情地说起他去每一个学校遇到的情况。

事实上,陈宇是不鼓励直接用物质扶持支教的,“德基金”的理念是精神扶贫,艺术启迪。但是遇到如此场景,他不忍心拒绝,所以在不违背初衷的前提下,他既要想办法去满足这些要求,又要让关爱孩子关爱教育的行为影响到更多人。所以面对老课桌的问题上,他和团队想到了课桌漂流计划,邀请艺术家对老课桌进行创作,呼吁社会爱心人士出资认领,把募集到的钱用来购买新课桌;在面对学校没有围墙的问题上,他们又想到了百家墙计划,发动村子的人每人出一份力把围墙建起来……用陈宇的话来说,一百七十多张课桌花费不到两万元就能全部换新,但他关注结果之余更重视过程,换了一种方式就有一百多人去参与;百家墙也引发了村子百户人对教育的重视。他要的正是理念的散播。也许以后还会遇到各种不同的

情况,但他认为德基金的生命力在这里,它不断被丰富、不断被完善的,只要平台是对,方向是对,依托以团队的创造力、创意性,也会生发出很多不同于“课桌漂流”、“百家墙”这样的案例来。“我们提倡“积小善,聚茂德”的理念,把这个意识传播开来,德基金本身要超脱德基金,不仅仅是我在支教,我还要影响身边的人,不断把观念传播出来。”陈宇如是说。

如何做公益?如何身体力行地把事情落到了实处?需要被帮助的人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关注?是否影响了更多人参与其中?多年来,陈宇没停止过对公益的思考。他反哺家乡回家修路、设立奖学金,做新农村建设等等,也为灾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尽管前几年公益为社

会所诟病,他也不曾怀动摇过。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却越来越多。物质上的公益对于中国来说,企业尽再大的努力也是分散无力的,公益也变得形式化,影响不了更多的平凡人,这只是小众的公益。他觉得不如长期专注一块。

可是那一块更值得去关注呢?他想到了自己的童年。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未能企及的梦,对于陈宇来说,儿时处于偏远农村,他一直记得小时候对外界世界的渴望,回过头来看,这正反映了农村的教育资源缺失。陈宇觉得文化知识的贫乏、观念意识的落后以及思维方式的单一都不是靠单纯的财物捐助可以解决的。需要

辅以大量优秀的人才帮助开阔孩子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帮助乡村摆脱贫困的社会责任感。于是,针对乡村小学的“德基金”诞生了。

那些“德先生”们

支撑这个公益平台运作的除了陈宇搭建的工作团队,还有来自不同领域的志愿者。加入了助学支教的平台,志愿者就成了他们口中亲切的“德先生”。

与常规的支教不一样,相比于用知识的长期支教,这个平台更注重于心智的启蒙。受过良好教育并具有专业特长且思维独特的文艺工作者是最合适的人选,志愿者们可以用言传身教帮助乡村的孩子们唤起学习的动力和对生活的追求,从而树立并努力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名出色的志愿者将可能会对孩子们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陈宇打趣说德基金要一直办下去,德先生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两年前,从助学支教落地操作以来,已经经过了十六期。最早的时候,陈宇曾担心招不到志愿者当老师,但是如今报名费人数已经安排不完了,德先生们都在候期。在德先生的队伍里,不乏书法家、设计师、歌手、旅行者、学生、作家等。德先生的年龄跨度从19 岁到

60 岁不等,有朋友推荐朋友的,有从德基金的微信平台获取信息报名的,有姐姐带妹妹来的,有同学叫同学来的,也有男朋友带女朋友过来的……

每一个支教周期为七天,正是由于这样的时间设置,很多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德基金里的很多德先生是用年假来参加的。很多人用年假去旅游,而他们选择了用年假来参加公益。“一开始你以为自己是在付出,其实你收获得更多。当你置身其中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感

觉要比这个孩子感受到的要多得多。这一段丰富你个人的经历,会带给你很多人生的思考。”一位完成支教的德先生如是说。

发生在德先生队伍中的故事很多。

一位吉林的大学女生从网上关注到德基金的支教活动,向工作人员要了相关资料就瞒着父母报了名,出发前循序渐进地向父母道明要去雅安支教。父母忧心忡忡地说了很多被骗的事情仍旧没能阻止,但也让这位涉世未深的德先生在去往雅安的路上忐忑不安,直至到达目的地见了相关人员后才消除顾虑。经过七天后,和队伍告别时还说要介绍自己的同学过来。

在支教的日子里,这些德先生们除了在街头小巷被认出来收到乡邻们热情的问候,也有的人在此收获了人生的伴侣,成为德基金的一段佳话。两年来,支教队伍已经衍生出了几对恋人,就在10 月26 日刚举行的德基金两周年庆典上,一位德先生向女友求婚(他们分别

是第一期及第二期的德先生,结缘于德基金一周年庆典),这对以“德”相知的伴侣收获了在场几百位德先生的祝愿。这些德先生情侣们大多是不是同期支教的,更多的是后来通过新旧德先生总结会在传授教学经验的时候认识的。这样的总结会每一期开始前或者结束后都有,

德先生们极其投入去做这件事,老先生带新先生,就在这样的循环中,持续了下去。“其实也是德基金一路走下去的内在动力。”陈宇感叹道。

对于这些德先生们,陈宇并没有过多的要求,他只希望德先生不要重复支教,这也是为了影响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更大的范围里做到“积小善”。

“每一位德先生都是凡人,每一个人都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还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他们愿意用七天来抽离原来的生活,投入到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去体验,七天以后大家有各自的忙碌,你不要要求别人永远高尚。”在面对某些人对短暂教学的影响力质疑时,陈宇

这样看,“团队来了又走了,孩子哭也是一种情感的经验,这不能说是伤害,关键是我们提供了一种原来没有的环境,德先生在这一周开拓了孩子们的眼界,而这些收获相对于他在我们离开时暂时的失落是更值得关注的。”

公益是一种生活方式

从德基金第一期支教开始,陈宇承诺过每一期都会到现场。这是一个疯狂的决定,对于一个企业家而言,捐钱捐物远比身体力行来得容易,而他要的正是身体力行。陈宇把这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他享受着这种生活带来的快乐。

两年了,无论是广东、云南还是四川,陈宇几乎不曾缺席。德基金要长久地走下去,这取决于创始人的态度。爱玩的陈宇把德基金变得有趣而丰富。所以德基金在支教的过程中有了“课桌漂流”,有了“百家墙”,有了“棒棒糖”。这三个创意使得德基金更具张力。陈宇说

只要茂德公集团的盈利是足以支撑德基金运作的,他就会一直走下去。他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后勤服务者,他说虽然是最后一个出勤,但是要让团队感受到他对此重视的态度,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和鼓舞。同样,因为他的出现,也给德基金带来了不同的创新形式,因为他看问

题和工作人员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尽管旧课桌不会有太多,也许百家墙也只有这一堵,但是以后还可能出现不同的情况,也会有不同的创新形式。”

既然把它当做一种生活,陈宇在德基金运作中刻意地隐去了企业的痕迹,也不喜欢受到当地领导的干预。他只希望由学校来操作,德先生们来了也就来了,给孩子们一周的时间去感受不同的世界。他关注的是事情的本身,而不是噱头。

第3篇:对乡村支教的认识范文

我一定得为那些孩子做点什么

在没去支教以前,彭已经是有名的“天才美女”了:5岁读书,23岁创办外文研究所,24岁已出6本英文畅销书,23岁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4岁获得出国留学攻读博士的机会。而此时,她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留在贵州,去贫困山区当一名志愿者。

一切都源自和奶奶去松桃苗族自治县祭祖的旅行。

彭一直生活在城市,贵州乡下的山山水水让她新鲜和好奇,可是渐渐地,汽车经过一个个村庄的时候,她脸上的喜悦也渐渐退去,无法言状的沉重让她失去了轻松。此时的彭被当地人的生活现状所深深地震撼:寒冷的冬天,年幼的孩子穿着十分单薄的衣服,鼻涕挂在脸上,家里所有家当加起来不够100元……

和奶奶回到贵阳后,家人发现彭变得沉默了,一种沉重的东西压着她,让她开始思考自己新的人生定位:“我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可是我为自己的家乡到底做过什么?”

几天后,彭的决定让全家人大吃一惊:放弃出国的计划,放弃高薪工作,留下来回到母校贵州财经学院教书,并利用课余时间到贫困山区做一名志愿者。

家人激烈反对彭的选择,亲戚也都认为娇生惯养的“80后”小姑娘肯定是三分钟热情,面对艰苦的环境一定会知难而退。可是面对亲朋好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告,彭意志坚定:出国留学的机会很多,赚取高薪的机会也很多,可是青春就那么几年,如果现在与理想擦肩而过,那将永远擦肩而过。

从2005年开始,每年寒暑期或周末,彭和她的志愿者同伴们都会背着行囊到贫困山区去。“我不是在支教,就是在去支教的路上。”每当别人问起支教生活的时候,彭总是这样形容自己作为志愿者的生活状态。她去的都是最缺老师的学校,每到一所学校,她都被要求包下整个年级的全部课程。在孟关乡中心小学,她一个人给全校600名学生上英语课。这是这所学校第一次开设英语,辛苦自不必说,但快乐却是真实的:“如果知识真的能改变孩子的未来和命运,我的价值就放大了600倍”。

行走在支教的道路上,彭将满载着汗水和泪水的青春洒落在了巍巍的乌蒙山脉。四年间,彭走遍了贵州88个县中的35个,总长度可以绕英国全境2圈半;四年间,彭经历过剑河县36年来最大的洪水,几乎让她无家可归;她还经历过百年未遇的凝冻,经历过塌方、被劫、车祸……过敏体质的她甚至有一次以为自己快死了,就给家人发短信,说:“爸爸妈妈,我好爱你们”。至今她爸爸妈妈还奇怪为什么女儿突然发这样的短信;四年间,彭和志愿者们一起帮助了超过2000名贫困的孩子。

对彭来说,不管何时何地,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讲述自己支教的故事,不是讲述艰难与痛苦,而是讲述那发自心底的幸福和感动;故事里,乡村的孩子叫她“妈妈”,为她祈福;故事里,乡村经济相对贫穷,但充满发展的渴望;故事里,都是彭肠走进大山真实的感情世界。

彭还记得一个叫刚刚的小男孩,几乎不说话,眼里充满忧郁。彭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教他写字、让他说话、让他笑!”从此,每天中午,彭都要握着他的手教池写字,教他写的第一个字是“姐姐”,第一个词是“刚刚”,第一个句子是:“姐姐爱刚刚。”有一天,刚刚在纸上写的是:“刚刚爱姐姐”,彭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那个冬天的早晨,刚刚打电话说他在河滨公园门口,彭急忙赶去,远远的就看见一个小小的身影在那里发抖,刚刚把一筐新鲜鸡蛋递给彭。一篮子的鸡蛋有好几个都碎裂了,可是彭觉得,那是自己这辈子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一刹那,彭的眼圈再一次湿润了,不仅为了那真诚的礼物,更是为了自己无悔的青春。

只要家里来了亲朋好友,彭就把山区孩子送她的礼物拿出来如数家珍:这是阿娟送我的手袋,全是她一针一线手工做的;这里旺波送我的,竟是她的嫁妆,我推辞的时候,她都哭了……这些摆满一床的各色各样的礼物,让彭总是满眼湿润……

做值得回味一生的事

2007年4月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彭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关于重庆大学书商会的通知,为了帮助山区的孩子筹集书籍,彭决定去试试,让社会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彭在重庆大学举行了一次成功的讲演。震撼人心的照片,感人肺腑的事迹,让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照片上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无数道渴求的目光,穿透所有人的内心。

这一次,彭用真心换来了真情:4000多本满载爱心的书籍和7位志愿者。此后,彭用自己的真心感动着无数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志愿者事业的延续。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她的行列中,以半年为一个周期,用自己的所学为山区的孩子带去了人生的希望。在彭的带领下,志愿者的队伍不断扩大,这其中,有偶尔路遇的志同道合者,有通过她反复游说才加入的志愿者,有母校贵州财经学院她教过的学生们。她在重庆大学带回的7个志愿者,至今仍服务在贵州剑河。

她的经历甚至被传到了香港理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余维在她的感召下,报名参加了贵州山区的暑期支教;她在桂林旅游时认识的冯巧玲被她感染,决定去支教,成为了毕节市朱昌镇最受欢迎的老师。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朋友,听了彭的故事,纷纷前来报名,加入支教队伍。没有电灯、电视,没有空调、冰箱,只有白菜、土豆,还要忍受天无三日晴,蚊虫叮咬等等山区的恶劣天气和环境。大家无怨无悔,只为那一曲无悔的青春之歌:用一生不长的时间,做值得一生回味的事。

然而,她和朋友们的力量依旧是单薄的,带着她殷切的期望,一封求助信落到了杭州和平外语学校副校长张晨的手上,彭那令人动容的话,深深感染了他:“如果‘和平’能在学员中呼吁,让更多的人愿意下乡教这些孩子,将是孩子们的福气。”张校长的心被震撼了,在他面前铺展开来的,不仅仅是一张薄薄的信笺,更是无数无私奉献的青年人对贫困山区孩子的一份责任。张校长顿时感到,自己的肩头也有着沉甸甸的责任。

张校长将彭的这封求助信在《钱江晚报》上公开发表,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不仅在杭州,甚至传到了上海、北京、香港、美国、澳大利亚等地,一股奔赴西部地区支教的热潮正在青年人中传递。许多青年表示愿意为贫困山区奉献知识和智慧,用短暂的青春时光来换取孩子们光明的人生前景,也为自己的人生旅途积蓄更多的力量。

2009年5月13日晚9点,彭坐上了贵阳到杭州的航班。5月14日,一场以答谢当地百姓为主题的见

面会在杭州举行,她是会议的主角。

在答谓十会上,杭州市民捐赠了包括3078只铅笔、2992个本子、1170支彩笔,整整17箱的文具、书本、衣物,彭不知道怎样表达感激的心情。没有更多的语言,她只能用一句又一句的谢谢来表达自己心中那真诚的感激;面对着踊跃报名参加支教的志愿者,她再次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并挑选了其中的11位。“如果一个志愿者能带200个学生,10个志愿者就能带2000个学生……”彭相信自己能和那些志同道和的志愿者一起,让孩子们接触适用英语口语,知道语文、数学的价值,获得和城市孩子相近的教育机会。“打破城乡教育失衡现象不会是一个梦想。”彭已经从四年的乡村支教生涯中,看到了自己的能量。

我永远都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彭和许多人一样,有一个幸福的家,疼她的爸爸、爱她的妈妈。在彭决定去做一名志愿者的时候,家里人开始表示了反对,如今爸爸妈妈都非常支持她的选择。

在彭奶奶家,彭和志愿者们把它称为志愿者中转站,几个房间里摆满了床,用奶奶的话说,呖呖的客人常年不断,多的时候家里住着几十人。这些和彭呖年纪相仿的人,都是志愿来贵州山区支教的年轻人,曾几何时,他们都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

2008年,彭正在游说外国志愿者参加暑期的乡村教师培训计划时,她得到了外婆病重的消息。当她赶回家时,最疼她的外婆已经永远离去,她几乎承受不了这种打击,自己就是外婆一手带大的呀。彭说:“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用我所有的成功去换我的外婆。如果可以再来一次,我哪里也不去,陪在外婆的身边,就算一句话不说,让我多陪陪她,多尽一天的孝道,我愿意用一切去换。”那天,她一直跪在外婆床前几个小时。但是3个月后,彭的外公过世,她还是没有赶得回来。当律师的父亲说:“你对山区孩子们慈善了,却从未对家人慈善过!”每每想到这句话,彭的心就很痛很痛。但就是这位责怪自己女儿完全荒废了法律专业在乡下到处跑的父亲,却总是担心女儿的安全。彭在孟关乡支教的时候,父亲担心她来回转6次车不安全,总是开车送她去支教。严厉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支持着女儿,嘴里却从未表达过半句柔情。每当父亲板起脸来斥责自己不注意安全的时候,彭的心中总是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2009年的母亲节,再过4个月就要去英国攻读博士了,为了报答妈妈多年来的支持,彭准备给妈妈送一份礼物,还想抽出时间来陪妈妈吃饭。但是,妈妈却提前约了她,并要女儿答应她一件事情,这就算是女儿给她的礼物。让彭意想不到的是,妈妈告诉她,自己要去当志愿者,还说要参加彭组织的面试和选拔,她要通过自己的实力来当志愿者,不要让其他人觉得她是在走女儿的后门成为志愿者的。彭知道,母亲是想帮她,母亲知道女儿即使出国,心还是系着那些孩子。她亲自下去,不仅可以帮助那些孩子,也算是让女儿安心在英国读书。母亲用她自己的方式再一次支持着女儿。这一刻,彭的眼眶再次湿润了,将那份亲情的温暖深深地藏在心底。

在父母的呵护下,身为80后的彭也喜欢芭比娃娃、帅气男生,也会和朋友去K歌、看电影,也会上网聊天。逛街购物,海边度假。但支教后,彭的心态变了,她不再因为曾经所获得的成就而骄傲,似乎在一夜之间长大了。对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追求胜过了出国留学和高薪的工作,对她来说,飞扬的青春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更应该有无私的奉献,而且,在这种奉献中她发现自己收获颇丰。

第4篇:对乡村支教的认识范文

一、角色的转变使我认识到在现在教育情势下支教的必要性。

在学校我由美术教师的角色转换为三年级班主任,并任教三年级语文、科学、省情、书法和六年级英语课,学科多了些,让我感到乡村学校教师人数的缺少和专职教师的缺少,体会到了在现在教育情势下城乡支教的必要性。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接下来的支教工作虽然有些累,却让我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与愉快。

二、学校的社会职能在这里体现的简单自然,教师的职业让我感到自己的价值。

最初来到学校,发现这里教师、领导的定位极为纯朴。十几位教师(几乎都是老教师),他们朴实无华,同事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其求实务真的工作态度、一切以教学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工作作风让我感动。每天其他老师都是早早地来到办公室,进入班级,备课、改作业、找学生谈话,倒是我常常落后一步。在办公室里同事很少闲聊,大多是讨论教学和学生管理中的问题,要说是集体研讨,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研讨!校舍新旧不一,教学设施、条件简朴,而校领导却利用现有的条件尽心尽力为教师们排除各种困难,极力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教学环境。学校的领导经常询问我们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生活上工作上能照顾的尽量给大家照顾。在这里我的心情一直都是愉快的、始终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工作的快乐。这里的学生及其朴实可爱,没有城市孩子的那种世故和顽劣,虽然个别孩子也有些顽皮,但心地纯真善良,对老师的尊重近乎崇拜,天然的求知的欲望都在眼睛里表露无疑。逢年过节,他们总记得送给我一些自制的小礼物,希望我快乐。虽然有的只是一块画了颜色的小石头,但我确实感受到学生对老师的那份真挚情感,让我感到我的职业是个无上荣光而又责任重大的事业。

三、遇到的困难与感悟

接下来我发现我在教学方面遇到重重障碍:学科教学的差异、对教材、教法的陌生,更大的障碍是对学生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城乡学生兴趣差异、知识面差异等情况不了解。我了解到我接收的班级在上学期期末的验收考试中语文、英语成绩和平行班存在比较大的距离,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不是特别好,班级中不做作业的现象蔚然成风,有些孩子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而我以前长期从事美术学科教学,猛的转换使我感到工作压力很大。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心下我渐渐调整了心态,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渐渐对语文等学科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我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备课上下功夫,努力创设丰富、宽容、轻松的课堂气氛,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他们的眼界,使他们真正热爱上语文。渐渐地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课有精神,听课能专心,思考会用心,回答问题积极踊跃。然而改变需要时间,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教学能力。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越来越积极,语言表达能力渐渐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渐渐浓厚,但由于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不够,上学期的期终考试,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依然不好,主要是我对学生学习字词的接受能力了解、认识不够,对字词的教学投入不够,让我感到惭愧和失败。这个学期我调整教学重心,注重学生字词的学习,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语文教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我深感一年的工作经历太短,许多问题我还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总感到时间不够用,顾此失彼。吾将上下而求索,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乡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相比较,接触各种书籍的机会少,知识面有些窄。我经常讲一些自然知识、科普知识,孩子们感到很新奇,他们好奇我是怎么知道的。我告诉他们,在学校学习知识是为了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当你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的海洋就可以尽情遨游!在此基础上,我把自己家里的一些书籍、科普杂志送给他们读;介绍好的读物、科普电影,激发他们到好奇心,形成探究的愿望。

第5篇:对乡村支教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定点支教 留守儿童 道路探索

一、可行性――类比对口援汶

对口援汶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有关省市积极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援;受援地区树立地方为主的思想,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互帮互助,苦干实干,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通知〔2008〕53号)。当下,高校暑期“三下乡”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高校短期的“三下乡”活动依然存在时效性不长、针对性不强、连续性不高等诸多问题。通过对口援汶,我们了解到利用发达地区先进的技术、良好的管理模式、优秀的人才储备、资金等优势资源来援助汶川地区,对当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有促进作用。因而,类比对口援汶,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和人才资源,对口对落后地区进行定点支教,能够发挥高校的优势资源,平衡教育资源,对当地教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共同富裕。

二、必要性

三下乡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下乡包括: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科技下乡包括: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卫生下乡包括: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14部委联合开展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相关研究表明,“三下乡”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部分大学生的态度不端正、参与面不广、针对性不强、连续性不够、实效性不高、考评不科学等问题(揭阳新闻网,2011.8),这正逐步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2013年暑假,湖南省花垣县拒绝了两支支教队伍,存在不讲卫生等问题。同时,“三下乡”团队,多数为第一次参加活动,为期4~7天不等,并没有计划对同一地点开展长期性活动,存在时效性不高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然而,只有极少数支教团队明显认识到了短期支教的局限性。由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和深圳大学等三所高校学生组成的“蒲公英社”,在普宁市梅塘镇内丰村支教时,支教队员就感受到了短期活动的不足:“高校团队支教须建立在对当地教育情况有充分把握的基础上,但农村教育的数据库、档案库建设又普遍滞后,定点支教需要长年积累。”同时,华南师范大学的齐梅教授在接受“蒲公英社”咨询时表示,短期支教固然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但是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的可预计性都较差。针对短期不定点支教存在的以上问题,需要高校长期定点支教。

三、定点支教道路探索

(一)“行为习惯培养为主,日常教育教学为辅”的定点支教模式

本人在去年支教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行为习惯培养为主,日常教育教学为辅”的定点支教模式,放弃以“语、数、外”为主的日常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农村孩子们的日常常识”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包括教孩子们学习溺水抢救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让孩子们掌握了一项求生的技能。

(二)留守儿童问题调研研究方法化,推动政策化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在学校和当地村委的支持下,我们团队在花垣县吉卫镇机司村小学进行了定点调研活动。我们通过抽样和分层调查,调查从学前班至初三的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健康状况。我们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学习和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我们研究出应对留守儿童学习和健康所面对的实际问题的策略。同时我们团队对当地人文地理、经济来源、风俗习惯等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调研,我们有针对性地分析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方法化,推动政策化来解决相应的问题。目前我们团队支教撰写的调研论文《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以及探究分析》和《留守儿童身体现状以及干预措施探究》均被《教育教学论坛》录用并发表。同时,也保持了调研的连续性,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地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三)体育比赛增留守儿童的健康意识

2013年,我们团队在研究留守儿童身体现状发现,在被调查的27位孩子中,22位孩子父母不在家,留守儿童约占调查总人数的81%,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然而,约60%家长只受过小学教育,约11%家长为文盲。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健康知识淡薄;绝大多数临时监管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为文盲,凭经验抚养孩子。约74%的孩子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健康知识,约4%主要通过电视媒体获得,约9%通过课外书籍获得,只有约13%通过长辈获得(王春,2014.1)。孩子们主要从课本上获的健康知识。然而落后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使得课本上的健康知识少之又少,留守儿童健康知识空白。因此,我们举行了一次体育比赛。通过体育比赛,我们旨在增强留守儿童的健康意识,增加锻炼方式,丰富业余生活,健康地成长。

(四)文艺汇演培养留守儿童的文艺素养

文艺汇演是我们定点支教成果的展示。机司村小学只有四名老师,三名为代课老师,老师采取包班制,教学条件落后,因而,学校没有开设音乐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支教队员分工合理,每位支教队员承担了一项或多项文艺节目,在音乐课上、课间、还有放学之余,我们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合唱、独唱、小品等文艺节目,每次的文艺汇演都是孩子们的成果展示。通过文艺汇演,我们可以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健康快乐成长。

四、结语

本人深知支教是一个长期性活动,需要大家一如既往地将这一活动开展下去,并且呼吁更多高校学子和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到这一神圣的活动中来,本人坚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下,高校学子的共同努力下,长期对落后地区进行定点支教,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和人才资源,平衡城乡教育,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通知,〔2008〕53号

[2]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1996.12

第6篇:对乡村支教的认识范文

一声“老师”,一份期待

经过漫长的崎岖山路,伴着漆黑的夜色和淅沥的雨滴,我们来到了奉节县的一所农村中学顶岗支教,这是一所农村民办的寄宿制初级中学。提着沉重的行李,我们迈入这所学校时,已是晚上十点。“老师,我们帮你”,只见两个瘦瘦小小的男孩迎面跑了过来,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他们就已拽走了我们手上沉甸甸的行李,到教师宿舍后,搁下行李,他们又一溜烟就跑掉了。我的心里涌起一阵阵感动……这里――长江之畔,夔门之间――将是我未来一学期奋战的地方;而这里的孩子也将成为我的第一批学生。

此后,这里的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间,让我感动许久。一次挤上一辆公车,后来到了一站,空出一个座位,座位旁边站着一对母女。“妈妈,让吴老师坐嘛,她是我们的新老师。”小女孩指着我,跟她母亲说道。

“老师”――女孩的一声老师,久久在我耳畔萦绕。这是女孩对我的尊敬,是女孩母亲对我的期望,更是农村孩子对教育的渴望,农村教育对免费师范生的期待。

一席讲话,一种责任

9月10日,我来这里支教已有十天了,随着我对这所学校日益熟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我心里悄然萌发。就在这一天,总理到了同样偏远的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去看望那里的广大师生,温总理不仅听教师上课,还与那里的教师和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代表进行了深入座谈。这让同样地处偏远农村支教,同为免费师范生的我,倍感亲切,倍受鼓舞。与此同时,心里的那种责任感,也越发强烈。

总理说:“加强农村教育,关系到教育事业现代化,关系到农村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我国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在城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既是城市物质资源的仓库,又是城市人力资源的供给者。时至今日,农村依旧是城市劳动力的巨大输出站。但他们更多的是作为体力劳动者,顶着“农民工”的头衔而进入城市,家里老少沦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而自己却作为城市的过客,毫无归属感地徘徊在各个发达城市之间。我所教的那个班级共62人,其中就有46个孩子是留守儿童。学校是寄宿学校,这些孩子只有周末放假了才回家一次。十一二岁的孩子,正是习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教育的责任自然也落到了学校老师的身上。但由于农村学校待遇差、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师本身素质不高等因素,导致学校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发挥立德立人的功能。再加上教师们自己都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这就很难保证他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尽心尽力。

学校里一位呆了三年的老师私下跟我说:“学校每学期,都会进来近十个新老师,但往往呆不了多久,就走了,还有些是来参加应聘了,看了学校的环境,到最后开学的时候却没有来报到。哎,没办法,学校待遇如此,很难留住人的。”每学期都进来大约十个新老师,占了学校教职工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这意味着学校的教师、学生每学期都要经历一个磨合适应的过程,这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很是不利。

那么,平时这所学校的教师又是如何教育学生的呢?

一幕场景,一番思考

“我保证如果下次我再犯,老师,你就狠狠地打我吧。”这是一个上课违纪,下课被我叫到办公室的孩子跟我说的原话。其实,我只是希望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保证以后不犯而已。孩子向我保证完后去上课了,可我坐在办公桌前,心情却很难平静下来。难道孩子们平时违纪时,都是挨板子,所以当他们犯错时就会习惯性地想到该被老师打几下,而不是反思自己错在哪里?

“你们相互揪着耳朵,我看你们下次还相互打闹不?大力点,没使劲啊!”于是两个孩子在一群同龄孩子面前,按着政教处老师的话,互揪起了耳朵,直至几分钟后,那位老师允许松开,他们才放下手来。回想着两个孩子可怜的眼神,阵阵酸楚涌上我的心头。

这是我在支教十几天里看到的一些场景。作为城市发展巨大功臣的农村人,他们的下一代难道不该像城市孩子一样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如此粗糙、落后的教育环境下,农村孩子如何能健康成长?他们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样?

农村人口占整个中国人口的很大一部分比例,我国要想从人口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就势在必行。温总理说,“学校是乡村的中心,而教师则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乡村教育对启迪民智必不可少。”所以农村教育水平的最终提升,关键还是教师,这也正是国家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深意所在。

那孩子的一声“老师”,此刻又在我耳畔回绕。奋战在农村教育战线,跟农村孩子一起,打破宿命的羁绊,共享和谐社会,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荣光。但是,农村教育改革,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方面,还应该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的文化功能,增强农村孩子对于自己文化的自我认同感。

一种理想,一个承诺

记得有一次,我跟初一的孩子谈理想,有一个孩子说:“我的理想就是,将来要找好多钱,然后就去县城里买房子,然后娶老婆,然后……”虽然当时很多学生在笑,但我的心情却很沉重。身为农村的孩子,其理想却是将来逃离农村。这意味着农村的下一代对农村文化缺乏认同感,如果是这样,我国农村的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将由谁来传承?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的传统在农村,文化在农村,命脉在农村,但许多农村学校还没有意识到自身教育的文化使命,农村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岌岌可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历来荒漠之地的开垦,过程必然艰辛,但其意义是深远的。我们免费教育师范生与国家签订的协议,与其说是权利与义务限定,不如说是国家给我们青年大学生的一次机会。它让我们有机会在中华民族崛起的关键时刻,焦点领域,一展所长,成就梦想。

第7篇:对乡村支教的认识范文

8月1日~9日,中美大学生共同发起的非营利性社团TECC(Technology & Education: Connecting Cultures)组织我国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10名大学生,来到位于吉林省德惠市边岗乡的德惠市第二十五中学,开展暑期支教项目,为来自德惠市各乡(镇)共八批240名初中及小学教师进行了计算机和英语基础知识培训。

TECC德惠团队分为计算机和英语两个组,计算机组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以及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的基本技能,包括Excel、Word、PPT的一些基本操作。英语组为了满足当地教师对英语口语对话和写作的需要,把培训分为speaking 和writing两部分。speaking部分从最基本的如何问好,到如何点餐、存取款、买东西,尽量使会话教学更贴近生活。writing部分通过例讲、跟读、讨论和学员分享等方法,讲授写作方法。参加培训的德惠乡村教师对此表示了极大热情,许多老师放弃课间休息,向志愿者讨教更多知识。老师们课后反映,参加这次由国内外知名高校学子讲授的专题培训,不仅增加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而且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培训内容相当实用,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而来自7所高校的10名同学此前并不相互认识和熟悉,但通过十天来一起生活与工作,已然成为一个合作颇佳的团队。更重要的是,大家亲身体验了中国东北的乡村教育和社会生活,更加认识到中国农村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支持。TECC德惠团队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学生张宸浩表示,TECC秉承“跨国筑友,与友助人”的理念,关注并实践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旨在通过科技教育缩小中国地区间教育水平差距,进而帮助推动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

为了使培训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符合德惠乡村教师的需要,从今年5月份开始,TECC团队就开始了与当地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的沟通,并专门派人前去实地考察和衔接,制定培训的详细方案,从7所高校多名志愿者中严格筛选了10名团员。培训期间,TECC团队每天上午授课,下午则闭门集体反思和讨论备课,以便让接受培训的老师获得他们最需要的同时也是最想要的东西。德惠教育部门对TECC的这一活动十分重视,第一天还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开班式,德惠市教育局局长、德惠市第二十五中校长等领导向TECC团队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在生活、交通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和帮助。(TECC德惠团队 供稿)

第8篇:对乡村支教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青年志愿者 短期支教 活动模式 管理策略

支教助学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类别,不仅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体验农村生活、锻炼协作能力、树立人生信念的平台,而且开辟了让农村青少年学习知识、结交朋友、健康成长的新渠道。虽然以青年志愿者队伍为载体的短期支教活动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减少教育歧视,倡导教育公平,帮助留守儿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短期支教问题颇多,效果难以持续。因此,立足短期支教的特点,优化管理策略,是培养高素质青年志愿者,落实农村支教助学的必由之路。

一、青年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动的三种模式

高校现行的以青年志愿者队伍为载体的支教与助学活动大多采取短期形式,一般是高校在读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走进农村贫困地区从事支教助学工作,在支教地点不超过一个月。短期支教有三种活动模式,各有优点,在提升志愿者积极性的同时,也保证了支教地受助学生的参与热情。

1.社会调研式

短期支教源于大学生体验农村生活、关怀农村儿童的意愿,可是由于时间限制和志愿者自身授课能力的制约,很难真正起到学科教学的作用。即便如此,短期支教仍受到青年志愿者的欢迎,原因在于其突出的社会调研作用。在社会调研式短期支教中,高校青年志愿者四人以上自发组队,在听取指导老师意见后,与结对学校沟通相关事宜。志愿者后续的支教活动主要基于结对学校,围绕农村教育现状、农村学校考察、留守儿童心理观察等展开,造成短期支教的“三步法”流程。第一步,通过献爱心、送温暖等方式接触农村儿童;第二步,在几天的磨合中加深情感,取得信任;第三步,有针对性地进行问卷调查、上门走访,从而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上述目的和方式使很多人对短期支教心存质疑,但是本人认为短期支教的重点不仅在“教”,更在于“支”,即支援与帮助,落实在青年志愿者的行动中,便是主动的接触、了解和陪伴。短期支教的志愿者是老师,是研究者,更是受助学生的朋友。这和中长期支教一样,志愿者都寄托了深厚的情感,甚至因为时间短暂,他们会更加珍惜与农村学生的友谊。此外,社会调研式短期支教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支教团体自选领队,协调分工,很好地锻炼团队的协作能力。社会调研任务则要求志愿者控制时间、场地、教学活动,强调组织纪律性,减少不安全的因素,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社会调研模式的反馈结果以直观的数据和文字为主,能清晰地反映农村教育问题,为长期支教活动提供依据。

2.助教基地式

暑假期间,志愿者们主要从事辅导作业、协助文体、开展德育活动等助教工作。为了形成支教的长效机制,部分高校会选择在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或者乡镇社区的公益中心建立基地,每年定时派送青年志愿者队伍参与短期支教活动。助教基地模式以教学为中心,符合教育部提出“大学生扶持农村教育”的要求,并引入素质教育的理念,弥补农村教育的短板,丰富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

青年志愿者在教授课程时,把自己代入老师这一角色中,发挥出了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同时在教学上勇于突破和创新,让农村学生体验“玩中学”的乐趣。例如,利用留守儿童集体住校的条件,白天排练节目,晚上举办文艺晚会;用比赛讲故事的方式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等。这些教学活动迎合了农村学生基础薄弱,好奇心强的特点,符合其学习规律,在短期教学中获得明显的成效。

助教基地模式也存在问题。一方面,大部分志愿者未接受过教学培训,如果在课堂上遇到突发状况,他们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另一方面,支教地点的儿童年龄偏小,志愿者很难让他们都集中注意力,维持理想的上课状态。不过,作为“点对点”可持续的短期支教模式,建立助教基地是大学生建设农村教育的良好方式,不仅省去因不熟悉支教地区环境而损耗过多的人力、物力、经费,还能让志愿者们分享经验,消除疑虑,共同将短期支教转化成一项长期事业。

3.合作夏令营式

某些短期支教的信息来源于民间慈善组织或者公益机构,比较典型的就是合作夏令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夏令营的形式实现城乡同龄孩子的“一加一”结对交流,而青年志愿者则以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结对孩子的活动。合作夏令营中,城市少年、儿童组团前往农村,与当地同龄学生结对,开展一系列校内外学习活动,约有50%以上的活动在户外进行,例如素质拓展、田间劳动等。夏令营中,志愿者需要帮助城乡学生尽快消除隔阂,加深了解,更要把全体营员的安全放在着重考虑的位置,因此活动常采用金字塔形层级管理和分组责任到人的方式实现看管任务。

合作夏令营式短期支教的重点是增进城乡学生共情,以思想道德、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除了考验志愿者的助教助学能力,更要求每个志愿者具备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背景孩子的领导能力。城市学生的经济条件、受教育水平、家庭环境要优于农村学生,而农村学生对当地的熟悉度、适应性还有身体素质要优于城市学生。这些差异无形中会给志愿者的教学、管理任务带来困难。例如,田间考察时,事先排好的队伍在前进过程中会被拉长,体力好、熟悉路况的农村学生会不自觉地加快速度,而部分城市学生则跟不上行进的队伍。此时,若志愿者缺乏对所负责小组的掌控力,就很容易产生人员走失、成员受伤等突发事故。

作为短期支教的新型模式,合作夏令营结合了多方力量:政府、慈善组织、高校、城市各中小学、支教地区学校。这不仅拓宽了城乡教育互助的途径,而且对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具有借鉴作用。

二、青年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动的管理问题

短期支教活动情况多变,很难实现全面有效的活动管理,尤其是安全、教学、情感态度和活动反馈方面,因其不确定性,更难以入手。

1.安全管理问题

短期支教的安全性是志愿者及其家长考虑较多的因素。如果能够做好前期安全培训、中期安全防范、后期安全保障的管理工作,志愿者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安全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忽视专业的安全培训。青年志愿者支教前,大型团队会进行一定课时的安全培训,内容涉及交通、治安、疾病预防、溺水触电急救等。但在短期支教中,小型团队往往因为时间仓促、准备不足忽视专业的安全教育,致使在外支教时安全意识不强,急救能力较弱。

第二,无法掌握支教地的安全隐患。支教地可能存在道路积水、电线等安全隐患,而志愿者事前难以察觉。支教地区学生虽熟悉环境,却缺乏安全知识教育,没有对这些隐患产生足够的重视。志愿者即使发现当地学生做出危险行为,也会疏忽大意,采取跟随而非阻止的态度。

第三,缺乏有效的安全保障。前期准备时,志愿者要签署安全责任书,保证在支教期间遵守各项规定,这种明确划分义务的做法能有效减少因志愿者自身不当行为产生的安全事故。但除此以外,安全保障措施仍缺乏相对具体的标准。系统的安保措施应至少包含四个方面:首先,为支教队伍配备随行指导教师,负责监督和处理突发事件;其次,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建立家、校、志愿者的沟通平台,及时将支教情况通知外部;再次,强调两人以上团体外出,保证所有成员之间联系通畅;最后,为参与短期支教的志愿者购买正规的意外伤害保险。

2.教学管理问题

教学是志愿者支教的主要任务,短期支教在教学管理上更具挑战性。在内容的选择上,短期支教多以辅导学科知识点为主,由于大部分志愿者非师范专业,容易使教学流于形式。另一种选择是实行开放度高、趣味性强的素质课程,这能有效提高支教地学生的参与度,却不容易维持较好的课堂纪律。教学方法上,除了讲授法外,更符合短期支教的方式是活动式,将知识寓于各种日常活动中,引导支教地学生自我探索和发现。值得注意的是,采用课堂活动方式会带来秩序混乱的问题,有时志愿者设计活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能兼顾所有学生。性格外向、年龄较大、理解力较强的学生能与志愿者互动,完成活动,反之则无法迅速融入团体,需要特殊关注。如果志愿者人力不足,素质拓展等课程便很难展开,这是短期支教的教学局限。

3.情感态度问题

支教地区很多是留守儿童聚集的乡村,受帮助的孩子在年龄上正处于感情脆弱,情绪多变的时期。在与他们接触时,若不能进行正确的情感管理,容易出现对峙和依赖两种极端,前者表现在一些性格叛逆的孩子身上,后者则出现在从小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身上,无论是哪种,志愿者的离开都会给他们留下心灵上的伤害。究其原因,一是志愿者没有正确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支教活动中,志愿者充当许多角色,却无法取代他们的父母,过度的责备和放任都不是合理的相处方式。二是支教地学生自尊心强,同时也有自卑的一面。志愿者能与他们和平相处,却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

志愿者对短期支教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有的抱着功利性的目的,有的对教学敷衍了事,甚至采用不当的语言和行为。情感和态度属于细节上的管理问题,在短期支教中更重要,因为在有限相处的时间内,志愿者给支教地学生留下的印象主要来源于此。

4.活动反馈问题

青年志愿者短期支教在后期反馈上向来较为薄弱,不及时、不深刻、不到位的活动反馈致使短期支教难以成为优秀的社会实践传统。具体来说,短期支教常选在寒暑假,反馈往往不及时,要到开学后才进行。反馈内容也缺乏实质性的内涵,大多从志愿者个人成长出发进行总结,缺少对农村教育问题的透彻思考。反馈形式上,某些支教团队会利用媒体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关注度,而大多数团队则因缺少经费忽视了后续的成果展示,所以即使在校内,短期支教活动的知晓度也不高。

三、青年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动的管理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需要从志愿者培训与筛选、队伍管理、长效机制、成果展示入手,系统地解决青年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动管理中的疏漏。

1.重视培训筛选工作

做好前期培训是高校短期支教活动管理的关键。对于初次参与支教活动的青年志愿者来说,他们在如何教学、如何行动、如何保护自己、如何与支教地学生相处等问题上没有确切的认识。培训能让其在活动之前调整好心态,认清自身的责任,并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所需培训的内容包括安全教育、专业急救、教学技巧、活动策划、志愿者精神等,可以邀请专业教师授课,也可以是志愿者前辈分享经验、小组讨论、模拟教学等形式。培训结束后,适当的筛选有利于考察志愿者的思想水平、教学功底、心理素质,挑选出更符合短期支教需求的志愿者。

2.建立分工责任制度

团队管理理论提出,打造配合默契、凝聚力强的队伍,必须建立明确的分工责任制度。各成员应划分责任范围,并承当相应的后果,避免因权责不明产生的混乱和问题推诿。短期支教中建立分工责任制度,将人员清点、经费预算、后勤补给等活动细节分摊到每个成员身上,可以有效强化志愿者的责任意识,实现合理的人才组合,也便于带队老师指导,提高整个团队的支教水平。

3.健全支教长效机制

为了增强短期支教的效果,健全其长效机制是不可缺少的。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建立助教基地的方式延续短期支教的作用。一方面,高校全面了解结对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从而制订计划,每年定期向基地派遣支教队伍。这种长期派遣相对安全,能培养出更多具备支教经验的志愿者,为宣传短期支教活动,传授支教经验提供便捷。另一方面,支教地的受助学生可以轮流接受帮助,并同志愿者保持长期联系,获得更多学习知识的机会。将高校短期支教从一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转变为持续的农村助教事业将是青年志愿者们努力的方向。

4.拓宽成果展示渠道

健全短期支教长效机制的有力措施是拓宽活动成果的展示渠道,吸引更多的高校学生成为支教活动的后备军。成果展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反馈环节,更是良好的宣传和动员平台。通过青年志愿者的分享、展板陈列或者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短期支教的现实意义将更好地为社会所接受。

青年志愿者短期支教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无论是社会调研式、助教基地式还是合作夏令营式,都提供了了解农村教育现状的良好途径。当然,短期支教也存在弊端,尤其是因为缺乏全面的组织管理产生的安全事故、教学效果不佳、资源浪费等问题。对此只有加强志愿者的培训与引导,优化团队构建,制定分工规则,推行长效机制,拓宽反馈渠道,延伸短期支教活动的教育意义,才能促进青年志愿者短期支教朝着规范、科学、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将城乡教育的公平公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高福霞,万小煌,陈丽娟,王晓春.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及其对策[J].职业时空,2014(9).

[2]孙燕琨.在校大学生的短期支教效果与发展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4(1).

第9篇:对乡村支教的认识范文

最新达州市乡村教师职称评定消息一、目的意义

实施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村教师的关心和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对于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保障农村学生接受优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保障教育公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政策内容

按照一县一策,自主实施的原则,宣汉县、万源市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补助资金由省定额补助,其他县(区)由县(区)自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

(一)补助对象。农村教师生活补助的发放对象为除城区和城关镇所在地学校以外的镇(乡)、村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编在岗教师,不包括职工和离退休(职)教师。严格落实以岗定补,在岗享受,离岗取消的补助原则。生活补助只针对农村教师工作岗位的补助,教师在岗时享受,离岗(包括退休)后自然取消。经县(市、区)及以上教育部门批准到农村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支教教师和特岗教师同等享受。在编不在岗、3个月以上外借、3个月以上外派(挂职、学习等)、退休(退职、退养、离岗待退)教师不得享受。已享受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工作补助的支教教师,不再享受农村教师生活补助,但若低于当地发放标准的应予补齐。对代课教师或临时聘用教师,由当地政府统筹兼顾,同步考虑。

(二)补助标准。宣汉县、万源市最低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月400元(省财政按每人每月220元给予定额补助),其他县(区)最低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月200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自筹资金,提高补助标准。各地应根据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的艰苦程度等因素,合理分设档次和具体标准,重点向村小和教学点倾斜、向条

件艰苦地区倾斜,不吃大锅饭、不搞平均主义,充分发挥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教学点)任教的作用。

(三)补助时间。从1月1日起实施。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方政府是落实农村教师生活补助的责任主体。各地要高度重视,足额落实经费预算,稳步推进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工作。县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报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将实施办法报市级教育、财政部门。

(二)加强监督管理。补助资金要按时直接发放到教师个人工资账户,实行实名制管理,防止虚报、冒领、套取补助资金。各地要及时研究和妥善处理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平衡实施。要建立问责制度,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定期进行督导,对实施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督。

(三)坚持阳光操作。各地要主动、及时对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公开公示,保证各个环节公开透明、阳光运行。要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广泛接受教师和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