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支教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范文

支教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支教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支教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第1篇:支教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中职数学 现状 建议

一、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自从进入2l世纪后,中职学生整体上的基础学业和学习兴趣普遍较差已是不争的事实。日前,就现在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情况,笔者根据对几所中职学校进行调查问卷并走访,发现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

通过统计问卷发现,现在的中职生中数学基础较好的占受访学生的不足10%,数学基础一般的约占受访学生的40%,而数学基础很差的占受访学生的超过50%。另外,在受调查学生中,有近20%的学生小学数学就没学好。目前,中职生的构成大部分是初中考普通高中没有考上的,无奈之下才选择到中职学校来学习。在2013年的新浪微博关于“数学滚出高考”的调查显示,有超16万网友参与投票讨论。其中,超过12万网友支持“数学滚出高考”,占到75%以上。可见,数学被大多数人们视为枯燥、繁锁、无用的代名词,对于学业基础较弱的中职学生来说,更是把数学视作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

2.中职与中学不衔接、不接触

通过对中职数学教师的调查走访发现,由于中职与中学在教育局中归不同部门管理,中职老师无论在教育局组织的教研活动、本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或其他部门组织的活动中,很少接触到中学特别是初中的老师,更是接触不到初中教学的实际,对于初中学生尤其是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具体的了解,只是感觉中职学生成绩很差,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但到底差在哪里?为什么学生的主动性不高?教师却没有明确、细致的了解。

3.课程设置的尴尬局面

在调查的问卷中,对于“中职学校是否应取消数学这门课程”这个问题的选择,有超过70%的同学选择了“应该取消”,有15%的选择了“不好说”。而受访的老师说,中职生所学的很多专业知识,与数学等基础学科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对于有志升人对口高职的学生来说,数学又是必考课程之一,因此数学课是不能取消的。对于中职学校的管理者来说,由于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将走上社会,因此学校教学的重点就放在了专业教学,学校教学管理的重点也在专业教学。这样中职数学的教学就出现了尴尬局面,很多学校处理数学这门课程的办法就是教学难度一降再降、教学课时一缩再缩。

4.学业评价的尴尬局面

目前,大部分学校对于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业评价还是用闭卷考试来进行,在调研的几所学校中,在所有课程的期末考试里,数学课的不及格率均进入了各校考试课不及格率的前三名。往往是一次考试下来,及格者占不到三成。在补考时,只有大幅降低难度,才能使学生勉强及格,造成了学科教学目标的事实失控。

5.教与学不再相长

根据调查,由于中职学生在初中时的数学学业基础较差,到中职后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信心进一步丧失,出现了抵触和厌学情绪,这将有可能影响到他们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影响到他们的职业技能学习和养成。对于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很少有同学就不明白或不理解的问题在课上或课下来请教老师,再加上数学的及格率低,很难使老师有成就感,致使很多老师失去了自我进修、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业务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上教和学双方不仅不相长,反而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中职学校的老师经过几年数学教学后,发现自己知识能力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

二、对中职数学教学的建议

中职数学教学现状进行改革,已是普遍认同的问题了。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专家、学者、教师提出了不同的方式方法。笔者以一个普通代课老师的身份提出以下建议,供各位同仁参考。

1.不应急于教授中职数学知识.

由于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基础较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建议不要急于引入中职数学的学习内容,而是在中职教育的起始阶段,教师们可以做一个调查问卷,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薄弱知识,对薄弱知识可以重点地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复习和巩固,同时要充分注意初中、中职内容的衔接,这样不仅可以把中职学生知识上的缺陷弥补过来,还可以使他们在复习巩固中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为他们学习新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2.增强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习数学的基本前提。教师可在教学中融人自己的情感,用师生情来感化学生;用数学的魅力来陶冶学生;用科学的评价来激励学生;用源远流长的数学史来吸引学生。

第2篇:支教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范文

关键字: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问题;建议

作者简介:戴汉冬(1989-),男,湖北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石伟平(1957-),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编号:10JZ0040),主持人:石伟平。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2-0004-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均要求建立和落实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体现了国家对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高度重视。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对深入了解行业动态、企业文化及其人才需求,掌握现代企业中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沟通专业理论与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搭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意义重大。据调查显示,通过到企业实践,许多教师不仅深切感受到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得到拓展,专业理论与相关实践操作有效融合,而且发现从企业带回的知识、技能和素材在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实用。但另一方面则是很多教师未能到企业实践或到企业后并未获得如此大的改善,即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在实际运作上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的问题

1.相关法律机制尚不健全。从教育部到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实践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实践结果的考核与评优,企业接纳专业教师后的经济补偿及相关优惠等缺乏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以至于,从教师层面来讲,不仅较难激发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即使进入企业,也可能盲目被动、不知所措。从企业层面来讲,出于自身利益诉求,部分企业不愿接纳到企业实践的教师,即使部分企业接受了少数教师到其企业实践,也较多依赖于学校或个人的人情、面子等。

2.缺乏独立化的运行机构。当前,教师到企业实践遇到的一个较大问题,就是较难找到对口的企业,企业亦难寻求到满足其需求的教师,而其根源就在于缺乏一个有效的能够促进其相互沟通的独立化运行机构,由此为企业、学校、教师三者之间的沟通与对接造成了诸多不便。

3.缺乏对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的解读、宣传以及政策实施后的反馈。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后,在层层下达的过程中,其原始涵义较易出现偏差。此外,区域的差异性、政策实施的复杂性等原因,也造成了不同地区对后续信息反馈的重视和认识程度不一。如笔者在宁波调研过程中,就有反映说,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并不是非常明确地知道或理解国家对校企合作补助等相关事宜,致使相关合作见效缓慢。

(二)学校层面的问题

1.缺乏详细的实践方案。部分职业院校在教师下企业前未能做好相关调研,缺乏与企业和教师的有效沟通,未能充分了解企业和教师的需求等,对实践的内容、形式、评价、组织和管理等也缺乏详细的统筹规划。由此,导致一些教师不能进入对口的企业,或进入企业后主观行事,实践过程流于形式,不能达到企业实践的应有目的和成效。

2.缺乏完整的轮训计划。部分学校未能对所有教师下企业轮流实践和每隔几年轮一遍做出明确规定,许多教师到企业实践间隔时间太长,知识和技能等更新缓慢。此外,由于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上也相对匮乏,所以,在既没有完整的轮训计划,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又较为繁重的条件下,到企业实践将使教师们“压力山大”[1]。一方面,平时脱产实践,就得寻求其他教师代课,为其他教师带来额外负担,对其日常的备课、学业辅导等造成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平时半脱产或于双休日、寒暑假期间实践,将较大程度上侵占教师个人休息时间,持续性地耗费教师个人精力,影响其正常教学。

3.监管和评价机制流于形式。虽然许多职业院校已认识到教师到企业实践的重要性,也配套出台了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与协调机制,但少数学校相关监管与考核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如对教师实践后的要求达成、任务实现、能力提升等缺乏程度性、效果性的评价,惯于以“有”“无”参与实践作为最终考核标准。此外,碍于情面等,来自于企业、指导师傅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亦较难反映真实情况。部分学校对教师取得的实践成果与薪酬奖金、职称晋级等之间的关联及关联程度未做出明确规定,教师们也就较易形成“吃大锅饭”的心理。

4.部分职业院校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周期较短。通过调研发现,少数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周期不满1个月,中职教师尤为明显。由于实践周期较短,教师们很难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不足以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更无法独立完成有意义的实践项目,必然导致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困难,在实践过程中实际掌握的技能与知识有限。

(三)企业层面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认识,不乐意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一方面,少数企业将发展职业教育视为政府行为,与企业无关;认为教师到企业实践仅仅是走形式而已,毋需认真对待。另一方面,部分企业较少体会到教师到企业实践对自身带来的益处,主要原因:一是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既要给教师们提供工作岗位及相关培训,又要为其安排指导师傅,有时还要为其解决食宿问题,给其增添了不少麻烦;二是专业教师虽然理论水平很高,但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薄弱,上手较慢,况且,在放不下身架的情况下可能与企业员工格格不入,这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三是担心泄露机密,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缺乏完整的实践规划和有效的实践操作指南。部分企业虽然愿意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但是对教师实践的目标、内容、任务等并不明晰,也缺乏对整个践习周期明确合理的安排,实践活动过程安排的随意性较大。同时,在缺少职业教育课程专家指导的情况下,许多企业较难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师企业实践操作指南,导致企业师傅对专业教师的指导没有既定的系统化方案,教师不问,师傅也不会讲,这也使惯于拿教案上课的教师颇不习惯[2]。

(四)教师层面的问题

1.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许多教师之所以进入职业院校是因为教育行业的稳定性,因此,在不影响职称评审、薪金待遇等条件下,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二是职业院校教师相对缺乏,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到企业实践将使教学时间无法得到保证,增加额外负担。三是一些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津贴较少,甚至有许多教师到企业实践所发生的交通、食宿等费用大部分需要自己承担。这些均在较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师们的懈怠与反感。

2.放不下身架,角色转换较慢。职业院校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既没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训练,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由于未能及时地将自身从教室、课堂等解放出来,实现“学校人”向“企业人”的顺利转变,很可能造成自己与企业内部的员工、文化氛围等格格不入,相互之间难以达成应有的默契。

3.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服务企业的意识薄弱。一方面把到企业实践视为走过场,缺乏利用企业丰富的资源来锻炼自己的意识,亦不能明确认识到实践给自身带来的益处,以致实践效果欠佳。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把自己的才华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为企业带来技术支持和其他方面的实际利益,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接纳教师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教师自身和学校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的建议

1.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系统机制。(1)激励机制。一方面,从经济角度,对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助或按贡献程度采取一定比例的返税政策;从社会角度,给企业颁发一定的社会荣誉,让企业心甘情愿地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另一方面,对教师给予一定的津贴和补助,对其双师认定、职称评审、教学工作量转换等采取一定的绩效积分,充分调动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监管和评价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应基于实际情况对教师、学校和企业进行有效的督察与考核,避免走过场、走形式,实事求是,把实践工作落到实处。(3)保障机制。就企业层面而言,要明确实践期间教师给企业可能造成的各种损失由谁承担;就教师和学校而言,企业不能履行相应的职责与义务,消极对待到企业实践的教师,以致教师荒废时间,未学真知,校企合作难得实效应承担的责任等。

2.建立独立化的运行机构,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企业、学校、教师三者之间有效沟通与对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宁波市“校企通”合作平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借鉴,可以应用于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具体操作之中。通过建立类似于“校企通”的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优化、共享校企合作中的人员、技术、设施等各种资源,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校企共育、合作开发、共同发展,实现企业找人才、找服务、找技术、找设备,教师找工作、找实习、找培训等对接服务,为企业和学校、教师之间搭建一座自由畅通的桥梁[3]。

3.加强对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的解读和宣传,及时回收和处理反馈信息。由于一项政策或规章制度的出炉,需要经过前期的调研、草案的拟定、试点等一系列艰难的过程,而这整个过程的意义又在于政策或规章制度成文后的实施。所以,如果一项政策或规章制度后没有做好相关的解读和宣传,那么形成这项政策或规章制度的整个过程将失去它应有的价值,而失去了政策或规章制度执行后的反馈,将很难收获一个比较理想的实施效果。

(二)学校层面的建议

1.做好调研,制定实践规划,建立轮训和回炉再教育制度。充分了解企业的制度、文化与需求,遵循教师的意愿,结合专业师资培养和教学任务安排,对在校教师进行整体规划。按适当比例选取参加实践人员,编制实践任务书,明确人员、挂靠单位、实践任务、时间、内容和要求等。规定实践结束后,教师应上交实践情况鉴定表、实践日记、实践总结、实践调研报告、相关实践成果等材料。同时,规定每年到企业实践的教师人数及每名教师每隔几年轮训一次等相关事宜[4]。

2.校企联动,加强对专业教师的监管与考核。校企双方应根据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学校、教师和企业实际,加大对专业教师实践过程的质量监管,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质量监管的相关制度基础,与教师签订《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协议书》,明确相关规定和要求,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动态管理信息库,搭建教师企业实践前、中、后各不同时期的质量监管体系。另一方面,注重对专业教师进行较为系统的考评,通过平时观察、调查问卷、日常座谈、教师自评、员工评价等方式,学校、企业和指导师傅要对专业教师的学习态度、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任务完成情况、能力达成等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以保证教师到企业实践取得实效[5]。

3.与企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沟通,将沟通领域从领导层拓展到一线员工。领导层决定合作的成与否,而同其他员工之间的熟悉与磨合程度则决定了合作的实效性。教师到企业实践,必然与其他员工频繁接触,在这个相互影响、相互摩擦的过程中,若沟通不好、关系紧张,必将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给其造成一定的损失,也会使教师到企业实践收效甚微,并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后继者到该企业实践。

(三)企业层面的建议

1.树立长远目标,强化人才意识,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转化为有利于自身的生产性投资。专业教师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到企业实践,不仅对学校和自身有利,更重要的是对企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这一切则取决于企业是否充分开发来自于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利用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才能为其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员工培训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服务。因此,为实现多方共赢这一预期目标,企业有必要认真对待实践教师,在增强对专业教师锻炼与塑造的同时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2.校企联合,制定完整的实践规划,采用师傅制,开发实践指导手册。企业需要与学校、教师相互沟通与交流,与其共同制定符合三方需求且能够实现实践目标的实践规划方案。另外,采用师傅制,到企业实践的每一名教师,根据其专业及意愿,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安排至少一名以上的指导师傅,专业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同时,约合学校,在职业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开发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指导师傅和专业教师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规定实践的目标、内容、时间安排、操作流程等,让指导师傅有章可循,让专业教师有事可做。

(四)教师层面的建议

1.根据自身专业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提高实践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根据所在院校的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内容,针对平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结合企业的文化与需求,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实践方案。明确规定具体的工作日程以及要达到的目标、完成的任务、取得的成果等,避免徒劳行事。

2.放下身架,快速实现角色转换。到企业实践,专业教师要视自身为企业一员,与企业员工同作同息。同时,将自身从学校的教室转移到企业的生产现场,将向学生的知识传授转换为与企业师傅的经验交流,带着问题脚踏实地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充分掌握企业内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熟悉企业经营理念、运作模式、制度与规范、文化和需求,了解行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3.树立正确积极的态度,提升服务企业的意识,实现多方共赢。教师到企业实践,一方面,是为了了解企业的新工艺、新方法等,提升自身的操作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应是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服务,为企业提供生产和技术等方面的帮助。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专业教师应从思想和行动上实现与企业真正意义上的接轨,让自身、学校和企业都能从实践中受益[6]。

4.勤于记录,及时总结,时刻反思和自我评价,提高实践的实效性。到企业实践就是为了提升自己,机会难得,教师们应当始终保持对诸如“如何将从企业中学到的内容应用于日常教学之中?”、“如何使课程教学符合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等问题的思考,时刻记录对自己、学生和学校有用的东西,时刻反省自己在生产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好与坏,做中学。进而在实践结束后,能做到面向企业和生产,开发适应企业需要的校本教材,变换传统的教学模式,既能为企业培养一批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都比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又能提升所在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还能与其他教师分享、交流,促进自身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启龙.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困难与对策[J].职教论坛,2009(13):12-14.

[2]胡业华,卢建平.中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机制的分析与完善[J].职教论坛,2013(28):68-73.

[3]刘红委.高职企业教师流动站管理模式探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9-81.

[4]关锦文.到企业挂职锻炼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6):36-37.

第3篇:支教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中国分类号】G71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这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硬件条件、资金投入等已不再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这一现状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通过认真分析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改善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从而更好的配合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一、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职业教育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1)经费投入不足,学校硬件设施陈旧。

1996年,国家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11.53% ,2002年下降到6.35%。这种缺欠的后果是“九五”期末和“十五”期初,我国职业教育较大幅度的后退。由于投入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设施不足,设备陈旧,绝大多数学校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尤其是职业教育,它不同于基础教育,只需要一只粉笔+一块黑板就可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职业教育除了理论教学之外,更需要一定的实践过程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办学经费相对不足,实训教学设施陈旧落后、工位不足、缺乏器材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些设备不能满足学生高强度的技能训练,使实习效果大大折扣。这一现状是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差的主要原因[1]。

2)双师型教师匮乏。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它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因此,职业教育所学习的课程

应该与一线生产密切相关,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有丰富的一线生产管理经验,并且懂得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然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双师型”教师短缺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开展的一大“瓶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数在2005年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80%”。但是我国职业院校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远远低于这一数据。和风英等人通过走访云南省10所职业院校调查发现:“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26.78%,占专业课教师的35.15%。2009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为29:1,其中普通中专学校高达31.4:1;2010年生师比更高,远远高于教育部规定的18:1[2]。

3)缺乏特色教材,课程内容陈旧。

职业教育主要是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职业学校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与设置课程,并编写校本教材,能够快速跟随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我国职业教育现有的教材存在版本太多、太滥、结构相对滞后,教材内容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积累,而忽视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且内容的更新速度远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速度[3]。

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课程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严重不符。虽然有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少量的实习环节,但是由于受实习设备、实习条件及实习经费的影响,还没有真正做到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4]。

4)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不够紧密。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普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内部体系之间是割裂的,他们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链接,阻断了职业院校毕业生晋升的门路。我国高职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为主,对口升学招生指标只有5%,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出路没有普通高中学生出路广,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只能选择高考成绩处于“低分段”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影响了职业技能的培训效果[5]。

三、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采取多种举措,解决经费难题

一方面,积极呼吁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广泛引进社会资金,以改善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实习设备。另一方面,引进市场调节机制,通过“影子价格”来影响学校的效益,“影子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校的声誉和实力、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水平、师资力量和其他办学条件,当前的职业教育市场是买方市场,学生可以根据“影子价格”选择合适的学校,职业学校也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影子价格”来吸引更多学生。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发展“企业联盟”、“订单培养”及“校企联合”等多种办学模式,形成从就学、培训、就业、管理和服务一条龙式劳务输出链,这种培养模式一方面迎合了企业发展的需要,解决了“用工荒”的难题,另一方面学校能从这种模式中获得了一定的培养经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校的办学成本,并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2)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

职业院校的教学特色对教师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是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但要具备本专业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把“系统理论知识”改造成“系统的应用知识”;不但具备较强的工程思维能力,还要能将项目、任务进行筹划、实施、协调、评价;不但要懂“教育”,更要了解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特点及学习规律。为了确保职业院校的教师尽量满足上述条件,必须对教师进行专门的系统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首先,教师的个人收入应与技能挂钩,以刺激教师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其次,师资的引进要突出能力指标,而不能被研究生学历、高级职称和年龄等指标僵化住,尽量引进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沟通技能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同时,打破教师聘任的终身制,教师应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双向流动,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最新的行业技术和动向,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最后,要发挥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和影响力,勇于担当起年轻教师的培训工作,实行导师制,由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年轻教师以提高教学实践能力[6]。

3)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

由于职业院校生源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这就要求其课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与实践为主导的课程形式。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树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就理念,根据社会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职业市场需求进行课程改革;课程的设置应注重能力培训、知识传授、素质培养的协调,在教学过程中,应淡化知识的积累,而突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实训过程中,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突出能力目标、强化知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上手快,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随着形势的变化,技术的更新,需要在工作岗位上自我学习时,可能落在别人后面,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应灌输“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现代学习观[7]。

4)加强不同层次职业院校的沟通与交流,拓宽毕业生升学门路。

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应加强交流和沟通,通过成立职业学会或教育联盟的形式展开教育资源共享、双师型教师培训及联合办学等方面合作,这样既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又有利于系统培养目标的制订。通过这在沟通与交流,也可以在现有招生制度框架下,灵活的利用国家现有政策,如:“3+2”模式、“2+3”模式、“对口升学”模式、“直通车”模式,在一定程度能帮助中职生实现上大学的梦想[8]

结论:职业教育的发展关乎中国经济的调整和转型,关乎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有助于职业教育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也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作者简介:苑振涛男1983年1月出生,硕士研究生毕业,助教,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高职本科)教师,主要从事方向为焊接工艺与设备研究。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

究,2012(2).

[2]刘海君.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7).

[3]王军伟.“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之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2004.

[4] 杨黎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J].职教论

坛,2006(9).

[5]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出版社,2008.

[6].孙燕.提高教师参与课改的动力和能力[J].现代教育,2009(6)

第4篇:支教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范文

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作用是巨大的。

提出构建自治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目的在于依据自治区高职教育的发展,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和管理,通过对现有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实事求是面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达到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有效实现。

一、自治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的各职能部门都承担着和发挥着培养人才的职责,但职能部门的相对独立性,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和保障机制的良性运作

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指通过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监督和控制把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有机协调统一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程序有机地运行从而形成的一个多要素多层面多形式范围广泛的综合监控组织制度。学校作为教育教学质量的内部保障主体就是要把参与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基本要素诸如职能部门机构、教师、学生、信息、环境设备等统一运作起来,从而形成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控制。所以,从发挥教育职能部门作用角度来说,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应是对学校各职能部门的综合监控,而不是个别部门的监控,比如说单纯对教务、教学部门的监控。

从自治区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由于学校的各职能部门及其岗位职责都处于不断调整和完善中,无形中阻碍着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运作;反过来,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不完善则又丧失对本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强有力的综合监控,使各职能部门缺乏有效配合,从而无法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

1.在推行院系两级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薄弱环节。正是这些薄弱环节的存在,使院、系(部)的教学部门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工作难以沟通。难以顺利展开的局面;职责的不明确和重叠经常导致部门间处于不能配合、协调的工作状态,遇到责任归属问题时又往往出现纠纷,结果带来院系两级管理资源效用低,使本来就不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难以施展。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只是依靠上级的政令畅通,而不是用制度来保障。

2.有研究者提出高职院校应该建构以就业为导向,以过程控制为重点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从而提高教育服务的过程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自治区的许多高职院校中,就业部门或学生部门担负着学院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与外部教育评价制约的连接纽带,通过对毕业生质量的跟踪和用人企业的信息反馈,可形成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参考信息;但现实中,就业部门或学生部门并不直接参与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信息收集与反馈并不能对本校的教育服务与培养过程形成控制,甚至是影响。所以,以就业为导向,以过程控制为重点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也难以建立和发挥作用。

3.教育教学质量不是单纯地表现在教学质量上,还包括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关的所有工作的质量,如学生管理、第二课堂、社会调查、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形成、校园文化的形成等。高职院校作为一个系统,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人员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一总目标而工作,都承担着人才教育与培养职责,尤其是教务处、学工处、科研处、团委、实训中心、图书馆、后勤服务中心、党委宣传部和系(部)。在学校人才培养当中,教学系(部)处于核心地位,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对象,但其他职能部门也承担着人才培养的指导与服务职能。

因此,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必须包含对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综合指导监控,只有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都充分履行职责,学校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但高职院校由于存在对教育教学服务质量的认识不足和认识偏差,在“学科本位”的思维模式下,往往认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主要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这种认识容易忽视对非教学部门的监控,从而造成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只是单方位性,而不是全方位性。许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只是从有责任感的工作人员身上感觉得到,而不是通过强有力的制度表现出来。

(二)从质量管理角度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并没有建立独立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中心

多数高职院校把这种监控职能赋予教务处的附属组织――教学督导组织。然而,从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本身来说,教学督导组织职能难免是以偏概全。

教学督导不同于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二者既密切相关,又有层次区别。从范围上讲,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是以教育领域的全部内容为检查、监控对象,涉及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教学督导只是教育监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因为如此,许多研究者开始把重点放在如何通过完善教学督导机制来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上。

从自治区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教学督导的工作主要放在日常课堂教学管理上,进行监督、检查、评价与指导。教学督导的范围和内容局限于教学工作,也就决定了教学督导代替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是以偏概全的行为。另一表现是在自治区高职院校当中,有的院校组建独立的教学质量监控部门――督导处,实现了对教学质量适时有效的监控。但督导处作为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平行机构,并不能对学院的其他职能部门实施监控指导。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督导处由于权限决定了其作为教学督导组织是无法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职能的。

(三)从高职院校发展现状来看,多数高职院校一直沿用教学督导组织负责完成教学质量监控

“学科本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督导已经不能适合以“能力本位”为发展特征的高职教育事业,从而导致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普遍存在问题且至今得不到彻底解决。

1.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范围狭窄。

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局限于教学质量,还包括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关的所有工作的质量,如管理水平、教学基础设施、课程设置、教材等。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学质量监控的范围仅限于对学校教学秩序等监控,对管理水平、课程设置、教材等则疏于监控。

2.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自治区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没有建立一套适合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偏重理论教学,而对于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建设缺乏思考。

3.教育教学管理缺乏科学的监控。

高职院校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只重视教学科研人员和课程的质量,忽视学生的质量和基础设施及学术环境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许多院校在做了大量的监控和信息采集工作后,往往只是提出问题,而没有解决的方法,或者虽然有了解决方法但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更没有限期整改或跟踪进行检查的科学监控管理制度和奖罚措施。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当前自治区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并有待完善:一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需要完善;二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机构有待建立;三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认识需改变。

二、构建自治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对策

(一)纠正狭义的教学质量观就是教育质量观的观念偏差,正确理解教育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组成部分,教育教学质量是能在教学质量中体现出来的,但人才培养水平与质量只依据考试或结业成绩来评判受教育者的培养质量,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显然只突出了教学质量部分,而不是全面的教育教学质量的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不仅要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而且要学会做人处事,将继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等纳入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所以,要建立有高职特色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形成对学院的各职能部门的全面、综合监控,将教学监控与管理监控、后勤监控、环境监控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文化建设应当是学校所有部门的共同职责,要不断强化全体师生员工的质量意识,进而理解学校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使提高办学质量成为全校上下共同的内在追求。

第二,构建以激励为主,监控、约束为辅的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执行质量成果激励机制和事故认定处理机制,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督导监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评价,提高实践教学地位,以保证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组建独立的教学质量监控部门,探索教学与非教学协同监控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目前,自治区高职教育大规模发展,许多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出现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如何建立一套目标明确、方法科学、可操作性强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持久改善,是自治区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

自治区多数从中职升格为高职的学校,对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规律比较熟悉,但对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规律缺乏认识,因此,研究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制度,明确职能处室和教学院系的职责,规范教学管理程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加强教学管理,理顺工作职责,使教学管理规范化、可操作。组建独立的教学质量监控部门,以检查、反馈环节为主,专门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实现对教学质量适时、有效的监控,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组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职能部门,研究与建立教学与非教学协同监控管理制度

为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有效实行对学院各职能部门的全面监控,学院在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同时,也要有意识完善其他职能部门对人才培养的效能发挥。在强化对教务处和系部等教学部门监控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非教学部门――学生处、团委、后勤处、招生就业处等的监控,目的是让他们充分发挥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职能。所以,在建立教学工作两条线管理模式同时,笔者提出建立另一个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即教学与非教学监控协同管理模式。

1.设立非教学(教育)质量监控部门。作为督导处,可下设两个职能部门,一个是教学质量监控职能部门,即相当于教学督导组织,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另一个是非教学质量监控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对非教学质量监控即服务学生、管理学生的职责和效能的监控。

2.非教学(教育)质量监控部门可由院长助理负责执行其职能。对院长负责,协助院长形成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同时配合其他分管院长协助其他院长形成对非教学部门服务学生、管理学生的指导和监控。

3.非教学(教育)质量监控部门及时与教学质量监控部门沟通交流和信息反馈,共同与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完成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保障和监控。

第5篇:支教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范文

想要学好一门外语,必须重视两个方面的学习和突破,即词汇和语法。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学不好英语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单词,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英语教学,除了讲解语法规则和测试,考试讲题意外,可能花时间最多的就是词汇教学(刘兆义,2009)。的确,词汇就像是楼房里的砖块,语法是这砖与砖之间的水泥。语法相对来说变化的可能性比较小,一段时间下来基本保持相对稳定,或者至少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词汇的变化相对明显些,相同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呈现不尽相同的意义,有时词性都会发生转变。这给广大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和考验。加上教材不断更新,对于词汇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课改以后,对于学生的词汇教学要求日渐提高,需要掌握的词汇量的不断增加,更使广大一线教师感到头疼。一旦词汇这一关突破了,加上语法的讲解和练习,突破英语自然就不成问题。即使这是一个公认的难关,广大教师也不能放弃。我本着探索学习的精神,力求从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入手,探讨词汇教学如何进行更有效,希望能给予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指导。

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词汇教学机械化,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

当前词汇教学还处于机械化阶段,一些教师只是一味地把该讲的内容讲完,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能否跟上,导致不少学生上课成了“速记员”,不停地跟在老师后面记笔记,根本来不及理解消化,甚至都来不及好好看上一遍,就赶紧接着记下面讲的内容。由于老师上课的重点并没有听清楚,只管“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后只是机械地记忆复习,考试时仍然不会运用。有的教师总在感慨,明明考试的内容上课都讲过的,学生怎么就做不对或者总是反复错呢?问题在于课堂教学的机械化操作,导致学生课后抓不住重点和难点,只会记忆死的知识内容,默写可能还不错,但一旦到了运用阶段就拿不准了。

2.词汇教学呆板化,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词汇教学是贯穿于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任何阶段都不可能脱离词汇教学而谈及英语教学。这就意味着长期用同样的方法教授词汇,必然会使学生厌倦乏味,久而久之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了兴趣的学生怎么可能学好英语呢?例如,每个单元的单词都是按读一遍,然后讲解一遍,最后默写一遍的套路,学生肯定会对听课失去兴趣,对词汇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前处理所有疑难词汇,此举虽为学生扫清了词汇障碍,但学生失去了对目标语篇的神秘感,丧失了通过自主阅读语篇形成诸多策略和能力(黄耀,2010)。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又导致兴趣下降,信心不足。

3.词汇教学均衡化,学生不知道主次轻重。

不少教师认为,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越大越好,这其实是片面的。词汇量确实需要扩大,但有个质的问题:词汇掌握的要求不尽相同。并不是说学生掌握了越多的词汇,英语就一定学得好,考试一定没问题。其实,词汇掌握是要分层次级别的,有的词汇只需要知道意思就可以,有的词汇需要会读会写,有的词汇会读会写还不够,还要会用。如果一个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足够大,但是掌握的层次级别没把握好,只需要知道意思的单词他拼命学习用法,而需要会运用的单词,他没有重视,只会读写不会用,那么能说这个学生的词汇学得好吗?这里面就有质的差别,会严重影响英语学习效果。常有教师感慨,某某学生平时学习挺认真刻苦,词汇量不小,而考试时不能正常发挥,很可能就是在词汇分层掌握方面出现了问题。

4.词汇教学极端化,学生全靠短时强记。

有个现象比较普遍:学生上课听讲,课后复习,默写不错,可到考试就不行。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容易忽略:学生平时的学习默写,基本靠短时间强记,而一旦时间长了,中间没有安排及时复习,就全部忘记。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极端化,即一味的输入,重视短期记忆,忽略了学习记忆的规律,短期看来效果显著,可是时间长了,却不尽如人意。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遗忘在学习新知识之后立即开始,,一天内遗忘大约67%,随后以往的速度会逐渐减慢。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记忆的特点和规律,设计科学的词汇复现活动(刘钰、谢朝富,2011)。比如课后辅以相关的强化训练,尽量多地提供词汇使用的语境,并指导学生理解记忆,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花了大量精力而效果不显著的现状。这些复习和复现活动,有的老师认为没必要,或者没时间安排。恰恰词汇教学没办法取得突破,学生学得苦,效果还不显著。

三、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指导建议

鉴于上述词汇教学问题的存在,通过对其原因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应对,希望能改变词汇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指导。

针对存在的不同问题,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针对“词汇教学的均衡化,没有重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点:教材中的词汇通常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课程标准规定要掌握的词汇,属于核心词,要求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第二层次是话题拓展词汇,属于认读词,大部分不需要学生掌握,只要求听读、会读;第三层次是因行文需要出现的词汇,学生只要理解即可,并不需要掌握。(张献臣,2007)教师在平时备课时就应该对不同的词进行层次的划分归类,对于第一层次的词汇,一定要学生重点掌握并学会运用;对于第二层次的词汇,只需要学生知道意思即可,适当辅以简单运用;第三层次的词汇,并不需要要求学生记忆甚至运用。只有这样,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才知道重点所在,再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词汇学习就不难了。

再如,对于“词汇教学极端化”的问题,学生只能靠短时强记这个问题,我们应从长计议。首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学生在毕业时需要达到3500词左右的词汇量。然而教材中的词汇复现率过低,学生对学过的词汇常有似曾相识却陌生之感。因此,有意识地多次复现所学词汇是词汇教学的重要环节(黄远振,2003)。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有意提高词汇复现率,让学生反复操练,反复运用,从而加深学生对词汇的印象,提高词汇学习效率。

针对“词汇教学呆板化,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一问题,我们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动脑筋。兴趣是指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建立在人的认识、需要的基础上的,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事物本身感兴趣,如喜欢唱歌跳舞等;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不感兴趣,而对事物所能带来的结果感兴趣,如不喜欢英语,但学好英语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仰慕。我认为,现在的学生学习英语多半以间接兴趣为主,只有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学生才会对学习感兴趣。换句话说,学生只有体验到自己学过的词汇有用武之地时,只有在运用中体验到成功的时候,才会产生学习兴趣,才知道原来学习的词汇还是很必要的。在平时教学中,除了课堂上的精读精讲外,我们还要重视课外泛读,因为Nation(1990)早已指出:通过泛读间接或偶然习得词汇是扩展词汇的好方法。泛读大量课外读物可以使学生反复接触课本中学过的词汇,一方面使已学的词汇得到巩固,另一方面可以接触到一些新词,一举两得。一方面,学生通过泛读体验到成功(学过的单词还是很有用的),另一方面,在泛读中又出现生词的时候,学生才有兴趣有动力继续学习(今天学的没准以后能碰到),大量泛读很有好处和必要。

2.学习策略指导

新课程标准将词汇学习策略列入词汇教学内容(孙明、李涛,2010)。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词汇学习策略的指导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构词法

掌握构词法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有效扩大词汇量。比如,学生如果掌握了im-,non-,anti-,dis-,semi-等词缀,那么见到semicircle就会知道是“半圆”的意思。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词缀知识,并且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这些词缀,比如通过阅读,听力或其他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对词缀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并会运用到练习考试中,一是节约了时间,二是提高了考试正确率。关于这一点,《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九》的第二单元中的Word Power部分有专门讲解,它是侧重讲来自希腊语的英语的词缀,如anti-,tele-,-phone,-ism,等等,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加以拓展,从而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2)勤翻字典

往往英语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都有勤翻字典的习惯。因为通过翻字典,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词义和用法,同时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翻字典可以分为“精翻”和“泛翻”。所谓“精翻”是指针对学习中遇到的核心词汇或高频词汇查阅字典,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用法和例句,达到巩固提高的作用。所谓“泛翻”,是指平时有时间的时候,本着“开卷有益”的思想,随手翻翻字典,有时候能遇到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词,顺带看看用法及例句,长此以往可以起到积累词汇的作用,不至于等到用到的时候才要翻字典。

(3)拓展阅读

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除了教材外,学生还要大量阅读相应水平的报纸杂志等。这样做,一方面是通过阅读再现已经学过的词汇,进行巩固记忆。另一方面,可以扩大词汇量,学到一些生词,再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进行一定的了解掌握。特别是反复出现的高频词,通过大量阅读一定能够牢牢掌握。

(4)准备词汇本

平时作业,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词汇很多,而对于不同的学生,生词不尽相同。最好的方法是每个人都准备一个词汇本,有针对性地写下生词,这样有时间的时候可以多翻翻,日积月累就会记住,就扩大了词汇量。比如,abnormal一词,有的学生可能认识,因为教材上学过,而对于有些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而言,可能一时还没有熟练掌握,应该把这个词写到词汇本上。这个词汇本是每个人所特有的,针对自己词汇学习状况的补充强化,必须每个人平时用心记,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5)勤写苦练

任何知识想要成为自己的,必须尽可能多地使用。词汇学习也不例外。要想熟练掌握一个单词,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际运用。方法有很多种,比如,针对那些核心词汇,必须多写多用,如用生词造句,或者通过写英语作文的方式练习,等等。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只要长期坚持,肯定能熟练掌握。

3.学习心态指导

在实际操作中,除了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会影响学生的词汇学习外,教师对习心态的指导也很重要。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情绪极不稳定的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词汇学习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帮助其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有利于强化他们词汇学习的效果。比如,有的学生对于词汇学习有恐惧感,觉得怎么都学不好。教师要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的信心,在学习词汇时对他们稍稍降低要求,等到他们体验到成功,再慢慢提高对他们的要求直至恢复正常。有的学生对词汇学习比较焦虑和不安,因为他们想“一口吃个胖子”,想在短期内有大的突破,可一旦实现不了,就会自暴自弃,觉得反正学不好了,就不好好学。教师要对其进行开导,让他了解词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短期内一蹴而就,慢慢引导,让学生懂得词汇学习的一般规律,告诉他即使一时半会没能实现预期目标也不要气馁,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变。这样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努力一段时间后,必然有成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他们的学习心态,必要时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词汇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6篇:支教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 问题 对策

《成本会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内容涉及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计算、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由于不同企业会因生产经营情况不同而呈现差异化的特点,而且在同一企业也有可能因生产模式或技术工艺的改变以及成本管理的要求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掌握成本会计核算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而且能够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及管理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满足未来企业对成本会计岗位的需要。本文就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校内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校内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内容设置存在某些不足

《成本会计》校内实训包括阶段实训和综合实训,其内容是针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应掌握的某项方法或技能设置,具有一定的仿真度。但是由于教材所涉及的进行成本核算所运用到的各种方法均是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工作方法,也就是说是经过整理、加工而模式化的方法,因而据此安排的实训,也只能训练典型工作方法的运用,并不一定就是实际工作中能直接用的上的方法。比如为了配合学生掌握品种法的应用,教师会选用一套为“品种法”“量身定制”的仿真实训资料。资料中背景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及管理要求和品种法的适用范围完全一致,相关成本费用资料按也是按照品种法的费用归集分配顺序提供,操作步骤完全按照品种法的成本核算流程设置,学生只要按照操作指令按部就班的完成指定工作任务,只要不出错,都能得到设定好的工作结果。但若仅仅止步于此,仍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忽视成本会计意识的培养

尽管经过传统实训训练,学生们的操作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学会了如何设置成本费用账、填制各种费用分配表、进行账表间的结转、账务处理乃至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编制成本报表并分析。但是就大多数学生而言也只是机械的执行工作指令的结果,并不明白自己所做工作的意义;当然也不知道如何组织成本核算工作;如何设计各种费用分配表格;计算出来的成本数据有什么用。甚至于离开了业务提示,学生们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忽视了对学生成本会计意识的培养。所谓成本会计意识即成本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感觉和职业判断能力,包括对自己岗位功能的的充分认知,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处理工作任务时习惯遵循的原则。成本会计意识是支配和调控成本会计人员职业行为和活动的调节器,只有形成了成本会计意识,学生才能在未来的职业工作中对生产经营中的成本事项由被动应对变成主动反应。

(三)文字性的实训资料缺乏真实感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在制造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不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技术工艺及产品质量等情况,因而对课程涉及的成本内容在认识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虽然仿真实训资料对背景企业生产、工艺、产品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和描述,但限于资料自身的用途和局限性,学生对一些名词与术语诸如;车间、工段、工艺员以及生产工艺流程、工序、定额等等不知所云,且难以有切实的感受和体验,囿于这种情形下的学生在主观能动性上的发挥将会大打折扣。

二、完善校内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一般来说人们只有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精神才能放松,遇到问题时也会积极思考找出解决的办法,要让学生消除对仿真实训环境的陌生感,让学生感受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是必不可少的。为此,除了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鼓励学生假期到企业实习以外,让学生观看视频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方面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去合作企业录制生产经营活动的视频在课上播放。一但学生熟悉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主观能动性就会被激发起来,他们会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样,积极思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成本会计意识。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形成一项认知及掌握三项原则。一项认知是指明确成本会计工作服务于企业成本控制、节约费用、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成本会计人员应具备成本管理的全局意识,应将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成本计算核算、成本报表编制和成本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三项原则是指:重要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受益性原则。其中,重要性原则强调进行成本核算时应分清主次,主应从细、次应从简;简要有理、细应有用。即从实用角度出发,既不盲目追求繁琐,也不片面追求简化;因地制宜原则是讲在选择成本计算方法时必须考虑企业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的特点以及管理的要求,切不可生搬硬套书本知识,要学会变通;成本的计算过程实际上就是费用归集与分配过程,但所有费用的分配都应遵循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谁承担,单独受益单独承担,共同受益分配承担,分配标准与受益数量之间应具有因果关系。

(三)以典型工作方法为基础,提升实战能力。由于课程所涉及的成本核算方法大多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已经模式化的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制造业的成本核算环境远比书本上要复杂、灵活的多,学生在课程中所学到的方法很难照搬到实际中去。因此当学生掌握了成本核算的基本技能之后,还应适时进行非典型状态下的训练,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以便将来能够更快的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为此可以设计一些“实战模拟”训练,比如:选取若干不同类型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图,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应采用那种成本计算方法,可以自己假设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要求;计算投料率和在产品约当产量时让学生思考非俗纪读戏绞较拢4种投料方式以外)如何计算投料率;仅提供背景企业成本资料不给予任何业务指导要求学生自己完成成本核算全过程,包括选择具体方法,设计费用分配表格和成本核算程序最终完成成本计算等。

参考文献:

[1]庾慧阳 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与探讨《中外企业家》

第7篇:支教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范文

关键字中职;市场营销;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330-01

市场营销学20世纪初创立于美国,1978年引入中国并初步传播。20世纪末,市场营销学在我国也被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列为新兴的公共学科。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我们应针对社会的需求,培养有高能力的实用性人才。这就需要改革市场营销教学,使之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

1当前中职市场营销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学习基础差,缺乏自信。中职学校多数学生没有达到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他们是带着中考的挫折感踏进了中职学校的校门。他们初中学业水平较低,学习方法欠佳,严重缺乏自信。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来看,一个人的智能不能仅仅以他在学校中的表现为依据,而是要看这个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际合理环境下的创造力。中职学生是一群具有特殊智力倾向的群体――潜力未被开发、学习成绩或品行暂时落后的学生。当然问题不是单纯地来自学生本身,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观本身也存在问题。

1.2教学理念因循守旧,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期以来,我国各类教育受前苏联教育理论影响,形成了“以教为主”的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教学基本上是采用“填鸭式”被动教学。这就使得教与学分离,这种状态下的教学效果必然是收效甚微。教学内容采用学科体系,强调教学内容的科学、系统、完善,但不强调其实用性。职业教育也没有完全摆脱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方法、重应试轻应用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职校就按普高模式办学,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3实训实习有所欠缺。在中职学校这是个普遍性的问题:对营销类专业重视不够,经费的投入很少,相当一部分的中职学校都没有建立营销模拟实训室,用以提供学生营销实训、实习需要,更不用说到校外去建立相应的实训实习基地了。一些学校虽然建立了相应的营销模拟实训室,但是,毕竟模拟的实训室与现实生活中的营销环境有着相当大的差别,有些营销实践问题是不能通过校内实训就能解决的,这样学生就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了解当今社会对营销人才的真实要求。

2中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等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觉思考。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发展智能的积极、双向的教学方法。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在讲授某些知识点时,可以将书本及所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刻而有效的树立市场营销观念。比如在讲品牌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讨论以下平时大家都穿什么牌子的衣服,这样就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选出几个最受学生欢迎的品牌,然后问学生为什么喜欢这些品牌,进而引入为什么要有品牌以及企业的品牌策略等等,最后在讲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后再布置学生为自己喜欢的某一商品设计品牌。由于学生在刚一接触品牌这一知识时,受到教师的启发,学习积极性很高,而且悟性也较强,在之后的学习环节中就会兴趣盎然,学习效果非常好。

2.2加强指导,引导自主解决,扎实学生营销观念。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中职市场营销教学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只满足于学生的“学会”,还要引导学生自己“会学”,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要把事情做“完”,而应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例如,在讲营销调查问卷设计时,先发给学生一张标准的调查问卷,然后让学生根据问卷的样式和教材知识去归纳问卷的结构,最后根据样卷再为某产品设计一张调查问卷。教师只要最后对课堂作业进行讲评和解析。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行动中不断解决问题,手脑并用,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内驱力,同时又使学生的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

2.3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营销能力。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实践证明,单一的课堂讲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法创新。

2.3.1案例教学法。比如可以让学生到校园及周边地区店铺、企业中实践,让他们搜集现有店铺企业的经营范围、经营业务、组织结构、营销状况、销售收入等基本情况,在调研的基础上,让学生再通过互联网及其他统计资料更深入地搜集相关数据,并据此做SWOT分析,最后回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

2.3.2协作学习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个别章节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研讨和学习,然后展示成果并开展组间的比赛。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趣味性。此外还有启发式教学、角色扮演教学法、拓展训练法等。

第8篇:支教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短期支教 农村小学教育 影响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1-02

近年来,以短期支教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发展。以在校大学生为志愿者、农村中小学生为受助对象的短期支教,因其形式灵活、时间较短、易操作,逐渐成为热门的一种支教方式,同时也成为推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落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新举措。①与此同时,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短期支教,仍然存在着各种弊端,因此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短期支教的影响及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1.调查研究的对象

根据研究的实际内容与需要,本课题小组选择宁德地区部分农村小学,如:飞鸾下村小学、霍童文峰小学等教育实习基地作为本次课题的调查研究对象。为获得多方面的信息,本课题小组在调查中,针对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角色进行问卷调查及随机访谈。

2.调查研究的内容

为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缺失加以分析,本课题小组为此制定了目标。首先,我们深入农村考察,实地了解我系支教的教育实习基地的现状;其次,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再次,对比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短期支教分别存在的问题与影响;最后,对师范生短期支教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影响提出改进策略。

3.调查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课题小组设计了全面的问卷调查表,采取家访方式发放问卷、下课后上街随机发放问卷、利用做公益―― “清扫街道”时发放问卷;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跳“小苹果”广场舞时随机发问卷,共发放500份问卷,问卷填完后立即回收,以确保问卷的效度。本问卷主要涉及关于师范生授课情况、家长对师范生支教情况的反映如何以及师范生支教对授课学校的影响等问题。

(2)访谈法:问卷回收后,采取与受教学生家长、教师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对师范生短期支教情况的整体看法。

(3)观察法:在支教期间,观察支教者授课的情况并作好记录。

(4)文献法:主要参考了一些关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相关论文。

二、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短期支教现状

1.对授课内容的反馈

调查表明,在地方院校师范生支教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不同的家长持有不同的见解。根据问卷调查表上一道多选题,本课题小组得出结论,(见图一)有76.67%的家长认为师范生支教应该注重德育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还有73.33%的家长认为支教的内容应当注重于特长教学;只有30%的家长认为课本教学才是支教的重点。可见,大部分的农村家长都认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希望支教的内容能多元化,能多开设动手操作的课程,家长认为孩子需要锻炼提高的是学习的能力,需要培养的是良好的品质、习惯和健康的心态。家访时有部分家长反映不是很赞同大学生支教教受文化课,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原本就安排文化课,另一反面是认为大学生教学经验不足,知识有限,未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授课,而是盲目灌输新知识。这就反映出农村孩子相较于城市中被要求“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更为幸福,更为自由的一面。所以在选择支教方式时,有多达86.67%的家长选择了通过游戏和孩子们交流以及教授知识的方式。

2.对授课情况的调查

在支教期间,支教者安排了丰富多样的课程,给农村小学生带去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本课题小组进行对上课情况的观察,发现上课期间学生们不仅积极参与,并且对授课内容也是非常的满意。但有些内向的支教者不善于与学生沟通,在上课的过程,存在一些小学生因与支教人员缺乏沟通交流、上课比较拘谨、支教者组织能力较差、缺乏教学经验等问题,导致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性不佳。并且,在支教过程中,因支教者缺乏教学经验,以及欠缺管理能力,所以不能很好地维持课堂纪律,同时受教学生年龄跨越大,自身已有的知识程度存在差异,接受知识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不能达到很好的授课效果。

3.对当地农村及受教学校的影响

根据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见图二)74.67%的家长认为短期支教对受教学生非常有益,对他们以后的理想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23.33%的家长认为短期支教可有可无,对受教学生得不到实质性的帮助,还有个别的家长认为由于文化,年龄等差异,受教学生可能被大学生的某些行为误导。对当地来说,有54%的家长、老师、及当地村民认为短期支教可以促进当地乡村教育的发展,还有的认为可以引起外界对当地的关注,与此同时,有26.67%的村民觉得会给他们带来不便。在对社会方面,76.67%的调查对象认为短期支教可以号召社会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关注,并提高农村地区的知名度,传承侨乡博爱互助精神。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地方院校师范生短期支教对农村学校带来很大的影响,为农村学校提供了优良的教育,带去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改善农村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三、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短期支教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这次支教活动以及调查,可以看出,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的支教者自身素质、前期培训工作情况、授课形式以及小学生自身等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1.支教者自身素质

从访谈中我们得知受教学校教师及家长认为,大学生热情、有耐心、有爱心、亲和力强,在支教中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生活,并深受孩子的喜欢,但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专业知识不够精深,教师技能欠缺,不能很好的达到授课效果。同时,据反映,存在少部分支教的大学生毅力欠佳,不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对艰苦的教学环境有所抱怨,还有的不能正确对待支教活动,只是为了体验支教生活,为了增加学分而支教,没有正确认识支教存在的本质意义,因而不能使支教活动得到理想的效果。

2.前期培训工作欠缺

由于支教者与当地村民的沟通较少,可能会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带来影响,导致村民们不理解短期支教、不完全赞同短期支教。因此,面对支教过程中与受教地区因沟通不当而引起的矛盾,因此支教组织者应逐步完善培训工作,不断加强支教人员各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缺乏前期的培训工作,支教人员不能很好的学习并完善自身素质,同时不能很好的安排支教的课程,使得课程杂乱无章,存在支教者没有目的地选择教授的课程,而随便安排授课内容的情况,没有将自身所学的专业技能付之于支教中,使得安排的课程缺乏科学性。同时也存在重文化课轻技能课,或者重技能课轻文化课的现象。

3.授课形式不合理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其中有90%的家长反映支教时间太短,希望我们的支教活动时间可以延长。如果孩子刚适应大学生的教学方式支教活动就结束了,那么就无法保证支教的质量,更不能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因而支教活动也得不到应有的价值。支教是为了给农村贫困地区带去新知识、新思想,改善农村教育,这是长远的计划,不是一朝一夕,而支教时间的太短不能起到作用,因而需要建立长期的支教体系。不仅如此,支教时间太短,在与孩子建立感情之后大学生匆匆离去,会导致孩子的心理落差大,需要调整一段时间才能够适应正常生活与学习。因此,由于短期支教的时间较短、人员更换频繁,只能简单的解决受教方一时的困难,无法解决其根本问题。

4.农村小学生自身因素

我们深入农村实地考察,了解了几个农村学校的小学生的生活水平及学业成绩。我们发现由于从小受周围环境的束缚,农村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1)物质条件。农村孩子的生活比较艰苦,父母有的在外地工作,为了生存,每天都很忙碌,因而孩子在缺少父母的关爱中成长的同时,生活水平也不佳。

(2)心理素质。农村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对比较脆弱、自卑心强,尤其对教师的批评十分敏感,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遇到挫折容易退缩。这种情绪会使他们的思维受到压抑、阻碍,久而久之丧失对学习的信心。

(3)学习效率。农村学生不善于交流、见识少、知识面窄、思维不活跃和接受能力缓慢等,导致交际能力、记忆能力及思维能力比较差,阻碍其学习的效果,因此农村学生学习能力相对会落于城市学生。

(4)学习懒散。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和学校管理的疏漏,部分农村小学生存在逆反心理、上课捣乱、学习不思上进、弃学等的现象比较普遍。

五、改善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对策及建议

我们从师范生短期支教对受教学生、对农村教育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调查发现,师范生短期支教给农村小学教育及学生带来的影响利弊兼有, 总体而言,师范生短期支教活动对农村小学教育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针对这些典型的问题,本课题组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和讨论,通过多角度分析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我们对短期支教对农村小学教育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的策略及建议:

1.加强支教人员的自身素质

学校必须要求支教人员注意自己的穿着、言行举止,增强自身的责任,摆正心态。强化学生的专业教育意识,师范生支教应从里到外体现出为人师表的形象,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专业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让自己成为优秀的支教者,使支教活动真正达到预期效果,而不是徒有形式。可以对支教人员进行以下培训:

(1)对支教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提高思想素质。

(2)引导支教人员自觉“修身”,深刻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精髓。

(3)倡导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与学习,提高知识素质。

(4)广泛培养科技创新精神与能力,提高能力素质。

2.完善支教组织培训工作

支教前期需要对各支教人员展开一系列的培训课程,课程安排、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应急方案等项目进行集中学习,让支教人员初步具备教学能力,同时能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作为师范生,学校应重视学生基本的教师技能,对于技能方面可经常组织教师技能比赛,或各个方面技能的培训,比如三笔字、绘画、唱歌、舞蹈等等。对于授课教态,可多给予学生上台机会,多让学生进行试讲,提高学生授课能力。

指导教师与支教人员要多沟通、交流,作为学生的支教人员缺乏经验,难免会遇到困难,这时教师要多给予指导,传授教学经验、处事技巧,比如:安全问题、与村民及小学生的沟通、教学经验等等。同时让指导教师参与支教活动,以便在支教过程中支教者遇到问题时及时向指导教师汇报,能够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支教达到的成效。

3.合理安排设置课程

师范生所学的技能丰富多样,可利用自身专业条件,多开设舞蹈课、书法课、心理健康课等等,给农村学生传授他们未接触或较少接触的课程,大多时候,师范生更倾向于对文化课的培养,而欠缺对技能课的培养,而非师范生会更倾向于开动手操作的技能课,提高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因而师范生也可以借鉴非师范生的教学模式,取长补短。

大学生支教工作要敢于大胆创新。一方面要敢于对课程内容进行大胆创新,能够开设既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又贴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另一方面要敢于对教学方法大胆创新,因材施教,合理搭配多种教学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重视音体美方面的课程,注重培养学习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

4.合理分配支教的时间

支教活动对受教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短暂的支教活动并不能改善他们的教育,只有足够的支教时间,才能让孩子们学到更多有用的、有意义的知识;支教时间太短,教给学生的知识极少,对他们的教育是微乎其微,同时,对大学生的锻炼也是不够的,并且对当地居民、家长来说反而会觉得短期支教可有可无。

5.重视农村学生的心理落差

农村孩子的生活比较艰苦,地方政府可以适当的给予物质方面的帮助,改善农村学生艰苦的学习条件,生活条件的差异会造成他们心理落差,提倡学校多给学生上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可多给予学生关怀、表扬与鼓励,传授正能量。在学习上要相比于城市教师要更加耐心、多加时间的指导,尤其对于成绩差的、厌学的学生不可弃之不顾,而要多费功夫,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予学习上的帮助,同时可进行严格教育,但对于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不可当众或严厉地进行批评。在师范生支教期间,让考过心理咨询师或者善于心理指导的支教人员可以对心理素质差的学生进行疏导,提高农村学生的心理素质。

注释:

①巫蓉,倪明威.大学生短期支教对改善农村教育的效果调查[J].科技创业月刊,2015.(7):P71.

参考文献:

[1]张健.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4.(7):41-42.

[2]董伟.大学生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建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7):26-27.

[3]巫蓉,倪明威.大学生短期支教对改善农村教育的效果调查[J].科技创业月刊,2015.(7):71-75.

[4]李晓露,吴美茹等.大学生短期支教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及改进策略探析[J].教育评论,2014.(10):75-78.

[5]董云影,张慧.浅谈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178.

[6]郭豆豆.社会公益短期支教活动的现状分析[J].中华少年,2016.(5):283-286.

[7]钟琰.社会实践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实践,2015:200-201.

第9篇:支教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范文

这所乡村园刚交付使用,墙体有严重返潮现象,无法进行环境布置,所以园内外环境几乎一片空白。我见到此种情况,就筹划着如何结合实际进行改善。我把自己的想法向示范幼儿园的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大力支持,派了十几名年轻教师利用休息日帮忙进行教学楼外墙以及校园围墙的环境创设。我也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之余,查找相关资料和图片,充分调动孩子们参与环境布置的积极性,组织中心园的老师利用平时的点滴时间,师生共同创设受幼儿喜爱并能与之产生互动的活动室内部环境。各班的“主题墙”“绘画墙”“红花栏”“家园栏”等应运而生。相信良好的环境会如一本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使中心园的孩子们得到情感的体验和智慧的启迪。

有了偌大的新校舍和活动室,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兴趣,中心园的角色游戏也亟待开展。由于教师缺乏经验,我便主动开展了这方面的业务培训,让她们了解角色游戏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我的引领和全园教师的共同协作下,中心园专门创设了“区域活动室”,我们结合乡土资源,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很多游戏材料并合理投放,使中心园的角色游戏趋向于常态化。

由于中心园有几位都是新入职教师,她们迫切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就是如何备好课、上好课、安全带班。开学不久,我通过讲座的形式给老师们讲了如何备课,虽然老师们有所记录,听得也比较认真,但我知道老师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消化了,应该有针对性地给予评价。于是,我检查了老师们的备课本,一本本地仔细翻阅并附上反馈意见。我又利用一次讲座的时间,专门针对她们的备课情况提出建议,这样的讲座更有针对性,老师们也更容易采纳。而后再检查备课本,以前存在的问题基本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