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第1篇: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艺术 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我国的艺术职业教育机构多数成立于上世纪中期,所设置专业多以音乐、舞蹈和戏曲为主,也曾一度培养出大量优秀的艺术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职业院校推陈出新,为适应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了国办、民办或合办的中高等艺术院校、艺术职业教育院校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格局,逐渐走出了一条颇具中国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之路①。然而,新时期文化艺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对现行艺术职业教育做出新一轮的思考,推动艺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

一、艺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途径

专业建设是艺术职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衡量艺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更是艺术职业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鼓励新兴优势专业建设,确立品牌战略

在“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后,大批新兴的文化产业相继诞生并逐渐繁荣起来,为艺术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②。同时,新兴的文化艺术产业需要大量的艺术人才,在专业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的各艺术职业院校,谁能率先提高学生就业率,创出特色品牌,谁就更能在文化艺术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2004年,厦门艺术学校经多方调研、论证,大胆尝试与企业合作,开设了新型专业——茶文化艺术专业,是福建省第一个茶文化艺术专业班。该专业学生曾代表厦门市参加福建省职业技术院校技能大赛茶艺比赛获得团体第二名,所编创的茶艺表演形式结合艺术学校教学专业的特长,突破传统茶艺表演思维定势,得到评委的一致肯定,并将这一展演形式定为比赛样板。该班学生毕业后按照委培协议,全部进入厦门华祥苑茶叶有限公司工作,现绝大部分学生已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有的已成长为企业管理人员和培训教师。茶文化专业已然成为厦门艺术学校的骨干专业。

学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在开拓新型专业的同时,还注重闽南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即在完成为专业剧团定向培养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办学,根据市场需求与民办剧团以及闽南周边等国有专业剧团跨区、市联合委培。2009年受新加坡夸隍联谊会委托,与新加坡城隍艺术学院签订了首个歌仔戏专业国际委培班,使歌仔戏专业在常年保持一个班的教学情况下,逐步形成3个班同时并存的现状,初步达到了建立我国大陆歌仔戏传承基地的目标。

(二)加强艺术职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素质

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强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如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建设,在各个专业培植科研能力、组织能力都能独当一面的艺术灵魂人物;加大扶植中青年骨干艺术教师的力度,为他们提供科研、进修各方面更便利的条件,促使青年艺术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鼓励艺术职业教育教师积极走入市场,加深对艺术行业的了解,并争取考得“双师”证书,向艺术教育专家靠拢,为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结合创造条件。

二、艺术职业教育教学的课程建设

随着社会对艺术人才需求的增长和文化产业更开放性地发展,艺术职业教育逐渐呈现出由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移的趋势③。那么如何设置艺术职业教育教学的课程,才能在大众化教育中培养出具备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实践能力和文化市场适应能力的艺术人才,已成为艺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需要以文化市场的需求为导向

传统的艺术职业教育多为精英教育的模式,不仅强调专业上的精、专,而且其培养目标仅定位在少数的精英人才。然而,随着文化艺术事业的愈发繁荣,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已非少数精英人才就能满足。所以,在艺术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当前社会市场的需求,加强大众化的综合课程教学,改变一贯的单一专业技能训练,破除以往学科“壁垒森严”的弊端,加强艺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力度。

(二)课程建设需拓展专业的宽泛性和增强实用性

过去的艺术教学过于精英化,各艺术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几乎完全都是整齐划一的形式,学生一直都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但随着当前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发展,诸如音乐、表演和设计等艺术分支均呈现交叉融合的趋势,这对艺术人才的技能涉猎范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当前的艺术职业教育应该把这样的市场需求变化与院校的课程设置加以联系,根据市场需求相应增加选修和必修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展专业的宽泛性和增强实用性。

(三)课程建设需注重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

在拓展专业宽泛性和实用性的同时,还应该结合职业教育具体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关的文化课程。这些基础的文化课程须是兼顾学生自身的愿望和要求,须是有利于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的良好结合,应成为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以此加强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也是为艺术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大众和文艺市场创造便利条件。

三、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随着文化事业的繁荣,艺术职业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所以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国家也在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就解决方式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刻板守旧的因素,只有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进一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艺术人才的需求。

(一)艺术职业教育应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条件因材施教

艺术职业院校的生源比较复杂,且艺术禀赋不尽相同,能力也参差不齐,且基于艺术教育在理论和价值取向上的无标准性和不确定性,都要求教师须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自身条件的不同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深掘学生不同的艺术潜质,用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教无类地培养学生,引导学生认清各自的艺术发展方向。

厦门艺术学校进行了一项尝试性的改革——声乐教师进课堂,即在老艺人教习传统唱腔的课程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声乐教师给予分析讲解,及时发现学生在唱腔上存在的音乐理论、发声方面的问题,使传统唱腔方面存在的发声方法问题现场得以解决,或带回声乐训练课中加以纠正。这样从各个方面把唱腔这个问题从识谱到演唱都做了一番调整,形成一种规律,最终既让学生学习了老艺人歌仔戏的唱腔韵味,又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原理,从不同角度彻底解决了唱腔的根本问题。

(二)艺术职业教育教学应注重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教育环节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戏曲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教思政[2012]1号文件明确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厦门艺术学校积极推动社会实践相活动,每届的茶文化艺术班定期赴安溪华祥苑茶叶有限公司茶叶基地进行实训实习,进行茶叶采摘、制作等;歌仔戏专业学生跟随剧团多次赴我国台湾演出,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2011级南音表演班学生坚持参加厦门南乐团举办的南音周末专场演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得到实践锻炼,也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

(三)艺术职业教育教学需以就业为导向

一方面,艺术教师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辅导,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还应随时洞察社会的职业需求,适时改革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以市场所需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艺术人才。厦门艺术学校不仅给国内的企业、剧团委培专业人才,还利用社会影响力,跨国与新加坡城隍艺术学院签订委培协议,为新加坡培养一专多能的歌仔戏表演人才,他们也将我国的地方戏曲在新加坡传承和发展。

四、优化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笔者认为,教学评价体系需要考察的所有标准应该根据性质、层次和学校类型的不同而采用灵活的标准。

(一)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建立艺术学科的特殊标准

对于一个教育单位来说,教学评价体系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规范作用,但对于艺术职业教育院校来说,绝不能完全照搬普通理工院校的评价体系,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建立遵循艺术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符合演出实践检验标准的评价体系,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艺术职业教育特殊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艺术职业教育院校走勇创特色品牌的道路,增强与高端艺术院校竞争的实力。

(二)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强调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类按照对美的理解来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和自身的实践。因此,创新和实践应始终贯穿于艺术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评价一所艺术职业院校办得好不好,其重要的参考标准就是看此学校的创新实践工作是否到位。

(三)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需衡量学校教学的综合服务能力

积极参与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活动、主动参与文化活动、广泛建立校企合作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些为社会、文化、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都应该纳入到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中。

参考文献:

[1]许春亮.简述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7—18.

[2]彭沛.新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职业教育[J].艺海,2008(6):124—125.

第2篇: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教育改革;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着空前的改革浪潮,其中各类型职业教育院校由于数量众多,生源众多,也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鉴于职业教育院校的教育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特点与众不同,而且各级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在知识架构、心理特点和教育背景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应该重新进行理性的思考,不应该生搬硬套本科院校的改革思路。

一、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性

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的推广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如果不能够在导向性上保持明确和正确,很有可能造成全体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失败,这样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而根据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教学现状和未来我国人才结构的宏观调控目标来看,需要进一步确立以培养实用性和潜力型人才为主,开展更符合未来需要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所谓实用性,这当然是针对人才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各项业务中发挥作用而言的。当前我国人才培养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大部分学生,包括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差,大部分进入企业之后仍然需要二次深造或者比较长的过渡阶段才能在岗位上发挥实际作用,为企业带来收益。这也是当前我国众多企业用工荒、人才荒的主要原因。

所谓潜力型人才,也是跟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而定位的。未来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壮大,都会对员工的工作能力、业务素养、接触新事物的能力等有更高的要求。培养潜力型人才,就是让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在各自的岗位上,还有继续深造和不断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素养的潜力。没有这个潜力,人才被社会淘汰的速度将会非常快,也容易产生各种社会问题。

二、以人才发展导向为中心的教育策略和思路变革

既然要建立以实用性和潜力型为特点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那职业教育的决策者和践行者,也必然要跟随着目标的转变而改变教育策略和教育思路。

2.1比如以培养学生的实用性为目标,那首先要保证职业教育的教材选题具有实用性,职业教育的系部设置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都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同样的,对职业教育的从业者,要有更加严格的标准。如果一个老师没有实实在在的工作经验,没有在真正的专业领域取得过建树,做出过尝试,他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掌握不全面、了解不详细、印象不具体,在为学生授课的过程中,就可能存在误导,或者找不到教学工作的侧重点。因此,要保证学生的实用性,就要保证职业教育所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相关的课程安排和系部设置、实践操作等方面具有实用性。

2.2说到潜力型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教学从业者,在思路和理念上的变革,要以如何有效的促进学生潜力升级和开发为主。更具体的说,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没有理论水平做基础,想要接受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是很困难的。特别是未来的人才发展,可能需要专业性人才向一专多能的方向演变,没有强大的学习能力,这个目标就很难实现。

另外,职业教育从业者要注意对学生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学生没有上进心,满足于现状,怕吃苦怕学习,其自身开发潜力必然有限。这就要求职业教育院校结合心理教育和思政教育等课程来提高对学生观念意识的导向和培养。

三、加强对口专业人才输送培养机制

其实我国众多的企业集群,是进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势资源和良好平台。只不过当前职业教育的很多问题,限制了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互动。如果可能的话,在未来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可以提高院校周边企业之间的人才互助培养机制。

目前在很多职业院校都有安排学生实习的项目,这可以算是一种初级阶段,因为企业和院校之间的人才流动表面化严重。应当着力进行院校与企业的人才互动方式研究,切实保障学生在企业中得到很好的历练,同时学校也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一些便利,以互利共赢为基础建立人才互动机制,这才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院校和企业单位的优势,实现人才培养效果最大化的强大助力。

结语:理性分析未来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除了要树立明确准确的教育教学目标和策略之外,最重要的是实现企业、学生、院校三方联动,抛弃传统的教与学的单调模式,通过最大化的利用内外部资源,保障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获得新突破。

参考文献:

[1]罗晓妮,梁成艾.生态学视域职业院校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1(18)

第3篇: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

一、“互联网+”思维下的职业教育理念

“互联网+”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发展背景下,与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深度融合、重组和创新的过程。无可例外的,职业教育采用用户、跨界、社会化、开放、协作、创新、分享的互联网思维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势必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系统人才培养,完善制度标准

“互联网+”强调跨界融合,国家把互联网和各行业深度融合作为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和新功能的重要举措,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让每个行业与互联网找到实际的结合点。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为社会培养互联网思维型的人才,就必须探索研究各行业的互联网模式,以及各行各业在创新、变革与融合中不断发展的现状。其一,结合行业现状与发展、行业人才需求、岗位分工与技能要求等,及时系统地制订与“互联网+”相适应的人才规格、培养标准与方案。其二,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产业和职业设置专业,重点建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其三,制订并完善符合“互联网+”要求的相关制度标准,包括校园建设标准、教学管理制度、质量保障制度与运行机制、教学资源开发标准、实验实训设备建设标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等。

三、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当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和创客运动成为这次教育革命的最新发展态势与重要推动力量。微课是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视频,顺应碎片化时代的特点,很好地满足学习者自定步调的个性化学习,使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展现知识内容,成为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慕课(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简称,其开放性、大规模性、交互性的特征决定了其教学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学习为本,挑战了传统职业教育固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在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与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创客运动强调行动、分享与合作,并注重与新科技手段结合,逐渐发展为跨学科创新力培养的新途径,鼓励学生针对现实世界问题探索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应对第四次教育革命的冲击,就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有效地传授知识与技能。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来袭,在给课程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教学研究能力的同时,加强互联网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较好地运用社会化媒体和大数据思维,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四、开发优质资源,促进教育与管理信息化

微课、慕课的本质在于优质资源,课程质量决定未来应用。“互联网+”体现了优质资源互享互通、共建共享、多样快捷的平台思维。面向未来,通过持续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与尝试,构建区域联盟、发挥区域内名师引领作用,组建团队开发优质资源,是未来学校实现数字化学习空间的必然趋势。

职业教育促进教育信息化和推进资源开发共享,需要认真研究创新资源开发模式,整合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有成果,加强数字资源的开发、汇集和推广,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此外,职业教育要把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作为重点,除常规管理外,要进一步完善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推进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提升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五、增强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

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是保障职业院校可持续高水平办学的根本。真正有效的校企合作表现为职业院校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服务企业发展,企业应转变观念,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主动参与教育教学。在人才培养标准的制订方面,用人单位可以提供更权威更接近实际的标准;在师资培训和教材的方面,用人单位可对师资进行实践技能和新兴行业知识的培育,并可与院校师资协同编写符合行业实际需求的的职业教育教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用人单位的技术专家或项目经理可直接参与到实训及案例教学。

“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校企合作的内涵与质量将得到提升。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将全面改写校企合作模式,包括“互联网+理念培训”、“互联网+招生”、“互联网+专业建设”、“互联网+实训室建设”、“互联网+创客空间”等等。新常态下校企合作将进入新平台、新课程和新服务阶段,例如课程体系、校外名师、实训基地、线上学习等学习、实训和招聘环节的打通,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有效帮助学校和企业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英国BTEC教学模式考试改革

考核带动教学我校自1999年开始推行BTEC课程(商业与金融专业)。十年时间,已有众多优秀毕业生为企业所接纳和认可。

一、英国BTEC教学模式简介

BTEC证书课程是国际上一种具有较大影响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其课程设计强调个人方面的发展,鼓励个人潜能的开发,以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BTEC证书分为初、中、高三级,我校目前与英方合作的是中级证书课程。

BTEC的课程、考试和评估侧重于职业和专业的教育培养。在教学中执行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以成果为依据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

1、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过程,更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

2、学习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不仅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学习面向未来实际工作需要的实践技能,而且要不断发展自己的通用努力。

3、教学方法。BTEC教学模式下,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并且学生可以有自主的学习活动,可以有计划的到企业等工作现场进行调查研究。

4、学习成果的考核。BTEC教学模式在形式上以课业为主,并辅之以其他学习活动的成果;能力上不光评估专业能力,还要评估通用能力;教师在评估过程中要不断和学生进行反馈沟通,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5、教学角色。BTEC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只是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二、在教学中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考核带动教学的方法

在学习和贯彻BTEC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实践,逐渐总结出在普通中专班级以课业考核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考核方法,并以此进一步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一)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

在目前生源质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不少学生上中专是无奈之举。他们中的很多人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就更要求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对于中专生而言,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就业,所以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必须为就业做好理论、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尤其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教师在学期伊始,就要明确学生在学校的任务,同时,必须对学生阐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是主体,学的好与坏要由他们自己来负主要责任,教师的任务与责任是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而不在是填鸭式的教学与管理。

(二)制定并实施考核制度。

1、制定考核计划。

在学期初期,教师将考试改革的情况通报给学生。学期的考试不再以传统的一张试卷为依据,而采用BTEC的成果考核办法,重点对于学生课业或大作业进行考核,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其他形式的考核,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依据。在学期考核中,除课业外,还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勤、作业等情况一并进行考核。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原来的一学期两次考试转化为持续一个学期、包含学生各种学习信息的学习过程贯穿起来,把过程考核与课业考核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中,在课业或大作业的考核中,学习成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专业能力:是学生在完成老师交给的课业、大作业或其他任务时,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新能力的表现。

通用能力: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作业、社会调查等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自我管理、与人合作交往、解决问题能力、利用现代科技、创新能力等的体现。

不论是专业能力还是通用能力,学生都必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包括各种资料和材料,都是教师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

2、实施多样化考核形式。

课业是BTEC课程考核的最重要的形式,在普通中专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根据BTEC的考核理念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在笔者的教学中,多采用以下方法:

①课业或大作业考核法

教师对学生的几次课业或大作业均认真考核,定出等级,最终给出本门课程的学期成绩。

以《企业管理实务》为例,我放弃原来的试卷考核,改为借鉴BTEC的课业考核。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份《XX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的课业。考核对象:本校二年级财会专业学生。考核目的:通过完成课业,使学生掌握企业运做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企业管理的真实状态,并能够运用理论进行基本的企业管理,为今后就业以及自主创业奠定基础。考核内容:以2万元虚拟资金,创建一家小企业并进行管理运做。具体考核企业经营的要素及其运做管理的具体技能。其中:具体专业技能包括企业成立登记的具体环节、企业文化的基本构建、企业经营对象以及具体的营销方案与措施、成本以及利润的初步核算等。通用技能包括:市场调查与分析、资料的搜集以及整理、小组和团队的合作能力、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应用能力等。评判标准:分为优秀(100-85分)、良好(84-75分)、通过(74-60分)、不通过(60分以下)四个等级。

②任务考核法

利用完成任务的方式,对学生的某些能力进行考核,可以有效考评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中国经济地理》为例,我要求学生每人独立完成一份中国分省情况的PPT。考核对象:本校二年级信息管理专业学生。考核目的:了解我国具体国情,为今后工作奠定基础。并根据专业特点,锻炼和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内容:具体包括各省的地理条件、经济状况(包括重点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等状况),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与设想。具体专业技能包括:了解与掌握我国总体的经济地理状况以及各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特别行政区的具体地理条件以及相应的经济发展状况,为今后工作奠定一定基础。通用技能包括:资料的搜集以及整理、小组和团队的合作能力、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应用能力等。评判标准:以百分制计算。

③课业+考试考核法

针对低年级或者一些特殊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可以采用课业和考试相结合的方法。毕竟我们的学生一直适应着试卷考试,有些同学认为课业就不是考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采用课业+试卷的考核方式,使学生逐渐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思路上来。

④课业+笔记+出勤+平时课堂表现考核法

成绩评定过程中,以学生的课业或大作业为主,同时对学生的笔记、平时查阅的资料等进行不定期检查,期末按比例一并计入总成绩。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教师通过笔记、资料的检查可以对学生学习的状态有清楚的了解,便于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出勤的考核在于针对目前学生不爱进课堂、无故缺勤多的情况进行管理,把出勤和学期成绩进行绑定。比如,我通常在开学初就对学生提出要求,不得无故缺勤,凡是一学期无故缺勤两次及以上者,学期成绩不及格,补考也不会及格,对此,学生曾经有异议,认为太过严格。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那个员工可以随便旷工呢?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把自己定位为学生,还要定位为职业技能人员。对此,教师应该在这些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多下一些功夫。

对于在课堂上表现良好的学生,如:认真听讲、积极讨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通常会得到更多的平时分数。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

三、以考核带动教学的体会

(一)考试改革的效果。

1、教师方面:推行考试改革以来,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下,作为教师能够更好的对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尽管我为此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备课、对学生进行课业指导、评审课业等活动,但是我可以真正在课上、课下都能对学生予以要求和规范,真正作到了教书育人。

2、学生方面:首先,明确了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了本门课程需要掌握的具体能力要求。其次,传统考核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应试能力,考试改革则是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和锻炼通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通过课业了解自己在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两方面的潜力以及需要发展的领域,以促进其自我提高的需要,为今后就业奠定了一定基础;并且在完成的过程学生需要使用多种交流手段(如社会调查、上网、去图书馆、走访、实验等)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才能完成课业。学习方法不同,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这对于目前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最后,用课业替****试还可以改变以往考前复习中教师给定复习范围,学生死记硬背的复习方法;避免考试命题中的不科学性;可以防止传统考试中笔试或口试形式中存在的片面性;可以打破传统考试阅卷中一张试卷定乾坤的成绩评定方式;可以有效地杜绝传统考试中各种作弊现象的出现。

(二)尊重学生,注重沟通

在BTEC课程考核中,学生可以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学生可以有效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提升成就感。在教师评价中,学生拥有投诉的权利,可以和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对此,在非BTEC班授课中教师也应该积极尝试。尤其对于现在的中职生,他们的成长和过去的经历如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密不可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相对缺乏有效的倾听和正确的指导,所以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尽量多和学生进行沟通,沟通的内容可以包含学习内容,也可以包括学习的方法,甚至成长之路的一些困惑,等等。在沟通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引领学生回归课堂,回归正常健康的发展之路。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教师方面。

1、转变教师角色,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

在面向未来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把自己的角色定义为传道、授业,还要考虑到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将遇到不可预知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要引领他们学会自我学习,学会自我管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不断研究学习方法,知晓学习的心理过程,还要熟悉相关的信息通道,能够使用信息工具,要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方法。

2、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从修订教学大纲入手,制定出既符合企业工作要求、又符合教学规律、满足学生继续发展需要的教学大纲。这就要求教师要既熟悉理论的发展还要知晓行业的动态。在此基础之上,教学大纲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要求,要突出学生通过学习学到什么。我校在近几年一直在坚持进行各门功课的实施性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笔者所教授的《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几乎每年都要有新的修订以保证内容的更新和教学的顺畅进行。

3、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经常使用的学习活动有案例分析、分组讨论、问答、实践操作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对于习惯了传统教育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学生方面: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

自我考核是BTEC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体现,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大纲、教师要求、评价标准等等级标准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监督与检查。目前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惰性学习行为,并且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决定一切的情况,使得学生对于老师给的分数不予进一步质疑或者申诉,对此,教师今后还需要加强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提高,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的不断加强。

为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和获得更多的技能,学生应该学会自我管理。包括时间的管理、学习资料的管理、资源的利用等等。要通过在校学习,夯实基础,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BTEC项目课题组,中国消化BTEC[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6),35-37

第5篇: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艺术高等职业教育 方向 目标 教学改革

一、中国高等职业艺术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阵营中,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截止2011年,独立设置的艺术职业学院约有20所。艺术类高职院校虽然数量不多,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艺术人才。

但是,当前艺术类高职院校存在着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培养模式陈旧,与行业、社会需求脱节;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的观念偏差等等现象,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主要原因。当前艺术类高职教育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及优势,更未形成较为科学、优质、完整的高等职业教学体系,给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障碍。

尽管很多学校也试图作些改革创新,终因教育体制问题或发展思路问题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尤其是随着高校扩招,使得现在的高职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职生的就业率已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迅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艺术类高职专业设置范围较窄,不能满足社会对一些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现在的在校学生多半被称为“三无产品”(无高学历、无深理论知识、无过硬的技术实力),导致现在的职业技术教育要想上个台阶的话是难上加难!因此,不乏许多有识人士提出:谁来救救我们的职业教育?

中国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只有顺应形势、转变观念、积极创新,才能有所变革。发展艺术类高职教育,必须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明确艺术类高职教育办学定位,以实用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办出艺术专业特色,才能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才能提升高职艺术人才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综合实力。

二、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是关系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能否形成的关键。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更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这样才更有生命力。

1、依托行业优势,拓展办学空间

艺术类高职教育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定向性和针对性而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选择以企业为本位的模式,按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形成自己的特色,使之符合艺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规律。充分利用艺术院校在社会上成功校友的影响力,依托行业优势拓展办学空间,打造一批教学条件较好的实践教学基地。比如,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悠久,陶瓷艺术创作十分活跃。该校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依托基地办学,将实践教学、科研与创作、学生就业基地联在一起,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科学、更有针对性、更具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这是对树立全新的艺术职业教育观念作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2、合理设置专业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高职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完全可以根据社会需求而设置专业及学制。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办学模式,这样既可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又可适应高职招生对学生全面文化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开设如艺术作品欣赏、艺术实践等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3、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式都是以培养职业性技能性强的人才为主。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比如,可以适当的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加强技能性、工艺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实验技术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训练。

4、把好毕业关

近年来,在经济发达地区还出现了高薪聘用高职生的现象。高职学生就业率逐年走高的事实,显示出高级应用性人才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遍欢迎。学生就是高等职业艺术院校的产品,最终需进入市场并接受市场的严格检验。因此,要加强就业制度的研究和就业市场的开拓。在人才培养环节上,要加强就业指导,更新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从而使艺术类高职学院的发展跃进到生源供应充足、就业渠道拓宽,社会声誉提高的良性循环轨道。

5、加强高职艺术教育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高职艺术教育中,专业设置调整滞后,专业内涵急待提升等比较突出的共性问题,已经影响并制约了高职艺术教育的长远发展。现有的我国高职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难以适应其本身改革发展的要求。在研究领域既缺少系统的理论纲领,也缺少专业的研究队伍与研究成果。为此,迫切需要结合学校在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市级情况,加强高职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为高职艺术教育发展提供强劲有力的学术支撑。构建一个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理论系统,既是为了明确自己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也可以为同类学校的发展提供借鉴。

三、开创艺术类高职教育的新局面

进入21世纪来,我国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正全面蓬勃的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今天,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更加激活了社会的广泛需求量,这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我们应当明确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思路及创新方向,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规范标准,确定发展目标,并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改革,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应用性人才的迫切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和谐、可持续发展,开创艺术类高职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综述》,作者:李燕铭 李英姿,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中国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作者:陈希,世界

[3]《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作者:李建求,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第6篇: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形态,正在快速改变着我们的传统业态,同时也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适应“互联网+”势在必行。在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培养职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是职业教育改革需要重点面对的问题。因此,结合“互联网+”做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互联网+”概念分析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两者之间的相加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技术和传统行业进行深度的融合,创造出全新的发展形态。“互联网+行业”的本质就是让传统行业经过在线化、数据化和智能化三个状态的组合再造,这也是互联互联网发展的三个状态。通过这三个状态的递进发展,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实现行业的创新。“互联网+教育”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教学工作。学校+教室+课堂是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互联网+教育”是形成教育机构专用网络、学生自主选课,通过移动终端,学校和教师任由学生挑选,整个教育形式不再是固定在教室内,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学习自己喜欢的任何课程,学习的时间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自由设置。同时,教师也不再会固定在教室中授课,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在线授课,通过交互平台能够实时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通过对整体的大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存在问题,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未来,职业教育不仅仅只是面对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更多是社会上需求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构建新型职业教育终身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1.完善数字化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都高度依赖于基础设施建设,基于此就需要职业学校强化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将数字化校园列入建设规划中。结合时展进程,学校需要对本校的网络体系、数字化体系进行升级改造,接入高速移动宽带设备,保证校园学生和教师能够随时随地利用自己的手持设备接入高速网络。要积极建设能够进行大数据分析、信息高速传播、教学数据化传输的数字化校园,实现信息高速传播、教学资源优化配制、方便交互,提高?业学校办学条件,建设真正的“互联网+教育”的现代化职业学校。

2.积极建设职业学校信息化教育平台

建设信息化教育平台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推动各个部门和行业的信息交流,促进现代职业学校和现代化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最近几年,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大数据建设,逐步加大了数据共享和建设程度。职业学校信息化教育平台建设需要政府部门的帮助,打造政府、企业和职业学校共享信息平台,形成“互联网+”的良性信息生态系统,做到信息资源优势互补。学校建立和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积极引进利用各种社会信息化教育资源,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和现代企业的相互沟通融合,广泛开展学校、企业、社会、政府教育机构间的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互联网+职业教育”生态圈,促进职业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下超前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3.进一步创新教学教育机制

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种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在社会中形成了多种新兴的职业和岗位,这些职业和岗位要求和传统岗位要求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些新兴产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要求更高,因此就需要我们依托职业学校信息化教育平台,构建新型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特色化、信息化、专业化的专业建设机制。结合时展进程构建创新的专业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充分融合,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创新性技能人才,为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第7篇: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

一、检察官职业教育的正规化建设

检察官职业教育工作的正规化建设,涉及到培训类别设计、课程体系安排、师资培养、教材编写以及教学评估等项内容。

(一)培训类别设计

设计培训类别,是科学地安排各类专业培训教育的前提。笔者认为,培训类别的设计涉及到的首要问题是检察官轮训制度的建立。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检察官轮训的具体要求规定,只是在个别培训计划中针对特定检察官规定了轮训时间。我国法院系统规定,法官每年轮训时间不少于半个月。日本检察官平均每年轮训一个月(三年轮训一次,一次三个月)。目前检察官专业轮训的实际情况是,已经完成学历教育的基层院中,只有少数检察官可以达到每年平均轮训半个月以上,有个别基层近年来已经超过了一个月,而大量基层院的检察官长期得不到专业轮训,平均起来每年不超过四天。笔者今年考察发现,检察官参与轮训的时间与检察机关的绩效成正比。因此,笔者建议高检院建立检察官轮训制度,这是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培训设计的前提。

笔者认为,检察官培训可按照任职培训需求分为基本上分为上岗培训和在岗轮训两大类。

上岗培训,是指检察官在担任新的工作岗位时进行的与新任岗位业务有关的培训。目前,我们已经实行的上岗培训,主要是新任检察长培训、新任检察技术人员培训,个别的基层院进行过其它岗位的上岗培训。未来上岗培训,需要作为制度规定,并涉及到各类检察官和辅助人员。分类方法:一是,新任职务培训,即原来没有从事过检察工作的人员培训;二是,调任职务培训,即原来在检察机关从事其他工作而转任新职务的培训。培训时间:新任职务培训应当不低于三个月;调任职务的培训,不低于一个月。培训内容:新任职务培训包括各类检察业务的普训和岗位基本技能培训;调任职务培训,主要是新岗位涉及的基本专业技能培训。

在岗轮训,是指对在特定岗位已经工作一定时间的检察官进行的专业轮训。由于轮训会涉及到经费、工作量等方面的限制,根据目前的情况,在岗轮训平均每年应当不低于20天,即在一定岗位工作满三年,应当接受为期两个月的在岗轮训。

在岗轮训的培训内容,应当根据岗位不同以及轮训的层次不同进行不同的设计。基本思路包括:一是,按照专业岗位(如侦查、批捕、公诉、监所等)不同,设计出该岗位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范围,并按照轮训进次进行划分,确定不同进次应当培训的内容;二是,按照岗位的层次(如检察院层次和干部层次等)不同,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岗位所需知识点和技能范围,并按照轮训进次进行划分。在岗轮训应当力求通过多次轮训后,为骨干检察官、专家型检察官的培养从职业教育方面的提供必备的基础素质。

(二)课程体系设计与教材编写

与培训类别设计有着紧密联系的是课程体系设计问题。1996年,山东省检察官培训中心对检察官培训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问题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适合检察官培训的课程和教材不多。从课程设置上讲,重复培训的课程较多,如宪法、刑法、刑诉法等;从教材看,专业课教材的通用内容多,检察官的专用内容少;基本理论的内容多,实务理论的内容少。还有一种情形是,一些专业课程中基本理论与实务理论之间缺乏联系。如职务犯罪侦查课程,基本理论部分基本上是从刑事侦查学中抄袭而成,缺乏职务犯罪侦查的基本理论,因而导致实务理论部分仅限于侦查经验的无序堆积。

检察官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具体设计,尚需要通过专门的调研后才能确定。但在骨干课程体系设计方面,笔者建议应当根据检察机关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进行调整。特别是应当区别于大学法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体系,建立具有检察机关特色并适应不同类型培训需要的骨干课程体系。

检察官培训的课程体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诸多方面。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方面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围绕检察业务的需求来设计课程类别。以轮训课程设置为例:政治方面,主要考虑设置与新立法和执法环境变化有关的政治理论、社会形势等项课程;经济方面,主要考虑设置与检察业务相关财务、会计、证券、期货、税收、金融等项课程;法律方面,主要考虑设置新出台法律讲座、各科法学新进展等项课程;科技及技能方面,主要考虑设置与搜查、司法会计、法医、物证科技、信息技术等专用技术的应用以及侦查指挥等项课程。

具体的课程内容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岗位和不同层次检察官的需求。笔者以司法会计学课程成为例:司法会计学课程包括司法会计概论、司法会计检查学和司法会计鉴定学三门,其中,一般检察官只需开设一门,侦查人员需要开设两门,司法会计专业人员则需要开设三门。就培训所需时间而言,由于课程内容设计不同,司法会计专业人员的培训需要300课时,侦查人员的培训需要150课时,其它岗位检察官培训需要30课时,而检察长培训只需要8课时。

关于教材编写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教材的编写工作应当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做到体系科学化,内容系统化。从体系上讲,不同类型课程的培训均应有相应的专用教材或混合型教材;从内容结构看,在照顾到必要的知识点前提下,重点应当放在检查实务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思路,以保证一门课程内部以及与其他课程知识点的衔接。

第二,教材应当在保证内容适用性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所谓适用性,即应当强调密切联系检察实务,并适应不同检察官培训的需要;所谓前瞻性,即教材中既要考虑到对现行法律、司法解释的学理解释,也应当适当指出现行做法中的一些不符合法律精神的做法,提出相应当解决方案,以指导司法实践。

第三,在教材编写方法方面,建议每一具体教材的编写工作都应当通过申报课题的形式进行,避免过多的抄袭行为,这对于具有检察官职业教育特色的专用教材形成也是有力的保障。

第四,在教材编写的组织方面,建议高检院根据国家检察官学院及各地师资力量的特点,建立一些具有特色的教学培训基地,以促成具有不同特定科研目标的师资培养和教材编写工作格局的形成。

(三)师资培养

师资培养涉及到师资的配备、培训和管理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师资的配备问题。目前各地检察官培训中心(检察院分院),统一配备高学历人员担任教员,从长期发展来讲是必要的。但也应当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高学历者往往缺乏实践经验,而我们的培训对象大部分是具备相当实践经验的检察官,他们需要通过理论培训掌握新的知识点和将经验进行提升,这一点对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员来讲往往力所不能。因此,在目前检察官专业化教育教学工作的创业期间,应当考虑将具备相当理论水平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检察官充实到教员队伍中,以老带新,大约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建立一支适应检察官职业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员队伍。

第二,师资培训问题。师资培训工作是检察官职业教育工作正规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检察机关的干训部门,应当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师资的自身知识特点、工作经验等,制定中长期师资培训计划,并利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师资培训。师资培训主要方法包括师资进修、师资集训、科研和实战锻炼。师资进修,是指师资(在职或脱产)到相关大学进修相关专业;师资集训,主要是指检察机关组织的师资专项业务培训;科研,是指通过课题研究、教材编写等科研活动,提高师资的专业素质;实战锻炼,是指专职教员定期到实际工作部门通过参加具体检察业务来增加检察工作经验,了解检察官所需培训内容、培训重点等;另外,教学观摩也是师资培训的一种常用方法。

第三,师资管理问题。除了师资培训外,师资的管理工作还包括职称评聘、待遇等问题。检察官专业教育培训涉及的专业门类很多,省级及省级以下培训中心很难配备门类齐全的各专业教师,目前各地培训中心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包括专职教员的一专多能和配备兼职教员。检察机关需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这是建立具有检察机关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前提。笔者认为,对于对专职教员的管理与检察官的管理应当有所区别。专职教员的管理,应当参照大学教师的管理模式进行,以便于解决职称、待遇等问题。同时,省级以下培训中心(检察分院)也应当十分重视兼职教员具体管理问题,与兼职教员所在单位加强沟通和协调,使兼职教员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能够适应检察官职业教育的需要。

(四)教学评估工作

教学评估工作是检察官职业教育工作中一项新课题。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提高检察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强师资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教学评估工作笔者提出以下设想:

首先,教学评估的工作应当包括课程设置效果评估、教材适用性评估、授课能力及效果评估、学习效果评估等诸多方面。

其次,检察官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估工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评估,即针对每一次具体的培训活动而进行的教学评估活动;另一类是综合评估,即针对某一时期或某类培训活动而进行的教学评估。具体评估只涉及教学活动本身,可以在具体的培训中采用不同形式实施;综合评估则应当结合检察业务绩效评估工作一并进行。

第三,为了搞好教学评估工作,笔者建议高检院教育培训部门根据检察官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通过调研,建立一套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

二、关于强化专项技能培训

检察机关实现法律监督职能的主要途径是进行各类诉讼活动,而诉讼活动的是一个在一定诉讼规则的指导下实施各种诉讼技能的过程。因此,检察官职业教育培训中应当十分重视各种专项技能的培训。

检察官的岗位很多,在专项技能方面,有些是共性的(即检察官应当普遍掌握的),有些则是不同岗位专用的。因此,专项技能培训也应当按照共性与专用的不同需求进行。这里笔者先以司法会计技能培训为例来说明专项技能培训的差异。司法会计技能培训,根据岗位不同,应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称为普及级培训。培训对象是所有检察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司法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主要课程是司法会计学概论。培训目的,是使检察官能够了解司法会计的科学性,掌握办案中常用的司法会计检查方法与程序,掌握基本的财务会计资料证据的收集、固定和审查手段。第二层次称为业务级培训。培训对象是从事自侦工作的检察官。培训内容在普及级基础上增加职务犯罪案件中进行司法会计检查的手段和对策。培训课程需要增加司法会计检查学。培训目的是培养能够掌握发现线索、侦破案件的各种司法会计手段的侦查专家。第三层次称为专业级培训。培训对象是从事司法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培训课程增加司法会计鉴定学。培训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各项司法会计业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实际上,技能培训的差异表现在各种技能培训方面。笔者再以预审技能培训为例,刑事监督部门的预审工作内容主要是核实证据,其预审技能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证式审讯;而侦查部门的预审工作内容,除核实证据外,其主要任务还包括发现破案线索,查明余罪,其预审技能的主要形式为挖掘式审讯,

目前存在专项技能培训中存在问题较多的是职务犯罪侦查专项技能培训方面。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观念、培训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等方面。

从观念方面讲,传统的认识中,职务犯罪与其他犯罪侦查的差异在于职务犯罪侦查的“人”,而其他犯罪侦查的是“事”,这不仅影响了检察机关侦查制度的设计,也对职务犯罪侦查专项技能的培训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笔者经过科研发现,职务犯罪侦查与其他犯罪侦查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历史现场”多,而 “可视现场”少。这导致了许多刑事侦查专项技能(如现场勘验)在职务犯罪侦查中很少应用。而检察机关对如何解决“历史现场”的侦查问题方面研究成果不多,即使有了成果(如司法会计技能)在职务犯罪侦查技能培训中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职业教育角度讲,需要加强转变检察官诉讼观念方面的职业教育,否则,即使我们设计出新的技能培训项目,一方面,可能因受训人员认为无用而不愿接受培训;另一方面,即使接受了培训在实际工作中也很难用上。

在培训课程设计方面,从技能类型分,侦查技能的培训主要包括侦查谋略、预审、司法会计、现场勘验、秘密侦查、搜查、跟踪等课程;其次,要考虑到各类知识的归并问题。职务犯罪涉及领域十分广泛,要求侦查人员特别是侦查骨干需要掌握的知识面较广(特别经济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笔者认为,这些知识的教学不一定非要通过开设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而是应当贯穿于侦查技能的培训中。因此,在侦查技能课程设计中,应当考虑到相关知识的渗透问题,例如:证券知识,可以通过涉及证券业务案件的司法会计对策教学中一并进行,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教学方式方面,上岗培训采用教员授课为主效果尚可,但轮训中,由于职务犯罪通常带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单纯采用传授式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接受和消化。尤其是授课中涉及到的一些复杂案例,由于教学人员没有参与其中,对一些侦查技能的使用方法、时机等缺乏体会,常常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笔者在侦查技能培训中,就曾有受训同志提出使用本地成功案例进行教学的要求。因此,在侦查技能培训方面,笔者建议采用参训人员自带案例进行研讨式培训方式进行。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改进

关于教学方法问题,笔者根据自身18年来进行检察官培训工作的经验教训,谈几点体会:

(一)关于目前教学方法的弊端

检察官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包括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

目前检察官培训所采用的教授方法,从方式上讲,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授课方法是传授式。大部分检察官也比较习惯于这种形式。但是,由于学员通常比较注重培训的测试成绩,如果测试要求比较严格,且只能按照教师所讲内容进行答题,学员听课认真程度较高;而实际上,由于多年来的培训测试往往很难进行严格的要求,因而无论培训时间长短,学员的学习过程往往是先热后冷,难以持续。

从学习方法看,由于缺乏轮训制度,目前除检察长外,大部分检察官除了上岗培训,很少得到连续、系统的轮训。参与培训的学员中,缺乏实践经验的,只能死读书;实践经验丰富的学员,半数以上读书热情不高,听课的精力集中程度也相对较差,但他们通常会采用比较学习法,在研讨问题时十分活跃。

适应检察官职业教育的特点,今后在教授方法方面,应当提倡发现式教学、案例教学、电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在学习方法方面,应当提倡比较学习法和创造学习法。

(二)发现式教学

发现式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为基础,由教员引导学习的方向,让学员参与探索有关理论的形成原因、过程,探索有关技能的原理与运用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式教学相对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而言,其优点是能够调动学员的思维积极性,是其能够知其所以然。

采用发现式教学,通常是由教员提出问题,学员利用案例或原理对问题进行阐释并归纳出答案的教学方法。发现式教学中,要求教员在备课中应当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论,并事先分析不同结论产生的原因(如案例的个案性、原理的运用的恰当性、结论产生过程的逻辑性等),以便在课堂上能够把握住讨论的方向,控制住不同意见的之间的无谓争论。

(三)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十多年前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教学方法。笔者在一些培训工作中,也在试验将案例教学引入培训课堂,但目前效果往往不佳。

案例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教员的备课不到位和学员的参与积极性不足。探究原因,一是,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一些学员认为参加培训就是教员提出问题并给出标准答案的过程,因而教员不应当向学员提问;二是怕讲错,特别是在大课堂上,如果回答的结果与教员的答案不一致,会感到尴尬。

在未来的教学中,特别是轮训中,案例教学应当成为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针对前述问题,笔者提出两个解决方法:一是,由学员自带问题找答案,而不是教员出问题要答案。笔者曾经设想过这样一种侦查技能的轮训教学模式:由受训人员自带案例,按照参训人员的人数制作份数,事先交付培训部门,教员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和顺序,安排专题交流,并根据原理和相关规范准备点评,开训时即将案例下发,这样做可以增加学员考虑案例的时间。在教学中,案例由提供者介绍,其他学院就案例本身提出的问题由提供者负责解答。二是,缩小案例讨论的范围,将受训人员分为若干小组,分组讨论,再通过大课集中讨论。

(四)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系统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比较适用于各类专项技能教学中。例如,在秘密侦查方法的教学中,可以在课件中增加一段秘密侦查的录像;在技能讲解中,增加有关技能适用对象的图片等,使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并取代实物教学。

与其他教学方法比较,电化教学除了教学工具不同外,本质上并不属于一种专门的教学方法。因此,在电话教学中,并不影响各类教学方法的使用。只有网络教学不同,网络教学中由于受到软硬件方面的限制,目前还只能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

第8篇: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高职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传统;网络多媒体技术

    虽然高职改革在我国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受到大背景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高职教育在我国也只仅仅出现了七年,因此还是不能落入传统观念的俗套,很多院校还是把主要精力和目光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招生规模上,对教学改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投入的精力不够、资金不足、时间不充裕。同时,许多高职院校由中专或技校升格而来,观念还是老式的观念,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举措方案落到实处,依然是教育改革中的薄弱环节。

一、高职教学改革带来的要求

1.定向培养目标,沟通学生思想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挂钩,为人才就业市场服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定向培养各方面专业工作在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这既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原则,也是其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的本质区别,即高职教育是一种主要以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如“灰领”、“蓝领”等的高等教育。其毕业生走上社会将要从事第一线的生产建设服务工作,而不是像传统大学毕业生出来就是干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跟职高或者技校的毕业生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正因为院校是定向培养学生进入企业从事生产工作,所以要在学生入校时就正确认识其自身情况,避免以后就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不过同时也不需要太多压抑,致使学生们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毕竟在学校中两三年的学习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练就的学习能力也是一门巨大优势,为学生今后在企业社会中有更好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2.改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内容

许多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普通中专学校升格或合并升格转化过来的,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使用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以试验学习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压抑人才的培养和其优势的突出,很难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要求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相应设置专业课程。弄清楚社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再针对性地调节课程内容,避免设置繁难且使用价值不高的课程来无谓消耗师生的经历。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应以“基本够用”为前提,多学习最有用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多实行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从多种途径定位来把学生培养成企业、社会需要的人才。

3.投入师资建设,活跃学习方法

高职院校能否办出自身的特色学校,关键就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有着实行推动教学改革的决定性作用,也掌握着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的教师,严格来讲都应该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的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虽然最近几年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不断得到完善和补充,教师的学历、职称、相关技能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实践技能水平也日益成熟,但这些仍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改革,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还需继续提高,师资建设也是日趋重要。因此,要求原来的专业理论教师要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进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熟悉本专业的生产现场和作业流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做到这样,老师才会因材施教,多学生们采用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就更容易学习到本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这既是高职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也是其要实现的目标,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

二、高职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策略

1.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起源于19世纪90年代,当时就有了幻灯教学这一方法,开创了现代科技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新篇章。以后又陆续有电影和唱片、广播录音机、电视机、电子计算机、卫星电视等媒体先后进入教育领域,使其教育手段大大提升。而现如今,随着信息的革命,现代化教学思想的不断出现与创新,各种现代化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虚拟技术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发挥出了传统教学无法匹敌的巨大优势作用,为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教师搭配使用多种技术教学,更生动、形象、直观、逼真地教授给学生们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又对学生智能发展的环节如理解记忆应用方面都有着无法衡量的巨大作用。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课堂思维,加深记忆从而全面理解所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和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使高职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大大增加。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知识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成熟,再多的内容也能用一张小小的光盘包含,学生可以更方便地吸纳专业知识,为以后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既能结合高职理论和实践内容,又可以节约教学经费。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所以高职教育要把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会导致经费不足。而现代教育技术能完美地解决这一难题。

2.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教学改革的影响

资源数字化。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数字化技术以计算机多媒体为基础,可有效实现种类繁多的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形象化和动态化,提供了可重用、可同用、可共享的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的数字资源。

通信网络化。网络技术基于高速宽带,传递信息更加便捷迅速,且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实现网上办公、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并且很多代价高、危险性大或难以实物操作的高职 实训和实习环节还可通过网络虚拟实验和实习来实现,这样可以减少很多教育经费支出和不必要的伤亡。

教学现代化。网络教学可以实现线性与非线性、实时与非实时、协同与非协同、交互与非交互的分布式学习,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改善教学效果。

3.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促进教学改革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学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因此加强硬件基础建设非常重要。由于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室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院校在多个教室与图书馆都有建设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必要。

当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课件都能够满足要求时,就需要加强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不仅要提高其学历、职称和专业技能水平,还要求她们熟练掌握及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这样的话,学校通过培养和训练来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能充分掌握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研究的教师队伍,能够更有效地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服务。

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影响非常深远,涉及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相应改革和完善。只要我们能深刻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紧迫性,大力普及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教学改革必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第9篇: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燃烧;历史角度;精品课;教学改革

当前,结合国内外科技形势的发展,如何培养高水平、创新性人才,实现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是各类学校尤其是培养本科生的各类高等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能源与动力研究领域中,燃烧及燃烧室可以说是大学生在所有专业理论课中的高端课程,因为其先修课程包括大学数学、物理、化学、流体力学、热力学、传热学、发动机结构及原理等多种专业基础课。而上述各门课程的学习都非常之不轻松,涉及很深奥的数学物理问题。因此,如何在进行“燃烧与燃烧室”课程教学过程中,把握大学生的学习方向、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研究问题。

教学改革的深化方法与途径很多,比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辟网络教学、实施双语教学等。本文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品课程“燃烧与燃烧室”教学为例。试图从燃烧学发展历史的角度,初步探索如何从历史的角度深化教学改革。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历史是一个好老师。它能起到催人猛醒、引人深思的重要作用。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曲折、规律,既是我们极好的分析案例,也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工具。

下面,结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燃烧与燃烧室”课堂教学,举例分析一下燃烧学中的历史发展过程对课程教学的深化与促进作用。

一、以史为鉴,催人猛醒

常言说,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历史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可以为我们照耀未来的路,避免我们重蹈覆辙。巧合的是,燃烧学研究的发展过程,恰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面镜子。

根据英国一家著名报刊《卫报》在2000年前后所作的一个评选活动,对人类在1000年至2000年这一千年之间所发生的事件进行筛选,从而评选出了所谓“十大干年之最”。不幸的是,根据这家报纸公布的结果,燃烧学研究历史进程中曾经提出的古老学说――燃素说,被评选为“最大的科学错误”。

对于我们从事燃烧学研究的学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当头棒喝,催人猛醒。

为什么当选?历史曾经发生了什么?

根据该报刊的评选说明,之所以把“燃素说”评为千年来“最大的科学错误”,是因为这一学说虽然在现在看来错误明显,但在1650-1750年这大约100年间,它曾风靡一时,很长时间被奉为毋庸置疑的经典理论。

其实,所谓“燃素说”,是指该学说认为,就像元素周期表中所列的各种元素一样,火也是一种元素。只不过,当时门捷列夫还未诞生,元素周期表还未成形。燃素说认为,火是一种物质,由无数细小而活泼的微粒构成。这种火的微粒既能同其他元素结合而形成化合物,也能以游离方式存在,它弥散在大气当中,给人以热的感觉。由这种火的微粒构成的元素称为“燃素”。

按照燃素说的解释,一切与燃烧有关的化学变化均可归结为物质吸收与释放燃素的过程。如煅烧金属,认为燃素从中逸出,变成煅灰,即:

金属-燃素=煅灰

而煅灰引起木炭燃烧,则认为煅灰从木炭中吸收燃素,使金属重生,即:

煅灰+燃素=金属

且燃素说认为,物体中含燃素越多,燃烧越旺。

该学说在1650-1750期间(约100年)曾经流行全球,直到法国科学家Lavoisier(拉瓦锡)于1777年发现氧元素后,该学说才宣告结束。

100年是个什么概念?香港从被强行租借到回归,不过才100年。

每当在课堂上讲到这些,同学们都回睁大眼睛,全神贯注地听下去。偶尔会有个别同学发出疑问: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这期间没人反对吗?

问得好哇!

在当初没有发现氧元素之前,大家普遍认为天地五行(即所谓金、木、水、火、土)皆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自然,火也就被认为是其中的一种元素。巧合的是,如果把火看成是一个元素,还真能解释大部分燃烧现象,而其他理论则无法做到。这样一来,更加深了对燃素说的信任。因此,这样一种错误的学说流行了近百年。

不能说在这期间没人反对,因为燃素说不能解释另外一些燃烧现象。但反对者无法提出更合理的解释,因此也就不了了之。

从这个历史故事,至少给我们两个重要启示:首先,作为燃烧科学研究工作者,我们虽然首先要有大胆假设的精神,但必须做到小心求证。一定要以燃素说为鉴,真正吸取教训,避免在今后的研究中犯类似错误。其次,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犯错误也在所难免,一定不能盲目迷信现有理论或者专家,作为科研工作者,必须要有创新精神,要敢于挑战现有理论。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在燃烧教学过程中,以史为鉴,催人猛醒的教学效果。

二、纵观历史,引人深思

回顾燃烧理论及燃烧技术发展史,不难看出,当我们中华民族沉湎于吟诗作画等精神层面的研究时,国外的科学技术水平飞速发展。由此,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知名燃烧学者。比如200多年以前的Thompson(汤普逊),根据火焰淬熄理论发明了防止矿井内瓦斯爆炸的安全灯;1855年的Bunsen(本生),发明了测量火焰传播速度的本生灯;1900年的Chapman(切普曼)和Jouguet(乔给特),联合发现了常规燃烧(定义为缓燃)与爆震燃烧的区别,并计算了爆震波的速度,等等。

遗憾的是,仔细品味燃烧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历史上的知名学者主要来自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挪威、匈牙利、俄罗斯等西方国家,而来自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学者几乎没有。

即便是在我们现在引以为傲的唐宋盛世,虽然不乏传颂至今的伟大诗人,却没有涌现几个国内外知名科学家。这说明什么?

我们在唐宋盛世主要发展的文化艺术等精神层面的研究,即便也有陶瓷工艺之类的技术研究,也大多是服务于文化艺术的发展,而并非为了发展生产力。借用哲学观点,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合理的社会发展布局,应当是在优先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等理工类研究的基础上,再深入开展文化艺术等文科类研究。否则,唐宋盛世的虚假繁荣景象就会再现。

通过这些历史回顾,在燃烧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燃烧历史,学会思索未来如何为国争光,还增强了对理工科知识学习的信心,为今后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三、回顾历史,激发兴趣

这里所说的回顾历史,是指专属燃烧学研究的各种国际大奖的获奖史。

众所周知,燃烧与燃烧室研究属于传统机械类学科。从诺贝尔奖的设立理念来看,再出色的燃烧研究学者也不大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那么,这是否说明,我们从事燃烧与燃烧室研究就 没有前途、没人重视了呢?

非也!

为了鼓励国际燃烧学者进行创新研究,迄今,国际上专门为燃烧与燃烧室研究人员设立了三大奖项(也有人称之为燃烧界的诺贝尔奖)。它们分别是1958年设立的Bemard Lewis奖、Alfred Egerton奖、以及1990年设立的Zeldovich奖,所有这些奖项都是每两年评选一次。

为了加深对燃烧前沿问题研究进展的了解,结合课堂教学,我们还千方百计寻找机会,把一些获奖学者请到学校来,促成学生与大师的良性互动。迄今为止,来校交流过的国际燃烧大师包括美国加州大学Irvin分校的Sifignano院士、美国乔治理工大学的Zinn院士、澳大利亚的Bilger教授、美国卡内基一梅隆大学的Chigier教授等。结合这些学术活动的历史回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课堂教学作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四、分析历史,掌握方法

通过分析历史进程,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比方说,在进行燃烧学中层流火焰传播方程教学时,依据流体力学中的基本偏微分控制方程组――即所谓Navier-Stokes方程组,再补充微元体能量守恒方程,对一维平面火焰,可推导出层流火焰传播方程如下:

ρ∞SLcp/dT/dx=d/dx(λ/dT/dx)+RfQ

式中各符号的物理意义见文献。

推导出层流火焰传播方程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从方程中求解出所谓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即方程中的物理量SL)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问题在于,上述常微分方程看似简单,却无法积分出结果。因为方程中有源项存在,而且源项的表达式非常复杂。

怎么办?每到这时,我在课堂上总要向同学们提问:如果我们的前人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是你来面对这个问题,你该如何处理?

在学生尝试性的回答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前人是如何处理的。这时,我会从前人的多种处理方法中,向同学们介绍其中物理意义最清楚、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比方说zeldovich等人提出的“分区近似法”。

所谓“分区近似法”,是指根据实际火焰中的各种物理量分布特点,把看似很薄的火焰面进一步细分成两层,其中第一层的各种物理量的变化较慢,因而可以认为在这一层中源项很小,故可以忽略不计,则方程在这一层中可简化为:

ρ∞SLcp/dT/dx=d/dx(λ/dT/dx)+RfQ

显然,从该方程可以积分求解出这一层边界上的温度梯度。

而第二层的物理量变化很快,且其变化快的原因是源项突然增加所致。因此,我们可以忽略方程中的右边那一项,从而将方程简化为:

d/dx(λ/dT/dx)+RfQ=0

虽然源项仍然很复杂,但其在该层内的定积分具有很清楚的物理意义:火焰面内的平均燃烧放热速度。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第二层边界上的温度梯度。

分别从两个方程积分得到的边界温度梯度应该相等。这样,我们就最终得到了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解析公式,换句话说,我们对看似难以求解的层流火焰传播方程进行了近似积分求解。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将数学与物理紧密联系起来的能力。对于今后可能遇到的难以求解的数学方程,完全可以结合其描述的物理问题,进行各种物理简化,抓大放小,掌握本质规律,从而简化数学方程,最终得到分析解。作为理工科大学生,培养科学的数学物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今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五、历史发展的量变到质变规律

中学时代我们就已经学过,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是量变到质变。把这一规律应用到“燃烧与燃烧室”课程教学当中,对实际燃烧物理问题的分析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比方说,液体射流的断裂破碎过程分析。

在实际燃烧室中,为了维持稳定燃烧,燃料喷射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很多动力装置当中,都采用液体燃料通过小孔直接喷入燃烧室的设计方法。问题在于,燃料通过小孔形成的液体射流是如何逐步断裂、破碎、并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液滴的呢?

鉴于这一过程对随后的燃料燃烧特性,包括火焰长度、温度分布、稳定燃烧范围、燃烧污染等,具有极大的影响,分析清楚这一实际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事物发展的量变到质变规律,我们有理由认为,液体射流的破碎现象(看成是质变)不是突然发生的,在破碎之前必然有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如果认为断裂是突然的,即射流直径突然变为零,那么,断裂之前射流直径应该有一个波动变化。根据这一分析,我们的前辈们设计了相应的试验方法,试图通过实验观测技术来发现液体射流破碎之前的细微变化。正是通过他们的艰苦努力,我们现在知道,射流在刚刚从喷孔喷射出来时,由于大自然无处不在的各种干扰,会在射流表面形成一些表面波。随着射流的喷射运动,这些表面波中的绝大多数会逐步放大,即波的振幅越来越大,从而造成射流直径在破碎之前有规律的收缩一放大现象。当这种收缩一放大现象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最终将造成射流断裂破碎。

根据这一观测现象及基本分析,我们确信,要真正理解射流破碎这一质变过程,必须先掌握射流表面波变化这些渐变过程。

由此,我们的前辈们发展了稳定性理论,即认为表面波如果不放大,则射流系统是稳定的,否则,射流系统是不稳定的。将该问题转化为在什么条件下射流会不稳定,且最不稳定的那些表面波将最终控制射流的破碎过程。这样,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就比较容易地把学生带到了相当深奥和复杂的稳定性理论分析当中。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特别是非定常问题)的能力,从历史发展的过程入手,运用量变到质变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

六、历史发展的螺旋前进规律

同样,中学时代我们也学过,事物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规律是螺旋前进。对于许多前沿性的、难度很大的研究课题而言,理解并运用好这一基本规律是十分重要的。比方说,超音速燃烧问题。

其实,早在1965年前后,由于火箭发动机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可以研制出飞行速度极快(飞行速度约为音速的5~6倍)的导弹。但是,在火箭发动机中,燃料和氧化剂都需要自行携带。特别是氧化剂,以液氢一液氧发动机为例,每带1吨液氢,就需要带8吨液氧。既然空气中有取之不尽的氧气,为什么我们不能减少自带氧气,转而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呢?

问题在于,如果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由行速度极快,不可能像常规冲压发动机那样,先将气流速度降 为低于音速,然后再燃烧加热,最后膨胀排出,从而产生推动飞行器前进的动力。因为在极快飞行速度下,如果先将气流速度降为低于音速,则会导致气流温度大幅上升,以至于接近、甚至超过燃料燃烧温度。这样一来,燃烧热就无法加入到气流当中,也就无法产生推动飞行器前进的动力。因此,如果想在极快飞行速度下从空气中取氧燃烧,必须采用所谓超音速燃烧技术,即保持气流速度大于音速,降低气流温度上升幅度,在超音速气流中组织燃烧,从而使燃烧后的热能能加入到气流当中去。

这就是美国于1964年启动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HRE)计划的最初目的。

想法很好,实际研究结果如何呢?美国经过10年的艰苦研究,于1974年提交了HRE发动机。在极快飞行速度下,该发动机产生的净推力为负值。换句话说,该发动机在极快飞行速度下根本就不可能产生推力。

这一下热闹了,美国国会讨论吵翻了天。事实是否真像某些议员们所说:我们花费巨额经费研究,只换来了一句话:超燃冲压发动机是不可行的。

美国正式停止了研究资助,全世界其他国家也跟风停止了相应研究。当然,出于保密原因,很多国家(包括中国)不可能及时得到美国的研究情报,因此,相应的研究计划以及停止研究时期与美国的计划存在时间上的偏差。

不过,美国的科学家们不同意国会议员们的想法,他们相信事物发展的螺旋前进规律。尽管暂时遇到技术难关,但基本方向还是没错。因此,在小额研究资助下,还是不懈进行基础技术研究,终于在10年之后有了突破,并成功说服国会继续投资。

随后的研究基本顺利,并最终在2004年成功完成了极快飞行速度的两次实验飞行,飞行器的飞行速度分别为音速的7倍和10倍。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路可走。只有确信大方向没有错,就不要被暂时的失败或困难所吓倒。相信事物发展的螺旋前进规律,坚忍不拔,刻苦努力,最终就一定会成功的!

当然,结合实际燃烧教学,还有很多实例,上述例子只是其中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