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劳动实践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不等式章节;教学活动;合作性教学策略;实施
学习对象是课堂构建的要因素之一,其实践探索进程中,包含了自身个体独立探索实践和个体之间集体合作协助活动等内容.教育实践学认为,学习对象是自然界中的客观存在体,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特征显著,其实践过程与其他个体之间紧密联系和配合,是群体性集体活动.当前现实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需要具备合作意识、协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等素养,数学学科是一门以培养学习对象良好学习素养和品质的基础学科.这就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包括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活动环节,实施合作性教学策略,以此实现新课改目标“精髓”.“不等式”章节作为高中数学知识“架构”重要“分支”之一,其教学过程中必然渗透合作性教学策略.本人现就“不等式”章节教学中,实施合作性教学策略做一简要论述.
一、在不等式知识要点讲解中,实施合作性教学策略
知识要点是学习对象掌握数学教材要义、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和“保障”.知识要点讲解,是每节课教学活动的基础工作和必经阶段.不等式章节每一节教材内容的讲解同样如此.但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解每节课知识点内容中,经常“包办”整个讲解和探知的活动,以教师的“讲”来取代学生的“探”,导致高中生对知识点内容认知和掌握“浮光掠影”、“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不等式知识点讲解中,教师根据教材重难点内容,有意识的组织和引导高中生“抱团作战”,采用互助协作的形式,根据教师提出的探知活动任务,开展合作探知新知内容活动,在相互协作、相互补充中,提高不等式知识点掌握程度.
二、在不等式案例解答探寻中,实施合作性教学策略
案例是数学学科的“精华”,是目标要求的“代言”.案例解答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素养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必然要求学生个体之间要精诚协作,不能“独自为阵”,应相互协作,相互补短,集思广益,发挥集体力量,解析数学问题,掌握解析策略,提升解题素养.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不等式案例解答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探寻、解答问题过程的反思以及解答方法的运用等不同环节,组织高中生通过讨论、交流、探讨等合作形式,开展不等式问题案例探究解答活动.如“已知函数f(x)=x2+(lga+2)x+lgb满足f(-1)=-2且对于任意x∈R,恒有f(x)≥2x成立,求实数a,b的值;”案例解答时,教师组织高中生组成学习小组,解决问题条件内容,开展合作探析解答问题思路探寻活动,高中生合作探析认为:“由f(-1)=-2,代入函数解析式可以得到lga与lgb之间的等式,进行化简得到a与b之间的等式,根据f(x)≥2x成立这一条件,把f(x)的解析式代入,根据Δ≤0从而得到关于lga与lgb的不等式,根据平方大于等于0,即可求出b的值,把b的值代入②即可求出a的值”.在探析解题过程环节,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其解题过程,高中生组成辨析小组,共同辨析所展示的解题过程,并让每一学习小组选取一名代表阐述合作探析结果.在解答方法归纳环节,教师引导高中生一起,开展推导、归纳解题方法合作活动,得到其解题方法为:“注意符合不等式恒成立时应该具备的条件,以及会用所学知识内容求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此不等式解析中,教者把互助合作活动渗透进问题解析进程中,结合问题解答关键环节组织开展讨论研究,问题解答效能有效提升,数学学习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三、在不等式学习效果评判中,实施合作性教学策略
评判“教”与“学”双边活动效能的任务,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个人力量”来实施,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反思特性,深入、细致的开展.众所周知,学生群体思维能力、辨析能力等方面差距明显,评判学习效能优劣,不能让学生个体单独完成,而应该在相互合作、共同劳动中有效评判.因此,教师在组织高中生评判他人学习不等式章节知识点或解析不等式数学问题活动效果及表现时,要利用合作学习活动的积极功效,实施合作性教学策略,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组织学生建立合作辨析小组,开展辨析评判合作学习活动,在互助合作中实现对学习活动效果的有效、科学评判,自身受到“触动”,形成良好学习技能和解析习惯,推进教学进程和提升教学效能.如“一元二次不等式”案例解答中,教师针对高中生在解分式不等式时,经常出现的忽略分母的正负情况,在高中生解答问题活动后,组织高中生组建合作小组,开展合作评析解题过程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在小组共同合作探析中,认清存在问题根源,形成正确解答方法,提高高中生解题效能.
以上只是本人不等式章节问题教学的点滴实践感悟和粗浅论述.教者在深刻认识合作学习的发展功效、提升功能,将合作性教学策略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开展丰富多样合作活动,切实提高合作互助能力,提升团队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一、日常规谋求一日发展,成就8种习惯
1.参与一次家务劳动。
内容:每天在家里帮助家长做一次家务,并填写在家务劳动反馈本中。
监测方法:父母填写家校联系卡(每周交一次,包括家务内容、时间、效果)。
2.撰写一条人生寄语。
内容:以班级为单位,学生人人轮流写当日寄语。然后抽出一条写在黑板的左边(格言、警句、诗句等)。
监测方法:班长负责将黑板上的每日人生寄语记录在班级《人生寄语册》上,包括板示内容、板示人等。
3.总结一天成长经历。
内容:每天在《我的进步足迹》上反思自己一天的经历,总结成功经验,审视自我不足,为今后成长提供借鉴。
监测方法:每天撰写反思,第二天由班长检查后,将检查结果报告给班主任,对好的人生反思进行整理,每半月在班级展示一次,以推动此项工作更好开展。
4.展示一回军人的威武。
内容:每天在大课间期间对学生进行军姿训练,要求学生伴着军歌昂首行进,走出气势,走出精神,走出力量,以展示当代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监测方法:运用评比的方式,评比结果每日公布,对不合格的班级、个人要勒令整改,个人整改3次无效者,要进校学习班培训,并给予适度的纪律处分,每两月进行一次综评,颁发大课间优秀班级流动红旗。
5.装饰一个最佳形象。
内容:仪表总体要求:整洁、大方、得体,符合中学生身份。(1)发型:简便、整洁、自然、长短适中,反映青年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2)服装:适合青年学生身份,做到整洁、得体、和谐、大方,忌脏、破、皱、乱、怪、短、露、透、紧。穿着不成人化,不穿奇装异服,不盲目跟风。
监测方法:提升“形象”意识,贯彻“形象”标准,树立“形象”典型,强化整改力度,对屡次违禁、不听劝阻者,作以下处理:请家长到校;进校学习班学习;写出书面承诺;限期整改等。
6.维护一份课间宁静。
内容:(1)下课后及时整理好上节课的学习用品,并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品;(2)迅速做好生活上的准备,如喝水、上厕所等;(3)去上厕所不奔跑,要守秩序,讲文明;(4)教室内、楼道内不大声喧哗、追逐打闹,更不能打架斗殴,扰乱别人的休息与活动,提倡小运动量活动和游戏,做有意义的活动或极目望远;(5)不做过分剧烈的活动,不做不讲文明、不讲卫生的事情,不做不安全或危险的事情,不做有危险性的游戏,不玩有危险性的玩具,以防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做好课间活动的自我保护;(6)要求在教室里轻轻走,走廊上慢慢走,上下楼梯靠右走。
监测方法:明确要求,强化责任,加大管理,对违反者要求写出书面检查,抄写校规范条例,直至对其作出相应的纪律处分等。
7.化解一起矛盾纠纷。
内容:正确处理和帮助他人有效解决如下心理挫折,并将解决的过程记录下来,以此在积累自我处事经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强化自我的心理成熟。中学生的心理挫折有很多,如,(1)学习方面:学习成绩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没能考上理想的学校;留级;无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和兴趣;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2)人际关系方面:不受教师喜爱,经常遭教师的批评;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斥、讽刺;交不到能讲知心话的朋友;父母教育方法不当;不良的亲子关系。(3)兴趣和愿望方面: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成人的支持,而受到过多的限制和责备;因生理条件的限制,不能达到自己的愿望。(4)自我尊重方面: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常受到轻视和忍受委屈;自感多方面表现都很好而没被评上“三好生”,没选上班干部;思考速度、灵活性、学习成绩都不如同学。
监测方法:每月由班长收集学生亲自撰写的《班级同学矛盾化解记录》,要求有时间、有过程、有效果、有感悟等。选出优秀者在班级进行交流。
8.解读一种文明现象。
内容:(1)语言谈吐上要讲究礼貌,不能用“喂”“哎”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学会使用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2)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3)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4)要保持安静和卫生。走动时脚步要轻,不要高声谈话,不要吃有声或带有果壳的食物。(5)对同学遭遇的不幸、偶尔的失败、学习上暂时的落后等,不应嘲笑、冷笑、歧视,而应该给予热情的帮助。(6)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不能评头论足,也不能给同学起带侮辱性的绰号,绝对不能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7)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黑板、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等。
监测方法:以“文明伴我行”为核心主题,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由班级同学交流自己撰写的一月来的文明的展示或不文明的反思等,以此推动校园文明氛围的迅速形成。
二、周常规强化5个尊重。修炼五种品行
1.尊重国旗,严肃自己的升旗意识。
修炼内容:每周一以班级为单位轮流负责升旗仪式,各班要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升旗手,并将主升旗手的事迹撰写成书面材料上交学生处,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或印刷成资料分发各班学习。
2.尊重成长,品味青春在成长中的意义。
修炼内容:各班每双周(星期四)上一次德育活动课,按照《崇德教育手册》《励志教育手册》《生命成长教育手册》3本德育校本教材分模块设计编排,通过“参与―体验一交流一分享”活动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方向、明确追求,明确青春在自我成长中的地位、作用、意义,使之更加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珍惜生活,为今后的努力提供前提,做好铺垫。
3.尊重健康,提升健体有益完善生命的理念。
修炼内容:分学年每周(星期二至一星期五)安排体活课,同时,强化课间操和体育课,不走过场,不图形式,不摆花架子,使学生的强身健体真正在训练中落于实处。
4.尊重成果,树立珍惜他人劳动的理念。
修炼内容:提倡每人每周为他人为集体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班长须将事迹记录在《班级好人好事记录簿》《班级文化建设参与簿》中,让学生在这种服务性的活动参与中学会尊敬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并在这种理念的感悟中树立珍惜他人劳动的意识。
5.尊重制度,强化约束对生活群体利益的维护。
修炼内容:(1)活动育人:开展文体艺活动、重大节日活动、系列专题主题教育活动;(2)阵地育人:黑板报、升旗仪式、监督岗,校本德育教材,校外德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培养他们的好习惯;(3)让学生学习、牢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鸡西市第一中学学生管理手册》,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日常言行。还可让学生列举自己的日常言行中违反学校规定的方面,并简述违反的原因,以便从根本上更好地改正。
三、月常规立足实践探究。提升综合素质
1.目标领航:用《生命成长教育手册》德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丰厚的人生基础。
2.分段构建:高一年级以“认识自我”为主题,分为“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两个核心基点,致力培养合格的高中生;高二年级以“丰富心灵”为主题,分“丰富自我、完善自我”两个核心基点,致力培养成熟的高中生;高三年级以“规划未来”为主题,分为“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两个核心基点,致力培养优秀的高中毕业生。
3.主题推进:1月:刻苦奋斗、诚信教育月;2月:传统文化教育;3月:法制教育宣传月;4月:青春话题月及外语节;5月:特长展示月;6月:目标实现月;7月:家庭教育及亲子活动月;8月:社会实践月;9月:常规教育月;10月:爱祖国、理想教育月;11月:科技与健身月;12月:艺术教育展示月。
4.素质提升:学会交往,学会规划,学会感恩,学会自信,学会适应,学会学习,学会自律,学会自立。通过不间断的冲击,让时间铸成习惯,让习惯升成品格。
总之,这种立足“融于生活,内化品行”的成人成长的德育教育的渗透,深化了高中学生生活上的切身体验,使全校高中学生在成人、成长的构建与实践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实效,学校的校风、班主任队伍和全体学生在德育的提升与完善中都得到了锻炼,全体学生的道德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谈吐举止的文雅、行为举止的得体都获得了外界的一致好评。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从新课程要求来看,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核心,如何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是我们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从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及改变评价方面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信息素养;提升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每周的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所期盼的,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在现有信息技术条件下,该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可以看出,课程的主体思想不像以往,是让学生学会某几个软件的用法,或某个系统的功能,而是让学生学会在现有的信息中获取新的信息并加工利用,学会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获取新的知识、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思想、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才能完全体会信息技术课程的奥秘,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精髓。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分层次分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诸如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极大地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自己运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从生疏到熟练,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通过自己解决问题,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
三、通过改变评价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在评价上,笔者认为应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志,而教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观念,才能使学生对杂乱无序的大量信息有较强的适应力,才能提升学生信息生成能力,才能使学生善于挖掘有用信息和浓缩有效信息,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加工,能够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正确评价、消化信息,同时通过调查分析,独立思考,最终创造出新的有效信息。而教师对学生收集处理的有效信息进行恰当的评价,表扬优点,指出努力方向,把学生的信息成果全部分类保存、并交流,从而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激励了学生的兴致,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有兴趣,这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不能脱离现实,不能偏离课程标准,更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停留在过去老的教学模式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让学生们去进行发明创造,充分运用高级思维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的人才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更需要学生的参与,只有把以上各方面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章慧敏,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
高中阶段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关键时期 高中生多数为14岁至18岁,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学生身体发育已臻成熟,神经系统发育基本完成,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基本保持平衡,但神经系统的联系和机能复杂化仍在继续。在认识方面,高中生绝大部分能正确处理好个人命运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但也有部分学生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心理倾向:自我意识过强、抗挫折力差、自控力弱、缺乏辨别能力、叛逆心理严重等,从而导致种种漠视和践踏安全的行为屡屡发生。从高中生身心发展来看,已经具备了进行安全教育的物质条件,更有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可以说,高中阶段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关键时期。
1.1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进行安全教育不可或缺的学科
安全教育需要借助各门学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学科本身具有丰富的安全教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中,把安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领学生感悟、体验安全的意义,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和健康的安全情感,提高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塑造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树立起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不仅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也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1.2高中思想政治课可强化青少年学生安全意识
对于每一位政治教师来说,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有责任把“安全至高无上”的思想传递给学生;有责任时常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他们“珍惜安全和健康”的意识;有责任呵护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否拥有正确的安全观、他们安全意识的强弱,关系着未来中国的健康发展。
1.3高中思想政治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就必须关注人的安全世界。人是以安全的方式存在的,没有安全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的存在。安全是人的智慧、力量和一切美的情感的唯一载体。因此,教育的“以人为本”,首先应当是以人的安全为本。安全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力量本源。其次,要弄清以“什么样的人”为本的问题。人是整体的人,是“有意志、有情感、有想象的存在物”。人是自然安全、精神安全和智慧安全的统一体,“以人为本”应当是以鲜活的、现实的、完整的人为本。教育要引导人追求安全的完善,追求安全存在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起点就是人,而安全教育就是教育的基点。
二、安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2.1师生共同提高自身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培养热爱安全、积极生活的学生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但是长期以来,教师职业被工具化了。教师受制于升学指标等行政性压力,教师的精力过多地被各项考核和单一的考试机制所牵制,久而久之,教师成了教会学生取得高分的“教书匠”,失去了教学上的自和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思想政治课在高中学科中处于“副科”的地位,这就使高中思想政治教师陷入更为尴尬的境地,从而使部分思想政治教师处于无奈、倦怠的职业和生活状态中。试想,这些教师又怎能成为优秀的政治教师,又怎能成为安全教育的实施者呢?教师要融安全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一是自身洋溢着对安全的热爱,自爱才能传递爱,才能将自己对安全的理解和热爱通过互动传递给学生;二是要对自己的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热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捕捉安全教育的每一个有利机会,坚持以生为本,将安全教育的观念融贯于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安全教育不但要激发学生的安全热情,同时也要让教师焕发出安全的光彩。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挖掘安全教育内容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强化知识目标实现的同时却把认知功能从安全整体中分割开来,把完整的安全体只当作认知体来对待,从而使课堂教学丧失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功能。教师充当了教材的搬运工,单调的知识灌输使课堂教学显得死气沉沉,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改变传统教学侧重于知识、忽视学生体验生活的局面,要结合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安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感受安全意义,追求安全质量,使课堂教学透射出安全的气息。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内容的教学时,教师们不仅要讲述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正确消费观的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金钱观、消费观,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尊重他人劳动、孝敬父母的思想情感。再如,通过《哲学与生活》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等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觉抵制消极人生观的能力,确认安全的意义在于自身的精神安全,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2.2改变教学观念,倡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传统课堂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上,强调刺激——反应。而“安全课堂”则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基础,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做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这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由和主动,尤其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构建“安全课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
2.3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安全教育新方式
1.培育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人文性教学环境的基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仅有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用赏识的眼光、激励的话语、实际的行动去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成为有人性的场所,人文教育才能得以彻底实施。
2.呵护和谐共处的同学关系
知识的获取、学习的完成,需要有宽松的学习环境。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之间几乎朝夕相处,学生之间的互助友爱,团结协作,和谐共处,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完善的人格。这样的学习环境,既需要学生之间的宽容忍让与细心呵护,又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二、找准教材内容与人文教育的切入点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高中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但是,目前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教材。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等。可见,思想政治教材中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丰富人文内涵。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应立足教材,找准教材内容与人文教育的切入点,以使学生在对教材内容的体验中升华以形成良好的人格。
究竟如何利用好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寻找教材与人文教育相关的交叉点
教材内容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载体,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立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身心素质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要将教材中蕴涵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伦理行为规范等因素挖掘出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从单纯地注重知识的传递,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尤为重要的是要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及时地把教材知识融入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实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关键要寻找教材与人文教育的交叉点。这需要深入挖掘和领会教材中本身蕴涵的丰富资源,并从中筛选、升华出人文精神的闪光点。
2.课堂教学的处理紧密结合教材中人文教育素材
高中政治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师要一方面善于挖掘,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否则,教材的人文教育内容也就失去了挖掘的意义。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处理上紧密结合挖掘到的教材中人文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现以《经济生活》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为例谈一下笔者的做法:笔者在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中找到这些人文教育内容:影响公司经营成功与否的基本因素,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劳动者就业问题及就业问题;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通过这些人文教育素材可以培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增强依法经营、依法维权的法制观念;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平等的观念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真正将这些人文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因此,在“公司的经营”中我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公司诚信经营是公司取得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学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发表见解,让学生达成一致:公司经营要取得成功,必须要诚信经营。通过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处理,学生认识到:任何经济行为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还要重视社会效益。通过这一教学内容的处理,可以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思想动向和价值判断,同时不失时机的因势利导,激活他们的灵感,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真、善、美的东西,以培养其人文素质。而做到这一点,还在于对教学内容的领会和把握。只有深刻领会,熟练地把握了教材,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让学生“说”,什么情况必须让学生“说”。
三、多方面拓展人文教育教学内容
1.注重人文教学内容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所处的发展变化的社会而言,若指望有一套一成不变和始终适用的教材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是不正确的。要实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要求,就应该重视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在体验中学会做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生活状况,围绕学生的生活来组织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最好能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方法,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为此,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多选择一些利于学生成长、能够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知识,并注重其时代性、生活性和新颖性。
2.利用时政热点评述开阔人文教育内容
现今高中生的学习以课堂为主渠道,他们没有更多条件和时间去接触社会,了解时事,所以,特别渴望从课堂中了解一些重大新闻,获得一些重要信息。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时事联系密切,若能及时引入国内外重大事件,并提供一些多角度思考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就时事热点提出不同的观点。由此,有可能会提高学生的识别力、感悟力、理性分析力,增强其责任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念,开阔人文教育的内容,达到较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趣味性 学习兴趣
现行的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包含有关的生物科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而且安排了较多的实验,同时还介绍了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对生物工程也做了简单的介绍。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使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得到发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因此,高中生物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生物知识,更要使学生学会对生物学科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掌握的知识点越多,复习和巩固的负担就越重,就会感觉枯燥和沉重。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学生只会越来越不愿意学习生物了,更不会主动建构生物知识。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趋势呢?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脑筋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那么兴趣是什么呢?根据心理学的定义,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使他们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当学生对学习生物知识产生兴趣时,他们就能主动、愉快地学习。兴趣的产生既受主观因素影响,又与客观条件有关。所以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应该是一种辅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积极手段,这种“辅助”主要表现为如何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更有兴趣,并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因此生物老师不仅要把知识讲清楚,更要尽可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知识,享受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依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特点和要求,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我认为,要创造有趣味的生物课堂,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设生动形象的导入情境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毕竟只有四十分钟,如何让学生在这有限的四十分钟内集中精力实现学习目标,一个好的开始至关重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创设各种教学导入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感到新奇、有悬念,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更有效的课堂交流。
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活动情境?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如问:如果衣服上沾了油渍,则用什么洗衣粉去渍效果好,用冷水、温水还是热水效果好?从而开始对“酶的活性”的学习;也可以通过实物创设,如搬进一盆阳台植物(事先在阳台上固定位置培养一段时间,植物的枝叶朝一个方向偏倚),提问:植物为什么会长成这样呢?跟什么环境条件有关?由此开始对“植物生长素”的探究,等等。有经验的老师也可以从教室里的一人一事一物或者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开始一节课的教学。总之,创设良好的情境进行课堂导入,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认真细致地分析学情,采用最适合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式。
二、采用多种教法和辅助教学手段
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学生对上课的内容没兴趣,不是讲小话开小差就是在睡觉。其实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就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一张生动有趣的图片,一幅清晰又形象的挂图,一段简单又直观的动画,都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当然,一堂课不可能都靠这些“小技巧”支撑,更重要的是注重课堂组织形式及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组织学生讨论、辩论,再进行练习、交流和评价,学生的活动不再单一,他们扮演了课堂的主要角色,充当了课堂的主体,从而更容易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当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实物投影仪、电教平台、语音室等为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使原先传统的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变得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这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充满魅力,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大大提高课堂信息传输的效率。如使用电脑和投影仪为学生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胞的过程,受精作用的过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能使很多微观的概念或反应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又如,学习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时,从实验室搬来人脑的解剖模型放在教室供学生课后观摩,以便学生认识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学习DNA的结构时,可以观察图片、照片,也可借助简笔画对DNA的双链进行“组装”,还可以采用模型组装的方法;在解释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时,剪取一根枝条,让学生分辨“形态学上端”和“形态学下端”等。这样的实物或模型直观都能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时,还可通过角色扮演明确反应的产物及反应过程中氨基酸的数目、肽键数目、脱H2O数目、肽链数目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充满笑声的活动中展现自己,启发思维,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师生关系更融洽。
三、重视实验,上好实验课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进行探索和思考。高中生虽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感知、思维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但高中生物的大部分内容对他们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新奇的。他们会注意到或接触到很多以前从未涉及的问题,但又无法得到明确的解释或解答,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正是由于这种好奇心,学生喜欢尝试,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兴趣,获得知识。
教材中设置了很多观察和探究性的实验,其中有些是在学校实验室能够完成的,如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提取绿叶中的色素等,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体验,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利于他们观察、实验操作、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体验和感悟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和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而有些实验,即使是学校或周边社区都无法完成的,教师也应考虑通过参观或模拟等方式,如植物组织培养、微生物培养等,让学生有机会感受生命的美丽、脆弱和顽强,正确认识生物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此外,教材中还有较多介绍生物科学研究史的内容,特别是生物科学史上的一些经典实验案例,例如,通过分析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体会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思路和数学统计分析法的应用;通过分析萨顿的假说,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的侵染实验再次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对科学研究发展的作用,领悟严谨的科学思维的重要性;通过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发现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通过统计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探究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还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酶的发现过程,等等。
细心推敲经典案例,教学能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在回顾科学史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学习兴趣和观察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如果能发动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设计实验,再与科学家的认知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从而享受思考的快乐,在思考中进步。
四、使用生动和幽默的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老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师不是刻板、严肃的代名词,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使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能使处于紧张状态的学生神经得以松弛,更加精神饱满地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经常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教学,还能拉近师生距离,增强课堂活力,增加教师个人魅力。
怎样让教学语言幽默起来呢?
可以使用形象而贴切的比喻,也可以“信手拈花”――将学生耳熟能详的广告词、谚语、成语等引入到课堂,还可以借优美的古诗词营造课堂氛围。如将核酸比喻为生命活动这出大戏剧的“总导演”,而蛋白质则是这幕演出中的主要“演员”,这样的比喻,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核酸和蛋白质的作用,又能帮助学生明确核酸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又如在学习细胞周期时,用一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巧妙地将分裂期(台上)和分裂间期(台下)所占的时间比例概括了出来,同时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分裂间期细胞所做的各项工作都是为分裂期做准备这样一个事实;在学习体液免疫的过程时,把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三者比喻为接力赛队员,依次传递抗原的关键信息,使学生对各种细胞的作用顺序及相互之间不存在分化关系这一事实有更深刻的理解;把能量通货――ATP比喻成钞票(能直接利用),而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则比喻成银行卡(不能直接利用)等,这些比喻无一不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充分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些广告词或谚语,甚至是诗词等其实蕴藏着许多生物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食物链中生物之间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一山不能容二虎”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之逐级递减的特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原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说明了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引发了学生对植物激素的好奇心,如此之类,不胜枚举。
使用好这些语言素材,既能把生涩的生物学概念和问题阐述得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能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其实就在日常生活和经验中,产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课堂的趣味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学生注意力从其他方面吸引过来的外在兴趣,但这种趣味不一定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另一种是真正吸引学生的内在趣味,这依赖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逻辑与思维的把握与练习。二者缺一不可。然而,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有益于学生的学习,但如果脱离了学科学习,只是单纯地游戏与玩乐,则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及学生的个人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一味地把课堂变成游乐场,趣味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既要让学生觉得听课有意思,又要确保学生因为有兴趣而保持在知识海洋中前行的动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罗伯特・特拉弗斯认为:“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课堂是学生的精神交流园地,是焕发生命活力、激发生命潜能、展现多彩个性的舞台,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艺术表演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开发课堂,寓教于乐,使学生都能以高度的热情和积极性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教学也会有成就感,教师就能更加潜心研究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班勤梅.趣味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J].中学教学参考,2010,1:96.
[4]于小丽.谈趣味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0,9:83-84.
关键词: 高中班主任 德育教育 模范榜样 道德实践活动 家校联合
目前大多数高中班主任将精力放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完成教学指标、升学指标上,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导致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受到阻碍。然而,高中时期正是学生各种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的时期,与此同时,由于面临高考的压力,有时会表现得情绪化,易走极端,这时只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使他们变得独立、阳光、自信并充满激情。所以,高中班主任应该勇于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既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又拥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优秀人才。
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几点感悟和想法。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当好学生的模范和榜样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曾说:“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是教学问的,除了学问外,学生的品质、作风等他们是不管的;人师,是教行为的,即怎样做人。教育要经师和人师两者合一。”[2]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优秀的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是记忆深刻的,他们总会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对于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所以,高中班主任必须明白自己平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各方面都做到最优秀,当好学生的模范和榜样,成为学生的楷模与表率,从而为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与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要求学生热爱劳动,班主任就要遇到劳动时积极参加,而不是热衷于发号施令;要求学生朴素大方,穿戴整洁,首先要做到注重仪表,干净整洁;要求学生真诚友爱,礼貌待人,自己首先要做到关爱同学,和蔼可亲;要求学生举止文明、不说脏话,自己首先要做到言语文明,不用污言秽语指责、谩骂学生;要求学生真诚相待,团结互助,自己首先要做到与同事和睦相处,不发生矛盾和冲突……总之,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和表率,从而塑造学生的灵魂。
二、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道德品质知识的认识
高中阶段学生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学习时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理论说教,德育教育本来就不能用单调呆板的说教进行,否则学生只掌握了表面的德育教育知识,不会将它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品质。所以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将思想教育和道德规范融入其中,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到德育教育的丰富多彩,又有利于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比如,每年清明节,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并利用这一机会向学生讲述我国革命烈士为了实现祖国伟大胜利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让学生学习革命先烈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不畏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从而坚定为了报效祖国而好好学习的决心。另外,每年感恩节,要求学生向需要感恩的人写一封信,信中表达他们的感谢和感恩之心,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名为“感恩的心”的演讲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帮助学生学会了感恩,并且时时存有帮助他人、感恩他人的心理。
三、与学生家长密切联系,实现家校联合的德育教育
父母作为学生的启蒙老师,在学生性格形成和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特别是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经常溺爱孩子,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想尽办法满足,导致很多学生形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孤僻懒惰的不良品质,尤其是高中生,在高考压力下更容易精神紧张,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与学生家长密切联系,实现家校联合的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比如,保持每月和学生家长定期联系,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特别是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更要及时与他们的家长联系,与家长一起对学生身上的问题进行纠正。另外,及时告诉学生家长在德育教育上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家长配合我们的工作,只有这样,学校、家庭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德育教育工作才能获得较高的实效。
总之,高中班主任不要把教学任务仅局限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上,还要高度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我们的一种激情和追求,极力探索恰当合理的德育教学策略,从而在对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一、 通过课堂教学和教材使用,传承祖国传统文化
乡土情结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个广泛的概念。结合学生特点,利用教材,搞好乡土材料的教授,可以增强家乡成就的认同感,培养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操,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笔者在进行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个主题教学时,努力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把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和柯灵的《乡土情结》结合在一起,通过设置一些讨论题来讲述故乡的意义:两篇文章的情感有何异同?乡土给人们打下了什么样的“童年的烙印”?“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这句话呼应前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会增加学生解读文章的困难,所以笔者在学生自主探讨学习之前,做透教师的理解、分析,储备足相关的知识,然后把教学塑造成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自己身处的故乡资源着手,创设教学情境,呈现教师思考的讨论题。结合两篇文章,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联系他们的现实生活环境,去发觉可以证明他们十几年生活阅历的“证据”和“情结”。陶行知先生说过:“接知如接枝。”有效的教学都来源于学生已有经验的挖掘和利用。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悟到:“爱家乡,眷恋故土,是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具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对乡土,总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要对自己家乡古往今来的文学历史和文学作品格外偏爱,做一个永远深情地爱着自己家乡的人。”
二、 通过教师体味和文本感悟,选择合适的作文素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这一要求让笔者意识到,只要让学生不单单关注校园、家庭生活,还要放眼广阔的社会生活,把故乡的一石一树、一花一草化为作文的素材,作文就会出现亮点。
笔者在教授校本课程《文学苏州》,特别是余秋雨先生的《白发苏州》时,展示了自己读后的感悟:“苏州的小桥流水,太湖渔家的歌唱之声,幽深小巷的琅琅读书声,茶室里悠扬的昆曲声,在这特有的意境中,处处透露了让人安宁下来的味道,配合着沁人心脾的清香与软糯可人的吴侬软语,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得到了最好的诠释。静静地聆听,轻轻地呼吸,这就是一种幸福啊!”教师通过自己积极的分享,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欣赏,在展示自己文字的同时,指引学生运用所学内容和所知体悟,朝更深的方向去寻求合适的作文素材:学会拥抱大自然,留心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让这些成为鲜活的源头活水;研究传统风俗习惯,传承古老文化的底蕴,让这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成为作文的亮点;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体验式劳动,提升学生的快乐感和幸福感,让学生在作文中展示新的生命力;细心把握身边人的人格魅力,在弘扬中华美德的同时,让真情实感贯穿作文的字里行间。相信把乡土素材运用好,会提升作文的水准。
三、 强化学生回味和文字记录,把握学习课程的深化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把课文当成范文,把课本的阅读和作文的训练结合起来,再充分开发好课本以外的资源,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还要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材料,巧用、化用素材,做好积累、借鉴和创新的能力。
积累的过程是“温故而知新”的环节,语言文字中的优美的词句、段落,都是很好的写作源泉。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等文章,都有很多的灵感元素。借鉴的状态是写作的重要手段,乡土作文时可以从教材中的资料联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相类似材料,进行合理适当的加工;还可以借鉴写作思路,乡土作文的着眼点还是比较有规律的,可以用范文指导我们的写作。创新更是语文课程具有的学科特点,而读写是迸发学生思维火花的好契机,就有学生运用古文写了《江南》。
一、问题探究,深化体验
众所周知,问题是政治学科学习的切入点,同时也是高中生学习的兴趣点。因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完整的自我探究能力,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因此,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问题引导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们自主的进行探究学习,以此实现自我教育,进而深化自己的体验。
比如,我在教学《神奇的货币》这一课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到本课,我采用了问题引领的方式开展课程。我先是要求学生们自行浏览课本内容,学生们阅读完后我提问学生们:“在阅读了课本内容后,现在大家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思考回答什么是货币、货币的用途、怎么样获得货币三个问题。”学生们思考片刻后回答说:“货币是一种用来实现交换、衡量价值、以及完成支付和财产流动的物品,因此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以及世界货币五种用途。而想要获得货币就需要用劳动等手段或通过投资等”学生们发表完自己的见解后,我对学生们的观点进行了补充并组织学生们对货币各职能进行了列举。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问题引领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们掌握文章内容,而且问题的引导也有效激活了学生们的深度体验。并且问题引领教学的方式在重视学生自我感受的前提下也有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结合时事,了解社会
高中政治的教学不只要求学生们掌握书本上的现有知识,还要求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能够用之分析当前时事,从而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政治水平。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时,就应当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适时地融入时事资料,让学生们结合时事资料应用所学知识,更加透彻的了解社会问题。
比如,我在教学《文化与社会》这一课时,先为学生们讲解了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与同学们一同观赏了最近比较热门的纪录片《中国春节》,纪录片中用几集的时间展示了中国春节的“回家”“团聚”和“欢庆”,然,其中还涵盖了各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尤其是“树花”那一节,我要求学生们仔细观看“树花”这一部分的内容,感受“树花”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还要求学生们运用教材内容,结合“树花”的故事开展自我教育,让学生们全面的感悟中国文化的精彩与传承。
政治课堂上,为学生们融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事问题,不仅能够有效的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促进学生们全员参与到讨论时事、了解社会的过程中,除此之外,结合教学内容链接时事问题,也能够让学生们在分析时事的过程中,强化运用所学的知识,加深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从某种程度上,也能够提升学生们的解题能力。
三、组织实践,净化心灵
在很多人看来,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质的学科,实则不然。政治其实是一门实践性与参与性都极强的课程,它的课程开展也需要定期组织实践活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政治教师要定期的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们能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以及学习带给学生们的成就感,使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学会是非善恶,进而使学生们养成良好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在观念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净化学生们的心灵。
比如,我在教学《多变的价格》这一课的内容时,为了使学生们更好的体会到价格的变动以及影响价格变动的可能因素,我要求学生们到自己家附近的商场、菜市场等去调查各商品价格的涨跌并思考探究影响价格变动的原因。调查菜市场的学生们调查后总结说:“冬季蔬菜水果价格普遍比夏季的高,而橘子、柚子等水果冬季价格比夏季便宜。”调查商场的学生们调查后总结说:“应季的服装价格相对较高,而冬季买夏装夏季买冬装价格却相对较低。”学生们说完自己的调查后我对学生们:“根据大家的调查现在思考一下价格的变动是由什么引起的?在调查的过程中大家有什么感悟?”学生们思考后回答说:“蔬菜水果的价格变动是由气候、时间、地域、产量等因素引起的,服装的价格变动主要由季节引起。同时通过调查学习价格变动我们学习到在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尊重劳动、平等待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