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支教的原因范文

支教的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支教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支教的原因范文

口吃的原因

强行纠正“左撇子”。人们常常把控制说话能力的脑半球称为优势半球,习惯于使用右手的人优势半球在左侧;习惯于使用左手的人,优势半球在右侧。如果家长、幼儿园老师强迫左手优势儿童(俗称“左撇子”)用右手拿筷子、拿剪刀等,就有可能使大脑在形成语言优势半球的过程中出现功能混乱,出现口吃。

模仿他人口吃。很多儿童的口吃是模仿他人的口吃而习得的。口吃的感染性很强,由于儿童的语言机能还不完善,很容易受影响,如孩子之间的互相模仿、经常和口吃的人接触等,均可导致儿童出现口吃。

突然的精神刺激。如父母争吵,环境突变,强烈的惊吓,均可给孩子心理造成紧张。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就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口吃。

父母要求过急。孩子在学习说话的阶段常有发音不准或咬字不清的情况,父母如过多矫正,甚至孩子一句话没说完就打断孩子说话,急于纠正,会使孩子产生心理压力,说话时愈发紧张,越怕说错,就越容易说错。这时,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往往跟不上思维的速度,就会出现口吃。

遗传影响。统计资料表明,口吃患者家族中口吃的发生率高达65%。遗传学家研究发现,口吃可由决定声带音质的遗传因子遗传给下一代,但能通过训练加以纠正。

口吃患儿讲话时,常伴有口颊肌、面肌、颈肌、胸肌和腹肌的紧张,有时四肢也会紧张,因此,往往出现面红耳赤、挤眉弄眼、张口结舌、伸颈昂头、握拳蹬脚,甚至出现拍大腿等紧张动作。但口吃儿童在唱歌、朗诵以及与布娃娃交谈时,多能流利地发音,这说明儿童口吃与说话时所受到的心理压力有关。

口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非常不利,容易使儿童形成孤独、退缩、羞怯、自卑等不良个性。口吃儿童往往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害怕在大庭广众讲话,害怕上课时老师提问,害怕因口吃被同学讥笑,所以大多不愿意主动与同学交往。其实,一般情况下,口吃儿童的语言器官发音是正常的,也无其他神经系统障碍,只要及时治疗,是完全可以矫正的。

口吃的矫治

让孩子多听声音优美、表达流畅、简洁明确的语言,如儿童故事、幼儿诗歌等,如父母能与孩子一起念、一起讲,效果更好。

耐心地与孩子多交谈。多做示范,少做纠正,以避免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尽量让孩子在说话的过程中,轻松自然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纠正。

与孩子说话时,语速要放慢。如果孩子一时没有接上,不要急于提醒,而要自然地往下说,使孩子沉浸在自然交谈的气氛中,让孩子在不注意有口吃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说话。切忌在孩子说话时不断打断,不断纠正,不断指责。

帮助孩子树立治愈口吃的信心。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与语言环境,以减轻他对口吃的注意。尽可能让口吃的儿童与说话流利的孩子一起玩,同时告诉其他小朋友,不能讥笑、挖苦口吃的小朋友,以给口吃孩子以心理上的支持。

第2篇:支教的原因范文

一、以往教师培训中实践性知识缺失的表现

(一)培训观念的城市化

围绕新课改的理念而实施的培训活动,表现出严重的城市化倾向。从城市发起的新课程改革,在内容进度和教学要求上都远远高于贫困地区教师和学生的水平。诚然,教育理论具有相通性,城市中先进的做法也值得推广和借鉴。但调查表明,贫困地区培训只是一味照搬、生搬硬套地运用城市的那套培训课程和教材,缺乏对本地教育现状、课程设置、教师实际需求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导致培训和现实脱节,严重削弱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导致教师们普遍认为培训的实际效果不大,难以将培训知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用结合”。对此,从城市到当地支教的教师深有体会:“这里的孩子腼腆、害羞、语言表达不流畅,像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很难有效开展,城里的这一套做法在这里应用,处境非常尴尬。”

(二)培训内容的理论化

培训内容是培训活动中最实质性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教师培训在内容上却偏重理论,轻视实践,为节约时间,便于控制,培训通常仅仅局限于对教育理论的传授,缺少鲜活的实践案例支持,让教师感到培训内容犹如海市蜃楼,虚无缥缈。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52.6%的人认为培训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有36.5%的人觉得培训与实践联系不太紧密或根本没有联系。这种脱离实践的理论,难以说服教师来内化理论,更难以升华理论,外化于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对教师的教学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访谈中经常听到教师抱怨,“培训就是去勾画重点,最后考试”,“这些理论资料大部分只是听课的时候翻翻,下来根本没有什么用”。理论作为实践经验的浓缩和概括,如果在培训时只停留在口头上,就容易造成机械、空洞、教条、刻板的弊病。

(三)培训方法的单一化

通过现场观察和走访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培训所采用的方法单一,主要是“专家说――教师听”的灌输方法,很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注意及时地信息反馈,最终使培训沦为说教。问卷调查中,76.3%的人在培训常采用的方法一题上选择了培训者讲授法,占压倒性比例,仅有14.3%的人选择了案例分析法,8.2%选择了问题讨论及经验分享法,而角色扮演和游戏法所选人数为0。这些数据说明,贫困地区的教师培训以点到为止的单向传授方法粗浅介绍教育理论与相关知识,忽视了一线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在培训中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多种方法并存等理念背道而驰。参训教师对此既感到厌倦又感到轻松,他们似乎已习惯于在培训中扮演只需要耳朵和笔记本的听众和记录着角色。教师培训层面尚且如此,那教师日常教学所使用的方法就不言而喻了。

(四)培训过程的形式化

整体而言,教师培训形式化问题非常突出,培训单位与参训教师均持应付心理,缺乏内在自觉性。具体表现在,培训前缺少需求调查,培训后没有跟踪评价,培训中缺乏科学设计,培训部门重量轻质、应付了事,忽视实践环节。而参训教师也并不重视集中培训,把县里的集中培训当任务,没有把培训视为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继续教育。参训教师把培训当作“走走过场”,培训单位将培训简化为“专家”上课,培训变成一种外控的、临时的、缺乏系统的花架子,组织草率。

(五)培训者的集权化

教师培训工作完全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国家将培训权、评价权、监督权都赋予了培训单位,缺少受培训教师的参与,这就造成培训单位大权在握,培训者无所顾忌的问题。访谈中,相关领导坦言:“教师培训主要是培训单位说了算,至于要培训什么,怎么培训,培训多久等问题由我们领导结合上级要求讨论决定。”因此,我们在参与培训观察时,放眼望去,培训是只见课堂不见教师,忽视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群体表现出来的不适应性,无视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很显然,这种缺乏合理的保障、激励、约束机制的集权化现象会使培训止步不前,引发敷衍塞责、弄虚作假之风,教师通过培训得不到实质性的提过发展。同时这个制度上的硬伤也是造成培训城市化、理论化、单一化、形式化等问题的内在原因。

二、基于实践性知识的教师培训策略

教师培训中实践性知识的缺失,严重脱离了教师赖以成长和发展的根基。基于实践性知识的教师培训就是要解决教师基于个别的经验、生动的教学情景和课堂实践所生成的实践性问题。

(一)倡导“ 反思性教学”,促使教师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理论要求在教师培训中倡导反思性教学。目前,在教师培训中运用反思性教学的方式很多, 比较成功的有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札记反省、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等。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札记反省、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等方式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了解自己的教学风格、类型和专业发展脉络,探索教育教学行为或经验中所蕴藏的丰富意义,检视或发现实践性知识与理论之间的差异并剖析其原因,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调整教学行为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而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体系。很多培训机构已经把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札记反省、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等反思方法作为培训内容,引导教师把依附于个体而存在的隐性知识深刻地概括和清晰地表达出来,使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在个体之间,或者由个体向群体进行整体传播成为可能,从而使教师能自由地学习、实践、分享与反思教育教学经验。

(二)开展“教师临床教学案例研究”,升华实践经验

教师临床教学案例研究是凭借扎根于教学实践而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和“临床知识”,展开案例分析,采用观察、记录、描述、说明、概念化这一案例研究的步骤,借助描述的质性研究诊断教师成长的课题, 帮助教师专业成长。它突出教育内容的特殊性、教师认识的特殊性、教育实践“ 情境”的特殊性, 是强调个人体验、深度参与的高层次学习。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以特定教师、教室、教材、学生为对象而形成的知识,是作为案例知识而积累、传承的。因此, 案例研究对于揭示和阐明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十分有效的。开展临床教学案例研究,既可以让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成功范例,也可以让教师观摩个人教学活动实例。通过呈现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可以让学习者进入特定的教学事件和情境之中,直面具体问题的诊断与解决;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结合切身经验进行分析和思考,形成多元回答,产生丰富的、个性化的、无定论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对话与交流,反思自己的方案,从而建构起这一问题情境对于他们的独特的意义。

采用教师喜闻乐见的培训方法,升华教师的实践经验,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摆在每一位培训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长篇大论的理论探讨并非教师所长,而生动的、鲜活的教学案例是教师宝贵的财富,开发教学案例,应该成为教师培训中值得运用的策略。

1.开发教学案例

开发教学案例,能为教师提供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促使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1)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教学经历,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事件,校本培训中,鼓励教师坚持不断地把自己经典的教学故事撰写成案例,使自己比较模糊的教学思想清晰化,比较乏味的教学过程趣味化,使自己的教学反思经常化。

(2)调研收集同事的教学案例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观课议课”活动,收集整理同事的教学事例,拓展事例的收集与整理渠道,并把教学事例改编成教学案例。实践中,我们发现青年教师的教学,尽管让我耳目一新,但确有值得商榷之处,老教师的教学,尽管有些陈旧,但确有值得推广的东西。广大教师的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都能改编成我们用以培训的典型案例,而且这些案例极具针对性。

(3)从报刊上撷取优秀的教学案例

读书看报应该成为教师的习惯,采用“报刊撷英”的方式收集案例,是教师得以专业引领的有效方式。校本培训中,学校所订的三十多种报刊杂志成了我爱不释手的读物,如《人民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新课程教学案例 》、《小学各科教学(复印资料)》、《小学教学研究》、《小学青年教师》、《中国教育报》,等等。对报刊上的好案例,我反复品读,力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在培训中有效地运用。

2.应用教学案例

(1)拟定培训计划。为了避免培训内容的笼统、重复、零乱等现象,培训中应拟定计划,力争使培训的内容既具系统性,又具操作性,针对性,显示指导性,增强实效性。

(2)创立应用模式。如何运用典型的案例进行有效地培训培训,这就需要讲究应用形式和技巧。为了便于操作,我创立了应用的基本模式:引出话题――描述案例情境――分组讨论――交流讨论结果――评析见解。我们在采用基本模式的同时,还创造出许多变式,如片断展示――经典解读、案例对比――优劣评析、案例反思――重新设计等,让模式彰显出了生命的活力

(3)反思应用效果。每次培训后,我们都要认真反思:从案例的内容选取到案例的语言描述,从案例的呈现过程到案例的讨论结果,从培训的宏观调控到现场的具体细节,从培训者的构想到被培训者的收获等等。

教学案例是教师的财富,也是教师培训的有效资源,运用教学案例进行教师培训的确是教师喜闻乐见的有效方法。教师培训中,教师既是培训者,又是被培训者。参与这种培训,既能体验培训者的角色,又能体验被培训者的角色,既能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又能参与同行的学术讨论,拓展自己的认识视野,受到实践与理论的熏陶,从而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提高。

第3篇:支教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因材施教;多元智能;教育观

1.美国多智能理论的提出

多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在对人类潜能的本质与实现的研究中提出的成果。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包含语言文字智能―有效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数学逻辑智能―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视觉空间智能―准确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身体运动智能―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音乐旋律智能―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自我认知智能―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等在内的七种智能。这七种智能代表每个人七种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展出来。他们特别强调多元智能在学校教育与家庭中的应用,其所论述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的内容,其理论较为具体。

2.中国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孔子,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这一理念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在《论语・公治长》中曾记载孔子曾评价他的学生:“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言也”。这些无不反映孔子对学生之间才能差异的明察。这体现了因材施教是要求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注重个体差异。孔子让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但是不采取一刀切,主张“君子不器”。因此,他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三千弟子成就各不相同:七十二贤人更是精通“六艺”,十名“尖子生”又各有所长。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第一次承认了人的先天遗传特质,就是人的个别差异。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受学生的个别差异所制约,又能长善救失,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出各种人才。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精华。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自从孔子兴办私学二千多年以来,无数教育者在倡导孟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的时候,从不同的层面传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第一次承认了人的先天遗传特质,就是人的个别差异。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受学生的个别差异所制约,又能长善救失,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出各种人才。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精华。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自从孔子兴办私学二千多年以来,无数教育者在倡导孟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的时候,从不同的层面传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把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使得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成为经典教学原则。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所以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3.芍掷砺鄣谋冉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以多维度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加德纳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随着智能课程的实施,教师们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 学习风格”,所以教师应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认识学生的长处,发挥学生的智能所长。在具体的评价操作方法上,加德纳推荐了“学习档案”的评价方法。而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人与人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所以在教育实践中,他注意分析每个人的特点,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主张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因材施教就是由教师这个人对学生那些人的双边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先由教师去认识学生、了解学生,进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

4.总结

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在我国被人们广泛继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育背景与理念的不断改变,因材施教的理解与认识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重新认识了智能的涵义,为因材施教的实施提供可操作的思想指导。多元智能理论提倡的教育要促进学生不同智能的全面发展,认识学生个体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实施。通过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研究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导向、基本结构,完善因材施教教学模式构建,弥补以往的不足。教师可以通过从七种智能为着手点,带动学生各个智能的发展,建立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丰富学生的教学活动。多元智能理论提倡的开发学生的各项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符合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利用因材施教模式开展。多元智能理论教育思想,为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发展研究提供可操作的思想指导。从多元智能的视角重新探究因材施教教学模式,为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翠英.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2]杨宏伟.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转变我国教育观念的启示[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3]曹睦晗.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山西青年.2016(02)

[4]戴.多元智能理论及研究现状[J].新课程(中),2016(04)

第4篇:支教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中职教师 职业倦怠 原因及对策

在目前社会形势下,大部分人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深,重视中职教育,使得中职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另外,中职教师自认工作得不到重视,没人肯定自己的工作成绩,自己辛苦教出的学生却不被社会所认可,用人单位也将之视作廉价劳动力。虽带着一届又一届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却没有成就与自豪感。相反,家长还将这一切归罪于学校与老师,极大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认为自己无论怎么投入都不会被社会所认可。再者,中职教师的薪资与普通高中教师相比差距甚大,会让许多中职教师认为,同样是高中教育阶段,在岗位上也同样辛苦付出,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长久下来,中职教师的失落感越来越强烈,在工作时容易产生倦怠感[1]。

一、导致中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一)学校组织因素。

1.学校工作多重角色冲突

在中职学校教育中,中职教师往往要兼任各种不同工作,只负责本职工作的教师非常少。如普通教师在担任班主任时,除了要完成一定课时量工作外,还要负责学校日常的招生工作,以及对学生参加的各类竞赛、培训及社团等予以指导。繁杂且重的工作任务使教师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并且常常因身兼数职给工作时间与内容造成冲突,从而渐渐让老师对工作产生倦怠感[2]。

2.学校组织管理不完善

学校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核心价值观以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习工作,缺少人性化的机械式管理方式,甚至有官僚作风将公平民主视若无物;教师缺乏应有的培训,在工作中缺少指导,盲目完成日常工作,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强烈的挫败感与不适应让青年教师渐渐产生职业倦怠感。

(二)教师个人因素。

在相同环境下,每个个体都会有不同的反应。同样的教师群体,既有职业倦怠的教师出现,又有对工作充满热情的教师,所以每个老师的个人特质是形成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其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愉快的心情取决于家庭生活状态的良好与否,良好的家庭生活让教师充满活力,相反,负担过重的家庭生活让教师在工作中精力不集中,心理状态不佳;其二,每位教师的人格特质各异,自我调节能力、交际、实践管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不相同,特性不同,发展需求不一,让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

二、解决中职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对策

(一)加大地方政府重视力度,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的观念。

中职教育要改变在社会大众心中的印象,首先,地方政府应给予重视,从根本入手,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充分利用社会各路新闻媒体,制造社会舆论,塑造优秀技能人才与优秀劳动者的正面形象;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通过法律、经济、政策的杠杆,将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重新合理制定人力资源政策与薪酬标准。全面提高中职教师与中职学员的社会地位,营造重技工、重技能的氛围,让人们认识到中职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展中职教育改革与环境的改造,为社会树立新的求学观、择业观,让中职教师得到社会的信任与支持。其中,中职教学虽然培养的不是名牌大学生,但其辛勤的付出却让许多问题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减轻家庭与社会的压力。中职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取得的成就,社会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教师感到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从而让其在工作中充满激情。另外,地方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优化整合闲散的社会资源,以合并重组的方式整合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集中力量,加大对基础设施与设备的投入力度,让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增强学校综合实力,打造品牌地方职业教育,提高中职教师的就业满意度,从而促使中职教师在工作中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完善学校组织管理,激发工作热情。

为完善学校组织管理制度,应首先让学校特色的文化价值核心得到体现,引导教师认同学校管理模式,树立正确价值理念。以公平、民主的管理制度营造人性化的管理氛围;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与奖励机制,并运用到日常教学、行、班级管理工作中。同时,还应该合理地将教师、学生大赛和评奖评优、工作绩效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构建起科学完善的奖励机制;其次,各项工作之间应相互协调,让管理形成闭环,例如:教师在入职前应进行各项专业培训,针对问题教师或关键问题进行督导考核,从而有效解决问题;最后,开设心理咨询、团队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让教师的心理状态得以调整,有效改善人际关系,从而逐渐消除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三、结语

只有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消除,才能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在目前社会形势中,中职教育受到较大的挑战与冲击,我们应通过多方努力,让中职教师的职业活力得以保持,为促进我国职教事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第5篇:支教的原因范文

    关键字:多元智能理论;高中音乐课程;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随着我国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广大音乐教师对音乐新课程展开了积极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也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就这四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

    一、现状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 没有兴趣的音乐课,则形同虚设。

    2.对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繁、难、多、旧,有些教学内容出现过杂、太乱、知识无序的情况,没有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科之间缺乏综合性。

    3.对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单纯的灌输音乐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与形式过于外在和花哨,与教学内容相脱节。而音乐的学习过程则是一种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探究和创造的过程,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人们往往采用没有突出音乐艺术特点、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音乐教学,教学过分知识化、理性化,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参与体验;重视教学的结果,轻视教学的愉悦过程;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轻视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好。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可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

    4.对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评价相一致,都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重分数,轻素质,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也增加了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评价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多“以智商式思维”为理论依据,以纸笔测验为唯一方法的学校评价等等。

    二、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高中音乐教学对策

    教学是学校永恒的旋律,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形态,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也将进入新的阶段。由于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面对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1.在教学目标方面

    高中音乐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也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地、有个性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只要有适宜的课程和学习环境,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课程目标应该面向全体,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层面具体表述。多元智能课程的目标就是符合每个学生的兴趣目标,学校重视的不是课程开发,而是人的发展。因此,笔者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即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在教学实践中,音乐作品应该贴近生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

    2.在教学内容方面

    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能性的特点,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理解而教。因为,教学内容可以促进多种智能的发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发展某种特定的智能,高中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觉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音乐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多元化。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在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的“学”的方法。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还将不断出现。多元智能课程的方法就是一种努力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的方法。“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感人。”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的“艺术推进项目”认为:“当我们把音乐当作一种智能来看的时候,我们所进行的音乐教育就和音乐教育课或音乐技能训练有所不同了。我们应该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表演、欣赏、创作及思考等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态度,并理解音乐和学习的关系,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多元智能教学是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开启学生的多种智能,已达成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学目的。

    4.在教学评价方面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依据教育方针、一定的教学目标,利用可能的评价技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等做出价值上的判断,以期改进教学工作。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它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起着日益显着的作用。在多元智能的评价中非常重视真实测验。加德纳指出,我们测试学生多元智能的最好方法是,观察学生如何运用每项智能的符号系统。例如,你可以观察学生如何玩逻辑游戏、如何操纵机器、如何跳舞,或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如何处理争执。在自然的环境中,观察学生就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方式,是提供学生在各科目方面的能力的最好情境。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改进与完善课程评价机制。评价对象包括学生、教师、教学过程三个层次。着眼于评价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淡化和摒弃排序、筛选等做法。

    三、结束语

    多元智能理论是我国近年来关注的国外教育思潮之一,加德纳把智能定位为我们今天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我国今天的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新支点;同时提出了智能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我们的教育观应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呼唤我们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 ,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而随之变化。鉴于笔者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获得了一些启示:

    1.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应该紧跟时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应该紧跟时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在高中音乐课堂中,一定要把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重点培养并考察学生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初步创造的能力。

    2.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应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 ——智能强项或特长,使音乐课堂教学成为发现差异、培养特长的课堂教学,从而进一步成为尊重差异、平等互助、合作探究和培养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3.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在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情商的培养

    传统的智力概念是用智力商数“IQ”来表示的,它是可以通过测验而量化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用“MI”来表示,是发展每个学生的强项,人人成才;情商用“EQ”来表示,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指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的情绪智能,占 80%。是对高中学生的发展与其社会生存能力的促进。因此,音乐教师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培养,尤其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体现高中音乐课程目标显得尤为重要,这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4.学科综合是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科综合,对于深化音乐课程改革,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是一个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应该立足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与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融合,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们学生的教学实际,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而服务于我们的音乐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总主编、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第6篇:支教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学; 生物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现代化的中等职业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大多数的教师都更加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应用相关的培养,这与我国现代化的素质教育有较为全面的连接,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体系的优化时,需要了解教学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不断优化,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生物学科是中职农业专业教学环境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而在进行教学时需要不断提高中职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生物知识,使学生在进入就业市场后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就业前景。但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单调性,这也直接导致教学课堂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简单地分析了导致生物课堂教学低效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相应的优化方式,旨在为我国现代化的中职生物教学提供帮助与参考,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一、导致生物课堂教学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中职学校中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并且在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时,大部分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式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在进入课堂后,往往会拿着生物教材进行口述讲课,并且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这就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而这样的教学状态,从我国的小学就形成了,这就导致学生对学习已经基本失去了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果直接选择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会感觉到极其厌烦,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这种课程属于一种基础理论课程,与自己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关系,所以直接放弃学习,这不仅会影响课堂纪律,还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会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的教学素质缺乏

随着近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各个方面的适应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使人才能够真正为社会提供帮助。而为了满足现代人才市场的人才需求,教育部门对人才的培训方式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革。对我国各个阶段的教学活动都在进行不断的优化,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将现代化的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但在进行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的教学体系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尤其是一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所选择的教学方案都会选择凭借经验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且部分老教师也不愿意改变这一状态。而对一部分较为年轻的教师来说,虽然想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但开展教学活动的整体年限还较短,缺乏教学经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榜样能够学习,没有行之有效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面对现代化的教学改革,无法保障教学标准和学生需求之间的微妙关系,导致在进行教学时的整体教学质量存在问题,无法形成有机的融合。

(三)模式较为封闭,学校不能与社会进行有机的融合

在进行现代化的中职生物教学时,许多学生所具备的生物基础知识相对来说较弱,而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将心思放在教学的改革中,只是按照传统的经验,依托生物教材进行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导致学生的整体生物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尤其是在现代人才招聘的模式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更为看重,而教师即使开展了简单的实验教学,但这种教学模式与生物学科未来的就业岗位存在极大的差异,而这样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未来的学习就业工作脱节较为严重,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意识到未来的人才需求动向,并且强化实验教学,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对学生的生物创造力进行培养。

二、提高中职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方式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生物教学时,要想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提升,就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思路,不断思考,通过活跃大脑的方式来完成最终的教学任务。所以在进行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简单的教学情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对知识点进行归纳,要求学生预习,并且教师也需要认真学习和分析教材,熟悉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能够使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得到激发,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对问题进行思考,这样能使学生充分学习到知识。

例如在进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在开课之初就进行简单的问题设置,通过简单的问题设置,能够使学生快速被带入课堂中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效引出教学的整体内容,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堂课的重点。在进行教学时,由于生物本身就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有较为密切关联的科目,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与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例如在进行细胞呼吸的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合生活实际进行询问:放置太久的水果会变干,这是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能够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共鸣,让学生有一种“噢对!就是这样”的感觉,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思考状态,提升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尊重教学主体,做好学生的教学引领

相较于其他学科,生物学科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要想使学生生物课堂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就需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而单纯依靠课堂教学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生物实验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通过有效的生物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生物知识,并了解生物的具体构造,还有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在进行教学时通过合理的课堂实验能够使学生的生物思维得到发散,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思路。在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都是自己开展实验操作,学生的学难以与教师的教进行有效结合,学生很少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这就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而在现代化的教学活动中,为了保障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部分教师认为实验需要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在一旁袖手旁观,这种现象会导致学生在进行操作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无法收到真正的学习效果。总的来说,将生物实验交给学生是一个正确的教学思路,但教师需要发挥好自己引导的作用。在进行生物的实验教学时,一方面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应当如何开展生物实验操作,发挥学生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其进行有效引导,一旦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教师观察到,学生有一部分操作存在问题,都需要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得到有效锻炼。

例如在进行《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这一课的教学时,需要开展相应的实验活动。在开展实验教学前,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行简单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这一实验的目的和过程,以及其中的注意事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大致了解这一实验,并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探究心理,而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亲手去做,教师在旁予以指导,可以将已经处于萌芽状态的种子放入一些小容器中,随后准备好石灰水,将石灰水也放入这一容器中观察现象。通过对学生进行一个环节套一个环节的引导,不仅能够使最终的教学任务得到完成,还能够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也能够对生物实验充满兴趣,对学生的个性化和探究性培养有十分积极的促进意义。

总之,在进行中职生物教学时,教师需要不断地对自身的素养进行提升,尽可能改进自身的教学观念,尤其需要克服生物学科存在的抽象性。在进行教学时需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并且进行多种不同教学方式的融合,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中职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得到提升,这样才能为我国社会和人才市场培养出更多优质且全能型的技术人才,对我国的未来发展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方.云课堂在中职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5(51):218-219.

[2]李晖,马丽华.基于培养中职生职业素养的生物化学教学策略[J].职业,2018(33):59-60.

[3]樊丽娟,王学英.翻转课堂在中职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2):115-116.

第7篇:支教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低效  原因

职业院校中德育低效 是一 个不可 回避的现实问题 。职业院校 中的德育内容较丰富 ,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职业道德教育。因为职业院校有明确的培养 目标 ,即面向社会实际培养一线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个体的职业道德就关系到社会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基本道德素养,同时也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高低。就目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施状况来 看,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在基础教育之后,对职业教育而言 ,主要在职业院校。然而 ,当前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实效令人担忧,成为企业和行业对其毕业生抱怨最强烈的方面。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调查访问,结合调查结果 .本文就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展开讨论 。 

一、 “边缘化”和 “失范化 ”的夹击 :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表层原因

教育的效果是合力的作用 ,包括来自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的系统力量。职业道德教育实效问题同样如此 ,是职业院校内部和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拷问职业道德教育低效时,也必须从这两个部分入手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职业院校内部职业道德教育有没有问题?学校外部特别是社会对职业道德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两者的教育效果是否一致,其合力是增加各自的效果 。还是相互抵消或出现负面效果 ? 

(一 )“边缘化”:职 业道德教 育低迤霭熬效的内部原因 

笔者对上海市、南京市和温州市的 8所职业院校进行了实地走访和羼 调查 ,从 调查 的结果来 看 ,职业院校的职 业道德教 育处 于整个职 业教育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的 “边缘 ”。事实上 ,职业道 德教 育主要有 以下途径 :一 是制 度性 的职业道德课程 ;二 是专业 课程 ;三是 就业指导课程;四是班级活动和课外活动。 

(1)制度性的职业道德课程比例较小且内容单一。当我们问及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时。院校的老师就会拿出教学大纲告诉我们有 5-6门,甚至 7—8门课都进行此类教育 ,这些课程事实上绝大多数 都是政治课 ,还有少量的人文课 程。这一点 。也从学生那里得到证实,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没有涉及职业道德。当然,不可否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需要正确的政治方向 的引领 以及人文精 神的熏染.但从职业道德教育的课时比例来看 ,仅 占这些课程的 20%左右 。一般而言,职业院校仅《思想道德修养》或《职业道德与法律》一门课程。即使在这门课程中,所讲授的内容从教材上来看有几个特点,一是不分专业;二是职业道德内容比例较少,从字数上看 ,仅 占 1%左右 ;三是 内容以职业道德规 则或基本规 范为重点 ;四是少有情境性的职业道德问题探讨。 

(2)专业课程中的技术伦理教 育较少出现且容易被压缩。在调查中我 们发现 有些院 校的某 些专 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有部分任课教师把技术伦理列入课程计划 中,但在访谈中该教师坦诚的表示,这 些内容虽然非常重 要 ,需要 系统讲授 ,但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 ,需要教授 的专 业技能越来越多,在课时紧张的时候 ,有时不得不砍去这一部 分。可见 。在日常的专业课程 中 ,职业道德教 育很难 占有一席之地。 

第8篇:支教的原因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9―0115―01

如果在美术教学中引入音乐 ,不但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最广的延伸 ,而且还能营造出优美、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美术教学中适当地引入音乐,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将儿歌引入美术课堂中

儿歌是以低年级儿童为主要接收对象而创作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在古代亦被称为童谣、孺子谣或小儿语等。儿歌因其主要的接收对象是低年级儿童,因此内容上浅显易懂,章节上短小精悍,结构上单一,语言上活泼生动,且节奏感强。由于儿歌的这些特点使得低年级儿童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儿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有助于对儿童感官能力的培养。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对周围的各种声音、画面非常感兴趣,这一点在小学美术课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每当他们看到五彩缤纷的画面就会异常兴奋,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整个课堂喧闹无比,一时之间难以安静,教师很难控制。这时如果教师强行压制,就会使课堂气氛紧张、机械、呆板。但若选择一些与所画内容有关的儿歌,让学生唱一唱,效果则会完全不同。

比如,在上“可爱的青蛙”这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唱儿歌:“小青蛙,阔嘴巴,大眼睛,穿绿袄,叫起来,呱呱呱,好像吹起大喇叭。”然后再出示范画让学生观察,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个个会劲头十足,全身心地投入到作画中。丰富的想象跃然纸上,一幅幅生动有趣的“青蛙图”会脱颖而出,学生们高兴地将其称之为“歌曲中跳出的小青蛙”。

另外,儿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影响,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对某一事物展开联想。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大多远离农村,对猪、鸡、鸭、马、驴等动物很少见,所有对这些动物的印象大多都来自于画册。在这种情况之下,让学生画这些动物,就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引入儿歌,会让学生对某一动物的特征有所了解,进而发挥想象,画出常人无法画出的作品。如果引入儿歌:“小猪吃的饱饱,闭着眼睛睡觉,大耳朵在扇扇,小尾巴在摇摇,呼噜噜,呼噜噜……”这组歌词把小猪的特征已大概描述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达到听觉和视觉之间的转换,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在一二年级的美术课教学中适当地引入音乐,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对学生进行启蒙教学,可以起到开发、刺激学生智力的作用。

二、将戏曲引入美术课堂中

戏曲艺术本身就是语言、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在手工课上,教师可将一些制做好的年谱带到课堂上,任学生参观、揣摩,然后让学生自己仿制,独立完成。另一方面,也可用戏曲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造像。

比如,在教学生“制作京剧脸谱”时,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播放京剧的某些片段,让学生了解生、旦、净、卫、丑等不同角色的特点,不直观的教学更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或在学生涂色的过程中放入音乐:“蓝脸的多尔礅盗玉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通过这段词,让学生将多尔礅、关公、典韦、曹操、张飞等人的性格用不同的颜色表达出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可见,戏曲的语言也会刺激学生的感官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绘出迥异的作品。

三、将中国古典音乐引入到美术课堂中

中国古典音乐,内容上大多以高山、流水、丝竹、冬雪为题材,曲调抑扬顿挫,委婉缠绵。曲终有画,画中有诗,对鉴赏和研习国画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已开始研习中国画和书法。因此,在国画课堂中引入中国古典音乐效果会非常好。

第9篇:支教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因材施教 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高职院校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在发展中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生源多元化问题。因基础教育某些因素的缺失,存在明显的文化基础差异、年龄差异、学习能力差异、行为习惯差异等。这就要求职教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差异,积极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加强个性疏导,帮助和支持每一个学生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真诚地帮助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1关于因材施教原则的粗率解读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做法和经验,是我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属于我国教育史上的优秀文化遗产。因材施教的“材”是指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也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自身禀赋等,还包括学生的动机、性别和特殊需要等。“教”是指对于那些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天资的学生,教师要加强个别指导,布置特殊作业,开设选修课,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料和实验条件。对于那些智商低,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开小灶”,补缺补差,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学习基础。一言以蔽之,它强调的是区别对待,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天赋条件和文化基础给与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各自赢得最佳的发展和成长的机遇。

为什么要“因材施教”,始祖孔子认为,人的智力有智愚之分,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只有根据这些不同资质,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材施教的依据是“材”,核心是“教”,说白了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独特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最终要达到促进学生成长的目的。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学校学生比,存在着差异,正是职业教育的着力点所在。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施教。比如:对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的学生,要重点教育使其明确人生的目标;对职业生涯没有规划的学生,要教育其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正确对待择业、创业和就业;对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要循序渐进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对因各种原因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激励他们正确面对人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学业;对文化课功底较差,但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引导其在实践中学习,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对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要强化教育,正面引导,树立典型,允许提前顶岗实习或提前推荐就业;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请有关学科的教师专家进行特殊的指导和培养,组织参加相关技能比赛等。使“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仍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因材施教相关之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那些不是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缺乏因材施教的自觉意识。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反而认为因材施教是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与高校教师无关。突出的表现就是让学生上“大课”、“吃大锅饭”以致天赋条件和文化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天赋条件和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完”。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因材施教,真诚地帮助每一个学生成才。

2高职院校践行因材施教原则的着力点

高职教育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教育。学校践行因材施教原则的着力点,应体现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及成绩考核等方面。

(1)在课程建设上践行“因材施教”

高职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普通文化课程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这基本是模仿甚至是照搬高等专科教育的模式。这种学科性、系统化的课程模式,理论多、实践少,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大大消弱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建设关系教学质量提升,并直接影响学生就业与可持续发展。因此,课程建设要根据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和优化某些模块教学内容,删除繁难陈旧并脱离实际的内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实践和发展个人兴趣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践行因材施教原则,一要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同研究,联合开发课程。二要深入研究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三要重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四要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比如讲,专业理论课侧重于打好“做事”的基础,那就要以职业作为逻辑起点,变“学科本位”为“职业本位”。以实际项目、产品或案例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化,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组织教学。又如实践课是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帮助学生获得相应职业技能的,所以要与实际生产接应,将不同层次的技能训练嵌入到“课内实验课程实训校内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四个实践环节中,要让学生能在校内仿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保障所学技能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2)在教学方法上践行“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的实现程度。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单一的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积极实践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专题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比如《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及工艺远离,熟悉现代土木工程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组织管理施工现场。”若在教室按教材顺序,照本宣科,单向灌入,学生肯定是接受不了。教师带学生去建筑工地,结合施工内容,组织现场教学,让学生在施工现场接受“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又比如《砌筑工实训》课程要做到理论问题直观化、实践问题现场化,教师就必须带学生去实践基地或施工现场完成。让学生从“真刀真枪”地搬砖、筛沙、拌浆、砌砖、扎钢精网等每个工序干起,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再比如《基础会计》课程,教师带学生到一些企事业单位现场进行手工模拟,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填制与审核、会计报表的编制等所有操作,这不但使高深的理论通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维、深入探究的能力。

(3)在成绩考核上践行“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