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支教的认识与理解范文

支教的认识与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支教的认识与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支教的认识与理解

第1篇:支教的认识与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误区 认识

由“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观念出发,对当前实践中存在的一些观点进行剖析,可以看出,对高职教育认识最大的误区就是不明了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由此导致了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出现了诸多误区。而从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出发,不仅有利于加深对高职教育的理解,对高职教育认识中出现的一些观念,也起了检验的作用。

一、关于高职教育的概念问题。当前,在高职教育的概念问题上,存在着诸多误区。如许多观点在解释高职教育的概念时,基本上不涉及其本质特征问题,而仅从一些外在的特征上进行分析,具体表现在:有的从学校名称来定义高职教育,认为由高职院校实施的就是高职教育;有的从规格层次来定义,认为高专就是高职教育;有的则认为成人高教就是高职教育。有的观点则致力于从高职教育的某些特色来定义,如“服务地方”、“能力本位”、“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以市场导向来选择课程内容”,等等。也许这些观点反映了高职教育的某些方面的性质与特征,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对认识高职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这些观点并不是从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来阐释高职教育,因而并未解释“什么是高职教育”,而是仅仅阐述了高职教育“是怎样的”,所以很难说这些阐述能够作为高职教育的严格定义。没有涉及事物本质的所谓概念是没有生命力的概念,是认识上不清晰的表现。

二、关于“高职教育等同于专科层次的教育”的说法。“专科层次”是我国当前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当前的特征是否等同于永远的特征?根据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形式进行分析,该说法显然是错误的。既然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相对于学术型、工程型、技能型人才的技术型人才,那么,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应在于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上的差异,而非层次上的差异。技术型人才作为独立的人才类型的一种,本身就有层次上的分别,既有低级阶段的专科层次,必然也有高级阶段的本科、研究生层次。当前高职教育主要以专科为主,并不表明专科就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高职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类型上的特异性,而非层次上的特异性。

三、关于“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高职教育就是为职业岗位服务的教育形式”的说法。高职教育与职业岗位之间的关系问题,历来是没有争议的问题之一,传统的观点一向认为,高职教育就是为职业岗位服务的教育形式,这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根据“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的观点对此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该说法是不正确的: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型人才的确是要为职业岗位服务,但是,“技术型人才”与“职业性”并没有必然的对应性,为职业岗位服务并非技术型人才特有的功能,不是高职教育独具的特征,因为,为职业岗位服务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专门教育所共有的特征。专门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之处就在于其要为未来的职业生活做准备,而普通教育只是为个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高职教育作为专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职业岗位做准备是必然的。

所以,“职业性”与“技术型人才”的教育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技术型人才”教育要考虑“职业性”问题,但考虑“职业性”问题的教育形式绝非只有高职教育,任何专业性教育都要考虑“职业性”,“职业性”不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转贴于

四、关于“高职教育是由高职院校来实施,普通高教是由普通高校来实施”的说法。一般情况而言,学校与教育类型是相对应的,但是,通过对普通高校所设置的专业进行分析判断,结果可以看到,普通高校也存在高职教育,培养了大量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如飞船、卫星发射的操作者,飞机、潜艇、大型船舶、火车等运输工具的驾驶人员以及飞机、船舶的领航员等,雷达、导航、计算机等大型电子设备的操作者等高级操作人才,以及一些高精尖仪器的修理工、装配工、调试工等,这些人才在我国大都是普通高校所培养的。普通高校也培养一些较低层次的技术型人才,如一些普通高校的中文系往往会附设所谓中文秘书专业,美术系附设广告设计专业,外语系附设商务英语、英文秘书等专业,理工科院系更多,如三年制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工商企业管理、财会专业等等。当前的高职院校也不是纯粹的高职教育,大多还存在普通高教的培养模式。这种教育形式与院校形式界限淡化的现象对学校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院校将如何对待这种现象,是鼓励之还是改进之,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五、关于“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企校结合,实行双证书制度”的观点。这并非高职教育的特征,而是应用型人才所共有的特征,如当前工程师、教师、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都具有职业资格证书,而他们都不属于技术型人才。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会计证考试的人员,也未必都是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型人才。所以,职业证书制度与人才的类型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是职业岗位,就可能会有职业岗位证书,职业岗位证书并非高职教育特有的。

六、关于“‘地方性’是高职教育得要特征”的说法。高职教育(主要是职业大学)的建立,突破了中央和省的二级办学体制,主要由中心城市举办并采取多渠道集资的方式,表现出很强的地方性;在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方面,高职教育开设的大都是地方经济比较急需的专业,在调整专业结构方面起了较大的作用,基本上体现了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所以,有论者认为,地方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然而,从以上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可以看出,这些特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具有的特征,不是高职教育本身必备的特征;地方性也不是高职教育所独有的特征,而是整个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2篇:支教的认识与理解范文

[关键词]意象;意象图式;认知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182-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87

[本刊网址]http://

一、意象和意象图式

意象是诗歌的基础,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同时意象是文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刘伯奎指出:在西方,image -词指“视觉反应”,与“想象力”这一形象化的官能有关,因而被看作是想象的画面或其他经验,是理智和情感产生的复合物,能够通过感官和情感被人们感知。“认知诗学是关于文学的阅读,研究在特定文学语境中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认知过程分析达到对文本比较精确的阅读,为系统探讨审美效果和非审美元素的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认知理论和模型”。

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将“意象”与“图式”这两个概念结合成为“意象图式”的概念呈现。因为图式既与感知有关,也与想象有关,它以空间结构为基础,来自人本身与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等。所以说意象图式是一种概念结构,是体验性在认知上的体现。它是一种与“人类经验相关联的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从而对感知经验的凝缩的再描述”。Lakoff认为意象图式指的是我们日常经验(主要是空间和力量)的前概念架构,人们在体验的基础上获得意象图式后,就可以运用它来体验我们的世界。人们通过不断的重复基本概念,再转到复杂的概念,渐渐的形成了我们今日的概念结构,所以,王寅认为“意象图式也是理解隐喻和转喻的关键,因为一个概念域被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上,尤其是从具体域到抽象域的映射,意象图式起着关键作用。”

二、意象图式与古典诗词

“意象是一种心理活动形成的符号,具有绘画,符号,记号的功能”中国人具象思维的实质就是将形象与抽象有机结合起来的意象思维,中国意象的典型之作是诗歌,诗歌就是中国人善于对事物进行意象性直觉感觉和抽象理解的产物。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许多学者开始从意象图式的认知角度去研究诗歌。最早的有西方学者C.Dav Lewis的Poetic Image为诗歌的分析开辟了新的道路;西方的语言学家已经将意象图式运用于文学作品分析和诗歌研究,他们的研究肯定了意象图式理论可以运用于诗歌和文学作品分析。Lakoff和M.Tumer也在这一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Stockwell的Cognitiwe Poetics为诗歌的认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从意象图式角度解读李煜诗词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李后主的人生经历为对比强烈的两个时期,前期是富贵风流、锦衣玉食的帝王生活,后期是凄惨寂寞、孤苦伶仃的囚中之徒,词人天才的艺术禀赋与深刻的亡国、亡家、亡身的生命体验使他的词既具有亡国之悲、黍离之叹,又具有人类共悲共喜的情感深度。李煜的作品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在内容上主要反映他醉生梦死,颓废没落的帝王生活,整个词风在艺术上多受南唐宫体和花间派词风的影响。从国军到囚徒的惨败经历使得李后主后期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他不得不从原来醉生梦死的生活中清醒过来,面对残酷的现实。李煜留给后世的词不过30多首,但这些词构筑的意象世界所传达的意义却是其后众多词人望尘莫及的。

从意象图式角度分析,词上片写愁景,以凄婉笔触将多种意象图式融合一起。“独上西楼”上字是个虽然只是个明显的上一下图式,但因加了个“独”字,更显词人形单影只,茕茕一身的悲凉处境,四处无人,唯有词人一人独上西楼,因而词人成了此场景的中心,四周的无论是“寂寞梧桐”还是“深院清秋”都成了映衬词人身影孤独的背景。我们既可以说此处采用了图形――背景图式也可以认为是中心一边缘图式,凸显词人在被囚时身无一知亲在旁的孤寂之感。如此心态,词人登楼又会看到什么?词人看到了两种意象:一是“月如钩”。如钩残月,凄冷幽光,正好与“西楼”上人的愁苦心境互相映照。只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传统的历史积淀中,“残月”总是和忧郁结下不解之缘的。二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如此一来,他先是看到了天上的“月如钩”,再俯身望到地面的“寂寞梧桐”及“深院”,因而是采用了上一下图式。

“意象是艺术创造主体生命意识与客体融合同构的结晶,是艺术形象诞生的前提。中国艺术特别强调意与象的浑然整合的特性。意象切合中国艺术的体悟方式:既“以心为主”又“从物出发”,“以心为主”,并不主张直接表现,过于显露,而是极尽含蓄蕴藉,讲求静穆观照。客观而言,梧桐本无所谓寂寞冷清的姿态,但古往今来,诗人都偏爱以“寂寞”来形容,这是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借助于艺术通感,把梧桐想象成为一个历尽沧桑、淡于世情、甘居寂寞的人,以衬托自己不耐寂寞的心怀。

下片写离情,以暗喻手法寄托哀思。“剪不断,理还乱”在这里是连接图式,各种愁绪纠缠不清,千丝万缕彼此缠绕,形成一种链接关系,连接到抽象的事物之上。因为“离愁”严格而言是指心理学上主体性的思维活动,它的心理定势就是“相思”。将愁情比作丝缕,这写法并非始于李煜。词人将丝缕的概念映射到愁的概念上,在相同的概念域中从而形成了隐喻。当我们感知李煜所要表达的万般愁苦时,我们动用了我们的感知经验,透过意象,运用想象将多样的意象图式相融合,并且与词人所要表达的那种意境相融合,从而更好地、更切切地理解这首词。这首词构成了人类社会一种不可缺少的渲汇离愁的感情图式,因而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总体来说,李煜这首《相见欢》采取了图形一背景图式,起点一路径一目标图式,容器图式,连接图式,上下图式等等。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我们可以形成思乡是旅程和这一概念隐喻。同时,在最后一句的理解词中“丝缕一愁”这个隐喻时,我们涉人了空间距离意象图式,即把距离意象图式运用到参与域中去识解“愁”这个抽象的意象。品读李煜的诗词,仿佛置身于一幕幕意象之中,人的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全都被激活了。词中常见的意象如:“高楼”、“阑干”、“春花秋月”、“落花流水”、“残月”、“潺雨”、“断肠”等等。这些意象构成了词人丰富的生命空间,在李煜的思乡旅程中,我们能看到秋意正浓的江南,被困在芦花丛中的孤舟,传达了寂寞思归之情的明月和小楼里幽怨的笛声。通过这些意象,读者能够跨越时空感受李煜从一代帝王转为阶下之囚的极度苦闷和怀念故国之情。

结语

本文以李煜的诗词为代表,通过解读词中包含的意象图式从而对古典诗词有更好的理解。由于人们是在感知体验和互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意象图式和认知模型,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中国字本来就是象形文字,中国古典诗词又具有其他语言所不能代替的意象美,中国艺术特别强调意与象的浑然天成的特性。意象是艺术创造主体生命意识与客体融合同构的结晶,是艺术形象诞生的前提,以上分析表明:诗词除了可以从文学和文体学的角度欣赏之外,还可以从认知语言学人手,运用意象图式理论来解读和欣赏。作为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的认知基础,意象图式理论可以用于分析并欣赏古典诗词,为解读中国古典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认知视角。

参考文献:

[1] Lakoff,George&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Lewis,C.Day.

Poeti(-Image[M].New York: New Directions ,1948.

[3] Stockwell, Peter. Cognitive Poeti㈣[M].London: Routledge, 2002.

[4]刘伯奎.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龚鹏程.文化符号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张迪,李福印.意象图式与中国古典和现代诗歌赏析(英文)[D].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6.

[9]王国维.王国维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10]李煜.李煜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第3篇:支教的认识与理解范文

安徽省濉溪中学 王昌伟

一切理论都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并且服务于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果之花。实践活动也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方向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必然是盲目的,低效的。由此可见他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同时,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在一轮相互关系中就可以完成且一成不变的,他们之间必然要有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低效的,而只注重理论不懂得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理论必然起不到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甚至会阻碍实践的顺利进行。这样的理论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对于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理论与实践之间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关系更应给予特别的注意,否则一成不变地看待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必然会给教育教学事业带来巨大的危害,在这方面本人深有体会。

本人毕业从教以来一直坚持用所学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相信自己书本中所学的教学理论是不容置疑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毫不犹疑地贯彻实施,结果却使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碰到了诸多挫折,走了不少的弯路!

事情是这样的,本人毕业于英语教育专业,所学知识告诉自己语境教学是语言教育教学的最有效方式,相信语境教学对学生最基本的各项语言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是再好不过的教学方法。因此,从开始教学的第一天起就全部使用英语口语进行课堂教学,以期在浓厚的语言环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听说读写等各项基本能力。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虽则自己十分尽心,学生也很是配合,然而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甚至一度有学生逐步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我感到茫然和困惑起来。针对这些情况,我及时地与学生进行了沟通和交流,认真地自我反思发现了事情的根源所在:原来在我所执教的这所学校里,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他们英语基础差,底子薄,平时学的又都是“聋哑”英语,因此对我的全部英语口语教学根本无法适应,虽一时感到新鲜,但渐渐感到吃力和困惑起来。以前虽然他们的英语基础差,可是老师用汉语进行教学,多少还是可以听懂一些的,可是现在老师用英语上课他们根本就听不懂在说些什么,云里雾里,简直就像听天书一样!对于这些,我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自己犯了典型的教条主义错误,使得理论指导脱离了教学实际,给自己的教学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的一定的不利影响。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没能够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没能使理论知识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使得理论指导完全脱离了当地实际。单纯地从僵化的课本理论出发,从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是必然要遭受挫折和失败的。于是我认真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及时做了调整,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采用相关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英语教学方法,完成理论和实践的又一个循环和提升的过程,从而稳住了阵脚并逐步在教学上打开了局面,为今后的长远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我认为自己的语境教学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我在具体教学中的做法有点过激,应该有一个过度和缓冲的过程才行。于是我改变了单纯用英语口语进行教学的模式,改成以汉语教学为主,英语教学为辅并尽量使用课本中学生学过的或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英语单词和句子来进行教学的模式。事实证明这样效果很好。

理论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必然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只有在不停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和认识才是科学的能够指导实践顺利进行的理论,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论。通过这件事我充分认识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特殊的微妙的关系,写下来与大家共勉。

第4篇:支教的认识与理解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旅游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论文摘 要:本文在概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高职对接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视角,为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对接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朝向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也是职业教育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已成为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的衔接,有利于培养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视野开阔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目前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近年来,我国职教改革方向之一是铺设中高职教育“立交桥”,使中职毕业生除了就业之外还可以升学。为了使“立交桥”更通畅,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不同中、高职学制结构及其衔接模式,大致可分三大类:

(一)一贯制模式

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该模式有四年、五年和六年三种。“四年制”是指在中职课程学习一年,高职学习三年。 “五年制”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六年制”是指中职3年,高职3年。

(二)“3+2”套办模式

这种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二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这两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三年,完成高职大专学业。经考试合格者,颁发大专毕业文凭;未升入专科的学生,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或二年,毕业时发给中专文凭。

(三)普通模式

中、高职学校既无合作关系,也无业务往来。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中职毕业生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同时面向中职和普通高招生。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衔接问题

职业教育的招生录取考试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文化课+专业技能”的综合考评。例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导游业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和《旅游时事热点》等课程中有选择地进行考核,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试导游模拟现场口试的内容,全方位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最后,将文化课识考试、专业理论考试、专业技能测试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并进行录取时。而目前的高职招生考试几乎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没有突出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二字。

(二)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

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旅游行业培养服务型初中级人才。因此,中职学校注重对学生导游、餐厅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的传授,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不同程度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倾向,有时候只是培养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就业技能或单项服务能力;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等专门人才,专业设置更多的是针对岗位群,人才培养的面相对较宽,因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了课程等支撑体系的不衔接。而且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多院校仍是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这两者的不匹配对职业人才的培养影响很大。

(三)教学过程和课程的衔接问题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载体,但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中高职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在实践中也未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专业课内容重复。国家和地方都没有具体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第二,公共基础课脱节。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这显然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倾向有关,这实际上反映出中高职在课程结构设计指导思想上的差异。

(四)实训室建设和实训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上和内涵上的差异,然而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拥有具备一定水准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形体训练室等实训场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少高职院校由于成立时间较少,缺乏积淀,无论教学设备上还是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甚至还不如中职学校,造成中高职实训教学的“倒挂”现象。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对策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首先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在基本技能、基本专业知识及素质方面相近,但高职比中职在管理知识与能力、综合知识、创新能力、整体素质等方面要求更高。高职实质上是中职知识结构上的扩展、职业能力上的提高及专业技术上的提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应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而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包括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面

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既要具有连续性,又要体现发展性。高职院校必须研究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研究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应有的课程支撑体系,以使中高职课程更好地衔接。具体来讲,主要体系在2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应将中高职的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在这个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都应服从课程设置所要实现的总体培养目标。要认真界定每一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合理安排教学实施方案,删除重复陈旧的课程内容。

2.课程设置的市场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加强旅游策划、旅游营销和旅游电子商务等等相关课程以及会展旅游、高尔夫旅游、热带雨林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渠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程改革方面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阶段,建议所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都应该围绕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进行归口分类。每一条主线都应将归口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模块课程”。以供不同背景的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组合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以便使学习内容在课程编排上沿主线分层推进。明确其前导和后继的关系。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都能随着课程的教学进程,沿主线一环套一环地向上拓展和升华、过渡和接轨。

(四)教学管理方面

高职教育需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以有效解决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建议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学校根据生源知识结构特点,对于专业课、文化课、技能课的学分要求要体现一定的差异。普高生源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而文化基础较扎实,而中职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较好。因此,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的学分要高于中职生源,文化课的学分要低于中职生源。这样,可以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得到强化,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这样便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最终目标。

(五)学生管理方面

从中职已经升入高职的学生来看, 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出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能力差,综合素质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要求不严、疏于管理造成的。究其原因, 中职从领导到教师大多认为:中职生只要学会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就业门路。学校没有必要严格管理, 狠抓教学质量,有些中职学校还认为自己只是“3+2”的中转站, 最终学生质量与自己关系不大。要解决此问题, 关键是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在中职形成的不良习惯, 会直接影响高职阶段的学习,影响学生就业, 反过来影响中职的招生。中职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坚持职业定向、能力本位的同时, 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文化基础教学, 提升人文精神。

四、结语

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中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初、中级专业劳动人才,一部分中职毕业生要通过就业,走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另一部分要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习。为此,中职要把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初、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作为中职的两大培养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要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在不干扰和影响中职教育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赢得就业优势为重要目标的办学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衔接,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做到中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颜敏,孙斐.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与策略[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27)3。

[2]付传思.中、高职衔接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4期。

第5篇:支教的认识与理解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立体培训模式;岗位践行

D64

所谓“立体式培训模式”是指不论是训前的培训内容、训中的培训方法,还是训后的践行督导均呈现为多层次、多角度有机综合的培训模式,是笔者应企事业单位员工素质教育“实效性”的要求研发的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本培训模式已经应用于医疗、教育、企业等行业的职工素质教育实践,均获得了成功,证明其科学性和可行性。从2012年开始,笔者及研究团队先后在上海市浦东医院等多家二甲医院实施了《全员代言医院形象》的公共关系培训项目,旨在提高医务工作者人文服务能力和医院人文服务水平,和谐医患关系,塑造人民心中“好医院”的形象。本文从上海市浦东医院培训项目行进中,总结立体式培训模式应用的成功经验,为提高成人职业素质教育水平提供一套“立体式培训模式”理论依据和可行的立体式培训操作路径。

笔者认为:立体式培训模式的目标是让学员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其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并能把这种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赢得服务对象的认同。这个定义有四个关键词:“知识”、“转化”、“能力”、“行动“。

立体式培训模式由“课程设置”、“教法”和“督导”三元素组成。通过立体式课程设置,解决某一素质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的问题;通过立体式教法的应用,解决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的问题;通过立体式践行督导,把员工在课堂所获得的能力转化为岗位的实际行动,让培训结果落地生根。由此形成围绕受训单位员工某一职业素质提升所需求的课程设置套路、教法应用原理和能力践行轨迹。

上海市浦东医院《全员代言医院形象》公共关系项目,全面应用立体式培训模式,实现了医务工作者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的培训目标。

一、立体式课程设置――“领心”与“塑人”的内外结合

培训实践表明:单一的课程培训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组合课程。不论是哪一类素质教育课程的组合,都是一个非常具有专业要求的“技术活”(许多社会培训机构缺少这个技术,形成课程“乱搭”,导致培训的事倍功半)。立体式课程设置至少分三个层面:也叫“三课”原理:一是观念课――领“心”。解决观念问题,激发学员的学习和提高职业能力的热情。二是基础课――补”漏”。引导学员把与该素质紧密相关的知识要素备齐;三是应用课――练“行”。推动学员把所拥有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把学员塑造成为符合岗素质要求的职业人。如果把“立体式课程设置”比作一个金字塔,观念课程就是位于塔尖的“导航”,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就是金字塔的底边的“两只脚”。这三个角度的课程,在职业素质教育中互为依托,缺一不可。

医务工作者人文服务能力是指医务工作者在实施医疗过程中向患者提供情感关怀和帮助的能力。医务工作者的服务能力不是单一的一种技能,它们是由内强理念、外展形象、服务技术三个层面构成。这三个层面不是平行的,而是一种“立体式”的元素构架“格局”。其中精神层面在最高端,引领服务形象和技术层面。因此,立体式培训课程设置,一是要符合“三课”原则,修内塑外;二是对具体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各个课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渐进养成。

(一)观念课――破解员工心理的魔方

课程一:医务工作者的价值取向与追求目标。

(1)课程价值:医院价值观前期调研显示,医疗纠纷不仅仅是医疗事故造成的,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不佳和服务行为不当引发的。价值观决定服务态度和服务行为。由于医院长期缺少对医务人员进行“集体价值观”的培育与引导,致使一些医务人员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工作的得与失,“得”即高兴,“失”便沮丧。带“怨”工作,必然会服务不佳,造成医患不和谐。因此,观念课的首要任务是对医务工作者进行集体价值观引导和培育,强化医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念”。

(2)课程目标:把医院价值观打进医务人员的心里,成为其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员工珍惜、感恩和爱岗敬业之心,用实际行动践行医院的价值观。

课程二:医务工作者公共关系意识与形象。

(1)课程r值: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诸多,如医疗卫生体制不健全、社会文明环境不佳、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认知度差异、医患双方自身存在的道德风险、个别媒体导向的偏颇等。因素诸多,意味着只有各方都主动担责,才能早日使医患关系趋于和谐。启发医务工作者认识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院作为公共关系主体,不仅我们主导作用更显重要,必须率先垂范,而且相对松散的患者群体而言,医院作为社会组织,能够在和谐医患关系中集体有作为。倡导每一位员工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成为医院正面形象的代言人。

(2)课程目标:提升医务工作者的公共关系意识,明晰作为医院代言人的具体形象指标。

(二)基础课――传递四个人文服务能力

课程一:医务人员岗位视觉形象塑造能力。

(1)课程价值:视觉意义岗位形象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让患者所看到外观形象,包括发式、妆容、着装以及色彩配饰等。穿着打扮这样一种常规能力,在医患关系相处中,却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提升医务工作者塑造视觉“岗位形象”能力,不仅会提升医务工作者严谨的岗位形象,增强患者对医者的信任度,从视觉上凸显医务工作者的“主导”地位,还会提升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使其产生责任感和自信感,更好地对患者尽责。医务人员规范、得体、雅致的视觉形象与其严谨、多学的内涵是一致的,这也是医务工作者乐于接受和传播的形象。

(2)课程目标:医务工作者学会自我视觉形象塑造。

2课程二:医务人员行为举止规范能力。

(1)课程价值:医务工作者在为患者服务中的行为举止包括表情、站姿、坐姿、手势等,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所传递的信息直接展示了医务工作者的个人修养和对患者的态度。表情冷漠、轻视,手势随意指指点点,诊疗过程动作过于生硬,在岗位中坐姿过于随便或懒散等等负面信息的传递是导致患者对医者服务不满意的重要因素。得体适度的行为举止是医务工作者人文服务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得体”指的是医务工作者的举手投足要符合自己作为医者的文明身份;“适度”则要求医者在服务中的行为举止表达得恰到好处。规范医者行为举止是实现其“得体适度”服务患者的基础。

(2)课程目标:每个医务人员都能够正确运用礼仪举止,向患者表示尊敬。

课程三:医务人员“语言沟通”能力

(1)课程价值:对患者施以人文关怀意义上的沟通,主要指在特定情景下,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选择恰当的沟通语言和语气,对患者施以安慰、疏导和鼓励。事实上,医者沟通不够或医患沟通不畅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沟通是链接医者与患者关系的一条金色纽带。美国医生特鲁多在他的墓碑上刻有这样的字句:“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道出了医务工作的本质:医学最大的价值不仅仅是治愈,更多的是安慰和帮助病人。医学不仅仅是技术的产物,更是情感的产物。 安慰、帮相、情感铺垫非常重要,而沟通就是实现这个铺垫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2)课程目标:医务工作者在语患者交流中,娴熟地掌握如下两个体现人文关怀的沟通能力: 一是岗位服务中“常规关怀语言”的表达能力;二是正向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语言运用能力。

课程四:预防、识别和化解“危机”能力

(1)课程价值:“医患关系危机”已经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表明医疗卫生是一个危机高发行业。医务工作者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充分认识到危机随时发生的可能性,并具备通过“优化人文服务”应对危机的能力。

(2)培训目标:提高医务人员预防危机的能力;掌握化解危机的方法。

(三)应用课――践行人文服务模式

根据医院岗位的分类,分别设置四个应用、践行课程:

课程一:窗口人文服务模式。

课程内容:践行导医、挂号、收费、签收窗口等部门的人文服务操作流程。

课程目标: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院每一个窗口医务人员爱的阳光。

课程二:医生人文服务模式。

课程内容:践行门诊、急诊、诊疗、手术、首次查房、三级查房、值班查房、出院等不同岗位的人文服务操作流程。

课程目标:让患者既收获医生的仁术,更能感受到医生的仁心。

课程三:医技人文服务模式。

课程内容:践行胃镜、抽血、B超、放射、POCD窗口、取药窗口等部门人文服务操作流程。

课程目标:让患者得到规范服务,感受到被尊敬的喜悦。

课程四:护士人文服务模式。

课程内容:门诊护士、注射护士、预检护士、住院护理(清创护理、舒适护理、治疗护理、专科护理)等人文服务操作流程。

课程目标:让患者得到周到服务,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二、 立体式教法――“教”与“练”的双向互动

笔者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首创了“立体式教法”。该教法共由四个阶段组成,也称为“四段式教学法”,即讲授――示范――模仿――评估。由于该教法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纯理论讲述或者说教的呆板模式,注入了情景设计、操作、测评环节,从而解决了行为学科和素质教育“知易行难”问题。立体式教法的核心是解决如何把正确的观念“内化”到学员的心里,把拥有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老师是推动“内化”和“转化”变为现实的关键,因此,立体式教法对老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予老师最大的权限:老师是课堂的主宰,是实操环节的总设计师,是实操活动的教练、总导演和评估学习效果的权威。师生在教与练的互动中,把老师的传递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观念,把老师描述的职业素质从“知道”转化为“做到”,从而实现了素质教育“知行合一”的最高目标

瓦尔德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发。”其中“示范”就是立体式教学的灵魂,“启发”是立体式教学追求的目标。在医务人员服务能力提升的培训中,完全贯彻立体式教法的四段模式:第一段“讲解”,让医务工作者了解提高人文服能力的意x和人文服务能力所涉及的知识要领;第二段“示范”,把人文服务能力的内容形象化地再现出来,让医务工作者通过视觉途径印证该项能力的要领;第三段“模仿”,医务工作者模仿、实践、体验,扎扎实实地落实各项能力规范,并把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质;第四段“评估”:通过课堂测评,检验医务人员学习效果,起到巩固和提高其人文服务意识和行为的作用。该教法反映在医务工作者人文服务能力培训中就是“四点式”教学过程。

(一)明晰所学价值之“观点”

明晰每个服务技能所蕴含的价值之“观点”,回答“为什么医务工作者要具备这个能力”的问题。培训者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所有的培训内容都不能得到学员的接受。这也是很多医院培训不能达标的根本原因。

(二)传递所学内容之“知识点”

传递医院人文服务的具体“知识点”。医务工作者的人文服务能力是在掌握一门甚至多门学科知识基础上的一种实践能力。培训要准确传递掌握该技能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并让学员熟记和牢牢掌握。

(三)演示所学能力之“操作点”

操练医务人员践行人文服务的“演示点”。凡是涉及到能力的问题,其学习须上升到“演示”层面,因为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演示。根据医务工作者的岗位要求,设计场景进行实地演练。培训实践表明:医务工作者能力培训说一千遍不如做一遍。

(四)考评综合素质之“践行点”

考核学员能力提升的“操作点”。考核是鉴定学习效果的不变法则。在学习之初,就要给学员提供专业的量化考核测评体系,让学员按照该体系对照自己,逐项进行改变。全部技能学习完毕后,组织能力考核。能力考核主要包括:对医院价值观念的熟练程度,人文服务技术在实践中运用的准确性与自然程度。考核采用“情景式”演示,专家现场点评的方式,再次强化岗位服务的操作要领。至此,医务工作者人文服务能力培养完成了最后一个环节。

三、立体式践行督导――“督”与“导”的辩证统一

立体式培训模式的落脚点是如何把课堂传递给学员的“能力”落实到其工作岗位的实际行动中,也就是“践行”能力的问题,“立体式践行督导”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立体式践行督导由三个部分组成:培训机构督导、组织自我督导、公众意见评估。这三个部分操作不是平行的,而是递进的过程。首先由培训机构设计出践行督导体系并进行督导,在督导过程中向受训单位示范和传递具体督导操作技术,并把督导效果以量化的数据形式反馈给受训单位。当受训单位学会督导后,则独立进行督导,督导效果反馈给本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当督导数据效果显示达标时,通过对外部公众意见调查,对践行效果做最出终极评估。

上海市浦东医院在对全体员工(1212名)培训后,立刻进入“岗位人文服务能力”践行督导阶段。在督导之前受训单位要做两准备动作:一是建立一套“践行人文服务能力激励机制”,对奖惩标准作出细化,并告知到每一员工。二是,召开践行督导动员大会,明晰践行人文服务能力的意义和督导的具体内容。浦东医院培训项目从以下三个方面展示了践行督导的价值:

(一)培训机构督导凸显指导和示范作用

首先,培训机构作为培训工程的主导,要对践行活动做出整体规划,包括对医院不同岗位人文服务践行督导体系设置,督导时间、督导方法、督导评分标准、督导结果统计原则、督导报告撰写与反馈机制等,在此基础上制定行动方案。

其次,培训机构作为先期督导,在督导活动中以“导”为主,以“督”为辅。“导”的目的是再次传递“医务工作者如何在岗位上展示自己的人文服务能力”的方法和意义,如此督导定位,一方面可以让医务工作者实实在在地把握践行的操作要领,另一方面,也减少其对被“硬性督查”的反感,这个环节,把握督导的“度”很重要。一旦员工熟悉地掌握的人文服务能力展示要领后,“督”就马上提上日程。那时,硬性督导的指标自然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再次,要把每一次督导结果,均以量化的形式及时反馈给受训单位。让其了解员工践行的进步与缺憾,进一步加强管理,督促其提升。

最后,培训机构有责任对受训单位进行践行督导队伍的培养。在督导过程中,带领该单位的督导人员随同一起督导,让其学会督导的每一个步骤。在培训机构督导后期,要让受训单位督导人员模拟督导的每一个环节,直至达标。

(二)受训单位自我督导养成常态规范习惯

把医务工作者的人文服务素养和能力固着为一种习惯,需要有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必须有一个长期督导机制做保障。其中受训单位“自行督导”是这个机制的核心组成部分。自行督导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督导人员要有权威性和代表性。上海浦东医院的督导人员全部是科主任、护士长担任。二是督导必须按照督导流程操作,以体现督导的科学性。三是督导活动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越是坚持,效果越明显。

(三)患者满意度实证评估实现反向督导

患者是培训践行的最具权威的“督导者”和培训效果评估的最佳“发言人”。通过对公众满意度调查,一方面了解培训的效果性,另一方面,也是对受训单位员工素质的一种“监督”。公众积极的评价,会对受训单位员工产生激励作用。即使是负面的评价,也会对员工产生敦促作用。实证调查是必须要做一个反向“督导动作”。

上海市浦东医院人文服务能力践行效果调查研究分为两个阶段。首轮问卷在培训前发放,以了解患者对浦东医院医务工作者人文服务水平评价。第二轮问卷在培训践行督导实施两个月以后发放,以了解医务工作者人文服务水平提高的程度。两轮问卷样本的对象都是正在医院就医的患者,培训前和培训后各发放问卷1200份,问卷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99%。问卷涉及患者对窗口(包括医技)、医生、门诊护士、住院部护士四个群体的人文服务水平的感知。为了使患者回答问题更具针对性,调查人员根据问卷的内容,对所在医院相关区域的患者进行问卷发放并守候回收。调查数据表明,通过立体式培训员工的行动力与患者满意度成正比,各项满意度指标均有大幅度提升。具体提升指标如下:

1.患者对医技、窗口人员服务满意度

(1)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微笑服务,培训前34%,培训后提升至到79%。

(2)感受医务人员用“您好”问候语,培训前只有5%,培训后上升到90%。

(3)感受到医务人员态度和蔼,指令清楚,协助病人,培训前8%,培训后上升到76%。-

(4)得到医务人员双手递物服务,培训前7%,培训后上升到91%

(5)就医结束时,医生用“谢谢,请慢走!”告别语,培训前18%,培训后上升到90%。

(6)感受到医务人员做检查时,动作轻缓,耐心安慰病人,培训前42%,培训后是90%。

(7)患者对窗口和医技部门工作的总体评价,“非常好”和“好”培训前非别是5%和16%,培训后分别上升到31%和43%。

2.患者γ耪锘な糠务满意度

(1)主动提供引导和咨询服务,培训前36%,培训后上升到56%

(2)微笑服务:培训前66%,培训后上升到97%

(3)在患者输液期间会做到巡视 培训前66%,培训后上升到97%

(4)在沟通时,语气和谐,注意事项讲得清楚,培训前52%,培训后上升到94%

(5)亲切称谓患者,培训前52%,培训后上升到82%

(6)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培训前42%,培训后上升到92%

(7)懂得安慰患者,培训前52%,培训后上升到92%

(8)护理水平高,培训前30%,培训后上升到90%

(9)服务举止规范,培训前46%,培训后上升到86%

(10)积极热情,不怕苦怕累,培训前32%,培训后上升到82%

(11)您认为,护士整体的服务质量是 培训前“很好”或“好”分别是1%和16%,培训后非别上升到21% 和36%。

3.患者对医生满意度培训前后对比

(1)医生在看病前说“您好,让您久等了”问候语, 培训前3%,培训后上升到80%

(2)t生在诊治或交流病情时用“您”称谓?培训前经常用12%,偶尔用73%;培训后经常用50%,偶尔用50%

(3)患者从医生的眼神中感受被关注,培训前28%,培训后上升到90%

(4)医生主动询问病情,给患者较多表达的时间并做到耐心倾听,培训前19%,培训后上升到77%

(5)医生会在诊疗结束时说“请慢走”,培训前12%,培训后上升到100%

(6)医生在服务时做到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培训前32%,培训后上升到50%

(7)医生开的药是适当的:培训前21%,培训后上升到50%

(8)开自费药,不告知病人:培训前23%,培训后下降到0%

(9)您认为医生的服务质量总体上,培训前“很好”和“比较好”,培训前分别是11%和20%,培训后分别上升到60%和30%。

4、患者对住院部护士满意度培训前后对比

(1)让患者知晓与自己相关医护人员的身份。 培训前52%,培训后上升到76%

(2)用“您”这个敬语称谓服务患者:培训前28%,培训后上升到78%

(3)护士会主动给患者提供相关服务,培训前48%,培训后上升到70%

(4)护士态度可亲,经常面带微笑,培训前35%,培训后上升到75%

(5)对细节问题交代的非常清楚,培训前29%,培训后上升到59%

(6)会宽慰病人及家属心理,让人感到非常亲切,培训前21%,培训后上升到81%

(7)态度不耐烦,对病人和家属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培训前68%,培训后下降到8%.

(8)护士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的时间比较多,耐心询问病情,培训前28%,培训后上升78%

(9)护士在为您做治疗时会从不告诉药物名称,培训前32%,培训后下降到2%

(10)亲切称谓患者,培训前32%,培训后上升到82%

(11)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培训前32%,培训后上升到82%

(12)懂得安慰患者,培训前52%,培训后上升到92%

(13)护理水平高,培训前50%,培训后上升到70%

(14)服务举止规范,培训前46%,培训后上升到86%

(15)积极热情,不怕苦怕累,培训前52%,培训后上升到82%

注释:本文是在“全员代言医院形象”公共关系咨询与培训项目行进中理性思考和成功经验的总结。

第6篇:支教的认识与理解范文

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各行各业对高素质复合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因此,在高校有条件地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实行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可以为人才市场培养理论水平较高、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能从事工程技术开发和研究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可以促进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也大大缩短了毕业生“进人角色”的时间。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有条件地参加职业资格认证,毕业时同时拥有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时具有了较强竞争实力,占据了有利位置。本文就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及其与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相结合进行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目前高校物流管理相关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据预测,到2012年我国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为3万~4万人,物流技术操作和营销人才每年需要近30万人。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每年高校物流相关专业都培养出大量的毕业生,但一方面,这些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社会又急需大量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如此尴尬的局面出现的愿意主要是目前大部分高效物流专业的培养方案都采用“厚基础,宽口径”模式,注重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但忽略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专业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核心课程设置特色不突出。目前,一些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毕业后能竞争哪些工作岗位,这些物流岗位群需要哪些专业知识、技能,以及通过怎样课程路线能够获得这些知识和能力。课程体系设置不是建立在对大量企业岗位和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做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而是对本科相应专业的培训方案略加修改,导致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宽泛、偏理论化,核心专业课程核心地位不突出,分散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所以毕业生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

2、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内容偏理论化。由于教材大多是由在校教师编写的,而编者往往缺乏企业的工作经验,教材内容陈旧,很少介绍物流新技术、新方法。学生等到毕业时发现自己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是能记得的很少,面对企业招聘人员的提问时无法应对。虽然学生每学期都进行了专业课程实训,但实训题目往往很肤浅,学生没有机会通过实际项目、真实的企业环境来锻炼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直接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技能差。

3、教学评价体系滞后。现行考试制度考核方式单一且侧重知识的考核,重结果,轻过程,无法对学生职业场景的工作过程及技能进行考查。另外,考核内容相对落后,已经不能适应目前企业的发展速度。

二、职业资格认证对物流专业教学的作用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具有高技术高技能的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单一具有的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都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现阶段如何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结合,培养市场真正所需的物流人才,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目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因此,将职业资格认证和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是满足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

1、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物流课程教学有助于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资格认证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在围绕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市场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

2、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物流专业教学有助于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保证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围绕高效物流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将职业资格认证嵌入专业课程,有助于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调整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课程中;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程中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达到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

3、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有助于提高专业师资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水平。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高校教学,打破了以往高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对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质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培养出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劳动者,必须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三、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介绍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推行的物流职业经理认证主要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初级面向职业高中、中专在校生及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者;中级面向大专以上学历,且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者;高级是面向本科以上学历,在企业中担任物流总监、企业副总以上职务者。该认证主要适合于各类物流和生产企业的各级物流管理人员及大、中专在校生。目前也只有该认证可以与高校的物流管理类课程相结合。

四、中物联物流师认证与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相结合的探索

1、探索思路。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把学生校内学习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内容相结合,将职业资格认证融入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要求一致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未来物流岗位要求,实现学生毕业就能就业的教学改革目标。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以《物流师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为依据,跟踪行业培训和考核标准,通过相关岗位的调查研究,按照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和制定基于职业资格认证融入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案;通过在部分班级试点,一边试验一边研究,探索物流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以验证改革方案的正确性,再进一步扩大和推广。

第7篇:支教的认识与理解范文

【关键词】刑事和解;VOM,熟人社会;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6-0278(2013)05-127-01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

刑事和解,又被称作被害人一加害人和解(VOM),指在刑事纠纷中,在司法机关的主持下,由被害人和加害人进行协商,通过加害人对被害人认罪悔过,赔礼道歉或进行物质赔偿的方式,一方面较好的弥补被害人遭受的损失,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也为加害方提供了减轻罪责和刑罚的机会,最终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刑事和解制度最早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随着刑事司法理论研究的深入,西方学界发现传统的对抗性司法理念在一些领域出现了缺陷和不足,尤其是被害人的利益保护问题。传统的刑事司法理念强调被告人与代表国家的公诉人之间的对抗,现代刑事司法体系和制度无不是围绕这一对抗设立和运行的。然而这一体系中,被害人所处的地位相对较低,对案件处理的结果影响相对较小,相对的,因其损害而得到的补偿也往往较少。即使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由于“实际上,被告人…对民事责任(主要是经济赔偿)的主动承担并不必然导致刑事责任的从轻,减轻或免除”,故而加害人在已经受到刑事处罚的情况下,对民事责任部分往往采取消极抵触的态度,从总体上看,被害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大量刑事案件导致监狱人员大量增加,这一情况带来了很严重的后果。首先,监狱人员大量积压会导致国家司法成本激增,其次,刑事处罚会对被告人产生“标签”式影响,不利于被告人回归社会。最后,大量监狱人员混居,尤其是重罪犯与轻罪犯不加区分,极容易产生交叉感染,导致对被告人改造的失败。

鉴于上述问题的出现,上世纪70年代“恢复性司法”运动逐渐在西方国家兴起,“将被害人一被告人关系置于刑事司法制度的中心地带,着眼于修复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破坏的社会关系”。刑事和解正是这一运动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刑事和解具有的缓和性和恢复性,不仅使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间的矛盾更好地解决,同时也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司法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刑事和解是一种追求被害人,被告人和国家利益‘三赢’的诉讼方式”。

二、“熟人社会”视角下刑事和解的本土思想基础

刑事和解的产生与西方深厚的契约思想传统密切相关,然而在以小农经济和熟人社会为主的中国古代,也存在着相似的意识和思想。

首先,从古代传统思想看,“和为贵”,“息讼”的思想受到主流的推崇。儒家思想作为备受统治者青睐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封建文化发展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而在儒家思想中,“和”居于中心地位。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分别载于《论语·学而第一》《论语·颜渊》)在传统的“息讼”“厌讼”思想影响下,刑事纠纷当事人往往选择主动私了或在主持人(一般为当地德高望重之人)的主持下商议解决。

其次,在熟人社会中,各社会关系相对稳定,社会个体之间的联系也相对较紧密。在这样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中,一旦某种社会秩序被打破,如刑事犯罪行为的发生,不同个体之间倾向于选择能够尽快恢复到之前稳定状态的解决方式。在此种情况下,正常的司法程序不仅不能使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尽快回复,反而通过刑法的施加,加剧了这种破坏,导致原有的社会状态更加难以恢复。因此,回避正规司法程序,采取更加温和,有效的纠纷处理方式成为明智之举。

再次,在刑事纠纷中,虽然涉及的是相对明确而独立的个体,但影响却及于与其密切联系的生产生活群体,即家庭,而家庭是熟人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组成单位。因此刑事纠纷看似简单,实则情况非常复杂,其解决难度可想而知。如果简单适用冰冷僵化的法条,很难达到理想的司法效果,法律所代表的实现正义的目的也会落空。故而在司法实践中,也不倾向于严格的罪刑法定主义。

最后,熟人社会的特点导致我国古代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中都存在着和解的影子。如唐律第338条关于“戏杀”罪的规定:“诸戏杀伤人者,减斗杀伤二等,所谓‘戏杀’,谓以力共戏,至死和同者”。可见“无论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法律规定,司法实践……都十分推崇和谐的观念,倡导人们化解冲突,和睦相处”。

三、结论

第8篇:支教的认识与理解范文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

物质

世界。

2.天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体是

恒星

星云。

宇宙物质

组成(举例)

特点

恒星

炽热气体

质量

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

星云

气体和尘埃

云雾状,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行星

金星、地球等

绕恒星公转,质量小,不发光

卫星

月球

绕行星公转,本身不发光

流星体

尘粒、固体块

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

彗星

冰物质

绕太阳呈周期性运行,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

云雾

状的外表;背向太阳的一面有一条扫帚状的彗尾

(2)常见的天体及其特征

特别提醒: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3.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之间相互

吸引

、相互

绕转

,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及层次结构

天体系统

组成

特别说明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太阳系

太阳、地球及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银河系

太阳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

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3万光年

河外星系

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

数以亿计

总星系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

(4)层次结构示意图

4.

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1)

结构特征:与太阳系其它行星有许多相似之处(体积、质量、密度、组成物质等都不特别)

(2)

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5.

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是目前能探测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

条件

原因

影响

外部条件

安全的

宇宙环境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太阳系中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

稳定的

太阳光照

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自身条件

适宜的

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适合生物

呼吸的

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原始大气的演化

有液态

的水

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

6.

月相

口诀: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东东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对地球的影响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

核聚变

反应。

(2)对地球影响:a

.直接为地表提供光和热资源

b.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c.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太阳能的利用、煤和石油资源)

2.

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

厚度增大,亮度减小

温度增大,密度减小

大气层

日冕

光球

(1)概念:太阳_________时常发生变化,有时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

耀斑

11

(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_______层、B色球层和C_______层。

(3)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C层上为太阳黑子、B层上为_____,其周期平均约为_____年。

(4)太阳活动现象: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

(5)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日冕物质抛射

(6)影响:a.导致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b.产生“磁暴”现象,导致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甚至使信鸽迷路

c.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d.对天气、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诱发地震、水旱灾害)

(7)影响太阳辐射分布因素:纬度(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地形(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递减);天气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1.地球的历史:约有

46亿

年。

2.认识途径:研究

地层

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1)含义:具有

时间顺序

的层状岩石。

(2)沉积地层特点:a.具有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b.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生物遗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分布规律:①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

相同

或者

相似

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

低级

、越

简单

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1)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

宙、代、纪

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2)地质年代表

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

5.41

亿年,包含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演化特点

①大气演化: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

有氧环境。

②生物演化:冥古宙(只有有机质,无生命);太古宙(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蓝细菌大爆发,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③地质矿产:重要的金属矿产

成矿

时期。

2.古生代

(1)时间:距今

5.41

亿年—

2.52

亿年,可分为早古生代(包括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和晚古生代(包括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地壳

运动剧烈

,形成

联合古陆。

②生物演化:

生物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动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植物

陆上低等植物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③地质矿产:晚古生代是重要的

成煤

期。

3.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

(1)时间: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分为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

板块

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含义:地震的能量以

波动

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类型和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特点

纵波(P波)

体、液体和

体中均能传播

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不同;

横波(S波)

只能在

体中传播

(3)应用:获得地球内部

物质

结构状况

的主要依据。

2.地球的内部圈层

(1)一个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2)两个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

、地幔和

地核。

位置范围

地震波传播特点

特点

地壳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

体外壳

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较

稳定

;到了莫霍面,传播速度突然

增加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

;海拔越低,地壳越

薄。

地幔

地球内部介于

地壳

地核

之间的圈层,在

莫霍界面

以下到

古登堡界面

以上

能传播

横波

①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

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

增加

;②分为上地幔和

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的

软流

层,是

岩浆

主要发源地

地核

地球的

核心

部分,即

古登堡界面所包围的球体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波

①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镍。

②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

液态

熔融

状态

3.

岩石圈:

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

岩石

组成,合称岩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组成:大气圈、

圈和生物圈,对应要素是大气、

水体

生物。

4.

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

气体

层,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密度变化特点:

①近地面的大气密度

大。

②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

减少

③在2000—3000千米高空,与

星际

空间情况很接近,视为大气圈的

上界。

(3)出现各种天气现象(风、云、雨、雪等)

5.

水圈(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主体)、

陆地

水、大气水和

生物

水。

(3)陆地水:①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②分为

地表

水和地下水。

6.

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

(1)

含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的总称。

(2)特点: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

第9篇:支教的认识与理解范文

支教老师年度工作总结1   岁月荏苒,又到岁末新年时,在这时来盘点我的支教工作,百感交集。回忆这半年的支教工作,有收获时的喜悦,有碰壁时的低落,有付出的坦然和艰辛,有与异乡教师逐渐和谐相处的难忘,有很多人生的第一次新感悟,他们丰富了我们的人生阅历,开阔了我们的社会视野,让我们更加努力,倍增信念,投入支教工作中去。支教小结如下:

  一、班主任管理

  为了全面深入体验支教生活,深入熟知支教学生的心理、思想、习惯、品德等各方面的成长状况,蔡校长要求我担任班主任工作,摸底了解学生现今思想习惯,针对性的制定、实施相关习惯技能训练不足的长期培养,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运用适于儿童、高效的教学理念,在支教过程中一如既往、始终如一的贯彻和执行,为支教的有效性提供有力的保证。

  在实际教学中,始终心无旁骛,朝着目标要求与学生一起努力,获得了点滴成绩。

  1、本学期中,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出发点,以值日班长制和组长负责制双管齐下,值日班长对班级纪律、卫生、上课表现做全程负责,组长对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早读等方面做全权负责,每天放学前及时具体做好反馈评价工作,学生管理学生,毫不懈怠,一丝不苟,评价公开,实事求是,现如今已成为学生的常规工作了。各方面习惯成绩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期中考试中,语文、数学、科学等成绩都有喜人成绩。

  2、循环红旗获得次数累计15次(一共20次),纵观各年级乃至全校都遥遥领先。开学第一周,我就询问前来教室检查的学生干部,每天检查的内容、时间、标准,然后针对全班实际,切实制定扫除安排表,讲清扫除要求,植入评比爱劳动会劳动的劳动标兵评比机制。一学期以来,每每校领导喊道三(2)班获得循环红旗,学生的欢呼雀跃是我最大的喜悦。

  3、在为桃园镇蒙蒙同学患白血病爱心捐款中,我们班同学爱心涌现,全力以赴,共捐爱心款192.3元,高居榜首。虽然爱心不能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但是在捐款的过程来讲是十分感人的,有七人捐款2次,一人捐款3次,五人捐10元以上,有的同学把中午在街上吃快餐的一元钱都捐了,中午走回家吃,这种精神怎能不让全班师生感动,学习呢?在全校的表彰大会上,获得全校师生好评。

  4、在“冬三项”比赛中,经过赛前的班级公开赛,为期两周的不懈锻炼,获得了年级组第一的好成绩。

  二、科学教学

  本学期担任三六年级的科学教学,第一周的两节科学让我触目惊心,尤其是六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以演示实验为主线,以锻炼提高言语表达能力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一步一步地培养。一学期结束,在科学课堂上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相互发问,师生共进。学生对科学老师的满意度大大增强。

  在收获面前,思不足,改缺点,才能全方位锻炼自己。个人在教科研方面学习不够,缺少见地,相关的学科参考书等如同摆设,今后要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认识,多学习,多研究,争做科研型教师.

支教老师年度工作总结2   20xx—20xx学年度,我们迎来了十一五规划支教生活的第五年,在这一年中,通过与初中学生的接触,跟雄武中学的老师共同学习,我在思想上有了新的理解,在教学工作计划上有了新的认识,在对待自身的要求上有了更高的觉悟。现将一年来的支教情况总结:

  一、思想认识更加深刻,明白了更多的道理

  我作为一名支教老师,万分幸运地来到了雄武中学。爱上了她的人杰地灵,爱上了她的憨厚朴实,爱上了她的每一个黎明和黄昏。从我周围的同事身上,看到了他们在以身作则地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从上级领导的细致要求上,看到了教育事业生生不息,蒸蒸日上的源泉;从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中,我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在陶冶着我的心灵,有一种无形的动力在鞭策着自己前进。将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忠诚融入奉献中去。

  二、业务水平的改进与提高

  在本学年,乘着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加大投入的春风,我有幸成为一名兴义市支教教师,享受了政府对支教教师的关怀。在这一年中,我和更多的同事,学习了很多有关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教学常规工作的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对学生教育的水平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以身作责,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一走进雄武中学,就会被她浓浓的学习气氛所感染。在一年来,市教育局和丰都中学领导多次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予以很多的关怀。雄武学校领导更是严格要求,从制度上给予我们更高的进步台阶,而更多的老师早来晚走,更给了我们学生良好的榜样。而我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有着其他老师不具备的条件。我们生活在学校,有了更多的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机会。在给孩子良好榜样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安全提供了切实的保障,我无愿无悔。

  四、一年来的成绩与经验

  在这一年来,我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反思各种教学方法,使自己在新课改的春风下,以新的姿态来融入教育教学中去。努力实现素质教育和科学发展的精神,教育学生做人与学习并重,知识与技能等,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让自己养成习惯,并影响着孩子的今后的更长远的路。在上级严格要求与细心关怀下,我们雄武中学这片沃土上的学生也取得也相应的成绩,在上学期全市期末抽考中,我们班取得了好成绩,但我仍不能满足。今后还要继续努力,服从上级的安排,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支教老师年度工作总结3   20xx年我有幸作为一名支教教师,在郧县南化中学工作生活了一年。有人说:“使人成熟的,并不是岁月,而是经历。”回顾一学年的工作和表现,能够赢得学生的喜爱,受到同事的好评,得到学校的肯定,对于我真是莫大的安慰。而我自己在支教的同时也得到了升华,无论在思想上、业务上也可以说获益非浅!我敬佩支教学校老师忘我的奉献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他们才是我真正学习的榜样。在该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同事的无私关怀下,我顺利完成了本学期的支教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服从学校工作安排,工作踏实认真。

  本学期开学第一天,我被通知当天就要去支教学校报到,未来得及收拾行李就匆匆去了。但是自从我踏进了新校园的那一刻起,就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流水的兵”,而是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每一个平凡的支教日子里挥汗泼墨,辛勤付出。我严格遵守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做到按时到校,按时查岗,不迟到,不旷课,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除了完成教学工作之外,我还积极认真地去听其他老师的课,虚心请教,认真学习他们的授课方法和,与他们一起研讨新的课改模式,一起进行新课改方案的实验与实施。把教学心得编成教学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获奖和发表。

  二、关爱学生,奉献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我在所教学生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课前,我认真备课,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各种情况,因材施教;课堂上我再现教师的风采,创造物理情景,循循善诱,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积极探索,灵动的课堂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学生;课后,我认真批改作业,按“四精四必”处理好学生作业,并对潜能生进行重点辅导,总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并理解消化了才肯罢休。工作中,我扎实搞好德育教育,改变学生思想观念注重育人工作。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和我相差不多、我易于和他们接近的特点,积极主动地找学生谈话,和他们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在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很多学生都背负很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很多家庭经济条件都十分困难,但自己又觉得自己的学习非常不好,以后没什么希望了,因此产生了一种自暴自弃的念头。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我首先是一对一地和他们谈心,像知心朋友一样倾听他们的诉求,并适时鼓励他们;然后我给全班同学写了一封公开信,帮他们分析了现实,教他们学会如何面对现实,克服困难,并提出了那句非常有名的激励口号——“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作为全班同学的座右铭。我还非常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个人卫生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还针对学生课外知识面狭窄这一实际情况,经常从自己家里带书借给学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课外知识储备量。

  三、与同事搞好关系,树立主人公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