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乡村支教的看法范文

对乡村支教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乡村支教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乡村支教的看法

第1篇:对乡村支教的看法范文

庹蓝兰是中国农业大学学生,是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2009年毕业后,她离开男友,放弃在京城待遇不错的工作,带着三个分散多年的妹妹,到重庆丰都县的偏僻小镇中学支教。

【大家看法】

“疯了。”庹蓝兰的决定,让人们不解:男友因此与她分手,同学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三个妹妹也集体反对。

“谁都想走出大山,她却要回来!”妹妹们不想姐姐因为她们后悔一辈子。

太不理性,为了一个承诺,毁掉自己的未来。几年后,庹蓝兰会为自己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

她是诚信的,实现了对总书记的承诺;她又是快乐的,正是她的奉献,乡村孩子获得了知识,农民获得的了力量,乡村发展有了知识与力量的支持。

大学生不能仅仅为了一份职业,而将自己16年接受的教育作为资本在脑力劳动力市场上叫卖。大学生要的是一份事业,一份凝聚着自己思想、信念于其中的开创性的事业。

她勇敢而潇洒地跨出了这充满诱惑的花花世界,走向了西南那片贫瘠的土地,开始默默无闻的耕耘之旅。

【成长链接】

庹蓝兰,23岁,苗族人,家住重庆彭水县新田乡红旗村。

从她7岁那年开始,妈妈又接连生了三个女儿。1997年正月初六,在外婆家的庹蓝兰得知,妈妈生弟弟时因难产而死。

妈妈去世不久继母就进了门,因家庭负担太重,三个妹妹相继被送人,只留下庹蓝兰。

难忘幺妹被送走的场面。两岁的幺妹常挨养父母的打骂,一年后又被接回家中。庹蓝兰说,幺妹寸步不离奶奶,天天搂着奶奶睡。一天深夜,爸爸又将幺妹抱走送人。幺妹的哭声惊醒家人,奶奶去夺幺妹,庹蓝兰抱着爸爸的腿,苦苦哀求,但爸爸还是狠心送走了幺妹。

幺妹撕心裂肺的哭声划破夜空,庹蓝兰满含眼泪看着幺妹挣扎着消失在夜幕中……

“兰啊,妈没死。”12年了,庹蓝兰常常梦见妈妈总想要告诉她什么,可每次就是听不见。姨妈告诉她,妈妈是放不下她们姐妹啊!

“是百家饭养育了我。”当年,妈妈去世、姐妹分离,庹蓝兰不知所措。困苦时,班主任邓代芳伸出援助之手,精神上鼓励,生活上照顾,让她有了继续读书的勇气;到县城念初中,她没有生活费,汪胜国、廖明、马应文等老师轮流为她买饭菜;逢年过节,同学们争相请她去家中团聚……

【感人一幕】

“妈妈,清明节快乐!”2010年4月5日,庹蓝兰收到干女儿霜霜(化名)的祝福。霜霜不清楚清明节是什么节日,但庹蓝兰心头暖暖的,又想起那个承诺。

2009年7月,庹蓝兰与宏志班的同学发起“大山的呼唤――宏志支教行动”,到丰都县暨龙乡乌羊小学支教时,结识了8岁的霜霜。霜霜刚出生妈妈就去世了,爸爸有病,在外打工。

霜霜的身世刺痛了庹蓝兰的心,她想起妈妈离开后,幺妹每天哭喊着要妈妈的情景;看着霜霜脚上的破凉鞋,她又想起多年前的寒冬,自己穿着一双破凉鞋,双脚冻肿了,奶奶向一个过路叔叔要了10元钱买了一双胶鞋,才度过了那个冬天……

“叫我妈妈吧。”庹蓝兰认了这个干女儿,为霜霜买了一双新鞋,并表示打工挣钱帮助霜霜。

接下来,庹蓝兰与同学们发现,在山区,父母不在身边或没有父母的孩子不仅霜霜一个。这所学校里9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还有很多孩子出生后,妈妈就离开了这个贫困的地方。

10天过去,支教队伍要离开乌羊完小,霜霜拉住庹蓝兰的手依依不舍:“妈妈,不走好吗?”

“这里有无数个霜霜。”看着霜霜哀求的眼神,庹蓝兰告诉她:“妈妈会回来的。”

【再回首】

“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强本领的最好课堂……希望更多的同学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发挥才干。”今年5月2日,总书记来到中国农业大学,与农大学子共迎五四青年节。

总书记的话引起庹蓝兰对未来的思考――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农村?繁华的都市固然令人向往,但妹妹们怎么办?像霜霜一样的孩子们怎么办?

“我下定决心到基层从事教育工作,希望能为山区的孩子们做点实事。”作为唯一的应届毕业生代表,庹蓝兰当面向总书记承诺,毕业后回乡,报答养育她的好心人。

8月底,庹蓝兰放弃不错的工作,不顾同学、男友和亲人的劝说,毅然来到丰都县高山深处的龙河镇中学从事物理、地理特岗教学。

【心灵私语】

“也想留在城市,也想过白领的生活。”庹蓝兰毕业前在京城一家花卉公司找到一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待遇不错。但她认为做人不能忘本,没有社会好心人的帮助,没有宏志班这个集体,自己什么都不是,也许只能在山里过一辈子。

庹蓝兰说,在妹妹、霜霜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她觉得,既然社会好心人帮助她改变了命运,她也应该回去帮助更多人改变命运。她没有忘记宏志班100名同学在歌乐山烈士陵园那个“回去建设家乡”的约定。

提起大学男友因为支教跟她分手的事,小庹说,“当时很伤心,但是为了理想,我并不后悔。”

【撞击文章】

一诺千金的女大学生

渴望什么

日前,向总书记承诺回乡支教的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生庹蓝兰,放弃高薪工作和爱情,来到全国贫困县――重庆丰都的一个乡镇中学报到,成为一名特岗教师。庹蓝兰说:“我觉得现在的价值观很多元,回家乡支教是我内心的渴望!”

在我看来,庹蓝兰履行的不仅是对总书记的承诺,也是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因为早在大三的时候,她和高中同学一起到丰都一个农村小学义务支教,看了那里落后的教育现状,就决定毕业后还要到那里。这当然与她不同常人的人生经历有关。庹蓝兰小学时母亲去世,父亲重组家庭后,她在任课老师家轮流住宿,考进重庆首届宏志班,最后考入大学。虽然庹蓝兰本来可以在京城享受白领生活,虽然大学男友因为支教跟她分手,但是为了理想,她说她“并不后悔”。

是啊,对于庹蓝兰来说,她已经为自己太多的幸运不知流下多少感激的泪。她吃百家饭长大;她轮宿于任课老师家;她进入不花钱的宏志班读书,没有因为贫困成为教育的弃儿;她考入中国最高等级的农业大学,并作为唯一一名应届毕业生代表向总书记汇报人生经历,抒发豪情壮志;她受到总书记的表扬,并与之紧紧握手。相比于那些如自己一般境遇的孩子,所有的不可能都成为了可能,高薪和爱情的诱惑算得了什么呢?庹蓝兰说回家乡支教是她内心的渴望,然而,在这渴望中我们分明读到的是感恩回报的信念,是改变穷山恶水的落后面貌的决心,是让更多的贫困孩子走出贫困,用知识改变人生的青春理想。

人这一生能做的事很多,但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目标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人不多。庹蓝兰现在月薪只有1500元左右,但是,她在从事着自己认为值得的有意义的高尚事业,她不后悔。庹蓝兰有理由为自己的选择自豪,我们更应该为她心中的渴望祈福:桃李芬芳,爱情甜蜜。

――新华网评

【点评】

文章从庹蓝兰人生经历切入,通过对比,表现了其理想追求,赞美其高尚的品格和感恩情怀。

第2篇:对乡村支教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短期支教 农村小学教育 影响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1-02

近年来,以短期支教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发展。以在校大学生为志愿者、农村中小学生为受助对象的短期支教,因其形式灵活、时间较短、易操作,逐渐成为热门的一种支教方式,同时也成为推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落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新举措。①与此同时,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短期支教,仍然存在着各种弊端,因此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短期支教的影响及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1.调查研究的对象

根据研究的实际内容与需要,本课题小组选择宁德地区部分农村小学,如:飞鸾下村小学、霍童文峰小学等教育实习基地作为本次课题的调查研究对象。为获得多方面的信息,本课题小组在调查中,针对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角色进行问卷调查及随机访谈。

2.调查研究的内容

为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缺失加以分析,本课题小组为此制定了目标。首先,我们深入农村考察,实地了解我系支教的教育实习基地的现状;其次,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再次,对比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短期支教分别存在的问题与影响;最后,对师范生短期支教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影响提出改进策略。

3.调查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课题小组设计了全面的问卷调查表,采取家访方式发放问卷、下课后上街随机发放问卷、利用做公益―― “清扫街道”时发放问卷;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跳“小苹果”广场舞时随机发问卷,共发放500份问卷,问卷填完后立即回收,以确保问卷的效度。本问卷主要涉及关于师范生授课情况、家长对师范生支教情况的反映如何以及师范生支教对授课学校的影响等问题。

(2)访谈法:问卷回收后,采取与受教学生家长、教师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对师范生短期支教情况的整体看法。

(3)观察法:在支教期间,观察支教者授课的情况并作好记录。

(4)文献法:主要参考了一些关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相关论文。

二、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短期支教现状

1.对授课内容的反馈

调查表明,在地方院校师范生支教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不同的家长持有不同的见解。根据问卷调查表上一道多选题,本课题小组得出结论,(见图一)有76.67%的家长认为师范生支教应该注重德育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还有73.33%的家长认为支教的内容应当注重于特长教学;只有30%的家长认为课本教学才是支教的重点。可见,大部分的农村家长都认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希望支教的内容能多元化,能多开设动手操作的课程,家长认为孩子需要锻炼提高的是学习的能力,需要培养的是良好的品质、习惯和健康的心态。家访时有部分家长反映不是很赞同大学生支教教受文化课,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原本就安排文化课,另一反面是认为大学生教学经验不足,知识有限,未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授课,而是盲目灌输新知识。这就反映出农村孩子相较于城市中被要求“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更为幸福,更为自由的一面。所以在选择支教方式时,有多达86.67%的家长选择了通过游戏和孩子们交流以及教授知识的方式。

2.对授课情况的调查

在支教期间,支教者安排了丰富多样的课程,给农村小学生带去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本课题小组进行对上课情况的观察,发现上课期间学生们不仅积极参与,并且对授课内容也是非常的满意。但有些内向的支教者不善于与学生沟通,在上课的过程,存在一些小学生因与支教人员缺乏沟通交流、上课比较拘谨、支教者组织能力较差、缺乏教学经验等问题,导致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性不佳。并且,在支教过程中,因支教者缺乏教学经验,以及欠缺管理能力,所以不能很好地维持课堂纪律,同时受教学生年龄跨越大,自身已有的知识程度存在差异,接受知识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不能达到很好的授课效果。

3.对当地农村及受教学校的影响

根据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见图二)74.67%的家长认为短期支教对受教学生非常有益,对他们以后的理想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23.33%的家长认为短期支教可有可无,对受教学生得不到实质性的帮助,还有个别的家长认为由于文化,年龄等差异,受教学生可能被大学生的某些行为误导。对当地来说,有54%的家长、老师、及当地村民认为短期支教可以促进当地乡村教育的发展,还有的认为可以引起外界对当地的关注,与此同时,有26.67%的村民觉得会给他们带来不便。在对社会方面,76.67%的调查对象认为短期支教可以号召社会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关注,并提高农村地区的知名度,传承侨乡博爱互助精神。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地方院校师范生短期支教对农村学校带来很大的影响,为农村学校提供了优良的教育,带去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改善农村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三、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短期支教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这次支教活动以及调查,可以看出,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的支教者自身素质、前期培训工作情况、授课形式以及小学生自身等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1.支教者自身素质

从访谈中我们得知受教学校教师及家长认为,大学生热情、有耐心、有爱心、亲和力强,在支教中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生活,并深受孩子的喜欢,但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专业知识不够精深,教师技能欠缺,不能很好的达到授课效果。同时,据反映,存在少部分支教的大学生毅力欠佳,不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对艰苦的教学环境有所抱怨,还有的不能正确对待支教活动,只是为了体验支教生活,为了增加学分而支教,没有正确认识支教存在的本质意义,因而不能使支教活动得到理想的效果。

2.前期培训工作欠缺

由于支教者与当地村民的沟通较少,可能会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带来影响,导致村民们不理解短期支教、不完全赞同短期支教。因此,面对支教过程中与受教地区因沟通不当而引起的矛盾,因此支教组织者应逐步完善培训工作,不断加强支教人员各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缺乏前期的培训工作,支教人员不能很好的学习并完善自身素质,同时不能很好的安排支教的课程,使得课程杂乱无章,存在支教者没有目的地选择教授的课程,而随便安排授课内容的情况,没有将自身所学的专业技能付之于支教中,使得安排的课程缺乏科学性。同时也存在重文化课轻技能课,或者重技能课轻文化课的现象。

3.授课形式不合理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其中有90%的家长反映支教时间太短,希望我们的支教活动时间可以延长。如果孩子刚适应大学生的教学方式支教活动就结束了,那么就无法保证支教的质量,更不能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因而支教活动也得不到应有的价值。支教是为了给农村贫困地区带去新知识、新思想,改善农村教育,这是长远的计划,不是一朝一夕,而支教时间的太短不能起到作用,因而需要建立长期的支教体系。不仅如此,支教时间太短,在与孩子建立感情之后大学生匆匆离去,会导致孩子的心理落差大,需要调整一段时间才能够适应正常生活与学习。因此,由于短期支教的时间较短、人员更换频繁,只能简单的解决受教方一时的困难,无法解决其根本问题。

4.农村小学生自身因素

我们深入农村实地考察,了解了几个农村学校的小学生的生活水平及学业成绩。我们发现由于从小受周围环境的束缚,农村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1)物质条件。农村孩子的生活比较艰苦,父母有的在外地工作,为了生存,每天都很忙碌,因而孩子在缺少父母的关爱中成长的同时,生活水平也不佳。

(2)心理素质。农村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对比较脆弱、自卑心强,尤其对教师的批评十分敏感,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遇到挫折容易退缩。这种情绪会使他们的思维受到压抑、阻碍,久而久之丧失对学习的信心。

(3)学习效率。农村学生不善于交流、见识少、知识面窄、思维不活跃和接受能力缓慢等,导致交际能力、记忆能力及思维能力比较差,阻碍其学习的效果,因此农村学生学习能力相对会落于城市学生。

(4)学习懒散。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和学校管理的疏漏,部分农村小学生存在逆反心理、上课捣乱、学习不思上进、弃学等的现象比较普遍。

五、改善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对策及建议

我们从师范生短期支教对受教学生、对农村教育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调查发现,师范生短期支教给农村小学教育及学生带来的影响利弊兼有, 总体而言,师范生短期支教活动对农村小学教育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针对这些典型的问题,本课题组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和讨论,通过多角度分析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我们对短期支教对农村小学教育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的策略及建议:

1.加强支教人员的自身素质

学校必须要求支教人员注意自己的穿着、言行举止,增强自身的责任,摆正心态。强化学生的专业教育意识,师范生支教应从里到外体现出为人师表的形象,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专业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让自己成为优秀的支教者,使支教活动真正达到预期效果,而不是徒有形式。可以对支教人员进行以下培训:

(1)对支教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提高思想素质。

(2)引导支教人员自觉“修身”,深刻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精髓。

(3)倡导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与学习,提高知识素质。

(4)广泛培养科技创新精神与能力,提高能力素质。

2.完善支教组织培训工作

支教前期需要对各支教人员展开一系列的培训课程,课程安排、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应急方案等项目进行集中学习,让支教人员初步具备教学能力,同时能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作为师范生,学校应重视学生基本的教师技能,对于技能方面可经常组织教师技能比赛,或各个方面技能的培训,比如三笔字、绘画、唱歌、舞蹈等等。对于授课教态,可多给予学生上台机会,多让学生进行试讲,提高学生授课能力。

指导教师与支教人员要多沟通、交流,作为学生的支教人员缺乏经验,难免会遇到困难,这时教师要多给予指导,传授教学经验、处事技巧,比如:安全问题、与村民及小学生的沟通、教学经验等等。同时让指导教师参与支教活动,以便在支教过程中支教者遇到问题时及时向指导教师汇报,能够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支教达到的成效。

3.合理安排设置课程

师范生所学的技能丰富多样,可利用自身专业条件,多开设舞蹈课、书法课、心理健康课等等,给农村学生传授他们未接触或较少接触的课程,大多时候,师范生更倾向于对文化课的培养,而欠缺对技能课的培养,而非师范生会更倾向于开动手操作的技能课,提高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因而师范生也可以借鉴非师范生的教学模式,取长补短。

大学生支教工作要敢于大胆创新。一方面要敢于对课程内容进行大胆创新,能够开设既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又贴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另一方面要敢于对教学方法大胆创新,因材施教,合理搭配多种教学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重视音体美方面的课程,注重培养学习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

4.合理分配支教的时间

支教活动对受教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短暂的支教活动并不能改善他们的教育,只有足够的支教时间,才能让孩子们学到更多有用的、有意义的知识;支教时间太短,教给学生的知识极少,对他们的教育是微乎其微,同时,对大学生的锻炼也是不够的,并且对当地居民、家长来说反而会觉得短期支教可有可无。

5.重视农村学生的心理落差

农村孩子的生活比较艰苦,地方政府可以适当的给予物质方面的帮助,改善农村学生艰苦的学习条件,生活条件的差异会造成他们心理落差,提倡学校多给学生上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可多给予学生关怀、表扬与鼓励,传授正能量。在学习上要相比于城市教师要更加耐心、多加时间的指导,尤其对于成绩差的、厌学的学生不可弃之不顾,而要多费功夫,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予学习上的帮助,同时可进行严格教育,但对于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不可当众或严厉地进行批评。在师范生支教期间,让考过心理咨询师或者善于心理指导的支教人员可以对心理素质差的学生进行疏导,提高农村学生的心理素质。

注释:

①巫蓉,倪明威.大学生短期支教对改善农村教育的效果调查[J].科技创业月刊,2015.(7):P71.

参考文献:

[1]张健.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4.(7):41-42.

[2]董伟.大学生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建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7):26-27.

[3]巫蓉,倪明威.大学生短期支教对改善农村教育的效果调查[J].科技创业月刊,2015.(7):71-75.

[4]李晓露,吴美茹等.大学生短期支教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及改进策略探析[J].教育评论,2014.(10):75-78.

[5]董云影,张慧.浅谈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178.

[6]郭豆豆.社会公益短期支教活动的现状分析[J].中华少年,2016.(5):283-286.

[7]钟琰.社会实践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实践,2015:200-201.

第3篇:对乡村支教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课程实施 和田地区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16-01

“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况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

本文通过访谈调查法,了解和田地区中学历史教师课程实施方式,分析历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和田地区教育现状

1.和田地区中学教育基本情况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包括七县一市,共86个乡镇。

2009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和田地区有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为12.31万名,在校中学教师8539名,占新疆普通中学教师总数的7.86%,教师比例明显低于生均数。

2.和田地区中学教师学历水平远远低于自治区及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张泰琦的研究[3],和田地区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的有1858人,占总数的24.96%,专科学历5349人占总数的71.87%,高中阶段毕业235人,占总数的3.16%。全国初中教师本科学历的比例为40.86%,新疆自治区初中教师本科学历的比例为40.04%,远远高于和田。

3.和田地区中学教师来源匮乏

和田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差,经济欠发达,鲜有内地和北疆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充实;本地只有一个专科学院,毕业学生数量、专业有限。

二、和田地区中学历史教师访谈调研情况分析

2010年9~12月我们对和田地区和田县英阿瓦提乡中学、和田市浙江中学、和田市第四中学共10名历史教师作了深度访谈。

调查问题主要从教师原始学历、专业、教授历史学科时间、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解、对新课改的看法(意见、建议)、历史课堂教学新方法的运用、教师培训及其效果、未来专业发展构想等方面展开。

(一)访谈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1.教师学历普遍偏低

接受访谈的10名历史教师,6名是大专学历,4名是本科学历,其中3名本科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学的方式获得,专科占60%,本科学历占40%,且本科学历的含金量不高。

2.教师初始专业非历史专业居多

10名被访谈对象中,所学专业与所教专业不对口的占总数的50%。

(二)教师对历史课程的理解

1.历史学科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成长

历史教师普遍认同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认同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学习,有助于他们认识和理解现实,正确地面对现实社会的矛盾与复杂。

2.历史学科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家长、学生不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课后务农或玩耍,作业无法及时完成。

3.古代史知识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古代历史部分的知识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乡村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不齐全,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直观、形象的教学环境。

(三)教师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1.历史新课程改革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足之处是:新教材跳跃性大,内容简单,问题变难,评价采用开卷形式,学生忽视基础知识。

(四)教师培训工作存在问题

1.被访教师只有2名参加过三至四次培训。

2.教师培训时间较短,一般为20~40天,教师无法通过培训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

3.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大,公共课目多。

结论

从教师访谈记录分析,和田地区新课程实施状况不容乐观:

教师专业水平较低,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传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效性不高。

三、对和田地区历史新课程教学改进的构想

美国著名教师教育专家、霍姆斯小组成员古德莱德认为“学校若要变革进步,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师。”

1.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

2009年的新一轮对口援疆,教育援疆成为各地援疆的重要内容,这将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

2.加大实习支教有效性实践探索

国发[2003]1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阐述:实施“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志愿者计划”……新疆教育厅已在2006年起在和田地区推行实习支教,支教学生带去了新课程改革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当地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3.送培下乡、送教下乡

2010年开始,新疆教育科研所、新疆师范大学等组织送教下乡、送培下乡活动,这些优秀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和渗透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将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4.增强历史学科培训的实效性

2010年起实施的“国培计划”新疆农村中小学培训项目,继续教育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植入,都将有效地推动和提升和田地区历史教学水平。

课程的理想是通过教学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从学校的“文件课程”到教师诠释产生的“理解课程”再转化为课堂中实施的“运作课程”,教师都是课程转化与教学实践的主体。[4]积极提升和田地区教师专业化水平,是我们推进新疆新课改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李子建、尹弘彪.后现代视野中的课程实施 [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

[2]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3] 张泰琦.新疆和田地区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分析和政策研究[D].新疆石河子:石河子大学民族理论与政策:15,2008.

[4] 钟启泉.我国教师教育制度创新的课题[J].北京: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7.

第4篇:对乡村支教的看法范文

在从刚到安溪县福田乡福前农场到离开福前的日子里,先后参与和负责了夏令营学生的安全问题和保卫工作、所有志愿者的晨练、所有志愿者的看电影自身的学习与讨论、学生的家访、晚会现场的布置。

在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在培田的日子里,由于对当地的基本情况和结构分布不是很清楚,以及晨练的一些口号、口令不是很熟悉,所以在晨练的过程中多次出现因为晨练路线的单一性和口令的错误,而产生抱怨声,甚至者出现抵触心理,但是通过金敏超金大哥、王松良老师、蔡普南老师以及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带领,对晨跑的口令越来越熟悉,晨跑过程中加入一些活动(如唱歌、朗诵)改善了抵触心理。

在晨跑中,用到了许多团队建设的技巧,由于自身准备不充分,自身的能力有限,但是晨跑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总结,遇到了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在福前的日子里,由于一些准备好的想法和一些资源,得不到发挥的空间,自身的主动积极性被打击,心中产生困惑,以致后面的工作开展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性不及培田时。但是在后面的沟通中,慢慢的放开手脚,主动积极性慢慢的提高了。

三、工作心得

1、在这短短的几天培训和工作实践中,我参与了许多集体完成的工作,和队友的相处非常的紧密和睦,在这个过程中我强化了最珍贵也是最重要的团队意识。在信任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思想统一,行动一致,这样的团队一定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几天的工作中,很多是一起完成的,在这个工程中,大家互相提醒和补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所有的工作中沟通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把信息处理的及时、有效和清晰。

2、工作实践的每一步都要精准细致,提前预测安排,力求精细化,在这种心态的指导下,我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令自己相对满意的成绩。能够主动积极自信的行动起来是这些日子我在心态方面最大的进步。

现在的我经常冷静的分析自己,认清自己的位置,问问自己付出了多少;时刻记得工作内容要精细化精确化,个人得失要模糊计算;遇到问题或出了问题要勇于担当、自我反省。

3、在几天的工作实践中,经过实际的教训,深刻理解了无论是什么样的规章制度的决定都会对一部分人员是不利的,是他们所反对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制定之前,一定要对这个制度很了解,在制定前,多辛苦下,先摸清其中一部分人群对这个制度制定的看法,减少因为制定后太多人反对,不支持该制度的制定的尴尬局面。但有些制度应另当别论,如为了改变普遍志愿者在大学中养成“懒散”的习惯所制定的晨练,那就要坚持到底的实施,不能因为大多数的反对而放弃。

在这几天的工作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与人沟通的技巧;与身边队友(吴敏、梁威、张伊伊、施雅平等)的合作更加的默契,与身边的工作人员(俊娜姐、魏莹姐等)、老师(金敏超金博士、王松良老师、蔡普南老师等)的沟通更加的深入,都是我的师傅,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沟通技能和做人的道理,也非常庆幸在刚上路的时候能有他们在身边。如果有下次,我一定会和他们凝聚成一个更优秀的团队,做出更好的成绩。

四、工作教训

经过这几天的培训和工作实践,我也发现了自己离一个“合格的乡村建设志愿者”还有差距,主要体现在对平民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处理事情能力的不成熟,也是我以后要在工作中不断磨练和提高自己的地方。仔细总结一下,自己在这些日子工作中主要有以下方面做得不够好:

1. 前期准备工作未能与工作人员沟通、协调好;

在匆匆的赶到福前的情况下,事情多了,本来准备好的计划,实施前应先与工作人员沟通好、协调好。这样有利于工作能有力的实施,确保达到预想的结果。

2. 缺少平时工作的总结的记录;

这些天在工作总结上有了进步,但仍不够,虽然每天睡之前都会回想当天所做事,但就是不能通过笔将其记录在案,只是在头脑中总结下,如果每天、每周都能回过头总结思考下并用笔将其记录下,自己工作的是与非、得与失,会更快的成长。在以后的生活中,此项也将作为重点来提高自己。

3. 缺乏工作经验,尤其是现场经验;

这是第一次参加志愿者,也是第一次支教当老师。虽然经过了阿福童教育的培训现场经验有所提高,但是在一些细节之处还缺乏认知,具体的做法还缺乏了解,需要在以后多多参与乡建的活动中加强学习力度。

4. 做事不够果断,拘泥细节,有拖沓现象;

拖沓现象是我很大的一个缺点,凡是总想要拖到后面,如果工作更积极主动一些,更雷厉风行一些,也许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其实有时候,不一定要把工作做到细才是最好的。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随时修正。事事做细往往会把自己拘泥于细枝末节中,学会不完美也是工作中的一个进步,也是对精细化工作的一个要求。

第5篇:对乡村支教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基层就业 对策

目前,我国80%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呈现出资源缺、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等特点。每年有90%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于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大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到县级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工作,造成了我国农村卫生人才不足的局面。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服务于基层,支教于基层,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整体方略。把医学类毕业引向基层、服务于基层,需要制定长效的机制、制度和策略。本文通过调研辽宁省三个市县农村的医疗卫生情况,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试图制定引导医学类毕业生服务于基层的长效机制与制度建设。

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存在9亿多农民。截止到2003年底,乡镇中卫生技术人员约90.6万人,城市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是4.84人、农村不足2.18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占1.6 %、大专17.9 %、中专59.5 %、无专业学历占21.8 %。卫技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人员队伍层次结构不合理,技术队伍素质低是长期困扰我国农村卫生队伍的三大症结并严重制约着农村医疗卫生质量的提高。

笔者通过对辽宁省3个不同经济水平的普兰店市、辽阳市、铁岭市调查发现,农民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满意度较低,评价水平较低。

(一)对乡镇卫生院的满意度

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对乡镇卫生院最不满意的就是医疗水平,占总人数的33.7%,其次不满意的是医生水平,占调查人数的24.90%,再次不满意的是医疗费用,占总人数的16.6%,最后二项也是不满意程度最低的分别是就医距离和服务态度。这说明农民最担心的还是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的水平问题。

(二)对乡村医生的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乡村医生最不满意的方面是医疗水平,占总人数的28.20%,其次分别是医疗费用、医疗环境和医疗效果,分别占调查人数的21.9%、21.7%和19.10%,而不满意程度最低的是服务态度,只占8.30%。这说明农民对乡村医生的不满意度主要集中在医疗水平、医疗环境和医疗效果上。

(三)对医疗机构总体的满意度

调查结果表明,农民最满意的医疗机构是县(市)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占总数的42%;其次是县(市)级医院,占总数的24.3%;再次是乡村医生,占总数的21.8%;而最不满意的医疗机构就是乡镇卫生院,只占9.4%。作为基层医疗的重要组织机构――乡镇卫生院,在农民的心目中的满意度却最低,这一调查结果值得我们反思,同时也反映了乡镇卫生院目前的尴尬处境。

此外,我们对三个市的农民对医疗机构满意度的评价进行了卡方检验:(2=175.119,P=0.000

接着,我们调查了农民对乡镇卫生院的不满意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最不满意的是医疗设备,占33.7%,其次是医生水平,占24.9%,再次是医疗费用,占16.6,最后是就医距离和服务态度,分别占9.1%和7.0%。这说明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医疗设备的投入力度,提升医生整体水平。

(四)对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的总体评价

1.对乡镇卫生院的总体评价

在对乡镇卫生院进行总体评价上,有49.3%的人认为一般;也有7.6%的人认为不好;还有17.4%和23.9%分别评价为好和较好。

2.对乡村医生的总体评价

在对乡村医生进行总体评价时,总体来讲有45.4%的人认为一般;也有4.7%的人认为不好,还有25.3%和23.3%分别评价为好和较好。

为了进一步探讨影响对乡村医生评价的各种因素,找出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运用了回归分析来解释影响评价的未知因素,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农民对乡村医生整体评价的因素涵盖他们的就医方式、购药方式和对新农合的认知与参与程度。

二、对策

基层卫生系统缺乏人才已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到种种限制甚至忽略,始终未得到解决。引进医生去基层工作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不足的困境,还能提高基层的医疗水平。

(一)政府方面

1.畅通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的就业渠道。要切实消除政策障碍,采取有效措施,打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使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路径通畅;同时各级政府也要保持政策的连贯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保持对这一政策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长久坚持。

2.政府加大调控力度,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制度。

第一,确定正式的编制。编制问题是工作的保障制度,医学生去基层更应该要有这样的保障,这既体现了国家对基层人才的真正重视,又反映城市与基层的合理公平。

第二,提供与城市同等的待遇。待遇问题关系到大学生价值的大小与高低。它体现了权利上的平等,收益上的公平。因为同是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而且在农村社会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获得比城市低的待遇,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政府应该在薪酬待遇方面,对去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不但不能给予少于城市的工资,相反还要有特殊的照顾。

第三,保证合适的培训与进修的机会。培训既是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服务水平的需要,也是发展自己、超越自己、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四,落实保险制度并给予适当的补助。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等按所在县市的标准执行,使毕业生这项基本的权利得到最基本保障,甚至对于一些艰苦的地区,应该给予额外的补助。

第五,根据自愿的原则,毕业生的户籍、档案关系可保留在工作地市、县教育局,免收户口、档案托管服务费。党、团等组织关系统一转到工作单位。

第六,大学生基层工作满3年后,根据个人意愿和工作需要,按照“双向选择、考试考核、竞争择优”的原则,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学生,由省委组织部会同省人事厅、省卫生厅按照一定的比例推荐到省、地(州、市)及县(市、区)级医疗机构工作;如果大学生基层服务3年后选择自主择业,在考取医学类资格证书或学历教育时,降低5~10分或同等条件下优先入取。

(二)学校方面

1.制定医学毕业生去基层就业的奖励措施。凡是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的志愿者除享受国家和辽宁省规定的一切优惠政策外,高校应拨出专项费用,设立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基金,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给予奖励等。

2.做好毕业生家长的思想工作。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家长的思想和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孩子的选择和去向。因此,学校应该不定期地召开家长会议,帮助家长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向他们阐述去基层就业的各种利弊,如果能够得到毕业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毕业生去基层服务和决定和信心会更加坚定。

3.招收定向生,为农村和社区培养全科医生。以往的“三定”政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政策,应该继续坚持并完善。一方面,在定向招生(坚持生源以农村为根本)的同时,实行招生签约,确保毕业后面向农村统筹或交叉安排(实行计划分配过渡);另一方面,应考虑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现实,招生实行单列、放低门槛,适当降低分数线,确保一定质量和数量的生源,把这部分特定的生源培养成面向社区与家庭,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全科医生。

(三)医学生方面

1.树立基层就业观念。在现有大中城市医院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医学毕业生不得不考虑并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降低期望值,去基层就业。因此,医学生要转变陈旧观念,树立崭新的就业观念,破除人为地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思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就业观,主动服务于基层,尽早成为基层中的精英。

2.提高自身水平。医学生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医学生都应充分利用大学三到五年的时间,努力学习与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并在医学实践中增加实际工作能力以及扎实的掌握临床操作技能和熟练的应用现代诊疗技术等。此外,医学生也不应只局限于本专业学习,除了必要的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知识学好外,更应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综合能力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培养。

(四)用人单位方面

1.用人单位做到人职匹配。人力资源上所谓的人职匹配是指用们单位在选人时,不是选择最优秀的人才,而是根据岗位的实质需求选择选最合适的人才。所以用人单位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不切实际招收与职位特征不符或根本没有长远意向留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这不仅是人才的浪费,还会进入人才频繁流失的恶性循环。

2.用人单位应该给大学生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目前,大多大学生担心去基层工作不但不受重视,还会被所谓的“人际关系”所阻碍。因此,用人单位首先应该在态度上真正地重视大学毕业生;其次,应该定期组织培训,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最后,要做到任人唯贤,为大学毕业提供一个公平的晋升空间。

参考文献:

[1]王陇德.建立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缺乏问题的长效机制[J].中国卫生资源,2005,(8).

[2]王凯军,岩磊,杜琳琳.以学生为本构建面向基层就业长效机制的探索[J].理论界,2009,(6).

[3]刘瑾等.从一项调查谈加速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J].医学教育与科技,2000,(4).

第6篇:对乡村支教的看法范文

国家一直以来大力倡导并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师范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师范音乐教育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基础教育,将对农村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师范音乐;农村;基础教育

师范音乐教育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基础教育,为农村中小学服务的开展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预示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将极大促进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对我国农村地区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

一、师范音乐教育极大地推动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生活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广大农村地区简单的教育观念仍旧存在。“教育”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农民为孩子选择辍学务农,而不是接受教育。基础教育尚且如此,音乐教育可想而知。农村居民对音乐教育的普遍看法是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在他们看来,音乐饥不能食,寒不能衣,渴不能喝,是一种与农村现实生活毫不相关的抽象概念。而师范音乐教育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基础教育政策的实施,会将大批专业的音乐教育者送到农村。通过教育的手段,渐渐影响改变和修正农村居民普遍对音乐教育的错误认识,从而在根本上消除素质教育在农村开展的阻力,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为农村音乐教育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数量及知识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育水平,乡村音乐教育有严重的贫血状况,多数农村学校无专职音乐教育教师,即使有音乐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是十分薄弱。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及晋升评优的需要,又有很多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科,音乐变成兼教的“旁门”课程。艺术素质教育,一直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国家一直以来大力倡导并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师范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师范音乐教育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基础教育,将对农村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师范音乐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素质有一定基础,这样的一批高素质人才大量地涌向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验田”,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的进步。必将会改变以往农村地区的音乐教师专业水平低的局面,填补音乐教育短缺的空白。促进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专业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

三、能够促进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长久进步

第7篇:对乡村支教的看法范文

  教师讲课心得体会1

  转眼间,支教生活已经走过了近一半的日子,在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下,我们比较顺利地体验了第一次学校公开课经历。这对我绝对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赛。与此同时,也是一次大练兵的机会。

  但通过公开课以及同事们的交流后得到的东西,自己感觉才是最沉甸的。备课的这个周期,我也曾经碰过许多的钉子。不过有经验的同事总是一直鼓励着我,为了我的课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其实从备课的第一天起,自己就开始慢慢得到收获。自己的教案不完善,各位老师集思广益,梁老师给我提了不少有用的建议,让我吸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增长了自己的见识。自己的教态不完美,就通过各位老师的亲身示范去改正。自己的语言不够简练,就尝试灵活运用实用的教学用语。总之,通过向其他老师的学习,让自己一点点完美起来。

  通过这次公开课,自己先是谈几点自己发现的差距:

  第一、老师的指引要到位。这是自己课后的最大感受,但也是最深的收获。通过听课老师,以及和自己的课作比较。我发现自己的课在引导学生方面做得还很不足。老师讲课突出的是引导,虽然自己的话不多,但是却能引导学生从一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一步一步很有层次和节奏。而且孩子还可以在课堂上一直保持很好的积极性和精神状态。同事的这种引导,可以让孩子一下子打开思路,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升。

  而回想自己的课堂,讲用乘除法两部计算解决问题时,放佛自己

  在唱独角戏,很多时间内其实是在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自己带到哪里,学生就跟到哪里。想放手让学生实践,但是缺少必要的经验和方法。孩子一节课的积极性,根本保持不了很长的时间。同时,学生的学仿佛就是在固定的模板中,缺乏发散的机会。同样是教,同事是引导,而我却是在指挥。所以,今后自己还要多向别的有经验的老师课堂学习,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实现自己的领悟。在向老教师的学习中,抓住引导的时机、关键词,同时借鉴不同专家的教学实例进行学习和对比。在对比中抓住相同点,反复琢磨、反复感悟。

  第二、教师用语上的问题。教师的用语对于教学有很大的意义。学生回答问题,你就要有明确的回复;学生回答错误,你就要有及时的引导。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课堂用语上的丰富和合理。细腻的课就需要如诗般的语言,慷慨的课就需要激昂的用语。课课不同,用语也大不相同。而自己这方面做的还不能让自己信服。

  第三、课堂操控性的提升。原先我认为自己的课堂操控性还可以,但是和学校的老师一比,自己是很差的。自己的课堂虽然可以实现控制,但是还不可以收放自如。所以不科学的操控,就很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该认真时不认真,该放松时却提了一股劲。这样一来,一节课上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仿佛凑热闹一样,学习知识的一些关键之处也许就没有抓住。

  第四、我体会到备课这一个环节,是有效上课的前提。我的问题就是没有备好课,备好学生与教材,复习导入时学生对补充平均分的问题掌握不好,自己也没有能采取措施应对这种突况。

  其中,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

  其次、要改变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预设。

  第五、板书出现了错误,可能太紧张,也暴露了自己没有提前设计好板书,哪些随写随擦,哪些板书需要留到最后。

  再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一、信心。公开课前总是想一些消极的东西,但是之后,自己一下子收获了那份久违的信心。虽说自己是年轻人,但是绝对不能妄自菲薄。有了压力,应该看成动力。只有勇敢地迎上去,才可以让自己的头抬起来。

  第二、贵在积累。我不可能让自己在短时间内成为专家,所以今后要注意自己自身的积累。现在上课我们提倡学生一课一得,那我就要求自己一日几得。要想能促进自己的进步,就不要怕累,动起来,勤一点。

  第三、多请教,人多力量大。在指导我备课的`时候,各位老师集思广益,为我出了不少的点子。所以,要知道每位老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多学习,不丢人。自己得到的很多东西,还是需要同事的帮助,需要师傅的指导。但是我已经悟出来了,今后的教学还要一步步走下去。记得讲课后同事们都给我提了许多有用的建议。很多事情,要慢慢来,急不得。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感触颇深,也明确了自己的不足,同时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而自己的下一个目标,很明确,就是为着成为优秀实习教师而努力。看似简单,但是我的确不知道自己要付出多少,积累多久。不过,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毕竟有这样一个信念的支撑,我的奋斗也将更加坦然。

  教师讲课心得体会2

  在实习学校经过了两周的学习,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已经完全融入整个大环境的氛围,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却也是至关重要的挑战。

  昨天,学校领导给我们四位实习老师开会,分配了各自即将任教的新班级和指导老师,也就意味着我们将要光荣上岗,体验人民教师的酸甜苦辣。知道马上就要上台讲课,我脑袋里的弦都绷得死死的,心里也拼命在打鼓,说不出的紧张,并且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既要教初二四班的语文又要负责初二一班的政治,两门科目的教学重任让我倍感压力,怕自己兼顾不好,更怕教不好他们。回到宿舍查看了课程表以后,我立即进入了紧张的备课状态,由于是电子白板教学,我便一直做课件,改课件,写教案,列提纲等等,生怕自己讲不够一节课的时间,又怕内容太多讲不完学生吸收不了,陷入了自我矛盾的境地,像一只无头苍蝇团团转。

  终于,还是来了,今天,我就要登上讲台,给我人生中的第一批学生上第一堂语文课。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偏偏今天刮大风下雨,全校停水停电,早上起床以后才发现这个情况,这也就意味着花费了我一晚精力做好的ppt因为停电无法播放。瞬间,我有点不知所措,平定了一下心情,我便改变策略,抛开课件,专心翻阅手写的教案,快速思考并组织好课堂上要讲的内容。

  上课了,我抱着课本和教案,走进初一四班的教室,顿时,全班起立,整齐响亮地喊道:“老师好!”这声音仿佛是给我的一粒定心丸,我微笑着朝他们鞠躬:“同学们好,请坐!”首先,我简单地作了自我介绍,立下了我的规矩,并表达了我对他们的期望。之后,便进入到课文教学,所要讲的是《罗迦诺的乡村》。原本我设计的导入方式是在白板上播放ppt图片,展示并让学生感受乡村风貌,然后正式引入课题。但是,考虑到今天的突发状况,导入时,我改成了向学生们提问有关乡村的感受,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当我抛出问题时,学生们非常积极地配合,各抒己见,答案丰富多样。还算完美的开头之后,我很顺利地继续讲解课文及作者,只是换了种教学方式,采用最基础的板书授课,渐渐地,我的心情由最初的紧张变为了和学生互动的愉悦,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这一堂课下来,教学内容进行得比较顺利,和学生们也互动了许多,初步了解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积极活泼而又好学,心里对他们是说不出的喜欢。而这毕竟是我第一次讲课,经验缺乏,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首先,因为不了解学情,生怕自己讲的内容学生理解不了,所以把每一点内容都讲得很细很清楚,导致整节课的教学进度太慢,没有完成预想的教学任务。其次,教案上每一个教学步骤写得过于详细,致使我在整个讲课过程中不停地看教案,怕遗漏任何一个细节,从而完全影响了我在课堂上的主控和自由发挥。最后,和学生互动花费时间太多,影响课堂时间的把控。我不喜欢“填鸭式”和“一言堂”,因此和学生互动方面我还是会继续摸索,控制时间,找到最适合的方式。

  第一次登台讲课,我反思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作为老师,不仅要有处理突发状况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要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兼顾学生程度和各个环节的用时,这真的是一种锻炼人的考验。我还有很多要学习,我要做的就是在接下来的每堂课中不断提高水平,完善自己。

  教师讲课心得体会3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班的物理教学任务,在此期间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师德表现

  “德中为师身正为范”,我牢牢地记在心中!教师不光是教书更是教人!看一老师的水平先看那老师的师德!在教学的过程我加强了自己的师德和修养!

  1、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关心国内大事。

  2、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下午认真辅导,不缺勤。

  3、服从安排,人际关系非常融洽。

  4、积极主动关心学生成绩及生活各方面。

  二、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

  为了不断提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向老教师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

  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发现《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我不断教学理论理念,,深入研究新的课标,明晰目标,从而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了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

  本学期,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高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每节课的课程标准。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怎样教物理,成了广大教师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2、注重每节课的备课情况。

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提中教学水平.   3、注重每节课的课堂效果。

我深深体会到每位物理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4、注重每节课的课后反思。

一堂课上的好,不代表下节课就一定好!好的课堂是经过不断反思从而不断改进的结果!课后我常常将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和本节课的优点所在,为自己将来的教学生涯多添一砖一瓦!   5、注重每节课的课后作业。

给学生布置作业,不过量也不少量,争取做到给学生最少的作业让学生取得最好的效果,作业及时批改及讲解并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6、注重坚持校内校外听课。

注意学习本学校各老师的教学经验,汲取他们的优点;注意常听校外其他物理老师的课堂,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期学校举行的两次公开课活动让我受益非浅。   五、改革评价方法,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8篇:对乡村支教的看法范文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和扶植下,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在迅猛发展,学校总数和学生总 数都已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的一半左右,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最快时期, 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已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近年来,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也在全国 发展行列前几位,据有关资料表明,截至2003年12月份高职高专已有45所,但随着国家毕业 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将逐渐通过就业市场实现就业,这些曾经一度被喻为“天之骄子 ”的大学高职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解我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就业态度、 就业途径等,我们安徽省教育厅200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组四位成员对安徽省16所 高职院校2004届2021名毕业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旨在摸清我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前的 有关就业基本情况,积极探索高职毕业生就业途径,为有关就业部门提供就业决策依据。

本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25份,收回2021份,收回率99.80%,有效问卷1739份,有 效率为86.05%,涉及合肥、蚌埠、淮北、淮南、六安、芜湖六地区16所高职院校(其中民 办高职院校4所)。学生人数1739名,涉及专业有电子、纺织、农艺、会计、营销、机电等 文、理科三十多个专业。本次调查涉及面广、调查人数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有 一定借鉴意义。

抽样调查资料基本问题概要分析

1、性别

该项指标反映我省高职毕业生男、女性别基本持平,而就业行业对性别要求有差异,需 要就业指导中心掌握这一特点,寻找就业岗位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2、生源情况

该项指标反映学员来自农村比率大于城镇,生源全部是安徽省各地区,学生毕业后为当 地经济建设和发展能发挥作用,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宗旨,也符合我国目前大力发展农业 ,调整农村结构等政策,但如何设置专业及把学生培养成经济建设所需人才,应进行调查研 究。

3、选择的就业单位

该项指标反映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市场竞争加剧,学生选择 就业单位逐渐转向三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两者合计60.04%。一方面说明三资企业酬薪 高,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稳定。而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否适应三资企业和行政事业 单位招聘有待实践检测。而自己创办企业的学员比重仅占12.71%,应积极宣传和鼓励。

该项指标反映学生对社会就业要求学历的认识程度问题。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9.13 %学生在院校学习期间,感觉进修第二专业非常必要。主要原因是:1社会招聘要求学历条 件是一项必备条件,高学历多专业就业率相对高。2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求的是复 合型人才,要求一专多能。3学生进修第二专业,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能力条件,另一方面也 拓宽了就业行业的选择,有备无患。

8、对未到毕业时间先就业的看法

该项指标反映高职毕业生未到毕业时间因就业竞争激烈而提前就业的看法。从被调查的 1739名学生来看,赞成的仅占53.14%,22.08%的调查者不赞成。我们认为,高职毕业生提 前就业的主要目的是抢登就业岗位,早于本科生、研究生半年时间,利于找到理想职业,而 目前大多数企业招聘职员几乎都在年前进行,这也迫使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高职毕 业生提前毕业,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主要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打造职业教育新天地。但高 职毕业生提前就业需要各院校调整教学计划,切实把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落在实处,不 是卸包袱,既要讲就业率,又要讲求质量,只要这样,才能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9、学习期间是否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该项指标反映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是否有充分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被调查的1739名学生 看,70.5%的学生很少参加和没有参加,问题比较严重,这与社会需求高职人才条件不吻合 ,也不符合高职教育特色。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1各院校高职教育观念未转变,仍按传统 教育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2各院校缺乏实践基地,不能为学生提供平台。3各院校缺少 实践活动所需经费,无能为力。4缺乏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也是因素之一。5缺乏对社会需求 人才条件调研等。从现实来看,大力加强现实在校期间实践活动训练是势在必行,因为社会 检测高职毕业生不仅仅是理论考核,分数高低,更重要是看他们实践动手能力。

10、在院校学习期间是否获得国家承认的技能证书(技能证书是指英语等级证书,所学 专业相关等级证书以及国家公布的行业证书等)

该项指标反映高职毕业生走入社会所获得技能证书多少。从被调查的学生来看,有50.2 0%学生无技能证书,这与国家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必须持证上岗相悖。我们认为造成这种 有无证就业无碍大局原因有:1国家要求持证上岗宣传力度不够。2各院校重视程度不够。3 社会对持证上岗要求不高,没有造成“有证能上岗,无证不能上岗”准入制。4技能考核机 构缺乏,收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5人们对技能证书有偏见和误解,认为只要交钱就能拿证 ,有无证没有区别等。

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地方、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 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本次调 查所获得的各方面的资料,课题组对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加强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就业观。让 学生明确就业态势,根据自己客观实际情况自我定位,根据社会用人要求和用人制度,转变 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思想,主动参与市场人才竞争。

(二)建立就业指导体系。根据我省目前各院校就业指导状况,应加强就业人力、物力 、财力,逐步规范信息搜集、整理、实施、反馈,规范推荐和就业行为,为毕业生就业和招 聘单位招聘提供优良服务,注重日常学生就业教育和社会就业发展态势,为学生就业服务和 咨询,形成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体系。

(三)加强创业教育,使学生毕业后具有创业能力。首先,各院校领导要根据自己的实 际情况,构建创业教育课程化模式,始终坚持以培养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双创”为宗旨, 教育学生自谋创业和岗位创业,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其次,要加强教材建设,除文化课、专 业课外,应开设创业课,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逐步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 课”功能互补,多元立体的具有本院校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再次,要改革教学方法, 倡导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师生相互设疑教学等,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理论和实 际相结合,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途径。

(四)加强专业教育,鼓励学生获取专业相关技能资格证书。从新生入院开始,按计划 有步骤地加强专业教育,提出职业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要求,宣传我国正在推行岗位资格证 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的技能资格考核,如营销专业的营业员技能证、推销员证、 英语等级证等。使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了解学好专业后的去向,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五)广辟就业信息渠道,加强社会联系。目前学生择业是以自己寻找和学院推荐为主 渠道,因此就业指导中心应加强联系,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以及建立就业网络信息 等积极探索开辟就业信息新渠道,尽最大努力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六)积极发展院企合作伙伴关系,实行“定单培养”、“定单培训”。作为高等职业 教育基地,培养人才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各学院应与地方行业、企业建立合作伙伴 关系,为企业培养特定的人才。学院可长期聘请企业家作客座教授,讲解创业经验和社会实 践知识等,各学院也可选派教师深入企业挂职学习,了解行业、企业实际状况,针对性地培 养学生,学生可到企业实习,毕业后到该企业工作,使院企联合办学模式落到实处。

(七)实施高职毕业生预就业制度。高等职业院校可实施高职毕业生毕业实习与推荐就 业相结合预就业制度,各学院由就业指导中心与用人企业联系,让学生直接到企业进行作业 实习,按职业劳动者的要求进行社会角色实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综合 职业能力,充分认识和体验行业竞争、社会就业、企业生存等问题,培养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为正式就业打下基础。

(八)努力开辟学生到西部就业渠道。目前我国大力发展西部建设,有关资料表明,西部 大量引进各类人才,而我省高职高专毕业学生供过于求,各院校可鼓励优秀毕业学生到西部 工作,为他们牵线搭桥,创造优良环境,为西部建设输送人才。这样,既可以减轻就业压力 ,也可以为西部建设作贡献。

(九)鼓励高职毕业生到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就业。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乡镇企业改革和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急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地方、社 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各院校可鼓励优秀毕业学生到贫困地区 和乡村去支农、支教、支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乡镇发展事业。

(十)努力开辟省外、国(境)外就业渠道。针对目前就业压力,各院校可根据本地区 实际情况,利用各方面有利条件,加强与省外、国(境)外企业、事业单位联系,为高职毕 业生异地业创造条件、提供优质服务体系。

(十一)筹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学生毕业后,就业指导中心应与毕业生保持联系, 了解工作状况,为毕业生提供深造学习、培训和再就业机会,帮助毕业生(或单位)解决一 些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困难,了解毕业生就业后的基本状况,及时改进学院教学计划方案,努 力提高办学质量。

(十二)政府应规范用人单位现代人力资源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用人机制的改 革,任人唯亲的现象逐步减少,但盲目攀比、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仍然严重,致使许多高职毕 业生“望洋兴叹”。政府应规范用人单位现代人力资源制度,制定相关政策,要求用人单位 根据实际需要录用人才,倡导用人单位与院校建立长期人才供需市场,实现院校与用人单位 双赢策略。

(十三)政府应完善就业网络信息体系,推动人才合理流动。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发展和 国家教育部网上学生学历查询系统的开通,政府部门应推行全国范围内的网上择业和招聘制 度,增加供求双方透明度,以解决目前人才市场求职方式单一、运作不规范、求职成功率底 和求职成本高现象,减少企业有事没人干和社会有人没事干难题,以推动人才合理流动。

(十四)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障政策。根据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式, 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障政策,可出台系列倾向大学生就业的绿色政策, 如绿色大学生就业基金,以帮助大学生谋职和自主创业,彻底解决目前我国大学生“过剩” 的假现象,保证人才的合理使用和流动。

第9篇:对乡村支教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创新

国运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在努力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加快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历史使命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对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对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积极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肩负着崭新的历史使命。

1.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迫切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终身教育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有赖于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不能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就无法把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就难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难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兴,民族兴。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关键的作用。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有鉴于此,教师应当首先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示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样板。因此,关心教师发展,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2.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迫切要求优化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

当前,尽管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教师队伍建设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怛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一是层次性失衡。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师资数量供需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小学适龄人口开始减少并逐渐向初中推移,高中学龄人口逐渐增加,使得我国当前的教师供给关系由总量紧缺变为层次性失衡,教师质量问题更加凸显。截至2003年,我国570.28万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中专文化程度)为97.85%,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只有40.5%;初中专任教师 349.75万人,学历合格率(大专文化程度)为91.98%,其中获得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只有23.8%;高中专任教师107.06万人,学历合格率(本科文化程度)为75.71%,其中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仅占0.9%;在61万职业中学 (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66.3%,二是区域性失衡。我国13亿人口有9亿在农村,基层教师1400万人,农村教师占其总数的3/4。近些年来,许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任教,这些学校仍然存在教师不足的现象,而且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是从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其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农村中小学还普遍存在着一种“条件稍好的教师从乡村学校到乡镇学校、由乡镇学校到区县学校、由区县学校到地市学校”的流失现象,导致中小学教师区域性失衡现象更加突出。三是学科性失衡。中学的语文、数学、外语和计算机教师普遍短缺,而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的教师又出现过剩现象,由此导致部分教师“教非所学”。因此,尤为迫切的任务是,切实解决由教师供求总量不足所导致的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整体上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

3.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迫切要求强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

当代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9月8—11日在日内瓦举办的第47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是“面向所有青年的优质教育:面临的挑战、趋势和优先事项”。大会指出,世界基础教育正面临着要保障青少年在接受初等教育后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素质的挑战,并呈现出一种发展趋势,即:把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放在首位,把对教育的需求视为变革的动力,提高培训水平,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估与国际比较,对增加教育投资的重新置疑,建立新的国际教育管理性机制等。同时指出,为了确保教育质量,教师的作用除了传播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解决其他问题(如与贫困作斗争、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预防暴力,促进社会融入、教会使用新技术等)的办法。教师的质量问题,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追溯教师教育的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对教师“质”的要求就已取代了对“量”的需要,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提出教师职业专业化,到1986年美国的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同时把教师的专业性作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从 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相继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研究报告,到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教师专业化的中长期策略,“教师专业化”的观念成为社会共识。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目前我国现有中小学教师一千多万人,与发达国家相比,其专业化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面对我国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态势,以及国际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我国中小学教师不适应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要求的问题更加显露出来。在此情况下,改革和发展教师教育,促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二、确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先进理念

树立先进的继续教育理念,是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向开放、高效、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前,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先导是观念的转变。

1.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办学理念,指导办学实践。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行动纲领,也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正因如此,它对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正确的人才观和全面的质量观,切实推动广大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实施素贡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即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终身教育观、民主教育观。确立学生主体、师生平等、发展性评价等理念,以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凸显教育的主体性、民主性和创新性,提升学生的自主性、自我性和创造性,切实推进我国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即“人人都可成才”、“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任何时候,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为此,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为此,要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我国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努力发挥教育在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三是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是学校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关注质量,保障质量,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1世纪是注重质量的世纪,21世纪质量的新标准已从“合格产品”变为“用户满意”。由此可见,“发展质量”比“发展速度”更加重要。21世纪的质量竞争将是“品牌竞争”,没有高质量就没有名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质量观,不同的学校亦有着不同的质量定位。教育质量即是教育水平和效果的反映。学校教育质量不仅包括其产品 (学生),还包括教育的所有活动,人才培养的质量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务必坚持评估标准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国际性,注重质量评估的多样性及“个性化”,努力实现教育质量全程抓、全面抓和全员抓。

2.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是学校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实质是,在学校各项工作中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学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校的发展为本。以教师为本,即关注教师的发展,绐终依靠和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以学生为本,即关注学生的成长,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学校发展最根本的生命意义。学校只有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主体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最优发展,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获得最大的管理绩效,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为此,要从学校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把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成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终身学习”是人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其一生中不断获得满足与发展的过程,也是学习权和发展权实现的过程。“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没有时时、处处学习的实践,就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此背景下,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人皆学之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有鉴于此,教师应当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示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样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必须充分开发教师资源。然而,我国的教师教育还不能很好地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存在着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脱节的现象,严重不适应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要求。随着教师培训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变为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的全员继续教育,使得加快教师终身学习的全程规划和建立教师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成为当务之急。学习既是社会的需要、职业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为此,我们应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切实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深刻认识“终身学习”既是人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人必须对社会及自身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把“终身教育”理念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和指导方针,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来规范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把“终身教育”思想具体落实到继续教育实践之中,大力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把起点教育、阶段教育扩展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把学校教育扩展为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真正做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重;推动教育的社会化和国际化,让学习伴随和贯穿于人一生的全过程。

三、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模式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践模式的创新,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面对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以及教师专业化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冲击,努力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模式,对于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贴于 1.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创新

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以来,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实行的是省、市(地)统筹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教师培训和市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3个层次构成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随着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的转变,教师教育体系逐渐向高等教育层次集中,使得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和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为新时期教师培训的重点。在此情况下,构建开放灵活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势在必行。为此,要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积极推进和实施教师教育网、卫星电视网和互联网即“人网”、“天网”、“地网”3网相互融通、系统集成的全国教师网联计划,发挥高水平大学在教师培训体系中的龙头作用以及师范院校和其他教师教育机构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加强“教师网联”建设,促进省级区域性教师网联与全国教师网联的相互衔接,促进符合条件的省属院校与“教师网联”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办学,支持和鼓励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全国优质教师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大力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建设,推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科研部门、电教机构、电大工作站等的资源整合和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使之形成合力,从而构建多功能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教师网联’校外学习中心”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校本研修制度,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发挥校本研修在实施教师网联计划中的基础作用,努力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2.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创新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选择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培训内容,把开展教师的素质提高教育与开展学历学位提升教育相结合,突出培训重点,讲求培训实效,使广大教师都能在培训过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一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积极组织和开展优秀中小学教师的高级研修、新课程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和中小学骨干教师的专项培训,注重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更新知识结构,使之增强学术研究与自我提高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科研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二要狠抓师德培训。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教育作为培训的重点,多形式组织学习,多途径进行考核,多角度树立典型,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内容来抓,常抓不懈,真正抓紧、抓实、抓好。三要进行学历学位提高培训。到2007年底,要使全国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达到70%左右,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达到50%左右,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者达到一定比例,从而使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水平显著提升。四要强化新课程培训。认真组织和安排分类培训和分层培训工作:教师培训机构组织有关新课程的“通识”培训,教科研部门组织新课程学科的“专门”培训。在组织和开展省级培训的同时,要积极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县(市、区)开展相应的培训。五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可分为普及培训、等级培训和多媒体技术培训3个层次进行,努力增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切实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

3.变革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创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致力于方法的创新。要把理论培训与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灵活运用培训班、研修班、自学、课题研究、导师导教、学术报告、教研活动、案例教学、教学观摩、社会考察等继续教育形式,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指导,注重解决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积极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科学模式,比如:“自主式与引导式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挖掘他们自身资源,引导其自主获取知识信息,自主进行经验反思、知识更新和重构,主要通过自学、交流研讨、学术报告、案例教学等方式来实施;“研究型主题培训模式”:依据专题来配备导师,让中小学教师分组研究,使之在参与过程中增强自我意识,在经验反思中实现自我突破;“研培一体的培训模式”: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困惑、不足和问题,构建教研、科研和培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以“研”促“培”,寓“研”于“培”,“研”、“培”结合,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校本培训模式”: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把培训、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它涉及到指导教师制度、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区域合作、自学等内容。总之,教师继续教育方法的创新和科学模式的构建,既可以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又可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创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多环节有机结合的动态管理,是一个从培训需求调查、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实施操作到培训效益评估的全程管理。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的科学化,关键在于各地要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此项工作纳入本地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同步考虑,统筹安排,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把教师继续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组织培训者、受训者、科研人员、主管行政人员共同参与制订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的长远规划、近期计划、培训方案和有关政策,做到目标明确、内容适用、形式多样、方法独到、科学规范、师资优良、政策适宜、保障有力;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管理,注重督查和指导,整合培训、教学、科研机构的力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序、高效、健康运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后期管理涉及追踪调查、检测、监督、任用、反馈、再培训等内容,是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应引起高度重视,评估检查不可懈怠。要充分发挥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省、市、县3级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和网络的建设,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基地建设、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继续教育工作的政策制度建设,注重对继续教育的科学研究,努力发挥政策导向、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教学指导的作用,进而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实践模式的创新是核心,制度的建设是关键。只有制度创新,观念转变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的模式才能得以健康运行,进而通过制度的创新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构建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是推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深入、持久、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建立政策导向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例如,当前急需科学地制订有关“加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若干规定”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工作的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为重点,以岗位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培训、新课程培训、师德师风培训为核心内容,切实开展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努力开创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二是建立教师周期培训制度。教师继续教育以5年为一个周期,实行省、市(地)统筹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基地具体实施;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应以在职攻读为主,脱产学习为辅;坚持专业对口、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切实开展教师的岗位培训和学历提高教育。三是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加大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教育支援的力度,从发达、较发达地区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支教;从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选派教学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发达或较发达地区学校挂职锻炼,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建立监督约束机制,主要是构建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以及管理部门、培训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协调配合的管理体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抓宏观调控、政策保证和资源整合,强化检查与评估,加强咨询与指导。教师培训部门要根据国家、省政府制订的培训规划和要求,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具体组织、管理、协调、指导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以保证培训活动的质量。各级学校要在抓好校本培训的同时,参与外培教师的管理,协助开展师德师能的考核工作,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计划有较强的针对性,内容有实效性,方式多样化,管理科学化。

3.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激励机制”,具体包括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教师继续教育基地评价标准与效益评价标准、发展性教师继续教育评估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现实的教师培训工作中,要注重教师培训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的资格再认证及教师的职务评聘相结合,完善教师培训证书制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和教师培训管理制度,从而构建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4.建立供给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各地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以及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培训成本的分担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基金”;把必要的教师培训经费纳入当地政府财政教育预算,按照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单独列支,切实予以保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试行“教师培训券”制度,国家应对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财力支持;建立教师培训课程资源评审和遴选机制,加强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切实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2004—05—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