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劳动实践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留心观察生活
留心观察生活是成就习作本领的第一关。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周围事物往往熟视无睹,而等到写作文时又没东西可写,对此,教师要着力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让学生观察什么呢?① 观察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比如说校园生活,通过留心观察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课后文体活动和校园环境等,学生会发现这里的生活丰富多彩。② 观察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像万花筒,五光十色。学生不仅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情,而且还要观察当地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人文和自然景观等。这样才能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
2.亲身体验生活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既是他人生的财富,也是他习作的宝贵资源。如何引导学生把看似平常的生活变成有意义的生活呢?我认为,需要学生对生活抱有积极参与的态度,具体来说就是:① 积极参与校园生活。如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德育活动、文体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② 积极参与日常生活。如家务劳动、邻里交往、上街购物、探亲访友、休闲娱乐等,从中学会劳动,学会与人打交道。③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如到福利院、敬老院、医院等地方去探望需要帮助的人,学会帮助他人。④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访问等形式,接触各种工作岗位的人,让学生亲身去感受社会的发展和人间的冷暖。只有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才能让他们感受到人生的精彩。
3.品味感悟生活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的范围总是有限的,如何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好地品味和感悟生活呢?我认为,教师可在课堂上搭建一些平台,让大家把自己收集到的一些精彩内容拿出来分享。展示平台的形式主要有:① 多媒体展示。教师可以收集各种适合学生学习和了解的社会信息,将它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播放,让学生开拓视野,感悟和品味多姿多彩的生活。② 课前3分钟演讲。教师可以采用轮流的方式,每次语文课前让一名学生用3分钟时间上台演讲,演讲的形式不限。学生要做好这3分钟演讲可不容易,平时要经常看书、看报,了解各种时事新闻;上台时还要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收集来的资料,谈出自己的感悟。轮流上台,能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大家把自己有感悟的内容拿出来分享,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在交流中感悟了生活,开阔了眼界。
4.练笔描绘生活
通过留心观察生活,亲身体验生活和品味感悟生活,学生心中已积蓄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思想情感,此时再拿笔来描绘生活自然是水到渠成了。对小学生来说,在他们刚开始练习作文时,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解谋篇构段的技巧,只需要让他们回忆课文,进行简单的模仿即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领悟作文的章法技巧。另外,在写作内容上,也不要给他们太多的限制,让他们把自己成长中的欢乐与烦恼、向往和追求,把参加各种活动的感悟和体验写出来即可。让学生对作文有了一定的感悟后,教师再进行写作上的具体指导。对于写得不错的学生作文,教师可以把它们推荐到班级的学习园地、学校的广播站等地方进行展示,让更多的同学学习和欣赏,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拓宽教学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道德行为从根本上讲,带有很强的实践性。主体需要在学习中实践,才可能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教师为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性,将思想品德的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首先要借鉴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激发正确的道德动机,使其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学了《承担家务劳动》一课以后,可安排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按照课本上提供的方法和步骤学做馒头和炒白菜,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野炊活动,以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督促学生的自觉行为,可为学生布置一些家务活,如收拾房间、洗衣服、拖地等。这类活动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利用家校合力帮助、督促学生。可以采用给每一位学生发放“我是家庭小帮手”记录卡,要求家长帮助做好记录,月末评选“好帮手”,进行表彰鼓励,这样既减轻了父母的家务负担,也使孩子们在劳动中学到了生活的本领,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主动承担家务活的好习惯。学生的实践活动可安排在授课之后,也可以安排在授课之前,如教学《参加公益劳动》一课时,课前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为老人打扫院落、房间、擦玻璃等。在课堂上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公益劳动?参加公益劳动后你有什么体会?然后学习教材内容,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认识什么是公益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产生热爱公益劳动的感情。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同学们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公益劳动,并感受到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不仅能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益处,也能使自己的身心获得愉悦。
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把思想品德课展示道德结论的过程变为学生探究真理的过程,具有自主性和探究性。整个探究的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经历,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活忽略过程去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探究,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体验、感悟,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动情、明理和导行。例如上《团结协作》一课,教师采用分组制作食物拼盘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出自主性、创造性,以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种种体会,比如做得好的愉悦、成功感;做得不好的焦急、羡慕感等。与此同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同样的时间,为什么有的组做得好,有的组做不好呢?老师马上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通过思考讨论认识到:在集体中,完成好任务需要团结协作,如果不注意合作,事情就难以办好。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时间体会,对比得失,从中领悟团结协作的含义,总结出:与人合作完成某件事时,既要发挥个人特长,有分工,又要注意相互之间的配合,这样才能提高办事效率,完成好任务。以上结论的得出,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体验感悟,探究发现得出的,容易形成稳固的道德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公益劳动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通过小组为单位的社区志愿服务,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在清明植树中同学们毫不嫌脏、耐心、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干的热火朝天,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同学们倍感自豪,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
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峰。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我们学院组织的这次活动目的是为迎接新闻评估做的准备工作,我们每个人都是学院的一分子,能够为此尽自己的力更为自豪。不仅能创造好的条件,也为我们自己提供了对专业知识的实践性。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而学校组织的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为营造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使用文明语言的环境,这就得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去完善自我。良好环境的形成除了通过耳闻目染的影响外,更多的是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培养的过程。如“您好”、“谢谢”、“对不起”、“请”、“打扰您了”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礼貌语言,成为师生交流时使用率最高的词语。如:开展“文明明礼诚信”活动,制定修身计划,发挥文明礼仪的自律作用,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内的不文明现象,开展辩论、演讲等活动,弘扬文明礼仪之风,使文明礼仪之花遍地开放;还可以通过广播、宣传栏等媒体工具,介绍名人修身处事的轶事,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二、发挥课堂功效,促进养成
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在教学之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不失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的引导与教育,使良好的文明习惯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学校可专门开设文明礼仪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课堂教学时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文明礼仪教育与思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文明礼仪形象。所以,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必须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课堂,发挥课堂功效,促成养成。四、开展实践活动,培育养成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仅凭说教是不可能实现的,最重要的是实践,从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明礼仪行为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而且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悟道德,才能使学生努力做到知与行的统一,才能使学生文明礼仪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习惯。一个人的“文明礼仪”只能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反映出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养成。教育学生在理解“文明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生活中,各项实践活动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一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公益性劳动,如清洁卫生、布置教室和橱窗、绿化美化校园等,培养关心集体、劳动光荣的意识。二组织学生参加执行日常规范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委、团委、值日生的作用,让学生参与道德、纪律等基础文明的管理监督与考核,使学生在参与中抑制和防范不良行为,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三充分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深入到广大农村、厂矿企业进行参观、调研、实践,让他们广泛接触社会、去体验工作的艰辛和艰辛工作中的敬业奉献,去感悟生活的不易和不易生活中的热情乐观,不仅能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三、结语
一、学会观察生活,让学生尽情写作
在作文课上,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谈作文色变”,这跟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仔细,对写作素材的不积累有很大关系。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词语不丰富,废话多,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引发出一些自感自悟,使人文素养得到熏陶,良好个性得以形成,人格魅力不断升华。只要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学生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激情满怀,童心焕发,自鸣天籁。
二、学会积累迁移,助推学生作文创新
诗人何其芳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著名作家大多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能够历其境,经其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才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生活,作文的源泉。可是往往“英雄难过选材关”。读罢学生的作文,所呈材料大都似曾相识:考砸了妈妈斥责、遇难题了老师解析、生病了爸爸背往医院,等等。这是因为学生不关注生活,也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总定势在“新瓶”装“老酒”的思维中所造成的。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只要用眼看,用心悟,诸如“寝室奏鸣曲”、“球场大比拼”、“影视新看点”、“课堂小闹剧”,甚至是“厕所文化”等世上所见所闻所感的鲜活素材无一不可入文。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教师要做这方面的有心人,抓住一切机会指导学生积累素材:或是观赏晨时美景,或是捕捉课间镜头,或是送去节日祝福,或是发表评论见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定能使材料变得新颖、鲜活,为作文创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它是一种以幼儿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定性的实践性课程形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创新性、整合性和发展性等明显特征。它包括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
二、积极心理品质概念的提出
2000 年7 月在Christopher Peterson 等人的领导下,通过翻阅大量的资料与著作,从中归纳出了上百种人类拥有的美德,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6 种普遍赞同与支持的美德。期间,ChristopherPeterson 和George Vaillant 领导的小组通过研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6 大美德和24 项积极心理品质。
三、组织幼儿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里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给孩子一味地强化和灌输知识,这不是完全的教育。完全的教育,不仅需要知识,还包括情感意志、行为规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与发展。
听可能会忘记,看可能会记住,只有实践才能真正得到感悟与理解。因此,引导幼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有益补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方面的不足,通过幼儿感官去分析,把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自我发展的前驱力,自我发现并提高。
四、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具备良好的积极心理素质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而心理素质是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心理品质以及心理行为的有机结合。对于任何人来说,积极心理品质不是天生就能够具备的,往往是由后天形成的,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在某些活动的参与过程中经感悟、总结、培养等方式最终来习得而形成。
1.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坚强意志的养成
拥有坚强的意志对幼儿来说很重要,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从容地面对各种挫折,有利于适应周围各种残酷的环境。远足实践活动,幼儿需要跟随队伍一起从学校出发,然后再回到学校,一路上师生相互鼓励。他们在此活动中学会克服困难,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2.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初始阶段,他们此时品德的培养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此时的品德培养也是一个重要课程。学校的德育需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走向社会。开展送美食到敬老院的综合实践活动,幼儿喂老人吃、表演节目、按摩等,从中可培养尊老为德,敬老为善,爱老为美,助老为乐的美德。
3.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自信心和自理能力的养成
自理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需要离开老师和父母的庇护,自主想方设法去解决难题。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可以说自信是一个人的胆,有了这个胆,你就会所向披靡。在任何时间、任何社会环境中都需要有很强的自信心。夜宿幼儿园和超时购物等实践活动,幼儿遇到的各种问题都需要自己独立解决。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自信心,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更有利。
能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科学、合理地理解社会实践能力的内涵,理清化学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利用学科课程或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在高校和职业教育学校很受重视,而普通高中相对比较轻视。事实上,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与其他科目一样,也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为社会服务。应该说,在中学阶段,通过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中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后,又会促进中学化学教学活动。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其意义是显著和深远的。那么,如何通过中学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社会实践
在进行学科课程知识教学时,通过创设社会实践的教学情境(图片、音视频素材),引发学生对社会实践中与化学知识相关问题的关注,感知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作铺垫。让他们明白,今天学习化学知识,不仅是掌握和理解学科知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更主要的是为将来的生产活动、生活活动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为社会创造丰富的精神或物质财富做准备。
在具体实施中,除了教学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时,大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外,在其他模块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尽可能从学生生活,客观实际出发,通过创设的情境问题,通过对比,让学生感知社会实践,关注社会实践能力的强弱与掌握知识多少的关系,关注社会实践能力的强弱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让他们牢固树立理论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理念。
而在课后,我们还借助于书本“实践活动”栏目的要求,让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如走访调查、收集信息、查阅资料、交流探讨等,进一步让他们感知社会实践,形成一些基本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社团活动中,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学生社团作为学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在如今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的学生社团,已经走出学校,走进工矿企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包括参观、宣传、模拟操作或实际操作等具体活动。
在“化学社团”活动中,我们曾经让他们直接参与学校操场围栏(铁制)的油漆工作。从初始的除锈,到后续的上防锈漆、装饰漆;从油漆的配制,到后期毛刷的清洗;从刷漆过程中的个人防护,到对不慎沾有油漆的衣物和皮肤的清洗。都让团队成员去思考其化学原理,设计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并进行操作,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反思。
而面对近期在我国中东部地区肆虐的雾霾天气,一方面,我们让学生走进社区、医院进行调查,了解因雾霾天气引发的疾病或造成事故事件情况,另一方面,我们借助这些活动,广泛宣传环保知识,宣传节能减排,倡导绿色生产、生活。
再有,我们还组织社团成员赴化肥厂、酒厂等与化学教学密切相关的化工厂,参观工厂的生产流程,了解生产工艺和技术革新,调查工厂副产品的处理等生产活动。
通过参与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明白目前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的必要性。同时感受到社会劳动者的可爱、可敬。
三、兴趣活动中,让学生设计社会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开展化学兴趣小组活动时,我们除了带领小组成员进行一些课本理论知识和实验延伸的探究外,我们还专门开辟了一个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引发小组成员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而在这一专题活动中,从形成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的设想开始,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我们要求兴趣小组成员,要认真谋划,精心策划,认真打造。拿出切合实际、可操作的方案,再与“化学社团”合作,进行实施。一方面,拓展了兴趣小组成员兴趣的广度,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能力,更主要是让他们的兴趣活动与社会实践进行了整合,引发了他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培养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社会实践中,让学生感悟社会实践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必经过程。因为,只有参加社会实践,学生才能感知到学校与社会的差别,才能明白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才能明白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爱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才能学会尊重劳动者,也才能明白社会赋予他们的使命,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认真刻苦地学习。
【关键词】农村家校合作;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能力;方法;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关注的焦点。立足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素质,也成了全体教师和学生家长共同的心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其它课程基础的语文教学,要承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就必须充分认识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根据农村实际和学科特点开展有效的家校合作。
笔者结合长期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历,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植根农村沃土,训练听、说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听”通常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要培养真正的听的能力,就应该变被动为主动,从课堂到课外,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去听,在听中获取信息、体验情感、总结方法,最终为说和写打好基础。我认为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听的兴趣,从听中获取信息
要激发学生听的兴趣,教师上课就一定得生动、有趣,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听的积极性,语文课上导入环节的多样化设计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家庭生活中也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听的氛围,多交流一些孩子喜欢听的话题,让孩子感觉听得轻松、听得愉悦,觉得“有听头”。当然,这个过程也离不开家校合作,教师要联系家长确定阶段性的“听”的话题,让家庭谈话内容有意识地往这方面靠拢,效果自然会更好。
2. 养成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从听中体验情感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学会用期待、关注的眼神来注视对方;用微笑、赞许的表情来启发对方;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允许对方发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见。特别在家庭谈话中更应如此,因为农村家庭谈话内容大多为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类的小事,家庭成员间的交流也可能存在夹七夹八、里嗦的情况,这就要求孩子要更加认真、耐心地倾听,在听中感受父母真挚朴素的情感,获得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3.教给科学的听的方法,在听中积累知识
听话时要集中精力,力求做到听得全、听得准;梳理出对方说话的头绪,把握主要内容,自觉形成整体观念;听话还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听,听清重点、听清关键,并能及时做出心理反应和认知反馈;听话还要有思考、会联系,针对所表述的话题,主动唤起相关的知识、概念、情感和想象,形成与这个话题有关的互动,在听中获得知识。
当然,听和说往往是难以割裂的。教学上的说,应该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技能。光听不说,那听永远是被动的,听到的内容也不可能会有很大价值。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家校合作这块平台,为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创造条件。为此,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让学生充当家校间的传话筒
我经常要求学生把我对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要求与思考转述给家长,同时也把家长的建议和困惑转达给我。为了了解学生听和说的准确性,我也会和家长互通电话求证。这样一来,学生们都对听说非常重视,听说能力也不断提高。
2.让学生扮演家校间的翻译官
农村地区交流以方言为主,为了提高说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在转达家长的意思时使用普通话,于是学生们就要努力把家长的方言做一番 “翻译”,这样一来,他们更进一步明确了本地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正确流利的朗读能力。
3.让学生成为家庭中的小老师
我也经常会选择一些短小精悍、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让学生讲给家人听,要求他们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讲授方式,力求让家人能听得明白,然后将听后的反应反馈给我。我会根据学生的反馈评判他们的讲授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意见建议。渐渐地,我发现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思辨能力都得到了加强,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再那么单一了。
二、结合生活体验,提高阅读能力
作为班主任,我经常告诫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要让他们参加必要的劳动锻炼,这肯定对他们的成长大有好处。因此,在语文课上,我总会结合农村不同季节的劳动内容确定不同的综合实践主题,告知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实践活动,以此来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磨练他们的意志,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夯实基础。
如在教学《观刈麦》时,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收割麦子,在劳动中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组织学生在班上踊跃交流。起初大多数同学并不能真正体会“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心情,只到亲眼目睹家长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抢着收割挥汗如雨的情形,亲身体验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感受,对诗歌蕴涵的深意和强烈的情感才有了真实而深刻的理解与体悟,同时,对如同父母一般辛劳的农民们的同情与崇敬之情也就更加真实而强烈了。这样在阅读中渗透德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写作能力
“文章源于生活” ,只有积极投身生活实践,才能培养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丰富生活感悟,获得写作灵感,最终写出好作品。因此,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努力做到:
1.积极投身生活,培养写作兴趣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生活实践,引导他们观察生活、认识事物、了解社会,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经验与方法,让他们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记录和传递生活中的真善美,明确作文的真正意义,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2.注重日常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的写作技能再好,如果没有必要的生活积累,肯定写不出好作品。教师要利用好农村这一独特的“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流传于老百姓口头上的好词佳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感悟,都应及时记录下来,积累多了,写作时才能做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也会使作文内容充实生动,意蕴深刻。
3.深入感悟生活,提高写作能力
前几天每年一次的敬老院活动到来,我们学校组织了我们去敬老院去实践,经过当天的活动很充实,那天过得也很圆满,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去到了xx敬老院,是我xx市唯一一家敬老院,我们去到了那里,学校的意愿主要还是让我们给敬老院的老人们送温暖,再一个也是为了让我们去实践,去感悟,这次活动结束后,我有很多的领悟,在敬老院短短一天的时间我其实是看到了很多,看到了一些人情世故,真的很感触,这次活动过去了,回顾一下也总结一下。
这次是我们学校一起去的,我们班四十多个人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xx敬老院,来到后给我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这里的老年设备还是一应俱全,运动设施很贴心,对于老人家来说也很适合,环境幽静,这里离马路比较远,很是安静,对于老人的休息很照顾,来到了敬老院内部,看到了一个c字楼三面都是楼,中间一个开口就是进门口,这里的建筑还是很多的,很大,里面住的全是老人家,一进入这里就是一张张老人的面孔,作为班长老师交待给我的任务就是带领班级的同学们去实践,帮助老人做一些日常的劳动,力所能及,让这里的老人家感受到温暖,我我们来到了中间那栋楼,在三楼,还是有电梯的这里每栋楼都是五层,我们班去了三层,这层一共住着四十多位老人,我基本上看到就会问一下老人来到这里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多数还是子女在外地上班只能把老人送到这里。
在这里经过了一天的实践,我帮助老人做了很多的事情,主要还是让这里的老人感受到温暖,我们学校组织这次活动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不仅仅的是为了让我们来到这里帮助老人劳动,跟老人家聊天,我们还会跟老人做一些娱乐,陪老人家大太极,跟这里的大爷们下象棋,跟奶奶就跳跳舞,虽然这些很平常,但是这里老人每天都是过着一样的生活,我们这样子也能给老人们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色彩,我们在这里呆了一整天的时间,看到老人开心的笑的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心里就很满足,自己这一天还是有成就的。
这次活动很有意义,在这里敬老院的活动中我们所有的同学都在尽自己的能力,虽然很微薄,但是都在给老人们传递快乐,给老人家们带来不一样的一天,我感觉很有收获,在这次的活动中我也意识到了自己还是缺乏像这样的实践活动,在今后我一定要多多的参与实践,像今天这样的活动也要多参与,让自己在实践中去收获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