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唐诗三百首范文

唐诗三百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唐诗三百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唐诗三百首范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酬”唐诗三百首美不胜收,“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篇,作文游《唐诗三百首》。”唐朝之景,映入眼帘,唐朝之音飘然入耳。

夜晚,我住在小茅屋中,冷气袭来,“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我忙拿起“青蓑笠,绿蓑衣”套在身上,可“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由于“向晚意不适,”我不访“驱车登古原,”来到古原,我“举头望明月”不禁想起“小时不识月,忽做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我漫无目的朝前走,看见了南朝四百八十寺,数来数去,却不知“多少楼台烟雨中。”我百无聊奈的坐在草地上,忽然听到阵阵笛声“此夜曲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声收息,我顿感“此声只应天上有,人间未得几回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不例外,赶忙“松下问童子,小学五年级作文《作文游《唐诗三百首》》”他却天真地答道“师父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我又“借问梅花何处落?”“牧童遥指杏花村。”此时天以蒙蒙亮了,我朝杏花村走去,那里“桃花近日随流水。”“别有天地非人间……”

“啪”“啊!”

正当我朝杏花村走去时,爸爸一手拍在我背上,痛得我大叫着醒来,我睁开朦胧的睡眼,看到了五雷轰顶的爸爸。四目相对,我睡意全无,“TMD,都十点了,日上三竿你还睡!快起来!”“河东狮吼”光临我家——我惨了。

初一:蔡蕊霞

第2篇:唐诗三百首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犹如一棵大树,大量的积累是这棵大树的根,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只有具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丰厚的底蕴,才能真正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千余年的风风雨雨,它依然溢彩流光,熠熠生辉,滋养着现代人的精神。小学生,正是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在这年龄段让他们大量背诵经典,接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润泽,让传统文化精髓在吟诵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对他们语文素养的形成大有益。

从小学习、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引领学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畅游呢?

1 诵读积累

诵读方法分自由读、对读、小组读、集体读,又可分为默读、有声朗读等。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更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每节课预备铃响后,由“小老师”带领大家反复朗读书写在黑板一侧的诗词,直到任课教师到来。利用好这短暂的课前三分钟,每周可熟记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便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了。

诵读是对美的感知过程,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千万不要定死任务。教师应该很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让古诗词这种当时的“流行歌曲”,成为我们的学生一唱就会的、现代的“流行歌曲”!

2 参照朗诵

参读法就是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获得较完整的诗词形象和系列化的思想内容。如学习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西湖”的名诗。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所描写的是西湖上“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夏日荷花,“接天的莲叶”与“别样红的荷花”相得益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的则是晴天和雨天时西湖上“淡妆”与“浓抹”总是恰到好处的美丽;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西湖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描写的是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将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3 情景再造

读诗词的过程是将诗词“泡开”的过程,也是读者进行再创造的过程。示现法要求我们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呈现诗词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和创造。如学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思维回忆自己见过的桃花、鸭子等;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遍地桃花和“三两枝”桃花的情景有什么不同,鸭子在水中或水边是一种欢快的情景呢,还是其它的情景。

正所谓“诗中有画”,因为古代诗词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所以示现法的运用,除了老师的引导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展示、绘画、多媒体呈现等辅助方式来进行。如诗配画,就是让学生将诗词中的一个个文字符号转化成可视的绘画。在描绘诗词展现的胜景佳境,在诗情画意间,学生自然会更深地体悟出诗家动人的情思,感受到字里行间美妙的旨趣。

可以说,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力往往让成人吃惊,而感悟形象,又进一步让他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意义深远。

4 表演朗诵

表演法是让学生将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诗词内容用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寻隐者不遇》一诗,可以让学生扮演“童子”和寻师者,以便将寻师者那急切、惆怅的形象表现出来。

放学时,同学们背诵着诗词走出校门。从操场整队出发,到距校门百米以外解散,这段路程中每支队伍要背诵不少于三首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琅琅的诗词朗诵一路响起,路人纷纷侧目。背诵诗词出校门,避免了拥挤打闹现象,又给校园增添了一丝文化气息,一举两得。

5 比赛诵读

每学期临近期末,我都在班上隆重举行一次诗词朗诵小组赛。竞赛设有必答题,如“请你们小组背出含有动物名的诗句”“请你们小组背出含有颜色词的诗句”等等;有抢答题,如“请说出下列名句出自谁人之手?”还有一场难解难分的擂台赛――各小组轮流背诵诗词,不许重复。最后综合各轮成绩,看冠军花落谁家。

第3篇:唐诗三百首范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青山绿水,娇莺戏蝶”的意境中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或是秋思浩荡,或是春风飞扬,或是明月千古,或是斜阳晚钟,又或许是田园林泉和诗酒流连。

翻开《唐诗宋词三百首》,你应该会听到江南淅沥的雨声,看到碧波上泊着的乌蓬船。青莲居士当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一个是诗仙侠士,一个是爱国不惜生命的伟人,在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中,他们流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在杜甫“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缠绵俏丽中,我又感受到了诗人把这美如画的情景描写的如此惟妙惟肖,留给我们的是清雅秀丽的余韵。

“宛转峨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几句诗,不正是把那种感叹时光无情的悲凉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吗?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对时光的不舍与感叹融入了这一个个字中。

从留有浓浓墨香的唐诗宋词中,我们还能读到那浓浓的爱国情怀。它们也许是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叹息;也许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激情;又或许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的情感。诗人任思想在伏案挥毫中狂舞,任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在纸上挥洒,留与后世的一代又一代爱国儿女久久瞻仰。

第4篇:唐诗三百首范文

假如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要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把他们都培养成风雅的才子和淑女,争取出几位国学大师。

首先让学生们背诵《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以又称《诗三百》。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是歌曲的歌词。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同学们熟知的成语就来自于《诗经》。

其次,我还要学生们熟读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 《静夜思》是我喜欢的诗词之一。

第5篇:唐诗三百首范文

【关键词】唐宋诗词 校本内容编选 题材分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72-02

在浩繁璀璨的古代文化遗产中,产生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诗宋词,可谓是蔚然大观的珍宝异品。现行的全国通用的人教版初中、高中语文教材,仅是选取了一些名家或名篇而已,远远无法满足好奇心与审美趣味日渐增强的中学生的阅读与学习需要,也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探索与开发的机会。那么,如何开发和编组初、高中学生系统接触并较全面地赏学唐宋诗词的“校园文本”(即校本)。其中主要的主张大致有两类:一类以清代学者孙洙为代表。他在《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原序》中明确提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主张,强调的是多读多记,功到自然成,他也因此按诗词的外在体裁形式编辑了《唐诗三百首》。后人按此样式又编辑了《宋词三百首》(近人朱祖谋编)。二是以编辑现行的大学、中学教材的专家学者为代表。他们在编纂唐诗宋词的指导思想多为精选名家名篇,旨在由名家名篇为引导,举一发而代全貌,启发学生了解与学习唐诗宋词的兴趣。这两种主张各有其优势,但对于今天求学的学生来说,又各有难以顾全之虞,再加上其他指导手段的疏忽,原本可以让学生大有兴趣的学习资源,如今却让相当多的学生对此敬而远之。究其原因,也许有时展和学习价值观变化的原因,或者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更有其文本编组理论及其学习方法指导方面上不够完善的客观原因。因此,探讨开发符合现代学生实际的唐宋诗词文本编组这一课题,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一 将浩繁的唐宋诗词文本资源归纳成类是学习的必要

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诗词创作成就最为璀璨的时期,也是一个英才辈出、灿若群星的时期。《全唐诗》所录诗人即达2000多人,其中开宗立派、影响久远的大家不下20人,而特色显著、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诗人更有百人之多。现存唐代诗歌近5万首,且多种艺术风格争奇斗艳,蔚为大观。“近人唐圭璋先生综合历代诸家所刻,又广泛从宋元以来的典籍中钩深抉隐,编成《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收词人1330人,词作19900余首。”如此浩繁的作品,若采用汉代“古诗十九首”的全面阅读方式是不可能的,也在现实生活中无此必要;那么随意撷取,只由兴涉猎,走马看花,事实告诉我们也只能知凤毛麟角,难窥全豹的。因此要精而全地阅读了解唐宋诗词的全貌非分类学习不可。

清代学者孙洙(号蘅塘退士)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编纂的《唐诗三百首》择要选萃地以体裁对唐诗进行了分类编排,即按“五言古诗、五言乐府、七言古诗、七言乐府、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体裁分类对唐代诗歌进行了选择编排,使初学者能循序渐进地大致领略唐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方便了对唐诗的阅读学习。近人胡云翼编纂的《宋词选》按照年代顺序,并在偏重作品思想意义的前提下,兼顾艺术水准地收录了75位有影响的词家的383首词作。但《唐诗三百首》意在引导学习者学会写旧体诗,似与今天学诗不尽吻合,且数量不少,风格错杂,也难以让初学者短期便知全貌;而《宋词选》过于推崇豪放派,忽视宋词主流婉约派,且数量也大,故现今各类学校基本不直接采用它们做学本来进行唐宋诗词的教学。

现今大学和中学教材多是以诗词名家为经线贯穿唐宋诗词作品发展来介绍学习的,使学生能迅速掌握唐宋诗词的突出成就、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但若教授者不加以向广度和深度引导,就会使学生不能全面掌握唐宋诗词的整体成就,难免对唐宋诗词产生片面之感。如对李白,大多数学生只知道他是浪漫主义诗人,有高涨的从政热情和爱国情怀,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也写过儿女情长的、有浓厚生活气息的《长干行》,写过反映江南水乡女子娇娆的清新如洗的《越女词》,写过充满现实主义情怀的《丁都护歌》;更少有学生知道李白诗歌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乐府诗行”上。而在格律诗创作上,王昌龄、杜甫等人与他难分伯仲。再如,对苏轼,大多数学生也只知道他是豪放派词家,有“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却很少注意到他也有“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深情和“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婉约。故这种以“名家名篇”作引导的系统学习唐宋诗词的方法,一旦引导不好,就不能起到对唐宋诗词作品全面系统认识的效果,有时甚至有“肢解”诗家词家作品成就之憾。

因此,学习唐宋诗词作品必须分类,且应有一个既省时而又适合高中学生全面认知的、合理分类的“校本”,这是高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上不容迟缓的课题。

二 以题材分类为经,寻找全面了解唐宋诗词作品成就的途径

“诗言志,歌咏言。”唐宋诗词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传统,作者面对所处的风云变化的时代,写出了题材广泛、思想深刻、风格多样的浩瀚的诗词佳作。客观上也给今人阅读学习唐诗以一个系统的学习启示,即可以通过不同题材内容的代表作梳理出唐宋诗词作品的概况,即依据题材划分的类别,把握学习唐宋诗词作品之经,进而较充分地熟识与学习唐宋诗词的成就。

第6篇:唐诗三百首范文

“哥哥,你光这样死记硬背是不行的!”看着他成天摇头晃脑地背诵着,卡西米提出了反对意见。主要还是因为,卡西奇每次背诵朗读时,声音都大得离谱,非常影响她的学习生活。

“我哪里死记硬背了?我可是认认真真地分析过每首诗意思的。”卡西奇听了妹妹的话,不乐意了。对于一个认真学习的人来说,最希望听到别人的鼓励,最受不了这种莫名其妙地打击。

“你的意思,每首诗你都已经烂熟于心了?”卡西米转了转眼珠,决定出题考考她哥哥。

“当然!”拍拍胸脯,卡西奇扔下手里的《唐诗三百首》,大言不惭地说。

要知道,无论是哪首诗的内容解析、中心思想,甚至写作背景,他可都是认认真真反反复复看了许多遍的。卡西奇断定,他妹妹这次是无论如何也考不倒他的。

“那我问你,这首《静夜思》里面,李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啊?”卡西米笑嘻嘻地问。

“修辞手法?”卡西奇愣住了,这还是第一次有人问他这个问题。以往涉及的古诗词知识里面,可没提到这些啊!

“看吧!看吧!说你读书不求甚解吧!”卡西米捂着嘴,笑着打趣他,“要知道,我们现代语文里常用的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可是从古至今都有的。只不过,我们现代人把它们归纳总结出来,整理成了系统而已。”

“那你说说看,这首诗用的什么修辞手法?”卡西奇反问道。

“当然是比喻啦!”卡西米颇为得意地说。

“这……这个……”卡西奇还不死心,他觉得听了妹妹的这番话,自己最近的努力都白费了一样,“难道除了《静夜思》之外,还有别的诗歌也用到了修辞手法?”

“那当然!”卡西米随手一勾画,就从《唐诗三百首》里挑选出了好几个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鱼丸们,让我们和卡西奇一起,来看看这些诗句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第7篇:唐诗三百首范文

(一)“酒文化”出现的场合唐人嗜酒,诗人们尤其如此,酒已经成为他们进行创作的基本条件,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王翰的《凉州词》、李贺的《致酒行》等。然而,“酒文化”除了在文人骚客们进行创作的时候出现,还会在哪些场合出现。带着这个问题,我对于《唐诗三百首》中出现“酒”字的诗又进行了语料库检索,得出了以下结果:1.感怀在“感怀”场合出现的共有12次,占了总数的40%,分别是:1杜牧《遣怀》2杜牧《泊秦淮》3李商隐《无题》4李商隐《无题》5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一》6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7李商隐《风雨》8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9白居易《琵琶行并》序10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11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12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由上可见,“酒文化”在人感怀的时候出现频次最高,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听闻歌女的悲惨身世,诗人和朋友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仕途坎坷,竟也泪如雨下,湿透青衫。这首诗,既反映了平民百姓的疾苦,也反映了仕途不如意的官员的无奈。2.聚会在聚会场合出现的有8次,占总数的27%,分别是:1王翰《凉州词》2白居易《问刘十九》3杜甫《客至》4孟浩然《过故人庄》5李白《将进酒》6元结《石鱼湖上醉歌并序》7李颀《琴歌》8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除了人们在感怀的时候爱喝酒,聚会上,酒也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它出现的频率是27%,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三两好友,在这恬静的小村庄中就着这一片场圃,一片桑麻,把酒言欢,同时寄托了诗人一种安和的心态和美好的愿望,待到重阳花开日,再饮美酒看。3.送别在送别的场合,出现了7次,占了总数的23%,分别是:1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李白《金陵酒肆留别》4李颀《送陈章甫》5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6王维《送别》7温庭筠《送人东游》。在送别的情景中,“酒文化”更是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主帅的营中摆上了酒席,为即将归京的使臣送别。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4.登高在登高场合出现的共有4次,占总数的10%,分别是:1杜甫《登高》2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3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4王维《渭城曲》。除了以上三种场合之外,诗人历来爱游历名山大川,登高望远时也会以酒助兴,如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孤老无助的悲哀,最终诗人将这化作一杯浊酒,咽进肚里。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人们无论是在高兴,郁闷,难过,还是忧愁的时候,都会喝酒,酒在某种程度上来寄托了人们无法言喻的情感,通过对这些语料的整理,我们可以看到唐朝“酒文化”博大精深,盛唐多繁荣,晚唐多战事,社会疾苦,人生百态,皆在酒中。

(二)“酒文化”的组成部分也许有人认为,饮酒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其实饮酒实际上是一种境界颇高的艺术享受,特别是在古代,人们对于饮酒的地方,时间,酒类,方法都是很有讲究的。“酒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源于此,我们通过语料库检索的办法,以“酒”字在词或是短语中出现的位置为依据,重新归类分析:1“.酒+名词”分别是:酒舫酒杯酒徒酒家酒肆可以看出来,“酒”字出现的位置与这个词的语义关系是有迹可循的。首先,“酒+名词”的组合,一般表示的是饮酒之地,如“酒舫,酒家,酒肆”,或是饮酒之人如“酒徒”,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本诗是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酒肆”指酒馆或是酒店,古人饮酒的地方。2“.动词+酒”分别是:置酒载酒有酒压酒酿酒取酒祭酒举酒添酒翻酒使酒进酒把酒纵酒沽酒醅酒然后,我们再来看“动词+酒”,呈现了这样一个流线图“酿酒,醅酒酤酒,沽酒置酒,载酒压酒,取酒把酒,进酒翻酒,添酒使酒,纵酒”从酒的生产流程到饮酒,无不包含其中,也是这类词语在《唐诗三百首》中出现的最多,占了53%。由此可见,唐朝的酿酒业十分发达,平民百姓家也有自酿的酒,如,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3“.名词+酒”分别为:脯酒清酒新丰酒春酒。饮酒之人众多,酿酒业发达,酒的种类自是很多,从我们统计的语料中,我们看到了四种酒“脯酒,春酒,新丰酒,清酒”。汉代的新丰酒是古代的四大名酒之一。4“.数量词+酒”分别为:一杯酒一瓢酒(酒一瓢)斗酒樽酒。表示的是装酒的容器或是酒的多少。古人用酒杯,或是樽来装酒;“一瓢酒,斗酒”指的是酒的多少。从以上的总结来看,唐朝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酒+名词”一般表示的是饮人,饮地,其他四种类型表示的则是饮酒的过程和酒的种类。

二.结语

第8篇:唐诗三百首范文

关键词:《静夜思》 “床” “井床”

李白的五言绝句《静夜思》,可谓是幼儿开蒙必读之作,但这首看似通俗易懂的短诗,其中的“床”字究竟作何解,至今仍无标准答案。普遍认为指的是卧床,但就我个人认为,此处若理解为“井床”(井上围栏)则较为贴切,现浅析理由如下: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读的《静夜思》是清朝版本《唐诗三百首》中辑录的,全文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宋版的《静夜思》则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清版和宋版的《静夜思》有两处不同,在清版中第一、第三句分别是“明月光”和“望明月”,而宋版中则是“看月光”和“望山月”。在此,两诗对比前者第一、三句中的“明月”一词出现重复,要知道,古人作诗最忌用词重复,我想,“诗仙”李白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吧!这只能是后人在传抄过程中所作的改动。此外,两诗前者静后者动,前者诗意后者具体,前者泛指后者特指,细微的不同,让我们看到了《静夜思》在长期流传中由具体景象慢慢转化到意境悠远的过程。

从宋版的《静夜思》“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此时应该是站在室外井栏边仰望着从山尖缓缓升起的明月,此时此景,诗人把室外地面上的月光与寒霜相联系,形成了朦胧且有些悲凉的意境,为下面思乡之句做了铺垫。接下来,诗人抬头看见模糊的山形和皎洁的月亮,不由得想起家乡夜晚的山川和明月,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古时人们喜欢围井而居,井边成了居民们活动交流的公共场地,人们在此或取水或洗涤,或聚会纳凉,或谈天说地,孩童也喜欢在对着家门的井栏外的空地上玩耍,在古人心目中井就代表家乡,所以有“有井水处即故乡”、“背井离乡”等思乡词语的出现,此诗以井栏引出思乡主题也是顺理成章。如果我们将此诗中的“床”理解为“卧床”的话,试问一下,有谁看到过床前结霜的“奇景”?如果床前都结霜了,那室内之人在此寒夜又如何入睡呢?

将此诗中的“床”理解为“井床”(井上围栏),除上述原因之外,我们还可以在李白的其他诗句中找到答案,如《长干行》中的“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我们都知道,骑竹马是一项小孩子的户外运动,需要一定的空间,而卧室之内摆放有床及各种器物,是不可能在卧室之内绕来绕去,你追我赶的。这里应理解为“妾的头发刚刚覆盖前额的时候,在门前折花时遇到困难;恰逢你骑着竹马来到,绕着井上围栏用竹杆(所骑竹马)为我设法取得青梅。”除此之外,还有更多明显的能将其解释为“井床”的例子,如:李白的“去国客行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前有吴时井,下有五丈床。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装。”(《洗脚亭》);杜甫的“翠柏深留景,红梨迥得霜。风筝吹玉柱,露井冻银床。”(《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白居易的“竟夕舟中坐,有时桥上眠。何用施屏障,水竹绕床前。”(《引泉》)。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将《静夜思》中的“床”理解为“井床”(井上围栏),才符合史实及诗人要表达的原意。

第9篇:唐诗三百首范文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只有诗歌是最集中表现人的情绪,并通过意境和韵律给人以美感的,实际上它已经包含了绘画和音乐。如果说文学是“人学”,诗就是“人学”中的情感学、灵魂学和审美学。哲人说,是艺术这双慈祥的手把人从蒙昧中解脱出来。诗歌艺术是物质人与精神人的最后分野。读诗可以修补人的心灵,完善人格,让懦者勇,恶者善,躁者静,浮者安。诗歌使人去丑、去鄙、去粗、去俗、去愚。可以振精神,化世风。一个没有读过诗的人,还没有受到文化的洗礼,就像一块没有冶炼的矿石,一粒没有发芽的种子。一个没有优秀诗歌遗产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不会有显著的位置。文如饭,诗如酒;文如人,诗如心。诗之于人是灵魂,是思想,是美感。人比动物只多了一点,就是思想与情感,因此也多了一样本事,写诗、读诗。不少家长盼子成才,家里再穷也要买一架钢琴,其实不如备一本唐诗更现实。

常德柳叶湖,为国内最大的城市湖泊之一。北望武陵,南接洞庭,山光秀丽,烟水茫茫,南来北往,游人如织。这里人文深厚,诗风绵长。当年屈原见放,曾在湖边行吟。唐孟浩然、王昌龄、刘禹锡、司空图都曾在此留下诗篇。唐诗为中国古典诗歌之最,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今主政者,着眼于全民文化养成,传承经典,寓教于乐,重刻《唐诗三百首》于湖边,使游人徜徉于山水之美时,顺便临风品读,凭栏遐想,诗心唐韵,山高水长。不亦快哉?此主持者之初衷。

常德诗墙至少给了我们三点启发,一是经典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久不衰;二是经典需要传播,要经常请出来擦拭擦拭,才能继续发光;三是经典要回归生活,反复普及,才能变为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对当政者来讲,传承经典是一种文化自觉,它不如办一台歌舞那样轰动,也不如上一个项目立见政绩。但是它埋下了文化的种子,会潜移默化,长久地辐射能量。当年唐朝诗人写了那么多好诗,如果没有代代传播,特别是清朝人精编成一本《唐诗三百首》,也许早已散佚。今天我们把它刻在墙上,这又是一种薪火再续。现在人们都喊社会浮躁,这面诗墙就是立于精神世界中的一根定海神针。当游人走过湖边时,偶一回眸读到了这墙上那一首诗或者那一句话,或许会心有所悟,点亮了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