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学生劳动实践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劳动实践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劳动实践感悟

第1篇: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 作文教学 乡土特色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作文往往内容空洞、语言平淡。究其原因,是他们对身边的人、事、物熟视无睹,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如何让农村孩子作文写出乡土特色?作文教学中,应巧借农村生活之“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描绘自然风光,在细节比拼中学会观察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是新课标提出的明确要求。农村有着广阔的田野、错落的村舍,有秀丽的山水,生长着各式的果蔬。随着农时变化,便形成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四季美卷。描绘农村美丽图景,是农村作文写作的首选题材。

1.布置习作任务

进行写景类习作时,有很多学生会立刻回想起曾经的旅游经历,作文往往画面模糊,内容空洞。因此需事先拟定有针对性的话题,要求具体,如“我家的麦田”“门前的小溪”“家乡的那条河”等,宽泛自由的话题如“家前屋后”“菜园里的……”“……的早晨”“那一片……”等,以此把学生的知觉和感觉严密组织起来,指向和集中于要观察的景物。

2.激发观察兴趣

组织学生近距离郊游、踏青,教师实时讲解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观察兴趣。回教室后开展多种活动,如“比一比”,看谁对景物的观察和描写更细致;“辩一辩”,怎样进行景物描写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在比拼和思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3.养成观察习惯

鼓励学生写“观察笔记”,随时记录观察所得,方便日后进行整理和总结。笔记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就能不自觉地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观察得越仔细,写得就越多,也越会有写作的欲望。

二、展示风土人情,在思维碰撞中懂得感悟

农村的人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农村的风俗更加传统、更加丰富。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农村也在起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习作时,如果能把握住它们的精髓,自然能使文章的主题提升层次。

1.确定主题,展开调查

首先让学生明确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如农村仍保持的很多城市己经遗忘的风俗,乡村的辉煌历史,名胜古迹,传说故事等等。

逢年过节,组织了解民俗,如大年三十晚的“守岁、接财神”,年初一的“穿新衣、拜年”,还有清明、端五、七月半的“鬼节”等。可以了解家乡的过去、如今和未来发展趋势,了解村中的古桥、古树、古建筑等人文景观的渊源,收集民间传说、优良传统等。

主题确定后,学生通过询问长辈,梳理家乡的习俗,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习俗或人文景观,进行深入调查,记录下相关故事及寓意等。

2.交流讨论,感悟深义

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为了扩大民俗风情对学生的影响,加深学生对相关民俗内涵的认识和理解,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

结合时节,举办有关风土人情的故事会,如“我眼中的除夕”、“又到端午”、“何时的月亮最圆?”等,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生活中的故事与同学分享,丰富每个学生的体验;针对民风,召开民风发展趋势辩论会,如“明天你还会包粽子吗?”“土灶台真的该退役了?”“月饼还有中秋味吗?”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农村的认识,丰富写作内容。

三、再现生产劳动,在生活实践中丰富体验

“实践出真知。”要想写出乡土味十足的作文,必须要亲自投身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由于经济的发展,如今农村的孩子也缺乏劳动体验,写作时便无法写出真情实感。如果把播种浇水、喷药治虫、收割庄稼等生产劳动,作为一项实践性活动,他们定能在火热的劳动场景中长见识、增才干。

1.感受场景,激发动机

带领学生欣赏以农村生产劳动为题材的画作,如凡高的《种土豆的人》、《两个挖地的农民》、《播种者》、《捆麦秸者》、《劳作中的休息》等,揣摩其中的人物感受。或利用课内外的时间,组织学生实地观看劳动场景,如插秧季节,将孩子们带至田头,让他们真切感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劳动的是你,会有什么感受?”激发学生亲身体验的欲望和动机。

2.集体劳动,初尝滋味

实践活动中,若不加以指导,学生往往带有盲目性,难以抓住对写作有用的信息。因此教师必须提前明确活动的方式、途径、目的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如:学习植树,先跟着老师做,边做边问不同树的种植方法、过程。学生掌握了植树的要领,文章也会变得有血有肉。

3.自主实践,写出个性

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一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时也用作文课时间。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环境,选择乐意参与的生产劳动,如插秧、锄草、晒谷等。亲身经历后,每一个劳动场景都让他们历历在目,深有感触。习作时或是写劳动趣事,或是反映劳动艰辛,或是写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说真话、抒真情。”

第2篇: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走进自然,感悟自然,以托物言志见精神。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最真实最鲜活也是最富于变化万千的。此山非彼山,此水非彼水,河流山川、花鸟虫鱼、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这一切的个体皆以其鲜明独特的个性张扬自己的本色、彰显自己的生命,才造就大自然的千姿百态与鬼斧神工。这与学生的作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鲜活有个性方能打动人。

大自然鲜活的个性需要我们零距离地去接触、去感悟,去挖掘其中无穷无尽的最新鲜的作文素材,用心去揣摩、思考、感应,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将其中所蕴藏的情感挖掘出来,表现出来。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是会说话的,有感情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是水的柔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山的诡秘;“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春花出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荷花争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草的顽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木的萧瑟。正所谓“一草一木总关情”。大自然从不欺骗人类,因而来自大自然的情感总是真实而朴质,真切而动人。只要我们走进自然,留意观察、感悟,与山水为友,与花草为伴,以此为契机,寻找作文切入点,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并能巧妙地借助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的某种特点、情态与人的某种情感,或者社会的某种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寄予人的情怀,表现人的思想,或者针砭时弊,或者褒扬真善,或托物言志,或以物喻人,或借物抒情,或融情于景,自然属性只要做到了然于心,就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美从中而来。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高中生在三点一线的校园里,学业又繁重,语文教师该如何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呢?其实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校园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明代学者张潮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涧边听瀑声,觉耳中别有所不同。”更何况校园里有花草虫鱼、鸟语花香,有的还有假山池沼、亭榭楼台。春天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夏季骄阳似火,绿树成荫;秋天金风送爽,玉露生寒;冬季腊梅盛开,寒风凛冽。这与校外的大自然其实也没有多少两样,我们何必舍近求远?“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更容易”,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如此说。语文教师可组织学生成立写作兴趣小组,带领他们感悟校园一草一木,“静观万物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了解掌握这些自然事物的时令属性,其中的春华秋实,天寒地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都随时留心观察、记录,然后从横对比、交流讨论,寻找契机,让草木说话,让山水表情,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为一,由表及里,披情为文。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辨能力、整合能力,充分调动其主动探讨的积极性,发挥其群体智慧,又能积累最鲜活最真实的生活素材,避免作文矫揉造作,从而提高学生的高品位高人格。其次要走进课堂内外,引领学生学好学透语文课内外的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名篇。许多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名篇都是名家们感悟自然精心奉献给人类的精神食粮,学好它们是我们直接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及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名篇无不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含英咀华,品味之,品鉴之,品悟之,只要了然于心,作文能不信手拈来流光溢彩?

融入社会,感悟社会,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社会是个大熔炉,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因而优秀的学生作文必须跟上社会的脉搏,打上时代的烙印,这就要求学生要融入社会,关注社会,取材社会。

首先在劳动实践中感悟。劳动出智慧,实践出真知。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高中生学习任务虽然繁重,但一定的劳动实践是必要的,那是为人之根本。在学校做值日生、劳动课劳动;放假在家,正是农忙或春种时节,教师与家长联系安排一定量的田间劳动,其间产生的种种苦辣、愉悦,都是自己劳动直接感受得到的,是最直接最真实,也是最铭心的。懂得了劳动的艰辛,就会珍惜劳动的成果,珍惜学习的机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劳动磨练了身心,磨难凝成了财富。有了这种情感体验,就会情动而辞发,其间流露的情感自然是真实感人的充满泥土味的气息,纯朴而久远。

其次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可选在学校放假之前,利用主题班会课调研,选定调查报告的主题内容要适合、调查对象要清楚、操作程序要简便、分工事项要明确、时间安排要紧凑,然后由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一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走进农村和城市,学会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收假回来要按时上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材料,并定时召开专题社会调查报告会,讨论与交流心得体会。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加社会阅历,而且能资源共享,拓宽作文素材,增强社会责任感。如一组学生负责收集春节的对联,光在县城区就收上来近几千条,整理、归类、查找资料,讨论、整合之后,他们撰写了《从对联看大化人民生活质量》的调查报告,因材料翔实,观点新颖,论证充分,行文有序而深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再次就是利用媒体网络,了解国内外大事。现在是信息时代,作为一名高中生绝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必须学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国内各行风情,世界风云变幻,这些都是最前沿的作文材料。教师要善于设置情境,统筹安排,每周由教师引出一个或几个话题,利用每周两节信息课和每周放假时间上网查找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我们学校装置了一台大型的屏幕,每天中午放学后都播放当天时事要闻,下午学后播放一些专题片,或于丹讲《孔子》,或傅佩荣讲《孟子》,或易中天讲《三国》,或王立群讲《史记》,要按时组织学生观看,聆听专家解读国学经典,陶冶情操,营养心灵,丰富知识。亦可以早读或晚读轮流读报,对热点新闻可让学生讨论,增长知识,增长见解。借助凡可以利用到的媒体网络来帮助学生或了解当今时事要闻,或学习经典,并能根据新闻特点做一些比较或新闻调查。比如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的地震和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的7点3级地震,同在地震面前,我们人类既有英勇顽强,又有不知所措。有大勇又有大悲,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挖掘这些新闻背后的信息,将新闻信息分点分条,引向纵深,凝练成新颖的作文素材,这既能提升我们学生的认识能力,又能树立他们远大的社会责任感。在拥有了这些素材的同时,既在写作上寻找突破口,以小见大,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又不断更新这些素材,使这些“源头活水”永远前沿而新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作文新天地,这样一来作文还能跟不上时代的脉搏打不上时代的烙印吗?

自修内省,自我提升,情动于衷发于外。

我们向来主张学生作文“我手写我心”,学生内心真实了,作文方真实,内心浮躁了,作文也会浮躁,没有体验,就会“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试想一个内心富有的学生,他的作文能不真实丰富?如果说走进自然、融入社会是让学生外在接近生活、体验人生,让他们的写作真实感人,那么自修内省就是让学生内在感悟生活,自我提升,让他们的写作深刻丰富。那如何让学生内心真实丰富呢?这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是一个内心生活富有的人,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思考是行为的种子。鲁班被带齿的野草叶子划破手指,联想生智,发明了锯子;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苦苦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老舍说:“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殊不知那笔尖流出的血和泪则是真情的写照,我思故我行。学生能自觉将获取的素材,比如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周围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是非曲直、生老病死等等这些自然景观、人迁现象,在教师引导下细心观察、体会、讨论、思考,思到深处,知微见著。情动于衷就自然会发之于外,立意取材、布局谋篇,语言旨意都做到胸有成竹,流出笔尖的将是有深度、力度,洋溢着浓厚的思辨性与哲理性的作文。三思而行,这是学生获得真知灼见的行为方式,是真实成熟的体现,让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常伴学生左右,成为他们固定的学习的常态,充实内心,受益终生。因为学生学会了思考就意味着他们已经脱离了低级趣味,做一个纯粹的人,会坚强、自信、有为,他们的生活因学会思考而丰富多彩,从而实现写好文提升到做好人的转变。

第3篇: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一、密切联系社会环境的思品教学需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当今小学生的生活显得十分的幸福美满和丰富多彩,但也必须看到的现实是,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也显得相当的单调和有其局限性。这就给我们密切联系社会环境的思品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不管学生社会生活是怎样的单调,但以联系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之背景意识还是应当比较理想地建立起来的。怎样建立起这样的意识?窃以为需要为学生弥补这些内容的缺陷。因此,为了学生的需求,作为思品老师就应该坚持从学生之能见度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能够去比较广泛地涉猎社会生活。譬如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普及的优势下,我们经常利用思品课去声情并茂并颇有动感地呈现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社会生活镜头,让学生能够从一些社会现象中激发出关注社会的激情。譬如教学相关交通安全方面的内容,笔者就专题做了一些课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呈现多幅相关交通事故方面的惨烈情景,还让学生去了解形成这些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让学生知道遵守交通秩序和安全的重大意义。不少小学生家里都已经有了摩托车和小汽车,一些学生还当起督促父母安全驾车和不酗酒驾车的监督员。可见密切联系社会环境的思品教学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作用是明显的,意义也是无穷的。要让思品社会教学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还需要我们去做有心人和热心人,多去发现学生生活中的新鲜事;更需要我们去优化组合教学内容,即将学生所发现或经历的生活信息与思品社会教学内容相结合。这可以是提前教学相关内容,也可以是对已教内容的补充。不去放弃,经常实践,将会获取更佳的思品社会教学的效果。

二、密切联系社会环境的思品教学需以学生实践为原则

思品教学需要学生进行品德践行,这是我们大家所公认的。以往几年我们青少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其中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就是我们学生的思品教育以及初高中阶段的思想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大都没有让学生去进行比较充分的实践。教育教学的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人们,离开了具体而又充分实践的思品教育,就如同人们所常说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道理是十分明显的。密切联系社会环境的思品教学需以学生实践为原则。密切联系社会环境的思品教学的实践途径也比较广泛。譬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教材文本上所呈现的内容进行表演意义上的实践,让学生在进入一定境界的基础上提高思想认识,形成一定意义上的感悟。学习《我们的合作》就是要让学生去懂得合作的快乐,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合作,进而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思想意识。但相当多的小学生缺乏对合作意义及作用的感悟,而要形成学生这方面的感悟,则完全需要通过实践的途径,让学生能够达到理想的彼岸。学习《我们的合作》时就需让学生进行这样几方面的实践:首先是让学生进行现场拔河实践,利用操场进行拔河,利用拔河进行感悟合作的内容。在拔河前,让一个个学生去知道一些简单的知识;在拔河后,让学生去畅谈自己对拔河的感受和感觉。学生便比较有意识地认识到,拔河需要大家共同出力,由此学生还延伸起对其他合作内容的认识感悟。不少学生便通过一些其他方面的感悟而悟出合作需要我们去多出力气和多出智慧。虽然是小学生,但经过学生某些道德意义上的实践后,学生对思想品德意义上的理解和感悟显得更加的深刻、全面和广泛,尤其增加了遵守公共秩序和规矩的自觉性。

三、密切联系社会环境的思品教学需以学生创新为目标

第4篇: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一、在劳动实践中体验

为了利于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针对城区学校校园占地十分紧张的实际,用小花盆种植蔬菜,每四五个人一个花盆,从种植品种安排从花草蔬菜的种植到管理,从收获作物到分享劳动成果,每一过程都渗透同学们的勤劳和辛苦,每一阶段都经历同学们的困惑和挫折,每一环节都记录同学们的成长和成熟。充满生机的片片绿色,长势喜人的累累果实,使小花盆蔬菜成为同学们喜欢光顾的地方,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劳动实践中,同学们在收获了书本上难得的知识的同时,更收获了勤劳的品质、合作的精神和闪光的智慧。

二、在生活角色中体验

“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口吃一吃”。亲身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只有体验过程、享受过程才能让学生收获比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东西。活动中,我们十分注重学生体验中锤炼品质、体验中培养习惯、体验中放飞希望。如低年级的《小鬼当家》,学生先当小记者,观察爸爸妈妈一天的主要工作和做的事情,将最辛苦的一个场景通过写一写、拍一拍、画一画、读一读等方式记录下来,再由“今天我当家”这一过程来体验。在获得丰富感悟的基础上,通过歌曲演唱等形式表达对父母的孝敬之情。日常生活中通过“节水小卫士”、“卫生保洁员\小小低碳倡导者”等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实践“小小的我,让生活更美”,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抨击假恶丑,通过亲身实践,做文明使者,为集体争光,给生活添彩。“军营中快乐磨练”、“我展示我精彩”、“我竞选我自信”、“蕴萃文学风”、“我来秀球技”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奉献,在奉献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收获成长。再如以“锻造有强度的人生”为主题的校外教育活动,更是让学生获益匪浅。通过活动培养孩子们“自理、自律、自强、自尊、自信”的良好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促使他们成为身体强壮、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阳光少年”。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加了一系列的阳光少年实践活动。“勇攀珠峰”、“穿越趣桥”培养学生自我挑战力;“龙舟竞渡”、“两人三足”培养学生团队行动力;“游历智慧大道”拓展学生的视觉空间;队列训练磨砺学生意志与体能,观看军事电影更让学生学会了多角度看人生。

三、在开放活动中体验

丰富多彩的开放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挫折,感受成功。我们开展的“我奉献我快乐我成长”的系列主题活动,包括“爱心接力棒”、“感恩在行动”、“编织绿色的外衣”、“追思中珍惜丰福”……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实践和行动中感受困难与挫折,深化对人生磨难的认识,学生终身难忘。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而有些活动环节无法在课堂或校园实施,必须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必须打破课时限制,有足够的空间作保障。对此,我们提出了三个原则,一是坚持课内指导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坚持课时分散与集中灵活机动的原则;三是坚持合作探究与自我体验并举的原则,确保活动目标的有效达成。如高年级的《有趣的生长统计》、《学种向日葵》,前者要求每3天测量1次蒜苗的高度,对15天生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者则要求观察向日葵播种、生长、开花、结果的全过程,还要适时拍照,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向日葵在生长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整个过程大约要100天的时间。综合实践活动与生活融为一体,活动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使综合实践教育与生活常态相互渗透,互相呈现,学生收获的不仅有知识、能力还有更多的乐趣和自信。源于学生,源于课堂,源于校本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孩子获得了更多的实践体验的机会,也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5篇: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 语文能力 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01-02

新编中等职业语文教材根据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思想,提出了“感悟文本一生成能力一指向应用”的基本理念。立足学习主体,突出文本感悟,注重能力形成,强调语文应用是教学过程中的思想灵魂。在中职教学过程中,作为文化基础课的语文,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避免“一刀切”的局面、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语文能力是中职学校必须探研和解决的问题。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必然与语言表达有关。那么在实施教学及平时的生活中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呢?本文从以下方面对此进行探索。

一、感悟语言意蕴,积累语言能量

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对语言的感悟与积累。而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质量不高,人校成绩较低,文化课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学会感悟与积累就是关键。感悟与积累的第一步就是学会对语言的储存。华罗庚曾说:

“天才在于勤奋,读书在干积累”。

(一)在聆听中积累语言的能量

“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味觉。”听的作用仅次于看,它是汲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听话时,主体必须在瞬间利用强化记忆储存信息,并依靠快捷灵敏的直觉思维活动,才能在接收言语声波的同时理解语意并评判话语。因此,要有效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在课堂上,我们一般都能做到让学生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使其边聆听边思索,边感悟边积累。但对于课外的聆听、思索则往往容易被忽视。俗话说:身边的一切皆学问。平时加强学生收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听流行歌曲以及听别人争辩等,都能促进其边听边思考,并能从中有收获,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例如“贾”字,在央视播出的“开心辞典”栏目中有一期就有对这个字的不同的念法――“商贾”(gn),而有心的学生就会问为什么不念做咏a)?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趁机告诉学生同字不同音而意义也不同。方言中有的常见字与普通话的发音也有很大的区别,例如西南方言中的体育与肉体、生活与和谐,这两组中的育与肉、活与和,在西南方言的读音是一致的,而在普通话的发音却是不同的,在我们听话的时候就应注意它们与普通话发音的区别,充分认识这种差异,使自己能够正确识读。所以我们要教导学生养成聆听身边的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语文能力的信息平台。

(二)在阅读中感悟语言的意蕴

人所获得的知识60%来自视觉,就是所谓的阅读。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慢读、快读、跳读、猜读、倒读等阅读方法,可以活跃学生的直觉思维。语文感悟能力是一切语文能力中最重要也是最隐性的能力。是人们在长期感受典范的言语活动中形成的对语言及言语中蕴涵的意义、形象、意境、情感等的直接感受和领悟的能力。语文感悟的核心是文本感悟。只有从品读文本切入,感悟文本中蕴涵的意义、形象、意境、情感,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范式,才能形成内部语言能力,进而根据需要“生成”“输出”得体的口头或书面表达。例如,赏析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时,强调学生的朗读,琅琅成韵地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感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间对语言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一个美妙的语言境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说明了读诗(书)能够更深刻地感悟语言的意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多了,“厚积而薄发”,就能对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读书能使人站得高,看得远。思路开阔,写文章就会得心应手,有远见卓识。

(三)在影视观赏中感悟语言的魅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有机会观赏中外著名的影视作品,从中感悟语言的魅力。电影中某些片段有非常精彩的对话,在观看之后可在课堂上开展模仿对白表演,比如《沙家浜》中茶馆一场的精彩对白等,使学生明白语言的“言外之意”、“味外之味”

(欧阳修《六一诗话》云:“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学习语言的途径越多,吸收到的语言层次就越丰富。

二、创设职业情境。提高学习关注度

新大纲指出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服务。中职生作为未来高素质的劳动者,毕业后就将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必须使他们了解行业需求、职业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但是薄弱的语文基础和较低的语文能力会影响他们在与人交流时缺乏自信。他们不敢大声朗读课文,不敢大声讲话,不敢向陌生人介绍自己、推荐自己,这就大大影响了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

开口说话是需要勇气的,提笔行文是需要智慧的。当然这里所讲的说与写并非普通意义上的“说”,即侃侃而谈;“写”也并非下笔千言。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最终还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紧扣职业特点,结合职业需要作为切入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

例如笔者在计算机2011级(春季生)讲授《我愿意是急流》一文时,依据新大纲对诗歌教学的要求,结合该单元的教学实际及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第一,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诵读训练敏锐的语感,了解读诗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品味本诗的语言美。第二,能力目标:感悟诗中的意象,恰当地展开联想与想象,并能与同类题材进行比较,进而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第四,能力拓展延伸:运用现已掌握的软件PPT知识,在网上搜集与诗歌有关的图片,做一个小课件。要求:所选图片与诗歌的形象、意境一致;把图片与配乐诗朗诵结合起来用PPT把它们链接成一个完整课件。

通过教学,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

高,朗读技巧和开口说话的胆量得到提升,并能与自己的专业联系在一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有明显提高,认识到语文并非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干,从而提高了语文应用能力。

不同年级在培养语文能力时也应有所不同。对于一年后就要走向社会就业的年级,应对学生进行的是面试、商务谈判等贴近职业实践活动的训练。例如,笔者在2010级计算机专业进行模拟面试实践活动,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创设如下情境:(1)教学对象:在校2010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2)设定主题:我的岗位我做主(以教材为蓝本,但又不拘于教材)。A.扩大活动内容;B.拓展活动范围;c.降低活动难度。(3)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选择组织材料的能力及听话说话的能力,培养“语文就在我身边”的语文运用意识。(4)活动程序: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课前准备-创设情境提供岗位―准备应聘―模拟应聘一上岗竞聘―拓展延伸(课外完成)。(5)岗位设置:A.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要求略);B.网络维护与管理(要求略);c.办公室文秘(要求略)。(6)成功的求职应聘自我介绍所包含的要素。(7)求职面试注意事项。(8)面试参考问题。

本次活动对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任务,用任务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任务是提供探究和展示的平台,组织并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总结得失、修改提升,因此整个活动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

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如发现问题可以请教老师、询问组长、观看大屏幕提示、参照手上的评分表解决问题,生命化的课堂教学由此产生。

同时,通过分组模拟、学生互评,取长补短,不仅掌握应聘技能,也培养了合作精神。通过准备应聘、模拟招聘、上岗竞聘三个有梯度的环节,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以适应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在这里,听包括听代表展示、听学生点评、昕老师指导等;说包括自我介绍、回答问题、评价他人、提出见解等;读包括读文本、读要求、读问题等;写包括写求职面试自我介绍并修改等。拓展延伸阶段,让学生实战应聘,学以致用,充分感受语文学习在生活中的作用。

本次活动的特色在于语文和专业的结合,岗位的设置贴近学生未来的工作;问题的设置靠近学生的工作内容,作业的布置,让学生有实战的机会。通过活动,学生对应聘流程及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提升了应聘的自信心和成功率。这充分体现了新大纲所强调的“语文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服务,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精神和中职“语文课程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的课程特点。

正是抓住了以紧扣职业特点,结合职业需要作为培养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切入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目标明确,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收效。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你(教师)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极重要任务,是保护青少年心中明快的理智之火,不使它熄灭”。

第6篇: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 有效方法

1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进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师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自主意识,在评价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它符合《语文课题程标准》中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1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作文。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①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②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③不限篇幅和篇数;④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1.2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2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写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因此,训练学生写童话,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童话化作文的训练就是要放飞他们的想像,让他们犹如翱翔于蓝天的刍鹰;遨游于大海的鱼儿!充分享受作文课带来的快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2.1提供想像条件,鼓励大胆幻想。童话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得以充分的发展。

2.2教会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童话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人们,所以在训练学生写童话时得讲究巧妙的构思。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童话语言独具特色,写童话比写一般记叙文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其次,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

3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3.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3.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第7篇: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一、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生发联想,展开想象,领悟生活。一个人的想象力来源于客观现实,来源于生活实践。丰富。深厚的生活积累是想象力的物质基础。因此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条必由之路,更是引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作文的重要手段。

二、巧用道具启发学生从点,特性,时空关系上生发联想与想象,产生感悟。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建立在事物之间的相近、相关、相应、相反或者某一相通的沟通点上。

想象是人对自己头脑中的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这两种思维形式的基础都是已有的事物或记忆。正如朱关潜先生对阿尔卑斯山路口竖着的碑的感叹:“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这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啊。”类似朱先生所惋惜的情形,常常发生在中学生身上,他们常感叹生活平淡无奇,作文是无米之炊,难以下笔,对身边的事物不会主动,用心地去观察,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一件小事、一张画、一个普通的人进行细致的、独到的、深入的观察,并从而发散思维,由此展开联想、想象,发现该事物的特征,发现其内在的气质精神,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大难题。面对这难题教师如能运用简单的道具,启而发之,并举一反三,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抛砖引玉,极快地提高学生的创作欲与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

三、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对文中的比喻修辞,象征手法进行仔细地分析,深入地思考,引发其感悟生活,提高能力。课文中不乏优美的比喻句,如朱自清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色的清淡、明净、柔和而又朦胧的情致与流水泻地,牛乳洗过的花朵,轻纱笼着的梦,一一链接,每一处既形象又生动,既感性又灵性。妙趣横生,两者联想之物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那种似于不似之间的迷蒙的,浸人心脾的静谧之情,本是只可意味,难以言传的,因巧妙地链接了联想的彼端之物,才让人如此深切地体会到“月华如水”、“轻烟笼着”、“薄雾隔着”的深意。

第8篇: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11—0016—01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但传统的学校德育重整体、轻个体,教育主体缺失,载体缺乏,形式单调、程式化,缺乏实效性。因此,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贴近未成年人、贴近学校实际、贴近生活为原则,着眼于理念转变,着力于主体改变,着力于载体创新,突出德育主体,促使学生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逐步转化为稳定的道德行为,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一、创设和谐环境。让学生自主体验

确立学生发展观,大力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奠基工程,一要创设和谐的内部环境,创建书香校园、艺术校园、科技校园、魅力校园,让学校优美、幽雅的环境成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洁白的墙壁是一面镜子,一草一木都是会说话的眼睛,每一处牌匾雕塑都是无言的嘴巴;挖掘学校深厚的文化积淀,展示学校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体验、感悟、反省中升华思想,规范行动,陶冶情操,在自育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要创设和谐的外部环境,通过各种渠道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对校园周边的网吧、电子游戏室、歌舞厅等经营性娱乐场所进行专项整治行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自育的良好外部环境。三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以提高家长素质为目标,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成才观,优化家庭环境,拓宽学生自育的空间。

二、加强德育管理,让学生自主教育

学校要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大力开展自主教育,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开展以“自信、自尊、自强、自控、自乐”为内容的“五自”活动,倡导学生进行“四比”即比思想、比纪律、比学习、比成绩的活动,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我塑造,树立独立意识、诚信意识、自觉意识和拼搏意识。成立以政教处、学生会、团支部、班委会、监督小组为主的自主管理组织,建立学校测评、教师评价、小组鉴定、个人自省自评的思想评价体系,经常开展自省、自查、自纠、自律活动。注重教师引导,以德树德,以情动情,以志励志,以行导行,注重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让学生自觉自律。突出学生监督,建立监督小组,建立文明督查制和文明区域负责制。

三、创新德育载体。让学生自主发展

1 德育实践化。学校要紧紧抓住德育实践活动,在校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益、安全的劳动,在劳动中体验、感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举办校园艺术节,参加文艺演出和各种竞技比赛;参观和游览名胜古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活动;举行语文课本剧表演;开播校园广播,让学生踊跃投稿,记述耳闻目睹的事,评论善恶美丑。这样既增强学生主体实践参与和评判能力,又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在家庭中要鼓励学生做好家务劳动,开展“我当爸妈”等家庭实践活动。德育实践化使德育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内省,判断、评价道德标准和价值,并内化成自己的实际行动准则。

2 德育活动化。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使自主教育焕发出无穷的魅力。在学校各年级开展蕴含德育内容的各种活动,如开展“爱我校园”征文竞赛,“讲文明,树新风”演讲比赛,“中华诵”诗歌朗诵会,“做诚信公民,与文明同行”的有奖竞答活动等,这样活化了知识,丰富了生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品质。积极开展各种团队活动,如开展在国旗下的讲话,新团员宣誓,开展“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化”团队日等活动;政教处、学生会、团委针对校园绿化进行给小树命名挂牌活动,在寒暑假开展“读一本好书”写心得体会的活动等。让学生自主召开班团会,根据每周或阶段要求确定内容,组织学生讨论,形成统一认识,变成自觉行动;组织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进行学生问卷调查等,张扬学生的个性,形成道德共识和道德规范。

第9篇: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 有效方法

一、引导学生真情作文

1、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2、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作文

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1)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3)不限篇幅和篇数;(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3、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

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提供想像条件,鼓励大胆幻想。

童话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得以充分的发展。

2、教会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

童话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人们,所以在训练学生写童话时得讲究巧妙的构思。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童话语言独具特色,写童话比写一般记叙文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其次,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

3、注意立足现实,要求合理想像。

一旦儿童思绪扬起,往往又会乘着兴致,漫无边际的想像开去。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义。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儿童往往把握不住,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让学生立足现实,合理想像。

三、让学生为生活而作文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

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

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