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支教现状范文

乡村支教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支教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支教现状

第1篇:乡村支教现状范文

据2014年贵州省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13年末,贵州常住人口3502.2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177.33万人,占全省人口的62.17%。就业人员为1864.21万人,其中农村就业人员1224.54万人,仅占农村人口的56.24%。虽然随着贵州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大量农民没有接受适当的职业技术培训,缺乏一技之长。

全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有21所,在校生11.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有218所,在校生47.6万人,其中农林牧渔类在校生仅为4.2万人,所占比重不到9%。而在《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中,与2015年贵州省重点产业和领域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总量226.2万人,相去甚远,仅特色农业人才需求量为48万人。目前,全省涉农职业院校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逐渐减少。

二、贵州省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长期相对落后成因

(一)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重视度不够、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普遍重视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而忽视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对教育的投入也相对偏低,其中,用于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就更少,这些教育资金向农村的配置则更少。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农村职业教育滞后的重要原因。

(二)涉农专业在农村职业院校渐渐萎缩,现有涉农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全省仅有4所省属中等职业院校以农业命名,重点建设涉农专业,而地方职业院校以农业命名的几乎没有,涉农专业也是响应国家政策开设一些,大都没有结合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设置课程,涉农专业也慢慢萎缩,例如,茶叶生产与加工、农村经济管理、畜牧兽医较为普遍,还有一些传统的种植、养殖、园林园艺。

(三)农村职业学校办学基础薄弱,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涉农专业在农村职业学校渐渐萎缩的背后,是农村职业学校办学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因投入不足,校内外实训基地难以满足教学和实训的需要。和硬件条件差相比,更严重的是师资的缺乏。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更加缺乏。据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贵州高等职业院校生师比基本达到要求,但也存在着师资结构严重不合理问题,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47.6万人,教师为1.4万人,生师比仅为34:1。

(四)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愿到贵州农村就业

虽然贵州省农村对农业技术人才非常渴求,但涉农院校毕业生,对于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并不感兴趣。农村职业学校出来的中专生则大部分喜欢到东部或中部的涉农企业工作,还有大约20%的学生改行,10%的学生创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知管理的人才能扎根偏远农村的少之又少。

三、大力发展贵州省农村职业教育的措施建议

(一)国家和地方政府充分重视,加大投入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把它放到与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同等地位上。在经费保障问题上,应该把农村职业教育放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统筹规划和管理,在农村职校和涉农专业中,率先核定生均培养成本,核定生均财政拨款,并足额拨付到位。亟须增加农民培训的财政经费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

(二)给足政策和待遇优势,留住人才

重视对农村教育急需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努力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培养和吸收一大批优秀人才充实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优化队伍的结构,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能力。鼓励和动员涉农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职校任教,国家给予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同等待遇。

(三)加强涉农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

希望在中央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中,把涉农类基地建设计划单列,确保培育一批有质量的涉农实训基地,这样既培养了人才,又有了农村科技创新、技术推广的基地。

(四)出台培训单位和用工单位对农民培训的配套激励政策

出台培训单位和对用工单位对农民培训的配套激励政策,使职业学校、国有办学机构、民办教育机构、公司企业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合理布局、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尤其要大力鼓励、吸收社会力量投入农村职教和农民培训。

第2篇:乡村支教现状范文

关键词:项目驱动教学法;双师型;教师角色转;变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44-01

一、引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项目驱动教学法是随着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它是在仿真的工作情境下,通过学生自己参与设计项目并实施完成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以职业为导向,以项目为主体,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

二、商务英语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部分理工科专业已经采用了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商务英语专业的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部分院校虽然已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项目驱动教学法,但效果不尽人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双师型”教师的缺乏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它主要是指教师既能担任理论教学工作,又能担任专业技术指导工作。“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强的教学及教研能力和素质;二是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和精通相应专业技术和业务。但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明显不足。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主要来自于师范院校,在校所学的内容大多是语言文学,很少有机会接触商务知识;也没有接受过任何相关的专业培训,更谈不上具有任何商务工作经历了。即使有些教师具有“双师资格”,也不是实际的商务职业经验。这些资格大多是通过某些考试而获取的证书。没有商务英语的学历背景,对真实的商务工作环境和过程缺乏了解,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具体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

(二)师生角色转变的不适应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影响下,教师和学生对于以“应试”为主、“老师一言堂”、“重理论,轻实践”的单一教学方式早已根深蒂固。而项目教学法则截然不同。它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实际工作过程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企业要求的职业技能,并在实施过程中形成职业素养。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老师由原来的“教学中心,学生学习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督促者,协助者”;而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要自己动手、动脑参与完成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是英语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学模式的转变使部分教师和学生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感到不太适应。

(三)学生薄弱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提出的。它指的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在信息化时代,能否获得有效的信息并加以充分利用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根据这一理念,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特别是网络渠道和图书资源)收集有效信息和资料,并加以分析和处理为自己所用。然而,有的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有一定的局限。学生在捕捉信息上,缺乏广度和深度,在对其进行过滤、分析处理时,缺少正确的判断力,对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没有果断性。

三、解决方案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项目教学法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项目教学法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一)加强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顺利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前提。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为了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就业的工作岗位达到“零”对接,就要拥有一批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而不只是手握证书照本宣科的教书先生。同时,为了保证项目教学法高质量的实施,建立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一是经常派送在职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相关企业的工作一线去学习锻炼,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积极引进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技术人员补充到教师队伍;三是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到校兼职任课,来弥补在职教师实践方面的不足。

(二)师生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是项目教学法成败的关键。

项目教学法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授课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要作出相应的改变。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为了使项目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新的教学模式的过渡期。在进行项目教学初期,项目不易过难,时间可以适当增加,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逐步帮助学生由“要我学”学习理念转变为“我要学”的观念,最大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保障。

“高效地获取信息、正确的分析信息以及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通过讲座,办学习班,甚至是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信息检索系统的使用方法,掌握应对不同问题的检索策略,从而来提高学生对学习信息的索取能力,保障项目教学法的有效完成。

结束语:众所周知,任何一次变革都会不可必免地遇到困难和阻力。所以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是必然的。我们坚信随着高职教育的日趋完善和成熟,通过高职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一定可以打破困境,使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段静波,胡必波.项目教学法实施若干问题研究与对策[J].成功(教育版),2009,10.

第3篇:乡村支教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陶行知先生倡导师范教育要下乡、教学做合一,为幼师生到农村顶崩实习支教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章阐述了在陶行知思想指引下的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的意义、主要困惑以及主要措施等观点。

陶行知先生指出:“中国的师范教育多半设在城市里,对农村儿童的需要和疾苦不能理解和适应”n驰主张师范教育要下乡,走乡村师范学校培养乡村学校教师的道路。陶行知先生还指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侧也倡导师范生“教学做合一”,就是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可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简称幼师生,下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强化幼师生的教师专业精神、培养幼儿教师专业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既是幼师生深人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的师范教育下乡活动,又是幼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锻炼教育教学能力的实践活动,这是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对高等幼儿教师教育的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一、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主要意义

1.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是高等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举措。这项活动打破了传统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幼师大学生在校期间,用一学期时间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增加了幼师大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明确了高等幼儿教师教育院校办学的定位,对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2.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支援了农村学前教育事业。这项活动缓解了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短缺,缩小了城乡幼儿教育的差距,促进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提高了农村幼儿教育办学水平,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幼师生的基层教学实践,还可以锻炼幼师大学生在艰苦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增进对农村教育的感情,巩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同时,大学生的到来,给贫困地区带去了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幼儿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忙于工作和农活,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幼师生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无疑会提高农村幼儿的素质。

3.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是落实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和教师教育下乡思想的体现。顶岗实习支教能使幼师生提前适应幼儿教师的岗位,有效提高毕业生竞争能力和到农村学校的就业比例,是在做中学和做中教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顶岗实习支教也可称为顶岗教学做,是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体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构建了教师教育院校与农村幼儿园教育的平台,实现了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培养内容和过程上的融合,符合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师范教育下乡的思想,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是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的理论基础。顶岗实习支教是对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在基层农村的实践。

二、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师范教育思想阻碍了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开展。传统师范教育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际运用知识的偏向,这就使幼师生会说不会做,实践能力较差。传统的教育体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师范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人才培养不完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求。幼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幼师生普遍未经艰苦环境的锻炼,对贫困农村的现状缺乏了解、缺乏感情,毕业后普遍不愿意到山老贫困地区任教。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脱离社会和农村实际,单纯按大纲和教案搞教学,幼师生在校期间的实习时间短,多数集中在城镇幼儿园,实习中登台讲课锻炼的机会少,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特别是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巫需加大改革力度。在考核标准上,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校内表现作为唯一依据,没有真正把社会实践和社会评判作为根本标准,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虽基本上可以适应基础教育的一般需要,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较差。

2.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育性和人文性不足。课程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离开了课程,教师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的高等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过分强调教育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能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属性,在课程设置体制当中,也没有考虑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衔接性。人们一般都认为,具备一定的学科文化知识就能胜任教师职业,而无须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忽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因此,幼师生从教前普遍是强化理论知识,缺乏教师技能,幼师生总共学习三门教育类课程和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就要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不仅使幼师生的从教素质受到严重影响,也给教师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 3.高等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空、繁、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远离培养目标,也脱离了教师教育自身特点和幼儿园的实际。目前,高等幼儿教师教育类院校使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教材大多是一个固定模式下的统编教材,而且知识老化、结构单一、内容空洞抽象,缺乏幼儿教育教学前沿性动态与信息,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严重脱节。许多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与幼儿园教育改革实践不衔接;高等幼儿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师对农村幼儿园现状缺少了解,很少知道幼师生所学知识与幼儿园实际的联系,因而幼师生毕业后不能迅速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幼师毕业生只是“半成品”,这严重影响了高等幼儿教师教育的声誉。

4.教育课时比例偏少,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据了解,我国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理论课和教育实践课的比例分别是为5%左右、4%左右,远远低于许多国家的15%左右。笔者了解到,当前幼师生在支教中,最大的困难不是学科知识不足,而是教师技能差和解决儿童心理问题能力差。由于幼师生对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了解不多,尤其是解决幼儿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幼师生在校期间学到的仅仅是书本上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却很少结合实际进行实践活动,而且对教育课程普遍不重视,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只在于传授书本上的概念、规律、原理,教过就行。加上教材本身也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感到学不学意义不大,把教育课程视为是“无用、多余和浪费时间”。最终导致教育课程的教学不能满足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直接影响了高等幼儿教师教育培养质量。

三、加强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顶岗实习支教的领导。要坚持培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幼儿园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文化素质和教师技能,愿意到基层包括农村献身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合格幼儿教师这一办学指导思想,不断健全和完善顶岗实习支教管理制度及顶岗实习支教的教育、培训、管理、考核、奖惩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利用校园网、院报、学报、广播、壁报、电子显示屏等,大力宣传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

2.把顶岗实习支教作为整体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深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质量。校内教学总课程模块、总课时、总学分不减少,在幼师生五个学期的课程中,在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用完整的一个学期时间到基层顶岗实习支教,强化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公共英语、计算机教学实践等环节。每周由五天工作制变为五天半工作制,每天上午由四节课调整为五节课(实施45分钟课时制改革)。这样,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挤出半个学期的课时,加上原来教育见实习的半个学期时间,累计一个学期,用于顶岗实习支教。通过一系列改革,确保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顺利完成。

3.为幼师生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支教创造有利条件。在幼师生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期间,不安排其重修课程考试、普通话测试和毕业照像等工作。幼师生上岗前,要修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并达到合格以上成绩;参加所在系统一组织的校内岗前培训,试讲成绩达到合格以上,经院校统一组织考核,拿到“顶岗实习支教合格证”后方可派出。顶岗实习支教结束时,受援学校综合考评完成任务者,顶岗实习支教成绩记人学生本人学分。

4.对幼师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心,确保幼师生培养质量和顶岗实习支教质量。幼师生的教学工作和吃住等生活完全服从当地管理,进驻和撤离时间与受援学校开学、放假时间同步,工作上同当地教师统一要求,生活上同当地教师统一对待,因病因事请假者须经受援县市区教育局和所在学校批准。院校选派责任心强、有支教和管理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带队教师,不再安排这些同志的校内工作和教学任务,集中精力搞支教。除具体协调联络受援县市教育局和受援学校外,全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第4篇:乡村支教现状范文

清退式。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城市学校却往往超编富余。于是,为顺应上级政策,城市学校领导就借故清退一部分教师,而这部分教师大多又是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差的,试想,这一部分教师被分流到乡镇学校,充其量是补缺,达不到支教、促教的作用。

贴金式。政府为鼓励更多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服务农村或山区,推出许多优惠政策,诸如:加发下乡补贴,直接加薪,晋级、晋职优待,教育培训优惠,保送读研或外出参观、学习等等,可谓好处多多!然而,由于政策的疏漏,这些政策却往往成为一些教师外调或高就的筹码。当他们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本后,立马走人,令一些学校猝不及防,无法应对人去楼空的尴尬。

过场式。为了促进农村和山区教育,有的地方政府,还煞费苦心地选派一些名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作巡回讲学,通过示范、督导进行帮扶。然而,刚开始有模有样,可不久便中途夭折,个中情缘,怕只有当事人心知肚明了。显然,这种走过场的作秀举措,并不能给农村和山区教育带来曙光。

第5篇:乡村支教现状范文

我一定得为那些孩子做点什么

在没去支教以前,彭已经是有名的“天才美女”了:5岁读书,23岁创办外文研究所,24岁已出6本英文畅销书,23岁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4岁获得出国留学攻读博士的机会。而此时,她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留在贵州,去贫困山区当一名志愿者。

一切都源自和奶奶去松桃苗族自治县祭祖的旅行。

彭一直生活在城市,贵州乡下的山山水水让她新鲜和好奇,可是渐渐地,汽车经过一个个村庄的时候,她脸上的喜悦也渐渐退去,无法言状的沉重让她失去了轻松。此时的彭被当地人的生活现状所深深地震撼:寒冷的冬天,年幼的孩子穿着十分单薄的衣服,鼻涕挂在脸上,家里所有家当加起来不够100元……

和奶奶回到贵阳后,家人发现彭变得沉默了,一种沉重的东西压着她,让她开始思考自己新的人生定位:“我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可是我为自己的家乡到底做过什么?”

几天后,彭的决定让全家人大吃一惊:放弃出国的计划,放弃高薪工作,留下来回到母校贵州财经学院教书,并利用课余时间到贫困山区做一名志愿者。

家人激烈反对彭的选择,亲戚也都认为娇生惯养的“80后”小姑娘肯定是三分钟热情,面对艰苦的环境一定会知难而退。可是面对亲朋好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告,彭意志坚定:出国留学的机会很多,赚取高薪的机会也很多,可是青春就那么几年,如果现在与理想擦肩而过,那将永远擦肩而过。

从2005年开始,每年寒暑期或周末,彭和她的志愿者同伴们都会背着行囊到贫困山区去。“我不是在支教,就是在去支教的路上。”每当别人问起支教生活的时候,彭总是这样形容自己作为志愿者的生活状态。她去的都是最缺老师的学校,每到一所学校,她都被要求包下整个年级的全部课程。在孟关乡中心小学,她一个人给全校600名学生上英语课。这是这所学校第一次开设英语,辛苦自不必说,但快乐却是真实的:“如果知识真的能改变孩子的未来和命运,我的价值就放大了600倍”。

行走在支教的道路上,彭将满载着汗水和泪水的青春洒落在了巍巍的乌蒙山脉。四年间,彭走遍了贵州88个县中的35个,总长度可以绕英国全境2圈半;四年间,彭经历过剑河县36年来最大的洪水,几乎让她无家可归;她还经历过百年未遇的凝冻,经历过塌方、被劫、车祸……过敏体质的她甚至有一次以为自己快死了,就给家人发短信,说:“爸爸妈妈,我好爱你们”。至今她爸爸妈妈还奇怪为什么女儿突然发这样的短信;四年间,彭和志愿者们一起帮助了超过2000名贫困的孩子。

对彭来说,不管何时何地,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讲述自己支教的故事,不是讲述艰难与痛苦,而是讲述那发自心底的幸福和感动;故事里,乡村的孩子叫她“妈妈”,为她祈福;故事里,乡村经济相对贫穷,但充满发展的渴望;故事里,都是彭肠走进大山真实的感情世界。

彭还记得一个叫刚刚的小男孩,几乎不说话,眼里充满忧郁。彭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教他写字、让他说话、让他笑!”从此,每天中午,彭都要握着他的手教池写字,教他写的第一个字是“姐姐”,第一个词是“刚刚”,第一个句子是:“姐姐爱刚刚。”有一天,刚刚在纸上写的是:“刚刚爱姐姐”,彭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那个冬天的早晨,刚刚打电话说他在河滨公园门口,彭急忙赶去,远远的就看见一个小小的身影在那里发抖,刚刚把一筐新鲜鸡蛋递给彭。一篮子的鸡蛋有好几个都碎裂了,可是彭觉得,那是自己这辈子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一刹那,彭的眼圈再一次湿润了,不仅为了那真诚的礼物,更是为了自己无悔的青春。

只要家里来了亲朋好友,彭就把山区孩子送她的礼物拿出来如数家珍:这是阿娟送我的手袋,全是她一针一线手工做的;这里旺波送我的,竟是她的嫁妆,我推辞的时候,她都哭了……这些摆满一床的各色各样的礼物,让彭总是满眼湿润……

做值得回味一生的事

2007年4月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彭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关于重庆大学书商会的通知,为了帮助山区的孩子筹集书籍,彭决定去试试,让社会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彭在重庆大学举行了一次成功的讲演。震撼人心的照片,感人肺腑的事迹,让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照片上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无数道渴求的目光,穿透所有人的内心。

这一次,彭用真心换来了真情:4000多本满载爱心的书籍和7位志愿者。此后,彭用自己的真心感动着无数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志愿者事业的延续。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她的行列中,以半年为一个周期,用自己的所学为山区的孩子带去了人生的希望。在彭的带领下,志愿者的队伍不断扩大,这其中,有偶尔路遇的志同道合者,有通过她反复游说才加入的志愿者,有母校贵州财经学院她教过的学生们。她在重庆大学带回的7个志愿者,至今仍服务在贵州剑河。

她的经历甚至被传到了香港理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余维在她的感召下,报名参加了贵州山区的暑期支教;她在桂林旅游时认识的冯巧玲被她感染,决定去支教,成为了毕节市朱昌镇最受欢迎的老师。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朋友,听了彭的故事,纷纷前来报名,加入支教队伍。没有电灯、电视,没有空调、冰箱,只有白菜、土豆,还要忍受天无三日晴,蚊虫叮咬等等山区的恶劣天气和环境。大家无怨无悔,只为那一曲无悔的青春之歌:用一生不长的时间,做值得一生回味的事。

然而,她和朋友们的力量依旧是单薄的,带着她殷切的期望,一封求助信落到了杭州和平外语学校副校长张晨的手上,彭那令人动容的话,深深感染了他:“如果‘和平’能在学员中呼吁,让更多的人愿意下乡教这些孩子,将是孩子们的福气。”张校长的心被震撼了,在他面前铺展开来的,不仅仅是一张薄薄的信笺,更是无数无私奉献的青年人对贫困山区孩子的一份责任。张校长顿时感到,自己的肩头也有着沉甸甸的责任。

张校长将彭的这封求助信在《钱江晚报》上公开发表,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不仅在杭州,甚至传到了上海、北京、香港、美国、澳大利亚等地,一股奔赴西部地区支教的热潮正在青年人中传递。许多青年表示愿意为贫困山区奉献知识和智慧,用短暂的青春时光来换取孩子们光明的人生前景,也为自己的人生旅途积蓄更多的力量。

2009年5月13日晚9点,彭坐上了贵阳到杭州的航班。5月14日,一场以答谢当地百姓为主题的见

面会在杭州举行,她是会议的主角。

在答谓十会上,杭州市民捐赠了包括3078只铅笔、2992个本子、1170支彩笔,整整17箱的文具、书本、衣物,彭不知道怎样表达感激的心情。没有更多的语言,她只能用一句又一句的谢谢来表达自己心中那真诚的感激;面对着踊跃报名参加支教的志愿者,她再次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并挑选了其中的11位。“如果一个志愿者能带200个学生,10个志愿者就能带2000个学生……”彭相信自己能和那些志同道和的志愿者一起,让孩子们接触适用英语口语,知道语文、数学的价值,获得和城市孩子相近的教育机会。“打破城乡教育失衡现象不会是一个梦想。”彭已经从四年的乡村支教生涯中,看到了自己的能量。

我永远都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彭和许多人一样,有一个幸福的家,疼她的爸爸、爱她的妈妈。在彭决定去做一名志愿者的时候,家里人开始表示了反对,如今爸爸妈妈都非常支持她的选择。

在彭奶奶家,彭和志愿者们把它称为志愿者中转站,几个房间里摆满了床,用奶奶的话说,呖呖的客人常年不断,多的时候家里住着几十人。这些和彭呖年纪相仿的人,都是志愿来贵州山区支教的年轻人,曾几何时,他们都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

2008年,彭正在游说外国志愿者参加暑期的乡村教师培训计划时,她得到了外婆病重的消息。当她赶回家时,最疼她的外婆已经永远离去,她几乎承受不了这种打击,自己就是外婆一手带大的呀。彭说:“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用我所有的成功去换我的外婆。如果可以再来一次,我哪里也不去,陪在外婆的身边,就算一句话不说,让我多陪陪她,多尽一天的孝道,我愿意用一切去换。”那天,她一直跪在外婆床前几个小时。但是3个月后,彭的外公过世,她还是没有赶得回来。当律师的父亲说:“你对山区孩子们慈善了,却从未对家人慈善过!”每每想到这句话,彭的心就很痛很痛。但就是这位责怪自己女儿完全荒废了法律专业在乡下到处跑的父亲,却总是担心女儿的安全。彭在孟关乡支教的时候,父亲担心她来回转6次车不安全,总是开车送她去支教。严厉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支持着女儿,嘴里却从未表达过半句柔情。每当父亲板起脸来斥责自己不注意安全的时候,彭的心中总是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2009年的母亲节,再过4个月就要去英国攻读博士了,为了报答妈妈多年来的支持,彭准备给妈妈送一份礼物,还想抽出时间来陪妈妈吃饭。但是,妈妈却提前约了她,并要女儿答应她一件事情,这就算是女儿给她的礼物。让彭意想不到的是,妈妈告诉她,自己要去当志愿者,还说要参加彭组织的面试和选拔,她要通过自己的实力来当志愿者,不要让其他人觉得她是在走女儿的后门成为志愿者的。彭知道,母亲是想帮她,母亲知道女儿即使出国,心还是系着那些孩子。她亲自下去,不仅可以帮助那些孩子,也算是让女儿安心在英国读书。母亲用她自己的方式再一次支持着女儿。这一刻,彭的眼眶再次湿润了,将那份亲情的温暖深深地藏在心底。

在父母的呵护下,身为80后的彭也喜欢芭比娃娃、帅气男生,也会和朋友去K歌、看电影,也会上网聊天。逛街购物,海边度假。但支教后,彭的心态变了,她不再因为曾经所获得的成就而骄傲,似乎在一夜之间长大了。对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追求胜过了出国留学和高薪的工作,对她来说,飞扬的青春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更应该有无私的奉献,而且,在这种奉献中她发现自己收获颇丰。

第6篇:乡村支教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留守儿童;教育功能

本文探讨的大学生支教主要是指寒暑假辅导留守儿童,一般为各高校组织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假期支教,虽然一开始在缓解留守儿童教育困境上起到一定作用,但随着大学生假期支教的深入和后续发展,矛盾逐渐凸显,一些弊端的解决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假期支教活动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1.学生思考和准备不充分。部分大学生把“假期短期支教作为一场乡村游学风情游”,作为增加自身社会经历的重要支撑材料;或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参加了“不得已而加入”,存在严重的从众心理;或对自身吃苦耐劳能力估计过高,到偏远地区又不能适应当地教学及生活环境,心理落差严重,导致无心支教。

2.高校培训和监督作用不足。“支教高校作为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本应该在大学生支教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1]但目前各高校假期支教团队一般是在每年的“三下乡”活动前临时组队并自行向学校进行项目申报,项目太多,时间太紧,高校不能为支教团队成员给予相应的指导。而支教大学生大多又非师范类专业出身,支教前缺少心理辅导、安全知识普及和教学技能培训。支教中各高校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控制,支教后又没有对支教大学生进行持续的跟踪和反馈,导致大学生假期短期支教横向做的多,纵向做的不够。

3.政府关注和资助力度不够。近些年,各地政府走马灯似的接待了形形的大学生支教团,一些地方政府把它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一开始还有分管教育的领导出面接待,但之后十天半个月都不再过问。同时,“差环境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支教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大学生假期支教时间短、流动性强、连续性差,但“教育是一个长期行为,需要反复操作才能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因此地方政府不愿投入太多资金来改善大学生假期支教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很难全身心投入到支教中去。

4.社会理解和鼓励意识不强。当地教师、家长和学生虽然也意识到大学生支教可以给当地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但也意识到一旦支教结束,大学生离开,容易造成人走茶凉的感觉,担心扰乱学校原有的教学秩序。同时,对于没有教学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不知道如何在同学们中树立威信,执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课堂秩序混乱的现象,造成当地教师、家长对支教大学生的教学能力不够信任。此外,由于知识和文化的差异,支教大学生难以和当地的村民、教师沟通,有时甚至产生矛盾。社会大众容易对大学生假期支教产生“走形式、走过场”的偏见。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物质给予”多于“情感关爱”

1.重学习成绩,轻素质教育。“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和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陈旧的教育理念还没有被完全突破。家长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评判子女听话与否的重要标准,老师在“优等生”与“差等生”之间表现出不一样的态度,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以学生的成绩来考核学校。家长、老师、学校前所未有的达成一致———文化课学习为重,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基本被文化课所取代,政府大量投入新建的现代化舞蹈室和音乐室被闲置,更不用谈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和法制教育。重学习成绩、轻素质教育的现状导致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2.重物质资助,轻心灵关爱。在外打工的父母一般以“金钱+自由”模式惯着小孩,却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4]老师采取强迫压制的方式实现教学目的,教育活动缺少民主交流,忽视了留守儿童的主体性;政府在继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之后,留守儿童又被全面纳入“两免一补”受益范围之内,“营养餐”也进入农村中小学校园,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虽然留守儿童手上可供自己支配的物质增加了,但与父母、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却拉大了,遇到困难时情绪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往往会导致他们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

3.重硬件建设,轻文化熏陶。学生可以在润物细无声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自“三农问题”提出以来,农村基础教育环境逐步改善,多媒体教室、新的校园广播设备、标准化食堂和宿舍等相续启用,使农村中小学校园焕然一新。应该说目前落后地区的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已经基本达标,但学校的软实力却强差人意。与城市中小学生相比,农村留守儿童每周在校住宿十天,他们的课余生活尤为单调,学校基于安全考虑,往往晚上早早就把他们锁进宿舍,在他们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关键时期,没有集体游戏、没有素质拓展、没有图书阅读,只有冰冷的“铁窗”包围着他们。

三、充分挖掘大学生假期支教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功能

1.通过传递爱心培养留守儿童的感恩意识。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认为父母在物质上的给予是在弥补精神上的亏欠,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从而缺乏感恩意识。大学生支教无私奉献的行为具有渗透力,使留守儿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被同化,让他们学会去感恩身边的人,学会感恩,回馈社会。

2.通过平等交流增强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在很多时候留守儿童被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他们悲观、自卑。留守儿童与支教大学生之间没有老师与学生身份之别,没有“优等生”与“差等生”之分,他们是一种平等合作、和谐友爱的良好关系,在平等交流中,他们感受到的是激励和赞美的语言以及欣赏的眼光,他们在尊重与鼓励中增加了自信、乐观的积极情绪体验,培养了较强的主体意识。

3.通过拓宽视野激发留守儿童的进取心。“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假期支教的形式一般为艺术活动、科技活动、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是偏远地区学生平常难以看到的。但往往留守儿童的潜能和个性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得以充分挖掘,求知欲、钻研精神、竞争意识可以得以快速培养。支教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励志故事、爱好特长也可以在留守儿童中产生积极示范作用,让这些孩子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4.通过亲情陪伴塑造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留守儿童孤独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这对他们的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影响。支教大学生在留守儿童假期最孤独的时候陪伴在他们身边,通过指导作业、组织游戏活动、照顾起居生活给予他们父母般的亲情抚慰和关怀,改变他们内向、自卑的性格,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为留守儿童获得学业成功和生活幸福提供有效指引。

四、革新理念,构建互利共赢的支教机制

1.把假期支教作为拓宽留守儿童视野的重要渠道。大学生支教可以成为城乡间的嘹望平台,成为传递山里山外信息的桥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但由于地理和经济的落差,带来了农村留守儿童观念的落差。支教大学生通过与留守儿童的互动交流,将自己的文化知识、思想观念、成长故事和兴趣爱好讲述给他们,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拓宽了视野,了解到了大山以外的世界和书本上找不到的知识。

2.把假期支教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实习支教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从课堂教育延伸到了实践领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5]支教使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在增强自我认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作用明显,一旦高校对大学生加强支教前的指导与培训,支教中的监督与控制,支教后的跟踪和反馈,支教大学往往可以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局面。不仅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为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还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把假期支教作为缓解农村教育资源缺乏的关键补充。“政府应整合社会人力资源,鼓励高素质志愿者参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6]目前,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还没有完全实现专业化,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往往是由数学或语文老师兼任。大学生通过在高校各种社团的锻炼与学习,很多人具有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特长,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引进这些“高素质”大学生利用假期前来支教,为留守儿童带去平时接受不到的“专业教育”,以弥补农村地区专业教师资源的不足。4.把假期支教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载体。“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教育平等问题已经主要不是物力平等,而是智力平等的问题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支教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前面已经分析,支教可以成为贫困地区学校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可以提高贫困地区学校的管理水平,成为和谐社会背景下促进教育公平的纽带与桥梁。同时,支教行为本身是奉献,是献爱心,它可以在全社会引导社会奉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孙婧.关于建立大学生支教长效机制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1(6):83-84.

[2]张健.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4(7):41-42.

[3]肖亚红.影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因素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0):7-9.

[4]李佳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于鄂东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J].教育探索,2011(12):112-113.

[5]孙秀玲,何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探讨———以新疆师范大学实习支教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5-70.

第7篇:乡村支教现状范文

二、活动背景: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做为当今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回报社会,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贡献。海南虽然现在在开发阶段,但是很多农村地方的教育没有引起重视,学生的学习氛围不是特别的浓厚,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其实他们缺少的是一个学习氛围,而不是我们的老师不够好,也不是学生本身不够聪明。另外,虽然近几年从海南走出来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像我们这样的暖乡志愿支教团队却不怎么多。当然,这里也有很多原因,既和当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关,也和我们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有关。众所周知,教育是立国之本,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从农村走出来的我们深深体味到这点,教育对于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农村的孩子对于外面的世界接触较少,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也是非常有限的。让当地学生通过我们这些大学生了解到更多新鲜的事物,了解外面更多精彩的信息,开启他们心灵的窗户。为了缩小和别人的差异,也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提高孩子们的文化知识素养以及提高当地政府和村民对国民教育的重视,我们由海南走出去的学子(也有少数是内地有爱心的同学)组成了支教团队“暖乡支教行动”,“暖乡”让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聚集在了一起,“暖乡支教行动”在乐东县利国镇抱岁村小学第一次举办,希望在各位队友的努力下,把支教活动做好,做实,促进暖乡文化的推广,受到当地学生的热烈欢迎以及得到了当地民众和干部以及在校教师的肯定。为此,我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一定要将乐东暖乡支教团持续下去,发扬光大 ,让这种正能量被更多的人所感知,所认同暖乡文化不断开拓、深入、创新,随着团队的发展,开拓增添了新的支教点,为抱岁小学增添的支教点,为此,我们寻求各位志同道合的大学生加入我们的队伍,一起肩并肩共同成长进步,尽我们所能,将暖乡文化的正能量持续下去。通过支教活动强化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三、活动目的:

1、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让学生们度过一段快乐而又有意义的假期。

2、在活动过程中给以孩子们关爱。通过支教活动引导他们认识正确的人生观,端正他们对学习的态度。

3、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心怀他人。

4、促进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与发展人文关怀的精神,使我们大学生在通过克服活动中的困难而得到锻炼并锤炼我们的意志,提升我们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有效沟通以及解决问题等各项能力,培养并形成较强的团队精神,懂得运用团队的力量来创造我们共同的辉煌。同时提高我们大学生对基层教育的认识,履行中国当代大学生应尽的服务社会之义务。

5、通过大学生下乡交流,传播积极的思想及教育新理念,与家长及孩子们建立互信,促进互相了解,并让更多的人关注且支持农村教育,增强人们对“知识可以改变未来”的信心。

6、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大学生的面对面的述说自己的个人经历,让他们更能清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7、暖乡支教行动,让父母和外界关注农村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让他们深刻的认识到知识能够改变命运,锻炼各种能力。

四、活动预期成果

1、志愿者与学生们快乐而又充实地度过了15天,学生的各学科基础知识比以前夯实了许多。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觉悟有所提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以前的厌学情绪慢慢地变为好学,他们所了解的知识视野也开阔了许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3、志愿者在经历15天的实战演练工作中,每个志愿者都收获了许多,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能力方面,都经受活动实践过程的洗礼,得到了成长,变得更加成熟。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志愿者为本镇起带头作用,在家乡形成一种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的良好环境氛围,为后来者做好榜样,为今后的活动继续开展提供经验和使志愿者的可贵精神品质发扬下去。

4、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们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以后懂得回报家乡,回报社会。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把家乡的大学生团结起来,带动下一代孩子的发展,从而在家乡形成一张互助网,结网的人是大学生,完善网的人是社会力量,维系网的力量是荣誉。我们的愿景是美好的,愿景的前途是光明的,前方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切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

五、活动方案

(一)、活动时间:7月20日—8月3日

(二)、活动地点:海南省乐东县利国镇抱岁小学

(三)、活动内容:

1、本次活动一切以学生和志愿者的安全为重。

2、以辅导学生暑假作业语文、数学、英语和主题课{注:主题课可以任选,比如说:动物科学、心理课、思想品德课、体育课、艺术类等课}等各学科教学为主,以趣味知识和益智知识等其他课外知识为辅,涉及趣味故事以及互动游戏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现更多的乐趣。

(本次支教活动以辅导为主。禁止支教志愿者老师,在支教期间给学生教下学期的新课程。)

3、对个别学生、老师、家长进行社会调查与访谈,并认真做好相关笔记。

4、通过向参加支教活动的学生们讲述我们大学生的各种学习经历以及在学习生活中如何克服困难,让学生们从中得到启发。

5、课程安排:早上半小时的早读时间,正式上课早上三节课,下午两节课,每节课的时间为45分钟一节课,为了学生们的安全问题,不安排晚修。

上课时间表:

(四)、活动可行分析

随着三农政策的普及和被提上日程,很多乡村地区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受到诸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权利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我们开展此次活动,能够让孩子们学习到很多无法从书本上所学到的东西,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全面发展和成长。

(五)我们的愿景:

一方面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希望得到家长的广泛关注,关注乡村教育现状,关注孩子们的未来。利用我们大学生的知识资源服务教育落后的地区,丰富当地孩子们的暑假文化生活,扩展他们的视野,对他们的人生态度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一定的正确引导,从而推动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另一面以大学生志愿者假期支教的行动为依托,来传播志愿精神和倡导纯正的公益理念,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益行动力。并以此一直的传承下去,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受益,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

六、活动安排

(一)前期准备

1﹑联系好当地支教地点,作好充分沟通解释,获得家长全力支持,并且尽力争取得到学校和村委及镇政府的支持。

2﹑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培训工作。

3﹑确定支教成员以及成员所教授科目和初步确定教学进度,确定各个方面负责人及负责人职责分工。

4﹑活动前安排队员对该农村的环境及提供支教点农民家庭和入住家庭及时处理好。

(创新的支教模式:农村院子举办和入住农民家﹑吃饭在提供志愿者家一起做饭)

5﹑活动前,志愿者应准备的相关必需品。

6﹑做好宣传工作(针对学生家长、传单、海报),包括在当地小学放假前支教人员到学校宣传。到让广大农民子女参与到活动中来,并登记好参加的学生人数。

7﹑组织工作,介绍这次活动的内容和意义,所到地区的具体情况,成员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邀请当地志愿者介绍相关生活、交通、人身安全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8、联系邀请家长及村两委参加开学典礼。

(二)中期活动

1、支教授课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2、举办科技环保小创新和农村卫生等活动。

3、支教过程中分别对学生、教师及家长进行社会调查和访谈,并认真做好笔记。

(1)对学生:了解孩子的心理现状与困惑,如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父母对支教不理解的地方?等等。

(2)对家长:了解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对孩子的了解程度?是否经常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吗?等等。

5、支教的每一天晚上开小会针对支教中遇到的专门进行讨论。(支教老师对于一天支教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出讨论等等问题。)

4、整理支教活动中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三)后期活动

1、召开闭幕典礼、总结大会进行经验总结和发现不足之处,并表彰表现突出的同学,如赠送图书等等方式。

2、让每位志愿者以正式书面形式认真写出自己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3、考虑与学生家长﹑村两委等政府建立长期联系,将支教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支教成员得到暑期社会实践的证明书。

4、每位志愿者作好每天支教感想和支教总结报告,为总结大会发言作好准备。

5、做好入住家庭环境卫生,打扫整理好,物归原处。

6、支教最后一天晚上,召开总结大会,向家长报告整个支教成果,志愿者做报告,小学生以各种形式展现支教成果,如演讲、朗诵、展览美术作品、歌唱表演等等。(晚上举办,主要考虑农村家长空闲时间,不耽误白天打工)

7、如条件允许,可以举办晚会。

七、支教活动具体日程安排:

(初步时间,确切时间待定,时间修改我会第一时间通知你们)

(1) 6月末:1、各位支教老师必须在支教之前15天准备好所教科目15天的教案。

2、每个班的负责出一个节目由班主任和辅导员负责。(在支教 晚会上

(2)7月14日左右:宣传

由回乡较早的成员先到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给学生宣传并分发宣传单,并在晚上召开支教动员大会,要求家长和小学生一起来参加,阐述支教作用和经费筹集计划,回答家长疑问。

(3)7月16日—7月18日(8:00~21:00):学生报名(学校报名都只是2天,要集中时间报名)

(4)7月25日

召开全体志愿者见面会,熟悉支教场所及当地的环境、安排模拟课堂训练和各项工作。

(5)7月26日

模拟课堂训练和教学规划讨论交流,团队培训和节目彩排。

(6)7月26号:支教志愿者再次进行支教教学准备工作

(7)7月28日

早上举行支教活动开班典礼(大概内容:项目负责人讲话,然后是各个班的志愿教师讲话,家长代表讲话,主持人宣布结束),然后举行支教师生交流会,了解学生假期作业和解析以前学生难点疑点,进行辅导交流,下午正式开课。

(8)7月28日——8月10日 志愿教师了解学生的现实困难需要,如辅导假期作业和解析以前学生难点疑点?志愿者支教老师之间可以互相进行听课,课后互相交流教学心得体会。

(9)8月11日

支教活动结束仪式;然后全体师生和家长及村两委领导合影留念,然后颁发奖状给孩子们,赠送图书给他们,邀请家长为志愿者颁发暑期支教社会实践证书,晚上进行支教告别晚会。

(10)8月12日

全体支教志愿者成员召开总结大会,交流每个支教志愿者各自的心得体会,然后对支教活动进行后期反馈工作,最后支教志愿陆续离开支教教学场所回家。

八、支教志愿者管理条例:

(一)基本制度

1、志愿教师要接受支教培训,遵守团队规章制度,接受支教工作人员的管理。

2、志愿教师教学时要注重自身形象,衣着大方得体,不穿背心、拖鞋等,自觉维护团队的声誉,时刻铭记自己爱心教师的身份。

3、志愿教师要根据课程设置理念认真备课,认真授课,认真做好授课总结旁听一定数量的课程并做好听课记录。

4、志愿教师要按时上课,不提前下课。坚守工作岗位,不随意调课,不无故缺勤,如有特殊情况无法上课,需提前向相关负责人请假并说明原因,以进行调课考勤等。

5、志愿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及隐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多激励,少指责,严禁体罚、变相体罚、打击学生。

6、志愿教师课堂上不与学生过分亲热,但需保持友好态度,真诚、公正地对待学生,科学地评价学生。课下和学生友好交往,在学业,心理等方面,指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7、志愿教师应保存好支教过程中的相关文档,如教案,授课总结等,以便对爱心教师进行相关考核。

8、工作人员须团结协作,务实高效。认真组织策划好本次支教活动以及后期工作,同时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9、志愿教师及工作人员要保证团队一切安全,必须听从“抱岁村”支教项目负责人的统一安排,并服从本团队负责人的组织管理。支教过程中,未经负责人许可,不许擅自行动。

10、禁止在队伍中出现小团体现象。有意煽动其他队员不良情绪或有意孤立其他队员者,对内公开批评。

11、开会时要用专门的笔记本分要点做好笔录,不准玩手机或者窃窃私语。项目负责人会不定期抽查笔记。

12、开会或者集体活动时,队员要遵循“正负五分钟”的原则。预计可能迟到或者缺席者要自觉在会议前向项目负责人上交请假条。若不能亲自上交请假条者,务必确保请假条要在开会前到达项目负责人手中。迟到或者缺席者记入队员出勤考核情况表。

13、家长善意赠送做饭材料,如鱼、菜等等,可以接受,并当面道谢,该物资只能作为集体资源解决支教生活保障。

14、队员们必须要在截止日期之前完成项目负责人分配的各项任务并把任务成果发送到项目负责人的邮箱。若遇特殊情况确实无法按时上交,要在截止日期之前打电话跟项目负责人说明理由。

(二)安全制度

1、安全至上,一切团队及团队中个人活动均以安全为前提。

2、保管好个人物品,并相互照看;公共财物由安全员主要负责,集体协同负责。

3、注意安全,有自我保护意识,行动(如家访等)至少两人一组,女生需有男生陪同,不允许单独外出行动。

4、未经他人允许,不擅自动用他人物品。

5、支教活动中任何人不得擅自行动,有事脱离组织须向负责人请假,经允许后方可离开;返回团队后,要报告负责人。

6、个人随身携带必备药品,途中出现病情及时汇报,配合接受治疗;如有必要,集体返程或由安全员护送病号返程。

7、严禁组织学生进行危险活动,如擅自下河游泳,自行组织参与露营或者攀岩等危险户外活动,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谁带学生外出活动谁负责,其他志愿者不负责任;

8、随身携带通讯工具和各队员联系方式,并确保通讯工具能够正常使用。

(三)财务制度

1、志愿者教师根据支教生活保障条件开展活动,志愿者原则上不承担活动经费,经费来源于社会人士赞助或向家长收取1元1节课的经费作为支教期间的志愿者的生活保障费用,志愿者每天每人定额25元,如果资金剩余,将多余部分退回给家长或购买礼品作为奖励给小学生(在支教动员大会上跟家长约定),不允许将多余资金作为志愿者其他用途;

2、工作人员因为工作失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由责任者本身负责,团队不予报销。

九、学生管理:

第一条: 本次支教活动不会给学生提供食宿,需学生和家长妥善解决。学生擅自留宿支教场所,在留宿期间发生安全事故,家长负全部责任,提供支教场所一方和志愿者概不负责。

第二条:参加支教的学生,必须由家长或其他监护人亲自带来报名,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出示身份证和户口本证明有监护权,接待的志愿者要核实相关资料确认是否有监护权,否则拒绝参加支教,否则志愿者负全部责任。

第三条:支教老师每天对学生进行考勤。支教活动期间,学生必须遵守支教时间表(后附)上课。

第四条:不得迟到早退。上课时间不得擅自离开支教地点,如有要事请假,提交请假条,志愿者与监护人取得联系并获得同意后,方可批准请假,学生离开支教场所发生安全事故,家长负全部责任。如果自己不能回家,监护人必须来学校接回家。

第五条:对于一些住得比较远的学生,需要接送,必须等监护人来接才可以离开支教场所;监护人应当自觉来接孩子,志愿者原则上不另行电话通知。

第七条安全开展活动:支教期间所有教学和活动均在支教地点进行并坚决按照队伍计划和规定实行;任何队员都不得擅自带学生离开支教场所,否则谁带学生离开谁负责任(一旦发现擅自带学生离开,立即开除支教资格);不搞危险性的活动。

第八条:支教老师会在支教期间告诫学生不要在街边不卫生的地方吃东西;若有学生出现不舒服情况,志愿者老师立即通知项目负责人,同时护送到村卫生站并及时通知家长,然后及时向项目负责人报告,严重者立即拨打120救护车。

第九条:支教老师教育学生不可以打架以及做一些伤害自己他人的行为,若有此相似情况发生,支教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批评教育(禁止体罚,一旦发现,立即取消志愿者支较资格)。

第十条:学生不可以攀爬把杆、窗台等;要爱护电器设备,节约水电。

第十一条:若学生不服从学生管理规定,造成人身安全意外,自己承担后果,支教团队概不负责。志愿者有权作出取消该学生参加支教活动,并立即通知家长。

十.招生建议

学生人数:20--70人

招生对象:下学期升为二、三、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

招大学生志愿者人数:12人

授课科目: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其他课程

学生水平:小学:二、三、四、五年级

开班情况:各年级都是一个班或多个,编制为志愿者:学生=1:5~10;每班设一名负责人,两个支教老师。

活动性质:本次支教活动性质为公益志愿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收费为保障志愿者生活保障为基准,取之于家长,用于学生,1元1节课,扣除志愿者 1天1人25元基本生活保障费用后,多余部分有志愿者和家长最先约定返还给家长或购买礼品通过游戏等其他互动返还给学生。

十一、相关准备

(1)心理准备

1、首先要明确,支教是一项高尚的事业,但是也是要求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也是对个人毅力的严峻考验,要求志愿者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在做决定之前需要慎重考虑,一旦做出决定,就有义务坚持到底;

2、要做好应对艰苦环境的心理准备;

3、要做好与当地村民融洽相处的心理准备;

4、要做好与同行的志愿者沟通、协调,服从项目负责人的安排的心理准备。

(2)身体准备

1、办理志愿海南卡含身保险: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并且保险的有效期在支教活动期间。

2、各志愿者在支教活动前应加强身体耐力方面的锻炼,如慢跑,打羽毛球,篮球等,提高身体素质。

(3)教学准备

1、教学宗旨: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外还应多给学生讲解其他如军事知识、历史故事、琼剧常识等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2、每天晚上备课并总结当天教学情况。

十二、应急方案:

本次支教活动一定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进行,对于一些突况如断水断电、台风及雷电天气以及学生摩擦等都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

十三、安全预案:

在下乡支教上,为落实安全预案相关条例,特由后勤支教队伍中创立一个安全小组,全权负责本次活动的防范工作。安全预案相关条例如下:

1.支教队伍中安排后勤负责处理在支教学校中所遇水土不服,感冒,发烧,腹痛等情况;

2.环境比较艰苦,望各位教员努力克服,互助会也将提供帮助。

第8篇:乡村支教现状范文

这个暑期,在共青团云南省委的统一领导下,云南省各高校共组织了43所高校,共294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到普洱、大理、昭通、楚雄等16个州市开展社会调研、爱心支教、非遗保护、公益医疗、法律科普等活动,积极探索高校扶贫攻坚的新途径新方式。实践过程中,青年们纷纷承诺要以青春、智慧和力量建功“十三五”,努力实现中国梦。

扶贫攻坚,思想先行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对于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身的云南省来说,这一年也是扶贫攻坚的关键一年。要脱贫,首先就是要将思想和行动有机结合。云南团省委紧抓“三下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要求在贫困地区开展集中服务活动,深化基础群众对扶贫攻坚工作的认识,为行动筑牢思想基础。

十五个小时的大巴汽车,两个小时的乡村公交,云南民族大学学生一行11人组成“三下乡”扶贫攻坚调研小分队到达德宏州盈江县卡场镇卡场村,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调研小组分别向卡场村辖下老卡场、卡场卡练、麻竹领杆等三个自然村寨进行实地走访,在走访过程中,调研小组发现一些贫困村、贫困户,不但面临着物质上的匮乏,更重要的是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勤劳实干的精神,这是扶贫道路上最大的难题之一。面对这种情况,调研小组当机立断,迅速联系当地村委挨家挨户村民发送精准扶贫政策宣传手册,在全村开展扶贫宣讲会,队员们结合专业知识对有识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村民进行延伸讲解,对于没有识字能力的村民采取找重点、大声朗读的形式加以解说,还鼓励村寨青年多读书、多看报、多学习。这一举措进一步引导村民们转变了观念、培养了自主意识,切实改变村民等、靠、要思想,让贫困户将“要我脱贫”的被动督促改变为“我要脱贫”的迫切愿望。

而距离卡场村一千多公里以外的普洱市孟连县勐马镇帕亮村则又是另外一种情况,帕亮村曾经有过泛滥的历史,很多村民的致贫原因都是因为。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大学生针对这种情况决心帕亮村开展“三下乡”系列边疆农村禁毒防艾活动,实践团队在帕亮村贺格老寨、贺格新寨、帕亮新寨、东木小组、印太小组和南美咖啡厂等村民小组就近几年普洱市及云南省发生的贩毒、吸毒、戒毒典型案例进行普及宣传教育,为使村民进一步提高对危害的认识与防范,实践团队分组深入田间地头、乡村集市、村民家中为600余名村民开展新型认识、防范讲解,在全村范围内进行禁毒防艾宣传视频轮播,在村民公共活动场所及主要通道粘贴禁毒防艾法制宣传挂图20多幅、向村民发放禁毒防艾宣传单3000余份。“我觉得我们这次‘三下乡’活动的意义十分重大,只有进一步加深广大村民对危害的认识,增强了防范的意识,坚定洁身自爱、爱家护村、共同拒绝和远离的观念,才能使饱受困扰的村民摆脱阴影,积极投身脱贫致富的行动,从而建设美好边疆农村。” 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团委书记崔文锐这样评价他们的“三下乡”实践活动。

发挥优势,做好基础服务

按照团中央关于开展“青春建功十三五・携手共筑中国梦”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团云南省委以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等为工作重点对各高校“三下乡”实践项目进行了统筹安排。

“我今年七十多了,村里的路历来难走,都很少去镇子上,更何况是省城了,这还是第一次看到有省级专家来我们村,真是帮了我们大大的忙,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这是龙陵勐蚌村的村民杨大爷对一支医疗队的感谢。这只医疗队是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二及第三附属医院的12位专家和学校老师、同学组成的暑期大学生“三下乡”赴社会实践活动服务队,他们在龙陵勐蚌村开展“送医送药”义诊活动。医疗队到达龙陵勐蚌村当天就接诊了220多人,测血压100余次。就诊活动很忙碌,工作也很辛苦,但队员们都说看着村民们了解到自己的病症并拿到药品时满意而安心的笑容感到非常欣慰。医疗队的同学们说贫困地区民众的生活及医疗现状并不会因为一次专家的义诊而有根本性的转变。但只要一代一代有人愿意去改变,愿意去奉献,那么我国的基层医疗必将迎来光明的前景。而身为学生,他们也会更为积极地投身到基层医疗事业的建设中,去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发挥自己专业优势为扶贫攻坚尽一份力。

“扶贫攻坚不是一个人、一个村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我们身穿警服,就意味着要肩担道义,为扶贫攻坚创造一个安宁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云南警官学院学子如是说。云南警官学院2016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在普洱市墨江县龙坝镇展开,志愿者在实践期与当地公安机关到龙坝中学、加油站、龙坝镇烟叶收购站进行了消防安全检查,在龙坝镇烟叶收购站开展了安全生产知识宣讲;顶着烈日与龙坝镇政府工作人员亲赴农贸市场、 食品加工厂、民间茶叶作坊进行食品卫生安全检查;还与龙坝派出所警务人员和墨江县车管所工作人员全程参与龙坝镇二轮摩托车驾驶资格理论考试;龙坝镇赶集日,志愿者们与墨江县公安局交警赶集警组一起进行了龙坝镇街天专项整治行动。虽然此次活动历时不长,但影响广泛,收效明显。获得了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不畏惧付出、不畏惧艰苦,只为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只为家乡人民脱贫愿望的顺利实现,这就是这些警院学子的心声。

扶贫+互联网,让产业走出去

布料吸汗透气、触手绵软,图案生动活泼、望之可亲。这说的是大理巍山的扎染工艺。扎染原料一般为纯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植物蓝靛。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折线、漂洗、整检等工序。一件扎染作品堪称一件工艺品。在巍山很多普通村民都会扎染,但是因为巍山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所以这些精美的扎染艺术只能自用。云南艺术学院的学子了解这一情况后,在今年暑期组织了“三下乡”实践队伍来到大理巍山三彝扎染厂了解学习扎染工艺,并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在巍山开展电子商务培训活动,手把手的教会村民怎么开淘宝店,怎么在网上把自家扎染作品换成实实在在的财富,让巍山扎染技术走出去。一位培训班的“小老师”说传统文化艺术在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村民们欠缺的不是精湛的手艺,而是一个窗口,而互联网的发展就为基层农村带来了这个窗口。

大数据时代,扶贫攻坚工作也不再只停留在现实空间,更在一步步向网络空间蔓延。“三下乡”实践小组除了带着特产+互联网模式走进基层,同时也为扶贫攻坚工作带来了新的变革。云南农业大学“三下乡”社会调研实践队为使扶贫攻坚工作进一步科学化、信息化,他们将普洱市孟连县勐马镇帕亮村作为试点村落,在当地“挂包帮,转走访”驻村扶贫工作指导员张宝琼老师的带领下,白天他们不畏酷暑,深入群众,一户一户进行房屋及人口信息登记,晚上就着村委会暗黄的灯光将收集到的帕亮村1350户5261位村民的《房屋及人口信息登记表》和《楼房信息登记表》信息逐一输入到网络系统中,给村寨各户进行定位。完成系统导入工作后,实践组成员邀请当地村干部对系统进行试用,系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充分肯定。时代在变化,科技在发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助力互联网与乡村的“联姻”,这必将让更多贫困乡村受益,为村民脱贫致富拓展新路。

种下一颗小苗,收获一片希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不能单纯的进行物质援助,更要从孩子抓起,从教育抓起,使贫困农民真正掌握致富本领才能除去穷根。

第9篇:乡村支教现状范文

【关键词】贫困地区 社会实践 基础教育 策略

一、引言

目前,中国教育改革遍及全国,但部分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很低,本文以河北省阜平县八里庄小学为例,论述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相关对策。

二、八里庄地区基础教育现状综述

八里庄小学由1996年希望工程捐资50万所建造,学校有一间厨房,一间微机室,一间器材室,一间图书馆(图书馆有1000余册图书)。但是这些教学设备的使用率不是很高,主要因为设备陈旧而不能使用,或疏于管理而闲置,因此这些设备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学校由于场地和教学、教师资源的限制,学校没有操场,没有体育、实验、音乐等艺术课程。八里庄小学共有学前班和一到六年级共7个班186名学生,其中教师10名,大多数老师直接教授一个班级的所有课程,其中部分老教师只有高中水平。而且因为当地的经济水平,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我社会实践团队对八里庄地区300余名家长的文化水平进行了随机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没上过学的家长占13.13%,小学文化水平的家长占48.85%,初中文化水平的家长占25.17%,高中文化水平的家长占6.72%,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家长仅占3.13%。造成当地教育水平落后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家长的学历水平有限,难以辅导学生们的课后作业,同时家长对学生的家庭作业关注不够,还有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学生跟随家中老人一起生活,老人们的文化水平非常有限,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辅导学生的功课。为此我社会实践团队还深入走访调研了八里庄小学、西刘庄小学、龙泉关小学、龙泉关初中、阜平县中学,对各个村庄进行相应的考证,并根据阜平县教育局所提供的资料,对于各个年纪阶段学生的辍学率进行了统计,如下表所示:

三、八里庄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优秀的师资,教师教学水平有限。通过深入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不高,教案缺乏个性和质量,多数是“以抄代之”。教学观念陈旧,模式化严重,自我学习的意识不够。同时,部分教师教育方式粗暴,尤其是在乡镇学校,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有部分老师只是临时工转正,自身的文化素养难以满足21世纪素质教育的需求。

(二)家长观念陈旧,对教育的认识不足。在县城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很重视,为了自己的孩子选择好学校,他们甚至将孩子送去外地读书,但这仅是少数家庭。大多数家长教育观念陈旧,尤其是在山区,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学生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接近70%的家长认为只要把学生送到学校,教育学生就是学校的责任,这对孩子的教育发展起到了不小的阻碍作用。从家访中得知,有的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不好,还不如到社会上去赚钱。因此并不支持学生去学校读书。乡村的学生们放学回家,家里的和田地里的活都需要他们去干,学习时间很少。

(三)教学条件艰苦,教学资源严重欠缺。相比教育发达地区,八里庄地区教学条件仍较为艰苦,尤其是在乡村的一些学校,生活水平比较低,所以许多优秀出色的教师不愿意一直埋没在那里,而留下的教师很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教师。学生的学习范围仅限于书本知识,教师的授课范围也仅来自于课本,没有足够的资源提供给教师来进行个性教学,为此学生的文化生活单调,学习生活不够丰富,从而影响了学生受教育水平。

四、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对策

(一)提高教师待遇,吸引大量优秀的本科、研究生人才。虽然国家和当地政府都对教育事业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但这些财力物力绝大多数分流到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学生的补贴上,而对教师的关注相对较少,这也是导致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而且,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这里的教师承担了更多的工作,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自然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提高和发展。因此,要提高教师待遇和完善福利保障制度,让教师安心并乐于教书育人,减少优秀教师的流失。同时要注重教师的梯队建设,吸引大量优秀的本科、研究生双语人才来从事教师职业,这样可以给学校带来活力和新鲜血液。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要合理投入培训资金,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经常举行学校之间、乡村之间乃至地区之间的教学研讨交流会,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唤醒部分教师为人师表的觉悟。利用寒暑假时间,让教师走出去,到高等学校或专门的教育机构参加专业培训和学习,同时教育部的相关部门和学校还应鼓励和提供便利条件让教师进行自主学习。

(三)加强对教育的宣传力度,改善学生在校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面对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的问题,必须加强对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家长明白教育的好处,从内心全力支持学生上学。做这一件事,只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与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落后思想作斗争。学校没有专门的食堂,多数学生因上学路途遥远,没有吃早餐的习惯。现在他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长此下去他们的健康必定会受到严重影响,学习效果也将会受到影响。

五、结论

本文以河北支教的调研情况为依据,详细的论述了如今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对应策略。对以后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