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经济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经济发展趋势

第1篇: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园林绿化经济、现状、发展趋势 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321-01

一、园林绿化经济的涵义

广义上的园林绿化经济是指整个园林绿化活动中发生的所有经济现象,除包括园林设计和绿化施工外,还有园林绿地所具有的物质生产的功能。狭义上的园林绿化经济专指绿地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园林设计和绿化施工。园林设计产业属于创意经济的。

二、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不足之处

1、绿化结构过于简单

城市绿地过于单一,不能科学、合理的引进外来品种。当前城市绿化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重视草而轻视树木,植物种类单调。同时在树木引进上过于盲目,过分引进外来名贵品种,而忽视本土树木,这不仅增加了城市绿化成本,而且加重了绿化管理的难度,此外引进的外来品种有些不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性,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2、园林绿化不够科学合理

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中,设计者受传统观念影响,规划设计遵循原有的模式:“主次干道大乔木,圆盘广场植草”,而不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同时为在短时间完成绿化指标,盲目扩大园林绿化面积,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3、城市园林绿化盲目追求经济利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经过上报批准以后才能实施,然而为了追求局部利益,园林绿化建设在上报、审批的过程中已开始施工,绿化工程不能严格按照图纸内容进行施工。

4、园林绿化技术水平较低

目前,在我国园林绿化行业无论是生产好还是施工都缺乏先进的、科学的技术指导,仍然是手工劳动,绿化施工的效果与个人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如在园林绿化施工方中对于一些高大树木的搬运、修建和名贵树木的养护等,都依赖于人工,缺乏技术指导。

三、城市园林绿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并且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追求更加舒适、环境优美的生活、居住环境,因此地方政府加快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步伐。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而且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如房地产、建材、金融、劳动力与搬运市场等行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地方相关单位部门加大园林绿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推动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

1、园林绿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未来我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努力建成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大中城市把这个目标作为扩大内需、促进发展、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中小县城把是将争创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及生态城市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大中城市把它作为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小县城把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作为改善环境、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且争取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景观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要遵循生态、自然、保留的原则,精选当地适宜的种子,并且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种植、栽培当地适宜的树木,从而提高树木的成活率,打造节约型园林绿化景观。

3、调动多方面资金,实现市场化运作

为促进我国园林绿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可以调动各方面的资金,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的合理利用共同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形成多元化的园林绿化建设投资机制,提高园林绿化建设资金的利用率,降低建设成本,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四、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经济趋势

1、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土地资源密切相关,是实施城市园林绿化的基础,因此要保证城市园林绿化用地,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最大程度地满足绿化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同时在建设方面要尽可能的遵循当地的客观实际,尽可能不要改变当地的地形地貌,切不可盲目为扩大土地占有率而随意地改变地形地貌,这样容易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合理栽种绿化植物,从而促进植物的正常生长,加快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步伐,加大城市园林绿化的覆盖率。

2、多元化资金投入

城市园林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旅游资源,对社会资本充满了吸引力。在城市园林工程建设上政府可建立园林建设保证金制度,进一步开放银行信贷政策,提供更加优惠的金融措施,加速城市园林景区的开发建设。政府财政可与银行联手建立城市园林建设的绿色通道和园林建设单位的信用档案,加强对园林专项资金投放使用的监管和宏观调控。政府的财政性投入可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而游乐项目及部分景区建设可引入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或利用外资进行投资建设。引进外资同时引进先进的园林管理经验与管理手段。大量多元资本的注入,可化解政府投资园林景区的资金压力,为城市园林的规模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3、走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合理规划园林绿化的植物,增加乔灌木的种植量,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在有效的土地资源内争取实现最大的生态效益。尽量减少草坪的覆盖率,减少雕塑等建筑小品和大型喷泉的建设。对于草坪覆盖率过大的绿地,要适当降低其比例,增加乔灌木、宿根花卉和地被植物的的种植。此外,加大城市园林隔离带的建设,并且充分利用隔离带,在上边种植乔木。总之,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要奉行节约型的建设方针,合理落实节约型的建设方案。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节约各种资源,实现资源的利用率,走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园林绿化建设道路。

4、加强园林绿化企业的自身建设

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这样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竞争意识,提高其建设水平。园林绿化企业要不断提高施工养护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园林绿化的建设水平。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养护队伍参差不齐,未形成规模,企业之间的合作力不强,建设出来的城市园林绿化质量不高,所以引入竞争机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享受。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营造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因此,相关单位部门要加大城市园林绿化的投入力度,加快园林绿化的建设步伐,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发展,争取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吴福明.园林经济新现象“大树进城”的利弊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7(12).

[2] 管怀庆.对城市园林经济发展创新机制与途径的探讨.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7(01).

第2篇: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承载这些大型企业和巨型产业的正是2008年4月才设立的省内首家××××工业园。一年来,××××工业园满载希望,硕果丰实:16个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协议投资总额168.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5亿元。总投资110亿元的三峡全通涂镀板项目正式开工,总投资60亿元的南玻多晶硅项目一期工程顺利投产,总投资30亿元的兴发精细化工园启动二期年产18万吨有机硅项目建设。

到2012年,宜化、兴发、南玻、全通、三新等5大企业现有规划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工业园将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带动整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工业总产值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工业园,已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观势:起航正当时

2005年,国家正式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六省争先进位、竞相发展。××作为“中”中之中,区位优势明显,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省九次党代会提出:“发挥综合优势,努力把××建成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支点,以何力量撬动?

省委、省政府将希望的目光投向××。2007年8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赴××密集调研,研究××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具体问题,明确表示,全力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和辐射力,带动鄂西南地区发展,为××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提供支撑。××,在迎来第三次历史机遇的同时,也肩负压力与责任。

为了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大刀阔斧:首先在全市广泛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破除广大干部中存在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思想,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奋发图强观念;破除惧怕困难、畏首畏尾思想,牢固树立敢想敢干、敢于突破观念;破除墨守成规、按部就班思想,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开放合作观念,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促进经济大发展。其次,树立战略眼光。把××放在中部地区大局中思考、谋划和把握,找准差距,自我加压,制定了“努力走在省内同等城市发展前列,保持第一的位置;努力走在中西部同等城市发展前列,重点追赶洛阳,力争进入前三名”的宏伟奋斗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新一轮大发展蓄势待发。

借势:四轮驱动好乘风

××要发展,开发区是龙头。为充分发挥开发区对各县市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市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积极推进产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着力打造沿江工业经济走廊”。

××开发区发展加力,龙头劲舞:一方面,不断创新完善“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对东山、××、白洋园区进行产业布局调整和园区功能重组,以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园区为主要形式,明确各园区的功能定位,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实现园区错位分工、优势互补、有机链接、协调发展。东山园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园区重点发展精细磷化工、装备制造业,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的高地;白洋园区重点发展重工、化工等产业。另一方面,不断寻求契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搭建新的招商引资平台,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契机随之而来。2007年下半年,随着国家加工贸易等政策不断调整,沿海发达地区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加大、政策优势弱化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需求日趋强烈,产业、资本加速向中部地区转移。2008年4月,××被认定为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政策优势进一步显现,加上原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对沿海地区企业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

正值此时,原××市委书记厉有为访问××,指出××与××两个城市有很强的互补性,提出“经济北上、文化南下”的战略设想,以加强××与××之间的全方位合作。市委、市政府对××的综合优势进行全面分析后,决定在××开发区建设××××工业园,为承接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重要平台。2008年4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建设全省首家××××工业园。2008年7月,××××工业园隆重奠基。

××××工业园的奠基,不仅为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资本向××、××转移开辟了快速通道,为××打开了更加开放之门,更与东山、××、白洋园区一起,形成“四轮”驱动之势,使××开发区真正成为了××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加速器”。

运势:今日园区别样红

为了推动项目、资金、产业向园区集聚,推动园区迅速上规模、上档次,××××工业园一开建,就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

加强招商引资、尽快吸引一批项目入驻,成为××××工业园建设的首要任务。市委、市政府和××开发区主要领导大员上阵,亲自带领招商专班,分期分批奔赴广州、××、××等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闽三角地区,大力宣传推介××,积极参与专题招商,精心谋划产业招商,组织专班叩门招商,全力推动以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高技术、高产出、高附加值和财源型、环保型、产业带动型、就业带动型项目,先后在××等地组织大型招商推介会20多场次,接待客商到开发区考察100余批次,与云海通讯、好易通、同洲电子、海王集团、立白集团、志高空调、怡亚通等一批国内上市公司、知名企业集团和30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进行广泛接触,请商、拜商1000多家(次)。

一时间,沿海刮起“三峡风”。韩国工业园、欧赛电池工业园、高档包装材料科技园等一批××企业家投资项目纷纷落户××××工业园。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吸引新项目落户××××工业园,××开发区及时调整招商工作思路,将招商重点区域进一步拓展至××、河北等环渤海湾地区,立足延伸产业链、做大产业群,积极围绕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企业市场布局调整找项目。2008年12月18日,××建国以来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110亿元的三峡全通涂镀板项目顺利落户××××工业园,为××工业园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该项目建成后,将使××××工业园再添一个年产值过百亿元企业,并带动××××工业园装备制造业发展,形成全国最大的极薄涂镀板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为××保增长、调结构,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到2008年底,××××工业园已有34个项目落户,协议投资总额高达230.7亿元,其中,30个项目签订了正式合同。

为了使××××工业园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快速发展,××开发区对园区进行了高起点规划,聘请专业机构编制了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并按照“配套环境最好、行政服务最优、综合成本最低”的要求,坚持“大配套一步到位、小配套随项目跟进”的原则,高标准建设、大手笔投入,优化承接环境。一年来,通过“政府投资、企业带资、银行融资、招商引资”的多元化筹资机制,筹集资金近10亿元,迅速启动××××工业园水、电、气、道路、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并对××××工业园首次进行土地成片开发,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先后完成了横十一路排洪箱涵、迎宾大道综合改造工程和金岭路南向延伸段建设,启动了先锋路综合改造工程,实施了先锋路、迎宾大道、光伏产业园三大片区共4675.84亩的土地开发。为了弥补硬件上的不足,××开发区在行政服务上下苦功,以企业家需求为第一要求,以企业家满意为第一标准,全力为入驻企业提供“三全一零两带”(即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零距离服务,为客商提供一条隔离带、一条联系纽带)保姆式服务,努力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条件不行感情补”。

“软硬兼施”的环境建设,为项目落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金融危机的笼罩下,××××工业园建设仍风景独好、热火朝天:南玻多晶硅160兆瓦硅片、韩国工业园、欧洲电池工业园、铝硅合金、年产10万吨窑法磷酸等项目在××××工业园率先开建;宜化、兴发精细化工园等原驻地企业也看准××工业园的潜力,随之而上,在××××工业园大手笔投资,建设15万吨离子膜烧碱、10万吨保险粉等项目;九天环保等孵化企业依靠科技,募集资金,在××××工业园率先实现产业化。2008年,××××工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5亿元。宜化磷酸二铵二期、三新磷化10万吨tcp、兴发精细化工园4万吨草甘膦等一批项目顺利投产。

××××工业园,在危机中坚实基础,积蓄后劲,迎来又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

乘势:科学发展快扬鞭

今年一季度,××××工业园逆市而上,喜迎“开门红”。1月9日,南玻多晶硅一期年产1500吨高纯硅材料项目历经1年多时间的紧张建设,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壁垒,顺利投产,成为国内建成的最大多晶硅单条生产线。整个南玻多晶硅项目建成后,将在××××工业园形成以多晶硅材料为龙头的“高纯多晶硅材料-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实现工业产值近千亿元。

2月15日,由××兴发集团投资6亿元的兴发精细化工园二期年产18万吨有机硅项目在××××工业园顺利开工。该项目充分利用××硅石等资源和××工业园内的其它原材料和公用工程设施,生产“工业味精”有机硅中间体产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7.2亿元。

2月28日,签约仅两个月的三峡全通年产500万吨涂镀板项目完成近百项前期工作,顺利动工,再次刷新了项目建设“××速度”,将××××工业园建设带入新。目前,项目现场共有13支施工队伍2000多人在昼夜不停进行厂房施工,另有多支外协施工队伍辅助施工。

新项目开工的同时,一批在建项目也在××××工业园顺利推进。兴瑞化工年产15万吨离子膜烧碱、金信化工年产3万吨甘氨酸等项目顺利投产,投资3亿元的宜化年产10万吨保险粉项目一期计划

今年6月建成投产,投资3亿元的欧赛电池项目一期工程加紧建设,计划今年9月投产。一季度,××××工业园共有48个工业项目顺利推进,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达到27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6亿元,同比增长55.46%。

项目的加速推进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目前,××××工业园已聚集精细磷化工、多晶硅及光伏、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五大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2008年,五大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82.5%。

第3篇: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一、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的冲击

1.知识经济对成本补偿的冲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C+V”是生产商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补偿尺度,也是补偿的基本界线。成本补偿概念随着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在经济环境中,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因素已不再是资本资源而主要是知识资源。我国传统会计模式中,主要围绕有形资产来设计和运行,实践中一直把这种无形资产耗费放在期间费用,而不反映其价值补偿积累,技术是人类的劳动成果,也是可以交换的商品,既然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消耗理所当然应成为成本的组成部分。

2.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新制造环境充分利用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表现为自动化和电脑两个特征。使用机器人控制材料处理系统并结合各种独立的电脑程式进行生产,其最大好处是可以从事产品多样化生产,解决了产品精致化的要求。经营复杂性增加,引起产品和服务类型及客户类型的更加多样化,因此,公司拥有资源的消耗也因客户的不同有很大的不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不仅提高了电脑的功能,而且为厂商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表现为在某些工作上,自动化已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人造环境下的 20%~40%下降到现在不足5%.当直接人工工时还在作为分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时,劳动密集产品成本就往往被高估,而先进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却需用工时很短,只需承担很少的间接费用;在现代制造环境下,制造费用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已相当于人工成本的300%左右。以产品成本中占越来越小比重的直接人工工时,去分配越来越大比重的制造费用(如与工时不相关的质量检测费、生产调整准备成本等),必然会使成本信息失真,从而导致经营决策失误,产品成本失控。

3.竞争加剧使管理当局更希望得到准确成本信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和对外国公司部分措施的解除,使公司所面临的竞争环境空前激烈,管理当局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视成本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他们更想知道准确的成本信息。

4.网络公司的出现,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前提。网络公司的出现,使成本会计核算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网络公司只是一个虚拟公司,因而进行成本核算时,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实体已不复存在,对于某一交易业务,要么是虚拟公司的各方独立地进行成本核算,要么组成了一个临时的“联合财务部”进行核算,这些都与传统的成本核算实体有本质的区别。其次,由于网络公司是一个临时性组织,当某项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因而在成本时,似乎没有必要将短暂的经营期限再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成本计算期),成本计算将发生根本变化。

5.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将发生变化。在知识经济社会,人们的社会需求丰富多彩,企业大批量地生产将被满足客户特定需要的顾客化生产所取代,企业在生产组织与安排上必须体现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生产周期与成本计算期可能始终一致,分步法和品种法的核算显得必要性不大。

6.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需要成本精确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发现成本计算错误时,公司没有时间做出成本计算调整,迫切需要企业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7.新的管理与方式对成本会计。知识经济,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先进的计算技术将普遍地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过程。新的适时生产企业(JIT企业),使存货保持最低水平,在低存货情况下,会计人员为了简化存货计价,可以采用倒推成本法,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成本计算时必须采用的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等,对现行成本核算体系将产生巨大影响。

二、作业成本法(ABC法)及其特点

当今时代,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价格越来越低的微机在企业中大量使用,计量、记录及核算成本大大降低,这使得大型公司完全可能采用先进的成本会计系统。产品成本结构变动,使主要为人工成本计量和报告而设计的成本会计系统已不能精确地反映产品的消耗,企业内、外部来自成本计量和成本管理压力,使作业成本法逐渐地为人们所重视。

1.作业成本法(ABC法 )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通过成本发生的动因,对于构成产品成本的各种主要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间接费用率,进行成本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简而言之,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就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具体步骤:

第一,作业的划分。一方面要树立新的企业观,即把企业看成是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集合体,是一个由内到外的作业链;另一方面企业的最终产品,既是一系列作业链的集合体,同时又是各个作业价值的集合体,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地划分各项作业。对于“增值作业”可划分为直接作业和间接作业,而间接作业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各种动因作业。成本动因是决定成本发生的那些重要活动或事项,如批次、工时、数量、价值管理等,具有相同性质成本动因组成若干个动因作业。“不增值作业”可根据具体作业类型单独核算其所消耗的资源。

第二,准确地记录各作业中心资源消耗。在各项生产资源消耗时,按其各受益对象分别记入各作业中心,从而计算出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

第三,按照各种产品所消耗作业类别和数量将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率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出各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第四,进行作业,降低产品成本。对于“不增值作业”应尽可能消除,对于“增值作业”也尽可能降低其资源的消耗,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产品成本,这正是作业成本核算引伸出来的作业管理思想,也是作业成本核算应该取代传统成本核算的根源。

2.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缩小了间接费用分配范围,由全车间统一分配改为由若干个动因作业进行分配。

二是成本计算对象多层次化。ABC法要求成本计算对象不仅是最终产品,还要计算资源、作业中心的成本。

三是成本计算程序明晰化。作业成本法首先要确定费用单位从事什么作业,计算出各种作业成本,然后以某种产品对作业的需求为基础,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

四是费用分配标准多样化。ABC法间接费用分配基础是作业的数量,是成本动因,是一种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改变了传统成本分配统一的工时法。

五是提供成本信息准确化。ABC法拓宽了成本计算范围,不但提供了产品成本,还提供了作业成本,动因成本信息,为成本控制和相关决策提供了价值资料。此外,#$% 法还能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体现成本管理范畴。传统成本计算法提供的最终产品信息、制造费用计算的笼统性,使成本信息可利用价值较差。

20世纪90年代开始,ABC法在国外制造首先并且取得显著的成效。作业成本法在西方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作业成本法可更精确地衡量产品的盈利能力,但最先进的管理,也有不完善的一面:第一,任何管理和方法的应用都会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如不考虑环境因素,盲目使用,势必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第二,作业成本法虽大大减少了现行成本分配费用的主观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它们。如,厂房折旧、行政性工资费用等与作业活动无关的间接费用分配标准,这实际上仍未避免生产量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尽管作业成本法不完善,但它给企业成本管理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同时,ABM(作业成本管理)以“作业”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正在形成,由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到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以核算为基础的成本管理发展到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是成本会计发展的大趋势。

三、关于我国企业实施ABC法的几点建议

作业成本法在局部应用,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从长期来看,会促进企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作业成本法的意义并非只是计算。作业管理(ABM)把管理重心深入到作业层次的新的管理理念,它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最终增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作业成本法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有很大影响,例如,成本分摊可以有效抑制人的过度消费行为,间接成本分配是协调资源利用率的有力杠杆。要应用作业成本法迫使企业必须建立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第4篇: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国际经贸关系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自己范围内专门划定一个或多个区域,在其内部实行比其它地区更加开放的政策和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建立高效能的管理系统,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此来吸引外资和技术的投入,并带动整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城市经济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对区域经济、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与作用力。城市经济开发区在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以及规模、速度上都显示了强大的影响效应与辐射功能。创办城市经济开发区是我国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战略举措。我国作出设立经济特区和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战略选择,其目的就是要吸引国际资本,参与国际分工,引进世界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发展我国经济。

关键词:开发区发展环境

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整体概述

城市经济开发区,是指以较具经济实力的城市为依托,在其交通便利的地方(港口或海陆空交通枢纽)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一些特殊的经济政策,用减免关税,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等优惠方式,发展贸易和转口贸易;利用国外资金或技术,发展加工业或其他经济事业,以增加就业和扩大出口,赚取外汇,引进先进技术,达到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这种特定的经济区域,我们称之为城市经济开发区,很显然,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概念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涵义:

1.城市经济开发区以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城市为依托,具有自己的核心城市。

2.城市经济开发区是以实行一定经济开放政策为特征的特定的经济区域。

3城市经济开发区市场运行的主体应该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化企业。

城市经济开发区是吸引外资投入的密集场所。同时城市经济开发区也是我国经济全面发展与局部先行一步的统一体。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兴建更新了城市建设的传统观念,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都被作为工业项目的附属与配套设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则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建设,首先进行水、电、路、通讯等设施的开发与建设,使其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此来吸弓}国内外资金和项目的投入。城市经济开发区建设的程序打破了城市建设的传统观念,理顺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也为其它城市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投资环境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城市经济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同时又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城市经济开发区设立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作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进行企业经营机制、人才管理制度、社会化支撑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引进外资、扩大出口及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试验,以产生新思路、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符合科技发展自身规律的科技体制和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培植示范样板,提供成功经验。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大规模兴建对加速全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具有战略意义。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兴建不仅是一个政府扶持下的工业化运动,也促进了全国城市化的进程。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一部分农业用地转向以工业为主的领域,这是一国经济走向繁荣的表现。目前,我国农业人口仍然高达70城市化进程的滞后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不经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以及产业结构推移过程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等一系列后果。现在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大量出现,则是继乡镇企业之后我国又一次工业化、城市化热潮。开发区通过非农占地,招商引资,从而扩大了老城镇的发展空间,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增强了城市的综合功能。农民转让土地的收益,为其开辟第二、三产业创造了条件。开发区集产业开发、商贸经营、文化和生活设施为一体,随着开发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把开发区建成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新型城区,推动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城市经济开发区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和辐射作用。开发区除了自身经济高速增长对当地所做的贡献外,对母城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现状

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分布、区位特征具有明显的沿海倾向性和经济中心趋近性。从大的区位来考察,其分布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约有80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约占15,西部地区仅占5.从小的区位来讲,几乎所有的城市经济开发区都集中在交通便捷,靠经济中心、自然条件好的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开发区集中在沿海并依托区域经济中心的特征,表明开发区今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推进和宏观经济水平的稳步上升。

现在,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性质级别基本上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不同级别的开发区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府对开发区的支持上。国家级城市经济开发区是国家为经济发展战略推进实施的需要而设置的,因而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中央政府的长期政策倾斜。中央一般采取资金与政策交互支持的办法,诱使开发区良性发展。使国家级城市经济开发区完整的规划得以循序渐进并具有良好的远景。而省市一级的城市经济开发区,由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权力弹性有限,因而地方政府对开发区建设的推动力较小。因此,我国目前城市经济开发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地方型城市经济开发区上。开发区类型的广泛性是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内容创新的体现。但类型的纷繁复杂将使开发区的建设难以形成统一的策略。

苏州、深圳开发区以其独有的投资环境优势,在国内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方面,一直走在前面。首先他们有着完整的产业链配套环境,以苏州开发区为例,其许多产业已经形成产业链,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非常健全,而且每个环节都有若干企业在合作和竞争,这对吸引外资而言,是十分具有优势的环境因素。如在电子计算机行业,台湾最大的8家笔记本电脑企业中的6家以及大批零部件厂商都己经进入苏州,外

商在苏州生产笔记本电脑可以在当地采购到笔记本电脑95的零部件。据台湾明基电脑公司的资料,一大批电脑配件厂商已追随明基公司到苏州及周边地区投资,目前在苏州及周边已经有了600多家供应商。深圳开发区在鼓励大型中外企业发展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并鼓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通过许可证贸易、零部件采购、OEM、委托加工等形式使许多中小企业与大型跨国公司形成服务、配套关系。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在深圳开发区形成规模经济,并产生集聚效应,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环境因素。其次他们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圳开发区在区位环境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圳毗邻香港,港深两地已实现24小时通关,两地合作非常紧密。深圳的蛇口和盐田港成为当地、乃至全国货物进出的两大重要港口,这对出口型外资企业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并且目前已有800多家大型跨国公司总部设在香港,因此,深圳便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内地的桥梁。深圳开发区在吸引外资方面,尤其注重发挥这种区位优势.苏州开发区的区位优势亦十分明显,它地处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距上海仅90公里,到南京200公里。通过沪宁高速公路,到上海1小时,到南京2小时。同时,苏州一上海是海关总署批准的全国三条绿色通道(直通关)之一,通关简捷便利,上海到货可直达苏州通关。还有他们注重保护知识产权。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企要求保护知识产权的呼声渐高,尤其对高新技术产业来说。深圳市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十分注意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并先后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等六部保护知识产权的地方法规和条例,有效地以法律形式保护了企业的知识产权。这对深圳开发区吸引外商投资来说,形成了环境优势。苏州、深圳开发区外商投资环境除上述优势因素外,还有很多其它的环境优势,如人力资源市场非常便利和灵活,尤其对深圳开发区来说,其劳动力市场已形成立体的层次结构:既有科技管理人才的供应市场,也有很多技术工人的劳动力市场;在优惠政策方面,也较为灵活。苏州和深圳开发区是我国比较典型的两个开发区,可以是我们发展我国城市开发区的楷模,我们在对于其他开发区的发展上可以借鉴它们的经验,但它们独特的自身优势又是我们无法学习和借鉴的,我们应该补长取短,充分发挥各个城市开发区的特色,有利于它的发展。

优化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结构的主要措施

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是对外开放的产物,但它同时又是对外开放走向全范围、全方位格局的一个过渡阶段。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势必要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推进,逐渐演变成经济特区,我们优化和评价其投资环境,就是为了使开发区更快、更好地良性发展,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城市经济开发区在其实际运作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其微观投资环境的改善,也大大延缓了我国整体宏观投资环境的形成,必然会发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停滞效应。因此,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在宏观和微观领域中出现的问题,进而优化宏观和微观投资环境就显得日益重要了。

①在结构调整中迅速扩大经济总量。结构调整具有量与质的双重规定性,对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开发区来说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重点、不同的措施,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但对我国几乎每一个城市经济开发区来说,其结构调整都必须和扩大总量结合起来,以量的扩张带动结构调整,以结构的调整来推动量的扩张。一定的经济总量是结构调整的载体,没有一定的经济总量,结构优化就成了无源之本.同时,又要通过调整来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增强经济实力。扩大经济总量最根本的是扩大利用外资的总量,但在目前招商引资竞争日益激烈的状况下,我们也应该把吸引国内资金放在重要位置,面向国家各部委办、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招商。

②调整外资来源,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外资一直以港台投资为主,其资占大多数。十多年来,港资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投资项目超过16万个,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占内地实际利用外资的56.同样,目前绝大多数开发区港台投资也是外资的主要来源,由于港台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这样的外资来源就决定了开发区的外资企业以中小型为主的局面。开发区要在全国外资城市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的优化与评价调整中作出大的贡献,就要借鉴其他国家,如新加坡等国家吸引外资的宝贵经验,实现外资来源“多国化”。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跨国公司集中了巨额资金,技术水平很高,管理现代化。我们应在继续巩固扩大港台、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招商的基础之上,主动向欧美拓展,加大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来区投资的力度,更多地引进外资大项目,使开发区经济规模再上新台阶。

③调整投资方式。目前开发区外资企业以合资、合作、独资为主,这样的投资方式显得过于单一。我们可以偿试拓展利用外资的方式,比如:对那些规模大、投资额度大、技术复杂、设周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我们可以采用BOT的方式利用外资;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在条件允许时,偿试发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特别是在目前开发区吸引外资整体思路转变的背景下,此举更具现实意义。还有,在开发区经济高速增长,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我们应该加大举借外债的力度来利用外资。解决地区区域结构、资金到位率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④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二是开发区的特点和优势,如港口、淡水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则最适宜于发展大运输吞吐量、大用水量的工业:三是开发区如何为其依托城市的结构调整服务;四是开发区已形成的产业基础。根据这些因素,编制开发区产业导向。再根据产业导向实行定向招商,增强结构调整的有效性。以上就是针对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具体问题而提出的优化。

结论

该文通过对城市经济开发区在其实际运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以发展国家或地区经济为目的,对其投资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优化。同时,希望该文能对建立中国城市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桥经济

2开发区资讯

3赵丽商场现代化20__-5

4中国经济网-开发区

第5篇: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经济区域;辐射优势;后发优势;宿迁市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129-08

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1]。区内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区域称为综合经济区,其按空间尺度进一步分为大经济区、基本经济区和基层经济区。带状经济区称为经济带,是一新型地域组织现象[2]。国外研究起源于1927年美国学者斯坦因・德吉尔(S.Degeer)在“工业四边形”概念基础上提出“制造业带”的概念,即依据主要工业中心的相互联系强调其工业生产活动的连续性。许多学者对经济带的相关概念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理论阐述[3~4],如法国学者J.戈特曼(Jean Gottmann)对美国东部沿海地带跟踪研究,把沿主要交通干线的城市、产业密集区域作为规范的空间地理单元来看待并命名为大都市连绵区;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F.佩罗克斯(F.Perroux)提出增长极理论,初步奠定产业―经济带形成机理的基本理论依据;20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沃纳・松巴特(Werner Sombart)提出了“生长轴”理论;CFJ卫贝尔进一步提出了与产业―经济带相关的城市系统走廊理论;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沙利文(Edward C.Sullivan)对城市交通走廊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沿线经济开发作为整体统一规划的思想。

国内学者对经济带的研究始于陆大道院士1984年提出的“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理论” [5],费洪平(1992)从企业空间行为角度研究了胶济沿线产业带变化的内在机制问题[6];张国伍(1993)在国内首次创立了“交通经济带”的概念,并主张将交通建设与沿线经济开发相结合;武伟(1995)以京九铁路为例,研究铁路沿线交通经济带的形成机制和空间开发模式[7];张文尝(1996)对有关交通经济带问题的较系统、较全面的总结和创新[8];另外,韩增林等对交通经济―产业带的基础理论和发展模式做了较多的探讨[9]。张可远等分析了江苏省主要经济带产业与空间结构的现状与发展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四大经济带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10]。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形成演化机制、评价理论与方法、层次结构模型和开发模式研究等方面[11~14],对多经济带、经济区域共同辐射影响的城市发展研究相对较少,江苏省宿迁市正处于多经济区域和经济带的边缘或辐射范围内,对于类似宿迁市的城市发展研究几乎无人涉及。为此,本文以江苏省宿迁市为研究单元,从多经济区域辐射和落后地区后发优势等方面出发,探讨其城市经济发展的路径、趋势与对策。

一、处于多经济区域辐射范围

(一)两大经济区共同覆盖

1.长江三角洲经济圈。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两省一市”全境。2010年3月底合肥市,马鞍山市等六个城市正式加盟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使其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圈,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20%,且年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国第一,是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把长三角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城市群”作为发展定位。

2.淮海经济区。于1986年3月成立,包括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山东省的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蚌埠、亳州;河南省的开封、商丘、周口,共有97个县(市)、51个区。中心城市为徐州。经济区总面积17.8万公里。淮海经济区处在长三角、环渤海两大发达地区以及新亚欧大陆桥与沿海地带的接合部,在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位置。区内铁路干线成网型框架,高速公路及国道干线构成密集运输网络,拥有连云港、日照港等天然深水良港,京杭运河穿境而过,鲁宁输油管道纵贯南北,航空线路基本覆盖,具有“货畅其流、人便其游”的便利条件;区域内的矿产、生物、海洋、煤炭等资源比较丰富,组合较好;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较好的人才基础。

(二)“四沿”经济带辐射叠加

1.东陇海经济带。从1990年8月的“积极建设东陇海沿线”,到1994年12月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又提出加快“徐连产业带”建设的区域发展战略,再到2003年7月,江苏省省委十届五次全会进一步做出了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重要决策,东陇海沿线一直成为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建设的产业带之一。作为新亚欧大陆桥在中国的起点,东陇海线在江苏境内全长223公里,自西向东依次穿越徐州市区、铜山、邳州、新沂、东海和连云港市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以下简称东陇海产业带)在经济总量规模、均量水平、财政收入、投资建设和对外开放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已经成为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隆起地带,逐步形成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为主的产业带。

2.沿海经济带。加快江苏沿海开发意义重大,事关江苏全省协调发展大局,对于苏北沿海的经济区位由传统的苏北板块融入和转为北上海经济区板块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苏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海上”建设战略,实施百万亩滩涂大开发计划。沿海地区是指江苏沿海的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包括三市市区以及5个县级市,9个县,共17个地区。其中南通市和连云港市分别地处长江与沿海、沿海与东陇海的交汇处,所以南通市既属于“沿江”又属于“沿海”,连云港市既属于“沿海”又属于“东陇海”。沿海地区的国土和耕地面积占全省一半以上,人口密度低于“沿江”,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却很低,是全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是江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农业比较发达,是江苏省重要的大宗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基地;工业初具规模,纺织、机械、汽车、化工等已成为主导产业;建筑业较为发达,旅游业特色鲜明,海洋产业在部分领域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

3.沿沪宁线经济带。沿沪宁线经济带是以长江沿岸河港航道、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为轴线,沿线城镇稠密而且分布均匀,它东起上海,西止南京,主要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等五个地级市区及其所辖的丹阳、句容和昆山三个县级市,其经济辐射面广、影响力大,已经成为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带。

4.沿江经济带。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为呼应上海浦东开发,加快全省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提出了沿江产业带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经济发展可以通过东西并进,南北辐射,把生产力布局重心由沪宁线向北推进至长江沿岸,形成江苏中部崛起的格局。沿江产业带战略的实施及其带动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扩展江苏发展空间和提升全省综合竞争能力,并将从根本上解决江苏省南北区域发展差距问题。沿江产业带包括南京市区、镇江市区、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扬州市区、仪征市、江都市、常州市区、泰州市区、靖江市、泰兴市、江阴市、常熟市、张家港市、太仓市、南通市区、启东市、如皋市、通州市和海门市等21个县市区,是一个以基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带。

二、宿迁市建市以来经济发展过程特征分析

宿迁市是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地级市,下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豫区和宿城区、宿迁经济开发区、湖滨新城开发区,总面积8 555平方公里,共111个乡(镇)、4个街道,1 418个行政村,2009年末总人口531.53万,是著名的“杨树之乡”、“水产之乡”、“名酒之乡”、“花卉之乡”和“蚕茧之乡”。由于建市较晚,加上历史基础薄弱、改革开放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虽处在长三角经济圈和淮海经济区内,但宿迁的经济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尤其近年来,江苏省大力推进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沿沪宁线“四沿”战略,宿迁均未纳入其中,而江苏省其余地市均有所涉及,且处于苏北洼地中央,与其相邻地市均为经济水平一般的发展中地区,接受相邻辐射所产生的经济带动作用微弱,特别是缺少全国性增长极的强劲辐射,从而导致宿迁经济区位边缘化趋势越来越凸显,宿迁外在环境(政策)和内在发展性资源亟待进一步改善。

1.经济规模迅猛扩张,在苏北和全省经济地位不断提升。1996年宿迁建市以来,其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地区生产总值(GDP)由1996年的124.8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826亿元,绝对量增加了701.12亿元,增长6.61倍,占苏北比重也不断提高,从1996年的9.14%提升到2009年的11.48%(见图1和表1),增加了2.34个百分点,表明宿迁在苏北中的地位有了较大提升。

但占全省比重经历了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在1996―1999年建市初期,GDP占全省比重由2.08%提升到2.36%,达到建市以来的最大值;但从2000年起,省委省政府从省内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先后提出了“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分类指导方针和“苏北大发展”战略,尽管宿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GDP占全省比重仍呈现不断下降态势,到2005年已降至2.04%,为宿迁建市以来的最低值;进入“十一五”以来,宿迁GDP占全省比重开始逐步回升,到2009年达到了2.38%,比1996年增加了0.3个百分点,为建市以来的最大值,进一步表明宿迁在全省中的经济地位在不断提升。

2.经济水平快速提高,与苏北和全省相对差距逐渐缩小。随着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张,宿迁人均GDP也在大幅度提高。在1996―2009年间,宿迁人均GDP由2 597元增加到15 451元。其中,2006年宿迁人均GDP为8 578元,按当时汇率计算,首次突破1 000美元。但与同期的苏北和全省相比,1996―2009年宿迁人均GDP均低于同期苏北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但差距不断缩小,与苏北人均GDP相比,由1996年的只占苏北人均GDP平均水平的57.98%,提高到2009年的71.49%,上升了13.51个百分点;与全省人均GDP平均水平相比,由1996的只占全省人均GDP平均水平的30.66%,提高到2009年的33.03%,上升了2.37个百分点(见图2和下页表2)。

3.经济速度不断加快,越来越快于全国和全省发展速度。运用几何平均法(即间隔期最后一年的水平同基期水平对比来计算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以1997―2009年GDP代表经济发展速度,分别计算出宿迁、江苏省和全国经济发展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见下页图3和下页表3)。在1997―2009年间,宿迁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3.35%,均快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9.68%)和江苏省平均发展速度(12.54%),其中分别比全国和全省高3.67和0.82个百分点。而且,宿迁的GDP增长速度均快于同期的全国平均发展速度,除2002―2004年外,宿迁的GDP增长速度也快于同期的江苏省平均发展速度,且从2006年开始呈现越来越快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的趋势。除1999―2001年外,宿迁GDP增速的变化趋势与全省和全国基本一致。

4.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工业“突破”与“强市”战略效果显著。从产业结构来看,建市以来宿迁市的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1)1996―2001年的以农业为主导,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发展阶段。200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23.36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6.1∶35.9∶28,为传统的“一二三”结构类型,二、三产业比重比1996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由36.08亿元增加到61.71亿元,但其占GDP的比重由28.89%下降到27.39%。(2)2002―2003年的工业为主导,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到200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47.03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4.4∶37.3∶28.3,第二产业上升为首位,二、三产业比重比重1996年上升了13.2个百分点,表现为“二一三”型结构特征,2003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9.1%。(3)2004年至今:工业为主导,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到2004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7∶42.2∶29.1,转变为“二三一”型结构,与全省保持同构。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30.5%,高于一产比重1.8个百分点,实现了三产超过一产、工业超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到了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进一步调整为20.4∶46.6∶33,其中的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81,超过一产16.4个百分点,标志着宿迁的经济发展已从建市初的农业主导型转变为工业主导型、工农业经济为主体转变为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带动了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提升了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

三次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是宿迁先后实施“工业突破”和“工业强市”战略的结果,特别进入新世纪以来,宿迁连年开展“工业突破年”活动,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狠抓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全市工业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工业经济总量有了明显增加,规模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5.66亿元激增到2009年的197.74亿元(见表4),大了7.71倍,年均增长率为19.47%,高于GDP增速(13.15%) 6.32个百分点;一大批工业企业正在逐步发展壮大,截至2009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 046户,比2000年增长568.33%。

三、宿迁市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1.自然资源的保障程度。(1)土地资源相对充足,农业资源极为丰富。宿迁市国土总面积8 55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2 367平方公里,陆地面积6 188平方公里,耕地659万亩,人均2.22亩(按乡村人口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2.02亩)。宿迁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照充足,降水丰沛,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14.2度,年平均降水量910毫米,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 291.6小时。农业资源极为丰富,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是著名的“杨树之乡”、“名酒之乡”、“花卉之乡”和“蚕茧之乡”。(2)水资源得天独厚,是著名的“水产之乡”。水域面积350余万亩,辖区内河网密布,1、2级水功能区划河流(湖、库)19个,3级水功能区划河流(湖、库)58个,县乡级河流多达1 170条,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境内有两湖(洪泽湖、骆马湖)四河(京杭大运河、淮河、沂河、沭河),其中两湖水质达国家二类标准,盛产银鱼、青虾、螃蟹等50多种水产品,“两河两湖水乡”是宿迁最形象的地域特色,其中,泗洪县被命名为“中国螃蟹之乡”。(3)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非金属矿藏储量较大。目前宿迁已发现、探明并开发利用的矿种主要有:石英砂、蓝晶石、硅石、水晶、磷矿石以及陶土、黄沙等。其中,石英砂、陶土储量5亿吨以上,蓝晶石、黄沙储量居全国省辖市之首。有待进一步勘探和开发利用的矿种有云母、金刚石、铜、铁、石油、钾矿石等。这些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发展矿产品加工业,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可形成新的优势产业,为宿迁的经济腾飞提供了极好的基础。

2.区位优劣的转化可能。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地处苏、鲁、皖三省之通衢,区位独特。宿迁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城市群中的新兴城市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地处东陇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沿沪宁线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宿迁境内高速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快捷高效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京沪、宁宿徐高速公路纵贯南北,盐徐高速横穿东西,三条高速公路与宿新、宿沭一级公路构起环城60平方公里的高等级公路圈,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交通网络,205国道、305省道、新长铁路穿越境内,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内河通航里程达897公里,宿迁西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60公里,北离连云港白塔埠机场100公里,空港优势非常明显。然而,宿迁在苏北处于特殊的区位,既不能像盐城、连云港凭借沿海优势,受惠于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又不具备徐州和淮安得天独厚的交通枢纽优势,但是,为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大进大出需要,宿迁可依托交通发展提升区位优势,把加快交通建设作为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全面接轨沿海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同时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就一定能够实现优劣势转换,推动宿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3.人力资源的稀缺程度。(1)劳动力资源数量充足。2008年在宿迁市534.58万人口中,18~60岁人口为346.91万。其中,20~45岁的青壮年约有100万,常年在外务工88万人,可供输出的剩余劳动力近20万人,全市拥有纺织、服装、电子、机械等各类培训学校255所,每年可培训15万人。宿迁市可供劳动力数量较大,可为其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保障。(2)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一方面,文化层次较低,在宿迁市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23.1%,初中文化程度占59.5%,高中文化程度只占15.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9%;因此,整体来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到了82.6%,说明宿迁市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较为低下,这与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势头以及企业对工人素质不断提高的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另一方面,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2008年宿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72万,占总人口比重为2.38%,中级职称以上人才 3.09万人,占总人口的0.58 %,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对于宿迁市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化企业是个挑战。

4.政策扶持的促进作用。开放的宿迁,政策优惠,机制灵活。建市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一直将宿迁作为特殊区域给予重点扶持,是江苏唯一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也是全省金融改革试点市,江苏省允许宿迁市在不违背国家政策和法规的前提下,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管理制度和改革措施。特别在江苏省《“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重点加大对宿迁的扶持,下更大力气帮助宿迁实现突破”,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重点帮助宿迁实现更大突破”,2009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支持宿迁实现更快发展”。宿迁在充分利用其政策优势,全力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大力开展“亿元大项目推进年”活动,不断深化南北挂钩合作,全面推进共建工业园区建设。全面开展“千名干部帮千企”活动,及时兑现工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支持企业加快发展。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促进高效农业发展。加大金融领域改革创新力度,引导各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压缩审批办理时限,市级行政权力实现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积极营造规范、透明、公正的经济运行环境。因此,政策的扶持与优惠仍将是宿迁市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特殊的“工具性”资源,本身就包含着特定的“先发权”,特别是国家和省政府的直接投入,将极大地促进宿迁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5.产业体系的不断升级。在当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不仅成为第一生产力,而且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的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市以来的宿迁不断加大各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企业,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2009年共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新技术96个,其中61个通过省级鉴定,35个通过市级鉴定。宿迁市首先围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新材料、生物技术、环保节能等5个专项,编制30个总投资2.3亿元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其次培育和认定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试点企业26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22家,通过重点突破、典型带动,宿迁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逐步提高。最后深入推动产学研联合,搭建企业与院校挂靠平台。共有38个企业与26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进行挂靠联合,实施产学研示范项目45项,有40个项目达到了省级以上水平,项目技术水平、投资额较去年有较大提高。

6.对外开放的拓展空间。建市以来,宿迁全方位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努力扩大对外出口。2009年宿迁市完成进出口6.23亿美元,增长30.98%,进出口、出口增幅连续12个月保持全省第一。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5家,实际到账外资1.51亿美元,增长35.26%。累计外派劳务1 876人,同比增长18%;完成外经营业额6 007万美元,同比增长21%。新增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12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但宿迁的对外开放度、经济外向度仍然较低,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3 922.68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251.2亿美元,宿迁分别为4.76亿美元和0.95亿美元,仅占全省的0.12 %和0.38 %,其重要原因,就是对外开放不够。东面沿海各市外向度低,距海虽近,长期未接受海外辐射,在宿迁东侧形成天然的屏障;而传统接受由南向北的产业辐射,由于距离较远,外资产业梯次转移至宿迁已成强弩之末。

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长三角”的区域范围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的全部区域”,宿迁也成为更广范围内的长三角城市。2009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正式印发《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宿迁适时提出“东向战略”,更加主动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对接沿海大开发,实现宿迁向南向东的双向拓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外向型经济再上新台阶。

7.地方文化的内生推力。宿迁是一座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千百年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崇文尚武,淳朴重义,济世致用,自强不息等人文精神已经发展成为西楚文化的精神要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市以来,宿迁在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追求着历史、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两千多年的西楚雄风,在渐进发展中不断融入时展的内涵,演化为“团结奋进、敢试敢闯、务实苦干、自立自强”的新时期宿迁精神,成就了宿迁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如今,勤劳勇敢的宿迁人民正在加快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业文化,大力塑造“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的城市名片,不断赋予西楚文化新的内涵和生命。西楚文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得到了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继承和发扬,融入了宿迁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西楚文化是宿迁的神韵所在,凝聚着宿迁人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西楚文化博大丰厚的历史底蕴,不断满足着宿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努力拼搏、创造佳绩。

四、对策和措施

和其他欠发达地区一样,宿迁市经济发展必须正视其资本存量不足、缺乏增量资本、人力资源稀缺、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等严峻现实,必须通过积极培育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否则,宿迁市的后发优势仅仅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它为宿迁市后发赶超、加速发展提供了一种机遇或可能,要使它成为现实,不仅取决于众多条件的支持,还取决于它与各种条件在不同时空范围内的有效组合。而且,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是辩证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并非自发性地实现后者向前者转化,作为江苏境内欠发达区域中的最不发达地区,宿迁应积极主动地创造有利条件、创新发展机制、积极融入周边经济区域来培育并充分发挥自身后发优势。

1.东向突破。抢抓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机遇,依托承东启西的交接区位条件,立足土地相连、河湖相通和人文相亲的地域优势,充分发挥海陆联动的关键节点作用,主动对接江苏沿海开发,积极寻求产业、政策、人才等方面突破,不断拓展东向发展空间,将宿迁切实打造成江苏沿海开发联系最紧的策应带、最近的带动点、最强的辐射地和最具活力的“东西承转”门户,实现与沿海大开发紧密策应,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共同发展。

2.南向融入。紧随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深挖宿迁发展潜力,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科学利用产业梯度推移规律,积极承接上海、苏南、浙江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速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引进、集聚,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努力提高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的力度与质量,加大宣传提升知名度,合力推进宿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全力打造长三角北部的新兴工商城市、创业创新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实现全面融入长三角,促进宿迁跨越发展。

3.北向对接。根据地域分工与合作,立足现有资源与产业发展现状,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群培育,增强区域认同感,弱化行政区制约,深化合作共赢意识,进一步扩大与东陇海产业带对接程度和淮海经济区合作深度与广度,实现错位竞争、互补发展,不断提升宿迁在东陇海经济带和淮海经济区中的经济中心地位。

4.西向拓展。随着 “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不断深入,通过规划建设中泗许高速(宿迁、宿州、淮北、亳州和许昌)、航道水运(新汴河航道整治、淮河水系航道)和宿(州)宿(迁)淮(安)铁路与安徽北部、河南部分地区进行西向拓展,在为中部地区寻求最近出海通道的同时,为宿迁各种产品谋求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以及未来实现产业转移和升级提供发展的空间,也为江苏沿海开发开放拓展更为宽广的内陆腹地。

5.点轴结合。“点”主要为“一主三副”,即宿迁中心城区为主中心,下辖三个县城为副中心,积极带动周边城镇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的增长极发展模式。“轴”主要为“四纵四横”产业带(廊),即大力建设沿京沪高速、京杭大运河、宁宿徐高速、新长铁路等四条纵贯南北的产业带和沿宿宿宿淮铁路、淮盐高速、宿沭一级公路以及泗洪、泗阳、沭阳一级公路等四条横跨东西的产业走廊,尽快形成以重点城市(镇)为增长节点、以交通干线为联系纽带“点―轴”互动发展的空间格局。

6.分区指导。根据“点―轴”互动发展战略,结合主体功能分区规划对不同空间开发类型区域提出相应的开发强度和开发时序等要求,即对优先开发区、适度开发区、控制开发区、适度保护区和禁止开发区,进行分区指导、空间互动,形成良好的空间开发秩序。优先开发区域是宿迁市经济和社会基础最为优越、经济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该区域适合发展第三产业和工业,以迅速成长为市域经济的增长核心;适度开发区相比于市域其他乡镇较为富庶,地区区位条件突出,交通便利,能源较为丰富,适合发展工业;控制开发区的乡镇生态敏感性都不高,但经济开发价值也往往很低;因此,在经济开发价值较高的镇区可以进行强度开发,而经济开发价值较低的地区近期则不宜开发;适度保护区无论生态价值高还是经济开发价值低,都不宜进行强度开发,应在保护的前提下做适当开发;禁止开发区内生物资源丰富、生态保护价值高,生态敏感性强,禁止开发生产、建设性项目,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6-214.

[2] 杨荫凯,韩增林.交通经济带的基本理论探讨[J].人文地理,1999,(2):1-5.

[3] 关伟.产业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教育,2007,(6):4-5.

[4] 杨荫凯,韩增林.交通经济带的基本理论探讨[J].人文地理,1999,(2):1-5.

[5]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联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2:33-71.

[6] 费洪平.产业带边界划分的理论与方法――胶济沿线产业带实例分析[J].地理学报,1994,(3):223.

[7] 武伟,宋迎昌.论铁路干线对沿线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J].经济地理,1997,(1):92-96.

[8] 张文尝.工业波沿交通经济带扩散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0,(4):335-362.

[9] 韩增林,杨荫凯,张文尝,等.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论及其生命周期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0,(4):295-300.

[10] 张可远,欧向军,沈正平.江苏省主要经济带产业转换与空间相互作用研究[J].地理科学,2007,(5).

[11] 尤飞,韩增林.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形成演化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5):99-103.

[12] 巫东浩.高速公路产业带评价理论与方法[J].中国软科学,1997,(1):108-110.

[13] 刘舒燕.高速公路产业带层次结构模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29-232.

[14] 吴慈生,汪敏.高速公路经济带吸引区域与开发模式研究[J].系统工程,2000,(2):17-21.

[15] 宿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0.

The Urban Development Under the Advantages Overlay of Multi-economicRegion Radiation

――A Case Study of Suqian City,Jiangsu Province

YANG Heng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第6篇: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虽然近几年我国以能源消耗翻一番为支撑,实现了GDP翻两番的目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资源和环境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对环境成本进行研究。

一、环境成本的定义与主要分类

ISAR(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在《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将环境成本定义为: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1.环境成本按照不同功能具体可分为: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保护维持成本和环境保护发展成本。

环境污染补偿成本指企业由于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应予补偿的费用;环境损失成本指企业对生态环境污染或破坏而造成的损失以及由于环境保护需要而勒令某些企业停产或减产而造成的损失;环境治理成本指企业为治理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而发生的各项支出;环境保护维持成本指为预防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而支出的日常维持费用;环境保护发展成本指为进一步发展环境保护产业而投入的各项开支。

2.环境成本按照是否由企业承担分类,可分为:

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内部环境成本是指应当由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包括由于环境方面因素而引致发生并且已经明确是由企业承担和支付的费用;外部环境成本是指由企业经济活动所导致的但不能明确计量,并由于各种原因而未由企业承担的不良循环后果。

二、环境成本的会计核算

对环境成本的核算,笔者建议应采用分摊计入成本费用的方法。凡是与产品生产有关并能分清成本对象的,直接记入“生产成本”科目,然后分配转入产品成本中去。与产品生产无关的,可计入“管理费用”项下“污染费用”二级科目。

1.对向环境排放废气、废水等有害物质或超标热量、噪音等应收取排污费,应收排污费=排污量×排污收费的标准单价。根据排污量与生产量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作会计处理:

(1)生产量与排污量成正比或近似成正比,这时的排污成本是一种直接费用,应该与企业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一起归入“污染费用”成本项目,计入产品的制造成本。核算时,在产品生产完工后,借记“生产成本-污染费用”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排污费”科目;实际支付时,借记“应付环保费-排污费”科目,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

(2)当生产量与污染量不成正比、排污量小、不易确定排污主体,或者排污主体发生在产品固定成本范围之内时,可将其归入“制造费用”科目,然后采取适当的方法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发生时,借记“制造费用-排污费”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排污费”科目;实际交纳时,借记“应付环保费-排污费”科目,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分配结转时,借记“生产成本-污染费用”科目,贷记“制造费用-排污费”科目。

2.对于固体废弃物应收取的环保费,按照其有害程度来确定,应收取某种固体废弃物污染费=固体废弃物的重量(或体积)×该种固体废弃物收费标准。

固体废弃物主要分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两种。工业废弃物中凡是能确定承担费用对象的,可直接计入其成本;凡是不易确定承担费用对象的,可先计入“制造费用”科目,然后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费用分摊。生活废弃物主要指居民在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目前主要是收取垃圾倾倒费。由于垃圾费与生产无关,故应计入交费单位的“管理费用”科目,即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废弃物污染费”科目。上述应付环保费实际支付时,借记“应付环保费-废弃物污染费”科目,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

三、环境成本内部化是发展趋势

随着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制定了许多与保护环境有关的政策措施,如环境标准和法规、环境标志制度及其门槛的提高、加工和生产方法标准与绿色补贴、包装的环保要求等等。这些政策措施都已经并将继续给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影响。可见,环境成本内部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虽然,目前自然环境所遭受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企业,但笔者认为,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完全依赖于企业自身,而是要靠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采取措施。

1.采取强制性措施迫使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势必加大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的利益。所以,就目前而言,期望所有的企业主动将外部成本内部化是不现实的,必须首先依靠行政力量,由国家开征环保税,把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化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

2.引入激励机制,促使企业主动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如果国家只向企业开征环境保护税,而对企业生产的环保产品没有任何奖励,就不会调动企业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主动性,如企业一般不愿主动地为保护环境而增加环保设备的投资或改进现有设备和技术。因此,国家应当给予这些企业一定的奖励,使企业早期的利润水平有所提高,并在以后的经营中更加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以减少或杜绝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3.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环境成本因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既不能完全将其作为直接费用,也不能一律作为期间费用来处理。环境成本中既有生产性费用也有非生产性费用,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研发、设计、营销等非生产性活动作用的增强及非生产性费用的增加,以传统方法计算的产品成本已无法揭示环境成本与产品的联系,从而也不能提供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和考核的有效方法。因此,应当采用作业成本法对其进行归集和分配,也就是通过作业成本法下的计量系统,将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以及销售各个环节中的成本进行计算与分配。这种方法以作业或作业成本库为间接费用的归集对象,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把作业成本归集到产品服务和顾客中去,这是一种更精确的间接成本分配方法。

4.按照国际环境标准认证体系ISO14000系列标准组织生产。按照ISO14001的要求,企业必须建立环境管理系统(EMS)。这种认证并非强制性的规范,然而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必然会积极主动地实现其要求。一旦通过了这种认证,外部环境成本必然会降低,而为达到这种标准认证所发生的所有投入就是被内部化了的外部成本。由此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与国际接轨,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动因将会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李玲环境成本的分类与会计核算试探〔J〕财会月刊,2004,(3)

〔2〕耿建新,曹光亮论生态会计概念〔J〕财会月刊,2007,(2)

第7篇: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驱动因素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05

推动低碳城市发展,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三五”期间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自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北部湾经济区借助区位和政策优势,积极推动经济发展,2015年其人均GDP达到了54737元,是2008年的2.86倍,超过2015年全国人均GDP水平(49351元);2015年其城镇化率也提高到约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4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643元,正逐渐成为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展区域。当前,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行业包括钢铁、化工等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特点的传统产业,其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以及因此造成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已不利于推动北部湾经济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转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消费方式,合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和改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生态环境。同时借助发展低碳经济的契机,运用低碳技术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更好地提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本文拟从2008-2016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各项污染指标分析入手,对比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现状以及取得的成效,并对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的驱动因素展开论述,以期助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与长远发展。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的成效及现状分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结构的“资源化”和“重型化”现象对其节能减排目标的按期完成造成一定影响,经济区需要从工业治污、建筑节能、交通运输等方面寻求突破口,经济增长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逐渐转向创新驱动转变,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动低碳城市的发展。在我国的海湾中,北部湾水质优,与2014年相比,2015年北部湾水质不断好转,一、二类水质占比达98%;2015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85%;2016年防城港市环境空气质量全区排名第一,连续两年居全区首位,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同比提高5.3%;2016年1-11月,南宁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7%,“南宁蓝”成为常态。

1.1“三废”排放状况

虽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也从2008年的26850万吨降至2014年的16055万吨,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也增至72%,但是也要看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仍普遍不高。同时,北海主城区原有的191个雨污合流排放口,目前已消除135个,但仍有56个雨污合流排放口没有消除;防城港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为100%,水质为优,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新增城镇污水收集管网150多公里,生活污水日处理量达7.38万吨;南宁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提升至85万立方米/日,市区生活污水处理量在今年1至9月已达2.0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6.21%,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保持在96%,提前实现自治区要求的95%以上的考核目标。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由2008年的126404吨升至2014年的130079吨,用液化气人口也从2008年的4229000人降至2014年的2038800人,供气总量(人工、天然气)由2008年的2688万立方米升至2014年的12562万立方米,用气人口也从2008年的373300人升至1290100人,从占比率上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用气方式已经发生大幅转变,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8年的133600吨降至2014年的81382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幅下降,为低碳城市的建设贡献很大力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14年的工业固w废物综合利用率也大幅增至98%,较2008年上涨了26%,对工业废物利用率普遍较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也增至93.12%,北海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几乎达到100%的无污处理,钦州在生活垃圾无害化还没达到90%,防城港生活垃圾无害化也才刚达90%。

1.2建筑节能改造状况

“十二五”期间,广西重点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新建居住建筑节能178.6万吨标煤,新建公共建筑节能169.4万吨标煤,既有公共建筑建造节能17万吨标煤,节能型照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70万吨标煤,相当于节电130.3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74万吨;新建绿色建筑1466万平方米,绿色建筑示范项目112个,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64.9万平方米,均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值,但公共机构办公建筑改造69万平方米,较规划目标值还差11万平方米,其他民用建筑改造12.1万平方米,刚完成规划的60%。“十二五”期末,广西21个设市城市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均完成了“限粘”任务(“限粘”是指限制使用粘土制品的墙体材料),有68个县城规划区范围内完成了“禁实”任务(“禁实”是指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实心页岩砖);提前完成了国家要求的任务,全区共关停淘汰762家落后烧结类墙材生产企业、25家蒸压灰砂实心砖生产企业、52家年单机单班在2.5万立方米及以下的混凝土砌块生产企业,折算共淘汰117.5亿块标准砖,实现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生产能耗下降20%的目标,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墙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1.3植被绿化状况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绿地面积由2008年的37899公顷升至2014年的6838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由2008年的10477公顷增至2014年的21202公顷,占广西整体的绿化覆盖面积比也由2008年的42%升至2014年的49%,平均每公顷绿地日可以吸收1.767吨二氧化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14年植被绿化每日吸收二氧化碳量达到3.75万吨左右,年固碳能力为1349万吨二氧化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增至39.26%,较2008年增长率增幅超过10%,2015年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森林覆盖率年超过50%,自然碳汇作用明显,但距《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2020年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60%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其中防城港不断压缩围填海总量,增加生态保护空间,扩增红树林和海草床修复恢复工程,两年来红树林面积增加了26公顷,红树林面积共达3000多公顷,海草床面积扩大至70多公顷。

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

驱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的动力及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2.1新材料、新能源推动和环境污染压力

2015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产值占比依旧很大,其比重从高到小的顺序依次为防城港(73.1%)、钦州(51.9%)、北海(50%)、南宁(39.46%)。能源是工业发展的动脉,新材料、新能源的利用,是影响城市实现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区域地理特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一直处于能源不足状态,培育发展新动能,对钢铁、水泥、矿产、电力等高耗能、高排污工业部门进行能源技术创新改造,开发新材料,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技术产业,进而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在眉睫。同时要积极推动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逐步加大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与供应量,改变传统以燃煤为核心的产业链,使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垃圾发电等新能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建设增添新动力,并成为推动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2.2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低碳城市的重要推动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2015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的第二产业占比都较大,其中,南宁39.46%、钦州51.9%、防城港73.1%、北海50%;且较2008年,J州、防城港的第二产业占比还大幅上升,而北海虽有下降但依旧很高。需要将城市中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经济效益差、占地大、密度低的工业企业转移至符合规划的工业聚集区,推动钢铁、煤炭、水泥、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传统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同时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出发,建立有效的过剩产能退出机制,通过发挥技术创新、加强管理、更新改良生产设备等途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生产能耗,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更好地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构建生态绿色宜居城市需要

一个生态绿色宜居的城市,可以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资金等,更好地推进低碳城市的发展,而低碳城市的发展又能更好地促进生态绿色宜居城市的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可以根据自身功能定位、发展条件、经济基础等积极打造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如2016年南宁市生态宜居水平不断提升,获评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其坚持“生态立市”,全面建设生态南宁、中国绿城,打造中国最具特色的“水城”;北海市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区域性国际滨海旅游城市,打造“美丽北海・生态乡村”;钦州市定位于建设枢纽港,发展国际贸易;防城港主打工业发展,但防城港铁腕治污,对环境违法“零容忍”,对违规排放企业限制生产、停产整治,依规罚款,有效地推动了低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积极打造生态绿色宜居城市,更好地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

3结论及启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在“三废”排放、建筑节能改造、植被绿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效,但是仍存在诸多的不足,同时由于受到新材料、新能源推动,环境污染压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

发展需要,构建生态绿色宜居城市需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更具急迫性。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首先,应最大化发挥各城市自身优势,明确低碳城市的发展方向,集中人才、技术和资金,结合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第二,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等对外平台,积极引进外资、技术,加大投资力度和创新平台建设力度。第三,要加强废弃资源的回收开发利用力度,继续推广绿色出行、绿色交通,改变出行方式,加大对新建筑节能环保材料的使用,普及低碳思想,对家庭新建节能建筑给予适当的节能补贴,推广太阳能的使用。第四,企业要创新生产技术,升级技术装备,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设备,在工业垃圾、污水排放处理上,严格要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董友涛.创建低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研究[J].经济论坛,2013,(1):5862.

[2]201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20160408.

[3]南宁:“南宁蓝”成为常态[EB/OL].http://,20170207.

[4]北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海市主城区雨污合流排放口整治细化方案的通知[EB/OL].http://,20160809.

[5]防城港空气质量两年连居全区之首[EB/OL].http://,20170208.

[6]中国南宁.1―9月我市污水处理率保持96%[EB/OL].http://,20151022.

第8篇: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1)由静态向动态,由计量过去到计量未来;

2)由重视企业内部成本向重视内、外部成本并重;

3)计量由简单的加减向综合化和数学方向发展;

4)以货币计量为主向采用多种综合计量手段并存的阶段发展。

关键词:会计成本;成本概念;传统成本;现代成本

一、会计学中的成本概念

会计学的成本是根据实际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按照成本计算对象受益的情况汇集和分配所发生的生产费用,所计算出的一定数量产品或劳务的个别劳动耗费的补偿价值。它可以用来计量企业生产经营性资金耗费、计算企业损益、考核企业耗费水平、限定生产经营性耗费补偿的范围和数量等等。会计学上的成本具有以下特点:

(1)围绕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研究,重点研究生产成本。不涉及企业与外界和企业内部组织之间的费用。

(2)是对历史的反映。只关心实际发生的成本,不关心未来的产出。

(3)能够以货币加以计量。只核算企业成本中可以在货币支出形态上直接反映出来的部分,不包括应计入而不能在货币形态上直接反映出来的成本。

(4)只计量实物资本成本,不计量人力资本成本。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成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作了透彻剖析,揭示了成本概念的经济内涵。他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商品的价值W,用公式表示是W=c+v+m,公式中(c+V)这个部分即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用的劳动价格的部分对于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

马克思从耗费和补偿两方面对成本进行论述。成本从耗费的角度看,是商品生产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必要的劳动价值,即(c+v)部分,它是成本最基本的经济内涵;成本从补偿的角度看,是指补偿商品生产中资本消耗的价值尺度,即成本价格,它是成本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即成本是已耗费又必须在价值和实物上得以补偿的支出。马克思的企业成本理论揭示了成本的经济内涵。

(1)从成本的经济性质上看,其是生产经营活动中劳动耗费的价值度量,体现了成本的可计量性。

(2)从成本经济内容上看,成本是商品价值(c+v+m)中的前两部分。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而成本是生产该产品的个别劳动耗费,体现了成本的个别性。

(3)从成本经济本质上看,成本是为生产一定数量和质量劳动成果发生劳动耗费的价值补偿,体现了成本的可补偿性。

三、西方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

(一)传统经济理论中的成本概念

传统经济理论中的成本理论主要是从厂商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在生产经营中如何通过比较各种成本支出方案,最终作出生产决策,即以最小成本支出获得一定利润或以一定成本支出获得最大利润。也就是说,传统成本理论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为出发点,主要研究生产成本问题。传统经济理论中主要包括生产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几个概念及核算方法。

1.生产成本。由于生产过程本身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因此生产过程中所投入和使用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是生产成本,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生产成本的分析一般具有如下基本内容:

(1)短期成本。是指在生产者来不及调整某些生产要素的情况下,生产一定的产出数量所花费的成本。短期成本(TC)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TVC)两部分,前者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后者可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呈现递减、不变、递增的态势。短期成本有两个重要概念:平均成本(AC)和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又可分为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和平均总成本(AC)。平均固定成本(AFC)随产量增加而递减:平均可变成本(AVC)、平均总成本(AC)、边际成本(MC)随产量的增加而经历递减、最小、递增三个阶段。

(2)长期成本。是生产者在可以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数量的情况下,进行生产所花费的成本。长期成本只包括可变成本,它是短期成本从长期角度看由那些最低值的成本所组成。长期总成本曲线(LC)、平均成本(LAC)曲线分别是短期总成本曲线(SC)、平均成本线(SAC)的包络线。企业可根据长期成本曲线来作出生产规划。

2.边际成本。它是成本计量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边际成本就是指由于厂商产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成本费用。它可以通过总成本增量和总产量增量之比表示出来:MC=dTC/dQ.

由于边际成本即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完全是可变成本增加所引起的,而单位可变成本又存在着先减后增的变化规律,因此作为它变动的结果,边际成本(MC)也必然是一条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边际成本作为一个动态成本的概念,对平均成本(AC)的水平及其变动趋势有着重要影响,表现为:当MC<AC时,AC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当MC>AC时,AC随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当MC=AC时,AC为最低。

另外,边际成本分析,也可用于长期所有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动时,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同机会成本一样,边际分析是经济学家系统地考虑各种可替选择成本的关键性概念之一,其重要性甚至高于机会成本。正如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所言,我们最难以做出的决策不是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而是多做还是少做些。

3.机会成本。经济学一般着眼于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故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从事某种选择所必须放弃的最有价值的其他选择。”机会成本不是实际的支出,而是对资源配置的一种度量,表达了稀缺与选择之间的基本选择。其具有以下特征:不是实际的支出,不关心已经发生的成本,而关心未来的产出,是对未来活动结果的预见。

把机会成本作为现实的重要因素,其意义在于:

1)有助于决策者全面考虑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方法,以便为有限的资源寻求最为有利的使用途径;

2)有助于人们理解货币成本和真实经济成本之间的差异,从而也就解决了资源的使用在会计上是盈利,在经济学上是否有效的问题。

(二)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几个重要的成本概念

现代成本理论突破了传统成本理论仅仅围绕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研究的局限,更注重研究企业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细胞与外界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之间发生的成本费用。

1.社会成本。所谓社会成本是指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考察的进行生产的代价,它既包括各项私人成本,又包括各种各样的外在成本,后者是指由于单个厂商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整个社会利益的损失。比如厂商生产经营中排放废气或污水,会引起空气和水资源的被污染,造成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引起社会环境治理投资或费用的增加。这一部分投资或费用尽管是由于厂商的生产行为引起的,但它并不或不完全直接由排污厂商承担,而是社会来承担。这种成本就叫外在成本。外在成本和“私人成本”的总和构成社会成本。

2.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西方学者对交易成本定义众多,但并无质的差别,只是其侧重点或范围不同而已。科恩认为,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支付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签约的交易费用;二是签约后的事后费用。最后交易费用概念扩展到包括度量、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等等。阿罗使交易费用的概念,更具一般性;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成本、信息成本、政治成本都属于交易成本的范畴。

交易成本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交易成本是发生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离开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交易活动不可能发生,交易成本也就不可能存在,即交易的社会性。

2)交易成本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领域即交易成本不等于生产成本。

3)在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成本除生产成本之外的资源耗费都是交易成本。

关于交易成本的计算,人们还没有达到像传统成本价格的计算那么精确的程度,但不少新制度经济学家正在完善对交易成本的计算。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诺恩,计算了美国1970年交换部门的交易成本,占美国GDP的45%。张五常估计的香港交易成本占香港GDP的80%,交易成本数额巨大。正如有学者所说:“如果说亚当。斯密时期的经济学家在构造他们的模型时,忽略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所产生的费用的话,那么现代的经济学家再也不能忽略数额巨大的交易费用了。”

四、会计学成本与经济学成本之比较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赋予了成本本质的规定性,体现了成本的个别性和可补偿性,揭示了成本的经济性质,它对于研究对比会计学成本和西方经济学成本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2.会计学成本重点研究生产成本,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生产成本,边际成本范畴相同。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成本和边际成本概念已经比较成熟,其理论也广泛地运用在会计学实践上。

3.会计学成本与机会成本。在传统会计学上,成本只是企业实际发生的,但忽略了机会成本,经济学则关心企业如何作出生产和定价决策,衡量成本时就包含了所有机会成本。在会计学中引入机会成本的概念有助于使传统会计在现有以核算为主的基础上加强参与决策,实施适时控制和开展经济分析等功能。例如,目前有学者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主张计量股权资本成本,将其视为真实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中来。机会成本不是对传统会计成本的否定,而是对传统成本分析的补充,扩展了传统会计成本的内涵。

4.会计学成本与社会成本对比。根据马克思的成本概念,成本的经济实质是价值消费和补偿的有机统一体。为此,人类的劳动消耗需要补偿,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样需要补偿。而传统会计所依赖的成本概念是立足于企业微观本身来处置成本补偿。若单个企业的生产行为造成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破坏,而不计入社会成本,就会以牺牲社会环境质量为代价而虚增企业盈利。社会成本概念告诉我们,应从可持续发展实际要求出发,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待成本耗费和补偿问题。为此,众多学者提出将社会责任会计和与之相应的环境会计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在成本中反映企业生产商品对社会资源消耗和损失程度,求得实际成本的真正补偿。

5.会计学成本与交易成本。传统会计学成本重点研究生产成本,但在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除生产成本之外的资源耗费都是交易成本,只要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就存在交易成本。根据交易成本相关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点,是契约联结的网络。企业不仅与人力资本的提供者(雇员、经理)、实物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债权人等)缔约,也与原料供应者、产品购买者缔约,还与政府缔约政府管制契约,与社会缔结有关社会责任的契约,故形成了人力资本成本、信息成本、政治成本、社会成本等一系列成本范畴,这些成本范围随着各种条件的成熟,会最终进入会计成本的研究范围。

会计从来是服从和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的状态决定着会计运行的方向。传统会计学成本是适应于传统工业经济,在新的经济下,要求会计模式也要进行相应变革,而经济理论恰恰为会计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通过会计学与经济学成本之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学成本的发展方向,从中可窥视出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1)传统会计成本正从单纯计量过去信息,正向能动地运用信息参与决策,提供未来信息的方向发展,即由静态向动态,由计量过去到计量未来。

(2)会计成本由重视企业内部成本向重视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并重发展。

第9篇: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程度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5-0014-03

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经济开发区开发和建设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成为提高区域竞争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运作良好的经济开发区普遍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石河子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并于2000年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了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借助国内外知名企业,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走出了一条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外向带动、资源转换、产业聚集的发展之路。在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石河子开发区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业已呈现产业集群的趋势,成为新疆自治区重要的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产业基地,而且产业基础雄厚,增长潜力巨大,在推动石河子市乃至兵团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反映产业集群度的指标,度量石河子开发区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产业集群程度,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

一、产业集群程度的度量方法

1.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是指某一产业规模最大的n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如产值、销售额、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其公式为:

企业的行业集中度;Xi代表X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产值、产量、生产额、销售额、职工人数或资产总额等数值;n代表产业中的企业数;N代表产业中的企业总数。

产业集中度能形象地反映产业集群的集中水平,测定产业内主要企业在市场上的集中程度。

2.区位熵

区位熵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一个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以某产业的产值区位商为例,计算公式如下:

理论上,凡以上指标的计算结果大于1的,即可判定是产业集群。

3.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 Hisrcmhna Index,简称HHI)是指某区域某行业在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为第i企业的销售额,Si为第i个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n为行业内的企业数。

HHI取决于各企业市场份额的不均等程度和企业数量n。按市场份额的百分比计算,H值范围从0到10000。一般来说,H指数越大,说明市场集中度较高;反之,H指数越小,市场集中度越低。

4.3种产业集群测度方法的比较

集中度的测算对前几家市场占有率大的企业份额变化反映灵敏,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而该指标也存在一定缺陷:一是受到企业总数和企业市场分布两个因素影响,该指标仅考虑前几家企业的信息,未能综合全面考虑这两个因素的变化;二是该指标存在着因选取主要企业数目不同而集中水平不同的问题。这影响了产业集中度指标横向对比,使该指标的数值存在一定程度不精确性。

区位熵法操作简单,在欧美产业集群的产业集中度的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方法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1)假设每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区域和国家两个层面上是相同的。如果某一产业在某区域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那么它每生产单位产品所需雇员人数就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就业集中度将会低估产业集中度;反之,如果某区域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就业集中度系数则会高估该产业的产业集中度;(2)假定区域和国家在生产和消费模式上是相似的。

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对规模较大的前几家企业市场份额比重的变化反应特别敏感。从理论上讲,H指数既考虑了企业总数,也考虑了企业规模分布,是比较完善的一种测度方法。

产业集群度实质上就是反映了产业分布的不均匀程度。鉴于以上4种衡量指标各自的优缺点,本文选取这3个衡量产业集群度的指标对石河子开发区产业集群度进行分析。

二、石河子开发区产业集群度的实证分析

本文计算了石河子开发区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3个产业的集中度、区位熵、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并进行比较。数据取自2004~2007年石河子开发区经济发展局统计报表。

1.石河子开发区各产业的集中度

本文分别采用产值计算集中度。选取CR1、CR2、CR4、CR84项指标来分析开发区这3个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

由表1知,石河子开发区集聚程度最大的行业是化工业。其CR1值除2004年以外,均高达95%以上;CR2值除2004年外均为97%以上;CR4值均为99.9%以上,且CR1、 CR2 、CR4值均呈上升趋势。说明化工产业中除产值最大的新疆天业股份公司外,其他企业的产值变化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不大。石河子开发区化工产业属于高度集中的产业。

纺织产业的集聚程度略高于绿色食品产业。从2004~2007年间,纺织业的CR1值总体呈下降趋势, 2007年起值有所回升,其4年间最小值为33.56%,最大值高达46.7%;CR2成S型波动,其最大值为83.53%,最小值为59.03%,相差24.5%;CR4值高达91%以上,4年间的变化不大,可见,石河子开发区纺织产业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企业。

绿色食品产业除2007年外,2004~2006年CR1、CR2、CR4、CR8的值变化不大,CR1在45%左右, CR4保持在0.7以上,但逐年下降,CR8最小值为0.918,最大值为0.927;2007年CR1、CR4、CR8较前3年都明显下降,且降幅较大。总体而言,开发区绿色食品产业形成了明显的集聚现象。

2.石河子开发区各产业的区位熵

本文采用产值法计算区位熵。其中,纺织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及化工产业的区位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石河子开发区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的区位熵值均大于1,即石河子开发区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产业都可判定是产业集群。其中,绿色食品产业的区位熵值最大,纺织产业的区位熵值最小。绿色食品产业的区位熵均超过10,但2005年有所增加之后,2006、2007两年连续下降。纺织产业的区位熵从2004~2007年最大值为4.24,最小值为3.22,变化不大。化工产业的区位熵的变化类似绿色食品产业的变化,也是先升后降。

通过对石河子开发区纺织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和化工产业产值区位熵的分析可知,石河子开发区这3个产业都已经成为专业化行业,但专业化程度并不高。

3.石河子开发区各产业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从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法的计算可知,3个产业中化工产业的H值最大,绿色食品产业的H最小。说明化工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最高,4年以来,其最低值为7974.04,最高值为9182.34,基本呈上升趋势;H值接近于10000,说明市场集中度非常高,这与集中度的计算结果相吻合。纺织产业的H值次之,但波动较大,2004年为3371.89,2005年为4680.41,上升了38.81%;2006年又骤降至1348.94,下降了71.18%;2007年再次上升至3011.25,上升了123.23%。绿色食品产业H值最小,2004~2006年逐年提升,从1819.29 上升至2284.29,在2007年降至1397.09,降幅为38.84%。

由HHI值的计算可知,石河子开发区在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3个产业的集聚效应凸现。

三、结论

通过集中度、区位熵及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石河子开发区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3个产业的产业集群程度可以知道,3种计算方式的结果虽略有不同,但均显示石河子开发区的这3个产业已成集群发展的势头。其中,化工产业的集群程度是最高的,纺织业与绿色食品业的集群程度大体相当。

石河子开发区资源优越,交通便利,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形成较为规范的市场环境,具有较强的政府服务能力,在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3个产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种相关产业也越来越多地集聚在这里,形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品配套延伸,集群化发展的格局,促进了石河子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继琴.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98-199.

[2]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1.

[3] 梁琦.中国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兼论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J].统计研究,2003,(09).

[4] 毛加强、王陪咖.基于区位熵方法的陕西产业集群识别与检验[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料学版),2007,(11).

[5] 梁东、汪朝阳.产业集群定量测度方法轨迹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

[6] 吴学花、杨蕙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